三字经中的经典小故事

合集下载

三字经小故事大全

三字经小故事大全

三字经小故事大全三字经小故事大全三字经不仅可以丰富孩子的知识,扩大孩子的视野,最重要的是,它朗朗上口的音韵还可以帮助孩子爱上诵读!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三字经小故事,一起来看看吧!1、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我们都知道,孟子是我国历史上的“亚圣”,他的学问很好,还收了许多学生,他能有这些成就,全都要归功于孟母。

在孟子小的时候,住家附近刚好是个坟场,每天都会有出殡或扫墓的人,哭哭啼啼的从这里经过,孟子见了觉得好玩,也学着玩起出殡的游戏,孟母知道后,决定换个环境。

这一次,他们搬到镇上,每想到附近住着一位屠夫,孟子又学着屠夫拿着刀子,玩起剁猪肉的游戏,于是孟母又决定搬家了,因为她知道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

他决定带孟子搬到学校附近。

果然,从此孟子便跟其他学生一样捧着书本,摇头晃脑的背诵着。

有一天,孟子逃学回来,孟母正在织布,她一气之下,剪破了正片织好的布,然后对孟子说:“你读书就想我织布一样,要脚踏实地才能做得好,如今你随意逃学,就象我剪断这块布一样,前功尽弃了。

”从此,孟子便发奋读书,果然成为中国的大学问家。

2、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从前,有个无恶不做的强盗,在他做尽坏事后,终于被衙门的捕快捉了起来。

由于他犯了许多不可原谅的罪,所以县太爷判了他死罪。

临刑前,县太爷问他有什么要求,强盗说:“我想见我母亲最后一面。

”县太爷命人把他母亲请来,当他们母子一见面,母亲很悲痛的抱者儿子大哭。

谁知道,那个强盗竟然狠狠的将母亲的耳朵咬了下来,并且伤心地说:“我好恨娘在我犯错时,从来不教训我,现在我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强盗的母亲,要对强盗的下场负一半的责任啊!清朝时,大将左宗棠的部下张曜,立了许多功劳,于是左宗棠便升了他的官,但是许多不服气的人,便以张曜没有念过书为理由,不给他官做。

张曜知道因为自己的不识字,而做不了官,心里很难过,于是发奋苦读,终于凭着他的学识,把官给争了回来。

三字经小故事大全

三字经小故事大全

三字经小故事大全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三字经小故事1、《孟母三迁》《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段机杼。

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

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

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

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2、《黄香温席》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

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

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

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3、《囊萤映雪》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学之人。

4、《孟母断机》孟母姓仉氏,孟子之母。

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

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

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

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5、《五子登科》《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三字经全部故事

三字经全部故事

三字经全部故事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包含了大量的历史故事、道德教诲和人生哲理。

以下是部分三字经里的故事:
1. 孟母三迁: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好的成长环境,曾经三次搬家。

2. 窦燕山教子:窦燕山是五子登科故事中的角色,他教育出五个出色的儿子。

3.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母为了让孩子上学,多次搬家。

当孟子逃学时,孟母甚至剪断了织布机以教育他。

4. 子不学,断机杼: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教育他“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

5. 香九龄,能温席:黄香在九岁时就能为父母温席,是知恩图报的典范。

6.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窦燕山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出有名的五个儿子。

7.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晋代的车胤和孙康为了学习而不怕贫困,车胤用萤火虫照明读书,孙康则在雪地反光来读书。

以上只是部分三字经里的故事,如果想了解全部内容建议查阅三字经原文。

(三字经)三字经6则小故事

(三字经)三字经6则小故事

三字经6则小故事1、《母子同刑》三国时期,魏国王经在征讨篡位的司马昭时被捕,司马昭要王投降,并抓来他的母亲相威胁。

王说:“为国尽忠,死而无怨。

”司脑羞成怒,决定处死王母子。

临刑前,王苦着对母亲说,是自己连累了她。

母亲却笑着说,自己为有这样的儿子而自豪。

王在忠与孝矛盾时选择了忠,实际上是真正的孝。

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敬仰。

2、《孙敬悬发》“头悬梁”的是晋朝人孙敬。

孙敬,字文质,汉代信都(今河北冀州)人。

好学,后入洛阳,在太学附近一小屋安顿母亲然后入学。

他曾采杨柳为简,加以编联,用来写经,这是历史上“辑柳”的典故。

《太平御览》上记载:孙敬“好学,晨夕不休”,常年闭门谢客,攻读诗书,人称“闭户先生”。

他苦读诗书,常常通宵达旦,困倦得眼皮都睁不开了,就弄根绳子把头发绑起来吊在房梁上。

打盹垂头的时候,揪一下头发就惊醒了,继续读下去。

2、《苏秦刺股》古时候,有一个学者叫苏秦。

苏秦自幼家境贫寒,连书都读不起。

为了维持生计和读书,他不得不时常卖自己的头发或者帮别人打短工,后来又离乡背景到了齐国拜师学艺。

经过一年的学习,苏秦认为自己已经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迫不急待告别老师和同学,去闯荡天下。

但是一年后不仅一无所获,连钱也用完了。

他只能穿着破衣草鞋踏上了回家之路。

到家时,苏秦已骨瘦如柴,全身破烂肮脏不堪,满脸尘土。

妻子见他这个样子,摇头叹息,继续织布;嫂子见他这副样子扭头就走,不愿做饭;父母,兄弟,妹妹不但不理他,还暗暗笑他活该!苏秦看到家人这样对待他,十分伤心。

他关起房门,不愿意见人,对自己作了深刻的反省:“妻子不理丈夫,嫂子不认小叔子,父母不认儿子,都是因为我不争气,没有好好学习。

”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又重新振作精神,搬出所有的书本,发愤读书。

他每天读书到深夜,有时候不知不觉伏在书案上就睡着了。

第二天醒来,都后悔不已,但又没有什么办法不让自己睡着。

有一天,读着读着实在困了,不由自主便扑倒在书案上,但他猛然惊醒——手臂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

三字经典故故事(10篇)

三字经典故故事(10篇)

三字经典故故事(10篇)1.三字经典故故事篇一锥刺股——《苏秦刺股》古时候,有一个学者叫苏秦。

苏秦自幼家境贫寒,连书都读不起。

为了维持生计和读书,他不得不时常卖自己的头发或者帮别人打短工,后来又离乡背景到了齐国拜师学艺。

经过一年的学习,苏秦认为自己已经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迫不急待告别老师和同学,去闯荡天下。

但是一年后不仅一无所获,连钱也用完了。

他只能穿着破衣草鞋踏上了回家之路。

到家时,苏秦已骨瘦如柴,全身破烂肮脏不堪,满脸尘土。

妻子见他这个样子,摇头叹息,继续织布,嫂子见他这副样子扭头就走,不愿做饭,父母,兄弟,妹妹不但不理他,还暗暗笑他活该!苏秦看到家人这样对待他,十分伤心。

他关起房门,不愿意见人,对自己作了深刻的反省:“妻子不理丈夫,嫂子不认小叔子,父母不认儿子,都是因为我不争气,没有好好学习。

”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又重新振作精神,搬出所有的书本,发愤读书。

他每天读书到深夜,有时候不知不觉伏在书案上就睡着了。

第二天醒来,都后悔不已,但又没有什么办法不让自己睡着。

有一天,读着读着实在困了,不由自主便扑倒在书案上,但他猛然惊醒——手臂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

一看是书案上放着一把锥子,他马上想出了制止打瞌睡的办法:锥刺股(大腿)!以后每当要打瞌睡时,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一下,让自己突然“痛醒”。

他的大腿因此常常是鲜血淋淋,目不忍赌。

家人见到这样,有些不忍心,劝他说:“你一定要成功的决心和心情我们可以理解,但不一定非要这样伤害自己啊!”苏秦回答说:“不这样,就会忘记过去的耻辱!”经过“血淋淋”的一年,苏秦已经很有学问了。

他又开始出去闯荡天下,这一次终于事业有成,很有心得,开创了自己辉煌的政治生涯。

2.三字经典故故事篇二头悬梁——《孙敬悬发》“头悬梁”的是晋朝人孙敬。

孙敬,字文质,汉代信都(今河北冀州)人。

好学,后入洛阳,在太学附近一小屋安顿母亲然后入学。

他曾采杨柳为简,加以编联,用来写经,这是历“辑柳”的典故。

三字经 小故事

三字经 小故事

三字经小故事
以下是几个三字经中的小故事:
1. 孟母三迁: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多次搬家。

起初,孟子住在墓地附近,他学着玩出殡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不是个好地方,于是搬到了市集旁。

然而,孟子又学着商人的样子和客人讨价还价。

孟母认为这样对孩子也不好,于是再次搬家,最后搬到了学校附近。

在这里,孟子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

2. 孟母断机杼:有一次,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以此教育他学习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3. 黄香温席: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

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进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

以上故事都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如需更多故事,可以阅读原文或其他相关书籍。

三字经的经典小故事有哪些(精选15篇)

三字经的经典小故事有哪些(精选15篇)

三字经的经典小故事有哪些三字经的经典小故事有哪些(精选15篇)《三字经》共一千多字,内容却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有英文、法文、俄文译本。

虽然不断被后人增补删减,正说明其不朽的价值,下面小编带来的三字经的经典小故事有哪些。

三字经的经典小故事有哪些篇11、《韦编三绝》孔子勤奋好学,知识渊博,一生都没有松懈过。

那时候还没有纸,书都是用竹简作成的,再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为了研究“周易”,每天不停地翻阅竹简,结实的牛皮绳居然因磨断而换了三次。

可见没有刻苦精神,就不能成为有学问的人。

2、《孔融让梨》中国人尊敬长辈叫“孝”,尊敬兄长叫“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孔融是东汉末年人,他四岁时,一次有人送来一筐梨,他和几个哥哥自己挑,孔融挑了最小一个。

有人问“你怎么不拿大的?”他说“哥哥年纪大,应该吃大的。

”孔融这么小年纪已知道传统美德。

3、《孟母断机》有一天,孟轲读书厌倦了,跑回家。

正在织布的孟母十分生气,就把梭子折断,在了地上。

孟轲很奇怪,问母亲为什么发火。

孟母说》“一匹布要一根根一寸寸地织,你的学习也像织布一样,只有不分夜才能有所成就。

如今你学业未成就厌倦了,就像折断的梭子一样,还能织布吗?”孟轲听后恍然大悟,从此学习更用功,终究成为著名思想家。

4、《孟母三迁》孟轲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很早父亲就去世了,家里十分贫穷,但母亲没有放弃对他的教育。

他们最初住在坟地旁,孟轲就模仿做丧事。

孟母很担心,就搬到集市上,与一家屠夫为邻,孟轲又模仿起杀牛羊来了。

为此孟母又把家搬到一座学校附近,从此孟轲就跟着专心学习礼议。

孟轲从小受到教育,最终成为著名思想家。

5、《大禹治水》上古时期,洪水泛滥,百姓深受其苦。

舜帝派大禹的父亲鲧去治水,由于方法不当,洪水越来越大,鲧因此被杀。

大禹后来接替父亲,继续治水,并吸取父亲的教训,采取疏导法终于制服了洪水。

其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公而忘私的精神,受到历代人的称赞。

三字经小故事大全

三字经小故事大全

三字经小故事1、《孟母三迁》《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段机杼.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

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

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

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2、《黄香温席》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

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3、《囊萤映雪》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学之人.4、《孟母断机》孟母姓仉氏,孟子之母。

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

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

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

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5、《五子登科》《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习,为人处世,不愧不怍。

关于三字经的故事大全

关于三字经的故事大全

三字经的故事1、《孔融让梨》中国人尊敬长辈叫“孝”,尊敬兄长叫“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孔融是东汉末年人,他四岁时,一次有人送来一筐梨,他和几个哥哥自己挑,孔融挑了最小一个。

有人问“你怎么不拿大的?”他说“哥哥年纪大,应该吃大的。

”孔融这么小年纪已知道传统美德。

三字经的故事2、《母子同刑》三国时期,魏国王经在征讨篡位的司马昭时被捕,司马昭要王投降,并抓来他的母亲相威胁。

王说“为国尽忠,死而无怨。

”司脑羞成怒,决定处死王母子。

临刑前,王苦着对母亲说,是自己连累了她。

母亲却笑着说,自己为有这样的儿子而自豪。

王在忠与孝矛盾时选择了忠,实际上是真正的孝。

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敬仰。

三字经的故事3、《孟母断机》有一天,孟轲读书厌倦了,跑回家。

正在织布的孟母十分生气,就把梭子折断,在了地上。

孟轲很奇怪,问母亲为什么发火。

孟母说》“一匹布要一根根一寸寸地织,你的学习也像织布一样,只有不分夜才能有所成就。

如今你学业未成就厌倦了,就像折断的梭子一样,还能织布吗?”孟轲听后恍然大悟,从此学习更用功,终究成为着名思想家。

三字经的故事4、《五子登科》窦禹钧是五代后晋人,年轻时人品极差,家里本来已经很有钱,还贪得无厌,盘剥穷人。

他妻妾成群却没有儿子。

一次他做梦,梦见父亲对他说,如果再心术不正,上天会惩罚他。

醒后他十分害怕,再也不敢作坏事了,并开始帮助穷人。

后来有梦见父亲对他说,他将会有五个儿子,还能长寿。

果然他生了五个儿子。

他记住自己的教训,对儿子严加管教,后来五个儿子,都当了大官,这就是五子登科。

三字经小故事大全

三字经小故事大全

三字经小故事1、《孟母三迁》《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段机杼。

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

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

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

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2、《黄香温席》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

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

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

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3、《囊萤映雪》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学之人。

4、《孟母断机》孟母姓仉氏,孟子之母。

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

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

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

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5、《五子登科》《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习,为人处世,不愧不怍。

三字经 小故事

三字经 小故事

三字经小故事1、《大禹治水》上古时期,洪水泛滥,百姓深受其苦。

舜帝派大禹的父亲鲧去治水,由于方法不当,洪水越来越大,鲧因此被杀。

大禹后来接替父亲,继续治水,并吸取父亲的教训,采取疏导法终于制服了洪水。

其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公而忘私的精神,受到历代人的称赞。

2、《卧薪尝胆》春秋时期,一次吴国将越王勾践包围,勾践只好求和,但发誓要报仇雪恨。

为了不忘耻辱,他床上铺刺人的柴草,并悬挂一个苦胆,每天睡柴草尝苦胆,以此激励自己,使越国实力不断增强,最终灭了吴国。

3、《囊萤映雪》“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学之人。

4、《孟母断机》孟母姓仉氏,孟子之母。

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

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

”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

”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5、《五子登科》《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习,为人处世,不愧不怍。

结果,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

当朝太师冯道还特地写了首诗:“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

”6、《孔融让梨》孔融的父亲拿一些梨给孩子们吃,让孔融先挑,孔融却挑了一个最小的。

父亲问他为什么拿最小的,孔融回答,自己最小,所以应该吃小的,大的给哥哥吃。

这故事被用作儿童教育的好教材,成为千古美谈,它美就美在孔融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谦让风格。

孔融着有,《隋书·经籍志》载《孔融集》9卷,已散佚。

三字经的经典小故事有哪些

三字经的经典小故事有哪些

三字经的经典小故事有哪些 1、《韦编三绝》 孔子勤奋好学,知识渊博,一生都没有松懈过。

那时候还没有纸,书都是用 竹简作成的,再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为了研究“周易”,每天不停地翻阅 竹简,结实的牛皮绳居然因磨断而换了三次。

可见没有刻苦精神,就不能成为有 学问的人。

2、《孔融让梨》 中国人尊敬长辈叫“孝”,尊敬兄长叫“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孔融 是东汉末年人,他四岁时,一次有人送来一筐梨,他和几个哥哥自己挑,孔融挑 了最小一个。

有人问“你怎么不拿大的?”他说“哥哥年纪大,应该吃大的。

” 孔融这么小年纪已知道传统美德。

3、《孟母断机》 有一天,孟轲读书厌倦了,跑回家。

正在织布的孟母十分生气,就把梭子折 断,在了地上。

孟轲很奇怪,问母亲为什么发火。

孟母说》“一匹布要一根根一 寸寸地织,你的学习也像织布一样,只有不分夜才能有所成就。

如今你学业未成 就厌倦了,就像折断的梭子一样,还能织布吗?”孟轲听后恍然大悟,从此学习 更用功,终究成为着名思想家。

4、《孟母三迁》 孟轲是战国时期的着名思想家,很早父亲就去世了,家里十分贫穷,但母亲 没有放弃对他的教育。

他们最初住在坟地旁,孟轲就模仿做丧事。

孟母很担心, 就搬到集市上,与一家屠夫为邻,孟轲又模仿起杀牛羊来了。

为此孟母又把家搬 到一座学校附近,从此孟轲就跟着专心学习礼议。

孟轲从小受到教育,最终成为 着名思想家。

5、《大禹治水》 上古时期,洪水泛滥,百姓深受其苦。

舜帝派大禹的父亲鲧去治水,由于方 法不当,洪水越来越大,鲧因此被杀。

大禹后来接替父亲,继续治水,并吸取父 亲的教训,采取疏导法终于制服了洪水。

其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公而忘私 的精神,受到历代人的称赞。

6、《铁杵成针》1/6唐朝大诗人李白 ,小时候读书不用功,经常逃学。

有一次,他又逃学去玩,在河边看到一位 老奶奶专心致志地磨一根铁棒。

他奇怪地问这是干什么, 老奶奶说要把铁棒磨成 针。

关于三字经的经典小故事

关于三字经的经典小故事

关于三字经的经典小故事1、《韦编三绝》孔子勤奋好学,知识渊博,一生都没有松懈过。

那时候还没有纸,书都是用竹简作成的,再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为了研究周易,每天不停地翻阅竹简,结实的牛皮绳居然因磨断而换了三次。

可见没有刻苦精神,就不能成为有学问的人。

2、《孔融让梨》中国人尊敬长辈叫孝,尊敬兄长叫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孔融是东汉末年人,他四岁时,一次有人送来一筐梨,他和几个哥哥自己挑,孔融挑了最小一个。

有人问你怎么不拿大的?他说哥哥年纪大,应该吃大的。

孔融这么小年纪已知道传统美德。

3、《孟母断机》有一天,孟轲读书厌倦了,跑回家。

正在织布的孟母十分生气,就把梭子折断,在了地上。

孟轲很奇怪,问母亲为什么发火。

孟母说》一匹布要一根根一寸寸地织,你的学习也像织布一样,只有不分夜才能有所成就。

如今你学业未成就厌倦了,就像折断的梭子一样,还能织布吗?孟轲听后恍然大悟,从此学习更用功,终究成为着名思想家。

4、《孟母三迁》孟轲是战国时期的着名思想家,很早父亲就去世了,家里十分贫穷,但母亲没有放弃对他的教育。

他们最初住在坟地旁,孟轲就模仿做丧事。

孟母很担心,就搬到集市上,与一家屠夫为邻,孟轲又模仿起杀牛羊来了。

为此孟母又把家搬到一座学校附近,从此孟轲就跟着专心学习礼议。

孟轲从小受到教育,最终成为着名思想家。

5、《大禹治水》上古时期,洪水泛滥,百姓深受其苦。

舜帝派大禹的父亲鲧去治水,由于方法不当,洪水越来越大,鲧因此被杀。

大禹后来接替父亲,继续治水,并吸取父亲的教训,采取疏导法终于制服了洪水。

其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公而忘私的精神,受到历代人的称赞。

6、《铁杵成针》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读书不用功,经常逃学。

有一次,他又逃学去玩,在河边看到一位老奶奶专心致志地磨一根铁棒。

他奇怪地问这是干什么,老奶奶说要把铁棒磨成针。

他不理解,这么大的铁棒要磨到什么时候?可老奶奶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他深受启发,从此发愤学习,终于成为天下最着名的诗人。

三字经小故事15则

三字经小故事15则

三字经小故事15则1、《孙康映雪》孙康是晋朝时期的大学学问家,小时家里很穷,连灯油也买不起,但他还是想尽办法读书,一个雪夜,他拿着书在月光下读,因为看不清两眼发麻,他又干脆趴到雪地上,大雪象一面镜子,把书上的字照得很清晰,他惊喜万分直到这次读完。

长大后凭着苦读学到的知识,成了一名大学问家。

2、《苏洵发愤》宋朝着名文学家苏洵,小时不喜欢读书,到了27岁仍一事无成。

看到很多同龄人都考中了秀才。

举人,才猛然醒悟,下决心迎头赶上。

他以一改往日习惯,抓紧一切时间刻苦学习,学问大展,并带动儿子都刻苦读书。

后来他同儿子苏轼。

苏辙一起进京赶考,相继金榜题名,声震京城。

3、《李密挂角》隋朝李密,生性好学,走到哪里都把书带在身边,有一次上街把“汉书”挂在牛角上,被宰相杨素看到,杨素见他如此好学,顿生好感。

通过交流,杨素发现他有举一反三的独到见解,就叫儿子杨玄向他学习,隋朝末年,杨玄起兵反隋,他做军师。

后来为*隋炀帝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4、《梁灏夺魁》五代时期的有名才子梁灏,从小喜欢读书,长大后又博览群书。

他35岁那年,参加了朝廷考试,不料名落孙山,他没有所以气馁,更加发愤学习。

谁知命运偏偏与他作对,政权换了几代还是没考中。

宋朝建立后,82岁的他考中了头等状元。

他的好学不倦,坚忍不拔精神一直被后人传诵。

5、《鸿门宴》秦末,刘邦攻下秦都咸阳,其手下告诉项羽说,刘邦有野心,项羽听后很害怕欲杀刘邦,即在鸿门设宴招待刘邦,席间指使项庄舞剑要杀刘邦,多亏项伯保护幸免于难,后来在刘邦护卫的斥责下,项羽才放弃杀刘邦的念头。

6、《韦编三绝》孔子勤奋好学,知识渊博,一生都没有松懈过。

那时候还没有纸,书都是用竹简作成的,再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为了研究“周易”,每天不停地翻阅竹简,结实的牛皮绳居然因磨断而换了三次。

可见没有刻苦精神,就不能成为有学问的人。

7、《推敲的故事》贾岛是唐朝诗人,写诗十分认真,被称为“苦吟诗人”,一次他来了灵感,写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三字经的故事十四篇

三字经的故事十四篇

三字经的故事十四篇三字经的故事十四篇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三字经,那三字经的故事你们知道多少呢?以下为大家提供的三字经的故事十四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1、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我们都知道,孟子是我国历史上的“亚圣”,他的学问很好,还收了许多学生,他能有这些成就,全都要归功于孟母。

在孟子小的时候,住家附近刚好是个坟场,每天都会有出殡或扫墓的人,哭哭啼啼的从这里经过,孟子见了觉得好玩,也学着玩起出殡的游戏,孟母知道后,决定换个环境。

这一次,他们搬到镇上,每想到附近住着一位屠夫,孟子又学着屠夫拿着刀子,玩起剁猪肉的游戏,于是孟母又决定搬家了,因为她知道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

他决定带孟子搬到学校附近。

果然,从此孟子便跟其他学生一样捧着书本,摇头晃脑的背诵着。

有一天,孟子逃学回来,孟母正在织布,她一气之下,剪破了正片织好的布,然后对孟子说:“你读书就想我织布一样,要脚踏实地才能做得好,如今你随意逃学,就象我剪断这块布一样,前功尽弃了。

”从此,孟子便发奋读书,果然成为中国的大学问家。

2、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从前,有个无恶不做的强盗,在他做尽坏事后,终于被衙门的捕快捉了起来。

由于他犯了许多不可原谅的罪,所以县太爷判了他死罪。

临刑前,县太爷问他有什么要求,强盗说:“我想见我母亲最后一面。

”县太爷命人把他母亲请来,当他们母子一见面,母亲很悲痛的抱者儿子大哭。

谁知道,那个强盗竟然狠狠的将母亲的耳朵咬了下来,并且伤心地说:“我好恨娘在我犯错时,从来不教训我,现在我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强盗的母亲,要对强盗的下场负一半的责任啊!清朝时,大将左宗棠的部下张曜,立了许多功劳,于是左宗棠便升了他的官,但是许多不服气的人,便以张曜没有念过书为理由,不给他官做。

张曜知道因为自己的不识字,而做不了官,心里很难过,于是发奋苦读,终于凭着他的学识,把官给争了回来。

三字经中的经典故事

三字经中的经典故事

三字经中的经典故事
《三字经》是中国传统的启蒙教材,其中包含了许多经典的故事和格言。

以下是一些在《三字经》中出现的经典故事:
1、孟母三迁:这个故事讲述了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孟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多次搬迁居所,最终选择在学堂附近定居,以孟子学习为荣,为孟子的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这个故事传递出了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和对良好成长环境的追求。

2、孔融让梨:孔融四岁时,把大梨让给哥哥吃,自己则拿较小的梨来吃。

这个故事被广泛传颂,成为谦让、礼让、尊重他人的象征。

3、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讲述了司马光砸破水缸救人的机智事迹。

这个故事传达出了勇于打破常规、用智慧去解决问题的思想。

4、岳母刺字:岳母在岳飞的背上刺上“精忠报国”四个字,希望岳飞能够为国家尽忠。

这个故事彰显了爱国主义精神和对家庭的深厚感情。

5、囊萤映雪:车胤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着萤火虫照亮书本;孙康则在雪地里借着雪的反光来读书。

这个故事表达了古人勤奋好学的精神。

以上是《三字经》中的一些经典故事,它们都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和启示作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有代表性的故事之一。

三字经小故事(精选20个)

三字经小故事(精选20个)

《三字经小故事》三字经小故事精选(一):【孔融让梨】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

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十分喜爱他。

一日,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而孔融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小,就应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吧。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就应让着他。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向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三字经小故事精选(二):【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

这个善良的本性,每一个人都相同,之后因为个人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便产生了很大的差别。

如果幼小的时候不施以良好的教育,那么他的性情便会受到不好的影响而有所改变。

教育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有恒而专心一致的去教育孩子。

晋朝时,有个名叫周处得人。

他是一个本性善良的人,但是,由于他自小便没了爹娘,在无人教导的情形下,周处的性情变的很残暴,行为也十分野蛮。

周处喜欢欺负弱小,常常因为自己不高兴,就把别人打的头破血流的,所以,村里得人见了他,总是躲的远远的。

这几天,村子里出现了一只凶恶的老虎,在山脚下的大湖里也出现了一只可怕的蛟龙,常常侵害村里的农作物,甚至还把农民活生生吞掉,大家觉得很害怕,甚至把老虎、蛟龙及周处合称三害,还说三害不除,村民将永无安宁之日。

周处听说了村里来了这三害好打架的个性使他立刻到山里一拳就把老虎给打死了,之后又到湖里抓蛟龙,在湖里追了三天三夜,才消灭了蛟龙。

岸上的村民见周处一向没有浮出水面,还以为他和蛟龙同归于尽了,于是,大家便在岸上庆祝除去了三害。

周处回到了村子里,明白了自己竟是第三害后,从此下决心改过自新,不在做个让人家厌恶的人。

三字经小故事精选(三):【黄香温席】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

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

三字经小故事大全

三字经小故事大全

三字经小故事1、《孟母三迁》《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段机杼。

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

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

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

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2、《黄香温席》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

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

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

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3、《囊萤映雪》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学之人。

4、《孟母断机》孟母姓仉氏,孟子之母。

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

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

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

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5、《五子登科》《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习,为人处世,不愧不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留下他们母-子俩相依为命。

为了给父亲守坟,就把家搬到坟墓附近。

时间久了,孟子就和小朋友们学着哭坟,挖土,埋“死人”和办丧事。

孟母看到了就摇摇头,心想: “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种地方了。

”于是,孟母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

集市上整天吵吵嚷嚷地叫着买卖东西,孟子觉得很有趣,就跟邻居的小孩儿玩杀猪,宰羊,买卖肉的游戏,学猪羊死去的声音和讨价还价。

孟母看到了,皱起了眉头,心想:“这种环境也不适合我的孩子。

”于是,又搬到了一所学校的旁边。

这样,孟子天天都听到孩子们读书的声音,因此他就喜欢上了读书,然后跟母亲说:孟母听到了很高兴,心里想:“这里才是孩子应该走的正路!”就爽快地答应了。

师点评: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环境对于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2.【孟母断机的故事】虽然孟子去读书了,可时间长了又厌烦了,他开始逃学了。

有一次,孟子逃学跑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到孟子这么早就回来,知道儿子是逃学回来的,就很生气地用剪刀把他所织的布剪断了。

然后命令孟子跪下,严肃地跟他说:“学习就像织布,织布要一针一针地织,学习要一天一天地学。

月月学,年年学,日积月累,才会学业有成。

你这样半路逃学,就像我中途断织一样,不仅会前功尽弃,将来还会一事无成。

”孟子开始只是吃惊,并不理解母亲的用意,听到这一席话,豁然开朗,再也不逃学了。

从此,孟子刻苦读书,长大后成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人们把他的学说和孔子的学说并称为“孔孟之学”。

孟子的母亲也成为中国古代教育子女的榜样。

师点评:《弟子规》中说:“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应顺承。

”对父母长辈的责备,理应乐于听受。

对父母的批评,也要视为一种教诲。

学习必须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否则将半途而废;父母教育孩子要采取适当的方法,言传身教事半功倍。

不可用粗鲁的打和骂。

3.【黄香温席的故事】父母之爱子往往是不求子女的回报的,如果子女能够对他们孝顺那就足以让他们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古时候关于孝顺父母的故事不胜枚举,这些淳朴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迪。

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在九岁的时候母亲就因病去世,他是父亲含辛茹苦地带大的,自小看到父亲为了自己的成长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还要每天为自己的生活操劳,黄香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于是黄香总是会为父亲分担很多的家务,能够自己做的事情绝对不让父亲给插手。

父亲的身体也一直不太好,夏天睡在床上总是出汗而冬天根本就睡不暖和,这可急坏了黄香。

为了能让父亲睡个好觉黄香在炎热的酷暑,就会拿个蒲扇帮父亲把凉席扇凉了之后再让父亲睡上去,有时候半夜爬起来还会给父亲打扇;黄香明白冬天的寒冷是最难熬的,尤其是父亲睡不暖就更加难熬,于是他每次都会帮父亲睡暖了被窝之后再让父亲睡进去。

黄香的所作所为让父亲看得热泪盈眶,多有心的孩子啊!黄香明白想要让父亲过上更好的生活就要好好学习,他熟读经书,写出来的文章文采非凡,得到了人们的称颂。

师点评:黄香为父温席的故事就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了,让我们每看一次都要扪心自问,我们对父母的孝顺又做到了哪些呢?当我们抱怨时间不够,精力不够的时候,我们再来看看黄香的故事就会觉得自愧不如,真正的孝顺其实就在于这些平淡生活中的细微关怀。

4.【孔融让梨】东汉鲁国,有个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聪明,也非常懂事。

孔融还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兄弟七人相处得十分融洽。

有一天,孔融的妈妈买来许多梨,一盘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们让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

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现梨子有大有小。

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爸爸看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高兴,心想:别看这孩子刚刚四岁,却懂得应该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

于是他故意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

”爸爸接着问道:“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该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小弟弟吃。

”爸爸听他这么说,哈哈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以后一定会很有出息。


师点评:这个故事并不是叫我们让一个梨,而是教我们怎样做人。

我们应该学会谦让,要多关心别人,不要光想着自己。

所以我希望大家以后要做一个像孔融一样有谦让精神的,有爱心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