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竞争力模型分析与提升路径_王立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第1期山东社会科学
No.1
总第125期
S HA NDONG SOCIAL S CIENCES
General No.125
收稿日期:2005-10-27
作者简介:王立成,男,山东工商学院经济学院副教授。
本文系山东省2003年科技发展计划项目(B200323)研究成果。
区域竞争力模型分析与提升路径
王立成
(山东工商学院经济学院,山东烟台 264005)
[摘要] 区域竞争力来源于区域内外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区域竞争力的比较典型的模型有波特区域竞争力模型和I MD 模型。影响区域竞争力的三大要素:区域内部流、区域外部流和区域网络。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理想路径是使区域内部流、外部流都发生积极变动,区域网络传导情况不断改善优化,并使区域竞争力的均衡点向外扩展。
[关键词] 区域竞争力; 区域网络; 网络模型; 路径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4145[2006]01 0123 03
一、区域竞争力的涵义
目前对区域竞争力的定义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一个国家或一个企业在世界市场上较其它竞争对手获得更多财富的能力;(2)获得经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持续高增长的能力;(3)国民经济在国际竞争中体现出来的综合国力的强弱程度,实际上也就是企业或企业家们在各种环境中成功地从事经营活动的能力;(4)一个国家或区域在竞争环境中的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据此,区域竞争力包括以下几层涵义:
第一,区域竞争力是竞争力资产与竞争力过程的统一。所谓竞争力资产是指固有的(如自然资源)或创造后(如基础设设施)的竞争力;所谓竞争力过程是指将资产转化为经济结果(如通过制造),然后再由国际化(在国际市场中测量的结果)产生出来的竞争力。资产在一定条件下成功转换以增加财富,并为后人创造新资产的过程,是竞争力的核心。一个区域可能 富有 ,但却不具备竞争力,如单纯靠现有资产(自然资源)建立起来的工业。那些 资源匮乏 的区域,则可能通过高效的转换过程,变得富有竞争力。
第二,区域竞争力取决于区域内外各种不同因素的有机结合。包括变革因素、变革过程、环境条件、企业自信心和工业序位结构。变革因素包括人力资源、金融活力及自然资源变革过程本身依赖的工业效率、企业内部创新与企业的外向性;环境条件涉及活力、市场、政府干预程度及社会与政治的稳定性;企业自信心反映了企业经理们对其所在国(或地区)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与判断;工业序位结构反映各国(地区)十大出口工业在国际市场贸易份额中所占
的比重及其贸易颁的增减。一般来说,变革过程与工业序位结构的变化较快,往往对一国的国际竞争力发生最直接、最迅速的影响;环境变化一般要经过若干年才会对竞争力产生作用,是一种中期影响;而对区域竞争力产生长期影响的是人力资源开发。
第三,竞争力是工业范畴的概念。竞争力就是工业实力,除自然资源外,工业和管理经验、工业部门的竞争程度,以及支持产业的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对于形成一个区域的竞争力十分重要。一个区域竞争力的高低主要决定于其工业实力,而后者又进而取决于企业状况,提高竞争力必须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第四,对其他区域资源的运用能力。一个有竞争力的区域不是单纯消耗自己的森林、矿产和土地,而且使自己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成就、文化传统和表现能力对其他区域的资源产生很强的吸引力。
综上所述,区域竞争力可以界定为:一个区域为谋求自身发展在其从属的区域内和区域间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
二、区域竞争力模型要素分析(一)典型的模型
1、波特区域竞争力模型。波特于1990年在 国家竞争力 中,提出了区域竞争力的模型,把区域竞争力集中表现在一个区域产业竞争力上,即其产业在大市场中的竞争表现。而一国的特定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取决于六个要素状况,即要素状况、需求状况、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机遇作用以及政府作用。这六大要素构成了波特区域竞争力模型。
123
2、I MD区域竞争力模型。I MD认为,区域竞争力就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世界市场上生产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它将区域竞争力分解为八个方面,包括企业管理、经济实力、科学技术、国民素质、政府作用、国际化度、基础设施和金融环境。其核心是企业竞争力,其关键是可持续性发展,这几方面构成的区域竞争力优势在于本地化与全球化、吸引力与扩张力、资产与过程、和谐与冒险等四种因素中。
(二)区域模型中的三大要素
以上区域竞争力模型,都由三大部分构成,即由区域网络、区域内部流和区域外部流这三大要素构成。三大要素有机地统一于区域开放网络之中,形成有机的、系统的、动态的区域整体。
1、内部流和外部流。所谓流,就是那些运行在区域网络之中与区域的发展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所有的实质性的各种活动的总称。区域内部流就是指一个区域范围内各个行为主体之间通过区域网络所进行实质性的各种活动的总称,包括各政府、企业、资本、劳动、商品、基础设施、信息、技术、知识、制度等活动、流动及变动;区域外部流则是指区域外行为主体与区域内的行为主体之间所发生的活动,包括区域内外市场供求的相互影响、生产要素区域间流动、全球化发展、技术、知识区域间传播等。
不管是区域内部流还是区域外部流,其实质内容都不是永恒不变的,各种流都会通过区域网络发生各种碰撞,在这种碰撞过程中,一方面,原来的各种流会发生量的变化;另一方面,流的种类也会增加,内容会更新,比如新的技术、制度的革新、新的贸易机会等以前所没有的内容。但是,这些新的东西并不一定都是好的,其中那些有利于提高区域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新的衍生流可以称为积极流,而那些不利于区域发展的新的衍生流则是消极流。如同区域网络有发达程度高低之分一样,区域流也是有高低之分的,那些流量大而稳定,并会不断衍生出积极流的区域流,可以称作发展程度高的区域流,或称高端区域流;而那些流量小且不稳定,创新流明显低于消极流的区域流我们称作发展程度低的区域流,或称低端区域流。区域流的发达程度与各种形式的流和新衍生出来的积极流的流量成正比,而与消极流成反比。
2、区域网络。区域网络是在一定时期内、一定区域内联系各种行为主体之间的各种正式或非正式活动的特殊的关系结构。与区域发展发生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个行为主体,可以认为是构成区域网络的各个结点,各行为主体之间通过区域网络发生交易或交流。同时,某些结点会与区域外的网络发生关系,从而区域网络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网络。区域网络中,区域内部相互联结的网络部分称为区域的核心网络,而与区域外发生联结的网络部分称为区域的外延网络。
区域网络既是区域内部流和外部流得以有效运行的通道,又是联结区域内外部流的必要枢纽,而区域内部流和外部流则是区域网络得以构建的基础和实质内容,并且区域网络会由于内部流和外部流的发生和发展而不断地得到加强和发展。反过来,区域网络的发展又会极大地促进区域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的有效配置。
不同区域间的区域网络区别主要在于区域网络的发达程度,而区域网络的发达程度又与网络结点之间的信任关系、信息对称关系和能力关系正相关。那种支离破碎的区域网络,即由于普遍存在的行为主体之间的不信任关系或相互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以致本应该发生联系,结果没有发生联系的区域网络,其区域网络的发达程度可以认为是低水平的。此外,即使行为主体有发生交易或交流的意图,彼此之间相互信任,信息也很对称,但是行为主体接受能力的限制仍会使其交易或交流的意图无法很好地实现。因此,建立在行为主体之间完全信任、完全信息对称和能力对等情况下所达到的区域网络,就是理想状态下的最优区域网络。
三、区域竞争力网络模型
在短期内我们可以忽略各种因素的变化,即区域网络状况、区域内部流和外部流不发生变化,由此我们可以采取静态区域竞争力网络模型来表达区域竞争力最优点,即均衡点的情况(如图)
。
O点为零点,该点代表区域网络的发展程度最低和区域内、区域外没有发生任何活动。OA代表区域内部流,沿着OA方向区域内部流的发达程度是递增的,也就是说从O向A点接近的过程是区域内部相互活动联系越来越紧密的一个发展过程。A点称为静态区域最优内部流点,代表短期内区域内部各种与区域发展相关的流达到了最佳的配置;OB代表区域外部流,沿着OB方向区域外部,活动的发达程度是不断提高,也就是说从O向B点接近的过程是区域内与区域外部各种联系不断加深的一个发展过程,从更高效益角度来讲,B点代表短期内区域应该而且有条件与区域外所发生的交易和交流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由此将B点称为静态区域最优外部流点;OO'代表区域网络,沿着O O'方向区域网络结网程度不断提高,就是从O点向O'点接近的过程是区域网络中各条关系线的阻力或障碍不断下降的一个过程,O'则称为静态最优区域网络点,它代表了短期内区域内外有效率的各条关系线不但都联结
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