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苗族概况
贵州黔西南州----兴义苗族
4.方茴说:"可能人总有点什么事,是想忘也忘不了的。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贵州黔西南州——兴义苗族兴仁县陈家沟、鲤鱼、木桥、长青的苗族从黔东南黄平、凯里、台江等一带迁来。
第一个移居时期距今约300年,雍正年间黔东南苗族人民起义遭到残酷镇压,不少人被迫逃亡来县。
第二个移居时期距今约200年,贵州苗族乾嘉起义失败,清军强迫苗民迁徙。
第三个移居时期,距今大约100至140年间,张秀眉领导苗族起义,斗争持续20多年后失败。
贵州“上下游废田不下数百万顷,流亡可复者仅十之二三……降苗所存户口较前不过十之三”,“其民则逃亡转徙,百里无烟。
”苗族人民扶老携幼.翻山越岭向黔西南迁移。
一、语言文字苗族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居住县内的苗族分黔东方言和川滇黔方言,即中部方言和西部方言。
鲤鱼、陈家沟、长青、马路河、木桥等地操中部方言;跑马厂、鹧鸪园龙树脚、营盘山、丰洞等地操西部方言。
苗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社会交际中,丰富和发展本民族的语言词汇。
解放后的新词和外来词,苗语中用音义两借的办法,苗语完全能够精确地描绘和刻画各种事物的形态,表达各种复杂细腻的思想感情。
建国前,苗族有语言而无文字。
1950至1956年,中央和省组织民族语文科学工作队伍,深入苗族聚居区,进行广泛的调查,创制了苗族文字方案。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
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4.方茴说:"可能人总有点什么事,是想忘也忘不了的。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贵州苗族调研报告
贵州苗族调研报告贵州苗族调研报告引言:贵州苗族是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贵州省的苗族自治县和其他一些地区。
经过对贵州苗族的调研,我们对其文化、传统习俗、经济发展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本报告将主要介绍贵州苗族的概况、苗族文化、苗族经济等内容。
一、贵州苗族的概况贵州苗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约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5%。
他们主要居住在贵州省的苗族自治县和其他地区,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铜仁市等。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
二、苗族的文化与传统习俗苗族文化独特丰富,包括语言、服饰、音乐、舞蹈等方面。
苗族人民使用苗族语言交流,具有独立的语言系统。
他们喜欢穿着传统的苗族服装,女性常常戴着精美的银饰,男性则穿着有着苗族特色的服饰。
苗族人民也擅长制作艺术品,如织锦绣品和制作银饰等。
苗族的传统习俗也十分丰富多样。
例如,苗族人民尊重先祖,常常举行祭祀活动来纪念祖先。
苗族人民在传统节日和婚礼等场合中会进行传统的歌舞表演,表达他们的欢乐和祝福。
让我们深入了解苗族的文化传统,有助于增进文化交流和促进社会和谐。
三、苗族的经济状况与发展贵州苗族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其中主要种植稻谷和玉米等粮食作物。
苗族人民也发展了特色的农业种植方式,如水田综合农业系统和苗族传统农业技术。
此外,苗族人民还发展了手工业和旅游业。
苗族的手工业产业发达,他们擅长制作种类繁多的艺术品,如苗绣、银饰等。
这些手工艺品以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深受市场青睐。
同时,苗族也发展了旅游业,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欣赏苗族的风土人情和风景名胜。
四、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在贵州苗族的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苗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需要加大投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
其次,苗族的文化传统面临着一定的保护和传承问题,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工作。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建议政府加大对苗族地区的经济支持力度,确保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产业的发展。
贵州苗族习俗
贵州苗族习俗贵州苗族习俗 1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
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最初没有国家文字,但在50年代后期创造了拉丁拼音文字。
现在,大多数人使用中文。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
“祭鼓节”是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
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
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视先人。
食时邀亲朋共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
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过“苗年”、“四月八”、“龙船”节等。
在大多数地区,苗族人一日三餐都吃米饭。
油炸食品是最常见的一种油炸粑粑。
如果再加点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会更鲜美。
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
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
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
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
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
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
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
民俗禁忌——以苗族为例
(九)新娘出嫁或回门的途中,禁忌与埋死人相遇。如遇上必须绕道,否 则将不吉利。
(十)闺女出嫁时,由哥哥背出门,切忌闺女挨门挨壁;否则会把娘家的 衣禄扫去,娘家会变穷。
(十一)闺女出嫁,忌父母陪送。传说父母送女,会把闺女送进灾难深渊 中去。
no.2 饮食禁忌蛇肉 忌在屋里煮蛇肉和吃蛇肉。
no.3 掉在地上的粮食,如饭、米等,忌讳用 脚去踩。认为用脚踩是不爱惜粮食的表现,会 触怒雷神遭雷打,俗话叫“天打雷劈”。吃粽 粑时丢下的粽叶,忌用脚踩,否则会生暗疹。 no.4 食盐忌讳从别人手里接过来。如到商店 去买盐,营业员把盐放在柜台上,买盐者才能 去拿盐。如果从别人手里接了盐,叫做“接 言”,认为以后会相骂、吵架。 no.5 吃饭时必须把饭菜盛好,在桌上摆半分 钟或一分钟后才能吃;否则叫“对祖先的不忠 不孝”。
(四)腊月三十晚上忌断火种。据说断了火种,是不 祥之兆。
其他
(一) 入葬后一个月内,家中任何东西不得出卖或借人。 入葬后一个月内,家中任何东西不得出卖或借人。 (二) 守孝一百天。 入葬后守孝一百天。 (三) 三年内不得办婚事或喜事,不能建屋。 三年内不得办婚事或喜事,不能建屋。 (四) 苗族崇拜“牛皮鼓” 苗族崇拜“牛皮鼓”,视“牛皮鼓”为能通神灵之物,凡丧 葬祭祀活动都要敲“牛皮鼓”,平时则要挂放在“养鼓”人 家特定的地方禁止随意搬动,更禁止随意敲响“牛皮鼓”。 (五) 苗族人家神龛,外人不得触摸 苗族人家神龛,外人不得触摸,忌讳靠墙坐在神龛下,更不 能横睡在神龛下,因为只有死人才横放在神龛下。
no.6 狗肉、团鱼忌上灶。因狗肉、团鱼是厌物,上 了灶会得罪灶神。 no.7 呷饭的时候,忌用筷子敲饭碗。据说,敲了饭 碗会敲去衣禄,是要受穷的。禁忌中途换碗,否则 女要再嫁,男要再娶。 no.8 呷饭的时候,忌对着别人的后背;否则会被认 为是对别人不礼貌。还有一种说法是,那人会长 “背花”(即痈)。 no.9 出门在外,饮酒忌举杯就喝,必须先点几滴酒 落地,以示纪念双方祖先。 no.10 去别人家做客吃饭,忌呷主人的锅巴。因锅 巴是“饭娘”,又叫“饭根”。如果客人呷了锅巴, 是对主人的不尊敬,主人是最不满意的,怕把他家 呷穷。
苗族文化之旅:幼儿园特色美食教学案例
一、引言在学前教育中,特色美食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特色美食教学,可以引导幼儿对不同地域的食物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他们的饮食文化意识,同时也能够促进幼儿对不同民族的文化有更全面的认识。
本文将以苗族文化特色美食为例,探讨在幼儿园的特色美食教学案例,带领幼儿展开一场深入的苗族文化之旅。
二、苗族文化介绍1. 苗族概况苗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贵州、云南、湖南、广西等地。
他们有着独特的服饰、建筑和饮食文化,以及浓厚的民族风情。
2. 苗族特色美食苗族特色美食以酸辣为主,尤其是腌制的酸菜、酸汤米粉、酸汤鱼等,口味独特,深受当地人民和游客的喜爱。
三、特色美食教学案例1.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特色美食教学,幼儿将能够了解苗族饮食文化特色,感受不同民族的饮食风情,培养幼儿的饮食文化意识。
2. 教学准备准备苗族特色食材和调料,如酸菜、辣椒、米粉等;准备相关的图片、图片书籍或多媒体资料,介绍苗族饮食文化特色;准备简单的制作工具,如碗、勺、锅等。
3. 教学过程(1)介绍苗族饮食文化特色,与幼儿一起观看相关图片或多媒体资料,并进行简单的讨论。
(2)展示苗族特色食材和调料,让幼儿亲自感受、闻香。
(3)指导幼儿参与制作苗族特色美食,如酸汤米粉或酸汤鱼,让幼儿亲自动手,体验苗族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
(4)品尝苗族特色美食,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美食的味道和感受。
4. 教学总结与延伸(1)请幼儿回顾本次特色美食教学,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语讲述所学到的内容。
(2)激发幼儿对苗族文化更多的探索和思考,可以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形式进行延伸教学。
四、我的观点和理解特色美食教学是学前教育中重要的一环,通过特色美食教学,可以拓展幼儿的视野,培养他们对不同饮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并且可以促进幼儿对不同民族文化的了解。
苗族文化之旅,通过特色美食教学案例,能够带领幼儿走进苗族的饮食文化,感受苗族的独特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幼儿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幼儿亲自动手制作美食,亲身体验苗族饮食文化的魅力。
贵州苗族简介ppt课件
苗族服饰图案
纺棉花:
织布:
银饰:
苗族的银饰在各民族的首饰中首屈一指,妇
女着盛装时必佩银饰,昂贵且繁多。有银插 花、银牛角、银帽、银梳、银簪、项圈、耳 环、披肩、压领、腰链、衣片、衣泡、银铃、 手镯和戒指等,一个盛装的苗族妇女,全身 银饰可达二、三十斤。苗族用银的观念一是 审美,二是表示富有和避邪。
苗族婚俗
以对歌的形式谈恋爱是苗族婚俗文化中最具代表 性和富于民族色彩的风俗。 苗族婚礼 接伞、祭祖、吃合欢酒、捉喜鱼等仪式, 送亲人群要在大门外唱“拦门酒”和“牛角酒”歌。 婚宴:年青人结婚时,婚宴之隆重不由分说,贵 州是以酒为浓之乡,一般婚宴里,先是接待客宾之 道,分为“拦路酒”和“迎宾酒”两种,拦路酒可 设多层,但大多数以三层为设,前三层是年青人用 大碗敬酒。
贵州苗族简介
基本概况
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 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 区的交界地带,人口:970,000人。苗族的历史悠 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 族先民的记载,苗族没有文字,苗语属汉藏语系苗 瑶语族苗语支。苗族居住在高山地带,以农业为主, 经济作物是麻,棉花,一般是自己种棉花,自己纺 织。苗族人民有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如古歌,诗 歌、情歌等等。苗族也善舞蹈,芦笙舞最为流行。
抹黑、抹红:
苗族婚礼
苗族婚礼
谢谢观赏!
芦笙舞:
踩歌堂:
踩歌堂:
苗族礼仪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
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 先请客人饮“拦路酒”和“牛角酒”。如客 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 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 起主人。
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概况
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概况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WeiningYizuHuizuMiaozuZizhixian)贵州省面积最大的民族自治县,毕节地区辖县。
位于省境西北部,北、西、南3面与云南省毗连。
面积6295平方公里,人口88.52万;其中彝、回、苗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24.3%。
县府驻草海镇。
区域概况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 贵州西大门。
位于贵州省境西北部,北、西、南3面与云南省毗连。
全县总面积6296.3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200米,森林覆盖率33.28%;县境中部为开阔平缓的高原面,四周低矮,是贵州省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县,属毕节地区管辖。
是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
全县辖35个乡镇,620个行政村(居)委会。
2009年末总人口126.39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25.1%。
三个主体少数民族中彝族112229人,占总人口的8.9%;回族103379人,占总人口的8.2%;苗族69864人,占总人口的5.6%。
县人民政府驻草海镇。
代码:522427。
高原草场面积大,畜牧业发达。
特产威宁火腿。
盛产黄梨和苹果。
农收产品加工业发达。
县城西边是著名的草海。
中河区发现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森林面积18 万公顷。
有煤、石膏、铅锌、铁、铜等矿产资源。
产玉米、马铃薯、小麦、水稻、豆类、荞麦、甜菜。
有火腿、苹果、黄梨、党参等特产。
工业以煤炭、地毯工业为支柱。
贵昆、贵大铁路过县境,是毕节地区唯一一个已通铁路的县。
名迹胜地有石门坝教堂、双霞洞摩岩石刻、草海黑颈鹤保护区等。
地理概况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年均温11.2℃,1月均温3.9℃,7月均温17.0℃,年降水量739毫米。
低纬度、高海拔、高原台地的地理特征,使这里的光能资源和风力资源为贵州之冠,威宁县城也因年平均日照数为1812小时,被气象学界命名为"阳光城"。
太阳神的无私惠顾,使动植物大受其益,又因地处乌蒙之巅,山脊和空旷地带无静风时刻,春风浩荡,秋风送爽,常年艳阳高照与凉风扑面兼备,是理想的避暑胜地。
8贵州省5个主体少数民族简介
8贵州省5个主体少数民族简介贵州省5个主体少数民族(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简介1、贵州苗族贵州是苗族人口最多的省份,全国的苗族有60%住在贵州省,几乎所有县、市都有苗族聚居的村寨。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苗族最集中的地区。
此外,黔南、黔西南自治州和松桃、威宁自治县也有一定数量的苗族人口分布。
苗族的族源十分古老,因分布地域不同而各自称“蒙”、“模”、“毛”、“髦”、“雄”等。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过去没有文字,1949年后新创了苗文。
苗族喜聚族而居,形成大小不同的村寨。
村寨多依山建筑,有的靠河溪的山脚,有的在山腰,有的则靠近山顶。
住房以木结构为主,多数为两层,少数为三层。
在山腰上的多为吊脚楼式。
苗族服饰差异较大。
一般说来,男子蓄发包头巾,身穿无领、大袖、宽裤脚服装,腰带束身,冬天缠裹腿。
妇女头顶束髻,包头巾、戴手钏、耳环和项圈、穿裙子。
大多娄裙子为百为百褶裙,因居住地区不同,裙子的长短不一,颜色为青、蓝二色为主,也有其它颜色。
上衣开襟,一般不用扣,多以花带束腰。
苗族崇拜祖先,信鬼神,也有信其他宗教的。
主要节日有:苗年、吃新节、四月八、芦笙节、端午节、龙船节等。
2、贵州布依族布依族是少数民族人数在贵州仅次于苗族的又一主要民族,全国均布依族绝大部分聚居在贵州,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较集中,也有聚居在安顺市、铜仁市、遵义市、毕节市、六盘水市和贵阳市等的。
布依族先民是古越人的一支,后称“ 僚人”,元明时期称“仲苗”、“青仲”或“仲家”。
从史籍称布依族先民为“羊可僚”分析,布依族作为羊可江畔夜郎古域远古居民历史悠久。
是贵州创造古夜郎文化的主体民族之一。
布依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壮傣语支,没有文字,1949年后创造了布依文。
布依族素有“水稻民族”之称,居住环境依山傍水,河谷坝区土地肥沃、水源便利,传统农业以水稻耕作为主。
民间文学有神话、诗歌、寓言、谚语等。
11.第十一章苗族土家族
六、禁忌
• 不吃羊肉,忌狗肉上灶,忌在屋里煮蛇肉。 • 险恶环境中忌嬉笑。 • 忌刀口朝上 • 忌用凶器指人 • 忌在家里或夜间打口哨 • 父母或同村的人去世,一个月内忌食辣椒
第13页,共46页。
• 人死入葬后一个月内,家里人不能婚嫁,也 不能唱歌或吹芦笙
• 婚嫁时,忌讳参加送亲的人在路上扭伤腿脚, 会被认为不吉利
第3页,共46页。
• 二、宗教习俗
•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祭
鼓节”是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是七年一小祭,
Hale Waihona Puke 十三年一大祭。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
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视先人。食时邀亲朋共聚
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
•
苗族的主要信仰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
第21页,共46页。
六、节日
• 土家族节日民俗较多。从节日内容看,有祭 祀节日、纪念节日、庆贺节日、社交娱乐及 生产性节日五类
第22页,共46页。
(一)赶年节
• 赶年节是土家族传统节日,以“赶年”最为隆重。土家人过大年 时间比汉族提前一天,小月为腊月二十八,大月为二十九。为什 么要提前,有几种传说:为了抗倭寇 打仗而提前。在明嘉靖年间, 其先民随胡宗宪征倭。于十二月二十九大犒将士,除夕倭寇不备, 遂大捷,后人沿之,遂成家风。关于抗倭立功符合历史事实, 《明 史》有载。还有关于为了打仗而提前。过赶年节要作糯米粑, 杀猪祭祖、煮酒。除夕之夜还要“守年”、“抢年”,即吃过团 年饭后,手执吹火筒在房前屋后转一 圈,名曰“出征”,有的手 持猎枪上山走一趟曰“模营”,以纪念先人。虽提前一天“赶 年”,大年三十晚上还照样过除夕。有的地方是“初一拜家神, 初二拜丈 人,初三初四拜友邻”。还有各种文娱活动,“玩龙 灯”、“荡秋千”、“踩高跷”、“唱难戏”等等。
贵州苗族现状分析报告
贵州苗族现状分析报告1. 引言苗族是贵州省的少数民族之一,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优秀的民族艺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苗族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着各种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对贵州苗族的现状进行分析,以期全面了解其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2. 经济发展苗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主要依赖农业和手工业。
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交通不便和资源匮乏是其主要问题之一。
近年来,贵州省政府加大了对苗族地区的扶贫力度,通过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产业扶贫等措施,不断改善苗族地区的经济环境,并提升了苗族人民的生活水平。
3. 教育状况苗族地区的教育状况相对较差,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育水平普遍较低。
很多苗族孩子因为交通不便和贫困等原因无法接受高质量的教育。
政府通过投资教育设施建设、提供教育补贴等举措,致力于提高苗族地区的教育水平,同时,加强对苗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使苗族孩子能够更好地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文化。
4. 文化保护与传承苗族拥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包括苗族民歌、舞蹈、服饰、节日等。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苗族文化正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政府加大对苗族文化的保护力度,建立苗族文化传承中心和苗族文化展览馆,推动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苗族文化。
5. 社会发展与民生改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苗族地区的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苗族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便利。
同时,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也得到了完善,为苗族人民提供了更好的社会保障。
6. 总结与展望贵州苗族作为贵州省的重要少数民族之一,在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仍然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
然而,随着政府的扶贫政策的落实和社会力量的参与,贵州苗族的现状有了积极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和关注苗族的发展。
展望未来,我们对贵州苗族的发展充满信心,并期待贵州苗族能够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更加独特的魅力。
苗族民族概况
苗族民族概况苗族是我国较大而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全国共有人口7,383,622人,居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数第4位。
主要聚居于贵州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松桃苗族自治县、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毕节、铜仁、安顺、遵义等地区,贵阳、六盘水等市。
湖南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城步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等。
湖北的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四川的黔江、秀山、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等。
广西的融水苗族自治县及隆林、龙胜、防城等各族自治县。
海南的保亭、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
云南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等。
逐步认识苗族医学诊断的原理苗医讲的开懵开豆,汉语译为看病,即是诊断疾病。
诊病可从多方面获取资料,为疾病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主要是考察以下三方面:观察气魄的动态,皮肤的颜色,精神的变化,以及体温,脉搏,呼吸,心跳,血压,语音,反射等方面的异常,以对认定疾病的轻重缓急及预后提供参考资料。
观察人体的汁水,浆液,血气,排泄物,代谢物,病理产物,病原体等致病物以及各组织的实质等,以索取致病的物质证据。
观察病人外在和内在的物质结构变化情况,如察指纹、舌象、目色、鼻窍、咽喉、耳道、肛门、尿口、性器、淋巴、炎肿病灶、筋骨皮肉、内脏的形态结构变化等,以对诊病提供结构学的依据。
通过一分为三的考察,再把有意义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才可以作出正确的诊断。
疗效显著的苗医治疾病十六法赶毒法,败毒法,攻毒法,止痛法,冷疗法,热疗法,提火法,退火法,止泻法,健胃法,帮交环法,补体法,表毒法,退气法,止塞法,解危法。
这苗医治病的十六大法,是针对十六种病候而立。
赶毒法治疗积毒病候,败毒法治疗雄毒病候,攻毒法治疗恶毒病候,止痛法治疗疼痛病候,冷疗法治疗急热病候,热疗法治疗急冷病候,提火法治疗内冷病候,退火法治疗火毒病候,止泻法治疗泻肚病候,健胃法治疗胃弱病候,帮交环法治疗交环不和病候,补体法治疗亏损病候,表毒法治疗风冷气水毒草病候,退气法冶疗气壅病候,止塞法治疗外漏病候,解危法治疗危急病候。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中南部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中南部,东与黔东南州相连,南与广西自治区毗邻,西与安顺市、黔西南州接址,北靠省会贵阳市。
全州辖都匀、福泉二市和瓮安、贵定、龙里、惠水、长顺、罗甸、平塘、独山、荔波、三都十县。
南北长249.5公里,东西宽207.6公里,总面积26197平方公里,有汉、布依、苗、水、壮、侗、毛南、仡佬等37个民族。
总人口389.01万人,少数民族占54%。
自治州成立于1956年。
首府所在地都匀市,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是贵州的南大门和西南出海的重要通道。
黔南州地处云贵高原东南部向广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平均海拔997米,平均气温13.6℃到19.6℃.平均降雨量1100~1400mm。
冬无严寒,夏无酷署、雨热同季,属典型的亚热带温暖湿润的季风气候。
有利于各种动植物的繁衍生息。
全州土地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土层深厚、湿润机质含量高。
境内植物茂盛,动物繁多,资源丰富,为开发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其他种养业提供优越的自然条件。
全州现有耕地189091公顷。
其中水田占57%;有地80549公顷;草地745266公顷;其中666.7公顷(万亩)以上草场33片,已开发都匀螺丝壳黑山羊基地,惠水深黔山庄、贵定黄龙山农牧业综合开发项目,独山、龙里牧草种养基地等成功的试验基地外,绝大多数尚待开发;森林面积994.96万亩;宜林荒山600万亩;还有适宜农、林、牧生产的非耕地3100万亩。
州内野生植物1700余种,其中药用植物1000多种。
具有重要开发价值的有天麻、仁仲、三七、艾纳香、龙胆草、金银花、刺梨等58种。
野生动物400多种,属国家一、二、三类珍稀动物的有华南虎、支豹、猕猴、麝、大鲵(娃娃鱼)、穿山甲等30余种。
其中药用脊椎动物112种,是医药工业发展的原料基地。
以“贵州神奇制药有限公司”为首的数十家制药厂商先后在黔南落户,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座落在黔南州龙里县谷脚镇的“中国贵州医药城”已初具规模。
苗族的民俗
• 苗族妇女盛装上的白银 饰重近二百两。
7.主要节日
• 苗族的节日主要有芦笙节(跳芦笙舞)。 • 该节日流行于贵州东南部凯里市和黄平县等苗族 聚居区,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至二十日和九月二 农历正月十六日至二十日和九月二 十七日分别在凯里市舟溪和黄平县谷陇举行。 十七日 • 斗牛、赛马、文艺表演、球类比赛。 • 对歌:建立友谊和爱情。
•
8.婚礼习俗 婚礼习俗
• 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 品是彩色糯米饭 彩色娘最爱 穿百褶裙,一条裙 子上的褶有5 0 0 多 个,而且层数很多 ,有的多达三、四 十层。
• 些裙子从纺织布到 漂这染缝制,绘图 绣花,都是姑娘们 自己独立完成。 •
• 说到“服”,不得不想 到“饰”。 • 头饰包括银角、银 扇、银帽、银围帕、银 飘头排、银发簪、银插 针、银顶花、银网链、 银花梳、银耳环、银童 帽饰。
苗族
1. 民族概况
• 主要分布
• • • • •
2.语言文字 苗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 苗族原无统一文字, 建国后创制了拼音文字, 并通用汉文。
3.宗教
• 苗族的主要信仰: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 先崇拜等。。迷信鬼神、盛行巫术 • 比较典型的自然崇拜物有巨石(怪石)、岩洞 、大树、山林等。
4.民居
•
苗族一般都在依山傍水处建寨, 聚族而居。
• 住房一般为木构干栏式的平房或 楼房。 • 平房大部分分为三间,中为堂屋, 供接待客人和吃饭之用,两边分 别作卧室和厨房。 •
•
5.饮食 饮食
• 主食:大米。 • 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 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 • 以辣椒 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无辣不成菜”之说。
油炸粑粑
• 喜食酸味菜肴,酸汤 酸汤 家家必备。 • 用米汤或豆腐水,放 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 ,即可用来煮肉,煮 鱼,煮菜。 • 蔬菜、鸡、鸭、鱼、 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 。
贵州苗族文化
贵州苗族文化苗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历史悠久、分布面广。
苗族乂是一个世界性的民族,在五大洲都有足迹,主要分布在泰国、老挝、越南、法国、德国、英国、加拿大、阿根廷。
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
一在国内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海南等省内。
其中贵州最多,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讣,共有3686900人,遍布全省的各专州县市。
古全国苗族总数的一半以上。
其中乂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最多,也最集中,而台江乂是全国苗族人口比例最高的一个县,苗族占全县人口97%,被称为“天下苗族第一县”;其余分布在毕节、铜六、遵义、黔南、黔西南、安顺、六盘水、贵阳市等,人们常说:“贵州是苗族的大本营”。
苗族喜欢聚族而居,仅黔东南地区的苗族就占全国苗族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为全省苗族的39。
5%,且多数分布在远离城市的偏僻山区,以村办单位聚族而居,与其官民族合村共寨的极少。
贵州苗族集中了全国苗族主要的文化特征,如较大的方言,次方言和多数土语(苗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文,有湘西、黔东。
川黔慎三大方言区),台江苗族属黔东方言,主要的服饰类型,重要的工艺美术,基本的风俗习惯,基本类型的耕作文化等等,无不具备,可说是全国苗族文化的代表。
中外许多民族学者,都把贵州作为研究苗族的理想园地,而台江乂是这块理想园地中一颗最亮丽的明珠。
下面主要对台江苗族历史和习俗作简要介绍。
苗族的源流及迁移(-)源流苗族源于黃帝时期的“九黎”,尧舜时期的〃三苗”。
“九黎”是五千多年前居住有黃河中下游的一个部落,后与黃帝部落发生战争,即历史所称的“琢鹿大战” o在战争中,黄帝与炎帝联合,九黎首领蚩尤被黃帝擒杀,余部退入长江中下游,形成“三苗”部落,建立了三苗国。
在四千年前,以尧、舜,禹为首的北方华夏高部落与“王苗”争战近千年;最后、三苗国被夏禹所灭。
“三苗”失败后,一部分被驱逐到“三危”,即今陕甘交界地带,后乂被迫向东南。
迁徙,经过很长时间逐步进入川南、滇东北、黔西北等,形成后来西部方言的苗族,留驻长江中下游和中原地区的〃王苗”后裔,有部分与华夏融合,另一部分形成商周时期所称的“南蛮”:而居住汉水中游的,被称为“荆楚蛮夷”。
苗族概况风情
• 祭鼓节 这是苗族的传统祭祖节日。十二年一大祭,六七年一小祭。传 说,人类的妈妈“妹榜妹留”是从枫树的树心里生出来的,他 们死后还要回到枫树里去,人死后灵魂也要回到老家去才得安 息。祖宗的老家在树心里,木鼓就是象征祖宗安息的地方。后 来祭祖,“祭祖”喊成了“祭鼓”了。沿袭到现在祭鼓就是祭 祖了。祭鼓是以“缰略”为单位举行的,一个“缰”是一个始 祖传下来的有血缘关系的亲族,他们共同敬奉一个认为祖宗的 灵魂住在里面的木鼓。祭鼓节那天,每家准备一头水粘牛,也 可以几家准备一头,或买些牛肉。先放牛角斗,几百头牛一起 角斗,场面是很壮观的,然后再宰杀敬供。按习惯,不论是来 庆贺的亲友,还来看斗牛的客人、过路的商贩,一律留下,不 准走,人越多,主人脸上越光彩。 • 跳花节 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贵州关岭地区。这是关岭地区苗族时间 最长、规模最大的节日。据说是为多年不生育的夫妇们举行的 娱乐盛会。现在远超出这个范围。节目多在正月举行,为期三 天左右。白天,吹芦笙、口弦,唱歌跳舞。晚上,对歌,谈情 说爱,老人围在篝火旁饮酒畅谈。参加者有时上万人,男女老 幼竞相赴会。
苗族
[民族简介]
• • • 苗族,现有人口740多万人.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 南、广西等省(区)。 苗族聚居的苗岭山脉和武陵山脉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其 间。出产水稻、玉米、谷子、小麦、棉花、烤烟、油菜、油桐等。除此, 还蕴藏着丰富的木材资源和矿产资源。 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商周时 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苗 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 州)、至滇(云南)。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原先无民族文字,2 0 世纪5 0 年代后期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 文。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苗族的挑花、 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 名。 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过“苗年”、“四月八”、“龙船”节 等。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情介绍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情介绍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成立于1956年7月23日,总面积3.03万平方公里,辖1市15县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循环经济工业区,总人口402.4万人,有苗、侗、汉等3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总人口的81.6%,是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少数民族人口最多、少数民族比例较高的自治州。
黔东南州自然、旅游、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等资源十分丰富,被誉为"歌舞之州、森林之州、神奇之州、百节之乡"。
黔东南是天然大氧吧。
有保存完整的雷公山、月亮山、云台山、佛顶山等原始森林,是全国28个重点林区之一,森林覆盖率达62.78%。
气候温和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在14-19摄氏度之间。
全州空气质量整体处于优良水平,空气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1200-2000个,雷公山监测点监测数据为每立方厘米5600个,是贵州省七个监测点中最高的一个。
黔东南是民族大观园。
用服饰记载历史,用歌舞传承文化,积淀了千百年的历史,有世界旅游组织评选的世界级乡村旅游村寨30个,有39项51个保护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排列全国地州市级第一位,是世界乡土文化保护基金会授予全球18个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世界旅游组织赞誉为"文化大餐,山水盛宴"。
民族节日活动丰富多彩,苗族有芦笙会、爬坡节、姊妹节、苗年节等,侗族有泥人节、摔跤节、林王节、侗年节等,以及水族的端节,瑶族的"盘王节"等等。
各民族历来以能歌善舞著称,苗族反排木鼓舞刚劲有力、豪放潇洒,被称为"东方迪斯科";侗族"多耶舞"纯朴活泼、多姿多彩。
以侗族大歌、苗族飞歌、锦鸡舞、反排木鼓舞为代表的民族歌舞享誉世界。
其中,侗族大歌于2009年9月成功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黔东南是文化大公园。
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至今仍保留"春秋战国发型、宋时服饰、明清建筑、魏晋遗风"。
苗侗族芦笙文化的发展概况
贵州苗族传统文化“芦笙节”的概况——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为例黎回举苗族是贵州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贵州最早定居的民族之一。
苗族是一个富有古老文明、讲究礼仪的民族,芦笙是苗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苗族的社会生活中具有文化认同、增强不同父系家族间社区组织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具有传承乡土知识、文化、文明、道德礼仪教化等社会功能。
凯里是一个以苗族为主体,多民族聚居的经济旅游新兴城市,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
其苗族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浓郁,素有“百节之乡”、“苗岭明珠”的美誉。
在众多的民族传统节日中,“芦笙节”民族特色最为鲜明,已经成为凯里市的民族文化品牌。
从1999年至今已经连续成功举行了十二届,每届芦笙节都是盛况罕见,凯里及周边的数万苗族群众自发地欢聚舟溪甘囊香芦笙堂吹笙跳月、斗牛斗鸟、赛马赛歌等方式庆祝新年、祈福来年丰收,呈现出“百牛争霸”、“千对银角”、“万把芦笙”的缤纷壮观场面。
融民族文化、体育、饮食、工艺为一体,成为中外芦笙文化交流的盛会,同时也成为地方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大舞台。
丰富多彩的芦笙节活动,增强了芦笙的文化内涵,同时也体现了芦笙的人文精神和多重价值。
凯里市的舟溪镇是芦笙的发祥地,“甘囊香芦笙会”,省内省外无所不知。
如今在政府的倡导、组织和领导下已更名为“中国•凯里甘囊香国际芦笙节”,闻名中外。
凯里的民族旅游村寨特点鲜明、风格各异。
如凯里的新光村是有名的芦笙制作村,芦笙远销国内外;石青村的农民芦笙画朴实自然、远近闻名;青曼村是天然的苗族文化博物馆,这些地方特色浓缩了苗族五千年来的辉煌历史、灿烂文化和苗族芦笙文化遗产。
但由于苗族分布面广、方言土语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因而在不同地域里以芦笙文化为主题的节日活动仪式中呈现出“区域性板块”结构的特征。
笔者通过对贵州凯里苗族芦笙节活动,了解苗族芦笙节的概况、仪式的系统符号和文化象征意义。
通过简单的分析、研究,希望能从人类文化的视野中初步探索和揭示苗族芦笙文化的丰富性和独特性。
走近贵州苗族
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江千户苗寨
•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 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 部的雷公山麓,由十余个依山 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 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 居村寨。
二、苗族服饰
• 苗族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 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长可抵足,飘 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动人。 • 便装时则多在头上包头帕,上身大襟短衣, 下身长裤,镶绣花边,系一幅绣花围腰, 再加少许精致银饰衬托。每逢节日妇女们 走亲访友,头部、颈部、手腕都佩戴样式 繁多的银饰。
吃(赶、尝)新节
• 吃新又叫尝新,在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中,“吃新节”也许 是唯一没有确定日期的节日,以早稻成熟为标志。 • 吃新节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苗族人民的传统节 日,大约在在每年的农历十月举行。 • 节日这天,村民们早早来到田间,精心摘取颗粒饱满的稻 穗,捆扎成稻束,把它们悬挂在农舍门厅的两旁,供奉在 中堂的桌案上,祭拜谷神和祖先后,全家人按照长幼辈分, 依次入座就餐。
八、婚丧习俗
婚礼习俗简说
婚前: “婚前不见面”,这些迎亲礼中,有一 张又大又厚的糯米粑粑,它是用25斤到30 斤糯米面做成的,足有簸箕大,表示结婚 后新郎新娘 团团圆圆,丰衣足食。 哭嫁 迎亲(视频资料) 抢亲
丧葬习俗
• 1.离不开芒筒芦笙。 • 2.祭牲 。苗族传统观念认为死者在阴间需要猪和羊喂。 更需要水牯牛到阴间参加斗牛比赛,杀水牛祭亡灵是苗 家最高规格的葬礼。往往是经济实力雄厚或人丁十分兴 旺的家庭才在葬礼中杀水牛。 • 3.舅公礼。若死者系已婚女性。需砍一只带有尾巴的猪 腿给舅家,且为本次葬礼所宰杀的猪中最大的一头的一 腿,该猪腿必须有半个肾。 • 4.为了表示对死者的悼念与尊重,主家当年不能办其它 喜事等。
苗族简介——《贵州省志·民族志》
苗族简介——《贵州省志·民族志》一、族源苗族的族属渊源,和远古时代的“九黎”、“三苗”、“南蛮”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距今五千多年长江中下游及黄河下游一带,逐渐形成了部落联盟——“九黎”。
九黎以蚩尤为首领,凭借优越的地理条件,不断地开拓发展成为雄据祖国东方的强大部落。
在黄河上游姬水以黄帝为首的另一部落,不断向黄河下游发展,与“九黎”发生冲突,在涿鹿(今河北省涿鹿县)大战之后九黎败北,蚩尤被杀,势力大衰,九黎部落的相当大部分战败后向南迁徙。
尧、舜、禹时期,九黎部落又发展起来,形成了新的部落联盟——“三苗”。
当时,聚居洞庭、鄱阳诸湖和汶山、衡山等地,与尧、舜、禹为首的部落联盟进行过长期的抗争。
经过禹的征伐,“三苗”集团的势力被彻底削弱,部落联盟被分化瓦解,使大部分族人离开江淮和洞庭、彭蠡之间的平原地带,避人山林沼泽,开始向西北和西南山区迁徙。
商、周时期,“三苗”的主要部分在长江中游地区与其他部落一起被称为“南蛮”(亦称“荆楚”)。
“南蛮”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楚国的主体居民。
到西周中叶,“荆蛮”已成为周朝南方的劲敌。
故从昭王开始,对“荆蛮”多次进行“征伐”,“荆蛮”的势力受到削弱。
九黎、三苗、南蛮、荆蛮之问有着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他们是苗族不同时期的先民。
二、族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苗族的族名称谓有所不同。
尧、舜时期,以武力将“三苗”中的驩兜部落赶往南方,这部分苗族先民即有“南蛮”的别称。
到商、周两代仍沿用“苗”的族称,但对“南蛮”中最强盛的部分则专称“荆蛮”。
那时,周人除以“荆蛮”称呼建立了国家的楚人外,对一般的苗族先民则以“髳”或“髦”等称之。
汉代以后,除荆襄、江淮尚有一部分苗族分布外,大部分苗族都聚居在今湘、鄂、川、黔毗邻地区的武陵郡,他们与居住这一地区的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统称为“武陵蛮”。
在“武陵蛮”内,又按不同地区而有“澧中蛮”、“零阳蛮”、“溇中蛮”等若干称呼。
从东汉起又开始将“武陵蛮”称为“五溪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苗族概况
苗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历史悠久、分布面广。
苗族又是一个世界性的民族,在五大洲都有足迹,主要分布在泰国、老挝、越南、法国、德国、英国、加拿大、阿根廷。
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
一在国内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海南等省内。
其中贵州最多,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共有3686900人,遍布全省的各专州县市。
古全国苗族总数的一半以上。
其中又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最多,也最集中,而台江又是全国苗族人口比例最高的一个县,苗族占全县人口97%,被称为“天下苗族第一县”;其余分布在毕节、铜六、遵义、黔南、黔西南、安顺、六盘水、贵阳市等,人们常说:“贵州是苗族的大本营”。
苗族喜欢聚族而居,仅黔东南地区的苗族就占全国苗族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为全省苗族的39。
5%,且多数分布在远离城市的偏僻山区,以村办单位聚族而居,与其官民族合村共寨的极少。
贵州苗族集中了全国苗族主要的文化特征,如较大的方言,次方言和多数土语(苗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文,有湘西、黔东。
川黔慎三大方言区),台江苗族属黔东方言,主要的服饰类型,重要的工艺美术,基本的风俗习惯,基本类型的耕作文化等等,无不具备,可说是全国苗族文化的代表。
中外许多民族学者,都把贵州作为研究苗族的理想园地,而台江又是这块理想园地中一颗最亮丽的明珠。
下面主要对台江苗族历史和习俗作简要介绍。
苗族的源流及迁移
(一)源流
苗族源于黄帝时期的“九黎”,尧舜时期的“三苗”。
“九黎”是五千多年前居住有黄河中下游的一个部落,后与黄帝部落发生战争,即历史所称的“琢鹿大战”。
在战争中,黄帝与炎帝联合,九黎首领蚩尤被黄帝擒杀,余部退入长江中下游,形成“三苗”部落,建立了三苗国。
在四千年前,以尧、舜,禹为首的北方华夏高部落与“王苗”争战近千年;最后、三苗国被夏禹所灭。
“三苗”失败后,一部分被驱逐到“三危”,即今陕甘交界地带,后又被迫向东南。
迁徙,经过很长时间逐步进入川南、滇东北、黔西北等,形成后来西部方言的苗族,留驻长江中下游和中原地区的“王苗”后裔,有部分与华夏融合,另一部分形成商周时期所称的“南蛮”;而居住汉水中游的,被称为“荆楚蛮夷”。
后来,荆楚蛮夷中先进部分逐渐发展为楚族,建立楚,后进的部分继续迁入黔、湘、桂、川、鄂、豫等省毗连山区,成为今天东部,中部、方言的先民。
台江境内的苗族先民主要有“黎”和“方”两大部落,“黎”部落有“九江黎”(九个氏族),源于古代“九黎”集团,最初居住在黄河下游、山东、江苏滨海一带;“方”部落源于古代的“虎方”,居住在今西起黄淮平原,东至山东、江苏滨海一带。
这两个部落联盟相近,紧密相处。
(二)迁徙
l、迁徙原因:台江苗族先民最初由祖国的东海之滨和黄淮平原开始迁徒而来。
《苗族古歌》描述迁徙前的情景是这样的;我们的祖先苦难当/住地的地方平得象木板/到处一片水茫茫/由于战争和艰苦的生活所迫,才不断迁徙。
《迁徙歌》唱道:我们来唱五支祖/六祖爹妈上高山/迁到西方来过好生活......看出当时有六个部落迁徒。
2、迁徒的路线:境内苗族先民迁徒的路线大体是:离开。
黄河下游、山东、江苏滨海老家后,向安徽、江西移动,再沿南岭山脉西行,到达广西、又沿都柳江北上,到达榕江一带
住很长一段时间,后因人多地窄,又分批分期迁往榕江、剑河、台江交界处,最后陆续迁入台江,形成现在外聚族而后的格局。
《苗族古歌》叙述迁徙的路线曾经过的方休担----粉羊秀寨----纲方细朋----粉羊细乃----翁反翁留----翁整能----奶达----荣良----最滑----荣广----荣更----荣鹞----荣有----翁有空----皆养动散----皆养动所----皆养细躲----掌耶蒙----德日西泥----甩西、天西(今榕江境)----方西(榕江城)----共丢办(榕江沙江六百塘)----娘友娘路(丹寨)----九商兄汪、杨英杨营,党固松计(今剑河县境)等地居住。
又陆续进入台江东南部的南宫、交密、东扛、交江,方召、翁脚、登交等乡村,然后向城郊及西北部地势较低的革东,革一、施洞等地迁徙。
定居台江的时间约在两千年前左右。
社会组织
(三)部落联盟
苗族部落联盟若干个“江略”(氏族)组成,是苗族早期最高一级的社会组织形式。
台江苗族先民主要有“方”、“黎”两个部落联盟,民间常称为“九江黎”(即九个江略的黎部落联盟,简称九江,汉籍史称“九股苗”),“十江方”。
这两大部落内部定期或不定期举行各种集会,商议大事。
有的以节日的形式加以固定,在登鲁村和良田九匠,还有部落集会的遗址;有的在战争或重大事情时,联盟以御敌,在今剑河太拥乡的“党固松计”地方,苗族九个部落曾在此立有九个石柱,代表九个部落,然后分支迁往各个地方;雍正十年,曾于台雄杀牛盟誓,反抗清政府在台拱寨筑城设官;清咸丰五年(1855年)3月15曰,以张秀眉为首于今台盘乡掌麻你举行盟誓,起义反清。
这些都是部落联盟的遗风。
(四)江略(又称鼓社)
1、组成和功用。
江略是由若干具有共同血缘的家族组成,也称“鼓社”,是一种氏族组织,同一江略内严格禁止通婚。
江略形成于原始社会而沿袭下来。
苗族在自理自治时期,江略管理整个氏族的生产、祭祀、伦理及纠纷的调解。
审判,以及与别的江略进行军事联盟等事宜、苗族先民就是依靠江略的这些职能来加强内部的凝聚力,维系社会的安定,推动生产的发展和促进文明的提高。
2、鼓主江略内部分设若干个职位,各司其职。
第一鼓主;苗语称嘎略,由江略选举德高望重的老年人担任,是整个江略的主持者和领导者,地位至尊。
平时不苟言笑,严守禁规,吃饭穿衣有专人服侍,处处显示祖先的民严。
第二鼓主:苗语称嘎雄,协助第一鼓主处理事务,并专职服侍第一鼓主的衣食住行。
如为第一鼓主披上礼服并先扣第一个纽扣;吃饭时先喂第一鼓主第一口饭,然后第一鼓主才吃;喝酒时,先请第一鼓主喝第一口酒;祭祀时为第一鼓主打伞等。
第三导主:苗语称嘎佬,由会念诵祭词的人充任,其任务除了服侍第二鼓主外,还司职祭祀和念诵祭祖词。
第四鼓主:苗语称顶王,掌管军事。
第五鼓主:苗语称顶宝。
掌管财物。
其余的有待尤柳:由第一鼓主的姐、妹夫或女婿担任,参加有关娱乐表演仪式。
嘎那:负责吹笙。
嘎当:负责制作和摆设桌凳。
喝酿:负责保管象征江略的“玉碗”。
霸糯:由四个会唱古歌的歌师担任,分主客两边,祭祀时对唱古歌。
台江苗族的江略很多,从血缘上,除有九江黎,十江方之外。
从形式上又可分为“黑江”“白江”两种,祭祀时,黑江杀枯牛,踩的是长木鼓;白江杀猪,踩铜鼓。
民国至解放初,从节约出发,很多村寨的黑江渐渐演变为白江,祭祀由繁到简。
3、榔社:苗语称榔,有的由一个大寨组成,有的由居住在同一地域的胞族或若干村寨组成。
榔社如遇重大事件或军事行动,均要举行全榔会议,制定公约,苗语称“告榔”(议榔)。
榔社有固定的议挪坪,坪上立有石柱,义榔时,在此杀牛饮血盟誓,制定榔规及违反榔规的处分办法。
椰社可说是苗族的立法组织,议榔是原始的民主议事制度,榔规是不成文的法律,大多逐步形成后来的乡规民约。
榔社没有常设机构。
有事才议榔,平时,严格执行榔规,相安无事。
榔头一般推举(或公认)公正严格的长者或里老担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