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
论政府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权
![论政府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权](https://img.taocdn.com/s3/m/297e87c7a1c7aa00b52acb0f.png)
为实现君主专制的统治,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 , 人民被完 全排除在政治生活之外, 管理 国家 、 社会事务的民主权利与普通 百姓无缘。正因为如此,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争取人民的民主 权利进行 了不懈的革命和斗争 ,建立了人民民主的国家政权。 15 年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用法律的形式保障和引导人们正确 94 行使 自己的民主权利。“ 文革” 后邓小平同志清醒地意识到 ,旧 “ 中国留给我们的 , 封建制传统 比较多 , 民主法制传统很少 。解放
政 治 与 社 会
论 政 府 公 共 决 策 中 的 公 民 参 与 权
‘
石
路
( 新疆 师范大学 中亚与 中国西北边疆政治研 究 中心 , 鸟鲁木 齐 80 5 ) 3 04
摘 要 : 民参 与权是公 民具有 的基本政治权利 , 障公民参与权 是实现行政民主的前提和基础。 公 保 政府公共决策 中的公 民参 与权可 以从 实体意义和 程序 意义 两个角度加 以分析 。我国政府公共决策 中的公 民参 与权利体 系应该 主
以后 ,我们也没有 自觉系统地建立保障人民民主权利 的各项制
度, 法制很不完备 , 也很不受重视 , 特权现象有时受到限制 、 批判 和打击 , 有时又重新滋长。”1 “ 13 要使我们的宪法更加完备 、 42 3 周
密、 准确 , 够切 实保 证 人 民真 正 享有 管理 国 家各 级组 织 和各 项 能
度享有政治权利并承担政治义务的个人。公 民是民主政治的主 体, 公民在政治生活中的主体性 , 表现为三个方面 : 民是政治 公 系统的主要支持者, 公民是政治参与的主体 , 公民是监督和制约
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课件
![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573ba61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34.png)
公民参与的背景与意义
公民参与是指公众在政府或 组织的决策过程中表达意见 、提出建议和参与决策的行
为。
公民参与的背景在于它体现 了民主、公正和透明的原则 ,能够提高决策的可行性和 合理性,同时增强公众对决
案例二:城市规划的制定
总结词
公民参与城市规划制定能够提高规划的 科学性和民主性,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
VS
详细描述
在城市规划制定过程中,公民可以通过问 卷调查、公众投票、座谈会等方式参与, 提出对城市规划的意见和建议,政府部门 会充分考虑公众的意见,制定出更加科学 、合理、符合公众利益的城市规划方案。
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
公民参与能够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为它能够提高公民对政府 的信任和支持,减少社会矛盾和不公正现象。
03
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实 践案例
案例一:环保政策的制定
总结词
公民参与环保政策制定有助于确保政策符合公众利益,促进环境保护。
详细描述
公民参与环保政策制定包括公众听证会、专家咨询、环保组织代表参与等方式,通过这些渠道,公众可以表达对 环保政策的意见和建议,政府部门可以了解公众对环保的关注点和需求,从而制定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环保 政策。
01
提升决策的公正性和 合理性
公民参与能够为决策过程注入多元的 信息和观点,减少决策的片面性和不 公正性,提高决策的质量和接受度。
02
强化政府的透明度和 责任性
公民参与能够加强政府与公民之间的 沟通和互动,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和责 任性,促进政府的民主化和法治化。
03
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 展
公民参与能够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 心力,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社 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论公共管理中公民的参与
![论公共管理中公民的参与](https://img.taocdn.com/s3/m/ebad9cd3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99.png)
论公共管理中公民的参与公共管理是指政府或政府机构对国家或地方事务进行管理和组织调度的过程。
而公民参与是指公众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公共管理,包括政府决策、公共事务监督、政府政策制定等。
公民参与在公共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高政府的决策效果、监督权力运行、增加政策合法性、凝聚社会共识等。
公民参与可以有效提高政府决策的效果。
政府决策往往需要依靠广泛信息收集、权衡各方利益等一系列过程,而公民参与可以提供各种不同的意见和建议,丰富政府的决策信息。
公民参与让政府更了解社会的需求和期望,更能准确把握社会的痛点和矛盾。
在决策过程中感受到公众的关注和参与,政府会更加慎重,减少盲目行动,提高决策质量。
公民参与有助于监督政府权力运行,提高政府的廉洁性和透明度。
在公共管理中,政府掌握着很大的权力,而权力必须受到监督。
公民参与可以通过舆论监督、民间调查、公共听证等方式,监督政府的行为是否符合法律和道德要求。
公民参与可以揭露腐败行为,防止腐败滋生,推动政府提高廉洁性。
公民参与还可以要求政府公开决策过程、公示信息,提高政府的透明度。
公民参与可以增加政策的合法性和可接受性。
政府制定政策时往往需要权衡各方利益,而公民参与可以提供不同的利益诉求和观点,使政策更加平衡和公正。
公民参与可以让不同的利益主体参与决策,减少政策对特定群体的偏袒,提高政策的普遍可接受性。
公民参与可以增加政策的合法性,因为政策获得公众的认可和支持。
公民参与可以凝聚社会共识,帮助社会稳定和进步。
公共管理中的问题和决策往往会引起社会的争议和分歧,而公民参与可以通过公开讨论和协商等方式,促进各方沟通和理解,减少冲突和对立。
公民参与可以建立民主的、权威的社会决策机制,提高社会的民主程度,形成共识。
公民参与还可以激发公众的创造力和责任感,推动社会的创新和进步。
公民参与在公共管理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公民参与可以提高政府决策的效果,监督政府权力运行,增加政策的合法性和可接受性,凝聚社会共识,推动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制度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98594ea8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9f.png)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制度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制度通常是指政府或组织为了促进民主决策过程,让公民能够更直接地参与政治和决策,从而提高民主参与度和透明度的制度安排。
这些制度可能包括以下方面:
1.公民咨询和听证:政府或政策制定者举办公民咨询会议、听证会等,让公民有机会提出意见、建议和反馈。
这些会议可能针对特定政策、法规、项目或社会议题展开。
2.公民投票和公民提案:某些地方或国家允许公民通过投票来决定特定问题,比如修宪、重大政策或地方事务。
公民提案也是一种方式,允许公民发起并推动特定议题的提案。
3.社区参与和治理:政府鼓励居民在社区事务中积极参与,例如通过居民委员会、社区会议等,让居民就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问题发表意见,甚至参与决策过程。
4.电子民主和在线参与平台:利用科技,政府或机构提供在线平台,让公民能够便捷地表达意见、参与讨论,甚至投票决策。
这些平台能够促进更广泛的公民参与。
5.公众教育和信息透明度:提供政策信息、决策依据以及公共事务的信息透明度,让公民能够更好地理解并参与到决策过程中。
6.民间组织和利益代表团体参与:鼓励非政府组织、利益团体等代表公民利益,参与政策制定和决策过程,为公众发声并提出建议。
这些制度安排旨在确保民主决策过程更为开放、公正,并增加公民参与的机会,以便更好地代表和满足公民的需求和意见。
这样的制度可以加强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沟通,提高政策的合法性和可行性。
论公共决策过程中的公民参与
![论公共决策过程中的公民参与](https://img.taocdn.com/s3/m/4731090379563c1ec5da7191.png)
口 吴燕鹏
| | 艮参与是 头决策、疆 连
| 氏参与 接头、 - I 文策诵弼 碡 琶 痞魄售 l
何 淑念
到 民主 欣 欣 向荣 的 同时 , 们 不 仅 要 思 考 一 下 , 民参 与 给公 共 我 公 决 策 带 了哪 些 改 变 ?下 文 将 论 述 公 民参 与对 公 共 决 策 的 影 响 。
壤毽 努 一 获 过程 秘艮每 l 魄弛式如逸砖Q 穗 §毪| l ≮
长键 毫 头、 j 茂 毫 氏参 l 粥 逸 襄'甏 霪 l _'
装
毫 棼 释哥 ■ 一
Sli支 赫 赫
蛩 蛩 0 。
≤
: 罄交 § 穗 I琶 孽
强 一 黪 % a 薯 薯 l 强 疆 誉 麓 强 弼 罄链 鳆 ≈薯 ∞ 蛰 强
程的参与。
公 民参 与能 增 进 了政策 接 受 性 。托 马 斯认 为 : 民的 接 受 是 公 决 策 成 功 实施 的先 决 条 件 。 民也 是公 共 政 策 主 体 , 共 政 策 的 公
执 行 需 要 政府 与 公 民之 问 的合 作 才 能 发 挥 作 用 。 民 同 时也 是 公 公 共 政 策 的 接受 者 , 政府 制 定 出来 的 公共 政 策 最 终 是 由公 民来 遵 守 和使 用 的 , 若 公 民不 认 同公 共 政策 , 么 公 民 就会 消 极 地 对 待 倘 那 甚 至阻 挠 该项 公 共 政 策 。 o 8年 发 生 在 福 建 省 的 P 2o X项 目就 是 一 例 , 缺 少 公 民参 与 的情 况 下 , 在 当地 政 府 作 出关 于 在 居 民 区上 马
P X项 目的 决 策损 害 了 当地 人 民 的切 身 利 益 ,因此 遭 受 到 当地 人
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
![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https://img.taocdn.com/s3/m/60d44cf8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27.png)
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在当今社会,公共决策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公共决策需要考虑到各个群体的利益、需求和意见,而公民参与作为一种民主治理的重要机制,能够使公共决策更加公正、合理和可行。
本文将探讨公民参与在公共决策中的重要性、方式和影响。
首先,公民参与在公共决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公共决策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方面,例如教育、环境保护、公共卫生等,而这些领域对每个人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因此,公共决策需要充分考虑到各个群体的意见和需求,以保证其决策的公正和公正。
而公民参与则使得这一过程成为可能。
通过公民参与,不同社会群体的代表能够将自己的声音传达给决策者,同时也能够对决策者的决策提出建议和批评。
这样一来,公共决策的质量将更高,同时也能够增加公众对决策结果的认同和接受度。
此外,公民参与对公共决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公民参与可以增加决策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公民参与能够让决策者了解到不同群体的需求和意见,从而避免偏袒其中一特定群体,使决策更能够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
其次,公民参与能够增加决策的合法性和可行性。
公众参与后的决策更能够被公众接受和认同,更有利于决策的实施和推行。
最后,公民参与可以增强公民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提高公民素质和国家治理能力。
公民通过参与公共决策,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问题和政策,并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然而,公民参与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公民参与的程度和方式有待改进。
目前,公民参与多集中在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层面,而对于制定决策具体的过程和机制参与较少。
另一方面,公民参与的代表性和代参性问题也需要解决。
如何保证公民参与的广泛性和公正性,是实施公民参与机制的挑战之一、社会组织和媒体的作用也有待进一步强化,以促进公民参与的广泛性和质量。
综上所述,公民参与在公共决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公民参与能够增加决策的公正性、合理性和可行性,提高决策的质量,增强公民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公共事业管理中的公民参与与社会治理
![公共事业管理中的公民参与与社会治理](https://img.taocdn.com/s3/m/d9bf81e3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fe.png)
公共事业管理中的公民参与与社会治理公共事业管理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如教育、医疗、交通、环境保护等。
在这个系统中,公民参与和社会治理起着重要的作用。
公民参与是指公众参与决策、监督和评估公共事业的过程,而社会治理则是指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和调控。
公民参与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
公民参与不仅可以增加公共事业管理的透明度和公正性,还可以提高公共事业的质量和效率。
公民参与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如公民投票、公众听证会、社区会议等。
公民参与的形式多样,但其核心是让公民能够参与决策的过程,让他们的声音被听到,并能够影响公共事业的发展方向。
公民参与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决策的过程中,还在于决策的结果中。
公民参与可以帮助政府了解公众的需求和意见,从而制定出更加符合公众利益的政策和措施。
公民参与还可以增加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满意度,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
公民参与还可以提高公众对公共事业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然而,公民参与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公民参与需要公众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而这对于一些弱势群体来说可能是一个难题。
其次,公民参与需要政府的支持和配合,而一些政府部门可能对公众参与持保留态度。
此外,公民参与还需要一个公正、透明和开放的环境,而这在一些地方可能并不容易实现。
社会治理是公共事业管理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社会治理是指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共同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和调控。
社会治理的目标是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社会治理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如建立社区组织、开展社会调查、开展志愿服务等。
社会治理的核心是建立一个协商、合作和共享的机制。
社会治理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之间的合作和协调,需要各方面共同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和调控。
社会治理还需要建立一个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的平台,让各方面能够共享信息和资源,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
然而,社会治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
![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https://img.taocdn.com/s3/m/78bc803f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22.png)
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决策是指政府或其他官方机构在制定政策、规划和实施公共事务时,征求和接纳公民的建议和意见。
公民参与是公共决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能够增强政府决策的透明度、民主性和合法性,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反映公众的需求和意愿。
公民参与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包括举办公开听证会、组织公众讨论会、设立公民委员会等。
这些机制可以让公民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并参与决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
这种参与不仅可以增加公众对政府政策的理解和支持,还可以促进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建立起政府与公民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合作关系。
公民参与的好处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能够增加政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公民参与可以帮助政府更好地了解公众的需求和利益,从而制定出更贴近实际的政策,并避免出现无视公众意见的情况。
其次,公民参与可以增强政策的合法性和可接受性。
通过广泛征求公众的意见和建议,政府能够更好地反映民意,使决策更具代表性,从而增加公众的满意度和支持度。
此外,公民参与还能够推动社会发展和改革。
公众的参与和监督可以防止政府滥用权力和腐败现象的发生,促进社会公正和公平。
然而,公民参与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公民参与需要公众拥有相关的知识和理解。
如果公众对公共政策缺乏了解,很难在决策过程中做出有效的贡献。
其次,公民参与需要政府提供充分的信息和资源支持。
政府应该向公众公开政策相关的信息,提供必要的学习和培训机会,以帮助公众更好地参与和贡献。
此外,公众参与还需要政府确保透明和负责任。
政府应该充分回应公众关切,及时向公众反馈决策结果,并对决策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估。
总而言之,公民参与是公共决策中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增强决策的透明度、民主性和合法性,提高政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政府应该积极推动公民参与机制的建设,并创造条件让公众更好地参与和贡献。
只有通过公众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够制定出更加符合人民利益的政策,推动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公民参与是公共决策中的一种重要机制,它可以增加政策的透明度,提高决策的合法性,并促进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地方政府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
![地方政府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https://img.taocdn.com/s3/m/4aac30253169a4517623a304.png)
摘要在公共决策过程中,政府部门一直处于主体和核心的地位。
但是,近年来,随着公众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提高,更多的公民通过合法途径有效的参与到了公共决策的过程中来。
这样的情况,也导致了很多新问题。
公民参与对于地方政府的公共决策过程到底有多大意义?在具体操作中,又该怎样去有效的规范公民参与的行为?这些都是摆在所有地方政府决策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地方政府;公共决策;公民参与第1章文献综述1.1 公共决策公共决策是指公共组织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所做出的决定。
它是公共管理的首要环节,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公共管理始终是围绕公共决策的制定、修改、实施进行的。
1.2 公民参与公民参与是指一个国家的普通公民个体以及由普通公民所组成的各类社会组织和群众团体在国家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据法律赋予的权利和手段,按照法定程序,通过一定的参与渠道参与国家社会政治生活,从而影响政府公共决策或公共事务的行为过程,是普通公民在政治生活中运用和行使公民权利来对公共决策施加影响的合法行为。
1.3地方政府公共决策与公民参与地方政府作为基层的执政部门,直接面对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它的每一个决策都会影响到少则几十万、多则数百万人的生活。
因此,公共决策民主化是地方政府决策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也是摆在所有决策者面前的一个最紧迫的任务。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必须“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建立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实行决策的论证制和责任制,防止决策的随意性。
”目前,我国公民参与公共决策已经逐步实现制度化,公民参与在公共决策制定过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作用越来越明显,而且表现出了发展性、规范性和基层性的特点。
这是我国人民政治参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程。
1.4研究价值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政治民主的迅速发展,公共决策已经成为政府调控现代市场经济和进行社会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作用和影响愈来愈大。
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
![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https://img.taocdn.com/s3/m/ce1eec1eed630b1c58eeb52c.png)
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
先贤们的思想中涉及到了许多有关公民参与的东西。
例如:法家代表人物商鞅说过:“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於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於民。
愚者闇於成事,知者见於未萌。
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
论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谋於众。
是以圣人苟可以彊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商鞅是极为反对公民参与的。
而儒家代表孟子则说过:“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孟子主张公民参与,并且告诫当权者:并不能只听公众的,管理者要坚守政策质量标准,要谨记自己的优先考虑和选择权。
但这些观点都有不完善的地方。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这本书是由美国学者托马斯写的。
这本书不单讲了公共管理者是否应该引入公共参与,而且讲了应该在何时以及如何吸引公民参与。
这本书前半部分主要讲了公民参与的有效途径。
从第六章开始,主要讲了公民参与的技术方法。
告诉了公共管理者应怎样肩负起推进公民参与各项社会事务的艰巨任务,同时又应该怎样维持公共管理的效率和效益.我认为引入公民参与最大的目的和好处就是获取对政策的有效信息和增加公民可接受度。
公共政策不只是包含公共政策本身,一个高质量的公共政策规划只是公共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
公共政策得到的效果取决于政策质量和公民的可接受度。
获取有效信息可能会得到一个高质量的公共政策规划,而公共政策的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公民及利益集团对政策规划的认可。
抛开此书内容,作者的学术能力和探索精神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可以看出,作者做过大量的调查统计,研究了许多前辈的著作。
第一章:新公民参与运动的挑战民主的政府应代表公共利益,代表公共利益要了解公民偏好,而了解公民偏好则不能与公民隔绝,必须要进入公民参与。
公民参与能使公共政策更加有效,能更加有力的促进民主。
新公民参与运动对公共管理提出了两个挑战:1、为什么公民参与如此重要?2、什么情况下怎样吸引公民参与?1.1新公民参与运动的源起新公民参与运动与传统公民参与运动的两个主要区别:1、传统公民参与的作用主要限定在决策上,新公民参与运动不仅参与决策,而且更加注重参与政策执行。
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
![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https://img.taocdn.com/s3/m/f3dee106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5e.png)
分类
公民参与方法
使用范围
8.申诉专员和行动中心
解决公民投诉问题
9.共同生产 当代公民参与 的5种高级形式 10.志愿主义
存在于各级政府的公共服务提供中,地方公 共服务中最为普遍,教育和预防犯罪领域最 为典型
政府服务水平需要提高而不可能增加额外 支出的服务领域
11.决策中制度化的公民角色 保证公民参与的长期成效
他的主要著作为《在市民与城市之间》和《转型中的 大城市政治》。
2
一、问题的缘起
20世纪60年代 美国兴起了新公民参与运动
70年代以后
公民参与运动扩大到世界范围 呼吁 “强势民主”、要求“公民治理”
80年代
新公民参与运动遇到新的挑战 管理者提出 “弱势民主”
3
公共管理者面对环境
一方面:他们被要求应该不断地推进公民 在政府公共事务的管理中的参与
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
——约翰•克莱顿•托马斯[美] 孙柏瑛 译
约翰·克莱顿·托马斯 (John Clayton Thomas)
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公共行政与城市管理研究学院的 教授、院长。托马斯在公共行政和城市公共事务管理
方面主持过多项研究课题,他主要关注公民如何 与政府建立联系以及如何推进公民与政府间 合作关系的发展问题,致力于公民参与的研 究。
6.在解决决策问题时,相关的公众能分享公共管理机构8
有效决策模型示意图
9
三、公民参与的技术
确定了公民参与的模型和程度之后,就要选择相关 的参与技术以实现公民参与。托马斯对过去公民参 与的实践中存在的技术和方法进行了分类: 1、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公民参与; 2、在互动中,以获取公民对政策的认可和接受为目 的,赋予公民一定的影响权力; 3、在两者的基础上,托马斯又考察了当代公民参与 的高级形式。
论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论文
![论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27126101240c844768eaee4f.png)
论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论文论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全文如下:摘要: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了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是必须的和必要的。
实现政策制定中公民的有序参与,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顺利推进,真正实现人民当家做主。
本文从公共政策的含义出发,进而探讨分析了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的意义、我国公民参与政策制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完善对策,以期能够为实现政策制定中公民的充分、有序、全面参与提供一些参考。
公民参与是现代政治生活中的普遍现象,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准。
公民参与到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有助于实现政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同时为公共政策的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公共政策的含义探讨分析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的问题之前,我们必须首先明确公共政策的概念。
如果不能知晓公共政策的确切含义,那么对于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问题的研究就无法进行,对于其它有关公共政策的问题的探讨分析也难以推进。
关于什么是公共政策,目前尚没有一致的看法。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众多的公共政策的定义,可谓是众说纷纭。
公共行政始祖――伍德罗?威尔逊把公共政策视作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规范。
政策科学始祖――拉斯韦尔认为,公共政策是“一种含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①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有权威的分配。
我国学者张金马认为,“公共政策是党和政府用以规范、引导有关团体和个人行动的准则或指南”。
②我国学者陈庆云则认为,公共政策是“为整个社会所做的权威性价值分配”。
③我国学者陈潭认为,“公共政策是实现公共意志、满足社会需要的公共理性和公意选择,是规范、引导公众和社群的行动指南和准则,是由特定的公共权力机构制定并由社会实施的有计划的活动过程。
”④本文认为,公共政策是公权力主体国家或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制定和执行的用以确定和调整广泛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法令、措施、办法、条例、实施细则等的总称。
中国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问题分析
![中国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问题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85f00277375a417866f8f71.png)
在 中国 当前公共决策体制内对公民参与权 的制度 化和规 范化远远不 够 。健全 中国公 民参与权利体系 , 加强其 制度化 、 规范化 , 促进公 民参 是 与公共决策并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条件。
2 公 民文 化 构 筑 .
治决策所 需的信息 。但决策技术化也 产生 了某 些负 面效 果 : 出现 技术专 家控制的精英决策 , 使政府决策者宁愿相信专家的力量而排斥民众参 与。 2 民意普遍性 与决策效率 的矛盾 . 民主参 与可 以给决策 的合法化 、 科学性带 来好处 。但参与个体 数量 巨大 和参 与途径复杂性往往影响决策的效率。公民参与会增加公共 决策
皇 全
— —
厂 — — — — 一
中 国公 共 决 策 中 的公 民参 与 问 题 分 析
赵 延 华
( 州 大 学 公 共 管 理 学 院 河 南 郑 州 郑 4 00 ) 5 0 1
摘 要:公共决策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主要方式。公 共决策过 程是否有公 民参与 , 否符合公众 的利 益需求 , 是 决定 着公 共决策 的合 法性 、 合理性和 可行性。论文分析 了当代 中国公共决策 中的公民参 与的理论与现 实问题 , 为中国公共决 策中的公 民参与 面临 认 着 一 些局 限性 。针 对 这 些 问题 , 文 提 出 了促 进 公 共 决 策 中 公 民 参 与 发展 的基 本 思路 。 论 关 键 词 :公 共 决 策 ; 民参 与 ; 理 公 治 中 图分 类 号 :6 D0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6 3— 9 2(0 0 0 O 0 1 7 0 9 2 1 ) 8一 1 3—0 1
参与纳入到公共 管理中来 , 在公共决策 中融入积极有序 的公 民参 与, 已势
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读书笔记
![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a163091e192e45361066f584.png)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读书笔记篇一:读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有感读《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有感——从“公民会议”看我国的价格听证制度“公民听证和公民会议可能是保留至今的最常见的公民参与决策的正常形式:‘当一个项目或法律规定要求引入公民参与时,管理者的第一反应就是举行公民听证会。
’”听证会最早源于英美,是一种把司法审判模式引入行政和立法领域的制度。
其模拟司法审判,由意见相反的双方互相辩论,其结果通常对最后的处理有拘束力。
一、价格听证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1996年我国政府首次引入听证制度,成功将其移植到行政领域,建立行政处罚听证制度。
1997年,政府再次进行尝试,建立价格决策听证制度。
在我国,除了行政程序中有听证制度外,立法领域中也建立了听证制度,实践中多个地方的人大在制定地方性法规时都进行了听证,价格听证制度在我国迅速发展。
然而,由于听证制度在我国的发展也不过十几年间的事情,加之受我国特殊国情的影响,听证制度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仍然广受人们的诟病,其中尤以价格决策听证制度为典型。
目前人们对价格决策听证制度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一)价格听证参加人不具有代表性价格听证会的主要功能是听取社会各界对价格决策的不同意见。
价格听证会要有公信力,必须首先具备真正的民意参加人。
但是,在20XX年以来召开的水价听证会上,多次传出“洛阳只有一名听证代表反对涨价”、“哈尔滨唯一一位听证代表反对涨价”、“北京大多数代表同意第二种调价方案”。
在广大消费者呼吁降价之时,听证会的绝大多数参加人却同意涨价,公众不禁对“听证代表”的代表性提出质疑。
在《政府制定价格听证办法》这部文件中,“听证会代表”的称呼被“听证会参加人”所取代”,这是对之前社会上反映“听证会代表”不具备代表性做出的回应。
有关负责人曾对此解释,“听证会代表”并不是由公民通过民主表决选举产生的,严格意义上来讲其在听证会上发表的意见更多的是其“个人意见”而非“代表意见”。
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行为研究
![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行为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7c59684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1f.png)
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行为研究一、引言公共管理是指政府和非政府组织针对社会事务进行管理和决策的过程。
在公共管理中,公民参与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公民参与是指公民在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决策和管理过程中积极参与和发挥作用的行为。
公民参与行为的研究对于理解和提高公共管理的效率和公正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行为进行研究,探讨其对公共管理的影响和意义。
二、公民参与行为的概念及特征公民参与行为是指公民在政府和社会组织的活动中所展现的一系列行为。
这些行为包括但不限于参与选举投票、参与政治活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参与政府决策、参与公共事务监督等。
公民参与行为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 主体性:公民参与行为是公民自发的行为,表现为公民对社会事务的自觉参与和表达意见的积极行为。
2. 多样性:公民参与行为的形式多样,不仅包括传统的政治参与,还包括社会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形式。
3. 民主性:公民参与行为是民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体现。
4. 影响性:公民参与行为的发生和表达对社会和政府决策产生一定的影响和作用。
三、公民参与行为与公共管理公民参与行为对公共管理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公民参与行为是民主政治和民主决策的基础。
公民参与促进了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决策过程更加透明和公正,提高了决策的合法性和民主性。
公民参与行为是公共管理效率和质量的重要保障。
公民参与可以利用社会资源和信息,为公共管理提供更多的参考意见和建议,有助于政府和社会组织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和提高管理水平。
公民参与行为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
通过公民参与,可以更好地凝聚社会共识,促进社会的公平与和谐发展。
四、公民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公民参与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个体因素、社会因素和制度因素都会对公民参与行为产生影响。
1. 个体因素:包括个体的教育水平、社会经济地位、政治意识、价值观念等。
教育水平和政治意识高的公民更容易参与公共事务,而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公民参与行为相对较少。
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行为研究
![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行为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4876f7a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12.png)
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行为研究公民参与是公共管理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研究公民参与行为对于提高公共管理水平、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以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行为为主题,探讨公民参与的概念、影响因素和效果等方面的研究。
一、公民参与的概念公民参与是指公共管理中公民自愿参与公共事务决策、管理和评估等过程的行为。
公民参与是一种民主政治的体现,通过充分调动和发挥公民的主体作用,提高公共决策的合理性和民主性,实现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社会共同进步。
二、公民参与的影响因素公民参与行为的发生和程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政治制度、社会文化、经济发展和个体因素等。
1.政治制度:政治制度对公民参与行为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完善的政治制度能提供公民参与的机制和平台,保障公民参与的权利。
一些国家建立了公民投票制度和议会制度,能够广泛征求公民的意见和决策。
2.社会文化:社会文化对公民参与行为有着重要影响。
社会的价值观念、信任和合作水平、社会网络等会影响公民参与的积极性和程度。
在强调个人利益和竞争的文化背景下,公民参与可能相对较少;而在强调社会责任和合作的文化背景下,公民参与可能相对较多。
3.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水平也是影响公民参与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公民教育水平和公民自愿参与的意愿较高。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公民参与可能受到物质条件的限制。
4.个体因素:个体的特征和经验也会影响公民参与行为。
受教育水平、收入水平、社会地位等因素会影响个体对公共事务的认知和参与意愿。
三、公民参与的效果公民参与行为对公共管理有着积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决策合理性:公民参与能够有效提高公共决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通过广泛征求公民的意见和建议,可以避免决策的片面性和盲目性,提高决策的质量和可行性。
2.民主性:公民参与能够促进民主政治的实现。
通过公民参与,政府决策的过程更加透明,政府的合法性和公信力得到提升,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也会提高。
公民参与PPT
![公民参与PPT](https://img.taocdn.com/s3/m/b05dce8f02d276a200292e79.png)
公共卫生学院 小组成员:宗楠 王洁玉 连祎晓 闫然 尤家河 王干一 徐飞 曹云源 鲁锋
主要内容:
• 公民参与的一般理论(1-2章) • 公民参与的有效决策模型(3-5章) • 公民参与的方式(6-9章) • 公民参与和高效能的公共管理者(10章)
第一部分:公民参与的一般理论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公民参与在很多美国联邦 政府项目运作中迅速展开,公民参与的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 态势,诸如公民咨询委员会、公民大会等。但是,许多州和地 方官员将公民参与看作是联邦政府对地方事务进行的不必要 的干预,甚至联邦官员也担心公民参与给他们的工作会带来 种种困难。 托马斯分析了60年代以来新公民参与运动与传统公民 参与存在的两方面主要区别:第一,传统公民参与的作用和角 色被限定在政策制定或决策上,而新公民参与运动则更加强 调公民对政策执行的参与;第二,传统公民参与具有精英主义 倾向,新公民参与扩展了相关参与的公民范围,参与过程包括 了那些低收入阶层的公民。
在选择优先解决问题的方案时,公众内部可能会产生争议吗?
有效决策模型
在运用有效决策模型时,管理者可以在五种决策参与途径中 选择,分别是: 自主式管理决策 改良的自主管理决策
分散式的公众协商 整体式的公众协商
公共决策
二、界定相关公众
• 谁是相关公众? 相关公众由一系列团体组成,包括传统的利益集团 、消费者和环境保护团体、其他公共利益团体、居民团 体以及代表这些团体利益的咨询委员会。还包括到目前 为止还没组织起来的、但在某一特定问题上享有利益的 公民群体。
公民参与和高效能的公共管理者
• 就公共管理者如何才能最好地运用公民参与,提高政府 工作效能与合法性,提出一些结论性的结论性建议。 • 两层建议: 1. 运作层次上,与公民参与合作工作中管理者应该如何 做和不应该如何做 2.抽象层次上,变革如何迫使管理者发展新的管理技能
论公共管理中公民的参与
![论公共管理中公民的参与](https://img.taocdn.com/s3/m/63878f66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bc.png)
论公共管理中公民的参与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公共管理是指政府或政府机构根据特定目标和需求,对社会资源和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和协调。
在这个过程中,公民的参与和支持至关重要。
公民参与公共管理可以带来政府的透明度和公正性,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保障公民的权益,提高政府决策的合法性和效率。
本文将对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重要性进行论述,并分析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方式和渠道,以及推动公民参与的策略。
公民参与公共管理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十分重要。
作为社会的一员,每个人对自己的生活和社会环境都有着直接的关系。
而公共管理恰恰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手段之一。
公民参与公共管理,可以使政府更加贴近社会,更加了解社会的真实需求和矛盾,更加公正地进行决策和管理。
公民可以通过参与政府的决策和管理过程,通过民意调查、公共听证会等方式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反映社会的真实情况,从而帮助政府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公民参与公共管理可以保障公民的权益和利益。
一个社会的公共管理好坏直接影响到每个公民的利益和权益。
如果公民无法参与公共管理,政府的决策可能无法体现社会多数人的意愿,导致社会不公平和不平等现象的出现。
而公民参与公共管理可以通过提出建议、行使监督权、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等方式,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和利益,促进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公民对于公共管理的参与,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公民参与公共管理可以提高政府决策的合法性和效率。
政府决策的合法性和效率是政府的良好形象和公信力的重要体现。
公民对公共管理的参与,可以使政府的决策更加合理和科学,符合社会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决策的实施和执行。
而且,公民参与公共管理可以为政府提供更多的信息和资源,使决策更加全面和准确。
公民参与公共管理也可以增强政府的合法性,使政策更加符合社会多数人的意愿,更加有利于政府的长治久安。
要促进公民参与公共管理,建立健全的公民参与机制和平台至关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
先贤们的思想中涉及到了许多有关公民参与的东西。
例如:法家代表人物商鞅说过:“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於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於民。
愚者闇於成事,知者见於未萌。
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
论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谋於众。
是以圣人苟可以彊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商鞅是极为反对公民参与的。
而儒家代表孟子则说过:“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孟子主张公民参与,并且告诫当权者:并不能只听公众的,管理者要坚守政策质量标准,要谨记自己的优先考虑和选择权。
但这些观点都有不完善的地方。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这本书是由美国学者托马斯写的。
这本书不单讲了公共管理者是否应该引入公共参与,而且讲了应该在何时以及如何吸引公民参与。
这本书前半部分主要讲了公民参与的有效途径。
从第六章开始,主要讲了公民参与的技术方法。
告诉了公共管理者应怎样肩负起推进公民参与各项社会事务的艰巨任务,同时又应该怎样维持公共管理的效率和效益.我认为引入公民参与最大的目的和好处就是获取对政策的有效信息和增加公民可接受度。
公共政策不只是包含公共政策本身,一个高质量的公共政策规划只是公共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
公共政策得到的效果取决于政策质量和公民的可接受度。
获取有效信息可能会得到一个高质量的公共政策规划,而公共政策的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公民及利益集团对政策规划的认可。
抛开此书内容,作者的学术能力和探索精神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可以看出,作者做过大量的调查统计,研究了许多前辈的著作。
第一章:新公民参与运动的挑战民主的政府应代表公共利益,代表公共利益要了解公民偏好,而了解公民偏好则不能与公民隔绝,必须要进入公民参与。
公民参与能使公共政策更加有效,能更加有力的促进民主。
新公民参与运动对公共管理提出了两个挑战:1、为什么公民参与如此重要?2、什么情况下怎样吸引公民参与?1.1新公民参与运动的源起新公民参与运动与传统公民参与运动的两个主要区别:1、传统公民参与的作用主要限定在决策上,新公民参与运动不仅参与决策,而且更加注重参与政策执行。
2、传统的具有精英主义倾向,新公民参与运动范围更大。
尽管公民参与不是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都适用,但政府应该认识到公民参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因为政府是代表公民从事管理工作的,如果政府以自身为中心,拒绝引入公民参与,则很有可能在将来的政策实施过程中遭遇公民的抵制,从而造成政策的失败。
引入公民参与是政府必须履行的责任。
书中提到:“教育是实现这一责任的根基,因为知识就是力量,知识传播越广泛,权力也就越分散。
”1.2公民参与中的难题公民参与中的难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管理者在多大程度上与公众分享影响力?2、怎样界定应该由哪些公众参与公共决策过程?3、应该让公众以什么形式参与?(1)关键公众接触法(2)公民大会(3)咨询委员会(4)公民调查(5)由公众发起的接触(6)协商斡旋在不同的阶段、面对不同的问题,应该采用不同的方法或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公民参与有风险,引入需谨慎。
运用的话则会带来实际益处,利于决策执行;运用的不好则会增加成本,甚至导致决策瘫痪。
第二章:探索公民参与的实践途径2.1:传统视角下的管理者是与外界隔绝的早期公共行政理论家对公民参与有明显的敌视态度。
例如威尔逊和古德诺认为:行政应该中立,不能被政治所操控,也不能容忍公众对它的干预。
公共政策一旦形成,权力影响力应从政策制定者流向行政管理者,再流向公众。
不存在逆流。
虽说行政管理者应该对公民负责,但这种负责是通过民选官员这个中介来实现的。
2.2:新公共行政要求让公民参与进来新理论的形成源于:他强烈主张将社会公正作为公共行政的重要价值。
*政治行政二分法的缺陷:(1)行政管理者不仅局限于政策执行,相反他们常常介入政策制定。
行政权威不断地扩张。
(2)政策制定者不可能预见到执行中存在的每一个问题,这就给了行政官员更多的自由裁量权。
行政管理者在执行政策时会运用自己的价值判断。
*改革议程:旧的改革考虑到:1.要招募不同类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公民。
但是政府雇员不一定等同于利益代表人。
2.教育行政管理者向公民负责。
这种方法短期内无法奏效。
新的改革:行政管理者要努力与公民合作,而非控制公民。
因此要引入公民参与,这样不仅会增强官员回应性,而且能利于政策绩效的提升。
2.3强烈的反应: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包括以下三个层面:(1)谁来参与?谁不参与?*公民参与的不完善性:参与者往往不具有代表性;公民的参与积极性不高;有时他们参与是为了利而不是为了义;不让他们参与的话他们又会对政府和政策产生抱怨和敌意。
(小人难养也!)(2)公民参与怎样影响了管理者的日常工作?*与管理绩效相抵触:公民参与可能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增加成本;有些烦人的公民会胡闹,惹得管理者不开心,挫伤管理者的积极性;公民的热情和参与度都是不稳定不可靠的。
(3)如何影响了公共政策的质量?*对决策质量的威胁:公民的普遍知识水平有限;公民的参与会增加成本;很多公民短视,阻滞改革和创新;公共机构可能会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是大众的利益去选择是否吸引公民参与。
2.4:新视角:公民参与的可操作性理论新的理论要解决上述问题,既要去老理论中的精华,又要包含管理者的实践经验。
平衡的观点必须承认:赞成公民参与理由都强调参与潜在的好处,反对公民参与的理由都强调参与可能指出的高成本。
公民参与虽然可能增加决策成本,但执行成本会因此而减少。
公民参与的优势:(1)是公共服务更符合公民需求(2)促使官员体系更具开放性、回应性(3)建立政府与公民的感情*随机性观点:随机性观点就是要发现公民参与方式选择随环境变化而变化的优势所在。
当前,政治行政划分模糊化,科层制式的权力影响方式也改变了,公共管理者应认识到公民参与的必要性,但不应对公民参与抱以乐观态度。
第三章:公民参与的初始步骤公民参与过程中,公共管理者的首要任务就是决定公民的参与程度。
3.1核心理论:公民参与的适宜度主要取决于政策质量要求(quality)和政策可接受性要求(acceptability)。
对政策质量要求越高,对公民参与需求就越小;对政策可接受性要求越高,对引入公民参与的需求就越高。
3.2一个决策模型:公共管理者发起政策问题,往往比议会或者公民发起政策问题的决策效能要高。
有效决策模型可以分为以下五种:(1)自主式管理决策:没有公民参与,独自解决问题。
(2)改良的自主管理决策:管理者从不同的公众群体中搜集信息,然后独自决策。
(3)分散式的公众协商:(4)整体式的公众协商(5)公共决策管理者应该注意的问题:首先,别等到做出了决定才假惺惺的征求公民的意见,这样只会让他们反感。
其次,让人家参与的话,得让人家看到自己的影响力。
如果不重视他们对决策的影响力,公民会不愿参与或者参与后感到沮丧。
3.3政策问题的特点:*政策质量约束:包括三个问题--1.在任何决策中,管理者都明确决策的质量要求吗?管理者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识别某个政策问题的质量要求(技术约束、规章约束、预算约束)。
这是个非常困难的任务,首先,发现政策质量有问题可能具有滞后性。
其次,管理者很难将质量要求同个人偏好区分开来。
管理者要提前对质量要求作出说明,虽然这样既不能保证政策质量要求受到保护,又不能保证公民参与者的满意,但是,它确能使这两种结果获得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2.我有充分的信息做出高质量的决策吗?对于高质量的政策而言,有几种信息是必须的:决策在其范围内的运转状况信息;公众偏好信息;解决某个问题的技术信息。
--3.政策问题是否被结构化了?有时候很多政策问题最终不得不在两个或者多个可替代方案中进行选择。
这种情况下引入公民参与是比较困难的。
公众可能会想:菜都做好了才问我想吃什么!但是,公民参与也是必要的,公民的观点往往能够使管理者的思考更加清晰。
因为被结构化的政策问题可能也是不科学的。
公民参与可以改善信息基础,是管理者了解公民偏好信息和一些较为科学的提议,从而使决策更加科学。
*政策可接受性的需要:包括一个问题一旦政策质量的需要被界定清楚,政策的可接受性问题就变得突出了。
引入公民参与可以增加公民的可接受度。
--4.公众对决策的接受程度是否对决策的有效执行至关重要?如果是这样的话,管理者单独制定决策,他有相当的把握来认定公民会接受政策吗?如果政策接受度并不重要,或者已经得到了确保。
就不必要引入过多的公民参与。
但是管理者不能凭臆断来判断公民参与。
3.4有效决策模型的初始应用*运用自主式的管理方法如果政策问题的质量要求高且已经结构化,就不需要公民参与。
因为这时公民参与既不能有贡献,也不能得到好处。
*运用改良式的自主管理方法这种情况适用于:管理者需要从公众那里获取信息,而不必获取公众接受。
第四章:界定相关公众一项政策要顺利实施就需要获取公众接受,而获取公众接受有时取决于公众参与度,了解公众参与度又必须界定相关公众,要想很好的界定相关公众就必须了解谁代表谁的利益。
*4.1谁是相关公众?公众包括所有有组织或无组织的公民团体和公民代表,他们要么能够提供有用信息,要么能促进决策执行。
--5.谁是相关公众?公众是一个有组织的团体?多个有组织的团体?无组织的公众?还是这三种形式的混合体?公民参与过程应该如何构建呢???如果只有一个团体,管理者要重视他们的定期集会,管理者也可以与他们领导人进行非正式的交谈作为集会补充;如果有多个组织,则指定一个咨询指导委员会,并授权该委员会形成一个统一的建议;如果是无组织公民,管理者就组织一个公众听证会;如果是复合型公民,这个比较复杂,接下来我们会讨论。
*4.2相关公众之间目标一致性--6.在解决决策问题时,相关的公众能分享公共管理机构欲达成的决策目标吗?当官民目标一致时,管理者可与公众一起进行决策制定;而当管理者对公民预期摸不透时,管理者可能仅仅向公众咨询,而保留决策权力。
--7.在选择优先解决问题的方案时,公众内部可能会产生冲突吗?如果公众之间的目标一致,但与政府目标背道而驰时,则应该分开召集会议,分化他们;如果公众有分歧的话,则应该召集在一起开会,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分歧,并且对管理者产生同情。
*4.3界定相关公众的技术方法自上而下的技术方法:首先,管理者应运用历史分析法、头脑风暴法、关键公众接触法等来分析那些公民可能对问题感兴趣。
然后,管理者应注意,界定范围宁宽勿窄。
界定范围窄的风险远大于界定范围宽。
最后,还应注意,不要忽视无组织但涉及到他们利益的那些公民。
自上而下的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毕竟有很多的问题是想不到的。
自下而上的技术方法:让公众他们自己来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