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张潜:世界湿法冶金第一人

合集下载

九年级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2课时金属活动性顺序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

本课题涉及到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及置换反应的定义,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第一次对一类物质的化学性质进行较为深入、系统的学习,并对这一类物质的性质进行规律性的探究和总结,这样使元素和化合物知识更加完整。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课本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采用“实验—讨论”的探究模式,并通过某些金属的活动性的比较,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

金属活动性顺序有许多重要的应用,可用作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获得提升,并且学好本课题为以后学习酸、碱、盐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对广泛应用于生活生产中的金属制品已有一定了解。

前面的章节中也或零碎或系统地接触过有关金属化学性质的知识,例如一些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实验室用锌与硫酸反应制取氢气,镁、锌、铁、铜与盐酸的实验,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等。

但对金属的化学性质还没有深入规律性的认识和总结。

通过前一段的探究学习活动,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已经熟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自主进行实验,有“从观察现象到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置换反应。

(2)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有关反应能否发生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金属和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

(2)对学生进行实验现象观察的培养和结果分析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2)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021年甘肃省武威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1年甘肃省武威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1年甘肃省武威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工匠精神如何助力中国成为制造强国?首先需要厘清工匠精神的现代内涵、工匠精神产生于手工艺时代。

先秦时期,《周礼·考工记》曾对工匠的工作有这样的描述“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手艺是一种谋生的技能。

工匠们结合生产生活实践,创造性地发明了各种生活器皿与生产工具,使各种材料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在使用工匠所制造的器具时,人们能通过这些器具感受到匠心独运的高超技艺,体味到这种匠心之中所包含的生活大智慧。

这只是传统的“手工匠”精神,现代工匠精神需要手工技艺与现代科技的有机融合,小至瑞士手表,大至波音飞机,都是传统手工和现代机械技术相得益彰的结,在波音生产线上,大量工作主要由人工完成,因为机械流水线保证不了零件高精装配。

然而,这只是手工技术和现代科技的初级整合。

实现手工和现代科技有机融合,需要更高层次的科技突破。

例如,苹果公司iMac支撑架的高精需求,全世界仅有日本小林研业的纯手工打磨能满足,但产量有限。

苹果公司视频记录手工打磨全过程,精密分析手工操作精髓,将结果用于改进机械加工技术,成功实现了机械化产量。

真正的工匠精神渴求富创意、有创见、敢创新的匠人,只有在“创”中才能成就这样的匠人,“创”者,从仓从刀,敢于对既有知识仓库内的成果大刀阔斧改造,这是现代工匠精神应有之意。

最近,在美国著名众筹网站Indiegogo上,有一个中国项目Czur扫描仪首发即筹得近百万美元。

Czur 重新定义了扫描仪,可自动“抚平”卷曲纸张、清楚手印、切除白边,可扫描3D物体、变身视频展示台,还能自动连接高速Wifi传输。

这种扫描仪跟手工技术完全不搭界,但无疑是现代工匠精神的完美诠释。

通过对扫描仪技术性能的极致开发,完成智能扫描仪的华丽转身,这是只有会思想的芦苇才能完成的任务。

湿法铜冶炼

湿法铜冶炼
常用的除铁法为氧化水解法,即在PH=1~1.5, T=60℃时,用MnO2将Fe2+氧化成Fe3+,然后使Fe3+水 解成Fe(OH)3沉淀除去。即
2 FeSO4+MnO2+2H2SO4=Fe2(SO4)3+MnSO4+2H2O
Fe2(SO4)3+6H2O=2Fe(OH)3↓ +3H2SO4
3 浸出净化设备
若浸出的对象是贫矿、废矿,所得浸出液含铜 很低,难以直接提取铜,必须经过富集,萃取技 术能有效地解决从贫铜液中富集铜的问题。
浸出
浸出方式有堆浸、槽浸、地下浸等多种。 1、氧化铜矿堆浸
适用于硫酸溶液堆浸的铜矿石铜氧化率要求较高,铜 主要应以孔雀石、硅孔雀石、赤铜矿石等形态存在。脉石 成分应以石英为主,一般SiO2含量均大于80%,而碱性脉 石CaO、MgO含量低、二者之和不大于2%~3%。矿石含 铜品位从0.1%~0.2%。浸出过程的主要化学反应是:
电积时电解液温度为35~45℃,阴极周期可取7天,
Dk为150~180A/m2,所得电铜含铜为99.5~99.95%。
废液及废渣的处理
1、电解废液的处理: 电解废液最好全部返回浸出过程但 这种平衡很难达到,所以出现废液的处理问题。
处理目的:回收其中的有价金属,并回收或中和 硫酸以避免它对环境的危害。
①氧化铁硫杆菌;
②氧化硫杆菌。能在PH=1.5~细菌的直接作用:
氧化铁硫杆菌.为取得维持生命的能源而将 矿石中的低价铁和硫氧化成高价,氧化过程中破 坏了矿石的晶格,使矿石中的硫化物变为硫酸盐 而转入溶液中。
CuFeS2+4O2=CuSO4+FeSO4
(4) 焙烧设备及经济指标

最新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精选及答案(1)

最新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精选及答案(1)

最新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精选及答案(1)一、现代文阅读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智能薄膜,不知疲倦地“起舞”张利东①无论是天然高分子材料,还是以高分子为基础的合成材料,都是惰性的、无生命的。

一旦赋予这些高分子“生命”,它们就可以自发舞动、发电,甚至像劳动者一样工作起来。

这就是智能高分子材料——一种能感知外部刺激,作出判断并给予适当处理,且本身可执行的新型功能材料。

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张利东研究组,利用常见的琼脂糖高分子为原料,采用简单的物理杂合技术,成功制备出可以在潮湿纸面上快速翻滚的高分子薄膜。

③由于该薄膜化学结构上具有许多亲水基团,因此具有吸收水分子的特性。

当该薄膜“吸入”潮湿空气中的水分子,可引发自身的膨胀形变;当薄膜“呼出”水分子,可快速恢复到原来形状。

这种“呼吸”循环赋予惰性高分子强劲的“生命”力,可以让它们不知疲倦地动起来。

④这种由化学能转变为机械能的方式,与动物的肌肉组织的工作方式非常相似。

此种技术一旦成熟,通过大量类似材料堆叠成的可控“纤维束”,制造出能与机器人相媲美的“仿生人”便不再是神话。

⑤张利东研究组同时发现,智能高分子薄膜不但可以“呼吸”潮湿空气而动起来,也可以“呼吸”丙酮蒸汽让自己动起来。

花瓣形状的双层薄膜吸收丙酮分子后,“花瓣”翩翩起舞,犹如一朵在风中摇曳的萝卜花。

这是最新设计的聚偏氣乙烯和聚乙烯醇高分子双层膜的仿生形变。

⑥该双层膜对丙酮分子的刺激具有极其敏感的响应性,并且通过快速“呼吸”丙酮蒸气,可实现双层膜的长时间连续性定向形变,让惰性高分子不知疲倦地运动起来,可媲美自然界中复杂的运动方式。

⑦利用此种仿生运动设计的薄膜传感器,可长时间连续监测环境中丙酮浓度。

当环境中丙酮浓度过高时,传感器自发形变接通电路,电灯亮;当丙酮浓度逐渐降低时,传感器恢复到原来形状断开电路,电灯灭。

利用电灯的变化,可告知环境中丙酮蒸汽浓度的高低,从而极大地拓展了材料的应用潜质。

⑧同时,该双层膜对于外界丙酮蒸汽的刺激能够保持数小时连续可逆的响应,这为拓展刺激响应材料在能源、柔性传感器、人工肌肉、柔性机器人等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阅读50篇(含答案)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阅读50篇(含答案)

【部编】小升初文言文阅读50篇(含答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王积薪闻棋王积薪①棋术功成,自谓天下无敌。

将游京师,宿于逆旅②。

既灭烛,闻主人媪③隔壁呼其妇④曰:“良宵难遣,可棋一局乎?”妇曰:“诺。

”媪曰:“第几道下子矣?”妇曰:“第几道下子矣。

”各言数十。

媪曰:“尔败矣!”妇曰:“伏局⑤。

”积薪暗记。

明曰复其势,意思皆所不及也。

(《唐国史补》)[注释] ①王积薪:唐朝著名围棋手。

②逆旅:旅店。

③媪:老妇人。

④妇:指媳妇。

⑤伏局:这局棋认输。

[文化常识]围棋。

我国的围棋,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时就流行,久盛不衰。

《学弈》中说到的“弈秋”,就是著名的围棋手。

到了唐朝,围棋已定型为今天的纵横19道,361个点。

它最初叫“弈”,“围棋”这个名词在西汉时出现。

到魏晋南北朝,上至帝王、贵族,下到平民百姓,都喜爱下围棋,因此高手辈出。

当时已实行九等品级制,是今天围棋九段等级制的雏形。

汉朝的班固、马融等都总结过下围棋的经验,至唐与五代,关于围棋的专著已很多,如《棋图义例》、《棋势》等。

棋盘(棋枰)及棋子有木质、石质的,也有玉制的。

日本、朝鲜及东南亚的围棋,都是从中国流传过去的。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敌②京师③既2.翻译:①良宵难遣②明曰复其势3.理解:这则故事说明【参考译文】王积薪下棋的功夫很高超,自认为天下没有敌手。

有一次他到京师去,路上借个小旅馆过夜。

熄灯以后,听见旅馆老板老婆婆隔了墙壁叫她的媳妇,说:“今夜气候温和,没有什么消磨时光,和我下一局棋怎样?”媳妇回答说:“好。

”老婆婆说:“我在第几道下了一子。

”媳妇说:“我在第几道下了一子。

”这样轮流说,各下了几十子。

老婆婆说:“你输了!”媳妇说:“是我输了。

”王积薪把两人下棋的过程记在心里。

第二天,复验那盘棋的局势,发现两人下棋用意之妙,都是他远远比不上的。

【参考答案】1.①匹配②京城、国都③已经2.①美好的夜晚难以打发;②第二天(按婆媳下棋的过程)恢复局势。

上饶特色文化

上饶特色文化

上饶特色文化稻作文化上饶已发现的原始农业文明文化遗址有48处之多。

其中,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文化遗址、广丰蛇头山文化遗址最为著名。

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文化遗址,是1.4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与1.2万年前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遗址,出土了目前世界最早的野生稻和栽培稻植硅石标本(1.2万年前),以及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古老的割穗蚌器等磨光石器和饰纹圆底陶罐(1.4万年前)。

仙人洞先民在上饶这块土地上移植下第一棵水稻,将浙江河姆渡发现的中国稻作文化提前了5000年,使原始农业文明追溯到了1.2万年前,昭示了上饶乃至赣鄱大地是中国乃至世界稻作起源中心区。

如今,鄱余万等县仍是重要的稻粮区。

一万多年来,上饶人就过着"饭稻羹鱼"的农耕生活,形成了包括歌谣、民俗、耕技在内的独具上饶地方特色的农耕作文化。

道教文化道教,形成于东汉中晚期,流行于民间,是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宗教。

中国道教灵宝派和民间道派创始人、医药学家、旅行家葛玄,兼容儒佛,助民济世,在中国道教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被道教尊为"太极左仙翁",被民间尊为"葛仙翁"和"民间道圣"。

他的足迹遍历上饶各地,他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及救人危难的故事,在老百姓中世代传颂。

过去,上饶各地村村都有葛仙庙。

葛仙山、三清山、灵山、鹅湖山、龟峰、怀玉山等许多名山都留有他的圣迹。

因为葛仙翁兼容儒佛,所以儒释道兼容,是上饶道教文化的独特性。

三清山已发现的包括宫、观、殿、府、庙、亭、台、塔、坊、丹井、石雕、题刻等在内的125处石构建筑群,在数十平方公里内,有规律地配置在特定的位置上,原始质朴,内蓄玄机,与自然浑然一体,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其规模、形制和民间性都是全国其它道教名山中所没有的。

这是三清山独具的奇观。

书院文化自唐至清,上饶出过宰相23人、进士2097人(比苏州还多)、举人2710人。

宋明时期,从上饶走出的状元(12名)和宰辅冠江南。

铜常识(一)

铜常识(一)

铜常识(一)铜常识(一)铜的性质及资源铜是紫红色金属,密度8.96克/厘米3,熔点1083.4℃。

其导热性和导电性在所有金属中仅次于银。

铜在干燥的空气中不易氧化,但在含有二氧化碳的潮湿空气中,表面易生成一层有毒的碱式碳酸铜(铜绿),这层薄膜能保护铜不再被腐蚀。

铜在盐酸和稀硫酸中不易溶解,但能溶于有氧化作用的硝酸和含有氧化剂的盐酸中。

铜还能溶于氨水。

铜易加工可制成管、棒、线、带以及箔等型材。

铜易与许多元素组成合金,如青铜(铜锡合金)、黄铜(铜锌合金)、白铜(铜镍合金)等等。

地壳中铜的含量仅占0.01%,但常形成富集的矿床,便于工作于开采和利用。

铜的矿物常见有黄铜矿、斑铜矿和孔雀石。

前二者属于硫化铜矿,后者属于氧化铜矿。

铜的用途铜是人类最早发现和使用的金属之一。

铜及其合金的应用范围很广。

在有色金属中,铜的产量和耗用量仅次于铝,居第二位。

在电器、输电和电子工业中用量最大,据统计,世界上生产的铜,近一半消耗在电器工业中。

军事上用铜制造各种子弹、炮弹、舰艇冷凝管和热交换器以及各咱仪表的弹性元件等。

还可用来制作轴承、轴瓦、油管、阀门、泵体,以及高压蒸汽设备、医疗器械、光学仪器、装饰材料及金属艺术品和各种日用器具等。

铜与人类铜是人类最早认识和使用的金属,这可以追溯到10,000年以前。

在伊拉克的北部曾经出土一件8700年前的文物——铜耳杯。

中国在4000多年前的夏禹时代访问演出就有了青铜器。

已出土的商殷时代感铜钱、铜镜、铜鼎、铜钟等文物充分展现了我国古代社会的发达程度和中华先辈的高度智慧。

考古学家发掘出古埃及金字塔内的一段5000多年前的供水管道系统,铜制的水管直至今天仍可以使用。

与此相映,有趣的是:北京协和医院本世纪20年代安装的铜水暧件历经70余年沧桑现在依然性能良好。

现代工业,铜除了电线电缆生产主要采用新炼制的精铜外,其它广泛应用的铜及其合金,包括黄铜(铜锌合金),青铜(铜锡合金)等共有400余种,约四分之三(72%)是由回收的废旧铜再生制成的。

课时作业4:第5课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课时作业4:第5课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课外阅读提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工匠精神自古就是“中国气质”张柏春如今,大家一提工匠精神,一般都先想起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

殊不知,自古以来,工匠精神就是“中国气质”之一。

工匠在古代的社会地位不算高,但有很多匠人名垂青史。

先秦的鲁班、李冰是以心灵手巧而成就事业的标杆人物。

三国时期的“名巧”马钧虽不善言辞,却心灵手巧,擅长解决实际的技术难题。

宋代的韩公廉成为将工匠传统与天算知识结合的工程师。

明朝的宋应星,没能考中进士,却撰写出《天工开物》,被外国学者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宋应星本人也被后人视为科学家。

工匠们往往以打造精品为追求。

例如,早在6 000多年前,中国人开始制作玉器。

朱熹对《论语·学而》中的“如琢如磨”做了注解。

他说:“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这是中国思想家对工匠精神的精彩解说。

其实,在工业化早期阶段。

德国生产的产品根本谈不上精致。

德国人到英国展出产品,被要求标注“Made in Germany”,相当于劣等产品的标签,这种标注产地的做法给德国人以很大刺激,他们立志要摘掉劣等产品的帽子,经过上百年努力才后来居上。

使“Made in Germany”成为精品的标记。

这一时期“东洋货”也曾是劣质产品的代名词,现在日本产品却大都是世界精品。

精品的产出,当然需要制度作保障。

比起标注“Made in Germany”,中国很早就形成了标注制造者姓名的制度。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为控制产品质量、推行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事实上,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秦国就实行了“物勒工名”制度。

要求器物的制造者把自己的名字刻在自己制作的产品上,以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考核工匠的技艺。

秦代制器,不仅要刻上工匠之名,还要刻上督造者和主造者之名。

以便逐级追查产品质量的责任人。

如果不刻写名字,就要被罚款。

秦朝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及分工负责制度。

专题十一 科普阅读题-学易金卷:2023年中考化学二模试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解析版)

专题十一 科普阅读题-学易金卷:2023年中考化学二模试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解析版)

专题十一科普阅读题1.(2023·宁夏吴忠·统考二模)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青铜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而铜的冶炼对青铜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古代铜的冶炼技术包括湿法炼铜和火法炼铜。

早在西汉时期,《淮南万毕术》中就有“曾青得铁则化为铜”的记载,此方法是现代湿法冶金的先驱。

而火法炼铜则是将孔雀石和焦炭混合加热炼铜,其原理如图所示。

先将孔雀石[Cu 2(OH)2CO 3]加热分解成氧化铜、二氧化碳和另一种常见氧化物,然后利用焦炭和反应得到的氧化铜反应获得金属铜。

(1)青铜属于___________(填“金属材料”或“有机合成材料”)。

(2)“曾青得铁则化为铜”中的“曾青”指硫酸铜溶液,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3)以“绿色化学”的观点,对照火法炼铜,谈谈湿法炼铜的优点___________(写一条)。

【答案】(1)金属材料(2)44Fe CuSO Cu FeSO +=+(3)节约能源【详解】(1)青铜是合金,属于金属材料。

(2)“曾青得铁则化为铜”,即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

化学方程式44Fe CuSO Cu FeSO +=+。

(3)湿法炼铜不需要加热,不生成使温室效应增强二氧化碳气体,故湿法炼铜可以节约能源不影响环境。

2.(2023·安徽滁州·校考二模)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北京冬奥会火炬“飞扬”设计中的创新“黑科技”火炬黑科技之一:用氢气做燃料,除了环保属性外,氢燃料的特性保证了火炬能在极寒天气中使用,并可抗风10级。

然而,若要维持同样的燃烧时间,氢气的存储空间比传统液态丙烷燃料的大一倍。

这也意味着氢燃料的燃烧罐需要能够承受更大的压力。

试卷第2页,共18页试卷第4页,共18页试卷第6页,共18页C .湿法炼铜发生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D .碳纤维属于化合物【答案】(1)低于(2)塑料(3)242222N H 2H O N 4H O+=↑+(4)AC【详解】(1)一般来说合金与组成它的纯金属相比,硬度增大,熔点降低。

2023年湖北省黄石市中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附答案解析)

2023年湖北省黄石市中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附答案解析)

2023年湖北省中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①沙尘暴在我国北方的春天里是并不少见的天气现象。

除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还会严重影响空气质量,造成环境污染,对其监测和预警早已是气象部门重要任务之一。

目前,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沙尘暴是最有效的手段。

②今年3月27日一早,卫星科技工作者在云图影像上发现蒙古国出现沙尘天气,受东移蒙古气旋影响,沙尘下午已蔓延到蒙古国南部、我国内蒙古西部和中部偏北地区。

连续不断的动态监测云图显示出:沙尘区继续向东南方向扩散,到下午三点时沙尘可视面积约为39.8万平方公里。

看着沙尘随着蒙古气旋继续东移南下,再结合地面其他监测手段和多年的预报经验,中国气象局天气预报专家向公众发布了华北北部、东北地区西部河北北部、北京市、天津市等地也将出现沙尘天气的预报。

经媒体一则“沙尘暴来势汹汹!卫星监测沙尘可视面积已达39.8万平方公里”的新闻,事件瞬间冲上热搜,而这天距离3月15日那则新闻“沙尘暴来了,卫星可视的沙尘区面积约为46.6万平方公里”,不过区区12天时间。

③卫星到底是怎样辨识黄沙的呢?众所周知,沙尘中含有大量矿物质,这些沙尘粒子会吸收和散射太阳辐射及地面和云层的长波辐射等并对地球造成影响,这就使其有了自己的光谱特征。

比对沙尘暴光谱特征与其他物质光谱特征的差异,通过卫星携带探测仪上不同的探测通道数值的组合,辨别沙尘暴信息。

在三通道彩色合成卫星图像中,技术人员通过颜色、色调、纹理和形状等特征识别出沙尘暴区域及其面积。

再通过多时次的动态图像和遥感数据处理分析,就可以确定沙尘暴的起源地、移动路径、移动速度、影响区域和未来推进方向及其有关的动态信息。

④当然,卫星监测沙尘暴是否准确,受云遮蔽、地面沙化和裸露、卫星监测频率低这三个因素影响。

云遮蔽盖会导致沙尘暴的信息被屏蔽;地面沙化和裸露则让沙尘信息的辨识难度增加;卫星监测频率低会漏掉某些沙尘暴过程或某次过程中的某个阶段。

我国湿法冶金的开拓者-陈家镛——衷心祝贺陈家镛院士85岁华诞

我国湿法冶金的开拓者-陈家镛——衷心祝贺陈家镛院士85岁华诞

学毕 业 后 , 考入 当时 设在 重 庆 的 中 央大 学化学 工程 系 。9 3年毕业 后 14 在 中央 大 学 化 学 系担 任 普 通 化 学
是利用化学溶液对矿物进行浸取 , 进而采用萃取和离子交换等方法将
金 属进行分 离提纯 。湿法 冶金实 际

笑解 衰容 。
维普资讯
我 国著名 化3 冶金 及化 学 3程 专 家陈 家镛 - -
弃 了优 厚 的待 遇 和生 活 环境 , 住 顶
研 究员 ,9 2年秋 他原 来 的博 士论 15 文 导 师 H' 翰 斯 顿 (o ntn ) F约 Jh s e o
了美 国联邦调查局 的威胁和恫吓, 毅然决定带着两个女儿 , 怀着建设
维普资讯
O 土t 物a t;Er r iia re cl 稀 zo人 c n e g 和 n d arR i aa与 C n 构 nh c
2.8 0第 0 期 7  ̄ E
国 蚴 浚 搦誊 一隧家
衷心祝 贺 陈家镛 院士 8 5岁华诞
雪 红
( 机化 学 ) 及有 机化 学 助教 。 无
但 由于 当 时 的 中美 关 系不 正 常 , 一 直未 能如愿 。直到 15 9 6年 , 中美两 国政府 达成 了相 关 协议 , 中国 留美 学 者 的归 国之 路 才 被 打开 。 当时 , 周 总 理 代 表 党 中央 发 出 了希 望 海 外 学者 归 国的号 召 。于 是 , 们宛 他
续 聚 合 以使 该 产 品 能 顺 利 投 入 生
产 。由于 在 “ 气溶胶 过 滤及 聚酯连
中 国 科 学 院 过 程 工 程 研 究 所 前
身 ) 9 8年 该所正 式成立 后 担任 。15

(附答案)2023年中考语文仿真预测题

(附答案)2023年中考语文仿真预测题

(附答案)2023年中考语文仿真预测题一、积累与运用(15分)请在相应的横线上端正地书写正确答案或填写相应选项。

(第1-4题每句1分,第5题按要求赋分)叙本志,表达了自己淡泊名利的志趣。

(《出师表》诸葛亮)4.刘禹锡《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清幽雅致的句子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 )着一个政党对初心的坚守、对使命的坚持。

百年来,①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团结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年奋斗史,始终就是一部践行初心使命、接力赶赴时代大考、不断交出优异答卷的历史。

《百年大党面对面》如是说:“难走的路是上坡路,登顶前的冲刺最艰辛。

”伟大复兴征途如虹、( ),伟大事业道阻且艰、山高水长,呼唤新时代奋斗者dǐlì“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意志,焕发“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的豪迈。

③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开辟新局于伟大的社会革命,强健体魄于伟大的自我革命,我们党就能始终保持发之于内、形之于外的péng bó朝气,④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交出不断优异的答卷。

(1)下列依次对文中加点的两个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1 分)A.mǐn pǐB. mìn bìC.mìng pìD. mìng bì(2)下列对文中两处拼音对应的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1分)A.砥砺篷勃B.坻砺蓬勃C.坻砺篷勃D.砥砺蓬勃(3)下列依次填人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2分)A.检验气吞山河B.检查气吞山河C.检验气吞斗牛D.检查气吞斗牛(4)文中①②③④处有语病,下列对它们的修改正确且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2分)A.①处修改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团结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

[全]中考语文 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全]中考语文 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中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总复习班级姓名得分(一)[课外文言文] 况钟之品况①守时,府治②被火焚,文卷悉烬,遗火③者,一吏也。

火熄,况守出坐砾④场上,呼吏痛杖一百,喝使归舍,亟⑤草奏,一力归罪已躬,更不以累吏也。

初吏自知当死,况守叹曰:“此固太守事也,小吏何足当哉!”奏上,罪止罚俸。

公之周旋⑥小吏如此,所以威行而无怨。

使以今人处此,即自己之罪尚欲推之下人况肯代人受过乎公之品于是不可及矣!(节选自《智囊》)[注释]①:况钟,字伯律,南昌人,时任苏州太守,明朝著者名廉官。

②府治:府衙。

③遗火:因失职造成火灾。

④砾:小石,碎石。

⑤亟:急速,赶快。

⑥周旋:这里是对待的意思。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况肯代人受过乎/人恒过,然后能改B.府治被火焚/同舍生皆被绮绣C.文卷悉烬/悉如外人D.喝使归舍/便舍船,从口入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3分)即自己之罪尚欲推之下人况肯代人受过乎公之品于是不可及矣!1. 结合选文,说说况钟的“不可及”之“品”体现在哪里?(3分)1.(3分)C。

点拨:A.过错/犯过错;B.表被动/通“披”,穿着;C.都;D.屋舍/舍掉。

2.(3分)即自己之罪尚欲推之下人/况肯代人受过乎/公之品/于是不可及矣!3.(3分)体现在勇于担当。

对小吏的过错,况钟在呈奏皇上时,自己承担了全部责任。

[参考译文] 况钟做太守时,府衙被火烧,文件书卷都烧成了灰烬,失职造成火灾的人是个小官员。

火熄灭后,况钟出门坐在碎石场上,叫人狠狠杖打小官员百下,大声叫喊让他回到房舍中。

赶快亲自草拟奏折,尽全力把罪责归聚到自己身上,却不用罪责连累小官员,开始小官员自己知道将要承担死罪,况钟感叹说:“这本来就是太守该负的责任,一名小吏怎么能够承担呢!”况钟(将事情)上奏给皇上,论罪被罚没傣禄。

况钟对待手下小官都如此(有担当) ,这就是他行事有威严却不遭人怨恨的原因。

假如让如今的人处于这件事中,原本是自己的罪过还想要推脱给手下的人,更何况愿意代替别人承担过错呢?况钟的品格,就是在这一点上让人望尘莫及啊!(二)[议论文] 别让速成毁了匠心①在快节奏生活的当下,不少事物的生产创造似乎也加速起来。

2023年普陀区初三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3年普陀区初三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3普陀区初三二模语文试卷(满分:150分,完成时间:100分钟)一、古诗文(36分)(一)默写与运用(13分)1.了却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破阵子》)2.为人谋而不忠乎? 。

(《<论语>十二章》)3.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4.人生处处有希望,即使遇到挫折也别轻易放弃,因为世事常如陆游在《游山西村》中所写的那样:“,。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第 5-9题(23分)[甲]送东阳马生序 (节选)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侯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濂性诚谨,官内庭久,未尝讦①人过.。

...... (帝) 间召问群臣臧否,廉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

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

”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

陛下方.开言路,恶②可深罪。

”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

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③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注释]①讦:攻击或揭发。

②恶: 表反问,怎,怎么。

③呼......字: 称呼对方的字,而不是名,表示亲近。

5.[乙]文中的“濂”就是[甲]文作者、[甲]文标题“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序”是指一种文体: ,即临别赠言。

(2分)6.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

(4分)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7.解释[乙]文中加点词。

(4分)(1)未尝讦人过.过: 。

(2)方.开言路方: 。

8.下列对[乙]文中画线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小一个景濂,竟几次犯错判了上书人的罪。

【语文】课外阅读默写复习题

【语文】课外阅读默写复习题

【关键字】语文2011学年下八年级语文期末考试复习资料(课外阅读)一、说明文阅读:(一)、水藻将成为最绿色的能源张贵余目前,各国专家正积极倡导使用绿色能源,比如用太阳能、风力发电、水力发电等。

还有一些科学家则更进一步,开始寻找更“绿色”的能源,那就是用水藻提炼燃油。

科学家乐观地预测,只需种水藻提炼燃油,就能让我们摆脱对天然石油的依赖。

科学家很早就提出用植物来提炼燃油,比如从油菜籽和大豆中提炼燃油,不过很少人会想到用水藻来提炼燃油。

但是,这种绿色植物现在却异军突起,成为最有力的竞争者,因为它有许多品质是其他植物所不具备的。

水藻是由简单的水生有机体组成的,通过光合作用储存光能,生产植物油。

而植物油可以被转化成“生物柴油”,可以为任何柴油发动机提供动力。

水藻有好几个重要的优点是其他油料植物所不具备的,比如水藻可以种植在更广泛的地方,而且能够迅速繁殖,更难能可贵的是,水藻几乎不需要特别的养分,它们需要的只是阳光、水和二氧化碳。

此外,水藻生长的面积和体积比率是最高的。

水藻不仅能生产绿色油料,更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净化空气,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事实上,许多发电厂在厂区和周边地区种植水藻,吸收发电所产生的二氧化碳。

在这方面,麻省理工大学的“绿色油料公司”做得最好,他们正在进行这方面的实验,利用发电厂产生的二氧化碳来种植水藻。

小规模的实验发现,这是一种可行性的概念,他们下一步要进行大规模的实验。

不过,要想进入后石油时代,让水藻油成为畅销产品,需要解决许多问题。

生产“生物柴油”,首先遇到的就是选择水藻品种的问题。

水藻有数千种,选到正确的种类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水藻生长的速度极快,必须控制好种植的数量,如果太多,阳光就会不够,造成大批死亡,而如果太少,则达不到所需要的数量。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借助计算机来控制水藻的生长速度,也就是控制营养成分,不过这样做会增加成本,减少水藻业的经济利益。

即使成功地收获了水藻,还要面临着另一个难题,那就是如何把油提取出来。

江苏省南京市化工厂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江苏省南京市化工厂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江苏省南京市化工厂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晚清名臣沈葆桢沈葆桢的故居在福州城区宫巷11号。

这是一幢建于明朝天启年间的大宅,面积达 1500平方米。

当年的沈宅布局严谨,装饰富丽。

1936年,客居福州的郁达夫,曾对这条巷子有这样一番描写:走过宫巷,见毗连的大宅,都是钟鸣鼎食之家……两旁进士匾额,多如市上招牌。

沈葆桢有三个身份:林则徐的外甥兼女婿、大清船政大臣兼通商大臣、两江总督兼管台湾。

这三个响当当的身份,勾勒出他非凡的一生。

沈葆桢的母亲林蕙芳是林则徐的六妹。

沈林两家既是近邻又是近亲。

沈葆桢长相一般,个子不高,少时多病。

他从小就受到经世致用思想的熏陶,聪慧好学,林则徐早早看好了这个外甥,将自己最疼爱的二女儿林普晴嫁给他。

姨表亲通婚,在当时是亲上加亲的大喜事。

沈葆桢与妻子感情非常好,两人还曾相伴赴京赶考。

沈家并不怎么有钱,因为沈葆桢是个著名的清官。

他先是中进士,入翰林院,后又外放九江知府,仕途更迭,唯一不变的是贫穷的生活。

当时,要到省城赴任的沈葆桢身无分文,曾向人“挪川费百金”作为盘缠。

到了省城,他租了二进三间排的房子,“每月租足纹十一两五钱”,为此他发出了“屋价之贵,可谓极矣”的感叹。

1855年,35岁的沈葆桢被破格提升为九江知府,举债购买了这个宅院。

沈葆桢装修好房子,安顿好父母妻儿,自己就安心到江西任职去了。

第二年,江西闹起了太平天国运动,沈葆桢采取攻其不备、袭扰辎重的战术,七战七捷,扬名官场。

此后,平叛太平天国运动,成为沈葆桢的主要工作。

1865年,沈葆桢的母亲过世,朝廷终于给了他27个月的假,沈葆桢回到家里过了几天清静日子。

在他留下的大量家书中,几乎每封信都要嘱咐子女读书,并告诉他们,读书主要为了立品做人,做官倒是其次。

可惜那时中国正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困境,无法让人有一丝的安宁。

1866年,沈葆桢接到熟人左宗棠的邀请,出任福建船政大臣,这时他还重孝在身。

每日专练课时作业44

每日专练课时作业44

2024届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第44练)【基础训练】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熵增定律”是自然界至高无上的原则,它揭示了宇宙演化的终极规律,也是人类不可多得的价值总结。

什么是熵?它是一个代表系统混乱程度的数值,系统越无序,熵就越大;系统越有序,熵就越小。

任何一个系统,只要是封闭的,且无外力做功,它就会不断趋于混乱和无序,最终走向死亡。

生意是如此,公司是如此,人生也是如此,这就是熵增定律。

比如手机和电脑总是会越来越卡,电池电量会越来越弱,人总是会变得越来越散漫,企业效率总是越来越低下……所以,①____________,人要保持清醒和自律,企业要不断地调整结构,这些都是为了对抗熵增定律。

中国有句话叫“家和万事兴”,就是因为一个家庭“和睦”的时候,就是熵最小的时候,因为“和”就意味着成员之间的关系是默契,甚至是无摩擦的。

“以和为贵”,“天时、地利、人和”,也是这个道理,②____________。

为什么我们几千年来都是以儒家思想为主?③____________。

儒家制定了很多规矩,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等,彼此不能越位,这其实就是为了社会可以“有序”地运转。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请根据文意,提炼出有关“熵增定律”的三个关键要素,每一要素不超过5个字。

3. “自律比懒散痛苦;放弃比坚持轻松;变坏比变好容易。

真正自律的人,都在过熵减的人生。

”根据熵增定律的文段,请概括“熵减的人生”的含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近年来,随着国际油价飙升和各国实施日益严格的排放管控措施,新能源汽车发展迅猛,大有取代传统燃油车之势。

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的特斯拉汽车公司,凭借着Model3、ModelsY、ModelsX、ModelsS等一众明星车型杨销世界,引领行业,无论是技术实力还是产品销量,目前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阅读]张潜:世界湿法冶金第一人在德兴市洎水河畔的聚远楼四楼,有一幅浓缩了德兴历史文化的大型铜浮雕壁画。

壁画的上半部分,反映的是张潜湿法炼铜工艺流程。

张潜(1025—1105年),北宋炼铜家,德兴市银城镇新营村吴园人。

他结合前人经验和自己的长期实践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湿法炼铜工艺,于北宋绍圣年间(1094—1098年)写成《浸铜要略》,因而成为世界湿法冶金技术第一人。

这标志着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化学方法炼铜的国家。

开湿法冶金之先河张潜发明的湿法炼铜,开创了世界湿法冶金技术的先河,同时也是世界化学史上的一个创举,是世界冶金和化学史上的一项重大发明。

蒙昧时代(人类社会划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文明时代),人们打猎打仗都是用树枝、竹竿的。

到了石器时代,人们主要是以石器作为劳动的工具和打仗的武器。

自从蚩尤氏发明炼铜方法(这是传说,但至少在夏商时代我国劳动人民已发明了炼铜方法)后,人们就开始使用铜刀、铜戟了。

这是我国最早的金属器具。

大约到到商末周初,我国发明了炼铁技术(炼铁晚于炼铜)。

早期的冶炼方法,主要原理是用火加热铜矿石来提炼铜的,工艺复杂成本高,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唐天宝十二年(753年),李白漫游到安徽省一个叫秋浦的地方,写下组诗《秋浦歌》。

其中一首,写秋浦的炼铜场:“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这个炼铜场,炉火熊熊燃烧,红星四溅,紫烟蒸腾,天地都被红彤彤的炉火照得通明了;被炉火映红脸膛的工人们,一边劳动,一边歌唱,嘹亮的歌声使大山谷里的河水都荡漾起来了。

这是一幅瑰丽壮观的秋夜冶炼图。

在李白的笔下,光、热、声、色交织辉映,明与暗、冷与热、动与静烘托映衬,鲜明、生动地表现了火热的劳动场景;同时,也反映当时炼铜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情况。

有没有一种设备简单、操作容易,不必只使用火炉等大型熔炼设备,又能节省燃料和人力,在常温下就可以提炼出铜的方法?长久以来,很多从事冶炼的人都在思考这个问题。

到了北宋,这种炼铜方法,被德兴人张潜发明出来了。

他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总结出一套完整的生产工艺,写成湿法炼铜专著《浸铜要略》,阐述了其原理。

而这种方法炼铜传入欧洲,是500年后的事。

家风爱读书勤稼穑张潜,是生于德兴长于德兴的一个普通的自耕农家庭。

“张潜,布衣,博通方技,谙胆水浸铁生铜。

”(《宋史》)据德兴《张氏宗谱》记载,张潜的远祖是秦末汉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张良(刘邦的谋士,被封为留侯)。

德兴张氏是由张良的十世孙张协(西晋文学家)系的一支,于唐末黄巢起义时从江淮迁居安徽歙县。

北宋初,张潜的高祖父又从歙县迁到“饶州德兴”。

张潜的高祖父迁到德兴,经过努力置下几亩田地,休养生息,临终前嘱咐子孙要“勤稼穑,以耕读为计”(《张氏宗谱》)。

到了张潜的父亲辈时,张家人丁兴旺起来,但仍然是过着种田读书的恬静生活。

张潜兄弟姐妹10人,他排行第六。

父母所忧者,乃“稼穑之勤”。

他的父亲常对他的兄弟们说:“仕官不至将相,孰若躬为子职之为愉耶。

”这意思是说,读书做官做不到将相(大官),还不如在家种田尽孝道愉快。

张家人口多,家产却不多,供不起众子孙读书追求功名。

张潜也不想追求功名,但喜欢读书。

当长大到能挑能扛的时候,他便放弃了学业,下地种田了。

可每日稼穑之余,张潜仍保持着好学不倦的“良习”,“于书无所不窥。

尤好《史记》、《三国志》,于天文、地理、人伦之学,尤精。

有诗集十卷,长于古风,气格遒正,杯酒间乐章立就。

”(《张潜行状碑》)。

然而,勤耕读的张潜没有迈入搏取功名的行列,却成了湿法炼铜第一人。

张潜发明了湿法炼铜后,使张家的资产翻了数十倍,成为远近闻名的巨富。

张潜创造的财富,给张家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仅张潜一房,就五世同堂。

张潜在世时,他有5子2女,孙男23人,孙女16人,曾孙男女30人,玄孙男女4人。

此后50年中,张家有10人中进士,“至礼部者”(相当于举人)30人,人称其族“食禄叙封,上下五世,捂绅推之。

”张家成为大姓望族,人多,财丰,势大,也招致朝廷顾忌。

后来朝廷下令张家分家析产迁居各地。

这样,张潜的五个儿子又成了迁居各地的张氏支祖。

张潜的长子张磐留在德兴,延续着德兴张氏一脉。

张潜的第五子张盘迁上饶县旭日街道办前山村桥上自然村。

可世居该村的村民却不知村名为何叫“桥上村”,桥到底在哪里?直到2006年7月,上饶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在推土时发现该村一座古桥(文物专家鉴定这是座古代的风景桥),83岁的村民张优财拿出张氏宗谱来,一看,才知到这里是张家的花园,原有3座风景桥,桥下有石桌石凳。

可见,当时迁到此处的张潜第五子张盘,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

寻找简省炼铜法发家致富张家的经济实力,是张潜发明湿法炼铜后奠定的。

张家人口越来越旺,家庭生计的负担也就越来越重。

单靠“稼穑之勤”,是难以让生活好起来的。

北宋德兴炼铜业已经很兴旺,有官办的大铜场,也有私营的小型铜场。

德兴很多种田人都到铜矿山去采铜矿卖给铜场。

张潜是个非常勤快的人,他在农闲时也上山采矿,甚至在镰刀挂上壁的冬天到铜场做临时冶炼工。

采铜矿卖和做临时冶炼工的活很累,赚钱不多,发不了家。

张潜很想办个私营炼铜场发家致富,但又没有资金。

长久以来,他就一直在思考能不能找到一种更为简省的炼铜方法。

上有父母健在,下是子孙满堂,不多的田产,已难以维持庞大的开支了。

在田地上、在铜矿山上勤奋劳作了几十年,张家也还是没有富起来。

张潜急切找到这种更为简省的炼铜方法。

北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已是61岁的张潜终于找到了这种方法。

这一年秋天的一个夜晚,劳作了一天的张潜和往常一样进了书房读书。

在烛光下握卷思考,突然,一种无可名状的激动迅速涌满了张潜身体的每个细胞。

他猛然想起了信州铅山有人使用“苦泉”(胆泉,硫酸铜水)炼铜的传闻,想起了曾经在书上看过“胆矾水浸铁为铜!”的记载。

于是,他把书架上的书一一翻检了一遍,在记载各种工农技能的《神农书》中找到了“胆矾水可浸铁为铜”,在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万毕木》中找到“曾青得铁则化为铜”,在晋代葛洪《抱朴子内篇·黄白》中找到“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

这样几句记载在发黄书卷之中的文字,使张潜一夜未眠,激动不已。

这一激动,引发了一场冶炼史上的技术革命。

铁在胆矾水中能变铜?张潜想:一定是那“胆矾水”和“苦泉”本来就有铜!把铁浸入“胆矾水”和“苦泉”后,“胆矾水”和“苦泉”中的铜就被铁“湿”出来了。

那么,找到这种“胆矾水”和“苦泉”,不就可以“湿”出铜来了么?哪里去找这种“胆矾水”和“苦泉”呢?张潜坚信,只要找出这种可“浸铁为铜”的“铜水”来,他们张家从此就可以富起来了。

“胆矾水浸铁为铜”成为现实既然德兴山中有铜矿石可以用炉火炼出铜,那么铜矿山一定也有“铜水”(“胆矾水”和“苦泉”)可以用“浸铁”“湿”出铜来。

张潜这样推断。

张潜从小就参加体力劳动,虽年已花甲,但下地上山干活如同壮年;人生几十年,“稼穑”之余即上山采铜矿,铜矿山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他都熟悉。

所以,他自信自己能在铜矿山中找到这种“铜水”。

德兴铜矿山中有几口泉水因为颜色是墨绿色的、味是苦涩的,被当地人称为“胆泉”。

那种泉水应该是“铜水”,即“胆矾水”了。

张潜亲自上山找到这几口“胆泉”,用瓦罐分别装了几罐回家,并分别投入铁块。

让张潜感到神奇的是,过了十几天,瓦罐里的水变成清水了,罐底沉积下一层红色的“锈”状物。

这红色的“锈”状物,不应该是铁锈,应该是铜粉。

张潜这样判断后,做了一个小炉子,把从瓦罐里倒出来的红“锈”放进炉子里熔炼,果真熔炼出了铜。

这让张潜大为高兴,一下年轻了20岁。

他高兴自己一辈子读书,从书中读出了“胆矾水浸铁为铜”!他高兴自己从小上山采矿,不费工夫就找到了“铜水”!张潜作出进一步的推理,铜矿山中那些矿井里的积水,也应是渗有铜的“铜水”。

因为矿井里的积水也是色墨绿味苦涩的。

张潜想起,铜矿山中还有一些小水沟的水,也是如此。

这些色墨绿而味苦涩的水也应该是“铜水”了。

他又带着瓦罐上山盛了几罐矿井和山沟里的“铜水”回家,通过浸铁后,得了铜粉,又通过小炉子熔炼,得了铜。

实验成功了,张潜数十年的梦想就要实现了。

但是,实验的成功并不等于能进行规模生产,张潜想,既然胆矾水的确能浸铁成铜,就一定能找到规模生产的办法。

他决心去找到更多的“铜水”。

张潜先从已经开采的铜矿矿山找起,走过一座山又一座山,穿过一条山沟又一条山沟。

他是把德兴的山头沟壑走了个遍,一共找到138条有“铜水”的水沟和32个“胆泉”。

于是,他在吴园附近选了一个山坳建起熔炼炉,在有“铜水”的山沟和“胆泉”挖池开槽引水,铺上铁块,“湿”出铜粉,把铜粉挑到熔炼炉熔炼,产出了铜。

每出一炉铜,他都详细地做记录。

短短几年功夫,他就总结出了浸铁成铜的方法:把生铁锻成薄片,平铺在“铜水”池中浸渍数天至十数天,并用竹扒扒动,待池中水澄清后,放出清水,收集沉积的铜粉,放入熔炉冶炼,就得到生铜,效益相当不错。

张潜家很快富了起来。

地方上很多人都向他请教,他毫不保守地把这种湿法炼铜操作流程传授给乡亲。

《浸铜要略》利国利民北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69岁的张潜让二儿子张甲管理家政,自己开始整理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经验,着手写《浸铜要略》以传世。

宋哲宗绍圣五年(1098年),这部开世界湿法冶金先河的著作在这位博览群书的种田老人手中诞生了。

在《浸铜要略》里,张潜总结出了从浸铜方式、取铜方法、到浸铜时间的控制等一套完整的湿法炼铜生产工艺流程。

这一技术的问世,改变了火法冶炼耗工量大、消耗原料多、生产成本高等缺陷,最大限度地提高了产铜数量。

湿法炼铜的书写成后,张潜对张甲说:“此利国术也,尔(张甲)献之(朝廷)。

”派张甲把《浸铜要略》献给朝廷。

公元1098年,张潜的《浸铜要略》获得了朝廷的批准。

朝廷认为湿法炼铜有费时短、成本低、易操作等许多优点,它的诞生不啻是经邦济世的一剂良方,是朝廷渴慕已久的企盼。

当皇上得知《浸铜要略》竟是一位73岁老人所著时,感动不已,立时授予张潜少保府君之衔,同时分别授予其子张磬、张甲少师府君和成忠府君之衔。

接着,朝廷连着颁发了两道诏谕:一是批准设立德兴“兴利场”,命张潜为场官,张盘、张甲协助总管铜场事务。

二是在全国推广湿法炼铜,敕令江西信州铅山场、广东韶州岑水场、湖南潭州永兴场、安徽铜陵场等官办铜场效行其法。

从此,这项冶金新技术很快在全国推广,“诸路岁收铜数百万”。

到了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年),湿法炼铜产量已占全国铜产量的85%以上。

当时,中国便成了世界上产铜最多的国家,德兴也因之逐步走上了中国铜都的舞台。

直到今天,德兴依然雄踞亚洲铜业之冠的宝座。

《张潜行状碑》为证今天,《浸铜要略》已散佚,原著我们已无缘谋面。

但是,《张潜行状碑》等有关资料文献可以作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