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张潜:世界湿法冶金第一人

[课外阅读]张潜:世界湿法冶金第一人
[课外阅读]张潜:世界湿法冶金第一人

[课外阅读]张潜:世界湿法冶金第一人在德兴市洎水河畔的聚远楼四楼,有一幅浓缩了德兴历史文化的大型铜浮雕壁画。壁画的上半部分,反映的是张潜湿法炼铜工艺流程。

张潜(1025—1105年),北宋炼铜家,德兴市银城镇新营村吴园人。他结合前人经验和自己的长期实践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湿法炼铜工艺,于北宋绍圣年间(1094—1098年)写成《浸铜要略》,因而成为世界湿法冶金技术第一人。这标志着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化学方法炼铜的国家。

开湿法冶金之先河

张潜发明的湿法炼铜,开创了世界湿法冶金技术的先河,同时也是世界化学史上的一个创举,是世界冶金和化学史上的一项重大发明。

蒙昧时代(人类社会划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文明时代),人们打猎打仗都是用树枝、竹竿的。到了石器时代,人们主要是以石器作为劳动的工具和打仗的武器。自从蚩尤氏发明炼铜方法(这是传说,但至少在夏商时代我国劳动人民已发明了炼铜方法)后,人们就开始使用铜刀、铜戟了。这是我国最早的金属器具。大约到到商末周初,我国发明了炼铁技术(炼铁晚于炼铜)。

早期的冶炼方法,主要原理是用火加热铜矿石来提炼铜的,工艺复杂成本高,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唐天宝十二年(753年),李白漫游到安徽省一个叫秋浦的地方,写下组诗《秋浦歌》。其中一首,写秋浦的炼铜场:“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

寒川。”这个炼铜场,炉火熊熊燃烧,红星四溅,紫烟蒸腾,天地都被红彤彤的炉火照得通明了;被炉火映红脸膛的工人们,一边劳动,一边歌唱,嘹亮的歌声使大山谷里的河水都荡漾起来了。这是一幅瑰丽壮观的秋夜冶炼图。在李白的笔下,光、热、声、色交织辉映,明与暗、冷与热、动与静烘托映衬,鲜明、生动地表现了火热的劳动场景;同时,也反映当时炼铜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情况。

有没有一种设备简单、操作容易,不必只使用火炉等大型熔炼设备,又能节省燃料和人力,在常温下就可以提炼出铜的方法?长久以来,很多从事冶炼的人都在思考这个问题。

到了北宋,这种炼铜方法,被德兴人张潜发明出来了。他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总结出一套完整的生产工艺,写成湿法炼铜专著《浸铜要略》,阐述了其原理。而这种方法炼铜传入欧洲,是500年后的事。

家风爱读书勤稼穑

张潜,是生于德兴长于德兴的一个普通的自耕农家庭。“张潜,布衣,博通方技,谙胆水浸铁生铜。”(《宋史》)

据德兴《张氏宗谱》记载,张潜的远祖是秦末汉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张良(刘邦的谋士,被封为留侯)。德兴张氏是由张良的十世孙张协(西晋文学家)系的一支,于唐末黄巢起义时从江淮迁居安徽歙县。北宋初,张潜的高祖父又从歙县迁到“饶州德兴”。

张潜的高祖父迁到德兴,经过努力置下几亩田地,休养生息,临终前嘱咐子孙要“勤稼穑,以耕读为计”(《张氏宗谱》)。到了张潜的

父亲辈时,张家人丁兴旺起来,但仍然是过着种田读书的恬静生活。张潜兄弟姐妹10人,他排行第六。父母所忧者,乃“稼穑之勤”。他的父亲常对他的兄弟们说:“仕官不至将相,孰若躬为子职之为愉耶。”这意思是说,读书做官做不到将相(大官),还不如在家种田尽孝道愉快。

张家人口多,家产却不多,供不起众子孙读书追求功名。张潜也不想追求功名,但喜欢读书。当长大到能挑能扛的时候,他便放弃了学业,下地种田了。可每日稼穑之余,张潜仍保持着好学不倦的“良习”,“于书无所不窥。尤好《史记》、《三国志》,于天文、地理、人伦之学,尤精。有诗集十卷,长于古风,气格遒正,杯酒间乐章立就。”(《张潜行状碑》)。然而,勤耕读的张潜没有迈入搏取功名的行列,却成了湿法炼铜第一人。

张潜发明了湿法炼铜后,使张家的资产翻了数十倍,成为远近闻名的巨富。张潜创造的财富,给张家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仅张潜一房,就五世同堂。张潜在世时,他有5子2女,孙男23人,孙女16人,曾孙男女30人,玄孙男女4人。此后50年中,张家有10人中进士,“至礼部者”(相当于举人)30人,人称其族“食禄叙封,上下五世,捂绅推之。”张家成为大姓望族,人多,财丰,势大,也招致朝廷顾忌。后来朝廷下令张家分家析产迁居各地。这样,张潜的五个儿子又成了迁居各地的张氏支祖。张潜的长子张磐留在德兴,延续着德兴张氏一脉。

张潜的第五子张盘迁上饶县旭日街道办前山村桥上自然村。可世

居该村的村民却不知村名为何叫“桥上村”,桥到底在哪里?直到2006年7月,上饶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在推土时发现该村一座古桥(文物专家鉴定这是座古代的风景桥),83岁的村民张优财拿出张氏宗谱来,一看,才知到这里是张家的花园,原有3座风景桥,桥下有石桌石凳。可见,当时迁到此处的张潜第五子张盘,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

寻找简省炼铜法发家致富

张家的经济实力,是张潜发明湿法炼铜后奠定的。

张家人口越来越旺,家庭生计的负担也就越来越重。单靠“稼穑之勤”,是难以让生活好起来的。北宋德兴炼铜业已经很兴旺,有官办的大铜场,也有私营的小型铜场。德兴很多种田人都到铜矿山去采铜矿卖给铜场。张潜是个非常勤快的人,他在农闲时也上山采矿,甚至在镰刀挂上壁的冬天到铜场做临时冶炼工。采铜矿卖和做临时冶炼工的活很累,赚钱不多,发不了家。张潜很想办个私营炼铜场发家致富,但又没有资金。长久以来,他就一直在思考能不能找到一种更为简省的炼铜方法。上有父母健在,下是子孙满堂,不多的田产,已难以维持庞大的开支了。在田地上、在铜矿山上勤奋劳作了几十年,张家也还是没有富起来。张潜急切找到这种更为简省的炼铜方法。北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已是61岁的张潜终于找到了这种方法。

这一年秋天的一个夜晚,劳作了一天的张潜和往常一样进了书房读书。在烛光下握卷思考,突然,一种无可名状的激动迅速涌满了张潜身体的每个细胞。他猛然想起了信州铅山有人使用“苦泉”(胆泉,

硫酸铜水)炼铜的传闻,想起了曾经在书上看过“胆矾水浸铁为铜!”的记载。于是,他把书架上的书一一翻检了一遍,在记载各种工农技能的《神农书》中找到了“胆矾水可浸铁为铜”,在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万毕木》中找到“曾青得铁则化为铜”,在晋代葛洪《抱朴子内篇·黄白》中找到“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这样几句记载在发黄书卷之中的文字,使张潜一夜未眠,激动不已。这一激动,引发了一场冶炼史上的技术革命。

铁在胆矾水中能变铜?张潜想:一定是那“胆矾水”和“苦泉”本来就有铜!把铁浸入“胆矾水”和“苦泉”后,“胆矾水”和“苦泉”中的铜就被铁“湿”出来了。那么,找到这种“胆矾水”和“苦泉”,不就可以“湿”出铜来了么?哪里去找这种“胆矾水”和“苦泉”呢?

张潜坚信,只要找出这种可“浸铁为铜”的“铜水”来,他们张家从此就可以富起来了。

“胆矾水浸铁为铜”成为现实

既然德兴山中有铜矿石可以用炉火炼出铜,那么铜矿山一定也有“铜水”(“胆矾水”和“苦泉”)可以用“浸铁”“湿”出铜来。张潜这样推断。张潜从小就参加体力劳动,虽年已花甲,但下地上山干活如同壮年;人生几十年,“稼穑”之余即上山采铜矿,铜矿山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他都熟悉。所以,他自信自己能在铜矿山中找到这种“铜水”。

德兴铜矿山中有几口泉水因为颜色是墨绿色的、味是苦涩的,被

当地人称为“胆泉”。那种泉水应该是“铜水”,即“胆矾水”了。张潜亲自上山找到这几口“胆泉”,用瓦罐分别装了几罐回家,并分别投入铁块。让张潜感到神奇的是,过了十几天,瓦罐里的水变成清水了,罐底沉积下一层红色的“锈”状物。

这红色的“锈”状物,不应该是铁锈,应该是铜粉。张潜这样判断后,做了一个小炉子,把从瓦罐里倒出来的红“锈”放进炉子里熔炼,果真熔炼出了铜。这让张潜大为高兴,一下年轻了20岁。他高兴自己一辈子读书,从书中读出了“胆矾水浸铁为铜”!他高兴自己从小上山采矿,不费工夫就找到了“铜水”!

张潜作出进一步的推理,铜矿山中那些矿井里的积水,也应是渗有铜的“铜水”。因为矿井里的积水也是色墨绿味苦涩的。张潜想起,铜矿山中还有一些小水沟的水,也是如此。这些色墨绿而味苦涩的水也应该是“铜水”了。他又带着瓦罐上山盛了几罐矿井和山沟里的“铜水”回家,通过浸铁后,得了铜粉,又通过小炉子熔炼,得了铜。实验成功了,张潜数十年的梦想就要实现了。

但是,实验的成功并不等于能进行规模生产,张潜想,既然胆矾水的确能浸铁成铜,就一定能找到规模生产的办法。他决心去找到更多的“铜水”。

张潜先从已经开采的铜矿矿山找起,走过一座山又一座山,穿过一条山沟又一条山沟。他是把德兴的山头沟壑走了个遍,一共找到138条有“铜水”的水沟和32个“胆泉”。于是,他在吴园附近选了一个山坳建起熔炼炉,在有“铜水”的山沟和“胆泉”挖池开槽引

水,铺上铁块,“湿”出铜粉,把铜粉挑到熔炼炉熔炼,产出了铜。每出一炉铜,他都详细地做记录。短短几年功夫,他就总结出了浸铁成铜的方法:把生铁锻成薄片,平铺在“铜水”池中浸渍数天至十数天,并用竹扒扒动,待池中水澄清后,放出清水,收集沉积的铜粉,放入熔炉冶炼,就得到生铜,效益相当不错。张潜家很快富了起来。地方上很多人都向他请教,他毫不保守地把这种湿法炼铜操作流程传授给乡亲。

《浸铜要略》利国利民

北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69岁的张潜让二儿子张甲管理家政,自己开始整理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经验,着手写《浸铜要略》以传世。宋哲宗绍圣五年(1098年),这部开世界湿法冶金先河的著作在这位博览群书的种田老人手中诞生了。

在《浸铜要略》里,张潜总结出了从浸铜方式、取铜方法、到浸铜时间的控制等一套完整的湿法炼铜生产工艺流程。这一技术的问世,改变了火法冶炼耗工量大、消耗原料多、生产成本高等缺陷,最大限度地提高了产铜数量。湿法炼铜的书写成后,张潜对张甲说:“此利国术也,尔(张甲)献之(朝廷)。”派张甲把《浸铜要略》献给朝廷。

公元1098年,张潜的《浸铜要略》获得了朝廷的批准。朝廷认为湿法炼铜有费时短、成本低、易操作等许多优点,它的诞生不啻是经邦济世的一剂良方,是朝廷渴慕已久的企盼。当皇上得知《浸铜要略》竟是一位73岁老人所著时,感动不已,立时授予张潜少保府君之衔,同时分别授予其子张磬、张甲少师府君和成忠府君之衔。

接着,朝廷连着颁发了两道诏谕:一是批准设立德兴“兴利场”,命张潜为场官,张盘、张甲协助总管铜场事务。二是在全国推广湿法炼铜,敕令江西信州铅山场、广东韶州岑水场、湖南潭州永兴场、安徽铜陵场等官办铜场效行其法。从此,这项冶金新技术很快在全国推广,“诸路岁收铜数百万”。到了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年),湿法炼铜产量已占全国铜产量的85%以上。当时,中国便成了世界上产铜最多的国家,德兴也因之逐步走上了中国铜都的舞台。直到今天,德兴依然雄踞亚洲铜业之冠的宝座。

《张潜行状碑》为证

今天,《浸铜要略》已散佚,原著我们已无缘谋面。但是,《张潜行状碑》等有关资料文献可以作证。

1971年,张潜世居的德兴市新营村吴园出土的《张潜行状碑》,详尽记述了张潜的生平事迹和他对炼铜事业的杰出贡献,以及有关德兴的矿冶史实和风士人情。此碑为国家一级文物,是研究张潜的珍贵资料,也是张潜发明湿法炼铜的有力证据。

《张潜行状碑》刻于北宋大观元年(1107年)3月,青石质,碑体平整,厚重丰硕。铭文清晰,书体介于正楷与草书之间,笔法奔放自由,丰秀劲丽,布排疏朗得宣。碑刻精镌细刻,完好无损,是石刻精品。碑石145厘米见方,厚15厘米;碑文纵58行,行64字,共3600余字。碑文撰述者万如石,是北宋代文学家。碑文记载:“尝读《神农书》见胆矾水可浸铁为铜,试之信然,曰,此利国术也。”碑记还说,张潜有经营才能,博通方技,以长期的实践经验总结出浸铁

取铜的一整套完善的湿法炼铜工艺,于宋绍圣年间(1094~1098年)撰成专著《浸铜要略》,“命其子甲献之,朝廷下其法,诸路岁收铜数百万。”朝廷称此术“用费少而收功博,宜乎朝廷之所乐阐也”。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篇》记载:“胆水浸铁成铜曰胆铜,饶州德兴山有胆泉,亦曰铜泉,土人以浸铁数日,辄类朽木刮取屑,锻炼成铜。”这个“土人”就是张潜。宋欧阳悫《舆地广记》记载:“始饶州德兴之张潜博通方技,得变铁为铜之法,使其子诣阙献之。”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张潜的世孙张理再次把家藏的《浸铜要略》献给元朝朝廷。朝廷下令刊印此书,命大学者危素为《浸铜要略》作序。危素誉张潜是炼铜家,称其浸铜术“讲之精,虑之熟,可知已,何患乎冶铸之无功,宝藏之不兴哉!”危素在《浸铜要略序》中写道:“德兴张理事福建宣慰司,考满调官京师,会国家方更钱币之法,献其先世《浸铜要略》于朝。……钱币之行尚矣,然鼓铸之无穷,产铜则有限。理之术乃能浸铁以为铜,用费少而收功博。……今书作于绍圣间,而其说始备,盖元元年。或言取胆泉浸铁,取矿烹铜,其泉三十有二:五日一举洗者一,曰黄牛……凡为沟百三十有八。政和五年雨多泉溢,所浸为最多。是书,理之先赠少保府君讳潜所撰,以授其子赠少师府君讳盘、成忠府君讳甲。少师之孙参知政事忠定公讳焘序志之。”危素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将每一泉、每一沟的地名和胆水浸铜的时间需要都一一列于其上,其目的就是要彰显张潜探究之精细、技术之详熟。

从危素的记述来看,他见到的《浸铜要略》这部书中载有张潜的

曾孙张焘作的序。可见,此书已不是张潜绍圣元年献呈宋朝廷的版本,而是张潜后人的家刊版本。

以有余补不足的大善

据《宋炼铜家张潜行状碑》记载,张潜“平素赈穷恤孤有善声”,出巨资兴修水利,“根治乐平德兴二邑间水患”;地方上盗墓风长时,张潜“为悬赏十万以购焉,群盗骇散。”

在德兴与婺源、乐平交界的海口一带,有洎水、乐安两河汇合。北宋时,这两条河的汇合处还有一个很大的水泽。由于这一带的地势比河低,每遇山洪爆发,常因河水倒灌而酿成水灾。张潜家因张潜发明了湿法炼铜而成了远近闻名的大户。春夏季节,洎水河、乐安河一发洪水,灾民就纷纷来到吴园。乐善好施的张潜见难民涌来,即立刻开仓赈灾。开仓赈了几次洪灾,张潜想,如此施赈不是长计,只有把洪水根治了,百姓才能安居。他决定治水患。

他亲自到洎水河、乐安河和海口一带察看地形地势。他采用大禹治水时采用“导”和“堙”结合的办法,倾其家资,用了5年的时间组织两河流域的居民修筑了河堤,填平了水泽。此后,洎水河、乐安河流域不再遇水患。

张潜常对子孙说:“要让钱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应当把自己多出的一部分去弥补他人的不足。不然,就是个守钱奴。我们家所以能够富裕起来,是因德兴物阜人和。我的祖父和父亲都教导我们人要勤快、多行善事,这是以有余补不足的大善。这是我们不敢忘记的!”每到青黄不接时,往往有大财主哄抬谷价。张潜却相反,他粜出的谷价反

比平常还低几倍甚至十几倍。如果遇上大旱之年歉收,他就分文不要,向缺粮农户分发粮食。这样一来,发大灾财的不良财主只好跟着减价。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德兴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有人哄抬粮价,灾民们典地卖房,鬻儿售女。张潜非常痛心,联合了几个善良财主以比常价低20倍的价格粜米。结果德兴竟没有一家穷人外出逃荒。翌年,为了感谢张潜慷慨济世的大功德,德兴人筹资在洎水岸边为张潜建了生祠。张潜逝后300年里,德兴周边方圆百里每逢大灾之年,仍保留着不涨谷价的优良风习,很多人因此避免了流离失所。

在德兴,至今还流传着很多张潜施善的故事。穷人因困难向他借钱、借米,他从不计账。谁家有人生病没钱看,他会立刻派人请医送药去。谁家老人亡故买不起棺木、坟地,他立即代买棺木赠送茔地,让亡者入土为安。哪里的桥梁、道路坏了,他带头修葺。哪个穷秀才进城考试没有路费,他立即出盘缠。有一次,他到九江斋僧回来,正好有个人因翻船向郡守求助,他也不问人家姓名,留下自己回程的路费后,就把囊中的钱统统给了那人。

民间至今流传,宋崇宁四年(1105年)2月,张潜去世了。德兴及周边乡民得知后纷纷前往悼念,哭声传出数十里。其中,有个乐平人,自己正在生病,听说张潜辞世,拄着拐杖,不远百十里赶来凭吊。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请自行参考编辑使用

1《海底世界》教学设计

1《海底世界》教学设计

青年教师六个一 《海底世界》教学设计 学校:台湖镇中心小学 姓名:____朱峻锋____ 班级:四(1)班 时间: _2016.1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通过阅读课文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本节课安排了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在课文中感悟大自然的神奇,并安排小组讨论,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2、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本课将听、说、读、写四种形式有效结合,在读中感悟、理解课文内容,并仿照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想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 1、教材的地位作用:《海底世界》是小学九年义务教材第七册第三单元里第二篇讲读课文。本文知识浅显,语言流畅、自然。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我们透过作者对海底世界的描绘,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自然、对生命的热爱。 2、海底世界这篇文章共有七个自然段,课文从海底的黑暗,海底的声音,海底的物产三个方面介绍了海底的景色奇异与物产丰富。但文章毕竟只是文字,想让学生了解海底的特点容易,要想在学生脑海中形成广而深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是有难度的,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运用了视频及一些图片,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接触海底世界的机会,使学生来到广博的海底世界中去感悟,去拓展,去提高。感受海底世界的奇异,与作者的描写产生共鸣。 (二)学情分析: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课《海底世界》。同学们请你们伸出小手指,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10、海底世界) 2、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摄影师镜头下的海底世界。(播放视频,激发学生探求欲望) (设计意图:运用视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接触海底世界的机会,使学生从视觉上感受海底的美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感受景色奇异,物产丰富 1、过渡:在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现在我们又看完了这段视频,你能说一说海底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吗?(板书:景色奇异、物产丰富) 2、默读课文第2-6自然段,想一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海底是“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请你用直线把它画下来。 (设计意图:自主探究,感受景色奇异,物产丰富。) (三)学生汇报,集体交流 1、海底与海面: 当海面上阳光明媚的时候,海底是?(板书:黑暗) 那海底真的是一点光亮也没有吗?(板书:许多光点) 那当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是?(板书:宁静) 那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声音呢?(板书:各种声音)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感受海底与海面的区别。) 2、声音: (1)联系上下文给大家解释解释什么叫窃窃私语? (2)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他们的声音很小很小,让我

世界陆地和海洋练习试题

世界陆地和海洋练习题 、单项选择题 读下面“地球表面海陆面积随纬度分布图”, 完成1?2题。 1 ?地球表面海陆面积随纬度的分布规律是 () A. 纬度越高,海洋面积所占比例越大 B. 纬度越低,陆地面积所占比例越大 C?纬度越低,海洋面积所占比例越大 D.纬度越高,海陆比例趋于平衡 2?与60°N附近相比,60°S附近不具有的地理 特征是( ) A. 等温线更加平直 B. 气压更高C ?年降水量更加丰富 D ?风速更大 读下图,回答3?5题。 3. 有关图示大洲地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濒临两洋,地跨东西两半球 B. 濒临两洋,位于西半球 I则HO5W卿貯C?濒临三洋,地跨南北两半球 D.濒临三洋,位于北半球 4. 关于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地形名称正确的是 A. ①海岸山脉、②科迪勒拉山脉、③大草原、 ④拉布拉多高原 B. ①内华达山脉、②落基山脉、③密西西比平 原、④阿巴拉契亚山脉 C. ①科迪勒拉山脉、②内华达山脉、③密西西 比平原、④拉布拉多高原 D. ①落基山脉、②内华达山脉、③中央大平 原、④阿巴拉契亚山脉 5. 流

() A. 圣劳伦斯河一一大西洋 B .圣劳伦斯河一一圣劳伦斯湾 “为了了解地壳的平均厚度而绘出的各大陆面积和平均 高度的关系图”,据此完成6?7题。 学习参考 C.密西西比河——墨西哥湾 D .密西西比河——比斯开湾 平均高度(m) 2500 ?南极大陆 2000 1000 500 0 10 20 30 40 50 60 面积(lO^km 2)

6?图中序号表示另外四块大陆, F 列排序正确的是 ( ) 面积为2.4 x 107km 的大陆平均高度约为500m 11、关于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北极地区是陆地 B .南极地区是海洋 C ?北极地区被三大洋包围 D .南极地区被三大洋包围 12、有关地形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形的变化是地球内部力量作用的结果 C. 地 形的变化只发生在陆地部分 D 震等 13、我国领海的宽度为( ) A. 3海里 B . 12海里 C . 20海里 D 14、下列有关运河和海峡的叙述中,属于错误的一条是( 15、 下列哪个大洲既位于北半球又位于西半球( ) A.亚洲 B .非洲 C .北美洲 D .南美洲 16、 赤道穿过的大洲中,面积最大的是( ) A.亚洲 B .非洲 C .大洋洲 D .南美洲 17、 四大洋中,跨经度最多的是( ) A 、太平洋 B 、大西洋 C 、印度洋 D 、北冰洋 18、 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是( ) A 、巴拿马运河 B 、苏伊士运河 C 、乌拉尔山、乌拉尔河 D 、阿尔卑斯山脉 A. ①澳大利亚 ②南美洲 ③北美洲④非洲 B. ①南美洲 ②澳大利亚 ③非洲④北美洲 C. ①澳大利亚 ②北美洲 ③南美洲 ④非洲 ①北美洲 ②南美洲③澳大利亚 ④非洲 7. F 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大陆的面积与平均高度呈正相关 .六块大陆构成全球六大板块 C. D. 南极大陆的高度是包括了冰层厚度的高度。 8、 位于两大洲之间的海峡有( ) A .麦哲伦海峡 B .土耳其海峡 C .多佛尔海峡 D .马六甲海峡 9、关于大洲和大洋的不正确叙述是( A.太平洋和大西洋都跨东西两半球 C ?南极洲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大洲 10、北回归线穿过的大洲有() A.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 B ) B .大洋洲跨东、西、南、北四个半球 D .北冰洋全部在东半球 .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 C. 亚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 D .亚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 B .外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内力作用表现为地壳运动、火山、地 .200海里 A 、苏伊士运河沟通红海和地中海 B 、麦哲伦海峡分隔南美大陆和火地岛 C 、基尔运河联系北海和波罗的海 D 、巴拿马运河连接太平洋和墨西哥湾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6课 海底世界|苏少版

《海底世界》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想象画练习,学习简单的构图知识,把感知到的海底世界表现出来,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和想象能力。 2、进行色彩训练、形象思维与审美教育。 3、渗透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将来开发建设美丽的海底。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分析、表现出海底世界,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完成作业《海底世界》。 教具准备:几种鱼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的学习用品) 二、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教师讲述“孙悟空海底寻宝”、“美人鱼”等故事。 问:在美丽的大海中有些什么?同学们想亲手画画美丽的大海吗? 我们这节课来学习《海底世界》。(出示课题) 三、讲授新课: 1、教师问:谁是大海的主人? 小结:鱼 鱼儿的形状像什么?它们的身体由哪几部分构成?身上长着什么? 小结:鱼儿的形状有椭圆形、三角形、长条形、以及一些说不出形状的;它们的身体由头、身、尾、鳍四个部分组成。 鱼儿是生活在什么环境中?它有哪些颜色?鱼儿有哪些的朋友呢?

小结:鱼儿生长在蓝蓝的海水里,珊瑚、水草、海藻、贝壳等是鱼儿的朋友。 2、观赏学生优秀作品,评议中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画面要饱满,布局要均衡”的构图知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3、一幅完整的海底世界,你想如何表现?让学生自由讨论。 小结:完整的构图中应有鱼以及它的朋友们。如:我们上面所说的蓝蓝的海水、珊瑚、水草、海藻、贝壳等。 4、鱼儿的画法: (1)画基本形。 (2)细节刻画。画出嘴、眼、鳍、尾等。 (3)描上花纹。 (4)涂颜色。 四、小组合作完成作业。 1、作业要求:本次作业以组为单位,分为三组,每一小组以剪贴的方法创作一幅《海底世界》。 2、分组讨论,组长分配任务。 3、学生合作完成作业。教师巡回辅导,提醒学生注意构图应饱满、丰富。 4、每小组的组长上讲台谈谈本组对作品的一些想法,学生进行欣赏评价,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 五、课堂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海底世界》,如今美丽的大海正在受到环境污染的威胁,需要我们共同来保护;在科学家眼中,我们的海底是一个安静的世界,水下生物不下万种,海洋是个巨大的宝库,蕴藏着丰富的资源,还有数不清的谜需要同学们长大后去探索。

幼儿园大班《海洋世界》教案

大班科学《海洋世界》教案 活动目标: 1、知道大海中有丰富的动物和植物,能说出几种常见的动物和植物的名称、生活习惯。 2、能根据自己确定的标准对海洋世界的动物、植物进行分类。 3、了解海洋动物与人之间的关系,初步具有保护海洋的意识。活动准备: 1、收集有关海洋动植物的图片。 2、动画片《海底总动员》的片段 3、《水族馆》音乐 活动过程: 活动导入: 教师: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进入一个神奇的世界,去看一看到底是怎样的世界? 1、通过观看动画片《海底总动员》引发幼儿兴趣。 教师播放动画片。 2、引导幼儿认识各种海洋动植物。(教师以小丑鱼爸爸找孩子的故事为主线,介绍一些海底常见的动物) 例如:小丑鱼、鲨鱼、海葵、水母、乌龟 教师:动画片中的鱼宝宝被人类抓走了,鱼爸爸很是着急,他要去救他的孩子。宝贝们你们知道鱼宝宝是什么鱼?刚刚出现的画面

中有哪些动植物是你认识的? 教师:动画片中的鱼宝宝有一个名字叫小丑鱼,介绍动画片中的主人公小丑鱼的特点及生活习性 介绍海葵的特点及生活习性 教师:鱼爸爸决心要讲小鱼就出来,于是他独自一人踏上了寻找宝宝的旅程,这一路上他又经历了些什么?我们一起去看看教师:鱼爸爸一个人急急忙忙的去追那一艘大船,无奈船太快还是跟丢了,可是他还是拼命的追,途中他遇到了一条蓝色的鱼,说他看到船往哪里去了,鱼爸爸很是感谢,但是这条鱼带着鱼爸爸在海里兜圈子,并没有去找鱼宝宝,因为这条鱼得了一种病,他只有三秒中的记忆,宝贝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鱼吗? 教师:这种鱼名叫蓝色帝王鱼,她叫多莉 教师:鱼爸爸很是伤心,多莉不想让他伤心,于是它俩一起踏上了寻找宝宝的旅程,途中他们遇到了一个动物,这是什么动物? 教师:这是鲨鱼,介绍鲨鱼生活的的环境也就是海葵的特点及生活习性,鱼爸爸和多莉斗智斗勇,终于逃脱了鲨鱼的魔掌,但是他们又来到了,一片美丽的跳跃的环境中,小朋友你们说,这么美丽是什么? 教师:这是水母,介绍水母生活的的环境特点及生活习性。他们两人闯过水母群 教师:接下来,他们穿越了绿油油的水藻。 教师:又有好心人带他们去找宝宝,这个动物是什么?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海底世界

海底世界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写景的课文。课文生动、具体地介绍了海底世界奇异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抒发了作者对海底世界的赞美之情。 课文结构清楚,全文七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用设问句开头,引起读者兴趣,点明这篇课文要讲的是海底深处的情况。 第二部分(2-6自然段)紧扣第一段提出的问题,具体而生动地描写了海底的景象。从五个方面具体介绍了海底世界。(1)海底是宁静的、黑暗的。有趣的是在这一片黑暗的深海里,却有许多闪烁的光点,那是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在游动。(2)海底是有声音的。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用水中听音器就能听到各种声音。(3)海底的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法。文中列举了海参、身子像梭子的鱼、乌贼和章鱼、贝类这几种典型的动物,说明他们活动的方式的确不同。(4)海底有山,有峡谷,也有森林和草地。(5)海底有丰富的物产。第2、3自然段侧重介绍海底景色奇异,第4-6自然段分别从动物、植物、矿物三方面介绍海底丰富的物产。虽然第2、3自然段与4-6自然段的内容各有侧重,但又是互相联系,互相兼容的。在景色奇异中包含着物产丰富,在丰富的物产中也能看到奇异的景色。 第三部分(第七自然段)总结全文,概括出“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课文,体会海底是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2.通过第三、四自然段的教学,进行句与句联系的训练。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读准多音字“参”和“量”。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2.会用“普通”、“物产丰富”造句。 3.培养学生写一段话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了解海底是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最新高考地理-世界的陆地和海洋练习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一、单项选择题: 1、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洲是() A、亚洲 B、非洲 C、南极洲 D、大洋洲 2、下列大洲中,被三大洋包围的大洲是() A、大洋洲 B、南美洲 C、非洲 D、南极洲 3、赤道共穿过() A、2个大洲 B、3个大洲 C、4个大洲 D、5个大洲 4、世界上海陆面积比例是() A、各占一半 B、2/3陆地 C、1/4海洋 D、三分陆七分海 下图是各大陆的面积与平均海拔高度关系示意图,据此回答5--6题。 5、X大陆是() A.非洲大陆B.北美大陆 C.南美大陆D.南极大陆 6、Y大陆是() A.亚欧大陆B.澳大利亚大陆 C.北美大陆D.南美大陆 7、一架飞机从我国广州起飞,沿着北回归线 自东向西绕地球飞行一周,请问这架飞机沿 途依次经过哪些大洲和大洋() A、亚洲、印度洋、非洲、大西洋、北美洲、太平洋 B、亚洲、太平洋、北美洲、大西洋、非洲、印度洋 C、亚洲、大西洋、北美洲、太平洋、非洲、印度洋 D、亚洲、印度洋、大西洋、北美洲、太平洋、非洲 8、四大洋中,跨经度最多的大洋是()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9、关于太平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太平洋被亚洲、大洋洲和南北美洲所包围 B、太平洋的面积在世界四大洋中最大,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四分之一 C、太平洋表层水的年平均温度超过19°C,其平均水温仅次于印度洋 D、太平洋有世界上最深的海沟,其深度超过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10、关于大洲大洋的正确叙述是: A、亚洲和欧洲合称亚欧大陆 B、位于大西洋的马里亚纳海沟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沟 C、北冰洋全部在北极圈内 D、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称拉丁美洲 11、下列有关运河和海峡的叙述中,属于错误的一条是: A、苏伊士运河沟通红海和地中海 B、麦哲伦海峡分隔南美大陆和火地岛 C、基尔运河联系北海和波罗的海 D、巴拿马运河连接太平洋和墨西哥湾 12、读四条世界著名运河图。下列选项中,排序与图序相符的是() A.巴拿马运河、莱茵河—多瑙河运河、苏伊士运河、基尔运河 B.基尔运河、莱茵河—多瑙河运河、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 C.莱茵河—多瑙河运河、基尔运河、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 D.基尔运河、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莱茵河—多瑙河 13、从科威特海运石油至阿拉伯海之前,依次途经() A.波斯湾、曼德海峡、阿曼湾B.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亚丁湾 C.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曼湾D.波斯湾、红海、阿曼湾、霍尔木兹海峡

大班借形想象画《神奇的海洋世界》教学提纲

精品文档 活动内容:借形想象画“神奇的海底世界”班级:大班 教材分析: 借形想象绘画通过对自由分割出来的不规则线条和形状作多方向、多角度的联想,发展幼儿的想象与绘画再现的能力。想象不是凭空产生的,所需的灵感来自于生活,来源于幼儿的已知经验。原教材是引导幼儿根据线条进行无边际的想象和创作,为了更好激发幼儿的想象和创造,让他们充分地体验艺术创作带来的成功感和乐趣,我们在保持活动目标、重难点不变的情况下,对教材进行了微调。以孩子们感兴趣和熟悉的海洋生物为创作的主线,以视频和游戏充分调动幼儿参与创作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自主探索从不同角度观察画面,产生奇妙联想,体验借形想象画的创作乐趣。 实施策略: 1、感官调动,激发兴趣。活动中教师调动幼儿视、听、玩等多种感官,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通过播放海底世界的视频、图片,在幼儿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其对海洋生物的认识,为幼儿接下来的艺术创作进行了铺垫。 2、情景贯穿,快乐想象。以“奇妙的海底世界”情景贯穿整个活动,并利用情镜“起风、起浪了”帮助幼儿掌握“用线条自由交叉分割出不规则图形”;利用“捉迷藏”游戏引导幼儿从多方向观察画面,进行想象创作。让幼儿在有趣、轻松的氛围中,体验艺术创作的乐趣。 以上策略只是教师活动前的设计和预想,活动中,教师将根据幼儿实际需要进行现场调控,通过提问、追问、有效回应等方式进行积极地师幼互动,以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活动目标: 1、在画纸上随意进行线条交叉,用分割出来的不规则图像进行想象绘画。 2、能借助图形特征,从不同方向进行组合、添画成有趣的海洋生物造型。 3、感受、体验创作借形想象画的乐趣。 活动准备: 海底世界的视频、海洋生物的图片PPT、绘画纸、背景音乐、彩笔 精品文档

海底世界教案

二、激发学生探索大海这个人类秘密仓库的热情。 三、懂得阅读一般的科普读物的方法,注意抓住文章的首尾,明确要说明事物的主要特点,学会按自己的阅读要求,有详有略地阅读说明性应用文,练习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初步懂得通过几个方面说明一个事物的方法。 四、理解“依然”“窃窃私语”“蕴藏”等词语,理解设问句。 [课前准备]:补充材料:《人类的秘密仓库》;ppt。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自学《人类的秘密仓库》创设问题情境、讲读课文1.2.3节。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4.5.6节。再综台学习《人类的秘密仓库》。[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们祖国的土地很大,如果把全世界各国的土地合起来,那就大极了,你们可知道,地球上有没有什么地方比全世界陆地更大? 请你们自己读读“补充阅读”上的《人类的秘密仓库》的1.2.3节,要注意速度,读后要能说出这三节告诉我们什么? 二、自学《人类的秘密仓库》1.2.3节,理解海洋大,海洋深。第一节说什么大?陆地大 第二节说什么大?海洋更大

第三节呢?海洋深极了 (出示地球仪) 你们看这个片蓝色的都是海洋。 启发:你们能够想象一下海的大(学生闭上眼睛,教师轻声一描述),比我们中国大,比全世界的陆地加起来还要大;再想象一下海的深,把珠穆朗玛峰放下去,八千多米的山放下去,山顶都被海水淹没了。 三、学习《海底世界》,理解海底世界。 1. 引导学生提问: 海洋这么大,这么深,你们应该思考一个什么问题?(海底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这个课我们就要学习《海底世界》《海底的冷灯》《人类的秘密仓库》一组课文,通过这个组课文的学习,同学们能知道一些海底的知识,而且还会学会怎样来阅读这些知识性的文章。(明确学习目标)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海底世界》这篇课文。 2.范读课文。 3.导抓住课文的开头、结尾,弄清说明事物主要特点的阅读方法。指导:课文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用几节来回答,大家扫视一下。 学生扫视课文。 板书; 1.提出? 2.

开眼看世界

开眼看世界 金融数学郭海涛 提起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或许大多数人必定会想起那三个字:林则徐。从初中学历史起至高中,课本上讲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是林则徐,老师讲的也是林则徐,在义务教育下,我们早已对课本上的知识深信不疑,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是林则徐这不是天经地义的吗?我也已为此,直到读了朱维铮先生的《重读近代史》。 这本书通过重读近代史,从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角度,加以思辨的方法,清理了若干历史积疑的实相,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谁先注目地球那一面》这一篇,颠覆了我的认知。 是林则徐吗?不是。首先别的不说,从我们熟知的张骞出使西域到郑和下西洋这一千六百年间,中世纪列朝与域外世界的联系从未间断,这难道不算开眼看世界?其次,从明英宗正统元年开始的货币以银为主的复本位制,到民国二十四年以纸币代银元,这中间的白银补充储备,都源于对外贸易吸纳的美洲与日本的银块银元早已为中外货币史家的研究证实。最后道光帝派遣林则徐用户黄爵滋严禁鸦片论,所谓如不禁毒,前景必是“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这不也反证出皇帝本人早在注意域外世界与帝国安全的相关度吗?其实略知有顺治到道光满清六帝的对外认知史,便不能说林则徐以前,清廷从未“开眼外世界”,林则徐当然也就不是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撇开这个问题,我们来看开眼望世界。 鲁迅先生曾说,真的猛士,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其实,即使不是勇士,即使面对的不是鲜血和人生这么严肃而沉重的话题,开眼看世界,对大事小情逐一正视,也是个不太容易的事情。有时是因为现代生活节奏太忙碌,无暇顾及,有时则因视野学识的有限,人们的视角总会出现诸多盲点。 我们活在一个可大可小的世界,不过是走完一次难及百年的过场,甚至带不走一路上任何的珍贵——请原谅我对生命如此的倚重。 世界是方的,也是圆的,是黑白的,也是迷彩的,眨眼之间,或许就成了另外一道风景;而造物偏偏给了我们可以用来感知的大部分——我们知道果冻的软腻,知道辣椒的浓烈,知道山群的广袤,知道歌声的温婉……由此我们又萌生了喜、怒、哀、乐,七情六欲,我们有了想望,有了对未来的期许,我们许诺了一个真诚的生命。 我们学历史应该知道,由于记录历史者的主观性,等其他原因,许多真实历史被掩盖,这就需要我们发挥无穷的想象,同时也要像朱维铮先生一样辅以真实的材料,完美的逻辑,用思辨的方法去探究,但更重要的是一颗执着的心。

世界陆地和海洋(填图训练+分层选题=绝对好用)

2015年高二世界区域地理练习(1)编写:朱闺敏学号:姓名: §1.1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一、读图、填图训练。 读图1,完成下列各题 (1)主要分布在东半球的大洲有; 主要分布在西半球的大洲有; 地跨寒温热3带的大洲有; 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有、大洋有; 全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有;全部位于东半球的大洋有。 (2)由图中40°E与0°纬线的交点出发,沿0°纬线向东绕地球一周,依次经过的大洲、大洋是。 (3)由图中130°E与23°26′N的交点出发,沿23°26′N向西绕地球一周,依次经过的大洲、大洋是。 (4)由图中50°W与23°26′S的交点出发,沿23°26′S向东绕地球一周,依次经过的大洲、大洋是。 (5)世界上主要的地跨两大洲的国家(自己查图归纳) 俄罗斯:土耳其:哈萨克斯坦: 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印度尼西亚: 埃及:美国:巴拿马:

图2 A B D E F C 读图2,完成下列各题 (6)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海峡(运河)名称,并说明该海峡是哪两个大洲的分界:A:海峡,是洲和洲的分界; B:海峡,是洲和洲的分界; C:海峡,是洲和洲的分界; D:海峡,是洲和洲的分界; E:运河,是洲和洲的分界; F:运河,是洲和洲的分界; (7)在图中相应位置填出下列半岛或岛屿的名称。 最大的三大半岛: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中南半岛 最大的三大岛屿:格陵兰岛、新几内亚岛、加里曼丹岛 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 (8)将下列海域的代表字母填注在图中相应位置上: a日本海b南海c孟加拉湾d阿拉伯海e红海f地中海g北海h几内亚湾i珊瑚海j墨西哥湾k加勒比海 二、单选题 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起来叫大洲;世界上有六块大陆,七个大洲,回答1~6题。()1.被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环绕的大洲是 A.亚洲B.非洲C.大洋洲D.南极洲 ()2.北回归线穿过的大洲有 A.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B.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海底世界》教案

小学语文《海底世界》教案 一、教材分析: 《海底世界》是部编版教材第六册第七单元“天地间的奥秘”这一主题单元的主体课文。这篇课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层次清楚、有详有略、生动具体地给我们介绍了奇妙的海底世界,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 2、在熟读中积累语言,仿照文中句子,用“有的……有的……还有的……”和“有……有……还有……”说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对大海的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 五、设计总述: 这篇课文我安排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学习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提出问题。第二课时深入学习课文,解决第一课时提出的问题“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表现在哪些地方”,主要通过学生的自读感悟、合作交流、老师的适时引导点拨和学生的感情朗读、想象表达来实现目标。 透过作者对海底世界的描绘,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对自然、对生命的热爱。特别是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描绘生动形象,语言优美有趣,表达清晰流畅,情感真切自然,既是训练学生朗读感悟的好段落,又是训练学生思维想象的好素材,还是训练学生积累运用的好范本。所以本课的重点就是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 在感受海底的景色奇异中,我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勾画体会;再让学生同桌交流,相互启发;最后让学生在全班交流,进行引导点拨,进行朗读和表达训练。在其中,我预设了几个训练点: 一是阅读方法指导点。根据学生的汇报顺序,将第一个学生汇报的句子作为方法指导的重点,从学生的自读自悟汇报中梳理出阅读体会三步法:勾画句子、抓重点词、感情朗读。让后面汇报的学生按这个三步法梳理自己思路,汇报自己的体会。其中,抓重点词体会和理解主要通过使用多媒体、联系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来实现,这是方法指导的重点。

历史趣谈:林则徐“睁眼看世界” 其对世界的认识还很片面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林则徐“睁眼看世界”其对世界的认识还很片面 导语:道光张口闭口称英国为“夷”,从道光对英国人的称呼,大概就可以知道道光的准备程度了,也就是说号称当时世界第一强国的日不落帝国,在天朝 道光张口闭口称英国为“夷”,从道光对英国人的称呼,大概就可以知道道光的准备程度了,也就是说号称当时世界第一强国的日不落帝国,在天朝人眼里也就是“蛮夷”。既然是蛮夷,就有对付之法。天朝对付蛮夷的法宝和对付农民起义的手法几乎一模一样,大概就是一手打一手拉,能打得过就残酷镇压,也称作“剿灭”,彰显皇帝的军威;如果打不过,不能成功,就来第二手,招安,也称为“怀抚”,显示皇帝的恩威。总之皇帝都是高高在上的,从来都是赢家,而“蛮夷”则没有资格讨价还价,更没有资格和天朝的皇帝平起平坐。 范文澜先生曾经称“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自从范先生之后,几乎成了定论,好像林则徐是近代史肇始的标志。 我们毫不怀疑范先生的见解,也无意否定范先生的结论,但我们想了解,这个第一个开眼看世界的人到底看到了什么? 范先生说的没错,林则徐的确开眼看世界了,到广东之后,为了了解当时的情形,他一方面派人到澳门购买外文书报,一方面组织人员翻译,还编出《四洲志》《华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例》等。后来,林则徐把这些资料交给魏源,魏源在此基础上编著了扬名立万的《海图国志》,这本著作对中国好像没起到什么作用,据说日本的明治维新就是受这本书启迪的。 客观地说,林则徐的确想了解西方的文明东西,到底什么是西方文明呢?按照当今流行的观点,西方文明大致可以分为:器物—制度—文化,三种东西,代表三个阶段,逐步深入。最容易认识的就是器物, 生活常识分享

海底世界公开课教案完整版

海底世界公开课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海底世界》教学设计执教者:张家港市晨阳学校(小学部)冯娴君 一、教材分析: 《海底世界》是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下册一篇浅显的知识性课文,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文章以流畅自然语言为基调,没有华丽的词藻,不见雕琢的痕迹,但是给人亲切热情的感觉。我们透过作者对海底世界的描绘,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整个自然、对生命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凭借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感知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海底世界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2、继续巩固理解本课词语,重点理解“巴”、“富含”等词语。学会用“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的句式说话写话。 3、在品读文字中,继续巩固总分的构段方法,初步学习围绕中心句概述自然段主要内容。学习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等写作手法的使用,初步感悟说明文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点: 通过对文本的品读感悟海底世界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四、教学难点: 结合自己的想象,从具体语言文字中感悟海底世界奇异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关注词语、复习导入 导语:同学们,上节课你们在海底第一站的旅行愉快吗?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去参观奇妙的海底世界吧! 1、读词、联想: 海底的小动物们游上来了,瞧,它们身后还跟着词语呢。同学们,你们愿意和它们交朋友吗?谁能把它们身后的词语读出来,它们就和谁成为好朋友。 波涛汹涌宁静蜜蜂窃窃私语 伸缩爬行肌肉攻击长途旅行

《海底世界》教学设计

《海底世界》教学设计 教学构想 《海底世界》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介绍了海底奇异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能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并使学生在感受美、欣赏美的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 课文从海底的光线、海底的声音、海底动物的行动和迁徙、海底地貌和植物、海底矿藏等几个方面,有详有略、重点突出地介绍了“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一一海底世界。课文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介绍海底的动物,另一部分是介绍海底植物、地貌、矿藏等,脉络分明、层次清楚。对海底动物的介绍,是本文的重点部分。教学中了解海底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的特点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是体会作者把海底动物种类多、活动有趣写具体的方法。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海底世界的,感受“窃窃私语”“免费的长途旅行”在表情达意方面的效果。 2.会写本课12个生字,两条横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明确“波涛澎湃”的读音,会用“窃窃私语”“景色奇异”造句。 3.通过朗读品味语言文字,了解海底的景色奇异、物产

丰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海底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品位语言文字,了解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海底世界的。感受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海底世界的兴趣。体会关键句子的表达效果。 教学准备 老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见过)用上几个词语说说大海是怎样的。(相机出示图片和提问)(湛蓝、广阔、风平浪静、波涛汹涌......) 2.师小结:你们看,这就是大海! 时而波涛汹涌,时而平静如镜,时而波光粼粼,时而惊涛拍岸。那大海深处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神奇的海底世界吧!(课件出示课题)(板书:海底世界)提醒“底”字下面有个点。请大家齐读题。 3.(放录像)欣赏海底世界。看完录像,你们想说些什么?

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 翻开历史的书页,林则徐虎门销烟为我们留下光辉的篇章。林则徐是被历史学家范文澜称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不仅受到中国人的敬仰,也得到全世界的肯定。国际天文学会就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林则徐星”。 我来自美丽的新疆乌鲁木齐,在乌鲁木齐的红山顶上有一座林则徐像,每每到了红山公园总会在雕像下伫立良久,所以对林则徐总有一种特殊的熟悉感。林则徐,字元抚,又字少穆,晚号村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嘉庆九年(1804)中举。十六年中进士。曾与龚自珍、魏源、黄爵滋等提倡经世致用之学。二十五年起,先后外任浙江杭嘉湖道、盐运使,江苏按察使、江宁布政使。任上整顿盐务、兴办河工、筹划海运,采用劝平粜、禁囤积、放赈济贫等措施救灾抚民。后升任河东河道总督,亲自实地查验山东运河、河南黄河沿岸工程,提出改黄河由山东利津入海以根治水患的治河方案。十二年授江苏巡抚。江苏旱涝灾情严重,他上奏历陈民间困苦,坚请缓征受灾州县漕赋;致力兴修水利工程。为克服银荒和利于货币流通,他反对一概禁用洋钱,提出自铸银币的主张,为中国近代币制改革的先声。十七年,升任湖广总督。是时鸦片已成为严重弊害,黄爵滋上疏主张以死罪严惩吸食者。林则徐提出六条禁烟方案,并率先在湖广实施。八月,他上奏指出,历年禁烟失败在于不能严禁。九月应召进京,力陈禁烟的重要性和禁烟方略。十

一月受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十九年正月抵广州。他会同两广总督邓廷桢等传讯洋商,令外国烟贩限期交出鸦片,并收缴英国趸船上的全部鸦片。四月二十二日(6月3日)起在虎门海滩销烟,20天中销毁鸦片19179箱、2119袋,共计2376254斤。在此期间林则徐大力整顿海防,积极备战,购置外国大炮加强炮台,搜集外国船炮图样准备仿制。他坚信民心可用,组织地方团练,在沿海招募水勇,操练教习。七月因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拒不交出杀害中国村民的英国水手,又不肯具结保证不再夹带鸦片,他下令断绝澳门英商接济。义律诉诸武力,挑起九龙炮战和穿鼻洋海战。林则徐督师数败英军。十一月遵旨停止中英贸易。十九年十二月实授两广总督。鸦片战争开始后,英军陷定海,再北侵大沽。道光帝惊恐求和,归咎林则徐。九月被革职。二十一年三月受命赴浙江协办海防。五月充军伊犁。 他在伊犁协助办理垦务,倡导水利,开辟屯田。又绘制边疆地图,建议兵农合一,警惕沙俄威胁。二十五年被重新起用署陕甘总督,次年转任陕西巡抚。二十七年升云贵总督。曾先后平息、镇压西北西南民族冲突和人民起义,整顿云南矿政。二十九年因病辞职归籍。三十年九月(1850年10月)奉旨为钦差大臣,赴广西镇压农民起义,途中卒于潮州普宁县(今广东普宁北)行馆。 在同代人,尤其是在同时代官员中,林则徐确是对“外面的世界”最为了解的人,但他都难免存此误解,适足说明举国上下当时对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练习题及答案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专题复习 1.位于两大洲之间的海峡有(B ) A.麦哲伦海峡B.土耳其海峡C.多佛尔海峡D.马六甲海峡 【命题意图】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大洲之间界线的掌握情况。 【易错分析】海峡的分布掌握不住。 【解题思路】A项、D项往往选错。麦哲伦海峡是火地岛与南美大陆之间的海峡,火地岛属于南美洲,往往认为是南极洲同南美洲之间的海峡,而南美洲同南极洲之间是德雷克海峡;马六甲海峡位于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审题不细心的话也往往出错。 2.关于大洲和大洋的不正确叙述是() A.太平洋和大西洋都跨东西两半球B.大洋洲跨东、西、南、北四个半球 C.南极洲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大洲D.北冰洋全部在东半球 【解析】认真读课本中大洲与大洋分布图,可知大洋洲的岛屿众多,跨东南西北四个半球,南极洲地势最高。 : 【答案】D 3.北回归线穿过的大洲有() A.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B.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 C.亚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D.亚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 【解析】了解各大洲与北回归线的位置关系。 【答案】 C 4、下列有关运河和海峡的叙述中,属于错误的一条是(D ) A、苏伊士运河沟通红海和地中海 B、麦哲伦海峡分隔南美大陆和火地岛 C、基尔运河联系北海和波罗的海 D、巴拿马运河连接太平洋和墨西哥湾 5、位于两个大洲之间的海峡有(B ) $ A、麦哲伦海峡 B、土耳其海峡 C、多佛尔海峡 D、马六甲海峡 6、世界上海陆面积比例是( D ) A、各占一半 B、2/3陆地 C、1/4海洋 D、三分陆七分海 7、下列哪个大洲既位于北半球又位于西半球(C) A.亚洲B.非洲C.北美洲D.南美洲 8、赤道穿过的大洲中,面积最大的是(A) A.亚洲B.非洲C.大洋洲D.南美洲 9、四大洋中,跨经度最多的是( D )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 A:北京时间2008年5月8日0时45分,在日本本州东海岸近海发生级地震,致使5人受轻伤。日本列岛正好坐立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当太平洋板块向西水平运动时,就会横冲至亚欧板块的下面,在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之下,交界处的岩层便出现变形、断裂等运动,产生火山爆发现象与地震。因此,日本会变为火山、地震的活动频繁地带。 B: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发生里氏级强烈地震,地震造成了

幼儿园大班《海底世界》教案

幼儿园大班《海底世界》教案 活动目标: 1.感受缤纷绚丽的海底世界,萌发对海底世界的探究兴趣。 2.积极观察联想,大胆的表现海底世界的各种生物。 3.尝试用油画棒和水粉笔进行油水分离画的美术活动,体验“变鱼”过程带来的快乐。 4.能展开丰富的想象,大胆自信地向同伴介绍自己的作品。 5.鼓励幼儿大胆正确的上色。 活动准备: 1.大排笔、蓝色颜料、油画棒,大张画纸、桌布、围裙、袖套 2.画有海底水草的背景图一张、海底世界PPT。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们见过海底世界吗?在海底世界里有什么?” “今天,老师今天带来了一张海底世界的图画,我们来看看海底世界里有些什么美丽的东西。” 2、出示范画,引导幼儿猜测。 师:咦,海底的鱼都去哪里了呢? 二、以变鱼的游戏形式讲解示范如何使用大排笔进行刷画,并引导幼儿观察海底生物的外形特征。 1、出示水粉笔,教师用“魔术笔”沾上颜料,刷在画纸上。

师:没关系,我这里有一只魔术笔,只要我把笔的毛在颜料里 蘸一蘸,在盘子边上刮一刮,再在我的画上刷一刷,就能变出鱼来了。 2、讲解鱼的动态和外形特征。提问:“你们看看我变出了什么?它的身体是什么形状的?它们在干什么?” 小结:海底世界的鱼有的大有的小,有三角形的,有半圆形的,有圆形的,有椭圆形的,有的象香蕉形的,还有的是长长的弯弯曲曲的,它们不仅长的形状不一样,身上的花纹也不一样。 3、讲解油水脱离画的画法,提问:为什么魔术笔能变出鱼? 小结:先用油画棒在画纸上画出鱼,然后用水粉笔沾上颜料刷 在画纸上,当颜料遇到油画棒画出的图案时,图案就能显现出来了,这种画法叫油水脱离画。 4、出示海底世界PPT,请幼儿观察海底世界各种鱼的形态和颜色。 “我海底世界的鱼是变出来了可是他们少了什么?我的笔魔力 还不够,所以鱼的颜色没有变出来,真正海底世界的鱼儿是什么颜色的呢?海底世界除了鱼还有什么呢?它们长什么样的?我们来看看。” 小结:海底世界里的各种生物不仅形状长得不一样,而且颜色 花纹也不一样,有红的,有黄的,有蓝的,五颜六色美丽极了。 三、操作部分。 1、提出操作要求。 (1)今天请每桌的小朋友合作画一幅海底世界,画的时候先商量一下你们要画什么海底动物?它们在干什么?谁在画纸的哪里画,

三年级下册《海底世界》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册《海底世界》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册《海底世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5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能根据问题的提示理解长句与难句的意思;会背诵第2自然段。 2、初步学会按事物的几个方面来分段的方法,能抓住过渡段来研读全文。 3、能获得有关海底的一些知识,激发学生探索大海秘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我们一进入教室,就置身于汪洋大海之中,谁能就这幅图画面(黑板上的海底世界图)说说。 二、精讲点拨。 1、听课文录音,思:海底世界怎样?划出你认为最重要的一句话。 2、幻灯出示:海底不但景色奇异,而且特产丰富。 3、课文是从几方面来写海底世界的? 4、结合“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分段”的方法尝试分段。 学习第一段。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划出这段中你认为最能反映海底世界景色特点的

两个词。 (2)创设情境。 学生当潜水员。 (3)在深海里发现什么? 出示句子朗读:“在这一片黑暗的深海里,却有许多光点像闪烁的星星,那是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在游动。”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思:围绕哪一句话写?(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窃窃私语”是什么意思? (2)幻灯出示: 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有的像( )一样( )。有的像( )一样( )。有的像( )一样( )。有的还好像在( )。 (3)这些句子中用上许多叠词,好好地读一读。 (4)创设情境。 听海底动物的声音(录音) (5)延伸说话(尽量用上叠词)有的像()一样()有的像()一样()有的像()一样() (6)引读 它们吃东西的时候……,行进的时候……遇到危险……。 师:海底静中有(声音)有(动)。 (7)指导背诵(出示重点词) 学习第二段。 1、快速阅读4、5、6自然段,想想写什么? 海底特产丰富。不但有(),有(),而且还有()。

容闳:睁眼看世界的“草根”第一人 阅读答案

容闳:睁眼看世界的“草根”第一人阅读答案 容闳:睁眼看世界的草根第一人 李响 1828年11月,容闳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南屏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南屏小村,与被葡萄牙殖民者占领的澳门一水之隔,相距不到4英里。当时,容闳的哥哥进了私塾走正途,家里实在没钱再供容闳,只好送7岁的他去学杂费全免的澳门洋学堂。容闳上的是教会学校,1840年,容闳还因鸦片战争爆发一度辍学。 18岁那年,教会学校的布朗校长因身体原因要回美国,临行前他在班上说,想带走几名学生赴美深造,如果有愿意的就站起来。当时是1846年,美国立国仅仅70年,如此年轻的异邦,远在大洋彼岸,十几岁的孩子哪敢未经父母同意去送死?良久的沉默之后,容闳站了起来。他想亲眼看看书本上那个精彩的新世界。 1850年,容闳在美国慈善组织资助下进入耶鲁大学学习,四年后以优异成绩毕业。他是耶鲁大学乃至所有美国大学里第一个中国毕业生,其画像至今悬挂在耶鲁校园中。近代史学者雷颐评价,如果说林则徐、魏源是近代中国精英阶层睁眼看世界的先驱,那么容闳这个农家穷小子,就是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草根。 1855年,容闳学成回国。在香港,容闳结识了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的族弟洪仁玕。但不久容闳发现太平天国远不是自己想象的理想国,他大失所望,落魄离开。 1863年秋,容闳到安庆拜见了曾国藩。此次相见,曾国藩断言:以汝目光威棱,望而知为有胆识之人。容闳早年立志要促成的官派留学生计划,现在终于有了位高权重者支持。于是,他向曾国藩陈述他的计划,果然获得首肯。曾国藩与李鸿章几次联名上奏同治皇帝,1872年春得到批复后,任命容闳为出洋副委员,主抓幼童选派和监督事务。 1872至1875年间,一共有四批共120名幼童出洋。费用全部由政府负担,回国安排工作,现在看来简直是做梦也难得的美事,但当时没有家长愿意把孩子送到洋鬼子的野蛮番邦,并且一去就是15年。容闳就从自己的老家香山和周边村县入手,挨家挨户动员。报名的幼童几乎没有一个是世家权贵之弟,大多出身寒微,也许只有这样的人家才豁得出去。 幼童一到美国就如鱼得水,以惊人的速度克服语言障碍,成为各校中最优秀的学生。容闳采用了前卫的管理方式,让幼童两人一组分散居住在志愿报名的当地家庭,使孩子们感受到家庭温暖,并且更加迅速地融入美国社会。 然而,中美之间巨大的文明落差必然导致孩子们做出大逆不道之举,他们脱了长袍马褂穿西装,胆子大的还剪了辫子,跟主人去教堂受洗信异教,见了清廷留学生长官不行三跪九叩之礼。朝中保守派听说幼童在美被容闳纵容得腹少儒书,德性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先已沾其恶习,纷纷主张撤回留学生。 第一批幼童眼看就要大学毕业,现在撤回功亏一篑。几尽绝望的容闳在美国文化界、政界奔走求助。母校耶鲁大学的校长波特亲自起草信件致清政府总理衙门;容闳的一位牧师朋友谒见美国前总统格兰特,格兰特立即修书给李鸿章。作为洋务运动的领袖,李鸿章本心并不想断送留学项目,但保守派的强势意见使他左右为难。恰在这个节骨眼上,美国国会通过了《排华法案》。1881年68月,近百名幼童洒泪登船。只有詹天佑和欧阳庚获得耶鲁学位,其余皆半途而废。 这些留学生回国初期因奇装异服、不识礼仪,饱受排挤和谴责,被随意发配到与所学专业根本不搭边的行业。所幸他们在外收获真才实学,且互相照应提携,若干年后,他们成长为转型中国的中坚力量。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开滦煤矿矿冶工程师吴仰曾,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清华大学首任校长唐国安,民国开国总理唐绍仪,交通总长梁敦彦,外交家欧阳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