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优质文档]

合集下载

中医诊断学完整版ppt课件

中医诊断学完整版ppt课件

01
气血津液辨证的概念
阐述气血津液失调所致病证的辨证方法。
2024/1/26
02 03
气血津液辨证的原理
气、血、津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其生成、输布和代谢与 脏腑功能密切相关。当脏腑功能失调时,可影响气、血、津液的生成、 输布和代谢,导致相关病证的发生。
气血津液辨证的方法
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患者的症状、体征等信息,结合八纲辨证 、脏腑辨证等方法,综合分析判断气血津液失调的病证类型。
包括脏腑气虚、脏腑气滞、脏腑血虚 、脏腑阴虚、脏腑阳虚等证候的临床 表现。
确定病变的性质,如寒证、热证、湿 证、燥证、风证等。
脏腑病变的定位诊断
根据中医理论,分析病变所在的脏腑 部位,如心病、肝病、脾病、肺病、 肾病等。
2024/1/26
17
经络腧穴在诊断中应用
2024/1/26
经络诊察
01
通过观察经络的色泽、形态、温度、压痛等变化,判断经络的
燥邪证候
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易伤 人体津液。
湿邪证候
头重、胸闷、口腻等,易阻遏气 机,损伤阳气。
27
内伤七情证候类型及特点
胁痛、易怒、脉弦等 ,因大怒而致肝气上 逆。
咳嗽、气短、声低等 ,因过度悲伤而致肺 气消沉。
喜伤心证
怒伤肝证
忧思伤脾证
悲忧伤肺证
惊恐伤肾证
心悸、失眠、多梦等 ,因过喜而致心气涣 散。
虚实、寒热、气血运行状况。
腧穴诊察
02
通过按压、叩击等手法刺激腧穴,观察患者的反应,判断脏腑
经络的病变情况。
经络腧穴与证候关联
03
分析经络腧穴的异常变化与脏腑病变证候之间的关系,为辨证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2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2
湿毒下注足趾发黑:足趾及下趾皆肿痛,足趾紫黑。湿烂渗水,清稀
秽臭,剧痛难忍, 病损处与正常肌肤之间无明显界线可分,重者可迅 速向上蔓延,舌红苔黄,脉沉。
肝肾阴虚足趾发黑:足趾紫黑干枯,病损处与正常肌肤界线分明,疼 痛,舌红少苔,脉细。
鉴别分析
损伤瘀血足趾发黑:瘀血肿胀明显,疼痛剧烈,由于其为压砸损伤所 致,治疗应予活血祛瘀止痛为主, 可将葱炒熟捣烂熨敷之或刺放其瘀 血,则疼痛、肿胀可立消其大半。
湿毒下注足趾发黑:足趾及下趾皆肿痛,足趾紫黑。湿烂渗水,清稀
秽臭,剧痛难忍, 病损处与正常肌肤之间无明显界线可分,重者可迅 速向上蔓延,舌红苔黄,脉沉。
肝肾阴虚足趾发黑:足趾紫黑干枯,病损处与正常肌肤界线分明,疼 痛,舌红少苔,脉细。
鉴别分析
损伤瘀血足趾发黑:瘀血肿胀明显,疼痛剧烈,由于其为压砸损伤所 致,治疗应予活血祛瘀止痛为主, 可将葱炒熟捣烂熨敷之或刺放其瘀 血,则疼痛、肿胀可立消显外伤史,根据其外伤的程度, 瘀血紫黑及疼痛肿胀的情况也有轻重不同。 无明显全身症状可辨, 舌、 脉正常。
寒湿下注足趾发黑:初起,轻者足趾暗红,肿胀, 发凉,疼痛,跛行。 重者肤色紫黑,疼痛剧烈,手足冰冷,趺阳脉沉伏。肌肤溃烂,但流 血水,气味秽臭,痛如刀割,常抱足抵胸而坐,昼夜难眠。舌淡润, 脉沉微。
常见证候
损伤瘀血足趾发黑:起病突然,有明显外伤史,根据其外伤的程度, 瘀血紫黑及疼痛肿胀的情况也有轻重不同。 无明显全身症状可辨, 舌、 脉正常。
寒湿下注足趾发黑:初起,轻者足趾暗红,肿胀, 发凉,疼痛,跛行。 重者肤色紫黑,疼痛剧烈,手足冰冷,趺阳脉沉伏。肌肤溃烂,但流 血水,气味秽臭,痛如刀割,常抱足抵胸而坐,昼夜难眠。舌淡润, 脉沉微。
常见证候
损伤瘀血足趾发黑:起病突然,有明显外伤史,根据其外伤的程度, 瘀血紫黑及疼痛肿胀的情况也有轻重不同。 无明显全身症状可辨, 舌、 脉正常。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1各论一、内科症状一全身症状1畏恶风寒[概念]畏恶风寒即指怕冷的感觉,此症在外感及内伤疾病中皆较常见。

历代文献有"恶寒"、"恶风"、"畏寒"之称。

有认为"恶风"与"恶寒"不同,"恶寒"者不受风吹即有怕冷之感,虽居于密室之中,甚至覆被向火,仍全身觉冷;恶风者乃遇风吹始觉怕冷。

但临床所见,一般恶寒者皆恶风,恶风者也多兼有恶寒。

恶寒、恶风、畏寒表现相似,故本篇用畏恶风寒概括之,并统称为恶寒。

[鉴别]常见证候风寒束表恶寒: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寒中少阴恶寒:恶寒无热,身倦肢冷,精神萎靡,呕吐,下利清榖,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微。

阳虚阴盛恶寒:恶寒肢冷,倦怠无力,少气懒言,口淡不渴,尿清便溏,面白舌淡,脉沉迟无力。

阳盛格阴恶寒:恶肢冷,烦渴喜冷饮,胸中烦热,腹部扪之灼热,咽干口臭,溲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沉伏。

痰饮内停恶寒:恶寒,肢体沉重,胸腹满闷,纳呆,口渴不欲饮,苔腻脉滑。

疮疡恶寒:恶寒,甚则寒战,发热,疮疡局部肿痛发热,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脉弦数或洪数。

寒疟恶寒:恶寒不发热,或热少寒多,休作有时,神疲肢倦,胸胁痞满,舌苔白腻,脉象弦迟。

鉴别分析风寒束表恶寒与寒中少阴恶寒:前者恶寒系风寒之邪外束,卫阳郁闭所致。

正邪交争则发热,卫阳不能舒展故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紧均为风寒表证。

治疗以辛温解表,发散风寒为原则,方选麻黄汤等加减。

后者恶寒系素体心肾阳虚,寒邪乘虚直中少阴所致。

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正不胜邪,故见无热恶寒、身倦肢冷、脉微细等症。

治疗宜扶阳抑阴,方选四逆汤为代表方。

纵观二证虽均由外寒所引起,但风寒束表恶寒其寒邪在表,恶寒必伴有发热,且有头身重痛等一系列表寒证;寒中少阴恶寒其寒邪深达于里,但恶寒而无发热,且有下利清榖等阴寒内盛之症,两者不难区别。

中医诊断学—辩证

中医诊断学—辩证

一 、 六 淫 、 疫 疠 证 候
(三)暑淫证候
(四)湿淫证候
辨证—病因辩证—六淫、
疫疠证候
(一)风淫证候 (二)寒淫证候 湿证,是指感受湿邪所致的一类病证。因湿性重着,粘滞,易阻碍气机,损 伤阳气,故其病变常缠绵留着,不易速去 【临术表现】伤湿,则头胀而痛,胸前作闷,口不作渴,身重而痛,发热体倦, 小便清长,舌苔白滑,脉濡或缓。冒湿,则首如裹,遍体不舒,四 肢懈怠,脉来濡弱,湿伤关节,则关节酸痛重着,屈伸不利 【证候分析】伤湿,是湿邪犯表,发于多雨季节外感病初期,亦称表湿证。湿 性重着粘滞,阴碍气机,清阳失宣,故见头胀而痛,胸前作闷, 体倦,身重而痛等症状。湿邪与卫气相争,故发热,汗出而热不 退。湿为阴邪,不伤津液,故口不渴。小便清长,舌苔白滑,脉 濡或缓,是湿邪为患之征。 冒湿则是冒犯雾露,或感受湿邪,阳气被遏所致,湿在头部,清 阳被困,则头重如裹。 湿邪弥漫全身,阳气不得敷布,则遍体不舒。四肢懈怠,脉来濡 弱,亦为湿邪困遏之征。湿邪侵入关节,气血不畅,故酸痛,湿 性重滞,故感受重着,临床称之为“着痹”。 (五)燥淫证候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喘咳,鼻塞,苔白薄,脉浮紧。 或手足拘急,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或腹痛肠鸣,泄泻,呕吐等。
【证候分析】寒邪束表,清冷收引,腠理闭塞,卫阳之气被遏而不得宣发,故 见发热恶寒,无汗;寒邪郁于经脉,则头痛,身痛;肺合皮毛, 皮毛受邪,内舍于肺,肺气先宣降,故喘咳,鼻塞;脉浮紧,苔 白簿,乃寒袭于表的征象。若寒邪郁结于经脉、阳气损伤,壅遏 气机,则手足拘急;寒邪凝结,阳气不达四肢,则四肢厥冷;寒 凝,气失温煦,筋脉收缩,而脉微欲绝。若寒中于里,损及脾胃 之阳,升降失常,运化不利,则见腹痛,肠鸣,呕吐,泄泻。
第一节 病因辩证

2021中医学 诊断要点

2021中医学 诊断要点

谢观 谢

麻疹 ——诊断要点
麻疹是由外感麻毒时邪引起的一种急性出
疹性时行疾病。以发热,咳嗽,流涕,眼泪汪 汪,全身布发红色斑丘疹及早期口腔两颊粘膜 出现麻疹粘膜斑为特征。
因其疹点如麻粒大,故名麻疹,我国南方 地区称为痧、痧疹。西医学亦称本病为麻疹。
[临床诊断] 1.初起发热,流涕,咳嗽,两目畏光多泪,口腔两颊 粘膜近臼齿处可见麻疹粘膜斑。
2.典型皮疹自耳后发际及颈部开始,自 上而下,蔓延全身,最后达于手足心。皮疹 为玫瑰色斑丘疹,可散在分布,或不同程度 融合。疹退后有糠麸样脱屑和棕褐色色素沉பைடு நூலகம்着。
3.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在流行季节,近 期有麻疹患者接触史。
4.实验室检查。血象可见白细胞总数减 少。疾病早期患儿鼻、咽、眼分泌物涂片,可 见多核巨细胞。应用荧光标记的特异抗体,检 测患儿鼻咽分泌物或尿沉渣涂片的麻疹病毒抗 原,有助于早期诊断。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1各论一、内科症状一全身症状1畏恶风寒[概念]畏恶风寒即指怕冷的感觉,此症在外感及内伤疾病中皆较常见。

历代文献有"恶寒"、"恶风"、"畏寒"之称。

有认为"恶风"与"恶寒"不同,"恶寒"者不受风吹即有怕冷之感,虽居于密室之中,甚至覆被向火,仍全身觉冷;恶风者乃遇风吹始觉怕冷。

但临床所见,一般恶寒者皆恶风,恶风者也多兼有恶寒。

恶寒、恶风、畏寒表现相似,故本篇用畏恶风寒概括之,并统称为恶寒。

[鉴别]常见证候风寒束表恶寒: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寒中少阴恶寒:恶寒无热,身倦肢冷,精神萎靡,呕吐,下利清榖,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微。

阳虚阴盛恶寒:恶寒肢冷,倦怠无力,少气懒言,口淡不渴,尿清便溏,面白舌淡,脉沉迟无力。

阳盛格阴恶寒:恶肢冷,烦渴喜冷饮,胸中烦热,腹部扪之灼热,咽干口臭,溲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沉伏。

痰饮内停恶寒:恶寒,肢体沉重,胸腹满闷,纳呆,口渴不欲饮,苔腻脉滑。

疮疡恶寒:恶寒,甚则寒战,发热,疮疡局部肿痛发热,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脉弦数或洪数。

寒疟恶寒:恶寒不发热,或热少寒多,休作有时,神疲肢倦,胸胁痞满,舌苔白腻,脉象弦迟。

鉴别分析风寒束表恶寒与寒中少阴恶寒:前者恶寒系风寒之邪外束,卫阳郁闭所致。

正邪交争则发热,卫阳不能舒展故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紧均为风寒表证。

治疗以辛温解表,发散风寒为原则,方选麻黄汤等加减。

后者恶寒系素体心肾阳虚,寒邪乘虚直中少阴所致。

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正不胜邪,故见无热恶寒、身倦肢冷、脉微细等症。

治疗宜扶阳抑阴,方选四逆汤为代表方。

纵观二证虽均由外寒所引起,但风寒束表恶寒其寒邪在表,恶寒必伴有发热,且有头身重痛等一系列表寒证;寒中少阴恶寒其寒邪深达于里,但恶寒而无发热,且有下利清榖等阴寒内盛之症,两者不难区别。

好书介绍——《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好书介绍——《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好书介绍——《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全书共分总论、各论两部分。

总论概括阐述了症状的意义和怎样对症状进行鉴别诊断,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各论按照中医内科、妇科、儿科、外科、皮科、五官科等各科常见症状顺序排列,共623条。

有些条目既是症状又是病名,在此一律视作“症状”处理。

本书是临床中医师,中医专科院校及中医爱好者常备的一本实用参考工具书。

前言摘录:《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是中医鉴别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症状鉴别诊断”,就是运用中医的基本理论和辩证方法,对“症状”进行分析;分析同一症状在不同“证候”中出现时的特点,以及同一症状可能在哪些证候中出现。

“症状鉴别”所讲的内容,是具有同一主症的不同证候间的鉴别;所涉及的问题,是主症相同,证候却不相同的鉴别问题,并非讨论不同“症状”间的鉴别,这是应当首先明确的。

例如,“舌麻”这一症状,有“血虚舌麻”、“肝风舌麻”、“痰阻舌麻”等证候,同一舌麻症状,但证候却不相同,证候不同的道理是由证候产生的病因病机不同;假使进一步对证候加以研究,则还会了解,其临床“兼症”亦有不同特点。

如:血虚舌麻的特点是舌淡而麻,兼症有面白萎黄、心悸气短、脉搏细无力等;肝风舌麻的特点是舌麻而强,兼症有语言不利、或有卒仆、脉弦而细数等;痰阻舌麻的特点是舌麻而苔厚腻,兼症有头眩、脉滑等。

临床鉴别时,不同证候就无法进行鉴别。

因此,分析以该症状为主症的病因病机时,一定要结合与主症同时存在的“兼症”,共同综合进行考虑,不可孤立地去分析症状和病机。

因为没有兼症的存在,也就无法认识主症,如同事物若与其周围事物割断了联系,就无法进行比较一样,这就谈不上鉴别。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正是总结了同一主症在不同证候中出现时的规律,提示了它产生的病因病机,特别是从外部表象(兼症)示人以要点,更方便于临床医生以掌握。

这种主症相同的证候间的鉴别规律,就是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的鲜明特点。

[精品]中医诊断考试重点病症.doc

[精品]中医诊断考试重点病症.doc

(-)肝气郁结证【临床表现】胸胁或少腹胀闷窜师,胸闷喜太息,悄志抑郁易怒,或咽部梅核气,或颈部痿瘤,或症块。

妇女可见乳房作胀疼Wo月经不调,甚则闭经。

【证候分析】本证「•般以情志抑郁,肝经所过部位发生胀闷疼痛,以及妇女月经不调等°作为辨证要点。

肝气郁结,经气不利,故胸胁乳房,少腹胀闷疼痛或窜动作痛。

肝主疏泄,具有调节情志的功能,气机郁结, 不得条达疏泄,则情志抑郁:久郁不解,失其柔顺舒畅Z性,故悄绪急躁易怒。

气祁生痰,痰随气逆,循经上行,则结于咽则见梅核气;积聚于颈项则为痿瘤。

气病及血,气滞血瘀,冲任不调,故月经不调或经行腹病,气聚血结,可酿成症頫。

(-)肝火上炎证肝火上炎证,定指肝脏之火上逆所表现的证候。

女因情志不遂,肝郁化火,或热邪内犯等引起。

【临床表现】头晕胀病,而红目赤,口苦口干,急躁易怒,不眠或恶梦纷纭,胁肋灼病,便秘尿黄,耳鸣如潮,吐血血,舌红苔黄,脉弦数。

【证候分析】本证•般以肝脉循行部位的头、目、耳胁农现的实火炽盛症状作为辨证耍点。

肝火循经上攻头H,气血涌盛络脉, 故头晕胀痛,面红目赤;如挟胆气上逆,则口苦口干:肝失条达柔顺之性,所以急躁易怒:火热内扰,神魂不安,以致失眠, 恶梦纷纭,肝火内炽,气血乘滞肝部灼热疼病,热盛耗沐,故便秘尿黄,足少阳胆经入耳中,肝热移胆,循经上冲,则耳鸣如潮:火伤络脉,血热妄行,可见吐血观血。

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肝经实火炽盛之征。

(三)肝血虚证(四)肝血虚证.是指肝脏血液亏虚所表现的征候。

女因脾肾亏虚.生化之源不足,或慢性病耗伤肿血.或失血过多所致。

【临床表现】眩晕耳鸣,面白无华爪甲不荣,夜寐多梦,视力减退或雀目.或见肢体麻木,关节拘急不利,手足震额,肌肉跳动,妇女常见月经量少、色淡•甚则经闭。

舌淡苔白脉弦细。

【证候分析】本证-•般以筋脉.爪甲、两目、肌肤等失血濡养以及全身血虚的病理现彖为辨证耍点。

肝血不足,不能上荣头而, 故眩晕耳鸣,面白无华:爪甲失养.则干枯不荣;血不足以安魂定志,故夜寐多梦:冃失所养.所以视力减退,甚至成为雀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1
各论
一、内科症状
一全身症状
1畏恶风寒
[概念]
畏恶风寒即指怕冷的感觉,此症在外感及内伤疾病中皆较常见。

历代文献有"恶寒"、"恶风"、"畏寒"之称。

有认为"恶风"与"恶寒"不同,"恶寒"者不受风吹即有怕冷之感,虽居于密室之中,甚至覆被向火,仍全身觉冷;恶风者乃遇风吹始觉怕冷。

但临床所见,一般恶寒者皆恶风,恶风者也多兼有恶寒。

恶寒、恶风、畏寒表现相似,故本篇用畏恶风寒概括之,并统称为恶寒。

[鉴别]
常见证候
风寒束表恶寒: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寒中少阴恶寒:恶寒无热,身倦肢冷,精神萎靡,呕吐,下利清榖,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微。

阳虚阴盛恶寒:恶寒肢冷,倦怠无力,少气懒言,口淡不渴,尿清便溏,面白舌淡,脉沉迟无力。

阳盛格阴恶寒:恶肢冷,烦渴喜冷饮,胸中烦热,腹部扪之灼热,咽干口臭,溲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沉伏。

痰饮内停恶寒:恶寒,肢体沉重,胸腹满闷,纳呆,口渴不欲饮,苔腻脉滑。

疮疡恶寒:恶寒,甚则寒战,发热,疮疡局部肿痛发热,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脉弦数或洪数。

寒疟恶寒:恶寒不发热,或热少寒多,休作有时,神疲肢倦,胸胁痞满,舌苔白腻,脉象弦迟。

鉴别分析
风寒束表恶寒与寒中少阴恶寒:前者恶寒系风寒之邪外束,卫阳郁闭所致。

正邪交争则发热,卫阳不能舒展故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紧均为风寒表证。

治疗以辛温解表,发散风寒为原则,方选麻黄汤等加减。

后者恶寒系素体心肾阳虚,寒邪乘虚直中少阴所致。

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正不胜邪,故见无热恶寒、身倦肢冷、脉微细等症。

治疗宜扶阳抑阴,方选四逆汤为代表方。

纵观二证虽均由外寒所引起,但风寒束表恶寒其寒邪在表,恶寒必伴有发热,且有头身重痛等一系列表寒证;寒中少阴恶寒其寒邪深达于里,但恶寒而无发热,且有下利清榖等阴寒内盛之症,两者不难区别。

阳盛格阴恶寒与阳虚阴盛恶寒:两证虽均有恶寒肢冷的症状,但病因病机完全不同。

阳盛格阴恶寒是由于邪热深伏于里,阳气郁闭于内,不能透达于外所致。

主要表现为热极似寒的症状,患者虽有恶寒肢冷、脉沉之症,但属假寒;而以烦渴喜冷饮、胸腹部扪之灼热感、溲赤便秘、舌红苔黄等真热症为主,其本质是阳盛于内而格阴于外。

治宜清里泻热,方选白虎汤或承气汤类化裁,俾里热一解,外寒即和。

阳虚阴盛恶寒由于劳倦内伤,或久病正气日削,使人体脏腑机能减退,阳气虚弱,阳不制阴,阴寒内生。

故既有倦怠乏力、少气懒言等气虚证,又有恶寒肢冷、尿清便溏、舌淡脉迟等阳虚证。

其治疗原则为温阳袪寒,如肾阳虚者宜温补肾阳,方选右归饮等;脾阳虚者宜温运脾阳,方选附子理中丸等;心阳虚者宜温补心阳,方选桂枝甘草汤加减。

痰饮内停恶寒:病由痰饮停滞于体内,或胸胁,或肠胃,或四肢,痰饮为阴邪,寒饮内阻,阳气不能宣通,故见恶寒等症。

临床根据痰饮停留部位不同,表现也不一。

如饮停胸膈,则以咳唾痰涎、喘息抬肩为主症;饮停协下,则以协痛不能转侧为主症;饮停肠胃,则以肠鸣沥沥为主症;饮停四肢,则以身体疼重、肿胀为主症。

治疗原则是通阳化饮,方选苓桂朮甘汤、甘遂半夏汤、大小青龙汤、木防己汤等等。

疮疡恶寒:恙由外感火热之邪,或过食膏粱厚味,或外来损伤等,以致营卫不和,邪热壅聚,经络壅塞不通而发病。

恶寒为邪正相争剧烈、邪毒鸱张之象,一般比较短暂,旋即发热,局部则红肿灼痛。

治宜清热泻火解毒,可用味清毒饮、仙方活命饮之类。

寒疟恶寒:本证为阳虚湿困之体,复感疟邪,里寒极盛,阳气运行受阻,故表现为但寒不热,或寒多热少。

寒湿困脾,运化失职,故神疲肢倦,舌苔白腻;少阳之气不行,故胸协痞满;脉象弦迟为疟邪内伏之象。

本证之恶寒以休作有时,一日一发,或二日一发为特点,易与他证鉴别。

治疗宜祛寒截疟,方选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常山、草果等。

恶寒的鉴别,必须分清表里。

上述七个常见证中,风寒束表为表证,寒疟为半表半里证,其它各证均为里证。

一般来说,表证恶寒多伴发热,且其恶寒得暖不减,需汗出邪达,恶寒方罢;半表半里证之恶寒,有体作有时的特征;疮疡恶寒虽与发热同见,不能概为表证;里证恶寒多不伴发热,得暖则减,以阳虚为多见。

[文献别录]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
《医宗必詨.伤寒》:"恶寒,不见风亦恶寒,身虽热,不欲去衣被。

发热恶寒者,阳也,羌活冲和汤。

无热恶寒者,阴也,理中汤。

下证悉具,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先解表而后攻里,下后不解,发热而渴,恶寒,白虎汤。

恶寒而呕,心下痞者,五苓散。

汗后恶寒,虚也,芍药附子甘草汤。

背恶寒,表未解也,葛根汤。

背恶寒而潮热,柴胡加桂汤。

口渴心烦,背微恶寒,白虎加人参汤。

背恶寒,潮热,腹满,小承气汤。

少阴病口中和,背恶寒,附子汤。

汗后不解,反背恶寒者
虚也,芍药甘草附子汤."
2寒战
[概念]
寒战即恶寒战栗,表现为怕冷的同时全身不自主地颤抖。

本症在《内经》和《伤寒论》中均称为"寒栗";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中称为"战栗";明.王肯堂《杂病证治准绳.寒热门》则称为"振寒";后世多称为"寒战"。

秦伯未先生在《中医临证备要》一书中认为"振寒"与"寒战"不同,"其区别是,从内发出者为寒战,仅是形体耸动者为振寒。

振寒多由阳虚不能卫外,常伴有腹痛泄泻,四肢沉重,小便不利等证。

"证之临床,二者皆恶寒与战栗同见,很难区分,秦氏论点可供参考。

寒战与抽搐都见肢体不自主的运动,但实不相同。

抽搐为肢体搐动伸缩,且不伴恶寒;寒战多因怕冷而颤抖。

[鉴别]
常见证候
寒邪外束寒战:其临床表现为恶寒战栗,高热无汗,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阳虚寒盛寒战:表现为畏寒战栗,四肢厥冷,得暖则症缓,口淡不渴,尿清便溏,舌淡,脉沉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