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二元经济结构演变与发展趋势预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 图 分 类 号 :F201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2-6487(2010)15-0122-03
1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特点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既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阶段,也 是中国赶超型发展战略的必然产物。 自改革开放后至今,中 国的国民经济依然呈现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 特别是我 国经济进入全面转型期开始,二元经济结构甚至出现了进一 步强化的趋势。 具体说来,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主要集 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4)城乡收入对比系数。 该指标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 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 一般而言,当城乡收入比>2 时, 即农民人均纯收入尚不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一半 时,经济结构处于城乡二元状态;当 1.25≤城乡收入比≤2 时, 处于由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过渡时期; 当城乡收入比≤ 1.25 时,经济的二元性消失。
(1)二元对比系数。 该指标即为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 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比率。 二元对比系数在理论上介于 0~1 之间, 该指标与经济结构二元性的强度呈反向变动的关系, 二元对比系数越大,两部门的差别越小:反之则两部门的差别 越大,当二元对比系数达到 1 时,农业和非农业的比较劳动 生产率差异消失。 据研究,发展中国的二元对比系数通常在 0.31~0.45 之间,而发 达 国 家 通 常 为 0.52~0.86 之 间 (李 保 平 , 2005)。
(1)ADF 平稳性检验。 利用 1952~2008 年数据整理,检验结 果如表 1。
由表 1 可以看出,R1、R3 本身就是平稳序列,而 R2、R4 的 一阶差分序列为平稳序列, 因此可以对以上四个变量进行
统计与决策 2010 年第 15 期(总第 315 期) 123
经济纵横
表1
ADF 平稳性检验结果
2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演变的实证
要实证的反映二元经济结构转变的情况,必须要确定转 变的指标体系。 从理论上讲,二元经济结构体现为产值和劳 动力在现代部门和传统部门之间的配置,因此测度指标首先 是劳动力比值和产值比值。 一般规律上而言,二元经济向一 元经济转变即意味着农业部门的产值和就业比重在国民经 济中的下降。 由此出发,可以用以下四个基本指标测度二元 经济结构转变情况:
第 三 阶 段 (1991~2000 年 ):二 元 经 济 结 构 强 度 处 于 徘 徊 之 中 。 二 元 对 比 系 数 由 1991 年 的 0.2186,再 次 下 降 到 2000 年的 0.1461;二元反差系数由 1991 年的 0.3520 下 降 到 2000 年 的 0.3410;二 元 消 减 指 数 由 1991 年 的 0.6211 微 弱 下 降 到 2000 年 的 0.6257。 这 一 时 期 ,农 村 乡 镇 企 业 发 展 较 快 ,同 时 城市工业经济增长也比较迅猛,但是受制于传统增长模式和 经济体制,二者均处于调整与转型之中,故经济的二元性整 体上呈现反复跌宕的态势。 此外, 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由 1991 年的 2.4 倍,扩大至 2000 年的 2.79 倍。
3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发展趋势预测
从图 1~图 3 可以看出, 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在去 过 56 年的时期内呈现比较复杂的特征, 四大指标的走势都 较反复。 从总体趋势上看,二元对比系数和二元反差系数在 56 年内变化比较 平 稳 ,二 元 消 减 指 数 变 化 比 较 剧 烈 ,具 体 而
我 们 通 过 变 量 自 回 归 模 型 即 AR 模 型 来 对 2009~2011 年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转 变 趋 势 进 行 预 测 , 记 R1、R2、R3、R4 分别表示二元对比系数、二元反差系数、二元消减指数和城 乡收入对比系数进行预测。 为消除易方差,以上变量均选用 对数形式。
济向一元经济转化就是经济发展的过程。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具有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结
构特征。文章从实证分析角度出发,用统计分析指标综合考察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特点和发展阶段,
同时利用 AR 模型对未来三年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未来趋势进行预测,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二元经济结构;演变;趋势;实证分析
-9.780493 -3.030682 -0.235528 -2.973950
-2.9146 -2.9137 -2.9627 -2.9665
注:①c,t,j 分别代表有无常数项,趁势项和阶数。
表2
因变量 C
AR(1) 可决系数 修正可绝系数
LNR1 的 AR 模型估计结果
回归系数
标准差
T-统 计 量
0.761107
0.094585
8.046839
0.545269
F-统 计 量
0.536848
概 率 (F-统 计 量 )
表4
因变量 AR(1) 可决系数 修正可绝系数
LNR3 的 AR 模型估计结果
DOI:10.13546/j.cnki.tjyjc.2010.15.022
经济纵横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演变与发展趋势预测
王海军 1,张 峁 2
(1.中央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北京 100081;2.辽宁大学 经济学院,沈阳 110036)
摘 要: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核心思想在于将二元经济转化描述为一个自然经济规律,二元经
第四阶段(2001~2008):二元经济结构程度再次强化。 二 元 对 比 系 数 虽 然 由 2001 年 的 0.1486, 上 升 到 1978 年 的 0.2050,但 是 二 元 反 差 系 数 由 2001 年 的 0.3480 上 升 到 2008 年 的 0.5116;二 元 消 减 指 数 同 样 由 2001 年 的 0.7453 下 降 到 2008 年的 0.4400,可见这一时期二元程度是有所强化的。 事 实上, 得益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 2001~2008 年 8 年 间 ,第 二 产 业 和 第 三 产 业 年 均 增 长 率 达 到 11.1%和 8.8%,而第一产年均增长率仅为 4.2%。 在 GDP 构成 中,第一产业占比有 2001 的 14.4%下降至 2008 年的 11.3%, 下 降 3.1 个 百 分 点 ,与 此 同 时 ,第 一 产 业 就 业 人 数 依 然 高 达 40%。 同时, 城乡收 入 对 比 系 数 进 一 步 扩 大 , 由 2001 年 的 2.79 上升到 2008 年 3.31。
第 二 阶 段 (1979~1990 年 ):二 元 经 济 结 构 有 所 缓 和 。 二 元对比系数由 1979 年的 0.1960, 上升 到 1990 年 的 0.2458; 二 元 反 差 系 数 由 1979 年 的 0.3860 下 降 到 1999 年 的 0.3300;二元消减指数由 1979 年的 0.5077 下降 到 1990 年 的 0.7449。 这个时期我国农村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了农村 生产力,农村经济相对于城市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二元经济 程度有所收敛。 同时,城乡收入差距在这一时期总体上是缩 小的,由 1979 年的 2.51 倍缩小至 1990 的 2.2 倍。
(1)工农业发展失衡。 按照工农业关系的一般发展趋势, 工业化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农业支持工业发展的阶 段,二是工农业平衡发展阶段,三是工业反哺农业阶段。 然 而,处于工业化中期的我国,工农业发展不仅严重失衡,农业 仍然继续承担向工业提供经济资源的“输血”任务。 主要表现 在:农业资源被大量挤占;国家财政对农业支持的乏力;农民 基本经济利益被侵蚀等方面。
(2)区域经济发展失调。 政策倾斜、区位优势和历史传统 使我国 区 域 发 展 差 异 十 分 明 显 ,据 统 计 ,2007 年 东 部 地 区 以 占 全 国 36.5%的 人 口 创 造 了 我 国 55.3%的 GDP、48.1 的 固 定 资产投资、59.6%的财政收入和 89%的对外贸易总额,而占总 人 口 55.1% 中 部 和 西 部 地 区 合 计 仅 分 别 为 36.3% 、41.6% 、 32.5%和 7%。 东部地区 2007 年的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可 支配收入分别为 16974 元和 5855 元, 中部地区为 11634 元 和 3844 元,西部地区为 11309 元和 3028 元。
122 统计与决策 2010 年第 15 期(总第 315 期)
经济纵横
指数越大,农业和非农业差距越大,经济二元性越明显,当二 元反差系数为 0 时, 表明二元经济结构转变为了一元经济, 二元性消失了。
(3)二元消减指数。 我们用二元对比系数与二元反差系 数的比值来综合反映二元经济强度状况。 二元消减指数越 大,表示二元程度越小,一元经济特征越明显,相反,二元经 济强度越高。 二元消减指数与二元对比系数的变化方向相 同,与二元反差系数的变动方向相反。
(3)城乡收入差距拉大。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一 直 非 常 悬 殊 。 1978 年 城 乡 人 均 纯 收 入 比 为 2.57 倍 ,到 2008 年,这一比例已经扩大至 3.31 倍。 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在住 房、医疗、养老、教育、交通以及公共服务等方面享有的各种 补贴和劳保福利,在考虑到农民尚需从纯收入中拿出相当大 的部分用于生产性支出,那么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差距会更 大,大约为 6:1(杨瑞龙,2008)。
变量 检验类型(c,t,j)① ADF 统量 临界值(5%)
LOGR1 LOGR2
(c,0,0) (c,0,0)
-2.956892 -2.525702
-2.9137 -2.9137
D(LOGR2) LOGR3 LOGR4
D(LOGR4))
(c,0,0) (c,0,0) (c,0,0) (c,0,0)
-1.713334 0.079494 -21.55302
0.720541
0.094511
7.623870
0.518388
F-统 计 量
0.509469
概 率 (F-统 计 量 )
表3
因变量 C
AR(1) 可决系数 修正可绝系数
LNR2 的 AR 模型估计结果
回归系数
百度文库
标准差
T-统 计 量
-0.937837 0.056743 -16.52780
(2)二元反差指数。 指农业和非农业部门产值比重与劳 动力比重之差的绝对数的平均值。 二元反差指数的理论值通 常也介于 0~1 之间,指数越大,则反差程度越大。 二元反差指 数与二元经济结构的强度成正向关系,也就是说,二元反差
作 者 简 介 :王 海 军 (1982-),男 ,内 蒙 呼 和 浩 特 人 ,博 士 研 究 生 ,研 究 方 向 :产 业 经 济 与 国 际 贸 易 。
根 据 《中 国 统 计 年 鉴 》(1952~2008 年 )数 据 计 算 以 上 指 标,结果如图 1~图 3 所示:
言,我们可以将以上过程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 一 阶 段 (1952~1978 年 ):二 元 经 济 结 构 程 度 加 强 。 二
元对比系数由 1952 年的 0.2010, 下降 到 1978 年 的 0.1444; 二 元 反 差 系 数 由 1952 年 的 0.3304 上 升 到 1978 年 的 0.4240;二元消减指数由 1952 年的 0.6084 下降 到 1978 年 的 0.3406。 这个时期二元经济的加强主要在我国大规模的重工 业优先的赶超战略背景下形成的。
(4)城 市 化 发 展 水 平 低 。 城 市 化 是 工 业 化 发 展 的 必 然 结 果。 据联合国人口司和美国人口咨询局的有关数据显示, 1950 年世界城市人口所占比重为 30%,1977 年为 38%,1990 年为 43%,2000 年为 46%,2005 年为 48%, 其中发达地区为 77%,不发达地区为 41%,预计 2008 年全 球 城 市 化 水 平 将 超 过 50%,而我国截至 2007 年底仅为 44.9%,尚 不 及 世 界 平 均 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甚大。 城市化水平低,抑制了非农产业 的发展和非农产业就业人口的增加,阻碍了农业剩余劳动力 的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