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分析
学校:贵州电大遵义分校道真站班级:07春法学本科姓名:骆诗领
[摘要]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触犯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如今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程度最高的问题之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现状、制约和决定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错综复杂。本文试结合心理学、社会学有关知识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心理学分析社会学分析
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指出:“未成年人是指未满18岁的公民”应付刑事责任的年龄为14-18周岁。自80年代以来,我国的未成年人犯罪及其低年龄越来越严重。公安部曾发出红色警告:未成年人犯罪及其低年龄化已成为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一个严重问题。所以未成年人犯罪早已成为社会及其关心的问题之一。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和特点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
据统计表明,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呈现上升趋势。一是未成年人作案成员绝对数成倍上升,犯罪数不断增加。2001年,未成年人犯罪数为49883,2002年为50030,2004年为70086。二是未成年人犯罪数占未成年人数的比例不断增加。2001年为5.07‰,2003年为5.9‰。三是犯罪未成年人占刑事作案成员的比例不断上升。1996年为10.1‰,1997-1998年增加至10.7‰.
(二)未成年人犯罪特点
1、从犯罪的主体来看未成年人犯罪日益向低龄化方向发展。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不良文化影响等原因。从1998年到2003年,未成年人犯罪的年龄平均下降了2岁。由17.6岁降为15.7岁。2005年,广东省团委提供的一份调查研究结果表明。2000年14岁以上不满16岁的未成成年人犯为215人,2004年增加至589人,平均增长率为19.2%,14岁以下的犯罪案例也明显增多。
2、从犯罪的类型来看,最多的犯罪为抢夺、抢劫、盗窃、杀人、伤害、强奸等。最近几年来,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暴力化越来越严重。小偷小小摸、一般的打架斗殴明
显减少,取而代之以故意伤害、抢劫、强奸,甚至故意杀人。而且手段凶狠,不计后果,惨无人道。据统计2005年,长春市检察院受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48起,涉案人数60人,其中盗窃28起,37人,占据未成年人犯罪总数的58.7%,抢劫11起15人,占未成年人犯罪总数的23.8%,故意伤害罪5起6人,占未成年人犯罪总数的9.5%,强奸3起3人,占未成年人犯罪总数的4.8%。
3、从犯罪的组织形式来看,团伙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形式。团伙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一大特点。这些未年成年人犯罪往往纠合成群,少则两三人,多则七八人,出于“哥们儿,义气”共同作案。1991年安阳县未成年人涉嫌犯罪的18起案件中,团伙作案达7案,约占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总数的39%;而2004年,未成年人犯罪28案,其中团伙作案上升为24案,约占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总数的85%[2]
二、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分析
任何现象的产生和存在都有其特定的原因和条件,制约和决定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错综复来,结合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下面我从心理学和社会学角度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学分析
一切犯罪行为都是在一定心理支配下进行的,未成年人也不例外,未成年人犯罪与成人犯罪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未成年人在这一特定年龄阶段下所固有的生理,心理特点密不可分。影响个体犯罪的主体,内外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矛盾的对立统一整体,正是主体内外因素的这种关系,导致犯罪人产生犯罪心理,发生犯罪行为。
1、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矛盾
精力过剩,好动心奇,容易兴奋,性机能发育成熟是少年期生理发育的表现,可是心理发育却相对滞后,这个矛盾在不良社会影响下就容易犯罪,一是精力过剩与调节能力低。未成年人迅速的生理发育,大大增强了他们的体力活动量,而心理水平的提高却相对缓慢一些,缺乏足够的调节控制过剩精力的能力,常表现为过剩精力用之不当,甚至在其它不良因素影响下,往往将过剩精力用于抢劫,强奸等爆力犯罪活动中;二是好动好奇与判别是非能力差。未成年人除精力充分新陈代谢快之外,也是心理探求能力和好奇心加速发展。成人越不让他“动”,往往越能引起他们的深刻欲望,于是凭着生理上已具备的精力与体力,常常一干到底,未成年人阅历浅,涉世不深,思想单纯,一旦交上不三不四的朋友,就会是非不辩,良莠不分,走上犯罪的道路;三是性机级发育成熟与法制观念淡薄,道德观念差的矛盾。性意识萌发了在异性面前怕害羞而又开始对
异性感兴趣,被异性所吸引,有接触异性的需求,有了性欲望的冲动,但性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差,容易接受外界不良诱因刺激,特别是淫秽物品的腐蚀和不良侣伴之间的相互学习,对自已的行为不加以控制,从而强化这些矛盾,导致性方面的违法犯罪。如:为了发泄生理冲动,不惜实施强奸,轮奸等暴力犯罪。
2、未成年人个性心理结构内部各因素间的矛盾。
未成年人在认识,情感、意志行为,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因此产生了各种矛盾,“江湖义气”是犯罪未成年人的精神支柱之一,也是驱使他们走向犯罪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等。
(1)好奇心强和辨别是非能力低的矛盾,未成年人对一切感到新奇,对自己不了解的现象,不理解问题都表现出十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由于他们社会经验不足,认识能力尚未发展成熟,对许多社会现象和科学的准则还没有自己定型的见解和观点,易受暗示而模仿,看问题时以偏概全,固执已见,自己认为正确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的知识就不加考虑的片面接受,以致受到不良的社会风气和一些宜杨暴力,色情的不良亚文化的影响而走上犯罪道路。
(2)认识与情感的矛盾,认识和情感相互相成,互相依存,而又互相矛盾、相互制约,人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中产生了情绪、情感、情绪和情感又反过来影响人的认识活动,未成年人的情绪、情感比较强烈,发生迅速,容易冲动,而认识能力的发展有限,这就使他们在待人处事时往往感情用事,成为感情的奴隶。
(3)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未成年人随着成人感的产生和增强,他们对自己估计过高强烈要求独立自主,想从心理上改变过去的依赖成年人和受人监护的状态,即取得与成人相同的地位,离开父母的管束,完全独立。但是,由于他们没有经济来源,且社会生活经验欠缺,不能很快适应错综复杂的社会,因此这种心理上想独立,而实际生活中又不得不依赖父母的矛盾,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对父母的严格管束十分不满,从而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和报复心理,进而实施家庭暴力,甚至出现了弑父现象。
(4)自我意识的矛盾,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己和自己与周围的关系的认识,这是人的意识发展最高级阶段,自我意识是个性的核心内容,它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起控制调节作用。自我意识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出现较晚,在青春期表现为明显的增强。未成年人由于独立性意识的发展开始将对外界及外界事物与自己的关系的关注转变为对自己心理活动的关注,这样自己既是观察者,同时又是被自己观察的被观察者,自我意识被分为两个不同的地位的部分,过高或过低的自我评价。这一评价往往导致个体自我意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