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

合集下载

卓越课堂心得体会

卓越课堂心得体会

卓越课堂心得体会卓越课堂心得体会1、转变观念,追求有效意识。

切实实现由“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变学会为会学,全面达成“三维目标”,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意轻言、过分追求人文精神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转变思维,提高有效教学建构高效的课堂,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要求,把学生的需求作为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学生的课堂感受与发展作为教学的最高价值目标,课堂教学的首要理念是生本的教育思想,有了生本思想,教师才会自觉地走下讲台,俯下身子和学生平等对话,民主、平等、自由、合作的课堂教学气氛才会形成,学生才会从原来课堂的无声接受者,转化为有声的探究者,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张扬、能力才能得到充分培养。

教学生学习方法,更要用心去钻研,不是所有的方法都适合学生,所以一节课不在于你交多少知识,而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转变方式,用心经营课堂教学方式是指实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一切手段、技术、途径。

有效的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有力保障。

吴忠豪:语文课的美丽转身——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吴忠豪:语文课的美丽转身——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吴忠豪:语文课的美丽转身——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小学语文名师我们不是知识的生产者,我们只是知识的搬运工。

以更专注的姿态,帮你寻找更多适合自己成长的有效资源还有那些锲入心灵的文字。

与高人交心,轻松学习,把时间留给更重要的人更重要的事。

精彩就点击右上角分享出去,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尽管语文教师都认同语文课应该是“用课文来教(学)语文”,但是不可否认,“教课文”却是当下语文课堂中的一种常态。

去年台湾赵镜中老师和大陆的一位老师共同在内陆执教《太阳》一课。

前者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后者教学目标主要是研究太阳远、大、热的特点,以及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赵老师事后不无感慨地说:大陆的语文课主要是在讲课文。

他认为语文课不应该讲课文,而是应该教学生学习的方法。

这番话其实道出了大陆和台湾两地教师在语文教育观方面的差异。

我国现代语文以“讲课文”为主的课程形态是在传统读经教育的基础上嬗变而来。

上世纪初语文课程从读经教育中分离出来单独设科,其课程属性非常明确,当归属于“学语言”的课程。

叶圣陶说:“国文是语文学科,国文教学的重心在于语言文字。

虽然国文教学富有‘教育意义’,但这不是它的‘专任’。

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

”尽管现代语文课程在属性上与传统读经教育有明显的改变,但是延续千百年的以解读文本内容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形态却顽强地保留下来。

这种课程形态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人文教化功能,但显然不利于学生母语学习和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而且客观上很容易造成语言学习任务的旁落。

现代语文课程的一大问题是混淆了“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什么是“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就是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要素。

什么是“教材内容”?教材内容就是指传递课程内容的凭借。

简单地说,课程内容是指“教什么”,教材内容是指“用什么来教”。

赵先生是用《太阳》这篇课文来教说明文的阅读方法,目标指向阅读的方法、策略,很明显,这是语文课程内容;大陆老师用《太阳》这篇课文让学生认识太阳的特点、太阳和人类的关系,很明显,这是教材内容,而非语文课程内容。

教课文朝向教语文的华丽转身

教课文朝向教语文的华丽转身
• “教材内容”是指“用什么来教”。 《太阳》这篇课文让学生认识太阳 的特点、太阳和人类的关系,很明 显,这是教材内容。(大陆)
小学语文课程内容指的是学生学习 语文必须掌握的、可以终身受用的 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语文技能。
• 比如:汉语拼音、标点符号、3000个 常用汉字的认识、查字典的方法、查找 资料的方法、阅读文章时圈点批注的方 法、记叙描写的方法、简单的文章结构 方法、以及为掌握这些知识和方法展开 的听说读写技能训练等等。
• 总结:“教语文”是以课文 为“例子”,指导学生掌握 语文知识,语文方法。“教 课文”,就是把课文的内容 当做教学的主要目标。
• 语文课如果有一半的时间留 给学生去读书,去表达,去 实践,那么语文课的效率就 一定能够提高。
期待“教课文识说明文的阅读 方法
• 大陆:研究太阳远、大、热 的特点,以及太阳与人类的 密切关系。
• 总结:台湾老师认为语文课 不应该讲课文,而是应该教 学生学习的方法。。
“课程内容”是指“教什么”,《太 阳》这篇课文来教说明文的阅读方法, 目标指向阅读的方法、策略,很明显, 这是语文课程内容。(台湾)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完整版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完整版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画家与牧童》王舍人第二实验小学我们实现有效教学必须转变一个观念:从教“课文”到教“语文”,教“课文”就是把课文的内容当做教学的主要目标,教“语文”是把课文作为例子,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语文方法。

这节课,老师带着孩子们认认真真习字品词,轻轻松松阅读,并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优化课堂结构,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平等与学生对话,既注重语言训练,又注重人文关怀,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很好地体现了教“语文”的新理念,散发出了浓浓的语文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目标明确,整体把握,教学内容选择合理作为第一课时课开始删繁就简,直奔教学主题,精当的导入为有效教学打下了基础。

初读落实到位,整体感知精当有意,字词教学很扎实,结尾存疑。

整堂课以尝试运用语言为目标,恰当选取了语言训练点,因此无疑是扎实有效的。

这节课抓住了“体会着名”这条主线,教学板块清晰,能做到有详有略、详略得当,收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二)重视了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1.坚持在文本阅读中积累语言。

本课的阅读教学从体会戴嵩的着名入手,老师问学生“你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戴嵩很着名?”从而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找到重点词语和句子细细体会。

在交流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重点词语教学,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语言,积累语言。

比如:在读中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着名”“争着购买”、“花大价钱”“绝妙之作”等词,在读中又体会到“一会儿……一会儿……”“一……就……”这样的关联词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等等。

整个过程中,不管哪个词语的理解,老师并没有让学生生硬地去理解,而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具体语言情境,通过句子的反反复复的朗读,在理解中实现语言的积累。

2.积累的形式多样化。

除了朗读这种最基本最常用的积累方式外。

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到二年级孩子的学习特点,教学中不断变换了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积累语言。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以《爱之链》教学为例谈语文教学的“转身”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以《爱之链》教学为例谈语文教学的“转身”


边 想象 你脑海 中出现 的画面 。
( 示课 文 第 4自然段 : 来她 的车 胎瘪 了 , 出 原
望得 到别 人 的帮助 , 而乔依 帮 助 了她 , 雪 中送 乔 依 让她 坐进 车 里 , 正是 自己爬进 她 的车 底 下找 了一
地 方放 置 千 斤预 。他 的脚 腕被 蹭 破 了, 因为 他没 他 两只手 生 4我认 为这里 的环境 描写还 可 以反 衬 出乔 穿袜 子 。为 了干活 方便 , 摘 下 了破手 套 , :
波三折 , 意料 。 出人
的印象 ?
( 自学图画 , 生 然后 小组 内交流 )
生 l我画了第一段 :已是黄 昏了, : “ 伴随着寒 风 , 纷纷 扬 扬地 飘 落下 来 。飞舞 的雪花 钻进 雪花 乎看不见汽车, 没有人影。我们讨论认为 , 更 ” 这

师: 这篇文章还有哪些方面给你 留下 了深刻 破旧的汽车, 他不禁打了几个寒战。这条路上几
精 巧 , 料详 略 得 当 , 境描 写 、 描 写生 动传 材 环 细节 神 , 过 渡 自然 。该课 在 教学 时 如果 能 充分 发 这节课 我们 就重点 学 习本 文通 过环境 烘托 与细节 段落 挥 文本 的例子 功 能 , 教 学 的 目标 指 向文 章写 作 描写来 表现人 物的方 法 。 将 方 法 的学习 与指导 , 么对 学生 的写作 认识 、 那 写作
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整体 感知 。 交流
【 片段 1 】
哪些方 面给你 留下 了深 刻 的印象?
师 : 一篇 典 型 的小小 说 , 了课 文后 , 之 道 , 导 而弗 牵, 师让 学生 充分表 达 自己读 书 是 读 文章 在 教 的体会 与收 获 , 于把握 真 实的 学情 , 于教师 有利 便 生 l这篇文 章的故 事情节 非常有 趣 , 合 , 调 整教 学。说 它 目 指 向 明确 。 : 很巧 标 因为 它是 让 学 生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发布者:张京瑜(专家) 发布时间:2014-10-30 6:37:28看了老师们的作业,也看到了老师们对语文教学的一些认识,尤其是阅读教学方面,老师们大多都还在“教内容”上徘徊,长此下去,就会造成——课上,教师讲一篇文章,学生听懂了;课外,给学生另一篇文章,他们自己读不懂,而到了考试,总是在阅读题上丢分的结果。

老师们常常不解,语文课,课前备得累,课上讲得累,课后判得累,学生怎么还是不会?的确,语文课总是费时费力而低效,这已经成了今天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瓶颈。

想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先来思考思考如何从“教课文”转变为“教语文”。

一、如何辨别“教课文”与“教语文”以《太阳》为例教学定位:研究太阳的特点,太阳与人类的关系。

同课异构教学定位:学习说明文文体的阅读方法前者,教师教的是课文,主要特征表现为:1.以课文思想内容为主要目标2.以文本解读组织教学过程3.语文教学内容呈碎片状态后者,教师教的是语文,主要特征表现为:1.以本体性教学内容为主要目标2.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3.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渗透思想和情感教育二、怎样认识“教语文”看两个课例。

课例一:于永正执教《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主要教学流程 1.感情朗读指导2.如何写批注3.代儿子给父亲写信课例二:香港教师执教《毕加索与和平鸽》课文摘录毕加索与和平鸽有一次有位法国老人来找他,涕泪纵横地向他说了一件悲惨的事:法国当时正被德国人侵占,一天,老人的小孙子把一群白鸽子放出去玩,但是,其中一只小白鸽很久都没有飞回来,小孙子心里惦挂着,就跑到屋顶上面眺望。

忽然,他看见蓝天上有个小黑点。

啊,是小鸽子回来了。

小孙子马上拿出红布条使劲地挥舞,好让小鸽子认出自己的家。

不幸的是,附近的德军看见了,以为他在给法国游击队发信号,便发狂似的跑上楼把小孙子推下楼,接着又把飞回来的小鸽子打死了。

老人泣不成声地请毕加索给他死去的小孙子画一幅画。

主要教学流程 1.观察图片,引入课文。

从“教课文”到“学语文”——小学阅读教学内容的组块策略

从“教课文”到“学语文”——小学阅读教学内容的组块策略
从 “ 教课 文 ”到 “ 学语文 ’ ’
— —
小 学 阅读 教 学 内容 的组 块 策 略
江 苏省 苏州 市盛泽 实验 小 学 薛 法根
长 期 以来 ,我 们徘 徊 在 的 边 缘 。 回 归 语 文 内容 的
“ 教 课 文 ” 的怪 圈 里 ,
趣 。若 还 能 从 课 文 中选 取 其 他 像
“ 鹬 ” 这 样 具 有
教 学 内 容 跟 着 课 文 内容 转 , 滑 向 了 泛 语 文 或 非 语 文
“ 本 体 性 ” 之 后 ,很 多 教 师又 在 内容 “ 指 向 ”上 踌 躇 不 前 。 而语 文 组块 教 学 以发展 学 生 的 言语 智 能 为核 心 目标 , 主 张 基 于 教 材 文 本 的 教 学 价 值 ,从 学 生 的 实 际 需 要 出 发 ,将 目 标 聚 焦 在 “ 学 会 积 累 、 学 会 阅
语 :满 怀 好 奇 、 一 脸 疑 惑 、 将 信 将 疑 、 又 惊 又 喜 。 教 学 时 不 妨 随 课 文 内 容 将 其 相 继 出 示 ,最 后 形 成 词
典 范 语 言 和 鲜 活 的 字 、 词 、 句 ,是 学 生 最 好 的 学 习
材 料 。 组 块 教 学 要 求 教 师 将 这 些 语 言 材 料 进 行 归 类

种 运 用上 的积 累 。
3 . 句 群 比 照
每篇 课 文 中都 有若 干 生字 。 教 师教 学 若 停 留在
教 材 课 文 中 的 语 句 , 有 的 平 白 易 懂 ,有 的 含 蓄
难 解 。 我们 常 常偏 爱 那 些修 辞 性 较 强 的文 学 语 言 , 少 去 欣 赏 平 白 如 话 的 交 际 语 言 和 简 洁 凝 练 的 科 学 语 言 。 其 实 ,不 同 的 语 言 适 用 于 不 同 的 语 境 、 不 同 的 对 象 。离开 了具体 语境 ,单个 的语 句 很 难界 定 好坏 优 劣 。 因此 , 阅 读 教 学 中 的 语 句 教 学 ,应 该 引 导 学 生 在 文 本 语 境 中 ,通 过 句群 加 以 比较 、 体 会 、积

如何做到从“学课文”向“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转变

如何做到从“学课文”向“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转变

如何做到从“学课文”向“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转变一、关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提出及意义一段时间以来,语文教育教学的有识之士一直呼吁:语文要姓“语”;语文课要有语文味;语文课不要“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语文课不仅要得“意”更要得“言”;语文教学要与内容分析式教学说“再见”。

语文味是什么?自己的园该种什么?语文的特质是什么?独当之任是什么?2011年版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进行了修改,作出了明确、响亮的回答,那就是“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这一性质将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直接聚焦于“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

这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多年对语文课程孜孜探索的结晶,是语文课程研究的重大成果,也是修订版课标最为亮丽的一笔。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首次提出,揭示了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言语能力建构,而非语文知识传授。

这一内涵与理念的重大突破,必将引发语文教学的深刻变革。

修订版课标突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显然传递了这样的信息:言语能力不可能是讲会、听会的;语文教学再也不能“纠缠”于内容、“缠绵”于理解、“沉迷”于意义了;要依据语言表达规律和学生语言学习规律,构建一个基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体系,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言运用中,发展言语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2012年中国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高端论坛”于7月17日——18日在河南郑州举行。

本次论坛就“语言文字运用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等专题进行研讨、交流,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内涵以及将2011年版课标如何运用于课堂实践等问题有了更明晰的认识。

二、关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内涵1.“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内容。

(1)“学习”别人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的,包括语言文字的基本规律和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

具体说就是,从语言材料看,为什么用这个词不用那个词;从语言结构看,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句法、段法、篇法,而不选择那样的组句构段、谋篇布局;从表达方法看,为什么运用叙述而不是说明,为什么展开议论而不是抒情。

浅谈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浅谈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浅谈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课文只是教语文的材料,是载体,是专家学者和语文教学资深者按照语文大纲选取文章及语文知识编纂成书,供中小学语文教学使用的工具,是学语文的一种例子。

语文课就是用课文这一载体和例子来教学生学语文。

语文从“联系生活”到“练笔表达”,是一种拓展,更是一种语言文字的内化。

我们实现有效教学必须转变一个观念:从教课文到教语文,教课文就是把课的内容当作教学的主要目标,教语文就是把课文作文例子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语文方法。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各显身手,学生各尽其能,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努力。

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扎扎实实,轻轻松松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语文成绩是目前考核的重要手段之一。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文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在教学中,一篇课文只是一个例子,我们要能抓住课文的知识点和切入点,把文本作为载体,来教学生学语文,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

比如,要先指导学生如何做批注,怎样将自己在静心阅读中体会最深的道理写出来,老师可以用展台展示自己的批注,是学生在老师的示范中去学习,去领悟方法,这认知中运用,在运用中得到迁移。

日积月累,语文能力得到提高,语言功底加厚。

语文课程标准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

鼓励学生阅读课外读物,把课外阅读指导课安排进课程表,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营造读书氛围创造了条件。

要让学生真正学会知识,学会方法,能学以致用,就一定要转变观念,用课文来教语文。

如何实现从“教课文”向“用课文教”的转变

如何实现从“教课文”向“用课文教”的转变

教育界/ EDUCATION CIRCLE2019年第16期(总第340期)▲课例点评【摘要】语文对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概括能力、写作技巧以及阅读理解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抓住教学关键点,利用课文的相似性特点,探寻独特的教学方法。

本文简单概括了语文教学的现状,并提出了实现从“教课文”向“用课文教”转变的策略。

【关键词】课程资源;本体性价值;教学重难点在如今现行的语文教学中,“教课文”的现象普遍存在,而“用课文教”却是凤毛麟角。

若教学能够做到适用于每位学生,促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均衡的发展,那么教育公平的目标也就实现了。

但每篇课文的内容思想和风格特点不一定适合每位学生自身建构的兴趣结构和知识体系,如果把教学的焦点着眼于课文本身,那么就无法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更别说将资源作用于每位学生身上了。

这也是语文课效率较低的主要原因。

语文课在间隔1个月或2个月不上之后,原本属于优等生的学生,依旧是优等生,而差等生依旧是差等生,这主要是因为语文教师在教学时,着重讲的都是课文的表层,对课程及学科内容的讲解过少。

因此,唯有从课文、教材所给的资源中,挖掘、开发出内隐的、共有的语文知识规律,并加以类比、演变,才能在学生身上起到“学一而得三”的效果,才能真正做到教育公平。

因此,教师需要将传统的“教教材”逐渐转变为“用教材教”;同时也要将之前的“教课文”转变为“教语文”,通过课文来让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实现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课一体验、一课一收获。

一、明确语文课程性质,牢固树立语文本体意识语文的本体性目标是什么?叶圣陶说过:“国文教学的重心在于语言文字。

虽然国文教学富有‘教育意义’,但这不是它的‘专任’。

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

”而这种目标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则体现为“理解”和“运用”,其不仅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指对语文学习方法的理解,更指对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的理解。

如何实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以《草原》一课的教学为例

如何实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以《草原》一课的教学为例

如何实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以《草原》一课的教学为例江苏宜兴市张渚小学徐文静【摘要】新课标指出: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对于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师来说,这句话再熟悉不过,但是长期以来,广大语文教师仍然较多地关注课堂教学的技术与技法,以理解课文内容为主要目标取向。

如何唤醒教师课堂教学中的课程意识,认识课堂教学中的课程意义,还原语文的学科本质,真正从“教课文”转变成“教语文”,真正服务学生的发展,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坚守的价值方向。

【关键词】语文课文课程课堂“课文”与“语文”仅一字之差,但意思、内涵却大有不同。

《现代汉语词典》中,“课文”指的是教科书中的正文(对注释和习题等而言);而“语文”有两个解释,一是语言和文学,如“语文规范”,二是语言和文学的简称,如“语文课本”。

从两者的定义上看,语文课程决定了我们教什么,而课文是语文教学的“例子”(叶圣陶)。

教师只有树立清晰的语文课程意识,探析课文文本的深度解读,珍视学生课堂中的独特感受,才能赋予学生语文学科经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科潜能,收获良好的语文学科素养。

一、树立清晰的课程意识,赋予学生语文经验新课标指出:学习语文就是学习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这种学习具有综合性、实践性。

这让我们明白了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我们必须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赋予学生相应的语文学科经验。

如此看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草原》这一课的教学,仅引导学生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显然是不够的,这只是课文内容。

那么如何来确定《草原》这一文本特定的课程内容呢?我们可以从三方面进行整体构想:与课程标准对话,会发现第三学段重点在珍视并表达个人的独特感受;与教材对话,《草原》一课描写了草原上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色以及蒙古族人民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尤其是第一自然段极为典型,抓住作者看到的景色和内心的感受,情景交融地写出了草原的美;与学生经验对话,进入第三学段后,学生已有抓景物特点、了解景物顺序的练习,但情景交融地写出景物的美这一训练接触还不多。

期盼语文课的美丽转身——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期盼语文课的美丽转身——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这 课 的 改 变 ,但 是 延 续 千 百 年 的 以 解 读 容 , 非 语 文 课 程 内容 。 下 很 多 老 索 和 和 平 鸽 》 篇 课 文 。 文 写 的是 而 当 文 本 内 容 为 主 要 目标 的 课 程 形 态 却 师 是 把 语 文 教 材 内 容 当 成 了 语 文 课 战 争 年 代 ,老 人 的 孙 子 在 阳 台 上 放 结 小 顽 强 地 保 留 下 来 。 这 种 课 程 形 态 最 程 内 容 , 以语 文 课 上 完 , 生 留 下 白鸽 , 果 一 个 小 鸽 子 没 有 回来 , 所 学 显 著 的 特 点 就 是 能 够 最 大 程 度 地 实 的 多 是 教 材 内 容 的 痕 迹 , 而 不 是 语 孙 子 很 着 急 ,跑 到 阳 台 上 用 红 布 条 现 人 文 教 化 功 能 ,但 显 然 不 利 于 学 文 课 程 内 容 的 痕 迹 。 生 母 语 学 习 和 语 言 交 际 能 力 的 提 召 唤 鸽 子 ,没 想 到 被 德 军 士 兵 看 到
我 国现 代 语 文 以 “ 课 文 ” 主 课 程 内容 就 是 为 达 到 课 程 目标 而 选 们 可 以 用 这 一 篇 课 文 来 教 这 些 语 文 讲 为 的课程 形态是 在传 统读 经教 育 的基 择 的事 实 、 念 、 理 、 能 、 略 、 知识 、 法 , 可 以换一 篇课 文来 教 概 原 技 策 方 也 础 上 嬗 变 而 来 。上 世 纪 初 语 文 课 程 态 度 、 值 观 等 要 素 。什 么 是 “ 材 这 些 语 文 知 识 、 法 。 以 语 文 课 把 价 教 方 所
不 可 否 认 , 教 课 文 ” 却 是 当下 语 文 “
课 堂 中 的 一 种 常 态 。去 年 台 湾 赵 镜 中 老 师 和 大 陆 的 一 位 老 师 共 同 在 内

“教课文”向“教语文”转换的学理与策略思考

“教课文”向“教语文”转换的学理与策略思考
明显 ,教 课 文 ”是 就课 文而课 文 , “ 不 陈述的信息 ,二是进行直接推论 , 三
多数教师习惯 于 《 文教学 大 语 是语文教学的 目 ,教语文” 标 “ 才是语 是解释并整合观点和信息 , 四是检视 纲》 的思维方式与做法 , 教学大纲 详 文教学 目标的本质追求 。 并评价 内容 、 语言和文本成分。经过 细规定了教学内容和要求 ,教什么” “ “ 课 文” 教语 文 ” 教 向“ 转换 的 有机整合 ,阅读 能力 大致 可分 为三 基 本 上不 是 问题 , 因而课 堂 教学 的关
“ 教课文 ” 还是 “ 教语文 ”教课文是指 和 PS 。 IA两项考试 中评价阅读能力的 程 , 没有一定的言语能力基础是实现 把课 文 的 内容 当做教 学 的主要 目标 ; 方 法 很 有 借 鉴 意 义 。PR S 全 球 学 不 了的 , 不用 说 另两项 层 次更 高 的 IL ( 更 而教语文 , 是指 以课文为“ 例子 ”指 生 阅读 能力 进 展研究 ) 注 学生 的四 阅读 能力 的要 求 了 。 , 关 导学 生掌 握语 文 知识 和语 文方 法 。 很 种 阅读 能力 : 是关 注并 提 取 出 明确 一 3 学 内容 确定 . 教
教学的本质规律 , 也是造成语文教学 由于种种原因, 以解读文本内容即教 解决 , 事实上支撑这三种能力 的背后
走不 出“ 高耗低效 ” 圈的关键因素 课 文为 目标 的课程形态还是顽强地 是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 。 怪 就拿最基础 这种 课程 形 态最 显著 的特 的“ 获取信息” 能力来说 , 提取 的是文 之 一 。 因此 ,教什 么 ” 为语文 教 学 保 留下来 。 “ 成
不 疑 。 随着 语 文 课 程 改 革 的深 入 推 自有它 独 当其任 的任 , 就 是 阅读 与 而是 阅读 能力本 身得 不 到有 效 发展 , 那 进 ,对 语 文教 学本 质认 识 的提 升 , 越 写作的训练。” 叶老的这段话对现代 真 是一 件 陉事 。 种 阅读 能 力从 字面 三 来越察觉 “ 教课 文 ” 重 偏 离 了语 文 语文课程 的属性做了明确 的定论 , 严 但 上看与文本紧密相连 , 读懂文本就能

跳出教材教语文 走出课堂学语文

跳出教材教语文 走出课堂学语文

跳出教材教语文走出课堂学语文语文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无论是在写作、阅读、听说、翻译等方面,都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语文能力。

然而,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很多人容易陷入死记硬背、墨守成规的教学模式,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那么,如何才能跳出教材教语文的束缚,走出课堂学语文呢?首先,我们可以尝试在日常生活中增加语文学习的元素。

比如,读报纸、看电影、听歌曲、玩游戏等等,都可以成为学习语文的机会。

通过观察、分析和理解文章中的语言表达、情感表达等等,可以很好地提高语文能力。

其次,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等工具,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

在网上搜索相关的学习资料、名人演讲、优秀文章等等,可以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在网络上和其他人进行交流、讨论、交流意见,对于提高语文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再次,我们可以从生活中的细节中发现语文的美。

比如,一朵花的颜色、一缕阳光的温暖、一片云的形状等等,都可以成为学习语文的素材。

通过描绘、构思、写作等方式,将生活中的美好之处展现出来,不仅能提高语文水平,还可以增强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书籍阅读来丰富语文学习的内容。

选择一些关于文学、历史、哲学、社会热点等方面的书籍,可以有助于我们了解更多的语言和思想表达方式。

并通过阅读理解和对书中所蕴含的思想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增强语文水平。

总之,语文学习不只是教材内的知识点,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只有通过跳出教材教法的限制,走出课堂去学习语文,才能在日常实践中提高我们的语文水平,让自己更好地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发挥作用。

除了以上提到的方法,还有许多其他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跳出教材教学语文,走出课堂学习语文。

首先,我们可以尝试参加各种语文比赛、辩论、演讲等活动。

这些活动不仅可以锻炼我们的语文能力,还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和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和方法。

同时,这些活动也能让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充实自己的人生经验。

听课体会:从“教课文”向“教语文”的转变

听课体会:从“教课文”向“教语文”的转变

听课体会:从“教课文”向“教语文”的转变看了17堂风格各异,出色纷呈的课,给我带来了美好的享受。

下面,就来具体谈谈这17堂课带给我的一些收成和体会。

第一,从学科性质上看,这17堂课较好地彰显了语文课程的大体属性,还以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大体特点。

这17位教师在教学进程中都能够固守语文姓语不动摇,牢牢抓住语言那个中心,强化语言文字的运用,着力培育学生的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书),提高人文素养,尽力为学生营造语文实践的“场”,读、写、思、问,是学生最大体的语文实践活动,提高语文学习的文化品位。

这17位教师能够比较好地处置了工具性与人文性之间的关系,使二者达到了一种平稳,非语文抑或泛语文的东西少了,还以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

第二,从教学目标上看,这17堂课较好地表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高年段阅读教学的目标,还以语文的清爽与干净。

布卢姆说得好:“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明白希望达到的目标。

”这17位教师有着比较强烈的目标意识,课堂上能够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

具体说来——1.把语文课上成了语文课。

这17位教师都想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在课堂上,他们关注文本的语言,以语言学习为中心,引导学生正确地明白得、积存和运用祖国的语文文字,尽力地干好语文该干的情形。

2.把语文课上成了高年段的语文课。

高年段的语文课不同于低中年级的语文课。

这17位教师都想在课堂上凸显出高年段阅读教学的特点。

因此,在教学中,他们注意引导学生推敲重点文句,体会文句的情感色彩和表达到效。

这是其一。

其二,他们都注意引导学生琢磨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初步领会大体的表达方式。

其三,他们都注意以念书为主线,加大思维力度,致力于培育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适应。

第四,他们都注重语言积存和运用。

3.把语文课上成了符合那种文体特点的语文课。

关于叙事性作品的教学,教师们能够注意引导学生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拜、向往、同情等感受。

三方面拓展,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三方面拓展,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三方面拓展,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教育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语文教育则是教育
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上,语文教育主要以教授课文为主,而现代
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则要求语文教育也要跟随时代的步伐,从教课文
到教语文,在三个方面拓展语文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一、拓展语文教育的教学内容
传统的语文教育主要以教授课文为主,着重教授文言文和古诗
词等古代经典,但现代语文教育更应该拓展教学内容,包括现代文学、新闻、广告、社交媒体等各种类型的文本,让学生更好地了解
和掌握现代文化和社会发展趋势。

二、拓展语文教育的教学形式
传统的教学形式主要以老师讲课为主,学生被动接受,而现代
语文教育应该强调多元化、探究式的教学形式,让学生通过调查、
实践、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索和发现语言规律和文化内涵。

三、拓展语文教育的教育目标
传统的语文教育目标主要是掌握语言基本技能,如阅读、书写、听说等,而现代语文教育则要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包括
思维能力、文化素养、情感能力等多个方面,促使学生真正成为会
使用语言的“语文人”。

总之,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
会的进步和变革,语文教育注重多元化、探究式的教学形式和教学
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而且也更有益于应对未来社会的
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实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
作者:徐文静
来源:《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2018年第03期
【摘要】新课标指出: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对于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师来说,这句话再熟悉不过,但是长期以来,广大语文教师仍然较多地关注课堂教学的技术与技法,以理解课文内容为主要目标取向。

如何唤醒教师课堂教学中的课程意识,认识课堂教学中的课程意义,还原语文的学科本质,真正从“教课文”转变成“教语文”,真正服务学生的发展,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坚守的价值方向。

【关键词】语文课文课程课堂
“课文”与“语文”仅一字之差,但意思、内涵却大有不同。

《现代汉语词典》中,“课文”指的是教科书中的正文(对注释和习题等而言);而“语文”有两个解释,一是语言和文学,如“语文规范”,二是语言和文学的简称,如“语文课本”。

从两者的定义上看,语文课程决定了我们教什么,而课文是语文教学的“例子”(叶圣陶)。

教师只有树立清晰的语文课程意识,探析课文文本的深度解读,珍视学生课堂中的独特感受,才能赋予学生语文学科经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科潜能,收获良好的语文学科素养。

一、树立清晰的课程意识,赋予学生语文经验
新课标指出:学习语文就是学习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这种学习具有综合性、实践性。

这让我们明白了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我们必须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赋予学生相应的语文学科经验。

如此看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草原》这一课的教学,仅引导学生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显然是不够的,这只是课文内容。

那么如何来确定《草原》这一文本特定的课程内容呢?我们可以从三方面进行整体构想:与课程标准对话,会发现第三学段重点在珍视并表达个人的独特感受;与教材对话,《草原》一课描写了草原上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色以及蒙古族人民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尤其是第一自然段极为典型,抓住作者看到的景色和内心的感受,情景交融地写出了草原的美;与学生经验对话,进入第三学段后,学生已有抓景物特点、了解景物顺序的练习,但情景交融地写出景物的美这一训练接触还不多。

与课程不断对话,要教的内容也逐渐清晰——以此课(重点是第一自然段)为例,让学生通过朗读理解感悟草原的美,并学习如何借鉴情景交融的习作方法。

当语文课堂超越了内容的解读分析,注重落实语文课程目标,课文便具有了对学生语文课程能力培养发展的重要意义。

这节课作为一个例子,自然也成为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重要一环,赋予了学生新的“学科经历”和“学科经验”。

二、探析深度的课文解读,激发学生语文潜能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在这一新理念指导下,新的教材观深入人心,创造性使用、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超越文本等观点解放了教师的思想和手脚,让教师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论述:时间每过去一年,学校教科书这一滴水,在教师的知识海洋里就变得越来越小。

这里的问题还不仅在于教师的理论知识在数量上的增长。

数量可以转化为质量:衬托着学校教科书的背景越宽广,犹如强大的光流照射下的一点小光束,那么为教育技巧打下基础的职业质量的提高就越明显,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叙述、演讲)时就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

因此,我们教师只有准确地读懂课文内容,把握教材编者的意图,才可能和学生一道与课文进行丰富深刻的对话,激发学生的语文学科潜能。

《草原》一文编成课文时做了删节,进行了改编。

首先,解读文本时,可以进行课文与原文比照阅读,看看文字与段落的变化,揣摩编者改编的意图,客观地看待改编的利弊,以便更好地展开教学。

如《草原》一课删去了开头“自幼就见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类的词句”,以“这次,我看到了草原”直抒胸臆。

而后又加入“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通过自己的感受间接地反映出草原的美。

其次,查阅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到此篇散文创作的时间是1961年10月13日,国庆节刚过,老舍就跟着文艺工作者代表团去了草原采风。

这次去内蒙古自治区采风,有独特的民族意义及政治意义。

最后,可以较全面地了解作家的语言风格及相关的文学评论,阅读这些内容,对课堂教学的导入和结语也会有些启发。

如开篇导入,先让学生欣赏草原風光,再引述“著名的语言大师老舍先生也一直渴望去草原,1961年夏天,他终于如愿,跟随作家代表团来到了草原,并饱含深情地写下了一篇优美的散文”。

《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

”教师要聚集能够便于追溯文本的主旨而又有生发余地的点,这样才能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当然,教师课前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是为了课堂的“浅出”,课堂学习活动应该以学生喜欢、适应的方式开展,从而较好地激发出学生的语文学科潜能。

三、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英国教育家约翰·保罗说过:“没有个性,人类的伟大就不存在。

”课堂中我们需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是对课堂教学生成的一种肯定,会促使师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超越原有的预设,让课堂教学向更深更广的层次发展。

如此一来,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在无形中得到了提升。

执教《草原》一课时,几个片段令我印象深刻:
片断1:
生:为什么草原“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印象中的草原应该是茫茫的呀!
师:联系上下文找找答案。

生:因为这里“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所以看起来不茫茫。

师:对,天气晴朗,视线很清晰。

生:上文还提到,作者来到草原,带着满心的愉快,心情特别好,所以看什么都特别美,不觉得茫茫。

师:哟,你还是个感性的孩子。

片断2:
生:我觉得“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写得特别美。

师:想象一下,为什么会产生流动的感觉?
生:草原非常绿,都要流出来了。

师:这让草原充满动感,动静结合。

生:风一吹,草原就成了绿海,一浪接一浪。

师:蓝天共碧草一色,这是一幅绝美的中国画。

生:小丘的线条连绵起伏,会让人产生流动的感觉。

师:会观察,就会发现更多的美。

语文是一门课程,能够让学生通过学习形成一定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换句话说,学生要借助课文,学会规范使用语言文字,掌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并从中获得心智的成长与情感的熏陶。

片断3:
师:欣赏了竹海的美景,你最想干什么呢?
生1:我想掬一捧镜湖的水洗洗脸。

生2:我想靠着竹子,什么也不做,闭目养神。

生3:我想在竹林里品茶,和好朋友一起聊聊天。

生4:我想在竹林里荡秋千。

生5:我想吃竹笋红烧肉。

生6:我想拼命地呼吸这里的新鲜空气。

师:你们都说出了自己欣赏到美景后的感受。

只要我们能像老舍先生一样用心去欣赏,用情去描写,就能记录下身边一切美好的画面。

课后请大家选取家乡的一处美景,先写出景物的特点,再抒发自己的感受,情景交融地写出家乡的美。

在教学中,师生提炼出第一自然段的表达方法,然后运用这种方法练习说话。

语用教学就是“使用语言学习评议使用”的教学,教师创设了语用环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感知语言的功能、特点和规律,领悟语用方法,学习语言表达。

这也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

语文学习是有一定承接性的,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语法、修辞、逻辑等,应该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长而不断提升能力。

入选小学语文课本的课文,篇篇都应该是指导学生学习规范语言的范本,只要我们教师用心,就一定能建構起与学段语文学习目标相适应的“语文知识学习体系”。

每一堂语文课,教师都应该给学生创造习得语言、习得方法的机会和方法引领,在学习语言中发展学生的感受力、审美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教授学生语言学习之法,从而引导学生体悟文本情感与意旨意趣。

唤醒教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课程意识,认识课堂教学中的课程意义,还原语文的学科本质,从而赋予学生语文学科经验,激发学生语文学科潜能,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素养,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最应坚守的价值方向。

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华丽转身。

【参考文献】
[1]吴忠豪.从教课文到教语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