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控制系统的鲁棒性与适应性
深度学习在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深度学习在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深度学习是一种借鉴人工神经网络结构和功能特点而创建的机器学习方法,以
多层次的神经网络模拟人脑的学习过程,能够实现对多维数据的表示和分析。
在自动化控制领域,深度学习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系统的建模、辨识、优化和控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深度学习在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系统建模和识别方面。
传统
的自动控制方法需要人工对系统进行建模和设计控制器,而深度学习可以利用大量数据自动学习系统的动态模型,从而实现对系统的准确建模。
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可以对系统的复杂动态特性进行准确的识别和描述,极大地提高了控制系统的鲁棒性和适应性。
其次,深度学习在自动控制中的另一个重要应用领域是优化控制。
传统的优化
方法通常需要对系统进行复杂的数学分析和模型推导,而深度学习可以通过大量的数据和神经网络结构来实现对控制系统的优化。
深度学习可以通过不断调整神经网络的权重和参数,实现对系统的最优化控制,提高系统的性能和效率。
此外,深度学习还可以应用于控制系统的故障诊断和预测。
通过对系统运行数
据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可以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对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诊断,发现潜在的故障和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复。
同时,深度学习还可以通过对系统数据的长期分析和建模,实现对系统未来运行状态的预测,帮助控制系统做出更加合理的控制决策。
综上所述,深度学习在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研究既拓宽了控制领域的研究方向,又提高了控制系统的性能和效率。
未来,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信其在自动化控制领域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和深入,为实现智能化、自动化的控制系统带来更多可能性和机遇。
控制系统鲁棒性设计
控制系统鲁棒性设计控制系统鲁棒性设计是指在考虑到系统动态特性和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设计出具有良好鲁棒性的控制系统。
鲁棒性设计的目标是使系统能够在不确定因素的干扰下仍然能够保持稳定性和性能。
本文将从鲁棒性设计的概念、重要性以及实现鲁棒性设计的方法三个方面对控制系统鲁棒性设计进行探讨。
一、鲁棒性设计的概念鲁棒性是指系统对于参数变化、外部干扰以及模型不准确性等因素的容忍度。
在控制系统中,不同的干扰和参数变化可能会导致系统动态特性和稳定性发生变化,鲁棒性设计的目标就是保证系统的性能不受这些因素的影响而变差。
二、鲁棒性设计的重要性鲁棒性设计在控制系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现实世界中的系统往往存在着各种不确定因素,如参数变化、外部干扰等,如果控制系统在面对这些不确定因素时不能保持稳定性和性能,则无法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
其次,控制系统的设计往往是建立在一定的模型假设下进行的,而这些模型存在不准确性,因此需要通过鲁棒性设计来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最后,鲁棒性设计可以提高系统对于异常情况的响应能力,确保系统在面对未知情况时仍能正常工作。
三、实现鲁棒性设计的方法实现鲁棒性设计的方法主要包括模型不确定性分析、鲁棒控制器设计以及鲁棒性性能评估等。
1. 模型不确定性分析在鲁棒性设计中,模型的不确定性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通过对系统模型的不确定性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到系统模型的不确定部分,从而进一步确定鲁棒控制设计中需要关注的方面。
2. 鲁棒控制器设计鲁棒控制器设计是实现鲁棒性设计的关键步骤。
鲁棒控制器的设计需要考虑到系统的不确定性和干扰,通过引入校正项或者使用鲁棒控制策略,可以使得控制系统对于不确定因素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容忍度,从而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3. 鲁棒性性能评估鲁棒性性能评估是评价控制系统鲁棒性设计效果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控制系统的鲁棒稳定性和鲁棒性能进行评估,可以判断控制系统对于不确定因素的容忍度以及系统性能的表现。
飞行器自动控制系统的使用中常见问题解析
飞行器自动控制系统的使用中常见问题解析飞行器自动控制系统是现代航空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航空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其复杂性和高度的技术含量,使用中常会遇到各种问题。
本文将从几个常见问题出发,对飞行器自动控制系统的使用进行解析。
一、控制精度问题飞行器自动控制系统的核心目标是以最高的精度进行飞行控制,确保飞行器能够稳定、安全地飞行。
然而,由于环境变化、系统故障等因素的影响,控制精度常常会出现波动。
在解决这一问题时,首先需要检查设备和传感器的状态,确保其正常工作。
其次,通过对控制算法和参数进行调整,提高控制系统的鲁棒性和适应性。
最后,合理利用飞行器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控制指令,维持良好的控制精度。
二、系统故障问题飞行器自动控制系统由多个部件组成,其中任何一个部件出现故障都会对整个系统的性能产生影响。
常见的系统故障包括传感器失灵、执行器故障等。
面对这些问题,及时检测故障原因,进行修复或更换是必要的。
此外,在设计和制造时,采用冗余设计和故障监测技术也是降低系统故障影响的有效手段。
三、飞行过程中的异常情况飞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往往伴随着各种异常情况。
例如,遇到恶劣的气象条件、遭遇不明飞行物体等。
在这些情况下,自动控制系统需要能够迅速响应并采取相应的控制策略。
为此,系统需要内置紧急应对措施,并在遇到问题时及时通知飞行员,确保安全的飞行。
四、能耗和效率问题飞行器自动控制系统的使用也面临能耗和效率问题。
飞行器是一种对能源极为敏感的设备,为了提高其续航能力和飞行效率,控制系统需要在保证性能和安全的情况下,尽可能减少能源消耗。
通过优化控制算法、改进机身设计等方式,可以提高飞行器的能效比,实现更长距离和更高效率的飞行。
结语飞行器自动控制系统在现代航空科技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其复杂性和高度的技术含量,使用中常会遇到各种问题。
本文对其中一些常见问题进行了解析,在实践中可以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希望这对广大飞行器自动控制系统的使用者能够有所帮助,推动航空科技的发展和应用。
控制系统的鲁棒优化控制方法
控制系统的鲁棒优化控制方法在现代工业领域中,控制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用于实现对工艺过程的自动化控制和优化。
然而,由于工艺过程本身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传统的控制方法常常无法满足系统的要求。
因此,鲁棒优化控制方法应运而生,旨在提高系统的控制性能和稳定性。
本文将介绍控制系统的鲁棒优化控制方法及其应用。
一、鲁棒优化控制的基本概念鲁棒优化控制是一种针对不确定系统的自适应控制方法,其目标是在面对参数变化、环境扰动和不确定模型时,仍能实现系统的稳定性和优化性能。
鲁棒优化控制方法通过在控制器中引入鲁棒性设计和优化算法,以提高系统对不确定性的适应能力,并优化系统的控制性能。
二、鲁棒优化控制方法的原理及应用1. 鲁棒性设计鲁棒性设计是控制器设计中的关键环节,通过引入鲁棒性方法来抵抗系统模型不确定性。
鲁棒性设计常采用H∞控制理论、μ合成等方法,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鲁棒性能。
通过这些方法,控制器能够对参数扰动和未建模动态进行补偿,从而使系统具有良好的鲁棒性。
2. 优化算法优化算法在鲁棒优化控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常用的优化算法包括PID控制器参数整定、遗传算法、模糊控制等。
通过这些算法的应用,可以使系统的控制性能得到改善,并且能够灵活应对不同的工况变化。
3. 应用领域鲁棒优化控制方法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例如电力系统、化工过程、机械控制等。
以电力系统为例,由于电力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传统的控制方法往往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而鲁棒优化控制方法通过引入鲁棒性设计和优化算法,能够实现对电力系统的稳定控制和优化运行。
三、鲁棒优化控制方法的优势与挑战1. 优势鲁棒优化控制方法能够有效应对系统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具有良好的鲁棒性和适应性。
通过引入鲁棒性设计和优化算法,能够提高系统的控制性能和稳定性。
2. 挑战鲁棒优化控制方法的应用还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鲁棒优化控制方法需要对系统进行建模和参数估计,这对于复杂系统来说是一项困难的任务。
控制系统中的鲁棒控制与自适应控制
控制系统中的鲁棒控制与自适应控制鲁棒控制与自适应控制是控制系统中两种重要的控制策略。
本文将对这两种控制方法进行详细介绍,并探讨它们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一、鲁棒控制鲁棒控制是一种控制方法,旨在使系统对于参数变化、外部干扰和建模误差具有较好的鲁棒性。
它通过设计控制器,使得系统能够在不确定性条件下保持稳定性和性能。
鲁棒控制通常用于应对实际系统中存在的模型不准确、参数变化和干扰等不确定因素。
鲁棒控制的一个重要工具是H∞控制理论。
H∞控制通过优化系统的H∞范数,将鲁棒性能与控制性能相结合。
它可以通过鲁棒性设计方法来有效地解决不确定性和干扰问题,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鲁棒性。
鲁棒控制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飞行器控制和机器人控制等领域。
例如,在工业控制中,鲁棒控制可以帮助系统应对参数变化、负载扰动和模型不确定性。
在飞行器控制中,鲁棒控制可以提高系统对于风速变化和姿态扰动的鲁棒性。
在机器人控制中,鲁棒控制可以应对不确定的环境和任务需求变化。
二、自适应控制自适应控制是一种控制方法,通过实时地调整控制算法和参数来适应系统的变化。
自适应控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鲁棒性,在面对系统参数变化和模型不准确时表现出良好的控制性能。
自适应控制基于模型参考自适应原理,通过参考模型来实现期望输出与实际输出的一致性。
它根据误差和系统状态,自适应地调整控制器参数,以达到期望的控制效果。
同时,自适应控制器还可以实时地对系统参数进行估计和补偿,提高系统的鲁棒性和性能。
自适应控制在很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机电系统中,自适应控制可用于解决系统刚性和非线性问题。
在信号处理中,自适应滤波器可用于实时地调整滤波器参数,提高滤波性能。
在网络控制系统中,自适应控制可用于应对网络延迟和通信丢包等问题。
三、鲁棒控制与自适应控制的比较与应用鲁棒控制与自适应控制是两种不同的控制方法,各自具有不同的优势和适用范围。
鲁棒控制适用于系统模型不准确、参数变化和干扰等不确定性较大的情况。
控制系统中的鲁棒自适应控制算法
控制系统中的鲁棒自适应控制算法鲁棒自适应控制算法是一种在控制系统中应用的高级控制方法,用于提高系统性能和稳定性的技术。
该算法结合了鲁棒性控制和自适应控制的特点,能够针对各种系统的不确定性和变化进行动态调整,从而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一、鲁棒自适应控制的基本原理鲁棒自适应控制算法的基本原理是将控制系统分为两个部分:鲁棒控制器和自适应控制器。
鲁棒控制器是基于鲁棒性控制的原理设计的,能够抵抗外界的干扰和不确定性,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鲁棒性。
自适应控制器是基于自适应控制的原理设计的,能够根据系统的动态特性进行参数的自适应调整,以保证系统的性能和响应速度。
二、鲁棒自适应控制的应用领域鲁棒自适应控制算法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系统、航空航天系统、机器人控制系统等领域。
在这些系统中,系统参数经常发生变化,外界环境的干扰也较大,要能够在这种复杂条件下保持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就需要采用鲁棒自适应控制算法。
三、鲁棒自适应控制算法的主要特点鲁棒自适应控制算法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 鲁棒性:鲁棒自适应控制算法能够抵抗外界环境干扰和系统参数的变化,保持系统的稳定性和鲁棒性。
2. 自适应性:鲁棒自适应控制算法能够根据系统的动态特性进行参数的自适应调整,以保证系统的性能和响应速度。
3. 良好的鲁棒性能:鲁棒自适应控制算法具有良好的鲁棒性能,能够在各种复杂条件下保持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4. 算法复杂度低:鲁棒自适应控制算法具有较低的算法复杂度,能够快速响应系统的变化,并进行相应的调整。
四、鲁棒自适应控制算法的实现方法鲁棒自适应控制算法的实现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系统建模:首先需要对控制系统进行建模,得到系统的数学模型和动态特性方程。
2. 参数估计:根据系统的实际运行数据,对系统的参数进行估计和调整,以保证控制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控制器设计:根据系统的动态特性和参数估计结果,设计鲁棒控制器和自适应控制器。
4. 系统仿真:通过仿真软件对系统进行仿真,测试鲁棒自适应控制算法的效果和性能。
机械系统的鲁棒控制与自适应控制
机械系统的鲁棒控制与自适应控制在现代工业生产中,机械系统的控制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有效的控制系统可以使机械设备运行稳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源消耗。
而鲁棒控制和自适应控制作为两种主要的控制策略,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将介绍机械系统的鲁棒控制与自适应控制的基本原理,并探讨它们在工业控制领域的应用。
鲁棒控制是一种可以保证系统在参数不确定或外部扰动存在的情况下仍能实现稳定控制的控制方法。
在机械系统中,由于运行环境的变化以及部件的磨损等因素,系统的参数通常会发生变化。
而鲁棒控制能够通过设计鲁棒控制器来抵抗这些参数变化所带来的影响,从而保持系统的性能稳定。
鲁棒控制的核心是将不确定性纳入到控制系统的设计中,并采用适当的方法来补偿这些不确定性。
自适应控制是一种可以根据系统自身的状态实时调整控制策略的控制方法。
在机械系统中,系统的动态特性随着运行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传统的固定控制器无法考虑到这些变化,导致系统的性能可能下降。
而自适应控制则通过实时观测系统的状态,并根据观测结果调整控制器的参数,从而使系统在不同条件下保持良好的控制性能。
自适应控制的关键是设计合适的自适应算法和参数更新规律,以实现对系统动态特性的有效调整。
机械系统的鲁棒控制和自适应控制在工业控制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鲁棒控制在控制系统稳定性和鲁棒性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
在飞机、船舶、汽车等大型交通工具的控制系统中,鲁棒控制能够有效应对复杂的环境和外部干扰,保证系统的运行安全和性能稳定。
而自适应控制在控制系统适应性和性能优化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在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等系统中,自适应控制能够根据工作负载的变化实时调整控制策略,提高系统的生产效率和运行稳定性。
然而,鲁棒控制和自适应控制也存在一些挑战和局限性。
鲁棒控制需要对系统的不确定性进行准确建模,并设计合适的补偿策略,这需要对系统的动态特性和外部干扰等因素进行深入研究。
而自适应控制需要综合考虑控制器参数的更新速度和系统状态的变化速度,以避免参数更新过快或过慢导致控制系统的性能下降。
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的鲁棒控制方法研究
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的鲁棒控制方法研究自动化控制系统在现代工业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能够实现对生产过程的自动监测和控制,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然而,由于环境条件的不确定性和外界干扰的存在,控制系统面临着很多挑战。
为了提高系统的鲁棒性和控制性能,研究者们提出了许多鲁棒控制方法。
一、鲁棒控制的概念和作用鲁棒控制是指控制系统对不确定性、干扰和参数变化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保持稳定性和性能的能力。
它可以有效地解决系统模型不准确、外部干扰和测量噪声等问题,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鲁棒性,确保系统在不确定环境下的可靠性和正常运行。
二、常见的鲁棒控制方法1. H∞控制法H∞控制法是一种广泛应用的鲁棒控制方法,它通过将系统的不确定性和干扰建模为统计误差,设计控制器使系统对这些误差具有抵抗能力。
通过最小化系统的鲁棒稳定裕度函数,可以设计出稳定性能优越的控制器。
2. μ合成方法μ合成方法是一种基于奇异值分析的鲁棒控制方法,它通过构建系统的鲁棒性性能函数,设计具有适应性的控制器。
这种方法可以从系统的角度全面分析不确定性和干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并通过优化设计控制器来提高系统的鲁棒性。
3. 鲁棒自适应控制法鲁棒自适应控制法是将鲁棒控制和自适应控制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它可以实时地根据系统的工作状态和性能要求来调整控制器的参数,使系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鲁棒性。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系统参数变化和环境波动等问题。
4. 鲁棒最优控制法鲁棒最优控制法是将鲁棒控制和最优控制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它既考虑了系统的鲁棒性,又考虑了系统的控制性能。
通过优化设计控制器和状态反馈增益矩阵,可以使系统在不确定环境下达到最优性能。
三、鲁棒控制方法的应用案例1. 机械臂控制系统机械臂控制系统是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一个典型应用案例,它需要精确的轨迹跟踪和力控制能力。
通过将H∞控制和自适应控制相结合,可以实现机械臂在不确定环境下的精确控制。
2. 飞行器控制系统飞行器控制系统是一个高度复杂和动态的控制系统,它需要具有鲁棒性和适应性来应对不同的飞行环境和飞行任务。
自动化控制系统的鲁棒优化设计方法发展趋势论文素材
自动化控制系统的鲁棒优化设计方法发展趋势论文素材自动化控制系统的鲁棒优化设计方法发展趋势一、引言自动化控制系统在现代工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提高系统的鲁棒性和性能,人们致力于研究鲁棒优化设计方法。
本文将探讨自动化控制系统的鲁棒优化设计方法的发展趋势,以供参考和研究。
二、传统设计方法的不足传统的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方法存在以下不足之处:1. 对参数变化的敏感性:传统设计方法对于系统参数的变化较为敏感,容易受到外界干扰。
2. 缺乏鲁棒性:在不确定的环境下,传统设计方法往往无法保持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三、鲁棒优化设计方法的现状近年来,随着控制理论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一些鲁棒优化设计方法,以提高系统的鲁棒性和性能。
1. 鲁棒控制方法:鲁棒控制方法通过在控制器中引入不确定性补偿器来提高系统的鲁棒性。
其中,H∞控制和μ合成控制是常用的方法。
2. 优化设计方法:优化设计方法结合了优化理论和控制理论,通过寻找系统性能的最优解来提高系统的性能。
四、鲁棒优化设计方法的发展趋势鲁棒优化设计方法在未来的发展中将呈现以下趋势:1. 数据驱动的方法: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驱动的鲁棒优化设计方法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通过分析大量的实际数据,可以更准确地建立系统的模型,优化系统设计。
2. 强化学习的方法:强化学习作为一种具有自适应性和学习能力的方法,在自动化控制系统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它可以通过与环境的交互,自主学习和优化控制策略,提高系统的性能和鲁棒性。
3. 多目标优化的方法:传统的鲁棒优化设计方法往往只关注单一性能指标,无法兼顾系统的各种性能要求。
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会将多个性能指标考虑在内,进行多目标优化设计,以满足实际应用需求。
4. 鲁棒优化设计与人工智能的融合:鲁棒优化设计方法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将会带来更加强大和智能的自动化控制系统。
通过人工智能算法的应用,可以优化鲁棒控制设计,并实现系统的自主学习和决策能力。
五、结论自动化控制系统的鲁棒优化设计方法是提高系统性能和鲁棒性的重要手段。
控制系统的鲁棒性分析与设计
控制系统的鲁棒性分析与设计控制系统是现代科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广泛运用于工业自动化、机械控制、电力系统等领域。
在控制系统设计中,鲁棒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可以指控制系统的稳定性、抗扰性和适应性。
这篇文章旨在介绍鲁棒性的概念、分析和设计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控制系统的鲁棒性问题。
一、鲁棒性的概念控制系统的鲁棒性是指该系统对于环境扰动和系统参数变化的变动能力。
它是保证控制系统稳定性和良好性能的基础,也是控制系统设计中的重要问题。
例如,对于温度控制系统,如果控制系统鲁棒性不够好,当它遇到外界温度变化时,可能导致系统失去稳定性,无法维持所需温度。
因此,鲁棒性可以看作是控制系统抵抗外界扰动和环境变化的能力。
二、鲁棒性的分析方法要分析控制系统的鲁棒性,可以使用现代控制理论中的鲁棒控制方法。
鲁棒控制方法主要有两类:1)基于频域方法;2)基于时域方法。
下面分别介绍这两种方法。
1、基于频域方法基于频域方法主要利用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描述控制系统稳定性和鲁棒性问题。
具体方法包括Bode图和Nyquist图等方法。
其中,Bode图是一种将传递函数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绘制于同一图像中的图形。
Nyquist图则可以描述传递函数对相位变化的响应特性。
这两种方法均依赖于传递函数,因此并不是所有的控制系统都可以用这种方法进行鲁棒性分析。
2、基于时域方法基于时域方法则主要利用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来描述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鲁棒性。
基于时域方法主要有两种:Lyapunov函数法和Pole Placement法。
其中,Lyapunov函数法是通过构造Lyapunov函数来对控制系统进行稳定性分析的方法。
Pole Placement法则是通过选择控制系统的极点来使得控制系统保持稳定性。
三、鲁棒性的设计方法设计鲁棒控制器是控制系统鲁棒性分析的重要环节。
鲁棒控制器的设计可以基于H∞控制器或者μ控制器。
其中,H∞控制器是一种基于最优控制思想的,优化控制器的灵敏度权重函数来制定控制器的方法。
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可靠性与鲁棒性
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可靠性与鲁棒性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然而,机器人操作所依赖的控制系统,其可靠性与鲁棒性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可靠性与鲁棒性,并探讨相关的挑战和解决方法。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机器人的控制系统。
机器人的控制系统主要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
硬件主要涉及机械结构、传感器、执行器等,而软件则是指控制算法和逻辑。
机器人能否正确地执行任务主要取决于它的控制系统。
因此,保证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可靠性是非常重要的。
在机器人操作中,可靠性是指系统在预定条件下长时间正常运行的概率。
可靠性的提高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硬件和软件。
首先,硬件的可靠性是指机器人的机械结构、传感器和执行器等的稳定性和耐用性。
例如,机器人的关节传感器应该能够准确地感知位置和力度,执行器应该能够精准地控制机器人的运动。
如果硬件出现故障或不稳定,那么机器人的操作将会受到影响。
因此,确保硬件的可靠性对于机器人的运行至关重要。
其次,软件的可靠性是指控制算法和逻辑的正确性和稳定性。
机器人的控制系统需要能够对传感器数据进行处理,并根据结果做出相应的动作。
如果控制算法和逻辑出现错误,那么机器人的行为将会出现偏差。
因此,为了保证机器人的可靠性,需要对控制算法和逻辑进行严格的测试和调试。
此外,软件的稳定性也需要考虑,即控制系统在长时间运行后是否仍然能够保持性能稳定。
然而,要保证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机器人的任务可能是复杂多样的,涉及到不同的环境和条件。
例如,一个用于室内清洁的机器人需要能够适应各种家具和地面状况。
这就要求控制系统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鲁棒性,能够在各种条件下正常运行。
其次,机器人的控制系统可能会受到外界干扰和噪声的影响。
例如,环境中的光照变化、温度变化等都可能对传感器的测量结果产生影响,进而导致控制系统的错误。
因此,需要研究相应的控制算法和方法来降低外界干扰对机器人的影响。
控制系统中的自适应性与鲁棒性研究
控制系统中的自适应性与鲁棒性研究自适应性和鲁棒性是现代控制系统中关键的研究方向之一。
在现实世界中,控制系统必须能够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和变化,以便准确、稳定地实现所需的控制目标。
因此,研究控制系统自适应性和鲁棒性对于提高控制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至关重要。
自适应控制是指控制系统能够根据系统的动态变化和外部环境的改变自动调整控制策略和参数。
自适应控制算法可以通过对系统状态和输入的实时测量,实时计算并调整控制器的参数,从而适应各种工况条件下的控制要求。
自适应控制算法的核心是参数估计和参数调整。
参数估计一般是通过观测系统输出和输入之间的关系,从而推测出系统的动态特性和参数。
参数调整则是根据估计的参数和控制误差,通过合适的算法和规则来更新控制器的参数,以实现控制目标。
自适应控制算法有许多不同的方法和技术,包括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模型预测控制和基于神经网络的自适应控制等。
这些方法都基于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和统计特性,利用现代控制理论和工程技术,通过计算和优化来实现自适应性。
其中,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它依赖于一个参考模型来描述控制器应该达到的性能指标,通过比较实际输出与参考模型输出之间的误差,调整控制器参数以减小误差。
另一方面,鲁棒性控制是指控制系统能够抵御各种干扰和不确定性的能力。
鲁棒控制算法可以使控制系统对参数变化、外部扰动或测量误差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鲁棒性。
鲁棒控制通常采用针对不确定性的设计方法,如H∞控制、μ合成控制和滑模控制等。
这些方法通过对系统模型的鲁棒稳定性和性能进行优化,设计出能够抵御各种不确定性和干扰的控制器。
与自适应控制不同,鲁棒控制是一种基于系统模型的设计方法。
它通常通过数学分析和优化方法,充分考虑参数变化和外部干扰对系统稳定性和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合适的控制策略和调整参数来提高系统的鲁棒性。
自适应性和鲁棒性在实际控制系统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自适应控制能够使系统在面对各种变化和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保持稳定性和性能。
最优控制问题的鲁棒预测控制
最优控制问题的鲁棒预测控制最优控制是系统控制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通过设计合适的控制策略,使系统在给定条件下达到最优性能。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系统往往会受到各种干扰和不确定性的影响,这给最优控制带来了挑战。
为了提高控制系统的鲁棒性,鲁棒预测控制成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本文将对最优控制问题的鲁棒预测控制进行探讨。
一、最优控制问题概述最优控制问题是指在给定约束条件下,通过选择合适的控制策略使得系统性能达到最优的问题。
最优控制问题可以分为静态最优控制和动态最优控制两种情况。
静态最优控制是指在某一时刻系统状态已知的情况下,选择使性能指标达到最优的控制输入;动态最优控制则需要考虑系统状态的演化过程,并通过选择合适的控制策略来达到最优性能。
二、鲁棒性与最优控制在实际控制系统中,干扰和不确定性是不可避免的。
这些干扰和不确定性可能来自于外部环境的变化、系统参数的变动以及传感器和执行器的误差等。
这些因素的存在会给最优控制问题带来很大挑战,因为它们会破坏最优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在这种情况下,鲁棒预测控制可以提供一种解决方案。
三、鲁棒预测控制的原理鲁棒预测控制是一种利用系统的预测模型,通过在线校正控制策略以应对干扰和不确定性的控制方法。
其基本思想是使用系统的数学模型对未来状态进行预测,并根据预测结果进行控制策略的修正。
具体来说,鲁棒预测控制包括三个主要步骤: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设计鲁棒预测器以对未来状态进行预测、使用修正的控制策略来实现控制目标。
四、鲁棒预测控制的优势相比于传统的最优控制方法,鲁棒预测控制具有以下几个优势:1. 鲁棒性强:鲁棒预测控制考虑了干扰和不确定性的影响,可以有效应对各种情况下的控制问题,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2. 自适应性好:鲁棒预测控制通过在线校正控制策略,可以在系统运行过程中根据实时状态进行修正,适应系统变化。
3. 实时性高:鲁棒预测控制基于对未来状态的预测,可以更早地捕捉到系统的变动,从而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控制工程中自适应滑模控制算法的改进与应用
控制工程中自适应滑模控制算法的改进与应用一、引言控制工程是一门应用数学理论和方法,对工程系统进行建模、分析和优化的学科。
在控制工程中,控制算法的设计和优化一直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自适应滑模控制算法是一种常见的控制算法,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和适应性。
本文将探讨自适应滑模控制算法的改进与应用,以提高其控制性能和适用范围。
二、自适应滑模控制算法介绍自适应滑模控制算法是一种基于滑模控制的自适应控制方法,通过引入自适应参数来优化系统的控制性能。
滑模控制算法主要基于滑模面的概念,通过引入滑模面来实现对系统的控制。
自适应滑模控制算法在传统滑模控制算法的基础上,引入了自适应参数,并利用自适应参数来调整滑模面的位置和形状,从而提高系统的控制性能。
三、自适应滑模控制算法的改进1.改进自适应参数更新策略在传统的自适应滑模控制算法中,自适应参数的更新策略通常采用自适应律的形式,即根据系统状态和控制误差的信息来更新自适应参数。
然而,自适应律的更新速度较慢,导致系统响应较慢。
为了改进这一问题,可以采用模型参考自适应滑模控制算法,根据系统模型和参考模型的误差来更新自适应参数,从而提高自适应参数的更新速度和系统的响应速度。
2.改进滑模面的设计传统的自适应滑模控制算法通常采用线性滑模面,即滑模面为一条直线。
然而,很多现实系统的动态特性是非线性的,线性滑模面不能很好地适应非线性系统的控制需求。
因此,可以采用非线性滑模面的设计,例如椭圆形滑模面、抛物线形滑模面等,从而提高滑模控制算法的适用性和控制精度。
3.引入自适应饱和函数在实际控制系统中,往往存在着各种非线性因素和不确定性因素,这些因素对控制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产生了影响。
为了提高系统的鲁棒性和适应性,可以引入自适应饱和函数来抑制非线性因素和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
自适应饱和函数能够根据系统的状态和控制误差来调整非线性因素的影响,从而提高系统的控制性能和稳定性。
四、自适应滑模控制算法的应用案例1.自适应滑模控制在机械臂系统中的应用机械臂系统是一种常见的控制对象,其动态特性复杂且不确定性较大。
论自适应控制算法的稳定性与鲁棒性
论自适应控制算法的稳定性与鲁棒性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自适应控制算法逐渐成为了热门话题。
自适应控制算法是指系统可以自动调整参数以适应外部环境的控制算法。
它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机器人、航空航天等领域。
但是,自适应控制算法的稳定性与鲁棒性也成为了研究难点。
一、什么是自适应控制算法自适应控制算法是指系统可以自动调整参数以适应外部环境的控制算法。
它可以根据系统的误差信号,自动调整参数,实现控制目标。
与传统的控制算法不同,自适应控制算法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自适应控制算法的核心是参数估计法。
参数估计法是指通过观察系统输入输出信号的变化,来估计系统内部参数的方法。
在自适应控制算法中,通过参数估计法,可以快速、准确地调整系统参数,保证系统的控制性能。
二、自适应控制算法的稳定性控制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系统在一定条件下,不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不可控制的失稳现象。
在自适应控制算法中,稳定性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自适应控制算法的稳定性问题是由于参数估计法所引起的。
参数估计法可能会受到噪声、干扰等外部因素的干扰,导致参数误差的增大。
当参数误差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使系统发生失稳现象。
为了避免自适应控制算法的稳定性问题,研究学者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
其中,LMS算法是最为常见的稳定性算法之一。
LMS算法是一种自适应滤波算法,通过引入滤波器的思想,可以有效地抑制外部噪声和干扰对自适应控制算法的影响,保证系统的稳定性。
三、自适应控制算法的鲁棒性控制系统的鲁棒性是指系统能够在外部干扰或未知变量的条件下,仍能保持稳定的控制性能。
在自适应控制算法中,鲁棒性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自适应控制算法的鲁棒性问题是由于系统的非线性和复杂性所引起的。
系统内部存在着许多未知变量和外部干扰,这些因素都会影响系统的控制性能。
因此,在设计自适应控制算法时,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提高系统的鲁棒性。
提高自适应控制算法的鲁棒性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常见的方法是使用模糊控制算法。
非线性系统的鲁棒自适应控制
非线性系统的鲁棒自适应控制非线性系统的控制一直是自动控制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由于非线性系统具有复杂的动态特性和参数变化的不确定性,传统的线性控制方法在面对非线性系统时往往无法取得满意的控制效果。
因此,研究非线性系统的鲁棒自适应控制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非线性系统的特点非线性系统广泛存在于工程实践中,如机械系统、电力系统、化工系统等。
与线性系统相比,非线性系统具有以下特点:1.1 非线性函数关系非线性系统的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往往包含非线性函数关系,例如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等。
这导致非线性系统的动态特性十分复杂,使得控制设计变得困难。
1.2 参数不确定性非线性系统的参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环境条件、工作状态等因素的变化。
这使得系统的参数具有不确定性,给控制设计带来了挑战。
1.3 多模态行为非线性系统的输出往往呈现出多模态行为,即同一输入条件下系统的输出可能具有多个不同的稳定状态。
这种多模态行为增加了控制的难度,需要研究设计能够适应不同工作模式的控制策略。
2. 鲁棒自适应控制的基本原理鲁棒自适应控制是一种能够应对非线性系统不确定性的控制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自适应控制器对系统进行在线参数估计和补偿,从而提高控制系统的鲁棒性和适应性。
2.1 参数估计与补偿鲁棒自适应控制通过对系统的参数进行在线估计,并根据估计结果对系统进行参数补偿。
常用的参数估计方法包括最小二乘法、最小均方误差法等。
通过不断更新参数估计值,控制系统能够实时适应非线性系统动态特性的变化。
2.2 鲁棒性设计鲁棒自适应控制中的控制器设计需要考虑非线性系统的不确定性和干扰。
常用的鲁棒控制设计方法包括H∞控制、滑模控制等。
这些控制方法能够有效地抑制非线性系统的不确定性,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鲁棒性。
3. 鲁棒自适应控制的应用鲁棒自适应控制在工程实践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以下为几个典型的应用场景:3.1 机械系统控制鲁棒自适应控制可应用于机械系统的位置控制、轨迹跟踪等问题。
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的自适应与鲁棒性分析
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的自适应与鲁棒性分析自动化控制系统在现代工业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实现对各个环节的自动监测和控制,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系统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和变化,这就需要我们研究和应用自适应与鲁棒性分析的方法,以保证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鲁棒性。
一、自适应控制技术的概念与应用自适应控制技术是指控制系统能够在工作过程中对系统的特性和参数进行实时的调整和修正,以适应系统的变化和干扰。
它能够根据系统的反馈信息进行模型辨识和参数优化,从而实现对系统的自我修正和自我适应。
自适应控制技术在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以飞机自动驾驶系统为例,飞机飞行过程中受到的气流、温度、负载等各种因素都在不断变化,而自适应控制技术能够根据这些变化实时地调整飞机的控制策略和参数,以确保飞机的飞行安全和稳定性。
二、鲁棒性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方法鲁棒性分析是通过对系统的干扰、参数变化和不确定性进行分析和处理,保证系统在各种变化和干扰条件下仍能实现稳定的控制。
鲁棒性分析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鲁棒稳定性分析:通过对系统的传递函数进行鲁棒稳定性分析,确定系统在参数变化和外界扰动下的稳定性条件。
2. 鲁棒性能分析:通过对系统的传递函数进行鲁棒性能分析,确定系统在参数变化和外界扰动下的性能指标。
3. 鲁棒控制器设计:通过鲁棒控制器设计,实现对系统参数变化和外界扰动的鲁棒补偿,从而达到稳定控制的目的。
三、自适应与鲁棒性分析的结合应用自适应与鲁棒性分析是两种不同但相互关联的控制方法,结合应用可以更好地提高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1. 自适应鲁棒控制:自适应鲁棒控制是指在自适应控制方法的基础上进行鲁棒性分析和控制器设计,实现对系统参数变化和外界干扰的自适应鲁棒补偿。
这种方法可以在保证系统稳定性的同时,提高系统的鲁棒性和自适应性能。
2. 鲁棒自适应控制:鲁棒自适应控制是指在鲁棒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自适应控制器设计,实现对系统参数变化和外界干扰的鲁棒自适应调整。
自适应模糊pid直流无刷电机调速系统设计
自适应模糊PID直流无刷电机调速系统设计1. 概述在现代工业生产中,电机调速系统的设计和应用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直流无刷电机具有体积小、效率高、响应快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
而PID控制器作为一种经典的控制器,具有稳定性好、鲁棒性强等特点。
然而,传统PID控制器在面对系统参数变化、非线性系统等问题时存在一定局限性。
本文提出了一种自适应模糊PID直流无刷电机调速系统设计,旨在提高控制系统的鲁棒性和适应性。
2. 直流无刷电机调速系统的基本结构直流无刷电机调速系统通常由电机、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机构等组成。
其中,控制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接收传感器反馈的信息,并根据事先设定的控制策略调节执行机构,从而实现对电机速度的精确控制。
常见的控制器包括PID控制器、模糊控制器、自适应控制器等。
3. 自适应模糊PID控制器的原理自适应模糊PID控制器是一种结合了模糊控制和PID控制的新型控制器。
它可以根据系统的实时状态和参数变化,自动调整控制参数,从而提高控制系统对变化环境的适应能力。
其基本原理是将模糊逻辑推理和PID控制相结合,通过模糊化、模糊推理和解模糊等过程,得到控制量的输出,并根据输出调整PID控制器的参数,使控制系统更加灵活和鲁棒。
4. 自适应模糊PID直流无刷电机调速系统设计在设计自适应模糊PID直流无刷电机调速系统时,首先需要对电机和传感器进行建模和参数识别,以获取系统的动态特性和非线性特性。
根据系统的特性和要求,设计模糊控制器的模糊集、模糊规则库和解模糊方法,确定模糊控制的范围和边界。
接下来,结合PID控制器的特点和系统的动态响应,设计合适的PID参数整定方法,并将PID控制器与模糊控制器相结合,形成自适应模糊PID控制器。
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对系统的性能进行评估和优化。
5.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对自适应模糊PID直流无刷电机调速系统的设计和实验,我们得到了以下实验结果和分析:(1) 自适应模糊PID控制器能够有效地克服系统参数变化和非线性因素的影响,使系统具有更好的鲁棒性和适应性。
自适应控制概述范文
自适应控制概述范文自适应控制(Adaptive Control)是指一种能够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和系统内部参数变化自动调整控制器参数以实现最优控制的方法。
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实时监测系统的变化,自动调整控制器的参数,使得系统保持良好的性能和稳定性。
自适应控制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不断地监测并分析系统的输入输出数据,利用实时反馈机制对系统的动态特性进行建模和分析,以寻找最优的控制策略。
自适应控制最重要的特点是能够自动适应系统的动态特性,提高了控制系统的性能和适应性。
自适应控制的最主要优点是能够应对系统参数变化和外部干扰的影响,提高了控制系统的鲁棒性。
在实际应用中,很多控制系统的参数会因为各种原因发生变化,例如机械装置的磨损、系统的老化、环境的变化等等。
这些参数变化会导致控制系统的性能下降,无法满足设计要求。
而自适应控制能够通过实时的参数调整,自动适应这些变化,使得系统能够在不同的工况下保持良好的性能。
自适应控制的另一个优点是能够提高控制系统的鲁棒性。
鲁棒性是指当系统遭受到外部干扰或参数不确定性时,系统能够保持稳定性和性能。
自适应控制通过实时的参数调整,能够减小外部干扰对系统的影响,并实时修正模型中的不确定性,从而提高系统的鲁棒性。
自适应控制的核心是参数估计和信号处理。
参数估计是指根据实际系统的输入输出数据,利用数学模型和适当的算法,估计系统的参数,用于控制器的参数调整。
常用的参数估计方法有最小二乘法、滤波器法、最大似然法等。
信号处理是指对实际系统的输入输出数据进行滤波、降噪、滤波等预处理,以提高参数估计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自适应控制的实现需要根据实际系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控制算法和参数估计方法。
常见的自适应控制算法有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模型序列自适应控制、基于识别模型的自适应控制等。
每种算法都有其适用的场景和优势,需要根据实际应用的需求来选择。
自适应控制在各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机械系统中,可以利用自适应控制来减小传感器测量误差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在化工过程中,可以利用自适应控制来应对不确定性参数的变化;在电力系统中,可以利用自适应控制来应对负荷的变化和网络故障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高控制系统的鲁棒性与适应性
1、含义
鲁棒性:控制器参数变化而保持控制性能的性质。
适应性:控制器能适应不同控制对象的性质。
控制系统在其特性或参数发生摄动时仍可使品质指标保持不变的性能。
鲁棒性是英文robustness一词的音译,也可意译为稳健性。
鲁棒性原是统计学中的一个专门术语,70年代初开始在控制理论的研究中流行起来,用以表征控制系统对特性或参数摄动的不敏感性。
在实际问题中,系统特性或参数的摄动常常是不可避免的。
产生摄动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由于量测的不精确使特性或参数的实际值会偏离它的设计值(标称值),另一个是系统运行过程中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特性或参数的缓慢漂移。
因此,鲁棒性已成为控制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也是一切类型的控制系统的设计中所必需考虑的一个基本问题。
对鲁棒性的研究主要限于线性定常控制系统,所涉及的领域包括稳定性、无静差性、适应控制等。
鲁棒性问题与控制系统的相对稳定性和不变性原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内模原理的建立则对鲁棒性问题的研究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控制系统设计要求(指标)
(1)、结构渐近稳定性
以渐近稳定为性能指标的一类鲁棒性。
如果控制系统在其特性或参数的标称值处是渐近稳定的,并且对标称值的一个邻域内的每一种情况它也是渐近稳定的,则称此系统是结构渐近稳定的。
结构渐近稳定的控制系统除了要满足一般控制系统设计的要求外,还必须满足另外一些附加的条件。
这些条件称为结构渐近稳定性条件,可用代数的或几何的语言来表述,但都具有比较复杂的形式。
结构渐近稳定性的一个常用的度量是稳定裕量,包括增益裕量和相角裕量,它们分别代表控制系统为渐近稳定的前提下其频率响应在增益和相角上所留有的储备。
一个控制系统的稳定裕量越大,其特性或参数的允许摄动范围一般也越大,因此它的鲁棒性也越好。
(2)、结构无静差性
以准确地跟踪外部参考输入信号和完全消除扰动的影响为稳态性能指标的一类鲁棒性。
如果控制系统在其特性或参数的标称值处是渐近稳定的且可实现无静差控制(又称输出调节,即系统输出对参考输入的稳态跟踪误差等于零),并且对标称值的一个邻域内的每一种情况它也是渐近稳定和可实现无静差控制的,那么称此控制系统是结构无静差的。
使系统实现结构无静差的控制器通常称为鲁棒调节器。
在采用其他形式的数学描述时,鲁棒调节器和结构无静差控制系统的这些条件的表述形式也不同。
鲁棒调节器在结构上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称为镇定补偿器,另一部分称为伺服补偿器。
镇定补偿器的功能是使控制系统实现结构渐近稳定。
伺服补偿器中包含有参考输入和扰动信号的一个共同的动力学模型,因此可实现对参考输入和扰动的无静差控制。
对于呈阶跃变化的参考输入和扰动信号,它
们共同的动力学模型是一个积分器;对于呈斜坡直线变化的参考输入信号和呈阶跃变化的扰动信号,其共同的动力学模型是两个积分器的串接。
3、提高控制系统鲁棒性与自适应性的方法
我们总是假设已经知道了受控对象的模型,但由于实际中存在种种不确定因素,如:
(1)、参数变化;
(2)、未建模动态特性;
(3)、平衡点的变化;
(4)、传感器噪声;
(5)、不可预测的干扰输入;
等等,所以我们所建立的对象模型只能是实际物理系统的不精确的表示。
鲁棒系统设计的目标就是要在模型不精确和存在其他变化因素的条件下,使系统仍能保持预期的性能。
如果模型的变化和模型的不精确不影响系统的稳定性和其它动态性能,这样的系统我们称它为鲁棒控制系统。
所谓鲁棒性,是指标称系统所具有的某一种性能品质对于具有不确定性的系统集的所有成员均成立,如果所关心的是系统的稳定性,那么就称该系统具有鲁棒稳定性;如果所关心的是用干扰抑制性能或用其他性能准则来描述的品质,那么就称该系统具有鲁棒性能。
目前,为防止自适应系统失稳现象的发生,主要采取以下一些提高自适应控制系统鲁棒性的方法:
(1)、带有状态观测器的系统的鲁棒性一般而言,在控制系统中引入状态观测器会使它的鲁棒性变坏,因此应尽可能避免。
对于必须采用状态观测器的控制系统,当受控系统为最小相位系统时,可通过合理地设计观测器而使控制系统保持较好的鲁棒性。
其原则是把观测器的一部分极点设计成恰好与所观测系统的零点相对消,而观测器的其他极点在满足抗干扰性要求的前提下应使其尽可能地远离虚轴。
(2)、在自适应律中引人一定的死区,使得仅当辨识误差超过一定的阈值时,自适应控制才发生作用。
死区的选择与干扰有密切的关系。
(3)、产生一持续激励信号,保证参数估计的收敛及自适应系统的稳定性。
(4)、使用一修正的自适应律,仅当被估计控制器参数的范围超过一定值时,自适应律再投入调节。
(5)、为了阻尼高频寄生于扰引起的不稳定性,可使用在自适应律中加入一定的衰减项,采用平均技术等方法。
(6)、Goodwin及其合作者认为,研究的基点应该是使鲁棒控制器自适应化,可能正是出于这个考虑,Goodwin又把自适应控制分为鲁棒估计器和鲁棒控制器两个方面。
Song等也提出了自校正鲁棒控制器。
.
(7)、Elliot提出间隔N(N>1)个采样周期调整一次控制器参数,而参数估计仍每一次进行一次。
他证明了此系统的性能可以得到改善。
当系统存在未建模动态特性时,经试验证明,可以通过适当加大采样周期的方法来解决。
从物理意义上,加大了采样周期,相当于放大了抽样系统数据的间
隔,也即减弱了自适应回路的非线性影响,因此也就降低了未建膜动态特性可能引起的不利影响。
另一方面,一般未建模动态都具有高频特性,考虑这种情况,如果适当选择较大的采样周期,可以减弱或消除对高频特性的提取,相当于加滤波器,将高频信号过滤掉,这样自然使未建模高频特性部分的影响减小。
(8)、现阶段,神经网络在控制系统中运用也是更加的成熟,用于非线性系统辨识有其广阔的前景。
神经网络的鲁棒性依赖于神经网络参数位置和它附近系统误差曲面的具体形态。
神经网络参数设计在极值点附近而其附近的形态误差曲面又比较平缓时,网络的鲁棒性就好,否则鲁棒性就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