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素养概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术素养概论》
学院
学号
姓名
浅谈学术素养的概念、要素与培养问题
良好的学术素养是一个科研者的基本素质,是学术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一个科研者如果缺乏良好的学术素养,是难以取得重大学术研究成果的。一个具备了无畏精神、独立意识、批判思维和勤奋态度的科研者,必将在学术之路
上走得更远。
1学术素养的概念
学术素养是指学术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应具备的素质和修养,它是学术活动持续进行的内在动力,也是研究者高尚学术品德的体现。学术素养体现出研究者的文化自信心和独立的科研能力,它是在长期的学术研究中逐渐培养的精
神品质,它是一种研究习惯的长期积累,是取得重大研究成果的保证。
2学术素养的要素
学术素养保罗万象,但它的中心要素比较统一。其包括无畏的精神,独立的意识,批判的思维和勤奋的态度。
1)无畏的精神
“无畏”一词,从字面上讲,表示无所畏惧的涵义。它的外延是指不畏惧权威的认识,不畏惧研究过程的艰辛,不畏惧结果的不如人意,不畏惧于世人的冷嘲热讽。它主要体现在:一是对于已有的研究成果或定论,无畏惧它的社会影响力和公认度,一旦发现其中的瑕疵或谬误,敢于追求真理,探索新知。
二是科研过程中,研究的艰辛和曲折,会不断地消耗研究者的时间和精力,甚至,一段时间的努力,其结果可能一无所获。失败所带来的痛苦,失败所遭遇的非议等等,面对这样的现状而无所畏惧,不被主观和客观的因素所制约,仍以一种无畏的科研精神去奋斗,去上下求索。
2)独立的意识
独立的意识是一种科研习惯,保持独立性和独立的意识,才能激发研究者科研的潜能。那种“搭顺风车”和一稿多投、代发代写等现象的存在,旨在恶化科研诚信之风,扰乱了科研规范化的秩序。独立的意识在于使科研者保持这
样的一种习惯,在科研成果展示的步骤上,保持实事求是的科研诚信态度,以独立作者或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学术著作,自觉规避“搭顺风车”和作“伪注”的现象。
独立的意识还是一种科研自信的表现。研究者应根据课题或项目的难易程
度,决定科研参与者的人数。秉承高效的原则,尽可能地让少数真正有实力的研究者参与课题,使最终成功能真正展示出研究者自身的价值,这是科研发展的正态之势,也衡量科研者学术素养的标准。
3)批判的思维
批判的思维,简言之,就是怀疑的精神。由于真理具有时代性和阶段性,所以常抱有怀疑之思维,有助于更好地追求真理。于无疑处生疑,常思问题,会使得认识更加深入。不盲从既有认识,可以通过实践的方式,检验已有真理
或研究成果的现实价值,从而丰富已有认识。对于人文社科类研究,文献法是
一种通用而普遍的研究方法。对于中外古今学者的论述与成果,它们的认识都是阶段性的,认识的主观性和认识活动的阶段性,决定了认识是需要不断地深化。因此,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升华的过程中,质疑、怀疑、敢想、敢问的学术态度显得至关重要。对于前人结论性的认识,应重视其推理判断的过程,分析成立的条件和背景。批判的思维表现在阅读文献时,可以通过红色、黑色等笔做不同的笔记,遇到不同自己观点时,可以以批注的形式做旁批,这种“批注式”阅读法是批判性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笔者有这样的体会,长时间的“批注式”阅读实则是一种启发性和联想性思维,是一种积累原始素材的有效良策。人的思维会随情绪的波动而呈现敏捷与迟钝之分,及时地记录阅读文献中的兴奋点,有助于形成独到见解,尽管有时这样的“批注”不够科学和合理,甚至出现谬论,但是它暴露出研究者自身的弱性,有利于研究者的改正。这样的错误往往是未来通向成功之路的铺脚石。
4)勤奋的态度
勤奋的态度对于科研非常重要。韩愈曾说,行成于思而毁于随,业精于勤荒于嬉。无论你怎样的怀疑与批判,无论你是独立的研究还是团队的合作,想法存在于头脑之中,不勤于写作,不勤于修改,不勤于阅读与思考,所有一切努力都会因懒惰而使研究滞后。今日事,今日毕,现在有时间和精力去做的研究不做,过后往往会致使你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弥补。因此,勤奋的态度会让你收获很多,甚是意外或惊喜。
一个有所建树和影响力的科研人员,是应该具备以上的学术素养的,甚至还超越了以上学术素养所包涵的内容。一个真正热爱与钟情于学术研究的人,也必将成为拥有崇高学术素养的人,他的成长不仅是学术科研的发展变化的结果,更是他内心德行与外在行为的和谐完美地统一。
3学术素养的培养
如何培养一个人的较高地学术素养呢?概括之,勤学、好问、善思、多写、常改。
1)勤学
“勤学”的意思就是说热爱学习,乐于学习,沉浸其中,乐不知疲状态。在当今,这样一种积极状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第一,学习对象的确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 这是古训,今日读来,仍感有用。现代的班级授课制模式,为我们寻找到志同道合者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自己喜欢的同学、老师成为好朋友,经常和朋友聊天,互述心得与感想,这也是一种勤学乐学会学的表现,不一定就是非得呆在教室里,捧着书本学习才叫学习呢?
第二,学习工具的选择。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现代人
学习和生活的方式。生活于” E-时代”的我们,应充分利用时代发展的先进成功,改进我们的学习方式。以前,人文社会科学类的研究更多地采用文献
法,现在,可以利用好电脑。通过上网查询资料,结交学术圈内人士,与国内
外学术人进行交流,这是一种快捷有效的学习方式。现代的学术研究除了需要
使用传统的文献阅读法,调查法,历史研究法等,还要利用好网络资源。笔者
在进行学术研究时,通过开博客,写日志,认识了一些国内学术研究者,其中
还有一些期刊的编辑,这种人脉资源的拓展,对于后续的学术研究也是极为有
利的。因此,当下,既需要继承传统学术研究学习工具的使用,又要使用好网
络技术,让技术更好滴服务科研。
第三,学习方法的使用。学习方法的灵活使用,是提高科研成效的保证。
对于研究生而言,针对刚入门的或入门不久的研究生而言,方法尤为重要,它
是培养学术自信心和学术研究兴趣的重要影响因素。向同伴、导师,同行学习
这是一种方法,还有参加学术会议,开展学术沙龙,学术辩论赛等形式也是学
术研究的方法,与有些抽象的学术进行不同层面的接触,增强你与学术的亲密
感,让学术成为研究生生活的一部分,而非束之高阁的理论。
第四,从实践中学习。如果你是研究教学论的,你可以选择一所中小学进
行学习。如果你是研究高等教育学的,你可以去一所普通高校实习。只有理论
化的知识用于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完善理论,这才是学习,甚
是科研的应有旨归。
2)好问
对于“学问”一词,笔者有两种戏谑之谈。一曰:“学问学问,边学边
问。”二曰:“学问学问,学会提问。”诚然,此等说法只供茶余饭后之谈,
方不能等大雅之堂。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难,更重要,
更有意义。学会提真问题,规避伪问题,说来容易,做来难。对于人文社科类
的研究而言,发现问题的方式方法很多。总结如下: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网,国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办公室,国家教育发展报
告,国家级实验室,研究中心,科学院所等资源库,均是科研问题诞生地。这
些资源库往往会通过网站形式公布于民,时常浏览和查阅,就会发现国家和政
府的关注点和社会焦点,而这些关注点往往是对社会生活各个方法的呈现。而
这些问题也往往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可以解决社会中的现实问题。
3)善思
读书犹如吃饭,读书不思考等于吃饭不消化。思考一是为了巩固旧知识,
二是为了发现新知识。读书的过程是积累知识的过程,思考的过程是消化知识
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