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术期血液保护与输血安全课件

合集下载

围术期血液保护ppt课件

围术期血液保护ppt课件

重组活化Ⅶ因子
• rFⅦa可与组织损伤部位或破损血管壁的组织因 子结合,产生凝血酶并活化血小板,启动凝血系 统。 • rFⅦa主要用于CPB、肝移植和其他大手术困难止 血,急性颅内出血等。
成分输血
• 优点
1.对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影响小 2.容量小,浓度高和纯度高,治疗效果好 3.相对安全,不良反应小 4.减少输血传播疾病的发生 5.便于保存,使用方便 6。综合利用节约血资源
负压吸引 手 术 野 过滤
抗凝剂 储存
浓缩红细胞 离心分离 清洗
回输
凝块,异物
破碎红细胞。抗凝剂 血小板游离血红蛋白等
ICS的适应症
• • • • 预期出血量>1000ml或>20%估计血容量 。 患者低Hb或有出血高风险 。 患者体内存在多种抗体或为稀有血型 。 患者拒绝接受同种异体输血。
血液稀释技术
禁忌症
• 缺乏必要监护 • 氧传输明显降低:严重贫血,低心排综合征,严 重肺疾病 • 严重或急性心、脑、肾疾病 • 心内分流
主动脉内球囊阻断术
经股动脉置入球囊导管的腹主动脉内球囊阻 断技术,对骨盆、盆腔、骶尾部、脊柱下段 和下肢上段等部位手术出血进行了有效的控 制。
优点:
1.减少术中出血 2.缩短手术时间 3.提供清晰无血术野 4.血流动力学影响小 5.不增加手术切口,灵活掌握阻断时间 6.监测双足趾SPO2的方法简单、安全
A.自体输血措施
• 术前自体血储备(Preoperative Autologous Blood Donation, PABD)
• 术中自体血液回收(Intraoperative Cell Salvage, ICS) • 血液稀释(Hemodilution)

围术期血液保护-培训课件

围术期血液保护-培训课件

二、输血的危害!
1、传播疾病
• 我国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高达
9%,约有1亿人之多。
• 献血员虽经严格筛选,但输血后感染
乙肝者仍占0.3-1.7%,原因是:供血 者处于急性潜伏期 或乙肝病毒低含 量携带者不易检出 。
• 20世纪70年代发现丙型肝炎的发病
率高达7 %—12 %,占输血后肝炎 的90 % 。
•与他人共用注射器吸毒是血
液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
•另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卖血与
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
•我国去年的统计经采血感染
HIV者占总感染人数的9.7 %
• 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中国 内地开始的非法采血,在河 南等省造成了艾滋病大面积 扩散,感染人群数以万计。 而这些收集起来的鲜血,直 接流入了医院、流入了生产 血制品的工业流水线。
围术期 血液保护
青岛市市立医院麻醉手术部 青岛市疼痛临床研究治疗中心
艾登斌
主要介绍四个方面:
一、输血的历史回顾 二、输血的危害 三、减少输血的生理基础 四、减少输血的措施
一、输血的历史 回顾
• 1900年,奥地利病理学家Karl发现 了血型的存在,输血疗法的前景微 露曙光。
•随后美国的拉维生( Lewisohn)试
2. 抑制免疫功能
• 1993年阿佩斯(Opelz)等发现, 在肾移植前输血可降低排异反应,提 高移植肾的成活率
• 以后的大量工作发现,输血特别
是多次输血,可广泛降低各种抗原的 免疫应答,使受血者产生全面的免疫 抑制,对移植器官成活、肿瘤复发、 术后感染等均有很大影响。
肿瘤 复发
•文献显示,输血组的5年存活
•一项权威性的报告指出,大
约有66%的输血都是不正确的。

《血液保护与输血》课件

《血液保护与输血》课件

严格掌握输血指征,避免不必要的输血。 同时,改进手术技巧和止血方法,也是减 少失血和输血的有效方法。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2
输血
输血的定义和重要性
定义
输血是指将血液或血液制品输入到患者体内,以补充血容量、改善血液循环、 提高血液携氧能力等。
重要性
输血是临床医学中的重要治疗手段,对于抢救和治疗危重患者具有不可替代的 作用,如手术、创伤、大出血等情况下,输血是维持生命的重要措施。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3
血液保护与输血的关系
血液保护对输血的影响
01
02
03
减少输血需求
通过血液保护措施,如控 制失血、使用血液保护药 物和设备,可以显著减少 临床对输血的需求。
提高输血安全性
血液保护措施有助于减少 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提 高输血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
如何平衡血液保护和输血的关系
1 2
加强血液保护宣传教育
提高医护人员和患者对血液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 度,促进血液保护措施的推广和应用。
制定科学的输血标准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的输血标准,规范 输血指征和操作流程,避免不必要的输血。
3
研发新的血液保护技术和方法
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新的血液保护技 术和方法,提高血液保护效果和安全性。
新的血液保护技术正在被广泛应用于 临床实践,特别是在手术、创伤和危 重病等领域。这些技术的应用有助于 减少输血量,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 疗质量。
输血技术的改进和创新
输血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输血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创新。新型输血设备、输血方法和输血材料的研发和应用,能够 提高输血安全性和有效性,减少并发症和不良反应。

围术期血液管理PPT课件

围术期血液管理PPT课件

血液稀释
优点


缺点

经济
可获得含所有血液成 分的新鲜全血
红细胞容积短时间内
显著下降

急性血液稀释的生理 效应

减少手术中血液有形 成分的丢失

降低血液粘滞度,改
善微循环
自体输血

贮存式自体输血

术前自体采血贮存

回收式自体输血

术中和术后血液回收

稀释式自体输血

急性等容血液稀释 急性非等容血液稀释

意义:

减少术中失血
避免或减少同种异体输血
节约血源 防治输血并发症
血液稀释的理论基础

心输出量增加

血液粘滞度下降,外周阻力下降,回心血量增加,心 输出量增加,机体运氧能力不变

血液粘滞度、外周阻力下降

血液流速增加 组织灌注和氧合改善 红细胞利用率增加 机体氧摄取率增加

氧离曲线右移
围术期血液保护

完善的术前评估

手术患者术前贫血的诊断和治疗


术前合并心肺疾病患者的治疗和改善
凝血功能异常的监测和纠正
围术期血液保护

具体血液保护措施的计划和安排

在围术期的各个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或联合使用 多种技术手段进行血液质和量的保护,减少血液的 丢失和对异体血的需求

相关科室的协作和衔接
5.7% vs 13.0%
对于APACHE II ≤ 20和年龄< 55岁 的病人,输血增加死亡率
Herbert PC, et al. NEJM 1999
CRIT Study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及科学合理用血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及科学合理用血
鼓励临床创新与实践
鼓励医生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创新,为科学合理用血提供更 多经验和参考。
05 案例分享与经验总结
成功案例介绍
成功案例一
某医院在围手术期实施了一系列血液保护措施,包括自体输血、控制性降压和 微创手术等,成功地减少了对异体输血的需求,降低了手术风险。
成功案例二
某大型手术中,通过严格的血液保护方案,有效减少了术中出血和异体输血量, 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未出现并发症。
术中血液保护措施
控制性降压
通过药物或非药物手段,降低患者血压,减少术 中出血,有利于手术操作。
血液回收
利用血液回收机将术中的出血回收,经过处理后 再用于手术中输血。
药物治疗
使用止血药、抗纤溶药等药物,减少术中出血, 避免失血过多。
术后管理与随访
监测出血情况
术后密切监测患者出血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出血问题。
失败案例分析
失败案例一
某手术患者因未及时采取血液保护措施,导致术中出血过多,不得不大量输注异 体血,术后出现感染和器官功能不全等并发症。
失败案例二
某手术团队在围手术期未重视血液保护,导致患者术中出血量大,术后恢复缓慢 ,增加了治疗时间和费用。
经验教训总结
经验教训一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至关重要, 应制定科学合理的血液保护方
血液回收
血液回收技术
利用专业的血液回收机, 将流失的血液回收并分离 出红细胞、血浆等成分, 再用于临床治疗。
安全性保障
经过处理的血液应确保无 菌、无有害物质残留,且 与患者血型匹配,以确保 输血安全。
适应症与禁忌症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 术需要,选择合适的血液 回收方式,并避免不适用 于血液回收的情况。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及科学合理用血PPT课件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及科学合理用血PPT课件

血液保护的具体措施之三:成分输血
讨论成分输血的几种说法 1、病人什么都需要,所以要输全血 街头采血,送到病人前>24h,凝血因子↓,PT↓ PT治疗量为2000ml分离的血小板,输全血能达到吗? 输WBC要求1000ml血分离的白细胞×5天,输全血能达到吗? WBC风险:HLA-发热反应 T-GVHD 传播疾病
.
①手术前储存式自体采血以及促红细胞生成 血液保护的具体措施之一:自身输血 素和铁剂的应用
血液保护的具体措施之一:自身输血
②麻醉手术中: 合理的血液稀释 手术野自体血的回收
.
血液保护的具体措施之一:自身输血 ③手术后体腔或切口引流血的处理回收
术后体腔或引流血液的回收、处理再回输对大手术后的病人也很重要,可明显减 少异体血的用量,主张一般仅收集术后6小时之内的引流血液。
大量急性出血的三项抢救措施是:1.恢复血容量,1.止血,2.输血 良好的外科止血仍是减少手术病人失血的关键。 无论采取何种血液保护措施,都不应轻视手术止血的重要性,更不可 忽视长时间手术的创面广泛渗血,否则往往低估实际的失血量。 提高手术技巧,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并多开展“无创”或微创手术对减 少手术失血有重要意义。 根据手术的部位合理调整手术体位也是减少手术失血的简便有效方法 但多不被重视。 外科止血也包括局部止血药物的应用,目前常用的有纤维蛋白胶、凝 血酶、凝胶海绵、可吸收纤维素沙布及血小板胶等。
讨论成分输血的几种说法 3、虽然全血中某些成分达不到治疗量,输进去反正没坏 处有坏处! WBC→HLA免疫(发热,破坏PT) 病毒存在于WBC中 PT→HLA、HPA免疫 血浆→过敏 传播疾病风险(窗口期)
血液保护的具体措施之三:成分输血
讨论成分输血的几种说法 4、病人衰弱,输点血补充营养 每天最低需要蛋白质30~45g 血浆蛋白质7g/100ml 每天输1000ml全血(500ml血浆) 补充蛋白质合算吗?

围术期血液管理指南ppt课件

围术期血液管理指南ppt课件

LOGO
三、围术期输血及辅助治疗
(4)注意事项: A.不能依赖输注红细胞来替代容量治疗; B.少白红细胞适用于产生白细胞抗体患者; C.洗涤红细胞适用于自身免疫性溶血和对血
浆蛋白有过敏反应的患者; D.对于行心脏手术的患者,建议输注少白红
细胞; E.高原地区酌情提高血红蛋白水平和放宽输
纤维蛋白原等,必要时应进行床旁实时凝血功能监测,如血栓弹力 图(TEG)、Sonoclot等;
LOGO
三、围术期输血及辅助治疗
(4)监测原则
A. 除常规监测外,术中出血患者应在血细胞比
容、血红蛋白水平和凝血功能的监测下指导成分 输血; B. 围术期应维持患者前负荷,但要避免全身血 容量过高。严重出血时,应考虑动态评估液体反 应性和无创心排血量的监测,不应将中心静脉压 和肺动脉楔压作为判断血容量的唯一标准; C. 出现急性出血时,建议反复测量血细胞比容、 血红蛋白、血清乳酸水平及酸碱平衡情况,以了 解组织灌注、组织氧合及出血的动态变化。
LOGO
三、围术期输血及辅助治疗
(2)以下情况应考虑输注冷沉淀: A.存在严重伤口渗血且纤维蛋白原浓度<
150mg/dl; B.存在严重伤口渗血且已大量输血,无法及
时测定纤维蛋白原浓度时,将输注冷沉淀作为辅 助治疗措施; C.儿童及成人轻型甲型血友病、血管性血友 病、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及凝血因子Ⅷ缺乏症患者; D.严重甲型血友病需加用Ⅷ因子浓缩剂; F.纤维蛋白原水平<100mg/dl的患者,当进 行高出血风险的有创操作或手术前,考虑预防性 使用冷沉淀。
血型鉴定(包括ABO血型和Rh血型)、乙肝和丙肝相关检查、梅 毒抗体以及HIV抗体等;
9. 术前重要脏器功能评估,确定可能影响红细胞最终输注需 求(例如血红蛋白水平)的器官缺血(例如心肺疾病)的危 险因素;

围手术期输血管理ppt课件

围手术期输血管理ppt课件

编辑课件
7
术前评估
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m,TEG)是 近年来广为使用的用于评估凝血全貌、判断出 血风险和筛查各种凝血异常的实验室检查方法。 无出血临床表现且不存在围手术期出血风险相 关危险因素的患者,在进行手术或有创操作前 并不需要常规进行凝血功能检查。
编辑课件
8
术前评估
抗栓治疗明显增加患者出血的风险。抗栓治疗 包括溶栓、抗凝与抗血小板治疗。若患者围术 期使用抗栓治疗,术前需要了解抗栓治疗的原 因与必要性、使用的药物种类和剂量、是否合 并出血的临床表现、是否停药及停药时间、是 否有替代治疗方法与出血时快速逆转方法。
编辑课件
6
术前评估
常用的凝血功能检查包括凝血酶原时间 (Prothrombin Time,PT)、部分活化凝血酶 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 hromboplastin T ime,APTT)和血小板计数。PT与AP T T受 多种因素影响,为进一步评价凝血功能,还可 进行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vWF 、Ⅱ 、Ⅴ 、 Ⅶ 、Ⅷ 、Ⅸ 、Ⅹ 、Ⅺ ) 、血小板功能等检 查。
编辑课件
21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异体输血存在明显的风险,如急性溶血反应、 免疫抑制、感染等,其中相当一部分不良反应 是无法避免或难以根除的。因此,贫血是有害 的,输血也是有害的。为减少异体输血的风险, 对于部分患者,可采用自体输血的方式以减少 或避免异体输血。
编辑课件
22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自体输血是将患者自身的血液或血液成分回 输给自己,包括术前预储自体输血、术前血液 稀释自体输血(包括急性等容量血液稀释及急 性高容量血液稀释)和术中血液收集自体输血 三种方法。
编辑课件

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 ppt课件

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  ppt课件

ppt课件 11. Herzog CA, et al. J Card Fail, 2004, 10(6): 467-472.
10
贫血患者血红蛋白浓度越低,术后功能恢复越差
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了5793例老年髋骨骨折患者,主要终点:出院时远处行走能力,双变量分 析发现:高的术后血红蛋白(Hb)是出院时远处行走英尺的独立相关因素(p<0.001)12。
贫血
11
患者平均血红蛋白浓度与出院时实际行走英尺数
ppt课件 12. Lawrence VA, et al. Transfusion, 2003, 43(12):1717-1722.
11
小结
• •
贫血在围术期的发生率高发 围手术期贫血,会造成更高的死亡率,更差的术后恢复, 更差的
预后
ppt课件
12
ppt课件
20
21
目录
贫血和失血对围手术期患者的危害
输血 – 是围术期贫血和失血的首选治疗方案吗?
患者血液管理 – 基于患者安全的多学科协作模式
患者血液管理 – 全球实践结果的组成模块16
第1方面 第2方面 第3方面
优化红
细胞量
最小化 失血和 出血
利用和 优化贫血 的生理储 备
ppt课件 14. Marik PE, et al. Crit Care Med, 2008, 36(9): 2667-2674.
开放性输血策略的患者死亡率和感染率更高15
一项研究分析了19项研究中共6264例患者的资料 限制性输血策略降低了患者接受RBC输血39%的 风险 限制性输血策略较开放性输血策略降低了23%的 住院死亡率 采取限制性输血策略降低了19%的感染率 1项研究显示,与开放性输血策略相比,采取限 制性输血策略患者再出血的风险显著降低

围术期输血 ppt课件

围术期输血  ppt课件

③存在严重伤口渗血且已大量输血,无法及时测定纤维蛋白原浓度;
④儿童及成人轻型甲型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患者、纤维蛋白原缺乏 及凝血因子VIII因子缺乏症患者
⑤严重甲型血友病需加VIII因子浓缩剂
ppt课件
14
三、围术期输血及辅助治疗
6、输全血
用于急性大量血液丢失可能出现低血容量休克的患者,或 患者存在持续活动性出血,估计失血量超过自身血容量的 30%。但全血不全??
五、围术期输血不良反应
7、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
(1)库血保存时间越长,血浆pH越低、钾离子浓度越高。大量输血 常有一过性代谢性酸中毒
(2)血清钾高的患者,大量输血应提高警惕高钾血症
(3)输注大量枸椽酸后,可降低血清钙水平,影响凝血功能;枸橼 酸盐代谢后产生碳酸氢钠,可引起代谢性碱中毒,会使血清钾降低。
5 、患者出血史、家族出血史及详细用药史;
6、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肝功能、血型 鉴定(包括ABO 血型和Rh 血型)、乙肝和丙肝相关检查、 梅毒抗体以及HIV 抗体等;
7、术前重要脏器功能评估pp;t课件
6
二、输血前准备
1、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签定《输血治疗同意书》; 2、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3、停止或调整抗凝药物,可预防性给药改善凝血功能。择期手术可 推迟直至抗凝药物的效力消失; 4、有出血史的患者应行血小板功能检查,判别是否因使用抗血小板 药所致 5、了解患者贫血的原因(慢性出血、肾功能不全等),根据病因治 疗贫血,术前可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等药物。 6、血液病患者术前应进行病因治疗和/或全身支持治疗,包括少量输 血或成分输血、补铁、加强营养等; 7、如患者选择自体输血且条件许可时,可在术前采集自体血; 8、Rh 阴性和其他稀有血型患者术前应备好预估的需要血量。

围术期输血与血液保护优秀课件

围术期输血与血液保护优秀课件

急性超容血液稀释(AHH)
在术前短时间内快速输入一定量的胶 体液,使血管内容量高于正常,因而 使手术时实际出血相对减少的方法。。
注意
▲ 估计术中失血量在40 %以下 ▲ 心肺等重要器官功能正常 ▲ 有CVP、BP、HR、ECG等监测
具体方法:
于手术开始前25min内快速输入胶体液1520ml/kg,使血容量增加20 %左右,必要 时可给硝酸甘油等血管扩张剂,术中用胶 体及晶体液保持超容,若Hct 降到25 %以 下时则输浓缩红细胞,术毕适当利尿。
只要红细胞压积不低于20~30%,术 前无凝血障碍及肝功不良者,血液稀 释不会对凝血功能产生明显影响。
经研究,目前用于血液稀释的新一代 明胶液体,大量输入也不会对凝血系 统产生明显影响。
4、对各重要器官的 影响
只要红细胞压积不低于20~30%,由 于血液稀释后血流改变,对心脑、肾、 肺等循环均有一定的良性作用。
采血量=病人血容量×(稀释前Hct一稀释 后Hct)/稀释前后Hct平均值。
稀释后Hct一般以20~30%为宜。
晶体液与胶体液的优劣之争
晶体液的支持者强调其费用低廉、只 要量足效果就好、肾功能保护、过量 后再分布快等优点。
胶体液的支持者则强调若要保持有效 容量需大量晶体液,易导致软组织及 肺水肿,而胶体液则有扩容性能高、 可在血管内滞留较久等优点。
目前较有说服力的观点也许是 一般情况下
可用价格低廉的晶体液 而大手术时或快速血液稀释时 可使用扩容持续时间长、效果好的
胶体液
当失血量超过500—1000 ml以上时, 可部分间断输入浓缩红细胞,使Hct 维持在20~30 %左右。当出血较多的 手术步骤完成后,再适量补给混悬红 细胞,血浆部分则以胶体液代之,如 此可尽量减少全血对机体免疫功能的 影响。

围手术期临床输血课件

围手术期临床输血课件
05
输血前准备:准备输血床旁,进行输血前准备工作,如建立静脉通道、监测生命体征等
06
输血过程
评估患者输血需求:根据患者病情、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指标评估
申请输血:医生开具输血申请单,护士审核并签字
输血前准备:核对患者信息、输血器材、血液制品等
输血操作:连接输血器、输血袋,进行输血
输血过程中观察:观察患者反应、生命体征等,如有异常及时处理,或红细胞压积低于25%
01
急性失血:失血量超过总血量的20%
02
慢性失血:失血量超过总血量的10%
03
凝血功能障碍:如血小板减少、凝血因子缺乏等
04
严重感染:如败血症、脓毒血症等
05
严重创伤:如严重骨折、大面积烧伤等
06
手术治疗:如心脏手术、器官移植等
演讲人
01.
02.
03.
04.
目录
围手术期临床输血的重要性
围手术期临床输血的原则
围手术期临床输血的操作流程
围手术期临床输血的并发症及处理
1
输血在围手术期的作用
补充血容量:维持正常血压和循环功能
改善组织氧供:提高组织氧供,改善组织缺氧
纠正贫血:提高血红蛋白水平,改善贫血症状
促进伤口愈合:促进伤口愈合,减少并发症发生
提高患者治疗效果:输血可以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如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
输血安全与风险
输血安全:确保输血过程中无感染、无过敏反应等风险
输血风险:输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感染、过敏反应等风险
输血安全措施:采取严格的输血前检查、输血过程中监测等措施,确保输血安全
输血风险管理:制定输血风险管理计划,预防和应对输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0/2021
围术期血液保护与输血安全
8
输血的替代方法
• 一、容量治疗/血液稀释 • 为什么病人的HB水平即使达到70~80G/L仍然是
安全的,可以恢复的,关键在于有足够飞容量和前 负荷。容量治疗是维护循环功能的前提,是血液保 护的第一道防线。 • 血液稀释是容量治疗的重要手段,在大手术之前, 病人在麻醉下可实施急性等容量血液稀释(ANH) 或高容量血液稀释(HVH),前者将病人血液放出 400~800ML,同时用胶体和晶体液补足,术后再 将血回输给病人;后者不放血而是在麻醉后输入晶 体液和胶体液20~25ML/KG扩容,两者均使病人 术中出血为“贫血”之血,减少全血丢失,而血液 稀释本身可以改善循环,增加组织的氧供和氧合。
2/20/2021
围南山院士说:“安全用血是人民的需要, 血液保护是我们的职责。”血液保护与输 血安全是完全一致的,血液保护好了,就 会少输或不输异体血,减少输血传播性疾 病和输血不良反应。
• 血液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无偿 献血/全民教育,血液检测和预警,输血指 证/限制性输血,容量治疗/血液稀释,自体 输血/血液回收,血浆代用品,微创外科/控 制性降压,造血/止血药物,去白细胞血/血 浆,血液代用品及血液消毒等十个方面。
2/20/2021
围术期血液保护与输血安全
10
四、输血的替代方法
• 二、自体输血/血液回收 • 自体输血就是用病人自己的血治病人的病,用病人

我国是肝炎大国,HBV感染率达10﹪。HCV
90﹪经输血传播。HIV在我国的感染率占采供血
5.5﹪,约5.5万人,是传播艾滋病的第二途径。尽
管应用核酸护增技术(PCR)可使HBV窗口期自
56天缩短至33天,HCV自82天缩短至20天,HIV
自22天缩短至11天,但由于窗口期的存在,病毒的
基因变异,献血员中无血清转化现象(无抗体产生) 以2/20/及2021实验室误差等围,术期输血液保血护与安输血全安全 仍不能保证。 6
血液保护的意义
围术期血液保护与输血安全
1
2/20/2021
• 血液保护与心肌保护,肺保护和肾保护是 围术期五大保护之一。血液是人类宝贵资 源,它与水资源一样面临短缺和污染的危 险,有计划和科学的用好这一资源(红色 资源),防止它丢失、破坏和疾病传播, 就会造福病人,因此血液保护也是“红色 保护”。为了救命和治病,手术时应当做 到不出血、少出血、不输液或少输血,努 力开展自体输血和成分输血,使输血工作 由经验性走向科学性,由开放性走向限制 性,由粗放型走向集约型。
2/20/2021
围术期血液保护与输血安全
3
• 输血安全与血液保护措施
2/20/2021
围术期血液保护与输血安全
4
• 一、无偿献血/全民教育
• 无偿献血是血液保护的重要手段,更要防止血液传 播性疾病的根本对策。我国1998年正式实施无偿献 血以来,无偿献血从22﹪上升至95.56﹪,自愿无 偿献血从5.5﹪上升至84.78﹪。同时我们已在医务 人员和人民中间开展了输血风险教育,严厉打击非 法采供血行为。过去医学教育只讲如何输血,现在 我们要讲能如何避免输血。尽管我国血液的质量有 很大的提高,但目前绝对安全的血液仅占临床用血 的40-60﹪,乙肝、丙肝和艾滋病的传播仍是输血 安全的最大威胁,因此手术前病人仍需签输血同意
2/20/2021
围术期血液保护与输血安全
9
• 容量治疗/血液稀释应采取晶体液和胶体液联合输注。
常用的晶体液为平衡盐液(乳酸林格氏液或醋酸林格
氏液),主要补充失血量和维护血管内容量。晶胶比 例一般为1:1或1:2.为防止血液过度稀释,应同时 检测HCT/HB,HCT不低于21~24﹪,HB不低于 70~80G/L。
2/20/2021
围术期血液保护与输血安全
7
• 三、输血指证/限制性输血 • 2000年我国制定了卫生部《临床输血法技术规范》,
作为国家献血法的配套文件,它是我国第一部输血 指南。该文件明确规定血红蛋白(HB)G>100/L, 不必输血,HB<70G/L应输用红细胞,介于70~ 100G/L之间则视病情而定。近十年循证输血的证据 表明,限制性输血(HB<70~80G/L)优于开放性 输血(HB<90~100G/L),前者输血风险逃避率 为33﹪,后者为0﹪。在欧洲一项ABC研究和美国 CRIT的研究中,均发现ICU的危重病人,输血组相 关率死亡率分别为18.5﹪和25﹪,而不输血组分别 为10.1﹪和10.0﹪,它充分说明输血会增加并发症 和死亡率,因此输血指证的制定是为了限制输血。
书,告知输血可能带来的危害和并发症。
2/20/2021
围术期血液保护与输血安全
5
• 二、血液的检测
• 血液传播的病原体已知有10种:⑴细菌,⑵梅毒螺 旋体,⑶疟原虫,⑷人免疫缺陷病毒(HIV),⑸ 人类嗜淋巴病毒(HTLV),⑹乙肝病毒(HBV), ⑺丙肝病毒(HCV),⑻丁肝病毒(HDV),⑼甲 肝病毒(HAV),⑽巨细胞病毒(CMV)等。新发 现的病原体8种:⑴戊肝病毒(HEV),⑵己肝病 毒(HGV),⑶微小B19病毒,⑷人疱疹病毒 (HHV),⑸TT病毒(TTV),⑹变异型克雅并, 又称疯牛病),⑺西尼罗河病毒(WNV),⑻ SARS病毒等。
• 输血指证是血液保护的核心,而血细胞比容(HCT) 和HB是输血指证的“眼睛”。只要病人血压好, 心率、心电图好,动脉氧饱和度(SPO2)好,尿 量好和末梢温暖,说明生命器官和组织的灌注氧合 充分,HB>70~80G/L是完全可以耐受的。为了 严格执行输血指证,我们应当在手术室和ICU床旁 配备HCT/HB检测仪,以便随时掌控失血情况, 减少不必要输血。
• 由于浓缩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FFP)和单人份 浓缩血小板属于中度感染危险的血致品,而多人份 浓缩血小板,冷沉淀和纤维蛋白原属于高度感染危 险的血制品,在采供血中应严格筛查血液中所有的 病毒,尤其是HVB,HCB和HIV,因此,政府要 加大县以上中心血站的投入,更新现有的检测设备, 加大对血液采集,加工的监督力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