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美术》民间皮影戏
课件28274131
![课件28274131](https://img.taocdn.com/s3/m/82be0817fc4ffe473368abdb.png)
演 讲 稿 的 写 法
一、皮影的造型特征
一、演说者和听众分析 1、 演说的成败,首先决定于演说者的良好心 理素质和充分准备。必须克服羞怯、拘谨、冷谈 、自卑,做到勇敢、轻松、亲切、自信。任何演 讲都必须有满腔热情和必胜的信心。 2、 在演讲前对听众的人数、年纪、性别、教 育程度、有关话题的、关注焦点和愿望、固定的 态度和信仰等要进行调查,做到有的放矢,才可 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3、在演说过程中,必须目视听众,必须察言 观色,注意听众情绪反应做适当的点整。
第三单元 中国民间美术——皮 影
一、皮影的造型特征
三、文字口语化,语言的节奏感 演讲的声音稍纵即逝,因而演讲稿必须要写得入耳。 1、多用群众创造的形象生动的语言 演讲要尽量把不易听懂的书面语言改为口语,如书面 语“对垒”、“角逐”改为“比赛”、“竞争”等口语。 2、避免同音相混的语言 如期中---期终;终年----中年;全部---全不等 3、多用象声语言 如,载重超负荷-----装多了,车压得吱吱的响; 不说“正、草、隶、篆他会写”应改为“什么正楷啦 ,草书啦,隶书啦,篆书啦他全部会写”
一、皮影的造型特征
第三单元 中国民间美术——皮 影
一、皮影的造型特征
前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的演讲 为了悼念周恩来,联合国下半旗,这是我决定 的。原因有二:一是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她的 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她使用的人民币多得中国有10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 /4, 可是她总理周恩来,没有一个孩子。你们任何国 家的元首,如果能做到其中一条,在他逝世之日 ,总部照样为他下半期。完了。
上 身 处 理
中 国 民 间 美 术 —— 皮 影
四、自制皮影 双臂处理
中 国 民 间 美 术 —— 皮 影
民间美术皮影戏赏析
![民间美术皮影戏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e6cd12c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f5.png)
民间美术皮影戏赏析民间美术皮影戏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一种形式,通过手工制作的皮影,配以灯光和音乐,以及表演者的娴熟技艺,将故事情节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和思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赏析民间美术皮影戏的艺术魅力以及其独特的表现形式。
民间美术皮影戏的艺术魅力在于其独特的制作工艺。
皮影戏的人物形象是由剪纸艺术创作而成的,每个角色都需要经过精细的剪裁和雕刻,然后将其固定在竹棍上,形成一个个活动的人物。
这种制作工艺不仅需要剪纸师傅的巧手和耐心,还需要对角色形象的准确把握和艺术创造力。
这些精致的皮影人物形象,使得观众在观赏皮影戏时能够感受到浓厚的艺术氛围。
民间美术皮影戏的表演形式也具有独特的魅力。
在皮影戏的表演中,表演者要通过手中的皮影,配合灯光的照射和音乐的伴奏,来表现出角色的动作和情感。
虽然表演者身形不见,但他们通过手指的灵活运动,将皮影人物的形象和情感传递给观众。
他们熟练的技艺和丰富的表演经验,使得观众仿佛看到了真实的人物在舞台上演绎故事。
民间美术皮影戏的故事情节通常取材于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和文学作品。
这些故事情节丰富多样,有的悲剧,有的喜剧,有的讽刺,有的寓意深远。
通过这些故事情节的展现,观众不仅能够欣赏到精彩的戏曲表演,还能够深入思考其中的道理和哲理。
民间美术皮影戏在传递文化和价值观念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得观众在娱乐的同时也能够得到教育和启发。
民间美术皮影戏还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不同地区的皮影戏在故事情节、表演形式和音乐伴奏上都有所不同,反映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
同时,民间美术皮影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民间美术皮影戏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表演形式和故事情节,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它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艺术创造的表现。
通过赏析民间美术皮影戏,我们可以感受到其艺术的魅力,体验到其中所蕴含的智慧和情感。
五年级美术上册《皮影》优秀教学案例
![五年级美术上册《皮影》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cb574d54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cb.png)
1.教师总结:针对学生的讨论和汇报,进行总结归纳,强调皮影艺术的历史、文化、审美价值,以及制作技巧和表现手法。
2.学生总结:请学生谈谈对本节课皮影艺术的认识和收获,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小结
1.课后作业:布置学生课后完成一份皮影作品,要求运用所学知识,创作出具有个性特色的皮影形象。
2.作品展示:下节课前,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皮影作品,分享创作心得,互相学习、交流。
1.学生自我评价:学生对自己的皮影作品进行评价,反思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
2.小组内互评:小组成员相互评价,分享创作心得,发现他人的优点和不足,相互学习、借鉴。
3.教师评价:我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4.反思与改进:根据评价结果,学生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展示皮影戏表演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皮影戏的表演形式和特点。
2.提问引导:观看视频后,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这种表演形式叫什么吗?”“皮影戏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等,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3.导入新课: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皮影》,激发学生对皮影艺术的兴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创作心得,培养学生表达、沟通、协作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情感方面:通过学习皮影艺术,激发学生对民间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审美情感。同时,鼓励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发挥个性,培养自信心和自豪感。
2.态度方面:引导学生以尊重、欣赏的态度对待皮影艺术,认识到传统艺术的价值,学会珍惜和传承民族文化。
民间艺术赏析之皮影戏
![民间艺术赏析之皮影戏](https://img.taocdn.com/s3/m/27844026f8c75fbfc67db265.png)
民间艺术赏析之皮影戏-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民间艺术赏析之皮影戏中国是个拥有上下5000年历史的国家,也是古代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在这样悠久的历史的长河里,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艺术。
艺术也就成为了中华文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皮影,这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是古代人们的智慧的结晶,也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这是我喜欢皮影戏最重要的原因,小时候我住在乡下那时候对于作为孩子的我而言除了上学其他时候不是帮母亲做农活就是自己找乐子玩,当然那时的确没什么好玩的,除了老张家的皮影戏,老张不是每天都在村里演皮影戏的因为那样他就养不活他的班子所以我看皮影戏的次数就越发的珍惜了,也许正是因为这样加深了我对皮影戏的热爱以至于从我五年级搬家后到现在再也没看过真人表演的我在大学民间艺术赏析课上首先想到便是皮影戏,它唤醒了我儿时的欢乐所以接下来我希望通过我对皮影戏的学习得到的知识让更多的人喜欢上皮影戏。
下面我将分三部分描述我对皮影戏的理解以及我的看法。
首先是什么是皮影戏以及我在了解过后得到的感受。
(一)皮影戏简介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蜡烛或燃烧的酒精等光源的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演戏,是中国汉族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
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用手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在过去还没有电影、电视的年代,皮影戏曾是十分受欢迎的民间娱乐活动之一。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
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幕布,观看一种平面人偶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而皮影戏中的平面人偶以及场面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
关于皮影还有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汉书》记载,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武帝的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
皮影简介中国风皮影戏介绍科目ppt课件
![皮影简介中国风皮影戏介绍科目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fb1f5bf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5b.png)
叁
皮 影 戏本作品由远近团队制作,欢迎下载使用,不得转卖。 的本作品由远近团队制作,欢迎下载使用,不得转卖。 演 出
皮影戏的演出
皮影戏的造型主要有人物、鸟兽、
山水等,而舞台道具的造型,也 非常巧妙,有帷幔、城寨、房屋、 亭院、车马和家具等,都呈现出 丰富的环境装饰效果。
本作品由远近团队制作,欢迎下载使 用,不 得转卖 。
皮影戏的演出
本作品由远近团队制作,欢迎下载使 用,不 得转卖 。 本作品由远近团队制作,欢迎下载使 用,不 得转卖 。
肆
皮 影 戏本作品由远近团队制作,欢迎下载使用,不得转卖。 的本作品由远近团队制作,欢迎下载使用,不得转卖。 发 展
皮影戏的对外流传
早在公元十三世纪初叶,我国的皮影艺术 首先传入了南亚各国,其以印度、泰国、 爪哇为最盛;公元十五世纪曾传入埃及, 后于十七世纪由波斯辗转传入土耳其,十 八世纪中叶传入欧洲各国。
为了让皮影动作灵活,一个完整皮影人物的形体,从头到脚 通常有头颅、胸、腹、双腿、双臂、双肘、双手,共计十一个 部件。 头部--头包括颜面、帽、须和颈部,下端为楔子,演出本作品由远近团队制作,欢迎下载使用,不得转卖。 时插入胸上部的卡口内,不用时则卸下保管。 胸部--上部装置 卡口,皮影人头就插在那里。与胸上侧同点相钉结的有两臂, 本作品由远近团队制作,欢迎下载使用,不得转卖。 各分为上下臂两节,小臂下有手相连。 腹部--腹部上方与胸相 连,下方与双腿相连,腿部与足为一个整体(包括靴鞋在内)。 皮影人物各个关节部分都要刻出轮盘式的枢纽(老艺人称之为" 骨缝"),以避免肢体叠合处出现过多重影。连接骨缝的点叫"
皮影戏的戏班
皮影戏规模很小,但却是“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但凡要演皮影戏都必须先搭 起一个小小的戏班子。
民间美术皮影和木偶
![民间美术皮影和木偶](https://img.taocdn.com/s3/m/4ed46d5cc5da50e2524d7fc1.png)
人物设定分为旦、生、净、丑、 末、怪。
所谓花旦装扮有 不同的型态呈现, 除了温婉的女性 美感,更加入了 突显故事中人物 的特性。
皮影和布偶戏、傀儡戏最大的不同点是皮影戏受限 于平面表演,且因为它的视觉效果和光线息息相关, 所以皮影戏偶的设计和制作就更着重在图腾设计和 透光度以及操控性。而三大偶戏之中也只有皮影戏 偶是采平面美术的。其它均为立体设计。
皮影戏流传的地域极为广阔,最北到黑龙江省,最南到广东省,西部到 青海省都有皮影戏,中原地区陕西有牛皮娃娃影,江浙有羊皮影和山西有纸 窗影。有的省区还有不同流派,如河北省就有西派和东派之分,西派为北京 影,又称蒲团影,东派为滦州影,也叫乐亭影或唐山影。
民间美术
(三)
纪保超 郑州轻工业学院易斯顿美术学院
亦真亦幻的民间表演艺术
舞动的身躯:皮影与木偶
皮影戏又称皮猴戏,是最早期 的民间艺术之一。
1.起源于唐宋时期。 2.融合了戏剧、美术、工艺、音乐…等艺
术综合体。
3.寓教于乐,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为主 要题材,具有传播文化的功能。
皮影戏是一种中国传统的古老艺术,与布袋戏和傀 儡戏并称为三大偶戏,也是结合了戏剧、音乐、文 学、工艺、美术等各种技艺的综合艺术。 皮影戏 的渊源,根据记载,可追溯至二千多年前汉武帝与 李夫人的故事,然而,它的兴盛却是在宋朝以后, 从北宋至今至少已经存在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有的省区,在皮影造型上有共同特点外因唱腔和音乐,表演方法的不同 又分别有不同的流派和流行地区,如陕西的皮影,按声腔和流行的地区的不 同就有“阿宫腔”、“八步景”、“碗碗腔”、“弦板腔”、“拍板皮影”、 “商洛道情”、“关中道情”、“安康道情”、“陕北碗碗腔”、“安康越 调”等的区别。如“拍板皮影”主要流行在陕西潼关、华阴一带,又称“老 腔皮影”,据说自明代(公元1368––1644年)就开始流行,唱腔以字定腔,声 调豪放、激越,唱时幕后各人分任剧中角色,惟挑竿的为唱者之主,其他人 员帮腔。乐器上只用二弦(牛筋弦)、胡琴。每唱至紧张时,一人用力拍板节 奏,形成特色,故称“拍板皮影”。所演剧目多为表现“春秋战国”和“三 国”历史故事为主,无才子佳人戏。
小学美术《皮影》教案
![小学美术《皮影》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2df304b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fd.png)
一、教学内容
小学美术《皮影》教案,选自人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下册第六课《民间艺术》。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
1.了解皮影戏的历史起源、发展过程和地域特色,感受其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2.观赏和分析皮影戏中的人物形象、道具和场景,学习皮影的制作方法,包括剪、刻、染色等基本技巧。
3.发挥创意,运用所学制作技巧,设计并制作一个具有个人特色的皮影作品。
4.通过课堂展示和交流,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皮影艺术,让学生掌握皮影的基本制作技巧,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加深对我国民间艺术的了解和认识。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创造和表达能力,通过实践操作,学会运用美术语言进行创作,提高审美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和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树立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皮影戏的基本概念、制作方法和表演技巧。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皮影艺术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传承这一优秀的民间艺术。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皮影戏的基本概念。皮影戏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它通过剪制的人物和道具,在幕后用光源照射,在幕布上形成影子,进行故事表演。它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皮影戏表演案例。这个案例将展示皮影戏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传承和讲述故事。
中国民间皮影艺术的艺术特色
![中国民间皮影艺术的艺术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8744f0c804a1b0717fd5ddda.png)
中国民间皮影艺术的艺术特色。
总述皮影的艺术特色:皮影的雕刻工艺、光影造型、平面构成等方面共同构成了皮影雕刻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这里我们将分别阐述中国民间皮影艺术的艺术特色。
一、多样镂空技法,创造光影特效。
在白色的影屏上,透过光才能观赏出影和色的艺术效果。
光、影、色三者的组合效果,形成了皮影雕刻艺术的观赏性。
这也是皮影独有的艺术特色,为了达到所刻的形体投影清楚,光影成形好看,雕刻大量采用镂空的表现手法,既装饰了形体,又创造了更富有装饰性的的光影效果。
根据不同的表现对象,镂空出不同形状极为丰富的露光面,形成了明线与暗线、光点与彩面的无穷变化,增强了形体装饰效果和黑白灰对比。
镂空的手法在皮影雕刻中运用最多。
花脸脸谱、服饰上的花纹装饰、宫殿的雕梁画栋、影窗、影壁、花卉树木、家具桌椅、帐幔上的纹样线网以及海水、彩云,无处不用镂刻的方法。
镂刻要求纹样装饰华丽严整,图案组织疏密得当,以精雕细刻而见长。
二、追求平面的装饰效果。
由于皮影戏表演中的局限性,只能通过正侧面的影像的活动展开戏剧情节。
自然,这种美术造型也只能是运用正侧面这种角度才能最为典型地表现出戏剧艺术造型。
对于人物的设计,一般都采用侧身五分脸或七分脸的平面形象。
例如影戏脸谱造型,在设计上不受透视、解剖等限制,采用正面造型,既“五分脸”使形体特征单纯明显,外轮廓突出,视觉醒目。
在场景的设计上,也是从平面造型的需要出发,以少胜多,以一当十。
一朵云代表天空和行云,一棵树代表山林,一块山石代表山峦起伏,力求减少层次,减少重叠。
在影屏画面上追求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求得影体与空间、疏与密、虚与实、动与静的对比和变化。
三、意想化造型。
以人物造型为主重点讲述。
人物造型多采取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进行设计,人物的装束与面容神韵生动形象、夸张幽默、诙谐浪漫。
用线条镂空法进行形象刻画。
用色简练,平涂着色。
在后背光照下,视觉效果剔透而艳丽。
皮影人物造型夸张,变形大胆,影人的头部造型多以线条勾画,五官按角色特点,予以性格化处理。
八年级上册美术《皮影》
![八年级上册美术《皮影》](https://img.taocdn.com/s3/m/89ab6c7e27d3240c8447efff.png)
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 的活动影画艺术,有人 认为皮影戏是现代" 电影始祖"。
二,皮影的历史
“有一种艺术,是完整的戏剧,比莎士比 亚早1800年;使用影像,比卢米埃尔发明的 电影早2100年;是纯粹民间具有‘摇滚’精 神的音乐,比猫王早2150年。这种艺术是中 国独有的,这就是皮影戏……”
中国皮影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 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 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颗 精巧的明珠。
最后在手和脚上安装上钢丝,一个可以动 的“皮影”就完成啦
作业:每组制作一个皮影
1,将需要活动的部分和主体部分分开,并 注意预留重叠的部分(需要打眼) 2,如果颜色上不去可以用砂纸先打磨一
下
课后思考:
1,想一想,为什么我们见到的皮影 大部分是侧面的? 2,为什么说皮影艺术是中华民族艺 术殿堂中不可缺少的一颗明珠?
皮 影
主 讲 人 : 孟 洁
问:
你能说出它的名字叫 什么?
答:皮 影
关于皮影的知识
一 、 什 么 叫 做 皮 影 戏
二 、 皮 影 的 历 史
三 、 制 作 皮 影 的 材 料
四 、 皮 Βιβλιοθήκη 的 制 作 过 程五 、
中 国 的 皮 影 、 世 界 的 明 珠
一,什么叫做皮影戏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 “灯影戏”、“驴皮戏”, 有的地区叫“皮猴戏”、 “纸影戏”等 皮影戏是一种用蜡烛或燃烧 的酒精把用兽皮做成的人物 或动物剪影照射在白色的影 幕上,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 剧。表演时,艺人在幕后 操纵剪影,用当地流行的 曲调唱述故事,并配以打 击乐和弦乐,有浓厚的乡 土气息。
皮影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它的 演出装备轻便,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精彩动人 皮影戏还对国内外文化艺术的发展起过一定的 作用。有不少新的地方戏曲剧种,就是从各路皮影 戏唱腔中派生出来的。 中国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皮影戏 的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 术片的发展也都起过先导作用。西方世界从十八世 纪的歌德到后来的卓别林等世界文化名人,对中国 皮影戏艺术都曾给予过高度的评价。
第四章皮影ppt课件
![第四章皮影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3a0f44e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b6.png)
等处使用。 ▪ 绘刻线:以笔代刀用于装饰,起点缀作用。
▪ 4、 着色
▪ 现今常用透明色料取代过去的传统色料,既方便,透光效果又好。 着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黑五种纯色,一般互不调配,但可 分深浅色区分层次,进行平涂,双面着色。
▪谢谢
二 民间皮影造型特点
▪ 皮影造型的主要特点是影像造型。 ▪ 皮影造型风格独特,故在美坛中独占一席。它为了适于皮影戏的幕
影表现形式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美学模式。对于人物的造型,有以 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 1、 人物造型平面化∶
对于人物的设计,一般都采用侧身五分脸或七分脸的平面形象。
▪ 人物面部设计,传统皮影正面人物多用空脸法(阳刻),反面人物多用 实刻法(阴刻),脸谱设计的一般规律是,黑忠、红烈、花勇、白奸、 空(阳)正、实(阴)邪。
皮影人物一般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 手十一件连缀组成,经人操纵能做机械性动态表演。
▪ 头的比例大些,一般为体高的五分之一。 ▪ 手的比例要比真实的小些。身子比真实人体细,瘦些,身段上窄下
宽,手臂过膝,不然上了亮幕就显得雍肿。 ▪ 五官部分,眼睛要大,嘴巴要小,方能使人物有神 ▪ 阳刻正面角色则多为平长细眼,小嘴,直鼻梁,显得平和有度。 ▪ 所有人物除旦角外,额头凸现,冠饰大幅度后移,这一变形夸张,
▪ 5、 熨平
▪ 皮影着色后阴干,熨压平整。将皮影来在两热土坯之间,等冷却之 后取出。
6、上油
东北部地区的皮影在压平后,还要上一层桐油或清漆,以增强透明度 和耐用性。
▪ 7、订缀
▪ 在影人的两手、两下臂、两上臂、上身、下身和两腿等部件的关节 点处,用线订缀起来,再用一皮条包围在上身的脖领处作为安装影 人头的插口。最后在脖领前订上一根铁丝作为支撑影人的主杆,在 两手端处用线各拴一根铁丝为耍杆,插上影人头后,一件完整的皮 影人即告完成。
中国传统民间美术的种类
![中国传统民间美术的种类](https://img.taocdn.com/s3/m/3e8e8370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e8.png)
中国传统民间美术的种类1.皮影戏:皮影戏是中国古老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通过剪纸的方式制作出各种角色和道具,在灯光照射下进行表演。
皮影戏具有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效果,传承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3.泥塑:泥塑是以黏土、泥土等自然材料为主要材料进行雕刻创作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泥塑以其精巧而生动的形象表达能力,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4.窑洞壁画:窑洞壁画是指中国北方地区的一种民间绘画形式,它出现在古代民居的窑洞内壁,用于装饰和表达民间文化,主要绘制人物、动物、花鸟等图案。
5.剪纸:剪纸是中国最古老、最常见的民间美术形式之一,它以剪纸技巧将纸张剪成各种形状的图案来表达美感。
剪纸常常用于装饰和祈福,也是中国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6.刺绣:刺绣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民间手工艺,通过针线在织物上刺绣各种图案和花纹。
刺绣作品以其精致、细腻和独特的美感而闻名于世。
7.民间木雕:民间木雕是以木材为主要材料进行雕刻创作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它以其大胆、粗犷和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形象表达能力而受到广泛的喜爱。
8.民间陶瓷:民间陶瓷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泥土为原料,通过手工陶烧制作各种陶器、瓷器和陶瓷工艺品。
9.民间木版年画:民间木版年画是中国农村地区流传最广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其创作材料为木版和水墨,主要描绘了丰收、祈福、神话等各种主题。
10.工艺扇:工艺扇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中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品,它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造型成为了中国民间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以上仅是中国传统民间美术的一部分种类,每个地区和民族在这些基础上还有更多的独特艺术形式和作品。
这些传统民间美术通过代代传承,凝聚了中国文化的智慧和情感,成为了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宝库。
中班美术课教案《皮影戏》含反思
![中班美术课教案《皮影戏》含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5f878ced5a8102d277a22fba.png)
中班美术课教案《皮影戏》含反思中班美术课教案《皮影戏》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美术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简单了解皮影的特征及制作过程,感受我国古老民间艺术的魅力,产生表演皮影戏的兴趣,知道皮影戏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一种,鼓励幼儿乐于参与绘画活动,体验绘画活动的乐趣,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美术课《皮影戏》含反思教案吧。
设计意图:皮影戏是我国民间优秀的传统艺术表演形式,它集说、唱、演为一体,具有深厚的艺术内涵和文化价值。
皮影戏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丰富教师的艺术内涵,提高教师的艺术修养,还能帮助幼儿了解更多的民间艺术形式及其文化内涵,激发幼儿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培养民族自豪感。
在皮影戏活动中,通过观看演出、交流与讨论、共同制作、合作表演等多种活动形式,引导幼儿在与同伴、教师的互动中,不断建构丰富的知识、经验,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创造能力、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等的发展,培养幼儿自主、独立、勇于挑战困难的精神。
活动目标:1.知道皮影戏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一种。
2.简单了解皮影的特征及制作过程,感受我国古老民间艺术的魅力,产生表演皮影戏的兴趣。
3.鼓励幼儿乐于参与绘画活动,体验绘画活动的乐趣。
4.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活动准备:1.录像:皮影戏《龟与鹤》片断;《龟与鹤》的幕后表演操作。
2.皮影舞蹈《俏夕阳》。
3.皮影手偶及有关皮影的图片。
4.幕布(3米长的白布)、台灯。
活动过程:1.欣赏皮影戏《龟与鹤》片断,感知皮影戏的特点。
师:小朋友,你们看过戏吗?今天老师也请你们看一段戏。
和你看过的戏比一比有什么不同?(放录像)师:你们看到了什么?你觉得和以前看到的戏一样吗?喜欢吗?(评析:皮影戏片段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
皮影戏,旧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皮影戏中国民间艺术
![皮影戏中国民间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c194ef6d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fc.png)
3
皮影戏的剧目和表演形式
皮影戏的剧目和表演形式
皮影戏的剧目通常取材于历史故事、民间传说 和神话故事等,如《三国演义》、《西游记》 、《白蛇传》等经典作品都被改编成了皮影戏 。在表演形式上,皮影戏有单人表演和多人表 演两种形式。单人表演时,一个人负责操纵皮 影形象和演唱;多人表演时,则由多人协作完 成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 活方式和娱乐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然而,许多人对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 仍然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和热爱
例如,在一些地方建立了皮影戏博物 馆和传习所,培养年轻一代学习皮影 戏的技艺和文化内涵
传统的皮影戏已经不再是现代人主要 的娱乐方式之一
为了传承和发展皮影戏这一民间艺术 瑰宝,中国政府和许多民间组织积极 开展保护和传承工作
皮影戏中国民间艺术
目录
-
1 皮影戏的历史 2 皮影戏的制作 3 皮影戏的传承和发展 4 皮影戏的国际影响 5 皮影戏的未来展望
皮影戏中国民间艺术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 或"灯影戏",是中国民 间古老的传统艺术,其 历史可追溯至西汉,兴
于唐朝,盛于清代
这种艺术形式借助灯光 将雕刻精良、造型各异 的驴皮或牛皮剪影映照 在屏幕上,配以音乐和 歌唱来表演故事,被认 为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瑰
皮影戏的历史
夜中微有风采之度 帝因披卷辍笔而下曰:'月宫清冷女儿寒 '乃探笔于这句下题云:'知臣贾伟写 '#34; 这是关于皮影戏最早的文字记录 在唐代之后,皮影戏在中国各地流传,并发展出各自不同的风格和特色。这种艺术形式常 常在庙会、节庆等场合表演,深受人们喜爱 到了宋代,皮影戏的制作技术有了新的发展。宋代皮影戏制作精细、雕刻传神、剧目丰富 、表演生动。此时,皮影戏的流传范围已经遍布中国的大江南北,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表 演艺术之一 元代时期,皮影戏被传入欧洲。在欧洲,皮影戏被称为"中国影子戏",它曾是17世纪欧洲 宫廷剧的保留节目 明清时期,皮影戏的发展达到了高峰。这一时期的皮影戏制作更加精美、表演更加丰富、 剧目更加多样。皮影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
中国传统文化非遗文化 皮影戏(2)介绍
![中国传统文化非遗文化 皮影戏(2)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a202ff1c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e1.png)
影皮制作
皮影人de四肢和头部是分别雕成de,用线联缀而成,以便表 演时活动自如.
一个皮影人,要用五根竹棍操纵,艺人手指灵活,常常玩得观众 眼花缭乱.不仅手上功夫绝妙高超,嘴上还要说、念、打、唱, 脚下还要制动锣鼓.
演皮影de屏幕,是用一块一平方米大小de白纱布做成de.白 纱布经过鱼油打磨后,变得挺括透亮.演出时,皮影紧贴屏幕活 动,人影和五彩缤纷de颜色真切动人.
伍
传承发展
【非遗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中国非遗】
传承发展
传统de皮影戏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可避免de局限性.这也是它适应如今快节奏社会最大de障 碍.
一、皮影精雕细琢,巧夺天工de色彩造 型倾倒了无数de艺术家,却给它de制作 带来了极高de难度.一个影人de制作要 包括制皮,描样,雕镂和上色等十余道工 序,这些复杂de工艺足以花去一个手工 艺人数星期de时间,还不包括这期间因 任何一个小错误而导致无法修改,前功 尽弃de可能性.
随着社会de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审美水平也在 逐步提高,因而大家把以前皮影中de角色与人物,都以更精湛 与更细腻de雕刻工艺表现出来.
皮影de制作工艺正在从曾经de娱乐为主,欣赏为辅向现如今 以欣赏为主,娱乐为辅缓慢过渡.将来de皮影更强调与突出其 静态de艺术价值,通过场景de布置,角色de表情,丰富de色彩 等,展示着它独特de魅力.
• 腹部——腹部上方与胸相连,下方与 双腿相连,腿部与足为一个整体(包 括靴鞋在内).
• 皮影人物各个关节部分都要刻出轮盘式de枢纽(老艺人称之为 “骨缝”),以避免肢体叠合处出现过多重影.
• 连接骨缝de点叫“骨眼”.骨眼de选定关系到影人de造型美感,选 择恰当会有精神抖擞之相,反之则显得佝偻垂死,萎靡不振.选好骨眼 后,用牛皮刻成de枢钉或细牛皮条搓成de线缀结合成,十一个主要部 件就这样装成了一个完整de影人.
认识中国民间艺术——皮影戏
![认识中国民间艺术——皮影戏](https://img.taocdn.com/s3/m/c77c1532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bf.png)
认识中国民间艺术——皮影戏皮影戏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戏剧形式,被誉为“活动的画”。
它以剪纸皮影为媒介,通过灯光照射产生影像,配以音乐和人声表演,将故事情节展现给观众。
作为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之一,皮影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民智慧,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一、起源与历史皮影戏起源于古代中国,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古人发现了将轻薄的剪纸做成人物形象,并在光线照射下形成影子的神奇效果。
自此,皮影戏逐渐演化为寓教于乐的民间艺术形式。
二、制作工艺皮影戏的制作过程包括设计、剪纸、上漆、制作身体部件以及装备灯光等环节。
首先,剪纸师傅根据故事情节和角色要求,用剪刀将涂有黑色颜料的薄皮纸剪成各种形状。
然后,纸影粘贴在牛皮或驴皮上,经过上漆和打磨,使其坚韧耐用。
最后,安装好灯光设备,皮影戏就可以开始演出了。
三、表演形式皮影戏的表演形式一般分为主持、音乐、音效和皮影的展示等环节。
主持人负责解说故事情节以及提醒观众注意事项;音乐和音效通过传统乐器和声音模拟器产生,增强了戏剧效果;皮影表演则是整个演出的核心,演员使用手法灵活操纵皮影,配合不同的声音效果和音乐,表现出丰富的情感和形象。
四、文化内涵皮影戏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融入了道德观念、教育故事和历史传承等元素。
通过皮影戏,人们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加深对传统价值观和人伦道德的认识。
五、艺术表现力皮影戏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法,展现了戏剧的魅力。
剪纸的图案创意、纸影的形象塑造、音效的巧妙运用,都让人们对故事情节和角色形象产生共鸣。
同时,皮影戏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念,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世界的审美追求。
六、保护与传承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皮影戏目前正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民间艺术形式,相关部门加大了对皮影艺术的保护力度,建立了一系列的培训和传承机制。
此外,一些爱好者和艺术家也积极参与保护和传承工作,通过制作和演出皮影戏,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一传统艺术。
中华民间艺术之皮影戏(课件)小学生拓展
![中华民间艺术之皮影戏(课件)小学生拓展](https://img.taocdn.com/s3/m/7846b624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db.png)
连本戏(连续剧)要通宵达旦或连演十天半 月不止,一个庙会可出现几个影班搭台对擂 唱影,热闹非凡,其盛状可想而知。
皮 影 戏 艺 术 流 派
由于皮影戏在中国流传地域广阔,在不同区域的长期演化过程中, 形成了不同流派,常见有四川皮影、湖北皮影、湖南皮影、北京皮 影、唐山皮影、山东皮影、山西皮影、青海皮影、宁夏皮影、陕西 皮影,以及川北皮影、陇东皮影等风格各具特色的地方皮影。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 于战国,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
04
皮
皮
皮
皮
影
影
影
影
戏
戏
戏
戏
表
历
艺
艺
演
史
术
术
形
起
流
特
式
源
派
色
皮 影 戏 表 演 形 式
形种甘在乐同述边一艺或皮
式拙肃河,时故用边人“影
很朴天南有配事当操们灯戏
受的水、浓以(地纵在影,
人汉等山厚打有流戏白戏旧
们族地西的击时行曲色”称
的民农,乡乐用的人幕。“
欢间村陕土器方曲物布表影
迎艺,西气和言调,后演子
。术这、息弦)唱一面时戏
。
,
,,”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 制品的通用称谓。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幕布,观看一 种平面人偶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而皮 影戏中的平面人偶以及场面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 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在过去还没有电 影、电视的年代,皮影戏曾是十分受欢迎的民间娱乐活动 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衬景、道具
景物包括:
城、楼、园、洞、宫殿、官府、庙宇、桌、 椅、凳、树、桥、船、山、水、云等等。景片造型 多变,样式多样,雕工精细,具有装饰性,多为侧 面像。
皮影除了人物造型以外,还有龙凤禽兽、
“公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行。”
运用平面的影像表现人物性格特征。以辩善恶、分美 丑、寓褒贬,用线条和空白的疏密变化,对眉眼鼻嘴进行 大胆夸张,以突出效果。
(三)皮影戏的历史(长盛不衰) 明代:翟佑曾写诗描述:
“南瓦新开新戏场,堂明灯烛照兴亡, 看看弄到乌江渡,犹把英雄说霸王。”
皮影戏的分类此时分为:
(小花脸或三花脸),是喜剧角色, 在鼻梁眼窝间勾画脸谱,多扮演滑 稽调笑式的人物。在表演上一般不 重唱工,以念白的口齿清晰流利为 主。可分文丑和武丑两大分支。
戏曲中人物行当的分类,在各 剧种中不太一样,以上分类主要是 以京剧的分类为参照的,因为京剧 融汇了许多剧种的精粹,代表了大 多数剧种的普遍规律,但这也只能 是大体上的分类。具体到各个剧种 中,名目和分法要更为复杂。
6、武旦:亦称“刀马旦”,指武打戏中擅长武 打
重武功的女性人物,在服装上有长靠 与短扮之分。长靠者多表现将帅人 物,如穆桂英、刘金定等。
眼眉平,多忠诚;圆眼睛,性情凶。 线线眼,性情柔;豹子眼,性情暴。 若要笑,嘴角翘;若要愁,锁眉头。
这些口诀概括地说明了刻制皮影人物如何掌握人物 的性格特征和“喜、怒、哀、乐”的表情特征。
员外衫等)、
衣______(仙衣、龙凤衣、八卦衣、号衣、孝衣、罪衣)
戳子分为
氅______(敞怀式外衣、老氅、公子氅、英雄氅、斗篷氅) 袍———(龙袍、红袍、道袍、板袍) 褂———(马褂) 流趟——(短打),袈裟等。
此外,不同人物脚上穿的各式靴子也是各不相同。
衬景 相当于舞台布景、起着点缀环境、深
可知皮影戏是古时元宵观灯发展至市民文 艺的产物。
可证皮影原从纸影发展而来,而纸影实自燃 火取影之彩灯变出。
(二)皮影戏的历史(繁荣发展) 唐宋代:
在城市中普及,从素描雕镞发展成刻皮设色。 且已经有专门从事这一行业的人。
南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镞,后用彩色 装皮为之”。
宋代已经形成了专门的行业,在艺术上形成了皮影人 物造型原则:
设帐幕、夜张灯烛,让汉武帝另坐他幕观看影子,已构 成影戏雏形。
(二)皮影戏的历史(起源)
二说:是汲取道士方士“弄影还魂术”以及佛 教寺院中盛行的“俗讲”、“变文”的影像配以说、 唱、乐 的形式,而形成的一种民间综合艺术。时间大约在唐 开元、天宝以后。发源于西安。
《广德神异录》(唐):
“唐明皇于正月望夜,上阳宫大陈影灯,设 庭燎,自禁门望殿门,设蜡炬,莹煌如昼,”
“面如红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
(1)头茬 (2)身段 (3)衬景道具
1、头茬
头茬又称“梢子”。 分为生、旦、净、末、丑、高盔、翎子、 相貂、鬼怪、神头、变脸头等各个类别;
旦角,也称旦行,是女性角色的统称。根据年 龄、性格及表演特点,又分正旦、小旦、花旦、老 旦、彩旦、武旦六个门类。
1、正旦:主要扮演中年妇女,唱做并重,以唱功 见长讲究动作稳重,神态端庄。有扮演 仪表端庄,刚柔相济的青年少妇或年轻 女子,归正旦过老,视小旦却浮,在表 演上取正旦之唱功,用小旦之做功,称 为正小旦,也属正旦行当。 如白素贞、等。
4、老旦:专扮演年迈苍劲和体弱力衰的老妇。 如佘太君、《放饭》中的朱母等。
5、彩旦:即丑旦,亦称“媒旦”或“摇(音) 旦”,
则女丑,是表现女性特定人物的行当。 如《法门寺》中的刘媒婆、《玉堂春》的
鸨儿等。
旦角,也称旦行,是女性角色的统称。根据年 龄、性格及表演特点,又分正旦、小旦、花旦、老 旦、彩旦、武旦六个门类。
手影戏、纸影戏、和皮影戏
(二)皮影戏的历史(长盛不衰)
皮影戏在我国最红火的时候,从元明开始以地 方分为不同流派:
如陕西皮影、唐山皮影、北京皮影、湖北皮 影、四川皮影、云南皮影、东北皮影、湖南-广东 皮影等,各流派皮影人物造型都有不同,也都有 各自的拿手曲目。
仅以北京为例,皮影就分东、西两派。
(二)皮影戏的历史(鼎盛)
旦角,也称旦行,是女性角色的统称。根据年 龄、性格及表演特点,又分正旦、小旦、花旦、老 旦、彩旦、武旦六个门类。
2、小旦:主要扮演未婚的年轻女子,如豪门权贵 的小姐多称“大家闺秀”,也撑“闺阁 旦”,小康之家和平民百姓的姑娘则称 “小家碧玉”或“闺门旦”。要求扮相
俊 美,嗓音甜润、清脆,如黄桂英、胡风 莲、许翠莲等。
(四)皮影人物造型的艺术风格
皮影造型风格独特,故在美坛中独占一席。它为了适于 皮影戏的幕影表现形式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美学模式。对于 人物的造型,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1) 人物造型平面化
(2) 人物造型艺术化
(3) 人物造型卡通化
(4) 人物造型戏曲化
(1) 人物造 型平面化∶
(2) 人物造 型艺术化∶
(3) 人物造 型卡通化∶
(4) 人物造 型戏曲化∶
对于人物的设计,一般都采用侧身五分脸 或七分脸的平面形象
采取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进行设计,人 物的装束与面容神韵生动形象、夸张幽默、 诙谐浪漫。用线条镂空法进行形象刻画。用 色简练,平涂着色。在后背光照下,视觉效 果剔透而艳丽。
皮影人物一般由头、上身、下身、两腿、 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十一件连缀组成,经 人操纵能做机械性动态表演。人体比例通常 是上身与双臂偏长,以利表演效果。
花树虫鱼、山石门景、亭台殿阁、军帐兵器、 陈设用具,车船马轿、城桥塔寺等等,其造型 都与皮影人物相谐调,无不透着鲜明的皮影艺 术特色。
皮影人物、道具、配景的各个部位,常常饰
有不同的图案花纹,整体效果繁丽而不拖沓, 简练而不空洞。每一个形象不仅局部耐看,而 且整体配合也美,既充实又生动,构成完美的 艺术整体。
皮影人物造型,是按戏曲生、旦、净、丑 的模式进行设计的。各行当脸谱和行头的程 式化造型,源于舞台戏剧而又超越于舞台戏 剧。
因限于平面布幕演出,在造型上最具特点,只能 左右运动而没有三维立本效果,迫使皮影只能做二维 造型表现---人像多侧影,脸谱外形虽有正侧面、斜 侧面和正面,但躯体只有正侧和斜;
皮影造型除了受剪纸的影响外,还从汉画像石、 砖,古代宗教壁画、雕塑中汲取营养,并从通俗小说 中的人物肖像和民间传说中的人物肖像描写和民间传 说为依据。如关于
(1)原料加工 (2)落样 (3)雕刻 (4)敷彩 (5)定性 (6)装订
( 1 )原料加工—— 制皮∶以新宰的牛皮或驴皮 为最佳。先用清水浸泡数日,取出后将皮的两面反 复刮制干净,再刮薄至透明。洗净后,于木框上绷 紧阴干。
(2)落样∶将制好的皮料切块,经湿布捂软 后,用硬木推扳打磨光平,再 用钢针描绘图样。
末
末行扮演中年以上男子,多数 挂须。又细分为老生、末、老外。
老生:所扮角色主要是正面人 物的中年男子。
末:一般扮演比同一剧中老生 作用较小的中年男子。传统昆剧演 出整部传奇之首出,照例皆为副末 念诵词曲开场。
戳子分为
蟒______(蟒袍帝王将相之服) 靠______(将军服是带靠旗的铠甲)、 掩______(掩衫,半蟒铠)、铠(将士服不带旗的铠甲)、 衫______(花衫、云杉、素衫、裙衫、旗衫、公子衫、
一说:源于汉武帝思念爱妃的:
《汉书.外戚传》记载
“李夫人少而蚤卒……上(武帝)思念李夫人不已。 方士齐人少翁能致其神,乃夜张灯烛,设帷帐,陈酒 肉,而令上居他帐,遥望见好女如李夫人之貌,还幄坐 而步,又不得就视,上愈益相思悲感。为作诗词:”是 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 “令乐府诸音家 弦歌之……”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86年)。
戏”等; 是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
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 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 乐。是广泛流传于中国民间的一种古老独特的民 间戏曲艺术。
(二)皮影戏的历史(起源)
皮影戏最早起源于哪里,有各种不同说法,起源时间 也有争论,一般说法是起源于汉朝,有传说和史料分 别记述:
(3)雕镂∶将描好图样的皮料垫在木板或蜡 板上进行镂刻。镂刻的技法很多,西北部地 区艺人善用推皮走刀的刻法,并用多种型刃 刀具进行雕凿。而东北部地区一般不用型刃 刀具。雕镂完毕后,擦洗干净,压平着色。
(4)现今常用透明色料取代过去的传统色 料,既方便,透光效果又好。着色 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五 种纯色,一般互不调配,但可分深浅 色区分层次,进行平涂,双面着色。
正是由于这些特殊的材质,使得皮影人物及道具在后 背光照耀下投影到布幕上的影子显得瑰丽而晶莹剔透,具 有独特的美感。
(三)、民间皮影造型特点
三、皮影人物 的分类
沿袭传统戏曲的习惯,皮影人物被划分为:
生、旦、净、末、丑五个类别;
更加特别的是,每个人物都由头、上身、下身、 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十一件连缀组成,表演 者通过控制人物脖领前的一根主杆和在两手端处的两 根耍杆来使人物做出各式各样的动作。
净:俗称花脸。以各种色彩勾勒的图案化的脸 谱化妆为突出标志,表现的是在性格气质上粗 犷、奇伟、豪迈的人物。这类人物在表演上要 音色宽阔宏亮,演唱粗壮浑厚,动作造型线条 粗而顿挫鲜明,“色块”大,大开大合,气度 恢宏。如关羽、张飞、曹操、包拯、廉颇等即 是净扮。
净行人物按身份、性格及其艺术、技术特 点的不同,大体上又可分为正净(俗称大花 脸)、副净(俗称二花脸)、武净(俗称武二 花)。副净中又有架子花脸和二花脸。丑的俗 称是小花脸或三花脸。
到清朝,影戏的流向在全国可以说是全方位的, 全国除西藏、新疆少数几个省外,各地都有留下了影 戏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