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悲剧性因素解析
《寒夜》:摇曳在烛光里的悲剧
![《寒夜》:摇曳在烛光里的悲剧](https://img.taocdn.com/s3/m/8e1a8334f12d2af90342e61a.png)
---------------------------------------------------------------最新资料推荐------------------------------------------------------《寒夜》:摇曳在烛光里的悲剧《寒夜》:摇曳在烛光里的悲剧《寒夜》是巴金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小说通过细致的心理、语言等描写,写出了抗战后期下层人们特别是知识分子穷困潦倒的生活,把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的变故和民族的背景相结合起来,衬托出了抗战后期国民党统治之下的底层人们的悲哀命运。
这部小说与以往巴金的小说有一个很大的区别,那就是《寒夜》直接把下层的小人物写进了小说的主线里,可以说,这是一部为生活在底下人民而呐喊的著作。
无论是生活在哪一个时代,我们都很少能听到来自底层的声音,历史都是偏爱于强者,就注定着小人物是难以登上生活的最高舞台,小人物大都是悲哀的,而生活在抗战后期当局者腐败统治之下的小人物就更显得悲哀。
这就是《寒夜》注定是一部悲剧所在的根源。
巴金的《寒夜》里,为我们塑造了几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汪文宣和曾树生都是接受过新知识的大学毕业生,他们都曾胸怀着梦想,然而战争与现实粉碎了他们的向往。
毕业后,汪文宣只能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单位里做个校对,拿着少得可怜的薪水,曾树生则是在银行里被当做花瓶摆设,他们都是无奈地被屈就于现实与梦想之间过着苟活的日子。
1 / 5汪文宣和曾树生两个人同居再然后结婚生子,原本该可以过个宁静的日子,可汪母与曾树生婆媳之间的矛盾一直不可调和,汪文宣却只能被夹在两个女人之间,靠着知识分子的那份善良与责任来调解树生和自己母亲的关系,然而调解总是无力的。
汪文宣是个老好人,但很懦弱,处处忍让,发自内心的关心别人那也是因为自己的无能造成的,关心树生,那是因为不能让她过上好日子而内心愧疚在找不到其他方法时,只能用上知识分子的语言来一个求心里安慰的办法,就像他在看到树生的调职通知书时所说的:你去吧,我没有问题。
寒夜
![寒夜](https://img.taocdn.com/s3/m/06a96c2fbd64783e09122b14.png)
《寒夜》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党玥媛西南大学文学院 222011308011117摘要:书中的人物形象很丰满、很多面,不能根据一点就来指责这个人,有时候他们也出于无奈,我们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无法感同身受,一切悲剧的根源都来自于那个社会。
关键字:人物形象悲剧社会巴金说了《寒夜》中的人物形象是虚构的,可是背景、事件却都来自生活,他选取就是当时住处的四周。
人们躲警报、喝酒、吵架………这一类事每天都在发生,他好像就活在小说中,观看那些镜头,正因为经历过,他才想说出来、写出来,写社会的不公、黑暗,他并不是怀着某种批评的态度去审视剧中的人物,而是带有一种同情的叙述,通过他们的悲苦命运来抨击这个社会。
“我写《寒夜》和写《激流》有点不同,不是为了鞭挞汪文宣或者别的人,是控诉那个不合理的制度,那个天天腐烂下去的是善良人受苦的制度。
”文章中汪文宣一家生活艰苦,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是直接因素,最重要的还是社会不合理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一家人收入低,生活贫困。
政治上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很显然汪文宣的收入是矛盾产生的一个原因,“汪文宣在一边暗暗骂道。
“你年终一分红,就是二三十万,你哪管我们死活!要不是你这样刻薄,树生怎么会跟我吵架?””文中汪文宣多次谈到周主任,他什么都不如汪,就是有背景,才能稳坐高位,“他又带着苦笑加上两句:”现在读书人是下等人了。
””“这个年头,人是最不值钱的,尤其是我们这些良心没有丧尽的读书人,我自然是里面最不中用的。
”别小看汪文宣只是个职员,那也是靠别人介绍得来的,可见没有关系,没有后台,有再高的学历在那种社会是混不下去的,汪文宣与曾树生两个人都有工作,生活都如此艰难,就不难想象那些下层人民了,比如文中那个整夜卖炒糖米开水的老人,他又如何生活呢?在这样的社会中,只允许有头有脸的人活着。
巴金看到了,他觉得难受,他想说出来。
很多人觉得汪文宣太软弱,我觉得这个也是社会造成的,“大学时代的抱负像电光般的在他的眼前亮了一下,花园般的背景,年轻的面孔,自负的言语。
《寒夜》家庭悲剧原因初探
![《寒夜》家庭悲剧原因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65635a1102020740be1e9b54.png)
《寒夜》家庭悲剧原因初探摘要:《寒夜》把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悲剧展示到我们面前,让我们反思感悟:是什么原因促成了这样一出悲剧的发生?其根源又是什么?本文从社会原因、思想意识的不同和人物自身人格缺失等多方面,分析了这出悲剧的原因,给现代家庭以警示。
关键词:《寒夜》家庭悲剧社会原因思想意识原因人格缺失巴金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
他的小说大都是写旧家庭的崩溃以及青年一代的叛逆和反抗。
他前期的作品中常常带有无政府主义的色彩,但更能引起人们注目的却是那种叛逆和追求的躁动情绪,其主导面是反专制反封建的。
但自1942年《还魂草》发表以后,巴金的创作风格发生了转变,对家庭的概念也发生了变化。
在巴金早期的创作中,家庭是黑暗的象征物,是专制的具型化。
家和青年所走的道路处于完全对立的状态,是埋葬青年的“狭的笼”。
而后期作品中呈现的则是“温情脉脉”的家庭,作者站在家庭的立场上憎恨破坏家庭侵略的暴行。
从此,家不再是革命的对象,而是强权的对立面。
因此,同样是描写家庭悲剧,前后期却有着不同的意义,给人不同的感觉。
前期作品中的家(如《激流》三部曲的高家)让人憎恨,让人感到它的悲剧是理所应当的,无可避免的。
而后期的代表作《寒夜》却让人惋叹,让人沉思。
“如果说在《激流》三部曲中巴金企图借歌颂青春的激情来‘反抗’无数年轻有为的生命成为‘渐渐沉落在灭亡’中的‘旧家庭’的‘牺牲品’的‘不公平的命运’,将摆脱封建家族制度束缚作为中国现代知识者的最高生命追求,作为‘个性解放’的终极目标而加以绝对化的认同。
那么,在《寒夜》中,巴金则是通过对冲出了封建‘大家’,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已经初步摆脱了封建家族制度束缚的现代知识者们‘寒夜’般的生活现状的真实描摹,打破了自己在‘家’时代有意无意中编制的‘启蒙神话’”①。
1 黑暗、冷酷、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造成家庭悲剧的根本原因《寒夜》是巴金先生后期的代表作。
无论是艺术上,还是思想上都达到了巴金先生后期创作的顶峰。
《寒夜》汪文宣悲剧命运探析
![《寒夜》汪文宣悲剧命运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14fbca52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af.png)
《寒夜》汪文宣悲剧命运探析汪文宣悲剧命运探析摘要:小说《寒夜》的男主人公汪文宣由开始的满怀梦想到最后的悲惨死去,悲剧色彩贯穿了他的短暂一生。
对于他的悲剧一般认为是由不同因素孤立造成的,其实这是由很多不和谐的因素综合导致的。
时局的特殊性,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和个人生存的艰难;汪文宣的小家庭里,矛盾充斥着每个人的生活;触及到汪文宣个人本身,他自身生理和心理的缺陷又反过来折射出整个时代、人性的不和谐。
正是这些不和谐的内外因素才造成了他的悲剧。
关键词:《寒夜》;汪文宣;社会;家庭;个人;悲剧Analysis of the tragic fate of Wang WenxuanAbstract: Wang Wenxuan is the leading character of Cold Night ,his life is full of dreams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final tragic death, tragedy throughout his short life. Generally, the tragedy is caused by different factors in isolation.In fact, this is a lot of disharmony factors lead to his tragedy. At that time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social environment, resulting in unstable and difficult personal survival of society; For the small family of Wang Wenxuan, Contradictions filled with everyone's life; To his own ,th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defects, in turn, reflects the whole era and humanity are not harmonious. All these discordant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lead to his tragedy.Key words:Cold Night ;Wang Wenxuan ;Society; Family;Individual ;Tragedy目录一、内因 (1)(一)汪文宣的恋母情结 (1)(二)汪文宣三种人格的混乱 (2)(三)汪文宣的性格 (3)(四)汪文宣的肺病 (3)二、外因 (4)(一)社会环境 (4)(二)汪母的自恋和恋子情结 (4)参考文献 (7)研究综述 (8)研究资料索引 (14)《寒夜》是巴金后期创作的代表作,巴金曾坦言《寒夜》是他最喜欢的几部小说之一,它在凄凉苦闷的气氛中,围绕着“寒夜”这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以细腻的笔墨塑造了一个充满着矛盾和纠结的主人公,他一生充满着对国家对事业和对家庭的憧憬,但最终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中妥协直至在炮火声中悲惨地死去。
《寒夜》汪文宣悲剧解析
![《寒夜》汪文宣悲剧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a108bbb7767f5acfa0c7cd1d.png)
《寒夜》汪文宣悲剧分析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寒夜》这部小说完成的时间就是故事所描述的时间,作者巴金在重庆的一次防空紧报结束后开始创作,在抗战环境下以现实来创作,读完了《寒夜》之后,我的心一段时间感到的都是冰凉。
小说的主人公汪文宣和他的妻子树生本是一对充满着报负和激情的先进青年,但是在颓败的时代下,还是被黑暗所吞噬。
小说的整体没有什么曲折的情节,也没有什么很激烈突出的事件,就是以一个平常的低级平民汪文宣的生活为主线,讲述着他与他妻子由合到分,最后生命终结的故事,每一节都环环相扣,联联系得似紧似疏。
汪文宣最后的死亡,是巴金在前面就已经表明了的,在巴金把汪文宣一步步迈向生命尽头的过程详细得告诉读者的同时,还详细写了汪文宣最重要的两个女人,她的母亲和妻子之间的矛盾升级的全过程。
再我看来汪文宣是一个悲剧,不仅因为他的死,他的妻子离开了他等等小说中提到的不幸,更加重要的是,汪文宣只是四十年代中国动荡社会千千万万人民的缩影,他不只代表着他自己,还是很多像他一样的年轻人,在那个年代的悲剧命运。
汪文宣的悲剧是社会、家庭和他的性格,多重因素造成的。
他本身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
首先,与社会腐败黑暗的现状的矛盾。
小说中汪文宣所处的环境是战争弥漫周围的重庆,多次写到人们躲警报的情景,汪文宣甚至在梦中都有躲警报的情景。
曾树生弃汪文宣而去其中一半是为了“逃难”;邻居张太太多次到汪家也是为了“逃难”之事。
人们的生命财产似乎谈不上任何的保障,城市没有繁华的景象,有的只是一片狼藉。
小说中两次提到社会上包月洗衣服的费用,开始800元/月,后来竟1400元/月。
小宣每学期的学费三万,后来中途还要多交几千元的伙食费,仅仅是由于物价上涨的原因。
当时的中国在抗战时期,人心惶惶,人们都想着日本人会不会达到重庆来,什么时候达到重庆来,人人都想逃离重庆,不光是老百姓,有钱有势的官员老板,甚至是政府都有转移到兰州的打算。
人民的生活动荡不安,作为社会底层的小职员,汪文宣一家只能是呆在重庆,再加上家庭的开支,小宣上学的学费,汪文宣的医药费,这个家庭早就不堪重负了。
《寒夜》的悲剧形象分析
![《寒夜》的悲剧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0bebf7302768e9951e738b1.png)
《寒夜》的悲剧形象分析《寒夜》这部作品,在白色战栗的年代,如同泣血的呻吟,作者不高声呐喊,而是似有若无的旁观介入,好像一个冷静的看客,在一旁撕扯着人世间所有的龌龊、残忍。
《寒夜》是巴金于1944年创作的,是一部充满着浓郁悲剧色彩的小说,叙述了主人公汪文宣一家的悲剧,可以说这既是中国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
本文剖析了造成这个家庭悲剧的种种矛盾,指出其根本原因正是当时的社会制度;并分析了以婆母和曾树生为代表的两种中国女性形象,从而反映两种不同的文化冲突;最后探讨了作品“掘发人心”的艺术魅力。
关于《寒夜》的悲剧内涵,前人已从社会、文化、性格等不同的角度进行深有力的挖掘。
有的研究者认为《寒夜》的悲剧是消耗性结构的悲剧,其悲剧的实质在于家庭结构中善善相加不是善,好好相加不是好,最终导致“好人的悲剧”;有的则认为其悲剧内涵在于人物独立人格的缺失。
本文将这一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悲剧作品臵于“女性主体意识”觉醒这样一个广泛而深刻的时代命题之下加以考察,从女性经济地位的独立、女性精神上的独立以及女性意识的萌动等三个层面阐述女主人公曾树生主体意识觉醒的具体表现;并通过女性生存困境的探讨进一步揭示人物悲剧命运的根源,从中透视出作品的深层悲剧内涵。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汪文宣本身就是一个悲剧的开始。
他是“五四”后新青年的代表,有着崇高的理想,但是残酷的社会现实使他的理想像肥皂泡似的破灭了。
尤其是战争的到来,给处于社会底层的广大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改变了他的命运。
于是,他痛苦着、挣扎着、与社会抗争着。
母亲与妻子的矛盾使他更为痛苦,由于汪文宣软弱的性格,面对他深爱的两个女人,唯一的办法就是实行“苦肉计”,骂自己,打自己,用自虐来获得母亲和妻子的同情,以维系这个家庭的存在和安宁。
虽然他没有给妻子和母亲带来幸福和欢乐,但他对母亲和妻子的关怀体贴却是真心的。
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还亲笔写下了“我愿她幸福”的遗言。
论《寒夜》家庭悲剧的原因
![论《寒夜》家庭悲剧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73804518650e52ea551898c2.png)
姓名:何丹丹学号:10011138班级:10文13论《寒夜》家庭悲剧的原因摘要:《寒夜》以其细腻的笔法,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小家庭生活,深刻地反映了这个家庭的悲剧,抨击了造成该剧的黑暗与腐败的社会制度。
关键词:《寒夜》人物性格社会制度《寒夜》作为巴金的最后一篇长篇小说,它所包含的悲剧内涵丰富、复杂、深刻,具有超越持定时空的永久魅力,对研究现代家庭悲剧根源有着积极的意义。
作者通过细腻的人物心理活动描写,来刻画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描写出了小职员汪文宣一家的悲剧。
小说的创作时间跨越了抗战胜利前后将近两年时间,以抗战时期的国统区重庆为背景,濡染了浓厚的沉闷悲哀的色彩。
“在《寒夜》中,作者只是要把他对生活的痛苦和孤独的感觉写出来,把‘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悲剧’的想法表达出来。
”a本文将从小说的人物性格出发,来分析主人公家庭悲剧的形成原因。
一、汪文宣的软弱与对现实的忍受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树生都是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学生,他们的理想是用自己的知识力量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但这个小小的理想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也是朦胧的。
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困厄环境,使得他们的理想成为一个无法企及的梦,而当年那对满怀壮志、对未来无限憧憬的恋人已不复存在。
“汪文宣是一个处于社会和家庭的双重迫害之下,在贫困、潦倒、疾病、歧视的境遇里挣扎而终于走到社会的绝路的小知识分子的典型。
”b他是儿子、丈夫、父亲,这些身份要求他必须成为家庭经济和精神的主导角色。
他也希望能用自己的努力来让家人在经济上没有烦恼,扮演好“强者”的角色,从而拥有男人的面子和价值。
母亲希望他能将妻子收拾得服服帖帖,而妻子则希望他能妇唱夫随,摆脱现实的束缚,跟着她一起创办教育。
但是,为了家人的生活,他只能做文字校对从事公司最底层的工作,忍受别人的嘲笑和厌恶。
在妻子和母亲的矛盾中,他既怕伤了母亲,又怕伤了妻子。
几年里,他整日以战战兢兢的心情对待不断的家庭纷争,婆媳不和的状况使得他所受到的压力越来越严重。
读书心得——论巴金作品《寒夜》中汪文宣人生悲剧的成因
![读书心得——论巴金作品《寒夜》中汪文宣人生悲剧的成因](https://img.taocdn.com/s3/m/8ebfe2b1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17.png)
读书心得——论巴金作品《寒夜》中汪文宣人生悲剧的成因一、引言《寒夜》是巴金在1947年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这是巴金继《家》之后的又一力作,同样是以家庭为描写对象,同样的结局——家庭支离破碎。
然而其中矛头指向和作家抱以的态度却不一样,特别是《寒夜》,平凡里蕴藏着巨大的能量,读后,才品味到那平凡人物,那普遍得无法选择的命运的痛苦,不觉悲从中来。
“《寒夜》是巴金创作后期奉献给读者的悲剧小说”,如此说来,小说的中心人物汪文宣就是悲剧中的悲剧。
那么什么是悲剧呢?按照鲁迅先生的解释,悲剧就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汪文宣作为一个有理想、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年,他一心想办一所理想中的乡村学堂,一心要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但由于种种原因,使他在落寞孤独中死去,不觉让人扼腕长叹。
不言而喻,汪文宣就是一个悲剧的形象。
对于汪文宣悲剧形象的存在,究其原因,读者大体赞同是社会黑暗、当局腐败,战争不断、物价飞涨,家庭关系不和等等使然。
当然大家也没有忽视汪文宣自身的弱点,认为他懦弱,心理不健全等性格和心理上的缺陷也是导致他悲剧发生的原因。
然而,对这些因素进行深入探讨的时候,大家却很少注意到他患的肺病,这一因素是他丧命的直接原因。
肺病加速了他的死亡,让他在壮年的时候悄然长眠。
可以说,肺病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汪文宣这一形象的悲剧性。
所以我们探讨汪文宣悲剧原因的时候,应该整体看待,全面审视。
对这一形象悲剧的原因作一个新审视,旨在进一步认识一个更为全面、立体的汪文宣,同时更深入地理解《寒夜》的文学内涵。
二、引发悲剧的客观原因事发有因,汪文宣悲剧的生发自然有其特定的原因,对于其原因我们可以归结为两大方面,即一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原因;二是主观存在的,个人的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原因。
这两大方面是从总体而言,要详细探究其具体原因,还得从各个方面去分析。
以下从四个不同角度来探究其客观原因:(一)社会黑暗战争不断《寒夜》以抗战后期的国统区重庆为描写背景,题材取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生活。
《寒夜》家庭悲剧原因初探
![《寒夜》家庭悲剧原因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cb321613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9b.png)
《寒夜》家庭悲剧原因初探
《寒夜》是一部以家庭悲剧为题材的小说,通过探讨家庭内部的问题和冲突,展现了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原因对家庭造成的影响。
首先,经济原因是导致家庭悲剧的一个主要因素之一。
在小说中,家庭主人公因为生活困难和经济压力逐渐加重,而无法应对家庭生活的需要。
他们生活的拮据不仅让夫妻关系紧张,也给孩子们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家庭因为经济问题而无法维持正常的秩序和稳定,渐渐堕入混乱的状态。
社会环境也是家庭悲剧背后的原因之一。
小说中描写了社会底层人群的生活状况,这些人常常面临贫穷、失业、没有社会保障等问题。
社会的不公平和不稳定使得家庭成员感到无助和绝望,容易在困境中陷入矛盾和冲突。
另外,心理问题也是导致家庭悲剧的重要原因。
主人公在面对经济和社会的压力下,产生了焦虑、沮丧以及自卑的情绪。
这些负面情绪逐渐侵蚀了他们的家庭关系,夫妻之间的争吵和孩子们的压抑情绪也加剧了家庭的矛盾和崩溃。
家庭悲剧在《寒夜》中的原因可以归结为经济、社会和心理等方面的问题。
这些问题相互交织,相互作用,使得家庭成员在困境中无法摆脱,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存在与虚无:电影《寒夜》悲剧意识解读
![存在与虚无:电影《寒夜》悲剧意识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8c89762c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fc.png)
CRITICISM ON FILMS电影批评电影《寒夜》(1984),由导演阙文根据巴金同名小说《寒夜》改编,它在很大程度上忠于原著,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在国民党统治下,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知识分子个人意志与生存环境的冲撞之苦。
影片通过对个人、家庭、社会的层层剥离,剖析人性的共同点,揭示黑暗统治下人性的扭曲和爱的缺失,整部影片充满了浓厚的悲剧意识。
影片采用一段很长的敌机轰炸的黑白资料作为开场白,向观众置入了一个重要的历史叙事背景,勾起了人们的集体回忆,激起人们意识深处的时代情愫。
其后,影片不断运用色彩对比,突出人物特征。
用高饱和度的影像构建了曾树生充满活力、热爱自由、喜欢热闹的新时期女性形象,运用黑白昏暗的影像色调对比汪文宣的压抑、死寂、老态龙钟,通过强烈的色彩反差更好地突出了主旨。
同时,影片较好地吸收、借鉴了存在和虚无主义的种种命题,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张力的表现,使二者相互渗透,具有较强的哲理性,恰如其分地表达出原著作者及导演的情感,引领观众对时代、对生命的反思。
一、存在的显现(一)反动统治的存在影片没有直面控诉当时不合理的反动政权的存在,而是将时间直接置入抗日战争时期。
以汪文宣为代表的小知识分子在书局做着本分的工作,既要加班加点,还要忍受欺负,拿着与付出成反比的薪水;同样,树生作为受新文化影响的新女性,勇于掌握自己的命运,但面对残酷的生活,却不得不转行做着银行的小职员,当着所谓的“花瓶”,从中获取还算丰厚的工资来养活一家人;唐柏青作为文学硕士,每天靠喝酒来麻痹自己,为生活所迫卖光自己的书,无家可归。
由此可见,当时的一些小知识分子都是时代的牺牲品,而社会上最为幸福、活得轻松的不过是那些囤积居奇、投机倒把、发国难财的人,还有那些有知识又有权势的人。
这都是对那些看似“虚无”但却真实“存在”的蒋介石国民党统治下的旧社会无声的控诉,是对不合理制度的控诉。
(二)苦闷生活与不安心态的存在一家四口住在狭小的空间内,屋内有几件陈旧的家具,昏黄的灯光使一切都显得那么陈旧,全家紧凑的开支都依赖树生一人,但却得不到汪母的理解,家庭矛盾不断升级。
巴金《寒夜》:什么样的原生家庭,容易导致婚姻悲剧?
![巴金《寒夜》:什么样的原生家庭,容易导致婚姻悲剧?](https://img.taocdn.com/s3/m/dc199c21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1e.png)
巴金《寒夜》:什么样的原生家庭,容易导致婚姻悲剧?1《寒夜》是巴金解放前创作的最后一部小说,主要反应在国民党统治的重庆地区下层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
而汪文宣、曾树生和汪母三个人由于生活艰辛经常出现矛盾,而婆媳问题更是突出。
最终曾树生忍无可忍抛下病重的丈夫离家出走,汪文宣在内忧外患情况下终于在抗战胜利的欢声笑语中死去。
婆媳问题是汪家最大的问题,婆媳之间出现矛盾,她们中间的那个男人应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汪文宣的懦弱则经常让矛盾加剧并且这种性格最终也毁灭了自己。
汪文宣的性格导致了悲剧,而他的这种性格的产生则来源于家庭的塑造,特别是一个人没有重新组成小家庭之前的“原生家庭”对性格的影响更大。
“原生家庭”是由美国家庭治疗先驱萨提亚提出的,所谓原生家庭,是指人从小成长的家庭,也就是由父母所照顾的家。
一个人的个性、人格以及人际互动等方面都会受原生家庭的影响,原生家庭是影响人最早也是最持久的环境以及系统。
在《寒夜》的人物设置上汪文宣是核心人物,他的性格很鲜明:老好人、母亲面前温顺的孩子。
他不仅在家懦弱,在外也是,在公司做校对职员时上级的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会把他吓得六神无主。
汪文宣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性格,与其原生家庭有脱不开的关系。
而他的原生家庭里,汪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不得不说,汪母这个形象塑造地非常立体——她不是一个纯粹的坏人:她虽然狭隘、守旧、爱发牢骚,但她同样是位坚强的母亲,一个勤恳的劳动妇女。
小说中的汪母出身于一个不错的家庭,读过私塾,认识几个字,自从守寡后,克勤克俭,独自拉扯儿子,有了孙子之后也并未放松自己,从前的“才女小姐”甚至变成了汪家的“二等老妈子”。
尽管生活艰难,但她依然要强、自尊,从不有求于任何人,间接地使用儿媳当“花瓶”得来的钱让她痛苦,她就算卖掉丈夫留下的唯一的金戒指也要换回心安。
汪文宣死后几乎没有多余的钱了,她在门口摆地摊把家中东西变卖,随后没有通知任何人,自己跑了两天,安葬了儿子。
浅析《寒夜》的悲剧原因
![浅析《寒夜》的悲剧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27f5aedebb4cf7ec4afed0e4.png)
浅析《寒夜》的悲剧原因摘要《寒夜》是著名作家巴金写的关于一九四四年冬季到一九四五年底一个重庆小职员的生活。
他借描写一个善良的知识分子的死亡,来控诉旧社会,控诉国民党的腐败统治。
这篇论文主要从三方面着手进行论述:浅析悲剧原因:1、蒋介石反动政府统治下的冷酷、黑暗的社会造成的;2、婆媳矛盾也是造成汪文宣一家悲剧命运的因素;3、悲剧人物面对自己的悲剧命运没有进行抗争或没有进行正确的抗争造成的。
关键词:黑暗的社会婆媳矛盾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知识分子的出路控诉旧制度浅析《寒夜》的悲剧原因——一群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人们《寒夜》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巴金于一九四六年完成的优秀长篇小说。
它反映了在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在重庆的知识分子的悲惨遭遇,描写了小公务员汪文宣及其家庭的悲剧,控诉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小说里写了这样一个家庭:两个善良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两个上海某某大学教育系毕业生,靠做校对和做“花瓶”勉强度日。
不死不活的困苦生活增加了意见不合的婆媳间的纠纷,汪文宣在家成了母亲和妻子争吵的受气包,最后他在贫病中让生命之血一滴一滴地流出去。
这便是国民党统治下善良的知识分子的悲剧。
在当时社会,他们都避免不了家破人亡的结局:汪文宣在绝望中咳血而死,汪母带着孙子不知去向,当曾树生重回故居时,已经是“死的死,走的走了”。
她徘徊在街头,“好象是突然落进了冰窖里似的,浑身发冷”,这确实是个寒夜!面对这一家人的悲惨遭遇,我们在悲痛、震撼之余,不禁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这些人物的结局会如此的凄惨?究竟是什么促使这些善良的人们朝着死亡的深渊一步步地逼近呢?透过层层迷雾,揭开作者所描写的日常琐碎生活的表层面纱,我们就会发现其深刻的内在原因。
一、黑暗的社会是罪魁祸首造成这一悲剧的罪魁祸首是蒋介石反动统治下的那个冷酷、黑暗的社会。
正是这个无情的社会吞噬了主人公的理想,扭曲了主人公的性格彻底地毁灭了他们的生活。
使“他们每个人都迈着大步朝着一个不幸的结局走去”。
寒夜的悲剧色彩
![寒夜的悲剧色彩](https://img.taocdn.com/s3/m/934aa60b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91.png)
寒夜的悲剧色彩——评巴金《寒夜》《寒夜》是现代文学家巴金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巴金先生自述这是一篇悲观绝望的小说。
《寒夜》以抗战时期的“陪都”重庆为背景,围绕汪文宣、曾树生、汪母之间的矛盾展开故事情节,描写了普通家庭在现实的压迫下如何破裂的故事,处处透露这悲情色彩。
寒夜,寒夜。
当时《寒夜》的背景就是处于寒夜中。
战火纷飞的年代,疾病横行,医疗落后。
人们都过着惨淡生活,时有警报声响起,警防敌方空袭,大家都需要在防空洞进行躲避,人心惶惶,提心吊胆。
街道上卖老年人凄凉的声音叫卖“炒米糖开水”,即使天寒地冻也常常叫卖整夜。
“炒米糖开水”只是众多小摊贩的一种,为了生活他们不得不忍受寒气的侵蚀。
特别需要提到的是,汪文宣所在的官而商商而官的图书公司是非常欺辱人的,拿着最低的工资,做着最累最苦的活。
领导大搞形式主义,不注重实际,各个职员溜须拍马,不认真工作。
整个社会都是悲剧的化身,仿佛永远在黑夜,仿佛黎明很遥远。
“新浪漫派”作家对于黑夜有着独有的黑暗情调,他们的黑夜是神秘的,梦幻的,迷人的,还是诗情画意的乌托邦。
可是在汪文宣这样的底层小公务员以及众多的底层普通人们的眼里,黑夜是空虚的,可怕的,刺骨寒冷的,难以摆脱的,令人痛苦不堪却难以言说的,他们想要逃离黑夜,去迎接心中的黎明。
人人反对偏见,可人人都有偏见。
——家赫·斯宾塞。
的确如此,其实大家都有自己的偏见。
汪母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女子,可是在处理曾树生的事情上却有着极其强烈的偏见,传统的伦理观念就像烙印在她脑海里。
在汪母眼里汪文宣和曾树生无人为媒自由恋爱属于私奔,他们并没有真正的结婚,曾树生只是汪文宣的姘头。
就连曾树生照顾生病的汪文宣,她都觉得曾树生只是在惺惺作态妨碍儿子养病。
特别是汪母对曾树生在银行当名为业务员实为“花瓶”的工作是厌恶到骨子里的,只要曾树生上班打扮的时尚美丽,回家比较晚,就认为她在背着大家做对不起自己儿子的事,经常引发争吵,她却不知道曾树生更不喜欢大川银行的工作。
浅析《寒夜》家庭悲剧的根源.doc
![浅析《寒夜》家庭悲剧的根源.doc](https://img.taocdn.com/s3/m/673bcde0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30.png)
浅析《寒夜》家庭悲剧的根源主讲人:朱爱华【摘要】巴金是一位丰产的作家。
《寒夜》是他一部得意的现实主义力作。
巴金用深刻尖锐的现实主义笔锋,毫不留情地刺向了社会黑暗的底层。
细致面真实地描绘了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中国社会中一个普通知识分子汪文宣的家庭悲剧。
揭示了悲剧的根源所在。
作者在三个“好人”身上倾注了大量心血。
积极探索了人物主体中凝结的文化心理根源。
以及人物在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性格表征,价值取向。
将一个完整面真实的悲剧展现在读者眼前。
引发了读者深入的反思,本文将从旧社会制度、人物文化心理、性格特征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去探讨这家庭悲剧的根源所在。
【关键词】旧社会制度文化心理根源性格特征价值取向一、旧社会制度巴金的小说在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被誉为格调独立的小说。
主要是一方面指独立于“左联”以外,是因为他不遵循左翼文学理论去创作。
把目光对准时代源流正视动荡不安的社会生活。
他能直面三四十年代动荡不定的社会生活,保持和发展了“五四”以来“为人生”的主张和现实主义风格。
另一方面他又有别于具有明显流派特征的“凉派”或新感觉派作家。
在《寒夜》中,他也坚持自我的特色格调。
把矛头直接地戳向当时时代潮流。
文学来源于生活,目的是为了反映生活,服务生活。
巴金是一位富于爱国热情的进步作家。
于1904年出生于四川成都一个豪奢的封建地主家庭,他的“第一个先生”①母亲教给了他“爱”字,是他人道主义思想的启蒙。
然而生于封建官僚家庭中,他目睹了大家庭中勾心斗角、明枪暗箭、倾轧和仇恨。
一些年轻活泼的生命在百般催折中惨死。
以及“下人”们的孤苦无依。
于是产生了旧式家庭的激愤和痛恨。
当时,新思潮也正此起彼伏,巴金在思想的洗礼中不断成熟,他接触了《新青年》、《每周评论》等许多进步书刊。
克鲁浥特金宣传的无政府主义对他影响极深。
在丰富的生活积累中,逐渐形成了他富于个性色彩的无政府主义思想体系。
他这种无政府主义思想指导下的作品带有明晰的反封建色彩。
这在他的《家》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了。
《寒夜》中汪文宣悲剧的成因
![《寒夜》中汪文宣悲剧的成因](https://img.taocdn.com/s3/m/a9d9e33b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af.png)
《寒夜》中汪文宣悲剧的成因
《寒夜》中汪文宣悲剧的成因
摘要:《寒夜》是最能代表巴金后期创作风格与水平的一部长篇力作。
它在凄凉的气氛中,围绕“寒夜”这象征性的氛围,以细腻的笔墨,向人们展示了小知识分子汪文宣灵魂被扭曲、理想被毁灭及家庭离散和覆亡的悲剧。
本文主要从社会、家庭以及人物本身性格弱点几个方面,分析男主人公汪文宣的悲剧成因。
关键词:《寒夜》汪文宣悲剧成因
《寒夜》中的故事发生在重庆,时间是抗日战争胜利前的一年间。
主人公汪文宣是个小职员,他上大学时学的是教育学,曾想在教育事业上有一番作为,但由于生活所迫,他不得不到亦官亦商的图书公司当校对。
汪文宣的妻子曾树生本是银行的职员,却被迫充当了“花瓶”的角色,但她的自尊心尚未泯灭,内心充满着矛盾,同时,她与汪文宣的母亲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终日争吵不休。
在这种社会、事业、家庭不如人意的环境中,汪文宣终于不堪重负,患了肺病,接着妻子离去,家庭破裂,种种打击使他最终走向灭亡。
小说整个基调是悲愤的哭诉,令人心悸。
本文主要就造成汪文宣悲剧命运的社会、家庭、性格三个方面的原因进行探讨。
1 造成汪文宣悲剧的社会原因
巴金在谈到《寒夜》这篇小说当初的创作意图的时候,曾经坦言写这部小说就是想让世人看到真实的国民党统治下的社会的状况,好人不得好报。
[1]而造成这样一个本来安分的家庭最终破裂的最大的罪人就是当时的蒋介石领导下的国民党政府,就是当时黑暗的。
论巴金长篇小说《寒夜》的悲剧性
![论巴金长篇小说《寒夜》的悲剧性](https://img.taocdn.com/s3/m/4ac4ca22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46.png)
论巴金长篇小说《寒夜》的悲剧性摘要:巴金的《寒夜》是一部描写主人公汪文宣生与死人生历程的悲剧长篇小说。
它向我们展示的不仅是个性的悲剧,也是整个时代悲剧。
本文将从作品构造的“家”意象,造成汪文宣“病态”人生的因素,女性未能达到真正解放三部分来探析作品的悲剧性。
关键词:《寒夜》“家”意象“病态”人生;女性解放;悲剧性《寒夜》是巴金在新中国成立前创作的最后一篇长篇小说,它以抗日战争后期的重庆为背景,用沉重的笔调描写了小人物汪文宣一家令人肠断的家庭悲剧。
作品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却将抗战后期都市中平凡人物的痛苦、悲愤、挣扎和死亡表现地淋漓尽致,悲剧氛围弥漫全书。
整部作品悲剧艺术是作者匠心所用之处,其魅力引人深思。
一、“家”意象:精心营造的悲剧环境读《寒夜》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到作者所精心构造的两个层次的“家”来展现小人物的悲剧生活。
故事的主人公们在这样的“家”中显现出他们生活的种种无奈和悲哀。
“汪家”这个小家小范围的营造悲剧氛围,在战事的影响下,汪家长期处于停电造成的黑暗中。
这是人们无法见到光明的象征,更是一种人生不自由的写照。
黑暗限制了人们前进的脚步,更压抑了人性。
“他看见那个大黑洞,就皱起眉头,踌躇着不进去”1。
“黑洞”一词是汪文宣对“家”的印象,在这个黑洞似的生存之处,他连最基本地光明都没有,所谓的理想抱负更成为无稽之谈。
对新女性曾树生来说,“她把她的青春牺牲在这间阴暗、寒冷的屋子里,却换来仇视和敷衍。
”2作者始终强调这个的“家”的“黑暗”、“臭味”与“阴冷”,就是要构造一个悲剧的情境。
此种情境是促使人物个人悲剧发生的重要原因,也是这个家庭悲剧发生的关键因素。
通过这个小“家”生发的各种悲剧,增强了整部作品的悲剧性。
其次大范围的“国家”环境进一步营造悲剧氛围,《寒夜》是抗战胜利前后国统区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
国统区战火纷飞,物价上涨,人们的收入却还是那样微薄,甚至难以维持生计。
政府官员却做着贪污腐败,鱼肉百姓的种种恶行。
论巴金《寒夜》的婚姻悲剧
![论巴金《寒夜》的婚姻悲剧](https://img.taocdn.com/s3/m/df77c7b5aeaad1f346933ffa.png)
论巴金《寒夜》的婚姻悲剧导读:本文论巴金《寒夜》的婚姻悲剧,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论巴金《寒夜》的婚姻悲剧作者/袁祖洪近年,关于《寒夜》的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视角,除了传统的社会批评角度外,还有精神分析法、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方法、症候式批评、文化视角等,对小说的主题意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本文从当事人在家庭中的角色错位方面出发,来分析《寒夜》中爱情婚姻悲剧产生的根源。
《寒夜》是巴金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它的诞生,标志着巴金在现实主义艺术探索中所达到的最高成就。
小说以1944年冬至1945年底国统区的重庆为背景,描写了几个“小人物”及其家庭的悲剧。
小说中的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毕业的夫妇,他们曾经受过现代新思潮的熏陶和启迪,在个性解放的信念下结合,又共同追求过“教育救国”的理想,共同走过了14年的婚姻生活道路,如此相爱的夫妻,最终却走上末路,是谁断送了他们的婚姻?他们的婚姻悲剧,除了社会因素之外,当事人双方的婚姻角色错位也是引发悲剧的重要原因。
一、汪文宣:在婚姻中的角色错位当年的汪文宣在“五四”个性解放的旗帜下,满脑子的理想和事业,又有志同道合的妻子,是何等的意气风发?他们夫妻携手创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校,献身教育。
他和曾树生没有结婚就同居,勇敢地向封建礼教挑战,何等的惊世骇俗?那时的汪文宣是曾树生仰慕的对象,他们以为会这样相亲相爱一辈子。
然而,日本侵略者的炮火很快使他跌人了贫穷的深渊,工作上的几次碰壁,使他彻底丧失了当年的锐气。
由于事业上的落寞,经济上的捉襟见肘,疾病的困扰,汪文宣在曾树生面前越来越抬不起头。
他爱妻子,可连妻子的生日蛋糕都买不起;爱儿子,可儿子的高额学费却只能靠妻子想办法;他爱母亲,却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母亲沦为“二等老妈子”。
他的爱显得那么苍白无力,他帮不了身边的每一个人。
他只能用眼泪来留住妻子,就像一个可怜的孩子,汪文宣在爱情里完全丧失了自我,缺乏独立意识,忘记了一个男人在婚姻中应有的担当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