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2课 《词四首—渔家傲·秋思》课件(共34张PP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 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 事出仓促,每战辄败。
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 成为孤城。
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 州(今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到任后,改革军制, 团结上下,生产戍边,积极抵御。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 年)间,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在 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 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同为“词牌”,有何不同?
(3)从情绪表达上看,《渔家傲》抒 发的是戍边将士的壮志难酬、思家忧国之 情; 《天净沙•秋思》则是抒发天涯游子 的思乡之情。
第四章 本课小结
《渔家傲·秋思》是北宋词人范仲淹创作的一首 词。词人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在上片描摹出了一幅 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词的下片则抒 发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整首词表 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 形象生动鲜明。
源自文库
第四句--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听到悠悠的羌管,望着 飘落满地的白霜,心愁满绪, 不觉已青丝白发,泪流满面, 心中难免顿生悲凉。这是戍 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 恋以及渴望建功立业、报国 壮志的情怀。
情感总结
整首词,上片以“异”字统领全局,借助 “雁、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等意 象,描绘出一幅荒凉、萧瑟的边塞秋景图,同 时,揭示了边地环境恶 劣、战事的紧张氛围, 由景入情,下片抒发了词人思家忧国、壮志难 酬的情感。
第三章 拓展学习
何为“渔家傲”
渔家傲,词牌名,又名 “渔歌子”“渔父词”等。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同为“词牌”,有何不同?
(1)首先,从文体上看,《渔家傲》属于宋词, 而《天净沙•秋思》是元曲小令。二者的产生时间不 同;
(2)从内容上来看,这两部作品都选用了一些 意象来描写秋景,但是,《渔家傲》的意象大部分 都是西北边塞特有的,而《天净沙•秋思》中的意象 则是江南水乡常见之景。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 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 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 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 矛盾的情绪。
上片着重写景
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所见;边 声、号角声,这是所闻。
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在读者 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 特别值得玩味的是“孤城闭”三字,它隐隐地 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断句朗读
渔家傲·秋思
作者: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眼看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风光自 然大不相同。头顶的大雁又飞回南方衡阳去了,一 点也没有停留意思。此情此景,不禁又勾起戍边人 思乡的情绪。黄昏时分,军中号角催吹,周围的边 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 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 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综观全词,意境开阔苍凉, 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 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 读起来真切感人。
谢谢观赏
下片着重抒情
既希望取得伟大胜利,而战局长期没有进 展,又难免思念家乡,妻子儿女魂牵梦绕。爱 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他们复 杂而又矛盾的情绪。将军与征夫的矛盾情绪通 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委婉地传达 出来,情调苍凉而悲壮,和婉约词的风格完全 不同。
词人通过对归雁、边声、孤城、长烟、落日、 浊酒、羌管等景物描写和气氛渲染,传达出戍边人 员边事未定,难以还家的复杂心态,但却变低沉婉 转之调为慷慨雄放之声,开宋词“豪放”之先河, 对宋词突破婉约范围起了很大的作用,对后来的苏 轼、辛弃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宋词史上具有划 时代的意义。
渔家傲˙秋思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 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词作仅存五首,描写边塞秋思,羁旅情怀, 突破了宋初词专写儿女柔情的界限,风格明健豪 放。有《范文正公集》。
第二章 全词分析
第一句--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塞下”点明环境,“秋 来”点明时节。此时此刻,词 人身处西北边地,又望“衡阳 雁去”又把大雁拟人化,“无 留意”从侧面反映出边塞环境 恶劣,以致连大雁都不愿久留, 可想而知,戍边战士的生活是 多么的艰辛。
作者简介
第一章
目录
第一章 作者简介
范仲淹
范仲淹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造 诣,而且还有卓越的军事能力,他 被称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祖籍郑州 (今陕西彬县),移居吴县(今江苏苏州)。少 时贫而好学,真宗大中样符八年(1015年)进士。 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范仲淹曾积极推行 “庆历新政”,为人廉洁公正,奉行“先天下之 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做人准则。
--李贺《雁门太守行》
边塞诗
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别离之情; 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艰辛; 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 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 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 面上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 伏。
饮一杯浊酒,我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 可是,眼下外患未平,功不成名不就,又怎能半途 而废。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军营 里早已结满寒霜。夜深了,我还不能安睡,为操持 军计,我的须发都变白了。戍边人思念亲人,也久 久难以成眠,多少次梦里流下眼泪。
本课小结
第四章
拓展学习
第三章
全词分析
第二章
第二句--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边塞马鸣、风号随风到 处响起,在层层叠叠的山峦 中,长烟与日落同时升起, 勾画出一幅边疆凄美而壮阔 的苍凉画卷,王维“大漠孤 烟直,长河落日圆。” 二 者无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第三句--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对家乡、对亲人的思恋 ,仅仅一杯浊酒是消解不了 万里的乡愁。未功成名就, 战争还没有结束,因此,归 家之期是无法计量的,可以 说是“归期无期”。 正 如 “刻石勒功而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