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2课 《词四首—渔家傲·秋思》课件(共34张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贺《雁门太守行》
边塞诗
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别离之情; 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艰辛; 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 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 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 面上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 伏。
第二句--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边塞马鸣、风号随风到 处响起,在层层叠叠的山峦 中,长烟与日落同时升起, 勾画出一幅边疆凄美而壮阔 的苍凉画卷,王维“大漠孤 烟直,长河落日圆。” 二 者无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第三句--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对家乡、对亲人的思恋 ,仅仅一杯浊酒是消解不了 万里的乡愁。未功成名就, 战争还没有结束,因此,归 家之期是无法计量的,可以 说是“归期无期”。 正 如 “刻石勒功而还。”
饮一杯浊酒,我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 可是,眼下外患未平,功不成名不就,又怎能半途 而废。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军营 里早已结满寒霜。夜深了,我还不能安睡,为操持 军计,我的须发都变白了。戍边人思念亲人,也久 久难以成眠,多少次梦里流下眼泪。
本课小结
第四章
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学习
第三章
全词分析
第二章
同为“词牌”,有何不同?
(3)从情绪表达上看,《渔家傲》抒 发的是戍边将士的壮志难酬、思家忧国之 情; 《天净沙•秋思》则是抒发天涯游子 的思乡之情。
第四章 本课小结
《渔家傲·秋思》是北宋词人范仲淹创作的一首 词。词人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在上片描摹出了一幅 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词的下片则抒 发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整首词表 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 形象生动鲜明。
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 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 事出仓促,每战辄败。
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 成为孤城。
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 州(今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到任后,改革军制, 团结上下,生产戍边,积极抵御。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 年)间,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在 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 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第四句--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听到悠悠的羌管,望着 飘落满地的白霜,心愁满绪, 不觉已青丝白发,泪流满面, 心中难免顿生悲凉。这是戍 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 恋以及渴望建功立业、报国 壮志的情怀。
情感总结
整首词,上片以“异”字统领全局,借助 “雁、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等意 象,描绘出一幅荒凉、萧瑟的边塞秋景图,同 时,揭示了边地环境恶 劣、战事的紧张氛围, 由景入情,下片抒发了词人思家忧国、壮志难 酬的情感。
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 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综观全词,意境开阔苍凉, 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 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 读起来真切感人。
谢谢观赏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 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 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 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 矛盾的情绪。
上片着重写景
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所见;边 声、号角声,这是所闻。
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在读者 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 特别值得玩味的是“孤城闭”三字,它隐隐地 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第三章 拓展学习
何为“渔家傲”
渔家傲,词牌名,又名 “渔歌子”“渔父词”等。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同为“词牌”,有何不同?
(1)首先,从文体上看,《渔家傲》属于宋词, 而《天净沙•秋思》是元曲小令。二者的产生时间不 同;
(2)从内容上来看,这两部作品都选用了一些 意象来描写秋景,但是,《渔家傲》的意象大部分 都是西北边塞特有的,而《天净沙•秋思》中的意象 则是江南水乡常见之景。
渔家傲˙秋思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 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词作仅存五首,描写边塞秋思,羁旅情怀, 突破了宋初词专写儿女柔情的界限,风格明健豪 放。有《范文正公集》。
第二章 全词分析
第一句--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塞下”点明环境,“秋 来”点明时节。此时此刻,词 人身处西北边地,又望“衡阳 雁去”又把大雁拟人化,“无 留意”从侧面反映出边塞环境 恶劣,以致连大雁都不愿久留, 可想而知,戍边战士的生活是 多么的艰辛。
作者简介
第一章
目录
第一章 作者简介
范仲淹
范仲淹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造 诣,而且还有卓越的军事能力,他 被称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祖籍郑州 (今陕西彬县),移居吴县(今江苏苏州)。少 时贫而好学,真宗大中样符八年(1015年)进士。 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范仲淹曾积极推行 “庆历新政”,为人廉洁公正,奉行“先天下之 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做人准则。
下片着重抒情
既希望取得伟大胜利,而战局长期没有进 展,又难免思念家乡,妻子儿女魂牵梦绕。爱 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他们复 杂而又矛盾的情绪。将军与征夫的矛盾情绪通 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委婉地传达 出来,情调苍凉而悲壮,和婉约词的风格完全 不同。
词人通过对归雁、边声、孤城、长烟、落日、 浊酒、羌管等景物描写和气氛渲染,传达出戍边人 员边事未定,难以还家的复杂心态,但却变低沉婉 转之调为慷慨雄放之声,开宋词“豪放”之先河, 对宋词突破婉约范围起了很大的作用,对后来的苏 轼、辛弃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宋词史上具有划 时代的意义。
断句朗读
渔家傲·秋思
作者: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眼看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风光自 然大不相同。头顶的大雁又飞回南方衡阳去了,一 点也没有停留意思。此情此景,不禁又勾起戍边人 思乡的情绪。黄昏时分,军中号角催吹,周围的边 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 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边塞诗
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别离之情; 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艰辛; 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 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 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 面上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 伏。
第二句--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边塞马鸣、风号随风到 处响起,在层层叠叠的山峦 中,长烟与日落同时升起, 勾画出一幅边疆凄美而壮阔 的苍凉画卷,王维“大漠孤 烟直,长河落日圆。” 二 者无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第三句--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对家乡、对亲人的思恋 ,仅仅一杯浊酒是消解不了 万里的乡愁。未功成名就, 战争还没有结束,因此,归 家之期是无法计量的,可以 说是“归期无期”。 正 如 “刻石勒功而还。”
饮一杯浊酒,我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 可是,眼下外患未平,功不成名不就,又怎能半途 而废。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军营 里早已结满寒霜。夜深了,我还不能安睡,为操持 军计,我的须发都变白了。戍边人思念亲人,也久 久难以成眠,多少次梦里流下眼泪。
本课小结
第四章
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学习
第三章
全词分析
第二章
同为“词牌”,有何不同?
(3)从情绪表达上看,《渔家傲》抒 发的是戍边将士的壮志难酬、思家忧国之 情; 《天净沙•秋思》则是抒发天涯游子 的思乡之情。
第四章 本课小结
《渔家傲·秋思》是北宋词人范仲淹创作的一首 词。词人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在上片描摹出了一幅 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词的下片则抒 发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整首词表 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 形象生动鲜明。
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 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 事出仓促,每战辄败。
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 成为孤城。
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 州(今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到任后,改革军制, 团结上下,生产戍边,积极抵御。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 年)间,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在 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 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第四句--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听到悠悠的羌管,望着 飘落满地的白霜,心愁满绪, 不觉已青丝白发,泪流满面, 心中难免顿生悲凉。这是戍 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 恋以及渴望建功立业、报国 壮志的情怀。
情感总结
整首词,上片以“异”字统领全局,借助 “雁、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等意 象,描绘出一幅荒凉、萧瑟的边塞秋景图,同 时,揭示了边地环境恶 劣、战事的紧张氛围, 由景入情,下片抒发了词人思家忧国、壮志难 酬的情感。
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 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综观全词,意境开阔苍凉, 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 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 读起来真切感人。
谢谢观赏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 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 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 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 矛盾的情绪。
上片着重写景
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所见;边 声、号角声,这是所闻。
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在读者 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 特别值得玩味的是“孤城闭”三字,它隐隐地 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第三章 拓展学习
何为“渔家傲”
渔家傲,词牌名,又名 “渔歌子”“渔父词”等。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同为“词牌”,有何不同?
(1)首先,从文体上看,《渔家傲》属于宋词, 而《天净沙•秋思》是元曲小令。二者的产生时间不 同;
(2)从内容上来看,这两部作品都选用了一些 意象来描写秋景,但是,《渔家傲》的意象大部分 都是西北边塞特有的,而《天净沙•秋思》中的意象 则是江南水乡常见之景。
渔家傲˙秋思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 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词作仅存五首,描写边塞秋思,羁旅情怀, 突破了宋初词专写儿女柔情的界限,风格明健豪 放。有《范文正公集》。
第二章 全词分析
第一句--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塞下”点明环境,“秋 来”点明时节。此时此刻,词 人身处西北边地,又望“衡阳 雁去”又把大雁拟人化,“无 留意”从侧面反映出边塞环境 恶劣,以致连大雁都不愿久留, 可想而知,戍边战士的生活是 多么的艰辛。
作者简介
第一章
目录
第一章 作者简介
范仲淹
范仲淹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造 诣,而且还有卓越的军事能力,他 被称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祖籍郑州 (今陕西彬县),移居吴县(今江苏苏州)。少 时贫而好学,真宗大中样符八年(1015年)进士。 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范仲淹曾积极推行 “庆历新政”,为人廉洁公正,奉行“先天下之 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做人准则。
下片着重抒情
既希望取得伟大胜利,而战局长期没有进 展,又难免思念家乡,妻子儿女魂牵梦绕。爱 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他们复 杂而又矛盾的情绪。将军与征夫的矛盾情绪通 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委婉地传达 出来,情调苍凉而悲壮,和婉约词的风格完全 不同。
词人通过对归雁、边声、孤城、长烟、落日、 浊酒、羌管等景物描写和气氛渲染,传达出戍边人 员边事未定,难以还家的复杂心态,但却变低沉婉 转之调为慷慨雄放之声,开宋词“豪放”之先河, 对宋词突破婉约范围起了很大的作用,对后来的苏 轼、辛弃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宋词史上具有划 时代的意义。
断句朗读
渔家傲·秋思
作者: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眼看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风光自 然大不相同。头顶的大雁又飞回南方衡阳去了,一 点也没有停留意思。此情此景,不禁又勾起戍边人 思乡的情绪。黄昏时分,军中号角催吹,周围的边 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 孤零零的城门紧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