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乡土建筑 乡土建筑调研报告
现代中国新乡土建筑的设计研究的开题报告
现代中国新乡土建筑的设计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新乡土建筑的设计和研究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新乡土建筑是指以传统的建筑材料、技艺和设计理念为基础,把现代的建筑元素融入其中,打造出具有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建筑物。
在城市化进程中,新乡土建筑的设计和研究既有利于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又可以满足现代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
二、研究目的通过对新乡土建筑的设计和研究,探讨如何在现代的城市化进程中保留和发扬传统文化,同时适应现代人们的社会需求和生活习惯。
具体地,研究目的包括以下方面:1. 研究新乡土建筑的概念、特点和发展历程,了解其文化背景和设计理念,探讨其与现代建筑之间的关系和联系。
2. 分析新乡土建筑中的材料、工艺和技术,探讨其特点和优劣,以及其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方式和发展方向。
3. 探讨新乡土建筑的设计方法,分析其空间布局、建筑形式、装饰和色彩等方面的特点,并探讨其与现代建筑的相似点和不同之处。
4. 就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研究如何在新乡土建筑中引入现代科技和环保理念,提高其适应性、实用性和经济性。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为:新乡土建筑的概念、特点和发展历程;新乡土建筑的材料、工艺和技术;新乡土建筑的设计方法;新乡土建筑的现代化发展方向。
具体研究方法包括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
四、研究意义新乡土建筑是一种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现代建筑发展的重要方向。
通过对新乡土建筑的设计和研究,可以保留和弘扬传统文化,同时也可以满足现代居民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1. 推动新乡土建筑的发展和研究,对于保留传统文化和促进文化多样性有重要意义。
2. 挖掘新乡土建筑的内在价值和艺术魅力,有助于丰富现代建筑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技术手段。
3. 提出新乡土建筑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有助于促进城市化建设与文化传承的有机融合,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五、研究步骤1. 确定研究题目和研究目的。
家乡传统建筑的特点与保护状况调查报告
家乡传统建筑的特点与保护状况调查报告作为一项对家乡传统建筑的研究,本调查报告旨在描述和评估我所在地区传统建筑的特点以及现行的保护状况。
通过调查,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传统建筑的独特之处,同时提出相关的保护建议,以确保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继承与传承。
一、传统建筑的特点在家乡,传统建筑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融汇了历史、地域和民族的特点。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传统建筑采用了传统的建筑材料,如木材、石料和土坯,其设计体现了古代的建筑智慧与工艺技巧。
其次,传统建筑在布局和结构上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如均衡对称、内隔外合以及建筑杂拼。
此外,传统建筑的装饰注重细节,常常采用雕刻、彩绘和瓦片等方式,以增加建筑的艺术价值和独特美感。
最后,传统建筑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上也具备独特的特点,如窗棂的设计、通风和保温的方式等。
二、传统建筑的保护状况虽然传统建筑有着独特的魅力,但是我们也必须面对其保护与传承的问题。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了以下几点保护状况的问题。
首先,传统建筑的破坏与流失问题较为突出。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现代建筑的兴起,许多传统建筑在城市中被拆除或改建,导致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流失。
其次,对传统建筑的修缮和保养存在一定的困难。
传统建筑的修缮和保养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和充足的资金支持,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许多传统建筑无法得到及时的维护和保养。
此外,对传统建筑的保护意识和法律法规的执行存在欠缺。
在一些地方,由于社会对传统建筑的认识程度不足,导致对传统建筑的保护意识较低。
同时,现有的保护法律法规的执行也存在问题,导致传统建筑的保护工作得不到有效的推进。
三、保护与传承策略为了保护和传承家乡的传统建筑,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策略建议:首先,加强对传统建筑的保护意识和教育。
通过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传统建筑的认识和重视,使传统建筑的保护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其次,建立健全保护机制与政策。
加强对传统建筑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定与执行,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和职责,确保传统建筑的保护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家乡建设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家乡建设一、调研目的家乡建设是关系到全体市民切身利益的大事,为了进一步了解家乡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们特组织了一次社会实践调研。
通过此次调研,我们希望了解家乡建设的基本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为家乡建设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二、调研内容1. 基础设施建设在这次调研中,我们主要关注了家乡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我们走访了当地的学校、医院、公交站等场所,了解了这些地方的建设情况。
在学校方面,我们发现一些学校的校舍过于简陋,没有合适的教学设备,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医院方面,我们发现一些村级医院基础设施陈旧,医疗设备不够完善,医疗水平有待提高。
在公交站方面,我们发现一些公交站的设施不够完善,没有合适的候车设施,因此使得市民的出行体验不佳。
2. 生态环境保护在这次调研中,我们也关注了家乡的生态环境保护情况。
我们在当地的山川河流进行了实地考察,了解了这些地方的生态环境保护情况。
我们发现一些地区存在乱倒垃圾的现象,导致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
同时,一些地方的水质也有待提高,需要加强对水质的监测和治理。
3. 农村发展问题在这次调研中,我们还关注了家乡的农村发展问题。
我们深入农村地区进行了实地考察,了解了农村的发展情况。
我们发现一些农村存在基础设施落后、农业产业单一等问题,导致农民收入较低,生活水平有待提高。
同时,一些农村也存在着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
三、调研结果通过以上的调研内容,我们得出了以下调查结果:1.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不足。
学校、医院等场所的设施不够完善,影响了市民的学习和生活质量。
2. 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存在问题。
乱倒垃圾、水质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环境。
3. 农村发展问题较为突出。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业产业单一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地区的发展。
四、调研意见基于以上的调研结果,我们提出如下改进建议:1.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加大投入,改善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
中国乡土建筑赏析结构分析
乡土建筑的分类与分布
分类
根据不同标准,乡土建筑可分为多种类型,如按建筑材料可分为土房、木房、 石房等;按建筑形式可分为平顶房、坡屋顶房等;按功能可分为民居、庙宇、 祠堂等。
分布
中国乡土建筑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尤其在少数民族地区和偏远农村地区,乡 土建筑风格更加鲜明多样。
乡土建筑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历史背景
注重乡土建筑的生态环保和可 持续发展,合理利用资源,减
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 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推动乡土 建筑的国际化和多元化发展。
社会参与与共建
鼓励社会各界参与乡土建筑的 保护和建设工作,共同推动乡
土建筑的繁荣和发展。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鼓励传承人收徒传艺,开展传统建筑技艺的培训 和交流活动,让更多人掌握传统建筑技艺。
活化利用
将乡土建筑作为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让 更多人了解和体验乡土文化。
乡土建筑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01
02
03
04
创新发展
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结 合现代技术和材料,推动乡土 建筑的现代化和创新发展。
可持续发展
木雕艺术
01
木雕是中国乡土建筑中常见的装 饰手法,主要应用于梁、柱、门 、窗等部位,雕刻内容多为吉祥 图案、神话传说等。
02
木雕的技法包括浮雕、镂雕、圆 雕等多种形式,每种技法都有其 独特的表现力和艺术魅力。
石雕艺术
石雕是中国乡土建筑中常见的装饰手 法,主要应用于建筑的石构件上,如 石础、石柱等,雕刻内容多为动植物 形象、人物故事等。
03
中国乡土建筑的构造与材 料
木结构
总结词
民间建筑调研报告
民间建筑调研报告民间建筑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民间建筑的历史背景、特点、结构形式和文化内涵,以及它们对现代建筑的影响和保护现状。
二、调研方法1. 现地实地考察:选择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民间建筑进行实地考察,包括传统的四合院、土楼和木雕建筑等。
2. 采访调查:与当地居民进行面对面的采访,了解他们对民间建筑的理解和保护意识。
三、调研结果1. 历史背景:民间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往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建筑多数起源于农村,是农民工匠人的集体智慧和劳动成果。
2. 结构形式:民间建筑的结构形式多样,有木结构、砖石结构和土木结构等。
其中,四合院是最具代表性的民间建筑之一,其独特的院落布局和精美的木雕装饰吸引了众多游客。
3. 文化内涵:民间建筑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当地人民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它们通常以儒家思想和传统宗教信仰为基础,与传统节日和乡土习俗相结合。
4. 对现代建筑的影响:民间建筑在材料选择、结构形式和设计理念方面对现代建筑有着积极影响。
它们体现了简约、实用和环保的理念,在当代建筑中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5. 保护现状:民间建筑在现代城市化的进程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边缘化。
许多传统建筑被拆除或改建,传统的手工艺技术也面临失传的危险。
因此,保护和传承民间建筑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四、结论和建议1. 保护意识的提高:政府和社会应加强对民间建筑的保护意识,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工作。
2. 技术传承的重要性:要重视传统手工艺技术的传承,培养年轻一代的传统建筑师和工匠,以保证传统建筑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3. 教育与宣传: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民间建筑文化的认知和重视,增强保护意识。
4. 创新与保护并重:在保护传统建筑的同时,也应充分发挥创新的作用,将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为民间建筑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在本次调研中,我们对民间建筑的历史背景、特点、结构形式和文化内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家乡传统建筑调查报告
家乡传统建筑调查报告一、引言家乡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小镇,以其独特而美丽的传统建筑而闻名。
本报告旨在对家乡传统建筑进行调查研究,探究其历史背景、建筑特点以及对当地文化的重要意义。
二、背景介绍1. 家乡历史悠久:家乡建立于数百年前,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小乡村,其历史可追溯到明朝。
2. 传统建筑的重要性:传统建筑是家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代表了家乡人民的智慧和劳动成果。
三、传统建筑类型1. 客家土楼:客家土楼是家乡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建筑之一,其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汉族和土族的建筑特点。
2. 四合院:四合院是家乡农村地区常见的传统建筑,具有庭院居住形式,注重私密性和家庭结构。
3. 水乡民居:家乡也有一些以水为中心的传统建筑,如仿古船屋和水上小屋,这些建筑体现了家乡独特的水乡文化。
四、建筑特点及设计原则1. 结构稳固:传统建筑通常采用木结构,通过巧妙的榫卯连接,使建筑更加坚固耐用。
2. 天井与庭院:传统建筑注重内部空间布局,通常有天井和庭院,以提供良好的采光与通风条件。
3. 木雕与彩绘:传统建筑的外观通常装饰有精美的木雕和彩绘,以展示家乡的传统工艺和艺术技巧。
四、建筑保护与传承1. 建筑保护:针对家乡传统建筑的保护,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修缮古建筑、完善保护制度等,以确保这些珍贵遗产的传承。
2. 传统建筑的利用:为了充分利用这些传统建筑,当地政府和社区组织了各种活动和节日,如文化展览、传统工艺表演等,以吸引游客并传承家乡文化。
五、结论家乡传统建筑是家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代表了家乡人民的智慧和劳动成果。
通过保护和传承这些传统建筑,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家乡文化,激发人们对家乡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希望未来能够继续加强保护和利用传统建筑,让家乡文化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农村建筑调研报告
农村建筑调研报告农村建筑调研报告一、简介近年来,中国农村建筑经历了快速变革,传统的农村建筑形式逐渐被新式农村建筑所替代,这对于乡村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为了解决农村建筑发展中的问题,本次调研对农村建筑的现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研究。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取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
共发放了200份问卷,包括农民及农村建筑设计师,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得到对农村建筑现状的客观了解。
三、调研结果1. 农村建筑的现状根据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显示,现代化农村建筑在农村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这些新式农村建筑具有生态环保、舒适和美观的特点,与传统的农村建筑形式相比,具有更好的功能性和实用性。
2. 需改进的问题调查发现,一些农村建筑存在一些问题,包括设计不合理、施工质量差等。
尽管现代化农村建筑在外观上更加美观,但是在实际使用中存在一些功能性问题。
此外,一些农民对于新式农村建筑的接受程度也较低,对于维护传统建筑形式的偏爱比较明显。
3. 改进建议综合调研结果,提出以下几点改进建议:(1)加强农村建筑设计与规划:建议加强农村建筑设计师的培训,提高设计水平,以更好地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
(2)提高农村建筑施工质量:农村建筑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建筑的使用寿命和农民的生活品质,建议加强农村建筑施工质量管理。
(3)保留传统农村建筑的文化特色:虽然现代化农村建筑在功能性和舒适性上有所提升,但也应该重视保留传统的农村建筑形式和文化特色。
四、实地考察本次调研还进行了实地考察,以确认问卷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根据考察结果发现,农村建筑的确在不同地区有较大的差异,且不同地区的建筑形式也受到当地人文环境和地理条件的影响。
五、结论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农村建筑的现状和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尽管现代化农村建筑在农村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但还需要进一步改进,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
加强农村建筑设计与规划、提高施工质量、保留传统农村建筑的文化特色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乡村房屋调研报告
乡村房屋调研报告
根据对乡村房屋的调研,整理出以下内容:
一、概况分析
1. 乡村房屋的总体数量和分布情况
2. 乡村房屋的建筑类型和结构特点
3. 乡村房屋的保护与发展状况
二、乡村房屋的现状与问题
1. 乡村房屋的年限和建筑质量
2. 乡村房屋的功能与使用情况
3. 乡村房屋的改造与维修需求
4. 乡村房屋的环境卫生和安全问题
三、乡村房屋保护与发展对策
1. 完善乡村房屋保护政策和法规
2. 加强乡村房屋的技术指导与培训
3. 鼓励乡村房屋的创新利用和功能转换
4. 加大乡村房屋维护和改造的资金支持
四、乡村房屋保护与发展的意义与价值
1. 乡村房屋是传统文化的载体
2. 乡村房屋是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
3. 乡村房屋保护与发展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五、乡村房屋调研的数据分析和结论
1. 对乡村房屋的普查与统计数据分析
2. 根据调研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应对措施
这些内容可以根据实际的调研情况进行细化和拓展,避免出现重复的标题文字。
家乡传统建筑保护与利用调查报告
家乡传统建筑保护与利用调查报告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传统建筑面临着被摧毁和遗失的威胁。
而家乡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拥有着丰富的传统建筑资源。
为了保护和传承家乡的传统建筑,我们进行了一次调查,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1. 调查概况我们选择了家乡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建筑进行了调查,其中包括老宅、庙宇和古桥等。
通过实地考察和资料收集,我们了解到这些建筑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文化内涵以及现状等。
2. 传统建筑的保护意义传统建筑不仅是家乡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了解家乡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的窗口。
同时,传统建筑还承载着丰富的建筑知识和技艺,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3. 传统建筑保护现状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许多传统建筑面临着破损、废弃、拆迁等问题。
其中一些受到了恶劣的气候条件和人为破坏的影响,亟待修复和保护。
另外,传统建筑由于其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也面临着被商业化开发利用的挑战。
4. 传统建筑保护的困境目前,传统建筑保护面临着许多困境。
首先,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导致对传统建筑的保护不到位。
其次,公众参与度较低,缺乏对传统建筑的认同和重视。
此外,资金和技术方面的困难也成为传统建筑保护的瓶颈。
5. 传统建筑保护与利用的对策为了保护和利用家乡的传统建筑,我们提出了以下对策:5.1 加强法律法规的保护力度。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传统建筑的保护要求和标准,并加大对违法拆除和破坏传统建筑行为的处罚力度。
5.2 提升公众参与度。
通过举办座谈会、展览等形式,增强公众对传统建筑的认同和重视,提高保护意识。
5.3 加大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
政府应该增加对传统建筑保护的投入,同时引入专业机构和人才,提供必要的修缮和保护技术支持。
5.4 组织传统建筑保护志愿者队伍。
利用社区的资源,组织志愿者进行传统建筑巡查、维护和修缮工作,发挥公众力量的作用。
5.5 合理利用传统建筑资源。
在传统建筑保护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传统建筑的利用方式,鼓励开发文化旅游、文创产业等,为传统建筑注入新的活力。
传统古村落建筑调研报告
传统古村落建筑调研报告传统古村落建筑调研报告一、引言传统古村落建筑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为了进一步加深对传统古村落建筑的研究和了解,我团队进行了一次调研。
本报告将对调研所得的相关信息进行总结和分析。
二、背景传统古村落建筑是我国广泛分布于农村地区的建筑,其历史可追溯到数百年前。
这些建筑多数是以木材、土坯和石头为主要材料搭建而成,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三、调研内容我们选择了福建省的一个古村落进行调研,这个古村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调研:1. 建筑结构和布局:古村落的建筑多数采用了传统的木结构,利用榫卯结构将木材连接起来,形成稳定的建筑框架。
古村落的建筑布局呈现出“一进四合院”的特点,院落内通常有主屋、厢房、厨房等建筑物,形成一个井然有序的空间。
2. 建筑材料和工艺:古村落建筑所使用的材料主要包括木材、石头和土坯。
木材和石头被用于建筑的结构和地板,土坯则被用于建筑的墙体。
在建筑工艺上,古村落建筑采用了许多传统的技术,如榫卯结构、斗栱装饰和雕刻等。
3. 形式和风格:古村落建筑在形式和风格上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例如,福建的传统木构建筑多采用三斗栱和天花板装饰,具有独特的南方建筑风格。
4. 保存状况和保护措施:古村落建筑由于受到多年的风吹雨打和人为破坏,许多建筑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
为了保护这些传统建筑,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修缮工程和有限制的人流管理。
四、分析与总结通过本次调研,我团队对传统古村落建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传统古村落建筑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技术和智慧。
其次,古村落建筑在形式和风格上呈现出地域特色,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然而,古村落建筑的保存和保护仍面临一些挑战,需要加强相关工作以确保其传承。
五、建议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传统古村落建筑,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 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传统古村落建筑的保护力度;2. 加强对传统建筑工艺的传承和培训,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3. 加大对古村落建筑修缮的投入,确保其保存和维护;4. 拓展对古村落建筑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公众对传统建筑的认知和兴趣。
农村小型建筑调研报告范文
农村小型建筑调研报告范文根据我们对农村小型建筑的调研,我们发现农村小型建筑主要包括农舍、粮仓、鱼塘等类型的建筑。
这些建筑大多数是简易性质的,主要用于农民的生活和生产。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和问题。
首先,我们发现农村小型建筑多数是由农民自己动手建造的。
因为农民的建筑技术和资金有限,所以这些建筑大多都是简陋的,且存在安全隐患。
在建筑材料上,农民多使用土坯、茅草、竹子等当地资源,这使得建筑的耐久性和抗风雨能力都较差。
在建筑设计上,也存在不合理的问题,比如粮仓的通风和防潮措施不够完善等。
其次,我们发现农村小型建筑的建设存在一些法律和规范方面的问题。
一些农民在建造农舍和粮仓时未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批,违反了建筑规范和法律法规。
这使得一些建筑存在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问题,容易发生事故和灾害。
最后,我们发现农村小型建筑的保护和改造工作存在一定的困难。
由于农民缺乏相关知识和资金,他们很难对建筑进行保护和改造。
即使有一些政策和项目,也难以落实到位。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农村小型建筑的保护和改造工作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小型建筑的管理和扶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和规范,引导农民科学建造和改造自己的建筑,提高农村小型建筑的质量和安全性。
此外,我们还发现农村小型建筑的设计和布局往往不够科学合理。
比如一些农舍和粮仓的结构设计存在着隐患,不仅影响建筑的使用寿命,也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
同时,一些建筑的功能布局也未能满足农民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需要,缺乏便利的设施和设备,限制了农民的生产活动。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建议政府应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加强对农村小型建筑的管理和监督。
同时,可以组织专业团队对农村小型建筑进行技术指导和改造,引导农民使用符合标准的建筑材料和设计,提高建筑的质量和安全性。
此外,政府可以通过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为农民提供改造建筑的资金和技术支持,鼓励他们对农村小型建筑进行保护和改造工作。
除此之外,政府可以推动农村小型建筑的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通过引进现代化的建筑技术和设计理念,提高农村小型建筑的整体水平。
乡村建筑调研报告
乡村建筑调研报告乡村建筑调研报告一、引言乡村建筑作为中国农村特有的建筑形态,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保护乡村建筑,本次调研选择了我所在的农村地区进行实地观察和研究。
通过对乡村建筑的调查,我们得以深入了解乡村建筑的特点、问题和发展趋势,为乡村建设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调研目的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乡村建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索如何在乡村建设中保护传统建筑文化,并推动其与现代建筑的融合,为乡村振兴提供有益的建议。
三、调研方法我们选择了多种调研方法,包括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
实地考察主要是对乡村建筑的外观、结构和功能进行观察和记录,问卷调查则是通过发放问卷,了解乡村居民对于乡村建筑的认知和需求,专家访谈则是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深入访谈,以获取专业的建议和见解。
四、调研结果根据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乡村建筑具有以下特点:1. 建筑形式多样乡村建筑形式多样,有独立的传统建筑,也有居民自建的房屋。
传统建筑主要以青砖瓦房和土木结构为主,风格古朴典雅;而自建房屋则多是现代建筑风格,结构简单明了。
2. 传统建筑文化仍存尽管现代化的农村建设已经改变了部分农村建筑的面貌,但是传统建筑文化仍然可以在乡村中找到。
传统建筑保存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和历史故事,给人们带来了独特的乡村体验。
3. 乡村建筑存在保护问题乡村建筑的保护问题需引起重视。
部分传统建筑因为年久失修,出现了老化、损坏的情况;而自建房屋则面临着规划不当、外观不协调等问题。
五、建议与展望基于我们的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坚持保护和传承乡村建筑文化乡村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加强保护和传承工作。
可以通过扶持传统建筑修缮、开展文化活动等方式,营造乡村传统建筑的保护氛围,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到其中。
2. 促进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融合在推动农村建设的同时,也应当注重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融合。
可以在乡村建设规划中,要求新建建筑融入传统建筑风格,保持乡村建筑特色的同时,满足现代人对居住环境的需求。
家乡传统民居建筑调查报告
家乡传统民居建筑调查报告一、引言家乡的传统民居建筑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
其独特的设计理念、精湛的工艺技术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和谐融合,使其成为了历史的见证和美的代表。
本报告旨在对家乡传统民居建筑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研究,以探究其特点和保护价值。
二、调查区域与背景家乡地处中国南方,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调查选取了某市某县的传统民居建筑群作为研究对象。
该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经历了数百年的历史演变,保留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被视为该地区历史文化的缩影。
三、传统民居建筑的特点1. 建筑结构:传统民居建筑多采用悬山体系,即“三进院落”和“五进院落”形式。
通过雕梁画栋,营造了宽敞明亮的室内空间。
2. 材料运用:在建筑材料方面,多采用了木材、砖块和瓦片等天然材料,富有地方特色。
同时,以窗棂、门楣等雕刻工艺为代表的手工艺术也得到了广泛运用。
3. 四合院布局:传统民居建筑常采用四合院布局,即将屋舍围绕中庭而建,体现了封闭与开放、私人与公共之间的平衡关系。
4. 色彩运用:传统民居建筑注重色彩的搭配和运用,常以红、黑、白、蓝等颜色为基调,营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
四、保护与传承的问题1. 文化价值:传统民居建筑作为家乡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
保护传统民居建筑有助于传承家乡的文化记忆。
2. 建筑老化:由于时间的推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许多传统民居建筑出现了老化和腐蚀的问题。
需要及时采取保护措施,延长其使用寿命。
3. 现代化冲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民居建筑面临着现代化冲击的威胁。
需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保护其独特性和历史性。
五、保护与传承策略1. 宣传教育:加强对传统民居建筑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其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举办相关展览和讲座,引导人们关注和珍惜传统建筑。
2. 技术保护:采用先进的保护技术,加强传统民居建筑的维修和修缮工作。
同时,对于严重破损的建筑,可以进行必要的修复和重建。
家乡传统村落建筑调查报告
家乡传统村落建筑调查报告一、引言家乡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
传统村落建筑作为家乡独特的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民俗和民族文化。
本报告旨在对家乡传统村落建筑进行调查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和保护这一文化遗产。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实地考察和访谈的方式进行,对家乡的传统村落建筑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分析。
调查研究内容包括建筑风格、结构特点、文化背景等方面。
三、调查结果1. 建筑风格家乡传统村落建筑主要以明清时期的古典建筑风格为主,受到了汉、满、蒙古等多种民族文化的影响。
建筑外观以古朴典雅为特点,屋顶多采用歇山式或仿古风格,并利用传统的斗拱和彩绘技法进行装饰。
2. 结构特点传统村落建筑以木结构为主,采用榫卯结构和斗拱支撑,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建筑内部布局合理,注重空间的利用。
建筑底层一般用于生活和仓储,上层则是居住区域。
窗户和门的设计注重通风和采光。
3. 文化背景家乡传统村落建筑融合了丰富的历史、民俗和宗教文化。
建筑的设计和装饰均蕴含着特定的象征意义。
例如,建筑的屋脊上常常有狮子或龙的雕塑,象征着家族的尊贵和昌盛。
建筑中的彩绘和雕刻则多以花卉、动物和神话故事为主题。
四、保护与传承1. 建筑保护传统村落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需要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对于已经存在的传统建筑,应加强维护和修缮工作,防止因劣化而丧失其完整性。
对于已经损毁的建筑,可以通过复原重建或者保留重要的遗迹等方式进行修复。
2. 文化传承传统村落建筑的传承需要加强对相关技艺和艺术的教育和培训。
通过开展相关的文化活动和展览,向公众普及传统建筑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鼓励年轻一代参与到传统建筑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中,推动其融入到现代化的社会发展中。
五、结论家乡传统村落建筑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其独特的风格和结构特点是对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见证。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传统村落建筑,我们应该加强相关的研究和宣传工作,同时制定有效的保护政策和措施,以确保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能够被后代继承和发扬光大。
建筑乡村调研报告
建筑乡村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发展迅猛,但伴随着城市化的进展,一些乡村地区却面临着发展困境。
为了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了解乡村地区建筑现状及问题,本次调研就乡村建筑展开,旨在为乡村地区的发展提供参考和支持。
二、调研目的1. 了解乡村建筑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2. 探讨乡村建筑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及其问题;3. 分析现有乡村建筑改造与保护工作的成效与不足。
三、调研方法1. 实地走访:到不同地区的乡村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当地的村庄布局、建筑风格和建筑用材等情况;2. 专家访谈:邀请相关专家学者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乡村建筑保护与发展的观点;3. 数据收集:搜集相关文献和数据,对乡村建筑的历史背景和现状进行分析;4. 统计分析: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总结归纳乡村建筑的特点和问题。
四、调研结果与分析1. 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乡村建筑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是乡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调研中发现,不同地区的乡村建筑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一些乡村地区的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体现了传统的建筑风格和工艺,代代相传,成为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
同时,不同地区的乡村建筑也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以适应当地的气候、地貌和人文环境。
2. 乡村建筑的作用与问题乡村建筑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乡村建筑是乡村旅游的重要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者;- 乡村建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带动了乡村文化传承和创新;- 乡村建筑是乡村居民的住房和生活用品,为他们提供了居住和工作的场所。
然而,在调研中也发现了一些乡村建筑存在的问题:- 部分乡村建筑存在着严重的老化和破损问题,亟需进行修缮和保护;- 部分乡村建筑缺少规划和统一的标准,造成了村庄的混乱和不协调;- 部分乡村建筑没有合理的功能配置,无法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
3. 乡村建筑改造与保护工作的成效与不足为了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国政府对乡村建筑的改造与保护进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和举措。
农居建筑调研报告心得
农居建筑调研报告心得
经过对农居建筑的调研,我对乡村建筑的特点和发展面临的挑战有了更深的理解。
农居建筑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农民的居住空间,更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载体和精神文化的象征。
第一,农居建筑的独特魅力。
农居建筑在建筑形式、布局、材料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传统的农居建筑采用磨石墙、青瓦以及传统装饰等元素,给人一种朴素、自然的感觉。
而现代乡村建筑则融入了现代的设计理念,注重功能性和环境适应性。
我在调研中看到了一些新建的农居建筑,它们不仅保留了传统的元素,还吸收了现代的建筑技术,使房屋更加舒适和实用。
第二,农居建筑的发展面临的挑战。
乡村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对农居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一方面,乡村人口减少和老龄化现象使得部分农居建筑空置或废弃,这对农村的历史文化遗产构成了威胁。
另一方面,城市人口对乡村休闲度假的需求增加,对乡村旅游和农家乐等农居建筑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农居建筑需要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通过创新和改革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第三,农居建筑的发展机遇。
乡村旅游的兴起为农居建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通过发展特色的农家乐、田园度假村等项目,可以将农居建筑与旅游业相结合,为乡村经济增加新的动力。
同时,农居建筑也可以成为传统文化的展示窗口,吸引更多的人来到乡村体验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
通过此次调研,我认识到传统农居建筑的独特魅力以及现代农居建筑的发展挑战和机遇。
我将继续关注乡村建筑的发展,探索如何通过创新和改革来推动传统农居建筑的保护和发展,让乡村成为人们向往的居住和旅游目的地。
家乡传统农村建筑调查报告
家乡传统农村建筑调查报告一、引言家乡传统农村建筑是我国古老而独特的文化遗产之一。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我进行了对家乡传统农村建筑的调查,并撰写了本报告。
二、背景介绍家乡位于中国的农业大省,是一个充满浓厚农村文化氛围的地方。
传统农村建筑在这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居住需求,更体现了家乡独特的风貌和文化内涵。
三、调查方法为了全面了解家乡传统农村建筑的情况,我采用了多种调查方法。
首先,我访问了当地居民,了解他们对传统农村建筑的理解和认知。
其次,我查阅了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资料,对于家乡传统农村建筑的演变历程进行了深入研究。
最后,我实地考察了家乡的不同农村地区,详细记录了各个地区的传统建筑特点。
四、家乡传统农村建筑特点4.1 建筑形式家乡传统农村建筑主要采用平房和四合院两种形式。
平房是以一栋连续平面的建筑为主,主要用于农户居住。
四合院则是以四条边围合一个庭院的建筑形式,集住宅和生产于一体,体现了家庭的凝聚力和亲情。
4.2 建筑材料家乡传统农村建筑多使用土木结构,主要材料有木材、石材和土坯。
这些材料既能适应当地气候环境,又能保证建筑的稳固耐用。
4.3 建筑风格家乡传统农村建筑风格独特,充满地方特色。
在建筑形式上,以简洁、实用为主,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建筑的装饰多采用雕刻、彩绘等手法,细腻而富有艺术感。
五、传统农村建筑的保护和传承为了保护和传承家乡的传统农村建筑,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5.1 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传统农村建筑的保护力度;5.2 组织专家学者进行农村建筑的研究和修缮工作;5.3 加强对民众的宣传教育,提高对传统农村建筑的认识和重视程度;5.4 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积极开展传统农村建筑的修缮和再利用。
六、结论家乡传统农村建筑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内涵。
保护和传承传统农村建筑对于维护家乡文化的完整性和繁荣发展至关重要。
我们应当积极采取措施,共同努力,为家乡传统农村建筑的保护与传承做出贡献。
探索家乡建筑实践报告(2篇)
第1篇一、引言家乡,是一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地方,它承载着我们的记忆、情感和身份。
建筑作为家乡的骨架,见证了家乡的发展变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家乡的建筑文化,我们开展了一次探索家乡建筑的实践活动。
以下是本次实践活动的报告。
二、实践背景1. 了解家乡建筑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家乡的建筑不仅具有实用性,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本次实践活动,我们希望深入了解家乡建筑的历史渊源、建筑风格、工艺特点等,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家乡的建筑文化。
2. 探索家乡建筑的创新与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家乡的建筑也在不断创新。
通过本次实践活动,我们希望了解家乡建筑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趋势,为家乡建筑的创新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三、实践内容1. 调研家乡建筑的历史文化我们走访了家乡的各个村落,参观了当地的古建筑、民居、庙宇等,了解了家乡建筑的历史渊源、建筑风格、工艺特点等。
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建筑:(1)古建筑:如明清时期的古城墙、古庙宇、古宅院等,这些古建筑见证了家乡的历史变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2)民居:如四合院、土楼、吊脚楼等,这些民居反映了家乡人民的生活习俗和建筑技艺。
(3)庙宇:如道教庙宇、佛教寺庙等,这些庙宇体现了家乡人民对宗教信仰的追求。
2. 调研家乡建筑的创新与发展我们参观了家乡的新建筑,如现代住宅、商业综合体、公园等,了解了家乡建筑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与发展。
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新建筑:(1)现代住宅:如高层住宅、别墅等,这些现代住宅体现了家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2)商业综合体:如购物中心、商业街等,这些商业综合体为家乡人民提供了便利的生活条件。
(3)公园:如城市公园、郊野公园等,这些公园为家乡人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3. 撰写实践报告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记录了大量的建筑图片、文字资料,并进行了整理和分析。
最后,我们撰写了本次实践活动的报告,总结了家乡建筑的历史文化、创新与发展等方面。
家乡建筑调研报告
家乡建筑调研报告家乡建筑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家乡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其建筑作为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民族传承。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家乡建筑的特点和现状,以及对其保护和传承的探讨。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在家乡的各个村落和城市地区搜集建筑资料,进行问卷调查,以及访问当地居民和相关专家,获取详尽的调研数据。
三、家乡建筑的特点和现状1. 传统民居:家乡的建筑风格主要以传统民居为主,有明清时期的四合院,在建筑风格、结构和装饰方面都有一定的特点。
2. 同一区域风格统一:家乡建筑在同一地域内风格比较统一,凸显地域特色,充分展现了家乡传统文化的魅力。
3. 文化传承:家乡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建筑技艺,代表了家乡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传承。
4. 现状:尽管家乡建筑在某种程度上还保持着传统特色,但由于城市化的发展和现代建筑的兴起,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传承面临一定的挑战。
四、保护和传承的方案和建议1. 立法保护: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家乡传统建筑的保护责任和义务。
2. 修缮和维护:加强对传统建筑的修缮和维护工作,保持其原有的风貌和历史特点。
3. 教育和宣传: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增强人们对家乡传统建筑的认知和重视。
4. 建立保护机构:建立家乡传统建筑的保护机构,负责建筑的监管和保护工作。
5. 合理利用:在保护传统建筑的同时,将其转变为文化旅游的资源,为家乡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五、结论家乡建筑作为家乡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当前,面临保护和传承的挑战,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立法保护、修缮与维护、教育与宣传等多种方式的综合推进,才能使家乡建筑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为后代子孙留下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乡土建筑乡土建筑调研报告实习报告学院建筑学院年级、专业2014级建筑学学生姓名*** 学号指导教师调研名称乡土建筑调研报告调研地点安居古城实习时间:2018年月日至2018 年月日安居古城---实地调研安居古镇是**市批准的20个历史文化名镇之一,于2008年授予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是国家AAAA 级旅游景区。
位于**市铜梁区安居镇境内,因境内有大安溪(琼江)而得名,有安居乐业之意。
景区面积13.2平方公里,内含安居古城核心区3平方公里以及***、***、***、***等文化旅游功能区块。
4000多年前安居就有人居住。
安居古城始建于隋朝,原名**县,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是**市北部重要的口岸城镇,自古便有“安居依山为城,负龙门,控铁马,仰接遂普,俯瞰巴渝,涪江历千里而入境,与篼溪、琼江、乌木溪水会于城下,绕城三匝陷为深潭”之句。
被称为看得见山、见得到水、记得往乡愁的地方。
安居古城内有市(省)、区(县)级文物古迹197处,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九宫十八庙,安居八景,湖广、福建、江西等地会馆闻名遐迩;礼部尚书、封疆大臣、翰林大学士人才辈出;诗人韩愈、书法家米芾也曾流连于安居,冯玉祥、刘伯承等革命先辈均在此工作生活过。
一、区位安居古城地处长江上游地区,在****区城西北部17公里处,距**主城九区66公里,曾于隋、唐、明朝时期建县,是一座集独特区位优势、悠久文化底蕴、丰富文物古迹、优美自然风光于一体的千年古城。
二、历史发展早在2万年前,便有先民在安居繁衍生息。
汉代形成村落,至隋唐时,已成为涪江下游的水路要冲。
安居曾于隋开皇八年(公元588年)、北宋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明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年)三度建县,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并入铜梁县。
安居古城是一座体系保存完整、规模庞大、非常具有立体感层次感的风水古城,古城东起飞凤山、南绕化龙山,西跨乌木溪接冠子山,北面临涪江,蜿蜒高峻,壁立江岸。
城内有市、区级文物古迹197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项。
宗祠、行会、商会、哥老会等群雄林立,九宫十八庙璀璨夺目,街巷明清建筑鳞次栉比,琼江、崇德书院香气诱人,湖广、福建、江西、广东地会馆闻名遐迩。
三、人文安居古城,是集古县城文化、巴渝文化、宗教文化、书香文化、移民文化、抗战文化和龙文化于一体的千年古城。
县衙、文庙、书院、城隍庙演绎县城故事;依山而建的传统民居、通幽曲折的古街小巷和独具韵味的吊脚楼、川江号子、安居旱船描绘巴渝风貌;千年古刹波仑寺、元天宫,韩愈、米芾题刻处,内陆妈祖庙书写宗教情怀;千年书院孕育了200举人、23进士、4翰林,王、吴翰林世代书香传为佳话,曲折凄美的”碧玉簪”的故事诉说着人间真情;湖广移民、南北客商汇聚安居水码头,江西风格的万寿宫、徽式风格的妈祖庙、湖南风格的濂溪祠,多元文化交融;黄埔军校13至17期驻训安居5年,培养抗战英杰8425人,蒋介石、冯玉祥、刘伯承等均在此留下足迹;大儒龙、稻草龙、黄荆龙、菜龙、扁担龙、铁花飞溅的火龙汇聚安居,玩龙灯、抢龙宝、扳龙角、赛龙舟经久不衰,龙文化丰富多彩。
四、古城设施铜梁安居古城景区,从游客接待中心拾级而上,穿过星辉门,便踏入古风浓郁的火神庙街。
青砖、木门、红灯笼,轩窗、檐角、老茶馆渐次呈现,古城的一砖一木都散发着原生态的历史气息。
越往里走,越能感受到古城的古朴与厚重;长长的古街之中,民居与商铺为邻、酒楼与茶肆交错、祠堂与庙宇相连、会馆与学堂互望……五、历史建筑物要素分析1、功能分类:安居古城的建筑主要以民用建筑为主,公共建筑为辅。
建筑风格统一且富有变化。
2、结构:建筑多为木结构房屋,采用小青瓦、木板门、石砌勒脚等建筑形式。
建筑整体风貌与功能的形成与其地处西南地区受江水影响且湿度较大有关,同时也是古建筑营造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体现。
3、层数:传统民居建筑在安居分布多而集中,一般为二层建筑,但其中仍夹杂有较为突兀的现代建筑,现代砖混建筑多为3层,一定程度地破坏了原有木结构建筑所形成的天际线,在街道空间中对视线进行遮挡,阴碍了街道转折空间视线的引导性,使得视线通透性降低。
4、屋顶:安居古城多采用深出檐的坡屋顶,出檐达1.2m左右。
建筑形式采用穿斗式。
5、外部色彩:青瓦、白墙、木门交相辉映,构成了传统民居建筑的整体色彩。
6、建筑质量:建筑主体为木结构,屋面为木构檩瓦体系;由于建造年代较早,一楼部分墙体采用砖砌结构对其进行加固;地面为简易水泥地面,二楼楼面为木质楼板;原有门全部为木质门。
7、建筑保存完好程度:其建筑木构架采用穿斗式建造形式,墙体填充具有砖墙、水泥墙、竹编夹泥墙等建筑材料,门窗既有保留较好的木板门、木板窗,又有较为现代的带有防护栏的门窗。
整体建筑保存较好。
六、历史构筑物1、墙2、驳岸、桥3、台阶、门、路七、建筑立面特征分析建筑造型是古镇建筑在千百年历史演变中,人的生活需求与外界环境结合后的一种功能反映和外形风格。
安居建筑类型多样,存在有不同时期的建筑,其建筑立面造型特点也具有较大差别。
建筑立面能够反映建筑与自然、造型与功能之间微妙的关系。
古镇传统建筑多以木构架为主要承重方式,巴渝地域的传统建筑主要形式有抬梁式、穿斗式和抬梁与穿斗相结合的混合式,根据建筑基地特点而产生灵活多变的建筑形式。
建筑材料较为丰富,有砖、石、竹、木等,大多就地取材。
建筑的构造形式反映在建筑立面上便形成了古镇独特的风格与特点。
安居古城民居充分体现了山地建筑的构筑特点,具有较大坡度的道路和因地而建的建筑形成在三维空间上具有丰富变化的空间组合形式,使得在街道的不同位置所能看到的建筑立面景观效果有所不同。
建筑与起伏多变的道路之间相互遮挡衬托,从而形成丰富多变的景观序列。
八、环境要素分析传统山水理念中,要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就要使自然山水与城市相互融合、相互依赖,使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统合为一体,形成“山--水--城”相互协调的生态格局。
我们所见的安居古镇,处于琼江、涪江交汇之处,三面环水,呈半岛之势,依山傍水,阡陌纵横,山水静怡秀美,景色清幽奇特;沿涪江、琼江水岸,民居点点,依岸崖吊脚而建,高低错落有致;踏级人水的河岸码头,水道港湾,绿水轻烟,两岸青色葱茏,江面舟船往来,二江秋月,游舟唱晚,呈现一片纯朴、明静的山水和谐之古镇风光。
九、街巷肌理与空间民居建筑顺应地形地貌在空间上错落排布,形成具有起伏和开合变化的街道空间。
街道与建筑立面在空间层次上产生了具有蜿蜒转折的引导关系。
建筑与街道的高宽比接近1: 1.5,空间尺度宜人且具有围合感。
民居建筑具有深出檐的特点,在空间上形成了具有强烈纵深感的递进效果。
现代化城镇建设进程中,安居古镇的街道和建筑上留下许多裸露的给排水管线和架空的电线,建筑风貌由此大受影响。
裸露混杂的电线破坏了建筑立面的完整统一性,在时空序列上形成强烈的反差;地面上凸起的排水管线与青石板路面同样构成了古镇中的不和谐因素。
平遥古城---网络调研一、背景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平遥县内,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
山西平遥被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也是中国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城市之一。
2009年,平遥古城被世界纪录协会评为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县城。
2015年7月13日,平遥古城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点。
平遥古城是中国古代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
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二、历史平遥古城始建于公元前827年~前782年间的周宣王时期,为西周大将尹吉甫驻军于此而建。
春秋时属晋国,战国属赵国。
秦置平陶县,汉置中都县,为宗亲代王的都城。
北魏改名为平遥县。
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在旧墙垣基础上重筑扩修,并全面包砖。
以后景泰、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各代进行过十次的补修和修葺,更新城楼,增设敌台。
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3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而筑了四面大城楼,使城池更加壮观。
平遥城墙总周长6163米,墙高约12米,把面积约2.25平方公里的平遥县城一隔为两个风格迥异的世界。
1997年12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召开的世界遗产委员会21届大会决定将平遥古城整体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是研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和宗教发展的实物标本。
三、发展历程1986年,国务院公布平遥古城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1997年12月,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
1999年9月,平遥县旅游局因旅游发展的需要从平遥县文物旅游局分设单列。
从2000年开始,“我在平遥过大年”活动和晋商社火节逐步形成发展为平遥中国年大型喜迎春节系列活动,每年腊月二十三至正月十六在平遥古城举行。
2001年,举办首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
2007年11月19日,平遥古城获得由中国旅游论坛组委会授予的“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县”、“中国十大古城”的荣誉称号。
2013年,我国第一部大型情境体验演出项目《又见平遥》推出。
2014年9月13日,山西平遥县城乡规划局2012年启动的首批上百年古民居修缮工程已进入收尾阶段。
政府投资六七百万元对首批48处私家传统民居修缮进行资金补偿,使百年老宅又恢复了古色古香的传统风貌。
2014年规划局启动了39户第二批修缮工程,待修缮方案敲定后,将正式开展维修工作。
2015年7月13日,平遥古城被评为为国家5A级旅游景点。
四、区位晋中市平遥县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的中部,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东部的太原盆地西南。
县城东北距首都北京616公里,北至省城太原90公里,西到古都西安543公里,东达天津港口758公里,南及广州海岸2390公里。
平遥县总面积1260平方公里。
五、建筑布局平遥古城自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重建以后,基本保持了原有格局。
平遥城内的重点民居,系建于公元1840~1911年之间。
民居建筑布局严谨,轴线明确,左右对称、主次分明、轮廓起伏,外观封闭,大院深深。
精巧的木雕、砖雕和石雕配以浓重乡土气息的剪纸窗花、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集中体现了公元14至19世纪前后汉民族的历史文化特色,对研究这一时期的社会形态、经济结构、军事防御、宗教信仰、传统思想、伦理道德的人类居住形式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迄今汉民族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居民群落。
六、建筑形制平遥古城民居,为砖墙瓦顶的木结构四合院为主,布局严谨,左右对称,尊卑有序。
大家族则修建二进、三进院落甚至更大的院群,院落之间多用装饰华丽的垂花门分隔。
民居院内大多装饰精美,进门通常建有砖雕照壁,檐下梁枋有木雕雀替,柱础、门柱、石鼓多用石雕装饰。
民间有句俗语:“平遥古城十大怪”,其中一条是“房子半边盖” 平遥民居之所以大多为单坡内落水,流传最广的说法称之为“四水归堂”或“肥水不流外人田”山西地处干旱,且风沙较大,将房屋建成单坡,能增加房屋临街外墙的高度,而临街又不开窗户,则能够有效地抵御风沙和提高安全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