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由来小故事
端午节的相关传说故事20个字
![端午节的相关传说故事20个字](https://img.taocdn.com/s3/m/273ef214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49.png)
端午节的相关传说故事20个字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古代的龙舟竞渡和踏青祭祖。
除了观赏龙舟比赛和吃粽子等节庆活动外,还有许多与端午节相关的传说和故事传承至今。
本文将介绍20个与端午节相关的故事,让大家更加了解这个传统节日。
1.屈原投江:据传说,春秋时期的楚国大臣屈原,因忠言进谏而被贬去荆襄。
后来,楚国被秦国攻打,屈原心已沉郁,终于选择投江自尽。
端午节也因此成了纪念屈原的节日。
2.龙舟竞渡:传说屈原遇难后,当地百姓为了悼念他,拍打鼓乘船在江水中打捞他的尸体。
而后就出现了今天我们所知道的龙舟竞渡,也成了端午节的重要活动之一。
3.铜钱贴门:为了驱邪避瘟,端午节时很多家庭会在门口贴上几个铜钱。
4.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里会挂上压匾和艾叶菖蒲,以祛病驱邪、祈求平安。
5.女儿节:有些地方把端午节叫做女儿节,因为这一天,姑娘们可以在家里放松一天,不用在外面干活,好好享受一下假期。
6.五毒排辟:端午节也是驱赶蛇虫害的好时机,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口、窗户等处挂上五毒排辟的符篆。
7.蛋黄酥:在端午节,台湾地区的人们会在家中自制蛋黄酥,象征着祈求家人平安健康。
8.七星茶:浙江地区的人们会用七种不同的花茶,泡成一杯香甜谷米味的七星茶,寓意着和七星同行、平安健康。
9.纳凉:端午节时,气温已经开始升高,不少人会选择到河边、湖边等避暑场所纳凉。
10.长寿面:有些地方会在端午节时做传统的长寿面,寓意长寿富贵。
11.插龙船:在广东地区,人们在河边插上一只小木龙船,象征着吉祥如意,平平安安。
12.赛龙舟:在端午节的菲律宾人族乡村,也有一种类似龙舟赛的传统运动,名为帕基拉。
参与者需要把竹筏划往目标方向,并克服水流的影响。
13.吃粽子:全国各地都有吃粽子的习惯,有的地方会用桂花、红枣等馅料来制作粽子。
14.屉蛋:在端午节期间,宝宝们会收到一种习俗食品——屉蛋,象征着家庭生活幸福美满。
15.麻线绳:在江南一带,端午节时会在儿童玩具上系上麻线绳,寓意着祈求长命百岁。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民间故事50字(精选)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民间故事50字(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09ddc686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7d.png)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民间故事50字〔精选〕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民间故事50字〔精选5篇〕端午节, 本是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
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 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下面跟着来看看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民间故事50字〔精选5篇〕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端午节的`由来民间故事篇1纪念孝女曹娥,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 父亲溺于江中, 数日不见尸体, 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 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 在五月五日也投江, 五日后抱出父尸。
端午节的由来民间故事篇2战国时, 楚国大夫屈原因苦劝楚王无果, 忧愤投江自尽。
楚国百姓怀念这位为人清正的大夫, 于是将糯米包成包投入江中, 希望鱼群吃了米而不吃屈原尸身。
后世延续为传统, 慢慢演化为端午节。
端午节的由来民间故事篇3“端〞字有“初始〞的意思, 因此“端五〞就是“初五〞。
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 因此“端五〞也就慢慢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
《燕京岁时记》记载: “初五为五月单五, 盖端字之转音也。
〞端午节的由来民间故事篇4纪念屈原。
公元前278年的农历五月初五, 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自尽。
深感痛惜的人们纷纷包粽子、赛龙舟, 以此来纪念他, 此后逐渐演化为端午节。
这是最为流行的一种说法端午节的由来民间故事篇5每逢端午, 华东的江浙一带, 老百姓喜爱晚上划龙船,张灯结彩, 来往穿梭, 情景动人, 别具情趣;而贵州的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 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则在“泼水节〞赛龙舟, 纪念古代英雄。
牛的由来民间故事牛的由来民间故事牛的由来民间故事, 相信很多人都对牛不陌生, 牛可以帮人类犁地, 其实在很久以前世界上是没有牛的, 那牛是怎么出现的呢, 下面是关于牛的由来民间故事, 一起来看看吧, 看完你就会知道牛是怎么来的了。
端午节的由来和屈原的故事幼儿园
![端午节的由来和屈原的故事幼儿园](https://img.taocdn.com/s3/m/835e2fd3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40.png)
端午节的由来和屈原的故事大家知道端午节和屈原之间有什么渊源吗?不知道的话我们为你介绍。
端午节的来历——屈原故事介绍一、端午节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被人们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
“端午节”为我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很多人都不明白,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在有的地方还要喝雄黄酒,赛龙舟。
传说端午节跟我国古代一位名人有关——屈原,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战国末期楚国归乡乐平里人,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二、屈原与端午节有什么关系?在公元前278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屈原听到了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
他虽然有心报国,但是也无法挽救这一局面了,于是屈原选择了以死明志,毅然决然的写下绝笔诗《怀沙》之后,便抱着石头投入了汨罗江,以身殉国。
沿江的百姓听闻此事,因为怕屈原的身体被江里面的鱼虾吃掉,于是都划着小舟去打捞,也有一位老医师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了江里。
这样子是为了驱赶蛟龙水怪以免伤害了屈原的身体。
看到老医师这样子做,百姓们也纷纷将米粮投进江中,希望鱼虾吃饱了米粮,就不会伤害屈原的身体。
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三、端午节的来历故事屈原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都城被秦军攻破,楚国大臣屈原抱石投汨罗江自尽。
人们划船捞救无果,荡舟江上,后来形成龙舟竞渡的习俗,又害怕河里的鱼虾会咬食屈原的身体,便将糯米团投入江中喂食鱼虾,希望这样可以保全屈原的遗体,之后形成了端午食粽的习俗。
端午节来源于古时龙图腾的信仰以及自然天象的崇拜,仲夏午月午日,苍龙七宿运行至正南中方位,《易经》称其为“飞龙在天”。
传说故事中,端午节的由来是为了纪念抱石投汨罗江自尽的楚国大臣屈原。
四、端午节故事1、楚怀王被囚公元前299年,秦国攻下楚国八座城池。
秦昭襄王给楚怀王写信,请他到武关和谈。
端午节的起源和传说故事5篇
![端午节的起源和传说故事5篇](https://img.taocdn.com/s3/m/8d51fbf8804d2b160a4ec024.png)
端午节的起源和传说故事5篇中国的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等。
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们过节的习俗却大同小异。
下面是xx编辑推荐的端午节的起源和传说故事,仅供大家借鉴。
端午节起源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
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
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
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深入人心。
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
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
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始于春秋战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
中国的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等。
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们过节的习俗却大同小异。
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悬挂菖蒲、艾草,佩香囊,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吃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逐渐消失外,其余习俗至今已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的国家端午节传说故事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是介绍以下四种:源于纪念屈原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
端午节的来历简短
![端午节的来历简短](https://img.taocdn.com/s3/m/8d439c48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1a.png)
端午节的来历简短
端午节,又称龙船节、五月节、端阳节等,是中国传统节
日之一。
这一节日的起源可以追溯至上古时期,有着2000多
年的历史。
端午节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农历五月的第一个节气节日,也是中国农历传统节令中的重要节日之一。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最为广为人知的是和屈原有关。
相传,屈原是中国楚国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因直言忠言得罪当时的政府,被流放至汨罗江。
据说,汨罗江受洪水侵袭,屈原绝望之际投江自尽,传说在五月初五这一天。
为了纪念屈原,人们渐渐形成了龙舟竞渡、吃粽子、插艾叶等端午节的习俗。
除了和屈原有关,端午节在古代还有驱邪避瘟的民俗观念。
在古代,五月是疫病肆虐的季节,人们认为通过节日庆祝和预防措施可以驱赶瘟疫,祈祷家人平安健康。
因此,端午节也被视为重要的保平安之节。
随着时间的推移,端午节的风俗习惯不断丰富和发展,传
统的病邪观念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重视亲情团圆、传承文化的意义。
吃粽子、赛龙舟等活动,成为人们欢度节日的方式,也成为了代代相传的中华文化。
总的来说,端午节的来历复杂丰富,既有历史人物的传说,也有民俗文化的渊源。
在当今社会,虽然节日观念和习俗发生了变化,但端午节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仍然被人们传承和重视。
愿端午节的美好传统永远保留,再续千年风情。
端午节的故事10个字左右
![端午节的故事10个字左右](https://img.taocdn.com/s3/m/3934aa1c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a5.png)
端午节的故事10个字左右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被称为“重阳节”、“五月节”等。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与由来,流传着不少的故事和传说,以下是其中的一些。
一、屈原投江据传说,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爱国诗人,他是中国第一个提出“天下为公”的思想的政治家。
然而在战国时期,屈原因为在楚国遭到权力斗争的排挤而被流放,最终绝望投江自尽。
为了不让屈原的尸体被鲨鱼啃食,百姓们纷纷下船,打起鼓来,击水敲岸,以轰动鱼鳖之音,同时还摆放各种食品、美酒,为了祭奠逝去的屈原。
二、包粽子另一个流传广泛的端午节传说是,居住在汉江流域的汉族先民为纪念伟大诗人屈原而发明包粽子的食俗。
为了不让屈原的尸体被鱼河蟹蚁啃食,人们向河中扔米和菜,以此来吸引鱼虾等水生动物,使其不去伤害他的身体。
后来人们发现,将糯米、豆子、肉和其他食材包裹在良好的芦叶或竹叶中,煮一煮,再加入咸菜、肉或其他食材,便可得到美味可口的粽子。
于是,包粽子便成为了人们祭祀屈原和纪念端午节的一项传统。
三、击鼓传花在中国一些地方,端午节还有另一种风俗:击鼓传花。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小孩子偷吃了长辈们放在屋顶上的甜酒,结果被发现并关在屋里。
小孩在屋里哭闹,却无人前来解救。
后来,小孩得知自己在端午节这一天会被释放出来,于是他们找到了一个木桶,将自己藏起来,并开始等待这个日子的到来。
端午节当天,族长带着所有孩子来到木桶旁边,他们打起了鼓来,声音震天,直到木桶被打碎,小孩们才终于获得了自由。
这个游戏也就成了民众在端午节玩的传统玩具。
四、龙舟竞赛还有一种端午节的传说是:因为屈原投江以示忠诚,齐国大夫乘坐龙舟追随他,以表示对他的尊敬和敬意。
这个传说后来演变为每年端午节都要举行龙舟比赛。
竞赛时,人们手持扁担,双手交替地划水,鼓声隆隆,船只在水中划出美丽的弧线。
五、挂艾叶在端午节,人们还会挂艾叶,这是由于古时候人们认为艾叶具有驱虫灭蛇的作用,因此在端午节时将艾叶捆成蒲扇状,悬挂在门口、床上、房檐等地方,以祈求安全平安。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故事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7f394137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0c.png)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故事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人们都会欢聚在一起,一起庆祝这个具有深厚民俗文化底蕴的节日。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故事流传至今,具有丰富多彩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端午节的由来可谓是千古流传的经典传说,流传至今依然家喻户晓。
传说在春秋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因忧国忧民,被敌国秦国所逼,投身于汨罗江中自尽。
为了不让鱼虾汲取他的身体,人们纷纷下河捞起粽子和五色丝线扔进水中,阻止鱼虾损害屈原的身体。
同时,人们也载歌载舞荡涤灾难,祈祷国泰民安。
这就是渊源深远的端午节来源。
在端午节的风俗活动中,最为人所熟知的非吃粽子莫属了。
粽子是一种用草叶包裹糯米、豆沙或肉类制作的美食,口感丰富饱满,是端午节中不可缺少的美食之一。
据传粽子的包法是祖先的智慧演变而来的,早在三千年前的商朝,人们就已经开始用良种的糯米和新鲜的野生食材制作粽子了。
随着时代的变迁,粽子也渐渐成为繁荣的民间食品,成为端午节中最为重要的符号。
此外,端午节的龙舟比赛也是人们常见的活动。
传说屈原死后,江中出现许多水怪,为了能及时捞回屈原的尸骨,人们便会划龙船在水中舞动吸引水怪的注意。
这段历史也为龙舟比赛活动打下了坚实基础。
如今岁月更迭,捞人的祭祀活动已经消失,但龙舟比赛的竞技活动在每年的端午节依然热火朝天。
除了正式的传统风俗,端午节还存在着许多地方特色,如宁波人喜欢钓五颜六色的鲤鱼,象山县则有组织数十口人围坐在一块会吃糯米饭的大石头旁边的“石头粥”等等。
这些民俗风情展示着各地区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地位,在结合当地自然风光中,增添着端午节的生命力和活力。
总之,端午节的历史悠久,文化瑰宝渊源流长,人们在庆祝和传承端午节的同时,也在传承中国民族神韵的血脉基因。
无论是传说中的屈原,还是代表中华民族和谐与团结的龙舟比赛,都是我们追溯中华文化源头的最核心元素,而人们在不断传承和改编的历史过程中,一直在以端午节传承精神,激发文化活力,传承民族情感,让端午节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瑰宝之一。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故事大全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故事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01e8c235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2e.png)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故事大全端午节,是集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由来于上古先民择“飞龙在天”吉日拜祭龙祖、祈福纳祥、辟邪攘灾。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收集的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故事大全,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
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
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
端午节,本是南方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
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龙祖,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
端午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
”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即“初五”。
《说文解字》:“端,物初生之题也”,即说端为初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称为“端五节”。
《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
”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
因此,五(午)月的第一个午日,谓之端午。
但端午的习俗却早已有之,譬如龙舟竞渡祭祀之俗,早已存在。
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天之道,地支承载地之道,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
古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通用天干地支,根据干支历,按十二地支顺序推算,第五个月即“午月”,午月午日谓之“重午”,而午日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称为“端阳”。
端午一开始主要流传于南方吴越一带,并作为一种“图腾祭”出现。
上古先民以“龙”为图腾,并选择在端午进行拜祭,端午节在当时其实是拜祭龙祖的节日。
端午的由来 端午的由来介绍模板(5篇)
![端午的由来 端午的由来介绍模板(5篇)](https://img.taocdn.com/s3/m/d13acd1d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2c.png)
端午的由来端午的由来介绍模板(5篇)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
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端午的由来端午的由来介绍篇一屈原因为对自己的国家失去了信心十分伤心,所以他就投汨罗江而死。
百姓们得知屈原死了,就把雄黄酒倒到河里,把蛟龙灌醉了,再把粽子扔进河里让蛟龙去吃,这样蛟龙就不会去吃屈原的尸体了。
还有划龙舟这样的活动,这样是可以把小鱼小虾赶跑,这样就不会吃了屈原的尸体。
挂艾叶是用来驱赶蚊子和蛇,以及一些对我们有危害的虫子。
赛龙舟是表示屈原爱国,爱百姓的精神,这也是为了纪念他不给国家丢脸的精神。
他也说过很多有名的诗:《九歌》《离骚》等有名的诗歌。
他的诗歌让人看了会让人情不自禁地称赞起他写的诗。
屈原在死之前也是一个名声不小的人呢!而且他还是楚国最有名的诗人,自从他走了之后,楚国没有了如此有名的人了。
屈原是一个很厉害的人。
屈原真是一个爱国又伟大的诗人啊。
端午的由来端午的由来介绍篇二今天中午我们的饭碗中多了一道特别的点心——粽子,这粽子是迎接端午,我们年级组织学包的,我包的粽子在别的同学碗里。
其实包粽子是一门技术活。
首先要准备芦苇叶、糯米、红枣和棉线。
首先把芦苇用开水烫一下,这样就不容易破裂。
把叶子摆好三片,从中间折成螺状,用勺子盛一些米进去,再放一个大大的红枣,接着再次倒米盖住红枣。
完成后把卷在后面的叶子往前一折,盖住螺形口,把长出来的叶子向右折一下,用棉线扎紧。
为了更牢固,用嘴咬住,另一端就好操作了,我多绕了几圈,线绳纵横交错地五花大绑在那个可怜的小粽子上。
说得容易,做起来就不一样了,在包的过程中,我遇到了挫折。
我把叶子从中间卷成螺形,但螺形不好看,于是又重卷了几次,终于好看了,可是刚要倒入米时,发现芦叶上破了一条缝,我换了一片,卷一下,又有一片叶子裂了一条缝,我无可奈何,等换了四片叶子后,才勉强卷成了一个螺形,灌入米,放入枣包好,线绳扎好。
端午节由来和风俗及传说故事文章内容
![端午节由来和风俗及传说故事文章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1d823bfa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e007119.png)
端午节的由来、风俗及传说故事
端午节,原名端阳节,又称重五节、龙舟节、五月节等,
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
端午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战国时期。
《史记》、《左传》、《楚辞》等文献中均有记载,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端午节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具有独特特色的饮食文化、龙舟竞赛、草药风俗等民俗活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有许多传说。
相传,端午节起源于古
代爱国诗人屈原。
据传说,屈原是一个忠臣,是以写有楚国文
化和民族精神,被丧国之君误会,遭贬为楚国的特色食品【粽子】用以悼念其发明的创新之处,成了端午节的一个重要的传统食品。
端午节还有赛龙舟的习俗。
据传说,古代的屈原殉国后,
民间为了阻止江水中的鱼虾等生物伤害屈原的尸体,便跳进船中搅动划桨,从此开始了赛龙舟的传统。
在端午节时,人们还会挂艾草、菖蒲等草药,以驱邪防疫。
相传,菖蒲和艾草有驱邪祛病之功效,所以端午节要挂草药,也是为了祈福求庇护的含义。
端午节还有吃粽子的习俗。
有的地方会在粽子上绑上五彩
丝线,以表示祈求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
传说虽多,风俗虽异,但端午节依然是中国一个十分重要
的节日,这一天,人们家家户户都会庆祝这个节日,弘扬着传统文化同时增进了亲情友情。
端午食粽、挂香囊、荡龙舟,是人们与古老传统文化、文化遗产沟通的方式。
端午节的民间传说故事
![端午节的民间传说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266340a0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06.png)
端午节的民间传说故事端午节,也称端阳节、重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
据传说,这个节日起源于中国上古时期的战国时代。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举行赛龙舟、吃粽子等传统活动,以庆祝这个特别的日子。
除了这些习俗之外,还有许多民间传说故事与端午节相关。
民间传说故事一:屈原投江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政治家。
据传,他曾是楚国的大臣,但遭到了宫廷上层的嫉妒和排挤,最终被流放。
在流放期间,他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歌,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但是,他最终还是忍受不了政治上的屈辱,决定跳江自尽。
这个故事与端午节有关是因为,相传屈原是在端午节这一天投江的。
为了防止鱼虾吃掉他的尸体,村民们决定在江边撞锣敲鼓,以示警告。
同时,他们还将粽子投入江中,以此引开鱼虾。
这就是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民间传说故事二:龙舟比赛龙舟比赛也是端午节的一个重要活动。
相传,在某不知名的古时候,一位叫做屈原的诗人将自己抛入江中,以抗议贪污和腐败的统治者。
当屈原的同胞发现他的尸体被鱼咬了,他们把食品丢进江中,以防止鱼再次攻击屈原。
从那时起,端午节吃粽子的传统一直持续到今天。
不过还有其他的传说和习俗与粽子有关,其中最有趣的是玩龙舟比赛。
据传,这项活动的起源与屈原有关。
龙舟比赛动身的天,在端阳之日,而这天又是许多年以前屈原因与巫疑的诡计而难以建功,遂愤恨在五月五日、江水涨落之时投身于汨罗江,沉于洞庭湖而死。
百姓自为之悲恸,纷纷乘船奔赴汨罗江上寻找。
为了不让鱼虾吃掉屈原的遗体,居民们在江里扔进了食品和酒,还在江水中放下了一些叶子,以保护屈原的尸体。
据说,这些举动吸引了龙的注意,并引领他们到达了屈原被发现的地方。
这也就演变成了一项传统的庆祝活动:在端午节期间,人们一边吃粽子,一边划龙舟,以此纪念这个英勇的诗人。
民间传说故事三:悬起“五色绳”关于悬起“五色绳”的传说有很多。
有说是为了纪念一位年轻妇女而设。
这个妇女叫做陶娥,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文学形象,她极其美貌,人们对她的美丽感到羡慕。
端午节传统习俗及由来故事(精选3篇)
![端午节传统习俗及由来故事(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4580592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c2.png)
端午节传统习俗及由来故事(精选3篇)端午节传统习俗及由来故事【篇1】端午节,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
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龙祖,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
端午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
端午节传统习俗及由来故事【篇2】1、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已流传两千多年。
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
由此可见,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2、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
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3、悬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4、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
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
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
5、点雄黄酒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
所以在端午节时,古人们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端午节的民间传说故事100字
![端午节的民间传说故事1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1237d2dd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67d9476.png)
端午节的民间传说故事100字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其起源已有悠久的历史。
端午节不仅有着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还有许多的民间传说和故事。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有趣的端午节传说故事吧!一、屈原祭龙相传在春秋时期,楚国的大臣屈原,因为忠于自己的国家,不能容忍做出对国家不利的事情。
于是,他决定自己离开国家,背井离乡,以表达对国家的忠诚和爱。
最终,他选择在汨罗江上投身而死,以此来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爱。
为了纪念屈原,人们开始在每年的端午节举行划龙舟和吃粽子等活动,以表达对屈原的敬仰和追思。
这一传统由来已久,至今仍在各地普遍流传。
二、“五毒菜”避邪传说端午节五月初五这一天,是五毒出没的日子,所以在这一天,人们会特别注意自己的身体防止被毒蛇等毒物伤害。
为了避免被五毒伤害,人们会吃“五毒菜”,这些菜名字中都包含了五毒蛇、五毒蝎等毒物,相信可以驱邪避毒,保平安。
三、赛龙舟相传在古代,人们用龙舟赛让屈原在汨罗江上投身之后同伴为了找到他的尸体而划船寻找的故事。
因此,人们在每年的端午节会举行龙舟竞赛的活动,以此来纪念这一历史事件。
在这一天,人们会穿上彩衣,划龙舟,同时吃着美味的粽子,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气氛。
四、挂艾叶端午节在民间还有一个习俗,那就是挂艾叶,相传艾叶可以驱恶辟邪,保护家庭成员的平安。
挂上艾叶后,可以让漂亮的香味缭绕在房间里,虽然很多人认为这只是一种习俗,但是这种文化之所以存在如此之久,说明人们对于艾叶具有一定信仰的。
综上所述,端午节不仅有着丰富的庆祝活动,还有许多的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
这些故事和传说,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每一年的端午节时期都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我们应该重视这些传统文化,以便能够让这种文化得以传承下去。
我相信,这些端午节民间传说和故事,将会继续被我们这代人所传承,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端午节由来和风俗及传说故事
![端午节由来和风俗及传说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ca697cef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6117e59.png)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风俗和传说故事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五节等,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节日。
端午节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纪念屈原的风俗,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后来渐渐演变为一个综合性的传统文化日。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的由来与屈原有关。
相传,屈原是中国春秋时期楚
国的大臣和诗人,他为人民倾尽所有,却因受到陷害,最终投江而亡。
为了不让鱼虾受到屈原的尸体的侵害,村民们每年都在五月初五的时候划龙舟划船、投食端午、赛龙舟、挂艾叶等方式来纪念屈原。
端午节的风俗
端午节有许多独特的习俗和风俗活动。
比较有代表性的活
动是吃粽子、赛龙舟和挂艾叶等。
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包粽子,一家老小围在一起共同包粽子,以此来象征团圆和爱。
此外,赛龙舟也是端午节的重要活动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
关于屈原的传说故事也为端午节增添了神秘色彩。
传说中,当屈原投江自尽时,村民们沿河划船打捞,却无一例外地捞不到屈原的尸体,只能在江中撒下端午菜神以顺水列船,以供食鱼龙。
另有传说认为此举是为了赶走恶鬼、传染病等不洁之物。
端午节是一个充满深刻历史文化传统的节日,通过传统习
俗和传说故事的传承,端午节得以在世代之间流传,并成为中
华民族独有的重要节日之一。
让我们一起在端午节这一天,弘扬传统文化、弘扬团结友爱精神,共同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民俗小故事简短
![民俗小故事简短](https://img.taocdn.com/s3/m/275ab03d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16.png)
民俗小故事简短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都隐藏着许许多多的民俗小故事,这些故事或许是关于风俗习惯,或许是关于传统节日,又或许是关于神话传说。
它们承载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延续,也是我们了解历史、感受民风民俗的重要窗口。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几个简短的民俗小故事吧。
故事一,端午节的由来。
相传在古代,有一位名叫屈原的伟大诗人和政治家。
他为了救国,多次劝谏吴国君主,但却屡屡受挫。
最终,吴国被侵略,屈原心怀忧国忧民之情,投汨罗江自尽了。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每年五月初五这一天都会划龙舟、吃粽子,以此来纪念屈原的爱国精神。
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过的端午节,也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故事二,孔雀东南飞。
相传在古代,有一对美丽的孔雀,它们的羽毛绚丽多彩,引来了众多动物的羡慕和嫉妒。
一天,孔雀听说东南方有一座神奇的宝山,山上有一种可以让自己的羽毛更加美丽的宝物。
于是,孔雀决定前往东南方寻找这座宝山。
在路上,它们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险阻,但最终它们克服了一切困难,找到了宝山。
然而,宝山上却没有它们所想象的宝物,而是一面明镜。
它们看到镜中的自己,才明白自己原本就是最美丽的存在。
于是,孔雀回到了家园,继续在那里炫耀它们美丽的羽毛。
从此以后,人们常用“孔雀东南飞”来形容远行求名求利的人。
故事三,姜太公钓鱼。
姜太公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年轻时曾在江边钓鱼。
有一天,他在江边钓鱼时,看到了江中一条大鱼。
他想要捕捉这条大鱼,但却无计可施。
于是,他决定放下鱼竿,去找一些小鱼作为诱饵。
不一会儿,他又回到了江边,这时他看到了一位老者,老者告诉他,“你不必再费力了,这条大鱼已经被我捉住了。
”原来,这位老者就是周文王,他看中了姜太公的才华,于是就收他为徒,从此姜太公便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后来,姜太公辅佐周文王建立了西周王朝,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以上就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几个民俗小故事,它们或许只是一个小小的传说,但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关于端午节的故事四篇
![关于端午节的故事四篇](https://img.taocdn.com/s3/m/b429400d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a1.png)
【导语】端午节来源于屈原端午节(DragonBoatFestival),农历五⽉初五,⼜名端阳,端是“开端”、“开始”的意思。
初五可以称为端五。
下⾯是⽆忧考收集整理的端午节的故事4篇,欢迎阅读参考~ 端午节的故事⼀ 很久以前,上虞古舜江西岸的凤凰⼭下有个⼩渔村。
村⾥有个姓曹的渔夫。
渔夫有个⼥⼉叫曹娥。
⼀年春夏之间,两岸连续⼤⾬,舜江洪⽔暴涨。
曹娥她爸怕错过渔汛,他不顾曹娥反对出江去捕鱼。
⽗亲去了,曹娥在家不放⼼。
她⼀次次跑到江堤上去望。
后来,曹娥沿江向上、下游找寻还没见到⽗亲。
太阳快落⼭了,曹娥从她⽗亲的伙伴⼝中得知:他们⼀起在张,突然⼀个⼤浪,把她⽗亲的⼩船推进漩涡,让⽔冲⾛了。
曹娥⼀听吓出了魂灵,⼤叫⼀声“⽗亲、⽗亲”,拔脚朝下游追去。
她在江边来回哭叫。
第⼋天,曹娥望着江⽔,看见她爹在跟⽔搏击。
曹娥纵⾝向江⽔扑去。
⼜过了三天,江⾯风平浪静,⼈们却在下游⼗多⾥的江⾯上,看到⼀股江⽔在盘旋,隐隐约约好像有⼈在游动。
⼈们赶过去,发现正是曹娥和她的⽗亲。
曹娥虽然死了,但她却能找回⽗亲的⼫⾸,把他负到江堤边,⼈们都说这是她的孝⼼感动天。
据说波涛汹涌的曹娥江⽔在流经曹娥庙时总是平静的。
当地百姓认为,那是因为江⽔⾃觉愧对孝⼥曹娥。
曹娥的孝⼼感动了天,更感动了四周的乡亲,他们好⽣安葬了曹娥⽗⼥,⼜在曹娥跳⽔救爹的江边造了庙,塑了她的像,尊她为“孝⼥娘娘”,还把渔村叫做曹娥村,把这条江改名曹娥江。
每逢曹娥救⽗这⼀⽇,曹娥庙⾥都要举⾏盛⼤的庙会,各省各府都有来拜曹娥孝⼥娘娘的,许多⼈题词送匾赞扬曹娥的孝⾏。
据说,曹娥投江的那⼀天正是五⽉初五,因此,很多⼈将端午节视作怀念孝⼥曹娥的⽇⼦。
端午节的故事⼆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慈祥的奶奶,亲爱的妈妈,和蔼可亲的幼⼉园阿姨,给我们讲了⼀个⼜⼀个有趣的民间传说。
这些民间传说,就像⼀杯杯⾹⽓扑⿐的清茶,让我们回味⽆穷。
下⾯就让我说⼀个我所知道的民间传说吧!——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由来简介_端午节由来故事(优秀篇)
![端午节由来简介_端午节由来故事(优秀篇)](https://img.taocdn.com/s3/m/5816680d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54.png)
端午节由来简介_端午节由来故事(优秀篇)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端午节,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本名端五节,又叫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写作端午节的由来简介,山草香整理分享了11篇端午节由来简介_端午节由来故事。
端午节历史演变篇一先秦时期先秦时,南北风俗各异,但是五月五日作为一个“节日”已各有所侧重。
战国时代,人们已把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
《大戴礼》云:“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
”秦代到秦代之后,由于国家统一,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使风俗习惯也互相融合,端午节就在南北风俗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
但是,就现文献记载来看,两汉时的端午风俗还主要是避恶。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频繁,人们饱尝战乱之苦,所以最重视的端午习俗莫过于“辟兵缯”了。
用五色丝染练制成日月、星辰、鸟兽之形状,上刺文绣、金缕,即叫辟兵缯,也沿袭汉代名称为长命缕或续命缕。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端午节从风俗形式上都继承了前朝。
但是,从性质上讲,原来有特定意义的节日风俗活动,到此大多演变为节日娱乐活动。
“恶日”已不恶,逢凶化吉,充满了节日的欢乐。
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诗序》中记述:皇宫端午日盛况,召来儒雅臣僚,大张筵席,“广殿肃而清气生,列树深而长风至”。
唐代民间端午风俗活动形式也类似前代。
像《酉阳杂俎》就记载:“北方妇人,五日进五时图、五时花,施之帐上。
是日又进长命缕,宛转绳结,皆为人像带之。
”长命缕,只是制作上有所不同,用丝缕结成人形,更有装饰性。
五时图则是五毒蛇、蝠、蜍、蜥蜴之类,是五毒图之前身,此俗一直影响到明清时期。
午时花则是石榴花,五月正是榴花吐艳之时。
唐代角黍粽子也花样翻新。
《文昌杂录》记载:“唐时五日,有百索粽,又有九子粽。
”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诗中就有“穴枕通灵气,长丝缤命人,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百索粽”还是唐代皇帝赏赐臣下的食品。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的由来](https://img.taocdn.com/s3/m/18d3bff6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4f.png)
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的由来11、端午节的由来简介端午节,吃粽子,忆屈原,插艾叶,赛龙舟。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到汨罗江,百姓们十分他,为了不让鱼虾咬蚀他的尸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还划着像龙一样的小舟驱赶着河里的鱼虾,人们为了纪念他,把五月五日这一天称为端午节。
2、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3、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端午节的由来。
其实是纪念屈原的,屈原是一位爱国者,他想让的国家,强大起来,就常常跟国王提意见,可是国王不喜欢听,就把他赶出了国都。
有一次秦国来打楚国,楚国很快就被打败了,国家就快没有了,屈原更加伤心,这一年的五月初五,他搬着一块大石头投江了自尽了。
人们知道后,非常悲伤,为了不让鱼吃了屈原,就把竹筒里面装着粽子,扔到河里,鱼吃饱了就不会吃屈原了,粽子也就是这样来的。
端午节的由来2端午节,吃粽子,忆屈原,插艾叶,赛龙舟。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到汨罗江,百姓们十分尊重他,为了不让鱼虾咬蚀他的尸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还划着像龙一样的小舟驱赶着河里的鱼虾,人们为了纪念他,把五月五日这一天称为端午节。
2、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3、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端午节的由来。
其实是纪念屈原的,屈原是一位爱国者,他想让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就常常跟国王提意见,可是国王不喜欢听,就把他赶出了国都。
端午节的由来和屈原的故事
![端午节的由来和屈原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d6fb3c3b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b5.png)
端午节的由来和屈原的故事端午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的屈原的故事。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
他为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那个时候,楚国内部存在着许多明争暗斗和政治斗争。
屈原作为楚国的宰相,秉持着忠诚和正义的原则,并且深受百姓的爱戴。
然而,由于一系列的政治阴谋和背叛,楚国的国力渐渐削弱,社会动荡不安。
最终,屈原被逼不得已离开了楚国,投江自杀。
屈原的死让楚国的人民痛心疾首,无不为他的忠诚和才华所感动。
为了纪念屈原,人们沿着江岸敲击船桨和打捞屈原投江自杀的地方,以示哀悼。
而这一天正是农历五月初五,也就是现在称为端午节的日子。
人们还在汨罗江上放艾草和五色丝线,以驱邪辟瘟,以期保佑健康平安。
此后,端午节逐渐发展成为了一个富有浓厚民俗色彩的传统节日。
人们开始赛龙舟、吃粽子等活动。
赛龙舟源于人们希望能够打捞屈原的遗体,以防被鱼虾吞食。
于是人们驱船绕流的同时,敲击船桨,希望能够击退鱼虾。
这就是后来形成的赛龙舟的活动。
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
相传在屈原投江自杀的那天,人们投入江中的饭团,被鱼虾吞食,为了不让鱼虾吃到屈原的遗体,人们将饭团包裹在竹叶中进行了食用,也就是现在的粽子。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还包括系艾草、佩香囊、挂菖蒲、饮雄黄酒等。
系艾草和佩香囊是为了驱邪辟瘟,挂菖蒲则有驱邪避凶的作用,饮雄黄酒则是防病驱邪的方式。
除了这些传统习俗,端午节还是一个重要的节日活动。
每年的端午节,全国各地都会举办盛大的龙舟比赛。
参赛队伍在各自的龙舟上划桨竞争,体现了团队合作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此外,各地还会举行粽子制作比赛、艾草包扎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人们感受到了浓厚的节日氛围。
端午节的由来和屈原的故事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它让我们铭记了一个伟大的爱国者,也激励着我们要爱国爱家,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
通过庆祝和传承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我们能够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午节的由来小故事【篇一:端午节的由来小故事】五月初五,是我们中国年历的一个节日-端午节。
这个节日,是我们裹粽子的日子。
每一年的这一天,许多人家都会包裹粽子,许许多多不同味道不同种类的粽子,都会在这个粽香的季节纷纷涌现。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其实向来都说法不一。
有些人都将它视为是纪念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的爱国诗人屈原。
有人说,这一个节日在古代,是一个消毒避疫的日子。
根据文献上的记载,以及历代相传流行下来的许多端午习俗,五月被视为“毒月”、“恶月”,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所以这一天便流传了许多驱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习俗如插蒲子艾叶、喝雄黄酒、祭五瘟使者等。
后来的后来,端午节的意义起了变化。
人们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爱国精神及崇高的人格,将这个一直流传的端午原意给忘了,把一些原先未必是纪念屈原的划龙船及包粽子等习俗,联系到他的身上。
现在大部分得人都只记得端午节和屈原有关,而其实一些新一代的年轻人对于屈原的故事也没有多大的印象了。
他们知道的是,这是吃粽子的节日,如此而已。
关于端午节赛龙舟,其实现在不是端午节的到来赛龙舟的比赛项目也是处处有。
从驱邪避疫,到纪念屈原,端午节的意义起了很大的变化。
这个节日的原意,在年复一年的社会变迁中渐渐的受到“ 蚕食”。
今天,这个节日变成了一个中国人美食的节日。
从旧有的角黍,粽子制作到今天的各式各样多姿多彩的包粽。
许多的地方都融入自己的地方美食特点在粽子中。
其实,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是赛龙舟。
关于龙舟的竞渡,文字的记载始于公元五百年前梁代吴均的的《续齐谐记》。
较后,许多的记载中都可以找到有关赛龙舟的文字记载。
现存中国各地的数千种方志中,共有227种方志有龙舟竞渡的记载。
端午划龙舟,龙舟竞渡的说法,包括有“大众舟齐出发,赶往丞救屈原。
”及“一呐喊鼓乐吓退蛟龙。
”。
这些都让人联想到屈原。
下面给大家介绍几个和端午节有关的几个传说故事。
1.纪念屈原,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
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
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迎涛神,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这则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
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
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3.龙的节日,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
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
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
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
(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
(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5.夏至,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
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
(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
(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
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
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6.纪念女诗人秋瑾: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并且喜欢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
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在策划起义时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
后人为敬仰她的诗,哀悼她的忠勇事迹,于是,与诗人节合并来纪念她,而诗人节又是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
【篇二:端午节的由来小故事】端午节的来历与传说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是华人夏季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和、并列为华人传统三大节日。
端,初也,也就是开始的意思。
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为午,而午与五又同音,所以,端午又称端五。
五月五日,月与日同为五,故古也称为重五,与九月九日称重九之意相同。
古人也把午时当作阳辰,所以端午也有端阳之称。
明清时代,北京一带也把端午节称作女儿节或五月节。
端午节起源的说法有好几种,其中以纪念两千多年前,愤投汨罗江的中国大诗人屈原说最广为流传。
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备受楚怀王重用。
此举引起上官大夫及令尹子兰的嫉妒,诽谤屈原,离间楚王和屈原之间的关系。
楚王继而逐渐疏远屈原,甚至将屈原放逐。
眼见楚国濒临绝境,因谗臣误国,将为秦国所灭,屈原满怀悲愤,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后,怀石投汨罗江自尽。
屈原死后,楚国的百姓哀痛非常,涌至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而渔夫们也撑起了船只,在江上打捞屈原的尸体。
他们还把粽子、鸡蛋等食物,往江里面丢,希望喂饱鱼虾,不让它们夺食屈原的尸体。
还有人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希望药晕江里的蛟龙。
据说,当时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
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和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这些小孩子。
因为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初五,从此以后,每年的这一天,人们便要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甚至还在这天到来时,特地把菖蒲或艾草插在门上。
端午节的由来一、源于纪念屈原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
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的由来小故事三、源于纪念孝女曹娥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
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端午节的由来小故事四、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遗存。
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
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
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
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
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
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端午节的由来小故事相关文章:1.2.3.4.5.6.7.【篇三:端午节的由来小故事】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又称为五五节,因为端午节是在农历的五月五日,是三个重要的中国节庆之一,其他两个分别是中秋节和农历新年。
这个节日的由来是古代中国有一位博学多闻的官吏屈原,他是一位爱民而且又受到尊崇的官吏,但是由於一位充满嫉妒的官吏陷害,从此在朝廷中被皇帝所冷落。
由於无法获得皇帝的重视,屈原在忧郁的情况下投汨罗江自尽。
由於对屈原的爱戴,汨罗江畔的居民匆忙的划船在江内寻找屈原,并且将米丢入汨罗江中,以平息汨罗江中的蛟龙。
即使他们当时并没有找到屈原,但是他们的行为,直到今天在端午节的时候,仍然被人们传颂纪念著。
风俗习惯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是龙舟竞赛,比赛的队伍在热烈的鼓声中划著他们多彩的龙舟前进。
这项活动的灵感是来自於当时汨罗江畔的居民,在江中划船救屈原,而这个传统也一直保持了数个世纪。
在端午节时受欢迎的食物就是粽子,粽子是以米包著肉、花生、蛋黄及其他材料,再以竹叶包裹。
而粽子的传统则来由於汨罗江边的渔夫,将米丢入江中平息江中的蛟龙,希望他们不要将屈原吃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