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演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演变
石庆华经济1103
摘要:自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经济体制却发生着重大转变,由传统自然经济进入到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分配制度也随着发生变化,这一切的改变都是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原理进行的,本文主要是探讨中国经济体制转变下分配制度的演变。
关键词:经济体制的改变分配制度的演变
正文:
一、1949年以前经济体制转变下的分配制度变化
从清政府沦陷之后,中国陷入中国由传统的封建自然经济进入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混乱状态,国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食不果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形态的主要特征是:生产力多层次结构与发展水平的落后性,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充分性,所有制结构的复杂性对发达国家及其控制的世界市场的依附性,发展的不平衡性;历史地位的过渡性。经济体制则由传统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和皇族所有制,向多种所有制转变,不再是天下之大莫非王土。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包括八种所有制:氏族主所有制、奴婢主所有制、领主所有制、地主所有制、资本家(雇主)所有制、国家所有制和在华外国资本所有制。这些体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一人独大,控制所拥有的一切资源的分配,所有的劳动者只能听其指挥做事。其劳动成果全部归所有者,再由其固定分配。在这种比较混乱的经济体制下,并没有形成一定的收入分配理论和收入分配制度。
二、向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转变
这是发生在1949-1952年间的转变,1947-1948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在全国内转入反攻,即将取得全国胜利时,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等待着他们,即夺取政权后建立怎样的经济体制?1921-1948年28年间中国共产党的实践和理论的发展,特别是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为解决这个问题准备了条件。并在1949年末完成了新中国经济体制的构思。新中国经济体制构思基本内容如下:
(1)基本依据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中指出,抗日战争前夕,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得比重约10%,农业和手工业占90%,这就是中国在革命时期和在革命胜利后相当长时期内一切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忽视这个出发点,就要犯左倾或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
1949年中国已经有了相当比重的现代工业。它主要集中在国民政府手中。接管这些财产归人民政府所有,变成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这样,政府就掌握另外国家经济命脉,可以使国营经济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领导成分,并决定经济前进的方向。忽视这一点,否认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就会犯右倾错误。在国民经济中占90%的农业和手工业是个体化小生产。这是中国经济落后性的表现。要改变这种落后面貌,并适应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则需要把个体经济组织成合作社经济。也正基于这种落后性,还要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允许私人资本主义存在和在一定范围内的发展。
(2)经济形态
新中国的经济将由国营经济、劳动者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等五种经济成分构成。其中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掌握着国民经济命脉。它的先
进性和控制力,使之居于国民经济领导地位。
从1949年至1952,经过三年时间,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变成了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延续十多年的通货膨胀变成了物价稳定;经济由下降变成上升,因为新民主主义合乎国情是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拥护。新民主主义使中国经济恢复到历史最高点,并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在分配制度上的改革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废除封建把头、包工头对工人的超经济剥削,进一步消灭剥削关系:二是对遗留下来不合理工资制度进行改革。主要变化是免除人们所受封建压迫和剥削。
三、1953年向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新民主主义使中国经济恢复并得到发展以后,按照原来的设想是在新民主主义制度下发挥各种经济成分、各个阶级的积极作用,开展经济文化建设,为将来向社会主义转变准备物质文化条件。但中国领导人毛泽东的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他指出要立即开始着手消灭一切私有制,向社会主义过渡,同时优先发展重工业,已迅速实现工业化。在他的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制定并执行从1953年开始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经济形态由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为计划经济体制。
这次转变的任务是消灭私有制,扩大社会主义公有制。特别是粮油棉的统购统销,如农民生产什么、出卖多少、卖的价格,和居民消费什么、消费多少、买的价格,都由国家计划控制。这加强了计划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统一的特性。第一个五年计划,发费了不到四年基本完成了,这使得人们对计划经济充满了信心,计划经济再分配制度上更进一步的消灭了剥削。但是从1957年以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差距拉大,经济发展逞下降趋势,造成这一结果是毛泽东个人的经济思想过度的对经济运行进行干预,直到1966年我国还是在坚持毛泽东经济思想的指导,而且1966年之后还更进一步,即十年文革。文化大革命对经济的迫害作用日益显著,一直持续到1978年。
1957年至1978年是中国经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整体情况是:就经济增长的速度而言,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6.1%。这个速度似乎不慢。但是比社会制度相同的苏东各国的平均数慢,比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数也慢,比亚洲“四小龙”慢得多;就经济增长的稳定性而言。此时期竟有七个大波谷,其中有三次是负增长。1958-1961年的一次,波差之大超过了美国1929-1932年的经济大危机,是中国经济史上所未有,在世界经济史上也是罕见;就经济增长效益而言,平均增加每100元国民收入所需积累额,1957年-1978年为526元,1979年-1991年为270元。也就是说前一阶段比后一阶段要多投入一倍多的资源才能获取同样收入。
由此可见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并不适合我国经济发张的国情,尽管其在分配制度上进一步消灭了剥削,但并没有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对于经济体制的探索依旧不能停。
四、1978年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经济体制,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78年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79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这使中国经济发展和经济现代化进程进入新阶段。
从当初迷信计划经济体制到怀疑计划经济体制,最终到下决心摒弃计划经济体制,必须归功于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归功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历史性的决策,归功于理论工作者和经济实践者这些年来在推进改革与开放中的努力。邓小平同志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进行了重大创新。他领导的中国改革开放事业,他所设计的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方案与道路,以及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研究,填补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空白,揭开了这一理论的新的一页,并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