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13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第1学时》导学案

合集下载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导学案(最新)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导学案(最新)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导学案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导学案【1】《十五夜望月》学习目标1、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3、积累咏月的诗词。

一、学生活动1、课前准备: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2、小组评析其它咏月的诗词佳句。

组长记录有价值的赏析,综合成一篇赏析短文,全班交流。

二、教学过程(一) 导入“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将通过《十五夜望月》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 赏析《十五夜望月》教师印发《十五夜望月》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十五夜望月》赏析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三) 诵明月之诗小组之间把准备好的有关“明月之诗”的小卡片,相互交换赏析,组长记录学生的赏析或评价,大家动手把有价值、有个性的见解综合成一篇赏析文章,全班交流。

(四) 思维训练用媒体展示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诸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中望月等)学生对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进行联想。

(五) 学生小结你认为这堂课好不好?说明原因。

(这既是使学生总结所得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所需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学生即使否定了这堂课,教师也要辨证地接受学生的否定。

《我的思念是圆的》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感悟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讨法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1、由《七子之歌》导入2、自由朗读诗歌,试着读出感情3、以小小组为单位,推荐代表朗读诗歌(全班学生做评委)4、说说诗歌中给你印象最深的内容,揣摩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5、你觉得诗人要表达的愿望,在今天看来有什么现实意义吗?6、诗歌中说:“在这样的夜晚会想起什么”发挥你的想象,用语言或者图画表现你想象的情景作业:课后收集一些表达思念之情的诗文,并说说你选择此文的理由。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1 苏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1 苏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1 苏教版教学内容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领悟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1、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2、感悟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1、课前寻找配乐诗词朗诵媒介教学准备2、教师在小黑板上写一些补充注释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二次备课第一课时一、课前准备: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二、新课导入:同学们,中秋节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节日。

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咏月诗篇:“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可怜九月初三日,露似真珠月似弓。

”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共同学习三首中秋咏月诗词。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三、学习《十五夜望月》(一)解题,简介作者。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三)品读课文对照补充的注释,自由诵读,说说诗歌描绘的情景。

1.补充注释:地白:月光满地。

栖:鸟停息字树上。

2.四人一小组,互相讨论、描述诗歌描绘的情景。

3.学生推荐代表发言。

4.教师补充。

(四)探究学习1、你欣赏诗中的哪些词,说说你的理由。

2、看似朦胧的诗歌,却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这首诗的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感情呢?你能通过你的朗读,将作者的感情很好的传递吗?(五)当堂背诵四、学习《我的思念是圆的》(一)作者简介(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三)品读课文1、歌中说:“在这样的夜晚会想起什么”发挥你的想象,用语言或者图画表现你想象的情景。

2、“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透过这一句,你能感受到作者的内心感情吗?(四)探究学习1、说说诗歌中给你印象最深的内容,揣摩作者想要教学过程二次备课表达的思想感情(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2、觉得诗人要表达的愿望,在今天看来有什么现实意义吗?五、布置作业1、《课时作业本》该课作业2、写作练习:根据下文开头,驱遣想像,续写一段话:中秋的夜晚,凉风习习。

我坐在阳台上,望着明亮的月亮,心绪万千……第二课时一、检查复习两首诗歌的掌握情况1、作家情况、背诵默写2、诗歌赏析理解二、学习《水调歌头》(一)、简介词作背景,了解创作时间及原因。

(七年级语文教案)13、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七年级语文教案)13、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13、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七年级语文教案13、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第一课时●一、目标全解:1、了解作者,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二、导语设计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古诗。

现在我们就组织一次古诗接力背诵,一名同学背出上句,其他同学以抢答形式背出下旬或全首诗,要求准确无误,看谁背得最多,接得最快。

占5分钟(解说:初一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以接力背诵的形式导入新课,唤起他们对所学篇目的回忆,并激发其“温故而求新”的渴望,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竞争气氛。

)●三、解题1.《十五夜望月》。

作者介绍:王建,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

唐代宗大历间进士。

其作品语言通俗明晰,凝练精悍,风格简括爽利。

善用七言歌行体,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作品有《王建诗集》。

2.题目解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作者在夜晚赏月,怅然于家人离散,怀人之情油然而生,作者用这首诗,将,表达得非常委婉动人。

●四、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读课文,消灭文字、词语等障碍。

(2)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停顿,流畅朗读。

2、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

(1)(解说:引导学生想像与联想,实现从文字信息到画面信息的转化,从而进入意境,实现阅读价值。

改写并不等于古诗今译,教师应使学生明确这一点,解说:贯彻读思结合的教学原则,促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3)《十五夜望月》一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思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达的非常委婉动人。

(解说:问题的回答不要求面面俱到,能扣住诗歌语言做出自己的分析即可,对学生的解答应多加肯定、鼓励。

)3.欣赏品味及课堂训练。

(1)(解说:在同一首诗中各句话侧重表达的感情是有区别的,要指导学生把握体会。

用词语替换的方法体会诗歌遣字用词的技巧。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13、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三首诗词,体味各首诗词的主要内涵和诗词所表达的感情。

2、熟读成诵并理解出诗词所表达的不同的思想和艺术风格。

3、领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情景交融,想象丰富的写法。

教学重点:体味诗中所表达的思念之情。

教学难点:学习欣赏咏月诗词的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前两首诗,第二课时第三首诗加反馈练习)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秋佳节是中国合家团聚的日子,那是不是全中国的人都能在这一天与家人团聚呢?(保家卫国的边防战士、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刻苦求学的莘莘学子、浪迹天涯的海外游子。

)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中秋佳节不能与家人团聚,把酒言欢。

自然,中秋之夜的月也就成了他们倾诉的对象。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不同年代的三位诗人在中秋之夜所作的咏月诗词。

二、学习《十五夜望月》1、介绍作者:王建 (约767-约830),字仲初,唐代诗人,曾任陕州司马,有《王司马集》。

出身寒微,一生困顿,晚景尤为凄凉。

大历十年进士。

曾作过县尉、县丞、司马一类的小官,又从军到边塞,晚年退居今陕西西安市。

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2、注音与字词:栖(qī):鸟停在树上。

十五夜:中秋的晚上。

地白:指月光满地。

3、齐读诗歌,思考问题。

(1)“地白”在文中是何意?由此你想到了谁的一句诗?答:指月光满地。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2)“秋思”一词具体含义指什么?答:请看课文注释③: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3)“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一词能换成“在”吗?谈谈你的理解。

答: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而“在”字,就显得平淡寡味了。

4、再读诗歌,思考诗人是通过什么方法表现他的秋思的?答: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用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来发问。

七年级语文上册十三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十三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苏教版

河南省安阳市第十四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十三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苏教版学习内容:《水调歌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明白得词义,背诵诗歌,积存名句。

(二)进程与方式: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领会文句中包括的人一辈子哲理。

2.多角度朗诵,把握作者思想情感(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和感受作者身处逆境、乐观旷达的人一辈子情怀教学重点:1.背诵诗歌,积存名句。

2.领会文句中包括的人一辈子哲理,把握作者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领会和感受作者身处逆境、乐观旷达的人一辈子情怀教学进程:一、创设情境,质疑自探1.情境导入同窗们,在我国古代,有很多文人,他们在欣赏中秋月的时候,产生了很多感触,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

咱们今天要一路学习的,确实是咏月诗词三首之一,大文学家苏轼的咏月词《水调歌头》。

(板书课文题目)2.质疑自探(1)出示学习目标:①解决生字词的音和义,疏通文意,能声情并茂地朗诵课文;②领会文句中包括的人一辈子哲理,把握作者思想情感。

③背诵诗歌,积存名句。

(2)朗诵课文,用圈点批注的方式自探问题:①借助工具书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词”的文体。

②依照注解,疏通文句,流畅朗诵。

③在文中有疑问的地址做个标记,便于下一步的小组交流。

二、分组学习,合作交流1.明确任务教师依照文章的重难点精选主问题,提供给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先自探后交流):①合作交流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

②上下阙要紧写什么?如何联系起来的?(提示:古代诗词常常先写景,后抒情)③在这首词中,你最喜爱哪一句?说说喜爱的理由,并把它声情并茂地读出来。

④作者对人一辈子的感悟表此刻哪些文句上?你能把这种感悟读出来吗?2.分组学习教师参与小组交流,组长负责给每位组员分派好展现任务。

三、精讲点拨,巩固训练1.展现点拨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展现自探及合作交流中的收成,教师依照学生展现中显现的问题适时点拨。

2.释疑巩固(1)学生提出合作、展现后自己仍不懂的问题,先在全班进行探讨解决,解决不了的教师再进行点拨指导。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中咏月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中咏月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苏教版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教学重点:1.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难点: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教学方法:讲读课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诵读诗歌。

二、导入新课“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将通过三首咏月诗词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三、整体感知学生讲述汇总资料,教师归纳,明确:1、中秋节是农历的八月十五日。

这一夜的月亮是一年中最圆最亮的。

这一天所有外出的人们都要赶回家团聚。

中秋节的习俗有赏月、吃月饼、吃芋艿、点灯笼等。

2、月亮是地球的卫星,它围绕着地球旋转。

一月的三十天中,月亮从月初的新月逐日丰满,直至十五最圆,此后又逐日削减,到月底又成一个弯月,如此反复,周而复始。

传说中月亮中有一个广寒宫,宫中住着嫦娥,一只可爱的玉免与她作伴;还有一个被罚砍桂花树的吴刚。

3.学习《十五夜望月》:指名读,齐读。

结合文下注释,运用工具书,理解诗意。

掌握“栖”的音形义。

展开想像,感受诗情。

小组内交流读诗的感受,相互启发。

小组派代表将本组学习的成果在班内交流。

形式灵活,可以用问题的形式相互考查;也可展开辩论或竞赛。

四、交流互动本诗写月的地方有几处?(地白、桂花、月明)诗人借“白地”“乌鸦”“冷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寂寞}写思念亲人的句子是哪句?其中用的最妙的是哪个字?谈出你的看法。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用得最妙的字是“落”字。

诗人运用了奇妙的想象,将满天的月光,比喻成无数根思念的情丝,它们正随了月光,洒在所思念的人家。

想象奇妙、生动。

)齐读,背诵。

五、质疑交流该诗的风格如何?感情如何?(凄清、寂寞;忧郁、惆怅)补充介绍作者六、自主小结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中秋咏月诗三首导学案【部编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中秋咏月诗三首导学案【部编版】

13.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学习目标1.诵读诗歌,感悟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象力,获得生活乐趣。

●重点:领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预习导学2.给加点字注音。

栖.息(qī) 咽.下(yàn) 婵.娟(chán)宫阙.(què) 绮.户(qǐ) 琼.楼(qiónɡ)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中庭..落谁家: 怀人的思绪..地白树栖鸦: 庭院中(2)不知秋思(3)把.酒问青天: 端,拿(4)乘.风归去: 驾(5)何似..: 指月光..在人间: 哪像是,怎比上(6)千里共婵娟4.完成下列结构示意图。

《十五夜望月》:绝句情景交融《水调歌头》:情景交融《我的思念是圆的》:现代诗合作探究问题一:赏析诗歌。

1.《十五夜望月》中以问句“不知秋思落谁家”结尾有什么作用?“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一句写得极为感人、新颖。

明明是自己产生怀人的思绪,可是偏偏倒过来说成“秋思落谁家”,好像秋思是从月亮上落下来的。

这样,诗人就把这种个人色彩极为浓厚的思绪变得有了共性,容易使人产生共鸣。

2.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略作赏析。

这是一句富有哲理的句子,作者由自然现象想到人的悲欢离合,想到世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

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这与月有阴晴圆缺一样,是客观存在的规律,应以达观的态度来对待。

3.艾青在《我的思念是圆的》中描绘了哪些景物?作者是怎样把写景和抒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我的思念是圆的》中描写的景物有:中秋圆圆的月亮、西瓜、苹果等圆形的事物。

作者写作时的思路:望见圆月——看见圆形的物体——想到团圆——想到天涯海角的亲人——传达思念之情。

诗人依靠联想和想象,把特定的事物与所抒之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问题二:分别分析三首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十五夜望月》这首诗渲染了中秋望月这一特定环境的气氛,将读者带入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中,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

七年级语文 13《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第一课时精品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 13《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第一课时精品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 13《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第一课时精品导学案七年级语文 13《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第一课时精品导学案二、自主预学1.一读课文,解决字词,正确诵读,注意节奏和停顿。

⑴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宫què()乘风()琼楼()绮户()chán()娟⑵了解作者。

苏轼,字_________,号_______,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____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作品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等。

散文、诗、词、书、画等方面均有很高成就。

其词是___________派的代表,如______________。

与其父__________、其弟_____________并称为“三苏”。

2.二读课文,了解背景,结合注释,熟知内容。

⑴查阅资料,了解本词创作背景。

⑵解释加点词语:把酒问青天()宫阙()何事()何似在人间()低绮户()婵娟()高处不胜寒()琼楼玉宇()()⑶整体感知①全词的感情基调是___________,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又反映了他怎样的心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诗人矛盾的心理最终是如何解决的?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4.下阕是什么引起“离人”无眠的?作者是怎样想通了“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的?既然离别不可避免,词人最终表现出了怎样的心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结合具体句子,说说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四、巩固总结1.感情诵读《水调歌头》。

七年级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导学案

七年级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导学案

七年级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能够熟练背诵并默写三首中秋咏月诗词。

2、理解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3、学习诗词中借景抒情、烘托等写作手法。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词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掌握诗词中的重点字词和名句。

2、难点感受诗词中独特的意境,领略传统文化中月亮的象征意义。

分析诗词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三、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词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2、赏析法:对诗词中的意象、意境、语言、写作手法等进行赏析,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3、比较法:将三首诗词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之处,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四、学习过程(一)导入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自古以来,文人墨客们就喜欢以月为主题,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词。

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三首七年级的中秋咏月诗词,感受诗人笔下的月亮之美。

(二)诗词原文1、《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三)诗词赏析1、《十五夜望月》首句“中庭地白树栖鸦”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中庭地白”,月光照在庭院中,地面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给人以清冷之感。

“树栖鸦”,鸦雀在树上栖息,万籁俱寂,烘托出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中的“冷”字有何妙处?“冷”字既写出了秋夜露珠的清冷,又暗示了诗人在中秋之夜的孤独寂寞。

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首诗通过描绘中秋月夜的景色,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不知秋思落谁家”一句,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也引发了读者的共鸣。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共5则)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共5则)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共5则)第一篇:《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第十三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2.让学生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通过品味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学习诗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1.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3.情景交融,想象丰富【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设计】课前延伸教师:课前制作三首诗词的录音磁带,配有相应的音乐;编制印发学案等。

学生:搜集描写月的文学作品、诗词佳句;阅读三首诗词,初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自主学习,完成相关预习题。

课内探究第一课时一、学(一)导入新课导语设计:中秋佳节是合家团聚的日子,可由于种种原因,有些人在中秋佳节不能与家人团聚,把酒言欢。

自然,中秋之夜的月也就成了他们倾诉的对象。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不同年代的三位诗人在中秋之夜所作的咏月诗词。

(二)检查预习(三)品读欣赏1.配乐诵读三首诗词。

(放录音,教师巡视)2.学生听3.师生双边活动,由学生说出最喜欢哪一首引出下面的学习内容(四)品析《水调歌头》 1.配乐诵读《水调歌头》2.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听,去感知师生活动,感知词中意境。

(五)自主学习(1)明确学习任务①疏通课文字词句的含义。

②体会诗人在这首词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

(2)圈点批注,画出并把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

批注要点:1)生字词用框框线2)你认为好的词、句、段用波浪线3)有疑问的地方,用括号再加问号 4)在书页的空白处写批注(六)小组合作学习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全班学生前后四人或六人为一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并进行合作学习。

结合注释、画面,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小组讨论,做好记录。

二、导1.全班交流,疏通课文字词句的含义。

2.全班交流,体会诗人苏轼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3.精讲点拨点拨方法:让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体会词人所抒发的感情。

语文初一上人版第13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第1学时学案

语文初一上人版第13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第1学时学案

语文初一上人版第13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第1学时学案学习目标 1、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2、让学生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 朗读课文三遍,注意以下字词5、 给加点字注音。

树栖.〔〕鸦宫阙.〔〕不胜.〔〕寒 低绮.〔〕户婵.〔〕娟天涯.〔〕 6、 理解以下加点词语的意思。

把酒..问青天:乘风..归去: 不胜..寒:何.事.在人间: 天涯海角....: 〔二〕填空3、王建,字,代诗人。

4、,字子瞻,号,〔朝代〕文学家。

“子由”是其弟,他们的父亲是,父子三人合称“”。

5、,原名蒋海澄,闻名诗人,以一诗成名。

【三】达标检测:〔一〕默写积存1、,不知秋思落谁家?2、但愿人长久,。

学习内容 十【三】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第1学时3、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学习重难点 1、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导学过程自主空间 【一】课前先学:〔三〕思考:本课中共出现了几种诗词形式?每篇作品各表达了怎么样的感情?〔四〕质疑:诵读课文,你发明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疑为学之始:做学问,发明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二】课堂探究:〔一〕交流预习〔分工合作,小组展示〕〔二〕整体..把握 1、《十五夜望月》一诗中最后一句句末用的是问号,你认为用句号好不好?什么原因?2、通过阅读《水调歌头》一词,你是否认为苏轼陷入了消极悲观的情绪之中?什么原因?3、《我的思念是圆的》一诗中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怀?〔三〕精点探究1、《十五夜望月》中的一个“落”字尽显诗家炼字功夫,堪称全诗诗眼。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那个字的理解?〔可从思想内容、艺术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加以赏析〕2、联系全词写作背景,说说你对“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理解?〔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3、什么原因说“思念是圆的”?〔四〕你来赏析请找出三首诗词中你最喜爱的字词或句子,用正楷字写下来并作赏析。

原文:赏析:3、思念亲人的人//谁能把月饼咽下?4、请写出本课以外的咏月诗词名句〔连续的两句〕:,〔二〕课文阅读再读《水调歌头》,完成下面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语文七年级(上)导学案学习内容十三、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第1 学时学习目标1、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2、让学生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学习重难点1、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导学过程自主空间一、课前先学:(一)朗读课文三遍,注意下列字词5、给加点字注音。

树栖.()鸦宫阙.()不胜.()寒低绮.()户婵.()娟天涯.()6、理解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把酒..问青天:乘风..归去:不胜..寒:何事..在人间:天涯海角....:(二)填空3、王建,字,代诗人。

4、,字子瞻,号,(朝代)文学家。

“子由”是其弟,他们的父亲是,父子三人合称“”。

5、,原名蒋海澄,著名诗人,以一诗成名。

(三)思考:本课中共出现了几种诗词形式?每篇作品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四)质疑:诵读课文,你发现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疑为学之始:做学问,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二、课堂探究:(一)交流预习(分工合作,小组展示)(二)整体..把握1、《十五夜望月》一诗中最后一句句末用的是问号,你认为用句号好不好?为什么?2、通过阅读《水调歌头》一词,你是否认为苏轼陷入了消极悲观的情绪之中?为什么?3、《我的思念是圆的》一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三)精点探究1、《十五夜望月》中的一个“落”字尽显诗家炼字功夫,堪称全诗诗眼。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这个字的理解?(可从思想内容、艺术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加以赏析)2、联系全词写作背景,说说你对“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理解?(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3、为什么说“思念是圆的”?(四)你来赏析请找出三首诗词中你最喜欢的字词或句子,用正楷字写下来并作赏析。

原文:赏析:三、达标检测:(一)默写积累1、,不知秋思落谁家?2、但愿人长久,。

3、思念亲人的人/ /谁能把月饼咽下?4、请写出本课以外的咏月诗词名句(连续的两句):,(二)课文阅读再读《水调歌头》,完成下面问题。

1、词前小序往往交待写作缘起,暗示写作目的,请问《水调歌头》词前小序中的“兼怀子由”,这个“兼”字能否删去?为什么?2、依据课文,对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A、欢饮达旦.(早晨)B、高处不胜.寒(承受)C、但.愿人长久(但是,表转折)D、千里共婵娟..(即嫦娥,借指月光)3、看全词,上片问天:“”,下片问月:“,”。

作者问天,问月,实际是问“人生”,结果大诗人探得的人生哲理是“,,”虽然月圆人难“圆”,但是豁达的诗人还是祝愿道:“,”。

(三)拓展延伸课外收集、摘抄咏月的古诗词名句,小组同学合作办一期手抄报。

(大家比比看:哪一组做得最好!)学习反思:知识链接:(一)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生平际遇及写作背景,有助你更好理解作品内涵)苏轼因乌台诗案倍受折磨,被贬黄州。

作此词时,作者41岁,除政治不得意外,苏轼兄弟情谊深厚,他与苏辙在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

时值中秋,苏轼赋词怀之。

王建,字仲初,许州人,唐代宗大历十年进士,曾任昭应县丞,渭南尉。

穆宗长庆初,由太府寺丞转秘书郎。

大和中,出为陕州司马,后归居咸阳原上。

一生困顿,晚景尤其凄凉。

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后,诗风转变,其乐府诗多方面地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统治阶级的暴行。

语言通俗明晰,凝练精悍,风格简括爽利,善用七言歌行体。

此诗是诗人十五夜望月思友而写的诗。

艾青,现代诗人,这首诗写于1983年9月21日,是艾青晚期的作品,由于经历太多的飘零磨难,“文革”结束后,原本在艾青心中比较淡漠的亲情变得浓郁起来,他想到了心灵相通的挚友,骨肉亲人不在身边,有的已离世,而自己仍活着,心头渗入更深重的孤独和凄惨之情,在这样的情形之下,诗人写了这首诗。

(二)王美春::《美的永恒——漫话古代咏月诗》月亮,多么美丽迷人的字眼!古今中外,人们无不爱月、赏月、咏月。

中国诗歌史上究竟有多少咏月诗作,如同“明月几时有”一般令人难以作答。

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那便是自古咏月诗人多,咏月诗更多。

“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诗经•齐风•鸡鸣》),“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均见《诗经•陈风•月出》),这些都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咏月诗句。

从咏月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月亮有不少的别名、代称。

最常见的有——月子:“月子纤纤云里见,吴江不尽莫湖来”(宋•汪元量:《湖州歌》);月牙:“别家六见月牙新,万里风霜老病身”(金•张澄:《和林秋日感怀寄张丈御史》) ;月魄:“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唐•高适:《塞下曲》);月轮:“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唐•王昌龄:《春宫怨》);月桂:“长河上月桂,澄彩照高楼”(南朝•陈•张正见:《薄帷鉴明月》);桂魄:“不知桂魄今何在?应在吾家紫石屏”(宋•欧阳修:《中秋不见月问客》),等等。

咏月诗,大都着意描绘月亮的形状。

在诗人们的笔下,新月是弯弯的,其形如玉钩:“玉钩斜傍画檐生,云匣初开一寸明”(唐•赵嘏:《新月》),“夜来江上如钩月,时有惊鱼掷浪声”(唐•崔道融:《秋霁》);其状如弯弓:“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唐•白居易:《暮江吟》);其样像女子的眉毛:“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唐•戴叔伦:《兰溪棹歌》)。

而满月则是圆圆的,李白的诗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古朗月行》),以“白玉盘”、“瑶台镜”状写月圆之形,且突出了月光的皎洁;苏轼的“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中秋月》),也是用玉盘比喻月亮,描绘颇为形象具体。

月亮皎洁明亮,这在咏月诗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诗句“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杂诗》),著一“素”字,直写月之皎洁明亮。

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句“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白石滩》),“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李白的诗句“明月照我影.送我至郯溪”(《梦游天姥吟留别》),宋代诗人苏轼的诗句“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月入户寻幽人”(《月夜与客饮杏花下》),都是以“明”字明言月之皎洁明亮。

咏月诗中也有不少是借助于比喻、映衬手法描绘月之皎洁明亮的。

南朝梁简文帝萧纲的“夜月似秋霜”(《玄圃纳凉》),唐代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李益的“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夜上受降城闻笛》),这些都是以白雪比喻月亮的皎洁。

赵嘏的“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江楼感怀》),这是以清澈的江水与皎洁的月光相互映衬,突出月明。

北朝诗人庾信的“山明疑有雪,岸白不关沙”(《舟中望月》),这是以雪的洁白、沙的反光映衬月光的皎洁明亮。

而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村夜》),以明月映照下的荞麦花白如雪来衬托月光的皎洁明亮,别有一番韵致。

一年四季,季季有月。

而在诗人们的笔下,不同季节的月则分别与不同的物象连在一起。

春月,往往与梨花等物象、与青春的气息连在一起:“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唐•无名氏:《杂诗》);“日暮归来春困重,秋千闲在月明中”(元•贡性之:《暮春》)。

夏月,常常与荷花等物象、与纳凉相联系:“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宋•黄庭坚:《鄂州南楼书事四首》之一);“绿槐阴转小栏干,八每每与露、霜等物象共处:“白云映水摇空城,自露垂珠滴秋月”(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唐•温庭筠:《商山早行》)。

冬月又总是与梅、雪等物象相互映衬的:“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宋•杜耒:《寒夜》);“梅花擎雪影,和月度疏篱”(宋•赵葵:《雪夜》);“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南朝•宋•谢灵运:《岁暮》)。

静寂之夜,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

李白的绝句《静夜思》便是游子月夜思乡的名篇之一。

诗的前两句“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写月光洁白如霜;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写诗人望月思乡,于平谈处见深情。

杜甫的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与其弟的深切思念之情。

他的另一首《月夜》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全诗以月为主线,处处从对面着墨,描绘出了一幅妻子儿女月下思亲图,从而,将诗人对妻子儿女的思念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此诗堪称望月怀远之代表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月在中天,遍地洒满清辉,于是,诗人们生发出奇想,托明月将自己的思亲之情捎给远方的爱人或友人:“春风难期信,托情明月光”(南朝乐府民歌:《读曲歌》);“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明末清初诗人屈大均有首《绝句》:“美人揽明月,盈手以瑶华。

欲赠离居者,徘徊秋汉斜。

”此诗写美人用手揽起月光想赠给客居异地的心上人,可又不知如何赠送,为此,她徘徊不定,想象更是奇特大胆,与唐代诗人李冶的诗句“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明月夜留别》)有异曲同工之妙。

月夜,诗人们遥望明月,自然会联想到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并以此为题吟诗遣兴。

嫦娥,也作姮娥、恒娥,系神话故事中后羿之妻。

后羿从西王母处取得不死之药,嫦娥偷吃后奔上月宫。

在众多吟咏嫦娥的诗中,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嫦娥》是一首耐人咀嚼的佳作: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此诗写嫦娥独处月宫,孤寂凄凉,长夜不寐,她应悔恨当初不该偷吃不死之药奔月。

古今学者大都认为此诗有寓意,至于有何寓意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或以为是思人,或以为是悼亡,或以为是借嫦娥抒孤高不遇之感,等等。

笔者以为,对此诗有何寓意,解诗者大可不必像科学家那般论证坐实,还是让读者自己去体会。

不是说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写嫦娥悔恨的还有李商隐的“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垣娥应断肠”(《月夕》),宋代诗人晏殊的“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中秋月》)等。

明代边贡的《嫦娥》也月宫秋冷桂团团,岁岁花开只自攀。

共在人间说天上,不知天上忆人间。

此诗由望月联想到嫦娥在月宫的孤寂,进而将天上与人间联系起来,突出嫦娥与人间两相忆这一中心,欲露还藏.似淡实美。

月出月落,月圆月缺,这一自然景象的奥秘何在?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仁人志士废寝忘食地探索之,试图找到科学的答案,诗人们则借助于丰富的想象咏之问之。

李白的《把酒问月》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之一: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