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相研究优秀开题报告
两井孤店地区泉头组四段沉积微相研究的开题报告
两井孤店地区泉头组四段沉积微相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两井孤店地区泉头组四段沉积微相研究导师:XXXX一、选题背景泉头组是华南地区上寒武统至下奥陶统的地层,分为四段,是一套重要的沉积地层。
该地层在华南地区发育较好且含矿质量较高,因此受到了广泛的研究。
在两井孤店地区,泉头组四段是包括页岩、泥岩、砂岩的一套色调变化大的地层,是研究华南地区上古生界和中古生界沉积环境、古地理和古气候变化的重要对象。
通过对其微相特征的研究,可以揭示古气候、古环境等重要信息。
二、研究内容和意义本次研究旨在选取两井孤店地区泉头组四段的样品,通过显微镜观察和分析,研究其沉积微相特征。
主要内容包括:1.野外地质调查,收集泉头组四段的地质资料和采样。
2.样品制备和显微镜观察,研究泉头组四段的沉积微相特征。
3.分析泉头组四段的沉积环境、古地理和古气候等信息,揭示其演化历史和成因。
通过研究泉头组四段的微相特征,可以揭示古生物、古环境、古地理等方面的信息。
此外,对该地层的研究还可以为其地质意义的深入挖掘提供重要的基础。
三、研究方法1.野外地质调查:对两井孤店地区的泉头组四段进行地质调查,记录地层信息和取样位置。
2.样品制备: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样品制备(薄片制备、染色等),以及粒度分析等。
3.显微镜观察:运用显微镜观察每个样品的特征,并记录相关数据。
4.微相分析:根据显微镜观察的结果进行微相特征分析。
四、预期结果通过对泉头组四段的研究和分析,将得到以下结果:1.泉头组四段的微相分布规律和特征。
2.泉头组四段的沉积环境、古地理和古气候等方面的信息。
3.探究泉头组四段的演化历史和成因。
五、进度安排本次研究计划完成周期为一年,进度安排如下:第一月:文献综述、研究方法探讨和实验条件准备。
第二至三个月:野外地质调查,取得样品并进行初步的粗选。
第四至七个月:样品制备和显微镜观察。
第八至十个月:微相特征分析和数据记录,对相关地质信息进行解释和分析。
第十一个月:撰写毕业论文和报道。
利用成像测井进行沉积相与储层综合评价方法研究的开题报告
利用成像测井进行沉积相与储层综合评价方法研究的开题
报告
1.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能源需求不断增加,油气勘探开发的需求日益旺盛。
沉积相与储层特征是决定油
气运聚富集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沉积相与储层特征对于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成像测井技术因其高分辨率和无损测量特点,成为评价沉积相与储层特征的有效手段。
2.研究目的与内容
本研究旨在探究利用成像测井技术评价沉积相与储层综合方法,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
下几方面:
(1)沉积相分析:利用成像测井技术分析储层的岩性类别、孔隙度、孔径分布等参数,进而进行沉积相分析。
(2)储层综合评价:将沉积相参数与其他地质参数相结合,进行储层综合评价。
(3)应用研究:在实际勘探开发中,将开发区域数据进行成像测井,分析沉积相与储层特征,指导油气勘探和开发。
3.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室分析法和现场勘探工作交叉验证法联合开展。
其中,文献资料法用于收集成像测井技术与沉积学、储层学等领域相关研究的文献;实
验室分析法主要采用扫描电镜等技术对样品进行分析;现场工作交叉验证法主要采用
在勘探现场进行沉积相与储层特征评价的方法,将评价结果与成像测井结果进行交叉
验证。
4.研究进度安排
本研究预计工作周期为2年,具体的进度安排如下:
第1-3个月: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形成研究框架;
第4-6个月:开展实验室分析工作,选取相应的实验样品;
第7-9个月:建立储层综合评价模型;
第10-12个月:现场勘探工作,进行对照分析;
第13-18个月: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完成论文初稿;
第19-24个月:论文修改与完善,撰写毕业论文,并进行答辩。
沉积相研究开题报告
沉积相研究开题报告沉积相研究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沉积相是地质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关注的是沉积物在地球表面的分布和演化过程。
沉积相研究对于理解地球历史、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发展,沉积相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不同地质时期的沉积相进行综合分析,揭示沉积相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规律,为地质学和资源勘探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内容1. 沉积相的概念和分类首先,我们将对沉积相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其进行分类。
沉积相是指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地质时期下,沉积物在地球表面的分布和组合特征。
根据沉积物的类型、组成和构造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沉积相分为多种类型,如河流相、湖泊相、海洋相等。
2. 沉积相的形成机制其次,我们将探讨沉积相的形成机制。
沉积相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构造运动、气候变化、海平面变化等。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综合分析,可以揭示沉积相的形成机制,并对地质历史进行重建。
3. 沉积相的演化规律最后,我们将研究沉积相的演化规律。
沉积相的演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通过对不同地质时期的沉积相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揭示沉积相的演化规律,并预测未来的变化趋势。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野外地质调查、岩心分析、地球化学分析和数值模拟等。
通过这些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获取大量的研究数据,并对沉积相的形成和演化进行深入研究。
五、研究意义沉积相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地质学研究:沉积相研究可以揭示地球历史的变迁和演化过程,为地质学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2. 资源勘探:沉积相研究可以帮助确定潜在的矿产资源分布区域,为资源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3. 环境保护:沉积相研究可以揭示环境变化的原因和过程,为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六、研究计划本研究计划将分为三个阶段进行:1. 阶段一:收集和整理相关文献,对沉积相的概念、分类和形成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三肇凹陷扶余油层沉积微相研究的开题报告
三肇凹陷扶余油层沉积微相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三肇凹陷扶余油层沉积微相研究研究背景和意义:扶余油田位于中国吉林省西北部,是典型的沉积构造相互作用油田。
其中,三肇凹陷是扶余油田主要的沉积盆地,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和经济价值。
三肇凹陷沉积地层发育有朴家屯组至吉吉组的沉积岩系,其中以吉吉组的沉积特征和油气勘探开采最为活跃。
目前,对于吉吉组的沉积微相特征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
因此,本研究将开展针对三肇凹陷扶余油层的沉积微相特征分析研究,对其油气富集规律及分布进行全面深入的探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该区域的地质情况,为油气勘探开采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采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显微照相和化验等研究手段,对三肇凹陷扶余油层的沉积微相进行分析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沉积微相类型划分与描述:根据观察和鉴定结果,对岩心、薄片等样品进行详细的沉积微相类型划分和描述。
2. 油气藏特征及分布规律分析:结合沉积微相特征、油气地质特征和地质构造特征,分析油气藏的特征及分布规律。
3. 油气藏形成与演化机制探究:根据沉积微相特征和油气藏特征,探究油气藏的形成与演化机制。
4. 评价油气勘探开采前景:总结研究成果,评价油气勘探开采前景,并提出建议。
预期研究成果:通过本研究,预期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研究成果:1. 对于三肇凹陷扶余油层的沉积微相类型进行详细的划分和描述,为该区域的地质认识提供科学依据。
2. 分析油气藏特征及分布规律,探索油气藏形成与演化机制。
3. 评价油气勘探开采前景,为该区域的油气开发提供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1. 欧阳志华. 吉林扶余油区储集层沉积微相分析及其对储层质量影响[D]. 浙江大学, 2005.2. 李广军. 吉林崇迪地区火山岩储层沉积微相特征研究[D]. 吉林大学, 2016.3. 冯平, 方大伟, 韩立兴. 沉积微相学研究的新进展[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3, 32(6): 959-976.。
阿拉善地区石炭系碳酸盐岩沉积相研究的开题报告
阿拉善地区石炭系碳酸盐岩沉积相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阿拉善地区是中国西部的一个边陲省份,其地层特征非常丰富,其中石炭系地层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地质时期。
石炭系碳酸盐岩是一种含有大量有机物质的沉积岩,其特殊结构和成分决定了其在石油勘探、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目前,阿拉善地区石炭系碳酸盐岩的研究比较薄弱,缺乏对其沉积相特征的系统认识。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阿拉善地区石炭系碳酸盐岩的沉积相分析,揭示其形成机理及探讨其在环境演化研究、石油资源开发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 阿拉善地区石炭系碳酸盐岩的岩相学和沉积学特征分析: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分析岩心样品特点,分析石炭系碳酸盐岩的沉积特征和沉积环境,进一步研究其岩相学和沉积学特征。
2. 阿拉善地区石炭系碳酸盐岩的微观组合特征研究:对疑似生物结构进行详细观察,通过镜下分析、元素地球化学、扫描电镜等手段,解析其微观组成特征,探讨其成因机制。
3. 基于沉积相分析的石油地质意义:结合区域构造、石油地质特征和沉积环境,探究阿拉善地区石炭系碳酸盐岩的油气成藏规律和分布规律,为石油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以下方法进行:1. 野外地质调查和岩心取样:利用已有的野外地质调查数据,结合野外实地考察收集样品。
2. 岩相学和沉积学特征分析:运用镜下分析、差异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等手段,对采集的样品进行岩相学和沉积学特征分析。
3. 微观组合特征研究:采用扫描电镜、微型硬度计、元素地球化学等技术手段,进行微观组合特征研究。
4. 地球物理勘探和沉积相古地理再现:建立地球物理模型,结合地球化学和岩石学研究,确定沉积相和古地理条件。
四、论文结构本文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绪论,对阿拉善地区石炭系碳酸盐岩的研究背景、意义和研究现状进行介绍。
第二章:阿拉善地区石炭系碳酸盐岩的岩相学和沉积学特征分析。
主要研究煤系地层的岩石学特征、沉积特征及环境,包括岩石成分、富集特征、岩层厚度、岩性等。
沉积微相研究开题报告
沉积微相研究开题报告篇一:开题报告模板山东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学院名称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填表时间:XX 年 4 月20日填表说明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
2.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相关系主任审查后生效。
3.学生应按照学校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用A4纸打印。
4.参考文献不少于8篇,其中应有适当的外文资料(一般不少于2篇)。
5.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资料,与毕业设计(论文)一同存档。
篇二:开题报告—杨伟强题目名称 :题目类别 :院系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开题报告日期长江大学毕业设计开题报告鄂尔多斯盆地东部露头区二叠系石千峰组沉积相分析毕业设计地球科学学院资工(基) 11201班杨伟强张尚峰年1 月13号 : XX鄂尔多斯盆地东部露头区二叠系石千峰组沉积相分析学生:杨伟强,地球科学学院,资工(基)11201班指导老师:张尚峰,地球科学学院1 题目来源本文题目来源于张尚峰老师关于鄂尔多斯盆地周缘主要地质露头剖面标准化建设的科研项目。
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通过毕业设计的完成,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具体实践,锻炼实际的知识运用能力,同时熟悉沉积相研究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野外工作方法及沉积相研究的步骤,寻找确定沉积相标志,进而搞清楚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二叠系石千峰组沉积相的类型、分布及特征。
3 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及资料名称[1]王随继,倪晋仁,王光谦.河流沉积学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J].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XX,04:362-369.[2]王国茹.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物源及层序岩相古地理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XX.[3]张昌民,张尚锋,李少华,等.中国河流沉积学研究20年[J].沉积学报,XX,02:183-192[4]李明瑞,窦伟坦,蔺宏斌,等.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致密岩性气藏成藏模式[J].石油勘探与开发.XX,36(1):56-61.[5]杜小弟,王璞珺,王东坡.松辽盆地泉头组河流相沉积特征及古河流再造[J]. 岩相古地理,1991,03:15-21.[6]刘志武,周立发.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滩地区石千峰组砂岩特征及其意义[J]. 新疆石油天然气,XX,14(2):1-4.[7]张翔,田景春,陈洪德,等. 鄂尔多斯盆地上二叠统石千峰组岩相古地理及时空演化[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XX,36(2):165-171.[8]李振宏,王欣.鄂尔多斯盆地石千峰组天然气成藏机理初探[J].天然气地球科学,XX,16(3):314-318.[9]李君文,陈洪德,田景春. 鄂尔多斯盆地石千峰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特征[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XX,26(1):45-49.[10]张翔,田景春,陈洪德,等.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上二叠统石千峰组沉积环境地球化学表征[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XX,28(2):139-143.[11]李园园,李飞.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上古生界石千峰组沉积微相特征研究[J].科技与创新,XX,18:150-151.[12]兰朝利,张君峰,陶维祥,等. 神木气田石千峰组储层沉积微相与成岩作用[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学报,XX,26(1):28-33.[13]段雅琪. 苏里格南部地区上古生界山盒段砂体展布规律研究[D].长江大学,XX.[14]蒋维红,董春梅,闫家宁.岩相古地理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断块油气田,XX,14(3):1-4.[15]何幼斌,陈文广.沉积岩与沉积相[M].石油工业出版社,XX.[16]赵靖舟,王力,孙兵华,等.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构造演化对上古生界大气田形成的控制作用[J].天然气地球科学,XX,21(6):875-881.[17]刘宝珺,曾允孚.岩相古地理基础和工作方法[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5.[18]武文慧.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储层砂岩特征及成岩作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XX.[19]廖友运.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储层岩石学特征与成岩作用研究[D].西北大学,XX.[20]王平在,王俊玲.嫩江现代河流沉积层序及沉积模式[J]. 沉积学报,XX,21(02):228-233.[21]赵振宇,郭彦如,王艳,等.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及古地理特征研究进展[J].特种油气藏,XX,19(2),15-20.[22]闫小雄,胡喜峰,黄建松,等.鄂尔多斯盆地东部石千峰组浅层气藏成藏机理探讨[J].天然气地球科学,XX,16(6):736- 740.[23]杨华,姬红,李振宏,等.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石千峰组低压气藏特征[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XX,29(4):413-419.[24]陈全红.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沉积体系及油气富集规律研究[D].西北大学,XX.[25]付锁堂,田景春,陈洪德,等.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三角洲沉积体系平面展布特征[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XX,30(3):236- 241[26]汪正江,陈洪德,张锦泉.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沉积体系演化与煤成气藏[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XX,22(2):18-23.[27]刘池洋,赵红格,桂小军,等.鄂尔多斯盆地演化-改造的时空坐标及其成藏(矿)响应[J].地质学报,XX,80(5):617-638.[28] READING H G.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and Facies[M]. Oxford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1978.4 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与研究的主攻方向4.1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鄂(原文来自: 小草范文网:沉积微相研究开题报告)尔多斯盆地东部露头区石千峰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主要涉及两方面,其一是河流沉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其二是鄂尔多斯盆地石千峰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沉积相研究优秀开题报告
沉积相研究优秀开题报告沉积相研究优秀开题报告篇一:沉积相研究开题报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四川盆地米仓山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相研究学生姓名:院(系): XXXX专业班级: XXXX指导教师:完成时间:20XX年X月 X日篇二:沉积相研究开题报告长江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名称:萨北二西区东部P1油组沉积相研究院 (系):地球科学学院石油系专业班级:资工(基)10901学生姓名:指导教师:辅导教师:开题报告日期: 2012 年 4月萨北二西区东部P1油组沉积相研究学生: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指导老师: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一、题目来源科研课题名称:《萨北二西区东部P1油组沉积相研究》来源:科研真题论文课题类型:毕业设计二、研究目的和意义目的:通过进行这次毕业设计,使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系统化,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专业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并了解论文的写作过程等。
具体目的如下:沉积相研究是近十几年来十分活跃的领域, 其理论和方法对地球科学的许多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一般地, 沉积相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的、能够反映特定的环境或过程的沉积产物. 实际上, 对沉积相的含义有各种理解, 由此造成有关术语的不尽相同的用法. 或指沉积产物的外观, 或指其成因, 或指其沉积环境, 或表示具有成因意义的沉积产物的综合特征等等. 所有基于这些理解而从不同角度( 如沉积构造、成分、化石、介质乃至颜色等等) 定义的各种术语, 都被普遍地使用。
沉积相的研究基于一些基本的概念:沃尔索(Walther)相律阐明了相在横向和纵向序列上的联系; 旋回沉积作用的概念肯定了沉积层序的一般规律性; 相的接触型式及其组合关系,则指示了环境的空间分布及其在时间上的变迁。
沉积相研究的最主要任务, 就是对观察现象作出解释. 对于像沉积过程这样复杂的自然现象, 建立一些经过简化的理想模式是必需的. 迄今为止已经有了相当数量的相模式(例如河流相、湖泊相、三角洲相等相模式), 每个模式都代表形成一种特定产物的特定环境. 大部分模式是根据现代过程归纳出来的“实际模式”。
子洲气田二叠系山西组沉积相研究的开题报告
子洲气田二叠系山西组沉积相研究的开题报告
尊敬的评委老师:
我选题的是子洲气田二叠系山西组沉积相研究。
二叠系沉积相是研
究沉积环境演化及油气成藏条件等问题的重要基础,是当前油气勘探开
发中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本研究旨在探讨子洲气田二叠系山西组沉积相
特征,为气田勘探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将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岩心分析和室内实验等方法,对子洲
气田二叠系山西组的沉积相进行研究。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野外地质调查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获取研究区域内山西组的岩石类型、岩性特征、垂向变化规律和地理分布等信息,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二、岩心分析
通过对子洲气田的岩心进行实验室分析,获取研究区域内山西组岩
石的物理性质,如孔隙度、渗透率、压汞曲线等,进而推测沉积相特征。
三、室内实验
通过常规沉积学和沉积地质学方法,对岩石薄片进行显微镜观察和
分类,进一步确定沉积相类型及其特征。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深入了解子洲气田二叠系山西组的沉积相特征,
探究油气成藏条件,为气田勘探开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导。
同时,
也为类似研究提供经验和借鉴。
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审阅和指导,我将认真严谨地开展本研究,尽
力做好各项工作,争取取得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成果。
东营凹陷典型沉积相砂体“相—势”耦合控藏作用的开题报告
东营凹陷典型沉积相砂体“相—势”耦合控藏作用
的开题报告
摘要:
东营凹陷是中国东部地区最重要的油气盆地之一,沉积物质来源丰富。
本文旨在研究东营凹陷典型沉积相下的砂体“相—势”耦合控藏作用机制,以期为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通过对东营凹陷坳缘沉积物性质、沉积相分布及控藏因素的分析,得出东营凹陷典型沉积相包括河流相、滨海相和浅海相三种。
在砂体的“相—势”耦合控藏机理方面,砂体类型的不同对砂体的物性、储层特征及动力学性质等均产生一定影响。
砂体物性指标和储层特征的对比分析得出砂体类型与物性指标与储层特征之间的关系。
动力学性质则指砂体的能源来源、砂体之间的运移关系等控藏机理。
本文还分别对河流相、滨海相和浅海相下的砂体“相—势”耦合控藏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
在河流相下,水力冲淤作用是控制砂体分布的主要因素,而侵蚀作用则影响砂体的储层特征。
在滨海相下,海洋波浪作用是控制砂体分布的主要因素,同时受潮汐作用影响。
在浅海相下,潮汐作用是影响砂体分布和储层特征的主要因素,同时受海洋波浪作用影响。
通过对东营凹陷沉积相和砂体“相—势”耦合控藏作用的分析,可以得出沉积相类型及其相应的砂体类型对砂体物性指标、储层特征及动力学性质的影响较大,这一结论为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可靠理论基础。
关键词:东营凹陷;沉积相;砂体;“相—势”耦合控藏机制。
泌阳凹陷下二门核二段沉积微相研究的开题报告
泌阳凹陷下二门核二段沉积微相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泌阳凹陷是黄河南缘产状复杂的一处大型沉积盆地,该区域具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沉积微相研究是油气勘探开发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可以提供油气藏的沉积
环境、物性、储层特征等关键信息,对于油气资源的开发和采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对泌阳凹陷下二门核二段沉积微相进行系统研究,揭示该区域的沉积环境、沉积物类型、分布规律等特征,为后续的油气勘探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三、研究内容
1. 分析泌阳凹陷下二门核二段的地质特征、沉积环境和沉积物类型;
2. 运用沉积微相学方法,对二门核二段进行分析和研究;
3. 绘制泌阳凹陷下二门核二段的微相剖面图,并分析不同微相类型的分布规律;
4. 探讨泌阳凹陷下二门核二段的沉积模式和控制因素。
四、研究方法
1. 采集泌阳凹陷下二门核二段岩心样品,并对其进行描述和测量;
2. 运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现代化技术,对样品进行观察和分析;
3. 运用微相分类和定量分析方法,对岩心样品进行分类和分析;
4. 借助地质软件,绘制微相剖面图。
五、研究意义
通过对泌阳凹陷下二门核二段沉积微相的研究,可以为该区域的油气勘探开发提供精细的地质信息和科学依据,同时对研究区域近期的油气勘探和开发具有指导作用。
此外,对于研究区域周边的其他油气富集区域也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沉积相研究开题报告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沉积学的概念最早是由 Wadell 于 1932 年提出的, 当时只是简单地定义为 “研 究沉积物的科学”。1978 年 Fridemna 等才对其研究领域给予了较为完整的定义, 即:“研究沉积物、沉积过程、沉积岩和沉积环境的科学”。1980 年美国出版的 《地质学术语》(Glossyar of Geolgoy)一书中将其定义为“对沉积物的来源、沉积 岩的描述和分类以及沉积物形成过程进行研究的学科”。 沉积相作为沉积学最基本的内容,这一概念最早是由丹麦地质学家斯丹诺 (Stneo, 1669)引入地质文献, 并认为相是在一定地质时期内地表某一部分的全貌。 1838 年瑞士地质学家格列斯利 (Gressly)开始把相的概念用于沉积岩, 他认为 “相 是沉积物变化的总和,它表现为这种或那种岩性的、地质的或古生物的差异”。 自此以后,相的概念逐渐为地质界所接受和引用。在 70 至 80 年代获得了迅速发 展。近年来,国内沉积相研究主要集中在相标志的识别、沉积相的纵、横向展布 规律、沉积模式的建立、沉积微相研究、沉积相控制因素等研究领域,并利用测 井资料和地震资料进行沉积相解释和分布预测 (测井相、地震相)。目前国外沉积
序号
1
工作内容 实测和解释地表露头剖面 收集和解释地表露头剖面 收集和解释钻井剖面 收集和鉴定、描述磨片 粒度分析 野外露头照相
完成数量 6条 1条 41 口 842 片 32 件 180 张(5 卷)
2 3 4 5 6
5
参考文献
[1]中国石油地质志,卷十,四川油气区,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9:61 一 69. [2]何幼斌,王文广,沉积岩与沉积相,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1. [3]邓康龄,四川盆地形成演化与油气勘探领域,大然气_l 业,1992:12(3). [4]郑荣才,米仓山—大巴山前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侏罗系沉积相及储层 研究,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2003. [5]邓康龄,四川盆地上二叠统沉积岩相与油气分布关系研究报告,地质矿产部第 一石油普查勘探指挥部地质综合研究人队,内部报告,1982. [6]郑荣才,刘红军,苟宗海,等.米仓山一大巴山前前陆盆地沉积层序及储层特征 研究,成都理大学,2003 [7]高红灿,川东北前陆盆地须家河组沉积相及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特征,成都:
沉积相研究开题报告
沉积相研究开题报告沉积相研究开题报告引言:沉积相研究是地质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关注的是地球表面的沉积物在形成过程中的环境条件和沉积相特征。
通过对沉积相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地球历史上的环境变化以及地球内部和外部力量对地表沉积过程的影响。
本报告旨在介绍沉积相研究的意义和方法,并提出本次研究的目标和计划。
一、沉积相研究的意义沉积相研究对于地质学和环境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通过对沉积相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地球历史上的环境变化。
沉积物中的沉积相特征可以反映出当时的气候、水文、地貌等环境条件,从而为研究地球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其次,沉积相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地球内部和外部力量对地表沉积过程的影响。
例如,地壳运动、气候变化、水动力作用等因素都会影响沉积物的分布和特征,通过研究沉积相,我们可以揭示这些力量对地表的作用机制。
最后,沉积相研究对于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也有重要意义。
通过分析沉积相的特征,我们可以找到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为资源勘探提供指导;同时,对于环境保护来说,了解沉积相变化的规律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和评估环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二、沉积相研究的方法沉积相研究主要依靠野外调查和实验室分析两个方面的工作。
野外调查是沉积相研究的基础,它包括地质剖面观测、取样和记录等工作。
通过野外调查,我们可以获取沉积物的垂向和水平分布特征,进而推测沉积相的类型和环境条件。
实验室分析是对野外取样的进一步研究,它包括岩石薄片观察、物理性质测试和化学分析等工作。
通过实验室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沉积物的成分、结构和性质,从而揭示沉积相形成的机制和环境条件。
三、本次研究的目标和计划本次研究旨在探讨某地区的沉积相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具体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野外调查:选择目标区域进行地质剖面观测和取样工作,记录沉积物的垂向和水平分布特征,推测沉积相的类型和环境条件。
2. 实验室分析:对野外取样进行岩石薄片观察、物理性质测试和化学分析,了解沉积物的成分、结构和性质,揭示沉积相形成的机制和环境条件。
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层序地层与沉积相研究的开题报告
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层序地层与沉积相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松辽盆地是中国东北的重要油气盆地之一,盆地中大量的油气资源隐藏在地下的中、深层地层中。
为了合理开发这些油气资源,需要对盆地的地质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和认识。
其中,对盆地北部中浅层层序地层和沉积相的研究至关重要,可以揭示盆地的古地理、古气候和古环境等信息。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层序地层和沉积相的分析和研究,探讨以下问题:
1. 确定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层序地层的层位特征和分布规律;
2. 揭示盆地北部中浅层层序地层的沉积相变化及其控制因素;
3. 探讨盆地北部中浅层层序地层对盆地演化及油气藏形成的影响。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
1. 通过对盆地北部中浅层地质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确定研究区域的地层结构和各层位特征;
2. 采用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岩心分析等方法,对研究区域的地质环境和沉积相进行分析和研究;
3. 结合古地理、古气候和古环境等方面的信息,揭示盆地北部中浅层层序地层的沉积环境演化过程。
研究方法:
1. 野外地质调查:包括古地貌、地层岩性的观察和测量,获取野外样品;
2. 岩心分析:包括岩心鉴定、岩性描述和岩性组合分析等;
3. 地球化学分析:包括元素含量分析、有机碳含量和组成分析等;
4. 研究区域地质地图绘制。
四、研究意义
研究盆地北部中浅层层序地层和沉积相的变化规律,在理解盆地演化和油气藏成因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本研究的成果还可以为盆地的沉积相研究和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提供重要的地质参考。
陕北桥镇油田延长组长2、长1油层组沉积相及储层研究的开题报告
陕北桥镇油田延长组长2、长1油层组沉积相及储层
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油田沉积相与储层研究是油气勘探与开发的关键之一,深入研究沉
积相及储层特征,可以为油田勘探开发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陕北桥镇油田是一个较大的包括延长组长2、长1油层组的油田,其沉积相及储层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
二、研究内容
1.沉积相分析
通过野外地质勘探、岩心分析等方法,对延长组长2、长1油层组
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
主要内容包括沉积岩层的物质成分、岩性、结
构特征等方面的研究。
2.储层特征分析
利用测井、孔隙度、渗透率等技术手段,分析延长组长2、长1油
层组的储层特征,包括油气储集层及非储集层的划分,以及孔隙度、渗
透率、孔喉半径分布等方面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
沉积相与储层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野外地质勘探、岩心取样、测井
分析、地质模拟等。
通过对以上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建立较全面
的沉积相及储层特征台帐,为后续的油气勘探开发提供理论支持和数据
基础。
四、研究预期成果
研究预期成果主要包括延长组长2、长1油层组的沉积相分析及储层特征分析报告,该报告可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也可为类似地层沉积相及储层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神木地区上石炭统沉积相与砂体展布研究的开题报告
神木地区上石炭统沉积相与砂体展布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神木地区上石炭统沉积相与砂体展布研究一、研究背景神木地区是中国陕西省南部一个重要的煤田区,以长武煤矿和普光煤矿为代表,在国家能源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
地质学家们对神木地区煤层和沉积物的研究一直很深入,但是对于上石炭统的沉积相和砂体的展布状况研究相对较少,因此对于该区煤田地质的认识还有待深入。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神木地区上石炭统沉积相和砂体展布的分析,探讨煤矿区煤层形成的地质背景,为神木地区煤炭资源的开采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内容1. 收集研究区域的上石炭统地质资料,包括野外地质调查记录、岩芯分析、钻孔资料等。
2. 对采集的地质数据进行解释和处理,确定研究区域的沉积相和砂体展布状况,以及其与煤层发育的关系。
3. 对不同沉积相和不同类型砂体进行描述,研究其形成机制和主控因素。
4. 综合研究结果,探讨煤层的成因和发育演化过程,为神木地区煤炭资源的开采提供科学依据。
四、研究方法1. 野外地质调查:对研究区域进行详细调查,收集样品和地质资料。
2. 岩样分析:对采集到的样品进行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分析,获取样品的成分和特征参数,为沉积相和砂体的判定提供数据支持。
3. 组合分析:利用岩芯、钻孔等资料,对不同岩石组合进行分析和对比,确定研究区域的沉积相和砂体展布状况。
4. 现场实验:对研究区域相应地层进行地面实验,获取实验数据和实际情况。
五、预期成果1. 研究区域上石炭统沉积相和砂体展布状况的详细描述。
2. 对不同砂体类型的形成机制和主控因素进行分析和梳理,为神木地区煤层的成因和发育演化过程提供科学依据。
3. 为该区煤田地质的认识提供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为煤炭资源的开采提供科学依据。
六、研究计划本研究计划总时长为一年,预计用时如下:第一阶段:调研和数据收集,耗时1个月。
第二阶段:数据处理和沉积相展布研究,耗时4个月。
第三阶段:砂体展布和形成机制研究,耗时4个月。
饶阳凹陷留楚油田东营组储层沉积微相研究的开题报告
饶阳凹陷留楚油田东营组储层沉积微相研究的开题
报告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随着油气勘探的深入发展,储层研究成为了油气勘探与开发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饶阳凹陷留楚油田位于华北板块南缘,其东营组是该地区主要的油气储层之一,但东营组储层沉积微相的研究尚不充分,因此有必要开展相关研究。
本研究将通过对饶阳凹陷留楚油田东营组储层沉积微相的研究,探讨该区域油气储层的形成机理和发育规律,有助于指导油气勘探和地质工程建设。
二、研究主要内容和工作计划
1. 研究区域的地质背景和地层特征:包括饶阳凹陷留楚油田的地质概况、东营组的分布、岩性特征等内容。
2. 储层沉积微相的识别:通过对样品的薄片分析和各种物性分析方法,识别出东营组储层砂岩的沉积微相特征。
3. 储层沉积环境的分析:通过对样品的沉积构造、岩石圈定、生物化石等进行分析,探讨东营组储层沉积环境的类型和演化。
4. 储层孔隙类型和特征的研究:通过样品的孔隙度、渗透率等物性指标,分析东营组储层的孔隙类型、大小、连接性等特征。
5. 研究成果的总结与展望:对本研究的成果进行总结,同时展望未来东营组储层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三、预期成果及研究意义
通过对饶阳凹陷留楚油田东营组储层沉积微相的研究,预期可以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
1. 对东营组储层砂岩的沉积微相进行详细的描述和研究,探讨该区域储层形成的机理和发育规律。
2. 揭示东营组储层沉积环境的类型和演化,为该区域储层地质勘探和地质工程建设提供指导意见。
3. 研究东营组储层的孔隙类型和特征,为压裂、酸化等增产措施提供理论基础。
4. 进一步拓展饶阳凹陷留楚油田东营组储层的研究,为其他类似区域的储层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三维地震资料综合解释与沉积相研究——以埕岛油田下第三系为例的开题报告
三维地震资料综合解释与沉积相研究——以埕岛油
田下第三系为例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埕岛油田是我国东海油气资源中较为重要的油气田之一,自上世纪
80年代开发以来,一直处于稳产状态。
下第三系盆地背景复杂,沉积相
带变化大,因此对于该油田下第三系的地震资料进行综合解释以及沉积
相研究对于深入理解该油田的天然气成藏规律,优化生产方案等方面具
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
1.通过对埕岛油田下第三系地震资料的综合解释,获取更为准确的
岩性、构造及地层厚度等信息;
2.分析该区域沉积相变化特点,探讨沉积环境及沉积动力学特征;
3.结合岩心分析数据,比对研究区地震资料所揭示的信息,深入探
讨天然气成藏规律,并为优化生产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内容
1.区域地质背景及油气地质特征的介绍;
2.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的方法;
3.沉积相分析的方法;
4.根据地震资料和岩心分析数据,深入探讨天然气成藏规律;
5.针对上述研究成果,为生产实际提供科学依据。
四、预期成果
1.获取埕岛油田下第三系更为准确的岩性、构造及地层厚度等信息;
2.分析该区域沉积相变化特点,探讨沉积环境及沉积动力学特征;
3.深入探讨天然气成藏规律,为优化生产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扶新隆起带北坡杨大城子油层沉积相及成藏条件研究的开题报告
扶新隆起带北坡杨大城子油层沉积相及成藏条件研究的开题报告标题:扶新隆起带北坡杨大城子油层沉积相及成藏条件研究研究背景扶新隆起位于华北的边缘地带,是近年来中国大陆油气勘探的热点区域之一。
该地区沉积条件复杂,油气成藏条件多样,受热史演化及区域构造演化的影响较大。
杨大城子油层是该区域的重要油气资源之一,其沉积相及成藏条件的探究对该地区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内容及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扶新隆起带北坡杨大城子油层的沉积相及成藏条件研究,揭示该地区油藏的形成过程、成藏规律及影响因素,以期为该地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对杨大城子油层的沉积相进行详细分析,探讨油层沉积环境及岩石学特征;2.通过地质调查、岩心分析及物性测试等手段获取该区域恢复沉积环境和油藏物性参数,并对油气藏成藏条件进行综合评价;3.利用数值模拟技术,模拟区域构造演化过程,解析构造对油藏形成及分布的影响。
研究方法和流程1.文献调研方面:采用网络数据库及图书馆资源检索相关文献,阅读国内外有关扶新隆起及杨大城子油藏的研究文献,获取区域地质、构造、沉积环境等方面的基础信息。
2.野外调查与岩心分析方面:由于扶新隆起带北坡地质条件复杂、地表出露程度低,采用现有的钻井资料进行评价比较困难,因此需要进行一定的野外调查和野外取样,收集尽可能多的地质样品,进行详细岩石学研究和岩石物理特性分析,并对地层进行分析、对比,绘制层位图和分层图。
3.物性测试方面:对地质样品进行物性测试,包括渗透率、孔隙度、密度、饱和度等,建立地层物性数据库,为油气藏成藏条件评价提供依据。
4.数值模拟方面:利用Petrel软件对所需的数据进行建模,包括地形地貌、岩相、结构面、地震剖面、钻井数据等,通过三维地质建模,重建扶新隆起地区的构造演化史,分析区域构造对油藏形成及分布的影响。
预期成果及意义预计通过本文研究能够充分揭示扶新隆起带北坡杨大城子油层的沉积相及成藏条件,探讨形成过程、成藏规律及影响因素,同时对该地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科学依据,为该区域的油气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富县探区三叠系延长组沉积相及有利砂体展布的开题报告
富县探区三叠系延长组沉积相及有利砂体展布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三叠系是我国重要的沉积时期之一,其下部分的延长组是晋中地区重要的油气勘探层系。
富县位于晋中地区,地处延长组的南侧,属于晋南地区。
目前晋中地区延长组研究较多,晋南地区的研究较为薄弱,因此对延长组沉积相及有利砂体展布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研究现状目前对晋中地区的延长组沉积相及砂体展布已经有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如采用岩性、古地理和沉积构造相结合的方法,揭示出晋中地区的延长组主要为湖沼相沉积,沉积环境呈现由流动水体向静水环境转换的趋势。
据此,研究者在延长组上取得了一些成功的勘探成果。
研究晋南地区的研究较少,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
三、研究内容1. 延长组沉积相划分及特征分析。
2. 应用岩性、地球化学等综合方法,探讨延长组的沉积环境演变特征,分析沉积物来源和堆积物质成因。
3. 通过野外、室内地质调查等手段,揭示延长组沉积相的特征及其展布规律,并确定有利砂体分布区域。
四、预期成果1. 确定晋南地区延长组的主要沉积相类型。
2. 揭示晋南地区延长组的沉积环境演变特征。
3. 确定延长组有利砂体的分布区域及分布规律。
4. 为晋南地区延长组的油气勘探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五、研究方法1.野外地质调查2.室内岩心分析和薄片观测3.地球化学分析4.统计学分析六、研究计划本次研究拟分两年完成,第一年以野外调查和样品采集为主,同步进行室内岩心分析和地球化学分析;第二年主要是基于第一年的结果,对延长组的沉积相及有利砂体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研究成果报告。
七、研究难点本次研究的难点主要在于晋南地区延长组的研究较少,需要进行大量的实地考察和数据处理,对于沉积环境的解析也需要比较复杂的分析方法和统计方法,因此研究难度较大。
八、参考文献1. 鲁勇,林思恩等,晋中地区延长组沉积相特征分析及油气勘探方向,地球科学进展,2016(31)。
2. 张三,钱四,晋南地区延长组有利砂体展布的初步研究,山西煤田地质,2018(14)。
新汶盆地新生代沉积演化研究的开题报告
新汶盆地新生代沉积演化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地球系统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变化,沉积环境也发生了相应的演化。
新生代时期是地球历史上物种大量分化和生态系统重大调整的重要时期,也是地球气候系统较为稳定的长时间段。
在新生代,尤其是第三纪,全球环境与气候发生了多次剧烈变化,也引起了不同程度的地球化学循环改变。
中国东部受北方大陆冰盖的扩张、南海中生代盆地构造、太平洋板块俯冲和火山喷发等多种地质作用的影响,在新生代时期沉积环境也经历了多次剧变。
本研究以新汶盆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新生代沉积演化规律的研究,对地球新生代环境和气候变化的认识有重要贡献。
同时,这也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例如在石油地质等领域的研究中,对新汶盆地沉积相分析、沉积物源地分析、古地理环境恢复等可提供重要依据。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系统研究新汶盆地新生代沉积演化规律,探讨新生代环境和气候变化与沉积环境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区域地质环境和资源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研究任务如下:1. 统计整理新汶盆地近几十年来已有的研究成果和资料,对新生代地层进行研究;2. 采集现场样品,进行岩石学、地球化学、碳酸盐岩沉积物学等方面的实验分析;3. 对新汶盆地不同地区赋存的不同年代的岩相带和沉积旋回进行解释、对比和重建;4. 建立新汶盆地新生代沉积环境演化模型与古地理环境恢复模型,研究新生代环境和气候变化与沉积环境之间的关系;5. 结合地球动力学与沉积学原理,深入探讨新汶盆地新生代沉积演化机理。
三、研究方法1. 野外地质调查和样品采集利用现有的资料及最新版的区域地质图,确定野外地质观测路线和场地,进行实地调查,采集研究所需样品。
2. 岩石学、沉积物学和地球化学分析野外样品回收后,进行岩石学、沉积物学、地球化学分析,获取沉积物特点、沉积环境和成因意义。
其中,岩石学分析主要包括显微组构、矿物组合、颜色、成分等;沉积物学主要包括粒度分析、沉积物组分和沉积构造分析;地球化学主要包括元素分布、矿物化学组分和化学分析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沉积相研究优秀开题报告篇一:沉积相研究开题报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四川盆地米仓山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相研究学生姓名:院(系):XXXX专业班级:XXXX指导教师:完成时间:201X年X月X日篇二:沉积相研究开题报告长江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名称:萨北二西区东部P1油组沉积相研究院(系):地球科学学院石油系专业班级:资工(基)10901学生姓名:指导教师:辅导教师:开题报告日期:20XX年4月萨北二西区东部P1油组沉积相研究学生: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指导老师: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一、题目来源科研课题名称:《萨北二西区东部P1油组沉积相研究》来源:科研真题论文课题类型:毕业设计二、研究目的和意义目的:通过进行这次毕业设计,使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系统化,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专业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并了解论文的写作过程等。
具体目的如下:沉积相研究是近十几年来十分活跃的领域,其理论和方法对地球科学的许多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一般地,沉积相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的、能够反映特定的环境或过程的沉积产物.实际上,对沉积相的含义有各种理解,由此造成有关术语的不尽相同的用法.或指沉积产物的外观,或指其成因,或指其沉积环境,或表示具有成因意义的沉积产物的综合特征等等.所有基于这些理解而从不同角度(如沉积构造、成分、化石、介质乃至颜色等等)定义的各种术语,都被普遍地使用。
沉积相的研究基于一些基本的概念:沃尔索(Walther)相律阐明了相在横向和纵向序列上的联系;旋回沉积作用的概念肯定了沉积层序的一般规律性;相的接触型式及其组合关系,则指示了环境的空间分布及其在时间上的变迁。
沉积相研究的最主要任务,就是对观察现象作出解释.对于像沉积过程这样复杂的自然现象,建立一些经过简化的理想模式是必需的.迄今为止已经有了相当数量的相模式(例如河流相、湖泊相、三角洲相等相模式),每个模式都代表形成一种特定产物的特定环境.大部分模式是根据现代过程归纳出来的“实际模式”。
模式不仅有助于对观察对象的认识,并且最后也用于对它的描述。
而在本课题中,对于沉积相的研究直接目的则是为了恢复古地理。
具体就是通过油田提供的邻区岩心资料、测井曲线资料、单井剖面等资料恢复该区地下相关层位的沉积模式和沉积的岩层类别,以找出对应的生油层、储层、盖层等,以及该层位的平面展布图和含油区域等。
意义:培养了学生对相关新知识的自主学习、分析能力及对软件的操作能力,使得初步具备独立从事油藏沉积相研究相关领域工作的能力。
要求通过对实际地质资料的分析,得到研究区的沉积相特征,搞清楚研究沉积相的步骤、方法和意义。
三、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及资料名称[1]陈友飞,沉积相研究及其若干理论问题[J].自然科学,1998[2]冯增昭.沉积岩石学(下册).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74~75.[3]冯增昭,王英华,刘焕杰等,中国沉积学,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4]孙枢,王清晨.80年代我国沉积学研究之回顾.科学通报,1991,36(3):161~164.[5]赵澄林,季汉成.现代沉积.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5一.6.[6]陈恭洋,王允诚等.油气田地下地质学[M].石油工业出版社,20XX,5.[7]庞雄奇,张一伟等.油气田勘探[M].石油工业出版社,20XX,8.[8]柳广弟,张厚福等.石油地质学[M].石油工业出版社,20XX,10.[9]朱筱敏,康安,王贵文等.三塘湖盆地侏罗系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10]冯志强,冯子辉,黄薇,等.大庆油田勘探50年:陆相生油理论的伟大实践.地质科学,20XX.[11]李华启.四川盆地西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层序地层学及沉积体系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广州: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3.[12]刘会纺.辽河坳陷西斜坡中南部大凌河油层沉积相研究,自然科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XX.[13]黄薇,张顺,梁江平,等.松辽盆地沉积地层与成藏响应.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XX.[14]冯磊.辽河滩海西部古近系沙河街组沉积特征与沉积相研究.20XX[15]穆龙新,贾爱林,黄石岩,等.河流-三角洲储层露头和现代河流沉积综合研究[R].北京: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1998.[16]杨玉芳,钟建华,司维柳,等.松辽盆地北部他拉哈)齐家地区姚一段沉积与成藏特征再认识[J].现代地质,20XX,24(2).[17]大庆油田石油地质志编辑委员会,中国石油地质志(卷一)-大庆油田[C].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18]杨继良,大庆油田-中国陆相大油田[C].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383~418.[19]裘亦楠,大庆油田细分沉积相研究,油田开发理论讨论会研究[C].大庆油田科学研究设计院.1980.3~26.[20]吴元燕、陈碧珏主编,油矿地质学(第二版)[M],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111~118,144~165.[21]于兴河编著,碎屑岩系油气储层沉积学[M],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108~125.[22]高瑞祺,蔡希源.松辽盆地油气田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23]赵翰卿,大庆油田河流-三角洲沉积的油层对比方法[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98,7(4):252311.[24]董焕忠,河流三角洲储层沉积微相的模糊识别[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XX,23(6):222241.[25]胡学智,鲍志东,那未红,张庆国,周新茂;松辽盆地南部扶余油田泉头组四段沉积相研究[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XX.6.28.[26]刘吉余.油气田幵发地质基础[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XX:365-365.[27]薛培华.河流点坝相模式概论.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1:77—79.[28]赵翰卿.松辽盆地大型叶状三角洲沉积模式.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87;6(4):1—91.[29]李思田,程守田,杨世恭,等.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层序地层及沉积体系分析.北京:地质出版社,1992:113—211.[30]王建功,王天琦,卫平生,等.大型坳陷湖盆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以松辽盆地北部葡萄花油层为例,岩性油气藏,20XX;19(2):28—34.[31]里丁HG.沉积环境和相.周明鉴,陈昌明,张疆,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32]王俊玲,叶连俊,李伯虎,等.松辽盆地三肇地区榆树林油田葡萄花油层储层沉积模式.沉积学报,1997;15(1):37—41.[33]Owen,M.R.,Garson,Y.N.DiversityinCathodoluminescenceofqu artzfromigneousrocks[C].GeologicalSocietyofCanada/MineralogicalSocietyofCandaAnnualMeeting,Vancouver,B.C.:pro gramwithAbstracts,1990(22)[34]Roser,B.P.,KorschR.J..Provenancesignaturesofsandstone-mudstonesuitesdetermisingdiscriminantfunctionanalysisofmajor-elementdata[M].ChemicalGeology.1988,67(2):119-139[35]Dickinson,W.R.Subductionzonemetamorphism.Earth-ScienceR eviews[J].1977,13(1):70-71[36]Zinkernagel,U.Cathodoluminescenceofquartzanditsapplicationtosandstonepetrology[M].ContributionstoSedimento logy,1978(8)[37]RamseyerK.,BaumanJ.Matter,A.andMullis,J.Cathodoluminesc encecoloursofalphaquartz[J].MineralogicalMagazine,1988(52):669-677[38]Smith,J.V.,Stenstrom,R.C.Electron-excitedluminescenceasgeologictool[J] .JournalofGeology,1965(73):627-635[39]Sprunt,E.S.,Nur,A.Microcrackingandhealingingranites:newevidencefromCathodoluminescence[J].Science,1979(205),495-497四、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与研究的主攻方向(一)国内外沉积相研究状况丹麦地质学家斯丹诺在1669年第一次将“相”的概念写入了地质文献中,在地质学应用时,“相”是指一定地质历史时期内地表的某一部分全貌90年代初到最近,在沉积学、古地理学的大力发展下,相的概念也引来了不少学者对它的详细论述,主要有3种观点:一认为“相”即为环境,仅代表当时的沉积环境;二是认为“相”就是沉积地层在横向上的变化;三是认为“相”是在一定的沉积条件下形成的沉积物的岩性、古生物特征的综合反应[9_13]。
现今被多数认可的观点是:在特定的沉积环境以及在该环境下形成的沉积物特征的综合。
沉积学的概念最早是由H.A.Wadell于1932年提出的,不过只是定义为"研究沉积物的科学”。
Friedman和sanders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才对其研究范围作了比较完整的定义,即:“研究沉积物、沉积过程、沉积岩和沉积环境的科学”[18_22]。
1980年美国出版的《地质学术语》(GlossaryofGeology)—书中将其定义为“对沉积物的来源、沉积岩的描述和分类以及沉积物形成过程进篇三:开题报告—杨伟强题目名称:题目类别:院系:专业班级: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开题报告日期长江大学毕业设计开题报告鄂尔多斯盆地东部露头区二叠系石千峰组沉积相分析毕业设计地球科学学院资工(基)11201班杨伟强张尚峰年1月13号:20XX鄂尔多斯盆地东部露头区二叠系石千峰组沉积相分析学生:杨伟强,地球科学学院,资工(基)11201班指导老师:张尚峰,地球科学学院1题目来源本文题目来源于张尚峰老师关于鄂尔多斯盆地周缘主要地质露头剖面标准化建设的科研项目。
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通过毕业设计的完成,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具体实践,锻炼实际的知识运用能力,同时熟悉沉积相研究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野外工作方法及沉积相研究的步骤,寻找确定沉积相标志,进而搞清楚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二叠系石千峰组沉积相的类型、分布及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