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常识:什么是五服
记述古代丧服制度
![记述古代丧服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d851520e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b3.png)
记述古代丧服制度丧服制度在古代那可是相当重要的事儿呢,今天咱就来唠唠这古代丧服制度。
古代丧服制度有个特别的名字,叫“五服”。
啥是“五服”呢?其实就是五种不同等级的丧服啦。
这五种丧服就像是五个不同亲疏程度的小圈子。
第一等丧服叫斩衰。
这可是最重的丧服呢。
一般是儿子为父亲,诸侯为天子,臣为君的时候才穿。
这斩衰的衣服制作可特别啦,要用最粗的生麻布做成,而且衣服的边儿是不能缝的,就得那么毛糙糙的,就好像是悲痛得都没心思把衣服好好做了一样。
穿这个丧服的人,那得拄着哭丧棒,吃最简陋的食物,住最简陋的地方,得守孝三年呢。
这三年可真不是个短时间,足以见得这种关系的重要性和悲痛的程度啦。
再说说第二等丧服,叫齐衰。
齐衰就比斩衰稍微轻一点。
它用的是粗熟麻布。
这齐衰又分好几种情况呢。
要是儿子为母亲,那就得穿齐衰三年,不过这三年和斩衰的三年还不太一样,稍微有点差别。
要是为继母、慈母,也是齐衰,不过时间就短一点啦,可能是一年。
要是为祖父母呢,那也是齐衰,时间又更短一些,是五个月或者三个月。
这齐衰就像是个大家庭里不同亲疏关系的体现,关系近一点的就多守孝一段时间,远一点的就少守孝一些时候。
第三等丧服是大功。
大功就用比较细的熟麻布做啦。
这一般是为堂兄弟、未嫁的堂姐妹之类的亲属穿的。
穿大功的人守孝期就更短了,只有九个月。
这就好比是家族里稍微远一点的亲戚,虽然没有像父母子女那么亲,但也是有一定的家族情谊在的,所以也要守孝一段时间,表示尊重和悼念。
接着是小功,这是第四等丧服。
小功用的麻布更细了,是较细的熟麻布。
这是为伯叔祖父母、堂伯叔父母等亲属穿的,守孝期只有五个月。
这感觉就像是家族里关系又远了一些的亲戚,不过依然要遵循这个丧服制度,来体现家族里的秩序和亲情。
最后一等丧服是缌麻。
缌麻用的是最细的熟麻布。
这是为族曾祖父母、族祖父母等比较远的亲属穿的,守孝期就只有三个月啦。
虽然是比较远的亲属,但是古代人也觉得应该有个表示,这就体现了古代家族观念里那种广泛的亲情联系,哪怕是关系很远,也不能完全无视这种家族关系呢。
古代的五服包括哪些成员,舅母、姑父、姨父在不在五服之内
![古代的五服包括哪些成员,舅母、姑父、姨父在不在五服之内](https://img.taocdn.com/s3/m/de599527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ab.png)
古代的五服包括哪些成员,舅母、姑父、姨父在不在五服之内吉雅品顺历史2019-09-17 14:19大图模式封建社会,一人犯罪祸及家属,即通常所说的五服制度。
所谓的五服,就是以丧服等次的轻重来标志亲属亲缘远近、尊卑长幼关系的制度,也称服制。
由重到轻依次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实行于本宗、外姻亲戚的亲属中。
下面具体来说本宗五服和外姻五服。
大图模式一,本宗五服斩衰,是最重的丧服。
服制是以所穿丧服质料的粗细、做工的精粗以及服丧期的长短,来表示对死者的悲痛哀伤程度差别,以此来表示与死者的远近亲疏等次的不同。
斩衰的丧服质料做工最粗,穿着时间最长,为三年(实际上是二十七个月),主要是子女为父母,子之妻即儿媳为公婆,妻妾为丈夫,所服的丧服为最重之服。
因而子女与父母、儿媳与公婆、妻妾与丈夫,在法律上是斩衰的服制关系。
齐衰,丧服的做工比斩衰要精细一些,按关系远近,所穿丧服有时间长短的区别,还有拄杖、不拄杖的区别,称为“杖期”、“不杖期”,这里的“期”指一周年,“杖期”即服齐衰并拄杖一年,“不杖期”即服齐衰丧服一年,但不拄杖。
凡服齐衰一年的亲属,便称为“期亲”。
齐衰有以下四种,由重到轻依次为:大图模式1,齐衰杖期,服齐衰丧服并拄杖一年,是丈夫为妻,儿子为非生母的庶母、为改嫁之生母等所服之丧服。
2,齐衰不杖期,即不拄杖而穿齐衰丧服一年,如孙子为祖父母,亲兄弟之间,侄为伯叔及其伯叔父母,妾为正妻等,所服之丧服。
以上为法律上的期亲。
3,齐衰五月,穿五个月的衰服,是曾孙、曾孙女为曾祖父母所服之丧服。
4,齐衰三月,是玄孙、玄孙女为高祖父母等所服之丧服。
以上齐衰中,期亲是较近的亲属,如亲兄弟之间,值得注意的是同父异母和同母异父石有区别的,同父异母算亲兄弟,同母异父在法律上不承认为亲兄弟,这是由重视男性父系血缘的宗法制所决定的。
大功服,做工又细一些,服丧期九个月,文献中常称大功九月。
堂兄弟姊妹之间,同一个祖父的兄弟,民间常称为“一爷之孙”,为法律上的大功服。
中国历史上的五服制度
![中国历史上的五服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471c86f15901020206409cb6.png)
中国历史上的五服制度一、“五服”概述“五服”是古代中国特有的一种制度,它在中国古代大致有三种含义:一是吉服的五个等级,指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五等服式;二是凶服(丧服)的五个等级,分别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绍麻五等服式;三是王裴之外五百里为一服,由近及远依次叫做侯服、甸服、绥服、要服、荒服五种。
而本文所讨论的“五服”指的是第二种含义,是“丧服制度”的简称,它指的是死者的亲属按照与其血缘关系的亲疏有别,穿戴丧服的规格和所服丧期有所不同的一种制度。
总的来说,即与死者血缘关系越近,丧服的材质愈粗,服丧的时间愈长;反之,则丧服的材质愈细,服丧的时间愈短。
根据亲疏的不同,具体可分为五种,由亲至疏依次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关于服丧的具体内容,各个朝代有所不同,但大如致如下:斩衰,服丧三年,丧服用最粗糙的生麻布制成,左右衣旁和下边不缝,是子及未嫁女为父母、媳为公婆、承重孙为祖父母、妻为夫服丧时所穿用。
齐衰,又分齐衰三年、齐衰杖期、齐衰不杖期、齐衰五月五等,丧服用次等生麻布制成,是孙子、孙女为其祖父、祖母;重子、重女为其曾祖父、曾祖母、高祖父、高祖母服丧期间穿用。
大功,丧期九月,丧服用粗熟布制成,质料比齐衰用料稍细,是为伯叔父母、堂兄弟、未嫁的堂姐妹、已嫁的姑、姐妹,以及已嫁女为母亲、伯叔父、兄弟服丧时穿用。
小功,丧期五月,丧服轻于大功,是用稍粗熟布制成的,这种丧服是为从祖父母、堂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堂姐妹、兄弟之妻、从堂兄弟、未嫁从堂姐妹,以及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服丧期间穿用。
绍麻,丧期三月,丧服是用稍细熟布做成,凡为曾祖父母、族伯父母、族兄弟姐妹、未嫁族姐妹,和外姓中为表兄弟、岳父母服丧时穿用。
作为哀悼死者的一种形式,五服本来仅有表示血缘亲疏的单纯作用,但是在中国早期家国一体的宗法社会和帝制时代“礼法合一” 的等级社会中,统治者赋予了它另外的引申意义:它是古代社会“亲亲” 、“尊尊”思想的重要体现,用以维护等级尊卑的社会国家秩序。
五级封地、五种衣服、五代人,人们口中的“五服”到底指的是什么
![五级封地、五种衣服、五代人,人们口中的“五服”到底指的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cc353fda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49.png)
五级封地、五种衣服、五代人,人们口中的“五服”到底指的是什么在我国北方,尤其在山东,“五服”是判定同姓同宗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重要标准。
现在人们口中常说的“五服”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五代人”,五服之内一般视为亲属,而五服之外的则不再以亲属相对待。
五服制度历史悠久,自周朝形成以来就成为统治者规范宗族、家族的重要工具,不仅对维护和推动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还对儒家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古代,五服中的“服”因为有多种意义,所以五服代表的意义也不相同。
最初时,“服”意为“服侍天子”,五服就是以周天子的王畿为中心向外,以五百里为一服,划分出“侯服、甸服、绥服、要服和荒服”。
每一服对天子承担的义务都不相同,各服诸侯因此要穿着不同的衣服以区分地位,所以“服”又指代衣服。
中国是礼仪之邦,不同的服饰既然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因此古人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服冠制度。
“吉服”和“凶服”是服冠理论的核心,它们分别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德”与“孝”,《尚书》中说:“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
吉服中的五服主要以衣服上的纹饰的不同加以区分。
古代天子的上衣有“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种图案;下衣有“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六种图案,合起来就是所谓的“十二章”。
史料记载:“此十二章为五服,天子备有焉,公自山龙而下,侯伯自华虫而下,子男自藻、火而下,卿大夫自粉米而下”。
天子十二章,公爵九章,不同的服饰代表不同的意义,同时这种差异也昭示着等级秩序。
违背服制在古代是被视为“僭越”的大罪,因为这种行为不仅是对礼仪制度的破坏,更是对天子等级制度的挑战。
民间的宗法社会不仅要强调亲戚之间的亲疏远近,还要区分族人的身份和地位,然而服饰则是最佳的选择。
葬礼是古人“孝”的重要环节,凶服中的五服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则是区分服丧者与死者亲缘关系的重要标志。
“斩衰”是五服中最重的孝服,用最粗的麻布制成,因为“不缉边”,称“斩”;胸前有长六寸、宽四寸的麻为“衰”,故为“斩衰”。
“五服”制度
![“五服”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80e90906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6d3a742.png)
“五服”制度五服是东亚古代的丧服等级,源于中国,后传至日本、朝鲜、越南,是居丧的衣服制度。
中国古代社会是由父系家族组成的社会,以父宗为重。
其亲属范围包括自高祖以下的男系后裔及其配偶,即自高祖至玄孙的九个世代,通常称为本宗九族。
在此范围内的亲属,包括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为有服亲属,死为服丧。
亲者服重,疏者服轻,依次递减,《礼记·丧服小记》所谓“上杀、下杀、旁杀”即此意。
服制按服丧期限及丧服粗细的不同,分为五种,即所谓五服:斩衰(汉语拼音:Cuī),通“缞”。
五服中最重的丧服。
凡丧服上衣叫衰(披在胸前),下衣叫裳。
衰是用最粗的生麻布做的,衣旁和下边不缝边,所以叫做斩衰,斩就是不缝缉的意思。
子为父、父为长子都是斩衰(注:诸侯为天子、臣为君也是斩衰。
),妻妾为夫、未嫁的女子为父,除服斩衰外还有丧髻,这叫“髽(汉语拼音:zhuā)衰”。
斩衰都是三年丧(实际上是两周年,多为二十五个月除孝。
)[1].至明、清,子及未嫁女为母,承重孙为祖母,子妇为姑(婆),也改齐衰三年为斩衰。
《礼记·丧服小记》:“斩衰括发以麻。
”《清史稿·礼志十二》:“斩衰三年,子为父、母;为继母、慈母、养母、嫡母、生母;为人后者为所后父、母;子之妻同。
女在室为父、母及已嫁被出而反者同;嫡孙为祖父、母或高、曾祖父、母承重;妻为夫,妾为家长同。
”齐衰(汉语拼音:Zī Cuī)次于斩衰,这是用熟麻布做的。
因为缝边整齐,所以叫做齐衰。
《仪礼·丧服》篇载齐衰分为四等:齐衰三年,这是父卒为母、母为长子的丧服;齐衰一年,用杖(丧礼中所执的),这叫“杖期”,这是父在为母、夫为妻的丧服;齐衰一年,不用杖,这叫“不杖期”,这是男子为伯叔父母、为兄弟的丧服,已嫁的女子为父母,媳妇为舅姑(公婆)、孙和孙女为祖父母也是不杖期;齐衰三月,这是为曾祖父母的丧服[2].西晋李密所著陈情表中,“外无期功强近之亲”里的“期”指的就是齐衰。
五服是什么意思?
![五服是什么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ce414e03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f0.png)
五服是什么意思?俗语:“亲不过五服”,五服是什么意思?2018-12-25 13:56 胡含娇爱历史俗语:“亲不过五服”,五服是什么意思?说到“五服”,其实每个年轻人听到都是一脸疑惑的表情,年轻这一代人已经很少再接触到这种东西,就算老人们提起,他们也只是听听而已。
但是有些老人口中的“五服”,又是不一样的含义,小编由此查看了很多的资料,才发现原来“五服”不止一个意思。
那么到底“五服”指的是什么呢?让我们来看看吧。
这个词是在出现民国的,但是由于历史的变迁,所存的资料也已经不太完整了。
为此,小编根据收集的资料,整理出了几点关于“五服”的说法,还是挺有意思的。
第一种说法是关于行政区域的划分。
看电视剧,我们也可以看出王室与王室之间的区别,皇家的嫡子与家里的庶出,他们之间的等级也很分明。
熟悉历史政治制度的人一定知道,最早有划分区域的朝代在周朝就已经出现了,那时候的制度就叫做分封制。
是怎么划分的呢?当时的国王会按照诸侯与王室之间的关系进行划分领域,与自己关系越好的诸侯,国王就会把他的领地分配在自己的附近。
;如果关系不好,那肯定就是离国王一个十万八千里。
有的史料也说,诸侯的领地也是根据他们与过往的亲疏分配的,这样一来,诸侯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领地分配来实行自己的指责。
第二种说法是五种孝服。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我们国家从历史开始之后,便开始崇尚各种孝的礼节。
从古时候到现在,就保留着各种丧事应该需要准备的东西与习俗,其中也包括各种等级制度,一个家族中的人必须根据这个制度,来进行孝服的穿戴。
在封建制度中,人们会更加注重等级制度,他么会根据亲疏关系来安排不同的人的孝服材质,如果你的等级高,与这个过世的人关系比较好,那么你的孝服材质比较好。
由此,“五服”也被看做是孝服的五种。
第三种说服就是在孝服的基础上慢慢演变的,由五种孝服演变成了亲疏程度的五辈人。
到底是怎么算的呢?就是以自己为中心,上至父亲,爷爷和曾爷爷,下至弟弟,儿子,和孙子。
中国古代的五服制度
![中国古代的五服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8b0be725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06.png)
五服是一种制度,一种丧葬制度,准确地说就是丧服的制度,说得再明白一点,就是你家里死了人,你穿什么衣服,这个叫五服。
为什么叫五服呢?因为它有五个等级,哪五个等级呢?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要注意的是,斩衰中的衰要念崔,齐衰要念成资崔。
这五个等级有什么区别呢?三大区别:布料不同、做工不同、(穿着)时间不同。
首先我们得知道,这五个等级的丧服,都是麻布,不是绸缎的,因为要表示哀悼,所以要穿得差一点。
都是麻布,但是麻布有生的,有熟的,斩衰是生麻布,是粗麻布,在做斩衰的时候,不能用剪刀绞,要用刀砍,也就是说在裁的时候用刀砍,即斩。
斩下来以后,不能缝边,就得把那个碎穗子都留出来,就像我们现在穿的很酷的牛仔裤一样,那裤脚都是在上面挖个洞,在现在叫“酷”,但在当时叫做“苦”,表示极其悲痛,这是第一等,叫斩衰。
第二等,叫齐衰,它的特点是什么呢?熟麻布。
从齐衰开始就改熟麻布了,除了斩衰,其他几个都是熟麻布,或者可称之为粗麻布,在制作过程中,用剪刀绞下来,然后缝边,之所以叫齐衰,就是这个原因。
那么,都是用熟麻布去制作齐衰、大功、小功、小功、缌麻,而且它们都需要剪裁,裁完之后要把边给封上,那要怎么区分它们呢?是这样的:齐衰是粗麻布,大功是比较粗的麻布,小功是比较细的麻布,缌麻是细麻布,就是说缌麻的面料最好,又熟又细,所以叫缌麻,就缌麻这个词本身的意义而言,就有细麻布的意思,穿上缌麻,那种悲痛的情绪就显而易见,说明此时心境是及其悲苦的,所以缌麻要留给与死者关系最亲的人穿,那你知道这五个等级怎么穿吗?是这么规定的:斩衰是臣为君,君死了,做臣的穿斩衰;子为父,父亲死了,做儿子的穿斩衰;妻为夫,丈夫死了,妻子穿斩衰。
还有一个特例,服丧的时间最长的是三年,实际是二十五个月,因为古人的数字往往是有水分的,号称三年,实际二十五个月。
齐衰,是父亲死了之后,母亲去世,儿子穿,时间为三年;妻子去世,丈夫穿,时长一年;祖父母去世,孙子孙女穿,五个月;曾祖父母去世,曾孙曾孙女穿,三个月。
“五服之内为亲,出了五服就不是亲戚”,五服到底是什么?
![“五服之内为亲,出了五服就不是亲戚”,五服到底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bc351aeb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aa.png)
“五服之内为亲,出了五服就不是亲戚”,五服到底是什么?山东胶东半岛有一种说法“五服之内为亲”,意思是五服之内是亲戚。
五服之外就不是亲戚,叫出服,也叫出五服。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很多人认为五服是五代,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五代算一服,出五服要二十五代。
而且,“五服”在古代也不止一个意思。
五服主要有4种含义。
第一种是古人以王为中心,五百里为一区划分地域的一种方式,臣民的所属区域不同,缴纳的税收也不同。
天子四周各五百里的区域叫甸服,最靠近王城的一百里地区缴纳带藁秸的谷物;其外一百里的区域缴纳禾穗;再往外一百里的地区上缴去掉藁芒的禾穗;它之后的一百里地区缴纳带壳的谷子;最远的一百里缴纳无壳的米。
甸服以外各五百里的地区叫侯服,最靠近甸服的一百里地区是封王朝卿大夫的地方,其次是封男爵的领域,最后三百里是封大国诸侯的领域。
侯服之外的五百里叫绥服,最靠近侯服的三百里地区,朝廷会跟据百姓的情形来施行文教,剩下两百里则是振兴武力,以显示军事力量。
绥服之外的五百里是要服,靠近绥服的三百里是夷人居住的地方,其余两百里是流放罪人的地方,要服属于比较偏远的地区。
最后一个是荒服,靠近要服的三百里地区是蛮荒地带,剩下的也是流放犯人的地方。
五服第二种含义是古人用来划分等级的一种方式,主要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五等服式。
第三种含义,则是指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身五代。
最后一种是古代以亲疏为差等的五种丧服,服制按服丧期限及丧服粗细的不同,分为以下几种:斩衰,五服中最重要的丧服。
用最粗的生麻布制作成丧服,断处外露不缉边,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毛边。
丧服的上衣叫“衰”,故有了“斩衰”。
古代诸侯为天子、臣为君、男子以及未出嫁的女儿为父母、儿媳对公婆、承重孙对祖父母、妻子对丈夫,服丧时都要穿斩衰。
表示毫不修饰以尽哀痛,服期为三年。
齐衰,是次于斩衰的丧服,用粗麻布制作而成。
凡是丧服剪断处都可以收边,下摆贴边都在砸边际。
它是孙子孙女为祖父祖母、重孙子和重孙女为曾祖父、曾祖母以及为高祖父、高祖母守孝时穿的丧服。
五服制度详解
![五服制度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c6c2464c767f5acfa1c7cdd2.png)
五服制度“出五服”什么意思五服制度详解甲、中国封建社会是由父系家族组成的社会,以父宗为重。
其亲属范围包括自高祖以下的男系后裔及其配偶,即自高祖至玄孙的九个世代,通常称为本宗九族。
在此范围内的亲属,包括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为有服亲属,死为服丧。
亲者服重,疏者服轻,依次递减,《礼记·丧服小记》所谓“上杀、下杀、旁杀”即此意。
服制按服丧期限及丧服粗细的不同,分为五种,即所谓五服:一、斩衰丧服名。
衷通“缞”。
“五服”中最重的丧服。
用最粗的生麻布制布制做,断处外露不缉边,丧服上衣叫“衰”,因称“斩衰”。
表示毫不修饰以尽哀痛,服期三年。
古代,诸侯为天子,臣为君,男子及未嫁女为父,承重孙(长房长孙)为祖父,妻妾为夫,均服斩衷。
至明、清,子及未嫁女为母,承重孙为祖母。
子妇为姑(婆),也改齐衰三年为斩衰。
女子服斩衰,并须以生麻束起头发,梳成丧髻。
实际服期约两年余,多为二十五个月除孝。
《礼记.丧服小记》:“斩衰括发以麻。
”《清史稿.礼志十二》:“斩衰三年,子为父、母;为继母、慈母、养母、嫡母、生母;为人后者为所后父、母;子之妻同。
女在室为父、母及已嫁被出而反者同;嫡孙为祖父、母或高、曾祖父、母承重;妻为夫,妾为家长同。
”二、齐衰丧服名。
齐,下衣的边。
衰通“缞”。
是次于“斩衰”的丧服。
用粗麻布制做,断处缉边,因称“齐衰”。
服期分三年、一年、五月、三月。
服齐衰一年,用丧杖,称“杖期”,不用丧杖,称“不杖期”。
周代,父在父母服齐衰杖期,父卒服齐衰三年。
唐代,为母,父在父卒皆齐衰三年;子妇为姑(婆)亦齐衷三年。
至清代,凡夫为妻,男子为庶母、为伯叔父母、为兄弟及在室姊妹,已嫁女为父母,孙男女为祖父母,均服齐衰一年,杖与否,各有规定;重孙男女为曾祖父母,服齐衰五月;玄孙男女为高祖父母,且齐衰三月。
《礼记.檀弓下》:“哀公为之齐衰。
”《清史稿.礼十八》:“曰齐衰杖期,嫡旁及下际缉,麻冠、致、草屦、桐杖......曰齐衰杖期,嫡子、众子为庶母;子之妻同;子为嫁母、出母;夫为妻;嫡孙祖在为祖母承重。
五服是什么意思
![五服是什么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1f3cca7f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09.png)
五服是什么意思
五服是指古代根据亲疏关系穿的五种不⼀样的丧服,也是指⾼祖⽗、曾祖⽗、祖⽗、⽗亲、⾃⼰这五代。
古代⼈们若是有亲⼈去世,就会进⾏服丧,根据亲疏关系的不⼀样,在穿着的丧服上会有不同,从亲到疏分为:斩衰、齐衰、⼤功、⼩功、缌⿇。
“斩衰”是最重的⼀种丧服,⽤最粗的⽣⿇布制作,裁断的地⽅也不封边,毫⽆修饰表⽰极为哀痛。
这种丧服在对⽗母、公婆、丈夫、⾂⼦对君主时候会穿这种丧服。
“齐衰”是⽤⽣⿇布制作,但会有封边,这种丧服是孙⼦辈的⼈为祖⽗、祖母穿戴的孝服。
“⼤功”使⽤的材料是粗熟⿇布,⾯料⽐“齐衰”和“斩衰”稍好。
是为伯叔⽗母、或者堂兄弟、未嫁的堂姐妹服丧都要穿这种丧服。
“⼩功”是细⼀点的熟⿇布制作,给伯叔祖⽗母、常伯叔⽗母、堂姑,堂姊妹、兄弟妻、姊妹,外亲的外祖⽗母、舅母、母姨等服丧都穿⼩功。
“缌⿇”是⽤较细熟⿇布制作,曾祖⽗母、族伯⽗母、族兄弟姐妹、外孙、外甥、⼥婿、妻⼦的⽗母、表兄、姨兄弟去世就穿缌⿇,这是“五服”之中最轻的⼀种。
“五服”是五种丧服,需要穿的⼈也都是亲属,所以也指有亲戚关系的五辈九族,⾼祖⽗、曾祖⽗、祖⽗、⽗亲、⾃⼰这是五辈,加上⾃⼰往下的⼉⼦、孙⼦、曾孙、⽞孙⼀共是九族,超出了这些就可以说是“出五服”。
五服之内的亲戚关系是⽐较亲密的,逢年过节都要⾛动这些亲戚,⼀家有结婚、⽣孩⼦的喜事,或者⽣病、去世的⽩事,五服之内的亲属是⼀定要到场的。
对喜事要进⾏恭贺和交份⼦钱,对⽩事也要进⾏安慰和服丧。
常言道“出了五服就不是亲戚”,到底是哪“五服”?有没有道理?
![常言道“出了五服就不是亲戚”,到底是哪“五服”?有没有道理?](https://img.taocdn.com/s3/m/207fa332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b373340.png)
常言道“出了五服就不是亲戚”,到底是哪“五服”?有没有道理?展开全文常言道:亲戚,亲戚,五服内才算是亲戚,出了五服最多算是熟人到底是哪“五服”?有没有道理?且听我一一道来。
五服或许很多人都会将五服与“五代”画上等号,即从自己这一代开始算起,往上数四代:父亲、爷爷、祖父、高祖父,包括自己就是所谓的“五服”。
其实这种观念是不对的,或者应该说是不全面的,一个简单的常识:若五服等同于五代,那为什么不将五代与五服合二为一呢,显然没有道理。
那么,真正的五服到底是什么呢?有四种解释:一,古代以帝都为中心的“地域五服”......我称之为:圆“服”即以王畿(就是帝都,古代封建王朝的政治文化中心)为中心,开始画圆,半径在五百里范围内的叫甸服、五百至一千里范围内的叫侯服、一千里至一千五百里内的曰绥服、一千五百里至两千里范围内的称要服、两千里至两千五百里范围内的就是荒服。
看起来是不是不怎么好理解,别急,打个比方您就知道了:比如以北京城为例......若北京是王畿,那么:1,距北京250公里范围内的地域就属于甸服,例如天津、保定、张家口、唐山等地。
2,距北京500公里范围内的地域就属于侯服,例如河北、山东、辽宁南部等地。
3,距北京750公里范围内的地域就属于绥服,例如河南、山西、陕西等地。
4,距离北京1000公里范围内的地域就属于要服,例如安徽、江苏、吉林等地。
5,距离北京1250公里范围内的地域就属于荒服,例如浙江、湖北、黑龙江等地。
注:以上数据仅作参考,具体情况按实际距离为准。
所谓的“地域五服”,实际上就是帝王的统治疆域,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兵莫非王臣......讲的便就是这个道理,说白了即:别想了,天下都是朕的,包括你的人,不服也得“服”。
二,古代等级制度下的“着装五服”......我称之为:衣“服”即自最高统治者开始,从上到下的五种严格等级着装,分别是:天子(皇帝)、诸侯(高官)、卿(中官)、大夫(下官)、士(普通贵族)......那么,这五种等级的衣“服”应该怎么“穿”呢?以明朝洪武年间为例:1,朱元璋(天子),穿黄袍,绣龙案;推翻蒙元强权,建立大明王朝后,朱元璋的第一项改革就是:恢复汉制,推崇汉服,只不过他也不是照搬前朝,而是在原有基础上适当进行了一些改革,比如说龙袍,汉朝龙袍以黑色为主,而朱元璋觉得“黄”与“皇”同音,便将龙袍变成了黄色。
五服制度
![五服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31c6bafdf61fb7360b4c650f.png)
五服制度有句俗话叫:咱是不出五服的亲威。
我国的“五服”制度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到现代仍有一些地区深受影响,甚至保留了其中一些丧服制度。
《辞源》“五服”解释为:旧时丧服制度,以亲疏为差等,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名称。
礼学记:“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也就是儒家的丧葬制度(就是亲朋好友去世了,你应穿什么衣服)孝服虽然有传承和变异,但基本保持了五等的定制,即:斩衰(音读:斩崔)、齐衰(音读:齐崔)、大功、小功、缌麻。
五服的三大不同与区别1、布料不同;2、做工不同;3、服丧时间不同。
“ 斩榱”(斩衰。
读:斩崔),是五服中最重的一种。
“榱”《说文解字》释为…椽子‟。
…榱‟之言差次也。
自高而下、层次派列如有等衰也。
这里引申为丧服中披于胸前的上衣,下衣则叫做裳。
布料不同:斩榱上衣下裳都用最粗的本色生麻布制成的;做工不同:是用刀剁成的不能缝边的很粗的生麻布做成的丧服,意思是最亲的人死了,无心讲究,表示悲痛。
凡诸侯为天子、臣为君、儿子及未嫁女为父、妻对夫、儿媳对公婆、承重孙对祖父母,儿子及未嫁女为母亲(含继母)去世(父亲已死),都要服斩榱,一般是服丧时间三个年头(实际为25个月)。
“齐榱”(齐衰。
读:齐崔),是五服中次重的。
布料不同:用本色粗生麻布制成的。
做工不同:可用剪刀剪裁,可用剪刀剪裁、缝边。
已嫁女为父服丧时间一年儿子及未嫁女为母亲(含继母)去世(父亲还在)服丧时间一年;丈夫为妻子服丧时间一年;承重孙之外的孙子、孙女为祖父母服丧时间五个月;重孙子、重孙女为曾祖父母服丧时间三个月;玄孙为高祖父母均遵“齐榱”的礼制,服丧时间三个月。
“大功”是五服中第三重的丧服(功同工,指做工,大功即做工粗)。
布料不同:是用熟麻布制作的,质料比“齐榱”用料稍细。
做工不同:可用剪刀剪裁、缝边。
为伯叔父母、为堂兄弟或未嫁的堂姐妹、已嫁的姑姑或已嫁的姐妹、妻子为丈夫的祖父母,以及已嫁女为母亲、伯叔父、兄弟服丧都要穿这种“大功”丧服。
古代民间家族亲戚关系中的“五服”指的什么?五服包括哪些人
![古代民间家族亲戚关系中的“五服”指的什么?五服包括哪些人](https://img.taocdn.com/s3/m/d3f66af2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ac.png)
古代民间家族亲戚关系中的“五服”指的什么?五服包括哪些人所谓“五服”,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绍麻,五种“丧服”;它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服丧制度,也说明了血缘之间亲属关系的远近。
因此,不同的“丧服”,则意味着没的亲属关系。
由于我国向来以父宗为重,子女跟随父亲的姓氏,亲属的远近也根据父宗来划分,比如:1、“斩衰”,是最重的丧服。
这种衣服,是用最粗的生麻布做成,断口处外露不绞边,丧服上衣叫“衰”,因而称为“斩衰”。
表示毫不修饰以尽哀痛,服丧期为三年。
在古代有明确的规定:臣子为君王、男子及未嫁女为父亲、长房长孙为祖父、妻妾为丈夫都需要服斩衰。
2、“齐衰”,这种衣服,是用粗麻布制作,因为断口处绞边,所以称为“齐衰”。
服丧期分为三年、一年、五月、三月四种,以三年为最重。
古人规定:儿女为父母、儿媳为公婆需要服齐衰三年;丈夫为妻子、男子为庶母、为伯叔父母、为兄弟及在室姊妹、已嫁女为父母,孙子孙女为祖父母,都要服齐衰一年。
3、“大功”,这种衣服,用粗熟麻布制作,服丧期为九个月。
规定:男子为堂兄弟、未嫁堂姐妹、已嫁姑母及姐妹;已嫁女为伯父叔父及亲兄弟,都要服大功。
4、“小功”,这种衣服,用稍粗熟麻布做成,服丧期为五个月。
规定:男子为伯叔祖父母、堂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及堂姑,已嫁堂姐妹、兄弟妻、再从兄弟、未嫁再从姐妹;外孙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都要服小功。
5、“绍麻”,是最轻的丧服。
这种衣服,用较细熟麻布制成,做工也较细,现在民间大多用漂白的布做成,服丧期为三个月。
规定:男子为本宗之族曾祖父母、族祖父母、族父母、族兄弟,以及为外孙、外甥、婿、妻之父母、表兄、姨兄弟等,都要服绍麻。
封建社会提倡的五服亲,现在农村也存在的,五服是怎么区分的?
![封建社会提倡的五服亲,现在农村也存在的,五服是怎么区分的?](https://img.taocdn.com/s3/m/e556bae3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f2.png)
封建社会提倡的五服亲,现在农村也存在的,五服是怎么区分的?所谓“五服”,指居丧的丧服制度。
古人依据生者与死者血缘亲疏关系的远近不同,把丧服分为五个等级,叫做“五服”。
五服之内,亲;五服之外,疏。
五服这套居丧制度,在历史上的各个时期略有不同,今依《仪礼》中《丧服》篇所记,分别加以解读。
一、斩缞。
缞(念如摧),是用最粗的生麻布制成,披在胸前的丧服。
斩,指丧服不缝边。
斩缞是五服中最重的,一般是两周年或三年丧,包括子居父丧、父居子丧、妻居夫丧、未嫁女居父丧。
二、齐缞。
齐,指丧服缝边、整齐。
齐缞用熟麻布制做。
齐缞又分为四等:甲、三年丧。
包括父已死之子居母丧;母居子丧。
乙、一年丧。
包括父在之子居母丧;夫居妻丧。
丙、一年丧。
包括男子居伯父伯母、叔父叔母丧;居兄弟丧;已嫁的女子居父母丧;媳妇居公婆丧;孙子孙女居祖父母丧。
此一年丧与上述一年丧在丧礼中有不同之处。
丁、三月丧。
居曾祖父、曾祖母丧。
三、大功。
九月丧。
功,指织布的工作。
大功用熟麻布制作,但要比齐缞精致些。
包括男子居已嫁姊妹、堂兄弟、未嫁的堂姊妹及姑母丧;女子居丈夫的祖父母、叔伯父母、女子自己的兄弟丧。
四、小功。
五月丧,丧服比大功更精细。
包括男子居伯祖父、伯祖母、叔祖父、叔祖母、堂伯、堂伯母、堂叔、堂叔母,从堂兄弟、外祖父、外祖母丧;女子居丈夫的姑母姊妹丧等。
五、缌麻·缌,念如思。
这是一种细麻布制成的丧服,三月丧。
五服中最远之亲所穿。
包括男子居族曾祖父(祖父的伯叔)、族曾祖母、族父、族母、族兄弟丧;居外孙、外甥、婿、岳父母、舅父丧等。
五服制度是家族宗法制的重要内容,它体现了封建社会男女不平等的思想,强调父系血缘关系的远近。
原来古时候“五服”是这个意思,跟现在完全不同
![原来古时候“五服”是这个意思,跟现在完全不同](https://img.taocdn.com/s3/m/171d8df6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aa.png)
原来古时候“五服”是这个意思,跟现在完全不同在远古的周代,礼制一般会将事物分做五等,如爵位中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贵族也是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五个等级。
据《尚书·禹贡》记载,当时服侍供养周天子也按照距离王畿之地的远近,以五百里为一区划分为五类,由近及远分别为甸服﹑侯服﹑绥服(一曰宾服)﹑要服﹑荒服,合称五服。
服,即服事周天子之意。
这也是历史上最早的“五服”出处。
随着历史的发展,“五服”渐渐演变成一个人去世后,他的亲人们依据血缘关系的远近,穿的五种孝服,分别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关系越亲近,这五种孝服就越粗糙难看,如斩衰是用极粗生麻布做的丧服,不缝衣旁及下边,而边缘亲属穿的缌麻则是细熟布做的丧服,其实和平常衣服布料差不多了。
这五种孝服都是什么人穿呢?用个直观的说法就是,一个人的父亲去世了,他肯定是要穿斩衰孝服的,他的亲兄弟,也是穿的斩衰,堂兄弟穿的就是齐衰,再远一层的堂兄弟就是大功孝服了,小功和缌麻则依次类推,关系再远的同宗之人,就可以不用穿孝服吊孝了。
当然,实际情况要比这复杂的多,如妻妾、子女(未嫁女)、嫡长孙要穿斩衰;夫为妻,男子为庶母、叔伯、兄弟,已嫁女为父母穿齐衰等。
除此之外,这五种孝服还分别代表了服丧的时间长短,斩衰三年,齐衰一年,大功九个月,小功五个月,缌麻三个月。
历史向前行,“五服”的意义又有了变化,到了近代,逐渐演化成我们如今说的“五服”,即包括自己往上数五代,五代内同一个祖先的就是五服之内,包括: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身五代。
其实这也是和之前的“五服”——五种孝服关系——相对应。
为什么大家都比较讲究“五服”呢?主要也是因为这就是一个界限,“出五服”的话就可以不算是亲戚了。
这和《礼记·大传》里说的“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
”相对应。
现在的农村,比如山东、河南等地,所谓的“近门子”,基本就是五服之内的亲属,这些人算是一个家族,过年时上林祭祖都是一起去的。
什么是五服?
![什么是五服?](https://img.taocdn.com/s3/m/b49aba68ddccda38376bafc7.png)
什么是“五服”?五服是指(古代)以亲疏为差等的五种丧服(《礼记·学记》)。
《辞源》“五服”:旧时丧服制度,指上五代,下五代(五代以内),以亲疏为差等,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名称。
上五代,即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身;下五代,即自身、儿子、孙子、曾孙、玄孙。
孝服虽然有传承和变异,但基本保持了五等的定制,即:斩榱、齐榱、大功、小功、缌麻。
“斩榱”(斩衰),是五服中最重的一种。
“榱”《说文解字》释为‘椽子’。
‘榱’之言差次也。
自高而下、层次派列如有等衰也。
这里引申为丧服中披于胸前的上衣,下衣则叫做裳。
斩榱上衣下裳都用最粗的生麻布制成的,是用刀剁成的不缝边的很粗的生麻布做成的丧服,意思是最亲的人死了,无心讲究。
凡诸侯为天子、臣为君、男子及未嫁女为父母(含继母)、媳对公婆、承重孙对祖父母、妻对夫,都要服斩榱,一般是服三个年头;已嫁女为父一年;孙为祖父母一年;重孙为曾祖父母五月;玄孙为高祖父母3月。
周礼春官司服:“凡丧,为天王斩衰、为王后齐衰。
”“齐榱”,用本色粗生麻布制成的。
自此制以下的孝衣,凡剪断处均可以收边,下摆贴边都在砸边际。
孙子、孙女为其祖父、祖母;重子、重女为其曾祖父、曾祖母;为高祖父、高祖母穿孝服均遵“齐榱”的礼制。
齐衰期有3个月的,也有1年和3年的。
妻子死了,丈夫要服齐衰1年。
“大功”是轻于“齐榱”的丧服,(功同工,指做工,大功即做工粗),是用熟麻布制作的,质料比“齐榱”用料稍细。
为伯叔父母、为堂兄弟、未嫁的堂姐妹、已嫁的姑、姐妹,以及已嫁女为母亲、伯叔父、兄弟服丧都要穿这种“大功”丧服。
大功期一般9个月。
“小功”(做工细)是轻于“大功”的丧服,是用较细的熟麻布制作的。
这种丧服是为从祖父母、堂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堂姐妹、兄弟之妻、从堂兄弟、未嫁从堂姐妹,和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服丧而穿的。
小功期一般5个月。
“缌麻”,是用稍细的熟布做成。
凡为曾祖父母、族伯父母、族兄弟姐妹、未嫁族姐妹,和外姓中为表兄弟、岳父母穿孝都在这个档次。
中国古代的五服制度
![中国古代的五服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fd7ecaece009581b6bd9eb45.png)
中国古代的五服制度“五服”制度是中国礼治中为死去的亲属服丧的制度。
它规定,血缘关系亲疏不同的亲属间,服丧的服制不同,据此把亲属分为五等,由亲至疏依次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西晋《定律》第一次把“五服”制度纳入法典之中,作为判断是否构成犯罪及衡量罪行轻重的标准,这就是“准五服以制罪”原则,它不仅适用于亲属间相互侵犯、伤害的情形,也用于确定赡养、继承等民事权利义务关系。
“五服制罪”的原则实质上是“同罪异罚”的原则在家族范围内体现,它在刑法方面的适用原则是:亲属相犯,以卑犯尊者,处罚重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重;若以尊犯卑,则处罚轻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轻。
亲属相奸,处罚重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重;亲属相盗,处罚轻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轻。
在民事方面,如财产转让时有犯,则关系越亲,处罚越轻。
“五服”制罪原则的确立,使得儒家的礼仪制度与法律的适用完全结合在一起,是自汉代开“礼律融合”之先河以来封建法律儒家化的又一次重大发展,它不仅体现了晋律“礼律并重”的特点,也是中国封建法律伦理法特征的集中表现。
自西晋定律直至明清,“五服制罪”一直是封建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实践中不断的充实与完善五服的具体应用斩衰,“衰”(读做“催”)就是指不缝缉的意思。
凡诸侯为天子、臣为君、男子及未嫁女为父母、媳对公婆、承重孙对祖父母、妻对夫,都要穿斩衰,是最重的孝服。
齐衰,是用本色粗生麻布制成的。
自此制以下的孝衣,凡剪断处均可以收边;下摆贴边都在砸边际。
孙子、孙女为其祖父、祖母穿孝服;重子、重女为其曾祖父、曾祖母穿孝服;为高祖父、高祖母穿孝服均遵“齐衰”的礼制。
大功,是用熟麻布制作的,质料比“齐衰”用料稍细。
为伯叔父母、为堂兄弟、未嫁的堂姐妹、已嫁的姑、姐妹,以及已嫁女为母亲、伯叔父、兄弟服丧都要穿这种'大功'丧服。
小功,是轻于'大功'的丧服,是用较细的熟麻布制作的。
这种丧服是为从祖父母、堂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堂姐妹、兄弟之妻、从堂兄弟、未嫁从堂姐妹,和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服丧而穿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常识:什么是五服所谓五服,是指《仪礼·丧服》篇中所制定的五等丧服,由重至轻分别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每一等都对应有一定的居丧时间。
死者的亲属根据与死者关系亲疏远近的不同,而穿用不同规格的丧服,以示对死者的哀悼。
斩衰,最重的一等丧服,以最粗的生麻布做成,衣缘袖口皆不缝边,简陋粗恶,犹如刀割斧斩,故称斩衰。
服斩衰者还须手握一根苴杖,俗称哭丧棒,竹制,高与胸齐,其意义有两重:一则是身份的象征,在传统丧礼中,只有孝子才用哭丧棒;二则是情绪的外化,痛失至亲,身心俱催,唯能以杖扶病。
斩衰服丧三年(实为二十五个月),适用于臣为君,子为父,未嫁之女为父,已嫁复归之女为父,妻为夫,承重孙为祖父。
齐衰,次于斩衰一等丧服,亦以粗生麻布做成,但衣缘袖口皆缝边,稍显齐整,故称齐衰。
齐衰按居丧期的长短和用杖与否又分为四等:齐衰三年,即服丧三年,用杖。
适用于父已先卒,子为母,未嫁之女为母。
齐衰杖期,即服丧一年,用杖。
适用于父尚在世,子为母,未嫁之女为母,夫为妻。
齐衰不杖期,即服丧一年,不用杖。
适用于为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未嫁之姐妹,已嫁之女为父母。
齐衰三月,即服丧三月,不用杖。
适用于为曾祖父母、高祖父母。
大功,次于齐衰一等丧服,以熟麻布做成,较生麻布细密。
服丧九月,不用杖。
适用于为已嫁之姑母、堂兄弟、未嫁之堂姐妹。
小功,次于大功一等丧服,以熟麻布做成,较大功所用更为细密。
服丧五月,不用杖。
适用于从祖父母(祖父的兄弟及其妻)、堂伯叔父母(父亲的堂兄弟及其妻)、从祖兄弟(父亲的堂兄弟之子)、已嫁之堂姐妹,以及为外祖父母。
缌麻,最轻的一等丧服,以最细的熟麻布做成。
服丧三月,不用杖。
适用于为族曾祖父母、族祖父母、族父母,以及为外姓的舅父、姨母、表兄弟、岳父母等。
五服明显是父权制下的产物,一切规制皆以男子为中心,表现出三大特点:一、父母有别:父亲方面的父党为宗亲,母亲方面的母党为外亲。
在父权社会中,只重宗亲而不重外亲。
宗亲方面,上至高祖下至玄孙,直系旁系,无不有服;外亲方面,却只对外祖父母、舅父、姨母、表兄弟有服,且等级要低得多。
如为祖父母是齐衰不杖期,为外祖父母仅是小功;为伯叔父母亦为齐衰不杖期,为舅父、姨母仅为缌麻。
二、亲疏有别:五服偏重父系,其轻重也主要用以体现父系宗亲之间的亲疏远近。
血缘愈近的服制愈重,反之则愈轻。
如同父兄弟重于同祖的从父兄弟,从父兄弟重于同曾祖的从祖兄弟,从祖兄弟重于同高祖的族兄弟。
出了五服,便只有同姓之亲,已无需为之服丧。
三、男女有别:五服所体现出的男女不平等十分明显。
如父母俱为生身之亲,为父是斩衰三年,为母是齐衰三年,若父尚在世,则只能为母服齐衰杖期。
又如夫妻之间,妻为夫服最重之丧斩衰三年,夫为妻则只服齐衰杖期。
一在民间谈论到亲戚远近的时候,会经常听到人们说某某和某某还没有出“五服”,某某和某某早就出了“五服”了,然具体到什么是“五服”,它的具体内容到底是什么,又往往没有真正的了解。
关于“五服”说法很多,各执己见,丧葬之中,负暄漫语,“五服”往往是人们争论的话题只一。
之所以会引起争论,究其原因是因为“五服”的内容并不单一,而且也非一句话就能解释得清楚,解放后,很多古代的东西被废弃,宗族社会也已经瓦解。
在丧事上更是提倡移风易俗,于是真正意义上的“五服”也就随之淡出了历史,尤其是现在,丧事和丧服也是不中不西,不今不古,不伦不类,非驴非马,除披麻戴孝的一服之外几乎一律平等,五服简化成了二服。
在中国有着二千多年的“五服”制竟变成了人们争论的话题了,尽管如此,古老的“五服”制度的影响和“五服”本身的影响还是依然存在的,尤其是民间。
只要亲情在,那么亲人去世穿孝服的老礼估计一时半会儿还改不了。
二在我国古代,一个人去世了,依照丧服的等级来反映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丧服重则亲属关系近,丧服轻则亲属关系远,其丧服共分五等,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五服”。
说白了就是五等孝服。
所以“五服”是一种古代的丧服制度。
它通过丧服的轻重来区分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
既然它区分的是亲属的亲疏远近,那么这里的亲属当然并非只限于直系血亲,也关乎旁系血亲。
但是这种丧服制主要是以男子直系血亲为中心的宗法制度。
因此它必然是重男轻女的。
三“五服”的最后一服在直系血亲中,关乎同一高祖所出的族兄弟,之外的直系亲属也就是人们说的出了“五服”了。
这就牵扯到“九族”的问题。
过去有一本蒙学读物叫《幼学故事琼林》,对九族的说法是“高、曾、祖、父、我、子、孙、曾、玄。
”也就是从“我”往上推四代,往下推四代。
“五服”的最后一服在直系血亲中是不出“九族”的。
但是出不出“五服”并不只说明亲属关系还是在同一高祖所出的族兄弟范围之内,因为“五服”并不只局限在“九族”直系血亲,也包括旁系血亲。
还以五服的最后一服为例,这一服在旁系血亲中就有丈夫给妻子父母,以及妻子给丈夫的曾祖、高祖父母的丧服。
这一服虽在“五服”之内,但是我们不能说丈夫和丈母娘老丈人还没出“五服”。
可见民间常说的没出“五服”其实是指某某和某某向上推还是一个老太爷所出,也就是常说的一个老太爷的。
但是我们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这一说法乃是不切合“五服”实际的。
四五服制度始于久远的殷商时代,到了西汉已经发展成一套十分严格而繁琐的礼法。
到了晋朝,在《晋律》中,第一次将五服作为定罪量刑的原则,并从此确立了以后的法定亲属等级制度。
这种以丧服的等级来确立亲属的亲疏方法在世界上是独有的。
至于五服的具体内容,在《礼记》中的《曾子问》、《丧服小纪》、《杂记》、《丧大记》、《奔丧》、《问丧》、《服问》、《间传》等章节都有详细的记载。
比如什么人穿什么等级的丧服,具体多大尺寸,一服以下的丧服如何比照减免腰里的绖比头上的孝箍子小多少,什么时候在丧服上从轻而重,什么时候从重而轻,穿上丧服后怎么和人说话应答,何时哭,几天之内哭几次,什么时候不能哭,几天不让吃饭,什么时候光着半边膀子,什么时候披头散发,如果碰上是个秃子又怎么办,什么时候还要往上跳一下子,倘若是个拐子又怎么办,丧服什么时候脱掉,其先后的顺序是怎样的。
等等等等。
其繁文缛节令人眼花缭乱,规矩之大,令人如履薄冰。
如果时空可以互换,那么现在人在古代的丧礼上是必要动辄得咎的。
五五服的具体内容:第一等是斩衰(读为zhecui),是五服中最重要的一种。
“衰jqk榱]”是指丧服中披於胸前的上衣,下衣则叫做裳。
斩榱上衣下裳都用最粗的生麻布制成的,左右衣旁和下边不缝,使断处外露像斧斩断的一样,以表示未经修饰,所以叫做斩榱。
“榱”就是指不缝缉的意思。
凡诸侯为天子,臣为君,男子及未嫁女为父母,媳对公婆,重孙对祖父母,妻对夫,都要穿斩榱。
需服丧三年。
第二等次重孝服叫做“齐衰”,是用本色粗生麻布制成的。
自此制以下的孝衣,凡剪断处均可以收边。
根据所服对象,服期分为杖期(所谓杖,就是哭丧棒。
期,即一年。
)、不杖期、无月、三月不等。
例如子女为已与父亲离婚的母亲服杖期,孙子、孙女为其祖父、祖母服不杖期,重子、重女为其曾祖父、曾祖母服五月,玄孙为高祖父、高祖母服三月,其所穿孝服均遵“齐榱”的礼制.第三等大功(功同工,指做工,大功即做工粗),是轻于“齐榱”的丧服,是用熟麻布制作的,质料比“齐榱”用料稍细。
妻子为丈夫的祖父母,公婆为儿媳,父母为未嫁之女,堂兄弟之间,以及已嫁女为母亲、伯叔父、兄弟服丧都要穿这种“大功”丧服。
服期为九月。
第四等是小功(做工细),是轻于“大功”的丧服。
是用较细的熟麻布制作的。
这种丧服是指为伯叔祖父母、堂伯叔父母,以及为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堂姐妹、兄弟之妻、从堂兄弟、未嫁从堂姐妹和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服丧而穿的。
服期六月。
第五等最轻的孝服是“缌麻”,是用稍细的熟布做成的。
凡丈夫为妻子的父母,妻子为丈夫的曾祖、高祖父母,为同一高祖所出的族伯父母、族兄弟姐妹、未嫁族姐妹,以及为外姓中的表兄弟穿孝就都是用这个档次了。
其服丧期三月。
“缌麻”是第五服,如果亲属关系已经疏远到在丧事上连“缌麻”服也没有了,那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出了“五服”了。
以上就是我们所说的实际意义上的五服。
五服之外,古代还有一种更轻的服丧方式,叫袒免。
在史籍中记载:朋友之间,如果亲自前去奔丧,在灵堂或殡葬时也要披麻。
如果在他乡,那袒免就可以了。
所谓袒,是袒露左肩;所谓免,是指不戴冠,而用布带缚髻。
六通过“五服”可以看出,五服确实是以男子为中心的,它有着十分深刻的礼法基础,是“三纲五常”的具体体现。
它注重的是维护男子为中心的宗法制度。
如,丈夫亡,妻子要服第一等斩衰,而妻死,丈夫则只服第二等齐衰;妻子为公婆服第一等斩衰,而丈夫为岳父岳母则只服第五等“缌麻”。
父母死了,其出嫁之女服齐衰,而未嫁之女则服斩衰,同样的血缘,同样的父母,只是因为出嫁与否服丧上就有差异。
七《红楼梦》有一段关于丧服的描写很是令人深思:秦可卿死后,他的公公贾珍居然“哭的泪人一般”。
书中对这泪人般的哭,作了一些十分勉强而无力的解释,贾珍和贾代儒等说道:“合家大小,远近亲友,谁不知我这媳妇比儿子还强十倍.如今伸腿去了,可见这长房内绝灭无人了!”说着又哭起来。
众人忙劝:“人已辞世,哭也无益,且商议如何料理要紧。
”贾珍拍手道:“如何料理,不过尽我所有罢了!”儿媳妇死了,料理丧事就尽我所有,那么他亲娘老子死了又如何?这是一,再有,当宝玉推荐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时,贾珍到荣国府去请,书中写到:贾珍此时也有些病症在身,二则过于悲痛了,因拄个拐踱了进来,让贾珍拄拐杖,真是意味深长。
疾病和悲痛都不是拄拐的真实原因,那拐分明是代表着只有一等丧服才用的哭丧棒!批书人至此批到:如丧考妣,真是解得切。
其讽刺意味甚深也哉!可我们看到这里往往不加深究,一带而过。
八《礼记》一书中《问丧》有一段专门关于“杖”的问答:或问曰:“杖者以何为?”曰:“孝子丧亲,哭泣无数,服勤三年,身病体羸,以杖服病也。
则父在不敢杖矣,尊者在故也。
……礼义之经也,非从天降也,非从地出也,人情而已矣。
”贾珍的年纪也就四十来岁,身体不会病痛到拄杖的地步,就是真到了那个地步,作为公公,他在儿媳妇的丧事上也是绝对不能拄杖的,因为他的父亲贾敬还健在。
——知道了《礼记》中的这一段关于杖的解释,再读《红楼梦》,我们就明白了秦可卿在贾珍心里的分量,也能够猜得出二人是个什么关系。
要知道,贾珍可是贾府的长房长孙!他在礼法上有着任何人都不能替代的地位,甚至有一定的表率作用。
在秦可卿的大殡上,贾珍的严重“失礼”行为,令作者悲愤而无奈,也令后来的读书人一声长叹:其礼法道德居然已经败坏到了如此不堪的地步。
关于《红楼梦》一书的氛围,鲁迅先生说是“悲凉之雾,遍被华林”,其实这也是作者的心境。
由贾珍给秦可卿所服的丧服和作者对此情节描写笔法的隐讳,我们似乎还是能够体会出一星半点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