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融合看我国科学教育的未来走向

合集下载

科学主义教育观与人文主义教育观的发展及反思

科学主义教育观与人文主义教育观的发展及反思

科学主义教育观与人文主义教育观的发展及反思
科学主义教育观是科学调查和理性思维为基础的教育思想,它具有客观、系统、可操作和可衡量性,强调学习者对外界客观现象和思想理论的科学调查和推断。

它以自然科学实验法为基础,以经验的方式获取和阐明客观的法则,其核心理念是用科学的方法来发现、了解、改善解决问题。

人文主义教育观,也就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实用主义知识,主要强调知识和技能应用,侧重于通过合理解释,通过论述和推理,把教材内容和学习者的实际需求接结起来。

他强调"
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创造性思维和"明白"。

人文主义教育还着眼于学生的情感和精神发展,强调教师为学生构建信任和宽容的环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洞悉全局,建立合理的生活观念和品行规范。

两种不同的教育观,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将我国的教育发展至今,它们在不同教育领域表现出色,但同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使得两种教育观发生内在的融合。

当今,我们不仅要兼顾两者的特点、优点,而且要更加注重各自的问题所在,尽可能的提高两种教育观,使之更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应答能力的人才为目标努力。

科学和人文的融合

科学和人文的融合

科学和人文的融合科学和人文,都是人类最富有创造性的活动。

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来看,科学的发展需要人文,人文的发展也需要科学。

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有助于两种文化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首先,科学的发展不但需要人文,而且也离不开人文。

人文对科学发展的意义是多方面的。

科学不可能在真空中成长,它需要一个能促进其发展的良好的人文文化背景。

同时,科学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文化活动,也需要有包括理想、精神、境界、信念、意志、兴趣和激情等在内的人文动力。

科学创造过程本身也并非纯粹是“科学”的,它需要各种人文因素的积极参与。

人文因素还往往变为科学家的灵感、直觉与想象,直接参与科学的创造活动。

其次,人文的发展也需要科学,而且离不开科学。

人文也不可能在真空中成长,它需要有一个能促进人文发展的良好的科学文化背景。

人文的发展,特别是艺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材料、工艺和技术的进步,因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的进步。

现代艺术之所以取得迅猛发展,各种作品、各种流派、各种风格层出不穷,缤纷缭乱,交相辉映,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现代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

科学不仅带来新思想、新观念和新视角,而且也带来了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这一切都为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天地和前景。

人文创造过程本身也并非纯粹是“人文”的,它需要各种科学因素的积极参与。

科学创造不仅仅只是运用理性、逻辑和数学的过程,它还需要直觉、灵感和想象等人文因素的积极参与。

反之亦然。

人文创造也不仅仅只是直觉、灵感和想象的过程,它也需要理性、逻辑和数学等科学因素的积极参与。

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不仅有助于促进两种文化本身的共同繁荣,而且也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其的功能和价值,从而促进的全面进步,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

经济发展不仅需要依靠科学,而且也需要依靠人文。

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融合,将更有力地推动经济蓬勃而健康地发展,从而大大提高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

进一步讲,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融合,不仅有助于直接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的蓬勃发展,而且有助于把握科技发展及其应用的正确方向,防止或克服科学技术对人、自然和社会可能或已经产生的负面影响,使经济和社会获得可持续的、健康的发展。

科学主义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发展趋势及其启示

科学主义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发展趋势及其启示

科学主义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发展趋势及
其启示
科学主义教育和人文主义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两种主要形态,两者
发展趋势呈现出反抗,补充且渐进的特点。

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
科学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在增加,而人文主义教育的重要性也在增加。

科学主义教育是基于科学思维方法的知识教育,注重现实问题的
研究和解决,使学生具有实践分析问题、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能力,以承担复杂任务、解决非经典问题而主要实施。

因此,科学主义教育
包括问题解决,数学,实验技术,信息技术,逻辑思维等。

科学主义
教育在当今社会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在普及普及,作为社会的决
策制定者越来越偏重科学技术的运用。

相对应的,人文主义教育是基于人文思维,把人中心化的课程形式,通过理解文化,建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修养,追求完整自我发展、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因此,人文主义教育包括文学,历史,哲
学,艺术等。

在当今的社会,不仅对数理化的学科要求更严格,而且对艺术和人文学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两种教育发展趋势的变化表明,教育在重视科学的同时,也很重视人文,强调科学与人文的统一,融合发展。

这使学生在接受科学教育的同时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磨练意志,提升道德素养,培育无私之心和博爱之情,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体现。

同时,通过深入探究让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互相补充,达到协调发展的平衡,为现代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科学教育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微探

科学教育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微探

探索篇誗课改论坛科学教育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微探侯玉丽(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小学)科学有很多好处,但只靠科学却不能使我们的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造成科学发展的某些环节违背人类愿望的根本原因,是长期以来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分离。

陈旧的科学教学观念,既淡化了自然学科的特点,不能正确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更忽视了作为人的基本素质和灵魂的人文精神的培养,人为地制造了科学和文化的两大阵营。

随着科学主义弊端的显露,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不应该把科学和文化、科学精神同人文精神对立起来。

关于两者之间的新型关系,龚育之教授曾写道,我们提倡的人文精神应该是具有现代科学意识的人文精神,我们提倡的科学精神应该是充满高度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

作为一线教师,笔者试图多维度探讨自然科学教育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途径。

一、科学史教育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科学教育家M.R.马修斯所说:“科学教育的目的一方面在于传播科学知识,包括对科学事实、科学规律、具体科学(物理、化学等)相关知识的传播;另一方面在于对科学本质的追求。

”即使在科学课程中,“坚实的文学艺术基础和强调历史观也将会迫使具有更多科学头脑的人仔细考虑人生中非科学的方面。

在另一方面,经常熟悉科学史和人类前进中兴衰成败的人来解释科学方法将会使比较有文学头脑的人认识到现代文明精神”。

科学史对于科学教育的贡献已为学界所肯定。

马修斯在总结各家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将科学史融入科学教育的教育价值归纳如下:科学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吸引学生投入科学的研究;科学史可使教材更具人性化;借助于探索科学概念的发展与精致化的过程,可促进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在理解重要的科学史案例的过程中,可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本质,例如科学革命、达尔文主义等;科学史可以使学生了解科学知识的不确定性、可变性;科学史使学生认识科学家之间会发生意识形态的争论;科学史能展现出科学方法的发展历程,使学生对科学方法的本质有更深刻的认识。

论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论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论科学与人文的融合论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摘要: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创造的巨大生产力和开发自然界的“胜利”,科学主义、科学教育、科学文化与人文主义、人文教育、人文文化相比,已成为主流,在当代,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变的严重不协调,科学与人文的矛盾,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一对深层的矛盾。

面对在许多情况下人文精神可怕的完全缺席,无论是科学工作者,还是人文学者,都应树立使科学与人文双赢和交融的目标。

本文从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研究背景出发,探讨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现状,并且分析了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必要性,提出了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对策,最后展望了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前景。

关键词:科学;人文;融合科学与人文源远流长。

它们都是人类最富有创造性的活动,本身有着深刻的关联。

充分认识和理解科学与人文的关联,消除两者之间的分离和对立,促进其相互融合,无论是对于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共同繁荣和发展,或是对于经济与社会的全面进步,还是对于人自身的全面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科学与人文融合研究的背景分析1.1理论背景:17世纪以来,在牛顿一笛卡尔的思想模式以及培根的科学方法论基础上形成的机械论科学观把世界乃至整个宇宙视为由彼此孤立的客体组成的毫无生气的世界图景,与其相对应,科学则被视为纯客观的知识,科学活动被视为与价值无涉的求真活动,由此,事实与价值被割裂开来,工具理性失去了价值理性的引导和规范与此同时,由于自身的进步以及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获得的巨大成功,使科学理性倍受推崇,自然科学获得独尊地位,人文科学或人文学科却因不能创造出有力的“实际成果”而逐渐遭到积压和吞曦。

直到维也纳学派提出“拒斥形而上学”的口号,科学与哲学彻底分裂,表明了科学与人文的彻底分野。

但是19世纪自然科学上的三大发现使得机械论世界观被打破,辨证的、普遍联系的世界图景得以形成,尤其进入2侧世纪以来,随着量子力学、宇宙科学、系统科学以及生态科学的兴起,整体的、综合的、动态开放的系统观念的提出则进一步表明在有机整体的复杂世界,系统的各元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科学的认知主体和客体是不可分割的,因此,人的因素、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被看作是科学的重要因素,人文价值因素是内涵于科学的。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现实意蕴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现实意蕴

的培养是当代 教育应肩负 的历 史使命 。由于知识经济社 会大
人 才必 然是复合 型人才 . 必然是 . 然是一种既有 不断追求 真理、 于探索 必 勇
科 学精神 ,又具 有为 国家 富强和人 民富裕 艰苦奋斗 的献 身精 神, 具有优 良品质和健全爪. 陛的人才 。 当今世界一 流大学无不把 高素质人才 培养作 为学校生存 与发展之道 . 强调科学 教育与人 文教育 的契合 。 国麻省理工 美
l 9世纪以后 ,伴随欧洲 机器大工业 的兴起 和工业化时代
的到来 .工业化社 会对生产 者的科学 知识 与操作技能 提出 了
力, 其基础是 知识 , 关键 是人才 。 当今社会 , 随知识 创新 和知 伴 识转 型的速度加快 , 学科高 度综合 和高度 分化 已越来 越明显 , 学科 间的界 限和隔阂正在消解 。 由于知识 性质 的变化 , 去关 过 于知识是 中立 的 、 客观 的这 一普 通定位 , 在后现 代视域 中正在 转化 为境域 的、文化 的和有价值 的 ,人文知识 的价值正 在提 升。 这也极大地影 响着人 才培养 的质量规格 。 知识经 济对教育 的冲击无疑是 巨大 的。由于知识创 新的 水平 和速度是经 济发展 的关键 因素 ,这也决 定 了高素 质人才
有效路径 。

科 学教育与人 文教育从早初 的对垒抗争 到融合统一 ,两者在 当代社会 “ 握手 言和 ” 昭示 了如 是道 理 。 科学 教育与人 文教育 是当代教育 不可缺失 的有 机组成部 分 .两者 的融合 是当代教
育的必然 。 2 识经济社会发展呼唤科 学教 育与人文教育融合 . 知 当代社 会是 知识 经济飞 速发 展并 占据主 导地位 的 时代 。
在这一新 的历 史条件下 。当代教育 的人 才培养 目标 必然 改版

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科学与人文的融合科学与人文是两个看似相互独立的领域,但它们的融合却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科学研究以其理性、严谨的方法论为基础,而人文关注个体心灵的成长和社会发展的价值,两者的结合能够在创新、教育、社会问题解决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着重探讨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好处以及如何促进两者的互动。

一、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对创新的推动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与人文关怀的概念可以相互借鉴,从而在创新方面取得更好的效果。

科学的理性思维能够帮助人文领域更加客观地了解社会现象,为人文研究提供深入的思考和解释。

另一方面,人文关怀的价值观念能够为科学研究提供更多的动力,使科技方案更加人性化、可持续,并关注社会和环境的可行性。

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对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和领域交叉的促进具有积极的影响。

二、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对教育的重要性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教育模式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科学的逻辑和实证研究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科学精神,而人文的关怀和情感价值培养能够让他们更加关注社会问题、温暖他人的心灵。

通过科学与人文两方面的培养,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培养更具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三、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对社会问题的解决现代社会面临着复杂多样的社会问题,单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已经无法全面解决这些问题。

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将不同学科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能够提供更全面、多角度的解决方案。

例如,结合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人文的关怀,可以推动社会公正、环境可持续和人权保护等方面的进步。

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在社会问题解决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四、促进科学与人文的融合的途径为了促进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教育体系改革:在教育中注重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培养,开设跨学科的课程,促进不同领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2. 研究机构合作:鼓励科学与人文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共同开展跨领域的研究项目,推动学术交流与创新。

科学人文主义教育及实施探讨

科学人文主义教育及实施探讨

科学人文主义教育及其实施探讨概要: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综合了科学主义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的合理内核,体现了时代的精神,代表了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

科学主义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的融合,就是要构建统一的教育目的和完整的教育,共同奠定正确的追求基础,形成正确的、具有创造性的整体思维。

我国须大力实施科学人文主义教育,使教育更加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也要使每一个受教育者的个人潜能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20世纪以来,教育领域中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教育思潮一直处于紧张的对立状态,二者的冲突引发了诸多教育冲突和矛盾,给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20世纪后期,人们开始对着两种思潮进行反思,以致出现了科学人文主义思潮,强调二者的融合与统一,教育也开始走向科学人文主义理想。

在我国教育中,科学主义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的关系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原因之一就在于从理论上没有搞清楚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关系及其走向。

因此,辩证地分析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融合并积极探索科学人文主义教育在我国有效实施的途径对我国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启发指导意义。

一、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与融合人文主义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社会,在18世纪以前,古典人文主义在教育领域中占有绝对优势,其根本目的是培养自我完善的人,主要流派有永恒主义流派、自由主义流派及存在主义流派。

人文主义教育的哲学基础首先是人性不变的哲学观,它认为人性是美好的,且是永恒不变的,教育即培育人性,使人区别于动物而成为人。

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就是人的理性,理性是人的最高价值,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和发展人性中的理性。

人文主义教育认为,教育首先要为个人发展服务,其次才是为社会发展服务,即个人的教育目的高于社会教育目的。

就个人的教育目的而言,教育又在于形成完善的人性和获得美好的精神生活,而不是获得谋生手段和追求物质生活的满足。

随着近代科学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成功,人们越来越强调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浅议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必然性及融合的途径

浅议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必然性及融合的途径

浅议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必然性及融合的途径当代教育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因此,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和谐统一,既是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迫切需要,更是和谐社会建设和人的和谐发展的需求。

从多个方面探讨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基础,揭示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的必然性,然后结合当代教育现实,提出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的主要途径。

教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合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价值,才能实现自我和社会的共同理想。

科学教育人文教育融合必然性一、引言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是在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下形成的两种典型的教育思想。

在教育中这两者的地位本来应该是并重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现代,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人文的发展却显得相对缓慢,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重理偏文的思想。

这种教育思想所培养的人,总会存在某些方面的欠缺,如所培养出的人不注重人文精神、不注重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国家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发展与和谐等。

因此,为了响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是必然的。

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基础1.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理论基础目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已经成为思想界和教育界的主流观点,即科学与人文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才可能是一种“完整的教育”。

一是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在培养完整的人格和全面的素质等方面具有互补性。

二是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同源共生,二者在起源、发展的过程中侧重于不同方面,最终归结于提高人的素质。

2.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的现实基础一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需要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

合乎科学的,不一定能办成好事,科学研究的成果,也许会对人类有害甚至是威胁人类的生存;合乎人文,也不一定能办成好事,没有科学,不按科学的规律办事,就会事与愿违。

因此,科学必须以人文为影响,人文必须以科学为基础。

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思潮评析

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思潮评析

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思潮评析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是有别于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一对概念。

它们是两种价值理念的绝对对立。

在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之前,中西方古代的科学教育都作为人文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

西方近代科学革命的发生,使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教育得以产生,并从人文教育中独立出来。

古典人文主义教育也完成了向现代人文(学科)教育的转型。

但近代科学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成功,却为科学主义思潮的孕育提供了温床。

科学主义视科学为文化中最有价值的部分,视科学为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的唯一典范,视科学为一切人生问题的解决之径。

“科学主义教育”贯彻了这种哲学主张,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无限夸大了科学的工具理性价值,把科学作为信仰的基本立场,将其提升到世界观、价值观的高度。

作为对科学主义的回应,新人文主义也应运而生。

新人文主义是造成17世纪科学革命的基本条件之一,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促使“科学主义”诞生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然而,令新人文主义者始料不及的是,科学主义的扩张已侵蚀到人文价值领域,科学主义教育思潮片面强调教育的功利主义价值,在教育结构、内容方面独尊自然科学教育,排斥人文学科教育,造成教育教化功能的削弱和人文内涵的流失。

教育培养出来的是单向度的人,而不是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这与近代人文主义的教育宗旨背道而驰。

新人文主义者自然不能容忍科学主义对人类主体价值的漠视,于是试图纠偏,重新强调人性中情感、直觉的一面。

然而,他们矫枉过正,自诩包容了“人”的全部,视科学为道德堕落的渊薮。

至此,近代人文主义由最初科学主义的启蒙者变为科学主义的掘墓人。

为了将这种反科学主义的哲学思潮区别于古典人文主义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人文主义,我们不妨统称之为“人本主义”,并将近现代教育中出现的人本主义价值取向称之为“人本主义教育”。

一、早期的人文主义教育及科学主义思潮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和科学教育产生于西方。

而从科学发展史的观点来看,文艺复兴(14-17世纪上半期)是不可缺失的环节。

从分歧走向对话:教育管理理论在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之间的选择

从分歧走向对话:教育管理理论在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之间的选择

从分歧走向对话:教育管理理论在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之间的
选择
张振改
【期刊名称】《外国教育研究》
【年(卷),期】2005(32)7
【摘要】在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思潮对立的背景下,西方教育管理理论以独特方式做出自己的选择,这主要体现在“理论运动”学派和现象学学派之间的分歧与对话上,这对今天我们继续思考教育管理理论的许多问题提供了启示。

【总页数】4页(P60-63)
【关键词】分歧;对话;科学主义;人文主义;教育管理理论
【作者】张振改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6
【相关文献】
1.从“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融合看我国科学教育的未来走向 [J], 孙海波;贾玉杰
2.近代西方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思想之分歧 [J], 尉利工
3.教育目的理论述评——以自然主义、人文主义、科学主义、永恒主义为例 [J], 辛京净
4.中小学教育管理改革的理论导向——科学主义、人文主义和伦理主义的整合 [J], 孙俊三
5.超越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教育走向科学人文主义理想 [J], 孙士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

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

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科学教育,如同一棵茁壮成长的树木,从其根基到枝叶的每一个部分都在不断地发展与变化。

这种变化不仅仅反映在知识的增长上,更包括了教学方法、技术工具以及社会需求的演变。

在当今世界,科学教育正经历着深刻的转变,而其未来展望也在光明的地平线上逐渐清晰起来。

首先,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科学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

数字化和虚拟现实等技术工具的引入,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生动和互动的学习体验。

拥抱这些技术,教师们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创造出更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探索科学的奥秘。

其次,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还体现在跨学科知识的融合上。

现代科学问题往往需要多学科的综合知识来解决,因此强调跨学科的教学模式变得尤为重要。

将科学与技术、工程、数学甚至艺术结合起来,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未来社会的科学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再者,未来科学教育的展望也需要考虑到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能源危机等,需要全球范围内的科学人才共同合作来解决。

因此,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科学知识,更在于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全球责任感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他们能够为全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最后,面对未来科学教育的挑战和机遇,教育者需要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和科技进步。

创新教育模式、个性化学习路径、跨文化交流等,将成为未来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学生在竞争激烈的全球舞台上脱颖而出。

综上所述,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显示出了一幅充满活力和希望的画面。

通过技术的进步、知识的融合和全球合作,科学教育将继续引领人类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为解决全球性挑战和推动科技创新贡献力量。

在这条道路上,教育者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他们的努力和创新将塑造未来科学教育的面貌,让更多的学生受益,为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

(三)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牵制
19世纪至20世纪中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和发展, 科学教育的主体地位越来越突出。在教育内容,整个教育 带上了功利主义色彩;教学手段上,突出表现是现代化, 这几乎导致了一场危机学校生存的革命。随之人文教育得 到了生机和复兴。
1.科学教育的发展
国际国内政治和经济的需要导致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各国大规模 旨在加强科学教育的教育改革。如美国要素主义者科南特的教育改革, 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苏联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改革,英法等国实 行“现代化”为目标的教育改革等。使教育的目的的指向越来越外在 化。
2、科学教育处于自然形态
教育家对自然科学知识排斥和轻视的原因:
第一,生产力水平的限制。 第二,统治阶级的需要---为统治之术,禁锢人们的思想。 第三,自然科学本身的限制---不发达。
(二)科学教育正式地位的确立及对人文教育的冲击
1.科学教育的扩张 (1)自然科学课程的上升
17世纪被称为科学的世纪,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开普勒的行星 运动三定律等对人们思想产生冲击,使人们对自然科学知识有一定的 全新认识。 18世纪的工业革命,使当时的社会学校出现一种全新的学校---实 科中学,加强了对数学,力学,经济等的重视,人文科学课程受到冲 击。 19世纪,教育家赫胥黎和斯宾塞依据时代的要求,系统阐述科学 教育的主张,大声疾呼科学及科学教育。
总结:
• 在古代,无论从学校教育的内容还是学校教育的目的 来看,教育都属于人文主义范畴,人文教育一统天下。 • 文艺复兴后期,由于对古文的过分崇拜,与人文主义 的教育理想背道而驰,为自然科学进入学校准备条件。 • 近代以来的第一次科学革命,使人们对科学的依赖越 来越严重,同时也对科学寄予了越来越高的期望,从 而逐渐取代人文教育,科学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主流。 • 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教育已在总体上占据主导地位, 但人文教育的发展又牵制着科学教育的膨胀。 • 第三次工业革命,人们逐渐认识到科学的负面影响, 人文教育又得到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走向融合。

科学与人文的整合——当代教育的主旋律

科学与人文的整合——当代教育的主旋律

机 ,导致了人与 自然 、人 与社会甚至人与人
之 间关系的恶化。人类经过世纪的反思 。 逐 步 认识 到科 学并 不能 完 全解决 人 类的价 值
科学 教 育是受科学 主义哲学推 崇理性 、 功利 、实用的价值观 的影响而 产生的教育思
潮 。科学 主义教 育观 认为 “ 育的目的是使 教
相 互 协调和 补充 中促 进人 和社 会在 物 质与
精神 方面的均衡 发展 , 并在此基础 上实现人 自身 的解放 。 这种 教育 , 应该也必须 引导人 的精神 信念向 更符合人的本 性的方 向发 展 ,
使人 在创 造和 享受 高度 发 达的物 质 文明 的
J n 2 0 ue 0 2
人 文 教 育是 受人 文主 义 哲学 重视人 与 自然和谐统 一、重义轻利 、注重道 德人格完 善的价值 取向的影响而形成的教 育思潮 。人 文主义教育观 “ 以人的和谐发展 为目标 ,希 望人的本f 性、人 的尊严 、人的 潜能在 教育过 程中得到最大的实现 和发展。 袁 振国主编 ( 《 教育原理 》 2 2 第 4— 5页 )
间 。人 的智能 的发展只 是教育的 某种
直 接 目 标 ,而 人 性 的 完 善 和 个 性 的 和
和完 善 ;科学 主义 及其 教育观 针 对 愚昧 迷
信 、 知落后 , 无 希冀冲破思想 封锁 , 求得思 想
的解 放 , 而人文 主义则针对封建专制和宗教 神学 ,希冀冲 破精神 枷 锁 ,求得 精神 的 自
由。应该说在 求真和求善的过程中都蕴 涵了 深厚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 对人类 社会 和 当 时 的 历 史时 代 都 产 生 了 巨 大 的 进 步 作
维普资讯
Cl A F GN N U T Y I iAP  ̄ ̄ tGID SR 4

人文主义思想对科技发展的借鉴分析

人文主义思想对科技发展的借鉴分析

人文主义思想对科技发展的借鉴分析科技的发展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追求科技进步的同时,我们也必须关注人类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人文主义思想提供了一种对待科技的借鉴模式,强调人的尊严和自由,注重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合作。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人文主义思想对科技发展的借鉴,以及如何将人文主义融入科技发展的过程。

首先,人文主义思想对科技发展的借鉴在于强调人的尊严和自由。

科技的目的应该是为了帮助人类的生活更好,而不是取代或奴役人类。

人文主义强调人类价值的重要性,认为人们应该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保持尊严和自由。

科技应该服务于人类的幸福和发展,而不是追求单纯的技术进步。

因此,在进行科技研究和应用时,我们应该始终牢记人的尊严和自由,并将其置于科技发展的核心位置。

其次,人文主义思想对科技发展的借鉴在于注重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合作。

科技发展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进步,更是人类社会的进步。

人文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们之间的联系和合作。

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应该加强沟通与合作,共同探索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

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合作,科技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带来福祉。

因此,在推动科技发展的同时,我们应该注重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促进科技与人的有机结合。

此外,人文主义思想对科技发展的借鉴还在于培养科技人才的全面素质。

科技发展需要具备创新思维、批判思维和共识建构等综合能力的人才。

人文主义认为教育不应该仅仅注重科技知识的传授,更应该培养科技人才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只有具备了综合素质的科技人才,才能在科技发展的道路上引领社会朝着更加人性化、互利共赢的方向发展。

最后,将人文主义融入科技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一方面,科技的发展往往受限于资本和经济利益的驱动,这容易导致人文主义的忽视。

为了将人文主义有效融入科技发展,需要我们坚持价值导向的科技理念,制定相应政策和法规,以保障人的尊严和自由。

另一方面,人文主义思想的融入也需要科技从业者自身的觉醒和努力。

科学主义教育观与人文主义教育观的发展及反思

科学主义教育观与人文主义教育观的发展及反思

科学主义教育观与人文主义教育观的发展及反思最早给“科学”一词下定义的是亚里士多德,他认为,科学是一种从观察上升到一般原理再返回到观察的活动。

科学主义教育观与人文主义教育观历来存在着冲突和纷争,但又不断趋向融合;两者都经历了从萌芽到发展再到成熟的过程,并在不断的相互批判中吸收、补充以达到更加完善。

标签:科学主义;教育观;人文主义教育观;新人文主义一、科学主义教育观的历史发展轨迹近代科学的发展引发了科学主义思潮,科学主义在教育领域表现为科学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观。

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和科学教育产生于西方,文艺复兴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17世纪第一次科学革命催生了科学主义思潮,培根的功利主义思想使科学成为社会进步的主导力量;法国的启蒙运动中,伏尔泰、狄德罗等倡导教育的科学化。

这些都为科学主义教育思潮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18世纪60年代,产业革命取得巨大成就,人们越来越热衷于科学,科学主义思潮迅速发展。

但是当时的教育发展落后,不符合社会需要,因此欧美各国开展了一场科学教育运动。

虽然科学教育推动了科学发展,社会进步,但是它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小觑:科学主义教育观片面强调教育的功利主义价值,以一种外在于教育的价值作为教育评价的标准。

这样的教育目的背离了教育本来的意义,造成了受教育者的工具化,丧失了批判的精神、人之为人的精神信仰。

虽然人们一度想要扭转这样的局面,提出了“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等口号,但最终都淹没在应试教育的洪流中。

二、人文主义教育观的历史发展轨迹提到人文主义,这里不得不提几个著名的人物,以这些人物的思想中,依稀可以窥见人文主义教育观的影子。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提倡要培养德智体多方面全面发展的人,其中,亚里士多德是集大成者,他系统阐述了体育、德育、智育三方面的教育,并将德育放在首位,三方面和谐发展。

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是深远的,尤其在教育领域,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颠覆了传统观念;教育目的上,要求以人为中心,以培养和谐发展的人为目标,实现个性的全面解放;教学方法上,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要求改变原来单纯教师为主体传授知识的模式;教学内容上,重视古典作品和人文科学精神的培养,因为人文教育家认为,科学虽然能告诉人们事实,却不能告诉人们关于这些事实的价值观念。

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

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

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一直以来,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被广泛认为是两个不同的教育领域,前者更注重理性思维和技能培养,后者则更注重人文关怀和情感发展。

然而,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这也逐渐突显出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之间存在的客观联系。

在这个背景下,本文将探讨如何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进行有机整合,以满足当代学生多元化和综合性发展的需求。

首先,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整合可以促进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综合学习。

在实际应用中,科学技术和人文知识往往是相辅相成的,比如就医、环境保护等领域需要科学技术支持,同时也需要人文关怀和考虑。

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进行整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把握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跨领域的思维方式,更加综合地认识和理解世界。

其次,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整合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和人文素养。

人是一个复杂多样的文化群体,学习科学知识是探究客观世界,而学习人文知识则是认识和理解人和人的生命价值。

将科学和人文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可以更加全面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让他们更加关注道德、伦理、人道主义等方面,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生方向和价值。

此外,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人类带来了许多新的社会和人道问题,如人类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这也需要借助人文思维和价值观来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应对。

最后,如何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也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要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教育者需要潜心研究、探索发展。

一方面,需要在科学教育中注入人文元素,比如将科学研究与生态文明、文化保护、人文历史等方面相联系;另一方面,需要在人文教育中注重科学思维培养,比如在文学、哲学等课程中体现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应用,引导学生从科学角度去看待、理解和解决人文问题。

教育者应该需要在教育方法、教学策略上进行创新,采用跨课程教学、综合性实验教学等方式,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和综合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整合是符合当今教育需求的一个重要方向。

关于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认识论思考

关于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认识论思考

关于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认识论思考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体系,分别强调自然科学
和人文学科的重要性。

科学主义认为,只有科学才是真正的知识和真理,因为科学以实证为
基础,可以进行验证和再现。

科学主义强调观察和实验的重要性,认为唯
一的途径是通过科学方法来获取知识。

因此,科学主义倾向于忽略哲学、
艺术和文学等其他领域的知识。

人文主义则认为,人类文化和价值观对于理解人类本质和意义至关重要。

人文主义者强调人的创造力、想象力、情感和道德,认为这些是人类
尊严的来源。

人文主义倾向于重视哲学、文学、艺术以及历史等人文学科。

在认识论上,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存在一个基本分歧,即关于知识的
本质和来源的认识。

科学主义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实证证明和验证,我
们才能获得知识。

这种知识是客观、精确和可预测的。

而人文主义则认为,知识的源泉不仅限于科学。

人类文化、传统、历史、艺术等其他领域都可
以为人们提供启示和智慧。

在现实生活中,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并不对立,而是互补的。

科学的
发展为人类带来了无数的技术和改变生活质量的创新,而人文学科的研究
则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历史认识,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
和多样性。

因此,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结合起来,让两种思潮互相促进,可以更大程度地推进人类的进步。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综合练习及答案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综合练习及答案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综合练习及答案第二部分综合练习一、填空题1。

人文科学的时代性,从根本上讲,体现于_________.2.人文社会科学的新陈代谢往往是一个_________的过程.3。

从广义上讲,有人把文化看成是与_________相对的一个概念。

4。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以_________为基础的。

5.理性批判与情感激发的统一观,不仅在研究行为上反映了人类哲学理论的新水平,而且在操作上成功实现了_________的过渡。

6。

人文社会科学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较为偏重_________研究。

7。

_________最初是文化人类学家在他们的研究中所主要运用的方法。

8.有“美国人类学之父”之称的是_________。

9。

最典型的综合学科,是由_________的学科群构成的。

10。

当代中国哲学成熟的标志是_________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11.德国历史学家_________被尊为“近代史学之父”。

12.20世纪50年代,_________创建了转换生成语法.13.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_和罗杰斯。

14。

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学说的侧重点是_________。

15.第一次产业革命首先发生在18世纪60年代的______。

16.预测研究包括_________和局部范围的短期预测。

17.现代初等教育需要跨系科的研究,首先是由教育的_________本性所决定的。

18。

提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观点的是_________.19.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同是以_________为中心的科学,同是_________的自我认识。

20。

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功能,是指_________。

21.常见的几种抽样方法是_________方法,系统抽样方法,_________方法。

22。

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出现了一个日益清晰的聚焦点:_________,_________.23.20世纪西方哲学的两大思潮一是_________,或者叫做实证主义思潮;二是_________,或者叫做非理性主义思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融合看我国科学教育的未来走向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孙海波
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它业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不仅关系到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成败,而且关系到其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

有鉴于此,当今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科学教育。

我们认为,通过对当代教育中的两大思潮──“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进行深刻的剖析,澄清科学教育的根本目标,对我国科学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科学主义”教育思潮的由来及其教育主张
“科学主义”教育思潮是19世纪末伴随着近代科学的大发展、科学教育的普及以及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思想的提倡而出现的。

近代以来,特别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科学技术在人类探索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就。

科学的成功不仅带来了人们对科学的普遍信任和尊重,而且带来了人们思想上对教育的重新认识。

这样,科学教育就自然地成为社会的迫切需求,得到了大力提倡和迅速发展。

随之,在不断向社会输送大量科技人才的同时,科学教育中渐渐出现了一种重理轻文的“科学主义”思潮。

“科学主义”的出现除了有其社会原因外,出现于19世纪的科学哲学中的实证主义也为“科学主义”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实证主义的奠基人孔德就认为,人类精神从神学经过哲学终于发展到了实证的阶段,即科学的阶段,只有运用科学的实证方法才能使政治、社会科学和哲学得到改造而进步,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实证主义还有一个著名的“可证实性原则”:当且仅当一个陈述或是逻辑分析或是经验可以证实时,才是有意义的。

这样,经验自然科学的命题是可证实的,因而是有意义的;而其他不可证实的、无所谓真假的陈述应当作为“形而上学”或伪科学而被清除。

[1](P326)
“科学主义”的基本内涵是:科学是探索真理的唯一模式和途径,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唯一力量,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科学主义”还认为,科学知识是通过实验、观察和一些量化的测量手段而得到的。

这样得到的知识是可以证实的,其价值具有永恒性。

而其他领域的知识如哲学、宗教和一些人文科学,往往是通过纯粹的思辩、主观推理而得出结论。

与科学知识相比,这些知识既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因而是没有意义的,是登不上知识的高雅殿堂的。

“科学主义”的教育主张直接导源于其思想基础。

在教育的培养目标上,它主张教育是以国家、社会的需要为其存在的基础,科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单纯地培养各学科领域的专家和各技术领域的专家。

这体现了“科学主义”重社会、轻个人,重物质、轻精神的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

在教育的内容上,提供以自然科学知识、技能学习为主的科学教育,在学校课程开设方面重理轻文。

二、“人文主义”及其与“科学主义”的融合
“人文主义”教育思潮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并自那时起就一直贯穿着整个教育史,可以说在19世纪末科学教育蓬勃兴起以前,它一直主导着教育的发展。

“人文主义”来源于古希腊时期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重人性发展、培养和谐人格的教育思想。

后来经过15~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以彼德拉克为代表的人文教育、18世纪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以及20世纪70年代的人本主义教育等不同的演变形式。

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文主义”有不同的哲学思想背景和表现形式,但其教育的宗旨却是始终不变的,即教育的本质和根本目的就是培养使人区别于动物的人性。

当前,“人文主义”主要有以下教育主张:在教育的培养目标上,它主张教育主要是以个人的需要为其存在基础的,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使个人形成完善的人性和获得美好的精神生活,其次才是使个人获得谋生的手段和求得物质生活的满足。

这体现了“人文主义”重个人、轻社会、重精神、轻物质的理想主义的价值取向。

在教育内容上,它提倡学习人类传统文化遗产。

它认为人性的共同要素和理性的永恒价值标准存在于人类文化遗产之中,在学校课程的开设上,重视文、史、哲、艺、法等人文学科。

20世纪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教育思潮大碰撞的时代。

二者经历了从相互对立、相互排斥到相互理解,又逐渐相互融合的剧烈变动。

两大教育思潮的融合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进步、发展和人类生存、发展与自我实现等对现代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

人类社会的发展呼唤“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融合。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

然而它在推动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快速向前发展的同时,也使人类社会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生态失衡、人口剧增、环境污染、臭氧层洞穴、能源危机等等。

此外,科学技术一旦被非正义的力量所掌握、控制,诸如核武器技术、细菌战技术、化学战技术以及制造计算机病毒的技术等等都将会给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造成极大危害。

由此可见,科学技术越进步,人类社会就越是迫切地需要那些高瞻远瞩地指导科学技术的应用并使之合乎人道、合乎理想的思想精神、道德规范和价值准则。

而这些精神、规范和准则又决非科学技术本身所固有的,也不是当前这种科学教育所能提供的。

它们只能由超越科学技术的人文文化和人文教育来提供。

可见,人文教育融入科学教育已成为社会发展之必然。

作为个体的人的生存、发展与自我实现也呼唤着“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融合。

人类的个体有着各种需要,而且只有在这些需要不断地得到满足的条件下,他(或她)才能够生存、发展并不断自我完善。

一方面,人有对空气、水、食物、睡眠、运动、保持体温、安全等维系其生存所必需的生物需要,[2](P112)或者说人具有对衣、食、住、行等的物质需要。

这些需要的满足必须要求人具有一定的创造和获取物质财富的能力,而个体的这种能力必须通过系统地接受科学技术教育才能有效地获得。

另一方面,人不仅是需要衣、食、住、行等的生物意义上的人,同时他(或她)也是有自我意识、有情感、有意志、有理想的社会化了的人。

人社会化的一面使之还具有对真、善、美,对友爱、爱情、尊重,对自我实现的精神需要。

[2](P117-118)这些需要的满足必须要求人具有一定的创造、获取以及享受人类精神财富的能力,而个体的这种能力必须通过接受人文教育才能获得。

可见,人类个体需要的多元性与整体性也必然要求承担满足人的不同需要职责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走向融合。

随着“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日渐融合,“科学人文主义”这一新概念日益被普遍接受。

有学者认为“科学人文主义是一种以科学主义为基础和手段,以人文主义为方向和目的的人的发展观和社会发展观;它的最高目的是要在科学和人道的相互协调和补充中促进人和社会在物质与精神方
面的均衡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人自身的解放。

”[3](P423)
三、对我国科学教育未来发展的思考
我国当前的以应试教育为主要特征的科学教育具有浓厚的“科学主义”的功利色彩。

如何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使我国的科学教育走上正确发展之路,我们认为必须加深和拓宽对科学教育的认识。

其中首要的任务是要彻底澄清科学教育的根本目的。

因为教育目的既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又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在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中都居于重要的核心地位。

正如前文所述,“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已成必然融合之势,因此未来的科学教育必定是融入了人文教育之精髓的科学教育,其根本目标应定位于两个重要的方面:培养全民的科学技术素质和科技人文素养。

从前面的介绍中可以看到,“科学主义”常常与功利主义相结合,认为科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单纯地培养科学专家和技术专家。

我们认为这一培养目标虽然没有根本性错误,但是把科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局限在这一方面,则是狭隘的、片面的和不完整的。

正如一位外国学者所说:“科学家、经济学家和技术专家都认为,除非全民都关注科学技术文明,否则发达国家的经济很容易导入困难,而发展中国家会发现难以腾飞。

”[4]因此,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立足于培养、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技术素质。

这一素质应包括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科学方法、认知能力、分析和解决科技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等主要内容。

在这方面,我们应切实纠正当前科学教育在教育对象上的偏差。

既要重视针对少数优等生的英才培养,又要切实做到面向大多数,使那些将来不可能成为科技精英的学生也能受到良好的科学技术教育。

这才是全面提高国民科学技术素质的根本途径。

“科学主义”的另一重大缺陷在于它贬低人文教育、忽视科技人才人文修养的塑造。

它所培养出来的科技人才一方面具有高水平的科学技术素质,另一方面却可能缺乏良好的人文、道德修养。

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我们认为走所谓的“科学教育人文化”的路子是行不通的,那将给科学教育本身带来极大的混乱。

唯一可行的途径就是在科学教育中融入人文教育的精髓。

因为融于科学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人文教育(以人文学科为主的人文教育),所以它的主要任务在于塑造与人的科学、技术行为相关联的人文素养──科技人文素养。

它主要应包含科学价值观、科学伦理、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审美以及完善的人格等内容。

在这方面,我国当前的科学教育存在着极大的缺陷。

我们认为,一方面应在正常的科学、技术课程教育中加强科技人文精神、思想的渗透,另一方面增设STS(科学、技术、社会)课程、综合理科等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于一身的综合课程也是科学教育未来发展的必然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