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融合看我国科学教育的未来走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融合看我国科学教育的未来走向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孙海波
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它业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不仅关系到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成败,而且关系到其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有鉴于此,当今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科学教育。我们认为,通过对当代教育中的两大思潮──“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进行深刻的剖析,澄清科学教育的根本目标,对我国科学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科学主义”教育思潮的由来及其教育主张
“科学主义”教育思潮是19世纪末伴随着近代科学的大发展、科学教育的普及以及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思想的提倡而出现的。近代以来,特别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科学技术在人类探索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就。科学的成功不仅带来了人们对科学的普遍信任和尊重,而且带来了人们思想上对教育的重新认识。这样,科学教育就自然地成为社会的迫切需求,得到了大力提倡和迅速发展。随之,在不断向社会输送大量科技人才的同时,科学教育中渐渐出现了一种重理轻文的“科学主义”思潮。“科学主义”的出现除了有其社会原因外,出现于19世纪的科学哲学中的实证主义也为“科学主义”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实证主义的奠基人孔德就认为,人类精神从神学经过哲学终于发展到了实证的阶段,即科学的阶段,只有运用科学的实证方法才能使政治、社会科学和哲学得到改造而进步,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实证主义还有一个著名的“可证实性原则”:当且仅当一个陈述或是逻辑分析或是经验可以证实时,才是有意义的。这样,经验自然科学的命题是可证实的,因而是有意义的;而其他不可证实的、无所谓真假的陈述应当作为“形而上学”或伪科学而被清除。
[1](P326)
“科学主义”的基本内涵是:科学是探索真理的唯一模式和途径,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唯一力量,是社会进步的标志。“科学主义”还认为,科学知识是通过实验、观察和一些量化的测量手段而得到的。这样得到的知识是可以证实的,其价值具有永恒性。而其他领域的知识如哲学、宗教和一些人文科学,往往是通过纯粹的思辩、主观推理而得出结论。与科学知识相比,这些知识既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因而是没有意义的,是登不上知识的高雅殿堂的。
“科学主义”的教育主张直接导源于其思想基础。在教育的培养目标上,它主张教育是以国家、社会的需要为其存在的基础,科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单纯地培养各学科领域的专家和各技术领域的专家。这体现了“科学主义”重社会、轻个人,重物质、轻精神的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在教育的内容上,提供以自然科学知识、技能学习为主的科学教育,在学校课程开设方面重理轻文。
二、“人文主义”及其与“科学主义”的融合
“人文主义”教育思潮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并自那时起就一直贯穿着整个教育史,可以说在19世纪末科学教育蓬勃兴起以前,它一直主导着教育的发展。“人文主义”来源于古希腊时期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重人性发展、培养和谐人格的教育思想。后来经过15~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以彼德拉克为代表的人文教育、18世纪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以及20世纪70年代的人本主义教育等不同的演变形式。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文主义”有不同的哲学思想背景和表现形式,但其教育的宗旨却是始终不变的,即教育的本质和根本目的就是培养使人区别于动物的人性。当前,“人文主义”主要有以下教育主张:在教育的培养目标上,它主张教育主要是以个人的需要为其存在基础的,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使个人形成完善的人性和获得美好的精神生活,其次才是使个人获得谋生的手段和求得物质生活的满足。这体现了“人文主义”重个人、轻社会、重精神、轻物质的理想主义的价值取向。在教育内容上,它提倡学习人类传统文化遗产。它认为人性的共同要素和理性的永恒价值标准存在于人类文化遗产之中,在学校课程的开设上,重视文、史、哲、艺、法等人文学科。
20世纪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教育思潮大碰撞的时代。二者经历了从相互对立、相互排斥到相互理解,又逐渐相互融合的剧烈变动。两大教育思潮的融合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进步、发展和人类生存、发展与自我实现等对现代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
人类社会的发展呼唤“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融合。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然而它在推动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快速向前发展的同时,也使人类社会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生态失衡、人口剧增、环境污染、臭氧层洞穴、能源危机等等。此外,科学技术一旦被非正义的力量所掌握、控制,诸如核武器技术、细菌战技术、化学战技术以及制造计算机病毒的技术等等都将会给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造成极大危害。由此可见,科学技术越进步,人类社会就越是迫切地需要那些高瞻远瞩地指导科学技术的应用并使之合乎人道、合乎理想的思想精神、道德规范和价值准则。而这些精神、规范和准则又决非科学技术本身所固有的,也不是当前这种科学教育所能提供的。它们只能由超越科学技术的人文文化和人文教育来提供。可见,人文教育融入科学教育已成为社会发展之必然。
作为个体的人的生存、发展与自我实现也呼唤着“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融合。人类的个体有着各种需要,而且只有在这些需要不断地得到满足的条件下,他(或她)才能够生存、发展并不断自我完善。一方面,人有对空气、水、食物、睡眠、运动、保持体温、安全等维系其生存所必需的生物需要,[2](P112)或者说人具有对衣、食、住、行等的物质需要。这些需要的满足必须要求人具有一定的创造和获取物质财富的能力,而个体的这种能力必须通过系统地接受科学技术教育才能有效地获得。另一方面,人不仅是需要衣、食、住、行等的生物意义上的人,同时他(或她)也是有自我意识、有情感、有意志、有理想的社会化了的人。人社会化的一面使之还具有对真、善、美,对友爱、爱情、尊重,对自我实现的精神需要。
[2](P117-118)这些需要的满足必须要求人具有一定的创造、获取以及享受人类精神财富的能力,而个体的这种能力必须通过接受人文教育才能获得。可见,人类个体需要的多元性与整体性也必然要求承担满足人的不同需要职责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走向融合。随着“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日渐融合,“科学人文主义”这一新概念日益被普遍接受。有学者认为“科学人文主义是一种以科学主义为基础和手段,以人文主义为方向和目的的人的发展观和社会发展观;它的最高目的是要在科学和人道的相互协调和补充中促进人和社会在物质与精神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