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一)
中国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二、汉字的演变
张宇俊
二、汉字的演变
(一)甲骨文
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形 成的一种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 甲骨文就是用写或刻的方式留在龟甲或 兽骨上的文字,它的象形程度比较高, 因为是刻在兽骨上,所以笔画比较细, 直笔比较多。
二、汉字的演变
(二)金文
商代后期,和西周时期 人们把字铸刻在青铜器上, 这就形成了金文,(因为青 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 器以钟为代表。钟和鼎是青 铜器的代名词,所以又叫钟 鼎文)。与甲骨文相比,金 文的象形程度更高,而且有 了线条化,平直化的趋势: 金文的笔道肥粗,弯笔多。 与甲骨文相比金文填实的写 法,更形象生动逼真。
Company Logo
谢谢大家
张
劣:平时如果用力少,到时就会比别人差; 缺少能力的人,其表现就可能比别人差。 舒:舍予是一种忘我的精神,这种境界多么 令人舒畅;只有不断地舍弃和给予,才会感 到舒心快乐。
美:羊大为美,原始社会过着狩猎的生活, 物质欠缺,这也是游牧民族生活特征和审美 习惯。唐代以胖为美,因为他们也有游牧民 族的血统。
Company Logo
二、汉字的演变
(五)草书
汉字的一种书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 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 草、狂草之分。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 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代表 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现于唐代 ,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 的艺术创作,从此草书只是书法家临摹章草、今草、狂草的 书法作品。狂草代表作如唐代张旭《肚痛》等帖和怀素《自
叙帖》,都是现存的珍品。
Company Logo
简述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
简述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
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1. 甲骨文时期 (约公元前 14 世纪 - 约公元前 11 世纪):汉字最初的形式是甲骨文,它是一种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用于记录占卜和祭祀等活动。
甲骨文的线条粗犷,形态简略,具有一定的象形性。
2. 金文时期 (约公元前 11 世纪 - 约公元前 221 年):随着青铜器的普及,金文成为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金文相较于甲骨文,线条更加流畅,字形更加规整,而且逐渐摆脱了象形性,变得更加抽象。
3. 篆书时期 (约公元前 221 年 - 约公元前 206 年):篆书是汉字书法的主要形式之一,它的字形端正,笔画秀丽,给人以柔美之感。
篆书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秦代的篆书,又称“秦篆”,其特点是笔画简单,结构严谨,多用于官方文书和印章;第二阶段是汉代的篆书,又称“汉篆”,其特点是笔画婉转,体态优美,多用于碑刻和篆书书法作品。
4. 隶书时期 (约公元前 206 年 - 公元 220 年):隶书是一种相对于篆书更加简便的书写形式,它的特点是笔画简便,字形变长,适合于书写速度。
隶书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秦代的隶书,又称“秦隶”,其特点是字形端正,笔画简练,多用于官方文书和印章;第二阶段是汉代的隶书,又称“汉隶”,其特点是字形修长,笔画秀丽,多用于书法作品。
5. 楷书时期 (公元 220 年 - 公元 581 年):楷书是一种相对于隶书更加端正、简练的书写形式,它的特点是字形端正,笔画规整,适合于书写速度和美感。
汉字的演变
此字为“众”。上图从左到右分别为拓片、摹写、漫画、照片图示。 字形为太阳下的三个人,到金文“日”讹变为“目”。
表示众多的意思;也表示某一种身份的人,如同现在的“群众”。 甲骨文中的“众”与“众人”从事农业生产、战争、狩猎、做工等。 是商王朝的劳动者,其身份为奴隶还是平民,众说纷纭。
黄德宽统计,甲骨文中象形字占29.34%,
金文中形声字占45.76%。
B、文字构形较甲骨文规范和固定。
①异体字相对减少; ②偏旁逐渐趋于平直化; ③ 合文大大减少。 所謂合文是指將幾個字合寫成一體,形似一個字, 但認讀時仍當作幾個字對待。甲骨文中的合文多數 出現在數目字中或殷商先公先王的廟號中。例如:
最早传世之作:钟繇《墓田丙居帖》。行书第一:王羲之 《兰亭序》。
王羲之所书的《兰亭集序》,被誉为 “天下第一行书”。
图为最擅长写行书
图为《兰亭集序》
的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 的唐人摹本
行书第一 王羲之《兰亭序》
行书 颜真卿《祭侄稿》
行书 欧阳询《千字文》
兰 亭 集 序
汉 字 形 体 演 变 图
“众”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
这个字是“男”。(左为拓片,中为摹写,右为图示)。左为“田”,右为 “力”。“力”表示的是一种古代农具“耒”的形状。在田里劳动是古代男子的主要 职责,因此,用“男”来表示男人。
A、从楷书开始,汉字的笔画和方块字形已基本定型。
楷书改隶书的波势挑法为横平竖直,方便易认,改隶书的 扁方字形为长方字形,端庄秀丽。点画形态比隶书丰富, 个性特征比隶书鲜明。
B、楷书是历代正规使用的典范文字。
楷书之祖钟繇(yáo)《宣示表》,书圣王羲之《乐毅论》
汉字形体的演变
汉字形体的演变汉字大约在夏、商之际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此后逐渐演变发展。
总体上将汉字形体的演变分为古文字阶段(前14世纪—前3世纪,包括甲骨文、金文、篆书)和今文字阶段(2世纪至今,包括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一)甲骨文甲骨文是指商周时代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也称殷契、卜辞。
又因19世纪末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又称殷墟文字,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种文字。
甲骨共发掘出10万余片,全部单字为4500个左右,已经释读出的约1000个,其余未释读出的多为地名、人名和族名等。
甲骨文为殷商流传之书迹,内容为记载盘庚迁殷至纣王270年间殷商王室占卜的记录。
甲骨文的篇幅大多短小,从文例看,一篇完整的甲骨文大致由前辞、贞(问)辞、占辞和验辞四部分构成。
甲骨文的语体是一种公文语体,具有简约性和程式化的特点。
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
甲骨文以象形字、会意字居多,因用刀契刻在坚硬的龟甲或兽骨上,所以刻时多用直线,曲线也是由短的直线接刻而成,笔画细瘦,多方笔和直笔,粗细均匀,多数线条呈现出中间稍粗两端略细的特征。
字形多以长方形为主间或少数方形,瘦长且大小不一,同一字往往有若干变体。
(二)金文先秦称铜为金。
金文即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青铜器以钟鼎居多,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故金文也称钟鼎文、铜器铭文。
青铜器早见于殷商,盛于周代,战国也不乏见。
商代金文很简单,一般有五六个字,形似甲骨文。
西周春秋时期,铜器大多数为周王朝贵族、臣僚所作,几乎都属于各诸侯国,在铜器上铭文成为一种风气,金文的篇幅明显加大,不乏鸿篇巨制(多者可达500余字)。
从已发现的铜器的铭文内容看,多记述当时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或事件,为歌功颂德之作,如著名的盂鼎、毛公鼎。
与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笔画丰满粗壮,多圆笔,布局匀称,字形长圆,古朴厚重。
汉字的演变过程甲骨文
汉字的演变过程古代汉字的演变大致分为: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的过程,1. 甲骨文: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最古老而又完备的汉字是殷墟甲骨文,距今有三千多年。
而汉字产生的年代应该比甲骨文早得多。
甲骨文是商周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已发现甲骨文单字有4500字左右,可认识的约1700字。
这些是现存的甲骨文与现代简化字的对比图片。
2. 金文:金文叫钟鼎文,盛行于西周,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金文的形体和结构与甲骨文相似,金文的笔画特点是:字形圆转,大小均匀。
象形性比甲骨文有所降低,字的定型性有所提高。
3. 大篆:大篆是西周晚期的一种文字,形体与金文大体一致,具有笔画繁多的特点。
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
4. 小篆:小篆是秦代的统一字体,经过整理、简化,所以异体字大量减少,且字形呈长方,奠定了汉字“方块形”的基础。
因为小篆在大篆的基础上简化而成,一般说小篆是大篆的简体。
5. 隶书:隶书产生于秦代,盛行于汉代。
为了便于书写,隶书将小篆圆转均匀的线条变成了方折平直、粗细有致的笔画;隶书对汉字字体的改变是巨大的,因此,“隶变”就成了古今汉字的分界。
6. 草书:草书是秦隶的草化、连笔而成。
始于汉初,当时通用的是“草隶”,即潦草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
汉末,张芝变革“章草”为“今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成。
唐代张旭、怀素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称为“狂草”。
7. 楷书:楷书产生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成熟于唐代,一直沿用至今。
它完全清除了隶书中残存的小篆的影响,形成了完善的笔画系统。
8. 行书:行书是楷书的快写体,介于草、楷之间,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
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综上所述:汉字经过六千多年的变化,发展成七种不同的结体方式。
“甲金篆隶草楷行”称为“汉字七体”。
汉字演变经历的过程
汉字演变经历的过程汉字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形态和用法也经历了许多的变化。
下面将按照时间顺序,简要介绍汉字演变的过程:1. 甲骨文时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771年)的一种古代文字。
它是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划而成的,因此得名为甲骨文。
甲骨文是汉字演变的起点,它的形态很古老,包括了许多简单的图像和符号。
2. 金文时期:金文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公元前771年至公元前476年)的一种古代文字。
它是在青铜器上铸刻而成的,因此得名为金文。
金文是甲骨文的进化形态,它的形态比甲骨文要简洁明了,但仍然保留了许多古老的符号和形象。
3. 篆书时期:篆书是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年至公元前221年)的一种古代文字。
它的形态比金文更加简洁明了,但又比后来的隶书要繁复一些。
篆书可以说是汉字的一次较大的变革,它的出现标志着汉字开始向着现代字形的方向演变。
4. 隶书时期:隶书是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的一种古代文字。
它是由篆书演变而来的,隶书的形态比篆书更加清晰,更加符合书写的需要。
隶书的出现标志着汉字已经进入了成熟期,它的形态和用法对于后来的汉字演变有着重要的影响。
5. 楷书时期:楷书是东汉时期(公元25年至220年)的一种古代文字。
它是由隶书演变而来的,楷书的形态更加规范,更加符合书写的需要。
楷书的出现标志着汉字已经进入了现代化的阶段,它的形态和用法对于后来的汉字演变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总的来说,汉字的演变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和楷书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特征。
这些特点和特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书写和阅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们为汉字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甲骨文到现代文字的演变过程
甲骨文到现代文字的演变过程甲骨文是中国文字史上的一大珍宝,是我国古代商代时期刻划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形式,它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我们的文字起源之一。
自甲骨文出现以来,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国的书写文字逐渐发展成为现代汉字。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甲骨文到现代汉字的演变过程。
一、甲骨文甲骨文是我国古代商代时期刻划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形式,产生于公元前16世纪,持续了约500年的时间,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卜辞、鼎文和器文。
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从一开始被设计为祭祀和卜筮活动的语言,用于神秘活动的表达和理解。
同时,我们也从甲骨文中了解到了先民对天地自然、人生百态等问题的思考和描述。
最后,随着商代封建制度的结束,甲骨文也逐渐被淘汰。
二、金文金文是我国古代周代时期出现的一种文字,它继承和发扬了甲骨文的遗风,兴盛于周朝,持续了800多年的时间。
金文主要是刻于金器、铜器等各种礼器上,并逐渐出现了刻于玉、石住人相传的封印文。
由于金文是一种高雅的文字,所以它的运用范围比甲骨文要广泛,除了祭祀之外,还经常用于纪念、铭刻、献艺等场合。
三、秦简秦简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统一文字而制定的一套字体。
秦始皇认为,既然中国已经统一了,那么文字也应该统一,不同地区使用的不同文字将会造成统治的不便。
于是,秦始皇让李斯和徐福等负责将当时流行的字体统一为一种文字——小篆。
小篆字体是秦始皇时期的正式文字,也是戏曲、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中所采用的文字。
四、隶书隶书是由秦汉时期的官员的平民书写所衍生出的,它是小篆字的一种发展变体,以工整、刚硬为主要特征,开创了书法艺术的新篇章。
隶书,可以说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最为基础的字体之一。
隶书经过发展,逐渐演变出了楷书、行书等后来的书体,成为我国古代书法的杰出代表。
五、楷书楷书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中最具传统和美学感染力的一种字体。
它在隶书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成为汉朝正式的文书字体,并受到唐朝的广泛采用。
汉字的演化过程
汉字的演化过程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为:甲骨文一金文一小篆一隶书一草书一楷书一行书,这七种字体被称为“汉字七体”。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汉字有长达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大致是:商代之前为起源史,殷商甲骨文为成熟期。
此后出现一系列演化,特别是到了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字体,中国文字发展历史就脱离古文字阶段进入隶楷阶段;楷书到隋唐基本定型,在宋朝刻印的书籍中被美术化成为「宋体字」,后有模仿宋体字而来的仿宋体,大体就是我们今天所用字体。
汉字演化各阶段的特点:
1、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
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形声字只占20%。
2、金文:是商周时代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又称钟鼎文;金文有粗而宽的笔画,点画圆浑,金文比甲骨文更规范。
3、大篆:西周晚期,金文形体趋向线条化,笔画比较整齐、匀称。
4、小篆:李斯按照秦国的文字标准,对汉字进行整理简化,在
全国推行,这种新字体叫小篆。
5、隶书:篆书笔画圆转,符号性显然大加强。
小篆文字规范了,但书写不方便,民间流行一种更简单的字体,叫隶书。
6、楷书:汉朝后期,隶书又演变为楷书。
字形结没有什么变化,书写更为简便。
7、草书:草书特征是笔画连带、结体简约、字形奔放。
8、行书: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运笔自由的一种字体,比楷书简便,且比草书易辨认。
简述汉字字形的演变过程
简述汉字字形的演变过程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其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引人注目,其字形的演变历程也是神奇而值得探究的。
在这里,我们将简要概述汉字字形的演变过程,并让大家对其有更深入的认识。
一、东周金文时期东周金文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字时期之一,在这一时期,汉字的字形非常简单,常见的字为“口”、“日”等。
这些字形非常朴实,缺乏艺术和美感,但却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二、西周石鼓文时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汉字的字形也逐渐变得更加复杂和有艺术感。
西周石鼓文时期,汉字的字形已经开始具有了更高的美感和表现力,字形更加完整、圆润。
三、秦汉时期在秦汉时期,汉字的字形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行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文字来表达。
因此,在这一时期,汉字的字形也开始变得更加丰富复杂,表达能力也更加强大。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经过了长期的文化交流和多元文化的交融,汉字的字形逐渐发生了变化。
在这一时期,汉字的字形具有了更多的艺术美感,更加有韵律感和表现力。
五、隶书时期隶书时期是汉字字形演变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是汉字的一种书写形式。
在隶书时期,汉字的字形变得更加清晰和精美,字体形态也更加整齐,笔画变得更加有艺术韵味。
六、楷书时期楷书时期是汉字字形演变的重要阶段之一,它是隶书演变而来的一种写法。
在楷书时期,汉字的字形开始变得更加规范和标准,字体更加严谨,注重平衡和协调。
总结:通过以上对汉字字形演变过程的简要概述,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汉字的演变之路是一个相当漫长且不断发展的历程。
汉字的演变不仅反映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变迁,也是文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断探索和发掘汉字字形的演变历程,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一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一)汉字的形体,即字体,指汉字的书写体态。
汉字从产生到现在,虽没有跳出表意文字的圈子,但文字的形体一直按从鳘到简的规律发展演变。
主要出现了八种字体: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
再到现在的印刷字体。
一、甲骨文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主要是牛肩胛骨上的文字)。
它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旱的成体系的相当成熟的汉字材料。
这种文字是清末光绪年间(公元1889年)在河南安阳县城西北五里路小屯村以北洹水以南发现的。
1、产生这个地方曾是殷商王朝都城的遗址,是从盘庚迁到殷地(即安阳小屯)。
一直到纣王灭亡的年间的都城。
所以,我们知道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文字,距今约有3000年的历史。
殷商社会,科学文化很不发达,人们对各种自然现象不能解释,认为是鬼神操纵,掌握着自然的变化,而死去的祖宗的灵魂得以预知未来的事情,可以决定人们的命运。
因此,殷王朝统治者十分迷信,非常崇拜神,从国家大事到日常生活,如祭祀,征战,畋猎,天气,安危疾病,男女生育等,都要事先占卜,问神以知吉凶,再决定行止。
占卜的方法,先将龟甲或兽骨剖开,然后在背面凿出椭圆形的小槽或钻成小孔,再用火烧烤。
甲骨片受热后自然在正面裂出各种条纹。
史官便按照条纹的不同形状来判断吉凶祸福,占卜后由占卜人在甲骨上刻下占卜的月日,贞人,占卜的内容,结果(即兆头,所示吉凶),以及事后的应验的情况。
作为档案保存。
这些记录就是甲骨文字,由于多是占卜的记录,就内容说叫“卜辞,贞卜文字”又由于用尖锐的东西刻的,又叫“契文”,又由于是在殷商的故都废墟发现的,又叫“殷墟文字”。
2、发现卜辞的发现,完全是偶然的。
1898年与此同时1899年之交,农民犁田时,时常发现刻有图文的甲骨,农民不知道这些甲骨的来历,但以为年代久远,可以治病,就收集起来卖给药商,称“龙骨”。
据说,1899年,当时北大校长,金石专家王懿荣因生病吃药,首先发现甲骨上刻的是古代文字,才开始收集。
汉字的演变过程 完整版 (一)
汉字的演变过程完整版 (一)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它是人类文明的珍贵瑰宝,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形态和含义发生了许多改变。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汉字的演变过程吧。
一、甲骨文时期(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7世纪)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一种文字,采用刻、写或画的方式刻在龟、兽甲骨上,通常称为“甲骨文”,它被广泛运用于商(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1世纪)和西周(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时期。
甲骨文的字形呈现出原始的图画象形和指事符号。
例如,“日”像太阳,表示白天;“口”像口形,表示口;“人”像一个人的形状,表示人。
二、金文时期(公元前7世纪-公元前3世纪)金文也称“篆书”,它的字形改变很大,不仅去掉了甲骨文中过多的画线,而且构造更为简化,各个部分较为协调,这是汉字由象形逐渐转为表意符号的标志之一。
同时,由于金文的广泛应用,汉字的字数、用字范围和语音系统,都有了很大的扩展和完善。
三、两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汉字在这一时期进一步发展,笔画变得更加严密,造型更趋规范化。
同时,汉字逐渐把表意符号发展为形音兼备的字词,汉字的语音系统也得到了更加完善的发展。
例如,“书”表示缀写文字的意思,“舒”表示舒展开张的意思,“叔”表示父兄弟的一个称谓,这些汉字在形式上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在语音系统上都保留了一定的关联性。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在这一时期,汉字进一步发展,出现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不同书体。
同时,由于经济、科学文化的交流,汉字逐渐融入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中。
例如,日本、越南、韩国、朝鲜等国家都从中国引进了汉字,并发展出了自己的汉字书法和语音系统。
五、唐代至今(公元8世纪至今)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字形和语音系统进一步发展,不断地丰富和扩充着文化内涵和外延。
唐代到宋明清各朝,汉字更是以各种书体形式显露出来,形成了千余年来的汉字书法艺术。
汉字字体的演变过程
汉字字体的演变过程1、甲骨文甲骨文的发现是在一百多年前的清光绪,国子坚王懿荣得了大病,四处求医找药,无意中发现药材中有一种刻了文字的龟甲,认为是很有价值的古物,于是便派人此处搜购,原来这些龟甲是河南安阳一带农民拾获后卖给中药店的,后来经研究发现龟甲上的纹路应该就是古老的文字,这个发现轰动了学术界和文化界,从此,甲骨文受到许多学者、古董商和收藏家的重视。
甲骨文是们目前所发现最早的中国文字,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或兽骨上面的文字,这些文字主要是用来卜断吉凶的,占卜的过程先利用火烧灼龟甲,龟甲上便会出现裂痕,商代的人们便根据这裂痕卜断吉凶,并将卜问的事情和结果记录刻在龟甲上,而这些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便称为「甲骨文」。
2、金文在青铜器上铸铭文的风气,从商代后期开始流行,到周代达到高峰。
先秦称铜为金,所以后人把古代铜器上的文字也叫做金文,由于钟和鼎在周代各种有铭文的铜器里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所以也称金文为「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至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一千二百多年。
和现代的铸铁产品一样,青铜器的铸造一般也要使用泥制模型,叫做「陶范」,金文是预先雕刻在陶范上再铸出来的,也有少数则是铜器铸好后直接刻上的,因为陶范质地松软,雕刻比龟甲、兽骨更为容易,所以早期金文比甲骨文的绘图性质更强,更为接近原始文字。
3、小篆「篆」本是小篆、大篆的合称,因为习惯上把籀文称为大篆,故后人常把「篆文」专指小篆。
小篆又称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变而来的一种字体,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
战国时代,列国割据,各国文字没有统一,字体相当复杂,于是秦始皇便以秦国的文字篆体,施行「书同文」来统一天下的文字,废除六国文字中各种和秦国文字不同的形体,并将秦国固有的篆文形体进行省略删改,同时吸收民间文字中一些简体、俗字体,加以规范,就成一种新的字体—小篆。
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人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是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
(完整版)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完整版)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汉字是中国文字的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又精彩的过程,通过对其历史和演变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汉字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一、汉字的起源1.1 甲骨文的出现: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出现在商代的甲骨上,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宗教活动。
1.2 金文的演变:随着时代的变迁,甲骨文逐渐演变为金文,形成了更加规范的字形和结构。
1.3 汉字的形成:汉字是在秦朝统一文字后形成的,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演变,逐渐成为了现代汉字的基础。
二、汉字的发展2.1 汉字的传播:汉字在中国历史上的不同时期传播到各地,逐渐成为东亚地区的主要文字之一。
2.2 汉字的改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汉字也经历了多次改革和简化,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发展。
2.3 汉字的保护:汉字是中国的文化遗产,近年来中国政府也加大了对汉字的保护力度,促进其传承和发展。
三、汉字的特点3.1 汉字的象形性:汉字的字形大多来源于实物的形状,具有一定的象形性,便于记忆和理解。
3.2 汉字的独特性:汉字是一种独特的文字系统,每个字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发音,形成了独特的语言符号。
3.3 汉字的多音性:汉字是一种多音字体系,一个字可以对应多个不同的发音和意义,增加了汉字的表现力和魅力。
四、汉字的影响4.1 文化传承: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对中国文化的传承起着重要作用。
4.2 国际交流:汉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字系统,也在国际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理解。
4.3 教育普及:汉字是中国的主要文字系统,对中国人的教育和文化素养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成为了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五、汉字的未来5.1 技术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汉字也在不断地与新技术相结合,推动了汉字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
5.2 文化传承: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将继续传承和发展,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做出贡献。
汉字的演变及故事(通用9篇)
汉字的演变及故事(通用9篇)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汉字似乎是我们与生俱来就有的文字。
下面是小编为您带来的是汉字的演变及故事(通用10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汉字的演变及故事篇1字,或文字,它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这些符号刻或写出来的具体形象就是字体。
书,包含书写、字体之义。
汉字的符号在演化过程中出现了多种字体。
汉字从象形图画向抽象符号过渡,直至形成规范文字的过程源远流长,连绵不断,其轨迹鲜明而生动,总的趋势是由繁而简,由圆而方,更便于书写和印刷。
在6000年以前的山东大汶口文化和西安半坡仰韶文化的陶器上类似文字的刻画符号,与后来的象形文字是一脉相承的。
汉字的形成与发展也有个过程,从象形图画文字到秦统一文字为小篆,期间,经历了夏、商、周、春秋、战国、秦等朝代。
以殷商甲骨文、殷周金文、石鼓文、秦刻石、楚简书、帛书为代表。
隶书始于秦,兴盛于汉,两汉400年间,字体的发展很快,现有的字体在当时几乎都出现了。
隶书体蚕头燕尾,一笔不苟,书写速度较慢,因此不是处处用它,在竹简、木牍上书写一些不需要庄重、规整的日常文书时,便用一种比较随意的写法,这就是当时的“行书”——“简牍体”。
为使书写更便捷又形成了“章草”,这一“行”一“草”,都是隶书的快写体。
便逐渐推动了正统隶书笔法和形体的改革,到晋魏之际,终于改成了取代隶书的新的正统书体——楷书。
楷书从汉末萌芽到唐代最后定型,期间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而行、草书早早地在晋代已成熟。
最初是字体的发展,字体既定之后,不同的字体运用在书法艺术中时,便形成千姿百态的字体或书体。
书法从书体上来分,主要有:真(正、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篆书等,其风格流派亦多种多样,今天常见及常用的行、楷书体有:钟(繇)、二王(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等。
古代的文字,广义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战国时期通行于六国的文字,从甲骨文至小篆称古文。
一汉字的由来和演变过程PPT课件
汉 字 文
艺
的 清
新 复
古由 来
同学们,你们知道文字是怎么来的 吗?这里面有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很久很 久以前,有一个爱观察的人,他的名字叫
山—火
山
甲骨文
火
西周金文
汉大周集见史故
字篆宣的于籀又
字是王各《是称
体古时种说周籀
。
字 向 小 篆 过 渡 的 一 种
所 作 石 鼓 文 最 为 著 名 。
钟 鼎 彝 器 中 , 其 中 以
文 解 字 》 和 后 人 所 收
宣 王 的 史 官 。 大 篆 散
文 、 籀 篆 、 籀 书 等 。
据 传 为 周 朝 史 籀 所 创 ,
形成时代 殷商 商周 西周晚期 秦 西汉 汉代 东汉晚期 汉魏
代表性文字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小篆 隶书 草书 行书 楷书(真书)
主要载体 龟甲、兽骨 青铜器、石器 石器 石器 竹简,帛 帛、纸 帛、纸 纸
古 汉 字 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 阶 段
隶
书
楷 书
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阶
段
石
田 土
SUCCESS
THANK YOU
2019/7/2
羊 犬
古代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 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铭文。金文始见 于商代二里岗的青铜器,不过商代二里岗发现 的青铜器有金文的只有少数几件。殷墟出土的青 铜器上金文增多;至西周时,青铜器上金文已 经较为普遍。商代金文多为象形字以及由象形 字合成的会意字。这些字像一幅幅图画,生动 逼真,浑厚自然,有的呈团块状。
汉字的起源和发展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汉字的演变:
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 体”
汉字的起源 :
• 汉字的起源,可追溯到距今8000年左右 的两类符号: • 一类是以甘肃大地湾遗址的彩陶上的刻 符为代表的抽象的、方折形的符号; • 另一类是以河南贾湖遗址的甲骨上的刻 符为代表的肖生象形的符号。
汉字
汉字的演变 ①
甲骨文,是商朝刻在龟甲和兽 骨上的文字。由于它是以记录占卜 之事为主的,所以又被称为“卜辞 ”、“契文”;又因为最早是在殷 墟(商朝后期的都城遗址,在今河 南安阳小屯村)发现的,又叫“殷 墟文字”。已收集到的甲骨文单字 约有四千多个,其中一千多字可以 释读。这种文字已较完备,但是有 许多字的笔画和偏旁尚未完全定型 。周朝早期也有少量甲骨文出土。
楷书,是汉朝未年开始出现,盛行于魏晋南北 朝,一直通行到今天的一种字体。楷书点画形态丰 富,彻底摆脱了篆书的影响,构形单一。由于它的 形体端正,笔画平直,足为楷模,所以被称为“楷 书”,又叫“正书”、“真书”。历代许多书简
行书,是一种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 三国和晋朝以来流行。这种字体写起来比楷书 便捷,又比草书易于辨认,所以很受群众喜爱 ,行书中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 于楷法的叫“行草”,但是很难有一个截然分 开的界限。
汉字的演变 ⑤
草书大约始于汉朝初期,早期的草书是书写隶书 时的快捷变体,称为“草隶”,后来又叫“章草”。 汉末以后,脱去章草中保留的隶书笔画的痕迹,形成 一种笔势连绵回绕、偏旁相互假借的“今草”。唐朝 时还出现了一种笔画更加放纵、难以辨认的“狂草” ,现在一般所谓的草书指的是“今草”。
汉字的演变 ⑥
汉字的演变 ④
隶书,是汉朝通用的文字。始于秦未,沿至三 国。又称“汉隶”、“佐书、“八分”等。早期的 隶书保留了一些小篆的形迹;后来波磔(zhé)的笔法 增多,这成为隶书字体的一个显著的特点。隶书的 出现,为后来的楷书奠定了基础,是汉字发展史上 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那就是由古文字阶段进入了 今文字阶段。
汉字的演变的七个过程
汉字的演变的七个过程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体系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汉字的演变,大致可分为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七个阶段,“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也是汉字演变的七个过程。
一、甲骨文(约公元前1300年至公元前1046年)甲骨文发现时间实在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在商朝后期王都的遗址——殷墟(今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
甲骨文最早的作用是用于商王朝用于占卜的记录,为了更好的保留信息,古人使用龟甲或兽骨作为载体,讲文字刻画在上面。
最原始的甲骨文按照事物的样子或特点,创造出能够代表这类事物的符号。
甲骨文是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甲骨文是刻写在兽骨或龟甲上的文字,是商朝时期的遗物。
甲骨文笔画复杂,象形意味浓厚,是汉字的雏形。
二、金文(约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21年)金文出现的时间是在周朝时期,主要的文字载体是青铜器,先秦时期,人们对材料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把铜称为金,因此就把雕刻在青铜上的文字叫做金文。
金文的文字特点是象形的程度开始降低,笔画相对于甲骨文笔画较少,写起来和认识比较容易。
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是西周时期的主要文字。
金文比甲骨文更加成熟,笔画线条更加流畅,结构更加严谨。
三、篆书(约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小篆的产生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当时秦始皇也要统一文字(“书同文”“车同轨”),于是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基础上进行简化,最后创制了统一汉字书写形式,也就是小篆。
小篆的特点是构字线匀圆整齐,线条化,结构统一,定型化。
篆书笔画粗细均匀,形体匀整,具有典雅庄重的特点。
小篆是在秦朝的时候形成的,但秦朝这个朝代非常的短暂,15年的时间,所以小篆的通行时间并不长,但并不影响它的历史地位,小篆是汉字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标志着汉字的第一次统一。
四、隶书(约公元前220年至公元250年)隶书是在篆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笔画更加简化,结构更加平直,书写更加方便。
《汉字的演变》课件
楷书
楷书是隶书之后出现的一种新字体, 其特点是笔画规范、结构严谨。
楷书具有工整、美观的特点,被广泛 应用于书法、印刷、出版等领域。
楷书在唐代成为官方文书和科举考试 的标准字体,后逐渐成为现代汉字书 写的主要字体之一。
03 汉字的构造方式
象形字
总结词
通过描绘事物的形状来表达意义。
详细描述
象形字是最早的汉字构造方式,通过模仿事物的形状来表达意义,例如“日” 、“月”、“山”。
指事字
总结词
通过象征性符号或数字来表达意义。
详细描述
指事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通过添加象征性符号或数字来表达更抽象的意义, 例如“上”、“下”、“一”、“二”。
会意字
总结词
通过将两个或多个象形字组合起来表 达意义。
详细描述
会意字是将两个或多个象形字组合起 来,通过它们的组合来表达更复杂的 意义,例如“男”、“女”、“明” 、“森”。
形声字
总结词
由表示意义的形旁和表示发音的声旁 组成。
详细描述
形声字是最晚出现的汉字构造方式, 由表示意义的形旁和表示发音的声旁 组成,例如“河”、“泡”、“洋” 。
04 汉字的艺术风格
、结构清晰。
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 之间的书体,其特点是 书写流畅、字形多变。
பைடு நூலகம்
02 汉字的演变阶段
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商代晚期至西周早 期的一种文字,主要刻写在龟甲
和兽骨上。
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 构,是汉字演变的早期形式。
甲骨文主要用于祭祀、卜辞等, 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艺
术的重要资料。
金文
金文是商周时期刻写在金属器物(如铜器)上的文字,与甲骨文相比,金文更加规 整、美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一)汉字的形体,即字体,指汉字的书写体态。
汉字从产生到现在,虽没有跳出表意文字的圈子,但文字的形体一直按从鳘到简的规律发展演变。
主要出现了八种字体: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
再到现在的印刷字体。
一、甲骨文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主要是牛肩胛骨上的文字)。
它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旱的成体系的相当成熟的汉字材料。
这种文字是清末光绪年间(公元1889年)在河南安阳县城西北五里路小屯村以北洹水以南发现的。
1、产生这个地方曾是殷商王朝都城的遗址,是从盘庚迁到殷地(即安阳小屯)。
一直到纣王灭亡的年间的都城。
所以,我们知道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文字,距今约有3000年的历史。
殷商社会,科学文化很不发达,人们对各种自然现象不能解释,认为是鬼神操纵,掌握着自然的变化,而死去的祖宗的灵魂得以预知未来的事情,可以决定人们的命运。
因此,殷王朝统治者十分迷信,非常崇拜神,从国家大事到日常生活,如祭祀,征战,畋猎,天气,安危疾病,男女生育等,都要事先占卜,问神以知吉凶,再决定行止。
占卜的方法,先将龟甲或兽骨剖开,然后在背面凿出椭圆形的小槽或钻成小孔,再用火烧烤。
甲骨片受热后自然在正面裂出各种条纹。
史官便按照条纹的不同形状来判断吉凶祸福,占卜后由占卜人在甲骨上刻下占卜的月日,贞人,占卜的内容,结果(即兆头,所示吉凶),以及事后的应验的情况。
作为档案保存。
这些记录就是甲骨文字,由于多是占卜的记录,就内容说叫“卜辞,贞卜文字”又由于用尖锐的东西刻的,又叫“契文”,又由于是在殷商的故都废墟发现的,又叫“殷墟文字”。
2、发现卜辞的发现,完全是偶然的。
1898年与此同时1899年之交,农民犁田时,时常发现刻有图文的甲骨,农民不知道这些甲骨的来历,但以为年代久远,可以治病,就收集起来卖给药商,称“龙骨”。
据说,1899年,当时北大校长,金石专家王懿荣因生病吃药,首先发现甲骨上刻的是古代文字,才开始收集。
从发现起,经过80年的不断收集整理,挖掘,到目前为止已发现了十六,七万片。
从甲骨记录来看,当时的统治者几乎天天在占卜。
根据上面提到的帝王和占卜人的名字,结合所刻的文字内容。
我们知道了这些甲骨刻载了从盘庚到纣王的12个帝王的273年间的大小事情。
据统计,甲骨文单字总数在4500左右,但已认识的还不到1/3。
不认识的大多是族名,人名,地名等专用的字。
大量的甲骨片的发现,是研究汉字发展与古代汉字文化的珍贵史料。
3、特点a 瘦弱纤细的风格。
由于这种文字受到书写工具的限制,所以笔道都是直的,有时与圆转相同。
故而字形瘦长,线条细而硬,瘦且直,呈平直,瘦劲的风格。
b形体结构还没有完全定型。
一个字刻怎样去写,还没有完全固定下来,并保留着浓重的描画物象的色彩。
如字形可方可圆,笔画可多要少,方向可正可反,写法可横可竖,偏旁可左可右,还有多种异体,还有合文写法。
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所谓青铜器是铜和锡合金制造的器皿。
这种合金更坚固,因其颜色发青,故称青铜器。
主要有乐器“钟”,食器“彝,尊,爵”,洗器“盘”,兵器“戈,戟”等。
1、产生青铜器,殷代末期就有了,但毕竟是很少。
周代是用青铜器的极盛时期。
西周时代,青铜器主要是王室的器皿。
而诸候没有铸造的权力。
到了东周,诸候称霸,青铜器也任意铸造。
但大量发现的还是西周,春秋的遗物。
所以,金文一般指西周时期的文字。
金文的内容,最初只是铸刻一些代表族名,国名的符号。
后来基本上记功绩,受封赏,刻铸以传后代,来显其荣。
因古代人用钟鼎作为铜器的总称。
前人曾称这种文字为“钟鼎文”,又因为言辞多是为了“铭刻不忘,永作记念”,又称“铭文”。
这些称呼都不能概括其特点。
因此,后人便改称金文,使文字摆脱了图画性。
这是汉字发展的第一块里程碑。
2、发现金文的发掘出土较早,东汉已见世。
《说文解字·序》:“群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其铭即刻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
”但在后代,发现这种金石文,认为是不祥之兆,没能重视。
到宋代出土较多,才开始研究,有了金石家,也有了盗墓之风。
到了清末民国初年,由于金文出土骤增,对金文的研究达到了高峰。
目前已出土的8000来件,单字是3093个,其中已考释出的有1894个。
清末在陕西山歧县出土的西周宜王时的《毛公鼎》,是鼎类器物的杰出代表。
现藏在台湾故宫博物院。
此鼎铸有铭文艺23行,共497个字,可称为举世罕见的长篇巨制。
3、特点①浑圆质朴的风格。
金文是甲骨文的直接继承,属殷商文字体系。
但因为大多数是用模型铸成的,先在模子上刻字。
刻不好,还可以修改。
所以,线条较甲骨文粗壮,不纤细。
曲笔较多,转弯处多圆笔。
故此,字形长圆,线条肥粗而自然,体势雍容。
结构日趋方正,大小均匀,呈朴实雄厚的风格。
②体结构仍不定型。
笔画可多可少,写法可横可竖,方向可正可反,偏旁可左可右,仍保留浓厚的描写物象的色彩。
但金文比甲骨文还是前进了一步,线条一般较为简易,异体字相对减少,合文大为减少。
1、产生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
广义的大篆包括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和六国文字。
这里的大篆指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
由于周平王东迁洛阳,秦占据了西周的故地,同时也继承了西周的文字,即是继承金文发展而来的。
因其带有地域性,有的难以识别。
大篆,也称籀(zhòu)文。
因其着录于字书《史籀篇》而得名。
《汉书·艺文志》:“《史籀》十五篇,周室王太史籀作大篆。
”⒉、字迹《说文》中保留了籀文225个,是许慎依据所见到的《史籀》九篇集入的,是我们今天研究大篆的主要资料。
大篆的真迹,一般认为是“石鼓文”。
唐初在天兴县陈仓(今陕西宝鸣)南之畴原出土的径约三尺,上小下大,顶圆底平象馒头似的十个像鼓一样的石敦子。
上面刻下的是秦献公十一年作的十首四言诗,是我国最早的刻石文字,经过失而复得,得而复失。
原刻的700多字,现存300多字。
这十个石敦现存故宫。
因内容记载畋猎之事,命名为“猎碣或雍邑刻石”,唐诗人韦应物认为石的形状象鼓,改名“石鼓文”,现作为大篆的代表。
3、特点石鼓文具有遒劲凝重的风格。
字体结构整齐,笔画匀圆,并有横竖行笔,形体趋于方正。
大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保留西周后期文字的风格,只是略有改变,笔画更加工整匀称而已。
笔势圆整。
线条比金文均匀,线条化达到完成的程度,无明显的粗细不均的现象。
形体结构比金文工整,开始摆脱象形的拘束,打下了方块汉字的基础。
同一器物上几乎没有异体字。
字体繁复,偏旁常有重叠,书写不便。
四、小篆1、产生小篆是汉字第一次规范化的字体。
春秋战国时的“文字异形”,秦始皇统一后,采纳了丞相李斯的意见,推行“书同文字”的改革,统一了文字。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文字改革。
①“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即战国时期流行于东方的区域性文字——六国文字)②“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
”这就是说小篆是在大篆的基础上,简化了大篆的形体结构,改变了大篆的叠床架屋,复杂的写法,逐渐整齐统一,稳固定型而成,如“商:(大)(小)”③把原来没固定形式的偏旁部首统一起来,使一个偏旁只有一种固定的写法,如“(心),(衣),(水)”并确定了每个偏旁在汉字形体中的部位,不能随意正反,左右颠倒。
每个字的书写笔数也基本固定了。
这就使字体基本上定型化,统一化了。
2、字迹《说文》保存了小篆9353字体。
小篆的真迹是秦代重要书法家李斯所书的七种刻石:《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琅琊刻石》《芝罘刻石》《东观刻石》《碣石刻石》《会稽刻石》。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踌躇满志,到处巡狩,立石记功,颂扬他统一中国的功德。
这些记功于碑石上的字,都是李斯的小篆。
3、特点曲折宛转的风格。
小篆在大篆圆转的基础上进行加工,起笔和收笔大都是浑圆。
转角处都带弧形,曲折引长而划一,使线条更匀称圆转,字形长圆,体势雄健,已线条化了。
观《峄曲线之美,线条匀净圆畅,柔中带刚。
历来被视为篆书的正宗。
因笔画圆劲丰腴如筷子,古称“玉筋篆”,后代的篆书家,如唐山刻石》运笔宛转自如,字态活泼矫健,极尽代的李阳冰,南唐徐弦,无不从李斯的风范中立下根基。
用线条代替了图形。
小篆是规范的字体,比大篆更整齐定型。
用线条代替了复杂的图形,基本上脱离了图画,确定了汉字的符号性。
异体字也基本上废除了。
但仍保留大篆某些象形写实的特点。
另外,匀圆宛转的线条,弧线的连笔,起讫不清,不便书写。
“篆书”这个名称,在当时还没有。
直到汉代“隶书”出现以后,才把这种文字称为“篆书”。
因此,篆书是相对隶书而言的。
小篆正式通行的时间不长。
汉代就已不常用了,但是两千多年来,印章一直用小篆镌刻,篆刻是我国的传统艺术之一。
五、隶书秦代有两次文字改革,一是统一文字,由大篆改为小篆;二是使用了较小篆潦草些的隶书。
这是第二块里程碑——文字发展摆脱像形性。
1、产生隶书是从小篆脱胎出来的。
始于秦朝,经过两汉231年(前206—25)的演变,到汉代才臻于成熟。
隶书是汉代的主要通行书体。
这样说来,隶书可分秦隶,汉隶两个发展阶段,又称古隶和今隶。
早期的秦隶,实际上是小篆的辅助字体,是秦统一后因为政务繁忙,“奏事繁多,篆书难成”而产生的一种应急字体,是统一于民间不登大雅之堂的俗体。
秦代正式书体还是小篆。
秦隶实际上就是草篆,线条较小篆简直变弧线为直线,变圆转为方折,有一定的粗细变化。
这样书写起来就方便多了。
据说开始用这种字体书写的是处理徒隶之事的文书。
晋代卫桓《四体书势》“秦既用等比例,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书人佐书,曰隶字,汉因行之……隶书者,篆之捷也。
”唐代张怀《十体书断》“秦造隶书,以赴急速,为官司刑狱用之,余尚用小篆写。
”对“隶书”这个名称,历来说法不一。
有的说,这种书体首先在当时官府中办普通文书的徒隶(管狱讼的小官吏)中流行开来,所以叫隶书,并指名说是程邈(本是囚犯,因对文字改革有贡献,释出任御吏)所造,只能说是搜集整理隶书的人。
从“隶”字本义看,《说文》“隶,附着也”;《后汉书·冯异传》则训“属”,今仍有这个意义,并有“隶属”一词。
《晋书·卫恒传》《说文·弃》及殷注,都以隶是“佐助篆所不能”的。
所以说,隶书是小篆的辅助字体,因其书写简便快速,可以辅助篆书,也叫“左(佐)书”。
汉隶是西汉200年间,处于演进过程中,基本上沿用秦隶,还没定型。
西汉后期的简牍中的文字,才见到常有明显的“蚕头燕尾”特征的隶书,到了东汉,隶书才最后成熟。
其明显特征就是横画中取一长笔,形成“蚕头燕尾”的特征了。
2、字迹秦隶究竟是什么样子,很难断言。
因秦的竹木简书,现尚未发现。
今传秦度量衡上的和若干兵器上的刻文,和《泰山刻石》等比较起来,无疑是草率急就的草篆,还没有点画俯仰之势。
东汉碑刻《乙瑛碑》婉丽古雅,横画的燕尾与捺脚的波尾交待得十分清楚,有成熟隶书的明显特征。
《礼器碑》文静,温雅,整体瘦劲挺拔,画细处不见其薄,画粗处不嫌其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