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新课程标准下提升教学效果的策略
新课程标准下提升教学效果的策略引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于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采取有效的策略来提升教学效果。
本文将探讨一些简单而没有法律复杂性的策略,以帮助教师在新课程标准下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提升教学效果的策略1. 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应该对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明确规划,并与学生共享。
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助于学生理解课程内容,提高研究的效果。
2. 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研究风格和能力水平,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例如,结合讲解、讨论、实践和互动等不同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研究兴趣。
3. 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生动有趣的教学素材、实例和案例,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同时,鼓励学生提问、探索和发表观点,培养他们的自主研究能力。
4. 合理规划研究时间:教师应该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研究需求,合理规划研究时间。
避免课堂时间过长或过短,保证学生能够充分吸收知识,并有时间进行巩固和反思。
5. 提供及时的反馈: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学生研究成果的反馈,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及时纠正。
同时,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和交流,促进他们之间的研究互动和合作。
6. 创设良好的研究环境:教师应该营造积极、和谐的研究氛围,让学生感到安全和舒适。
同时,提供良好的研究资源和设施,以支持学生的研究需求。
7. 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教师应该与学生的家长保持密切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研究情况和需求。
通过家校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研究进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结论通过采取上述简单而没有法律复杂性的策略,教师可以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新课程标准下取得更好的研究成果。
这些策略既符合法律规定,又能够满足教学需求,是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值得尝试和推广的方法。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一、引言新课程改革的出台,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新课程的理念与要求,教学设计需要符合新课程的指导思想,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本文将在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方面进行探讨,从内容的选择、教学方式和评价方法等方面提出相应的理念与策略。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新课程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选择有挑战性且有趣味性的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通过课程自主安排、研讨交流和多元资源整合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内容。
在教学设计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阅读和写作实践,通过亲身体验,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往往是知识的主要传授者,学生是被动接受者。
而在新课程下,教学方法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伙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采用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和项目制学习等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评价的方法传统教育下,教学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强调对知识的记忆和应用能力。
然而,新课程下的教学评价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
评价方法应立足于学生的表现和成长情况,综合运用笔试、口试、实践操作和项目展示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同时,教师还应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激励学生进一步提高。
五、教学设计实施的策略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程的教学设计理念,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关注学生的差异性。
学生具有不同的兴趣、需求和学习方式,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进行个性化教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求。
2.创设情景。
通过创设情境和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例如,在数学课上,可以设计数学游戏和数学建模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乐趣。
新课程背景下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第一篇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预设与生成的冲突及平衡的五种策略】★★——问题提出教学是由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所以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但仅有预设是不够的★★——问题表象与析因1.教案管理过于死板, 导致教师形式主义抄写教案2、教案设计过于详尽, 导致教学过程规定太死3.教学目标设计以偏概全4.教师课堂教学问题设计不能真正启发学生思考5.教学课堂成为不折不扣的教案执行过程6.不善于挖掘学生本身所蕴藏的教学资源★★——行动策略1.教学设计与管理突破常规: 从思维狭隘、负担繁重的个人独立备课到集中智慧、同伴互助的集体备课;从形式主义的抄写教案到注重实效的思考“教学结构”2、把握课堂教学中的契机, 产生新的教学增长点3.挖掘学生本身所蕴含的教学资源4.探索课堂提问策略: 问题设计要拓展课程领域, 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问题设计要揭示矛盾, 引起思考5、创设情景, 创造生成【用教学机智最大化“偶发事件”潜价值】★★——问题提出课程的三维目标, 要求课堂教学更灵活更开放;师生关系的变化, 课堂教学更注重互动探究;多元化的文本理解, 增加了课堂中质疑的可能;课堂结构的变化, 不断动态生成的课堂等都需要教学机智★★——问题表象忽视偶发事件的价值, 只顾追求与预设的一致;只管教不管学, 无视学生的情绪与反应;无视学生问题的价值, 对其避而不谈或生硬拒绝★★——问题归因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没有充分考虑“学情”;教师自身知识和能力结构存在缺陷, 无法处理偶发事件★★——行动策略1.珍视并挖掘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 将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做一个敏锐的倾听者和发现者, 把“偶发事件”的价值最大化2.设计弹性教案, 拓展自主空间: 针对学情备课;灵活调整学情3、增加文化底蕴, 积累教学智慧, 灵活驾驭实施过程:难度过大, 变换角度;难以抉择, 活动缓冲(让学生进行讨论、课后查找资料等以赢得思考、调控的时间和资源);实事求是, 不文过饰非;灵活利用课堂评价的激励转化功能第二篇重建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危机与危机的转化模式】★★——问题提出★★——问题表象“填鸭式”教学, 学生被动接受;“强迫式”课堂教学预设, 学生扮演配角;思维缺席, 问题肤浅, 学生难以有砥砺思维的机会;放任的课堂, 缺乏主体性的灵魂★★——问题归因基础教育的价值观错位, 教师一叶障目;传统教育的学生观压抑学生发展;传统的课程观框束学生的学习内容;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单调★★——行动策略根据课堂上学情的变化及时调制自己的教学;巧妙地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做一个敏锐的倾听者;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情境;学生评价要多用激励, 慎用批评【激活学生学习自主性的七点建议】★★——问题提出★★——问题表象被动学习, 没有自己的学习目标;浅尝辄止, 没有深入思考的习惯;兴趣杂乱, 容易转移注意力;事不关己, 如课堂学习的旁观者;无可奈何, 像机械学习的“苦行僧”★★——问题归因课堂无魅力;学生性格、人格偏差;学习任务对学习主动性的挤压;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畸形的评价体系★★——行动策略创造性使用教材, 重建课堂魅力;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 缓解学习的压力;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学活动要灵活多样;寻找科学的魅力;关注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巧用情感评价, 使学生充满自信;保护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个体差异对教师能力的新挑战】★★——问题提出★★——问题归因教师存在理念误区, 默许分化现象;教师上课为完成既定任务赶进度, 顾不上关照全体;备课时忽略学情和差异★★——行动策略1.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备课2.分层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缓解: 分层设疑—自学看书—尝试练习—教师分类指导—归纳小结—分层作业3.因材施教, 及时调整和改变教学方法4.根据学情改变学习方式, 根据学习状态分层引导a.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在自主学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b. 提倡学生合作学习, 在合作中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c.对积极参与型的学生的引导, 要鼓励质疑并参与话题设计, 引导自我评价;对自由游离型学生的引导, 要强化诱因作用, 提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 交由他们回答, 或小组合作中发挥其作用, 从中认识到自己在小组中的作用;对受暗示参与型学生的引导, 要予以激励性评价, 课堂中要给一定的机会展示自己的成果, 体验成功第三篇实现有效课堂准备的三个维度【课堂教学目标的偏差与纠正策略】★★——问题表象教学目标叙写不当;活动的实效性差;教学任务完不成;“教学”一味跟着“预设”跑;三维目标的落实, 顾此失彼;“教学”一味跟着“学生”跑;“教学”一味跟着“考试”跑★★——问题归因对“课堂教学目标”的内涵还缺乏理论上、观念上的认识;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的分离;急功近利, 以“应试”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专业功底不够深厚, 学习视野不够开阔★★——行动策略1.了解“课堂教学目标”叙写的新要求: 行为主体学生化;行为状况动词多样化;行为条件背景化;行为标准表现程度具体化2.教学目标确定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3.课前通过访谈、集智备课、单元整体教学目标设计等形式提高教学目标设定的有效性4.采用“课例研究”和“课堂观察”的研究方法来提高教学目标实施的有效性5.采用访谈、反思和议课的形式来调整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案编写的细节与创新】★★——问题表象教学目标以设计以知识目标为主, 忽略三维目标落实;教学过程设计注重知识传授, 忽略方法参透;照搬现成的教案, 对学情分析不够;教案过于详尽, 过程预设过死;缺乏整体规划, 平均用力现象普遍;问题意识薄弱, 缺乏问题解决方案设计★★——问题归因教师过分看重教育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和预设性;教师习惯于按统一的标准衡量学生, 忽略学生的差异性;教师习惯于独立备课, 未形成集体备课的机制;教师缺乏对某一教学问题进行持续追踪的意识★★——行动策略1.正确定位教学目标;2.在认真分析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方案设计;3.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注意方法渗透a.在新授课的基础上总结学习方法, 在下一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运用所总结的方法展开小组合作学习b.设计思维发散点, 在课堂教学中抓住教学时机, 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做到举一反三4.编写解决某个具体问题方案5.编写单元整体教学方案【课堂教学资料利用的瓶颈与突破】★★——问题表象与分析只知有教材, 不知有课程;只知有教师, 不知有学生;只知用多媒体, 不知怎样用多媒体;只知有应试, 不知有素质;只知有教不会的学生, 不知有不会教的老师;只知临渊羡鱼, 不知退而结网★★——行动策略1.提供发展空间: “整个世界”都是课程资源2.抓住即时信息3.在交流中闪光4.开启社会的百科全书5.开发教材的第二生命6、开发实验室的课程资源:开放实验室, 为科学探究创设条件;让每个学生动手, 发挥实验室课程资源效益;提倡用日常器具做实验, 丰富实验室的课程资源7、开辟现代技术的广阔天地第四篇超越传统课堂形态的组织策略【重视课堂魅力的管理技巧】★★——问题表象发呆、走神;“做小动作”;“讲小话”;被多媒体吸引, 忘记学习任务和目的★★——问题归因心理失衡;厌学倾向;有意注意时间短;学习内容不适当;课堂学习环境的影响;“无爱”的教育方式;错误的教学和管理方法等★★——行动策略1.营造安静优美的学习环境: 谢绝吵闹和噪杂;布置教室;移走无关物品2.建立民主与规范的课堂新秩序3.合理的教师期望与真诚的关爱4.确定合理的教学内容5.有趣的学习活动: 巧妙导入;合作学习;进行游戏、比赛;采用多媒体手段;布置适当的练习(难度要适中、练习可以有所选择、要有趣味性和挑战性、有完成时间的限制、教师监测练习过程)6.机智地处理课堂问题: 旁敲侧击法;目光暗示法;变换语调法;行为指导法;心照不宣法;小组管理法7、控制教学时间与节奏:学习时间的有效连续;准备好教学过渡;关注学生情绪, 调控节奏8、提供有益的反馈和评价: 让学生明白评估的标准;评价要明确;肯定评价要多于否定评价【合作学习的“形”、“质”与效率】★★——问题表象合作学习的时机安排不当;合作学习的分组不科学;合作学习的规则不明确;合作学习的时间安排不足;教师对学生合作学习的评价不准确★★——问题归因教师没有真正领会“合作学习”的内涵;教师缺乏指导“合作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教师的评价没有走出选拔甄别的误区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程度不均衡;学生缺乏“合作学习”的技能技巧;学生缺乏自制力, 不专心, 易受干扰★★——行动策略1.科学组建合作小组, 应遵循“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的原则: 组内合作, 组间竞争, 让每个学生都偶展示自我的机会, 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制订小组合作的规则: 一个一个地说;别人说过的, 尽可能不重复;轻轻地说, 只要组内成员能听清楚;注意听, 听不懂马上问;整理小组研究成果, 准备大组交流2.明确“合作学习”的目标和责任分工: 激励者、检查者、记录者、报告者、操作者等, 小组角色应互相轮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小组长的管理、培训、相互交流, 提高小组长的管理水平)3、精选合作内容、体现合作过程: 设计合作学习的主题和流程, 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合作的问题设计要有思考价值;合作学习要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 与自主探索有机结合;教师要参与、指导学生的合作过程4、建立面向小组的评价方式:重视团体评价;注重感情因素, 实施鼓励评价, 激励学生不断创新;建立合理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促进小组间的竞赛与协作;评价切忌程式化第五篇扩大课堂教学评价的正向价值【教师口头评价六大“俗套”及创新】★★——问题表象滥用激励性评价;过于关注结果和即时表现, 忽视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带有主观偏见, 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评价含糊, 该评价时不予评价, 缺乏诊断和导向性;评价主体单一, 自评、互评流于形式;评价语言和标准单一、僵化, 滥用“表扬”现象严重★★——问题归因1.落后的教育评价观念的影响: 教师对课程目标和评价标准把握不够;对口头评价的做哟过、意义及原理缺乏足够的认识2、教师口头评价时的心理因素: “马太效应”的心理误区;“情感因素”的心理误区3.教师教育智慧方面的因素★★——行动策略1.从评价内容入手,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合多种信息, 诊断学业情况, 指明努力方向;关注情感体验, 促进感情投入2.从语言习惯入手, 改变不良的口头评价行为: 评价语言力求简洁而具体, 有启发性和指向性;评价语言要自然、亲切, 尊重学生, 富有真情实感3、从评价时机入手, 寻找恰当的口头评价时间: 即时评价;延缓评价;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情境, 增加课堂口头评价的有效性(有疑问、有惊叹、有笑声、有争议);把握激励时机的策略4.从学生特点入手, 因人而异实施口头评价: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进行口头评价;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和学业情况惊醒口头评价(期待式评价、对有个性的同学欲抑先扬);评价既关注个体, 同时也要关注全体5、评价的主题要多元化: 培养学生自我评价意识;引导学生互评;加强教师的评价【评价及评价反馈信息的良性互动】★★——问题表象对评估信息反馈不够及时;动态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估方式单纯通过书面测试, 考察知识技能;对评估结果的分析局限于知识点的掌握;教师对评估结果利用的方法不当;教师反馈评估信息时重集体反馈, 忽略个别差异★★——问题归因对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发展性评价理念的内涵认识不到位;对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重视不够;过分强调“以教定学”, 忽视了“以学论教”、“以学定教”★★——行动策略1.科学分析, 因材施教2.及时反馈评价信息3.分层反馈评价信息: 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反馈方式;反馈方式要结合课程的特点, 采取丰富多样的方式(当面交流, 评语沟通)4、探讨评价结果的分析与反馈策略: 注意分析、反馈的侧重点(代表性和普遍性问题、能力问题、原因分析);注意分析、反馈的方法(教师讲审题, 学生议问题;教师讲思路, 学生议解法;教师拓展, 学生迁移);抓住分析反馈之后的回顾环节与总结环节5、明确学生改进的要点, 制订改进的计划。
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范文
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第一篇范文: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策略和方法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新课程标准已逐步应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实践中。
初中化学作为基础学科之一,也面临着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在这一背景下,本文旨在探讨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如何实施有效的初中化学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一、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化学教学特点1.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标准提倡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探究、实践、合作等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
2.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新课程标准强调化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
3.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行为习惯。
4.重视实践与探究: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通过实验、调查、参观等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二、初中化学教学策略和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应运用提问、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情境教学:教师要善于创设生活情境和实验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化学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差异化教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化学学习中取得进步。
5.过程性评价: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关注学生的态度、方法、知识等方面的成长,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6.整合性教学:教师要善于整合化学与其他学科的知识,形成跨学科的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教学设计理念和策略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性,让学生在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因此,在教学设计方面应因时而变,灵活变通,在满足教学目标的同时,更要重视学生的实际需求,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优化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将探讨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和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探究式教学新课程强调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体验实践,使之过程化、体验化。
探究式教学小组对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性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设计中引入项目式教学、问题式学习等形式,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进行加强合作及提高互动交流的训练,达到相互促进和全方位的发展。
教师还可以通过提供资源、设置学会设计的难点和课堂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全面提高科学技术素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二、情境教学情境教学强调的是在现实情境中,让学生快速形成所学知识的应用场景,最大程度的提高学习效果。
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模拟、案例研究等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应该注重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更快地进入角色,感受到学习细节以及具有现实应用能力的体验,从而达到加深思维和记忆的效果。
情境教学还能够通过案例式教学,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实际问题背景、知识应用的意义和难点。
对于培养学生的研究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项目式教学在新课程中,项目式教学的理念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项目式教学鼓励学生在实际项目中学习和实践,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实践,快速获得学习成效。
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扮演的是主动学习者的角色,教师则扮演的是学习资源的协调者和指导者的角色,而项目作为教学资源的媒介,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的意义。
探索新课程美术教学的具体方法与策略
探索新课程美术教学的具体方法与策略美术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提高审美素养和创造力的重要手段。
然而,如今学生的需求不断变化,对于传统的美术教学方式往往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需求。
因此,教师需要探索新的课程美术教学方法和策略。
本文将探讨一些具体方法和策略,来帮助教师创新美术教学。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美术教学的前提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因此,教师应该通过不同的途径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并激发他们对美术的兴趣。
例如,可以在教室布置一些艺术品,将学生带到美术馆参观展览,或者与学生一起探讨当代艺术家的作品。
另外,还可以通过媒体技术,展示一些有趣的视觉艺术作品,如蒙太奇电影、数字艺术和互动艺术。
这些视觉作品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而且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为了进一步扩大学生的视野和提高他们的表现能力,教师应该设计一些纵向综合课程,将美术与其他科目结合起来。
例如,可以将历史、文学或科学知识与美术教学结合,通过课堂讲解和实践活动,来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能力。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将会对已知的概念加深理解,同时也能从中学到很多新的知识和技能。
三、利用数字技术如今,数字技术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美术教学也不例外。
通过数字技术,学生可以进行更自由和创新的创作,同时也可以运用独特的创意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想法。
数字技术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不同的绘画和组图技巧,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素材来源。
四、寻找新的教学工具教师还可以寻找一些新的教学工具来帮助他们创新美术教学。
例如,3D打印技术可以帮助学生将他们的设计变成实物,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卡通动画和手绘视频制作也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教学形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生动地理解和学习美术知识。
五、关注学生的需求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应该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例如,对于那些热衷绘画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参加绘画比赛等活动,鼓励他们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技能。
对于有些学生可能会希望深入了解理论知识和技巧,教师需要提供更多的书籍和参考资料。
新课标课堂教学策略
新课标课堂教学策略
新课标课堂教学策略的制定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采用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本文将从学生主体性、多元评价、信息技术等方面探讨新课标课堂教学策略。
一、注重学生主体性
新课标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培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讨论式教学、合作学习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多元评价
新课标要求教师采用多元评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教师可以采用平时成绩、作业、小组讨论、实验报告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
三、信息技术
新课标要求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手段来展示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教育软件等提供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新课标课堂教学策略的制定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教师需要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培养,采用多元评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并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这些策略的应用,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基于新课程标准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及案例分析
基于新课程标准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及案例分析高中数学是学生必选科目之一,在新的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教学也面临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教学策略和案例分析两方面来探讨基于新课程标准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一、教学策略1.把握核心素养。
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高中数学教学也要建立在核心素养的基础上。
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注重强化课程的“覆盖度、连贯度、关联回”等核心素养。
2.注重实际应用。
针对高中数学的抽象性和理论性特点,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发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要通过特定的例子来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点的实际应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多元化、多样性的教学手段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除了传统教学法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入游戏、模拟、演示、研究等非传统教学手段。
二、案例分析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对于某些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我们可以通过教学案例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
下面我们以高中数学必修三中的三角函数为例来讲述教学案例的设计和实施。
教学目的:深入掌握三角函数的概念、特点及常见图像,并能够熟练掌握三角函数的计算方式。
教学案例:1.教师设计了一张PPT,展示三角函数相关的公式和图像,让学生通过PPT了解三角函数的基础知识和相关图像。
2.教师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共同探讨三角函数的实际应用,例如基站角度的测量、航空航天领域中的三角函数应用等,以让学生了解三角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三角函数的计算和求解实际问题的习题,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教师通过收集学生提出的问题,解答学生的疑惑,让学生对三角函数有更深层次、更深入的认识。
教学效果:通过教学案例的实施,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三角函数的特点和应用,并能够通过实践习题熟练掌握三角函数的计算方法。
总结:基于新课程标准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采用多元化和多样性的教学手段,灵活运用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策略与方法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策略与方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要求。
下面,我将从教学背景、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介绍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的相关内容。
一、教学背景1.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新课程强调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语文识字写字作为语文学习的基础,需要更好地融入到新课程的教学中。
2.社会的发展变化: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和途径日益多样化,而传统的纸质书籍逐渐被电子设备所代替。
这也对识字写字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教学策略1.任务驱动:通过设置具体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设计一些生活化的任务,要求学生识别身边生活中的汉字,或者通过综合素材的阅读与分析,让学生主动掌握识字写字的技巧和方法。
2.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语文水平和兴趣特点,设计差异化的识字写字教学。
对于一些识字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进行扩展性阅读和写作,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对于一些识字困难的学生,可以采用分步式教学,重复训练,引发他们对识字写字的兴趣和自信心。
三、教学方法1.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具体例子和图像素材,为学生展示汉字的结构和笔画顺序,以及不同词汇的用法和搭配。
通过多媒体辅助,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识字写字的技巧。
2.游戏化教学:通过设计一些趣味性和互动性强的识字写字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可以开展字音字形配对游戏、找出汉字笔画的顺序游戏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提高识字写字的效果。
3.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互相合作、互相交流,共同解决识字写字中的问题和难题。
通过合作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需要与时俱进,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任务驱动、因材施教等教学策略,并结合多媒体辅助、游戏化教学和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汉字的兴趣和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新课标下的解决问题课型教学策略
新课标下的解决问题课型教学策略解决问题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的重要能力之一。
针对新课标下的解决问题课型,教师可以采用一系列有效的教学策略,以帮助学生培养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技巧,让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找出问题的关键和解决途径。
2.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团队合作、分享与探究的精神,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分析问题、拆解问题、寻找问题的逻辑关系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和思维训练。
2.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教师可以通过提供案例分析、模拟演练、解决实际问题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本质,并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创新项目、实践操作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4.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小组活动、分工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并通过小组合作中的交流与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新知,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2.协作学习法:教师可以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相互交流和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3.实践探究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实践探究,让他们亲身体验问题解决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案例分析法:教师可以提供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关键和解决思路,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5.规范化教学法:教师可以提供规范化的解决问题步骤和方法,引导学生按照规范进行解决,培养学生的条理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改下我的教学策略
新课改下我的教学策略新课改对于教学策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
在新课改下,我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策略:一、启发式教学策略:启发式教学策略是一种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学方式。
在新课改下,我将引导学生通过提出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式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他们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可以设计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合作进行探究性学习。
在教授短诗时,我可以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短诗读起来很有感觉,而有些短诗读起来却平淡无奇?”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通过分析诗句的语言运用、意境、韵律等因素,找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多元化评价策略:多元化评价策略是指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反馈。
在新课改下,我将不再依赖传统的笔试和考试评价,而是通过观察、访谈、作品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在教学一堂课后,我可以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对学生进行评价。
我会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是否积极参与讨论、思维活跃程度、人际交往等方面;我还会进行个别访谈,了解学生对于本堂课的理解和学习收获。
通过这样的评价方式,我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针对性的教学反馈。
三、情景教学策略:情景教学策略是一种通过创设真实或情景化的学习环境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教学方法。
在新课改下,我将通过情景教学策略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在教授一篇记叙文时,我可以通过创设情景,进行角色扮演。
我可以选择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然后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来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心理。
通过这样的情景教学,学生能够亲身体验故事情节和人物心理,提高他们的情感投入和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下提升教学效果的策略
新课程标准下提升教学效果的策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已经成为了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重要指导文件。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升教学效果,教师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策略性的调整和改进。
一、理解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首先,教师需要深入理解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包括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尊重个体差异等。
这一理念将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关注学生的需求,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二、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师需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的更新和调整,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2. 多元化教学方法: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探究学习、合作学习、项目学习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重视学生评价与反馈1. 过程性评价: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实施过程性评价,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 个性化反馈: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应提供个性化的反馈,指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1. 教学研究与交流:教师应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和交流活动,分享教学经验和心得,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2. 课程资源建设: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五、加强家校合作1. 信息沟通: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定期向家长报告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步,共同关注和支持学生的发展。
2. 共同参与: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局面。
通过以上策略的实施,我们相信教师能够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复习资料10-11章)第十章教师启发引导的策略1、在课程改革中,怎样来认识教师于学生的关系呢?(1)教学是教师于学生的交往(2)教学是教师于学生的对话(其突出特征是开放性和启发性)(3)教学是教师于学生的互动(4)教学是教师于学生的合作(5)教学是教师于学生的理解2、教学交往的特点:(1)就交往的目的来说,教学交往是有目的的、“自觉”的活动,它的目标主要指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获得的发展,是由这一目标派生出来的“产品”(2)就交往的主体来说,学生于教师都是活动的主体,他们在人格、权利和自主性方面是“平等”的,但在信息的拥有和交往中的作用方面却又是不“对等”的。
(3)就交往的内容来说,其主题是被“规定”了的,具有“规范”意义的,因此,教学的交往是以教材为“话题”的师生相互作用。
(4)就交往的结构来说,这种交往常常是有计划的、相对“有序”的,或者说,是被精心组织起来围绕一定目标展开的。
3、理解的基本涵义是:意义沟通、相互解释、设身处境、共同体验、宽容悦纳。
4、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扮演的角色: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反思者。
教师在调适自己的角色时,要注意以下三方面的习得:(1)民主、平等、宽容的态度;(2)激励、启发、引导的方式;(3)自律、超越、创新的精神。
5、教师启发引导的策略有:教师言语讲授的策略、教师置疑问难的策略、教师的演示策略。
6、言语讲授(定义):是指教师以语言为载体,向学生传输知识信息、表达思想感情、启迪学生心智、指导学生学习和调控课堂的一类教学行为。
讲授的主要任务在于:说明新旧知识的关系和联系;填补学生原有经验于新知识之间的缝隙;剖析新知识自身各要素之间的关联。
言语讲授的基本要求:采用“启发式”。
7、言语讲授从教师运用策略的侧面说,应当遵循以下的要求:(1)组织学生的表象(2)联系学生的经验(3)推动学生的参与(4)多种方法的配合(5)精要生动的表述。
新课程标准下提升教学效果的策略
新课程标准下提升教学效果的策略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行,提升教学效果成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将探讨一些简单且没有法律复杂性的策略,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
1. 知识结构与教学内容的对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确保所教授的知识结构与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教学内容相对应。
教师可以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细致研究,确定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然后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活动,以确保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 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新课程标准倡导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例如,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问题解决学习、案例分析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此外,教师还可以融入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创新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例如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设计项目、开展调研等。
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在学习中主动探索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
4.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引发问题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并将其融入到教学中。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展示、讨论、辩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信心。
5. 综合评价与个性化发展新课程标准强调综合评价,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进行评估。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
例如,可以为学生提供选择性作业、个性化学习计划等,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潜能。
通过以上策略的实施,教师可以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新课程标准下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
然而,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以适应学生的需求和教学的实际情况。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知识结构第一章教学策略的涵义解析一、“教学”含义的理解。
唤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过程。
教育可以被看成是一系列精安排的外部事件,其目的是为了支持内部的学习过程。
二、教学策略的含义。
教学策略:是为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在清晰分析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对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做出安排并进行调节与控制的执行过程。
三、教学策略的一般特征:1、它是为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的教学设计中的一个指向实践操作的项目。
2、它是遵循教学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以一定的教育理念和策略思想为依据,选择,安排和统合教学的形式与方法。
3、它既是一种对教学形式与方法的相对有序和有机的构造,又是一个有目的的审视,调节和不断控制的执行活动。
4、如果说“模式”侧重于程序与架构,“策略”则更接近于方法与形式。
可见,心理学更强调的是策略的技能特性和框架特点,它是一种能够普遍用具体操作情境的技能和规则。
四、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为组织教学环境提供一定的结构,程序和步骤,静态看,它是多因素组成的结构,动态看是一系列链接的活动,它具有简约性,概括性,理论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点。
教学模式包含教学策略,它规定着教学策略和方法。
教学策略是教学模式的具体化,受模式制约,先有模式,后有策略。
五、教育策略与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方式,手段,途径。
它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化,受制于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层次高于方法,包括组织合监控,反馈,调节等内容在外延上大于教学方法。
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实践。
第二章课程目标与教学策略目标功能:课程与教学目标有助于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测量与评价以及选择和运用教学策略,提示学生学习方法。
它对具体的教学活动具有指导,操作,调控与测度作用。
一、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关系(一)课程与教学目标是课程功能在学校教育中的体现。
(二)课程与教学目标有一个逐级具体化的体系。
新课改下我的教学策略
新课改下我的教学策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育教学方面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新课改下,我将采取以下教学策略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新课改要求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因此我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授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并通过实际操作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通过开展实验、实地考察等活动,我将让学生亲自实践,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将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
新课改要求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我将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和环境。
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搜索资料、归纳总结,培养他们的自学和自我管理能力。
我将倡导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鼓励他们在小组中进行合作探究、交流讨论。
通过互动合作,学生可以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
新课改要求学生具备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因此我将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除了传授知识,我还将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创造能力等。
在教学中,我将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在英语课上,我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英文演讲、听力练习等,提高他们的英语能力。
新课改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教育教学空间,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采取创新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我们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他们在未来的竞争中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策略与方法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策略与方法1. 引言1.1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策略与方法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策略与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语文教学要求的提升,传统的识字写字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并创新适合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需要充分理解教育教学的理论基础,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
针对识字教学和写字教学,我们需要提出相应的策略和方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和游戏化教学方法也是新课程下值得尝试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的发展趋势将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
教师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在新课程背景下灵活应对,并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兴趣,为他们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正文2.1 理论基础分析在语文识字和写字教学中,理论基础是非常重要的。
认知心理学理论对于指导识字写字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认知心理学强调个体对信息的处理和学习过程,教师可以通过了解学生的认知过程来制定更有效的教学策略。
语言学理论也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之一。
语言学理论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语言的结构和规律,从而指导学生正确地识字和写字。
教育心理学理论也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理论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从而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
理论基础分析是语文识字写字教学的基础,只有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上,教学才能更加有效地进行。
2.2 识字教学策略识字教学策略在新课程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语文学科的基础是文字,而文字的理解和识别是学生语文学习的第一步。
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字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同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策略。
教师可以利用视觉教学法来帮助学生识字,通过展示图像、图片、动画等视觉资料,引导学生快速识别并记忆字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一、引言新课程改革是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为学生提供更为完善、现代化的教育体系,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
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的制定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学设计理念1.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新课程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兴趣、学习风格等因素,采用差异化的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宜的学习机会和资源。
2.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新课程要求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尝试,并提供适当的学习环境和资源,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注重跨学科整合新课程要求学科之间的融合与整合。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积极寻找学科之间的联系,将知识与技能进行跨学科的整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同时,教师还应借助合作学习等方法,促进学科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4.强调实践与实践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精神的培养。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实践经验,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课程活动,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
三、教学设计策略1.拓宽教学资源教师应积极拓宽教学资源,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技术,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材料,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例如,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借助网络资源进行学科拓展等。
2.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应多样化,既包括讲授法、讨论法等传统教学方法,也包括合作学习、问题解决、案例研究等现代教学方法。
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3.开展项目式和研究性学习通过项目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某一主题或问题,培养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项目和研究课题,引导学生进行调查、探究和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探讨新课标实施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探讨新课标实施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新课标的实施已经成为了当今教育领域的热点。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学方式和方法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因此,在新课标实施下,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变革也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新课标实施下的教学改革现状、教学策略的创新和教学方法的优化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新课标实施下的教学改革现状随着新课标实施的不断深入,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新课标的实施下,教育教学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型向素质教育型、综合素质型、创新能力型转变。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培养和品德把握等方面。
为此,教师们应该适应新课程标准,掌握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积极探索创新的教学方式,创造性地调整教学结构,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策略的创新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一系列行动计划和方法。
针对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在教学策略的应用方面应采取一系列创新措施。
1. “教学理解+应用策略”:教师们应该采用建立概念图、归纳总结等方法,让学生在理解某个知识点的基础上,再进行应用练习,并给予适当的反馈。
2. “交互策略”:教师在课堂上强调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吸收知识,从而真正实现对知识的掌握。
3. “多元化策略”:教师可以采用教学游戏、小组讨论等多元化的教学策略,从而让学生更加轻松有效地掌握知识,提升了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法的优化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特定的场景中,为了实现教育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技术手段和组织形式。
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教师在教学方法方面应该注重两个方面的优化。
1. 个性化教学方法: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师应该将多种技术手段引入到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
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教育APP等平台,让学生在自己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学习,并通过评估系统进行自测和反馈。
2. 合作教学方法:这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通过合作学习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社交背景、学习动机等多个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知识结构第一章教学策略的涵义解析•一、“教学”含义的理解。
•唤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过程。
教育可以被看成是一系列精安排的外部事件,其目的是为了支持内部的学习过程。
•二、教学策略的含义。
•教学策略:是为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在清晰分析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对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做出安排并进行调节与控制的执行过程。
•三、教学策略的一般特征:•1、它是为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的教学设计中的一个指向实践操作的项目。
•2、它是遵循教学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以一定的教育理念和策略思想为依据,选择,安排和统合教学的形式与方法。
•3、它既是一种对教学形式与方法的相对有序和有机的构造,又是一个有目的的审视,调节和不断控制的执行活动。
•4、如果说“模式”侧重于程序与架构,“策略”则更接近于方法与形式。
可见,心理学更强调的是策略的技能特性和框架特点,它是一种能够普遍用具体操作情境的技能和规则。
•四、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为组织教学环境提供一定的结构,程序和步骤,静态看,它是多因素组成的结构,动态看是一系列链接的活动,它具有简约性,概括性,理论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点。
•教学模式包含教学策略,它规定着教学策略和方法。
教学策略是教学模式的具体化,受模式制约,先有模式,后有策略。
•五、教育策略与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方式,手段,途径。
它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化,受制于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层次高于方法,包括组织合监控,反馈,调节等内容在外延上大于教学方法。
•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实践。
第二章课程目标与教学策略•目标功能:课程与教学目标有助于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测量与评价以及选择和运用教学策略,提示学生学习方法。
它对具体的教学活动具有指导,操作,调控与测度作用。
•一、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关系•(一)课程与教学目标是课程功能在学校教育中的体现。
(二)课程与教学目标有一个逐级具体化的体系。
教育方针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的→教学目的。
(三)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四)教学目标•(一)整体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整体教学活动中的统一实现——是选择和运用教育策略首先应注意的问题。
(二)累积性——历时性目标的一种共时性表述。
(三)双部性——外显行为与内隐变化的相互结合。
(四)灵活性——有所选择,有所侧重的要求。
(五)共振性——多种教学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六)开放性——预定目标与生成的个性化目标兼容。
•三、怎样根据课程与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策略•(一)要在“全面育人”上下功夫(二)要在“结合渗透”上下功夫•1、要上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与发展过程注意将结论的记取同体验、探研与发现活动结合。
(传授与发现结合)2、要充分发挥知识与技能的教育价值和发展价值,把知识与技能中的人文因素,思想因素,方法论因素都发掘出来。
(传知识与育人结合)3、要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重视学法指导,使学生主动学习(主导与主动结合)。
4、教师要以积极的思想感性和行为风影响学生(身教)。
•(三)要在“突出重点”上下功夫•应在“全面达成”目标的策略思想指导下,着眼于整体的课程内容和长时的学习活动,有计划、有重点地分析具体内容的特点,突出重点,讲求实效。
•(四)要在“持续发展”上下功夫•1、要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好宽厚扎实的知识与技能基础,关注知识技能发展的综合运用。
•2、要重视,培养学生智能,特别是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寻求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要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掌握相应的结构,可得其中涵蕴的方法和策略。
•4、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顽强的意志。
•(五)要在“因材施教”上下功夫•第三章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原联合国国际教育委员会负责人库姆斯认为,教育改革有四个障碍。
•物质障碍(缺)、行政管理障碍(体制)、哲学障碍(观点)、心理障碍(观念)•一、什么是课程理念课程理念是人们的一种“教育观念”,是一种对“课程”的理性化认识。
课程理念的更新是新课程的实际变革最重要的内部条件。
•二、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有什么关系•(一)课程理念是课程变革的深层动因。
•课程变革可以在三个层面上展开: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课程制度的变迁。
其中,课程理念的演变是课程变迁的深层动因。
•(二)教学观念是教学行为的依据1、教育观念:是对教育问题的具体看法与认识的集合,包括人才观,质量观,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等,其中,课程观与教学观联结最为紧密。
2、教师的教育观念首先要影响其教育态度,教育方式与策略,进而影响其教育行为,最终转化为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三)掌握教学策略要强化课程意识•课程意识:就是人们在考虑教育教学问题对于课程意义的敏感性和自觉性程度。
•三、新课程的倡导基本理念有哪些?(5观)•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1、“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
2、“科学与人文交融”的课程文化观。
3、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生态观。
4、创生与发展取向的课程实施观。
5、民主化的课程政策观。
•四、学校教学要树立什么样的教学观念?•1、学校是教育改革的中心,科学探究的中心(双重身份)。
2、课程是经验(经验在实践中形成)。
3、教材是范例。
4、教室是实验室。
5、教学是对话(交流与知识构建的活动)。
6、教师是研究者。
7、学生是知识的构建者。
8、家长是教育的伙伴。
•五、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怎样贯彻和渗透于教学策略中?•(一)明确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1、改革育人模式。
重视课堂目标的整体联动。
•2、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
•3、转变学生学习方式:重视主动参加,乐于探索,勤于动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在“做中学”,“用中学”。
•4、促进教学相长。
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育,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充分利用课程资源。
•(二)研究课程实施的实际问题1、密切关注学校发生的变化。
2、认真研究教师的教学决策。
3、切实提高教学的实施水平。
•(三)指导教学的几条思路。
•1、发挥教学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变“教课本”为“用课本教”。
(操作上:①改变课程实施取向。
②拓宽内容领域。
③注重资源开发。
)•2、建立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变“传话”为“对话”。
(要求:①教师成“平等中的首席”。
②要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
③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3、加强实践经验与书本知识的联系——变“书中学”为“做中学”(怎么做:①拓宽生活路径②搭建经验共享平台③展现获得结论的过程)。
•4、注重学生素质的深层建构——变“教书”为“铸魂。
”(①化知识为智慧。
②变行为为素养。
③积文化为品格。
)•5、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运行体系——变“教案剧”为“教育诗”。
(关注的问题:①精心设计与灵活变通养行。
②思想观念与策略方法同步。
③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结合。
)•第四章课程内容的认知性加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认知是他们课程学习的基本心理历程,包括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
•一、怎样做好课程内容认知性加工(一)让学生全面地认知课程内容中包含的信息,材料,结构,方法等。
(二)掌握认知性加工的一般策略。
即课程内容的预热化,生活化,问题化,操作化,结构化。
•二、课程内容的预热化策略。
1、从已知到未知,由旧知引新知。
2、指导学生自学,提供预习线索。
•3、定向积累经验,收集有关信息。
4、进行尝试探索,倡导主动涉与。
•三、课程内容生活化的含义•就是要充分注意课程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与学生经验世界联系,促进学生运用来自现实生活的个性化经验去理解,去把握所要学习的知识。
本质上就是学生已有经验同新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
•四、课程内容问题化的策略、方法:•课程内容问题化的关键是真正挑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形成“认知冲突”,使处于问题情境中的学生有强烈的追本求源欲望,并通过问题的解决,自主地建构知识,发展智慧和能力。
•操作方法:1、将教材中的定论或知识,按其逻辑构成关系分设为若干问题,再将这些问题链接起来,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学习与尝试,掌握知识与技能。
2、教师提供蕴含实际问题,与学习内容相联系的学习材料,使学生在“真实任务情境”中围绕“主题”进行认知学习。
这时,主题即课题完成课题就会学到知识,习得策略和方法。
•五、课程内容操作化的实质就是将那些够让学生通过活动操作而掌握的知识,尽可能编在一个有序的活动中,用“动”的方法来解决“静”的知识,“从做中学”。
•六、课程内容的结构化的实质是对知识加以系统组织,凸显其内在结构,形成学科“知识树”。
第五章课程内容的情境性设计•一、情境性设计的含义及类型•含义:指由教师创设或利用的一切刺激学生学习的物质手段和精神文化环境。
•类型:实在情境,图像情境,符号情境。
特点:直观性、典型性、稳定性•二、怎样进行课程内容的情境性设计•(一)富集课程资源所谓课程资源:就是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包括要素来源(作用课程并作为课程要素的来源),实施条件(作用课程却并不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的来源。
)(二)获取替代经验。
(三)促使感同身受。
(四)提供学习诱因。
(五)运用模拟情境。
第六章课程内容的情感性处理•新课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的达成,倚重于课程内容的情感性处理。
•一、教学中情感的三个源点:教师情感,学生情感,教材情感。
•二、教材内容情感因素及策略。
•显性情感因素含在艺术类语言类教材中运用展示情感策略•隐性情感因素含在史地类教材中运用发掘、诱发情感策略。
•悟性情感因素美术教材中运用发掘、诱发情感策略。
•中性情感因素科学类教材中运用赋于情感策略。
•三、课程内容的情感性处理策略•1、展示情感。
2、发掘情感。
3、诱导情感。
4、赋予情感。
5、调节情感。
第七章课程内容的活动性展开•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强调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他们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便提出了“活动教学”。
•一、什么是活动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它与其他教材或知识的呈现方式,又是教师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与教师的其它教学方式存在一种互补,交叉与结合的关系。
•二、怎样开展活动教学(课程内容的活动性应怎样展开)。
•课程内容的活动性展开大体包括三类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活动,即实践活动,符号活动,综合活动,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