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战国策共31页

合集下载

国学经典《战国策》(西周)原文 译文pdf

国学经典《战国策》(西周)原文 译文pdf

薛公以齐为韩魏攻楚 (4)秦攻魏将犀武军于伊阙 (7)秦令樗里疾以车百乘入周 (8)雍氏之役 (10)周君之秦 (13)苏厉谓周君 (15)楚兵在山南 (17)楚请道于二周之间 (19)司寇布为周最谓周君 (21)秦召周君 (23)犀武败于伊阙 (24)韩魏易地 (26)秦欲攻周 (27)宫他谓周君 (29)谓齐王 (30)三国攻秦反 (31)犀武败 (32)国学典籍《战国策》,又称《国策》,为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原作者不明,一般认为非一人之作。

资料年代大部分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料的记载。

原书名不详,书中文章作者也不知是谁,成书推断也并非一时。

刘向编撰后,删去其中明显荒诞不经的内容,按照国别,重新编排体例,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卷,分十二国的“策”论,全书现存497篇。

内容以战国时期,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同时反映了战国时期的一些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战国策》善于述事明理,描写人物形象逼真,大量运用寓言、譬喻,语言生动,富于文采。

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所以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集,对中国两汉以来史传文政论文的发展有相当影响。

薛公以齐为韩魏攻楚《薛公以齐为韩魏攻楚》是一篇文言文,出自西汉文学家刘向编的《战国策》。

文言文薛公以齐为韩、魏攻楚,又与韩、魏攻秦,而藉兵乞食于西周。

韩庆为西周谓薛公曰:“君齐为韩、魏攻楚,九年而取宛、叶以北,以强韩、魏,今又攻秦益之。

韩、魏南无楚忧,西无秦患,则地广而益重,齐必轻矣。

夫本末更盛,虚实有时,窃为君危之。

君不如令弊邑阴合于秦,而君无攻,又无藉兵乞食。

君临函谷而无攻,令弊邑以君之情谓秦王曰:‘薛公必破秦以张韩、魏。

所以进兵者,欲王令楚割东国以与齐也。

’秦王出楚王以为和,君令弊邑以此德秦,秦得无破,而以楚之东国自免也,必欲之。

楚王出,必德齐,齐得东国而益强,而薛世世无患。

秦不大弱,而处之三晋之西,三晋必重齐。

战国策(繁体横排校注版)

战国策(繁体横排校注版)

读书笔记
大先森整理綱目清晰,驚為天人。
目录分析
戰國策卷一 戰國策卷二
戰國策卷三 戰國策卷四
1
戰國策卷五
2
戰國策卷六
3
戰國策卷七
4
戰國策卷八
5
戰國策卷九
戰國策卷十 戰國策卷十一
戰國策卷十二 戰國策卷十三
戰國策卷十五
戰國策卷十四
戰國策卷十六
戰國策卷十八
戰國策卷十七
戰國策卷十九
戰國策卷二十一
戰國策卷二十
戰國策卷二十二
戰國策卷二十 1

戰國策卷二十 2

3 戰國策卷二十

4 戰國策卷二十
六5 戰國策卷二十七源自戰國策卷二十八 戰國策卷二十九
戰國策卷三十 戰國策卷三十一
戰國策卷三十三
戰國策卷三十二
附錄
作者介绍
这是《战国策(繁体横排校注版)》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精彩摘录
这是《战国策(繁体横排校注版)》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战国策(繁体横排校注版)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電子化
七戰
古籍
二十一戰
脫衍
三十一戰
战国策
思想
戰國策 國策
二十六戰
繁体
二十九戰
八戰
三十戰
二十七戰
四戰
九戰
内容摘要
《戰國策》是一部記載戰國時期,以策士言行為主的史書。雜記了東、西周,以及秦、齊、楚、趙、魏、韓、 燕、宋、衛、中山諸國之事。《戰國策》思想傾向於法家、縱橫家、道家,由於其過於強調爭名逐利,與儒家正 統思想相悖,一直受到歷代學者的貶斥。《戰國策》成書非一人或一時,大多數篇章的原作者已不可考。漢劉向 輯錄為三十三篇幷定名。宋鮑彪、元吳師道先後進行校訂。本書制書標準如下:①追求完美的閱讀體驗,原文及 註差異化顯示。②精校。用字力求準確,拒絕亂碼、錯字;拒絕內容的脫、衍、誤、倒。③推動古籍電子化,做 專業的通鑑電子版本。

《战国策》原文及译文

《战国策》原文及译文

《战国策》原文及译文《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

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

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

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

吴师道作《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注》。

本文仅摘选部分章节展示秦一·卫鞅亡魏入秦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

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

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傅商君,辞不受。

孝公已死,惠王代后,莅政有顷,商君告归。

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

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

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

’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卫鞅从魏国选往秦国,秦孝公让他做相国,封给他商地,称为商君。

商君治理秦国,法令大行,正直无私,惩罚违法者不避强宗大族,奖赏有功者不偏袒亲属近臣,法纪涉及太子,连太子的老师也要受刑。

商君的法令施行一年之后,路上丢失的东西没有人去捡拾,老百姓不敢乱取非分之财,国家兵力强大,各诸侯因此而害怕秦国。

但是,商君执法过于苛刻严峻,只是用强制手段迫使群臣百姓服从而已。

秦孝公用商君法令治国八年后,大病不超,想把王位传给商君,商君辞谢不接受。

后来,孝公去世,他的儿子惠王继位,执政不久,商君害怕惠王陷害自己,想要回到魏国去。

有人对惠王说:“大臣声望过重,将危及国家,左右辅佐的人员过分亲近,将危及君王自身。

如今,连秦国的妇女孩童都在谈论商君的法令,却没有人谈论您大玉法令的。

这是商君反臣为主,而大王您倒变为人臣了。

那商君本来就是大王的仇敌啊!希望大王对他采取措施。

先秦历史散文 -——国语、战国策

先秦历史散文 -——国语、战国策
二、“尚礼”的倾向 宣扬等级制度、道德规范和礼节礼仪,其中还有不
少“忠”、“信”、“仁”、“义”等道德观念的 论述。 例如,《晋语四》记宁庄子之言曰:“夫礼,国之 纪也。……国无纪,不可以终。”可以看出其对 “礼”的崇尚。
第二节 《国语》的思想倾向
但是有些篇章中以肯定的态度记述了其他各家观 点。
如《晋语》前四卷写晋献公诸子争位的故事, 献公宠妃骊姬的阴谋,太子申生的被谗冤死,公子 重耳的流亡等。
第三节 《国语》的艺术特色
人物特点: 由于国别史的特点,有时记叙某一国事件时,集
中写个人言行,有向纪传体过渡的趋势。
重点篇章 《召公谏厉王弭谤》(P95)
(一)结构上首尾叙事,中间记言,事略言详, 记言为主,体现了《国语》的一般特点。
先秦历史散文 ——《国语》
第一节 《国语》的成书及体制 一、《国语》的成书 (一)概况:《国语》又名《春秋外传》,是我国
第一部国别体史书,21卷,分载周、鲁、齐、晋、 郑、楚、吴、越八国之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
(二)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初年。
第一节 《国语》的成书及体制
(三)作者:相传为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现代学界普遍看法是,《国语》主要来源于春
秋时期各国史官的记述,后来经过熟悉历史掌故的 人加工润色,大约在战国初年或稍后编纂成。
第一节 《国语》的成书及体制
二、《国语》的体制
(一)基本体制:国别体。
起讫年代:上起周穆王十二年西征犬戎(约前
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
主要内容是通过人物的言论,反映春秋列国的
政治、军事、外交活动。
一、《国语》中主要反映了民神并重观念。
在神与人的关系上,人神并重,由对天命的崇拜,转

《战国策》原文及译文

《战国策》原文及译文

《战国策》原文及译文《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

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

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

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

吴师道作《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注》。

本文仅摘选部分章节展示秦一·卫鞅亡魏入秦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

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

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傅商君,辞不受。

孝公已死,惠王代后,莅政有顷,商君告归。

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

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

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

’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卫鞅从魏国选往秦国,秦孝公让他做相国,封给他商地,称为商君。

商君治理秦国,法令大行,正直无私,惩罚违法者不避强宗大族,奖赏有功者不偏袒亲属近臣,法纪涉及太子,连太子的老师也要受刑。

商君的法令施行一年之后,路上丢失的东西没有人去捡拾,老百姓不敢乱取非分之财,国家兵力强大,各诸侯因此而害怕秦国。

但是,商君执法过于苛刻严峻,只是用强制手段迫使群臣百姓服从而已。

秦孝公用商君法令治国八年后,大病不超,想把王位传给商君,商君辞谢不接受。

后来,孝公去世,他的儿子惠王继位,执政不久,商君害怕惠王陷害自己,想要回到魏国去。

有人对惠王说:“大臣声望过重,将危及国家,左右辅佐的人员过分亲近,将危及君王自身。

如今,连秦国的妇女孩童都在谈论商君的法令,却没有人谈论您大玉法令的。

这是商君反臣为主,而大王您倒变为人臣了。

那商君本来就是大王的仇敌啊!希望大王对他采取措施。

国学经典《战国策》(西周)原文 译文word

国学经典《战国策》(西周)原文 译文word

薛公以齐为韩魏攻楚 (4)秦攻魏将犀武军于伊阙 (7)秦令樗里疾以车百乘入周 (8)雍氏之役 (10)周君之秦 (13)苏厉谓周君 (15)楚兵在山南 (17)楚请道于二周之间 (19)司寇布为周最谓周君 (21)秦召周君 (23)犀武败于伊阙 (24)韩魏易地 (26)秦欲攻周 (27)宫他谓周君 (29)谓齐王 (30)三国攻秦反 (31)犀武败 (32)国学典籍《战国策》,又称《国策》,为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原作者不明,一般认为非一人之作。

资料年代大部分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料的记载。

原书名不详,书中文章作者也不知是谁,成书推断也并非一时。

刘向编撰后,删去其中明显荒诞不经的内容,按照国别,重新编排体例,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卷,分十二国的“策”论,全书现存497篇。

内容以战国时期,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同时反映了战国时期的一些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战国策》善于述事明理,描写人物形象逼真,大量运用寓言、譬喻,语言生动,富于文采。

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所以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集,对中国两汉以来史传文政论文的发展有相当影响。

薛公以齐为韩魏攻楚《薛公以齐为韩魏攻楚》是一篇文言文,出自西汉文学家刘向编的《战国策》。

文言文薛公以齐为韩、魏攻楚,又与韩、魏攻秦,而藉兵乞食于西周。

韩庆为西周谓薛公曰:“君齐为韩、魏攻楚,九年而取宛、叶以北,以强韩、魏,今又攻秦益之。

韩、魏南无楚忧,西无秦患,则地广而益重,齐必轻矣。

夫本末更盛,虚实有时,窃为君危之。

君不如令弊邑阴合于秦,而君无攻,又无藉兵乞食。

君临函谷而无攻,令弊邑以君之情谓秦王曰:‘薛公必破秦以张韩、魏。

所以进兵者,欲王令楚割东国以与齐也。

’秦王出楚王以为和,君令弊邑以此德秦,秦得无破,而以楚之东国自免也,必欲之。

楚王出,必德齐,齐得东国而益强,而薛世世无患。

秦不大弱,而处之三晋之西,三晋必重齐。

《战国策》原文及译文

《战国策》原文及译文

《战国策》原文及译文《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

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

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

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

吴师道作《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注》。

本文仅摘选部分章节展示秦一·卫鞅亡魏入秦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

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

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傅商君,辞不受。

孝公已死,惠王代后,莅政有顷,商君告归。

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

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

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

’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卫鞅从魏国选往秦国,秦孝公让他做相国,封给他商地,称为商君。

商君治理秦国,法令大行,正直无私,惩罚违法者不避强宗大族,奖赏有功者不偏袒亲属近臣,法纪涉及太子,连太子的老师也要受刑。

商君的法令施行一年之后,路上丢失的东西没有人去捡拾,老百姓不敢乱取非分之财,国家兵力强大,各诸侯因此而害怕秦国。

但是,商君执法过于苛刻严峻,只是用强制手段迫使群臣百姓服从而已。

秦孝公用商君法令治国八年后,大病不超,想把王位传给商君,商君辞谢不接受。

后来,孝公去世,他的儿子惠王继位,执政不久,商君害怕惠王陷害自己,想要回到魏国去。

有人对惠王说:“大臣声望过重,将危及国家,左右辅佐的人员过分亲近,将危及君王自身。

如今,连秦国的妇女孩童都在谈论商君的法令,却没有人谈论您大玉法令的。

这是商君反臣为主,而大王您倒变为人臣了。

那商君本来就是大王的仇敌啊!希望大王对他采取措施。

战国策全文及译文注释-战国策全文及译文

战国策全文及译文注释-战国策全文及译文

战国策全文及译文注释-战国策全文及译文《战国策》,又称《国策》,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经典著作。

中国历史上的“春秋”之称,是从当时鲁国编年史《春秋》一书而得名的。

“战国”一词,虽然在战国时代已有,但只是用来指称当时的七大强国。

不过汉人也有称战国的,如刘向。

又因为《战国策》经过西汉刘向的整理命名之后,“战国”作为继春秋之后一个时代的名称,遂为后代学者所共认。

《战国策》在未经整理校定之前,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

整理校定之前,《战国策》卷帙颇为混乱,文字错讹甚多。

西汉刘向就中秘所藏之书,以国分别,以时相次,去其重复,校成定本,分东周、西周、秦、楚、齐、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合为三十三篇,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史书,但却不是一部信史。

它虽是分国记事,但不像《左传》那样按照编年的次序记载历史,与其说它是一部国别史,毋宁说它是一部记录战国时代纵横家游说各国的活动和说辞及其权谋智变斗争故事的汇编。

不过,尽管《战国策》非信史,这部奇书却为我们描绘出战国时代纵横捭阖的时代风貌与瑰丽恣肆的人文精神。

其次是赤裸裸地宣扬重利轻义的价值观与鄙视传统的行为准则。

战国时期的纵横策士,并非有始终如一的政治主张,当然更谈不上信仰。

纵横之术,不过是他们猎取富贵功名的工具。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虽使出浑身解数而惠王不用。

在秦国碰了一鼻子灰,苏秦回到家里又受到家里人的冷落,此时他说的一句话,颇能揭示当时的心态:“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秦策—》)“求取卿相之尊”,就是他的精神支柱,也是他顽强进取的力量。

苏秦感叹:“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

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盍可忽乎哉?”“势位富贵”是他的最高理想。

同样的像张仪,尽管不断受挫,但“舌在足矣”,支持他的也是要猎取“势位富贵”。

纵横策士以追求富贵作为自己的理想,以有利可图作为自己行动的准则,公开打出“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的旗帜。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语文园地》第一课时部编版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语文园地》第一课时部编版
第十九页,共31页。
课堂小结
横向笔画平行, 间距均匀。
头部不宜过大,横向笔画 平行均匀,竖钩短正。
第二十页,共31页。
课堂小结
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当你处在这种情况时,你会有什么动作和神态呢?把句子补充完整。
传说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吃饭睡觉都感到不安。
上横宜短,竖画 出自《吕氏春秋·自知》。
第二十八页,共31页。
新课导入
杞人忧天 出自《列子·天瑞》。传 说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吃 饭睡觉都感到不安。这个成语 比喻为不必要忧虑的事情而忧 虑。 杞:古国名,在今河南杞县。
第二十九页,共31页。
新课导入
井底之蛙
出自《庄子·秋水》。
井底下的青蛙只能看到 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 这个成语比喻见识短浅
语文园地
第1课时
第一页,共31页。
看图猜故事
你读过哪些有趣的寓言故事,你读这些故事又让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和事呢? 因为每个寓言故事里都蕴含着道理,所以我喜欢它们。
这个成语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把事情弄坏。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下人们商量说:“我们各自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喝这壶酒。
新课导入 画蛇添足
出自《战国策·齐策二》。有个楚国人拿出一壶酒赏给下
人喝。下人们商量说:“我们各自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喝 这壶酒。”有一个人先把蛇画好了,他看见别人还没有画好, 心里想着:“我有的是时间,我还能给蛇画脚。”于是,他便 给蛇画起脚来。没等他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把酒壶 抢过去说:“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然后他 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为蛇画脚的人,最后失去了酒。这个 成语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把事情弄坏。
上合适的动作、神态。把句子补充完整后,连起来读一 齐宣王的儿子喜欢听独奏,南郭先生就逃跑了。

《战国策》课件

《战国策》课件
倒装句
1)客何好 客何能 (宾语前置) 2)以何市而反 (宾语前置) 3)愿寄食门下(状语后置) 4)食以草具 (状语后置) 5)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状语后置) 6)迎君道中(状语后置) 7)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状语后置) 8)齐人有冯谖者(定语后置 ) 9)使吏召诸民当偿者(定语后置 ) 10)诸侯先迎之者 (定语后置 )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 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 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 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 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 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 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 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 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这部书有文 辞之胜,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从思想内容上看, 《战国策》的内容比较复杂,它既详细记

录了当时纵横家的言论、事迹,展示了这些人的言行逸事与和思

想才干,也记录了一些义勇志士的侠义风范。同时反映出了战国 时期思想活跃、文化多元的历史特点。

从史学角度看,《战国策》对司马迁的《史记》的纪传体体例

形成,具有很大影响。《战国策》的政治观比较进步,最突出的

是体现了重视人才的政治思想。对《战国策》,研究者历来多称

赞其文学价值,但是对它的思想却是众说纷纭。这是由于该书与 后世的儒家思想不符,过于追逐名利。而且过于夸大纵横家的历
史作用,降低了史学价值。
尽管如此,《战国策》的文学成就非常突出,在中国文学史
上,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新时期。尤其在人物形象
三、巧设悬念

国学经典《战国策》(一)十五篇 原文 译文PDF

国学经典《战国策》(一)十五篇 原文 译文PDF

国学典籍《战国策》,又称《国策》,为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原作者不明,一般认为非一人之作。

资料年代大部分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料的记载。

原书名不详,书中文章作者也不知是谁,成书推断也并非一时。

刘向编撰后,删去其中明显荒诞不经的内容,按照国别,重新编排体例,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卷,分十二国的“策”论,全书现存497篇。

内容以战国时期,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同时反映了战国时期的一些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战国策》善于述事明理,描写人物形象逼真,大量运用寓言、譬喻,语言生动,富于文采。

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所以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集,对中国两汉以来史传文政论文的发展有相当影响。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篇一)《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是一篇文言文,出自西汉文学家刘向编的《战国策》。

讲述了颜率保全九鼎的故事:秦国出兵威胁东周索要九鼎时,颜率以赠鼎为由使齐王派军退秦救助东周;而齐国索要九鼎时,颜率以无法确定把九鼎运至齐国的路为由,打消齐王获得九鼎的想法。

文言文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颜率。

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

”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

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

愿大王图之。

”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

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

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

”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

”颜率曰:“不可。

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少海之上,其日久矣。

鼎入梁,必不出。

”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

”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

若入楚,鼎必不出。

”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

《国语》、《战国策》ppt课件

《国语》、《战国策》ppt课件
24
《齐策一·苏秦为赵合从说齐宣王》
齐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 山。齐车之良,五家之兵,疾如锥矢,战 如雷电,解如风雨(进攻劲疾有如锐利的 箭,作战勇猛有如雷电,撤兵迅速有如暴 风骤雨)。……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 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 六博、蹹踘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 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如雨,家 敦而富,志高而扬。
25
《楚策一·江乙说于安陵君》
▪ 于是,楚王游于云梦,结驷千乘,旌旗蔽 日。野火之起也若云蜺,兕虎嗥之声若雷 霆。有狂兕片羊( xiang)车依轮 而至。王亲引弓而射,壹发而殪。王抽旃 旄而抑兕首,仰天而笑曰:“乐矣,今日 之游也。寡人万岁千秋之后,谁与乐此 矣?”
26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 (二)传神写照的人物描写艺术
《国语》的体例
▪ 《国语》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也是 继《春秋》之后的一部重要历史著作。
1
《国语》的内容
▪ 《国语》所记的范围,包括周、鲁、齐、 晋、郑、楚、吴越八国(周其时虽为中央 王朝,但实已与诸侯国无异),共21卷。
▪ 所记的各国史事时代断限不齐。 ▪ 所记历史事件不连贯,除了《晋语》外,
其余各国只是重点记载了个别历史事件。
▪ 3、注重人物的“奇策异智”和奇行异举,一方面对人 物个性的开掘更为深入,另一方面也使一些人物的描写 往往带有夸张和传奇色彩,不乏想像和虚构之词。
27
《战国策》的虚构
▪ (A)在涉及某些事实时尽力夸大;
▪ 例如《秦兴师临周》(东周策):颜率说齐王:“昔周之 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 洪迈《容斋随笔》评曰:“此特儿童之见耳!”
▪ (2)邵公的进谏论证手法丰富(比喻说理、 史实说理、严密的逻辑推理等),论证层 次分明,周密有力。

战国策001 卷一 东周策.pdf

战国策001 卷一 东周策.pdf

卷一东周策一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颜率。

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

”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

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

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实也。

愿大王图之。

”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

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

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

”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

”颜率曰:“不可。

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沙海之上,其日久矣。

鼎入梁,必不出。

”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

”对曰:“不可。

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

若入楚,鼎必不出。

”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

夫鼎者,非效醯壶酱甀耳,可怀挟提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止于齐者。

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

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

”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

”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

”齐王乃止。

二秦攻宜阳秦攻宜阳,周君谓赵累曰:“子以为何如?”对曰:“宜阳必拔也。

”君曰:“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公仲之军二十万,景翠以楚之众,临山而救之,秦必无功。

”对曰:“甘茂羁旅也,攻宜阳而有功,则周公旦也;无功,则削迹于秦。

秦王不听群臣父兄之议而攻宜阳,宜阳不拔,秦王耻之。

臣故曰拔。

”君曰:“子为寡人谋,且奈何?”对曰:“君谓景翠曰:‘公爵为执圭,官为柱国,战而胜,则无加焉矣;不胜则死。

不如背秦,秦拔宜阳,公进兵,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以宝事公;公仲慕公之为己乘秦也,亦必尽其宝。

’”秦拔宜阳,景翠果进兵。

秦惧,遽效煮枣,韩氏果亦效重宝。

景翠得城于秦,受宝于韩,而德东周。

「古风」《战国策》全文

「古风」《战国策》全文

「古风」《战国策》全文秦一·卫鞅亡魏入秦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

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

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傅商君,辞不受。

孝公已死,惠王代后,莅政有顷,商君告归。

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

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

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

’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秦一·秦惠王谓寒泉子秦惠王谓寒泉子曰:“苏秦欺寡人,欲以一人之智,反覆东山之君,从以欺秦。

赵固负其众,故先使苏秦以币帛约乎诸侯。

诸侯不可一,犹连鸡之不能俱止于栖之明矣。

寡人忿然,含怒日久。

吾欲使武安子起往喻意焉。

”寒泉子曰:“不可。

夫攻城堕邑,请使武安子。

善我国家使诸侯,请使客卿张仪。

”秦惠王曰:“受命。

”秦一·泠向谓秦王泠向谓秦王曰:“向欲以齐事王,使攻宋也。

宋破,晋国危,安邑,王之有也。

燕、赵恶齐、秦之合,必割地以交于王矣。

齐必重于王,则向之攻宋也,且以恐齐而重王。

王何恶向之攻宋乎?向以王之明为先知之,故不言。

”秦一·张仪欲假秦兵以救魏张仪欲假秦兵以救魏。

左成谓首茂曰:“子不予之。

魏不反秦兵,张子不反秦。

魏若反秦兵,张子得志于魏,不敢反于秦矣。

张子不去秦,张子必高子。

”’秦一·张仪之残樗里疾张仪之残樗里疾也,重而使之楚。

因令楚王为之请相于秦。

张子谓秦王曰:“重樗里疾而使之者,将以为国交也。

今身在楚,楚王因为请相于秦。

臣闻其言曰:‘王欲穷仪于秦乎?臣请助王。

’楚王以为然,故为请相也。

今王诚听之,彼必以国事楚王。

”秦王大怒,樗里疾出走。

秦一·张仪欲以汉中与楚张仪欲以汉中与楚,请秦王曰:“有汉中,蠹。

种树不处者,人必害之;家有不宜之财,则伤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