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廉政经(转)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的廉政经(转)

晚清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也是中国政治腐败最为严重的时期。当时,以曾国藩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开展了一系列的自救运动,反贪腐、整治官场作风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涤肠荡胃——治积顽者唯有猛

康乾盛世后,清朝迅速走下坡路,此时的社会问题已经到了千孔百疮的地步,而此时的官场“倡为一种不黑不白、不痛不痒之风”,陷入“万马齐喑究可哀”的可悲境地。如何治疗官场积弊并解决社会问题?曾国藩认为必须“积顽之后,振之以猛”。他以“医者”作为隐喻,认为“医者之治瘠痈,甚者必剜其腐肉,而生其新肉”,即必须对官场风气“涤肠荡胃,腐惩而廓清之”。这种以霹雳手段大力整治官场的思路,一直贯穿于曾氏治军理政始终。1869年,曾国藩调任直隶总督,其辖区一方面与捻军作战,另一方面又担负海防重任,可谓腹心之地,而经过多年的内忧外患,直隶地区官场腐败,“风气之坏,竟为各省所未闻”。当年4月,曾国藩就任仅一个多月,便罢免11名知县以上的官员。9月,又有9名官员丢掉顶戴。同时,他还保举19名“循良之吏”,树立官场榜样。《清史稿》说曾国藩的治理使当地官场风气为之一振。

综合名实——救浮华者莫如质

晚清之时,训诂学大行其道,官员阶层“崇尚清议,不

充实用”,腐儒学风充斥官场。当时的军机处、南书房等国家核心部门遴选人才往往看小楷工不工,律诗巧不巧,至于内容实不实,办事能力强不强则不问。此外,“学术坏而人心风俗随之”,“人心趋伪”也是当时的一大弊端。对此,曾国藩认为浮华之风“于经国匡民无补”,得出“救浮华者莫如质”、“惟实可以破天下之虚”的结论。他提倡“以诚为本,以拙为用”,倡导由空谈转向以务实的态度面对危局,以救时弊。他育人才、办团练、整治官场,成为“晚清中兴第一人”。他坚持经世致用,喊出了兴办洋务运动的第一声,开办中国第一家近代军事工厂、制造中国第一艘轮船、成立中国第一家大型多功能近代工业基地、建立中国第一个翻译馆、派出中国第一批留学生,引领救亡图存的时代潮流。

移风易俗——挠万物者莫疾乎风

晚清是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这一变局,在曾国藩眼里,则是世风的改变。对世风的忧虑几乎贯穿曾国藩的一生。在那样一个“万难挽回”的时局下,如何拯救世风日下的现实?曾国藩认为一言以蔽之就是“成风俗”,“挠万物者莫疾乎风”,而一旦形成风俗则会“发大木,拔大屋,一动而万里应,穷天人之力,而莫之能御”。如何让成风俗?他认为人心是可以引导、教育的,而引导、教育是可以改变风气的。风俗的好坏,取决于一两个大人物人心之所向、躬身示范与教化,提出改变风气是上位者的使命,“故为人上

者,专重修养,以下之效之者速而且广也”。“成风俗”的实践贯穿曾国藩的从政生涯,他以“一二人”自诩,力图冲决世俗的罗网来移风易俗。后世多视移风易俗是曾氏在政治上最大的成功。

泉涌云兴——当求唯用人一端耳

曾国藩认为“治政之要在于得人”。他的人才思想的核心在于“变化人才”。即人才以培养而出,器识以历练而成。怎么变化人才?他指出,天下无现成的人才,人才靠陶冶而成;天下无完美的人才,人才靠转移而成。这“陶冶”、“转移”,就是变化人才,在其的军队训练法里,我们可以看到曾国藩变化人才的思路和做法。他把“训练”二字分解为“训”和“练”。训,一是训家规、二是训营规,训的方法是“用恩莫如仁,用威莫如礼”。练,一是练技艺、二是练阵法。训是思想教育,练是技能训练。曾国藩认为“得人不外四事,曰广收、慎用、勤练、严绳”。如何发现人才,他认为人才要靠为政者主动去寻求,“人才因求才者之智识而生,亦由用才者之分量而出”。对于辨别人才,他主张“以质朴廉介为质”,他认为“大抵人才约有两种,一种官气较多,一种乡气较多”,要用“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者;对于人才的教育,他主张,应以诚待之,摒弃诈伪,“有师长督课之风,有父兄期望之意”;关于人才的使用,他认为“非知人不能善其任,非善任不能谓之知人;非奖其长护其

短,不能尽人之力;非令其优劣得所,不能尽人之用”。由于曾国藩的知人善任,“非常之士与自好之徒皆乐为之用”,一时形成“名臣能吏,半出其门”的局面。拒不完全统计,仅出身曾国藩幕僚官至三品者达47人,位至督抚者33人,其中大学士1人,军机大臣1人。(文〃张团结)

——载自于《党的生活》2015年第3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