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回忆过年那些事:年事

合集下载

名作欣赏:老舍《北京的春节》

名作欣赏:老舍《北京的春节》

名作欣赏:老舍《北京的春节》老舍北京的春节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

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

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

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

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从腊八起,铺户中就加紧地上年货,街上加多了货摊子--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这一季节才会出现的。

这些赶年的摊子都教儿童们的心跳得特别快一些。

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起来,其中也有仅在腊月才出现的,像卖宪书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在有皇帝的时候,学童们到腊月十九日就不上学了,放年假一月。

儿童们准备过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

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搀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用榛瓤儿。

儿童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

他们的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艺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儿。

儿童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

他们须预备过年吃的使的喝的一切。

他们也必须给儿童赶作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

在旧社会里,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

北京的春节老舍

北京的春节老舍

北京的春节老舍
北京的春节,老舍刚从厦门回到北京,踏上故土,心中充满了激动。

他看着风雪中的街道,回忆起了小时候过年的情景。

小时候的春节,对老舍来说,是充满了欢声笑语的日子。

家人们围坐在一起,吃着年夜饭,互道新年的祝福。

爷爷奶奶的房子里摆满了年货,屋内弥漫着油炸食品的香味。

爷爷面带着笑容,拿出压岁钱给孙辈们,孩子们则开心地抢着拿到自己的份额。

家中的神龛上供奉着祖先,老舍跪在神龛前磕头,祈福祈求来年平安幸福。

但随着岁月的流逝,老舍感受到了春节的变化。

如今的北京,已经是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过年的氛围渐渐淡化。

人们忙于工作,很少能够抽出时间与家人团聚。

年味不再浓厚,取而代之的是商业化的庆祝活动。

尽管如此,老舍依然喜欢春节。

他喜欢看着大街小巷挂满了红灯笼,喜欢品味着年夜饭中的传统美食,喜欢家人们围坐在一起听春晚,分享彼此的生活故事。

对老舍来说,这是一种心灵的回归,一种对家的渴望和思念。

北京的春节可能不再是老舍小时候的模样,但老舍相信,春节的核心精神将永远传承下去。

无论是热闹喧嚣的城市还是宁静祥和的乡村,人们都会坚持着自己的传统,继续庆祝这个重要的节日。

在这个春节,老舍希望大家能够抽出时间与家人团聚,彼此表
达关爱和祝福。

他相信,无论距离有多远,亲情和友情都会让我们感受到温暖和幸福。

春节是一个重要的传统,更是我们内心最真挚的情感的表达。

老舍《北京的春节》原文及赏析

老舍《北京的春节》原文及赏析

老舍《北京的春节》原文及赏析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

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

这种特制的粥是为祭祖祭神的。

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产展览会!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

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

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从腊八起,铺户中就加紧的上年货,街上加多了货摊子——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这一季节才会出现的。

这些赶年的摊子都教儿童们的心跳得特别快一些。

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起来,其中也有仅在腊月才出现的,像卖宪书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在有皇帝的时候,学童们到腊月十九日就不上学了,放年假一月。

儿童们准备过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

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搀合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就用榛仁儿。

儿童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

他们的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艺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儿。

儿童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

他们须预备过年吃的使的喝的一切。

他们也必须给儿童赶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

在旧社会里,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

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多少多少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

《北京的春节》老舍

《北京的春节》老舍

《北京的春节》老舍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

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

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

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

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从腊八起,铺户中就加紧的上年货,街上加多了货摊子——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这一季节才会出现的。

这些赶年的摊子都教儿童们的心跳得特别快一些。

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起来,其中也有仅在腊月才出现的,象卖宪书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在有皇帝的时候,学童们到腊月十九日就不上学了,放年假一月。

儿童们准备过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

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搀合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用榛瓤儿。

儿童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

他们的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艺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儿。

儿童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

他们须预备过年吃的使的喝的一切。

他们也必须给儿童赶快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

在旧社会里,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象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

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多少多少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

按旧日的说法:用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皇报告家庭中的坏事了。

老舍的北京的春节主要内容

老舍的北京的春节主要内容

老舍的北京的春节主要内容春节,欢乐无边,北京这个城市欢庆的气氛无穷无尽。

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节日的庆典,尝到美味的食物,听到如雷般的烟花齐鸣,体会这种特殊的日子的特别,被这美妙的瞬间永远的收藏在心中。

老舍的《北京的春节》讲述了北京在春节期间的情景,让许多人回忆起家乡的相似场景。

文章中渲染了春节期间北京的传统气氛,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准备元宵1. 购买食材:春节前,三四大道就挂起了彩旗,买菜的队伍越来越长,房屋空间不足以容纳所有买菜的人。

2. 做菜:当买回的材料到家之后,家人们精心准备开始做菜了。

每间家庭之间都有自己不同的做法,就连放在桌上的的位置也有点不同。

二、迎接新春1. 贴春联:为了迎接新春,几乎每家都会贴上新春联,满栋楼道把新春联挂上门楼,增添了欢庆祥和的气氛。

2. 放烟花:两三日,楼道里烟火不断,一出现,就有人将烟花放上天空,像是渲染出一片繁花似锦的景象。

三、除夕过年1. 年夜饭:除夕夜穿着新衣,全家聚餐,品尝着年夜饭,弥漫着家庭的温馨、亲情温暖。

2. 拜年:隔着四面八方的门,五颜六色的衣服挂满树,人们相继拜年,礼貌友爱。

四、新春游玩1. 拜访友人:新年伊始,人们趁着有时间,拜访友人,向朋友表达思念,弥补了由于工作或是其他道路远隔而带来的遗憾感。

2. 打:也是在新春时刻,也许每家每户,爷爷奶奶最多。

爷爷拿着一顶银灰色小帽子,奶奶穿着一件配有花边的大褂子,手持一局,七嘴八舌,听着搞笑的故事。

最后,老舍的《北京的春节》描绘的是北京的欢庆气氛,让人们更加珍惜与亲朋好友团聚的快乐和家庭之恩的气息。

《北京的春节》老舍

《北京的春节》老舍

北京的春节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

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

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伴儿。

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

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

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

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形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

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店铺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除夕真热闹。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

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

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

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

庙会上有赛马的,还有赛骆驼的。

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

老舍《北京的春节》课文原文

老舍《北京的春节》课文原文

老舍《北京的春节》课文原文
《北京的春节》是现代作家老舍195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

文中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美好。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老舍《北京的春节》课文原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就开始了。

腊八这天,人们要喝腊八粥,还要泡腊八蒜。

到年底,蒜就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

到了腊月十九日,学生们开始放年假了。

他们第一件事是上街买爆竹和玩具,贴近年根就去赶集买年画了。

到了除夕可真热闹。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起漂亮的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通宵灯火,鞭炮声日夜不绝。

出门在外的人,必定要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夜,人们还要守岁。

大年初一的景象与除夕截然不同。

人们走出家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

同时,城内城外的庙会也开放了,小孩子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可以骑毛驴,看美景,还能买到春节特有的玩具。

元宵一上市,春节的高潮就到了。

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

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灯火通明,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是玻璃的,有的是牛角的,有的是纱灯,有的是冰灯,还有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纸灯、有的灯里面还有叮咚作响的小铃铛呢……除了看灯,人们还会吃元宵,预示着新的一年快乐吉祥。

一转眼,到了正月十九,春节就结束了。

人们又开始了忙碌的生活。

老舍散文过年

老舍散文过年

老舍散文过年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他的散文也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尤其是他的过年散文,更是展现了老舍对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独特见解和思考。

《老舍散文过年》分为四部分:一、《过年》,老舍笔下的中国年味老舍的《过年》一文,是一篇独具中国年味的散文。

他用熟悉的、贴切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中国传统年节的热闹和喜庆。

他说:“过年就是开心,快乐,吃好东西,得到红包和礼物”。

这句话,简洁而明了,道出了过年最本质的意义,也说明了中国心灵深处的渴望。

老舍在文中也展现了自己的人文关怀,他哀叹了那些年关孤老与亲离子散的人们,呼吁人们要更多地关注身边的人,不让孤寂与寂寞成为他们的生活常态。

他用深情的笔触,抒发了对人类的眷恋与关怀。

二、《年喜》,老舍笔下的新年祝福老舍的《年喜》一文,是一篇以温情和祝愿为主要内容的过年题材散文。

老舍在文中表达了对古往今来所有劳苦的百姓的祝福,也抒发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

他说:“愿我们的祖国在新的一年里更加繁荣富强,愿我们人民在这个幸福的大家庭中更加和睦。

”老舍的《年喜》还让人们看到了他对木牛流马、节令是什么的深度理解,并将这些现象融入到对年节的祝福当中。

他的字里行间都流淌着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敬仰与热爱。

三、《年》的寓意,老舍笔下的年俗文化老舍的《年》一文,是一篇对年俗寓意的深刻解读。

老舍在文中,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对中国年俗文化进行了深入探究。

他不仅阐述了中国年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还通过细节的描绘,展现了年俗文化的智慧和风采。

老舍在文中也讲述了年的文化内涵,他说:“年就是一个时代的新始,一个生命的新起点”。

他也表示,过年不仅是一个人的事情,更是一个文化、民族的传承。

这句话,提醒人们重视自身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也激发了人们对于中华文化的深入思考。

四、老舍散文好的起点,传承中华年俗文化老舍的年文集,无疑是传承和弘扬中华年俗文化的重要力量。

他的年文集,不仅为人们展示了中国年节的独特神韵,也蕴含着传承中华文化的深层意义。

北京的春节(自学资料)

北京的春节(自学资料)
• 代表作《骆驼祥子》 • 短篇《月牙儿》、 《上任》、《断魂枪》 目光移向城市下层劳 动人民及其不幸。 • 《月牙儿》用一个少 女的自述展开情节, 语言比较优美,心理 刻划十分细腻。 • 《猫城记》
3、抗战之后(1937—— 1949)
• 1939年开始写剧本
• 《残雾》, 《国家至 上》(与宋之的合写)、 《张自忠》、《面子问 题》、《大地龙蛇》、 《归去来兮》、 《桃 李春风》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老舍生平
• 老舍(1899-1966),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满族人。 • 1899年2月3日生于北京 一个贫民家庭。老舍父 亲是清末皇城的护军, 在抗击八国联军进攻北 京中阵亡。
老舍生平
• 老舍先生七岁念私塾, 以后在西直门私立第 二小学堂、南草厂第 十三小学、北京市第 三中学读书。1918 年由北京师范学校毕 业后任北京市方家胡 同小学校长、北京市 北郊劝学员、天津南 开中学教员。
• 写人:《我的母亲》——催人泪下的 挚情之作; • 记事:《北京的春节》——生动活泼 的真实记录; • 写景:《济南的冬天》、《大明湖之 春》、《想北平》——景语情语浑然 天成的妙文; • 抒怀:《诗人》——对自己自沉太平 湖提供了恰到好处的注释。
• 论事:《考而不 死是为神》、 《当幽默变成油 抹》、《避暑》、 《习惯》、《有 了小孩以后》 等——轻松、俏 皮,充满智慧的 幽默散文。
4、解放以后(1950——1966)
• 话剧:《方珍珠》、 《龙须沟》《春华 秋 实 》《 西 望 长
安》、《茶馆》
《红大院》《女店 员》、《全家福》、 《宝船》、《神拳》 等。
(三)老舍的散文风格
• 老舍的散文语言 纯朴,简练和幽 默,自有一种亲 切感人的 味道。 冰心称赞看了老 舍的散文“就如 同听到他的茶余 酒后的谈话那 样 地亲切而简单”。

《北京的春节》课文笔记

《北京的春节》课文笔记

《北京的春节》课文笔记《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一篇充满京味儿的散文,描绘了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景象和独特风情。

文章开篇就点明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但就在这样寒冷的日子里,人们为春节的到来积极地做着准备。

腊八这天,家家都会熬腊八粥,粥里有各种米、豆、干果,熬得浓稠香甜。

除了腊八粥,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过年时吃饺子用,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辣味。

过了腊八,人们开始采购年货,孩子们也盼望着买杂拌儿、爆竹、各种玩意儿。

到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一天是要祭灶王的,据说这天灶王要上天汇报人间的情况,人们希望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从小年开始,春节的气氛越来越浓,街上多了卖春联、年画、蜜供、水仙花的,到处都充满了喜庆的气息。

紧接着,作者详细描述了除夕的热闹场景。

这一天是最热闹的,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春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大年初一的景象与除夕截然不同。

店铺都关门,人们在这一天主要是拜年、逛庙会。

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

庙会上有各种小吃、玩意儿,孩子们特别喜欢。

初六店铺开张,不过并不很忙,到了元宵,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元宵上市,街上到处张灯结彩,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是玻璃的,有的是牛角的,有的是纱灯,有的是冰灯,还有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

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纸灯,有的灯里面还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

这一天,大家除了赏灯,还会吃元宵,元宵有各种口味,甜的、咸的,满足了不同人的需求。

一直到正月十九,春节才算结束。

在这期间,人们沉浸在欢乐、祥和的氛围中,充分享受着传统节日带来的温馨和喜悦。

老舍的过年散文

老舍的过年散文

老舍的过年散文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华灯初上的街道上洋溢着浓浓的团圆氛围。

而提起过年,不得不提的就是中国伟大作家老舍的过年散文。

老舍以其独特的笔触和饱满的情感描绘出了中国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让读者感受到了浓厚的家国情怀和亲情温暖。

在老舍的过年散文中,他描绘了中国传统的过年习俗和民间风情。

在《过年》一文中,老舍以热闹喧嚣的年夜饭为开端,描绘了一幅幅熙熙攘攘的场景。

家庭成员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既有欢声笑语,又有亲情的流露。

老舍将这一年一度的盛宴描绘得生动活泼,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年味的浓郁。

除了年夜饭,老舍的过年散文中还描绘了中国传统的拜年习俗。

在《拜年》一文中,老舍以自己亲身经历为蓝本,详细描写了拜年的场景。

人们穿着新衣,手捧贺年卡片,来到亲朋好友的家中相互拜年,互致新春祝福。

老舍通过细腻的描写,揭示了拜年的更深层次含义,那是人与人之间的真诚问候和关怀,让读者感受到了人际关系的温暖。

而在《过年》一文中,老舍以一个小男孩的视角描绘了过年的独特景象。

小男孩兴奋地期待着红包和烟花,他在街道上尽情奔跑,欢呼雀跃。

老舍通过这个小男孩的视角,带领读者回到童年,回到那个充满憧憬和希望的时光,让人们重温过年的快乐和无忧的时光。

老舍的过年散文不仅描绘了传统的过年习俗和民间风情,更在文字中融入了对家国情怀和亲情的深深思索。

在《过五关斩六将记》一文中,老舍通过描述家人之间纷繁复杂的关系,表达了对家庭和家国的深深思念。

他用敏锐的触角触摸着人性的柔弱和坚韧。

在《关在城墙里的人》一文中,老舍以城墙和城门为象征,深刻揭示了人们内心的困惑、无奈和希望。

老舍的过年散文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厚重的文化底蕴。

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中国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了浓厚的亲情和家国情怀。

他的文字如同垂手可得的亲人,仿佛带着温暖的阳光,让人在寒冷冬日中感受到了团圆的温暖。

总的来说,老舍的过年散文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瑰宝之一。

他以生动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展现了中国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

老舍北京的春节散文

老舍北京的春节散文

老舍北京的春节散文《北京的春节》原文: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

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

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

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

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从腊八起,铺户中就加紧地上年货,街上加多了货摊子——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这一季节才会出现的。

这些赶年的摊子都教儿童们的心跳得特别快一些。

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起来,其中也有仅在腊月才出现的,像卖宪书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在有皇帝的时候,学童们到腊月十九就不上学了,放年假一月。

儿童们准备过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

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搀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用榛瓤儿。

儿童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

他们的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艺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儿。

儿童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

他们须预备过年吃的使的喝的一切。

他们也必须给儿童赶作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

在旧社会里,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

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多少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

北京的春节原文 老舍

北京的春节原文 老舍

老舍《北京的春节》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

”,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

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

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

这是用花生、胶枣、榛zh ēn子、栗子等干果于蜜饯掺和成的。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

第二件大事就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儿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

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

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春节眨眼就要到了啊。

除夕前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

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店铺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除夕真热闹。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帖好红红的对联,屋里帖好各色的年画。

除夕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元旦,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推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

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

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

小孩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

老舍写的过年的文章

老舍写的过年的文章

老舍写的过年的文章老舍笔下的过年那可真是别有一番风味啊。

在老舍的文章里,过年就像一场盛大的狂欢。

你看那年前的准备,就像一场紧张又兴奋的战役。

人们忙着大扫除,这大扫除可不简单,就好像要把一年的灰尘、烦恼一股脑儿都清扫出去。

家里的每个角落都不放过,从天花板到地板缝儿,擦得干干净净。

这时候啊,屋子就像一个等待盛装打扮的姑娘,就盼着过年的那些个装饰呢。

说到装饰,贴春联、挂年画那是必不可少的。

春联往门上一贴,就像给家门穿上了一件喜庆的新衣裳。

那红红火火的颜色,看着就喜气洋洋。

年画呢,上面画着各种吉祥的图案,什么福禄寿喜啦,就像把美好的愿望都挂在了墙上。

这和我们现在过年也很像啊,咱们现在过年不也喜欢在家里挂些红灯笼嘛,那红灯笼一挂,整个家都被照亮了,满是温馨的感觉。

再看那过年的吃食,老舍笔下的年菜是那么诱人。

各种丰盛的菜肴,感觉像是把一年的好东西都集中到了这一顿饭里。

就好比是一场美食的大聚会。

那蒸得白白胖胖的馒头,就像一个个可爱的胖娃娃。

还有那炖肉,炖得软软糯糯的,香味能飘出老远。

这就跟我们过年时家里准备的年夜饭一样啊,大鱼大肉摆满桌。

我记得有一年过年,家里做了一道糖醋鲤鱼,那鱼被炸得金黄酥脆,再浇上酸甜可口的酱汁,就像一件艺术品。

吃起来的时候,那味道在嘴里散开,感觉一年的辛苦都值了。

过年嘛,自然少不了放鞭炮。

老舍描写的鞭炮声啊,那是热热闹闹的。

鞭炮噼里啪啦地响,就像一场热烈的交响乐。

小孩子们在鞭炮声中欢笑着,跑来跑去。

这场景和现在孩子们盼着放烟花多像啊。

烟花在夜空中绽放,五颜六色的,就像一朵朵盛开的巨大花朵,把夜空都照亮了。

过年的时候走亲访友也是重头戏。

大家穿着新衣裳,带着礼品,互相拜年。

这就像是一场情感的大交流。

大家见面后,脸上都洋溢着笑容,互相说着吉祥话。

这种感觉多温暖啊,就像冬天里的炉火。

我就特别喜欢过年的时候去亲戚家,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瓜子糖果,聊聊这一年的生活,欢声笑语不断。

在老舍的笔下,过年是传统的,充满仪式感的。

2021高考作文素材:老舍《北京的春节》

2021高考作文素材:老舍《北京的春节》

2021高考作文素材:「美文选粹」老舍:北京的春节编者寄语2021年,辛丑年的春节,你是如何度过的?是和家人一起包着饺子看春晚呢,还是拿着手机抢红包呢?是穿着新衣和家人守岁呢,还是远在他乡留守过年呢?你有没有发个朋友圈记录下过年的心情和新年的愿望呢?1951年1月,老舍先生写下《北京的春节》,记录当时的春节之情状。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老舍先生的文字,跟着他去看看老北京的春节。

先生作为一个地道的北京人,用细腻而亲切的叙述,按照时间顺序,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老北京春节的民俗风情画卷,不知道哪一帧还在你所在的地方保留着?披文入情北京的春节①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

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

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写腊八粥,也写人们富足的生活和过年时的喜悦心情。

②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

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

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抓住视觉和味觉来写,读着有没有垂涎之感?③从腊八起,铺户中就加紧的上年货,街上加多了货摊子——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这一季节才会出现的。

这些赶年的摊子都教儿童们的心跳得特别快一些。

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起来,其中也有仅在腊月才出现的,像卖宪书(类似日历)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写春节从腊月的初旬写起,以时间为序,徐徐展开一幅北京春节的民俗风情画卷。

④在有皇帝的时候,学童们到腊月十九日就不上学了,放年假一月。

《北京的春节》课文笔记

《北京的春节》课文笔记

《北京的春节》课文笔记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一文,为我们生动描绘了一幅老北京春节的民俗画卷。

文章开篇,作者先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

一进腊月,人们就忙起来,为过年做着各种准备。

这时候,孩子们最爱吃的就是腊八粥。

这腊八粥可不一般,是用各种米、豆、干果熬成的,不仅味道香甜,还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过了腊八,人们开始采购年货。

街上的店铺也越来越热闹,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让人目不暇接。

孩子们则忙着买杂拌儿、鞭炮、风筝等玩意儿。

到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一天要祭灶王,从这一天开始,春节的气氛就越来越浓了。

接下来的日子,人们更加忙碌。

要扫房、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等年货预备充足。

到了除夕,那可真是热闹非凡。

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顿年夜饭,极为丰盛,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吃完年夜饭,孩子们最期待的就是拿压岁钱,然后穿上新衣,出去放鞭炮。

大年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

店铺都关门了,人们都在家中休息,互相拜年。

这一天,大家都喜气洋洋的,见面就说“过年好”。

初二开始,人们开始走亲访友,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

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

这一天,街上到处张灯结彩,花灯的种类繁多,有兔子灯、走马灯、荷花灯等等。

除了看花灯,人们还吃元宵。

元宵象征着团圆美满,一口咬下去,甜甜的馅料在嘴里散开,让人感到无比满足。

正月十九,春节结束,人们又开始了新一年的忙碌。

从这篇文章中,我们能深刻感受到老北京春节的独特魅力。

老舍先生通过细腻的描写,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看到了老北京人过年时的热闹场景,听到了他们的欢声笑语,感受到了他们对新年的美好期待。

文中对各种习俗的描写十分详细,比如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过小年、除夕守岁、初一拜年等等,让我们了解到了北京春节丰富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

同时,作者通过对不同人群在春节期间的活动描写,展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老舍对北京的春节的感情

老舍对北京的春节的感情

老舍对北京的春节的感情
老舍是20世纪著名的中国作家,他的作品中洋溢着对北京这座古老城市的深厚感情。

在他笔下,北京的春节别有一番风味,蕴含着浓浓的人情味和生活气息。

在老舍的小说里,北京的胡同里弥漫着年味儿。

házìlǐ的大门紧闭,却能听到里面忙碌的脚步声和阵阵香味。

妇女们在厨房忙着做果子、烧馕、蒸包子,准备丰盛的年夜饭。

小巷里贴着对联,洋溢着喜气。

孩子们穿上新衣,牵着爸爸妈妈的手,去亲戚家拜年。

除夕夜,全家人团聚一堂,吃着丰盛的年夜饭。

老舍描写了北京独特的年夜饭菜式:有荤有素,有面有肉,应有尽有。

家人们其乐融融,说说家常,笑笑闹闹。

等到吃过饭,孩子们就迫不及待要去放鞭炮了。

初一一早,便有人家开始烧由柳条编织的"牛"了。

烟火气在深巷中氤氲,透出年味儿。

京城里处处张灯结彩,到处洋溢着春节的喜庆气氛。

孩子们手捧压岁钱,去理发店剃净头,换上红绿的新衣服。

宽阔的街道上人群熙攘,花花绿绿的年画、糖球等小商小玩随处可见。

老舍满怀深情地描绘着这些场景,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北京春节的眷恋和温馨情感。

他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幅充满人情味的生活画卷,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热闹非凡的时代。

北京的春节韵味在他的笔下得到了完美体现,成为中国人永恒的文化记忆。

老舍过年节选

老舍过年节选

老舍过年节选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作品《四世同堂》《骆驼祥子》《茶馆》等都是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

今天我们不妨来谈谈老舍的过年节选,看看老舍是如何描绘中国传统节日的。

在老舍笔下,过年并不是狂欢喧闹的节日,而是一个充满着人情味和团圆感的日子。

在《四世同堂》中,他描述了一个各种人物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每当过年的时候,他们都会齐聚一堂,吃着年夜饭,唠唠家常,甚至还会为了一点小事吵几句。

但是无论如何,这种团聚的氛围都能为人们带来一种温馨的感觉。

在《四世同堂》中,老舍还描绘了年味的浓厚。

在这个故事里,有着各种各样的传统习俗,比如除夕家家扫尘、贴春联、烧香拜神、拜年等等。

这些细节让读者仿佛置身感受着过年的氛围。

老舍笔下的年味既有着家庭的温暖,又有着民俗风情的独特韵味,让人感到一种亲切和熟悉。

除了《四世同堂》,老舍的其他作品中也有着关于过年的描写。

比如《骆驼祥子》中,老舍描绘了一个穷苦人家过年的情景。

在这个故事里,主人公祥子为了给母亲治病,不得不拼命工作,但即便如此,他还是带着一颗对过年的希望,盼望着过年能带给他一些欢乐和快乐。

这种对过年的渴望,对团圆的向往,让人们对这个传统节日有着更深刻的感悟。

在老舍的作品中,过年并不仅仅是一个传统节日,更是一种对人生的触动和对生活的热爱。

无论是家中的团聚,还是贫苦人家的期盼,都能让人感受到过年的独特意义。

通过老舍的笔调,我们看到了过年的温馨和人情,也看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老舍的过年节选,不仅仅是一种描写,更是一种感悟,一种对人性的探寻。

让我们一起品味这份深情,感受这份温暖,让过年的气息永远萦绕在心头。

第二篇示例:老舍(1899年-1966年),原名舒庆春,字湘萍,号笃耕,北京人,著名作家。

老舍过年节选是老舍的一篇小说,以过年为主题,生动描绘了旧北京的年俗风情,展现了人物的生活态度和情感丰富。

以下是对这篇小说的分析和赏析:老舍过年节选开局即展现了年味的浓烈。

老舍过年节选

老舍过年节选

老舍过年节选春节的脚步渐近,街道上弥漫着热闹的气氛。

人们簇拥在一起,欢声笑语中透露着对新年的期盼和希望。

而在老舍的家中,却是一片寂静。

老舍是一个孤独的人,在这个本应欢乐的时刻却没有人陪伴。

他独自坐在书桌前,看着窗外的烟花,心中充满了思念和孤独。

回忆起小时候和家人一起过年的场景,老舍不禁流下了眼泪。

他记得小时候,家里人围坐在一起,围炉而坐。

父亲亲手烧制的年糕散发着诱人的香气,母亲细心地为每个人端上热腾腾的饭菜。

姐姐弟弟们欢快地笑着,互相传递着红包和祝福。

那时的家庭温暖和谐,让老舍感到幸福无比。

然而,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父母已经不在了,兄弟姐妹也各自奔波在外。

老舍独自一人,孤寂的年夜饭成了他生活中最痛苦的时刻。

他很想和家人们一起度过这个重要的节日,但却无能为力。

突然,一阵敲门声打破了老舍的沉思。

他下意识地走向门口,打开门一看,竟然是邻居王大爷。

王大爷身上散发着浓浓的烟火味,他笑着说:“老舍,你一个人过年实在太寂寞了,不如来我家吃饭吧。

”老舍感动得说不出话来,他欣然接受了王大爷的邀请。

走进王大爷的家,一股浓郁的年味扑面而来。

桌子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美食,热腾腾的饭菜让人垂涎欲滴。

王大爷和他的家人热情地招待着老舍,他们畅谈着往事,笑声不断。

在这个温暖的家庭中,老舍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他们没有血缘关系,却像亲人一样对待他。

老舍很感激他们的善良和友爱,他决定将来也要像他们一样乐于助人,关心他人。

渐渐地,时间过去了,烟花散尽了。

老舍和王大爷告别,感慨万分地回到了自己的家。

虽然还是一个人,但他的心里充满了温暖和感动。

老舍明白,人生中最重要的不是物质的东西,而是人情的温暖。

无论是与亲人一起度过的年,还是与邻居一起度过的年,都可以给人带来快乐和幸福。

他决定以后要多关心身边的人,让他们在节日里感受到温暖和关爱。

春节,是一个团圆的节日,也是一个关爱他人的节日。

无论是与亲人还是与邻居,只要心怀感恩和爱,就能让这个节日更加美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舍回忆过年那些事:年事
年事
作者:老舍
最怀念的,还是小时候过的年
早起拉开窗帘举目望去,一夜之间,外面已成了银装素裹的世界。

今年冬天雪下得少,似乎缺了一点气氛。

这场雪的到来,提示着人们,年已经不远了。

是啊,又要过年了,甚至能看到被大雪压弯的树枝也在抖动着春的喜悦。

过年,在感觉中已经有些遥远,甚至没有太多的期盼。

在繁忙的都市里,在行色匆匆的人群中,年味越来越淡,有的时候马上过年了,才想起来。

最令自己怀念的,还是小时候过的年,虽然那是些久远的回忆,但一切又都是那样鲜活。

我的老家在农村。

一到腊月,年的气氛就浓起来了。

在村里的供
销社,购年货的人络绎不绝。

那些传统的年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想起来是依然漂亮,那厚厚的纸,散发着油墨的芳香,在幼小的心灵里,已经把它当作是年的象征。

北方的腊八,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它的特殊意义在于向年又近了一步。

每天天没亮就会醒来,一想到要过年了,兴奋的睡不着。

村里的老人们开始对小孩子们说:“小孩小孩你别谗,过了腊八就过年。

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

”孩子们嘻笑着、欢呼着,跑走了。

那个时候,并不是所有的人家都能杀得起年猪。

而杀了猪的人家都要安排一顿饭,招待一下村邻亲威。

我们这些小孩子吃不多少肉,就是图个热闹,屋里屋处的乱窜。

1
那个年月伙食很差,平时就是苞米面饼子、小米饭,连面食也吃不到。

所以过年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那是个解馋的好机会。

除夕的前几天,母亲便开始忙着蒸年糕、蒸馒头,前一天才会用大锅烀肉。

我则在站在锅台边,紧紧地盯着锅,闻着那飘出的香气,不知不觉着唾液已经流了下来。

母亲在旁边看了,便会掀开锅盖,用筷子扎出一小
块肉放在碗里,我伸手就拿,顾不上烫嘴,狠狠地咬下去。

我喜欢啃冻梨,吃时发出的“沙沙”声,那白白的梨肉带来的酸甜,总让我回味不尽。

当然,也只有过年时才能买梨吃。

有一件小事很是难忘:那次母亲买来了冻梨,放在了储存杂物的仓子里。

我便偷偷地盯着她,直到她进了屋子。

我一溜小跑来到门前,小心翼翼地打开仓门,钻了进去,把关好门,掏了一个梨子就啃。

不一会儿母亲进来取东西,一下子看到了我,我竟然有些不好意思,她却笑了笑,拍了拍我的头,没有说什么。

吃晚饭的时候,弟弟还在问母亲:“梨什么时候买啊?”我在心里说:哈,我已经先尝到了。

对联也是过年不可缺少的重要物品。

那时候的对联和现在不同,都是买来大红纸请人手写的。

父亲的书法很好,是我们村里知名的先生,所以到我家来求父亲写对联的人都排成了队,过年的这两天是父亲最忙碌的时候。

我在旁边地看着那黑亮亮的毛笔字写在红纸上,有说不出的羡慕。

当红红的对联贴到墙上门上,那个喜庆啊,年的气氛立刻就出来了。

小时候的我喜欢穿新衣服。

除夕的头天晚上我会把新衣服拿出来,翻过来掉过去地看,想象着明天就要穿上了,那个高兴啊。

一年到头能穿新衣服的时候是很少的,一般都要到过年。

睡前早早地把小脚洗干净,把新鞋、新袜摆在枕边看着,后来就睡着了。

有时会做梦,虽然不知道自己当时的表情,但小脸上肯定带着甜甜笑意。

除夕也叫年三十,家家张灯结彩,人人喜气洋洋。

在那个年月,恐怕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看到大伙的脸上洋溢的笑容。

除夕一大早,我就被鞭炮声从睡梦中惊醒。

父亲也会在我们的耳边说,快起床吧,过年了,早点放鞭炮。

我们便一咕噜地爬起来,穿好新衣服、新鞋,跑到外面放鞭炮。

然后等待我们的便是饭桌上香喷喷的饺子了。

我们北方过年的高潮是除夕之夜,最重要的活动叫发纸,一般都是在子时,也就是二十三点到凌晨一点。

传说那时候南天门会打开,天上的神仙会鱼贯地下到人间,所以各家有供奉神灵的,都要出去“请”。

当然,也有的人说,相当有“福气”的人会看到南天门开,
那样的人以后一定会享受荣华富贵,只是没有人能证实罢了。

在欢笑声中白天很快就过去了。

夜色渐浓,万家灯火在冬夜里跳动着,映衬着白白的雪,描绘成乡村最美丽的夜晚。

除夕的夜充满了祥和与神秘。

在人们的眼里,从这里仿佛能看到美好的明天。

在发纸前父亲总是提前把鞭炮拴在一根大杆子上,靠在墙角就等着放了。

十点左右,周围的村子就开始发纸了。

鞭炮声此起彼伏,响个不停,火光将天边都映得发亮。

十一点半了,父亲便把我们几个都叫出去,开始忙活,有的点鞭炮,有的点一堆火,母亲则在屋里做饭。

篝光燃起,鞭炮声也响彻夜空。

火光映着红红的笑脸,我们围着火堆跳着,叫着,跑着,那一刻,感觉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三十的晚上是要吃年夜饭的。

全家人坐在一起,团团圆圆地吃着饭,说说话,其乐融融。

这时吃的饺子都是肉馅的,还会在里面放一枚硬币,谁要是吃到的话那就预示着一年将有好运相伴。

小时候,一次哥哥给我夹了一个饺子,我便边吃边玩,大伙也吃的热火朝天,可是盘子都见底了也没吃到硬币,最后在我的小屁股下面发现了它。

年夜饭后有“守岁”之说,所谓“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据说要是能一夜不睡的话,一年之中头脑都清醒。

我们几个小伙伴打着灯笼,出去玩,到别人家的院子里拣落在地上的鞭炮,有的回来之后还可以放。

当然,如果玩累了,随便到哪家,都会好吃好喝地招待我们。

难忘的年夜总是过得很快。

天亮了,村边响起了欢快的锣鼓声,原来是大秧歌开始拜年了。

人们相互拜年,串门,整个小村又在年的气氛中沸腾起来。

时隔多年,一些往事都已淡忘,但儿时过年的情景却永远地留在了心中。

我的母亲老舍读后感5篇读老舍《茶馆》有感老舍《茶馆》读后感750字老舍茶馆读后感800字老舍《茶馆》读后感老舍茶馆读后感作文老舍茶馆读后感《老舍儿童文学作品选》读书笔记老舍《骆驼祥子》好词好句好段老舍的格言警句生命是不容易得来的...老舍散文《文牛》老舍是哪里人?哪族人?作文母爱500字我家乡的习俗作文老舍的《柳家大院》读后感2000字老舍先生的《离婚》读后感2000字《四
世同堂》的读后感2000字老舍的《月牙儿》读后感1500字老舍的《骆驼祥子》读后感1500字老舍《柳家大院》读后感1200字老舍《不成问题的问题》读后感1200字老舍《茶馆》读后感1000字《老舍散文选集》读后感1000字老舍《断魂枪》读后感800字老舍先生《月牙儿》读后感--800字老舍《骆驼祥子》读后感700字《骆驼祥子》读后感老舍《骆驼祥子》读后感600字老舍《我的母亲》原文及读后感母亲节感言(三)老舍的格言警句老舍先生的“放养”教育描写济南的好词佳句茶馆读书笔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