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城市化
世界主要城市化区域的地理特点与城市管理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社区设施:完善基础设施,提高 居民生活质量
社区治理:加强社区管理,维护 社区秩序和稳定
纽约市:通过城市规划、交通管理和环境保护等措施,成功解决了城 市化带来的问题。
伦敦市:通过推广公共交通、限制私家车使用、鼓励步行和自行车 出行等措施,成功减少了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
YOUR LOGO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20XX
Part One Part Four
Part Two Part Five
Part Three Part Six
亚洲: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化区域,包括中国、印度、日本等国家 欧洲: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包括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 北美洲: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等国家 南美洲:城市化程度较低的地区,包括巴西、阿根廷等国家 非洲:城市化程度较低的地区,包括埃及、尼日利亚等国家 大洋洲: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
添加 标题
原因:城市化进程中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全球化影响
添加 标题
解决途径: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鼓励创新创业,创造更多 就业机会;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供更多就业信息和指导;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提高失业保障水平。
社区规划:合理布局,满足居民 生活需求
社区服务:提供多样化服务,满 足居民不同需求
续发展。
城市住房问题:房 价高、房源紧张、 住房质量差等
解决方案:政府调 控、增加住房供应、 改善住房质量等
案例:新加坡的组 屋政策、香港的公 屋政策等
结论:城市住房问 题是城市化进程中 的重要问题,需要 政府和社会各界共 同努力解决。
国外城市化的模式、特点和趋势
方面 ,英 国政府相继在 1 8 3 3 年颁布了《 工厂 法》 、1 8 4 7 年颁布了《 1 0 小时工作 日法》、1 8 8 0 年颁
一
布了 《 庠 塞 主责任法》,对童工 、工作强度和环境以 及工人保障问题作出相关规定 ,一定程度上缓解和
改 善 了 当时工人 的生 产 和生活 条件 ;另一 方 面 ,英
、
国 外 城 市 化 的 基 本 模 式
( 一 ) 英 国 :政 府 调 控 下 的 市场 主 导 型模 式
英 国是 世界上 第 一 个 实现 T 业 化 的 国家 ,
英 围 城 镇 人 口 比 例 只有 2 7 . 5 %,1 8 5 1 年 增 至
量 【 城 市 发 展 战 略 】
( 四 ) 巴 西 :过 度 城 市 化 模 式
美 国城 市 之 间的人 口规模 差距 很大 ,大 的城 市 有几 百万 人 ,小 的城市 只有几 千人 ,其 中 ,1 0 万 人 以 下 的小 城 市居 多 , 占美 国城 市 总 数 的 9 9 %以上 。 随 着众 多小 城 市 围绕 大 中城 市 周 围布 局 且 不 断 发 展 ,美 国逐 渐形 成 了纽 约一 波 ±顿一 华 盛顿 、芝 加 哥一 匹兹 堡 以及 旧金 山一 洛杉 矶一 圣地 亚心的都市区。 E t 本的三大中心都市分别是东
京 、大 阪和名 古屋 。 2 . 高度重 视农 业 和农村 的发 展 。
一
方 面 , 日本政 府加 大 财政支 出力 度 ,增 加 对
农村 基本 建设 的投 入 ,同时允 许发 行地 方债 券 ,多
渠道筹措资金 用于农村公共设施 的建设 ;另一方 面 ,政府鼓励町村通过招商引资创办工业 ,不仅研 究制定专业政策支持农产 品加工 、 农具制造等农村 传统产业发展 ,还出台了 《 山区振兴法》 和 《 向农 村 地 区引入工 业促 进法》 等 法规 。
国外城市化的基本经验与发展趋势
的到 来 ,发 达 国家 正 在 进 行 自 2 O世纪 6 0 越来越不合时宜。城 市竞争力 日益取决于
应 ,有利于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和 社会效 年代 以来第二次 大规模 的产 业结构调 整 ,
多主体的合作质 量以及 自身在城市 网络 中
益。但城市规模过大 , 人 口和经济 、 社会活 给一 些发展 中国家带来 了新的发展机 遇。 所形成的独特优 势。现代城市 需依托具有 动过于集中 ,往往会导致经济社会发展 不 在未来相 当长时期内 ,发展中国家和地 区 区域辐射能力的经济 区 ,经济 区内部各节 平衡。分散型城市化有利于城镇空间分布 的城市 人 口都将 经历 一个 持续 高速 的发 点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城市 发展初期 实现快
首先 ,城市 必须立足于 自己的资源特 展 的有 力保 障
从西 方发达 国 家城 市化 的实践看 , 市 提高 ,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人 口在区域 之间、
位, 使城市迅速形成 自己的核 心竞争力。其 场 经济 比较成熟 的国家都 非常重视政府在 产业 之间、 群层 之间低成本 自由流动 , 人口 从 目前的实践看 , 城 流 动 自由化 的制 度 改革 不 断深 化 , 相 关硬 件 次, 产业发展( 产业结构 的转换和演进 ) 是城 推进城镇化 中的作用。 市化演进 的重要基础。 城镇化的实质是 由于 市治理 的法 制化和透 明化是政府有效调 控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 国民生活形态从传统到 生产力变革所 引起 的人 口和其他 经济 要素
和培训 , 国民意识 自主性、 科学性不断增强 ; 的共 享 和 以开 放 的方 式 采 取 行 动 ,是 建 立 城市化的发展理念不断更新 , 城市化的新陈 代谢机制不断完善等。 ( 三) 城市化发展理念的科学化 城市 化的发展理念科学化 ,使寻求人
国外城镇化的经验与启示
国外城镇化的经验与启示
国外城镇化的经验与启示
一、引言
国外城镇化是指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进程及其相关政策和实践。
通过研究国外城镇化的经验和教训,可以为我国城镇化进程提供借鉴和启示。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国外城镇化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
二、国外城镇化的定义与背景
1、国外城镇化的定义
2、国外城镇化的背景
三、国外城镇化的推动因素
1、经济因素
2:社会因素
3:政策因素
4、环境因素
四、国外城镇化的政策措施
1、城镇规划和土地管理
2、住房供应与保障
3、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4、城市公共服务配套
5、城市治理与管理
6、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五、国外城镇化的经验与启示
1、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政策和实践
2、城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3、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的协同性
4、城镇化过程中的社会问题与解决方法
5、环境保护在城镇化中的重要性
六、我国城镇化的借鉴与改进
1、借鉴国外城镇化的成功经验
2、针对我国实际情况进行改进和创新
七、附件
1、国外城镇化相关政策法规
2、国外城镇化案例分析
八、法律名词及注释
1、城镇化:指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城市人口增长、城市化率提
高的过程。
2、城镇化政策:指为促进城镇化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世界主要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和城市管理方式
世界主要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和城市管理方式一、城市化进程1.城市化的定义:城市化是指人口、经济、社会活动等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的转移和集中过程。
2.城市化的阶段:(1)初期阶段:城市人口比例较低,城市发展主要依靠手工业和商业。
(2)加速阶段:城市人口比例迅速增加,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市成为生产和消费的中心。
(3)成熟阶段:城市人口增长速度放缓,城市化水平达到较高水平,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3.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1)人口拥挤:城市人口密度过大,导致住房、交通等问题。
(2)环境污染: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3)资源紧张:城市化进程中对水资源、土地资源等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
(4)社会问题: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贫富分化、失业、犯罪等问题。
二、城市管理方式1.城市管理的基本原则:(1)以人为本:关注城市居民的需求,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2)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3)法治化:依法行政,加强城市管理的法制建设。
(4)社会参与:鼓励公众参与城市管理,提高城市管理的民主化程度。
2.城市管理的主要内容:(1)城市规划:制定城市发展战略,合理布局城市空间,引导城市健康发展。
(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交通、供水、供电、排水、通信等基础设施。
(3)城市公共服务:提供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满足城市居民需求。
(4)城市环境保护:加强城市环境治理,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5)城市公共安全:保障城市治安、消防、食品安全等方面的安全。
3.城市管理的主要模式:(1)政府主导型:政府在城市管理中起主导作用,负责制定政策和规划,引导城市发展。
(2)市场主导型:市场机制在城市管理中起主导作用,通过市场竞争推动城市发展。
(3)社会自治型:社区居民和社会组织在城市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实现民主管理和自我服务。
(4)混合型:政府、市场和社会三种力量在城市管理中相互结合,共同推动城市发展。
国外城市化现状与启示研究
国外城市化现状与启示研究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成为了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
国外城市化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在一些方面面临挑战。
通过对国外城市化现状的研究,可以为我国城市化进程提供一定的启示。
一、国外城市化现状1.城市化进程加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城市化进程迅速加速。
据联合国数据显示,全球城市化率已达到55%,预计到2050年,城市化率将达到68%。
在发达国家中,城市化率已经达到80%-90%,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速度更加迅猛。
2.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城市化进程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工业化、能源消耗、交通问题等问题日益突出。
城市垃圾、废气、废水等排放不断增加,城市的生态环境面临严重挑战。
3.城市化对社会的影响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的社会问题也日益凸显。
城市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犯罪率上升,公共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不断引起关注。
4.城市化对经济的影响城市化进程对经济的影响也非常显著。
城市化进程加速了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产业结构的转型,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但同时也使城市劳动力市场竞争加剧,城市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加重。
二、国外城市化的启示1.城市化规划必须科学合理国外城市化规划非常注重科学性和可行性。
在城市化规划中,必须综合考虑经济、环境、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发展方案。
2.城市化要注重环境保护城市化进程必须注重环境保护。
国外城市化进程中,注重绿色发展,完善城市公园、生态园、森林公园、生态廊道等绿地系统,同时,加强城市污染治理,严格控制工业废气、废水等排放,为城市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3.城市化要注重社会公平城市化进程中要注重社会公平。
在城市化规划中,必须注重人口流动和社会保障问题,完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推进住房保障政策,促进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和谐。
4.城市化要注重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必须注重经济发展,以产业升级、产业转型和城市创新为重点,促进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提升城市经济竞争力。
英国城市化发展研究
英国城市化发展研究城市化发展是一个全球性的趋势,英国也不例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英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化对英国社会经济和环境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英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主要特征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
一、英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英国城市化的起点可以追溯到17世纪末,从此开始逐步进入城市化过程。
然而,通过19世纪的工业革命,城市化进程加速。
在这个时期,英国发生了巨大的人口迁移,城市人口增长的速度远远快于农村人口增长,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
从那时起,英国城市化的发展一直在不断加速。
在20世纪中期,英国经历了工业经济的衰退,城市失去了大量工业和制造业就业机会,这种情况导致了城市的繁荣度下降。
但是,随着金融、媒体以及其他服务领域的发展,城市又开始重新焕发生机。
2000年以来,英国城市化的发展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城市变得更加多元化和国际化。
这个时期,英国领导的投资和项目,如伦敦的奥运会和曼彻斯特的城市重建计划等等,都大大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二、英国城市化的主要特征英国城市化的主要特征包括城市规模、城市功能、城市化方式以及城市的社会构成等方面。
首先,英国城市化的规模正在不断扩大。
2015年,伦敦的人口达到了850万,曼彻斯特的人口达到了240万。
除了这两个城市,许多其他城市也在迅速增长。
这些大城市的发展驱动着周边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其次,英国的城市功能日益多样化。
除了早期的制造业和工业领域,英国的城市也发展起了众多的服务业、金融业、技术业和文化艺术等方面,这些领域的发展使得英国城市拥有更加多样化的经济结构和就业机会。
第三,英国城市化的方式正在不断变化。
在过去,城市的发展主要依靠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和城市扩张,现在则更加注重城市内部的提高功能和效率,例如公共交通的改进、城市绿化和循环经济等都受到了广泛关注。
最后,英国的城市社会构成也正在发生变化。
移民和多样性是城市化进程中一个重要的驱动力。
欧美国家城市化实践各具特色
欧美国家城市化实践各具特色在中国城市化的过程中,产生了诸如新城和老城的经济联系、新城的规模与土地合理利用等问题。
欧美一些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同样经历过这些问题,科学审视欧美发达国家的做法,其中一些经验值得借鉴。
美国:合理重塑城市。
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之后,开始重视城市问题。
美国的理念认为,要建立理想的城市环境,不能依靠大规模的人口分散,而是通过有前瞻性的良好规划,合理地重塑城市社区和区域,系统解决城市的发展及再发展问题。
关注的重点是住房问题、清除贫民窟及城市复兴。
美国通过扩展原有的城市和建立新城,疏散城市的压力和转移部分城市职能。
城市化转型时,规划方式一度趋向于支持私有化,建设为工业企业服务的公司镇,但后来则转向为满足从大城市迁出人口的居住需要而规划郊区城镇。
规划理念和周边环境是新城吸引人口迁入的最初动力。
在许多新城开发的过程中,美国的住房政策也越来越关注为收入较低的居民提供住房,并通过有条件的抵押贷款,刺激房屋建设和房屋产权所有。
如1949年的《住房法案》旨在加强公共房屋和住房改造计划,1968年的《住房法案》开始关注为更多穷人提供住房。
美国逐渐形成了现有的城市化和城市体系格局,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差异几近消失。
英国:出台规划法抑制投机开发。
20世纪50年代前后,英国的伦敦规划包括城镇规划、区域规划和国家规划。
城镇规划要求提供有较好的住房、社区设施、就业岗位和开放空间的居住区,同时要降低和控制居住密度,引导人口及经济活动由内城向外围的新城转移。
区域规划部分依赖老城镇的扩张、部分依赖新城,引入大都市环状绿带,构建伦敦区有序且高效的空间组织,同时注意控制郊区蔓延。
国家规划强调,在伦敦中心区以容积率控制办公业和工业的增长,根据发展工业的执照重新布局,将就业岗位再分配到高失业的区域,保持充分就业。
英国城市开发存在较强的企业化倾向,因缺乏长远规划,私人公司为追求利润的投机开发助长了城市蔓延。
为抑制投机,英国出台了城镇规划法,最重要的是在1932年授权地方当局“控制开发,确保适当的宜人的和舒适的生活条件,保护已有建筑物”,注重保护城市原有的形态和功能。
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及其影响有何异同?
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及其影响有何异同?随着人口数量的逐渐增长,城市化已成为一种趋势,各国都在不断地推行城市化,但不同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及其影响却有所不同。
下面将对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及其影响进行分析和比较。
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及其影响1.城市化进程中国的城市化迅速发展,从1950年左右开始实行城市计划经济以来,城镇人口从2000万增长到8亿,城市化率达到了58.5%。
中国加快推进城市化建设,减少城乡发展差距,有助于缓解农村人口过剩问题。
现在,中国城市化的重点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强城市公共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发展。
2.影响相对于其他国家,中国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影响更大,城市发展带动了社会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在城市发展中,中国还鼓励创新和人才集聚,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同时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压力,城市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社会问题。
二、美国的城市化进程及其影响1.城市化进程美国的城市化进程比较成熟,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超过80%,城市化率达到85%。
美国的城市化发展从20世纪初期开始,现在城市化的重点在于老工业城市的再生和城市可持续发展。
美国各地的城市具有不同的特色和文化,对全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影响美国的城市化进程带来了经济上的发展,同时也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比如城市贫困和不公平的社会结构。
随着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美国开始探索城市绿色发展模式,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性发展。
三、印度的城市化进程及其影响1.城市化进程印度是一个高度人口密集的国家,城市化进程非常缓慢,目前城市化率不到35%。
印度的城市化建设也面临很多困难,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经济发展等方面。
2.影响印度的城市化进程给人们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包括城乡差距加大和环境污染问题等。
此外,印度还出现了城市贫困和居民生活质量低下等问题。
本文从国别角度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及其影响,并且列举了各国发展城市化的优劣势。
20世纪初美国的城市化过程
20世纪初美国的城市化过程20世纪初,美国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城市化过程。
自从1850年以来,美国城市人口就已经开始高速增长,直至20世纪初,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农村人口。
这一变化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工业革命的兴起。
农业技术的进步使得农民的劳力变得不再那么必要。
在19世纪末,农业机械化的革命使得农民可以生产更多的粮食和其他产品,而不需要那么多的人工劳力。
这样,农民就开始不断迁往城市,成为城市工人。
工业革命的兴起则为城市化进程提供了更多的动力。
19世纪末,美国的工业开始经历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企业和工厂涌现出来,吸引了大量的工人进入城市。
城市成为了工业革命的中心,吸引了一大批移民和黑人从南部农村地区和欧洲国家涌入城市。
这一城市化的进程带来了很多挑战。
首先,城市Infrastructural,建设和管理变得十分苛刻。
城市的出行、居住和供电问题都需要得到解决,因为当时的城市基础设施并不足以支撑这样大量的人口和工业。
其次,当时的城市化也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
城市的种族、阶级和文化分歧日益严重,这加剧了城市犯罪和暴力事件的发生。
而且,城市的快速增长也造成了大量的环境污染和健康问题,比如水源污染和传染病爆发。
然而,城市化过程也带来了许多机遇。
城市化给美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增长。
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组建了新的行业,并且促进了商业和金融的发展。
此外,城市还吸引了一批聪明、有才能的人,包括艺术家、作家、学者和政治家,他们在城市环境下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并且为城市的文化、建筑和艺术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0世纪初城市化带来的这些挑战和机遇形成了我们今天的城市。
尽管城市化带来了很多问题和挑战,但它也证明了城市可以为美国和世界带来许多机遇和繁荣。
现今的城市化进程和挑战同样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创新和机遇,通过探索这些机遇和解决这些挑战,我们有望打造出更加绿色、创新和可持续的城市。
国内外城市化发展概述
40.4%。发达国家从35.9%上升到37.6%,发展中国家从37.9%上
升到41.4%。
一、世界城市化的基本趋势
• 随着各国经济体系的日益开放, 城市和城市区域越来越纳入全球经 济网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 竞争更多地表现为城市和城市区域 之间的竞争。大都市及其所在区域 的经济主导地位越来越突显,成为 所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前沿阵地。
欧盟最具全球影响力的“ 五角形”区域
一、世界城市化的基本趋势
• 日本:三大都市 圈的人口占全国 总人口的68.1%;
日本三大都市圈
一、世界城市化的基本趋势
• 中国:长三角、珠三 角、京津冀三大区域 的实际利用外资金额 占全国的79%。
中国三大经济区
一、世界城市化的基本趋势
01 美国
各国在试图控制
22.66亿,占世界的71.4%。
1980-2005年: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增加了1.57亿,占世界比重下降了14.5 个百分点;发展中国家增加了12.78亿,占世界比重也上升了14.5个百分点。
一、世界城市化的基本趋势
• (5)大城市的作用日益显著 1975-2000年期间:全世界的大城市(100万人以上)人口比重 从33.8%上升到37.4%。发达国家从33.1%上升到35.9%,发展中 国家从34.4%上升到37.9%。 2000-2015年期间:全世界的大城市人口比重将从37.4%上升到
一、世界城市化的基本趋势
• (2)城市化进程呈现出S形增长曲线,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特征。 初期阶段:工农业生产水平较低,工业提供的就业机会和农业释放的剩余 劳动力都很有限,城市化发展缓慢。 中期阶段:工业基础已经比较雄厚,农业劳动生产力大幅提高,工业快速 发展能够为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世界城市化进程
世界城市化进程有关城市化水平的数据在大约1800年后才出现,估计 1800年世界人口约为9.06亿,其中大约2.17亿(24%)的人口生活在拥有两万人口规模以上的城市中,大约2%的人生活在拥有10万人口的城市里。
1850年,世界人口大约增长30%,拥有2万规模人口以上的城市人口比重增长了132%,大城市的人口比重增长了76%。
在1900年-1950 年期间,大城市人口增长率达到254%。
与此同时,城市化在世界各个地区出现了巨大的差异性。
1.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历程18世纪60年代产业革命的发生,使机器大生产取代了手工生产,而工业生产的集中促使了城市化的发展。
进入19世纪以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明显加快,村镇向城镇发展,小城镇向城市化发展,城市人口迅速增长。
在随后的几十年间,大多发达国家已经过了城市化的初始阶段、高速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
据《1989世界发展报告》显示,世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均在 80%以上,其中英国已达92%、比利时为97%、澳大利亚为86%、荷兰为88%、丹麦为86%。
据《2000年世界发展指标》显示,1995年,伦敦大约有700万人口,在1998年,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9%。
在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有78%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里。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的发展过程长短不一,形成发达国家之间城市化发展时间不一致现象。
欧洲国家尤其是英国,城市化进程最早,发展最广泛,从1760年开始到1851 年,90年间,英国城市人口超过了总人口的50%,而当时世界人口中,城市人口只占总人口的6.5%。
而到1921年,其城市化水平已达77.2%。
当西欧城市化进程发展了很长时间后,美国还是一个乡村国家。
在1860 年-1920年间,美国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实现了其高度城市化。
1860年,其城市人口不到20%,到1920年其城市人口已超过了全国的一半以上。
美国的东部地区,包括纽约、马萨诸塞和宾夕法尼亚等,工业化较早,是美国最早实现高度城市化的地区。
简述国外城市化发展的过程及对我国的启示
力 向城 市 的 转 移 。 1 6 、 1 7世 纪 英 国圈 地 运 动 高 涨 , 大 量 农 民失 去 能 和 条 件 逐 步 形 成 并 完 善 的 过程 , 是 农 业 生 产 与非 农 业 生 产 保 持
土地 , 成 为 非农 产 业 的 劳 动 力 。 同时 , 由 于 阻 碍 自由 迁徙 的 相关 法 基 本 同 步 发 展 的 过 程 。 律 的废 弃 和 修 正 , 消 除 了 人 口流 动 的 障 碍 , 诸 多 因素 在 很 大 程 度 城 市 化 不 可 缺 少 的
整个 过 程 中 , 任 何 一 个 阶 段 的 发 展 都 是
上 促 进 了农 村 人 E l 和 农 业 劳 动 力 向城 市 的转 移 . 促 进 了城 市 化 的
发展 。
2 . 2城 市 化 发 展 需 注 意 制 度 性 因 素 的 影 响 户 籍 制 度 及 土 地 所 有 制 的性 质 对 农 村 人 口和 农 l 劳动 力 的
和特 点. 对 我 国的 城 镇 化 进 程 有 着 积 极 的借 鉴 意 义
关键词 : 世 界 各 国城 市化 ; 基本过程 : 特 点: 我 国的 启 示 1世 界 各 国城 市 化 的基 本 过 程 和 特 点
二 是 根 据 发展 和变 化积 极 调 整城 市 发 展 战 略 。 韩 国的 城 市 化 发 展 战 略 经 历 了 个 阶段 , 体 现 m韩 国政 府 根 据 发 展 和 变 化 积 极 地 调 整 城 市 化 的政 策 和 规 划 。 第 一 个 阶 段 是 主 要 城 市 迅 速 发 展 壮
简述 国外城市化发展 的过程 及对我 国 的启示
高 琪 莉 ( 山西 省 晋 中市 平 遥 县 农 业 委 员 会 0 3 1 1 0 0)
国内外城市化进程比较分析
国内外城市化进程比较分析城市化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各个国家和区域的城市化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
本文将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外城市化进程,探讨其差异性和共性,并对未来城市化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一、国内外城市化历程比较1.国外城市化历程在西方国家,工业化是引领城市化的重要驱动力。
在工业革命时期,大量的农民流入城市,寻求更好的工作机会和生活条件。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城市的出现和发展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新兴工业城市如伦敦、巴黎、纽约、芝加哥等随着工业化进程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城市化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后工业化时期。
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城市社会结构更加多样化。
2.国内城市化历程我国城市化进程则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20世纪50年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时期,人民公社建设促进了人口的流动和城市化进程。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改革开放进一步推进了我国城市化进程,城市面积和建筑数量有了快速增长,城市人口持续增加。
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迈进,全国市镇化率逐年提高,和国外的城市化进程相比,在速度上更快。
二、国内外城市化差异原因分析1.文化因素西方国家更注重自由的个人价值观,而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则更加强调集体意识。
因此,西方城市更加强调产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在全球市场竞争中获得了优势。
而我国的城市化过程中,政府在城市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以推动国家经济和社会的进步。
2.政策因素在国外,城市化进程注重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政府的投入也更多,市场机制更加发达,从而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多是由政府主导的,尽管政府的支持导致了经济迅速增长和资本市场繁荣,但也存在着城市扩张过快、环境恶化等问题。
3.发展方式在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通过协同效应来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城市成为各种资源的集中地。
相比之下,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城市扩张过快,很多城市建设的不够合理、不必要和低效,也没有吸引到足够的外资和人才。
当代西方国家城市化的特点与趋势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17卷第4期Journal of Shanxi Teacher′s University Vol.17 No.4 2003年12月Natural Science Edition Dec. 2003文章编号:100924490(2003)0420075207当代西方国家城市化的特点与趋势谢守红(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所,上海200062)摘 要:二战以后,西方发达国家相继进入后工业社会,城市化速度也由快转慢,逐渐进入成熟阶段.在城市化的模式上,先后经历了向心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四个发展阶段.从微观上看,城市化具有明显的分散化趋势,但从宏观上看,这种分散化又导致更大地域范围内的城市集中,形成现实意义上的大都市区和大都市带..关键词: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大都市区;大都市带中图分类号:F299.17 文献标识码:A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从战后初期一直到1960年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城市化进展迅速.而到了1970年代以后,城市化速度明显放慢,进入缓慢发展的成熟阶段.在城市化的模式上,也由传统的人口向城市中心迁移的集中型城市化转向人口向外扩散的郊区化和逆城市化,再到人口重新流向中心城市的再城市化,具有明显的周期性.而在这种人口集中与分散的双向运动过程中,城市地域不断向四周扩张,导致了大都市区和大都市带的形成.根据发达国家大都市区人口增长的周期变动,一些学者提出了城市化进程的空间周期理论,即由向心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4个连续的发展阶段构成大都市区的生命周期.1 城市化速度由快转慢,逐渐进入成熟阶段二战结束以后,西方国家在战争的废墟上开始了大规格的城市重建工作,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到1950年,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平均达到53.8%.此后,一直到1970年,城市化仍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在1950年代的十年间,发达国家平均城市化水平提高了6.7个百分点,1960年代又提高了6.1个百分点,达到66.6%.到了1970年代,城市化速度明显减缓,仅上升了3.7个百分点,1980年代上升2.3个百分点,进入缓慢提高的成熟阶段(表1).从城镇人口数量的变动来看,在1950年代,西方国家城收稿日期:200221020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171030)作者简介:谢守红(1966—),男,湖南邵阳人,衡阳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系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所博士生,主要从事城市和区域经济的研究.镇人口从4.47亿增加到5.71亿,增加了1.24亿,1960年代增加1.27亿,1970年代增加1.00亿,1980年代增加0.79亿,说明其城镇人口的增长已逐渐减慢,其中除了城镇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的原因以外,主要是由于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的规模大大减小.战后西方国家的城市化经历了由快向慢的转变,符合诺瑟姆的城市化“S”型曲线理论,即由缓慢增长的初期阶段,到快速发展的中期阶段,再到缓慢提高的后期阶段.但在西方国家内部,城市化进程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其中,西欧、北美、北欧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等是高度城市化的地区,从1960年代起即进入城市化的后期阶段,城市化速度减缓,如北美洲1960年代城市化水平已达69.9%,1960—1970年城市化水平提高了3.9个百分点,1970年—1980年仅提高0.1个百分点,1980—1990年提高1.3个百分点.而南欧和日本则在1960年—1970年代还处于城市化的中期阶段,城市化进程十分迅速,直到1980年代才进入城市化的后期阶段.特别是日本在经济高速发展的1960年—1980年间,城市化水平提高13.7,成为发达国家中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国家.表1 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发展趋势(1950—1990)Tab.1Development trend of urbanization in developed countries(1950-1990)城市化水平(%)19501960197019801990发达国家欧 洲北美洲大洋洲53.856.563.961.360.561.169.966.366.666.773.870.770.370.473.971.272.673.475.270.6城镇人口(百万)447571698798877 资料来源:UN(1991).Table A.12 郊区化与逆城市化战后,尤其是1960年代以后,西方发达国家中人口从乡村到城市的迁移逐渐退居次要地位,而一个全新的规模庞大的城乡人口流动的逆过程开始,即郊区化(suburbaniza2 tion)和逆城市化(counter-urbanization).郊区化是指城市中心区人口和产业向郊区迁移的一种离心分散化过程.郊区化的实质是城市“辐射力”超过了“向心力”,推动城市人口和职能由市区向郊区扩散、转移.郊区化的动力和机制主要来自以下三方面:(1)大城市的发展使得土地短缺矛盾日益尖锐,地价迅速上涨,建筑密集,交通拥挤,环境质量日益恶化,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追求低密度的独立住宅,一些中产阶级和收入较高的蓝领阶层纷纷外迁到新兴的郊区;(2)小汽车的广泛使用、较低的能源价格以及铁路、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使城郊之间的通勤交通十分便利;(3)政府实行各种鼓励政策.郊区化是以住宅的郊区化为先导,随之而来的是为居民生活服务的商业服务部门的外迁.与此同时,工业部门由于占地面积多,土地成本大幅度上升,加上环境保护的压力,也不得不大量地向郊区迁移,形成了郊区工业带.最后,一些办公事务机构也开始脱离闹市区,进入郊区.郊区化极大地改变了人口的分布格局,使得郊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郊区的功能也由原来单纯的居住功能向专门的零售走廊、工业园区、高密度办公区和商业节点67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年 转化.郊区化最早在美国和英国发生,1960年代以后波及欧洲大部分地区和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美国是世界上郊区化最明显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郊区化已经开始,二战后进入加速发展阶段(表2).到1960年,美国大都市区郊区人口已超过市区人口,成为继1920年美国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以来的又一次历史性转折,此后郊区人口比重不断上升,1990年居住在郊区的人口比重已达63%,远远超过居住在市区的人口.与此同时,郊区的就业岗位也在迅速增加.1950年,郊区就业岗位数仅占大都市区的30%,到1990年这一比重已上升至55%,超过了市区的就业岗位数.英国从1950年代起也进入郊区化的高峰期,1952年—1963年英国大城市的内城就业人口年均增长0.97%,而外城就业人口年均增长1.88%,外城就业人口增长速度是内城的2倍(表3).1963年—1973年,内城就业人口从761.9万下降到632.4万,减少了129.5万,而外城就业人口从189.7万增长到213.1万,增加了23.4万.1961年—1971年,英国居住在城市中心区的人口从2625.3万下降到2552.4万,减少72.9万,而居住在郊区的人口从1463.5万增长到1714.7万,增加251.2万.表2 美国城市郊区化:人口和就业岗位的变化(1950—1990)Tab.2Suburbanization in America :changes of population and employment (1950—1990)人口普查年代19501960197019801990城区人口(%)5749434037就业岗位(%)7063555045郊区人口(%)4351576063就业岗位(%)3037455055 资料来源:Bourne ,1996,Table 3.表中数据按大都市统计区(MSA )统计.表3 英国大城市就业人口变化(1952—1976)Tab.3The changes of employment population in English big ciyies (1952—1976)就业人口(万人)年份19521963196819731976内城688.7761.9726.7632.4572.8外城157.2189.7196.8213.1212.9年平均增长率(%)年份1952-19631963-19681968-19731973-1976内城+0.97-0.92-2.60-3.15外城+1.88+0.76+1.66-0.44 资料来源:Christopher M.L.,the uncertain future of the urban core ,1988欧洲的其他一些国家也相继出现同样的人口再分别现象,如1968年—1975年在法国的多数大城市中,位于中心行政区以外的城市地区的人口急剧增长.1971年—1981年间,意大利5个最大城市的郊区人口大量增长,而中心区人口下降或增长缓慢.日本的郊区化始于1960年代,此时日本的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城市人口急剧增加,住宅需求压力使得居住用地不断向郊区扩展.在大城市圈的近郊村镇,由于城市生活方式的固定和对77 第4期 谢守红:当代西方国家城市化的特点与趋势87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年 土地需求的增大,农业用地逐步转变为城市用地.1960年—1965年东京50公里圈人口平均增长19.7%,其中市中心10公里圈人口减少1.4%,增长最快的是20公里—30公里圈.之后市中心人口仍不断减少,而增长最快的地带1965—1975年为30km—40km圈, 1975年—1985年为40km—50km圈.大阪和名古屋等大城市圈也出现类似现象.197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一些大城市人口迁移又出现了新的动向,不仅中心区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进一步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小城镇和农村,导致整个城市人口出现负增长,国外学者将这一过程称为逆城市化.逆城市化首先出现在英国,1961年—1971年,大伦敦人口减少了0.8%,1971年—1981年又减少了10.1%.除伦敦以外,1971年—1981年英国许多大城市也普遍出现人口下降现象,如曼彻斯特市人口减少17%,利物浦减少16%,纽卡斯尔减少13%,柯尔比减少15%等.美国出现逆城市化的时间稍晚.根据美国30个最大的标准大都市统计区(SMSA)的人口统计,1970年—1980年有9个SMSA 的人口出现下降,大多为东北部的老城市,如纽约市人口年均减少0.9%,费城年均减少0.2%,波士顿年均减少0.1%,底特律年均减少0.2%,匹兹堡减少0.6%等,表明它们已进入逆城市化阶段.导致逆城市化的主要因素有:(1)1970年代初期开始的能源危机,使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出现严重衰退,阻止了制造业的发展,大城市的制造业受到巨大冲击而持续衰减,就业人数不断减少;(2)交通和通讯技术的高度发达以及后福特制生产方式的推行,使工业企业选址更具灵活性,纷纷到大城市以外的邻近地区建厂,导致经济活动和人口的分散;(3)日益增加的退休人员厌倦了都市生活,迁到住房价格更便宜、环境更宁静的小城镇和农村地区居住.逆城市化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它导致了城市发展在区域上的再分配,但并不意味着国家城市化水平的降低,相反,它还推动了城市化和城市生活方式在更广泛的地域范围内传播.值得注意的是,在发达国家中日本并没有象北美和欧洲那样出现逆城市化现象.自1945年以来,日本的人口不断地向东京—横滨、大阪—神户、名古屋这3个大城市圈集中,尤其是向东京集中.这3大城市圈所拥有的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在1950年为38%,到1990年上升到50%.从1960年代初起,这3大城市圈人口增长迅速.到1975年以后,它们的人口增长率才下降,但仍为正值.很明显,日本的城市化受到了东京这个特殊的国际大都市的强烈影响.在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中,首都东京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人口和经济实力迅速膨胀,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一跃成为能够与纽约、伦敦相抗衡的全球3大经济中心之一.3 中心区改造与再城市化由于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的发展,使得西方国家大城市中心区日益衰落,出现商业萎缩、失业严重、贫困加剧、治安混乱等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对整个城市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引起了政府当局的高度关注.为了振兴城市中心区,从1970年代末开始,西方发达国家就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在CBD周围适当增加一些高质量住宅,以吸引人口回城居住和工作,使城市人口重新出现增长,称之为再城市化(reurbanization).1978年3月,美国总统卡特发布了全面城市化政策,其目标是阻止城市中心区的继续衰退,使其能有效地发挥职能作用.这项政策共有5个具体目标:(1)振兴与发展城市经济;(2)扩大中心区的就业机会;(3)稳定和加强城市税收政策;(4)消除城市内部种族歧视;(5)保护城市环境等.在英国,复兴大城市中心区始终是政府关注的一件大事.为此,政府在城市发展战略上进行了调整,把注意力和资金分配从城市外围转向市中心区,对内城从控制和指导发展转为鼓励发展,并重视发挥社区精神,动员社会积极性,努力改变衰退造成的恶果.1987年英国政府颂布了“内城法”,其核心思想就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为开发和恢复旧城的活力创造条件,尽量满足企业建厂要求,以增加就业机会.此外,英国政府还采取建设大型购物中心、商业步行街以及在市中心重点安排一些事务所大楼等措施.在政府的扶持下,发达国家大城市经济重现活力,中心区恢复昔日的繁荣,吸引了大量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居住,加上国内外移民的影响,城市人口出现再度增长.1980年代,美国东北部的大城市如纽约、波士顿、费城等由于金融、保险、房地产和高科技产业的迅速发展,不仅扭转了人口下降的趋势,而且使人口有了较快的增长.1980年—1990年,纽约市人口增长了3.1%,纽约的中心区曼哈顿由于各类公司总部和生产服务业的不断聚集,成为全市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1975年—1977年,全美有300万人从郊区返回到市中心居住,1980年代中期后回流速度更快.英国大伦敦的人口在连续30多年下降后,也于1985年重新恢复增长,出现再城市化现象.4 大都市区化明显,大都市带形成大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 )是一个大的城市人口核心以及与其有着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具有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是城市化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大都市区的形成来自以下二股力量的结合:一方面,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把更多的资本和技术带往郊区,加快了效区城镇的发展步伐,并在郊区涌现出若干功能较为完备的新都市———边缘城市(edge city ),标志着郊区化进入一个新阶段,城市由单中心向多中心格局演变;另一方面,城市中心区的改造和更新成效显著,城市景观、人居环境大为改观,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城市功能成功地实现转换与升级,日益成为信息交换和经济决策的中心,促进了人口、资本、技术的不断积聚.这种积聚与扩散的双向运动,推动了大城市地域的迅速膨胀,导致了大都市区的形成.美国把大都市区称为标准大都市统计区(SMSA ),后来又改称大都市统计区(MSA ).其它国家称谓各异,但基本含义是相同的,如加拿大的“国情调查大都市区”(CMA )、英国的“标准大都市劳动市场区”(SMLA )、澳大利亚的“国情调查扩展都市区”(CEUD )、日本的“标准城市地区”“大城市圈”等.战后,美国大都市区发展迅速,到1990年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大都市区增加到40个,居住人口13290万,占美国总人口的51.5%.1994年,这比例更高达56%,反映了大都市区在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趋上升.据此,很多学者认为,大都市区化是美国20世纪城市化的主导趋势.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浪潮下,大都市区的功能进一步转变,以金融保险、信息咨询、公司总部等为主的生产服务业成为城市主要经济部门,从而使其在区域经济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并涌现出若干在空间权力上超越国家范围、在全球经济中起着控制和决策作用的世界性大都市,一般称之为“世界城市”(world city )或“全球城市”(global city ),如纽约、伦敦、东京、巴黎等.美国著名学者萨森(S.Sassen )认为,当97 第4期 谢守红:当代西方国家城市化的特点与趋势08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年 代的城市化已成为全球化的城市化,全球城市的形成动力来自于以下两种力量的结合:一是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生产活动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散;二是对这种生产活动的控制不断地向大都市集中.随着大都市区的不断扩展,在一些城镇密集地区,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农田分界带日渐模糊,城市地域首尾街接,连成一片,绵延达数百公里,从而形成了世界上最壮观的一种城市化现象———大都市带(megalopolis).1957年,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Jean G ottmann)首先对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的大都市带进行研究,并借用古希腊“Megalopolis”一词来描述这种巨大的城市化地区.戈特曼认为,大都市带是城市地域大片地连在一起,消灭了城市与农村明显景观差别的地区;一个大都市带至少应居住2500万人口,人口密度在每平方公里250人以上,过着现代城市生活方式;大都市带多数沿长轴呈带状发展,通过发达的交通、通讯网络相连;大都市带是所在国家乃至全世界的政治、经济中心,是连接国内国际的节点和产生新技术、新思想的“孵化器”.大都市带使城市化在极其广阔的地区扩散、渗透,具有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表现在土地利用高度集约化,城市整体生产率高,而且城乡融合,有力地提高了人们的居住环境质量.大都市带的形成是20世纪世界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而且其发展方兴未艾.希腊著名建筑和城市规划师多克西亚迪斯(K.Doxiadis)在预测21世纪城市化发展趋势时指出,大都市带的进一步发展将跨越国界、洲界,最终形成地球村(Ecumunopolis).目前,世界上已形成的大都市带有6个,其中美国独占3个: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带、五大湖沿岸大都市带和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居住着全国一半左右的人口.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带(亦称“波士华”地带,Bosnywash)形成历史最久,也最具典型性.该大都市带呈东北—西南走向,长960km,宽48km—160km,跨越10个州,包括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等5个特大城市及众多中小城市和镇,各城市建成区已相互连接.这一面积为13.8万km2的区域里,居住着全美近20%的人口,拥有为数众多的跨国公司总部,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均具有世界性的中心地位.另一著名的大都市带是日本的东海道大都市带,自东向西包括东京一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3个大城市圈,面积约10万km2,有发达的交通、通讯设施连结,是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活动的枢纽地带,集中了全日本3/4的工业产值和2/3的国民收入.目前,这里居住着近7000万人,占日本总人口的61%,超过了美国东北部大都市带(约4500万人),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庞大的大都市带.此外,还有西欧西北部大都市带、英国东南部大都市带以及若干正在形成之中的大都市带.5 结语城市化是人口集中与分散这一对矛盾运动的结果,但其根本动力来自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1950年代中期开始,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工业时代已经基本结束,经济开始转向以信息服务业为主的阶段,随之城市化也出现新的特点,可称之为后工业时代的城市化.在后工业时代,城市化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大规模迁移已经基本停止,代之而起的是人口在城市内部以及不同规模城市之间的移动.从微观上看,城市化具有明显的分散化趋势,但从宏观上看,这种分散化又导致更大地域范围内的城市集中,形成现实意义上的大都市区和大都市带.今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西方国家的城市化还会出现新的变化和特点.此外,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城市化进程中西方国家政府都采取了及时、有效的引导与干预政策,这对城市化的健康发展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参考文献:[1]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4~78.[2]顾朝林,甄峰,张京祥.集聚与扩散[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143~144.[3]龚义清.90年代国外的城市发展比较研究[J ].城市规划汇刊,1992,(2):32~35.[4]王旭.大都市区化:本世纪美国城市发展的主导趋势[J ].美国研究,1998,(4):42~48.[5]Paul C.Cheshire.Urban problems in Western Europe[J ].London Unwin Hyman ,1989:189~190.[6]Kenneth Fox.Metropolitan America :urban life and urban policy in the United States ,1940-1980[J ].University Pressof Mississippi ,1986:54~56.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and T rend of U rbanizationin Present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XIE Shou 2hong(Instit ute of U rba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Research ,East China Normal U niversity ,S hanghai 200062,China ) Abstract :Since the second World War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have entered post -industry society and their urbanization have s peeded up and gradually got to mature stage.In urbanization model ,they have gone through four stages :centralized urbanization ,suburbanization ,counter -urbanization and re -urbaniza 2tion.On the view of microcosm ,their urbanization has obvious decentralization trend ,but on the view of macrocosm ,it has brought about cities and towns centralization in wider region and formed Metropolitan areas and Megalopilis. K ey w ords :Urbanization ;Suburbanization ;Counter -urbanization ;Re -urbanization ;Metropolitan area ;Megalopilis 18 第4期 谢守红:当代西方国家城市化的特点与趋势。
试分析战后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
我国是否应采纳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城市模式:一、西方发达国家产生的背景和必然性:18世纪中叶开始的工业革命,是城市发展史上一个崭新的时期。
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中,城市发展之快、变化之巨,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
工业革命,结束了城市中工场手工业的生产形式,代之以机器大工业的生产形式,使城市中经济活动的社会化、生产的专业化向着更广的范围发展。
在区域范围内,随着资本、工厂、人口向城市的迅速集中,某些地理条件优越的地区人口集中、密度高,工业,特别是在煤田和沿海地区,如德国的鲁尔地区,美国的大西洋和五大湖沿岸=。
工业革命始于英国,因而英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开始近代城市化的国家。
在工业革命推动下,19世纪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十分迅速,一大批工业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利兹、纽卡斯尔等迅速成长起来,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的国家。
19世纪起,法、德、美、荷兰、比利时等国也相继开始工业革命,城市化的进程在西方国家大幅度铺开。
二、城市化及其动力的阶段:1、农业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基础前提。
农业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母亲产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体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A农业发展对城市化的“食物贡献”。
城市化所需要的农产品包括两大类:食物型农产品和原料型半成品,前者主要是粮食、蔬菜、水果、肉类、奶类及蛋类等,主要用于城市居民的生活;后者主要是棉花、油料、糖料、烟叶等经济作物产品,主要用于城市企业的生产。
农业发展水平就通过所能提供的商品食物数量决定着城市化的规模和程度。
B农业发展对城市化的“原料贡献”。
工业作为城市生产的核心,需要有大量充足的原料供应。
C农业对城市化的“市场贡献”。
城市化的推进需要农业为其提供市场,而农村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随着农业发展、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恩格尔系数的不断下降,农民对生产投入品和高档生活消费品的需求将不断提高,从而使城市工业品的销售市场扩大,城市生产得以持续进行,城市化动力不断加强。
欧美国家新型城镇化
西方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
阶段 第一阶段 时间 特点
农业是社会经济的基础 .城市 18世纪产业革命以前 数量少,规模较小,功能较单一, 以政治职能为主 大机器工业逐步取代手业 .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 ,功能扩展,成为区域经济中心
欧美国家的城市化
第一节 第二节
欧美国家城市化进程 城市病及其治理
重点问题
主要国家的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城市病及其治理
第一节欧美国家的城市化
一、工业城市的起源
城市化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文明进程的大趋势。 城市化伴随着工业化而出现。工业革命后,由 于新兴工业城市不断涌现,城市逐渐成为国家经 济的中心,推动了欧美国家城市化的发展。
平遥古城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的中部,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 827年~公元前782年),明代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扩建,距今 有2700多年的历史。
雅典卫城建造在海拔150米的石灰岩山上,是祭祀雅典守护神雅典娜的神圣地, 距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公元前1500年,这里是王宫所在地,从公元前800 年开始,人们在这里兴建神庙等祭祀用的建筑物,使之成为雅典宗教活动的中 心,并且逐渐于高地下形成城市。
第一节欧美国家的城市化
工业革命后,新兴工业城市不断涌现, 城市逐渐成为国家经济的中心。曼彻斯特 和其他工业城市的兴起是研究研究工业城 市兴起的重要例 工业革命前,曼彻斯特是一个富庶的 村落,17世纪,开始出现纺织业,主要制 造呢绒、粗帆布,尤其是各种棉织品。但 是,笛福在1727年,还称它为英格兰 “最大的乡村之一”
工业化与城市化具有密切的联系。一 般来说,城市化是由工业化来推进的,工 业化的过程同时也就是城市化的过程;但 另一方面,城市化是工业化的载体,对工 业化也有反作用。城市化如能适应工业化 发展的要求,则会推动工业化的加速推进。 否则,就会延缓甚至阻碍工业化的进程。
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模式及启示
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模式及启示作者:李忠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2年第32期城市化起步于18世界中叶开始的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结束了工场手工业de1生产方式,代之以机器大工业生产发展。
生产方式的改变促进了城市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由农村社会向城市化社会转变。
纵观世界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也出现过各种各样的城市病,但是,总体发展趋势是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从城市化发展速度来看,呈现出慢—快—慢的特点,城市化初期发展缓慢,中期发展速度加快,后期发展速度又放慢,即城市化发展的“S”型曲线轨迹。
从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模式来看,既有欧美发达国家经历上百年完成城市化的模式,也有拉美、日韩等国家在三、五十年内完成城市化的模式,无论哪种模式,都是既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教训。
一、由工业化推动的城市化——英国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国家。
伴随着工业革命的浪潮,英国的工业化推动着城市化的发展。
18世纪早期,英国的城镇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0%—25%,到1851年,英国已有580多座城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54%,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
英国城市化是以发展轻工业为先导,进而带动能源、工矿、交通工业的发展,加速城市化的进程。
随着技术革新在棉纺织领域的展开,轻工城市率先异军突起;机器运转速度的加快、工厂制度的逐步建立,促进煤炭、冶金工业发展起来,产生了一批能源和重工业城市;交通运输业的变革,则促进了交通枢纽城市发展。
而农村劳动力转移则是英国城市化的基本前提,19世纪中期,随着“圈地运动”在全国大范围的开展,再加上农业技术的改进,大量农民失去土地,而城市迅速发展的第二、第三产业需要补充新的劳动力,在此背景下,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推动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英国的城市化为世界提供了基本思路和模式,但是,其中也有沉重的教训,那就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
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粮食自给有余,还可以出口,到19世纪中期,随着英国贵族通过著名的“圈地运动”,以暴力形式强制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停滞不前,国内消费的粮食、肉类和农业原料不得不依赖从国外进口,农业发展不足,反过来制约了城市化的推进。
第八章欧美国家的城市化
第一节欧美国家的城市化
开始时,这些城市的规模很小,一般居民 仅在一万人左右。但到了十二世纪,欧洲相对 和平的局面促进了商业的大发展,意大利的佛 罗伦萨、米兰、威尼斯和法国的巴黎成为欧洲 最大的城市,各拥有近十万人口。 为了防御敌人的进攻,中世纪的西欧城市 建得就像一座座堡垒。每座城市都筑有坚实的 城墙,外面通常还有环绕的护城河,要想进入 城内,必须从吊桥上通过。
第一节欧美国家的城市化
二、主要国家城市化的进程
(一)英国的城市化进程 英国是第一个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 也是城市化最早起步和首先完成的国家。 在时间上比美、法、德、意等发达国家提 前了100年左右,比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提前 了200多年。
第一节欧美国家的城市化
英国的城市化进程
第一节欧美国家的城市化
第一节欧美国家的城市化
中国近代城市的盛衰,与中国社会 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的大背景密不可分。 近代城市发展从一开始就打上时代 的烙印。上海、天津、汉口等城市景观 外貌,今天依然可以找到殖民地的痕迹。
甲午战争后,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使一批 新兴城市兴起,这些因近代工商业而催生的城 市,成为传播现代化文明的窗口。近现代工业在 沿海城市较快发展,并带动周围农村城镇化。
第一节欧美国家的城市化
唐代的著名城市有扬州、成都、洛阳、 洪州、荆州、广州、凉州等。长安、凉州是 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的起点。扬州、泉州、 广州是向日本、东南亚和阿拉伯地区的海上 丝绸之路路线上的重要城市。隋唐时期的城 市发展是我国封建社会城市发展史上一个高 峰阶段。
第一节欧美国家的城市化
其特点是: (1)城市实行严格的坊制,民居和市场四周有围墙,称 为坊,坊内有巷,坊有坊门,朝开晚闭,实行夜禁,称 坊制。 (2)城市里有官营和私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规模大, 从业人员多,分工细,种类多;民间手工业有极其鲜明 的地方特色。 (3)商业出现新特点:城中有较大规模的市场,商业中 行业组织盛行,钱币成为主要流通手段,促进了商业发 展。 (4)城市文化昌盛,一大批著名诗人、艺术家云集城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英国是世界上最早推进城市化的国家,经历过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所有现象,因此总结英国城乡统筹推进城市化的经验对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英国的发展得出以下主要经验:推进城市化必须首先制定正确的计划;农业是推进城市化发展的基础;政府必须制定相关法律来保证城乡统筹发展;采取大城市和小城镇相结合的战略;广泛宣传,争取公众参与和政府决策结合起来。
[“工业化是英国城市化的动力,也是其他国家城市化的动力。
”傅崇兰指出。
英国由于城市化发展较早,因而大城市占据了相当比重。
1800年,世界只有一个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伦敦。
19世纪晚期,英国7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初步英国城镇人已经占总人的33%,2001 年。
英国的城市化率为89%。
Il_到2005年,英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90%以上。
在此过程中,英国和其他国家一样,出现过“城市病”,也出现过逆城市化现象。
2、加拿大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80%以上,且已经形成了4个明显的城市区域:多伦多安大略湖滨城市群,蒙特利尔城市群,温哥华城市群、渥太华—加蒂诺城市群。
作为一个联邦体制国家,其政治架构是把关于城市的立法置于省政府的立法管制之下,因此各省有自己的城市规划立法体系和政府体系。
其中安大略省在促进区域协调,促进大多伦多地区的形成上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被认为是世界上都市区治理最为典型、经验最为丰富、改革最为彻底、实践最为成功的大都市区。
3揭批伪专家系列之一:误读城市化率可能误判房市前景2009-5-7 全球品牌网宋延庆最近几年来,在关于房地产市场的讨论中,城市化率的概念被引用的程度非常高。
相对一部分观点认为,随着我国城市化率的逐年提高,市场需求将会随之放大,甚至视为房市长期发展的最大利好。
这显然缺乏对城市化率的深入、系统认识,特别是对城市化率的误读可能导致对未来房市做出错误的判断,有误人误己之虞。
城市化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urbanization level)或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通常是指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率。
城市化率变化趋势综合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但是如果不综合考虑我国的特殊因素,而简单地用城市化率变化趋势预测未来,既有可能犯严重的逻辑错误。
首先,我国城市化率并不是我国城市化水平的真实反应。
我国城市化率是采用公安部门认定的非农业人口与全部人口的比重,也就是说,它是我国特殊的、怪异的户籍政策下的一项简单的数量指标,它并不是国际公认的城市化率计算方法。
国际公认的城市化率计算基础是城市人口——包括了在城市工作、生活的各类人口,而我国的城市化率计算基础是非农业人口,其中没有包含农民工阶层及其他部分流动人口。
仅以进城农民工为例,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统计,截至2008年12月31日,中国农民工总量为22542万人。
2008年末在本乡镇以外就业的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4041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62.3%;本乡镇以内的本地农民工数量为8501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37.7%。
按照国际公认的城市化率计算基础,至少在本乡镇以外就业的外出农民工因为已基本脱离了农业(本乡镇以内的本地农民工可能还是半工半农),应该计算在内。
按此计算的话,2007年我国实际城市化率应该是55.5%。
计算过程如下:2007年我国总人口132129万人,名义城市化率是44.9%,则非农业人口为:132129万×44.9%=59326万人。
再加上已经从事非农业工作的在本乡镇以外就业的外出农民工数量14041万人(考虑到经济危机导致返乡农民工增多的因素,2007年农民工数量肯定高于2008年,所以已是保守计算),则是59326万+14041万=73367万,城市化率为73367万÷132129万=55.5%。
如果再考虑到其它因素,如留在城市工作、但还保留着农村户籍的大量大中专毕业生,长期驻华的外籍人员(近年来,大量香港人在深圳买房子,台湾人在上海、苏南买房子,日韩人在北京租房子),2008年我国实际城市化率可能为58%~60%——远远高于一般预计的46%左右。
2008年美国的城市化率约为77%。
特别说明的是,美国于1970年达到69.9%后的近四十年里,城市化率仅提高了7%,增长率非常缓慢,而此前四十年提高了15%。
从大多数发达国家城市化率的历史来看,城市化率达到70%后,增长率就非常缓慢了。
由此可见,我国人口总量多的国情和三十年经济快速增长,使得我国实际城市化率水平已经比较高了。
如果将70%作为城市化率阶段性节点,我国城市化率的发展空间还有10%多一点,并不像有些人预测的那么大。
第二,我国城市化率可能很难超过70%。
对于今后城市发展的估计有种种研究、预测,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我们必须根据自己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化、人口等情况,走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之路。
这其中包含着两重含义。
一是城市化率不会,也不必太高,也不能太高,达到67%可能就差不多了。
如果再高,可能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就业不充分,犯罪率高,生活成本高等。
现在看来,如果全国城市化率保持年增长l%的话,实际城市化率达到这个节点最多不到10的时间。
二是中国的城市化绝不意味着,而且也不能以大中型城市为主,而是要充分发掘广大城镇的发展潜力,因为农业和农村的提高也是城市化的重要内容。
以城镇为居住点的城市化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城市化的主要特征。
例如美国城市人口中有超过50%的人口居住在郊区和城镇。
这个重要“信号”至少也有两层含义,一是我国城市化率的增长空间其实并不大,二是前瞻性地研究、开发郊区和城镇应该成为地产商的未来战略之一。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每年1%的城市化增长率能否转化为对住房的有效需求才是问题的核心。
住房市场需求可分为有效需求和潜在需求,有效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愿意购买且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潜在需求则是未形成支付能力的需求,潜在需求主要影响远期住房市场运行。
能不能买房主要考察居民购房支付能力,而不是城市化率。
城市化增长率能否转化为对住房的有效需求才是问题的核心。
至少在可预见的将来,并不乐观。
请记住:统计意义上的城市化率的提高,只具有户籍意义、社会保障意义,而不再与真实的城市实际生活人口数及相关生活需求有太大关系,与住房的有效需求关系更不大。
如果误读城市化率,或者放大城市化率的作用,可能会对未来房市造成误判。
欢迎与globrand(全球品牌网)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宋延庆:兰德咨询(中国)有限公司总裁(),从事房企管理咨询已有十余年经验。
(与我联系时,请说明您是在“全球品牌网”看到这篇文章的。
)进入宋延庆文章列表4、寻求答案:为什么日本的城市化率远低于韩国?昨晚参加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新人招聘会议,我向应聘人提了个问题“为什么日本的城市化率低于、甚至是大大低于韩国?”该应聘人是人文地理专业毕业的博士,对城市地理很有研究,其博士论文写的就是城市化进程的机制问题。
提这个问题,当在情理之中。
发现这个问题纯属偶然。
会前,李晓西院长赠送我们每人一本书《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
我在随手浏览中发现,韩国的城市化率比日本高15个百分点。
见下表,这不符合城市化规律。
无论是从时间过程上看,还是从横向空间对比角度考察,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呈高度正相关,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化率也越高。
当然,到了高度发达、即城市化率超过80%以后,可能出现逆城市化,但从表中数字看,日本还没有进入到逆城市化阶段。
钱纳里通过对101个国家的相关数据分析,认为在一定的人均GNP水平上总有一定的生产结构、劳动力配置结构和城市化水平相对应。
即“钱纳里标准模式”。
日本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韩国,2007年日本人均国民收入37670美元,韩国19690美元,前者是后者的2倍。
那为什么其城市化率却低于韩国、甚至低了15个百分点了呢?应聘者解释了几句,我认为没有说到点子上。
在座的梁老师认为,首先应该怀疑数据的真实性和可比性。
数据真实性不容置疑,就在该书的336页。
数据可比性确实有可能存在问题,因为对于城市和城市人口的界定,世界各国之间很不一样,人口在800人以上的聚落,很多国家就称之为城镇,居住其中的人口就属于城镇人口。
而在中国,800人的村庄有的是,居住其中的人口一般都不属于城镇人口。
但韩国和日本的城市和城市人口统计,估计不会有太大的差别。
这就是说,日本的城市化率远低于韩国,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因此,这个问题是确实存在的。
我对这个问题也有自己的解释,李老师和梁老师认为有一定道理,但需做进一步考证和分析。
特此寻求答案。
5、新加坡几乎是一个没有农村的国家,城市面积占总面积的绝大部分,新加坡人又注重城市建筑,境内道路两旁绿树成荫,街头到处是花圃、草坪,草茂花繁、整洁美丽,有“花园城市”的美称。
城市人口基本100%。
新加坡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梵文意为狮子城,又因国土小如星斗,故称星洲、星岛。
新加坡国土总面积618平方千米,人口约有270万,其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高这4369人。
是世界上面积最小、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
1965年独立后,立足本国实际,因地制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究其发展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充分发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这个有利因素,成为世界上利用地理位置发展经济的典型国家。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最南端,领土由新加坡岛和附近54个小岛组成,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向称“东方十字路口”。
北面与马来半岛隔着宽仅1.2千米的柔佛海峡,西边有长堤相连,交通便利;在南面隔着新加坡海峡同印度尼西亚相望,海峡长105千米,宽1.7千米,扼守着马六甲海峡入口处的航行要道。
二、利用地理位置发展经济新加坡地狭人稠,资源贫乏,依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发展经济,成为东南亚的经济中心,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1、国际航运、航空和贸易中心新加坡港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和水文条件十分理想,港口货物年吞吐量达1亿吨以上,居世界前列,国际航空客运周转量仅次于美、英、法、日居世界第5位。
新加坡以此为基础,从邻国大量进口各类初级产品,汇总、分级、包装后再行出口,形成了以转口贸易和航运业为主体的独特经济类型。
2、工业和技术服务中心新加坡四面环海,以炼油和造船为核心的工业部门具有世界意义。
全国建有五大炼油厂,年加工能力达4290万吨,成品油出口额仅次于荷兰居世界第二位。
造船业为传统的优势部门,不仅能修造繁多的各项船舶,还是世界上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
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工业以制造业为中心转向技木密集型部门,大力发展电子工业,电视传真设备、按钮式电话、光纤光缆、电脑化列车控制系统等均进入世界先进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