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知识点1
现代汉语知识点
现代汉语知识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现代汉语概述一.什么是语言?内部(结构) 既是以语言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外部(作用.功能) 语言是人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不分阶级,一视同仁的为社会成员服务二.语言的表现形式口语形式:受限制,通俗自然,简洁生动,结构不严谨书面语形式:结构严谨,语句雅正文学语言:加工规范的书面语,高级的书面语口语形式的文学语言〉〉〉促动了口语的发展,促使其规范化三.现代汉语的形成1.民族共同语:一个民族全体成员通用的语言2,普通话的形成: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京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四,方言概况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不是相互对立,同时又不以方言的消亡为前提1,北方方言:⑴华北,东北方言⑵西北方言⑶西南方言⑷江淮方言2,吴方言;以苏州话为代表3,湘方言;以长沙话为代表4赣方言;以南昌话为代表5,客家方言;以梅县话为代表6,闽方言;闽东;福州话为代表闽南;厦门话为代表7,粤方言;以广东话为代表五,现代汉语的特点㈠语音方面⑴没有复辅音⑵元音占优势⑶有声调㈡词汇方面⑴汉语词形较短,单音节语素多⑵双音节词占优势⑶新词的构成广泛使用词根复合法㈢语法方面⑴汉语表示语法意义的手段主要用语序和虚词,不大用形态形态;指表示语法意义的词形变化⑵词,短语,和句子的结构原则基本一致⑶词类和句法成分关系复杂⑷量词和语气词十分丰富六,汉语的地位①历史悠久,发展水平最高的语言之一②使用人数最多③联合国六种正式语言之一,国际上影响大第二节汉语规范化和推广普通话一,国家的重视1,50年代初期国家制定的语言文字工作三大任务;促动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实现汉语规范化2,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和任务;促动汉语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使语言文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更好的发挥作用3,《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布与实施的意义首次明确规定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为增强语言文字使用的管理和促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提供了法律依据4推广普通话的方针‘大力推广,积极普及,逐步提升’工作;①成为教学语言②成为宣传工作的规范语言③成为工作语言④成为全国的通用语言第三节现代汉语课的性质,内容和任务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第二章语音第一节语音概说一,语音的性质1,语音的含义;是指人说话的声音,是有意义内容的语言成分.只有有词句意义的声音才是语音语音性质:物理属性;产生于物体的颤动生理属性;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社会属性;全体社会成员约定俗成㈠物理属性(音高,音强,音色,音质)⑴音高;,它决定于发音体颤动的快慢,在一定时期内颤动的快慢即颤动次数的多少,这叫做“频率”。
生理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1内环境:细胞在体内直接接触和生活的环境,即细胞外液2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在一定范围内变动但又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3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是指内外环境变化时,组织、细胞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4内环境的稳态: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被称为内环境的稳态。
5负反馈: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
思考题:1人体生理功能三大调节方式?各有何特点?1).神经调节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生物体各组织、器官、系统所进行的调节。
特点是准确、迅速、持续时间短暂。
2).体液调节体内产生的一些化学物质(激素、代谢产物)通过体液途径(血液、组织液、淋巴液)对机体某些系统、器官、组织或细胞的功能起到调节作用。
特点是作用缓慢、持久而弥散。
3).自身调节组织和细胞在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的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
特点是调节幅度小。
2简述负反馈及其生理意义答:负反馈是指反馈信息的作用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其意义是使机体功能活动及内环境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
3何谓内环境,及其生理意义?答:内环境就是指多细胞动物的体液,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
内稳态就是生物能够保持内环境的状态稳定在一个很小的范围之内的机制。
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反馈机制完成的。
高等动物内稳态主要是靠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来维持。
意义在于:①能够扩大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范围,少受外界不良环境的制约。
②能够让生物的酶保持最佳状态,让生命活动有条不絮地进行。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兴奋性:机体受刺激后产生反应的能力或特征称为兴奋性2阈强度:在刺激的持续时间以及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不变的情况下,刚能引起细胞兴奋或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3静息电位:细胞在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膜外为正,膜内为负,该电位称为静息电位4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细胞膜产生一次快速可逆转、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动作电位,5易化扩散:溶液中的带电离子借助膜蛋白的介导,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扩散6兴奋—收缩耦联:把肌细胞的电兴奋与肌细胞的机械收缩连接起来的中介过称。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归纳
《高等教化学》第一章绪论一、高等教化发展简况1、成长中的高等教化(1)高等教化的萌芽阶段:高等教化机构性质不明确,教化职能不确定,专业教化性质模糊,学生年龄参差不齐,教学形式以非正式的方式进行。
(2)高等教化的雏形阶段(欧洲中世纪高校):已初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教化目的, 教化支配, 教化内容, 教化组织形式和教化管理体制,起先走向成型,成为一个特地的, 独立的学术及教学机构。
(3)高等教化的成型阶段(文艺复兴末期和资产阶级革命初期):高校起先围围着各个专业, 各个学科, 各门课程,组织其教化形式和内容,才有了今日意义上的高等教化,即建立在一般教化基础上的专业教化。
(4)高等教化的完善阶段:高等学校产生新职能——为社会服务。
基于学问分化, 科学进步和社会须要,多种类型的专业学院大量涌现。
2、扩张中的高等教化(1)规模化:二战后从精英走向大众(2)中心化:慢慢走进社会的中心,成为社会的核心机构。
(3)综合化:出现学科整体化和人才素养综合化(目标, 内容, 过程, 教化方法)的趋势。
(4)国际化:20世纪50年头后日益明显,即一国高等教化面对国际或全球发展的过程和总趋势,是把国际的, 全球的, 跨文化的观念融合到本国高等学校教学, 科研和服务社会诸项职能中的过程。
(5)职业化:职业准备课程更多开设,是经济巨大发展的产物。
(6)终身化:教化贯穿于人的一生,供应教化一体化,留意教化的整体性。
(7)多元化:高等教化由单一系统向多元系统转变,内部结构越来越困难。
二、高等教化探讨及高等教化学1、个别探讨阶段:没有特地的探讨队伍,探讨的成果也较为零散而缺乏系统性。
2、组织探讨阶段——高等教化学产生:20世纪70年头,有组织的探讨在西方的高等教化已起先。
1978年5月,中国第一个正规的高等教化科学探讨机构——厦门高校高等教化科学探讨室成立,标记着中国高等教化探讨进入了实质性的开展阶段。
3、系统探讨阶段——学科体系形成:中国第一个群众性的高等教化探讨组织——1979年召开的全国高等教化会筹备工作会议。
1心理学研究方法约翰·肖内西著绪论知识点整理
1⼼理学研究⽅法约翰·肖内西著绪论知识点整理第⼀章、绪论●科学的背景:历史背景、社会⽂化背景与道德背景、历史背景●⼼理学家对个⼈层⾯,家庭层⾯,社会层⾯对⼈们产⽣影响●历史因素:实证⽅法强调依靠直接观察与⽤实验回答问题,计算机⾰命使研究⼼理学的主旋律从⾏为主义转向认知科学的关键因素社会与⽂化因素:影响到研究课题的选择、⽀持研究的资源、研究结果的接受以及事实研究的地点●当⼈们⽤适合本民族⽂化的标准与眼光去衡量其她⽂化时,会产⽣民族中⼼主义●像研究者⼀样思考,要以怀疑态度瞧待那些关于⾏为与⼼理过程的研究结论●对⼀个结论最有利的证据就是多项研究得出⼀致性的结果,尽管科学家认为研究结论正确与否就是有概率性的●研究假说就是对现象的试探性解释●证据类型:跨研究的发现;对事件的观察;因果关系研究;两个变量间的关系●做研究的步骤:提出研究问题,产⽣研究假设,形成操作性定义,选择研究设计,评估研究的道德性;收集与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报告研究结果1.描述科学⽅法的两个重要特征实证⽅法,怀疑态度2.为什么早期⼼理学家使⽤实证法作为⼼理研究的⾸选⽅法实证⽅法强调依靠直接观察与⽤实验回答问题,就是科学⽅法最重要的特点。
从这个⾓度出发,⼼理学家将能够直接观察的⾏为与经验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持续推动着科学⼼理学的发展⼼理科学家能在各个层⾯(个⼈家庭社会)对⼈们产⽣影响,然⽽,⼼理学家必须以精⼼设计并实施的研究为基础,才能使这些影响得以实现(易实现)3.指出计算机在20世纪影响⼼理学发展的两个重要⽅式计算机⾰命促成⼼理学从⾏为主义转向认知⼼理学⾏为主义的⿊箱被表征为计算机模拟,测量输⼊(刺激)与输出(反应)之间的信息加⼯、储存与提取;精确测量认知过程,扩展认知加⼯过程的研究视野脑成像技术(fMRI)的发展推动神经科学成为⼼理学与⽣物学领域的重要学科4.社会⽂化因素影响⼼理学课题的选择,社会⽂化因素影响对研究课题的接纳的例⼦选择:对妇⼥问题的关注增多,提出⼀些新的研究课题,升迁的玻璃天花板效应⽅式:双语问题,否定研究存在的问题,肯定研究好处接纳:媒体关注+公众兴趣,⼉童性侵案,媒体暴⼒。
护理学研究,知识点讲义,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绪论学习目标掌握1.护理研究的基本概念2.知情同意的概念第一节概述基本概念1.科学和研究的基本概念科学——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研究——通过系统的、有效的收集资料、反复的探索未知、客观地认识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活动,是一种有系统地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活动,并能从中获得客观规律和产生新知识,进而阐明实践与理论间的关系。
科学研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 客观性原则2 实验原则3 可重复原则研究的类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2.护理学和护理学研究的概念护理:通过护理工作使患者处于最佳状态,为患者恢复健康提供理想的环境和支持,使患者尽可能的减少痛苦、感到舒适。
护理研究:通过科学的方法有系统地探究现存的或产生新的知识从而以直接或间接地址到护理实践的活动过程。
护理研究的目的:验证护理理论、发现新的知识、解决工作中的问题、评价护理措施,并通过研究改进护理工作和提高护理工作质量使患者得到更安全有效的护理。
护理研究过程中应考虑的问题:1研究对象的复杂性2测量指标的不稳定性3临床研究的特殊性二、护理研究的范畴常见的有以下几方面:1 护理教育的研究是护理研究中最早选择的课题,大多数研究的内容有护理教学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教学的方法及护士在职教育、继续教育等方面的问题。
2 护理管理的研究探讨有关护理行政管理、领导方式、护理人员合理配置和人才流动、工作考核和护理质量控制等方面的问题,也探讨护理人员本身的发展、如何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和心理素质。
护理人员继续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等。
3 护理学历史的研究着重于护理学起源、变化及发展方向等内容。
4 护理理论研究和发展有关的护理哲理和各种护理模式及理论方面的课题。
5 各专科临床护理研究对各专科的护理技术、特护措施、护患关系,应用新理论、新技术、新仪器等方面的研究,对针对性的直接或间接提高患者护理工作质量具有实际意义。
电化学原理知识点
电化学原理第一章绪论两类导体:第一类导体:凡是依靠物体内部自由电子的定向运动而导电的物体,即载流子为自由电子或空穴的导体,叫做电子导体,也称第一类导体;第二类导体:凡是依靠物体内的离子运动而导电的导体叫做离子导体,也称第二类导体; 三个电化学体系:原电池:由外电源提供电能,使电流通过电极,在电极上发生电极反应的装置;电解池: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电化学体系叫电解电池或电解池;腐蚀电池:只能导致金属材料破坏而不能对外界做有用功的短路原电池;阳极: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原电池-电解池+阴极: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原电池+电解池-电解质分类:定义:溶于溶剂或熔化时形成离子,从而具有导电能力的物质;分类:1.弱电解质与强电解质—根据电离程度2.缔合式与非缔合式—根据离子在溶液中存在的形态3.可能电解质与真实电解质—根据键合类型水化数:水化膜中包含的水分子数;水化膜:离子与水分子相互作用改变了定向取向的水分子性质,受这种相互作用的水分子层称为水化膜;可分为原水化膜与二级水化膜;活度与活度系数:活度:即“有效浓度”;活度系数:活度与浓度的比值,反映了粒子间相互作用所引起的真实溶液与理想溶液的偏差;规定:活度等于1的状态为标准态;对于固态、液态物质和溶剂,这一标准态就是它们的纯物质状态,即规定纯物质的活度等于1;离子强度I : 离子强度定律:在稀溶液范围内,电解质活度与离子强度之间的关系为:注:上式当溶液浓度小于·dm-3 时才有效;电导:量度导体导电能力大小的物理量,其值为电阻的倒数; 符号为G,单位为S 1S =1/Ω;ii i xαγ=∑=221i i z m I IA ⋅-=±γlog LA G κ=影响溶液电导的主要因素:1离子数量;2离子运动速度;当量电导率:在两个相距为单位长度的平行板电极之间,放置含有 1 克当量电解质的溶液时,溶液所具有的电导称为当量电导,单位为Ω-1 ·cm2·eq-1;与 K 的关系:与 的关系:当λ趋于一个极限值时,称为无限稀释溶液当量电导或极限当量电导;离子独立移动定律:当溶液无限稀释时,可以完全忽略离子间的相互作用,此时离子的运动是独立的,这时电解质溶液的当量电导等于电解质全部电离后所产生的离子当量电导之和:同一离子在任何无限稀溶液中极限当量电导值不变离子淌度:单位场强V/cm 下的离子迁移速度,又称离子绝对运动速度;离子迁移数:某种离子迁移的电量在溶液中各种离子迁移的总电量中所占的百分数;或第二章 电化学热力学相间:两相界面上不同于基体性质的过度层;相间电位:两相接触时,在两相界面层中存在的电位差;产生电位差的原因:荷电粒子含偶极子的非均匀分布 ;KV=λN c Nc k1000=λ-++=000λλλ形成相间电位的可能情形:1.剩余电荷层:带电粒子在两相间的转移或利用外电源向界面两侧充电 ;2.吸附双电层:阴、阳离子在界面层中吸附量不同,使界面与相本体中出现等值反号电荷 ;3.偶极子层:极性分子在界面溶液一侧定向排列 ;4.金属表面电位:金属表面因各种 短程力作用而形成的表面电位差;相间电位的类型:外电位差伏打电位差:内电位差伽尔伐尼电位差:电化学位差:电化学位:AB ψψ-A B φφ-AB---μμ()χψμφμμ++=+=-nF nF绝对电位:金属电子导电相与溶液离子导电相之间的内电位差;例:若电极材料不变, 不变;若令 不变,则:相对电极电位:研究电极与参比电极组成的原电池电动势称为该电极的相对电极电位 ,用 ψ 表示;符号规定:研究电极在原电池中发生还原反应 :研究电极在原电池中发生氧化反应:氢标电位:标准氢电极作参比电极时测得的电极相对电位;如:Pt|H2,H+||Ag2+|Ag液体接界电位:相互接触的两个组成不同或浓度不同的电解质溶液之间存在的相间电位;产生的原因:各种离子具有不同的迁移速率而引起;盐桥:饱和KCl 溶液中加入3%琼脂;ZnCu Cu S S Zn E φφφ∆+∆+∆=R M φ∆RS φ∆()S M E φ∆∆=∆0>ϕ0<ϕV 799.0=ϕ作用:由于K+、Cl-的扩散速度接近,液体接界电位可以保持恒定;电池进行可逆变化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电池中的化学变化是可逆的,即物质的变化是可逆的;2.电池中能量的转化是可逆的,即电能或化学能不转变为热能而散失;原电池电动势:原电池短路时的端电压即两电极相对电位差; 注意:只有可逆电池有E,电池不可逆时只能测到V; 基本关系式: 注:只适用于可逆电池, 表示可以做的最大有用功电功;Nernst方程: 标准状态下的电动势对反应: 的含义:标准状态下的平衡电位电极的分类:1.可逆电池阳离子第一类可逆: 金属在含有该金属离子的可溶性盐溶液中所组成的电极;阴离子第二类可逆:金属插入其难溶盐和与该难溶盐具有相同阴离子的可溶性盐溶液中; 或-+-=ϕϕE nFEG -=∆G∆-∏∏+=生反ννααln 0nF RT E E K nF RT E ln 0=R ne O ⇔+0ϕ++=n MnFRT αϕϕln 0()-A MAn M ,固氧化还原可逆电极:铂或其它惰性金属插入同一元素的两种不同价态离子溶液中,如:气体电极:气体吸附在铂或其它惰性金属表面与溶液中相应的离子进行氧化还原反应并达到平衡,如:2.不可逆电极第一类不可逆电极:金属在不含该金属离子的溶液中形成的电极;如:第二类不可逆电极:标准单位较正的金属在能生成该金属难溶盐或氧化物的溶液中形成的电极;如:第三类不可逆电极:金属浸入含有某种氧化剂的溶液中形成的电极;如: 不可逆气体电极:一些具有较低氢过电位的金属在水溶液中,尤其在酸中,形成的电极;如:影响电极电位的因素:1.电极的本性2.金属表面的状态3.金属的机械变形和内应力4.溶液的PH 值5.溶液中氧化剂的存在6.溶液中络合剂存在7.溶剂的影响第三章 电极/溶液界面的结构与性质理想极化电极:在一定电位范围内,有电量通过时不发生电化学反应的电极体系称为理想极化电极;比较:理想极化电极是在一定条件下电极上不发生电极反应的电极,通电时电极反应速度跟不上电子运动速度,不存在去极化作用,流入电极的电荷全部在电极表面不断积累,只起到nn M M Pt ,1-()()++H H H P H Pt α22,22ln2H H P F RT ++=αϕϕ溶液的无能溶解+n M M M NaOH Cu 3HNOFe改变电极电位,即改变双电层结构的作用,如滴汞电极;反之,如果电极反应速度很大,以至于去极化作用于极化作用接近于平衡,有电流通过时电极电位几乎不变化,即电极不出现极化现象,就是理想不极化电极,如电流密度很小时的饱和甘汞电极;零电荷电位 :电极表面剩余电荷为零时的电极电位 ;与 不同原因:剩余电荷的存在不是形成相间电位的唯一原因;零标电位:相对于零电荷电位的相对电极电位,以零电荷电位作为零点的电位标度;吸附:某物质的分子、原子或离子在界面富集正吸附或贫乏负吸附的现象;分类:静电吸附;非特性吸附;特性吸附物理吸附+化学吸附;电毛细现象:界面张力б随电极电位变化的现象;电毛细曲线:界面张力与电极电位的关系曲线 ;微分电容:引起电位微小变化时所需引入电极表面的电量,也表征了界面在电极电位发生微小变化时所具备的贮存电荷的能力;电毛细曲线及微分电容曲线研究界面性质和结构的优缺点比较:仅供参考1电毛细曲线法的主要应用:判断电极表面带电状况符号;求电极表面剩余电荷密度q ;求离子表面剩余量 ;ϕ0ϕ0=∆ϕi Γ2微分电容曲线的主要应用:利用 判断q 正负;研究界面吸附 ;求q 、 :3用微分电容法求q 值比电毛细曲线法更为精确和灵敏,电毛细曲线的直接测量只能在液态金属汞、镓等电极上进行,微分电容还可以在固体电极上直接进行;应用微分电容发往往需要应用电毛细曲线法确定零电荷电位;斯特恩模型:电极/溶液界面的双电层由紧密层和分散层两部分组成;电位分布特点:紧密层——线性分布分散层——曲线分布电位:离子电荷能接近电极表面的最小距离处的平均电位; 紧密层结构对Stern 模型的两点重要修正:水偶极子定向及对结构的影响“电极水化”短程作用引起的吸附特性吸附;无离子特性吸附 :OHP :距离电极表面为d 的液层,即最接近电极表面的水化阳离子电荷中心所在液层称为外紧密层或外Helmholtz 平面;ϕi C 1ψ()11ψψϕϕϕϕ+-=a a =+分紧有离子特性吸附 :IHP :阴离子电荷中心所在的液层称为内紧密层平面或内Helmholtz 平面;“电极/溶液”界面模型概要总结:由于界面两侧存在剩余电荷电子及离子电荷所引起的界面双电层包括紧密层和分散层两部分;分散层是由于离子电荷的热运动引起的,其结构厚度、 电势分布等只与温度、电解质浓度包括价型及分散层中的剩余电荷密度有关,而与离子的个别特性无关;紧密层的性质决定于界面层的结构,特别是两相中剩余电荷能相互接近的程度;能在电极表面“特性吸附”的阴离子往往在电极表面上“超载吸附”;此时界面结构及其中电势分布具有“三电层”形式;特性吸附:无机阴离子的特性吸附对 的影响:使界面张力下降;使 负移;有机分子的特性吸附对 的影响:使 下降;出现电容峰;第四章 电极过程概述极化:有电流通过时,电极电位偏离平衡电位的现象过电位:在一定电流密度下,电极电位与平衡电位的差值ϕσ~()0max ϕσϕ~d C dC极化值:有电流通过时的电极电位极化电位与静止电位的差值极化曲线:过电位或电极电位随电流密度变化的关系曲线;极化度:极化曲线上某一点的斜率;极化图:把表征电极过程特征的阴极极化曲线和阳极极化曲线画在同一个坐标系中,这样组成的曲线图叫极化图;电极过程的基本历程:1.液相传质步骤2.前置的表面转化步骤简称前置转化3.电子转移步骤或称电化学反应步骤4.随后的表面转化步骤简称随后转化5.新相生成步骤或反应后的液相传质步骤速度控制步骤:串连的各反应步骤中反应速度最慢的步骤;浓差极化:液相传质步骤成为控制步骤时引起的电极极化;电化学极化:由于电化学反应迟缓而控制电极过程所引起的电极极化;准平衡态:当电极反应以一定速度的进行时,非控制步骤的平衡态几乎未破坏的状态;第五章 液相传质步骤动力学液相传质的三种方式:电迁移:电解质溶液中的带电粒子在电场作用下沿着一定的方向移动;对流:一部分溶液与另一部分溶液之间的相对流动;扩散:溶液中某一组分自发地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移动;对流扩散理论的前提条件: 对流是平行于电极表面的层流;忽略电迁移作用;注:稳态扩散的必要条件:一定强度的对流的存在;边界层:按流体力学定义 的液层;扩散层:根据扩散传质理论,紧靠电极表面附近有一薄层存在反应粒子的浓度梯度;浓差极化特征及判别:在一定的电极电位范围内出现一个不受电极电位变化影响的极限扩散电流密度 ;提高搅拌强度可以使极限扩散电流密度增大;u u di提高主体浓度可提高电流密度 ;与电极真实表面积无关,与 有关 ;i 受温度影响不大动力学公式及极化曲线稳态和暂态的区别:扩散层中的反应粒子浓度是否与时间有关,即稳态: 暂态:第六章 电子转移步骤动力学位能图:表示金属离子处在金属/溶液界面不同位置时,位能高低的一种示意图;活化能:活化态与离子平均能量之差电极过程的传递系数α、β:表示电极电位对还原反应和氧化反应活化能影响的程度;注:单电子转移步骤中 , 所以又称为对称系数;电化学极化规律与浓差极化规律的比较扩i 表S ()x f c i =()t x f c i ,=5.0≈≈βα交换电流密度:物理意义:平衡电位下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绝对速度;影响 大小的因素1.与反应速度常数有关2.与电极材料有关3.与反应物质浓度有关4.与温度有关电极反应过程的可逆性:电极过程恢复平衡态的能力或去极化作用的能力为电极反应过程的可逆性;析氢过电位:在某一电流密度下,氢实际析出的电位与氢的平衡电位的差值 ;影响析氢过电位的主要因素:电极材料性质 ;电极表面状态 ;溶液组成;温度;金属电沉积的基本历程:液相传质 前置转化 电荷传递 电结晶金属电沉积过程的特点:阴极过电位是电沉积过程进行的动力;双电层的结构,特别是粒子在紧密层中的吸附对电沉积过程有明显影响;沉积层的结构、性能与电结晶过程中新晶粒的生长方式和过程密切相关,同时与电极表面基体金属表面的结晶状态密切相关;i iϕϕη-平=盐溶液中结晶过程:过饱和度越大,结晶出来的晶粒越小;过饱和度越小,结晶出来的晶粒越大;在一定过饱和度的溶液中,能继续长大的晶核必须具有一定大小的尺寸;电结晶形核过程规律:电结晶时形成晶核要消耗电能,所以平衡电位下不能形成晶核,只有达到一定的阴极极化值时析出电位才能形核;过电位的大小决定电结晶层的粗细程度;。
植物学知识点总结
植物学第一章绪论一.1.植物:一般有叶绿素,自养;无神经系统,无感觉,固着不动。
2.植物界被子植物种子植物雌蕊植物维管束植物裸子植物高等植物蕨类植物苔藓植物颈卵器植物真菌细菌菌类植物卵菌黏菌孢子植物地衣地衣植物褐藻红藻非维管束植物蓝藻低等植物绿藻黄藻藻类植物金藻甲藻硅藻裸藻轮藻3.生物界的分。
○1二界系统:植物界(光合,固着)、动物界(运动,吞食);○2三界系统:植物界、动物界、原生生物界(变形虫,具鞭毛,能游动的单细胞群体);○3四界系统:植物界、动物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原始核);○4五界系统:植物界、动物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菌物界;○5六界系统:植物界、动物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菌物界、非细胞生物界(病毒、类病毒)区别:原生生物界与原核生物界4.植物作用□1植物在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功能◇1合成作用(光合作用): 6CO2+6H2O→C6H12O6+6O2(三大宇宙作用)○1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2将光能转化为可贮存的化学能;○3补充大气中的氧。
◇2分解作用(矿化作用)复杂有机物→简单无机物意义:a、补充光合作用消耗的原料b、使自然界的物质得以循环□2植物与环境○1净化作用:对大气、水域及土壤的污染具有净化作用,其途径是吸收,吸附,分解或富集。
○2监测作用:监测植物-对有毒气体敏感的植物。
○3植物对水土保持、调节气候的作用。
○4美化环境。
○5其它:杀菌(散发杀菌素);减低噪音等等。
□3植物与人类人类的衣、食、住、行、医药及工业原料等都直接或间接大部分与植物有关;第二章植物细胞与组织一.1.细胞概念细胞(cell) 是构成植物和动物有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2.细胞学说的内容○1植物与动物的组织由细胞构成○2所有的细胞由细胞分裂或融合而成○3卵细胞和精子都是细胞○4单个细胞可以分裂形成组织病毒是目前已知最小的生命单位,仅由蛋白质外壳包围核酸芯所组成二.原生质(化学和生命基础)原生质是细胞活动的物质基础,可以新陈代谢。
健康教育学第一章绪论
精品PPT
注意
• 不同维度的健康之间不是独立的,可以 相互影响。
• 医务人员往往只重视表现最突出的某个 维度的健康。
精品PPT
• 依据上述标准,世界卫生组织的全球调查 结果显示,真正符合健康定义、达到健康 标准的人群只占5%,有约20%的人群是需 要诊治的病人,其余75%的人群处于健康 和患病之间的一种过渡状态,称之为亚健 康状态。
精品PPT
(五)健康教育的作用
帮助人们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预防传染病 遏制医疗费用的急剧上涨 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增进医患关系,提升服务效果
精品PPT
(六)健康教育的研究方法
• 1、调查研究方法 • 2、实验研究方法 • 3、干预方法
精品PPT
(七)健康教育研究领域
• 1. 对象范围更广 • 2. 作用持久 • 3.强调一级预防 • 4.以健康教育为基础 • 5.全社会参与、多部门合作
精品PPT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关系
• 1.健康教育需健康促进的指导和支持 • 2. 健康促进需健康教育来推动和落实
精品PPT
健康促进
健康教育
卫生宣教
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卫生宣教 三个概念的外延关系
精品PPT
(二)健康促进的五个活动领域
健康促进的活动领域和基本内容
建立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 创造健康支持环境 加强社区行动 发展个人的技能 调整卫生服务方向
精品PPT
健康促进的五大活动领域
(1986渥太华宪章)
出台或改革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 社区动员
改善环境
发展健康技能 重新定向卫生服务
精品PPT
(三)健康促进的特征
精品PPT
《生理学基础》第一章 绪论知识重点
1.新陈代谢:机体和外界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以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
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
2.新陈代谢包括:物质代谢(合成代谢、分解代谢)和能量代谢。
3.新陈代谢的意义:是机体环境之间最基本的联系,也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终结了。
4.刺激:能引起机体或组织发生反应的内、外环境变化。
5.反应:由刺激引起的机体活动变化。
6.兴奋性:机体或组织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7.可兴奋组织:神经、肌肉和腺体组织。
8.机体或组织受到刺激发生反应必须具备3个条件:①足够的刺激强度;②足够的刺激持续时间;③一定的强度-时间变率。
9.阈强度(阈值):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10.阈刺激:刺激强度=阈值的刺激。
阈下刺激:刺激强度<阈值的刺激。
阈上刺激:刺激强度>阈值的刺激。
11.组织的兴奋性与阈值呈反变关系。
阈值越小,组织的兴奋性越高,反之越低。
12.衡量兴奋性高低的指标:阈强度/阈值。
13.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
14.体液:占成人体重的60%,分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织液、血浆、淋巴液和脑脊液等)。
15.内环境:即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体内环境。
16.稳态:内环境中各种离子浓度、温度、酸碱度、渗透压等理化因素只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波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17.稳态的特点:内环境相对稳定但不固定。
18.稳态的生理意义:如果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新陈代谢将不能正常进行,机体就会发生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19.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
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
20.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21.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22.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23.反射活动的种类:①非条件反射:与生俱来(吸吮反射、食物反射、防御反射)。
①条件反射:后天学习获得(望梅止渴、谈虎色变)。
24.神经调节的特点:迅速、准确、时间短暂、局限。
正常人体结构重点内容
《正常人体结构》重点内容第一章绪论知识点1:人体组织人体组织有4大类: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
知识点2:解剖学姿势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两眼向正前方平视,上肢下垂于躯干的两侧,手掌向前,两足并拢,足尖向前。
知识点3:常用方位术语上和下、前和后、内和外、内侧和外侧、近侧和远侧、深和浅知识点4:轴矢状轴、冠状轴、垂直轴知识点5:面矢状面、冠状面、水平面第二章细胞知识点6:细胞的地位细胞是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长发育的基本单位。
知识点7:细胞的结构细胞的基本结构一般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三部分构成。
第三章基本组织知识点8:上皮组织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主要分布于呼吸道;变移上皮主要分布于泌尿系统;知识点9:肌组织分类肌组织分为:骨骼肌、心肌、平滑肌。
前两者成为平滑肌。
知识点10:肌节肌节是肌原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每个肌节均由一个完整的A带和两个二分之一的I带组成。
知识点11:闰盘心肌细胞的连接处染色较深称闰盘,是心肌细胞特殊的结构。
知识点12:突触突触是神经元和神经元、神经元和效应细胞之间的一种特化的细胞连接。
分为电突触和化学性突出。
其中化学性突触结构有: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突触后成分。
第四章运动系统知识点13:地位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构成,约占成人体重的60%。
知识点14:骨数目成人骨有206块。
知识点15:骨的分类按形态分为: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
知识点16:骨髓红骨髓具有造血和免疫的功能,婴儿的骨髓均为红骨髓,5岁以后逐渐变为黄骨髓,丧失造血功能。
当人体重度贫血或慢性失血过多时,黄骨髓可以转化为红骨髓恢复造血功能。
髂骨、胸骨、椎骨及肋骨的骨松质内终生都是红骨髓,临床常选用髂骨、胸骨等处穿刺获取骨髓。
知识点17:骨的化学成分成人骨有机质和无机质比例约为3:7。
(最合适的比例)知识点18:特殊椎体第1颈椎又称为寰椎;第2颈椎又称为枢椎;第7颈椎又称为隆椎;知识点19:胸骨角胸骨柄和胸骨体连接处略向前突,称为胸骨角,可在体表扪及。
流体力学知识点总结
流体力学知识点总结流体力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绪论1液体和气体统称为流体,流体的基本特性是具有流动性,只要剪应力存在流动就持续进行,流体在静止时不能承受剪应力。
2流体连续介质假设:把流体当做是由密集质点构成的,内部无空隙的连续体来研究。
3流体力学的研究方法:理论、数值、实验。
4作用于流体上面的力(1)表面力:通过直接接触,作用于所取流体表面的力。
ΔFΔPΔTAΔAVτ法向应力pA周围流体作用的表面力切向应力作用于A上的平均压应力作用于A上的平均剪应力应力为A点压应力,即A点的压强法向应力为A点的剪应力切向应力应力的单位是帕斯卡(pa),1pa=1N/㎡,表面力具有传递性。
(2)质量力:作用在所取流体体积内每个质点上的力,力的大小与流体的质量成比例。
(常见的质量力:重力、惯性力、非惯性力、离心力)单位为5流体的主要物理性质(1)惯性: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
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运动状态越难改变。
常见的密度(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4℃时的水20℃时的空气(2)粘性huu+duUzydyx牛顿内摩擦定律:流体运动时,相邻流层间所产生的切应力与剪切变形的速率成正比。
即以应力表示τ—粘性切应力,是单位面积上的内摩擦力。
由图可知——速度梯度,剪切应变率(剪切变形速度)粘度μ是比例系数,称为动力黏度,单位“pa·s”。
动力黏度是流体黏性大小的度量,μ值越大,流体越粘,流动性越差。
运动粘度单位:m2/s同加速度的单位说明:1)气体的粘度不受压强影响,液体的粘度受压强影响也很小。
2)液体T↑μ↓气体T↑μ↑无黏性流体无粘性流体,是指无粘性即μ=0的液体。
无粘性液体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它只是一种对物性简化的力学模型。
(3)压缩性和膨胀性压缩性:流体受压,体积缩小,密度增大,除去外力后能恢复原状的性质。
T一定,dp增大,dv减小膨胀性:流体受热,体积膨胀,密度减小,温度下降后能恢复原状的性质。
P一定,dT增大,dV增大A液体的压缩性和膨胀性液体的压缩性用压缩系数表示压缩系数:在一定的温度下,压强增加单位P,液体体积的相对减小值。
社会医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绪论(1)1.社会医学(social medicine):主要是从社会的角度,应用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的一门医学学科2.社会医学的性质:社会医学是医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3.社会医学的研究内容(研究对象):①社会卫生状况②影响健康的社会因素③社会卫生策略与措施4.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①倡导积极的健康观②弘扬正确的医学模式③发现社会卫生问题④制订卫生政策和策略⑤常见病的社会防治⑥促进人群健康⑦加强社会医学教育5.德国医学家诺尔曼及病理学家魏尔啸都强调社会经济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重要作用。
课后习题:1.填空题(1)社会医学是医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
(2)社会医学具体内容包括三个层面:社会卫生状况影响健康的社会因素社会卫生策略与措施2.单选题(1)社会医学概念是谁第一次提出来的(A)A.盖林B.魏尔啸C.格罗蒂扬D.彼得·弗兰克(2)社会医学是(D)A.临床医学的分支学科B.理论学科C.社会科学的分支学科D.交叉学科3.名词解释(1)社会医学(2)医学社会学4.问答题(1)试述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
答:倡导积极的健康观;弘扬正确的医学模式;发现社会卫生问题;制订卫生政策和策略;常见病的社会防治;加强社会医学教育;促进人群健康(2)社会医学在发展过程中有哪些特点?答:实践性;政策性;社会性;创新性。
第二章医学模式(2)1.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是指在不同历史阶段和科学发展水平条件下,人类与疾病作斗争和处理医学领域中各种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是人类对健康和疾病观察与处理方法的宏观概括,其核心就是医学观。
(医学模式包括医学认知模式和医学行为模式,前者是指一定历史时期人们对医学自身的认识即医学认识论,后者是指一定历史时期人们医药实践活动的行为规范,即医学方法论)2.医学模式的特点:①医学模式产生的社会性②医学模式存在的普遍性③医学模式作用的广泛性④医学模式发展的动态性3.医学模式的作用:①推进医学理论的发展②指引医学实践的改进③促进医学教育的革新4.医学模式演变过程: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一机械论医学模式一生物医学模式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经验医学时代实验医学时代整体(系统)医学时代5.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产生的原因:①疾病谱和死亡谱的改变②人们对卫生保健需求的提高③医学发展的社会化趋势④人们对健康和疾病认识的深化⑤健康影响因素的多元化⑥卫生保健实践的启示6.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凝聚的过程:①环境健康医学模式的提出②综合健康医学模式的提出③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7.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基本内涵:①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揭示了医学观的动态性②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更准确地肯定了生物因素的含义和生物医学的价值③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确立了心理和社会因素在医学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立体地探索了健康概念8.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影响:(一)对卫生事业的影响①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把健康推到了一个新的战略高度②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促成了大卫生观形成③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二)对卫生服务的影响①从治疗服务扩大到预防服务②从生理服务扩大到心理服务③从医院内服务扩大到医院外服务④从技术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三)对医学教育的影响①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要有社会责任感和科学献身精神②现代型的医学人才就要有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又要有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③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应加强社会实践的锻炼(四)对临床医学的影响由以医疗为导向向以预防为导向转变,由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转变,由偏重个体诊治向更加重视群体健康防护转变,由着眼于分析影响健康的生物因素向综合性多因素分析转变,由单纯性治疗向兼顾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社会支持等转变(五)对预防医学的影响9.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①生物遗传因素②环境因素③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④医疗卫生服务因素课后习题:1,填空题(1)医学模式的演变经历了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五种模式。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第一部分学习指导生理学、机体、机体功能的概念;人体生理学研究的内容;学习生理学的目的。
生理学的发展简史。
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及研究的三个水平。
第一节兴奋性兴奋性:机体感受刺激繁盛反应的能(特征)。
一、刺激与反应刺激:引起机体发生反应的环境变化,是引起反应的条件。
按刺激性质分为:物理刺激、化学刺激、生物刺激、社会心理性刺激(生理学多用电刺激)。
刺激具备的条件:强度、时间、强度-时间变化率。
反应:刺激引起的机体功能活动的改变,是刺激引起的结果。
反应的形式:兴奋:机体受刺激后,由相对静止变为活动,或者活动由弱变强。
抑制:机体受刺激后,由活动变为相对静止,或者活动由强变弱。
二、衡量兴奋性的指标——阈值阈刺激刚能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刺激刺(激强度等于阈值)。
阈值:刚能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下刺激:小于阈值的刺激。
兴奋性与阈值的关系:兴奋性∝1/阈值。
可兴奋组织:神经、肌肉、腺体(兴奋性搞、反应迅速明显、能产生动作电位)。
三、组织兴奋时兴奋性的变化呈规律性变化(表1-1)表1-1 组织兴奋时兴奋性的变化分期对刺激的反应兴奋性绝对不应期对任何强大的刺激不起反应基本消失相对不应期对阈上刺激其反应降低超常期对阈下刺激其反应稍微增高低常期对阈上刺激其反应稍微降低绝对不应期的意义:决定组织单位时间内反应的最多次数。
第二节人体与环境一、人体与外环境外环境:人体生活的自然界,人体与外环境相互影响。
二、内环境与稳态内环境:人体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细胞外液)稳态:内环境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稳态的意义: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第二节人体功能的调节一、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基本方式是反射。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人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反射的分类:非条件反射:先天遗传的反射。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第一章绪论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情景中的学与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①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②学习的基本理论;③各种类型的学习;④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⑤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⑥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3.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②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专业教师的基础;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从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㈠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 ㈡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突破;㈢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著,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③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权威;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专家,1974年与富斯特合著《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5.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①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②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③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增加。
6.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具有严肃性、严格性、严密性①观察法: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②调查法: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③教育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已取得的显著成绩和丰富的经验,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总结;④自然实验法: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⑤实验室实验法: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中,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⑥临床个案法:对学校学与教的个案作祥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方法。
《生理学》 第一章 绪论
条件反射:后天获得的、产生在非条件反
射基础上、反射灵活可变、数量无限、高 级神经活动。
(二)体液调节
体液调节: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经血液运输调节机体的生理 功能的调节方式。
调节特点:缓慢、广泛、持久
调节方式:激素
1.全身性体液调节 指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激素随血液循 环运往全身,调节远隔部位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 2.局部性体液调节 指某些组织细胞所产生的特殊化学物 质或代谢产物,通过组织液扩散到邻近的细胞组织,并对 其活动发挥的调节作用。
控制方式:双向性
受控部分通过反馈信息影响控制部分活动的过程,称为反馈 (feedback) 。根据反馈作用的效果不同,将反馈分为正反馈和负 反馈:
1.负反馈控制系统 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反馈信息的作用性质与
控制信息的作用性质相反的反馈。
控制部分 控制信息 受控部分 (-) 反馈信息
• (2)在体实验:是在麻醉状态下通过手术暴露出 要观察的器官,观察和记录某些人为因素对其生 理功能的影响。
• 2. 慢性动物实验 • 慢性动物实验是以清醒、健康的动物为研究对象,
在接近自然的环境中观察和记录整体或某一器官 对各种环境变化的反应规律。 • (二)人体实验
三、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一)细胞分子水平 (二)器官、系统水平 (三)整体水平
控制信息
控制部分
受控部分
(+) 反馈信息
机能活动
正反馈控制系统的意义:使发生的生理过程不断增强直 至完成,有助于一个完整生理过程的完成。
血液凝固 排尿 分娩
分娩的正反馈控制 子宫收缩 (+)
胎头下降
宫颈牵张
胎儿娩出
(二)非自动控制系统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重点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及其组成一、环境是指与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
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外部世界,即是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相适应的环境。
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界或人类的活动,使环境质量下降或生态系统失调,对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健康和生命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
环境问题分类: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环境干扰(1)环境污染是由于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8大公害中有几个对人体健康产生了有害影响?)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如水体污染导致农作物死亡)的现象。
(2)生态破坏是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系统破坏,造成了生态系统功能失调,生物的多样性和生产量下降。
(3)环境干扰是人类活动所排出的能量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的程度,产生对人类不良影响的现象。
环境本底值是指在不受污染的情况下,处于原有状态时,环境中的水、大气、土壤、生物等环境要素在自然界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其本身具有的基本化学组成和能量分布状况环境容量是指人群健康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危害的前提下,自然环境或其中的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环境自净能力是指已被污染的环境,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下,能消除污染物,达到自然净化的自我调节机制。
污染源污染源:凡是产生物理的(声、光、热、振动、辐射、噪声等)、化学的(有机物、无机物)、生物的(霉菌、病菌、病毒、寄生虫卵等)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的设备、装置、场所等,都称为污染源。
第二章全球环境问题全球环境问题:是指对全球产生直接影响或具有普遍性,并对全球造成危害的环境问题,也是引起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1)是地球上不同国家和地区普遍存在的2)虽然是某些国家和地区的环境问题,但其影响和危害具有跨国、跨地区的结果全球环境问题的共同特点:人为性隐蔽性危害性移动性加速性可变性全球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区域差异性、区域集中性、全球集中分布、国家内部集中分布、生态环境集中分布、工业污染问题的集中分布、多灾区与国家十大全球环境问题:1.全球变暖 6.森林资源锐减2.臭氧层破坏7.土地荒漠化3.酸雨8.物种加速灭绝4.淡水资源危机9.垃圾成灾5.能源短缺10.有毒化学品污染。
设计基础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设计艺术美与鉴赏
知识点13 三、中、西设计艺术鉴赏的差异【选择、简答】(P11倒数第一行) 重点 1、观念
中方:“天人合一”
西方:“主客二分”
第二节 设计艺术美与鉴赏
2、材料、特色 【选择、填空】(P12第二段第二行) 中方:中国艺术是传神的,重写意; 西方:西方艺术是科学的,重写实。
第三节 培养和提高设计艺术鉴赏能力
1、物质(器物)文化
物质成果
2、智能文化
科学技术知识
3、制度文化
规范
4、观念文化
精神成果
第二节 设计艺术美与鉴赏
(3)文化美表现形式:和谐美,境界美。【选择】(P10倒数第二段) a.“美在和谐”这一命题早在西方古希腊和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提出来了。 b.和谐处理的关系人、机、环境的和谐。【选择】(P10倒数第二段第四行)
第三节 培养和提高设计艺术鉴赏能力
三、如何加强理论学习,全面提高艺术修养【简答】(P14小标题) 1、学习和掌握一些必要的文艺理论知识; 2、熟悉和掌握艺术的基本知识和规律; 3、历史、文化知识的积累; 4、用真诚和自信贴近设计艺术作品,大胆地联想与放纵自己的审美知觉,结合自己的、 社会的、 历史的经验,调动自己的感觉器官,尽情体验美的空间。
设计基础
第一章 绪论
本章思维导图
第一章 绪论
知识点1 一、什么是设计【选择、填空】(P1黑色页面第一行) 重点 设计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体,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具有高附加值的文化与艺功能【选择、填空】(P1黑色页面第二行) 重点
1、第一层面,实现基本的使用功能;
第二节 设计艺术美与鉴赏
(4)色彩的特征【选择】(P9倒数第二段第四行) 色彩是最具有表现力的元素。色彩不仅可以强化造型的效果,而且它本身就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知识点1.高等教育:建立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专业教育,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活动(本质)。
2.高等教育是高等学校教育,主要指全日制的大学教育,同时也包括非全日制大专层次以上各种形式的教育。
3.高等教育是高层次教育、专业教育、学术教育。
4.高等教育分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硕士生、博士生)教育5.我国教育制度的主要部分:学校教育制度.6.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萌芽:商朝右学;形成:《学记》《大学》《论语》;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汉代“鸿都门学”科举制度的正式诞生-隋炀帝时期,宋朝,书院成为教育机构京师同文馆是我国近现代第一所高等教育学堂,它标志着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产生。
1998年8月《高等教育法》颁布宋代最著名的四大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1862年,在北京设立“京师同文馆”,标志着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产生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
1998我国第一部高等教育法颁布。
1922年《壬戌学制》颁布,又称“新学制”,在旧中国施行时间最长中世纪大学的主要特征:大学拥有自治权和学术自由;大学具有宗教性和国际性;大学兼具专业性和学术性。
7.外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洪堡创办的柏林大学(把科学研究工作作为教授的职业)是世界上“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
西欧最早的一所学术研究机关:柏拉图在雅典开办“学园”。
最早出现大学的国家:意大利和法国8.高等教育的研究对象:研究高等教育的特殊问题、揭示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的科学。
高等教育现象相对于一般教育现象而言具有特殊性、专业性。
9.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教学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和设备开放服务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核心内容:培养目标)1.高等教育的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ermann Staudinger 把“高分子”这个概念引进科学领域, 确立高分子溶液的粘度与分子量间关系(1953年诺贝尔奖)。 Caruthers :建立缩聚反应理论(凝胶点计算Caruthers方程) Karl Ziegler, Giulio Natta : 乙烯、丙烯配位聚合 ( Ziegler, -Natta 配位聚合催化剂 1963年诺贝尔奖) Paul J. Flory 聚合反应原理、高分子物理性质与结构的关系 (1974年诺贝尔奖)。 Hideki Shirakawa, Alan G. MacDiarmid, Alan J. Heeger 导电聚合物的发现和发展(2000年诺贝尔奖)。
H.Staudinger
(1881~1965)
德国人,1903年在 Halla大学完成博士论 文。 毕业后在多所大学 任教。 早期研究有机化学, 后转向对天然有机物 的结构研究。 1920年,在《德国化学会志》上发表划时代的文章《论聚合》, 首次提出高分子的概念。 1932年,发表专著《高分子有机化合物》,标志着高分子化学 的诞生。
《高分子化学》 课程是研究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
原理和化学反应的学科 , 它的任务是使学生较熟练地 掌握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反应原理及控制方法 , 掌握 高分子的基本概念和化学反应特征 , 培养初步具有控 制聚合反应及选择聚合方法的能力。
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教学目的:掌握有关高分子化学的
基本知识,具备有进一步自学的能力, 从而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生产能力158万t/a 塑料品种10个:PS、HIPS、LDPE、HDPE、LLDPE等
橡胶品种 4 个:氯丁橡胶、丁苯橡胶、丁腈橡胶、丁苯胶乳生产能力18万t/a
生产能力201万t/a
实例
中国顺丁橡胶的开发
实验室工作阶段:60年代,长春应化所、北京化工研究院、兰州化工研究院 对丁烯氧化脱氢、聚合催化体系及工艺流程进行大规模研究。 第一次会战攻关阶段:1964年,在锦州石油六厂建500吨级的丁烯氧化脱氢 制丁二烯及30吨的聚合中试装置。全国多家单位及高校参加会战。北京化工 大学的焦书科教授带领化工大学师生始终奋斗在会战现场。 二次现场攻关阶段:1969年,在北京石化总厂建万吨级装置,为解决生产中 出现的工艺障碍、提高产品质量,组织多家科研单位及高等院校进行联合攻 关,到1975年5月,完成任务。北京化工大学参加会战,并把小试搬到现场。 随后在全国陆续建立五套装置,年产量超过十万吨,基本满足国家需要,并 有出口。
高分子材料
Polymeric Substance
或称聚合物,以高分子化合物为基本原料,加 入适当助剂,经过一定加工制成的材料。
2 . 高 分 子 发 展 简 史
天然高分子 的直接利用 天然高分子 的化学改性
淀粉、蛋白质、棉麻丝、竹、木等
天然橡胶的硫化, 硝化纤维的合成等
高 分 子 合 成 高 分 子 时 代
高分子材料发展史大事记(三)
1940年 英国人温费尔德(T.R.Whinfield,1901-1966) 合成出聚酯纤维(PET)。 1940s 美籍荷兰人Peter Debye 发明了通过光散射测 定高分子物质分子量的方法。 1948年 美国化学家Paul Flory 建立了高分子长链结 构的数学理论。 1950s 德国人齐格勒(Karl Ziegler)与意大利人纳塔 (Giulio Natta)分别用金属络合催化剂合成了聚乙烯 与聚丙烯。 1955年 美国人利用齐格勒-纳塔催化剂聚合异戊二烯, 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结构与天然橡胶基本一样的合 成天然橡胶。 1971年 S.L Wolek 发明可耐300oC高温的Kevlar(聚 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纤维)。
1963年, K.Ziegler 和 G.Natta 因“在高分子合成
和工艺领域中的重大发现”共同获诺贝尔化学奖
P.J.Flory
(1910~1985)
美国人,1934年获博士学位 后,作为物理化学家进入杜邦 公司,在Carothers手下工作。 Carothers鼓励他从事将数学方 法用于高分子领域的研究。 按照这一思路, Flory的研 究在许多重要的理论方面多有 建树:高分子分子量分布、等 活性反应原理、高分子溶液的 热力学研究等。
缩聚反应,自由基、配位、离子聚合等 功能高分子,高分子复合材料(合金) 高分子的分子设计
高分子材料发展史大事记(一)
15世纪 美洲玛雅人用天然橡胶做容器,雨具等生活用品。 1839年 美国人古德伊尔(Charles Goodyear)发现天然橡胶与硫磺 共热后明显地改变了性能,使它从硬度较低、遇热发粘软化、遇冷 发脆断裂的不实用的性质,变为富有弹性、可塑性的材料。 1869年 美国的海厄特(John Wesley Hyatt,1837-1920)把硝化纤维、 樟脑和乙醇的混合物在高压下共热,制造出了第一种人工合成塑料 “赛璐珞”(cellulose)。 1887年 法国化学家Count Hilaire de Chardonnet用硝化纤维素的 溶液进行纺丝,制得了第一种人造丝。 1909年 美国人贝克兰(Leo Baekeland)用苯酚与甲醛反应制造出第 一种完全人工合成的塑料--酚醛树酯。 1920年 施陶丁格(Hermann Staudinger)发表了"关于聚合反应 "(Uber Polymerization)的论文提出:高分子物质是由具有相同化 学结构的单体经过化学反应(聚合),通过化学键连接在一起的大分 子化合物,高分子或聚合物一词即源于此。
高 分 子 化 学
Polymer chemistry
前言
关于
《高分子化学》课程
课程的地位、性质和任务
《高分子化学》 课程是材料化学、高分子材料与
工程及其相近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 , 是在学生具备了 必要的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之后 , 必修的 专业基础课,是承上启下的课程 ,并为高分子物理、聚 合物加工原理等后修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分子科学
研究聚合反应和高分子化学反应原理, 选择原料、确定路线、寻找催化剂、 制订合成工艺等。
研究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为设 计合成预定性能的聚合物提供理论指导, 是沟通合成与应用的桥梁。 研究聚合物加工成型的原理与工艺。 研究特殊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应用
高分子物理
高 分 子 加工 功 能高 分 子 化学
1974年因在长链分子物理化学性质方面的研究 获诺贝尔化学奖
1971年日本筑波大学白川英树(Hideki Shirakawa)教授发现聚乙炔经过碘掺 杂后,不仅其电学性能由绝缘体(10-9S/CM)转变为金属导体(103S/cm), 而且伴随着掺杂过程,聚乙炔薄膜的颜色也由银灰色转变为金黄色。同年, 美国高分子化学家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黑格(Alan J. Hegger)和美国宾夕法 尼亚大学的马克迪尔米德(Alan G. MacDiarmid) 也发现结晶态的聚乙炔具有 明显的导电性,对聚乙炔薄膜进行电子受体掺杂,可以使其电导率提高12个 数量级。从此在高分子科学领域诞生了一个新的学科—导电高分子和一代新 的功能材料。 2000年10月10日,三人因对导电聚合物的发现和发展共同荣获了2000年 度的诺贝尔化学奖。
2)、工业发展 新中国成立时,合成树脂的总产量不到200t,合成橡胶 与合成纤维均为空白。 自主开发: 50年代 – 大型聚氯乙烯树脂工厂 70年代 – 大型顺丁橡胶工厂 80年代 – 适应于高速纺丝的聚丙烯 90年代 – 大型热塑性弹性体SBS工厂 引进技术(至90年):
纤维品种 5 个:尼龙-6、尼龙-66、聚酯、聚丙烯腈、维尼纶
1953年因“链状大分子物质的发现”获诺贝尔化学
Ziegler-Natta催化剂的发现
* 二十世纪50年代,石油化工为高分子合成提供了廉价丰富的原料,但其中最 多的α-烯烃由于没有合适的催化剂而末能得到充分使用。
K.Ziegler (1898~1973)
德国人, 22岁获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多所大学任教,主要 从事金属有机化合物研究。治学严谨,重视理论与实践相 结合。实验技巧娴熟,危险实验常亲自做。一生发表论文 200余篇。 对助手要求严格,对重要的书要求助手“通背 ” “翻破”为止。1946年起任前联邦德国化学会会长。 * 1923年,开始碱金属有机化合物研究 * 1948年,用AlH3与乙烯反应,得到不带支链的高级烯烃
高分子材料发展史大事记(二)
1926年 瑞典化学家斯维德贝格等人设计出一种超离心 机,用它测量出蛋白质的分子量:证明高分子的分子量 的确是从几万到几百万。 1926年 美国化学家Waldo Semon合成了聚氯乙烯,并于 1927年实现了工业化生产。 1930年 聚苯乙烯(PS)发明。 1932年 施陶丁格(Hermann Staudinger)总结了自己的 大分子理论,出版了划时代的巨著《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成为高分子化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建立的标志。 1935年 杜邦公司基础化学研究所有机化学部的卡罗瑟 斯(Wallace H. Carothers,1896-1937)合成出聚酰胺 66,即尼龙。尼龙在1938年实现工业化生产。 1930年 德国人用金属钠作为催化剂,用丁二烯合成出 丁钠橡胶和丁苯橡胶。
高 分 子 化 学
Polymer chemistry
第一章 绪 论
前
言
1.高分子科学与高分子材料高分子科学既是一门应用学科,也 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是建立在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 物理学和力学等学科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成的一门新兴学科。
高分子 工程
高分子 科学
高分子 化学 高分子 物理
高 分 子 化 学
4、中国的高分子科学
1)、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