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疫苗使用和管理制度
预防接种登记报告与使用管理制度
预防接种登记报告与使用管理制度篇一:预防接种登记报告和使用管理制度预防接种登记报告和使用管理制度一、应有专门保健医生负责乙肝、卡介苗预防接种管理工作,按实际需要定期领取《新生儿首针乙肝疫苗和卡介苗接种登记卡》及乙肝疫苗、卡介苗;并做好疫苗出入库登记。
二、接生单位要在产房出生登记本上登记出生儿童接种乙肝、卡介苗具体情况。
特殊接种禁忌要注明。
三、规范填写《新生儿首针乙肝疫苗和卡介苗接种登记卡》和《新生儿首针乙肝疫苗、卡介苗接种登记册》,并指导家长在新生儿出生后1个月内,到其居住地预防接种门诊为其办理预防接种证及各项预防接种相关资料。
四、每月5日前向县卫生防疫站报告上月出生儿童乙肝、卡介苗常规接种情况。
篇二: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报告管理制度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报告管理制度1. 要加强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报告管理,提高报告质量。
2. 做好预防接种信息登记报告,在要求的时限内完成登记、录入和更新,及时将个案信息上传国家信息管理平台,并查询掌握流动儿童接种信息。
尚未实施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的乡级防保组织或接种单位。
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要求上报。
3. 对未建立预防接种电子档案的适龄儿童,应及时将儿童的基本信息和疫苗接种信息录入到接种点客户端软件系统,并及时补充上传到国家信息管理平台并及时统计分析。
4. 儿童预防接种电子档案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织长期保管。
儿童预防接种个案的基本信息未经儿童监护人同意,不得向其他人员提供。
疫苗和冷链管理制度1. 所有疫苗有专人管理,做好疫苗领发登记。
为保证疫苗来源正规渠道,应从本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领取,领取时要索要疫苗批签发或批检验证明文件复印件、进口疫苗的“进口药品通关单”复印件。
过期疫苗要登记并上交。
2. 每年及时正确地制定下一年的疫苗需要量计划及时掌握疫苗使用量及耗损量。
3. 疫苗的运输、贮存和使用均按照冷链要求操作。
4. 冷链应有经培训的专人管理,建立冷链设备档案,做到账物相符、专物专用。
我国乙类传染病管理制度
我国乙类传染病管理制度乙类传染病是指根据我国传染病防控法规定,由于发病率较高,传播广泛,可能对公众健康造成重大威胁的一类传染病。
我国乙类传染病管理制度的目的是遏制传染病的传播,保护公众健康,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下面就我国乙类传染病管理制度进行详细介绍。
一、监测和报告制度乙类传染病监测和报告制度是我国乙类传染病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法律法规的要求,医疗机构、学校、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个人或组织应当及时、准确地监测和报告乙类传染病的发病情况。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接收、核实和分析报告数据,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疫情控制和防治工作。
二、病例管控制度病例管控制度是乙类传染病管理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环节。
根据国家和地方的规定,乙类传染病的病例必须接受隔离和治疗,不得离开指定区域。
同时,对与病例有密切接触的人员也需要进行观察和管理,以避免疫情扩散。
三、疫苗接种制度疫苗接种是乙类传染病管理制度中的重要预防措施。
乙类传染病中的一些病种已经有了相应的疫苗,如乙肝疫苗、麻疹疫苗等。
政府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会为儿童提供免费的疫苗接种服务,以保障儿童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此外,政府还会定期宣传和推广疫苗接种的重要性,提醒公众及时接种疫苗。
四、防控措施针对不同的乙类传染病,我国制定了相应的防控措施。
例如,对于乙型脑炎,政府会对病发区域进行灭蚊和消毒等工作,以减少蚊虫传播的可能;对于艾滋病,政府会组织宣传活动,教育公众如何预防艾滋病的传播。
同时,政府还会加强卫生监督,提高公共场所的卫生水平,以减少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五、法律保障我国乙类传染病管理制度也有相应的法律保障。
传染病防控法明确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应当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进行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否则将受到相应的处罚。
对于疫情防控工作中的侵权行为,受害人可以依法获得相应的赔偿。
总结起来,我国乙类传染病管理制度包括监测和报告制度、病例管控制度、疫苗接种制度、防控措施和法律保障等重要环节。
乙肝免疫球蛋白管理制度
乙肝免疫球蛋白管理制度
乙肝免疫球蛋白管理制度是指针对乙肝病毒感染的人群,通过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来提供临时的被动免疫保护措施的管理制度。
乙肝免疫球蛋白是从献血者的血液中提取的,其中含有足够的抗体来抵抗乙肝病毒。
通过注射免疫球蛋白,可以迅速提供抗体,帮助预防或控制乙肝病毒感染。
乙肝免疫球蛋白管理制度通常适用于以下人群:
1. 乙肝病毒暴露后,需要立即提供被动免疫保护的人群,如乙肝病毒暴露后的卫生工作者、医护人员等。
2. 具有高风险乙肝病毒暴露可能性的人群,例如乙肝病毒感染者的家人、性伴侣、共享注射器的吸毒者等。
3. 因为某些原因无法接种乙肝疫苗的人群,如过敏史、免疫缺陷等。
乙肝免疫球蛋白的注射通常在乙肝病毒暴露后的24小时内进行,并且需要重复注射一定次数以保证足够的抗体水平。
具体的注射方案和剂量应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乙肝免疫球蛋白管理制度的目的是提供临时的免疫保护,帮助预防或减轻乙肝病毒感染的风险。
然而,乙肝疫苗在长期免疫防护上更为有效,因此,接种乙肝疫苗是最佳的乙肝预防措施。
疫苗质量管理制度卫生院(4篇)
疫苗质量管理制度卫生院为规范全县疫苗的使用管理,保证疫苗质量和预防接种工作的安全实施,根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疫苗储存与管理规范》有关规定,结合本县实际情况,制订本制度。
1、生物制品领取、登记和分发管理⑴、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按照省、市、县的顺序,采取逐级申请和分配制度。
未经申请和审批,不得分发。
分发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时,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⑵、我中心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并根据市疾控中心疫苗分发计划,有计划的领取一类疫苗和购进二类疫苗,在进行入库登记时,必须详尽的记录每批次入库疫苗的生产厂家、规格、生产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入库温度等内容,务必保证其入库信息的完整性⑶、各预防接种单位疫苗领取实行单月申请制度。
各预防接种单位于当月____日预防接种门诊日结束后将下个月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领取计划报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科。
领取计划根据上级下达的疫苗分配计划、疫苗库存情况和疫苗的储存能力上报。
⑷、在下发各接种单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时,我中心必须做好出库登记(包括疫苗的生产厂家、规格、生产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出库温度等),同时各乡镇应做好本级的疫苗入库登记。
⑸、各接种单位必须在本月的第一个接种门诊日前,将所上报的疫苗领回,以确保预防接种工作的顺利开展。
⑹、疫苗分发遵循“先短效期、后长效期“,以及先产先出、先进先出、近效期先出的原则,有计划地分发,避免浪费。
2、生物制品出入库管理⑴、我疾控中心、各接种单位在接收疫苗时,应当进行查验,对品种、剂型、批准文号、数量、规格、批号、有效期、温度记录、供货单位、生产厂商、质量状况等内容进行核对,做好记录。
保存至超过疫苗有效期____年备查。
⑵、我疾控中心、各接种单位接收疫苗时,必须建立真实、完整的疫苗出入库记录,记录应当注明名称、生产企业、剂型、规格、批号、有效期、批准文号、(购销及分发)单位、数量、价格、(购销及分发)日期、产品包装以及外观质量、储存温度、运输条件、批签发合格证明编号、验收结论、验收人签名。
乙肝疫苗使用和管理制度
乙肝疫苗使用和管理制度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工具。
乙肝疫苗的使用和管理制度是指对乙肝疫苗的生产、流通、接种和监督等方面进行监管和管理的制度。
建立完善的乙肝疫苗使用和管理制度能够保障疫苗的质量和安全,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生和传播。
以下就乙肝疫苗的使用和管理制度进行详细介绍。
一、乙肝疫苗的生产乙肝疫苗的生产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过程,需要严格遵守相关的生产标准和程序。
生产乙肝疫苗的企业必须具备良好的生产设施和设备,符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
生产过程需要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进行,确保疫苗的质量和安全。
在乙肝疫苗生产的过程中,需要对原材料、生产工艺、产成品等进行全面的检测和监控,确保疫苗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
生产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按照国家相关的法规和标准进行管理,保证疫苗的质量和安全。
二、乙肝疫苗的流通乙肝疫苗的流通是指疫苗从生产企业到接种单位之间的输送和管理过程。
在乙肝疫苗的流通中,需要建立起完善的监管体系,对疫苗的贮存、运输、配送等环节进行监控和管理,确保疫苗的质量和安全。
疫苗的输送和储存必须符合相关的要求,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确保疫苗在运输过程中不受损坏。
流通过程中需要建立起严格的档案管理制度,对每一批疫苗的流向和使用情况进行记录,确保疫苗的溯源和追溯。
三、乙肝疫苗的接种乙肝疫苗的接种是防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关键环节,需要建立起规范和有效的接种管理制度。
接种单位必须具备合格的接种设施和器材,保证接种操作的安全和正确性。
接种人员必须接受专业的培训和考核,熟练掌握接种技术和规范。
在接种过程中,必须对接种者的身体状况和疫苗的有效性进行评估,保证接种的安全和有效。
接种单位必须建立起完善的疫苗接种档案,在接种后对接种人员进行跟踪和监测,确保疫苗的接种效果和安全性。
四、乙肝疫苗的监督乙肝疫苗的监督是保障疫苗质量和安全的重要手段,需要建立起完善的监督机制。
疫苗使用与管理制度
疫苗使用与管理制度一、由经过培训的人员负责疫苗管理工作。
二、每月制定免疫规划疫苗需用量计划,并上报.三、免疫规划用疫苗进货渠道正常,符合规定.四、疫苗领发账目正规齐全,账、苗相符。
五、疫苗储存、运输温度符合要求。
六、领取或分发疫苗时要遵循“先短效期、后长效期”和同批号疫苗“先入库、先出库”的原则。
七、原则上接种门诊可供一定时间内使用的疫苗贮存量,不得超过1个月。
八、疫苗报废需经报告批准.九、接种实施时严格核对接种疫苗品种,检查外观质量。
凡过期、变色、污染、发霉、有摇不散凝块或异物,无标签或标签不清,安瓿有裂纹的疫苗或冻结过的百白破疫苗、乙肝疫苗,一律不得使用.平遥县卫生防站疫苗和冷链管理制度一、疫苗实行专人管理,供应渠道严格执行:市-县-(乡)镇—接种门诊(接种点).健全疫苗领发保管制度,建立疫苗领发登记,疫苗的出入账物相符,登记必须有疫苗的名称、数量、生产厂名、批号、失效期、进出数量、结余数量、领取人、备注等。
二、根据现行的免疫程序,本辖区的总人口数,出生率,各年龄组人口数及疫苗的损耗系数等制订疫苗计划,每年三月前将下一年度的计划免疫用苗数量报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三、疫苗的运输、贮存和使用要严格按照有关的温度要求进行.按照疫苗的品种、批号分类整齐码放,疫苗纸箱(盒)之间、与冰箱冰柜壁之间均应留有冷气循环通道。
分发使用疫苗按照“先短效期、后长效期”和同批疫苗按“先入库,先出库”的原则,存放要整齐,包装标志明显,疫苗之间留出冷气循环通道。
四、健全冷链设备管理制度,建立冷链设备帐目,记录各种设备的品名、型号、到货时间、数量;建立设备运转与维修记录簿,记录发生故障与维修情况。
疫苗过期应及时做好报损手续。
五、冷链设备做到专人管理,定期保养,建立维修、温度记录。
冷链设备要有专人保养,经常擦拭保洁,每日2次观察记录冰箱冰柜内运转温度;冷藏包每次用后及时擦净晾干备用,冰排用后及时送回冷冻室冻存。
六、冷链冰箱和冰柜应安放在干燥、通风、避免阳光直射、远离热源的地方,后部要留有空间,底部要垫搁架,电源线路与插座应专线专用.七、所有计划免疫冷链设备仅专用于贮存疫苗,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存放疫苗的冰箱和冷库严禁存放其他物品、过期疫苗。
乙肝防控措施
乙肝防控措施
乙肝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感染乙肝病毒后,容易形成慢性感染状态,对肝脏造成持续性损伤。
主要症状大部分的人感染乙肝病毒之后,不会出现临床症状,以隐性感染为主。
有一部分的人会出现临床症状,比如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
治疗:
对急性乙型肝炎没有特定的治疗。
护理的目的是保持身体舒适和适当的营养平衡,包括对有呕吐和腹泻症状的患者补充水分。
慢性乙型肝炎可使用药物治疗,包括使用干扰素和抗病毒药物,这可以帮助一些病人。
预防:所有婴儿应接受乙型肝炎疫苗:这是预防乙型肝炎的根本。
根据现有的常规免疫程序,乙肝疫苗需要接种三次。
第一剂的疫苗应在出生后尽早接种(即出生后24小时内)。
完成规定的疫苗接种后,95%以上的婴儿、儿童、青壮年都可产生保护性抗体。
保护期至少持续20年,甚至是终生。
糖尿病防控措施
糖尿病是全球性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发展迅速,对人们健康危害巨大。
近年来,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造成的医疗
开支巨幅增长,并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劳动力的巨大损失。
糖尿病已经成为我国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乙肝免疫球蛋白管理制度
乙肝免疫球蛋白管理制度一、引言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是一种由人类血浆中提取的血液制品,含有丰富的抗乙肝病毒抗体。
乙肝免疫球蛋白可以用于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在乙肝疫苗接种后提供即时的被动免疫保护。
为了确保乙肝免疫球蛋白的有效管理,制定并执行乙肝免疫球蛋白管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二、管理目标乙肝免疫球蛋白管理制度的目标是确保乙肝免疫球蛋白的质量和安全性,维护患者的身体健康,并合理利用资源,保障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行。
三、管理范围乙肝免疫球蛋白管理制度适用于所有涉及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医疗机构,包括乙肝疫苗接种点、输血中心等。
四、管理要求1.乙肝免疫球蛋白的采购和存储–乙肝免疫球蛋白的采购应选择正规的供应商,并确保产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存储应符合相关的温度要求,确保其质量不受影响。
2.乙肝免疫球蛋白的配送和接收–乙肝免疫球蛋白的配送应确保产品的完整性和质量,并采取适当的运输方式。
–接收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医疗机构应对货物进行验收,确保货物符合要求。
3.乙肝免疫球蛋白的管理和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的管理应建立记录系统,包括采购记录、存储记录等。
–乙肝免疫球蛋白的使用应严格按照医疗机构的相关规定和操作流程进行,保证使用的安全性和效果。
4.乙肝免疫球蛋白的追溯和监测–乙肝免疫球蛋白应建立追溯系统,确保产品的可追溯性,以便在需要时进行查证。
–定期监测乙肝免疫球蛋白的质量和效果,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
5.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废弃处置–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废弃物应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分类、包装和标识,确保安全处置。
五、管理责任乙肝免疫球蛋白管理制度的责任主体包括几方面: 1. 医疗机构管理层应制定相关管理政策和制度,并负责监督执行。
2. 乙肝免疫球蛋白管理人员应负责具体的乙肝免疫球蛋白管理工作,包括采购、存储、配送等。
3. 医疗机构的各科室和人员应按照相关要求执行乙肝免疫球蛋白的使用和管理工作。
新生儿卡介苗和乙肝疫苗接种管理制度
新生儿卡介苗和乙肝疫苗接种管理制度
一、我国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国家规定设有产科的各级
类医疗卫生机构按照“谁接生、谁接种,”的原则,承担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间称乙肝疫苗)及卡介苗预防接种服务,并告知儿童监护人,儿童出生1月后到当地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的免疫程序完成以后的预防接种
二、接种人员必须符合(预防接种工作规范)所规定的资质,并
经严格业务培训方可从事接种工作
三、、乙肝疫苗、卡介苗必须按照疫苗说明书所规定温度进行保
管有专人负责,冰箱定期测试并记录
四、新生儿出生后无禁忌症者24小时之内接种乙肝疫苗,卡介苗
五、卡介苗,乙肝疫苗接种必须严格按照无菌技术要求进行,并
使用一次性注射器
六、接种前必须做到核对品名,有效期限,安瓶有无破痕,一切
无误方可使用,卡介苗打开经半小时未用完者应抛弃
七、及时准确完成(新生儿首针、乙肝疫苗、卡介苗接种转移单)
填写并存根备查。
疫苗管理制度(最新5篇)
疫苗管理制度(最新5篇)疫苗管理制度篇一一、由经过培训的人员负责疫苗管理工作。
二、每月制定免疫规划疫苗需用量计划,并上报。
三、免疫规划用疫苗进货渠道正常,符合规定。
四、疫苗领发账目正规齐全,账、苗相符。
五、疫苗储存、运输温度符合要求。
六、领取或分发疫苗时要遵循“先短效期、后长效期”和同批号疫苗“先入库、先出库”的原则。
七、原则上接种门诊可供一定时间内使用的疫苗贮存量不得超过1个月。
八、疫苗报废需经报告批准。
九、接种实施时严格核对接种疫苗品种,检查外观质量。
凡过期、变色、污染、发霉、有摇不散凝块或异物,无标签或标签不清,安瓿有裂纹的疫苗或冻结过的百白破疫苗、乙肝疫苗,一律不得使用。
疫苗管理制度篇二第一总章则第一条目的确动明疫苗冷库物各岗位职,高责效、率标准高完成库各冷工作项使,冷库管理做到有章可依。
第二适用条围范物疫苗动库冷区域内所有的动物苗、冰箱、冰疫柜、物疫动苗进出清、洁,以本及部工作门所有干部职工。
的第二章岗位、责及流程职第三接收员岗条职位责1、负责库冷域区的内所有、事人物、财产、统一的工分和理,并管此承对主担责要;任2、负对进责出冷库、动物的苗数疫字行进审核并对,字数准的性负确;责3、负所有责、出冷进的动库疫苗物数的据汇总作,工对并据数真实的和性准确负责;性4、对下级门反馈的异常问部题及时做,出理;处5、负责接收需入要的库动疫物,苗对并物疫动苗品、数量、种格规行验进;证6、负填写责物动苗入库台帐疫。
第四发货员岗条职位责1、负合理组织责发次货,序依次开《动具疫物出苗单库》2、负责工区域内的财产管作理对所有,从库进冷出、流动的资性产进统行管一理;3、发放对动物苗疫字数准确的和性真性负责实,承担因工作失误造并的成切损失一;4、负责做好存库日报,数表字确准误。
无第五库管员岗条职位责1、责保持负库整貌、动物洁苗疫放存规、范物疫苗动标识更新确保动,疫物先苗先出进;2、负进、出责动物库苗疫“的品种、规格生产、期日动物、疫质苗”量的关验把,证对物动苗的疫数承字担主责要。
乙肝医疗管理制度内容
乙肝医疗管理制度内容乙肝医疗管理制度包含乙肝疫苗接种管理、乙肝病例报告和监测管理、乙肝病患隔离管理、乙肝医疗资源配置和服务管理等方面,下面分别展开介绍。
一、乙肝疫苗接种管理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首要手段,一般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一剂,后续在1个月、6个月分别接种第二剂和第三剂,完成全程接种。
对于成年人,也应根据病史、感染风险等情况接种乙肝疫苗。
因此,乙肝疫苗接种管理是乙肝医疗管理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1.建立健全的疫苗接种档案管理系统,包括登记患者个人信息、接种日期、接种疫苗种类和批号等信息,确保疫苗接种记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2.加强社区和学校乙肝疫苗接种工作,提高公众对乙肝疫苗接种的认识和接受程度,提高疫苗的接种覆盖率,减少乙肝感染的风险。
3.定期开展疫苗接种宣传和教育活动,普及乙肝病毒传播途径和乙肝疫苗接种的重要性,提高公众的防病意识。
4.建立乙肝疫苗接种定期检查机制,定期对接种者进行抗体滴度检测,确保接种效果和保护力。
二、乙肝病例报告和监测管理乙肝患者的报告和监测是乙肝医疗管理制度中的另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建立乙肝病例报告和监测系统,可以及时发现和追踪乙肝感染者,加强对乙肝疫情的监测和管理。
1.加强对乙肝病例的报告和登记管理,建立完善的乙肝病例报告系统,确保乙肝病例的及时报告和登记。
2.建立病例监测机制,对乙肝病例进行定期监测和随访,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和治疗情况,为疾病控制和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3.加强对乙肝患者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帮助患者规范治疗,提高生活质量。
4.建立乙肝病例监测数据库,对乙肝患者进行分类管理,实现对乙肝病情的动态监测和管理,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三、乙肝病患隔离管理对于乙肝患者的隔离管理是乙肝医疗管理制度中的重要内容,可以有效减少乙肝病毒的传播和扩散,保护公众健康。
1.建立乙肝病患的隔离管理制度,明确隔离标准和程序,对符合隔离条件的乙肝患者及时进行隔离管理,避免病毒传播。
预防接种实施管理制度
预防接种实施管理制度为了加强对预防接种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列》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规定,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预防接种实行属地化管理,接种单位负责承担指定区域内的第一类疫苗和第二类疫苗接种工作。
设有产科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按照“谁接生,谁接种”的原则,承担新生儿乙肝疫苗及卡介苗预防接种服务。
二、接种单位应当严格遵守《预防接种工作规范》,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和方案进行接种。
三、预防接种工作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取得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发放的《黑龙江省预防接种技术合格证书》,方可从事预防预防接种工作。
四、城镇的接种单位应按日(周、旬)进行预防接种;农村地区可按月进行预防接种,每年提供至少12次预防接种服务。
五、预防接种工作人员要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包括统计应种对象、发放接种通知,准备疫苗、注射器及各种药械等。
六、实施接种前,工作人员应查验儿童预防接种证、卡、核实受种者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及接种记录,确认是否为本次受种对象、接种疫苗的品种。
七、实施接种前,应当告知受种者及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情况,并如实记录告知和询问情况。
八、预防接种应按照疫苗的免疫程序、接种剂次、接种部位、接种途径和剂量进行,严格掌握各种疫苗的禁忌症和注意事项。
九、接种时严格执行安全注射,注射完毕后应将注射器具直接投入安全盒或防刺穿的容器内,或者用截针器毁型后,统一回收销毁。
十、如需同时接种2种以上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每次最多只能接种2种注射疫苗和一种口服疫苗,注射疫苗应在不同部位接种。
严禁将几种疫苗混合吸入同一注射器内接种。
十一、接种完毕后,受种对象应留在接种现场观察15--30分钟,若发生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立即处理并上报。
十二、接种后及时在预防接种证、卡(薄)或计算机上记录疫苗的接种日期、厂家、批号、有效期等相关信息。
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及预防接种安全注射
种,但应在不同部位接种。与其它疫苗联合
免疫的具体要求详见疫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明书。
6.注意事项(1)
应避免将乙肝疫苗与其它疫苗 在同一个注射器内混合后接种。 乙肝疫苗在使用前要充分摇匀,使 疫苗液中的氢氧化铝胶体完全悬浮。 如果未能将乙肝疫苗中氢氧化铝胶 体完全悬浮均匀,或因贮藏不当导 致氢氧化铝胶体呈块状,其接种效 果将明显降低或完全无效。
3、疫苗管理(2)
疫苗领发要遵循先进先出,短效期先用原 则;乙肝疫苗贮存于2~8℃冰箱,冰箱应配 有温度监测记录表,每天2次记录冰箱内的 温度及其运转情况;乙肝疫苗应放于冰箱 内远离压缩机的地方,以免冻结。当冰箱 结霜超过5mm时应及实除霜。
4、首针接种(产科)
为了切实保证新生儿首针乙肝疫苗在出 生后24小时内及时接种: ①对在院内出生的新生儿,由产科接种 点接种,如未设立产科接种点,则由本院的 常规免疫接种点、接种门诊接种; ②对在家出生的新生儿,由接生人员通 知当地接种点、接种门诊的接种人员上门接 种。
5、接种登记(2)
《登记卡》第一联由负责接种新生儿首
针乙肝疫苗的接种点、接种门诊留存备 查,第二联交新生儿家长; 接种点(包括产科接种点)、接种门诊 根据实际使用的数量,凭疫苗使用报表 到当地乡级防保科或疾控机构领取乙肝 疫苗和注射器。
6、统计与报告
各级医疗保健机构(指设置产科或开展接生工作的单位) 负责新生儿的乙肝疫苗接种、接种登记通统计报告,并于 每月5日前将上月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和使用情况上报至区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新生儿乙肝疫苗
乙肝疫苗及剂量: 重组(汉逊酵母)10ug乙型 肝炎疫苗
4.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部位和途径(1)
乙肝疫苗使用和管理制度
威远同心医院
乙肝疫苗、卡介苗的使用和管理制度
一、凡在我院出生的新生儿(包括无计划、非婚),应于出生后24内进行乙肝疫苗和卡介疫苗的注射。
二、两种疫苗是国家提供的免费疫苗,不得以任何的形式收取乙肝疫苗费用和其它一切费用。
三、妇产科应做好乙肝疫苗和卡介疫苗登记和接种工作。
四、乙肝疫苗原则上第一针在接生单位于出生24小时内进行疫苗的接种,第二针、第三针持乙肝疫苗联单在当地的医疗卫生机构或村卫生站进行接种,并向新生儿的家属说明接种的时间。
五、严格掌握乙肝疫苗和卡介疫苗的禁忌症,做好两种疫苗的安全注射工作。
六、药剂科做好乙肝疫苗和卡介疫苗的领取、贮藏、发放工作。
七、乙肝疫苗和卡介疫苗在2—8℃的温度条件下进行运输、贮存,经常检查冰箱的温度,应保存在规定的范围内,每日进行冰箱温度记录二次(早晚各一次),由当班工作人员登记,做好资料的保存;冰箱内禁止放置私人用品。
八、乙肝疫苗和卡介疫苗保证一定的贮存数,应按有效期先后顺序存放和发放,并经常检查疫苗的是否在有效期内。
九、乙肝疫苗和卡介苗由专人曾矜清点,并去疾控中心领用。
十一、对不按制度办事的行为,将根据情节轻重对当事人和管理人员进行经济处罚50-200元,对造成后果的将进行行政处罚。
疫苗领取、登记、验收、存贮、使用管理制度(三篇)
疫苗领取、登记、验收、存贮、使用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疫苗领取、登记、验收、存储、使用的管理工作,确保疫苗的安全、有效和规范使用,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含属地)人民政府卫生健康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疫苗生产单位等使用和管理新冠疫苗的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疫苗领取、登记、验收、存储、使用等环节,应当符合国家疫苗标准和规范,并按照本制度的要求进行。
第二章疫苗领取管理第四条疫苗的领取应当由专门的机构或人员负责,领取疫苗前必须查验疫苗的合格证书和相关资质证明。
第五条疫苗的领取必须经过科学、合理的计划,确保疫苗的供应和使用的可行性。
第六条疫苗的领取应当按照疫苗的种类、数量、规格等进行登记,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和归档工作。
第七条疫苗的领取应当在符合法律法规和专业技术要求的前提下,选择安全、可靠的渠道进行。
第三章疫苗登记管理第八条疫苗的登记应当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采集疫苗的信息和使用情况,并做好数据的备份和存储工作。
第九条疫苗的登记应当及时、准确,并标明疫苗的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等相关信息。
第十条疫苗的登记应当做到分类、分级、分级管理,根据疫苗的用途和使用对象,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和管理。
第十一条疫苗的登记应当注明接种者的基本信息,同时做好接种者的隐私保护工作。
第四章疫苗验收管理第十二条疫苗的验收应当由专门的机构或人员负责,验收前必须对疫苗的质量和安全性进行全面检查和确认。
第十三条疫苗的验收应当按照疫苗的质量标准和验收规范进行,严格把关验收的每一个环节。
第十四条疫苗的验收应当做到明确、规范,并按照要求填写验收报告,并将报告及时上报相关部门。
第十五条疫苗的验收应当注明验收人员的姓名、职务、验收结果等,并存档备查。
第五章疫苗存储管理第十六条疫苗的存储应当遵循疫苗的储存条件和要求,建立完善的储存设施和设备。
第十七条疫苗的存储应当根据疫苗的类别和特性,进行分类、分区、分级的管理,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和标识。
疫苗使用管理制度模版
疫苗使用管理制度模版一、引言本疫苗使用管理制度旨在规范、管理和监督疫苗的存储、配送、接种等过程,加强疫苗的质量控制,确保疫苗安全有效地使用,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安全。
二、适用范围本疫苗使用管理制度适用于各级疾控中心、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单位,以及参与疫苗接种工作的医务人员和相关人员。
三、责任分工1. 疾控中心:- 负责疫苗的采购、储存和配送工作;- 提供疫苗的有效期、储存条件等信息;- 监督医疗机构对疫苗的接种情况进行抽查;- 进行疫苗接种效果的监测和评估。
2. 医疗机构:- 负责接受疾控中心配送的疫苗;- 负责疫苗的存储、保管和使用工作;- 组织和开展疫苗接种工作;- 按规定填写、报送疫苗的接种记录和统计报表。
3. 医务人员:- 全面掌握疫苗的特点、接种禁忌症和注意事项等知识;- 严格按照接种操作规程进行疫苗接种;- 做好疫苗接种后的观察和记录工作;- 配合疾控中心进行疫苗接种效果的监测和评估。
四、疫苗存储管理1. 疫苗存放室:- 疫苗存放室应保持干燥、通风、阴凉、避光且无异味;- 确保疫苗存放室温度在2-8摄氏度之间;- 疫苗存放室内应设有相应的温度计,并定期检测和记录温度。
2. 疫苗存储设备:- 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冷藏设备,确保温度稳定可靠;- 疫苗存储设备应进行定期维护和校准,保证其正常运行;- 定期清理疫苗存放室和存储设备,防止污染和交叉感染。
3. 疫苗存储记录:- 做好疫苗进货、储存和发放的记录,包括疫苗名称、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供货单位等信息;- 定期清点疫苗存货,进行盘点,确保存货数与记录数一致;- 将疫苗存储记录保存至少两年,以备查阅。
五、疫苗配送管理1. 配送计划:- 疾控中心应根据疫苗需求和接种计划,制定疫苗的配送计划;- 配送计划应包括疫苗名称、数量、配送单位、配送时间等内容;- 疾控中心应及时将配送计划通知医疗机构,并确保按时配送。
2. 配送过程管理:- 配送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资质和培训证书;- 配送人员应按照配送计划和标准程序进行疫苗的搬运和运输;- 配送过程中应保持疫苗的冷链条件,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
预防接种信息管理制度
预防接种信息管理制度(2024年版)
(产科预防接种室适用)
一、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
产科预防接种室负责预防接种证发放,相关信息要求内容完整、填写准确。
二、实行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
无论新生儿是否接种首针乙肝疫苗和卡介苗,产科预防接种室均应在客户端为新生儿建立信息个案,完整录入基本信息、接种信息以及缓种/未种原因等信息,并于当天完成数据上传,以便其他接种单位下载建卡和主动搜索。
同时为新生儿办理预防接种证。
三、预防接种证由儿童监护人长期保管,预防接种电子档案由产科预防接种室长期保管。
四、产科预防接种室应按要求每月报告《山东省年月医院及保健机构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及卡介苗接种情况统计表》《山东省年月医院及妇幼保健机构新生儿乙肝疫苗及卡介苗未及时接种原因统计表》和《山东省年月医院及妇幼保健机构不同乙肝病毒感染状态产妇新生儿主被动免疫情况统计表》。
五、产科预防接种室应加强预防接种信息安全管理,信息系统账号专人专用,定期修改密码,不得公开或转让,每天完成接种后要对数据进行备份,异处妥善保存。
六、产科预防接种室应建立预防接种信息保密制度,负责做好受种者预防接种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和隐私保护,未经同级疾控主管部门许可,不得擅自向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
一类疫苗管理制度
一类疫苗管理制度
1.遵守《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接受疾病控制中心及卫生局监察。
2.产科护士长根据每个月分娩数,到妇保所领取乙肝疫苗、乙肝免疫球蛋白和卡介苗,并放入冰箱,并有登记交接使用记录。
3.不向其他单位或个人分发、买卖疫苗及乙肝免疫球蛋白。
4.冰箱内外分别设有温度计,以监测温度状况,每天观察两次并登记。
5.遇有停电等突发事件,及时处理,保持冷链状态,保证疫苗质量。
6.由经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的护士负责对符合接种条件的婴儿进行预防接种,并依据卫生主管部门的规定填写并保存记录。
同时向家属做好解释工作。
7.根据疫苗的接种情况,每个月有专人负责有报表上报区病控制中心。
计划免疫工作管理制度(5篇)
计划免疫工作管理制度一、疫苗及其使用管理1、根据《计划免疫技术管理规范》严格按照免疫程序和上级制定的各类生物制品指导程序进行免疫接种(第一类为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第二类为自费疫苗),不得随意扩大接种对象和增减接种次数。
2、疫苗按市→区(市)县→社区接种点统一订购各类生物制品和供应,按照规定温度条件和要求贮存,每天记录____次冰箱温度。
3、疫苗贮存和运输的温度要求。
乙肝疫苗、卡介苗、百白破联合疫苗、乙脑灭活疫苗和流脑疫苗在2~8℃贮存和运输。
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腮腺炎疫苗和乙脑减毒活疫苗在-20~8℃的条件下运输,贮存期____个月以上的,在-20℃条件下贮存;贮存期____个月以内的,在-20℃或2~8℃条件下贮存。
4、疫苗应按照计划领取、分发,办理登记手续。
(1)设立疫苗专用账簿,日清月结,半年定期盘查,做到帐苗相符。
(2)疫苗应按照品种、批号(失效期)分类码放,领取或分发疫苗要遵循“先短效期、后长效期”和同批号疫苗“先入库、先出库”的原则。
二、预防接种证、卡(册)管理1、凡在我市范围内出生的儿童在____月内建立预防接种卡、建立预防接种证;外地居住在本市内____个月以上者也要按照要求单独建卡、建证。
2、预防接种证由儿童家长保管,作为接种及儿童办理入托、入园、入学和留学凭证。
3、卡(册)由各接种点专人负责保管,每年进行____次卡片清理,清理的卡(册)要妥善保管。
4、每次接种完后用钢笔填写接种证、卡(册),按时统计上报各类数据和报表。
三、冷链系统及管理冷链设备必须建档建账,专人保管,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要求____和使用,与计划免疫无关的工作人员禁止使用冷链设备,发现故障要及时维修,不能修复或报废的设备要更新。
凡由于管理和操作不当导致冷链设备损坏,造成疫苗失效,将追究使用单位和当事人责任。
四、接种管理1、以街道、社区为单位建立规范化接种门诊,并取得预防接种门诊合格证,实行日、周、旬、月、双月定时、定点接种。
预防乙肝试剂管理规章制度
预防乙肝试剂管理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乙肝试剂的管理,确保试剂的质量和安全性,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使用和管理乙肝试剂的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乙肝试剂的管理应遵循科学、合理、安全、便捷的原则。
第四条乙肝试剂的管理工作由负责乙肝防控工作的机构统一管理和监督。
第五条乙肝试剂的管理人员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接受相应的培训。
第六条乙肝试剂的采购、储存、使用、清点和报废等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本规章制度执行,确保试剂的来源和用途的真实性,杜绝试剂被盗或被用于非法用途。
第二章乙肝试剂的采购第七条负责乙肝防控工作的机构应根据相关规定和需求,统一组织采购乙肝试剂。
第八条负责乙肝防控工作的机构应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和标准,在正规渠道购买乙肝试剂,并保证试剂的质量和来源合法。
第九条乙肝试剂的采购人员应认真核实试剂的生产厂家、生产日期、有效期等信息,确保试剂的质量和安全性。
第十条乙肝试剂的采购人员应及时将采购信息及时录入管理系统,建立完整的采购档案。
第三章乙肝试剂的储存第十一条负责乙肝防控工作的机构应建立符合要求的试剂储存间,保证试剂的质量和安全性。
第十二条试剂储存间应符合卫生标准,通风、干燥、无毒、无异味,并设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
第十三条试剂储存间内试剂应分类存放,避免混淆和交叉污染。
第十四条试剂储存间应配备必要的防火、防爆、防盗设施,确保试剂的安全。
第四章乙肝试剂的使用第十五条使用乙肝试剂的单位和个人应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保证试剂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十六条使用乙肝试剂的单位和个人应认真核查试剂有效期,过期试剂禁止使用。
第十七条使用乙肝试剂的单位和个人应定期检测和校准仪器,确保试剂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第十八条使用乙肝试剂的单位和个人应及时记录试剂的使用情况,并将记录归档保存。
第五章乙肝试剂的清点和报废第十九条使用乙肝试剂的单位和个人应定期对试剂进行清点,防止试剂丢失或损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威远同心医院
乙肝疫苗、卡介苗的使用和管理制度
一、凡在我院出生的新生儿(包括无计划、非婚),应于出生后24内进行乙肝疫苗和卡介疫苗的注射。
二、两种疫苗是国家提供的免费疫苗,不得以任何的形式收取乙肝疫苗费用和其它一切费用。
三、妇产科应做好乙肝疫苗和卡介疫苗登记和接种工作。
四、乙肝疫苗原则上第一针在接生单位于出生24小时内进行疫苗的接种,第二针、第三针持乙肝疫苗联单在当地的医疗卫生机构或村卫生站进行接种,并向新生儿的家属说明接种的时间。
五、严格掌握乙肝疫苗和卡介疫苗的禁忌症,做好两种疫苗的安全注射工作。
六、药剂科做好乙肝疫苗和卡介疫苗的领取、贮藏、发放工作。
七、乙肝疫苗和卡介疫苗在2—8℃的温度条件下进行运输、贮存,经常检查冰箱的温度,应保存在规定的范围内,每日进行冰箱温度记录二次(早晚各一次),由当班工作人员登记,做好资料的保存;冰箱内禁止放置私人用品。
八、乙肝疫苗和卡介疫苗保证一定的贮存数,应按有效期先后顺序存放和发放,并经常检查疫苗的是否在有效期内。
九、乙肝疫苗和卡介苗由专人曾矜清点,并去疾控中心领用。
十一、对不按制度办事的行为,将根据情节轻重对当事人和管理人员进行经济处罚50-200元,对造成后果的将进行行政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