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博弈论原理浅析大学生逃课行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文献 [1]《博弈论》 [2] 《博弈论入门》
用博弈论原理浅析大学生逃课行为
姓名: 学号: 年级: 学院: 专业: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逃课的现象愈演愈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 注。各个学校和各个院系都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加以应对, 但最后的效果大多不是很明显。从博弈论知识出发,先做出 基本假设,然后建立一个师生博弈均衡,以此来解释大学生 逃课到底是不是理性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减少这类逃课 的相关建议。当然,这种现象只有多种措施合理配合使用, 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根本解决。
有多少学生逃课,很多老师也是根据上课的人数情况来决定
点不点名。学生此时就会总结老师的点名规律,一个学期一
般点名多少次,一般又在第几个星期点名,上课的人数达到
多少老师才不会点名等等,以此来应对老师的点名。在这种
情况下,学生与学生之间又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博弈,那就是
如果其他上课的同学比较多的话,点名的概率会小一些,于
不给划重点、给分高不高、讲课好不好等;选上课以后,如 果去上课,就希望老师点名,如果是逃课,就希望老师不点 名。甚至常有这样的情况发生:老师点名后,学生立刻溜走, 学生看老师没有点名的意思,也悄悄溜走,或者委托关系较 好的同学替自己答到。事实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经常展开这 样的博弈。教师是否点名和学生是否逃课之间的博弈有些 类似于监察博弈。学生逃课现象引起了学校和教育界的关 注。一些学者对逃课大学生的心理动力进行分析,通过问卷 调查对学生逃课情况归因,有学者认为学生逃课既有显性 逃课,还有严重的隐性逃课,既有惰性逃课,又有理性逃课。 也有学者认为点名的教师一概是讲师级别。本文通过对教 师和学生进行分析,以博弈论为基础,构建了课堂点名中老 师和爱旷课的学生之间的课堂点名博弈模型,用经济学的 原理解释了学生旷课的本质原因,分析研究在课堂点名博 弈的过程中双方可能的行动选择以及最后达到的均衡结果, 进而提出解决对策,给出提高学生出课率的建议。 2、在研究过程中,为了分析的精确和方便,首先确定以下 几点前提:(1)、假设老师点名与否是根据上节课学生上课 情况决定的。如果上节课上课情况人数较少,老师就会决 定这次课点名。也就是说,学生和老师都知道对方要采取 的纯策略。(2)、假定学生是经过理性思考才选择的逃课, 即逃课的收益要大于上课的收益。(3)、假定老师点名是要
关键词:大学生 逃课 博弈 均衡 解决措施 理性
一、 引言 “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在当代大学生中流行的一句 话似乎已经成了一些大学生的真实写照。据一项权威调查 显示,高校专业课逃课率在 20 %左右,基础课逃课率在 25 %
左右,至于哲学等公共课逃课率更是达到 50%。逃课成了“必 修课”,必修课成了选修课。选修课相当于没课。如此普遍 的逃课现象着实让学校领导头疼。作为大学生群体中一员, 我想用一些博弈论的知识来浅析一下大学校园里这一日益 严重的逃课现象。 二、 博弈论基本原理及其应用介绍 博弈论又被称为对策论(Game Theory),它是现代数学的 一个新分支,也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在《博弈 圣经》中写到:博弈论是二人在平等的对局中各自利用对 方的策略变换自己的对抗策略,达到取胜的意义。博弈论 就是研究互动决策的理论,所谓互动决策,即各行动方(即 局中人[player])的决策是相互影响的,每个人在决策的 时候必须将他人的决策纳入自己的决策考虑之中,当然也 需要把别人对于自己的考虑也要纳入考虑之中……在如此 迭代考虑情形进行决策,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strategy)。 博弈论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在经济学、政治科学(国内 的国际的)、军事战略问题、进化生物学以及当代的计算机 科学等领域都已成为重要的研究和分析工具。此外,它还 与会计学、统计学、数学基础、社会心理学以及诸如认识 论与伦理学等哲学分支有重要联系。 三、大学生逃课中博弈论的应用 1、,在选课之前,学生先询问某某老师点名不点名、最后给
是不想上课的同学就会选择逃课,而如果每个学生都这样想
的话,必然会引起老师的点名,那将使所有逃课学生都得不
偿失。这一点类似于囚徒困境。如图
学
生乙
逃课
不逃课
学生甲
逃课
(-8,-8)
(3,-10)
不逃课Leabharlann Baidu
(-10,3)
(-6,-6)
为了简便起见,我们设想一个班中只有两个学生,若只有一
个学生逃课老师则不点名,若两个学生都逃课老师就要点名。 且假设两个学生都是不想上课的。通过划线法可以得出此时的 纳什均衡为(逃课,逃课)。若把两人博弈推广到 N 人博弈则 最终的均衡为所有不想上课的人都选择逃课。聪明的学生们也 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对此采取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几个学生 商量,轮流去上课,如果老师点名,立刻通知其他逃课学生过 来应付点名(这在通讯技术异常发达的今天是很容易办到的), 点完后就开溜。该办法可能刚开始还屡试不爽,但是很快老师 就会发现学生的这点小计俩,因此更加睿智的老师为了应对学 生这一策略又有了另一策略,那就是在快要下课的时候点名, 这样由于每个学生为了应对点名只好不逃课了。虽然老师出于 对学生负责,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迫使学生上课,但这样得到的 均衡(老师总是选择点名,学生不逃课)并不是最有效率的。 从学生上课的具体情况来看,学生人在心不在,老师在上面讲, 自己在下面在老师的“干扰下”做自己的事,这样显然是没有 效率的:同时老师的劳动成果并没有得到学生的认可,于是老 师的授课纯属无效。
老师 学生
点名
不点名
逃课
(-1,8)
(5,7)
不逃课
(3,6)
(2,9)
根据上述模型,学生的策略是(点名,不逃课),(不点名,
逃课),老师的策略是(逃课,点名),(不逃课,不点名),
显然没有纯策略均衡。现实中也是如此,如果学生逃课,老
师应该强调自己的“威信”,履行“职责”,这样的话,点名
比不点名收益大。如果学生不逃课,老师应该建立自己的口
付出成本的,至少是时间成本。并且当某一个学生被点到 发现没有来上课是要被惩罚的。这里的惩罚应该大于老师 点名的成本,否则当学生逃课时,老师就会选择不点名, 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在这个博弈中,参与人是老师和学生, 老师的策略集是点名和不点名,学生的策略集是上课和不 上课,并且每个策略行为的选择都会使参与人得到相应的 回报,并且这个回报会受到对方策略选择的影响。报告中 会根据逻辑分析为不同策略选择下各个参与人的回报赋值, 从而建立收益矩阵。再通过分析收益矩阵发现均衡策略, 包括纯策略均衡和混合策略均衡。 3、根据现实情况我们可以抽象出如下模型(由于老师和学 生的收益和成本不容易用某个公式表达,所以以下各表中的 盈利数据只是综合各决策的收益和成本模拟的,但他们的大 小关系和现实是符合的,所以并不影响博弈结果的合理性。)
碑,不点名比点名收益大。如果老师点名,很明显学生不逃
课的收益大于逃课的收益,逃课被老师抓住一般是要受惩罚
的。如果老师不点名,逃课的收益大于不逃课的收益,因为
逃了课后可以做自己更喜欢的事。以上博弈是一个静态博弈,
即学生事先并不知道老师点不点名,老师也不知到有没有学
生逃课,或有多少学生逃课。而实际上老师是能大概估算出
用博弈论原理浅析大学生逃课行为
姓名: 学号: 年级: 学院: 专业: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逃课的现象愈演愈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 注。各个学校和各个院系都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加以应对, 但最后的效果大多不是很明显。从博弈论知识出发,先做出 基本假设,然后建立一个师生博弈均衡,以此来解释大学生 逃课到底是不是理性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减少这类逃课 的相关建议。当然,这种现象只有多种措施合理配合使用, 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根本解决。
有多少学生逃课,很多老师也是根据上课的人数情况来决定
点不点名。学生此时就会总结老师的点名规律,一个学期一
般点名多少次,一般又在第几个星期点名,上课的人数达到
多少老师才不会点名等等,以此来应对老师的点名。在这种
情况下,学生与学生之间又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博弈,那就是
如果其他上课的同学比较多的话,点名的概率会小一些,于
不给划重点、给分高不高、讲课好不好等;选上课以后,如 果去上课,就希望老师点名,如果是逃课,就希望老师不点 名。甚至常有这样的情况发生:老师点名后,学生立刻溜走, 学生看老师没有点名的意思,也悄悄溜走,或者委托关系较 好的同学替自己答到。事实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经常展开这 样的博弈。教师是否点名和学生是否逃课之间的博弈有些 类似于监察博弈。学生逃课现象引起了学校和教育界的关 注。一些学者对逃课大学生的心理动力进行分析,通过问卷 调查对学生逃课情况归因,有学者认为学生逃课既有显性 逃课,还有严重的隐性逃课,既有惰性逃课,又有理性逃课。 也有学者认为点名的教师一概是讲师级别。本文通过对教 师和学生进行分析,以博弈论为基础,构建了课堂点名中老 师和爱旷课的学生之间的课堂点名博弈模型,用经济学的 原理解释了学生旷课的本质原因,分析研究在课堂点名博 弈的过程中双方可能的行动选择以及最后达到的均衡结果, 进而提出解决对策,给出提高学生出课率的建议。 2、在研究过程中,为了分析的精确和方便,首先确定以下 几点前提:(1)、假设老师点名与否是根据上节课学生上课 情况决定的。如果上节课上课情况人数较少,老师就会决 定这次课点名。也就是说,学生和老师都知道对方要采取 的纯策略。(2)、假定学生是经过理性思考才选择的逃课, 即逃课的收益要大于上课的收益。(3)、假定老师点名是要
关键词:大学生 逃课 博弈 均衡 解决措施 理性
一、 引言 “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在当代大学生中流行的一句 话似乎已经成了一些大学生的真实写照。据一项权威调查 显示,高校专业课逃课率在 20 %左右,基础课逃课率在 25 %
左右,至于哲学等公共课逃课率更是达到 50%。逃课成了“必 修课”,必修课成了选修课。选修课相当于没课。如此普遍 的逃课现象着实让学校领导头疼。作为大学生群体中一员, 我想用一些博弈论的知识来浅析一下大学校园里这一日益 严重的逃课现象。 二、 博弈论基本原理及其应用介绍 博弈论又被称为对策论(Game Theory),它是现代数学的 一个新分支,也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在《博弈 圣经》中写到:博弈论是二人在平等的对局中各自利用对 方的策略变换自己的对抗策略,达到取胜的意义。博弈论 就是研究互动决策的理论,所谓互动决策,即各行动方(即 局中人[player])的决策是相互影响的,每个人在决策的 时候必须将他人的决策纳入自己的决策考虑之中,当然也 需要把别人对于自己的考虑也要纳入考虑之中……在如此 迭代考虑情形进行决策,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strategy)。 博弈论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在经济学、政治科学(国内 的国际的)、军事战略问题、进化生物学以及当代的计算机 科学等领域都已成为重要的研究和分析工具。此外,它还 与会计学、统计学、数学基础、社会心理学以及诸如认识 论与伦理学等哲学分支有重要联系。 三、大学生逃课中博弈论的应用 1、,在选课之前,学生先询问某某老师点名不点名、最后给
是不想上课的同学就会选择逃课,而如果每个学生都这样想
的话,必然会引起老师的点名,那将使所有逃课学生都得不
偿失。这一点类似于囚徒困境。如图
学
生乙
逃课
不逃课
学生甲
逃课
(-8,-8)
(3,-10)
不逃课Leabharlann Baidu
(-10,3)
(-6,-6)
为了简便起见,我们设想一个班中只有两个学生,若只有一
个学生逃课老师则不点名,若两个学生都逃课老师就要点名。 且假设两个学生都是不想上课的。通过划线法可以得出此时的 纳什均衡为(逃课,逃课)。若把两人博弈推广到 N 人博弈则 最终的均衡为所有不想上课的人都选择逃课。聪明的学生们也 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对此采取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几个学生 商量,轮流去上课,如果老师点名,立刻通知其他逃课学生过 来应付点名(这在通讯技术异常发达的今天是很容易办到的), 点完后就开溜。该办法可能刚开始还屡试不爽,但是很快老师 就会发现学生的这点小计俩,因此更加睿智的老师为了应对学 生这一策略又有了另一策略,那就是在快要下课的时候点名, 这样由于每个学生为了应对点名只好不逃课了。虽然老师出于 对学生负责,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迫使学生上课,但这样得到的 均衡(老师总是选择点名,学生不逃课)并不是最有效率的。 从学生上课的具体情况来看,学生人在心不在,老师在上面讲, 自己在下面在老师的“干扰下”做自己的事,这样显然是没有 效率的:同时老师的劳动成果并没有得到学生的认可,于是老 师的授课纯属无效。
老师 学生
点名
不点名
逃课
(-1,8)
(5,7)
不逃课
(3,6)
(2,9)
根据上述模型,学生的策略是(点名,不逃课),(不点名,
逃课),老师的策略是(逃课,点名),(不逃课,不点名),
显然没有纯策略均衡。现实中也是如此,如果学生逃课,老
师应该强调自己的“威信”,履行“职责”,这样的话,点名
比不点名收益大。如果学生不逃课,老师应该建立自己的口
付出成本的,至少是时间成本。并且当某一个学生被点到 发现没有来上课是要被惩罚的。这里的惩罚应该大于老师 点名的成本,否则当学生逃课时,老师就会选择不点名, 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在这个博弈中,参与人是老师和学生, 老师的策略集是点名和不点名,学生的策略集是上课和不 上课,并且每个策略行为的选择都会使参与人得到相应的 回报,并且这个回报会受到对方策略选择的影响。报告中 会根据逻辑分析为不同策略选择下各个参与人的回报赋值, 从而建立收益矩阵。再通过分析收益矩阵发现均衡策略, 包括纯策略均衡和混合策略均衡。 3、根据现实情况我们可以抽象出如下模型(由于老师和学 生的收益和成本不容易用某个公式表达,所以以下各表中的 盈利数据只是综合各决策的收益和成本模拟的,但他们的大 小关系和现实是符合的,所以并不影响博弈结果的合理性。)
碑,不点名比点名收益大。如果老师点名,很明显学生不逃
课的收益大于逃课的收益,逃课被老师抓住一般是要受惩罚
的。如果老师不点名,逃课的收益大于不逃课的收益,因为
逃了课后可以做自己更喜欢的事。以上博弈是一个静态博弈,
即学生事先并不知道老师点不点名,老师也不知到有没有学
生逃课,或有多少学生逃课。而实际上老师是能大概估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