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的四个步骤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设计的教学模式和实施策略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设计的教学模式和实施策略引言:现代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而科学实验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小学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设计的教学模式和实施策略,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科学实验课程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教学模式1. 体验式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模式是基于学生主动参与和亲身实践,通过实际操作和感知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实验任务和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探索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观察能力。
2. 合作式学习模式合作式学习模式强调学生与他人合作进行探究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实验等方式,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相互交流和分享,激发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造力。
3. 探究式学习模式探究式学习模式注重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通过问题导向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索和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二、实施策略1. 充分准备在进行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之前,教师应充分准备实验器材、资料和实验报告等,确保教学顺利进行。
同时,教师还需要对实验过程进行安全评估,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保证学生的安全。
2. 引发兴趣为了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优秀的实验成果、讲解实验原理等方式,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同时,教师还可以与学生分享实验应用和科学研究的现实意义,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实验的重要性。
3. 设计合适的实验任务在设计小学科学实验任务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和学科特点,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实验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同时,教师还要注意设计简单明了的实验步骤和操作方法,避免给学生带来过多的困扰。
4. 开展实际操作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实验器材,讲解实验原理和操作要点,并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
科学观察实验教学“四步法”
科学观察实验教学“四步法”作者:徐海婷来源:《小学教学参考(综合)》2020年第09期[摘要]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实验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在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关键地位。
从明确主题,筛选材料;分层观察,准确记录;归纳整合,构建结论;合理拓展,实践应用四个方面,简单论述了小学科学观察实验的“四步教学法”。
[关键词]小学科学;观察实验;四步教学法[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 )27-0082-02当前小学科学教师最津津乐道的教育话题都是“体验”“探究”“生成”,越来越重视学生亲自动手参与的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观察实验却慢慢被大家忽视。
这种不平衡的实验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塑造,并不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观察实验是学生获得科学认知的基础,对学生科学认知发展有着重要的奠基作用,教师应优化创新观察实验教学设计,加强实验过程的课堂指导和思维启发,为学生进行深層次的探究式学习奠定坚实的能力基础。
一、明确主题,筛选材料小学科学观察实验要凸显简洁性和可视性,实验装置、实验材料的选择不宜太过复杂,否则会给学生实验观察带来不必要的困扰;实验现象要直观、明显,让教室内每个学生都能清楚地观察到。
这要求教师选择实验材料时,要在实验室器材合理运用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从学生生活中开发实验资源,利用学生生活物品设计观察实验,弱化科学实验的距离感和陌生感,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简化实验观察难度和理解难度。
例如,在“证明大气压强存在”观察实验中,学校器材室中配备了“马德堡半球”实验器材,但考虑到该装置与学生生活认知相脱离,不利于学生抽象建构,教师从社区卫生所收集了一些一次性注射器,消毒后带到课堂中。
演示不堵住针管口的情况下,可以轻松推进、拔出针管推柄;再演示将针管推柄完全推入后,用手堵住针管口,针管推柄便难以拔出的实验现象。
小学科学课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课教学模式——“主体探究式”研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小学科学课教学模式——“主体探究式”就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产生的,我们试图通过这一教学模式达到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和有效落实。
“主体探究式”教学模式流程如下:生疑(导入)——探究(活动)——应用(创造)——评价(促进)——生疑(续研)如在本校开放周活动中,我执教了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磁铁有磁性》。
本节课有三个探究活动:一是用实验方法研究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二是用磁铁识别物体是不是铁材料制作的;三是根据研究磁铁能不能隔着物体吸铁。
授课中就采用了“主体探究式”教学模式。
生疑(导入)——生疑是教学的开始,也是教学成功的基础与前提。
我和学生一起做往硬纸板上贴硬币的游戏,很容易就激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融洽了师生关系,顺利地引出了本堂课的研究内容──磁铁有磁性。
探究(活动)——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以活动为主体是科学课的显著特点,在本节课中学生的观察猜测能力和实验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次探究活动共四次实验,每一次都是先用肉眼观察猜测,再用磁铁进行实验验证。
第一次实验:请学生通过对有结构的、数量较多的日常生活常见的材料的检测,明确认识到磁铁能够吸引铁,初步建立了磁性概念。
接着进行第二次实验:请学生判断、实验了解硬币哪些是铁材料做的,哪些不是铁材料做的,完整建立科学概念“磁铁能吸引铁的性质叫磁性”。
在此基础上,进行第三次实验,请学生用磁铁寻找、辨认身边的铁制品。
最后,进行第四次实验,请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引铁吗”,学生实验后建立了科学概念“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引铁”。
在整个探究活动中,教师也参与其中,学生汇报后教师都相机补充资料,如硬币的制作材料;磁铁还能吸引金属镍、钴、锰、金、铂等;磁带胶带上有铁粉;手表、电脑、照相机等精密仪器不适合用磁铁去检验;“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引铁”中的“一些物体”指的是薄的、非铁质的物体。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流程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流程一、教学准备在上课之前,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明确教学目标,理清教学思路。
同时,准备好教学所需的器材和教具,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和实验。
1. 研究教材和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
2. 准备教学PPT、教案、实验器材等。
3. 安排课堂活动,设计教学问题和讨论话题。
4. 确定教学评价方式和方法。
二、课堂导入课堂导入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重要环节。
教师可以通过趣味实验、问题引导、情景创设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
1. 利用趣味实验或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 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4. 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三、新课教学新课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
教师需要通过讲解、实验、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
1. 讲解新知识,突出重点和难点。
2. 利用实验、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
3. 分组讨论,让学生互动交流,共同探讨问题。
4. 总结新知识,梳理知识点。
四、课堂实践课堂实践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新知识的重要环节。
教师需要设计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实验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1. 布置实验或实践活动,明确要求和注意事项。
2.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
3. 指导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和过程。
4. 组织学生交流分享,总结实验结果。
五、课堂小结课堂小结是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的关键环节。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知识点。
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总结。
2. 强调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注意。
3.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课后反思课后反思是教师总结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教师需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回顾,分析教学效果,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1. 分析教学效果,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2. 总结教学经验,反思教学方法。
3. 调整教学计划,优化教学设计。
4. 做好课后辅导,解答学生疑问。
小学科学课课堂教学基本步骤
教学过程
说明
一、创设情境,观察提问
1、通过游戏、实验等形式引入
2、筛选、确定要研究的问题;
二、大胆放手,猜想假设
1、适当启发、引导学生有根据地猜想;
2、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
三、提供材料,实验验证
1、对要探究的问题作出简单的书面计划;
2、提供典型材料观察。
科学探究要靠相关活动形式和适宜的操作材料做支撑,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取,要想设法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学生探究的典型材料,创造条件,让学生感知、体验和发现,再经历寻找事实与根据,找到结论的过程成长,掌握探究的方法,在探究中学会合作,养成认真细致的良好习惯。给予积极评价,培养探究志向。
科学教育就是让学生充分经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动手操作,搜集信息,表达交流,得出结论等一系列科学探究、科学发展的过程。在经历这些过程的同时,对照搜集的新消息进行比较、反思,把得出的结论和疑惑充分表达出来,并进行交流,这样学生就能学会科学地看实物,想问题。
1、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
2、培养学生搞一些小制作、小发明;
3、写一些科学小论文(生活中的小常识);
4、阅读课外有关书籍。
根据小学生爱提问、爱观察的天性以及对周围世界与大自然与生俱来的探究欲望,教师要注意利用种种方法,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仔细观察,发现问题,展开研究。
“猜想与假设”是科学的重要环节,是科学研究活动的必然途径和必然形式,也是最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之一。
3、探究过程;
(1)通过试验验证猜想,并将实验过程记录下.
(2)教师观察学生的探究活动,掌握他们在活动中的进展和面临困难出现的问题。
(3)提供充足时间,让学生探究;
小学科学教学“四步曲“
小学科学教学“四步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在这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必须注重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新课标倡导要“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自己去探究大自然的秘密,合作建构适应新世纪的本领”的教学指导思想,因此,科学课堂教学必须改革。
一、身临其境,感受科学不少学生觉得“科学”是那么神秘,那么遥不可及,从而对科学课产生一种畏惧感。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许多看起来平平常常的事情里,就蕴含着科学道理,例如:湿衣服晾在太阳底下会比晾在室内干得快;天气太热了,巧克力就会容易熔化;毛毛虫长大了,就会变成花蝴蝶……因此,在平时的科学课教学中,教师应以生活为载体,以探究为核心,以实践为重点,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科学探究过程,通过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了解科学无处不在,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二、动手动脑,发现科学在实验课中,要改变过去实验时动手多,动脑少,只按课本或教师的提示,依葫芦画瓢的做法,在设计教学时要经常增加一些实验,并且有意识设置一点障碍,促使学生动脑筋、想办法。
例如在教学《热空气》一课的导入新课环节中,我做了一个演示实验“会转动的纸蛇”,学生看到原来不会动的纸蛇在酒精灯火焰的上方旋转起来了,都很好奇。
学生的求知欲望被调动起来了,都想赶快探个究竟。
这时我要求学生研究实验装置,探究其中原因。
学生经过积极思考、观察实验,发现是向上流动的空气使纸蛇旋转起来。
这时我拿出“风的形成演示箱”,让学生说说其原理。
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最后得出结论:空气因为受热而上升,旁边的空气流过来补充。
经过讨论他们也明白了地球上的风其实也就是这样形成的,成功的喜悦洋溢在他们的脸上。
这样,就达到了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的目的,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同时还培养了他们解决问题能力。
牛顿曾经说过:“没有大胆的假设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
“假设”作为科学认识过程中的基本环节,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自行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小学科学“四步联动·三阶递进·两重展示”项目式学习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小学科学“四步联动·三阶递进·两重展示”项目式学习模式的构建与实施作者:***来源:《广西教育·A版》2024年第06期作者简介:刘卫,1977年生,广西钦州人,本科,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小学科学教育、科创教育、实践活动。
摘要: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和拔尖人才,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当前我国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脱离实际、模式单一等问题,钦州市第十九小学构建与实施了加强小学科学教育的“四步联动·三阶递进·两重展示”项目式学习模式,通过引、建、探、思四步联动,学、做、创三阶递进,教育过程、成果两重展示,实现小学科学教育生活化、本土化、全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逐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项目式学习;四步联动;三阶递进;两重展示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16-0097-04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科学素养是科技创新之源。
基础教育阶段是“孵化”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素质的决定性阶段,中小学校的科学教育质量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至关重要[1]。
2023年5月17日,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加强科学教育进行了顶层设计,着力在“双减”背景下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
然而,当前我国小学科学教育存在脱离实际、模式单一等难题,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为此,钦州市第十九小学(以下简称十九小)历经多年实践探索,构建与实施了加强小学科学教育的“四步联动·三阶递进·两重展示”项目式学习模式,帮助学生逐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致力于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努力为我国科技创新培养更多后备人才和拔尖人才。
一、当前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一)科学教育脱离实际在现实中,大部分学校的小学科学教育被教师、学生漠视。
小学科学课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课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理论,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所采用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
就一堂小学科学课而言,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要取决于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的特点。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是灵活多样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是所谓的“教学有法,而无定法”。
根据我校的特点,科学课通常采用三种教学模式。
一、讲授式的教学模式1、“讲授——实验演示——讲授”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是在讲授教学过程中加入必要的实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现象、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模式。
例如:在讲授“固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时,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向学生演示“铁球受热膨胀和受冷缩小”的实验,用心帮助学生了解固体的热胀冷缩的自然现象。
2、“标本展示——讲解”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是在讲授教学中,借助标本或模型的直观展示,边展示边讲解的一种教学模式。
例如:在讲授“人体骨骼”一课时,教师就要借助人体骨骼标本或模型,向学生边展示边讲解,让学生借助标本或模型理解和掌握人体骨骼的概念和结构。
3、“提问——讨论——实验验证”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是在讲授新知识之前,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最后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回答问题的教学模式。
例如:在讲授“浮力”一课时,教师可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条件是什么?”然后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讨论,最后通过实验验证各种假设,得出问题的答案。
二、观察式教学模式观察式教学要结合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一般来说,一次观察教学由以下3个主要环节组成:1、确定教学对象、制定观察计划、选择观察地点、明确观察目的。
2、观察指导。
在观察教学中,教师要提示重点进行观察指导,结合实际进行讲解并回答。
3、填观察记录表。
三、“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这种教学模式用的很多。
它的教学过程包括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方案——实施探究——表达交流——拓展延伸。
探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模式
探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模式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现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的基本原理与现象,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有四种主要的教学模式,分别为“讲授-演示-实验-复习”、“案例驱动”、“探究式教学”和“游戏式教学”。
一、“讲授-演示-实验-复习”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比较传统的一种模式,主要是以老师讲授知识点为主,让学生感受知识点,接着利用演示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科学实验的组成部分,然后由学生实验并进行复习总结。
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老师在讲解知识时可以更清晰地表达,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学生在实验时可以更加依照老师的演示进行操作。
但是,也存在一些缺点,比如说学生可以通过跟着老师进行操作而达到实验目的,但他们并没有自己去思考。
二、“案例驱动”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科学实验案例为出发点,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教师会以科学实验为例,让学生在探究过错中一步步发现问题的所在和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实验,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同时,老师也会有所把握,因为他们已经把实验进行过一遍,知道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要点。
但缺点是,测试时间可能会比较长,教师对学生的引导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增加了教师的教学时间。
三、“探究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是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在教师的探究、启发、引领下,逐步形成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此时教师只扮演辅助和引导的角色。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自我体验,自主完成实验目标。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实验和学习,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游戏式教学模式注重调动学生的兴趣,老师在教学中融入各种游戏元素,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游戏的乐趣。
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材的呈现方式也更加灵活多样,让学生可以更加自然地体验科学实验。
总之,四种模式各有特点,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进行选择。
小学科学教学流程
小学科学教学流程科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学教学流程的设计和实施不仅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教学经验,还需要合理的教学安排和流程设计。
本文将探讨小学科学教学的流程,并提出一种适用于小学科学教学的流程模板。
第一步:目标设定在任何教学活动中,目标的设定都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科标准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明确教学目标。
例如,通过学习观察和实验,学生能够培养科学思维、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第二步:引入新知识在教学流程的第二步,教师应该通过生动有趣的引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例如,在教授动物分类的课程时,可以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动物图片或者实物,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第三步:知识讲解与示范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知识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和实验技巧。
在这一步骤中,教师应重点讲解和示范本次课程所涉及的关键概念和实验步骤。
第四步:实践操作与探究小学科学教学强调实践操作和探究学习,因此在教学流程的第四步,学生需要进行实际的操作和探究活动。
例如,在学习水的状态变化时,可以进行凝固、熔化和蒸发等实验。
学生通过亲自实践,加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第五步:归纳总结与讨论在学生完成实践操作和探究活动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和讨论。
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并进行思考和思维激活。
这一步骤有助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第六步:拓展应用与实际连接小学科学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关注知识与实际的联系。
在教学流程的最后一步,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拓展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科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总结:小学科学教学流程的设计需要根据学科标准、学生特点和教材内容来确定。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和探究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学习效果。
双主体六环节科学核心课堂模式建构
双主体六环节科学核心课堂模式建构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积极倡导着学生以亲历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我们提出了: “三段四环六步”。
“三段四环六步骤”教学模式一、核心理念:发展学生、成就教师二、学习方式:合作、交流、探究、创新三、三段:课前段、课中段、课后段四、四环: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结论五、六步骤:创设情境,发现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思考交流,解决问题实践应用,延伸提高六、四环节时间分配:4+6+18+7=35七、“导学案”设计方案(一)、学习内容:(二)、学习目标(三)、学习重难点(四)、学习准备(五)、课程资源(六)、教学课时(七)、导学过程课前段课前段分为三方面:一是为了本节课的顺利进行,围绕本节课的实验以及要解决的问题,结合以前学的知识与方法,设计一个知识链接的前期台阶;二是为了本节课的顺利进行,根据本节课的需求所做的课前准备;三是有效的课前自主学习(预习)活动。
课中段课上注重课堂教学的四个重要环节,也就是课堂教学的十六字方针“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结论”。
教学模式的四个环节在实践中分六个步骤实施:第一环节提出问题(一)、创设情景,发现问题(3分钟)1、环节目标:教师创设情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能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2、教师角色: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合理引导,让学生在认知冲突的过程中感受探究的必要性。
3、学生角色:通过情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提出合理问题的能力。
4、活动步骤:创设情境——发现问题——问题提出——激发兴趣第二环节作出假设阶段(二)、猜想和假设1、环节目标: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假设和想象,让学生提出所有的可能。
2、教师角色: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是怎么发现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问题的发生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你怎样认为?3、学生角色:敢于大胆猜想,形成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的四个步骤-最新文档
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的四个步骤《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存在的经验基础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做中学”科学教育模式,就是要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提出问题、猜想预测、动手操作、记录信息、解释讨论、表达交流、得出结论,发展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近两年的摸索并参考相关案例,我校小学科学“做中学”课堂教学模式已经初步形成,即四步骤六环节。
四步骤包括引入、探究、交流、拓展;六环节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实验探究――记录信息――合作交流――拓展延伸。
一、引入引入阶段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两个环节。
“做中学”科学教学的引入方法很多,不管是用什么方法引入,最终目的都是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是探究活动得以开展的基础。
而问题的产生,应源于学生对某些事实的观察之后或是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当学生对所观察的事物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现象产生质疑时,问题就会产生。
在学生提出的一系列的问题中,什么问题值得我们去探究呢?这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至少要具有两个特征:第一,这一问题必须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第二,这一问题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后能够为学生解释的问题。
因此,在引入阶段,我们老师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启发学生自由大胆地提出问题。
在确定研究问题后,老师紧扣目标引导学生猜想和假设。
让学生做出猜想和假设,可以训练学生运用已有的初步的直观知识和有关的旧知识与生活经验,进行丰富的猜想、判断推理,培养学生定向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处理好这一环节,将避免学生思维方向的混乱,为学生自行探究、自行发现打好基础。
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应给足时间,让学生在记录本上写和画出自己的假设,再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并说明猜想的依据。
二、探究探究阶段包括实验探究、记录信息两个环节。
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验探究是“做中学”的核心环节。
在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或假设后,引导学生根据活动内容,分小组设计实验步骤、选取实验器具和材料、设计记录表格、动手操作、不断进行调整,并最终完成实验。
小学科学四种课型(定稿)
小学科学四种课型(定稿)在确定问题和假设后,学生需要制定实验计划,确定实验步骤和所需材料。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实验计划,同时指导学生正确的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
这有助于学生理解实验的目的和意义,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
4、小组合作、表达交流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分组合作,共同完成实验,并及时交流和分享实验结果。
这有助于学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5、联系生活、拓展延伸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实验结果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实验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拓展和延伸,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精神。
6、科学引导、创设氛围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引导和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同时,教师还应该创设良好的研究氛围,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求知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总结观察实验课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技能。
在实践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该模式,创设适合学生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了问题假设和探究兴趣,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开始科学探究,制定观察实验计划,并指导他们观察实验方法。
学生急于知道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教师应该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开始探究。
在学生亲身参与科学探究之前,教师需要创造出良好的氛围,使学生能够像科学家一样亲身参与探究过程,从中体验研究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观察、交流和思考,最终通过实验结果证明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
科学探究的目的是让学生把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将每个学生的财富转化为共同的财富,从相互交流和思考的过程中提高每个学生的概括水平,帮助他们沿着形成科学思考的方向前进。
科学课堂教学模式
◆猜想与假设:
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预测或作假设性解释,要注意引 导学生展开想象,并在想象的基础上让学生畅所欲言。
◆制定实验方案:
一般采取分组活动方式,让各小组针对本组研究的问题,制定自 己小组的实验方案。
◆交流实验方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推理方法。
2、逻辑推理课的教学案例 五年级(上)《做一块卵石》 ① 既得事实,提出问题 课件展示卵石图片,并让学生摸一摸卵石。 教师提出:关于卵石,你想知道什么?今天我们来做一块卵石,了解它是怎样 形成的?
② 逻辑推理,提出假设 卵石一般集中在什么地方?那么它的形成和什么有关?是哪些外部力量使山 上的岩石滚落下来的? ③ 设计实验,模拟验证 ● 小组讨论如何做一块岩石(方案)。 ● 分组实验,探究温度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和水对岩石的搬运、冲刷以及摩 擦、碰撞作用。
2、解暗箱课的教学案例:五年级(上)《火山》 ◆ 创设情境,展示暗箱 呈现火山喷发时的视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火山喷发是怎样形成的? ◆ 依据感知,猜测暗箱 依据火山喷发的情境,猜测火山喷发的原因?
◆ 模拟验证,揭示暗箱
小组内依据材料设计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并汇报实验方案,在全班交流 后进行分组实验,然后各小组汇报实验现象,结合模拟实验,解释一下地壳内 部火山形成的原因,最后教师课件展示科学家研究火山喷发的正确结论。 ◆ 总结运用,升华暗箱 学生交流:火山对人们的影响?人类如何预防火山喷发?
教材中常以“解暗箱”的形式出现。
解暗箱课实质运用的乃是一种逻辑思维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反 复感知那些可感知的事物的外部情况,研究有关事实,抓住推理这
一突破口,间接推断出事物的内部构造和机理,并在头脑中加以再
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
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学校科学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学校科学的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包括:解读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分析;按照教学内容陈述教学目标;陈述教学大事目标;开展教学目标等五个环节我觉得最难理解的是教学评价所谓教学评价,就是对老师和同学的教与学的活动举行的评价教学评价是“持续不断的”、“形式多样的”、“影响深刻的”老师在传统的科学教学活动中,科学学习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基础学问的把握上,评价注意近期的、显性的效果,衡量指标是刚性的、偏于理性的,评价办法单一,强调定量分析,大多以笔试题、客观题为主我认为在教学中实施开展教学评价往往会碰到以下问题:1、如何体现“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如何体现“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一方面考试是学科终结性评价的主要手段,通过考试可监控学校科学教学质量,能加强科学学科地位,加强科学老师队伍建设另一方面考试又是一把“双忍剑”,老师的心思只为了对付考试,也让考试“指挥”着科学教学课堂实践,未能更好体现科学教学新理念2、如何体现既关注学业成果又发觉和进展同学多方面潜能?即从只关注结果“总结性”到关注同学学习“过程性”和“进展性”?从只关注传统“双基”目标向“三维”目标改变?3、“劳碌”的科学老师如何更好体现评价方式多样化?4、科学新课程提倡的校长、老师、同学、家长共同参加的多元化评价制度很难有效地建立起来学校科学的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包括:解读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分析;按照教学内容陈述教学目标;陈述教学大事目标;开展教学目标等五个环节我觉得最难理解的是教学评价所谓教学评价,就是对老师和同学的教与学的活动举行的评价教学评价是“持续不断的”、“形式多样的”、“影响深刻的”老师在传统的科学教学活动中,科学学习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基础学问的把握上,评价注意近期的、显性的效果,衡量指标是刚性的、偏于理性的,评价办法单一,强调定量分析,大多以笔试题、客观题为主我认为在教学中实施开展教学评价往往会碰到以下问题:1、如何体现“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如何体现“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一方面考试是学科终结性评价的主要手段,通过考试可监控学校科学教学质量,能加强科学学科地位,加强科学老师队伍建设另一方面考试又是一把“双忍剑”,老师的心思只为了对付考试,也让考试“指挥”着科学教学课堂实践,未能更好体现科学教学新理念2、如何体现既关注学业成果又发觉和进展同学多方面潜能?即从只关注结果“总结性”到关注同学学习“过程性”和“进展性”?从只关注传统“双基”目标向“三维”目标改变?3、“劳碌”的科学老师如何更好体现评价方式多样化?4、科学新课程提倡的校长、老师、同学、家长共同参加的多元化评价制度很难有效地建立起来学校科学的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包括:解读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分析;按照教学内容陈述教学目标;陈述教学大事目标;开展教学目标等五个环节我觉得最难理解的是教学评价所谓教学评价,就是对老师和同学的教与学的活动举行的评价教学评价是“持续不断的”、“形式多样的”、“影响深刻的”老师在传统的科学教学活动中,科学学习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基础学问的把握上,评价注意近期的、显性的效果,衡量指标是刚性的、偏于理性的,评价办法单一,强调定量分析,大多以笔试题、客观题为主我认为在教学中实施开展教学评价往往会碰到以下问题:1、如何体现“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如何体现“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一方面考试是学科终结性评价的主要手段,通过考试可监控学校科学教学质量,能加强科学学科地位,加强另一方面考试又是一把“双忍剑”,老师的心思只为了对付考试,也让考试“指挥”着科学教学课堂实践,未能更好体现科学教学新理念2、如何体现既关注学业成果又发觉和进展同学多方面潜能?即从只关注结果“总结性”到关注同学学习“过程性”和“进展性”?从只关注传统“双基”目标向“三维”目标改变?3、“劳碌”的科学老师如何更好体现评价方式多样化?4、科学新课程提倡的校长、老师、同学、家长共同参加的多元化评价制度很难有效地建立起来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虽然摸不着,看不见,但的确实确是一杆实实在在的秤。
小学科学新授课教学课型及模式
科学新授课课型模式新课程的科学教学,是在一定情景下的,以问题解决为主线的,所以结合科学学科教学特点,我认为科学课课堂的教学中主要以“探究式”教学模式为主。
科学课探究式教学以主题探究的形式展开,一般教学过程如下: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方案---实施探究---表达交流---拓展延伸---评价。
根据探究的对象、内容的不同,每一次探究经历的过程也不相同,可根据探究的需要灵活组合。
1、提出问题:就是要引导学生自主提问。
教师应该依据教学目标、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借助学生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感知问题、寻找问题,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方式很多,可以是描述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也可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2、猜想假设: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在生活中已有很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所以本环节应遵循以下原则:(1)合理性原则。
猜想不是胡猜乱想,要引导学生有根据地进行合理地猜想与假设。
(2)方向性原则。
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研究问题进行科学预见,要明确探究的方向,指导整个探究活动的进行。
3、制定方案:在猜想或假设的基础上,师生制订出详细的探究方案,明确所要收集的证据以及收集证据的方法。
方案的制订一般以小组讨论为主,然后全班交流,找出最佳方案。
4、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是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掌握都在本环节中完成。
探究的过程大致分三步:开展探究、数据的搜集与整理、得出结论。
本环节注意问题:(1)探究材料要准备充足。
而且准备的材料还要有典型性、科学性、显效性。
(2)合作学习要有实效。
小组合作学习要做到:科学分组,合理分工;精心设计、有效讨论;适时引导,参与调控;及时反馈,激励评价。
(3)重视数据的搜集与记录。
(4)教师要少说、多看,给学生从当顾问,必要时给予指导。
5、表达交流交流就是将自己或小组探究的结果通过简单有效的形式与别人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的四个步骤
作者:吴洪明
来源:《小学科学·教师版》2011年第06期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存在的经验基础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 “做中学”科学教育模式,就是要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提出问题、猜想预测、动手操作、记录信息、解释讨论、表达交流、得出结论,发展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近两年的摸索并参考相关案例,我校小学科学“做中学”课堂教学模式已经初步形成,即四步骤六环节。
四步骤包括引入、探究、交流、拓展;六环节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实验探究——记录信息——合作交流——拓展延伸。
一、引入
引入阶段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两个环节。
“做中学”科学教学的引入方法很多,不管是用什么方法引入,最终目的都是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是探究活动得以开展的基础。
而问题的产生,应源于学生对某些事实的观察之后或是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当学生对所观察的事物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现象产生质疑时,问题就会产生。
在学生提出的一系列的问题中,什么问题值得我们去探究呢?这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至少要具有两个特征:第一,这一问题必须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第二,这一问题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后能够为学生解释的问题。
因此,在引入阶段,我们老师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启发学生自由大胆地提出问题。
在确定研究问题后,老师紧扣目标引导学生猜想和假设。
让学生做出猜想和假设,可以训练学生运用已有的初步的直观知识和有关的旧知识与生活经验,进行丰富的猜想、判断推理,培养学生定向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处理好这一环节,将避免学生思维方向的混乱,为学生自行探究、自行发现打好基础。
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应给足时间,让学生在记录本上写和画出自己的假设,再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并说明猜想的依据。
二、探究
探究阶段包括实验探究、记录信息两个环节。
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验探究是“做中学”的核心环节。
在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或假设后,引导学生根据活动内容,分小组设计实验步骤、选取实验器具和材料、设计记录表格、动手操作、不断进行调整,并最终完成实验。
学生在提出了各种假设后,最想做的是动手去验证自己的假设。
这时我们应该让学生带着疑问,按自己的想法去选择材料做实验。
我们不要急于在学生动手实验之前就把答案告诉他们;也没有必要在学生操作之前和操作过程中左右学生的思想,暗示实验的结果,而应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动手做,教师只是随机指导,适时参与,共同探究。
在探究过程中及结束后,学生详细地将实验过程与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本上,记录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用图表,也可以是图画。
实验记录每课一张,课后上交集中保存。
学生的记录环节应贯穿在全课中,从自己提的问题、到猜想、到实验中的现象,以及实验后得到的结论。
为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教师在引导学生动手探究时,还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探究活动前制定好探究计划,使有限的时间发挥最大的效益。
(二)注重让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
科学方法与技能的训练,科学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这些非陈述性的知识,不是科学老师的说教、学生模仿而形成的,而是需要亲历探究的过程,去体验、感悟、内化才能获得。
因此,科学探究应组织学生参与活动,亲历过程,才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
三、交流
交流就是将自己探究的结果以口头、书面表达或小组派代表陈述等多种形式告诉别人、自己或本小组的探究结果。
当学生完成实验探究后,我们应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或组内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理清思路,便于他们更清晰的把探究结果表述出来。
让每个想发言的同学都有表述交流的机会,鼓励有不同看法的学生大胆地提出质疑,把自己的观点提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讨论。
我们在组织交流时,要教给学生交流的方法,提供交流的手段。
允许学生用多种手段交流。
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有、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论。
”学生如果有不同见解,要想证明自己的想法是对的,人家的想法是不正确的或者不完全,要去驳倒别人,必须要开动脑筋想办法,找根据,寻理由。
这样我们的交流才能收到实效。
通过交流要得到一个正确的结论,这个结论可以是本课的重要概念,可以是前面所提出的问题的认识,也可以是全班通过探究、讨论、交流形成的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要求学生可以用图反映已理解的知识和方法,还要用彩笔把关键词(科学概念)勾画标注出来。
学生在科学活动中,经过假设和实验记录之后,独立做出决断,得出自己的结论,形成自己的科学认识。
他们做出的结论也许是证实自己的假设,也许是否定自己的假设,但都是建立在实验和记录基础之上的,反映了学生的基本认识。
四、拓展
延伸与拓展是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自主参与探究的能力。
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一节课是没有办法解决所能探究的问题的。
新课标指出:我们不应把上课的铃声当作学习的开始,也不要把下课的铃声当作学习的结束。
因此,我们要把在课堂探究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和产生的新问题,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不断动手探究中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总之,“做中学”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上的,让学生在充分动手、动脑的基础上获得前进的动力。
【作者单位:淮安市淮阴实验小学江苏22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