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课文知识点整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课文知识点整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文知识点整理【第2杜甫诗三首】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眦zì搔sā簪zān逾ú妪ù幽咽è点拨:注意多音字“咽”的读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造化钟神秀钟:聚集。

决眦人归鸟眦:眼角。

会当凌绝顶会:终当,终要。

浑欲不胜簪浑:简直。

老翁逾墙走逾:越过。

三男邺城戍戍:防守。

二男新战死新:最近。

夜久语声绝绝:消失,没有。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望岳》中体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春望》中通过描写花和鸟来表现诗人悲怆心情的两句诗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春望》中最能体现诗人愁苦难解、焦虑万分的诗句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石壕吏》中表明战争惨烈的诗句是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表明战争破坏严重的诗句是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点拨:“搔”“簪”等字容易写错。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1.默写《望岳》一诗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默写《春望》一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四、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1.杜甫的《望岳》写于唐朝“开元盛世”时期,《春望》和《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

2.杜甫,字子美,唐朝着名现实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

高一下杜甫诗三首知识点

高一下杜甫诗三首知识点

高一下杜甫诗三首知识点杜甫,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被誉为“诗史”。

他的诗作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充满了深情厚意和社会关怀。

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学习杜甫的诗作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下面将介绍高一下学期中的三首杜甫诗作以及相关的知识点。

第一首:《月夜忆舍弟》此诗以杜甫思念亡兄之情为出发点,通过描绘月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无尽思念和对逝去亲人的思考。

知识点一:抒情描写诗中杜甫以抒情的方式表达了对亡兄的思念之情。

例如,诗中的句子“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通过借景抒情的手法,以夜晚的鼓声和远处的雁声来表达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忧伤。

知识点二:对仗格律《月夜忆舍弟》采用了对仗格律。

这种诗的结构能够增加韵律美,使诗句流畅。

例如,“夜月一帘幕,清风几声竹”中的“幕”和“竹”的对仗,使这两句诗意境深邃,形象生动。

第二首:《登高》这首诗描绘了杜甫早年在巴山登高所见的壮美景色,以及他对江南处境的思考。

知识点三:山水描写一直以来,写景描写是杜甫的创作特点之一。

在《登高》中,他详细描绘了山水的美景,诗句中充满了各种自然景物的形象描写,如“残秋老柏无人管,映日黄鹂向此啼”,展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细腻观察和独特感悟。

知识点四:社会关怀杜甫的诗作中常常反映了他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关注。

《登高》中一方面描绘了山水美景,另一方面,他也在诗中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

例如,“万里烽烟孤城闭,千秋离别此时伤”,通过描绘边塞战争和人们的命运,诗人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之情。

第三首:《望岳》这是杜甫的名篇之一,诗人赞美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色,并以此抒发了自己的志向和追求。

知识点五:寓意深远《望岳》通过对岳阳楼的描绘,抒发了杜甫艰苦奋斗、追求志向的主题。

诗中的句子“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烘托出了诗人积极向上、为国家和人民奋斗的豪情壮志。

知识点六:以史为鉴杜甫的诗作经常以历史事件和名胜古迹为背景,通过对历史的剖析和总结,表达自己的思考和警示。

《望岳》中杜甫虽然赞美岳阳楼的壮丽景色,却也暗示着历史的沧桑和宿命。

高中语文《杜甫诗三首》内容梳理

高中语文《杜甫诗三首》内容梳理

杜甫诗三首一、关于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1400 多首诗,博得后人广泛的称赞。

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

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是“千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对于这些高度的称誉,杜甫是当之无愧的。

二、关于作品《杜甫诗三首》都是作者流寓夔州时所作,都作于秋天,都是律诗。

其中《秋兴八首(其一)》和《登高》直接写到了秋景秋思,融入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慨,沉郁厚重。

《咏怀古迹(其三)》的主旨虽写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入题。

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这三首诗诗人突破了早期创作中较多写实的风格,不拘泥于现实生活本身,融优美的音律、奇妙的构思、精练的诗句、华丽的色彩、深远的意象于一体,升华思想情感,追求艺术美感,空灵洒脱,汪洋恣肆,仪态万方。

三、近体诗知识1.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

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2.律诗①诗句字数整齐。

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②规定诗句数量。

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

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

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3.绝句:每首定格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韵律与律诗相同,只是不一定对仗。

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知识点梳理一、文学常识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

因他的诗篇广泛而深刻的反映了“安史之乱”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故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二、《望岳》1、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

全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首联写远望泰山峰峦连绵、山色青翠的特点;颔联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形象;颈联则写凝望泰山云气升腾、薄暮鸟归之景;尾联联想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全诗无一“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距离是由远而近,时间是由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四句诗望的角度分别是:远望、近望、细望、俯视。

3、“齐鲁青未了”对描写泰山有何作用?苍翠的山峦在齐鲁大地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

这一句以距离之远烘托了泰山之高峻、连绵。

4、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钟”字运用拟人手法,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的特点。

5、有人评价此诗“‘割’字奇”,品析“割”这个字,指出奇在何处?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如同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将山南北两面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6、请谈一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一句展示了诗人望岳而产生登岳的意愿,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

请说说你的理解。

在思想感情方面:诗句反映了作者昂扬向上,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诗句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进入到俯视一切,傲视群雄的境界。

8、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

《望岳》流露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可以联系写作背景,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

《杜甫诗三首》语文高考文言知识积累与复习讲解

《杜甫诗三首》语文高考文言知识积累与复习讲解

杜甫诗三首一、文学常识作者作品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

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

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fū)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

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

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

后返成都。

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

杜甫诗三首知识点

杜甫诗三首知识点

杜甫诗三首知识点————————————————————————————————作者:————————————————————————————————日期:杜甫诗三首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出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

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杜甫的创作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岁以前);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至四十四岁);公元746年杜甫怀着经世济用的政治理想到长安试求;三、为官时期(四十四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臵在鄜州,独自;四、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岁以前)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

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的自述。

开元十九年(时二十岁)开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之后杜甫再漫游齐赵。

之后在洛阳遇李白,两人相见恨晚,结下了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这便是“诗仙”与“诗圣”的最后一次相见。

此期间的代表作有《望岳》、《房兵曹胡马诗》、《赠李白》等。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至四十四岁)公元746年杜甫怀着经世济用的政治理想到长安试求官。

可是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使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

杜甫也遭其害,困居长安达10年之久,过着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

杜甫诗三首知识梳理

杜甫诗三首知识梳理

《杜甫诗三首》知识梳理秋兴八首(其一)一、文学常识秋兴,就是借秋天的景色感物抒怀之意。

兴,就是赋比兴的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选自《杜诗详注》。

是唐代宗大力元年(766年)杜甫流落夔州时所作。

背景:《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766)年秋天。

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

《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

二、古文知识1、玉露凋伤枫树林:玉露,白露。

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

凋伤:使动用法使…凋伤2、巫山巫峡气萧森: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萧森,萧瑟阴森。

气,气象,景象。

3、江间波浪兼天涌:巫峡江中波浪连天。

兼天,连天。

4、塞上风云接地阴:夔州山上的风云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一片阴沉。

塞上,这里指夔州的山。

5、丛菊两开他日泪:两开,第二次开放。

他日,往日。

第二次看到丛菊开放,往日流过的泪又再次流出。

6、孤舟一系故园心: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不能东归,但漂泊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系,指系舟上岸。

7、寒衣处处催刀尺:人们拿着剪刀和尺子,处处都在赶制御寒的衣服。

寒衣,指冬天穿的衣服。

催刀尺,指赶制新衣。

8、白帝城高急暮砧:黄昏时,高高的白帝城传来急促的的捣衣声。

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三、内容主旨和写法内容和主旨:这首诗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声和秋色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孤独沉郁之感。

写法:1、寓情于景2、循环往复抒情方法的运用:诗人从眼前菊花盛开的夔州神驰于“故园”,由对“故园”的神驰到听见白帝城的暮砧声,又由于游子赶制寒衣的暮砧声而怀念“故园”。

夔州-→长安-→夔州-→长安,正是通过这种循环往复的抒情方式,深刻地表现了诗人身在夔州心向长安的深沉感情。

循环往复方法的运用,有助于强化抒情的力量,加强抒情的表达效果。

《古诗三首》知识点梳理

《古诗三首》知识点梳理

《古诗三首》知识点梳理
《古诗三首》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创作的三首名篇,包括《春夜喜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一》。

这三首诗由于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和深刻的哲理思考而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下面是对《古诗三首》的知识点梳理。

1.《春夜喜雨》
- 以写春夜喜雨的景象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丽景色的讴歌和对人民生活乐观向上的态度。

- 运用了描绘细腻、境界高远、意象鲜明的艺术手法,使整个诗篇具有浓郁的春意和喜悦的情感。

- 以形象生动的描写方式,表达了对和谐社会的向往,批判了社会不公和贪官污吏。

2.《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以写秋夜出门迎凉的情景为主题,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思考和人生的无奈与悲愤。

- 运用了“孤灯”、“万家灯火”、“寥落”等意象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变迁的思考和对人们命运的关切。

- 内容深沉,寄托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社会现实的愤慨,以及对自己处境的无奈和不甘。

3.《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一》
- 同样以秋夜出门迎凉的情景为主题,但与上一首诗相比,这首诗更加忧郁和悲伤。

- 运用了双关的描写方式,表达了诗人对于自身遭遇的不幸和对社会命运的忧虑。

-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寄托了诗人对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向往,以及对人生短暂和无奈的思考。

以上是对《古诗三首》的知识点梳理,主要包括主题、艺术手法和情感表达等方面。

这三首诗体现了杜甫诗歌的风格和思想,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杜甫诗三首》知识点归纳

《杜甫诗三首》知识点归纳

《杜甫诗三首》知识点归纳《杜甫诗三首》知识点归纳《望岳》唐朝杜甫(重点)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⒈远眺泰山的诗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⒉近望泰山的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⒊细看泰山的诗句: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⒋望岳产生登岳的句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⒌表现诗人胸怀崇高理想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7.点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8.全诗紧紧围绕诗题中的'“望”字着笔,依次写了(远望、近望、凝望、展望)的情景,答:以简劲的诗句写出了(泰山的雄伟气势),显示了诗人(蓬勃向上的朝气)。

9.颔联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其中“钟”“ 割”两字用得好,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好在何处?答:一个“钟”突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将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感情。

“割”字运用夸张写出了泰山的高峻绵长。

1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

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答:写出了诗人不怕艰险、勇攀高峰、俯视万物的雄心和壮志,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读来催人向上,显示出诗人蓬勃向上的朝气《春望》唐朝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⒈借花鸟表达忧国忧民之情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⒉作者思念家乡的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言明春望所见的诗句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4.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诗人忧国思家的诗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5.“破”“深”写出了怎样凄惨的景象?答:“破”描绘了国都被占,城池破败,残墙断壁的景象;“深”描绘出了草木繁密而又荒芜,人民离散无人整治的景象,刻画了诗人痛苦的心情。

杜甫诗三首 知识点汇总

杜甫诗三首  知识点汇总

《杜甫诗三首》知识点归纳望岳(一)文章背景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生于巩县.杜甫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历经祸乱,因而能体念和同情人民的痛苦。

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时事,思想深刻,意境开阔,后世称为“诗史”,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

他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在诗歌艺术上,他能吸取和总结前人的成就,融合众长,兼备各体,并形成特有的阴郁顿挫的风格。

他被后人称为“诗圣”。

杜甫的《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

这是第一首。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曾在齐、赵(现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因有此作。

(二)归类复习1、字音岱(dài)未了(liǎo)眦(zì)曾(céng)钟(zhōng)凌(líng)2、通假字荡胸生层云【“曾”通“层”】3、多音字了【(liǎo)了却(le)助词,去了】4、古今异义岱宗夫如何古:语气词,无实在意义。

今:丈夫。

5、词类活用一览众山小【认为……小,形容词作动词。

】(三)翻译①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怎么样?那一脉苍莽的青色横亘在齐鲁无尽无了。

)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天地间的神奇峻秀啊,都在这一山凝结聚绕,那山北山南一边暗一边明,判若黄昏和晨晓。

)③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看峰峦层云迭起,胸中一阵阵荡涤波涛,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

)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啊,将来我一定要登上的峰巅站得高高,俯首一览,啊众山匍伏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四)节奏划分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五)写作方法这是一首古体诗。

全诗未着一“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

诗人落笔由远至近,笔下之景从朝到暮,诗中由望岳想到将来的登岳。

首联点出泰山独特的地理特点。

颔联写近望中所见的泰山形象――-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杜甫诗三首》知识点总结

《杜甫诗三首》知识点总结

People are not afraid of walking in the dark, but they are afraid that there is no sunshine in their hearts.(页眉可删)《杜甫诗三首》知识点总结总结是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的书面材料,通过它可以全面地、系统地了解以往的学习和工作情况,因此十分有必须要写一份总结哦。

总结怎么写才不会千篇一律呢?以下是为大家收集的《杜甫诗三首》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作者简介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

二、重点字词朔(shuò)漠砧(zhēn)万壑(hè)环珮(pèi)萧森(xiāo)青冢(zhǒng)渚(zhǔ)三、文学常识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__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代表了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

四、内容赏析1、《秋兴八首(其一)》全诗以“秋”作为统帅,写暮年飘泊、老病交加、羁旅江湖,面对满目萧瑟的秋景而引起的国家兴衰、身世蹉跎的感慨;写长安盛世的回忆,今昔对比所引起的哀伤;写关注国家的命运、目睹国家残破而不能有所为、只能遥忆京华的'忧愁抑郁。

2、《咏怀古迹(其三)》这是组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

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

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3、《登高》《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如火山爆发而一发不可收拾。

杜甫诗三首知识点

杜甫诗三首知识点

《杜甫诗三首》知识点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其诗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有《杜工部集》。

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望岳》一、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

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表现了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显示出诗人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极富哲理性,充分显示了青年杜甫卓越的创作才华。

二、结构:首联——仰慕之情溢于言表挺拔雄伟横跨齐鲁颔联——近望神奇秀丽,巍峨高大颈联——遥望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涤尾联------望岳而生登顶之意愿《春望》一、生字:溅(jiàn)抵(dǐ)搔(sāo)浑(hún)胜(shēng)簪(zān)二、结构,找一找作者在这里写了哪几个形象?首联:国、城(长安城),山河,草木颔联:花、鸟颈联:烽火、家书尾联:白头、簪三、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课本注解为: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还有一种通行的解释是:这是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

两种解释虽有区别,但精神是相通的。

体会一下作者的感情,说说你的理解。

两种解释,一是触景生情,一是移情于物,并无本质区别。

四、主题:全诗写作者春天望见的长安城的景象。

诗歌望中有景,景中有情,情中见景,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石壕吏》一、生字:壕(háo)逾(yú)邺(yè)戍(shù)惟(wéi) 妪(yù)衰(shuāi) 应(yìng)泣(qì)咽(yè)二、理解:1、从内容看这是一篇叙事诗,记叙的时间、地点、事件分别是什么?时间:晚上地点:老妇人家里(百姓)事件:官吏抓壮丁。

杜甫诗三首知识清单

杜甫诗三首知识清单

第25课杜甫诗三首一、重点字词(1)造化钟神秀造化:天地、大自然;钟:聚集。

(2)决眦眦:眼角。

(3)会当:终当,终要。

(4)浑欲不胜簪浑:简直。

(5)老翁逾墙走逾:越过。

(6)三男邺城戍戍:防守。

(7)二男新战死:最近。

(8)夜久语声绝绝:消失,没有。

(9)阴阳割昏晓阴:山的北面,阳:山的南面。

(10)齐鲁青未了未了:不尽。

(11)一何:多么。

(12)偷生:苟且活着。

(13)无完裙裙:衣服。

(14)岱宗:指泰山。

(15)死者长已矣已:完结。

二、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1.杜甫的《望岳》写于唐朝“开元盛世”时期,《春望》和《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

2.三首诗均选自《杜诗详注》。

作者杜甫,字子美,诗人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风“沉郁顿挫”。

他的大量诗篇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他的“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他的诗因此被后人称为“诗史”,他本人也被尊为“诗圣”。

三、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望岳》1.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2.虚实结合,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语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望岳》中写细望泰山的诗句是: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4.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现作者志向高远、坚定)(体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语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1.言明春望所见,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的语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诗人感时伤别、见明丽之景诱发内心伤感(或运用拟人抒发伤感之情)(通过描写花和鸟来表现诗人悲怆心情)的语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写战火连绵,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同感受的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诗人刻画自身形象,体现诗人愁苦难解、焦虑万分的语句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诗三首知识归纳Microsoft Office Word 97-2003 文档

杜甫诗三首知识归纳Microsoft Office Word 97-2003 文档

杜甫诗三首知识点归纳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巩县(今河南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有《杜工部集》传世;“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三、诗句赏析1、诗文主旨:全是紧扣题目“望”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杜甫,字,自号,唐代伟大的诗人,被后世尊称为“”。

他的诗也被称为“”。

杜甫与李白合称“”,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

有《》传世;“三吏”为《》《》和《》,“三别”为《》《》和《》。

三、诗句赏析1、诗文主旨:全是紧扣题目“”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石壕吏》1、解释诗句中的词语。

一男附书.至书:二男新.战死新:死者长已.矣已:室中更.无人更:2、这是一首叙事诗,以时间顺序。

故事的开端:官吏趁夜捉人;发展:老妇苦叙不幸高潮:老妇自请应役、结局:诗人辞别老翁。

3、诗中主要人物:老妇人、石壕吏。

老妇:是主要人物,他在情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敢于承担苦难。

石壕吏:从“捉人”“一何怒”可看出他们态度蛮横,凶暴无比。

4、、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诉说,描绘出战乱给人们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5、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三男邺城戍。

6、描写战争之惨烈的句子是:二男新战死。

7、“妇人”致词分三层,这三层的意思分别是写三男全被征;家中情况;老妇自请服役。

8、易错字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唐诗三首》《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 复习 知识点汇总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唐诗三首》《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 复习 知识点汇总

《唐诗三首》复习知识点梳理汇总《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石壕吏》知识点总结一、《石壕吏》选自《杜诗详注》,作者是唐朝诗人杜甫。

他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其代表作有“三吏”指的是:《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二、重点字词:暮:晚上投:投宿吏:差役逾:越过一何:多么前致词:走上前(对差役)说话戍:防守附书至:捎信回来新:最近偷生:苟且活着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孙子裙:这里泛指衣服老妪:老妇请:请让我应:应征犹得:还能够三、译文:晚上我投宿石壕村,有官吏夜里来捉人。

老翁越过墙跑了,老妇出门去查看。

小吏的喊声多么愤怒,老妇的哭声多么悲苦。

听我老妇走上前说话:三个儿子都在邺城防守。

一个儿子捎信来,两个儿子最近战死。

活人苟且活着,死者永远完结。

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所以他的母亲还没离开,出门却没有完整的衣服。

老妇力气虽然衰弱,请让我今晚跟你一起回营去,赶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准备早晨的饭。

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似乎听到有人低声地哭泣。

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头儿告别了。

四、整体把握:1.前四句,老妇人“致词”的由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主体部分:老妇人“致词”。

分三层:第一层(前六句):老妇人诉说三个儿子全部征战,已有两个战死沙场。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老妇人家境贫寒,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第三层(最后两句):老妇人自请应役。

3、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

★五、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应该是哪句?捕吏捉人是为了补充唐朝军队的兵力,那么为什么不写征兵、点兵,而要用“捉”字呢?答:“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知识点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知识点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知识点部编版三班级下册1《古诗三首》知识点课文内容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①,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②,沙暖睡鸳鸯③。

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xiāng)阳(今湖北襄樊),后迁居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历经唐朝社会由盛而衰,饱受艰难困苦,诗作大多反映现实生活,被称为“诗史”。

他擅长各种诗体,风格沉郁顿挫,对后世影响深远,被称为“诗圣”。

赏析这一首写于成都草堂的五言绝句,就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

诗一开始,就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

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

第三句诗人选择初春最常见,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动态景物来勾画。

第四句是勾勒静态景物。

春日冲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

这首五言绝句,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

全诗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是杜集中别具风格的篇章。

注释① 迟日:春日。

《诗经·七月》中有“春日迟迟”的诗句,春天一到,白昼渐长,所以说迟日。

② 泥融:冬去春来,气温回升,泥土融化,变得湿润、松软。

③ 鸳鸯:一种水鸟。

鸳指雄鸟,鸯指雌鸟,雄鸟和雌鸟经常出双入对。

译文春日照着江山,多么秀丽,春风吹来了花草的香味。

燕子们衔着刚融化的泥土忙着筑巢,温暖的沙滩上睡着成对的鸳鸯。

《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解释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

《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杜甫诗三首》知识讲解

《杜甫诗三首》知识讲解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

现在我们来集中学习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

2、背诵这三首诗歌。

3、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简介杜甫,唐代大诗人,字子美,诗中常以少陵野老自称。

年轻时举进士不第,遂各地漫游。

天宝时在洛阳与李白相识。

后居长安近十年,安史之乱,逃至凤翔,见唐肃宗,任左拾遗。

长安收复后回京,不久辞官,移居成都。

晚年携家眷离开成都,漂泊于湘鄂一带,死于途中。

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杜工部”。

杜甫出身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

他怀有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抱负,但因仕途失意,又历经祸乱,有志不展,生活贫困,因而能体察和同情人民的疾苦。

其诗歌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刻,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杜甫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发展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丰富和提高了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力,并形成“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内容学习《望岳》《望岳》一诗写于开元二十四年,是现存杜甫诗歌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当时诗人风华正茂,满怀抱负,遍游祖国大地。

在北游齐、赵时写了这首诗。

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基础知识1、字音岱:dài 眦:zì曾:cãng 凌:líng2、解词岱宗:指泰山。

青:郁郁葱葱的绿色。

造化:大自然。

钟:聚集。

阴阳:山的南北两面。

阴:山之北。

阳:山之南。

割:分割。

荡:激荡。

曾:同“层”。

眦:眼角。

会当:终将,终要。

内容分析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哪些特点,从哪些句子表现出来?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的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的优美——“造化钟神秀”;山势的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诗三首》的知识归纳

《杜甫诗三首》的知识归纳

一、近体诗
与古体诗(又称古风)相对,是唐代出现的新诗体,严格讲究格律,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种。

二、律诗
近体诗的一种,因有严格的格律而得名。

形成于南北朝,定型于唐代。

主要有五言、七言
两种,简称五律、七律。

全诗八句,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

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每联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中间两联要求上下对仗。

每句之内,句与句之间的平仄调配,
有一定格式。

但也有少许便通,有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讲究,即五律的第一、三字,七律的一、三、五字,可灵活,规定平可仄,规定仄可平;但第二、四、六字必须按平仄规定办事。

全诗共四韵,首句可押可不押,第二、四、六、八句末必押韵,一般只押平声韵,并一韵
到底。

除五律、七律外,也偶有六言律,还有八行以上的长篇律诗,称为排律。

律诗的句式:
律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一个节奏单位相当于个双音词或词组。

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上是一致的。

例如: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律诗的结尾往往是以三字结尾,这最后三字保持相当的独立性。

这就说,虽然三字尾还可
以细分为二一或一二,但它们总是构成一个整体。

如果是五律,后三字和前二字是分成两个较
大的节奏;如果是七律,后三字和前四字是分成两个较大的节奏。

三、怀古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诗三首知识点总结杜甫诗三首一课中有哪些重要的知识点呢?下面是想跟大家分享的杜甫诗三首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浏览。

望岳(一)文章背景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生于巩县.杜甫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历经祸乱,因而能体念和同情人民的痛苦。

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时事,思想深刻,意境开阔,后世称为“诗史”,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

他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在诗歌艺术上,他能吸取和总结前人的成就,融合众长,兼备各体,并形成特有的阴郁顿挫的风格。

他被后人称为“诗圣”。

杜甫的《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

这是第一首。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曾在齐、赵(现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因有此作。

(二)归类复习1、字音岱(dài)未了(liǎo)眦(zì)曾(céng)钟(zhōng)凌(líng)2、通假字荡胸生层云【“曾”通“层”】3、多音字了【(liǎo)了却(le)助词,去了】4、古今异义岱宗夫如何古:语气词,无实在意义。

今:丈夫。

5、词类活用一览众山小【认为……小,形容词作动词。

】(三)翻译①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怎么样?那一脉苍莽的青色横亘在齐鲁无尽无了。

)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天地间的神奇峻秀啊,都在这一山凝结聚绕,那山北山南一边暗一边明,判若黄昏和晨晓。

)③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看峰峦层云迭起,胸中一阵阵荡涤波涛,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

)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啊,将来我一定要登上的峰巅站得高高,俯首一览,啊众山匍伏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四)节奏划分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五)写作方法这是一首古体诗。

全诗未着一“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

诗人落笔由远至近,笔下之景从朝到暮,诗中由望岳想到将来的登岳。

首联点出泰山独特的地理特点。

颔联写近望中所见的泰山形象――-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景即情也”。

眼前之景,表现了诗人心中之情。

颈链是细望。

山中云气层出不穷,荡涤着诗人的心胸;诗人目不转睛望着飞鸟入林,这里透露出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一片挚情。

尾联饱含着生活的哲理―――只有不畏艰险地去攀登,才能进入俯视一切的雄奇境界。

诗中表现了一种不怕艰难对未来充满自信的雄心和气概。

使情景理融为一体,完美自然。

(六)内容设问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天下”这一名言。

在这里写出了二位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答:表现了不怕一切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即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抱负。

(七)理解性默写《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作者襟怀之浩荡,眼界之空阔的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点明文章主旨;“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两句虚笔写出了泰山的秀美,用实笔写出了泰山的高大;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的诗句是:“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语句是:“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春望(一)文章背景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八月,杜甫得知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皇帝位,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今陕西富县)的羌村,只身投奔,途中为安史叛军所俘,押往长安,次年春天才得脱身。

在被迫留居长安的日子里,他写了许多反映沦陷区生活的诗篇,或感时忧国,或思家念亲,《春望》就是作于此时的一篇代表作。

(二)归类复习1、字音簪(zān)2、词类活用城春草木深【名词作动词,到了春天】(三)翻译①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故国沦亡,空对着山河依旧,春光寂寞,荒城中草木丛深。

)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伤时局,见花开常常洒泪,怅恨别离,闻鸟鸣每每惊心。

)③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愁看这漫天烽火,已连续好几个月,珍重那远方家信,漫道纸片抵万金。

④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独立苍茫,无言搔首,白发稀疏,简直连头簪也插不上。

)(四)写作方法1.以景衬情,情注全诗2.格律严谨,对仗工巧(五)内容设问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着两句诗引移情于物,情景交融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

请你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将其情景描述出来。

答:感时伤别,花也落泪,鸟也惊心。

作者满怀忧伤的心情,看到清晨待怒的花儿,鸟儿的啼叫,也在为自己的落泪揪心的鸣叫。

(六)理解性默写《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两句写出了望中所见,也痛切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两句承上启下,表明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感;写出战火连续不断,消息隔绝,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的两句诗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表达作者在家破人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的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重点内容忧乱伤时,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的诗歌创作的一个重大主题。

此诗即景伤春,以沉痛的笔调抒发胸中无限悲愤之情。

将国仇与家恨融为一体来进行表现,写得字字血,声声泪。

读之令人低徊欲绝。

在杜甫同一时期、同一主题的众多诗作中,这一首是情最浓、意最深、格最高的现实主义绝唱之一。

好诗都是诗人高贵感情的结晶。

读着这个名篇,我们最鲜明的感受是:诗人悲天悯人的博大胸怀,是如此紧密地与祖国的命运、时局的变化和人民的痛苦息息相连。

他绝不低低切切地为了一己的愁苦而作草间虫鸣似的叹息,而是应合着时代悲愤的主旋律.在短短四十字的篇章中奏出了沉郁悲壮的哀时之歌。

前人称杜诗为“诗史”,是因为他“善陈时事”,颇多“敷陈时事如史”的叙事之作。

如果我们把“诗史”的含义理解得宽泛一些,把考察问题的重点放在是否表现了时代矛盾与时代情绪上,那么《春望》这样的抒情之作也是最杰出的“诗史”之篇。

石壕吏(一)文章背景见《杜工部集》。

为《三吏》之一,作于公元759年。

安史之乱后,唐由盛变衰,国不成国,民无宁日。

是年,作者经新安、石壕等地流离迁徙,目睹官吏征丁后有感而作。

此时,作者已为中年,诗中早已没有年轻时的壮志豪情了!所谓《三吏》,即为《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石壕,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东南。

(二)归类复习1、字音逾(yú)妪(yù)簪(zān)咽(yè)戍(shù)邺(yè) 2、多音字咽【(yān)咽喉(yàn)咽下(yè)哽咽】3、古今异义老翁逾墙走【古:跑。

今:行走。

】听妇前致词【古:对……说。

今:指在举行某种仪式时所作的讲话。

】有孙母未去【古:离开。

今:往。

】出入无完裙【古:衣裳。

今:裙子。

】4、词类活用听妇前致词【上前,走上前,方位名词作动词。

】(三)翻译①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在晚上来抓人。

)②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老头越过墙逃跑,老妇出门去察看。

)③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差役吼叫多么凶狠,老妇人啼哭多么痛苦!)④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我听到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三个儿子应征防守邺城。

)⑤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一个儿子捎信回来,两个儿子最近作战死亡。

)⑥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活着的人暂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结了!)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丁,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

)⑧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因为有孙子在,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出出进进没有完整的衣服。

)⑨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老妇我力气虽然衰弱,请让我跟随你在今晚回兵营去.) ⑩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赶快应征到河南去服役,还能够为军队准备明天的早饭.) ⑾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好像听到了有人隐隐约约地哭。

)⑿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天亮了,我登程赶路,只能同那个老头告别。

)(四)节奏划分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五)理解性默写1.文中哪句话用了对比手法写出了百姓的痛苦与无奈?答: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2.哪句话暗示老妇人被抓走了?答: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3.说明兵役之残酷及战争之惨烈的是?答: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4.文中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答: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5.文中描写老妇人家中贫穷的句子?答: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六)重点内容全诗述情陈事,除“吏呼一何怒”二句微微透露了他的爱憎之外,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

在这里,诗人通过新颖而巧妙的艺术构思,将丰富的内容和自己的感情融化在具体的形象里,浇注于客观的叙述中,让事物本身直接感染读者,让故事本身去显露诗人的爱憎。

这种以实写虚,以虚补实,虚实相映的艺术手法,使全诗显得简洁洗练,而又蕴涵丰富。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