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法规解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法规解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法规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法规解读一、什么是文化遗产?答:(1)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份或结构、铭文、窟洞以及联合体;(2)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3)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成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工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
二、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答:“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三、什么是自然遗产?答:(1)从审美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由物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2)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为受威胁的动物和植物生态区;(3)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分的自然区域。
四、我国政府哪一年正式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答:2004年8月,我国政府经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批准,正式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成为全球批准为数不多加入该公约的国家之一。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哪些内容?答: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同特征是什么?答:非物质性特征,生态性特征和“活态”性特征。
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指导方针是什么?答: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答:生命性原则,整体性原则,人本性原则和创新性原则。
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原则是什么?答: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布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是为保护和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制定的法律法规。
其主要解读如下:
一、法律宗旨
该法律旨在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与发展,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人类文化繁荣。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民群众口头传承、表现形式多样、具有代表性和独特性的人类文化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习俗、庆典等。
三、保护措施
该法律规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各个方面,包括认定、保护、传承、传播、利用、管理等。
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责任落实到地方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申报和认定采取严格审查制度,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保障知情同意、公平利益等原则。
四、外部保护与合作
该法律规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外部合作和交流。
法
律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工作机构负责推荐申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开展合作等。
五、处罚机制
该法律规定了侵犯非物质文化遗产权益的行为将受到处罚,包括民事和行政责任。
民事责任主要以侵权行为导致的财产损失为衡量标准,行政责任则可由文化行政部门进行行政处罚。
总体来说,该法律的制定有利于保护和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更好地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非遗传承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创造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社会价值的,且在特定地区、民族、群体中传承的、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文化遗产。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
为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本文将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法律规定进行探讨。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法律体系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法律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部法律、法规和规章:1.《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6.《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7.《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8.《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管理办法》9.《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10.《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法律规定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和保护《非遗法》第十七条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由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公布,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二)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三)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机构。
《非遗法》第十八条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制定和公布,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多样性;(二)保护与传承相结合;(三)科学、规范、有序。
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措施《非遗法》第十九条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传承和保护,应当采取以下措施:(一)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和传承;(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人、传承机构开展传承活动;(三)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人、传承机构开展创新活动;(四)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宣传、普及和推广。
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
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
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保护和传承:国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比如设立专门机构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支持相关研究和培训。
2.登记和认定:国家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对具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登记和认定。
并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审定和评估工作。
3.保护和修复: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保护和修复。
同时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所在环境的保护,避免破坏和污染。
4.传承和发展:国家鼓励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和发展,促进相关传统技艺的传授和创新。
提供培训、奖励等政策,激发传承人和创新者的积极性。
5.宣传和推广:国家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重视。
组织展览、表演、论坛等活动,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曝光度和影响力。
6.国际交流与合作:国家加强与其他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和国际组织的合作,开展交流与合作项目。
参与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活动和合作,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和合作。
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政策解析
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政策解析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宝贵的财富,它们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记忆,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独特性和传统价值。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遗产,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政策。
在本文中,我将对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政策进行解析,并探讨其目的和措施。
首先,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政策的目的是保护和传承宝贵的文化遗产。
这些法律政策的核心目标是确保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通过保护文化遗产,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自己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同时也可以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资者,促进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政策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首先,它们会对文化遗产进行分类和登记,确保每个文化遗产都能够得到准确的记录和保护。
其次,它们会规定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包括建筑物、文物和遗址等。
这些措施旨在确保文化遗产的原貌得以保留,并通过必要的修复和维护工作延长其寿命。
此外,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政策还会制定相关的管理规定,确保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管理和监督。
这包括建立专门的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和监督机构,负责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同时,它们还会制定相应的经费投入机制,以保证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工作能够得到充分的资金支持。
除了以上措施,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政策还会加强对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和教育的推广。
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自觉参与其中。
同时,通过加强对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政策的宣传和普及,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相关法律法规,自觉遵守和支持保护文化遗产的工作。
总之,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政策的目标是保护和传承宝贵的文化遗产,实现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分类登记、保护修复、管理监督和教育宣传等措施的综合运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政策确保了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只有人们共同努力,才能保护好文化遗产,让其继续为人类社会作出重要贡献。
国家关于非遗的政策
国家关于非遗的政策
国家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的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保护政策:国家通过立法、制定政策和法规,加强对非遗的保护。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确立了非遗保护的法律地位,明确了非遗传承人的权益,强调保护、传承和发展非遗的责任和义务。
2.认定政策:国家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认定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以促进其保护和传承。
同时,国家也鼓励地方制定自己的非遗名录,加强对地方非遗的认定和保护。
3.经济政策:国家鼓励非遗项目的传承人、非遗传承机构和非遗企业开展非遗相关的经济活动,促进非遗产业的发展。
政府提供财政支持、优惠政策和培训等扶持措施,并鼓励非遗项目与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等产业融合发展。
4.教育政策:国家加强非遗教育,推动非遗传承人培养和非遗知识传授。
在学校教育中,加强非遗教育内容的融入,培养广大学生对非遗的认知和理解。
同时,国家也鼓励非遗传承人开展非遗技艺传授和培训,推动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总体来说,国家的非遗政策主要以保护、传承和发展为核心,旨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促进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并使非遗产业成为文化经济
的重要支柱。
我国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政策
我国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政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一直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为非遗的存续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我国非遗保护与传承政策的出台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许多传统文化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使得一些依靠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非遗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也让一些非遗项目逐渐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在这样的形势下,加强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交流、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加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
这部法律明确了非遗的范围、保护原则和措施,规范了非遗的调查、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建立、传承与传播等方面的内容。
此外,国务院还印发了一系列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和意见,强调了非遗保护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具体的工作要求和目标。
在资金支持方面,我国设立了专项保护资金,用于支持非遗项目的传承、保护和发展。
各级政府也相应加大了对非遗保护的投入,通过财政拨款、项目资助等方式,为非遗传承人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帮助他们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改善传承条件。
同时,还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通过捐赠、赞助等形式为非遗事业提供资金支持。
在人才培养方面,我国注重加强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
建立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制度,对在非遗传承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给予认定和表彰,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和待遇保障。
同时,还开展了各种形式的传承培训活动,为非遗传承人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提高他们的传承能力和技艺水平。
此外,许多高校和职业院校也开设了与非遗相关的专业和课程,培养了一批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非遗人才。
16.5-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制度(政策与法律法规-第8版)
第十六章 旅游资源法律制度
第五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制度
河池学院商学院
主讲:杨辉强
01 概念及其保护 02 传承与传播制度
目录
一 概念及其保护
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2条规定,非物质 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 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制度
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1)认定条件 代表性传承人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①熟练掌握其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②在特定领域内具有代表性,并在一定 区域内具有较大影响; ③积极开展传承活动。
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制度
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2)支持措施
一 概念及其保护
02 保护措施和原则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4条规定,保护非 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 和传承性,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促 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历年真题
答案 A
【2019年真题·单选】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注重其真实性。整 体性和传承性,有利于( ) A.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B.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C.促进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 D.促进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播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33条规定,国家鼓励开 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科学技术研究和非物质 文化遗产保护、保存方法研究,鼓励开展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记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整理、 出版等活动。
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制度
0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
(3)宣传教育
文化部关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政策解读
文化部关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政策解读非遗保护与传承是文化部长期以来的重要工作,为了更好地推动非遗事业的发展,文化部制定并发布了一系列政策。
本文将对文化部关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政策进行解读,详细介绍政策的内容和意义。
一、政策背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一些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消亡的危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非遗资源,文化部积极制定有关政策,并以此为基础推动非遗事业的发展。
这些政策力求全面系统地保护非遗,促进其传承与创新,旨在实现非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二、政策内容1.非遗保护目录的制定文化部制定了国家级、省级、市级三级非遗保护目录,通过将非遗项目纳入保护目录,确保了对非遗资源的有效保护。
同时,政府将拨款用于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推动相关项目的发展与传播。
2.非遗传承人的培训与认定为了保证非遗技艺的传承,文化部通过举办培训班、实施培训计划等方式,培养和选拔非遗传承人。
经过认定的非遗传承人将享受一系列的政策扶持,包括资金补助、技术支持等,以保障其正常的传承活动。
3.非遗活动的扶持文化部对非遗相关的展览、比赛、演出等活动进行资金扶持,鼓励社会各界开展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宣传和推广。
此举旨在激发社会各界对非遗的重视和热情,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保护氛围。
4.非遗资源的数字化保护为了更好地保存和传承非遗资源,文化部提出了非遗资源的数字化保护措施。
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对非遗项目进行全面的记录和整理,以便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5.非遗传承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文化部鼓励非遗项目与国际接轨,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通过召开国际研讨会、组织海外展览等活动,加强非遗项目在国际间的传播和交流,提高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三、政策意义1.促进非遗的传承与创新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文化部为非遗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鼓励非遗传承人积极参与传承活动,推动非遗的传承与创新。
2.保护民族文化传统非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文化部关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政策解读
文化部关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政策解读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与人类活动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述传统与表演艺术、社会实践、礼仪节庆、知识与实践,以及与自然环境和宇宙有关的传统学问。
作为国家文化遗产的一部分,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一直是文化部的重要工作之一。
本文将解读文化部关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政策。
一、非遗保护的意义及目标非遗保护的意义在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国家文化自信。
非遗作为人类历史的瑰宝,承载着民族的记忆和文化的基因。
保护非遗,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也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让世界了解和认同中华文化。
非遗保护的目标是保护、传承和发展非遗项目,实现非遗与当代社会的有机结合。
保护非遗项目,可以通过技艺传承、材料保护、项目修复等方式来确保非遗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传承非遗项目,可以通过师徒传承、非遗基地建设、非遗教育等方式来传承非遗的技艺和精髓。
发展非遗项目,可以通过创新非遗产业、非遗旅游等方式来使非遗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使非遗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
二、非遗保护政策的主要内容1. 制定和完善非遗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文化部将继续加强非遗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工作,确保非遗保护工作有法可依。
同时,文化部还将推动非遗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工作,提高社会对非遗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2. 加强非遗项目的申报和认定工作。
文化部将继续加强对非遗项目的申报和认定工作,确保非遗项目的真实性、独特性和代表性。
文化部将建立健全非遗项目的申报和认定机制,加强对非遗项目保护的监督和管理。
3. 加大非遗项目的保护力度。
文化部将加大对非遗项目的保护力度,通过修缮、复原、保护等方式,保护非遗项目的原貌和风貌。
此外,文化部还将加强对非遗项目所在地的保护和管理,保护非遗项目所在地的宗教、民族和文化景观。
4. 加强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培训工作。
文化部将加强对非遗项目传承人和传承机构的支持和培训工作,提高传承人的技艺和素质。
关于非遗文化保护的政策文件
关于非遗文化保护的政策文件关于非遗文化保护的政策文件1. 引言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
非遗的保护不仅仅涉及到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关乎着传统技艺、传统知识和文化习惯的传承。
为了保护和传承非遗,各国纷纷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文件,包括法律法规和行政规定等。
本文将对关于非遗文化保护的政策文件进行全面评估,并展开有价值的讨论。
2. 深度评估2.1 政策文件的编制在各国制定非遗保护政策文件时,重要的一环就是政策文件的编制。
政策文件的编制应该明确非遗保护的目标、原则和策略,以确保非遗的传承和发展。
政策文件还应该明确政府的责任和角色,以及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和支持。
在编制政策文件的过程中,广泛的参与和民主的决策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
2.2 非遗的保护和传承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是非常复杂而细致的工作。
政策文件应该对非遗的各个方面进行明确的规定,包括非遗的收集、保护、传承和推广等。
在非遗的保护过程中,文化资源的整理和甄选是至关重要的。
政府应该设立专门机构或部门来负责非遗的保护工作,并提供相关的支持和资金。
2.3 社区参与和传承方式非遗的传承和发展需要社区的参与和支持。
政策文件应该鼓励社区参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通过社区组织、社团组织等形式,加强对非遗传统技艺传承人的培养和扶持。
政策文件还应该鼓励创新和实践,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3. 广度评估3.1 国际合作和交流非遗的保护是全球性的课题,各国应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共同推动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政策文件应该鼓励国际间的合作项目和交流活动,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和对话。
政策文件还可以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和交流。
3.2 教育和宣传活动非遗的传承需要年轻一代的参与和接棒。
政策文件应该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和培训计划。
政策文件还应该加强非遗的宣传工作,让公众更加了解非遗的价值和意义,激发社会对非遗的关注和保护。
我国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政策
我国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政策一、背景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简称非遗)是指人们创造、传承和发展的,并具有一定生命力的文化传统和表现形式。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非遗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之一,得到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本文将深入探讨我国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政策,旨在分析我国政府在保护和传承非遗方面所采取的措施以及取得的成果。
二、我国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法律框架2.1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制定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在我国取得了法律上的保障。
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实施,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
该法明确了非遗的概念和范围,并规定了非遗的保护、传承和管理责任。
2.2 地方性法规和政策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各地方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和政策,进一步加强了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例如,北京市出台了《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逐步完善了非遗保护工作的制度体系。
三、非遗保护与传承政策的主要内容3.1 名录制度的建立我国建立了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名录制度,对非遗项目进行认定和保护。
国家级非遗名录由国务院批准发布,共有多个批次,包括传统技艺、传统表演艺术、传统音乐、传统戏剧等多个类别。
3.2 资金的投入和支持政府加大了对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资金投入和支持力度。
在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和培养人才等方面提供了专项经费。
同时,政府还鼓励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到非遗保护和传承中,通过捐赠、赞助等方式提供资金支持。
3.3 教育与培训体系的建设我国不仅加强了对非遗项目传承人的培养,还将非遗知识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中。
各级各类学校开展非遗教育,增加非遗元素的课程设置,培养学生对非遗的兴趣和参与度,推动非遗传承的延续。
3.4 传承人的认定和培养政府积极开展非遗传承人的认定和培养工作。
通过传统手艺大师、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评选,鼓励更多的人投身非遗传承事业。
我国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政策
我国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政策我国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政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活动、手工艺技艺等非物质文化资产,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非遗资源丰富,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如传统音乐、舞蹈、戏曲、民间工艺、传统医药等。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非遗文化,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首先,我国设立了非遗名录,将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列入名录,以便更好地保护和传承。
目前,我国已经有近2000项非遗项目被列入名录,包括京剧、昆曲、太极拳、中医针灸等。
这些项目代表了我国非遗文化的精华,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我国加强了非遗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
2005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了非遗的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和保护机构等方面的内容。
此外,我国还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文化遗产保护法》、《民间文艺条例》等,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
再次,我国加强了非遗传承的培训和教育。
为了保证非遗技艺的传承,我国设立了非遗传承人制度,对具有非遗传承技艺的人员进行认定和保护。
同时,我国还加强了非遗传承的培训和教育,为年轻一代传承非遗技艺提供了更好的机会和平台。
最后,我国还加强了非遗的推广和宣传。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非遗文化,我国加强了非遗的推广和宣传。
例如,每年都会举办非遗文化节、非遗展览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
总之,我国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政策是全面的、系统的,旨在保护和传承我国非遗文化的精华,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非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我们应该共同努力,为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做出自己的贡献。
非遗文化政策
非遗文化政策非遗文化政策是指国家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传统的、口头的、表演的、手工艺的和演艺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社会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是关于非遗文化政策的相关参考内容。
1.知名非遗名录的认定和保护国家非遗文化政策将一些具有代表性和传承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知名非遗名录,以提高其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保护力度。
知名非遗名录的认定标准包括传承历史、传承方式、传承人数等。
列入知名非遗名录的项目可以享受相关政策支持,如资金扶持、场地提供和宣传推广等。
2.非遗文化产业发展支持国家非遗文化政策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产业相结合,推动非遗文化产业的发展。
政府将为非遗文化产业提供创业孵化、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方面的支持,促进非遗项目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此外,政府还鼓励非遗文化产业与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等相结合,打造独特的非遗文化旅游产品和文化创意产品,增加非遗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3.非遗传承人培养和保护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国家非遗文化政策重点培养和保护非遗传承人。
政府将出台相关政策,提供继承人的培训、资金支持及生活保障等措施,鼓励年轻人参与到非遗传承中来,传承技艺和知识。
此外,政府还将建立专门的非遗传承基地和培训机构,提供传承人的学习、生活和展示场所,为非遗传承人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4.非遗保护法律法规的完善为了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非遗文化政策将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
政府将制定更加具体和严格的非遗保护法律法规,明确保护对象、保护范围和保护措施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政府还将加强对非遗保护工作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保护工作中的问题。
5.非遗文化知识普及和宣传推广国家非遗文化政策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普及和宣传推广工作。
政府将组织各种形式的非遗文化展示和交流活动,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政府还将加大对非遗文化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框架与政策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框架与政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创造的各种非物质形式的文化表达和传承,如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活动、传统手工艺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智慧和创造力,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和消亡的风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框架和政策。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框架主要由《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构成。
该法于2002年颁布实施,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和政府的责任。
根据该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当尊重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保护传统文化的完整性和纯正性,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
同时,该法还规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认定、保护、传承等具体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除了法律框架,中国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例如,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是中国政府实施的一个重要项目,旨在保护和传承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该项目通过资金支持、培训和宣传等方式,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此外,中国还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保护基金,用于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项目和活动。
这些政策的实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
在国际层面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机构。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成为国际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法律文书。
该公约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措施,要求各国制定相应的法律和政策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是该公约的签约国之一,积极履行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责任。
然而,尽管有了法律框架和政策的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共同参与,而目前参与保护工作的人力和物力还远远不足。
政策分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
政策分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旨在保护并传承中国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保护和促进民族文化多样性和地方特色的发展。
这一政策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已经成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法律和政策基础。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核心原则是保护、传承与发展。
保护是政策的出发点和基本要求,旨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完整性和真实性。
在保护的基础上,政策要求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培训、教育、研究等手段,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技术、知识和价值观念。
此外,政策还鼓励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创新和推广,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代社会相适应,同时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资源。
为了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中国政府和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和策略。
首先,政府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和组织,如国家文物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负责统筹协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其次,政府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和物质保障,通过设立专项经费和设施建设,提供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需的资源和环境。
同时,政府还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监督和评估,确保政策的实施和效果。
除了政府的努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还鼓励社会参与和国际合作。
政策要求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联合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通过引导、培训和激励措施,促进社会各方面的参与。
同时,政策还鼓励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国际交流活动和国际合作项目,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交流,提升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总的来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在保护、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纷繁复杂的形式和表达方式,以及地域分布不均等。
未来,政府和社会应继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力度,加强研究和培训等工作,提高保护和传承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文化部发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规
文化部发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人们对于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逐渐增强。
为了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2020年X月X日,文化部正式发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规》。
本法规旨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保护与传承,确保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持续发展。
一、保护范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规》明确规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们创造的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但不限于传统技艺、节日庆典、口述和表演艺术等。
通过该法规的制定,政府将更加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鼓励人们传承并发扬传统文化。
二、保护机制为了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本法规提出了一系列完善的保护机制。
首先,法规规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主体。
文化部将作为主要责任主体,负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
同时,各级文化部门也要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发挥各自的职能和作用。
其次,法规还规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法。
政府将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并给予相应的扶持和奖励。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规》鼓励人们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弘扬。
为此,法规明确规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和培养机制。
传承人是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人员,他们具有丰富的经验和传统知识,能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给后代。
为了培养和选拔更多的优秀传承人,政府将加强对传承人的培训和教育,并鼓励他们教授技艺和传统知识。
此外,政府还将提供相应的经济支持,帮助传承人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监督与评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规》还明确了监督与评估的机制。
文化部将会定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进行评估和监督,确保各级文化部门和相关机构履行保护职责。
同时,政府还将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治化建设,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法权益。
非遗文化的国家政策
非遗文化的国家政策引言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人类创造并传承下来的具有重要意义的传统文化表达方式、实践、知识和技能。
非遗文化作为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代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独特文化特色,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民俗价值。
为了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各国纷纷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以促进非遗的传承和发展。
本文将介绍一些国家政策,以及它们对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影响。
中国的国家政策中国自古就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非遗文化,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首先,中国成立了国家级非遗保护中心,负责统筹全国的非遗保护工作。
该中心在编制非遗名录和组织非遗保护项目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对非遗项目的调查和评价,中心确保了非遗文化的合理传承和发展。
其次,中国开展了非遗项目保护工作。
为了确保非遗项目的传承,中国政府设立了专门的非遗保护基金,用于支持非遗项目的培训和传承工作。
此外,政府还组织了一系列的非遗展览和演出,以展示非遗文化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最后,中国还加强了非遗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
中国制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了非遗的定义、保护范围和保护措施。
该法律为非遗文化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并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和惩罚。
中国的国家政策在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通过政府的努力,许多非遗项目得以保护和传承,为非遗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日本的国家政策日本有着丰富多样的非遗文化,像茶道、歌舞伎、和服等都是日本非遗文化的代表。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非遗项目,日本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
首先,日本设立了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负责统筹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该机构负责编制非遗名录并制定具体的保护计划。
此外,日本政府还鼓励学术机构和民间组织参与非遗保护工作,促进非遗项目的研究和保护。
其次,日本政府还为非遗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政府设立了非遗保护基金,用于支持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非遗国家政策
非遗国家政策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保护政策是由国家制定和实施的,旨在保护和传承我国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
以下是与非遗国家政策相关的参考内容:1. 首先,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例如,200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保护与管理,确保非遗的传承和发展。
此外,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
2. 国家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了针对性的保护措施。
例如,制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和评审的规定,明确了非遗项目的申报程序和评选标准,确保了非遗项目的选取和评审公正、科学、合理。
3. 国家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扶持力度。
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用于资助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和推广,以及非遗传承人的培训和传承工作。
此外,也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文化产业等领域的开发和利用政策,鼓励非遗项目与旅游、文化等产业结合,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4. 国家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度。
经过认定的非遗项目将被列入国家级、省级名录,并予以重点保护。
名录制度的建立,使得非遗项目的保护工作有了明确的方向和重点,保障了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
5. 国家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教育。
通过加强学校教育、社区教育等渠道,将非遗传统知识和技艺融入到教育体系中,培养和选拔非遗传承人,推动非遗项目向年轻一代传承。
6. 国家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内外交流与合作。
通过举办展览、交流团访问等活动,推动中外非遗项目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非遗文化的传播与推广。
7. 国家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结合。
鼓励非遗项目在乡村振兴、扶贫开发等社会经济领域发挥作用,促进非遗传统技艺与现代工艺、设计、创意产业的融合,实现非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与社会经济的良性互动。
总之,国家非遗保护政策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定、保护措施的采取、资金扶持的提供以及传承教育的推动等多方面工作来保护和传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于非遗文化的保护政策
关于非遗文化的保护政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非遗文化也日渐成为了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焦点。
为了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保护政策,具体如下:
第一步:明确定义非遗文化的范围和内容。
国家文化遗产保护法明确定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并规定了包括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传统手工艺等多种形式的非遗文化。
这为非遗文化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方向。
第二步:加强非遗文化的调查和研究。
文化部和相关地方政府组织专家对非遗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和调查,确定哪些非遗文化需要保护和传承,以及如何保护和传承。
第三步:建立非遗文化保护机制。
国家和地方政府成立了非遗文化保护机构,负责制定非遗文化保护规划,并建立相应的举报、监督和惩罚机制,加强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力度。
第四步:加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国家和地方政府鼓励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设立专门的非遗文化展馆和非遗文化研究机构,挖掘和培养非遗文化人才,加强非遗文化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爱上非遗文化。
总之,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不仅能够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更能够促进文化的多元化和交流,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和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法规解读一、什么是文化遗产?答:(1)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份或结构、铭文、窟洞以及联合体;(2)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3)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成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工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
二、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答:“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三、什么是自然遗产?答:(1)从审美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由物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2)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为受威胁的动物和植物生态区;(3)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分的自然区域。
四、我国政府哪一年正式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答:2004年8月,我国政府经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批准,正式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成为全球批准为数不多加入该公约的国家之一。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哪些内容?答: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同特征是什么?答:非物质性特征,生态性特征和“活态”性特征。
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指导方针是什么?答: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答:生命性原则,整体性原则,人本性原则和创新性原则。
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原则是什么?答: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布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
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目标是什么?答:通过全社会的努力,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使中国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并得以传承和发扬。
十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措施是什么?答:(1)开展普查,用现代化手段真实、系统、全面地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档案和数据库;(2)制定标准,科学认定,建立国家级和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3)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工作;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探索动态整体性保护方式;(4)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协调有效的保护工作领导机制、专家咨询机制和检查监督制度;(5)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6)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大力培养专门人才;(7)积极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教学和宣传展示,提高全社会的保护意识。
十二、如何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答:(1)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2)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3)抢救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4)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5)加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和文化生态区的保护。
十三、当前文化遗产保护还存在哪些问题?答:(1)一些依靠口传身授方式加以承传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
(2)法律法规建设的步伐不能及时跟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需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还缺乏相关法律的保护;管理尚不健全,保护工作还缺乏制度要求、保护标准和目标管理。
收集、整理、调查、记录、建档、展示、利用、人员培养等工作相当薄弱,保护管理资金和人员不足的困难普遍存在。
(3)一些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淡薄,重申报、重开发,轻保护、轻管理的现象比较普遍;少数地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超负荷利用和破坏性开发,存在商业化、人工化和城镇化倾向,甚至借继承创新之名随意篡改民俗艺术,极大地损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
十四、文化遗产保护有哪些国际公约?答:(1)•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 1966年12月16日第二十一届联合国大会第2200A号决议通过);(2)•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第十七届会议于1972年11月16日在巴黎通过);(3)•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第三十二届会议于2003年10月17日在巴黎通过正式通过)。
十五、•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属于哪些文物类内容之一者,可列为文化遗产?答: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绘画,具有考古意义的成分或结构,铭文、洞穴、住区及各类文物的综合体。
十六、•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属于哪些建筑群类内容之一者,可列为文化遗产?答: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因其建筑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观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联系的建筑群。
十七、•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属于哪些遗址类内容之一者,可列为文化遗产?答: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共同杰作以及考古遗址地带。
十八、凡提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项目,必须符合一项或几项标准方可获得批准,它们是哪些?答:(1)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2)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大影响;(3)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4)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入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5)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6)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
(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或该项标准与其它标准一起作用时,此款才能成为列人•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
)十九、目前世界上有多少国家开展了“文化遗产日”活动?答:据了解,世界上许多国家如法国、意大利、比利时、阿尔巴尼亚等40多个欧洲国家,印度、泰国、南非、乌拉圭等亚、非、拉国家都通过积极开展“文化遗产日”活动。
二十、谁最早提出过在我国设立“文化遗产日”的倡议?答:是由我国著名城市规划专家郑孝燮等先生提出设立“文化遗产日”倡议的。
二十一、最早提出在我国设立“文化遗产日”的倡议是在哪一年?答:1997年。
二十二、在我国哪些地方率先分别设立了自己的“文化遗产保护日”?答:苏州市、内蒙古自治区、河南省等甚至率先分别设立了本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日”。
二十三、在全国政协哪次会议上,•关于设立“文化遗产日”的提案‣得到了与会委员们的响应?答:在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向大会提交了•关于设立“文化遗产日”的提案‣,得到了40名政协委员签名支持。
二十四、是谁就设立国家“文化遗产日”事宜专门致信国家领导人?答:2005年7月,谢辰生先生等11位文博界和有关学术研究领域的专家,就设立国家“文化遗产日”事宜专门致信国家领导人并引起他们的高度重视,相继作出了重要批示,明确要求相关部门研究并提出意见。
二十五、国务院在什么文件中明确设立“文化遗产日”?答:2005年12月22日,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
二十六、我国的“文化遗产日”是哪一天?答: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
二十七、国家设立“文化遗产日”的意义是什么?答:通过举办“文化遗产日”活动,一是切实唤起全社会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建立并完善国家保护为主、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机制;二是推动各级政府切实改善和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
“文化遗产日”的设立凸显了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增强全球华人特别是海峡两岸同胞对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的认同感,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同时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十八、“文化遗产日”的活动应当遵循什么原则?答:应当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
二十九、“文化遗产日”的活动从哪年开始?答:从2006年开始。
三十、2006年国家开展“文化遗产日”有哪些活动?答:积极争取国务院公布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表彰一批期奋斗在文物保护一线的基层文物工作者。
积极倡导各级政府和组织举办相关的公益活动。
比如,开展文化遗产地、博物馆“爱我遗产优化环境”系列活动;具备开放条件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图书馆等免费开放;举办文化遗产展览和民族传统文化展示;举办文化遗产保护讲座;举办专家咨询,开展文物收藏鉴赏活动;以座谈会等形式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等。
三十一、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答:(1)•通知‣是现阶段指导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健康稳步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我们开启新的工作局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通知‣的印发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民主化建设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贯彻落实•通知‣精神是我们今后工作的一个重点三十二、•通知‣规定新时期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总体目标是什么?答:(1)到2010年,我国要初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文化遗产保护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2)到2015年,要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有效保护;要使保护文化遗产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三十三、•通知‣明确要求着力解决当前文化遗产保护的突出问题是什么?答:(1)切实做好文物调查研究和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规划的制定实施工作;(2)改进和完善重大建设工程中的文物保护工作;(3)切实抓好重点文物维修工程;(4)加强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保护;(5)提高馆藏文物保护和展示水平;(6)清理整顿文物流通市场。
三十四、在制度建设方面,•通知‣要求建立哪些制度?答:在制度建设方面,•通知‣要求建立历史文化名城重大建设项目公示制度、文化遗产保护责任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文化遗产保护定期通报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等。
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保护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的立法进程,争取早日出台。
抓紧制定和起草与文物保护法相配套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
抓紧研究制定保护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的有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