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

合集下载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几点思考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几点思考
位。
生态 建设放 到一个文 明 的高度 , 这是 一个创举 , 是我 们对过 去的发展 模式进 行 了深刻 的反 思 的成 果 。在 全社会 、 在管 理阶层 逐步形成 了既要 重视经 济建设 、 经济发展 , 同时 又 要 重 视 人 的发 展 , 护 好 生 态 环 保
境 。环境 与发展 的矛盾 突出 ,生态 文 明建设 这一 问 题事关 我 国经济社会 发展 的全局 ,成为 构建 社会 主 义 和谐社会 亟待解 决 的问题 。
面建设小康 目标 的之一 。在 物 质 文 明发展 的今 天 , 生态 文 明是 我们不 能忽视 的存在 。十七 大报告 中将
2 走生态 文 明之路是 构建和谐 社会 的必 然
选 择
人类社 会 文明经 历 了 狩猎 与采 集 文 明 、 业 文 农 明和工业 文明 。某 种形 态的文 明被取代 的过程 是渐 进的, 因此人 类社 会 的大 部 分时 期 常有 几 种文 明同 时存 在 , 即文明 的重 叠性 。但 在 一定 阶段 总有 某 一 种文 明形态起 着 主导作 用 , 他 文 明形 态 居次 要地 其
中国在政 策 层 面 最早 提 出 “ 态 文 明 ” 一 概 生 这
收 稿 日期 : 0 0 0 2 9— 5— 9 0
上的资源 , 而且还利用其在资源消耗方面的优势 , 对 本 国 自然资 源实行 保 护 , 对发 展 中国家 的 自然 资 源 进行 掠夺性 开发 , 而加 剧 了资 源 的短 缺 和 生态 的 从
灾害频 繁 等 。工业 文 明 陷 入危 机虽 有 各 种 表 现 形 式 , 都是生 态危机 , 但 全球性 的生态危 机使人 类 面临 着前所未 有 的挑 战 。据 统计 , 占世界 人 口 2 % 的发 6 达 国家 , 仅消耗 着世 界 7% 以上 的能源 和 8% 以 不 5 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一个重要任务和总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目标。

在这个总要求下,我们需要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以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的协调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下面将从多个方面介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阶段和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核心,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同时,要坚持共同富裕的原则,缩小贫富差距,保障广大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加强创新驱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乡基础设施水平,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实质内容。

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权利。

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核心。

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和融合发展。

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保护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多样性。

五、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广大人民共同创造、共同享有的美好生活。

要推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加强社会公平正义建设,保障人民基本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见

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见

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见(环发〔2008〕12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副省级城市环境保护局: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以下意见:一、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生态文明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生态文明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

因此,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升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保障。

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但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耕地、淡水、森林、能源等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下降,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阻碍了我国可持续发展进程。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需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个战略阶段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发展阶段。

如果继续沿用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承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将难以完成。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必须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当前在生产和消费领域,还存在着向大自然过度索取自然资源、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现象,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破坏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与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与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与意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与意义生态文明是人类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而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积极成果,表征着人与自然关系的进步状态。

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结构和文明进程认识的拓展和深化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时,不仅提出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而且指出要“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思想。

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结构和文明进程认识的拓展和深化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文明与生态文明的概念和关系“文明”(或者“社会文明”)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范畴,是从社会实践的基点上提出的。

恩格斯曾经指出:“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一种社会品质”。

因此可以说,文明是一个与野蛮相对应的范畴,是指人类在能动地探索和改造世界(包括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社会实践中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全部积极成果,表征着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和开化状态。

“生态文明”由“生态”与“文明”两个词合成。

“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原意是指房屋、家庭,19世纪中叶以来具有了现代意义,主要是指自然界诸系统之间的交错复杂关系。

“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开化状态。

因此,一般来说,“生态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在改造自然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全部积极成果。

从狭义上说,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对应。

物质文明就是指人类在能动地探索和改造自然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全部物质成果,表现为物质生产力的进步与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政治文明就是指人类在能动地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全部政治成果,表现为人们政治理念的进步与政治制度的完善;精神文明就是指人类在能动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全部精神成果,表现为精神生产的进步与精神生活的满足和提高;生态文明就是指人类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积极成果,表现为人们的生态意识的增强、生态制度的完善和生态环境的改善等。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化的不断深入,环境问题日益突显,资源消耗和生态破坏的问题愈加严重。

生态文明不仅关系到经济的发展,也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后代的生存环境。

因此,加强生态文明的建设,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的概念生态文明是指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发展模式,是对自然、社会与经济进行综合协调发展的新理念。

它强调在发展的同时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反思和超越。

生态文明不仅包括生态环境的保护,还涵盖经济、社会及文化等多个方面。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模式。

而生态文明建设正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当前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加剧和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面前,社会各界都意识到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统筹协调。

第一,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推动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

合理使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可以避免资源浪费和无序开发,从而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比如,在农业生产中推广绿色种植模式,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可以有效保护水土资源,同时提高农作物产量。

第二,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

从空气质量到水源安全,再到生态景观,这些都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通过实施严格的环保政策和措施,减少环境污染,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使居民享受到更健康、更优美的生活环境。

第三,生态文明能够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在全球气候变化日益加剧的背景下,自然灾害频发。

通过加强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保护,可以增强自然对人类活动所产生冲击的承受能力。

例如,增加植被覆盖,建立湿地系统,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减轻洪涝灾害等问题。

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发展中的体现在经济发展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可以促进经济本身的发展,也能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

怎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

怎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

怎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

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

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推进水循环利用。

(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

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

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

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

(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

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社会学角度看,就是要构建社会结构各个层面的和谐,主要有:城乡结构的和谐、区域结构的和谐、社会阶层结构的和谐、就业结构的和谐、代际结构的和谐、人的发展与自然的和谐、价值观的和谐等。

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和谐相处的人际环境。

(一)社会发展首先取决于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推动整个社会发展。

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给社会发展创造了前提。

略论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

略论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

林 晓 芳
( 门市 行 政 学 院 , 福 建 厦 门 3 1 1 ) 厦 6 02

要 :生态文 明是人 类继工业 文明之后 更为 高级 的新型 文明形态 ,是指人 类遵循人 、 自然、社会和 谐发展这一 客观规律 而取得 的物
质 与精神成 果的总和 。建 设生 态文明 ,是 构建和 谐社会 的现 实基 础和首要任 务,是 构建社 会主 义和 谐社会 的基石 。
收稿 日期:2 0 - 2 2 修 回 日期 :2 0 — 1 2 0 7 1- 3 080— 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是由于我国走的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传统工业化模式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片面强调gdp增长盲目消耗资源破坏生态环境忽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引发了一系列生态问题生态的不和谐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维普资讯

并指 出 “ 设生态文 明,基本形成节约 能源 资源和保护 生态 建 环境的产业 结构、增长方式 、消 费模 式。”要 “ 生态 文明 使 观念 在全 社会 牢固树立 。”这 是我们党第 一次把建 设 “ 生态
文明”与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 的重大实践如此紧密地 结合在一
起,是我们党建设和谐社会理念 的一 次升华 ,充分体现 了生 态文 明对我国建设和谐和社会 的重大意义。

发 展过程 中 的一 种进步表 征 ,是人类 社会 处在不 同发 展阶 段 的一 系列 综 合性 进 步 、 合理 的状 态 。 自人 类 社会 诞 生 后, 曾出现 过许 多古文 明,例 如举世 闻名 的 巴比伦文 明、 古希 腊文 明和我 国的楼 兰古 国等 ,但 是它 们都在 繁荣和 辉 煌之 后走 向 了毁 灭 。造成 这些 古文 明 由盛 而衰 的根本 原因 是他 们在文 明的发展过程 中对 自然界 无序 的开发和 掠夺 , 造成 生态环 境 的破 坏 、恶化 ,从而使 局部 自然生 态系统 崩 溃 ,最终导致 这些 古文 明的衰落 ,甚 至毁灭 。所 以人类 只 有认 识 自然 ,适应 自然 ,并按 自然规 律改造 自然 ,且在 协 调与 自然相 互依存 关系 的过程 中 ,进 化 自身,推动 社会 的 进步,才称得上人类 的文 明。 在人 类 的文 明发 展史 中,人类 文 明经 历 了三种 形态 , 在 不 同文 明形态下人与 自然 的关 系有 不同的特 点。原始文 明 时代 ,人类对 自然 的认 识很少 ,人类只是使用 自身 的体 力和 利用天然 的 自然物 ,如利用石头、树枝等材料打制工具 ,从 动物和植物 中猎取和采摘食物 ,以维持 自身 的生存 。人类是 匍伏在 自然的脚下 ,基本上是被动地接受大 自然 的恩赐 。农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觉醒和国家的政策倡导,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

同时,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是人们追求的目标。

本文将就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展开探讨,以期为构建更美好的社会提供一些思考。

一、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和谐社会的重要性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积极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推动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相适应、相促进的一种发展模式。

而和谐社会是指社会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相互协调、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和谐共处的社会状态。

可以说,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是紧密相连、相互促进的。

首先,生态文明建设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生态环境的恶化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影响人们的生命健康和社会安定。

而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协同发展,使生态与经济的关系更加和谐,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保障人们的生活品质。

只有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社会才能实现和谐稳定的发展。

其次,和谐社会需要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基础。

和谐社会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追求可持续发展。

而生态文明建设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通过加强环境治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绿色发展,可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坚实的基础。

最后,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相辅相成。

生态文明建设旨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而和谐社会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

而和谐社会的形成又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和支持。

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共同推进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的互动关系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关系。

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为和谐社会提供了坚实的环境基础。

通过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可以为人们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构建和谐社会的几个主要着力点

构建和谐社会的几个主要着力点

构建和谐社会的几个主要着力点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在多个方面发力,从制度建设、社会治理、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积极探索和落实。

一、加强法治建设法治是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的基石。

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着力点之一是加强法治建设。

我们应积极培育和发展法治文化,提高全民法治素质,增强法律意识和公德意识。

同时,加大立法力度,完善法律法规,确保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权益。

提高司法公正性和效率,加强对法律的执行力度,建立健全法治监督体系,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二、推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我们应当坚持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同时,要注重推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的有机结合。

加大收入分配改革力度,缩小贫富差距,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权益。

加强财政和税收制度改革,确保公共资源的合理分配。

推进就业优先战略,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

通过经济发展解决社会矛盾,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三、加强社会治理能力社会治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我们要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完善社会管理机制。

建立多元共治的社会治理模式,发挥政府、市民、社会组织等多方主体的作用。

加强社会组织建设,推动社区自治,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加强公共安全管理,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全。

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提高社会公信力。

通过加强社会治理能力,实现社会治理的科学化、法治化、智能化,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四、推动文化教育发展文化教育是培养和谐社会新人的基础。

我们要加大文化建设力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推广普及艺术、体育、科技等各类文化活动,提高人民的精神文化素质。

重视教育公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机会,培养具有良好道德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新一代。

通过文化教育的发展,促进社会公民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的和谐进步。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V1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V1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V1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们逐渐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生态文明建设逐渐成为人们共同追求的目标。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主
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保护生态环境,尤其是土壤、水、大气等自然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通过推广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等环保措施,有助
于减缓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带来的破坏,使地球变得更加宜居。

2. 推进经济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有助于保护环境,同时也能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通过高效利用自然资源,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实施绿色能源等措施,
可以创造出更多就业岗位,提高产业效益,同时还能有效缓解环境压力。

3. 构建和谐社会
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带来更高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品质,进而推动社会和
谐稳定发展。

例如,减少大气污染让城市空气更加清新、提高饮用水
质量使百姓饮食更加安全健康,可以使人民身心健康,增强社会凝聚
力和文化自信心。

4. 助力全球治理
生态文明建设是全球治理最重要的议题之一,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环保大国,在全球治理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建设生态文明,除了可以为全球环境治理做出中国应有的贡献外,更可以借助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进体系来推进国际环保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

结语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不仅对于我们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同时也与人类未来的发展息息相关。

在生态方面采取切实措施和投入足够资源,绿色、低碳、环保将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主流方式,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随着人口的增长、资源的消耗以及环境污染的加剧,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

那么,什么是生态文明?它为我们的社会和环境带来了哪些意义?本文将探讨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并分析其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追求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首先要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防止生态系统的破坏,保护物种多样性。

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为人类提供持续的生产生活资源,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

这意味着在生产、消费、交通等各个领域,要加强节能减排,推广清洁能源的应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实施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可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化的速度,为地球提供一个更加可持续的生存环境。

三、推动生态文明产业发展,创造就业机会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环保行动,更是经济转型的机遇。

通过发展生态文明产业,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生态旅游、清洁能源、环境保护设备等诸多行业都可以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柱产业,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四、促进人文精神的提升,构建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通过建设生态文明,可以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构建和谐社会。

生态文明鼓励人们崇尚自然、尊重生命、保护生态环境,可以促进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形成,为社会的和谐稳定打下坚实基础。

五、参与全球生态治理,担当国际责任生态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国家范围的问题,更是全人类的共同挑战。

生态文明建设使得我国能够在国际层面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参与全球生态治理,担当国际责任。

中国积极推动全球气候变化谈判,倡导绿色发展,提供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为全球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贡献力量。

综上所述,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我们的社会和环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维护生态环境,保障人民健康。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已经严重影响了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存环境。

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民健康。

2.推动经济转型,促进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推动经济转型,从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的经济模式向低碳、环保、可持续的经济模式转变,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增强国际竞争力,提升国际形象。

生态文明建设是全球性的问题,中国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能够增强国际竞争力,提升国际形象,还能够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为了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包括:1.制定相关政策法规。

政策法规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需要制定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法规,包括环境保护法、资源利用法等,以保障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2.推动经济转型。

推动经济转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需要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等新型经济模式,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3.加强环境监管。

加强环境监管是保障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需要加强对企业和个人的环境监管,实现环境污染防治的有效管理。

4.推动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需要加大对环保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升环保技术水平。

综上所述,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代中国的重要任务,也是全球性的问题。

为了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推动经济转型,加强环境监管,推动科技创新等,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然而,人类追求物质利益而忽视生态环境,导致生态环境面临严峻形势。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人们必须加强对生态文明的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生态文明反映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状态,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摘要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在自然环境中的扩张,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价值和秩序为主旨,强调从维护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重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它将使我国真正步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健康发展的现代文明发展大道。

关键词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生态文明是指人类的主流价值取向和社会实践已能自觉地把自然生态效应(正效应和负效应)纳入一切社会经济活动之内。

它是社会文明在自然环境中的扩展,是一种比工业文明更进步更高级的文明形态。

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价值和秩序为主旨,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强调从维护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重视资源和生态有限的支撑力,重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其本质要求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而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性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命题。

2005年2月,胡锦涛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指出了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他还指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涵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和谐”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这三者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基础和自然条件。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是人类进行一切活动的物质基础。

因此,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的时候,必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选择一条既保持经济增长,又能保证生态平衡、资源永续利用的发展道路,改变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摒弃无视自然权利和存在的旧文明,转向一种尊重和关心自然的新文明——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发展。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摘要: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现代化产业模式转变的重要推动力。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严重挑战: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们的生态文明观念淡薄,一些地方政府官员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和谐社会下的生态文明建设,要从树立生态文明的价值观,贯彻生态文明的发展观,坚持生态文明的生产观,培养生态文明的消费观,建立生态文明的政绩观等方面努力。

生态文明观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21世纪的新体现,并蕴涵着系统的整体性方法论,可以应用到构建和谐社会中去。

关键词:生态文明,和谐社会,建设引言生态文明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它们互相包含且直接相通。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理想社会,其实质也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协调、共同发展,全面繁荣。

一.生态文明思想的发生与发展生态文明思想的渊源有三方面: 一是来自传统的和谐思想;二是对于生态与环境危机的反思;三是建设生态文明实践的总结。

学者们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整合中国与西方传统生态文明思想精华,综合各个新兴学科的科学内核,总结大量实践经验并上升为理论,产生了生态文明的理论体系,它包括生态安全观、生态生产力观、生态文明哲学观、价值观、伦理观、生态文明观的方法论、绿色人文精神等等。

其中特别强调生态文明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强调发展生态生产力在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中的决定性作用。

生态文明思想发端于生态与环境问题,它引发了人类对工业文明的反思,产生了可持续发展思想,进而产生了生态文明观并发展成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最终指导人们建立一种新的社会文明形态,以取代工业文明社会。

二.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是自然-人-社会复合体的和谐协调[1]。

生态文明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向度

生态文明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向度
有的三大文明理论体 系中。这是中国共产 逐渐发展壮大并最终成为人类文 明的主导 发展大会通过的{ 1 2 世纪议程》 更是高度 , 党 对 马 克 思 主 义 社 会 建 设 理 论 的 一 次 重 因素时 , 人类文 明也就实现 了从工业 文明 凝结了当代人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认识 。 大创 新 , 中国社会处 于体制转 轨 、 会 向生 态 文 明 的 过 渡 。 是 社 转 型这一特 殊历史 时期经 济社会 发展 的 在 国际保护 环境 精神的鼓舞下 , 我国
和谐社会
臻 场经济 管 ̄2 0 . 农 0 86
生态 文 明 构 建和谐社会 的
价值 向度

明发展 的必 由之路 。
尹学朋
为 摘 要 : 态 文 明是 全 面 建设 小 康 社 会 的 重 生 态 化 ) 主 要 特 征 的文 明形 态 。 生 态 文 众性活动上升到了政府行为。伴随着人们 生
的文 明形态 , 是指人类 以平 等的心态调整 境问题达成共识 , 可持续发展 的思想 随之
人和 自然的关 系、 尊重 自然的尊严 , 自然 形成。18 与 9 3年 1 月 , 1 联合 国成立 了世界环 建立起 和谐 、 亲密 的关 系。其特征就是较 境与发展委员会 ,9 7年该委员会在 其长 18
西 方 的工 业 文 明从 其 产 生 的时 候 起 就 也相继通过了一 系列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必然要求 ,同时也是落 实科学发展观 , 实 因其 弊端而成为许 多思想家反思和批评的 的重要 文件 , 《 如 中国 2 1世纪议程》 19 (9 4 现全面建设 小康社 会奋 斗 目标 的必 然要 对象 。卢梭 曾对使工业文 明过分膨胀的工 年 )《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2 o ) (o o年 、

生态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

生态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

治文 明 精神文 明 还 有生 态文 明





已 经 无 法 处 理 当 代 人 和 自然 的 关

代 中国所 构建 的和 谐社 会就 是 全面

系 说 明 工 业 文 明时 代 已 经 走 向衰 落

整 体 长 期 和 持 久 的和 谐 社 会 既 要 追

即将 被 新 的生 机 勃勃 的生 态 文 明所 取


各 种 文 明 所 赖 以 依 靠 的 自然 基 础
生 态 文 明 的基 础




种 全 新 的文 明 形 态 高 扬 的

只 有从 理 念 上 确 立

是 人 与 自然 友 好 型 互 馈 型 共 赢 型 的
、 、
物质文 明 精神文 明 政治文 明和 生 态
文明 四位


理念

追 求 的 是 人 与 自然 协 调 和 谐 的 是 人 类 在 处 理 自 身 与 自然 的 关
维普资讯


● ●● ●
i
±
— —

_
●● ●
0
i




=

0

。 。

■●
0






:‘ =
. .
i

j
i
0








2






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标语(10篇)

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标语(10篇)

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标语(10篇)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标语11、建设生态市,推进生态文明。

2、生态兴则文明兴。

3、发展生态经济,构建生态社会。

4、发展为要,环境优先。

5、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6、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

7、生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抓生态就是抓发展。

8、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西昌生态城市。

9、携手打造生态市,共建和谐新家园。

10、手拉手创建生态市,心连心关爱新家园。

11、生态经济立市,绿色产业富民。

12、保护生态手牵手,生态文明心连心。

13、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家园。

14、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生态环境。

15、农业原生态、工业可循环、服务业可持续。

16、发展生态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

17、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碧水蓝天。

18、保护环境是责任,建设生态是美德。

19、山水相连你我他,生态市建设靠大家。

20、打造优美环境,共享碧水蓝天。

21、美化生态家园,家庭生活美满。

22、优化人居环境,共建绿色社区。

23、家家生态好风光,人人幸福保安康。

24、优化生态园林路,幸福走进千万户。

25、保护生态功在千秋,美化环境造福后代。

26、绿化美化生态化,人美景美家乡美。

27、保护生态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28、重环保,建家园,男女老少齐动员。

29、环境美,风气正,和谐生活就是顺。

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标语21、地球我的家,环保靠大家2、弘扬生态文明建设美丽桂东3、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4、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5、建设生态市,推进生态文明。

6、弘扬军规精神,建设美丽桂东7、打造优美环境,共享碧水蓝天8、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9、生态经济立县,绿色产业富民10、继承优良传统,厉行勤俭节约11、优化人居环境,共建绿色社区。

12、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生态环境。

13、保护生态环境,争当环保主人。

14、保护生态环境,创造秀美实小。

15、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家园。

16、保护生态环境,播下文明种子。

17、保护生态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构建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建设途径

构建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建设途径

构建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建设途径【摘要】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和重要特征。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人与自然的和解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种矛盾就自然地消失了,也并不能自然而然地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

实现这种和谐,还需要人们自觉探索和把握自然、社会的发展规律,牢固树立尊重自然和坚持科学发展的思想,一方面转变发展观念和发展方式,另一方面对与传统发展方式相联的社会体制实行变革。

【关键词】生态文明;和谐社会;途径一、转变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马克思的物质循环观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最基本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而当今我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正是这个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观的题中之义。

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是人类对难以为继的传统经济发展不可持续性反思后的创新,首先是对于人与自然发展关系重新认识的理论创新结果。

有的学者说得好:“更为重要的乃是创造一种将人类与自然界融合在一起的视野,从而确立一种新的生态观念。

而这种新生态观念显然必须以与外界自然的终极同一性为其基本内核。

”①因此循环经济的理念与实践,正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的体现,是克服了传统经济理论把人与自然、生态与经济人为割裂与对立的根本弊端,把整个经济系统看成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使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生态经济有机整体。

这在经济系统运行与发展中,表现为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并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观念转化为相应的运行机制。

二、建构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很明显,发展循环经济能够降低国民经济整体运行成本,提高国民经济整体运行效率,实现国民经济整体长期持续发展,从而对国家、社会、企业、公民等都有巨大长期利益的。

但是,在竞争性的市场环境中,存在着“劣币驱逐良币”的自发机制,存在着外部性和搭便车的经济规律,这是市场失灵的领域,是需要制度规范和政策调控的领域。

对微观经济主体而言,如果没有法律和政策的约束和激励,实践循环经济者的中短期效益将比不实践循环经济者差,实践经济的有效主体,包括企业、消费者乃至管理者的成本将高于不实践者。

建设和谐社会的路径和方法

建设和谐社会的路径和方法

建设和谐社会的路径和方法建设和谐社会的路径和方法和谐社会是指经济、社会、政治、生态等多个领域的和谐统一,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趋势。

如何走向和谐社会呢?一、开展全方位的社会建设1.经济建设经济建设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要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加强高端产业引领,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

此外,要保障基本民生,解决贫困问题,落实“共同富裕”目标,促进社会资源的公平调配。

2.文化建设文化建设是培育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

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中外文化交流,发展新时代新文化,培养全民的审美和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全社会文明素质。

3.环境建设环境建设是促进和谐社会的必要环境。

要坚持绿色发展,治理污染,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

同时,要增强生态文明意识,全民参与生态保护,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保障1.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基层民主制度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要落实“六个代表”要求,推动乡村自治,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居民代表大会、村民委员会等基层民主组织的作用,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

2.多元化的信访工作体系建设构建多元化信访体系,可以有效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推进社会和谐发展。

要加强公正司法,强化人民调解,加强对权益保护和宣传的力度,提高信访工作的效率和社会公信力。

三、促进和谐社会的观念认识1.强化公共文化建设公共文化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打造地域文化、创意文化、数字文化等特色文化,引导人民群众接受先进文化理念,培养国家复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实现文化共享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

2.教育推动和谐社会的实现教育能够有效地推动和谐社会的实现。

要加强教育教学,培养具有扎实基础、全面素质和民族精神的人才,强化职业教育,使劳动者获得更多就业技能,增强自我价值实现的能力。

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也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

只有通过全方位的社会建设,构建制度保障,促进观念认识的不断提升,才能实现和谐社会的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标语(精选100句)

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标语(精选100句)

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标语(精选100句)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所以保护好它的生态环境是我们每个人必须要做的,如果我们不爱护生态环境,那么最后的后果只能由我们自己来承担了。

那么你都知道哪些关于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标语呢?下面由小编为大家带来“ 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标语”,希望大家喜欢。

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标语(1-20)1. 建设绿色长廊,构筑生态屏障。

2. 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

3. 青山绿水蓝天,共创生态文明。

4. 不负绿水青山,方得金山银山。

5.保护人类环境营造绿色家园。

6. 保护戈壁植被,防止沙尘污染,保护大气环境。

7. 倡导绿色生活,共建生态文明。

8. 创建省级生态县,建设和谐好家园。

9. 争做环保使者,共创生态文明。

10. 加快林业发展,建设生态庆阳。

11. 加快生态县创建,优化家园环境。

12. 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13. 打造绿色生态林场,构建富裕和谐关帝。

14. 建设生态文化,塑造生态文明。

15. 创生态家园,建美好家园。

16. 人人为环保、环保为人人。

17. 节约能源,人人有责!18. 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

19. 立足自然生态景观,创造优美人居环境。

20. 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构建和谐社会。

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标语(21-40)21. 保护生态环境,播下文明种子。

22.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家园。

23.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爱护自己。

24. 种一棵树,就像给校园一份礼物。

25. 万人齐参与,共建绿色生命树。

26. 不要让白色的面纱罩在我绿色的笑颜上。

27. 打造绿色生态林场,构建富裕和谐关帝。

28. 农业原生态、工业可循环、服务业可持续。

29. 强化森林资源管理,提高生态安全意识。

30. 投身生态林业建设,共谱生态文明篇章。

31. 坚持以生态系统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32. 坚持以生态系统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33. 弘扬生态文明,共建绿色常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是对我国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进行检省后的一种明智选择,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需要全社会通力协作和持续推进。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明了何为生态文明、如何建设生态文明等问题。

基于此,本期学术笔谈特组织刊发三篇有关生态文明的文章,以期对生态文明研究和生态文明知识的普及有所助益。

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创造新的生态文化与环境协同共进、和谐发展的社会文明形态,是人类摒弃了农业文明阶段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工业文明阶段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与支撑文明的环境高度和谐的文明,是高效的循环经济、社会公正、生态和谐相统一的新型社会。

在生态文明社会,人人享有生态民主、生态福利、生态公正、生态正义和生态义务,社会能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保障。

生态的科学内涵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E.海克尔最先把“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命名为生态学。

生态学概念的提出虽然只有100多年的历史,但它是一门充满朝气的科学。

生态学作为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休戚相关。

特别是近50年来,随着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胁迫效应的增加,人口、环境、资源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生态问题成为当今世界重要的全球性问题。

人们用生态学的观点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用生态学的方法来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形成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用生态学的观点重新审视环境和环境资源的价值,产生了新的生态价值观;用生态学的观念来总结人与产生文明和支撑文明的环境之间的关系,诞生了新的生态文明史观。

环境的内涵已从过去的物理环境发展到今天的自然与社会的综合环境。

生态理念进入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新的生态经济观、生态文化观和生态政治观。

生态学思维也进入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人们反思早期工业化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应用清洁生产方法和生态产业模式去发展生产、保护环境;人们开始抛弃那种高投入、高消费、高环境影响的生态不道德的生活方式,提倡低投入、适度消费、低环境影响的绿色生活。

生态学进入伦理学领域,产生了新的生态伦理学。

人们有了新的伦理道德准则,有了对待自然、对待环境的道德规范,认识到人只是地球生态系统这个复杂的食物网中的一个网点。

随着生态学成为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生态”二字有了更深刻的含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生态是一种竞争、共生、再生、自生的生存发展机制;生态是一种追求时间、空间、数量、结构和秩序的持续与和谐的系统整合功能;生态是一种保育生存环境、发展生产力的战略举措;生态是技术、体制、文化领域里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生态是一种追求人类社会不断进化与完善的可持续发展过程。

文明与支撑文明的环境研究生态文明,首先要研究文明和支撑文明的环境的关系。

因为文化是人类对环境的社会生态适应,而文明是某一地域文化对环境社会生态适应的全过程,也可以理解为文化的地理、时间、空间的三维进程。

探讨文明与支撑文明环境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某一地区的社会文化与环境组成一个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自然—社会—文化生态系统,文明则是自然—社会—文化生态系统的一种动态平衡的时空状态。

在自然—社会—文化生态系统中,人类通过文化对环境产生生态适应,并达到一种动态平衡,而文明则是某一文化对环境的社会生态适应的全过程。

当支撑某一文明的环境发生变迁,人类可以通过文化的进步和更新、主要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进步来适应新的环境,这样,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文明得到延续和发展。

反之,当原有的文化已经不能适应变化的环境,并且缺乏进步和更新时,就会产生生态破坏和生态危机。

当变化了的环境遭到彻底破坏,已经支撑不了这一地区的文明的时候,文明便衰亡了。

许多历史学家把文明消亡的原因归结为战争和统治者的荒淫,而很少注意到与文明相依存的生态环境。

实际上,文明是人类在保持与环境平衡的前提下不断进步的一种状态。

古代的战争往往以争夺土地和土地上丰厚的自然资源为目的,战争不可能把一个辉煌的文明全部销毁。

只要支撑文明的自然资源还存在,文明就只是统治者或统治民族的更替、朝代的变迁而已。

而真正使一个古代文明彻底消亡的原因,是支撑这个文明的自然资源的彻底破坏。

当然,战争和其他方面的因素可以加速自然资源的耗尽。

因此,建设支撑文明的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任务。

用生态文化构建生态文明人作为生物的人和社会的人,既具有生物生态属性又具有社会生态属性。

人类之所以成为世界最广布的一个生物种,就因为人类具有文化。

作为生物的人,人对环境的社会生态适应形成了不同的文化。

由于环境的多样化。

人类的文化也是多样化的。

环境与文化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在人类对地球环境的生态适应过程中,人类创造文化来适应自己的生存环境,发展文化与促进文化的进化来适应变化的环境。

随着人口、环境、资源问题的尖锐化,为了使环境朝着有利于人类文明进化的方向发展,人类必须调整自己的文化来修复由于旧文化的不适应而造成的环境退化,创造新的文化来与环境协同共进、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是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文化,也是人类建设生态文明的先进文化。

用生态文化构建生态文明,既要建设物质生态文明,也要建设精神生态文明,更要建设政治生态文明。

同时,要注重中华生态文化传统的弘扬。

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物质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

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于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以人为本,以人力资本为主要驱动力,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生态产业是物质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

同时,为了保证社会的可持续性,需要认真管理人类生态系统,保证社会生态系统的各项生态服务功能的健全,并保障人类生态系统的健康。

人类生态系统健康的指标包括人类生态系统活力的保持,使人类生态系统具有正常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以及系统遭遇各种自然灾害时的恢复能力;人类生态系统的产品提供、调节文化功能和支持功能等诸多服务功能的维持以及人类健康的保证。

物质生态文明建设要以清洁生产为核心,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倡导扣除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绿色GDP理念,实现“循环、共生、稳生”的生态产业蓬勃发展。

精神生态文明建设应当以生态教育为核心,必须坚持把生态教育作为全民教育、全程教育和终生教育,把生态意识上升为全民意识和全球意识,倡导生态伦理和生态行为,提倡生态善美观、生态良心、生态正义和生态义务。

生态社会和生态社会风气是构建和谐生态文明社会的重要任务。

在精神生态文明的建设中,要充分发挥生态文化对人们思想的引导和启发作用。

要摒弃过度消费和用后即扔的不良习惯,培养节能环保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

只有人民具备了生态道德和生态行为,只有全民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构建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才会实现。

政治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要保证社会生态系统生态功能的健全、生态系统健康和社会中人群的健康,保证人人享有生态福利和生态公正,就必须建设政治生态文明。

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形成科学的生态政治空气,制定出适合自己国情的保护环境政策、法律、法规。

而环境政策是保护环境的大政方针,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环境立法和环境管理,也直接关系到整体环境状况。

这其中,要特别注意政治生态文明建设中干部的决定因素,一定要强调干部的生态意识和绿色GDP意识。

要推进生态民主进程,强调人人拥有生态环境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享有清洁的空气、洁净的水和所有绿色福利的权利,并把生态补偿机制引入人权概念之中。

必须看到,生态政策具有前瞻性和远见性,生态政策如果失误,造成的后果往往是巨大的。

因此,制定正确的生态政策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同时,还应该看到,我国的环境立法和执法的距离相距甚远,不能把问题都归咎于法制不健全,应该在健全法制的同时,花大力气缩小立法和执法的距离。

生态政策的制定还要注意国家抵御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应急能力,建立有效的应急系统。

建设生态文明,要注重弘扬我国博大精深的生态文化传统。

在中国的古典哲学里,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智慧。

中国的传统哲学主张“天人合一”。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就讨论“天人关系”问题。

孔子提倡“天命论”,认为自然——天命是不可抗拒的;老子主张“见素抱朴”,回归自然;庄子主张“不以心损道,无以人灭天”,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孟子认为“知其性则知天矣”;荀子虽然强调“明于天人之分”,但也承认天人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总的来说,“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就是主张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

我国56个民族,都有热爱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化传统。

我们需要对这些优秀文化传统进行政策引导,通过乡规民约和生态教育对它们加以保护和传承,因为这些文化传统正是我国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的根。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略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表现,是天人关系的文明,涉及体制文明、认知文明、物态文明和心态文明,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面对全球生态安全和区域生态健康的挑战,生态文明的振兴和生态知识的普及已刻不容缓。

本文试图从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出发,探讨如何在调节人文生态和自然生态关系中系统推进认知、体制、物态和心态范畴的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学与认知文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文明是人类在认识、感悟和品味自然,保护、改造和管理环境过程中,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所积累的知识、技术、经验和系统方法在社会上的普及、宣传效果、观念意识的升华和风尚习俗的进步,包括生态哲学、生态科学、生态工学和生态美学。

生态是辩证的:和谐而不均衡,开拓而不耗竭,适应而不保守,循环而不回归。

生态学是个体和整体、有和无、形和神、生和灭、分和整之间关系的学问。

生态学的核心是处理生态系统中的复杂关系。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理念基础上的生态整合观,是有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体内部关系的系统观。

生态科学是研究包括人在内的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系统科学。

19世纪的博物学、进化论以及20世纪的人类生态学与生物控制论奠定了生态科学发展的理论基础。

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态科学,包括自然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前者有动物、植物、微生物生态学,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景观生态学,还有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如草原、湿地、森林、农田、海洋、流域生态系统的生态学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