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部真菌感染地实验的室诊断

合集下载

ICU内真菌感染的诊治

ICU内真菌感染的诊治

血清学检测
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真菌特异性抗 体,有助于诊断深部真菌感染,尤其 在临床症状不典型时。
新型治疗方法
1 2
抗真菌药物
新型抗真菌药物如棘白菌素类、三唑类等,能够 更有效地杀灭或抑制真菌生长,提高治愈率。
免疫治疗
通过调节患者的免疫系统,增强其对真菌的抵抗 力,如使用免疫调节剂或激活NK细胞等。
预防措施
针对该病例,应采取哪些预防措施以降低icu内真菌感染的发生率。
06 结论和展望
研究结论
通过对ICU内真菌感染的诊治研 究,发现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 于提高治愈率和降低死亡率至关
重要。
血液和呼吸道是真菌感染的主要 部位,而白色念珠菌是最常见的
病原体。
针对不同病原体和感染部位,选 择合适的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
对ICU内的环境进行定期 消毒,减少空气中的真菌 含量,防止患者吸入感染。
05 案例分析和经验分享
典型病例介绍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 病等。
症状表现
患者入院时的症状、体征 及实验室检查异常。
诊断过程
如何确诊为真菌感染的过 程,包括微生物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等。
诊治过程和效果
治疗措施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传播途径
ICU内真菌感染主要通过接触传播, 如医务人员手部、医疗器械等。
临床表现和诊断
临床表现
ICU内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多样,与感染部位和病原体类型有 关,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
诊断方法
确诊ICU内真菌感染需要进行病原学检查,包括血液、痰液、 尿液等标本的真菌培养和鉴定。同时,还需排除其他可能的 感染源,结合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诊断。

真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真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约有高达50%的播散性念珠菌病患者血培养呈阴性,通常是在死亡后解剖才被诊断出来。
约有高达85%的播散性念珠菌病患者无法获得及时和正确的诊断,并给予适当的抗真菌药物治疗。
病情恶化快
Nolla-Salas J, Sitges-Serra A, Leon-Gil C, et al. Intensive Care Med 1997;23:23-30
肝脾念珠菌病
由门脉循环引起
系统性念珠菌病
由胃肠道播散
白念珠菌 热带念珠菌 光滑念珠菌 克柔念珠菌
白念珠菌
念珠菌血症菌种分布 (1992-2003)
% of Isolates by Year(no.tested) 1992 1995 1997 1999 2001 2003 Species (235) (332) (413) (320) (2770) (1715) Candida albicans 44.3 53.3 54.0 54.7 59.8 65.1 Candida glabreta 16.6 20.5 15.3 15.3 16.4 14.2 Candida parapsilosi 21.7 9.0 18.9 10.3 10.7 9.3 Candida tropicalis 11.9 11.4 7.0 11.9 7.9 6.9 Candida krusei 2.6 4.2 1.7 2.8 2.7 2.7 Candida lusitaniae 2.1 0.6 0.0 2.2 1.3 0.4 Candida guilliermondii 0.4 0.4 1.9 0.9 0.6 0.3
现状
病原体:白色念珠菌为第一位,但有下降趋势;非白念珠菌增加(其中热带第一位,克柔、近平滑增加)
途径:内源性为主(正常菌群)

真菌感染实验室检测课件

真菌感染实验室检测课件

5.1
1988~1992
Grool A, et al. Trends in the postmortern epidemlology of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at a university hospital. [J]. J Infect, 1996, 33(1): 23.
2012年度2年临床送检培养标本39503份
分离7101株细菌,其中:


革兰阳性菌 革兰阴性菌 真菌
革兰阳性菌2156株,占30%
革兰阴性菌4513株,占65%
5% 30%


念珠菌313株, 占5%
丝状真菌26株
65%
念珠菌分布
菌名
白色念珠菌 热带念珠菌 119 56
真菌感染的实验室 诊断
主要内容
侵袭性真菌感染现状 真菌感染检测方法 非培养方法诊断真菌感染 真菌的药敏试验及临床价值讨论

真菌 Fungi

需氧、有真正细胞核、 不含叶绿素 寄生或腐生 有性或无性繁殖 真核生物 生态系统的“秃鹫” 据估计自然界中真菌 约有150万种 约有300余种可导致人 类疾病
MIC(ug/ml)
S SDD I R
氟康唑
伊曲康唑* 氟胞嘧啶 伏立康唑*
<=8
<0.125 <=4 <=1
16-32
0.25-0.5 2
8-16 -
>=64
>1 >32 >=4
侵袭性念珠菌病总结

免疫受损患者最易受累的致命性真菌感染
镜检、培养、组织病理学等传统检查方法 仍是诊断的金标准,但也有其局限性,如 血培养阳性率仅50%左右 近来,Realtime-PCR等技术在侵袭性念珠 菌病早期诊断方面很有发展潜力

真菌感染与实验室诊断进展 李若瑜PPT课件

真菌感染与实验室诊断进展 李若瑜PPT课件
组织。通过血液或淋巴管引起的广泛播散 少见,通常只发生在全身衰竭的宿主。
皮下真菌病—往往经过外伤发病
孢子丝菌病
着色芽生菌病
着色芽生菌病—直接镜检
“Sclerotic body”
系统性真菌病
• 常起源于肺,可以播散到全身许多器官。 • 常通过吸入致病菌孢子而获得,其致病
菌腐生于土壤或腐败有机物中,或作为 植物致病菌。 • 病原体可分为两组:真正的致病菌和条 件致病菌。
重要致病菌流行病学监测和控制(SCOPE)计划 1995-1998
排名 1 2 3
4
5 6 7 8 9 10
病原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肠球菌属
念珠菌属
大肠埃希菌 克雷伯菌属 肠杆菌属 铜绿假单胞菌 锯杆菌属 链球菌属
数量
3908 1928 1354
934
700 662 557 542 177 173
Miyazaki, J Clin Micro 33:3115, ‘95)
– 隐球菌细胞壁为alpha-葡聚糖,故为阴性
• 阳性结果只能代表存在侵袭性真菌感染,不 能确定种类
• 假阳性:
–纱布,某些血液透析的滤过器等
侵袭性真菌感染中葡聚糖检测
AML, MDS Receiving antifungal prophylaxis
c3o1n0.5troNl osrum2baljsects2.5
Clin Infect Dis 2004;39:199-205.
Cut off 60 pg/ml
3
检测曲霉半乳甘露聚糖抗原的 EIA 方法(Platelia)
能够引起人类感染的真菌约有300余种,分为 病原真菌和条件性致病真菌两类。

深部真菌感染诊断与治疗现状及进展

深部真菌感染诊断与治疗现状及进展
双相真菌感染
医学ppt
6
真菌感染现状
发病率高(占院感5-10%) 死亡率高(IC50% ;IA70~90%) 病情恶化快:
念珠菌血症 诊断后亡率40%
临床、实验室诊断率低
85%的IC无法获得及时诊断及治疗。 50%的IC血培养呈阴性,尸检诊断。
“两高、两低、一快”
医学ppt
7
Can we do better?
CCI≥ 0.5
口咽/直肠拭子≥102;胃液/尿/痰≥105
Pittet D, er al. Ann Surg. 1994 220: 751-758 Piarroux R, et al. CCM. 2004; 32: 2443-2449
真菌评分(Candida Score )
TPN、手术 、 多部位定植各1分;严重感染2分
用于疾病动态监测, 但不能用于早期诊断
中华内科杂志 2006,45(8)∶ 697
医学ppt
22
Time Axis of Methods for Detection of PA
CT positive
PCR
GM
chest X-ray
ß-glucan
culture histology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药物:特治星、安灭菌、氨苄西林、青霉素 真菌:青霉菌、交链包属、拟青霉菌交叉反应 宿主:新生儿肠道内的菌群(双岐杆菌属) 分子表面基团:双歧杆菌脂多糖、隐球菌
医学ppt
25
建议: 阴性不能排除IA;阳性应再次测定; 高危者1周监测2次
临床应用:Sandwich ELISA (Platelia) 2002年EORTC/MSG推荐作为IA诊断标准之一 2003年5月FDA批准用于癌症患者IA的临床诊断

真菌感染实验室诊断技术进展

真菌感染实验室诊断技术进展
者 的增加 , 侵袭性真菌感染( i n v a s i v e f u n g a l i n f e c t i o n , I 1 7 I ) 逐年增 多, 严重威 胁患者的生命 。据 国外 资料报道 , 艾滋病患者在其病 程 中患真菌感染 的可能性为 9 0 %, 真菌感染是艾 滋患者 的主要 死亡原 因, 而我国 H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I V阳性人群特别是西南地 区正 以每年 3 0 %
的实验室有能力开展此项技术。
2 快 速 培 养 鉴 定 方 法
直接显微 镜检查和病原体培养特别是 血培养方 法仍然是临 床检测真菌血症的金标 准。但 由于很 多病原体 直接镜 检检出率 不高 , 病原体 培养需要 时间长 , 使危重患者的诊 断治疗存在一定 的延时性 , 而且这些常规技 术常 常受到检验 人员 的技术熟 练程 度和标本的采集方法 、 部位 和采集 时机等诸多 主观 因素 的影 响 , 有时不能够得到客观 的阳性 结果 , 常常延误 了患 者的最 佳治疗
( 2 0 1 3—1 0—0 9 收稿 ) ( 岳静 玲 编辑 ) 病学分册 , 1 9 9 9 , 2 5 ( 4 ): 2 2 6
[ 2 ] 孟样光 , 李
智, 王先猛 , 等. 银屑病 局部治疗 和遗传 药理学 的关

系[ J ] .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 2 0 1 2, 1 7( 1 O ): 1 1 7 9

3 6.
河北联 合大学学报 ( 医学版) 2 0 1 4年 1 月第 1 6卷第 1 期
J o u n r a l o f H e b e i U n i t e d U n i v e r s i t y ( H e a l t h S c i e n c e s ) 2 0 1 4 J a n . 1 6 ( 1 )

真菌感染的常规检验方法

真菌感染的常规检验方法

真菌感染的常规检验方法真菌的临床实验室检查一般包括标本采集、直接镜检、染色镜检、分离培养、生化反应及免疫学试验等。

以直接镜检和分离培养最重要。

1标本采集不同真菌感染应采用不同的临床标本。

浅部真菌感染可以采集毛发、皮屑、指(趾)甲、痂等,标本在分离前常先用75%的乙醇消毒。

深部真菌感染的检查可取痰、尿液、口腔或阴道分泌物、脑脊液、各种穿刺液和活检组织等。

采集标本时应注意无菌操作。

采集标本后应及时转运至实验室进行检查,一般不超过1~2h,以免标本变质污染。

标本须在用药前采集,对已用药者则需停药一段时间后再采集标本。

2检查方法2.1 直接检查法直接镜检是最简单也是很有价值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其优点在于简便、快速,无菌部位的阳性结果可直接确定真菌感染。

但是,除了少数真菌外,多数不能确定其种类。

由于阳性率较低,阴性结果亦不能排除诊断,有时需反复检查或做其他方法检查以进一步确定。

直接镜检对于浅表和皮下真菌感染最有帮助。

2.1.1 不染色标本检查取皮屑、毛发、指(趾)甲屑等标本置于载玻片中央,滴加100~200g/L KOH溶液1~2滴,以盖玻片覆盖后在火焰上微微加热,使组织或角质溶解、透明后,先于低倍镜检查有无真菌菌丝或孢子,再以高倍镜检查其特征,可初步诊断真菌感染。

2.1.2 染色标本检查有些真菌如深部真菌需要染色后才能更清楚地观察,常用的染色方法如下。

(1)革兰染色法:多用于白假丝酵母菌、孢子丝菌和新近感染的组织胞浆菌等。

所有真菌均为革兰阳性。

(2)乳酸酚棉蓝染色法:取标本于载玻片上,滴加染液,加上盖玻片后于镜下观察,真菌被染成蓝色。

该法适用于各种真菌的直接检查,培养物涂片检查及小培养标本保存等。

(3)荧光染色法:用0.1%吖啶橙对标本涂片和组织切片进行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白假丝酵母菌、皮炎芽生菌、球孢子菌为黄绿色,新型隐球菌、鼻孢子菌为红色,组织胞浆菌为红黄色,曲霉菌为绿色。

2.2 分离培养法真菌培养是目前鉴定真菌的唯一方法。

皮肤真菌感染诊断与治疗PPT

皮肤真菌感染诊断与治疗PPT

复发后应及时就医, 进行再次治疗,避 免病情加重
皮肤炎症:红肿、瘙痒、疼痛等 皮肤感染:细菌、病毒等感染 皮肤病变:色素沉着、疤痕等 皮肤功能障碍:汗腺、皮脂腺等功能受损
感染部位:不同部 位的感染预后不同
感染程度:轻度、 中度、重度感染预 后不同
治疗方法:药物治 疗、手术治疗等不 同治疗方法的预后 不同
患者年龄、性别、 体质等个体差异也 会影响预后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避免接触潮湿、 阴暗的环境,保 持室内通风干燥
抗真菌药 物:如氟 康唑、伊 曲康唑等
外用抗真 菌药物: 如咪康唑、 克霉唑等
口服抗真 菌药物: 如氟康唑、 伊曲康唑 等
局部治疗: 如外用抗 真菌药物、 紫外线照 射等
避免接触 真菌:如 避免接触 宠物、避 免接触潮 湿环境等
提高免疫 力:如加 强锻炼、 保持良好 的生活习 惯等
避免接触宠物的毛发 和皮肤,避免接触宠
物的粪便和尿液
避免长时间待在潮湿、 闷热的环境中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 避免过度摄入糖分和
油脂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定期进行皮肤检查, 及时发现并治疗皮肤
问题
避免与患有皮肤 真菌感染的人直 接接触
避免使用公共物 品,如毛巾、浴 巾等
避免接触宠物, 特别是患有皮肤 真菌感染的宠物
皮肤真菌感染的预 防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充足的睡眠、合理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避免接触可能引起皮肤真菌感染的物品,如公共浴室、游泳池等 定期进行皮肤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皮肤问题
保持皮肤清洁,避免 过度清洁
勤洗手,保持手部卫 生
避免与他人共用毛巾、 浴巾等个人用品

儿童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儿童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抗真菌药物治疗靶位
抑制细胞膜功能: Amphotericin B 抑制细胞壁合成: Echinocandins
抑制麦角固醇合成 : Azoles
抗真菌治疗机制
影响细胞膜多烯类 (两性霉素等) 影响细胞壁合成 棘白菌素类 Caspofungio等
影响核酸合成 5氟胞嘧啶 影响甘露糖蛋白 帕地霉素


这类药物对多种念珠菌、曲霉菌及卡氏肺囊虫有效。 对新性隐球菌无效
抗真菌药物50+年
药物数量 14 12 10 8 6 4 2 0
L-AmB ABCD ABLC
特比萘芬
5-FC
酮康唑 咪康唑
伊曲康唑 氟康唑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常用抗真菌药的药动学参数
可选药物 氟康唑 伊曲康唑,伏立康唑 多西环素,头孢曲松 克林霉素、红霉素 米诺环素 氟康唑


⑻ 球孢子菌
⑼ 皮炎芽生菌 ⑽ 暗色真菌 ⑾ 孢子丝菌属
两性霉素B脂
两性霉素B脂 酮康唑 伊曲康唑
酮康唑,氟康唑
伊曲康唑,氟康唑 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 碘化钾,氟康唑

注:氟胞嘧啶不宜单用
差异>5%的不良事件不良事件
抗真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②作用于真菌细胞壁的抗真菌药物,如棘白菌素 类药物,它主要抑制真菌细胞壁的生物合成,通过抑 制真菌葡聚糖1,3-β-D-合成酶达到抗真菌的效果 ③作用于真菌细胞核酸合成的抗真菌药物,即氟 胞嘧啶,其作用机制是药物进入真菌细胞内,在胞嘧 啶脱氨酶或鸟苷磷酸核糖转移酶的作用下,转换为尿 嘧啶,从而抑制真菌RNA、DNA及蛋白的合成

原发性儿童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

原发性儿童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

原发性儿童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李志刚;张定国;陈仁贵【期刊名称】《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04(024)010【摘要】目的分析自1994年至2002年间,13例患儿包括白念珠菌肝脓肿和慢性皮肤粘膜念珠菌病、隐球菌脑膜炎和皮肤淋巴结感染、孢子丝菌病等儿童原发性深部真菌感染,探讨采用二性霉素B、伊曲康唑、氟康唑等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3例患儿均为临床和真菌学确诊,真菌镜检和真菌培养阳性并鉴定到种.隐球菌性脑膜炎患儿采用二性霉素B或静脉滴注,结合自身脑脊液稀释的二性霉素B鞘内注射.其他患儿分别给予伊曲康唑口服、10%碘化钾口服、二性霉素B脂质体静滴.治疗前后患者均检查肝肾功、血常规和尿常规.结果13例患儿经治疗后治愈8例、显效4例、有效1例,有效率为92.3%.所有患儿治疗后均未见肝肾功能、血尿常规的明显变化.二性霉素B和二性霉素脂质体治疗的患儿出现低热、肌肉颤抖、低血钾等.其他治疗的患儿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深部真菌感染患儿,可根据年龄和病情、深部真菌感染菌株不同,分别给予二性霉素B、二性霉素脂质体、伊曲康唑等治疗,安全性好,疗效可靠.【总页数】4页(P848-850,873)【作者】李志刚;张定国;陈仁贵【作者单位】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新华医院皮肤科,上海,200092;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新华医院皮肤科,上海,200092;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新华医院皮肤科,上海,20009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56.6【相关文献】1.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检测在儿童深部真菌感染中的早期诊断价值 [J], 汤昱;靳秀红;王琪;梁利红2.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儿童深部真菌感染诊断的临床研究 [J], 李波3.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检测在儿童深部真菌感染中的早期诊断价值 [J], 汤昱;靳秀红;王琪;梁利红4.颈深部细菌感染合并真菌感染的诊断及治疗(附1例报告) [J], 朱会会;张磊5.儿童深部真菌感染的治疗 [J], 黄延风;杨烈利;朱朝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深部真菌感染早期诊断的现况与策略

深部真菌感染早期诊断的现况与策略

深部真菌感染早期诊断的现况与策略摘要我国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实验室检查是诊断真菌感染的重要依据,而目前实验室诊断水平远不能满足临床实际需求。

本文对目前现有的实验室诊断技术进行了回顾,指出了目前我国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的难点及发展趋势,并立足现有实验室检查技术及临床检查手段提出了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策略。

ABSTRACT The incidence of invasive fungal disease h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in China. Laboratory test i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the diagnosis of fungal disease,but the current level of the laboratory diagnosis can not meet the demand for clinical practice.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currently available laboratory diagnostic techniques,and points out the difficulties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laboratory test. At the same time,we propose some strategies for early diagnosis of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based on existing technologies and clinical examination methods.KEY WORDS invasive fungal disease;early diagnosis;serological diagnosis;molecular diagnosis;strategy1 深部真菌感染现状深部真菌感染指真菌侵入内脏、血液、黏膜或表皮角质层以下深部皮肤结构引起的感染,包括局限性的单一器官感染(如肺念珠菌病)和2个及以上器官或组织受侵犯的系统性真菌感染(如播散性念珠菌病)。

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真菌评估量表

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真菌评估量表
医疗行为
ICU病人
非ICU病人
立即治疗
≥40分
≥25分
加强监测
30-39分
15-25分
维持和监测
<30分
<15分
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院(WVUH)深部真菌感染
危险因素评估
危险因素
临床危险因素
评分
实验室危险因素
评分
广谱抗生素治疗≥4d
5
血培养阳性(<48h)
5
胃肠道手术
5
血中发现致病菌
5
中央导管
5
4次血培养,2次以上阳性
5
入住ICU≥4d
5
4次血培养,1~2次阳性
3
抗生素治疗4d后,体温仍>38℃
5
白细胞>10×109L
3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5
血培养多次阳性(≥2d)
3
低血压
3
尿菌培养阳性
1
糖尿病
3
被污染的阳性血培养
1
留置导尿管
3
痰中见真菌寄殖
1
人工呼吸机应用≥2d
3
全肠外营养(TPN)
3
粒细胞减少症,白细胞<1.0×109/L
3
多次入住ICU
3
实体肿瘤
3
创伤
3
外周导管置入
1
5=最危险;1=最少危险
根据WVUH深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确定的三项干预阈值

真菌感染的诊断

真菌感染的诊断
YOUR LOGO
真菌感染的诊断
,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
汇报时间:20X-XX-XX
添加目录标题
真菌感染的鉴别 诊断
真菌感染的诊断 方法
真菌感染的预防 与控制
不同部位真菌感 染的诊断特点
真菌感染的预后 与转归
单击添加章节标题
真菌感染的诊断方法
培养鉴定
培养基:选择合适的培养基进行真菌培养 培养温度:保持适宜的培养温度,一般为25℃~30℃ 培养时间:真菌培养需要一定时间,一般为2~4周 鉴定方法:通过形态学、生化反应等方法进行鉴定
组织病理学诊断
定义:通过病理学方法对真菌 感染进行诊断
原理:观察真菌在组织中的形 态、结构、生长方式等特征
与寄生虫感染鉴别
临床表现:真菌感染和寄生虫感染在临床表现上有明显差异,例如真菌感染通常会导致皮肤瘙痒、 红肿等症状,而寄生虫感染则可能出现发热、腹痛等症状。
病原学检查:通过采集患者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查,可以鉴别真菌感染和寄生虫感染。例如,真菌 培养可以检测到真菌的生长,而寄生虫检查可以发现寄生虫的存在。
真菌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提高免疫力
保持健康的生活 方式:充足的睡 眠、适当的运动、 均衡的饮食
避免接触病原体: 勤洗手、避免接 触污染水源和环 境
接种疫苗:针对 特定真菌感染的 疫苗,如隐球菌 疫苗
增强免疫力药物 :在医生指导下 使用增强免疫力 的药物
切断传播途径
环境清洁:定期打扫卫生,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真菌感染的鉴别诊断
与细菌感染鉴别
临床表现:真菌感染通常比细菌感染更慢,症状更温和,而细菌感染通常表现为高热、疼 痛等症状。

深部真菌感染诊断

深部真菌感染诊断

后天耐药
氟康唑 依曲康唑 伏立康唑 卡泊芬净 非白念 ? ? ?
医学重要的酵母菌分类
Segal B, Bow EJ, Menichetti F: Infect Dis Clin N Am 2002;16:935-64
条件致病的酵母菌
念珠菌属
白念珠菌
非白念珠菌
非念珠菌属
热带念珠菌 近平滑念珠菌 光滑念珠菌 克柔念珠菌 季也蒙念珠菌 葡萄牙念珠菌
年代
血液标本分离的真菌构成情况
csp ckr 5% cne2% 6% cgu clu 3% 1% cpa 16% mou 3%
cal
cal 35%
cgl ctr cpa clu cgu cne ckr csp mou
ctr液标本分离的真菌构成情况
mou 21% cal 17%
(% of Total)
10.2 7.5 12.9 20.1 18.3
C. glabrata
S 78 71 61 72 58
S-DD 22 20 36 22 33
R 2 9 3 6 9
Pfaller MA, ISHAM, 2003
常见念珠菌体外敏感性评估
菌株
白念珠菌 热带念珠菌 近平滑念珠菌 都伯林念珠菌 光滑念珠菌 克柔念珠菌 葡萄牙念珠菌
• 白念珠菌(2957例)
800 700 600
白 念株 菌例 数
500 400 300 200 100 0 1999 2000 2001 2002 年代 2003 2004 2005
• 热带念珠菌(674例)
180 160 140
TTC-沙保培养基(SDA)
热带念珠菌(紫色)
热带念珠菌例数
120 100 80 60 40 20 0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篇商品试剂和设备第三章深部真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第一节:1-3- B -D-葡聚糖测定1、1-3- B -D-葡聚糖测定(G试验)浊度法及显色法检测原理分别是什么?答:浊度法检测原理:1,3- B -D-葡聚糖能特异性激活鲎试剂中的G因子,活化的G因子使凝固酶原转变成凝固酶,凝固酶作用在凝固蛋白原上,通过酶切的作用,产生凝固蛋白,发生凝固反应,从而引起检测溶液透光率变化,根据检测被测溶液透光率变化对真菌1,3- B -D-葡聚糖浓度进行定量。

显色法检测原理:1,3- B -D-葡聚糖能特异性激活鲎试剂中的G因子,活化的G 因子使凝固酶原转变成凝固酶,凝固酶作用在显色底物上,通过酶切的作用,将寡肽和显色基团(PNA分离,显色基团的量和1,3- B -D-葡聚糖的量呈正比,根据检测其溶液吸光度变化对真菌1,3- B -D-葡聚糖浓度进行定量。

2、G试验显色法检测较浊度法有哪些优势?答:(1)有效的排除干扰,特异性明显提高;(2)显色基质使其灵敏度大为提高;(3)适用于血清标本的检测。

3、为什么同一份标本在不同实验室检测结果不一致?答:这与检测系统有关。

目前G试验没有行业标准,只有企业标准。

而不同厂家设计生产的检测系统(包括试剂和仪器)的性能不同,这里涉及到使用的标准品、试剂来源等,故检测结果不具有可比性。

4、G试验结果提示病人有真菌感染,而真菌培养结果为阴性,如何解释?答:这主要与培养法和非培养法检测的原理不同和对疾病诊断的窗口期不同有关。

真菌进入人体后,会在较短的时间内释放出1,3- B -D-葡聚糖,因此,在感染早期就可能呈现阳性结果。

而培养则需要细菌在体内有一定的增殖过程,因此在感染的咼峰期培养阳性率咼。

有文献报告血浆1,3- B -D-匍聚糖在侵袭性真菌感染症状出现前5天就可呈检出。

方法学上讲,内毒素和1,3- B -D-葡聚糖检查多采用鲎试验方法,具有简便、快速、定量的特点,而培养则需要时间,细菌和真菌的体外生长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条件(例如培养基、温度、时间等)如掌握不好,则难于培养成功。

根据文献报告,对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血浆1,3- B -D-葡聚糖的诊断特异度和敏感度均高于培养,其ROC曲线下面积(AUC也大于培养方法。

5、血培养阳性,G实验为什么是阴性?答:(1)病人存在吞噬细胞功能缺陷,如粒细胞缺乏症等,真菌进入血液但是没有被吞噬细胞处理,1,3- B -D-葡聚糖没有释放出来,或释放的很少,故G试验阴性。

(2)进入血液内的真菌数量很少,1,3- B -D-葡聚糖释放的很少,没有达到G试验检测最低限。

(3)使用了抑制1,3- B -D-葡聚糖释放的抗真菌药物,如棘白菌素类等。

6病人甲的临床表现比病人乙的轻,可病人甲的检测值比病人乙的检测值高?答:这里有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病人免疫功能有差异。

真菌进入人体后,需要在吞噬细胞作用下,才能将细胞壁上的1,3- B -D-葡聚糖释放到血液或其他体液中,被检测出来。

如果病人吞噬细胞功能减低,真菌不能被吞噬破坏,细胞壁上的1,3- B -D-葡聚糖不能释放出来,也就无法检测出来。

这时病人病情可能更为严重。

第二,疾病的不同阶段,1,3- B -D-葡聚糖水平是有变化的。

一般来说,随着抗真菌药物的治疗,感染的控制,1,3- B -D-葡聚糖水平也会相应下降。

因此,如果两个病人处于疾病的不同阶段,其检测结果是不可比较的。

此外,不同的真菌1,3- B -D-葡聚糖水平也不同。

如念珠菌感染者血清1,3-B -D-葡聚糖平均值为755 p g/mL,曲霉感染者1,3- B -D-葡聚糖平均值为1 103 pg/ mL,镰刀霉感染者1,3- B -D-葡聚糖平均值为1 652 pg/ mL,接合菌(毛霉、根霉)细胞壁不产1,3- B -D-葡聚糖,感染接合菌的患者血清1,3- B -D- 葡聚糖值为0,隐球菌细胞壁外有荚膜包裹,因此不易检测到细胞壁上的抗原,但是在一定条件下荚膜自身可释放出极微量的1,3- B -D-葡聚糖到血清中,所以检测值可大于0,但仍小于阳性判断标准。

而对于口腔和其他器官的真菌定植患者,1,3- B -D-葡聚糖值也较低,一般不超过20 pg/ mL (或者其他检测热体系的阳性诊断值)。

7、G试验为什么要强调连续检测?答:1,3- B -D-葡聚糖水平是随着疾病过程而变化的。

因此,在感染的最早期,细菌或真菌刚刚进入人体,数量较少,因此检测不出来。

或者由于病人机体免疫功能的变化,1,3- B -D-葡聚糖的产生速度和量也有变化,或者由于某些干扰因素存在造成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

因此,不能只靠一次检测结果就判定有无感染,我国许多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标准中都要求2次检测结果均大于诊断值才有诊断意义。

此外,检测应覆盖整个疾病过程,特别是在疾病早期更应重视连续检测,以免出现漏诊或误诊。

8、为什么G试验的重复性不理想?答:1,3- B -D-葡聚糖自身一些理化性质就可以影响G试验。

反应易受葡聚糖的分子量、分支度,特别受到三维结构的影响。

发现平均分子量在 6.8-216.0kDa之间的1,3- B -D-葡聚糖,随其分子量增加和分支度减少,激活G 因子的能力越强;分子量在 6.75-27.50 kDa之间的1,3- B -D-葡聚糖的裂褶菌多糖对G 因子的级联反应有抑制作用。

Aketagawa等发现单股螺旋的1,3- B -D- 葡聚糖在G因子反应中起着决定性作用;Nagi等在研究试验条件时发现三股螺旋的1,3- B -D-葡聚糖不与G因子反应。

故该法测定之前常用NaOH寸1,3- B -D- 葡聚糖进行预处理,使其转化为单股螺旋的1,3- B -D-葡聚糖,已减少实验误差。

会不会真菌释放的1,3- B -D-葡聚糖发生上述变化,尚不清楚。

不同批号的鲎试剂标示值相同,但试验结果不尽相同,尤其是接近失效者的灵敏度有明显下降的趋势。

所以在更换批号或者用接近失效期鲎试剂的时候,应对灵敏度进行复核,以确定本批鲎试剂的实际灵敏度。

9、哪些抗菌药物对G试验有正干扰现象?答:文献报告磺胺类、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抱类药物药物可造成假阳性。

头抱菌素类中可能涉及头抱哌酮钠、头抱美唑钠、头抱米诺、头抱西丁、头抱噻肟钠、头抱噻肟和头抱哌酮/舒巴坦钠。

此外厄他培南也可能造成假阳性,具体机制尚不清楚。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尚不清楚有无干扰,但对半乳甘露聚糖(GM 试验有正干扰。

10、患者使用可引起假阳性的血液制品,含真菌成分的抗肿瘤药物或者透析治疗及手术后多长时间检查G试验可避免假阳性?答:血液制品中白蛋白和免疫球蛋白可激活G因子途径,对G试验影响很大。

文献报告,静脉输入IgG 10g可使血浆G浓度升高达300pg/mL以上,这足以误诊为侵袭性真菌感染(IFI )。

血浆G的平均半衰期为20 (3.1-181.3 )h,推断在1周后复查1,3- B -D-葡聚糖浓度应明显下降或转阴,可作为与IFI的鉴别。

这与上述物质的代谢有关,抗菌素一般48小时后上述物质代谢完成或排出体外,但是血浆制品,包括白蛋白代谢半衰期较长,一般需要停用10天左右再查合适。

11、某些细菌的败血症也可引起G试验出现假阳性,能具体说明吗?答:文献报告某些细菌败血病患者,例如链球菌败血症,绿脓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膜的一些可溶性抗原可造成G试验假阳性。

败血症患者,特别合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病人,由于机体内产生许多炎症因子,如IL-6和IL-8,这些炎症因子可参与试验过程,引起假阳性结果。

文献报道,在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时间超过14天的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血浆1,3- B -D-葡聚糖浓度升高,而这些患者并不一定为IFI ;某些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感染以及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脓毒症时可能出现G 试验假阳性结果。

甚至部分支原体、EB病毒感染患儿G试验亦呈阳性,但多为轻度升高,且7天后复查多已转阴性,考虑可能与感染本身。

12、抗真菌药物对G试验检测结果有什麽影响?答:抗真菌药物治疗后真菌生长受到抑制,这是明确的。

但是由于药物作用机理不同,对G试验结果不完全一致。

例如,两性霉素B脂质体能够作用于真菌细胞壁成分甘露聚糖和甘露聚糖蛋白质复合体使之结构不稳定以致胞壁破坏,可能造成1,3- B -D-葡聚糖值一过性增高。

而卡泊芬静为葡聚糖合成酶抑制剂,非竞争性地抑制真菌细胞壁的1,3- B -D-葡聚糖的合成,可以造成假阴性结果。

13、G试验质控时,直接使用厂家提供的均值和标准差是否合适?答:不能。

这是因为厂家和用户使用的试验条件不同。

厂家提供的质控品的定值不能作为质控中的均值,必须按照质控规范在自己的检测系统和试验条件下重新测定。

标准差也是如此。

14、为什么质控品必须和试剂同一批号?答:这是G试验的一个特点。

因为每批生产的试剂敏感度不同,取决于每批试剂中主试剂(鲎血中G因子)活性。

活性不同,1,3- B -D-葡聚糖对它的反应结果不同。

而质控数据是建立在具体反应体系上的,不同批号间的质控数据是有差异的。

15、标准曲线能不能代替质控品?答:可以,不过每天都要做标准曲线,以确保当天检测结果正确可靠。

但是,要特别提醒用户,不能使用公司提供的标准曲线,一定要用户自己做标曲。

16、为什么质控数据在控,而病人的测定结果仍有问题?答:这要看用户在建立最初质控数据时是否先做了标准曲线(也就是定标)。

如果用户没有定标就进行20个质控数据的测定,那些数据很可能不正确。

无论是标准曲线,还是质控数据,还是病人样本的检测都与试剂有关。

试剂有变化,其他结果也会随之变化。

所以,试剂更换批号,标准曲线和质控数据都要重新建17、当日一批试验结果中出现数个结果与临床诊断不符合,如何解决?答:(1)观察当日质控结果是否失控?(2)检查操作过程有无差错?(3)检查试剂有无过期或变质?是否使用不同批号的试剂?(4)检查标准曲线是否合格?(5)了解病人采样时的临床背景,如病程、是否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等。

(6)找厂家工程师检查。

18、有没有真菌1,3- B -D-葡聚糖检测的免疫学方法?答:a -半乳糖神经酰胺可高亲和地与1,3- B -D-葡聚糖结合。

Don aid等依次建立一种以a -半乳糖神经酰胺包被物,鼠抗1,3- B -D-葡聚糖单克隆抗体的酶联免疫吸附检测系统,特异性检测生物体液中1,3- B -D-葡聚糖。

发现1,3- B -D- 葡聚糖含量低于0.8ng/mL时线性良好,并具有良好的回收率,相对于鲎试验受干扰物质影响更小,同样具有较高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但本法尚无分子量、分支度及三维构型对检测结果影响的报告。

此外,鼠抗1,3- B -D-葡聚糖单克隆抗体是否能广谱识别各种真菌1,3- B -D-葡聚糖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