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优秀4篇)
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优秀4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如下是作者漂亮的小编给大家找到的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优秀4篇),欢迎借鉴。
渡荆门送别教案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与这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2、分析这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这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文笔优美,情真意醇。
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2、体会作者对诗人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从中进一步体会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结故乡的无限爱恋之感;3、激发学生对家乡景物、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2、准备多媒体教学。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导入: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几首诗词,一起来背诵。
(1)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3)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师语:这些诗词都透着浓浓的乡情,体现了思念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首透着乡情的诗歌——《渡荆门送别》。
2、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唐代伟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作者整理的《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1、熟读诗歌,了解作者、写作背景2、你觉得诗中的哪些关键词,关键句有深层含义?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了解诗歌的诗意,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把头脑里想象的.诗歌画面描述出来课堂教学流程设计及学生活动要求教学过程:导入:知识储备:小组交流:介绍作者、两首诗的写作背景(个人展示或小组交流解决,5分钟)活动一:朗读诗歌,理解诗意1、朗读两首诗歌,小组自由朗读课文小组展示朗读其他同学纠正读音全班齐读课文(5分钟)2、初步了解诗歌的诗意,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把头脑里想象的诗歌画面描述出来,(小组内交流----代表展示)(10分钟)活动二:赏析诗句1、赏析诗歌《渡荆门送别》:你觉得诗中的哪些关键词,关键句有深层含义?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小组内交流----学生个人展示----其他小组补充点评)(15分钟)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诗人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是为自己对故土的依依不舍)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
活动三:拓展:收集李白其他的诗歌,体会李白所表达的思想感情(5分钟)作业:背诵诗歌教学资料备忘:背景资料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
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
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渡荆门送别》。
(2)理解诗文的背景,掌握生字词的意思。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依恋和对友人的深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渡荆门送别》。
(2)理解诗文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3)掌握生字词的意思。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的分析。
(2)作者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李白及唐代诗歌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中的生字词。
(2)深入分析诗的意境和作者情感。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故乡的依恋和对友人的深情。
(2)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渡荆门送别》。
2. 结合诗歌内容,写一篇心得体会。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的情况。
2. 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学生情感态度的体现。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展示诗文背景,如图片、音乐等,增强学生对诗歌情境的感受。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3.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共鸣,培养审美情趣。
七、教学准备:1. 准备诗文相关背景资料,如图片、音乐等。
2. 准备生字词解析资料。
3. 准备课堂讨论问题。
八、教学步骤:1. 朗读诗歌,感受节奏和韵律。
《渡荆门送别》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渡荆门送别》教案一、教案主旨:通过学习李白的《渡荆门送别》这首诗词,让学生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及创作背景,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阅读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渡荆门送别》的基本内容。
2.理解并解释文中隐含的情感、意义。
3.鉴赏《渡荆门送别》的艺术特点及对人生的启示。
4.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水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5.通过口头表达和写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1.了解《渡荆门送别》的背景和主题。
2.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3.运用正确的方法和技巧鉴赏诗词。
四、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2.运用正确的方法和技巧鉴赏诗词。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描绘荆门景色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背景氛围。
2.学习诗词(15分钟)分段解读《渡荆门送别》,强调每一节诗句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解释生僻词汇和句式结构,帮助学生理解内容。
3.诗词品味(15分钟)请学生针对《渡荆门送别》的诗句进行个人思考和表达。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解读和感悟,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4.诗词鉴赏(15分钟)引导学生分析《渡荆门送别》的艺术特点,如描写手法、意象运用等。
让学生对诗词的表现形式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5.启发思考(10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情感和意义,如诗人的离别之情和对人生的反思。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6.口头表达(15分钟)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口头表达,展示自己对《渡荆门送别》的理解和感悟。
鼓励他们用诗词和形象化的语言进行阐述,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7.书写活动(15分钟)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或再创作《渡荆门送别》的情景。
通过写作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六、课堂总结(5分钟)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总结学习成果,强调诗词鉴赏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多欣赏优秀的诗词作品。
七、课后作业:1.背诵《渡荆门送别》。
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
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渡荆门送别》。
(2)理解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意。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故乡的依恋和对友人的深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渡荆门送别》。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诗人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李白及其创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渡荆门”这个地方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与荆门有关的诗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渡荆门送别》,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诗文注释,理解诗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意义?(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以及诗人的情感。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渡荆门送别》。
2. 结合诗文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写一篇短文。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欣赏程度如何,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 情景教学: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诗中的画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
3. 欣赏教学:让学生反复朗读、背诵,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2024年《渡荆门送别》诗词教学教案
2024年《渡荆门送别》诗词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准确朗读《渡荆门送别》这首诗,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的深层含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分析和比较,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中蕴含的离别之情和诗人对故乡的眷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中意象的含义,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
难点:把握诗人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来传达内心的离愁别绪。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与离别有关的音乐,营造氛围,引发学生对离别的情感体验。
接着,引导学生分享自己或听说过的离别故事,激发学生对离别的共鸣。
2. 初步感知展示《渡荆门送别》的全诗,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注意节奏和韵律。
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诗中描绘的场景,初步感知诗人的情感。
3. 深入理解(1)意象分析: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荆门”、“远山”、“江水”等),讨论这些意象如何与诗人的情感相联系。
(2)情感体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自己在离别时的情感状态,进而理解诗人通过景物描写所传达的离愁别绪。
(3)比较阅读:选取其他描写离别的古诗词(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感受不同诗人对离别情感的表达方式和异同点。
4. 拓展延伸(1)创意写作:让学生以《渡荆门送别》为灵感,创作一段自己与亲人或朋友离别的故事,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作能力。
(2)文化交流:介绍古诗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5. 总结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理解《渡荆门送别》的主要内容和诗人表达的情感。
分析诗中的意象及其与情感的关联。
感受诗人通过景物描写传达的离愁别绪。
四、作业布置背诵《渡荆门送别》:要求学生熟练背诵全诗,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创作短文:以《渡荆门送别》为题材,创作一篇短文,描述自己想象中的离别场景和感受。
《渡荆门送别》教案5篇
《渡荆门送别》教案5篇第一篇:《渡荆门送别》教案渡荆门送别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重点诗句的含义,理解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重)2.反复诵读,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难)3.学习唐诗,激发灵性,陶冶性情,丰富文化积累。
(重)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略二、整体感知 1.作者及背景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把蜀地当作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有不少诗篇反映出对蜀中生活的怀念之情。
这一次,他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2.字音及节奏荆门jīng 大荒huāng 海市蜃楼shèn 3.译文我乘船一直远渡到荆门山之外,来到古老的楚地游览。
/山峦随着平原的出现从我的视野中一点点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
/依旧是我喜爱着的故乡流来的江水啊,它不远万里送我乘船远游。
三、合作探究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明确:交代了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2.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明确:“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磅礴,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3.颈联的描写有何妙处?明确:颈联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海市蜃楼喻云之奇特,描绘了水中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两幅美景,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4.赏析尾联。
明确:尾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长江水送“我”的离别之意。
明明是作者依恋故乡,却借故乡的山水说故乡眷恋自己,含蓄地流露出思乡之情。
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优秀5篇)
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优秀5篇)渡荆门送别语文教案篇一一、诗句的写作背景: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押韵的字有游、流、楼、舟。
题材:送别诗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二、诗句具体分析:步骤:请同学简析,教师点拨,再课件展示“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
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
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
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
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
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三、诗的整体感知: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荆门送别》古诗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渡荆门送别》古诗优秀教案课时安排: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渡荆门送别》。
2. 理解诗文的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修辞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4. 学会通过古诗了解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3. 诗中意象、意境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教学难点:1. 诗中生僻字的认读和书写。
2. 诗文背景和历史知识的掌握。
3. 诗中深层次含义的理解。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 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诗文的韵律和节奏。
2. 朗读理解2.1 学生分角色朗读,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2.2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理解诗文内容,解答生僻字词的含义。
3. 诗文解析3.1 教师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修辞手法,如“渡荆门”、“送别”等。
3.2 学生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4. 应用拓展4.1 学生结合诗文,了解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4.2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诗中的景象或创作一首以“送别”为主题的现代诗。
三、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查看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渡荆门送别》。
2. 绘制诗中的景象,可用绘画、摄影等方式。
3. 创作一首以“送别”为主题的现代诗,分享感受和思考。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反馈,评价学生在诗文朗读、背诵、理解、鉴赏等方面的能力。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素材,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文情境。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3.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渡荆门送别的教案设计 渡荆门送别优秀教案
渡荆门送别的教案设计渡荆门送别优秀教案教案设计《渡荆门送别》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并掌握《渡荆门送别》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思想;掌握课文的字词、句子的基本含义。
2.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渡荆门送别》,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尊重。
3. 学会通过朗读的方式表达情感,并能够理解朗诵中的感情表达。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渡荆门送别》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卢仝的爱国主义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利用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介绍《渡荆门送别》的背景信息,引起学生的兴趣。
- 让学生谈谈自己对送别的感受和理解,激发学生对故事的思考。
2. 阅读理解与讨论- 分组阅读《渡荆门送别》,每组选择一名代表朗读,并简要概括故事情节。
然后各组回答问题:- 故事发生在哪个朝代?景物描写多采用什么手法?- 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卢仝、江雄、画师、卢仝的妻子)- 卢仝出巡渡荆门的目的是什么?他是否必须去?- 卢仝渡江即将离开,为什么要找江雄画一幅木刻?- 故事的结尾表达了什么情感?3. 朗读与感悟- 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分角色进行朗读,表演出他们对话的情节。
- 通过朗读表演,教师指导学生表达情感,并引导他们思考:卢仝在临别之际为什么要画木刻?他的心境是怎样的?4. 个人演讲与交流- 随机选择几名同学进行个人演讲,表达自己对《渡荆门送别》的理解与感悟。
- 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互相评价彼此的演讲。
5. 拓展活动- 教师展示相关资料,介绍卢仝的生平和他的其他作品,让学生了解卢仝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 鼓励学生自己创作一幅描绘离别场景的画作,并附上相关作文。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不仅了解了《渡荆门送别》的情节和主题思想,还培养了爱国主义情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尊重。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渡荆门送别的教案设计 渡荆门送别优秀教案(优秀3篇)
渡荆门送别的教案设计渡荆门送别优秀教案(优秀3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要怎么写呢?牛牛范文为您精心收集了3篇渡荆门送别的教案设计渡荆门送别优秀教案,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3、了解诗歌的结构方法,领悟表达方法,学习写作诗歌。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学习诗歌的写作。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有关送别的诗句。
老师查找有关李白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同学们:以前我们曾经学习过许多送别诗,你们能说说有哪些?提示:《赠汪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等等,你还记得吗?生回答并朗诵。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很特别的送别诗《渡荆门送别》(板书课题)二、教师范读,整体感知学生听读,注意节奏、字音,思考下列问题:1、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
(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2、这首诗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送别诗有什么不一样?它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情感?(以前的送别诗是友人相送,表现的是友情,而这首诗,一下子看不出来是谁送谁,表现的是乡情。
一般送别诗的感情基调是依依难舍缠绵悱恻,而这首,却是兴致勃勃满腔豪情。
)三、品读诗句,体味内涵1、介绍作者2、逐句串讲这首诗首联叙事,颔颈两联写景,尾联抒情。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前两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长江冲出三峡,在茫茫原野中一泻千里。
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
后句写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辽阔高远的景色。
《渡荆门送别》古诗优秀教案
《渡荆门送别》古诗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渡荆门送别》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音韵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1.2 教学内容:简介李白的生平事迹和诗歌创作风格。
介绍《渡荆门送别》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1.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李白的生平事迹和诗歌创作风格。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渡荆门送别》的音韵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第二章:诗词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渡荆门送别》的诗意和诗歌手法。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2 教学内容:分析《渡荆门送别》的诗意和诗歌手法。
解读诗句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2.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析《渡荆门送别》。
学生分组讨论诗句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师进行总结和讲解。
第三章:诗词背诵与默写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熟练背诵并默写《渡荆门送别》。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3.2 教学内容: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和背诵《渡荆门送别》。
教师布置默写作业,要求学生准确默写诗句。
3.3 教学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
教师检查学生的默写作业并进行反馈。
第四章:诗词创作与展示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提高学生对古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4.2 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创作以“送别”为主题的诗歌。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并分享创作心得。
4.3 教学活动:教师提供创作素材和指导。
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并互相展示。
教师进行点评和鼓励。
第五章:课程总结与拓展帮助学生总结《渡荆门送别》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拓展对古诗文化的了解和兴趣。
5.2 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渡荆门送别》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
教师提供相关古诗作品的拓展阅读材料。
5.3 教学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程总结。
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并分享阅读心得。
教师进行点评和鼓励。
第六章:诗词背景与文化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渡荆门送别》中所蕴含的文化元素。
《渡荆门送别》古诗教案
《渡荆门送别》古诗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渡荆门送别》。
(2)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如“渡荆门”、“送别”等。
(3)分析古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运用文本分析法,解读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中的离别情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2.1 文本内容:《渡荆门送别》渡荆门送别,送别楚江边。
江水流长去,故人何相逢?2.2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情感。
(2)难点:分析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复习相关的文学常识。
(2)提问:你们对离别有什么感受?有没有送别的经历?3.2 朗读与背诵:(1)让学生朗读《渡荆门送别》,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指导学生正确地背诵古诗,注意语音和语调的准确性。
3.3 文本分析:(1)解释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如“渡荆门”、“送别”等。
(2)分析古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如四句诗、对仗等。
3.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离别的情景,感受诗人的情感。
(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离别经历和感受。
四、作业与评价4.1 作业:(1)让学生回家后背诵《渡荆门送别》。
(2)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离别诗,进行比较分析,下次上课分享。
4.2 评价:(1)在课堂上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给予鼓励和反馈。
(2)评价学生的比较分析作业,关注他们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5.1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渡荆门送别》的文本内容和相关图片,辅助教学。
5.2 参考资料:提供一些关于离别诗的参考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展视野。
六、教学策略6.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李白《渡荆门送别》教案设计
《渡荆门送别》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李白及其诗歌创作背景,体会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2.理解并背诵《渡荆门送别》,感受诗中的意境美。
3.分析诗歌的结构、修辞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领悟诗中的意境。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向学生介绍李白,让学生对这位伟大的诗人有初步的了解。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所知道的李白诗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诗歌解析1.让学生自由朗读《渡荆门送别》,感知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带领学生逐句分析诗歌,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诗人离别荆门,游历楚地,表达了对远方的向往。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描绘了荆门的山川景色,展现了壮阔的自然美。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月夜的美景。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不舍。
三、诗歌背诵1.学生分组背诵诗歌,加强记忆。
2.教师选取优秀学生进行背诵展示,鼓励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
第二课时一、诗歌鉴赏1.让学生回顾《渡荆门送别》,分享他们在诗歌中感受到的美。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美。
二、拓展延伸1.让学生谈谈他们在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的离别经历,分享他们的感受。
三、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渡荆门送别》。
2.选择一首离别诗进行鉴赏,写一篇2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
四、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培养文学素养。
五、课后反思1.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熟练掌握《渡荆门送别》的内容,理解诗人的情感,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感,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1.在分析“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渡荆门送别》教案
《渡荆门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掌握诗句的朗读节奏和韵律,培养朗读能力。
3.感受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诗人情感。
2.教学难点:把握诗句的朗读节奏和韵律,体会诗人的离别之情。
三、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荆门山和长江的图片,让学生对诗中的地理背景有所了解。
向学生简要介绍诗人李白及其创作背景。
2.朗读诗句让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注意节奏和韵律。
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注意诗句的停顿和语气。
3.理解诗句意思逐句解释诗句,让学生理解诗人的离别之情。
分析诗句中的关键词,如“渡”、“荆门”、“送别”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意。
4.感受诗人情感让学生谈谈自己离别时的感受,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离别之情。
分析诗句中的情感表达,如“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让学生感受诗人的依恋之情。
5.朗读练习让学生分组练习朗读,注意节奏和韵律。
教师挑选几名学生进行朗读展示,给予评价和指导。
6.拓展延伸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离别之情的理解,分享自己的经历。
邀请学生进行创作,以“送别”为主题,写一首诗或一篇短文。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强调诗句的朗读节奏和韵律,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诗,提高文学素养。
四、课后作业1.背诵并默写《渡荆门送别》。
五、教学反思1.加强对诗句关键词的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
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学生不同的指导和帮助。
3.在拓展延伸环节,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离别之情,提高创作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渡荆门送别》这首诗,感受诗人的离别之情,同时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在理解诗句意思时,设计对话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诗句背后的情感。
例如:“同学们,你们认为‘仍怜故乡水’这句话中,诗人为什么会‘怜’故乡的水?这背后有什么情感呢?”2.教学难点补充: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教师展示荆门山和长江的图片,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这里有什么特别之处,让诗人李白专门写诗来送别呢?”2.朗读诗句教师引导学生:“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读完之后,我们可以一起讨论你们的感受。
八年级语文上册渡荆门送别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渡荆门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渡荆门送别》全诗。
2.分析诗中的意象,领悟诗人情感。
3.提高古典诗词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中的意象,领悟诗人情感。
2.难点:分析诗人的离别之情与自然景观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李白诗词,如《静夜思》、《望庐山瀑布》等,让学生初步感受李白的诗歌风格。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李白的诗歌特点吗?他在诗中常常描绘哪些自然景观?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渡荆门送别》,感知诗歌内容。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诗的背景:介绍李白渡荆门送别的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的情感基调。
2.分析诗中的意象:重点分析“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等句子,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离别之情。
3.领悟诗人情感:讲解诗中的离别之情,让学生感受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和对未来的憧憬。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诗中的哪些句子表现了诗人的离别之情?五、课堂小结2.提醒学生课后加强古典诗词的背诵和鉴赏。
六、课后作业1.背诵《渡荆门送别》全诗。
七、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讲解诗的背景、分析意象和领悟情感,让学生对《渡荆门送别》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课堂氛围。
3.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具体教学步骤如下:第一课时一、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李白诗词,如《静夜思》、《望庐山瀑布》等,让学生初步感受李白的诗歌风格。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李白的诗歌特点吗?他在诗中常常描绘哪些自然景观?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渡荆门送别》,感知诗歌内容。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诗的背景:介绍李白渡荆门送别的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的情感基调。
2.分析诗中的意象:重点分析“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等句子,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离别之情。
《渡荆门送别》古诗教案
《渡荆门送别》古诗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渡荆门送别》。
(2)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3)分析古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古诗。
(2)学会欣赏古诗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3)运用想象和联想,体验古诗所描绘的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故乡的依恋和对友人的深情。
(2)培养学生珍惜友情,关爱他人的品质。
(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渡荆门送别》。
2. 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分析古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诗人情感。
2. 运用想象和联想,体验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3. 学会欣赏古诗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渡荆门送别》全文、译文、图片等。
2. 学生准备《渡荆门送别》全文,便于朗读和背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诗人。
(2)提问:同学们知道什么是送别诗吗?送别诗一般表达了哪些情感?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渡荆门送别》,注意字音和停顿。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古诗中的词语和意象。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请同学们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关注诗中的景物描写,分析诗人情感。
4. 欣赏品味(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体验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2)学生朗读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5. 分析评价(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学生评价古诗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6. 拓展延伸(1)教师提问:同学们还能举出其他李白的送别诗吗?(2)学生分享李白的其他送别诗,互相交流。
7. 总结反馈(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反馈学习收获,提出疑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渡荆门送别【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与这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能力目标: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分析这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文笔优美,情真意醇。
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体会作者对诗人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从中进一步体会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结故乡的无限爱恋之感;激发学生对家乡景物、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导入: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几首诗词,一起来背诵。
(1)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3)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师语:这些诗词都透着浓浓的乡情,体现了思念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首透着乡情的诗歌——《渡荆门送别》。
2.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唐代伟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
他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
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
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李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是唐代诗坛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被后人誉为“诗仙”。
(杜甫被称为“诗圣”,是现实主义诗人。
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3.背景介绍: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是设想故乡的山水送别自己。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
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
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播放朗读读音,整体感知。
2.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朗读课文并解释词语。
渡远:乘船远行;云生:云彩兴起;怜:爱;故乡水:指流经四川的长江水。
3.学生齐读这首诗,然后个别学生读。
4.理解《渡荆门送别》一诗各句的意义。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诗人乘舟顺流而下,经过漫长的水路,来到荆门之外。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山已经到了尽头,江水就在这大荒野地上奔流,浩浩漫漫。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皎洁的明月在空中流转,如同飞在空中的明镜。
云气勃郁,在大江面上变幻莫测,如同海市蜃楼一般。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虽然进入异地,我仍然依恋着故乡的山山水水,不远万里,一直伴着我这位游子。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1.整体把握。
教师问: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可以分为几联:明确: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研习首联。
(1)问:首联交代了什么?明确:出蜀的目的:到楚地远游,楚地在湖北、湖南一带。
(2)手法是什么?明确:叙事。
3.研习颔联和颈联。
(1)全班齐背诵。
(2)颔联写了哪些景?什么时候的景?写作角度是什么?明确:高山、平野、江流;白天;远景,俯视动感。
(3)请用一两个词语或短语来概括颔联景物的特点。
明确:雄浑壮阔意境高远。
(4)颈联写了什么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什么时候的景?写作角度是什么?明确:江月、云霞;比喻;傍晚;近景,仰视。
(5)哪两个字写得好?明确:飞(动感)和结(动感、联想:彩云如心灵手巧的美丽织女)4.研习尾联。
(1)问:此段抒情,抒发的是什么情?明确:对故乡的热爱和依依不舍之情。
李白从5岁至25岁一直生活在蜀地,对蜀中的山水怀有深厚的感情,初次离别,难舍难分。
诗人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家乡的山水依依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万里送行舟,和常人抒发情感的角度不一样。
(2)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明确:拟人;“水送人,人思乡”。
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赏析这首诗歌:1.第一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
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历来有“蜀楚咽喉”之称。
楚国,今湖北一带在春秋战国时期都属于楚国。
李白这首诗是写于青年时期,即乘船顺江离川之际。
此时李白才二十五岁,是第一次离开家乡,比起他以后的走南闯北、浪迹天涯的一生游历来说,荆门之行实在算不得什么,可的确是他生平第一次走这么远的路,又是乘船走水路,所以路途就显得格外遥远而漫长。
到达荆门山下时,蜀中家乡的山川已不复在望,所以不论是在地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觉得离家乡已经十分遥远了,因而这首诗的头两个字就是“渡远”,他感到来到了一个与家乡完全陌生的地方,从蜀入楚,他在心理上,是把荆门山当做家乡的最后一个标志,通过这座山,就走出了家乡,所以叫“荆门外”。
第一句这五个字两组词的确说明了李白的做诗虽然天纵豪情,但是一旦写起律诗来,同样是非常注意字斟句酌、中规中矩的。
2.第二联开始描写楚地的山川景物,“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大江流到荆门山时,地势已经渐趋平缓,眼界也随之开阔起来,大荒,是辽阔无边的原野。
李白刚刚从两岸高山夹峙的三峡中出来,随着江船的东下,身后蜀中的群山已经越去越远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江汉平原,而长江从落差极大的三峡奔泻而下,至此也渐次平静下来,浩浩荡荡地流向这一片广袤的新天地。
这一联是李白写景的最著名的句子,一般来说,李白的名句都是抒发内心的满腔豪情的,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吟天姥吟留别》),都张扬着极其强烈的个性光芒,使人一望便知是李太白的情怀与风格,而无人能望其项背。
不过这一联却纯粹是写景,而且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抒怀》)句式相近,用词相似,气势相当,同为唐诗中最华彩的乐章,而被许多评论家放在一起相提并论。
我们知道,李白的精神世界是最容易为山川景物所打动、所感染的,当他突然面对一个与自己二十多年来所熟悉的巴山蜀水完全不同的楚地的“平野”和“大荒”时,不但在视野上大为开阔,而且内心感到一种无形的震撼,充满了喜悦,他要迫不及待地随着大江一起,带着自己年轻浪漫的心和建功立业的情,扑向这一片崭新的天地,“山随平野尽”,预示着作者在船到荆门山时,已将巴山留在身后,已把在蜀中生活的一页翻了过去,留在了记忆之中;“江入大荒流”,是望眼远眺,楚天辽阔,境界超远,宣告了诗人在即将进入楚水之际,已经在憧憬一种全新的人生历程,要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忍不住跃跃欲试、大显身手了。
这一联实际上既是写景,同时也是一位有着远大抱负的旷世英才,面对新生活,走向新世界时的真情告白呀!3.第三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然是写景,不过用的是远近结合、虚实相间的写法。
飞天镜,天空中飞落的镜子。
海楼,即现在所说的“海市蜃楼”。
荆门山以下,江流减缓,夜幕降临,在平静的江面上,可以看到有一轮明月的影子在波光中浮动,明月与江水同时出现在笔下,都是李白最喜爱的入诗的景物。
月亮在这个夜晚,也不安心于独自呆在寂寞的广寒宫了,她从天上“下凡”来到了人间,跳入了江中,浮上了水面,宛如一面明亮的镜子,她随着江面的涟漪而愈发显得摇曳生姿,并且与江船一起结伴前行,是那样的情意绵长,含情脉脉。
写过柔美的夜景,李白意兴未尽,大笔一挥,又勾勒出绚丽的日景,“云生结海楼”,月落之后,黎明降临,天空彩云,舒展起伏,变幻万千,不时出现海市蜃楼般的奇观。
可以断定,初出四川的李白此时肯定没有见过真正的海市蜃楼,但是他却大胆地运用这一在沙漠中才会出现的景物,来形容他面前那无限高远的荆楚天地间变化莫测的景象。
其中所传达出的最重要的信息,就是李白此时那种出得峡来以后,豁然开朗的心胸与跃跃欲试的豪情。
“飞天镜”也好,“结海楼”也好,在崇山峻岭、江水湍急的三峡之中,是不可能领略的,现在不论是夜晚,还是晴日,都可以“极目楚天舒”了,以明亮如镜的月影反视江流的平缓,用层出不穷的云楼衬托江天的辽阔,这一联,一上一下,一远一近,白昼夜晚,明月彩云,把作者本人一直生活在蜀中,初次出峡,见到广漠平原时的欣喜与振作一览无遗地合盘托出,使人们既欣赏了大自然的奥妙,又体会到了诗人那充满年轻活力的脉搏,写景即是抒情,状物更是言志,从颔联和颈联这四句诗中,你能说年轻的李太白不就已经俨然成为一个融情入景的行家里手?4.全诗的最后一联也写得十分精彩,“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正当李白陶然沉醉于荆楚大地神奇旖旎的风光而思绪万千之时,船外那无语东流的江水却不知怎的,引发了他思乡的情怀。
李白从小在蜀中长大,从“五岁诵六甲”开始,遍访蜀中名山,早年读书于江油县的戴天山中,后来又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一草一木,都怀有深挚的情感。
现在“辞亲远游”,乘船离开四川,如今已经远离故土了,心中难免依依不舍,而这种对家乡的留恋之情一时又无处宣泄,结果聊胜于无地在江水中找到了寄托,他不说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却说从家乡来的江水一路上对自己殷勤呵护,万里护送,这种看似无情却有情的写法使得全诗在结尾处显得分外凝重含蓄。
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说这联结句“得象外于圜中,飘然思不穷。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不过全诗直到结束也没有一个字提及“送别”朋友的离情别恨,看来这首诗并不是什么赠别朋友,而是诗人自己在远离故土之际向家乡告别,所以,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这首诗题中说“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
”以这种形式来告别自己的家乡,除了李白之外,还真找不出第二个人了。
五、课堂总结:李白的《渡荊门送別》诗历来为诗坛所注目,这不仅是因为第二联写得气势非凡,大气包举,更是因为全诗充滿了一种无人可及的浪漫情调。
开头写荆门一带的江山形势,尤其着力描写了长江出三峡、入平原的浩荡之势。
全诗以“渡远”始,以“送行”结,从开篇到结尾一气呵成,给人以回肠荡气的美感享受,丝毫沒有送別诗所慣有的感伤与悲凉,是千古奇诗。
六、布置作业:1.能熟练背诵和默写;2.预习下一课。
七、板书设计:渡荆门送别李白首联叙事出蜀目的颔联写景平野江流(白天远景俯视)对仗雄浑壮阔颈联写景江月云霞(傍晚近景仰视)对仗和比喻意境高远尾联抒情热爱故乡、依依惜别之情(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