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粉病
常见花卉病虫害介绍——白粉病

常见花卉病虫害介绍——白粉病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花卉病害,主要侵害茎、叶和鲜花等部位,对植物造成严重的危害。
白粉病又称白粉菌病,是由白粉菌引起的真菌病害。
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这种花卉病害。
1. 病原菌白粉病是由真菌属于白粉菌科的菌种引起的。
白粉菌科是一类病原广泛、世界分布的真菌科,具有广谱性的寄主。
花卉中常见的白粉菌种有白粉菌、黑粉菌、灰粉菌、红粉菌等。
2. 病原菌的特征白粉病病原菌具有长在寄主植物表面上的菌丝体,表面上会出现白色粉状的孢子堆。
花卉叶片、花蕾和茎部等处首先出现紫红色的小斑点,之后扩大成为白色或灰色的菌斑,严重感染时会使整棵植物凋谢。
3. 病害发展的条件白粉病主要发生于气温高湿度大的环境中。
在花卉栽培的过程中,如过度施肥、不良的通风、缺水或黄化叶片等情况会导致植株体力下降,形成良好的病菌侵染条件。
当病菌侵染的植株体内pH值上升时,使病菌的生长和繁殖加速,繁殖的子孢子在保湿的状况下会迅速散播,形成新的感染点。
4. 防治方法4.1选择抗病品种目前市场上推出了许多抗白粉病的品种,可以通过选择这些抗病品种来减少白粉病的发生。
在购买花卉苗木时,应选择抗病品种。
4.2合理施肥不过量施肥可以防止花卉植株明显的膨胀,在花卉栽培中,可使用可溶性钾肥、磷肥和钙肥等。
这些肥料不仅有助于促进花卉生长,还可以增强花卉植物的抵抗力。
4.3通风透气在花卉栽培过程中,要保持良好的通风和透气。
要控制花卉光源和热源,以达到花卉的叶片通透、干燥和爽口的状态。
4.4水分管理花卉的水分管理主要是掌握水分的浇水量和时间。
应定时、定量给予饱和的灌溉,并且在花卉栽培中保持一定的湿度,以防止病害的繁殖传播。
4.5及时清除感染部位在发现花卉植物出现白粉病和黑粉菌病的情况时,应及时清除感染的植物部位,如叶片、花蕾、茎部等,以减小阳转效应的延续,避免病害继续扩散。
综上所述,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花卉病害,如果不及时发现并治疗,它会给花卉栽培和生长带来很大的危害。
白粉病的症状与防治

白粉病的症状与防治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真菌病害,它通常在植物的叶片和茎上形成白色粉末状的菌丝和孢子。
下面是白粉病的一些常见症状以及防治方法:症状:1.白色粉末状物质:最常见的症状是植物叶片和茎上出现白色粉末状物质,这是白粉病菌丝和孢子的堆积。
白粉病菌丝和孢子会覆盖叶片的上表面和/或下表面。
2.叶片变黄和萎缩:白粉病会导致叶片逐渐变黄,叶片的生长可能受到抑制,叶片可能会逐渐萎缩甚至掉落。
3.形状异常:受感染的花朵和果实可能变得异常,形状不规则。
防治方法:1.剪除和处理:发现受感染的叶片、茎和花朵时,及时剪除并彻底处理。
将剪除的植物部分远离健康植物,避免病害的传播。
2.清洁和通风:保持植物周围的清洁和通风有助于减少真菌的生长和传播。
及时清除落叶和其他植物残渣,避免植物之间的过于拥挤。
3.生物防治:引入天敌如瓢虫、寄生蜂等有助于控制白粉病的传播。
这些天敌会捕食白粉病菌,从而减轻病害的程度。
同时,培养和保护益生菌和土壤微生物群落有助于增强植物的免疫力。
4.杀菌剂防治:在严重感染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杀菌剂进行防治。
可选择适合白粉病的杀菌剂,并按照产品说明书上的建议正确使用。
使用杀菌剂时,应遵循安全操作指南,并注意对植物和环境的影响。
重要的是,白粉病在温暖湿润的气候下更容易发生,因此保持植物周围的环境干燥并避免叶片过度湿润是预防白粉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以下是一些额外的防治建议:5.植物选择:选择抗白粉病的品种或种植无病毒的健康植物,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6.预防措施:在种植新植物之前,确保将其检查清洁,并且没有白粉病的迹象。
不要将已受感染的植物引入健康的植物群体中。
7.植物间距:确保植物之间有足够的间距,以促进空气流通,减少湿度和增加阳光照射,有助于防止白粉病的传播和发生。
8.灌溉管理:避免在植物的叶片上进行喷洒灌溉,尤其是在晚上或湿润的天气条件下。
使用滴灌系统或将水直接送到植物的根部,以减少叶片上的湿度。
9.空气循环:通过修剪和修整植物来促进空气循环,这有助于减少湿度和防止真菌病害的发生。
白粉病防治方案

白粉病防治方案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植物病害,对许多重要农作物和园艺植物造成严重危害。
为了有效防治白粉病,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白粉病防治方案。
一、病害特点白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特点是在植物叶片上形成白色或灰白色的粉状物。
这些粉状物实际上是真菌孢子和菌丝,它们会繁殖和传播,导致植物叶片变黄、卷曲、枯萎甚至死亡。
二、生物防治1.选择抗白粉病品种:选用抗白粉病的品种是防治的首要措施,这些品种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能够减少白粉病的发生和传播。
2.利用拮抗菌防治:一些拮抗菌对白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以通过喷施拮抗菌制剂来防治白粉病。
常用的拮抗菌有植物源拮抗细菌和真菌,如枯草芽孢杆菌、链格孢等。
三、物理防治1.清除病残体:白粉病的病残体是真菌的主要传播源,及时清除病残体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病残体可以通过剪除、烧毁等方式进行处理。
2.改善通风条件:白粉病在潮湿环境下易于发生和传播,改善植物生长环境的通风条件可以降低病害的发生。
可以通过修剪枝叶、适当间隔植株等方式来改善通风条件。
四、化学防治1.药剂选择:在白粉病初期,可以使用药剂进行防治。
常用的药剂有三唑酮类、咪鲜胺类、多菌灵类等。
在使用药剂时,应根据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药剂,并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正确施药。
2.药剂喷施:药剂喷施是化学防治的主要方式之一。
在白粉病发生期间,可以定期喷施药剂,喷药时要注意全面覆盖植株叶片的表面,以确保药剂的有效接触和吸收。
五、综合防治综合防治是白粉病防治的最佳策略,可以结合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种手段,以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
在综合防治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合理施肥、适时修剪、加强田间管理等,以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
六、预防措施除了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外,还应加强预防措施,以减少白粉病的发生。
预防措施包括定期巡查病害,及时清除病残体,保持植物生长环境的卫生,合理调整种植密度等。
白粉病的防治需要综合运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种手段,加强预防措施,以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白粉病的防治方法白粉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主要影响叶片和茎干,造成叶片变黄、枯死、落叶等症状,严重时会导致植物死亡。
针对白粉病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种手段。
下面将对各种防治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一、生物防治:1. 使用抗病品种: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品种进行种植,可以减少白粉病的发生。
在选用品种时,可以参考相关的品种抗病性评价资料,选择抗白粉病的品种。
2. 着重施肥调理:保持植物的健康生长状态,增强免疫力,对白粉病具有一定的抵抗力。
适量施用有机肥料,如腐熟的堆肥或腐烂的鸡粪等,可增加植物的养分供给,提高植物抵抗病害的能力。
3. 合理间作栽培:采用混栽或轮作的方式,对白粉病具有抑制作用。
间作可以增加植物间的竞争,减少白粉病菌的传播和扩散。
4. 利用天敌:天敌对于白粉病的防治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放生天敌,如寄生性蜂类、捕食性昆虫等,可以有效控制白粉病的发生。
同时,避免滥用化学农药,以免对天敌产生不利影响。
二、物理防治:1. 清除病残体和生菌源:及时清除感染了白粉病的植物部分,包括叶片、茎干等,以减少病菌的存活和传播。
同时,还要清除病源植物,避免病斑的扩散。
2. 剪除病叶和病枝:及时发现植物上出现白粉病症状时,应将受病叶和病枝剪除并及时销毁,以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3. 提供良好的通风环境:白粉病喜欢潮湿环境,通过提供良好的透气条件,可以减少病菌的繁殖和传播。
三、化学防治:1. 选用合适的农药:针对白粉病的防治,可以选择有效的农药进行喷洒。
常用的药剂有三唑类、菌脂类、酮细胞素类等。
在使用农药时,要注意按照标签说明进行正确使用,避免滥用和超量使用。
2. 轮换使用农药:白粉病对农药具有一定的抗药性,因此可以选择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进行轮换使用。
轮换使用可以减少白粉病对农药的抗性产生,提高防治效果。
3. 定期喷药:按照农药的使用说明,合理制定喷药的时间和频率。
白粉病一般在春季和秋季发病较为严重,可以在发病前和发病初期进行预防性喷药,以控制病情的发展。
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光照不足、通风不良的环境条件也容易导致白粉病的发生。
03
白粉病诊断与鉴定方法
田间诊断技巧
01
02
03
观察症状
白粉病在叶片上形成白色 粉状物,可作为初步判断 的依据。
识别病斑
病斑多呈圆形或近圆形, 边缘有黄绿色晕圈,有助 于与其他病害区分。
了解发病规律
白粉病在高温高湿条件下 易发生,结合气候条件可 辅助诊断。
04
白粉病综合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策略
选用抗病品种
选择适合当地种植,对白粉病具 有较强抗性的作物品种。
合理轮作
避免连作,实施与非寄主作物的轮 作,降低病原菌的积累。
加强田间管理
合理密植,保持田间通风透光;科 学施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 病能力。
生物防治技术应用
利用天敌
保护和利用白粉病的自然天敌,如瓢虫、草蛉等 ,以控制病原菌的数量。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新型药剂研发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未来将有 更多新型、高效、环保的药剂被 研发出来,用于白粉病的防治。
精准用药技术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基因编辑 、纳米技术等,实现精准用药, 提高防治效果,减少药物残留和 环境污染。
生物防治前景广阔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 防治在白粉病防治中的地位将越 来越重要,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寄主植物
不同作物和品种间的抗病性差异较大。一些感病品种在适宜条件下病情发展迅速,而抗病 品种则能有效抵抗病原菌的侵染。
02
白粉病病原学特性
病原菌种类及形态
白粉菌属
白粉菌属是白粉病的主要病原菌 ,其菌丝体无色透明,分生孢子 呈椭圆形或圆柱形,无色单胞。
小球菌属
园林植物白粉病的预防及防治措施

园林植物白粉病的预防及防治措施园林植物作为城市中广泛种植的绿化植物,往往遭受到各种病害的威胁,其中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病害。
白粉病不仅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还会严重影响美观度和生态功能。
预防和控制白粉病对于园林植物的健康和生长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园林植物白粉病的预防及防治措施。
一、白粉病的病原及病症白粉病是由白粉菌或白粉蚜等真菌和昆虫传播的病害引起的。
该病害主要表现为植物叶片上出现白色或灰白色的粉状物质,严重时会导致叶片变黄、枯萎甚至死亡。
白粉病病菌对气温和湿度的适应性较强,一般在温度为15-28摄氏度、相对湿度高于90%的环境下发病最为严重。
二、白粉病的预防措施1. 种植抗病品种在园林植物的选择上,应尽量选择具有抗性强的品种种植。
目前市场上已有许多抗病种植品种,例如马鞭草、百合等,具有较强的抗白粉病能力,种植这些品种可以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
2. 保持通风白粉病的发生与空气湿度密切相关,因此保持植物周围的通风是预防白粉病的有效措施之一。
通风可以减少叶片表面的湿度,降低白粉病菌的生长条件,从而减少病害的发生。
3. 控制施肥过多的氮肥会使植物营养过剩,从而降低植物的抗病能力,容易引起白粉病的发生。
在园林植物的养护过程中,应注意控制氮肥的施用量,避免植物吸收过多氮肥。
4. 定期清理落叶白粉病菌常隐藏在枯落的叶片中,在湿润的环境下易于繁殖。
定期清理园林植物周围的落叶,可以有效减少白粉病菌的滋生,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5. 合理管理植物密度植物密度过大会影响植物的通风和照光条件,容易造成局部湿度过高,从而增加白粉病的发生几率。
在园林绿化设计时应注意控制植物的密度和间距,避免植物过于拥挤。
1. 防治措施的选择白粉病的防治措施一般包括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三种方式。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防治措施,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2.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天敌、寄生菌等生物控制剂对白粉病菌进行防治。
什么是小麦白粉病?如何防治?

什么是小麦白粉病?如何防治?
白粉病是小麦最为常见的病害之一,必须高度重视它的防治工作。
本文介绍一下究竟什么是小麦白粉病,以及小麦白粉病如何防治,供农民朋友们参考。
一、什么是小麦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均可受到侵染,但以叶片和叶鞘受害为主,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
初发病时,叶面出现1-2毫米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
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全浅褐色。
二、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目前较抗白粉病的小麦品种有京冬八号、中优9507、京9428等。
2、农业防治方法
适当增施磷钾肥,并根据品种特性和地力合理密植。
3、化学药剂防治
用种子重量0.03%(有效成分)的2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拌种,或每亩用15%的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25克拌种,防治白粉病,兼治黑穗病、条锈病、根腐病等。
当小麦白粉病病情指数达到1或病叶率达10%以上时,喷洒20%的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或40%的福星乳油8000倍液,可根据田间情况采用杀虫杀菌剂混配,做到关键期一次用药,兼治小麦白粉病、锈病等主要病虫害。
三、小麦其他病害的防治
小麦生长中后期,条锈病、白粉病、穗蚜混发时,每亩用粉锈宁有效成分7克,加抗蚜威有效成分3克,加磷酸二氢钾150克;
条锈病、白粉病、吸浆虫、黏虫混发区或田块,每亩用粉锈宁有效成分7克,加磷酸二氢钾150克。
赤霉病、白粉病、穗蚜混发区,每亩用多菌灵有效成分40克,加粉锈宁有效成分7克,加抗蚜威有效成分3克,加磷酸二氢钾150克。
白粉病分级标准

白粉病分级标准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植物病害,主要侵害叶片和茎部,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产量。
为了对白粉病进行科学的研究和管理,人们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将白粉病分为不同的级别。
本文将按照白粉病的分级标准,对其进行详细介绍。
一、一级白粉病的一级病情表现为少量白粉菌丝在叶片上形成,但并未扩散至整个叶片。
叶片的基部可能有一些小斑点,但仍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植物整体生长不受明显影响。
二、二级二级白粉病病情较一级更加严重。
白粉菌丝开始扩散至整个叶片,叶片上形成较多的白粉。
叶片表面出现明显的白色斑点,严重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导致植物生长缓慢,产量降低。
三、三级三级白粉病病情进一步加重。
白粉菌丝覆盖整个叶片,白粉呈现出较厚的覆盖层。
叶片上的白斑扩大,可能会融合成大片的白色斑块。
植物光合作用受到严重抑制,叶片干燥、变黄、萎缩,极大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
四、四级四级白粉病是最严重的病情。
白粉菌丝密布在整个叶片和茎部,形成厚厚的白粉层。
叶片表面几乎完全被白粉覆盖,形成大片的白色斑块。
植物叶片严重干燥、变黄、干枯,生长停滞,产量几乎为零。
根据以上分级标准,我们可以根据植物叶片上的白粉病病情,对其进行分级。
不同级别的白粉病需要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
一级白粉病病情较轻,可以通过清除叶面的白粉菌丝、改善通风环境、适度增加施肥量等措施进行防治。
二级白粉病病情较为严重,可以进行局部剪除受感染的叶片,并进行药物喷洒等综合防治措施。
三级白粉病病情进一步加重,需要进行整株剪除、烧毁等彻底的防治措施,以避免病害的进一步传播。
四级白粉病病情最为严重,防治难度较大。
除了整株剪除、烧毁外,还需要对种植环境进行全面的消毒和改善,以预防病害再次发生。
白粉病的分级标准对于科学有效地管理和防治该病害非常重要。
通过对不同病情的分级,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提高植物的生长和产量。
因此,对于种植者来说,了解和掌握白粉病的分级标准是非常必要的。
只有科学合理地进行防治,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病害的危害,保证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大叶黄杨、黄栌、石楠、卫矛等多种园林植物。 1.紫薇白粉病主要侵害紫薇叶片,嫩叶比老 叶易感染。嫩梢和花蕾也能受侵染。叶片上出现 白色小粉斑,扩大后为圆形病斑连成片。严重者 整个叶片枯黄,引起早落叶,发病后期白粉层上
磨粉机广泛应用于冶金、建材、化工、矿山等领域内矿产品物料的粉磨加工。
出现由白转黄,最后变为黑色的小点粒。该病菌 在生长季有多次再侵染。主要发生在春、秋季, 尤其秋季发病严重。 2.大叶黄杨白粉病主要危害幼嫩新梢和叶 片,多发生于叶背。但大叶黄杨叶片正反面的病
白粉病是世界性的植物病害,大部分花木、 大棚植物均可感染此病 白粉病危害性:
轻则植株生长不良,丧失观赏价值,重则全
株死亡。尤其进入秋季,白粉病呈上升趋势。本
文将综合多种植物白粉病的发生症状及规律,探 讨其防治有效措施。 一、园林植物白粉病症状、病原及发病规律
白粉病的种类很多,但其发病症状、流行方
式和防治方法等大致相同,可为害月季、紫薇、
磨粉机广泛应用于冶金、建材、化工、矿山等领域内矿产品物料的粉磨加工。
二、园林植物白粉病防治方法
0c09f1c 磨粉机厂家/
梢为病菌翌春的初侵染来源。春、夏、秋季都可 发生。多雨季节和高湿条件利于发病。夏季高温 不利于病害发展。 3.黄栌白粉病初期叶片出现针头状白色粉 点,逐渐扩大成污白色圆形斑,病斑周围呈放射
状,至后期病斑连成片,严重时整叶布满厚厚一 层白粉,全树大多数叶片为白粉覆盖。秋末正常 叶片变为红色时,被白粉覆盖的病叶仍为暗绿色 或黄色,并在白粉层上出现黑色小粒点,为闭囊 壳。病菌还侵染嫩梢。该病多从植株下部叶片开 始发病,之后逐渐向上蔓延。发病初期至 8 月上
情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感病叶片背面的病情随 正面病情的加重而加重。发病时,先在嫩叶表面 产生白粉小圆斑,后逐渐扩大,病斑逐渐扩展成 圆形白粉层,老病斑上的白粉层变灰白色。严重 时,整个叶片布满白粉,叶片皱缩、出现褪色斑 块,甚至病叶纵卷,新梢扭曲、萎缩。病叶、病
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白粉病的分类
根据寄主植物分类
不同植物的白粉病由不同的病菌引起,因此可以根据寄主植物的种类对白粉 病进行分类。
根据症状和病菌分类
根据白粉病的症状和病菌的种类,也可以对其进行分类。
白粉病的症状与危害
症状
白粉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在寄主植物的表面出现一层白色粉状物,随着病情加重 ,粉状物会逐渐扩大并形成斑块,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发生条件
湿度
高湿度条件下,白粉病病菌繁殖迅 速,适宜湿度为70%-80%。
温度
适宜温度范围为15-25℃,高温和 低温都会抑制白粉病的发展。
光照
适量的光照有利于寄主植物的抗病 性,过度遮荫会加重病情。
通风
通风不良会阻碍植物的光合作用, 影响植物的抗病性。
影响因素
品种抗性
营养状况
不同品种的植物对白粉病的抗性存在差异, 抗性高的品种发病率低。
缺乏氮、磷等营养元素会影响植物的抗病性 ,导致白粉病易发生。
耕作制度
防治措施
连作会降低土地的肥力,增加白粉病的发生 概率。合理的轮作制度可有效控制白粉病的 传播。
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如喷洒农药、改善环境 条件等,可以有效减轻白粉病的危害程度。
03
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合理密植
通过合理密植提高作物间的通 风透光,降低湿度,减轻白粉
04
白粉病的防治措施
预防措施
品种选择
选择抗白粉病的品种,避免种 植容易感染白粉病的品种。
保持清洁
定期清除植物周围的杂草和落叶 ,保持植株的通风和光照。
加强肥水管理
合理施肥,避免过量施用氮肥,增 施磷钾肥,以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 。
控制措施
植物白粉病类型

植物白粉病类型白粉病是园林植物的易发病害之一,除针叶树外,大部分的园林植物均有白粉病发生,其危害面积大,轻则植株生长不良,重则全株死亡。
本文主要给大家介绍一些常见园林植物白粉病的发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发病症状白粉病是真菌所致的一类病害,主要危害植物的叶片、叶柄、嫩茎、幼芽和花蕾等部位。
初期为黄绿色不规则小斑,边缘不明显。
随后病斑不断扩大,表面生出白粉斑,最后该处长出无数黑点。
染病部位变成灰色,连片覆盖其表面,边缘不清晰,呈污白色或淡灰白色。
受害严重时叶片皱缩变小,嫩梢扭曲畸形,花芽不开,使植株失去观赏价值。
严重者可导致枝叶干枯,甚至可造成全株死亡。
二、常见几种园林植物白粉病的发生规律1、月季白粉病该病也危害蔷薇、玫瑰等植物。
病菌以菌丝体在植株的芽、叶、或枝上越冬。
有些地区以闭囊壳越冬。
翌年以子囊孢子作初次侵染,借风雨传播。
温暖潮湿的季节发病迅速,春季和秋季是发病盛期,一般湿度较大有利于病害的发生,但是降雨过多则不利于病害发生。
2、紫薇白粉病该病是紫薇的一种重要病害,主要发生在春、秋两季。
病原菌以他在病芽、或以闭囊壳在病落叶上越冬,粉孢子有气流传播生长季节有多次再侵染。
粉孢子萌发最适宜的温度为19~25℃,空气相对湿度为100%,自由水有利于粉孢子萌发。
粉孢子的萌发力可以持续15天左右,侵染力维持13天。
紫薇发生白粉病后,其光合作用强度显著降低,病叶组织蒸腾强度增加,从而加速叶片的衰老、死亡。
3、黄栌白粉病该病对黄栌的主要危害是秋季红叶不红,变为灰黄色或污白色,失去观赏价值,是黄栌的一种重要病害。
病菌以闭囊壳在病落叶和病枝上越冬,或以菌丝体在病枝上越冬,待温湿度适宜条件下翌年春季直接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孢子由风雨传播,生长季节以分生孢子进行再传染。
一般五六月降雨早,发病亦早,反之则延迟。
七八月降雨量的多少,决定当年病害的轻重。
黄栌白粉病多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之后逐渐向上蔓延,阴雨多、湿度大时发病重。
园林植物白粉病的发生及其防治

园林植物白粉病的发生及其防治园林植物白粉病是园林植物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病害,它是由白粉菌引起的真菌病害。
这种病害主要侵袭植物的叶片、芽、茎等部位,会导致植物叶片开裂、变形、褪色等情况,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
本文将着重探讨园林植物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一、园林植物白粉病的常见症状1. 叶片上呈现白粉状的结构,影响植物的整体美观度。
这时要进行及时的清除,以保证植物的干净。
2. 叶片上的白粉状物质长时间不被清除,会形成厚重的灰色,从而将植物叶片上的毛孔堵塞。
这样会使植物的呼吸受到影响,从而导致植物的生长受阻。
3. 长时间被感染白粉病害的植物会导致导致植物产生变形、凋萎等现象。
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很容易导致植物死亡。
二、园林植物白粉病的发生原因分析1. 植物管理不当。
主要指的是植物的养殖过程中,没有进行及时的清洁或者对本身就患有白粉病的植物没有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长时间的忽略,就会导致白粉菌在植物内部大面积繁殖,从而形成白粉病。
2. 天气原因。
园林植物的生长很大程度上都受到天气的影响,如果当地的气候多变或潮湿,就会更容易导致白粉病的产生,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
三、园林植物白粉病的防治措施针对园林植物白粉病的防治,以下措施是需要着重注意的。
1. 加强植株管理。
管理是防治的前提,因此要定期给植物进行除草、清洗、修剪等工作。
如果发现植物已经患有白粉病,就要尽快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以减少病菌在植物本身上大面积的繁殖。
2. 使用化学药物防治。
白粉病在园林植物上的治疗一般使用化学药物。
化学药物有广谱和窄谱之分,窄谱药品能够精准打击白粉病,对植物的伤害较小,同时对害虫的威胁也较小。
化学药品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使用,使用剂量和使用时间等方面也需要严格把控。
3. 生物防治。
白粉病有着强烈的地域性,依赖于微生物活性很高,使用一些具有杀菌、调节土壤等功能的微生物氮结构因子种类进行防治,能够减少化学药物的使用,同时也避免了化学药品对植物和环境的影响。
常见花卉白粉病的防治技术

发病条件
温度和湿度
白粉病的发生与温度和湿度密切相关 ,温度在15-25℃之间、湿度在 60%-80%之间时,最有利于白粉病 病菌的生长和繁殖。
光照
光照对白粉病的发生也有影响,光照 不足会导致花卉生长弱、抗病能力下 降,容易感染白粉病。
03
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种植管理
合理密植,保持花卉种植地通风透气;科学施肥,增施磷钾肥,提高花卉抗病 性;及时清除病残叶,减少病原菌。
科学用药
选择针对性强、效果好的 杀菌剂,并按照说明书正 确使用,避免产生抗药性 。
综合防治
结合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 手段,如使用黄色粘虫板 、灯光诱杀等,以降低白 粉病的发生率。
防治后的养护管理
合理修剪
及时剪除病枝、病叶,清除病残体, 以减少菌源的传播。
定期检查
定期检查花卉生长情况,发现病情及 时采取措施防治。
常见花卉白粉病的防治技术
汇报人: 2023-12-26
目录
• 白粉病的概述 • 白粉病的病因和发病规律 • 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 不同花卉白粉病的防治技术 • 白粉病防治的注意事项
01
白粉病的概述
白粉病的定义
白粉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花卉病害 ,主要在叶片、茎和花上产生白色或 灰色的粉斑,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 外观,严重时可能导致植物死亡。
品种选择
选择抗病性强的花卉品种,避免种植易感病品种。
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
保护和利用白粉病的天敌,如食蚜蝇、瓢虫等,通过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降低白 粉病的发生。
生物农药
使用生物农药如农用链霉素、井冈霉素等,对白粉病进行防治。
化学防治
预防为主
在发病初期及时喷洒化学药剂,如多 菌灵、甲基托布津等,控制病原菌的 扩散。
园林植物白粉病的预防及防治措施

园林植物白粉病的预防及防治措施园林植物是公园、庭院和景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为人们营造出优美的环境和愉悦的心情。
在园林植物种植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疾病问题,其中白粉病是一种常见且具有破坏性的病害,它会给园林植物带来很大的危害。
对白粉病的预防和防治工作十分重要,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关于园林植物白粉病的预防及防治措施。
我们来了解一下白粉病的病原及主要特征。
白粉病是由白粉菌类真菌引起的病害,这类真菌主要依靠孢子在植物之间传播。
白粉病是一种全球性、广谱型的病害,几乎可以侵染所有种类的园林植物,包括花卉、乔木、水果树、蔬菜等。
白粉病的主要特征是在植物叶片表面和组织内形成白色粉状物质,这也是病名的由来。
受感染的植物会出现叶片变黄、弯曲、畸形生长,甚至导致凋萎枯黄。
白粉病的防治工作对于园林植物的健康生长和景观效果至关重要。
针对园林植物白粉病的预防及防治,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选用抗病品种:园林植物白粉病的病原具有宿主广泛、传播快速的特点,因此首先要选择抗病品种进行种植。
在品种选用上,应选择具有一定抗病性能的植物品种,尽量减少白粉病的发生。
二、加强管理:园林植物的种植环境和管理也对白粉病的防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要注意园林植物的生长环境,保持适宜的温湿度及通风条件,避免过度密植和过度施肥。
及时清除病叶和枯枝,保持园林植物的通风透光,有利于减少病害的发生和扩散。
三、合理施肥:园林植物的肥料施用对于植物的生长和免疫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合理施用有机肥、氮磷钾肥等营养物质,增强植物的抵抗力,减少白粉病的侵染。
四、喷洒药剂:对于已经发生白粉病的园林植物,可以采用喷洒药剂的方式进行防治。
常用的防治药剂有氧化锌、硫磺、多菌灵等化学药剂,也可以选择生物农药或植物提取液进行喷洒,但需要注意药剂的使用浓度和频次,防止对环境和植物自身产生不良影响。
五、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较为环保和有效的防治方法,可以利用一些天敌昆虫或真菌来控制白粉病的发生。
白粉病防治方法

白粉病防治方法一、白粉病的概述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植物真菌病害,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形成白色粉状物。
它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导致产量下降。
为了有效防治白粉病,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二、病害的症状白粉病主要的症状是在叶片上形成白色粉状物,同时叶片出现黄化、弯曲、干枯等现象。
有时还会导致茎部、花朵等其他部位的感染。
不同植物品种对白粉病的症状会有所差异,但一般来说可以通过观察叶片的变化来判断是否感染了白粉病。
三、防治方法3.1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具有抗病性的品种是防治白粉病的基础。
在进行农作物选种时,应优先选择抗病品种。
这些品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御病原菌的侵袭,减少发病的可能性。
3.2 增加通风白粉病是一种真菌病害,真菌在潮湿的环境中繁殖能力较强。
因此,我们需要增加植物的通风量,减少叶片湿度,以避免真菌的滋生。
在设立温室或大棚的时候,应尽量提高通风设施的配置水平,保持空气流通。
3.3 喷洒药剂在发病初期和病害较轻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喷洒药剂来控制白粉病的传播。
常用的药剂包括苯醚甲环唑、三唑酮等。
在喷洒药剂时,需要注意按照药剂的说明进行,避免超量使用或者浓度过高,以免对植物造成伤害。
3.4 清除病残体和病株及时清除病残体和病株也是防治白粉病的重要一环。
病残体和病株中往往携带有真菌的孢子,如果不及时清除,会成为病害传播的源头。
因此,在发现病株时,应立即将其移走并焚烧处理,以防止病害的进一步传播。
3.5 土壤改良一些研究表明,土壤中的营养状况与植物的抵御病菌侵袭有关。
因此,在种植作物时,可以通过施肥、改良土壤等方法提高土壤的养分含量和有机质含量,增强作物的抵御能力,从而减少白粉病的发生。
3.6 病害监测和预警定期对作物进行病害监测和预警也是重要的防治手段。
通过观察植株的生长情况和叶片的变化,可以及时判断是否有白粉病的发生。
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以避免病害的扩散。
四、预防白粉病的措施4.1 种植间作物轮作间作作物的轮作可以有效降低土壤中真菌的数量,减少病原菌的存活和传播,从而预防白粉病的发生。
园林植物白粉病的预防及防治措施

园林植物白粉病的预防及防治措施园林植物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真菌病,主要侵害叶片和茎部,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和观赏价值。
对于园艺爱好者来说,预防和防治白粉病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园林植物白粉病的预防及防治措施,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一、白粉病的病因白粉病是由白粉菌类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主要在温暖、潮湿、通风不良的环境下发生。
真菌孢子飘落在植物表面后,通过受伤的组织或气孔侵入植物内部,侵染叶片、茎部和花朵,引起白粉病的发生。
白粉病一般在温度为20-25摄氏度、湿度在70-85%的环境下最为适宜,这种条件往往在夏季的雨季中最易出现。
二、预防白粉病的措施1. 选择抗病品种:在植物种植前,可以通过选择抗病品种来预防白粉病的发生。
一些经过繁育改良的抗病品种在抗病性方面相对较强,可以减少植物受真菌侵害的风险。
2. 加强管理:对于园艺植物的生长环境进行良好的管理,包括适当的修剪和调整植物的生长状况,保持通风良好和阳光充足。
这些都有助于减少白粉病的发生。
3. 土壤改良:通过改良土壤质地,保持土壤透气性和排水性,有助于减少白粉病的发生。
选择适宜的肥料和施肥方式,可以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
4. 移植时保持植物健康:在植物移植时,尽量避免伤害植物根部,保持植物健康有利于植物抵抗病菌。
1. 药剂防治:在白粉病的初期,可以使用一些化学药剂进行喷洒,以阻断真菌的侵入,减少植物受害面积。
常用的有多菌灵、噻唑酮等。
但使用化学农药要慎重,遵守使用说明并做好安全防护。
2. 生物防治:在防治白粉病的过程中,也可以尝试使用一些生物防治剂,如三唑醇等。
生物防治剂对环境友好,并且可以有效地控制白粉病的发生。
3. 物理防治:在白粉病的早期,可以采用物理方法,如喷水清洗叶片,去除受病叶片,减少真菌的繁殖和传播。
4. 定期检查和观察:对于园林植物,定期检查和观察是防治白粉病的关键。
及时发现病害,有利于及早采取措施防治,防止病情扩散。
5. 注意灭菌:对于工具和器具的使用,注意灭菌是非常重要的。
各种植物白粉病

各种植物白粉病植物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性病害,主要发生在多种植物上,包括蔬菜、观赏植物和水果树等。
白粉病是由白粉菌引起的,它会在植物的叶片表面形成白色粉状的孢子囊,给植物带来不利影响。
白粉病的发生不仅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产量,还会降低植物的美观度。
因此,对于白粉病的防治工作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白粉病的病因、症状、防治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白粉病的病因白粉病是由一种真菌引起的,主要由白粉菌引起,这种真菌会在植物的叶片表面形成白色粉状的孢子囊。
白粉菌是一种以寄生生活方式为主的真菌,它主要通过孢子在空气中传播,然后在植物表面形成白色粉状的孢子囊。
白粉病主要通过孢子传播,在高湿环境下更易发生。
因此,白粉病的发生与植物生长环境和气象条件有密切关系。
二、白粉病的症状1. 叶片上出现白色粉状物白粉病的最明显症状就是植物的叶片上出现白色粉状物。
这些白色粉状物是真菌的孢子囊,它们会在叶片表面密集排列,给人一种白粉末覆盖在叶片上的感觉。
这些白色粉状物会不断蔓延,覆盖整个叶片表面,导致叶片失去光泽。
2. 叶片变黄和萎缩受到白粉病侵害的植物叶片会逐渐变黄,然后干枯、萎缩。
由于真菌在叶片表面形成大量孢子囊,阻塞了叶片的气孔,影响了植物的进行光合作用,导致叶片失去绿色。
3. 植物生长受影响由于受到白粉病的侵害,植物的生长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受侵害的植物会出现生长缓慢的情况,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甚至影响产量。
三、白粉病的防治方法1. 科学种植首先,要注意科学种植,选择适合植物生长的环境和土壤,保持植物的生长环境和气象条件。
避免植物生长环境过湿、过干,保持适宜的湿度和通风性。
2. 剪除受病叶片一旦发现植物叶片上出现白色粉状物,要及时对受病叶片进行剪除,避免病源的蔓延。
同时,要注意及时清理受病叶片,避免病原菌通过叶片传播。
3. 合理施肥和用药在管理植物生长的过程中要注意合理施肥,保证植物的养分供应充足。
同时,可使用专门的杀菌剂进行喷洒,有效控制白粉菌的繁殖和传播。
白粉病防治措施

白粉病防治措施一、白粉病的危害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植物病害,主要危害植物的叶片、茎和花果。
受害植物的叶片和茎会出现白色或灰白色的粉状物,花果受害后会导致落花落果,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产量。
白粉病的发生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如湿度、温度、光照等。
在适宜的条件下,白粉病菌的繁殖迅速,导致病害迅速蔓延。
二、白粉病的防治措施1. 农业防治(1)选择抗病品种:选择对白粉病具有较强抗性的品种是防治白粉病的重要措施。
不同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有较大差异,因此,在选择品种时,应充分了解其抗病性能。
(2)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保持田间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防止湿度过大,有利于控制白粉病的发生。
同时,要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
(3)清洁田园:在收获后或春季耕作前,清除田间的残枝落叶和杂草,减少白粉病的越冬菌源。
2.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和有益微生物进行生物防治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防治技术。
如瓢虫、草蛉等天敌可以控制白粉病菌的繁殖,降低病害发生程度。
此外,一些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等也可以用来防治白粉病。
3. 化学防治在必要时,可以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常用的药剂有: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百菌清等。
在使用化学药剂时,应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配制和施用,避免造成药害和环境污染。
三、防治效果及注意事项通过采取以上防治措施,可以有效控制白粉病的发生和蔓延,提高植物的生长和产量。
但在防治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 选用抗病品种时,应考虑到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和种植环境,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品种。
2. 加强田间管理时,应注意合理密植和通风透光,避免湿度过大。
同时,应根据植物的生长需要合理施肥,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
3. 在使用化学药剂时,应选择低毒、低残留的药剂,避免造成药害和环境污染。
同时,应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配制和施用,避免用量过大或过小影响防治效果。
4. 在生物防治中,应注意保护天敌和有益微生物的生态环境,避免过度使用化学药剂对其造成影响。
白粉病

3 品种
不同品种抗性存在一定差异,据研究品种
对白粉病的抗性与对霜霉病的抗性是一致的,抗
霜霉病的品种,一般亦兼抗白粉病,反之亦然。 研究还认为黄瓜对白粉病的抗性,也是以 一个隐性基因为基础,且很可能与抗霜霉病的隐 性基因有连锁关系。
5.防治方法
1) 品种:一般抗霜霉病的品种也抗白粉病。鲁春26、津杂 1、2、3、4,及津研2、4、6等。 2)田间管理:注意通风透光,及时摘除黄、老、病叶;合 理灌水,铺设地膜,降低空气湿度;施足有机肥,增施磷、钾 肥。参照霜霉病。 3)药剂防治:保护地内用百菌清烟剂熏治。播种前每公顷 地用27-45千克硫磺粉闷熏24小时,消毒。发病初可用:高脂 膜30-50倍液;25%锈粉宁2000倍液;12.5%速保利2500倍液; 47%加瑞农600-80O倍液,上述药之一,每7-10天1次,连喷3-4 次。
瓜类白粉病
也称挂白灰、白毛病。瓜类白粉病在 我国各地的保护地和露地各种瓜类上普遍发 生。黄瓜、西葫芦、南瓜、甜瓜受害较重, 冬瓜和西瓜次之,丝瓜抗病性较强。此病一 旦发生,扩展蔓延很快,给生产造成巨大损 失。
1. 症
部位:主要危害叶片。
状
时期:整个生育期都发生,中后期较重。 症状:初期叶正面或背面产生近圆形粉斑,后逐渐扩大 成边缘不明显的连片粉斑,形似撒上一层白粉状物。后期叶片 变褐,严重的枯萎,病斑上可散生许多黑色小颗粒,即闭囊壳。 随后变灰白色或灰褐色。病叶不脱落。 叶柄、嫩茎受害和叶片相似,只是病斑小。
闭囊壳近球形,壳壁由多角形厚壁细胞所组成,黄褐色到暗褐色。附 丝具有两种不同形式。一种着生在壳的基部,无色,较短并呈丛状,另一 种着生在壳的上部,无色至浅褐色,较长而分散,具有隔膜。大多数附丝 的顶端不分叉,少数产生1~2次两歧式分叉,子囊在壳内单生,呈圆球 形或近圆球形,无色,子囊内含有 8个子囊孢子,呈不规则排列。孢子无 色,单胞,卵形至近球形。
常见花卉病虫害防治——白粉病

农业防治
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施肥、浇水 ,避免氮肥过多。定期修剪病叶
、枯叶,保持植株通风透光。
生物防治
通过施用生物农药如木霉菌等来 控制病原菌的生长繁殖。
牡丹白粉病的防治
药物治疗
使用苯醚甲环唑、三唑酮等杀菌剂进行喷洒预防和治疗。对于严 重的病株,可以使用氟硅唑等强力杀菌剂。
农业防治
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施肥、浇水,避免氮肥过多。定期修剪病叶、 枯叶,保持植株通风透光。
白粉病不仅影响花卉的观赏价值,还可能对花卉的生长 造成严重影响。
白粉病的分类与分布
01
白粉病可根据病原菌的不同分为多种类型,如单囊白粉病、二囊白粉病等。
02
不同类型白粉病的分布范围也不同,如单囊白粉病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和南方地 区,而二囊白粉病则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区。
白粉病的危害
白粉病会导致花卉叶片、茎秆和花朵的生长发育受阻,叶片 上出现斑点、畸形,花朵颜色变淡、脱落等。
生物防治
通过施用生物农药如木霉菌等来控制病原菌的生长繁殖。
THANKS
感谢观看
Chapter
玫瑰白粉病的防治
药物治疗
使用三唑酮、苯醚甲环唑 等杀菌剂,按照说明书上 的用药量和使用方法进行 喷洒。
农业防治
加强栽培管理,定期修剪 、施肥、浇水,提高植株 的抗病能力。
生物防治
利用有益微生物及其代谢 产物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 繁殖。
月季白粉病的防治
药物治疗
使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杀 菌剂,定期喷洒预防。发病初 期可使用氟硅唑、醚菌酯等强
发生条件
白粉病的发生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如湿度、温度、光照、土壤肥力等。当环境条件适宜时,病原菌 繁殖迅速,病害容易暴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橡胶树白粉病的特征
橡胶树白粉病病菌只危害嫩叶、嫩芽、嫩梢和花序,不侵染老叶。
嫩叶感病初期,在叶面或叶背上出现辐射状的银白色菌丝,似蜘蛛丝,以后在病斑上出现一层白粉,形成大小不一的白粉病斑,这是本病最显著的特征。
嫩叶感病初期若遇高温时,病斑上的菌丝生长受到抑制而病斑变为红褐色。
当气温适宜时,病斑还可以恢复产生分生孢子,使病斑继续扩大。
发病严重时,病叶布满白粉,甚至皱缩畸形、变黄,最后脱落。
不脱落的病叶,随着叶片的老化和气温升高,病斑上的白粉逐渐消失,留下白色癣状斑或黄褐色坏死斑。
花序感病后,出现一层白粉,病害严重时花蕾全部脱落,只留下光秃秃的花轴。
白粉病菌为专性寄生菌,只侵染幼嫩组织,组织老化后不能侵入。
喜欢冷凉气温,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16-32℃,侵染及产孢的适宜温度为15-25℃,抑制温度为最低温8-10℃,最高温32℃以上。
根据橡胶树白粉病流行规律的特点,防治橡胶树白粉病主要包括观察抽叶物候和叶片病情、预测橡胶树白粉病的严重程度以及化学防治橡胶树白粉病这几项工作。
二、预测预报方法
各测报点均按“橡胶树白粉病观察方法和标准”观察抽叶物候和调查古铜叶的病情,从展叶50%至老化70%以上止,根据已经出现的天气状况和未来7天以内的天气预报,以及上述观察的物候和调查的病情资料,查对橡胶树白粉病小区流行强度预测组合查对表。
每3—4天
作一次病害严重度预测,预测中偏重病以上的林地,达到防治指标及时防治。
三、橡胶树白粉病观察方法和标准
以各乡镇的村民小组为单位,将橡胶树抽叶迟早、整齐度、海拔高度及品系相同的林地划为一个测报区,每个村民小组区划为多个测报区,每个测报区选一个岗位作测报点,观察抽叶物候和叶片病情。
1、抽叶物候观察:每个测报区于少数植株开始抽叶起至80%叶片老化止,每3—4天观察一次抽叶物候,片估总抽叶%(出现形似鸡爪状的雏型叶起就为抽叶,不将这种雏型叶作芽看待)及古铜、变色、淡绿和老化(稳定)各叶型%,同时片估叶片长5—6厘米以上的叶量。
抽叶物候标准:
雏叶:复叶伸出,小叶迭折,形似鸡爪状;
古铜:小叶展开、下垂,叶色古铜、质脆;
变色:古铜转淡绿;
淡绿:叶色淡绿、柔软下垂,三小复叶背靠背;
老化:叶片开始挺伸硬化,淡绿发亮,至叶片挺伸硬化。
2、叶片病情观察:展叶30%左右开始至老化80%以上止,在观察物候的同时,每3—4天调查一次古铜叶(叶基至叶尖长5—6厘米,包括高温期抽出叶色接近于变色的叶片)病情,每次在观察点内取树冠中下层古铜色叶蓬(1 —5复叶长5—6厘米)20蓬,每蓬取1—5复叶(由下而上)的15片小叶,共300片,调查病情,按叶片病级标准记录,计算古铜叶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
计算公式如下:
发病叶数
发病率(%)= ────────×100%
300(调查叶数)
∑(病级叶片数×病级)
病情指数= ─────────────×100
调查叶片总数×最高病级
叶片病级标准: 0级:无病;
1级:病斑总和占叶面积的1/16;
2级:病斑总和占叶面积的1/8;
3级:病斑总和占叶面积的1/4;
4级:病斑总和占叶面积的1/2;
5级:病斑总和占叶面积的3/4。
四、橡胶树白粉病综合防治技术
1、防治的标准及防治要求:
预测中病以下(最终病指44以下)的林地不防治,预测中偏重林地(最终病指45—50)作局部或单株防治,重或特重林地全面防1—2次。
通过防治,要求将中偏重病以上林地的最终病情控制在中病以下(最好在中病范围内)。
2、应用短期动态测报方法进行病情预测,指导防治:
以病害的发展随温度变化而波动,病害的严重度主要决定嫩叶期与天气及小气候的配合程度,抽叶整齐度对病害严重有潜在影响,越冬菌量常年满足病害流行的认识和病害流行特点为依据,以病害流行速度
最高、明显减慢及极缓慢的温度为参数。
从而进行病情预测,来指导化学防治橡胶树白粉病。
3、应用防治指标指导适时施药:
预测重或特重病林地需防治1—2次,中偏重病林地降低剂量防治1次,当叶量(叶基至叶尖长5—6厘米以上)50%以上,古铜叶(叶片5—6厘米)发病率40—60%(一般发病率25%左右后3天,或发病率30%左右后1—2天即可达到这一指标)时及时进行第一次喷药。
第一次喷药时叶量达80%以上的林地,一般天气下不再次喷药,80%以下的林地喷药后8—10天老化叶量70%以下,古铜叶发病率40%以上,最高温在32℃以下的林地及时进行第二次喷药。
喷硫磺粉后3天内遇雨应补喷。
4、防治技术:
①防治不一刀切,抽叶特别早的局部地段于周围林地开始抽叶之前,其古铜叶(叶片5—6厘米)发病率20—30%时及早防治。
其它林地则以测报和防治指标指导防治,先达到防治指标的林地先防治。
②根据病害严重度的预测、施药时的物候、叶片病情及未来的天气,调整剂量和施药次数。
一般天气下使用常规剂量,其后将会持续出现高温时剂量减半,施药时病情较重的林地加大剂量。
③根据天气和物候状况选用不同的药剂,阴雨天气条件下选用粉锈灵烟雾剂,进入淡绿期时选用硫磺粉,物候极不整齐的林地,先用硫磺粉,后用粉锈灵烟雾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