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8-软体动物门

合集下载

软体动物门

软体动物门

• 壳顶 贝壳的前背方,各有一略为隆起 壳顶:贝壳的前背方, 贝壳的前背方 的部分。 的部分。 • 生长线:壳的外表面有以壳顶为圆心的 生长线: 同心圆线。 同心圆线。 • 贝壳后端有一个不闭合的裂缝,内有外 贝壳后端有一个不闭合的裂缝, 套膜形成的两个孔,背面的为出水孔 出水孔, 套膜形成的两个孔,背面的为出水孔, 腹面的为入水孔 入水孔。 腹面的为入水孔。
• 珍珠层 由叶状的霰石构成,又称壳底, 由叶状的霰石构成,又称壳底, 表面光滑, 表面光滑,它是由外套膜整个外表皮细 胞分泌而成, 胞分泌而成,随着动物的生长而增加厚 度。 • 霰石:碳酸钙薄片 霰石:
• 珍珠:在珍珠层内形成。是珍珠贝、河 珍珠:在珍珠层内形成。 蚌等的外套膜分泌物包裹着进入外套膜 和贝壳之间的异物而形成的。 生长线: 生长线:角质层和棱柱层的生长不是连 续不断的,在繁殖期或食物不足、气温 低等情况下,外套膜缘停止分泌。
河蚌的胃有两种特殊结构: 河蚌的胃有两种特殊结构: 胃盾、 胃盾、晶杆
胃盾:胃上皮具有一种会脱落的厚皮, 胃盾:胃上皮具有一种会脱落的厚皮,用 以保护胃的分泌细胞 晶杆:胃的后方有一晶杆囊, 晶杆:胃的后方有一晶杆囊,能分泌物质 形成胶质晶杆。 形成胶质晶杆。 晶杆由粘蛋白组成,吸附有丰富的酶。晶 晶杆由粘蛋白组成,吸附有丰富的酶。 粘蛋白组成 杆囊壁的纤毛摆动能使晶杆旋转, 杆囊壁的纤毛摆动能使晶杆旋转,起搅拌 和混合食物的作用 的作用。 和混合食物的作用。在胃酸的作用下晶杆 能释放出消化酶,对食物进行细胞外消化 能释放出消化酶,对食物进行细胞外消化 也有人认为晶杆的作用是贮存食物。 也有人认为晶杆的作用是贮存食物。 贮存食物
1.6 呼吸器官 软体动物用鳃、外套膜 外套膜或外套腔形成的肺 鳃 外套膜 肺 进行呼吸。 陆生种类 以肺呼吸。

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珍珠即在珍珠层内 形成。珍珠的形成是外 套膜对外来物的反应。
珍珠是由珍珠贝和 河蚌的外套膜分泌产生 的。
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外套膜 软体动物身体背侧皮肤褶皱向下延伸形成的膜性结构, 由两层上皮细胞及中间的结缔组织和肌肉纤维组成。 外套膜向下包裹了整个内脏团和足部,是一种重要的功 能器官,其围成的外套腔是水流和食物进入体内的通道。
胃:有两种特殊结构——胃盾、晶杆。 胃盾:胃上皮具有一种会脱落的厚皮,用以保护胃的分 泌细胞。 晶杆:胃的后方有一晶杆囊,能分泌物质形成胶质晶杆。 晶杆由粘蛋白组成,吸附有丰富的酶。晶杆囊壁的纤毛摆动 能使晶杆旋转,起搅拌和混合食物的作用。在胃酸的作用下 晶杆能释放出消化酶对食物进行细胞外消化。
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3.消化系统 由口、唇瓣、食道、胃、肠、肛门和消化腺等组成。
河蚌构造
物门的主要特征
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口:位于身体前端,前闭壳肌的下方。 唇瓣:二对,呈角形,密生纤毛,有感觉和摄食功能。 外触唇:与外套膜相连,在背方形成上唇。 内触唇:与内脏团相连,形成下唇。 食道:短而宽,下接膨大的胃。
分泌物质形成贝壳 外套腔内有呼吸器官——鳃,有消化、排泄、生殖器官 的开口,具有辅助呼吸作用。
三、真体腔极度退化
由于结缔组织的侵入,真体腔极度退化,缩小为围心腔、 生殖管腔和排泄管腔。
除真体腔外,初生体腔同时存在,初生体腔内充满血液, 因此称为血窦。
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四、出现专职的呼吸器官——鳃
第一节 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一、身体分为头、足、内脏团三部分
身体柔软,不分节,两侧对称,一般分为头、足和内脏 团三部分。
头部:生有口、触角、眼和其它器官。各类软体动物因 生活习性不同,其头部的发达程度也不同。

第八讲 软体动物门

第八讲  软体动物门

2 内部结构 (1)体腔:真假并存。包围心脏的腔、排泄系统 与生殖系统的内腔属真体腔,围心腔内有围心腔 液(真体腔液)。其它组织与器官之间的间隙属假 体腔,假体腔内的液体是血液,故假体腔也称为 血窦。 (2)肌肉:有足肌、闭壳肌、缩足肌、伸足肌、 外套膜肌。成分组合是横纹肌:平滑肌 =3:7,闭壳肌闭合力为5.2kg/cm-2
N系统不呈链状。N节有集中、有发达,但更有分散 和退化(瓣鳃类的脑)。
三、特殊性
体分头、足、内脏团,还有外套膜与贝壳。 口腔里有齿舌。 体腔真假并存 海生种类个人发育要经过两个幼虫阶段,尤其是要经 过面盘幼虫
本门要点: 体柔软、体分头、足、内脏团,还 有外套膜与贝壳。口腔里有齿舌。 体腔真假并存 海生种类个体发育要经过两个幼虫 阶段,尤其是要经过面盘幼虫
(2) 内 骨 胳 : 起支撑、保护 和 增加浮力 作用
壳:(海螵鞘) 长椭圆形 Ca 质 多空 软骨:主要有 头软骨(包住 脑与平衡囊)、 颈软骨、腕软 骨
(3)消化系统:“U”型,肛门开在外套腔内
肝脏(一对、特大、分泌、储藏) 胰腺 胃盲囊 (吸收) 唾腺(一前一后、后有毒) 口-口腔(口球内有颚片与齿舌)-食道-胃(賁门 胃、幽门胃)-小肠-直肠-肛门
•大多海产种类:有担轮幼虫(trochophoro larve) 和面盘幼虫(veliger larva)时期。陆生种类、 头足类、一部分腹足类:为直接发育。淡水蚌类有 特殊的钩介幼虫(glochidum),可作暂时性寄生 于鱼鳃。
试问软体动物门特征中,进步性、原始性、特 殊性各表现在什么地方?
(3)内脏团:是背面的隆起部分,包括大部分内脏 器官,如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生殖系统等。

内脏团
3、外套膜

8软体动物门

8软体动物门

石灰质管

500
体 制
乌贼外形:头、颈、躯干
此螺曾在古生代志留纪地层中特繁盛,多达75科,现生种类仅留1科1属4种, 为我国Ⅰ级保护动物。
1996年美国地理学家根据对鹦鹉螺化石的研究,提出:月亮正在远离 地球。这两位科学家观察了现存的几种鹦鹉螺,发现贝壳上的波状螺纹分 许多隔,每隔代表1个小室,每个小室上的生长线在30条左右,与现代一 个溯望日(中国农历的一个月)的天数完全相同。他们观察了古鹦鹉螺化 石,惊奇地发现,古鹦鹉螺的每隔生长线的数目与当时月亮绕地球一周所 需要的天数是一致的,而相同地质年代的却是固定不变的。如新生代渐新 世的螺壳上,生长线是26条;中生代白垩纪是22条;中生代侏罗纪是18条; 古生代石炭纪是15条;古生代奥陶纪是9条。由此推断,在距今42000多万 年前的古生代奥陶纪时,月亮绕地球一周只有九天。
二、材料与用具 (一)材料 冰鲜鱿鱼 (二)用具 解剖盘、解剖剪、镊子、显微镜、载玻片
壳板
生殖腺 背动脉 外套膜 胃 足 神经环 肛门
心室 围心腔
生殖孔
1000
生活在深海
生殖孔
血吸虫
肝片吸虫
华枝睾吸虫
布氏姜片吸虫
福寿螺又名大瓶螺,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1981年引入我
国,是餐桌上的佳肴。因为人为疏忽,福寿螺开始了大规模野外繁殖, 从1998年开始,福寿螺在广东、广西等省对农作物造成严重危害。广 州管圆线虫的幼虫常常寄生在淡水螺、鱼、虾、蟹,以及青蛙、蛇等 动物体内,其中福寿螺的带虫率非常高,其体内寄生的广州管圆线幼 虫多达3000条至6000条。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潜伏期约为3天到一个月 左右,发病后最明显的症状就是急性剧烈头痛,并伴有发烧等症状。 目前已被列入我国外来入侵物种。2006年凉拌福寿螺肉曾经引发广州管圆线虫

软体动物门

软体动物门
进化
经济意义 有益方面
有害方面 ຫໍສະໝຸດ [编辑本段]概述 软体动物门(Mollusca)是动物界中仅次于节肢动物门的第二大门。该门动物身体柔软,左右对称,不分节,由头部、足部、内脏囊、外套膜和贝壳等五部分组成。因大多数软体动物体外覆盖有各式各样的贝壳,所以通称贝类。该门动物共分8纲,有10余万种,分布广泛,从寒带、温带到热带,从海洋到河川、湖泊,从平原到高山,到处可见,例如鲍鱼、宝贝、田螺、蜗牛、蚶、牡蛎、文蛤、章鱼、乌贼等。由于软体动物大多数贝壳华丽,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又较易捕获,因此远在上古渔猎时期,就已被人类利用,其中不少可供食用、药用、农业用、工艺美术业用,也有一些种类有毒,能传播疾病,危害农作物,损坏港湾建筑及交通运输设施,对人类有害。
3、内脏囊:位于身体背部,包括胃、肠、消化腺、心脏、肾脏、生殖腺等内脏器官,为外套膜和贝壳所包被。多数种类的内脏囊为左右对称,但有的扭曲成螺旋状,失去了对称形,如螺类。
4、外套膜:是身体背部皮肤皱褶向腹面延伸面形成的一种保护器官,由内、外表皮、中间的结缔组织和少数肌肉纤维组成。外套膜与内脏之间有外套腔,外套腔内有鳃和口、肛门、肾脏、生殖腺的开口。外套膜的边缘构造很复杂,常具各种形状的触手,有的种类有外套眼。外套膜内表皮细胞具纤毛,纤毛摆动,造成水流,使水循环于外套腔内,借以完成呼吸、排泄、摄食等。左右2片套膜在后缘处常有一二处愈合,形成出水孔(exhalant siphon)和入水孔(Inhalant siphon)。有的种类出入水孔延长成管状,伸出壳外称为出水管和入水管。
1、眼:软体动物眼的构造,从最简单的色素凹陷直到复杂的具晶体和网膜结构的都有。眼通常1对,位于头部两侧,有的生于触角顶端。头部不发达或头部退化的类群无头眼,但石鳖类的贝壳表面有微眼,瓣鳃纲很多种类有外套眼。

软体动物门的基本特征

软体动物门的基本特征

软体动物门的基本特征
软体动物门(Mollusca)是一类多样性很大的动物,是多细胞有机体的群体。

它们包括一些有鳃口和软壳的动物,如贝壳、螺和乌贼。

它们在现代时代的物种形态十分多样,可以被发现在海洋、淡水中和陆地上。

软体动物门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体表由软的组织和柔软的组织构成,可以被分为前胸体、背节和尾部三个部分。

2.体上具有一个口,口内有一种特殊的器官——鳃。

鳃可以帮助动物吸收食物,并用于把呼吸气体排除出去。

3.许多软体动物门的动物有一个硬壳,由一层厚厚的、附着在体表上的质地坚硬的壳片构成。

这样的壳片不仅可以保护动物免受外界因素的侵害,而且可以提供动物行动的支撑。

4.许多软体动物门的动物具有可以伸缩的“腕”,并具有可以用来吸食物的腔体。

5.许多软体动物门的动物都具有一个用来控制平衡和运动的内耳,以及一个用来检测水流方向和强度的内肛。

6.许多软体动物门的动物都会产生黏液,用来减缓水流和防止被其他物体切割。

7.许多软体动物门的动物都有一种被称为“眨眼”的运动,可以用来瞬间移动体表的某一部分以便改变动物的显示方向。

8.许多软体动物门的动物都具有一种用来控制平衡和运动的结
构——触角,并且可以利用触角感受它们周围的环境。

软体动物门

软体动物门

蛸科:真蛸 (普通章鱼) Octopus vulgaris
面蛸科:扁面 蛸 Opisthoteuthis depressa
蛸科:水蛸 Octopus dofleini
水孔蛸科:印太水孔蛸 Tremoctopus violaceus
水孔蛸科:印太水孔蛸 Tremoctopus violaceus
红螺 俗名: 皱红螺、海螺。 分布广,以渤海湾 产量较高。 螺壳大而坚厚,呈 灰黄色或褐色,壳 面粗糙,具有排列 整齐而平的螺肋和 细沟,壳口宽大, 壳内面光滑呈红色 或灰黄色
荔枝螺荔枝螺 软体动物,骨螺科, 疣荔枝螺,别名辣螺。 形态特征 贝壳呈卵圆 形,一般33mm,宽 21mm。壳面布有疣 状突起,壳色灰白, 突起为黑灰色。 生境 与分布 生活在潮间带 中潮区的上区岩石缝 内
鹦鹉螺类
头足纲的鹦鹉螺类
Nautilus pompilius
它们属于软体动物门,是 一种重要的无脊椎动物。
鹦鹉螺类的形状多种多样, 有些角石是直的,叫做直 角石 。
鹦鹉螺类(Nautilus pompilius)的主要猎 物是三叶虫
鹦鹉螺类的头部前 端是口,口的周围 生有触手,触手是 一种运动器官
青 筋 章 鱼
深海章鱼
这个种类的章鱼 不同于其他头足 纲动物,它们一 般都没有内在骨 骼。
深海章鱼
这种头足纲动物是 深水类的25个物种 之一,生活在墨西 哥湾水下达13,000 英尺的地方。
发光章鱼
南极章鱼
小飞象章鱼
达纳章鱼
鱿鱼
鱿鱼 鱿鱼是生活在海洋中的软体动物。在 分类学上,鱿鱼是属于软体动物门——头 足纲——二鳃亚纲——十腕目的动物。鱿 鱼体内具有二片鳃作为呼吸器官;身体分 为头部、很短的颈部和躯干部。头部两侧 具有一对发达的眼和围绕口周围的腕足。

软体动物门

软体动物门
重点和难点
重点:无齿蚌的形态结构、外套膜的 形成及机能、蚌体内的水流途 径及生理意义,头足纲动物适 应运动的形态结构变化。
难点:蚌鳃的结构。
第一节、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一、身体的划分
1、头部:运动敏捷的种类,头部分 化明显,有眼和触角等感官。行动迟缓 者:头部不发达。穴居和固着生活者: 头部消失
2、足部:发达者呈叶状、斧状或柱 状;有的退化如扇贝;有的消失如牡蛎; 有的特化成腕和漏斗如头足类。
3、内脏团:
二、外套膜:
外套膜与外套腔:
作用:形成外套腔,
保护内部器官;
呼吸;参与完成排泄和摄食。 三、贝壳:
由外套膜上皮细胞分泌形成。贝壳分 3层,最外的角质层由壳基质构成;中 间为棱柱层;最内为珍珠层。外层和中 层为外套膜边缘分泌形成,可随动物的 生长逐渐加大,但不增厚;内层为整个 外套膜分泌而成,可随动物的生长而增 厚。当外套膜受到微小砂粒等异物侵入 刺激时,受刺激处的上皮细胞即以异物 为核,分泌珍珠质将异物包裹而成为珍 珠。角质层和棱柱层的生长速度并非是 均匀的,结果在贝壳表面形成了生长线。
(二)体壁
分2层:
1. 上皮;包括上皮细胞和其间的腺细胞。
2. 真皮:包括结缔组织和肌肉,均很少各 自排列成层状,常相互交织在一起。故不再是 皮肌囊的形式。
(三)体腔
次生体腔极度缩小,仅残留围心腔和生殖 器官、排泄器官的内腔。
环节动物中,由于真体腔的形成,原体腔 相应地缩小了,成为血管腔,其外有血管壁包 围。到了软体动物,微血管和一部分动、静脉 血管的腔扩大了,而且没有血管壁包围,于是 变成了组织之间不规则的空隙,血液在这些空 隙内流动,这就是血窦。由于血窦没有血管壁 包围,所以这样的腔作为初生体腔的性质就更 为明显。可以说软体动物的次生体腔和初生体 腔并存(但不象节肢动物那样混合)。

软体动物门

软体动物门

软体动物门(Mollusca)软体动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现存种类约13 万种,此外还有约35000 种的化石种类,在种数上仅次于节肢动物,为动物界第二大门。

常见动物有:蜗牛、螺类、河蚌、乌贼等。

软体动物具有一些与环节动物相同的特征,如次生体腔、后肾管、担轮幼虫等,因此认为是由环节动物演化来的,是朝着不太活泼的生活方式较早分化出来的一支动物。

第一节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本门动物的各类群之间形态差异很大,但基本结构是相似的。

身体柔软、不分节、可分为头部、足部、内脏团 3 部分。

1、头部:位于身体前端,有的种类(运动敏捷的种类) 头部明显,有口、眼、触角等感觉器官。

如乌贼、田螺、蜗牛等。

有的种类(行动迟缓的或营固着生活的种类) 头部退化,甚至消失。

如石鳖、河蚌、角贝、牡蛎等。

2、足部:位于身体的腹面,为运动器官,常因种类不同而在形态和功能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腹足纲(螺类、蜗牛等): 足呈块状,用来爬行。

多板纲(石鳖等): 足也呈块状,但用来附着。

掘足纲(角贝等): 足呈圆柱形,用来挖掘水底泥沙。

瓣鳃纲(河蚌、珍珠贝、蛤蜊等): 足呈斧形,坚硬而富含肌肉,用来挖掘泥沙。

头足纲(乌贼、章鱼等): 足和头合并,足演化成腕,用来捕捉食物。

3、内脏团(visceral mass):除头和足外,身体的其他部分即为内脏团,是内脏器官所在的部分,常位于足的背面。

大多数种类的内脏团为左右对称,但有的扭曲成螺旋状,失去了对称性,如螺类。

二、外套膜(mantle):由内脏团背面的皮肤形成皱褶,向腹面延伸,常包围整个内脏团和鳃。

外套膜与内脏团之间的空腔称外套腔(mantle cavity), 此腔与外界相通,腔内常有肛门、肾孔、生殖孔等开口。

外套膜由内外两层上皮细胞组成,外层细胞的分泌物能形成贝壳;内层细胞具纤毛,纤毛的摆动能造成水流,使水循环于外套腔内,借以完成呼吸、排泄、生殖等。

三、贝壳(shell):体外具贝壳是软体动物的重要特征,因此,研究软体动物的科学也称“贝类学”(Malacology)。

软体动物门——精选推荐

软体动物门——精选推荐

软体动物门软体动物门:(Mollusca)物种类繁多,⽣活范围极⼴,海⽔、淡⽔和陆地均有产。

已记载130000多种,仅次于节肢动物,为动物界的第⼆⼤门。

软体动物的结构进⼀步复杂,机能更趋于完善,它们具有⼀些与环节动物相同的特征:次⽣体腔,后肾管,螺旋式卵裂,个体发育中具有担轮幼⾍等,因此认为软体动物是由环节动物演化⽽来,朝着不很活动的⽣活⽅式较早分化出来的⼀⽀。

⾝体柔软,⼤多数具有贝壳。

基本信息中⽂学名:软体动物门⼆名法:Mollusca界:动物界门:软体动物门 Mollusca分布区域:从寒带、温带到热带从海洋到河川、湖泊从平原到⾼⼭,到处可见简介软体动物门软体动物门⾝体柔软,⼀般左右对称,不分节可分为头、⾜、内脏团三个部分,体被外套膜,常常分泌有贝壳。

次⽣体腔,后肾管,螺旋式卵裂,个体发育中具有担轮幼⾍。

鳃或肺呼吸。

分布⼴泛。

⽬前已记载130000种,是动物界中的第⼆⼤门,可分7个纲:单板纲Monoplacophora、⽆板纲Merostomata(新⽉贝)、多板纲Polyplacophora(⽯鳖)、腹⾜纲Gastropoda(螺类和蜗⽜)、掘⾜纲Scaphopoda(⾓贝)、瓣鳃纲Lamellibranchia(贝类)、头⾜纲Cephalopoda(鹦鹉螺、乌贼、柔鱼、章鱼)结构特征头部位于⾝体前端。

⼀些⾏动迟缓的原始种类头部不发达,仅有⼝,与⾝体没有明显的界限,如⽯鳖等;⼀些⽳居或固着⽣活的种类体躯完全包被于外套膜和贝壳之内,头部退化,如蚌类、牡蛎等;⼀些⽐较进化、运动敏捷的种类头部发达,分化明显,⽣有触⾓和眼等感觉器官,如⽥螺、蜗⽜及乌贼等。

内脏囊位于⾝体背部,包括胃、肠、消化腺、⼼脏、肾脏、⽣殖腺等内脏器官,为外套膜和贝壳所包被。

多数种类的内脏囊为左右对称,但有的扭曲成螺旋状,失去了对称形,如螺类。

外套膜是⾝体背部⽪肤皱褶向腹⾯延伸⾯形成的⼀种保护器官,由内、外表⽪、中间的结缔组织和少数肌⾁纤维组成。

软体动物门的基本特征

软体动物门的基本特征

软体动物门的基本特征
软体动物门(Mollusca)是一类历史悠久的多种多样的无脊椎动物,包括贝类、软体类、蛤类、章鱼类等。

它们有着广泛的生活环境,分布在海洋、淡水、陆地和沼泽等环境中。

下面就软体动物门的基本特征进行简要介绍。

1. 体表:软体动物门的体表有鳞片、外膜或软壳等组成,而其中的外膜通常会出现一种叫做腺体的器官,它可以向外排泄液体,以保护体表。

2. 触角:软体动物门的触角多数是缠绕状,可以用来感知环境,一般有一对主触角和多个次触角。

3. 吸盘:软体动物门的体表上一般有一些吸盘,它可以吸附在任何表面,以便抓住表面物质或是其他物体。

4. 足:软体动物门的足可以分为内足、外足、鳃足、腹足等,它们可以帮助动物移动、捕食和抵抗水流等。

5. 心脏:软体动物门的心脏不太发达,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内心脏,负责控制血液循环;另一部分是外心脏,负责控制肌肉收缩和放松。

6. 神经系统:软体动物门的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组成,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负责控制和统筹活动;而外周神经系统则负责控制外部活动。

以上就是关于软体动物门的基本特征介绍,它们与其他无脊椎动物相比有着许多不同的特征,因而也有着独特的生态地位和生物学意
义。

第8章-软体动物门

第8章-软体动物门
无齿蚌血液中含血清蛋白, 氧化时呈青色, 还原时 无色, 其与氧结合能力不及血红蛋白。
血液中钙离子较多, 这可能与贝壳形成有关。
腹膜腔
7) 排泄系统
蚌具一对肾脏, 由后肾管特化形成; ——又称鲍雅诺氏器(Bojanus);海绵状腺体和薄
壁管状体(膀胱)构成), 肾口里面开口在围心腔, 肾孔开口于内瓣鳃的鳃上腔前端。 围心腔腺 ——亦称凯伯尔氏器(Keber), 位围心腔的前壁, 为一团分支的腺体, 由扁平上皮细胞及结缔组织 组成, 其中富血液, 可收集代谢产物, 排入围心腔, 经肾排出体外。 主要的含氮排泄物形式是尿素。
(2)方式 开管式:心脏——动脉——血窦——静脉——心脏 闭管式(头足类):心脏——动脉——微血管——静 脉—心脏
(3)血液 血浆中的蛋白:含铁元素的血红蛋白——红色,
含铜元素的血清蛋白——青色或无色(多数)。
(六)呼吸器官
1. 首次出现的专门的呼吸器官 2. 水生种类:鳃呼吸 鳃:外套腔内面的上皮伸展而成
软体动物头部 正中切面示齿舌
齿舌
(五)体腔和循环系统
1. 体腔 ✓ 次生体腔极度退化,仅残留围心腔及生殖管腔和 排泄器官的内腔,而体内广阔的体腔是假体腔。
✓ 代表初生体腔的微血管和部分动脉、静脉的腔扩 大,且无血管壁包围,仅外被较为致密的结缔组 织,成为器官组织之间的空腔,称为血窦。
2. 循环系统 (1)组成: 心脏: 位于围心腔,由心耳(1个或成对)和心室(1个组成) 血管(动脉和静脉) 血窦、血液
河 蚬
蚶 蛤仔
圆田螺
作业: 1. 名词解释
假体腔;线虫蜕皮;分节;次生体腔,刚毛和 疣足;闭管式循环;后肾管;链状神经系统; 象皮肿;蛭素;贝壳;外套膜;齿舌

软体动物门

软体动物门

第一节 基本特征
七、生殖和发育
多雌雄异体,异体受精,多间接发育。
海产种类: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 淡水种类:钩介幼虫。
第二节 分类
一、无板纲:蠕虫状,无贝壳,体表具石灰质细 棘,双神经。海生,约200种。如毛皮贝龙女簪、 新月贝。
二、单板纲:有一帽状或匙状的贝壳,双神经。 海生,只一种:新碟贝。
第一节 基本特征
六、神经系统:
1. 原始种类:双神经型。由围食道神经环 和由此向后发出的足神经索、侧神经索组成。
2. 较高等种类:神经节型。有4个神经节: 脑神经节、足神经节、侧神经节、脏神经节。
3. 高等种类:发达型。神经节集中于食道 周围,形成脑,由软骨包围。这是无脊椎动 物中最高级的神经系统。
软体动物门
软体动物又称“贝类”,是动物界 的第二大门,约有13万种。
生活于水中和潮湿地带。
第一节 基本特征
一、身体区分
身体柔软,不分节,由头部、足部、 内脏团和外套膜构成。另有贝壳 (壳皮层、棱柱层、珍珠层)。
第一节 基本特征
二、消化系统
完全消化(口内有齿舌); 消化腺有唾液腺、肝脏等。
三、呼吸系统
呼吸器官是由外套膜形成 鰓和“肺”。
第一节 基本特征
四、循环系统
次生体腔退化,形成围心腔、生殖器官、排泄 器官的内腔;初生体腔形成血窦——开管式循 环。也有少数种类为闭管式循环。心脏由心耳 和心室组成。
五、排泄系统
后肾管。肾口开口于围心腔,肾孔开口于外套 腔,中间有腺体部。
豹纹蛸
须 蛸
船 蛸
刺壳螺
带鬘螺
贝紫 口 拟 枣
密纹泡螺
扇羽海牛
多彩海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原始种类
无神经节的分化
仅有围咽神经环、
足神经索和侧神经索
贝类原始的神经系统
35
第三章 动物的类群及其多样性
2) 较高等的种类
脑神经节
脑神经节 侧神经节
脑神经节 发出神经 连接头部的感觉器官; 足神经节 发出神经 通向足部; 侧神经节 发出神经 通向外套膜和鳃; 脏神经节 发出神经 连接消化道和内脏。
生活方式不同而异。
石鳖
①块状(石鳖):附着生活 ②斧状(河蚌):固着生活 ③柱状(角贝):打洞生活 ④特化:腕、漏斗(乌贼)快速运动 ⑤消失: 牡蛎
河蚌
13
第三章 动物的类群及其多样性



游泳生活者,如头足类,足已经与头部愈合, 并环绕头部分裂成若干条长腕。 一些附着生活者,如贻贝足不发达,足部具足 丝腺,能分泌足丝。 营固着生活者,如牡蛎成体,足完全退化。
水生种类—栉鳃,水 流与鳃内的血流方向 相反。
29
第三章 动物的类群及其多样性
陆地种类—无鳃, 而是外套腔内部 一定区域的微血 管密集成网,形 成“肺”,直接 取氧。
软体动物-肺螺亚纲内部结构图(C.P.Hickman,1995)
30
第三章 动物的类群及其多样性
4、循环系统
1) 混合体腔:仅在围心腔
39
第三章 动物的类群及其多样性
40
第三章 动物的类群及其多样性
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
41
第三章 动物的类群及其多样性
淡水蚌的钩介幼虫
42
第三章 动物的类群及其多样性
(四) 软体动物的分类


目前记录的现存的软 体动物大约有11.5万 种, 此外还发现了3.5万种 化石, 动物界中仅次于节肢 动物的第2大类群。 根据身体构造的不同, 将软体动物分为8个纲: 尾腔纲、单板纲、多 板纲、无板纲、腹足 纲、双壳纲、掘足纲、 头足纲。
20
第三章 动物的类群及其多样性
21
第三章 动物的类群及其多样性
珍 珠 的 形 成 图 解
22
第三章 动物的类群及其多样性
海螵蛸为 乌贼科动 物无针乌 贼或金乌 贼的内壳
23
第三章 动物的类群及其多样性
2、消化系统


由口、口腔、胃、 肠、肛门构成 口腔内有唾液腺, 口腔壁有颚和齿舌 (radula)。 颚位于口腔的前背 部,有刮食的作用。
18
第三章 动物的类群及其多样性
软体动物-贝壳外形结构图
19
第三章 动物的类群及其多样性

贝壳通常分三层:
角质层(periostracum) 外层,由贝壳素构成,有多种颜 色,用来保护构成贝壳的钙质不 被碳酸溶解。 棱柱层(prismatayer) 中间 一层,较厚、质地疏松、占贝壳 的大部分,由柱状的碳酸钙晶体 构成,也具色素,又称壳层。 珍珠层(pearlayer) 内层, 由片状的碳酸钙构成,晶体呈 “砖墙式”结构,又称壳底。其 表面光滑,具珍珠色彩。
形态左右对 称,背部有一帽 状贝壳,器官系 统有明显的分节 现象。主要为化 石种类,现存种 只报道一属。新 碟贝。
46
第三章 动物的类群及其多样性
3、多板纲
全海产、此纲动物通称为“石鳖”
具8块贝壳,呈覆瓦状 排列

足宽大,吸附力强。
足四周与外套膜之间 有一外套沟,在沟的两 侧各有一列鳃。

雌雄异体;发育经过 担轮幼虫,无面盘幼虫
16
第三章 动物的类群及其多样性

陆生种类外套膜富有血管, 有进行气体交换的功能。
头足类的外套膜成囊状, 富含肌肉,其收缩时能挤 压外套腔中的水从漏斗射 出,藉水流反作用力而前 进。

17
第三章 动物的类群及其多样性
贝壳(shell)


软体动物除极少数种类外,绝大多数都有由外套膜分 泌形成的贝壳,通常位于身体的最外面,为保护器官。 但不同的种类,贝壳的数目、形态变化很大: 无板类——无壳。 腹足类、单板类、掘足类——1片贝壳。 瓣鳃类——2片贝壳。 头足类——贝壳退化为内壳或成体完全消失。 多板类——8片贝壳。 贝壳的形态及其上的纹、刺、肋、齿等是分类的依据 之一。
6
第三章 动物的类群及其多样性
(二) 生物学特征

身体两侧对称,具有3个胚层和真体外套膜分泌的石灰质的贝壳; 排泄系统为后肾型,出现了循环系统、呼吸器官; 间接发育的软体动物具有担轮幼虫期
7
第三章 动物的类群及其多样性

软体动物门是动物界第二大门,共约 11.5万种,8个纲。 常见种类: 河蚌 田螺 乌贼 扇贝 钉螺 蜗牛
5、排泄器官



肾脏 由中胚层和外胚层共同发生形成的,有2 个开口:一个开口在体腔内,另一个开口 于体表。 基本上是一管状的构造,一端以肾口(内 肾孔),开口于围心腔(即真体腔),另 一端以肾孔(外肾孔)开口于外套腔。
33
第三章 动物的类群及其多样性
34
第三章 动物的类群及其多样性
6、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47
第三章 动物的类群及其多样性
48
第三章 动物的类群及其多样性
4、 无板纲
体呈蠕虫形,左右对称无贝壳,具齿舌,足退化,间接发 育,出现担轮幼体。约200种。
49
第三章 动物的类群及其多样性
5、腹足纲
头明显,具备触角和眼,有齿舌,具一螺旋形贝壳。身体左
右不对称。约10万种以上。分三亚纲:前鳃亚纲,后鳃亚纲
61
第三章 动物的类群及其多样性
7、掘足纲
体圆柱形,左右对称,贝壳一个,呈圆桶形,两端均开口, 形如牛角,洁白如象牙;头部不明显,基部发出两簇头丝,
有齿舌,无鳃,以外套膜呼吸,循环系统简单,变态发育。
约300种。
62
第三章 动物的类群及其多样性
8、头足纲
本门中体形最大和最高等的类群,身体左右对称 ,全部海产,与快速运动的捕食的生活方式相适应,
38
第三章 动物的类群及其多样性
7、生殖系统和发育
多♀♂异体,少数为♀♂同体;体内受精或体外 受精

生殖方式有卵生(oviparous)、卵胎生 (ovoviviparous)等多种形式。



完全不等卵裂,许多为螺旋卵裂;头足类为盘裂
除头足类和陆生种类是直接发育外,其它个体发 育经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veliger larva)或钩介幼 虫(glochidium)(淡水蚌)
11
第三章 动物的类群及其多样性
头部



位于身体前端,具摄食 和感觉器官,主要为眼、 触角。 底栖或附着生活的类 群——头部不发达,如 石鳖,或退化消失,如 河蚌等。 活动的类群——头部发 达并有发达的感觉器官, 如蜗牛、乌贼等。
12
第三章 动物的类群及其多样性


足:身体的腹部运动器官,具有发达肌肉,
27
第三章 动物的类群及其多样性
3、呼吸器官

软体动物用鳃、外套膜或外套膜形成的肺进行呼 吸。 (1)鳃:水生种类 (2)肺囊(室):陆生种类 (3)外套膜
为何软体动物出现了专职的呼吸器官?

因贝壳的出现,挡住了身体表面与外界 空气的交换,前面介绍的动物其身体均 为裸露。
28
第三章 动物的类群及其多样性
43
第三章 动物的类群及其多样性
44
第三章 动物的类群及其多样性
1、 尾腔纲

其中尾腔纲比其他显存的软体动物更原始, 更接近他们共同的祖先,目前已经记录70 余种,均为海洋中穴居,蠕虫状,有小的 齿舌,无壳,但除了口部外,身体覆盖有 石灰质的小片,雌雄异体。
45
第三章 动物的类群及其多样性
2、 单板纲(化石种类)
14
第三章 动物的类群及其多样性
内脏团


一般位于足的背面。 消化、生殖等内脏器官都在内脏团里。
15
第三章 动物的类群及其多样性
外套膜(mantle)





身体背侧皮肤延伸形成的薄 膜,一般包被内脏团、鳃甚 至足。 分三层:外层和内层为表皮 细胞层,中间层为肥厚的结 缔组织。 外套腔(mantle cavity) 外套膜与内脏团、 鳃、足之间的空隙。 很多软体动物的排泄孔、生 殖孔、呼吸、肛门甚至口都 在外套腔内。 水生种类的外套膜表面或边缘密生纤毛,藉其摆动而激起 水流,从而进行呼吸、滤食、排泄等活动。

鲍鱼
8
第三章 动物的类群及其多样性
(三)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体制和分部 2、消化系统 3、呼吸器官 4、循环系统 5、排泄器官 6、神经系统 7、生殖系统和发育
9
第三章 动物的类群及其多样性
1、体制和分部
10
第三章 动物的类群及其多样性
1)体制 两侧对称。 腹足纲动物在发育过程中发生扭转而变得不对称。 2)分部 头部、足、内脏团、 外套膜、 贝壳
和肺螺亚纲。
50
第三章 动物的类群及其多样性
左右不对称的起源:

根据胚胎学,古生物学等研究发现,腹足类祖先也是左右
对称的,有一个圆锥形贝壳;鳃,排泄孔和肛门都位于身体后 方的外套腔中;

向前爬行时,受到水的阻力,贝壳后倾,压塞外套腔开口,
水流不畅,有碍呼吸、排泄等功能的正常进行。

因此在进化过程中,身体发生了适应性的变化,外套腔开
第三章 动物的类群及其多样性
第四节 无脊椎动物类群
1
第三章 动物的类群及其多样性
2
六、真体腔不分节—软体动物门 (Mollusca)
第三章 动物的类群及其多样性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