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教案《大自然的语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开课教案《大自然的语言》

16、大自然的语言

杭州市九堡中学陈金兵

课题:大自然的语言

课时:第 1 课时,共2课时日期:2006年11月23日第5节

班级:初二(4)班执教:陈金兵

教学目标:

1、从核心概念出发,引导学生逐步读解文章的主要信息。

2、引导学生养成合适的阅读态度,学习适应于科普文章特征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能。

3、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态度,感受科学精神。

教学基础点:此前学生学习了一篇说明文《中国石拱桥》,初步接触了说明文的相关知识点,对说明文的阅读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但对科普类说明文较为陌生,对说明文的表达方式较为陌生,没有形成合适的阅读态度和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科普类说明文的阅读,难点首要体现在科学概念的理解上存在障碍,其次表现为说明对象特征的提取(主要信息的筛选)存在困难。

教学环节:

一、导入

教学内容:出示一组物候谚语

教师指导要点:读一读

学习方式:朗读

预期目标:初步感知农谚中所包含的物候知识。

二、理解概念,熟悉说明对象

1、教学内容:快速浏览课文,整理科学概念

教师指导要点:浏览,用笔画出科学概念,写在一起

学习方式:独立浏览,圈画

预期目标:形成阅读科普说明文的基本程序:从核心概念入手,扫清概念造成的理解障碍。

2、教学内容:筛选核心概念

教师指导要点:比较,筛选,找出核心概念,说明理由

学习方式:思考,判断,口头说

预期目标:在一组概念的比较中,学会区分说明对象。

3、教学内容:画出解说“物候” 的语句

教师指导要点:跳读文章,画出解说“物候” 的句子

预期目标:围绕阅读目标(物候),进行选择性阅读,有目标性筛选信息。

4、教学内容:用自己的话解释“物候”的含义

教师指导要点:用自己一句话解释“物候”

学习方式:提取所画句子要点,转换,表述

预期目标:以自己的话语转述,加深对此概念的理解,为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5、教学内容:补充介绍关于“物候”的知识

教师指导要点:出示幻灯片

学习方式:听,看

预期目标:补充、丰富对“物候”概念的理解。

三、提取主要信息,认识说明对象特点

1、教学内容:围绕“物候”,架构说明内容

教师指导要点:启发,提问:围绕“物候”,你觉

得应该安排哪些说明内容

学习方式:猜想,表述

预期目标:能够从说明对象出发,在内容的联系中

明晰各内容之间的整体关系,培养整体性把握说明文内

容的能力。

2、教学内容: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师指导要点:归纳内容要点,填空

预期目标:在填表中,从图形的结构中感知各内容与说明对象之间的联系,整体认知核心概念与说明内容的关系。

3、教学内容:重点阅读其中一块内容

教师指导要点:段落运用何种说明方法、顺序来说明

学习方式:辨别说明方法与顺序,体会作用

预期目标:明白运用说明文知识进行阅读的基本要求。

四、应用与拓展

1、教学内容:阅读文章首段

教师指导要点:朗读,运用所学物候知识判断其中隐藏的物候现象

学习方式:朗读,归纳,表述

预期目标:在辨别、感受中体味物候与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强化对物候的认识。

2、教学内容:听读,比较儿童诗《大自然的语言》

教师指导要点:听读同题文章,思考它与课文的不同

学习方式:听读,思考

预期目标:感受同题文章的不同表述对象和不同表

达方式,强化对说明文文体特征的理解。

五、走近作者,领悟科学精神

1、教学内容:了解作者的基本信息

教师指导要点:出示幻灯片,解说

学习方式:听讲

预期目标:由文及人,反思(说明文)文章科学性背后,来自作者的支撑力量:作者所坚持的科学立场和具有的科学精神。感受作者人生中和文章中所传达出的科学精神。

六、教学反思:

这是为实践“低起点,高落点”教学策略而设计并上的一堂公开课。从听“低起点,高落点”教学策略的讲座后,直到经过备课、上课后才领会到,“低起点,高落点”策略是多么地适合学生:把教学目标的终极落实分解到教学的各个过程中,把大目标分解为多层次的小目标,把高难度的学习任务分解为低起点进入的简单任务,把模糊不定的课堂目标预期在备课纸上……本课本意在引进核心概念思想展开教学,从核心概念出发,经过层层铺垫,逐层地、小步伐地解决科普说明文中概念带来的理解障碍。但学生似乎一下很难适应从概念进入文本,让人愕然。但回想也并不太奇怪,毕竟语文就是语文,从语言入手,经过言语的阶梯,进入文本,也

许才是语文的教学。而从核心概念出发,至少对于我的这班初中生可能是不太适合的。本想在科普类说明文的教学中实现突破,但美好的预设不能在课堂中落地,深刻领会到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的两重天境界。看来,只有经受过课堂检验、本土学生的检验的教学,才是最终适用的。这是一次尝试,给我的思考很多。公开课的教学是非常态的教学,也常常如此,课前充满了创新挑战的欲望,和满腹的焦虑;课后获得的却是无尽的遗憾,多重的反思,和一身的释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