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泰安楼 梅州
泰安楼位于大埔县县城龙岗村, 建于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4年), 距今已有241年的历史,是国内极为 少见的石方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泰安楼]
泰安楼及附属建筑占地面积6684
平方米,其中主楼占地2577平方米,两侧书斋占地2764平方米, 门坪及花台占地1325平方米,共有200个房间。泰安楼属砖石木 结构建筑,坐东北向西南,呈四方形,长49米,宽52.6米,门口 有宽阔的门坪和水塘。楼高11米,分三层,一层墙宽为0.92米, 三层墙宽0.44米,一、二层外墙为石墙,三层外墙壁及内墙为砖墙。 因楼外墙为石墙,故该楼俗称石楼。该楼一至三层四周向内设前走廊, 一层走廊的柱子为上木下石,二、三层为木柱,三楼前排中厅设有祭 坛,为防外患,三层除前廊外还设有后走廊。一、二层不设窗,三层 才开窗,并设有枪眼,整座大楼只有一个大门出入,门板镶上厚厚的 铁皮,大门顶有蓄水池,供灭火之用。
灵光寺
阴那山位于广东省梅县雁南镇。 灵光寺位于阴那山半山海拔约500 米处。唐僧潘了拳来此开山建茅寮, 他圆寂后,人们在此建寺,名圣 寿寺。现存殿堂为明清及以后建筑。
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建后改今名。 灵光寺布局奇巧,主殿以 “菠萝顶”建筑为最大特点,乃全国罕见,堪称庙堂建筑艺术的杰作。 这个最大的佛殿(又名“菠萝殿”),重涯吧檐歇山顶,面阔三间,寺 内香火盛时,殿内仍不留一丝烟缕,殿顶亦片叶不留, 可能与菠萝 顶有关,这是建筑科学史上的一大杰作。寺前有古柏两株,一荣一枯, 相传为潘了拳手植,至今已逾千年。枯柏经300余年而不朽,人称“生 死树”,给灵光寺更添了几分神秘。
丘逢甲故居
丘逢甲故居培远堂在蕉岭
县城北面15公里文福镇淡定村,为 两堂客家围屋,是1896年丘逢甲从 台湾内度后建造的。“培远堂”三字为 晚清著名学者温仲和手书。故居现 作陈列室,收藏丘逢甲任台湾义军 大将军时亲手任命的义军“诚”字、 “信”字营的统带手谕,以及在战斗中
缴获的日本侵略军刺刀,并有影印复制的“台湾民主国”国旗及他诗稿手迹。蕉岭县人民政府在其故居旁建有“丘逢甲学校”,又在县城将他在1904年创办的“桂岭书院”修葺一新,并建有“丘逢甲陈列室”和纪念亭。丘逢甲故居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围龙式围屋:天人合一的客家典型民居
围龙式围屋的分布,以客家聚居腹地兴宁、 梅县为中心,向周边辐射,衍播东江流域以及环 珠江口的深圳地区。围龙式围屋是广东客家民居 中数量最多,规模宏伟,集传统礼制、伦理观念、 阴阳五行、风水地理、哲学思想、建筑艺术于一体
的民居建筑。围龙屋前一般会有一个半圆形的水塘,使得总体看来如同一个太极的图案:陆上屋为阳,屋前水为阴。这也是客家文化中 的风水理论的体现。围龙屋不论大小,大门前必有 一块禾坪和一个半月形池塘,禾坪用于晒谷、乘凉 和其它活动,池塘具有蓄水、养鱼、防火、防旱等
作用。围龙式围屋的主体是堂屋。所谓堂屋,即中轴建筑为方形厅堂,最少的为二堂,一般三堂,堂与堂之间以天井相隔,上敞堂为祖公堂,中堂为议事厅,下敞堂进深小,呈长方形,为门厅。堂屋两边有衬祠,一般以巷径隔出明间、次间、梢间和尽间。堂屋两侧为横屋,后面建半月形的围屋连结横屋,半月形内为花头。有二横一围龙,四横二围龙……,最大规模的为十横五围龙。围龙式围屋多依山而建,前低后高,突出中轴堂屋,蔚为壮观。门前为禾坪,前有低矮的照墙和半月形的池塘。围龙式围屋整体呈圆形,犹如阴阳两仪的太极图,寓有天圆地方的意义。
叶剑英元帅故居:
叶剑英元帅故居位于 梅县雁洋镇雁上村,距梅州市区33 公里,是一幢普通农舍,属于典型 的客家围屋。故居室内陈设简朴, 有叶剑英当年用过的床板台凳等 生活用品,1989年被列为广东省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缅怀无产阶 级革命家、军事家。
叶剑英元帅的光辉业绩,海内 外乡亲捐资在故居旁兴建了“叶剑 英元帅纪念馆”。纪念馆设有五个陈 列室,展出叶帅珍贵照片200幅和
生前用过的实物50件。门前耸立着2米高的叶帅铜像。
千佛塔:
梅州市千佛塔寺位于梅州市区东 郊,是为了保护南汉文物千佛铁塔而发展 起来的女众道场,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千佛铁塔铸于南汉大宝八年(公元 965年),当年坐镇在本邑的修慧寺中, 清代州官又将其迁于齐州寺中(这两古寺 早已湮没)。千佛铁塔共七层,高4.2米, 底宽1.6米,四方形,塔身铸有千佛,故 名千佛塔。
千佛塔是用花岗岩筑砌而成,结构坚 固,有防震、避雷、防风及现代照明设备。 塔共九层,高36米,八角形,宏伟壮观。
第一层外墙有6尊护塔天王石雕像,正门为赵朴老题匾及对联,二至八层塔身外墙共有32尊石雕佛像,内墙则浮雕千尊汉白玉佛像,各层门均有海内外大德题联,九层供奉数千尊鎏金佛像,塔顶托起一座七层小石塔,形成塔中有塔,塔上有塔的特色。塔台周围石栏雕刻着释迦牟尼佛八相成道图,42幅五百罗汉图及48幅花鸟吉祥动物图等,第二层塔台、正门及两侧各有石雕麒麟及石狮,工艺精妙绝伦。 整座宝塔建筑堪称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亦是梅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塔灯高照,称谓是"岭南明珠",前来朝礼者络绎不绝。”
梅州的由来
梅州是中国中原文化和南方土著文化的重要交汇点,以其独树一帜的客家文化名扬四海,拥有"文物由来第一流"美誉,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在实施"文化梅州"发展战略中,梅州市充分挖掘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不断加快客家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步伐,全力打造客家文化大观园和名闻遐迩的"世界客都",建设全球客家人的精神家园,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壮大山区经济的朝阳产业。梅州名字的出现与梅州古时两次为“梅王”封地有关。首次当在汉初。据清康熙《程乡县志》载:“梅州命名考,李士淳曰:曾见《粤东名贤志》:梅绢,浈水人,汉初,从高祖,破秦有功,封于粤,即今程乡(梅州)地。故号其水曰梅源,溪曰梅溪,名其州曰梅州,皆以梅绢得名也。至今各乡祀神有梅溪公王意即其人。云俗不详其从,未遂以程俗多树梅,故名梅溪。又以宋时状元王十朋号梅溪,梅溪即十朋,皆习而不察,相传之误也。今考证以俟后之君子。”
客k
è家j i ā文w én 化h u à之z h ī都d ōu
——梅m éi 州z h ōu
风霜傲骨
梅州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