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大纲版《诗经三首》之《无衣》教学课件教学讲义ppt

合集下载

古诗词诵读《无衣》 课件(共23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无衣》 课件(共23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2.“岂曰无衣”改为“我有衣兮”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 不好。①“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 与愤慨。②反映了时局的危急,修改后只剩下“关心”这一层意思。
3.诗歌塑造了怎样的战士形象?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 (1)形象:①具有爱国主义情怀。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 一听“王于兴师”,立即奔赴前线,舍生忘死。②具有英雄主义气概。 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磨刀擦枪,舞戈挥戟。③团结互助、共御 外侮,具有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的将士形象。 (2)情感:①慷慨激昂,豪迈乐观;②热情互助,同仇敌忾;③舍生忘死、 英勇抗敌、保卫家园的勇气和崇高无私的情感。
中国人民
无站 起衣来 了
知人论世
文体知识
《秦风·无衣》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诗经》中的《风》源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 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 只有几个字不同,体现了民歌的特色。
体会诗韵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一课时:体会战士情感,理 解《诗经》艺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学习目标
1.把握《无衣》的主要内容,体会诗歌的情感主旨。 2.根据《诗经》的体裁等特点,掌握《无衣》的艺术手法。

古诗词诵读《无衣》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

古诗词诵读《无衣》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

(3)与子同仇 与子偕作 与子偕行
; ;表现战士
《国风·秦风》共有十首诗:车邻、驷驖 ( sìtiě ) 、小戎、蒹葭、终南、黄鸟、 晨风、无衣、渭阳和权舆。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无衣》创作背景
秦位于甘肃东部及陕西一带。西部 有强大的游牧民族,且常会侵扰。秦是 中原与外族之间最坚固的屏障。
思想行动
表现战士们爱国的 情感与大无畏的精 神。
《王风·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 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 苟无饥渴!
这是一首思妇怀念征战在外的丈夫的诗。夕阳西下,牛羊下山,丈夫杳无音 信,以“苟无饥渴”寄托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表现出徭役带给百姓的痛苦。
王蘧常《秦史》
“山西天水、安定、北地地势迫于羌胡,民 俗修习战备,高尚勇力鞍马骑射,故秦诗曰:王 于兴兵,修我甲兵,与子皆行。其风声气俗自 古而然,今之歌谣大方,风流犹存耳。”
《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
再读诗歌,探究手法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绿草苍苍 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 在水一方
《诗经》善用这种手法。

章与章句式对应,诗句大同

小异,只在各章对应的位置

换几个字。不仅构成类同排

比的方法,便于加深所要抒
发的感情,同时也为了换韵,

统编版(新教材)高中语文《无衣》完美课件

统编版(新教材)高中语文《无衣》完美课件

统编版(新教材)高中语文《无衣》 上课课 件PPT
《诗经·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同披一件战袍。 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戈与矛。我们共同对付敌人!怎能 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同穿一件汗衣。
相传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 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 演唱给周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 这些没有记录姓名的民间作者的作品,占据诗经的多数部分,如十五国风。
周代贵族文人的作品构成了诗经的另一部分。 《尚书》记载,《豳风·鸱鸮》为周公旦所作。 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的一批战国竹简(清华简)中的《耆夜》篇中, 叙述武王等在战胜黎国后庆功饮酒,其间周公旦即席所作的诗《蟋蟀》, 内容与现存《诗经·唐风》中的《蟋蟀》一篇有密切关系。
古诗词诵读

1
语言建构与运用: 把握《无衣》的主要内容,熟读成诵。


2
审美鉴赏与创造: 通过学习《无衣》,掌握诗经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 3 了解诗经的相关文学常识,
体会诗歌中战士间的深厚情谊,并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 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 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 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 这时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 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 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

《无衣》课件(共18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无衣》课件(共18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春秋时期,秦国的统辖地域位于今天的陕西和甘肃东部,厚地高天 涵养出质朴厚重的民风,这里的人民,热情勇敢又刚毅团结。当时犬戎 进犯,逼近周王朝的都城镐京,占领了大面积的领土。
秦国与镐京距离很近,唇齿相依,所以,秦王派军队对抗犬戎之师。 这是保家卫国的正义之战,战争的胜败,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民众的生 死。所以,秦人怀着对敌人的愤恨、对家国的热爱,唱出了这首慷慨激 昂的战歌。
从外到内,从上至下,这是战时士兵必不可少的装备。 风餐露宿中,借袍来积蓄仅有的温暖。在视为家常便饭的千 里奔驰中,当热汗打湿时,他们需要靠泽来抵御渗骨的寒气。 与敌人短兵相接中,奋不顾身的他们利用裳来抵御伤害。士 兵们的生活中,总不会缺少恶劣的环境和危急的战情,时刻 都被血汗裹挟着。
2.联想思考:在苦寒的秦地,在残酷的战争中,“无衣” 意味着什么呢?这样的结果有没有在诗歌中出现呢?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尚武团结的秦人,在奔赴战场之前,没有过多的铺垫,没有更多的 比兴渲染,握紧身边战友兄弟之手,目光坚定地问,更毫不怀疑地 答。问中给予信心,答中传递温情。
“同袍”“同泽”“同裳”,一唱三叹,让带有铠甲的战衣消减了 冰冷,融入了灵性,在衣中不断加入袍泽深情。战场上刀枪无情, 但你我不分彼此,共抵外敌。
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 意的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同时也具有音乐 美、意境美,含蓄美。
在内容和主题上:营 造意境,渲染气氛,强化 感情,突出主题。
在诗歌艺术表现上:增强节 奏感、音乐感,形成回环往复的 美,具有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 ——朱熹《诗集传》
同袍———戈矛————同仇 同泽———矛戟—20———偕作

古诗词诵读《无衣》课件(共2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

古诗词诵读《无衣》课件(共2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

当堂测验
1.《无衣》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 溢着不可遏制的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了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 声响应:“____与__子__同__袍___”“___与__子__同__泽_____”“与_子__同__裳_________”。
2.《无衣》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_修__我__戈__矛____”“修__我__矛__戟_____”“修__我__甲__兵_______” 使人想象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
翻译全文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的下衣跟你共享。 周王出兵打仗,修好我们的铠甲和兵器,我跟你共赴战场。
体裁介绍
《无衣》是一首赋体诗 ,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 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 层地揭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表现了奴隶社会时期人民保家 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
文学常识—六义
表现手法(赋、比、兴): 赋: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赋是直接铺陈叙述。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暗喻皆此类。 (如:《魏风·硕鼠》里,以硕鼠来比喻贪得无厌的统治者)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 的内容。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本诗重章叠句的作用:
➢加深印象,渲染气氛,深化诗的主题,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 感,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
➢渲染战斗的紧张气氛; ➢强烈表现战士们同仇敌忾、为国征战、英勇抗敌的英雄气概和
爱国主义精神。
《无衣》主题
《无衣》是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 是一首爱国歌曲。表现了士兵们同甘共苦、互相 关心、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战斗意志和乐观精 神。

古诗词诵读《无衣》课件(共40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无衣》课件(共40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内容和主题上:能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 感情,突出主题。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歌表现力上:能增强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 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 深长的韵味。
3.请分析本诗重章叠句的具体内容及其表达效果。 内容主题:① 每章第一、二句,分别与“同袍”“同泽”“同裳”,表现 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
列宁说“爱国主义是人们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 从先秦伟大诗人屈原到近代杰出诗人龚自珍,爱国主义精神犹如一根红线贯 穿其间。晏子“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是爱国;屈原“身既死兮神 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是爱国;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爱国; 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也是爱国。爱国主义是一种历史现象,在不同的社 会发展时期也就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与表现特征,《诗经》是中国爱国主义诗 歌的源头,虽经二千多年仍散发着光芒,它崇高的爱国精神,有着永恒的意 义。
诗经六义
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包括十五“国风”,即十五个地

方的民间歌谣。它保存了大量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具有浓厚 的民歌特色和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与屈原的《离骚》合称为
“风骚”。【民间乐歌】
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是西周王畿jī地区的正声雅乐,分为《小雅》和《大雅》。 《小雅》用于贵族宴飨,《大雅》用于诸侯朝会。【宫廷乐歌】
链接:《诗经》中的战争诗
以民族战争为题材。 没有具体战斗场面的描写。 反映崇德尚义、胜残去杀的战争思想。
课堂小结
壮怀激烈的爱国之诗
《秦风·无衣》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 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 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全诗风格矫 健爽朗,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抒写将士 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以大局为重, 一听“王于兴师”,就磨刀擦枪,舞戈挥戟, 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爱国主 义精神。

《无衣》ppt课件

《无衣》ppt课件

整体赏析
由于此诗旨在歌颂,也就是说以“美”为主,所以对秦军来说有 巨大的鼓舞力量。据《左传》记载,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吴 国军队攻陷楚国的首府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立依于庭墙 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 顿首而坐,秦师乃出”。于是一举击退了吴兵。可以想像,在秦王誓 师的时候,此诗犹如一首誓词;对士兵们来说,则又似一首动员令。
白话原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 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 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 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创作背景
《秦风·无衣》是秦地的军中战歌。由于作品的创作年代久远,文字 叙述简略,故而后代对于它的时代背景、写作旨意产生种种推测。大致 说来,主要有三种意见:第一,认为《秦风·无衣》是讽刺秦君穷兵黩武、 崇尚军力的作品,如《毛诗序》说:“《无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 君好攻战,亟用兵而不与民同欲焉。”第二,认为《秦风·无衣》乃是秦 哀公应楚臣申包胥之请,出兵救楚抗吴而作,是哀公征召秦民从军,士 卒相约之歌;第三,认为《秦风·无衣》是秦人攻逐犬戎时,兵士间团结 友爱、同仇敌忾好勇,反映在这首诗中则以气概胜。诵读此诗, 不禁为诗中火一般燃烧的激情所感染,那种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气概令 人心驰神往。之所以造成这样的艺术效果,第一是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 答式的句法。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 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 响应:“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第二是语言富有 强烈的动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 像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这样的诗句,可以歌, 可以舞,堪称激动人心的活剧。

诗经《无衣》课件PPT (1)(2024版)

诗经《无衣》课件PPT (1)(2024版)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 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 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 国土将要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 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
《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是一首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 中歌谣。本诗标题“无衣”的意思是说当时军情紧急,征衣一时难以齐备。
“ 雅 ” “ 颂
》 按 内 容 可
”雅歌”分
是,,三为

百篇《
”,诗
。所经
以 又
》 共 收
称录
“诗
诗歌

305

《经称收相
诗”《集传
经 》 。
之 而 成 。
《 诗 经 》 是
此家原由
又“本孔
称五只子

• 500

会中反 生期映 活的了 。西
年周 间初 的年 古至
三方面连贯起来,内容更具体,战斗力更强。当劳动人 民在强敌压境、外族入侵时,大家同仇敌忾,保卫家园, 争取和平生活,爱国热情空前高涨。
✓“赋”的表现手法
这是一首赋体诗 ,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 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 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揭示战士们崇高 的内心世界。
✓《无衣》是一首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是一首 爱国歌曲。它既表现了战士们慷慨赴战、同仇敌忾、保家卫国、 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豪情,又表现了君王与战士们之间深厚 的情谊。
代春
社秋
的《
一诗
部经
诗》
歌是
总 集 。
我 国 是

古诗词诵读《无衣》ppt课件

古诗词诵读《无衣》ppt课件
无衣/《诗经·秦风》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加强诵读,通过把握语气、语调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主人公乐于为国效力的无私品质和浓郁的家国情怀; 审美鉴赏与创造 :把握诗经重章叠唱的写作手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体会诗经对我国 文学、特别是对诗歌的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战争诗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 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 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 身后名。”
霍去病——“少年战神,封狼居胥”
一生四次领兵出击匈奴,均大获全胜而回,歼灭匈奴11万多人,降服匈奴4万余众, 开河西、酒泉之地,消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
表现战士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表现出了豪迈的军威
诵读感知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表现出战士们积极响应、齐心备战的情景
诵读感知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C(应是“小雅”的大部和“大雅”的小部)
“无衣”的意思是说当时军情紧急,征衣一时难以齐备。
名作动,穿战袍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助词 起兵
共同对敌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名作动,穿贴身衣服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一起准备,共同行动

《无衣》ppt课件

《无衣》ppt课件

文本研读
裳:下衣,此指战裙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甲兵:铠甲与兵器。 行:往。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说没有衣裳? 和你穿同样的战裙。 君王要起兵,修整好铠甲和兵器,和你共同上前线!

文本研读 “王于兴师”在文中置后有何作用?
(1)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势; (2)激发爱国热情,突出为国而战的斗争精神; “王于兴师”首先交代了事情发生的直接原因,诗 人将其放在后面,具有补充交代的作用,先“议”后 “叙”。
探究赏析 三部分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探究赏析 本文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重章叠句
➢ 加深印象,渲染战斗的紧张气氛。 ➢ 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 ➢ 深化诗的主题,强烈表现战士们同仇敌忾、为国征战、英
勇抗敌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主旨赏析
《秦风·无衣》全诗充满慷慨激昂的 豪情,战士们奋勇杀敌以及同甘共苦的精 神感染着我们,诗歌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 战士们守护家园的勇气和决心,这是一首 表现战士们相互鼓舞、同仇敌忾的军歌。
课堂练习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

王于兴师,修我
。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

王于兴师,修我 。与子

岂曰无衣?与子

王于兴师,修我
。与子

课堂练习
理解性默写
1.《秦风·无衣》中,诗歌开篇就用“

”两
句,渲染了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衣的情况。
2.《秦风·无衣》中,表现战士们修整铠甲和兵器,奔赴前线共同杀敌
写作背景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周 幽王岳父申侯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 王死,周平王举室东迁。

人教大纲版《诗经三首》之《无衣》教学课件

人教大纲版《诗经三首》之《无衣》教学课件
诗歌语言简洁明了,没有 过多的修饰和冗长的句子 ,使得诗歌更加凝练有力 。
节奏感强
诗歌采用四言句式,节奏 感强烈,读起来朗朗上口 ,富有音乐美感。
语义丰富
虽然语言简练,但诗歌所 表达的含义却十分丰富, 每一个字都有深刻的含义 ,需要仔细品味。
修辞手法
对比
借代
诗歌中通过对比来突出主题,如“修 我戈矛”与“修我矛戟”,强调了武 器的不同,突出了战士的英勇。
《无衣》的主题思想
主题
这首诗表达了秦国军民共同抗击西戎 入侵的决心和勇气,歌颂了他们团结 一心、同仇敌忾的爱国情怀。
思想感情
通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等诗句 ,展现了秦国军民在战争中的团结和 互助精神,同时也表达了对战争的厌 恶和对和平的渴望。
02
《无衣》的文本分析
语言特点
01
02
03
语言简练
写作借鉴
语言运用
《无衣》的语言简练、质朴,富有表现力,对于写作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在写作时,可以学习《无衣 》的语言风格,注重语言的节奏和韵律,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结构安排
《无衣》的结构紧凑、完整,对于写作也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在安排文章结构时,可以借鉴《无衣》 的结构方式,注重情节的连贯性和逻辑性,以使文章更加紧凑有力。
家国情怀。
德育目标
通过《无衣》的学习,引导学 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师讲授《无衣》的创作背景 、诗意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
理解诗歌的主旨和情感。
讨论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 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 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
诵读法
通过集体诵读、个人诵读等形 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 节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 悟。

《无衣》PPT课件

《无衣》PPT课件

文本探究
3.“岂曰无衣”改为“我有衣兮”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不好。“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 可遏制的愤怒与愤慨。而且反映了时局的危急,修改后只剩下 “关心”一层意思。
文本探究
4.全诗结构形式上有何特点?为什么这么写? 【答案】重章叠句,反复咏唱,一唱三叹。作用有二:(1)渲 染战斗的紧张气氛;(2)强烈表现战士们同仇敌忾、为国征战、英 勇抗敌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这是《诗经》写作上的重要 特色。
创作背景
据今人考证,秦襄公七年(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 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镐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沦 陷,秦国靠近王畿,与周王室休戚相关,遂奋起反抗。此诗 似在这一背景下产生。
整体赏析
这首诗按其内容当是一首战歌。全诗充满了激昂慷慨、豪迈 乐观及热情互助的精神,表现出同仇敌忾、舍生忘死、英勇抗敌、 保卫家园的勇气,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 的反映。
整体赏析
这种重叠复沓的形式固然受到乐曲的限制,但与舞蹈的节奏起 落与回环往复也是紧密结合的,而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 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乐曲的节奏与舞蹈动作,正所谓 “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也”(《礼记·乐记》)。
名家点评
宋代朱熹《诗集传》:“赋也。秦俗强悍,乐于战斗。故其人平居 而相谓曰:岂以子之无衣,而与子同袍乎?盖以王于兴师,则将修我 戈矛,而与子同仇也。其欢爱之心足以相死如此。苏氏曰:秦本周地, 故其民犹思周之盛时,而称先王焉。或曰:兴也。取‘与子同’三字 为义。后章放此。”
白话原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 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 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无衣》课件教学PPT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无衣》课件教学PPT课件
为什么诗歌将原因后置?
为什么诗歌将原因后置?
诗人先“议”后“叙”,目的有二: (1)能够避免平铺直叙,增强诗 歌气势; (2)能够激发战士们强烈的爱国 热情,突出为国而战的斗争精神。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与你同穿一件下衣。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周王要出兵打仗,修好我们的铠甲和兵器,我 与你一通上战场。
“岂曰无衣”是不是对上一章的简单重复? 为什么?
不是,作者采用重章叠句的手法,是诗人 内在情感上的一种递进关系。
理解诗歌手法
即上下句或者上下
本文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段反
用 复
相 咏
同 唱
的 的
结 一
构 种
, 表
本诗是一首赋体诗,用了重章叠句的情手达法意。的 方 法 。 这
作用: ①便于记忆和咏唱。

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平铺直叙)

以彼物比此物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创作背景
《无衣》选自十五《国风》中的秦风,属于秦国民 歌。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 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
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 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勇武善 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将要遭到敌人的蹂躏, 便纷纭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令,保家卫国,参军 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
《诗经》内容丰富,反应了 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 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 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 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 的一面镜子,被誉为古代社会的 人生百科全书。
《诗经》
内容:风、雅、颂 情势:赋、比、兴 手法:四言为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样一来,可真急坏了那个满怀欣喜而兴 冲冲赶来相会的小伙子 ,他想是因为遇到什
么意外的事情而不来的呢,还是阴睛不定少 女心对自己变了心而故意失约不来的呢?于 是非常着急不安,禁不往“搔首踟蹰”起来。 这里是说,急得那个男子抓耳挠腮,转来转 去,不知所措。“搔首踟蹰”,可以说十分 穷形尽相地写出了当时那个男子焦灼万状的 情态。同时,也借以写出了那个男子对所爱 女子的深情和迷恋的程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开头用“静女其姝”写那女子,表示了男子 对女子的赞美,同时也流露了一种十分倾慕 的感情。同下面“俟我于城隅”一句,就生 动地写出了那个男子在赴约会时的那种欢欣、 愉快、幸福,迟到于不无得意的心情。但紧 接下面却突然一转,写男子依约而至,到了 会面地点,却不见那女子,“爱而不见”。 这句是写那女子见男子来了,却故意找个地 方把自己隐藏起来了。原来这是一个天真活 泼的调皮的姑娘。
人教大纲版《诗经三首》 之《无衣》教学课件
课文简介
《秦风·无衣》是一首秦国人民抗 击西戎入侵的气势雄壮、激昂豪迈 的出征歌。
秦国与居住在我国西北部的西戎
(《诗经》中也称猃狁)接壤,他 们经常发生战争。本诗中的“兴 师”,可能是指秦王与西戎打仗。 从秦国方面来看,这次战争具有保 家卫国的正义性质,所以,表现出 了秦国人民同仇敌忾、踊跃参军, 奋勇出征的爱国热情和精神。
第三章,“自牧归荑,洵美且 异”,是说女子是把从牧场带回来 的一支荑草赠给一男子,所赠给他 的这支荑草,实在美得出奇。其夸 赞的语气比“彤管有炜”更进了一 步。“匪女之所美,美人之贻”, 这两句是说,并不是这支草本身有 什么美,而是因为它是美人送的, 所以,也就觉得它愈加美丽了。
二、鉴赏要点:
这首小诗,把民间男女相约的那种天真、活泼、互相逗 趣的一番情景,描摹得如此逼真和生动。诗中写一对恋人 相会,先是这位调皮的姑娘故意逗他,躲起来不露面,害 得小伙子心急如焚,抓耳挠腮;再又郑重地赠给对方小草 ,试控其对自己的情意。而这小伙子也知趣、凑趣,说是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洵美且异。……美人之贻” ,用双关的话语,来表达自己的深情,显示了自己的一片 爱人及物的诚挚、痴迷之心。诗很短,仅有三章十二句, 但它却生动地写出了一对情人幽会时的有趣场面,写出了 人物的心理和感情,在一定程度上还刻画出人物性格,即 生动地表现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慧美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 情的男子的形象。总之,这首恋歌,不仅思想内容是健康 的,艺术上也是成功的,其语言的简炼、构思的灵巧,人 物心理和形象刻画的生动,心脏生活气息的浓烈,都不能 不使我们两千年以后的读者感到惊异。
内容赏析
1、诗歌开头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提示:设问。表现了人民团结一致、共同
对敌的英雄气概,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 2、“王于兴师”在文中有何作用?它与“问答”有 逻辑事理关系?文章把它置后有何作用?
提示:交代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逻辑上有 前后关系,文章把它置后补充交代,先“议” 后“叙”,目的有二: (1)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势; (2)激发爱国热情,突出为国而战的斗争 精神;
这是东周时期产生于邶地(今河南汤阴县
境)的民歌。诗的内容是写一对青年男女幽会
的情景,全诗以男子的口吻写出,生动地描绘
了他约会的过程。先写男子去赴约,后写女子
向男子赠送物品来表达爱情,整篇诗充满着愉
快而幽默的情趣。
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静女
教学目标 1、注意诗歌的写景和心理描写以及两 者间的联系。 2、引导学生领悟采用第一人称“我” 的抒情特点。 重点难点 诗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一、
解题
选自《诗经邶风》,静,文静,美丽。这
是一首爱情诗,他们约定在城楼地方幽会 ,男
的等了好久,女的才来。本篇作者或许是男的
本人;或者是当时的人民大众的集体创作。
3、全诗在文面上有何不同?在内容上有无共同点? 战士无衣却为何同仇、偕作、偕行?
板书设计:
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思想)
内容岂曰无衣 ……同泽 …… ……矛戟 …… 偕作(准备)
……同裳 …… ……甲兵 ……偕行(赴战)
形象
团结友爱 不计困难
积极响应 齐心备战
同仇敌忾 勇赴战场
主题 团结友爱、同仇敌忾、英勇抗敌的 昂扬斗志和爱国精神
第二章,则开始写他们会面后的情景。“静女其
娈,贻我彤管”。“娈”美好的样子,“彤管”, 红色管状的小草。旧注,解作红色的笔,或红色管 乐器。我们下文“自牧归荑”句看,这个女子乃是 普通的牧羊女,因此有人揣测,所谓彤管,不会是 笔或乐器之类,可能与“荑”一样,是种小草之类。 诗总是浓缩的,跳跃的。诗中写当那位调皮的姑娘, 看到把践约而来的所爱,急成那个样子,终于露面 了,并郑重地把一支小草作为礼物送到男子面前。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这是男子接过小草后的 心理活动,也是一句风趣的答辞。“说”通“悦”。 “女”通“汝”。
“说泽女美”这句话,语带双关,既指女子 所赠的草,又指赠草的人。这里写女子把一 支小草作为馈赠。小草并不是什么贵重的礼 物,送草给对方这固然是了传情,而我们从 这位调皮的姑娘看,大约也正如“爱而不见” 一样,有试他逗他的意思,也就是看看会引 起对方什么反应。而男子接过小草以后,就 说,这支小草光彩美丽极了,喜爱得不得了。 这里写这个男子早已摸准了姑娘的心思,通 过凑趣来表示自己的深情。他表面上在夸小 草,实际在夸送他礼物的人。
无衣”这是实写。也可以理解为夸张的写 法,为国征战,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 与子同袍”,与战友共用一件战袍。“王 于兴师”,大家就急忙修理好戈矛。为什 么大家能够克服困难、团结备战呢?“与
子同仇”,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 须一起抗击共同的敌人。
第二章,统一行动。 “与子同泽”“修我矛戟”。大 家一起行动起来,“与子偕作”, 投身到征战中。
重点词语

同仇

偕作
裳 (cháng) 偕行
战袍 同样仇恨敌人
里衣 一起行动起来
下衣 一起去(上战场)
诗歌
无衣(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 修我长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 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 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第一章,统一思想。 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衣物。“
第三章,一起上战场。
“与子同偕”,激昂高歌,团结对 敌,奔赴战场。
这首战歌,每章第一二句,分别与“同 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 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每章第三四 句,写“同仇”“偕作”,表现战士们 爱国的情感与大无畏的精神。这是一首 赋体诗 ,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
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 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提示 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