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公民意识培养中的“养成教育”

合集下载

从小培养公民意识——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建议

从小培养公民意识——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建议

作为一位四年级下册的品德与社会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是指一个人的法制观念、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等,是一个人作为公民的基本素养。

因此,从小开始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非常重要,下面就介绍一些关于如何从小培养公民意识的教案。

一、让学生了解宪法和基本法一般来讲,学生在小学的时候都会学习法律法规,如《宪法》和《基本法》等。

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这些法律法规。

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教学和讲解,让学生了解宪法和基本法的重要性,以及法律的适用范围等,并引导学生遵守法律法规,树立法制观念。

二、强调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小开始培养学生的社责任感非常重要。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活动和故事来教育学生关心社会,保护环境,帮助他人等。

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到帮助别人的乐趣。

同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反对不良现象,如攀比心态、欺负他人、偏见等,让他们明白这些行为违背了社会伦理规范和道德,引导他们成为有责任心的公民。

三、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心社会公德心是指人们对于公共利益、集体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尊重和维护。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心。

比如,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环保活动、垃圾回收等,让他们了解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性。

同时,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尊重他人,遵守交通规则,不随地乱扔垃圾等,让他们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心。

四、教育学生理解和融入多元文化在今天的社会,多元文化的融合和交流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教育活动来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

比如,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文化习俗,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同时,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和支持少数民族和其他弱势群体的权益,让他们成为有包容心的公民。

五、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社会现实,了解社会问题,增强公民意识。

如何培养孩子的公民意识

如何培养孩子的公民意识

如何培养孩子的公民意识引言在当今社会,公民意识是每个人应具备的重要素养之一。

公民意识涉及到对社会、法律和公共责任的认识和承担。

培养孩子的公民意识既是一项重要的家庭教育任务,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探讨如何有效地培养孩子的公民意识,帮助他们成为有责任感、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公民。

1. 从家庭教育开始1.1 树立榜样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榜样,他们的言行举止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为父母,应该时刻注意自身言行举止是否符合公民意识的要求,并积极为孩子树立榜样。

例如,父母可以主动参与社区公益活动,让孩子参与其中,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参与社会事务的乐趣。

1.2 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公民意识不仅包括个人的责任感,还需要与他人合作和相互尊重。

家庭应该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社交环境,让他们学会与不同的人交流和合作。

可以通过参加社区活动、加入社团组织等方式,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让他们体验到集体合作的重要性。

1.3 传授法律常识和公共知识父母可以通过与孩子讨论法律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方式,传授给他们相关的法律常识和公共知识。

可以选择一些容易理解的案例进行讲解,让孩子在了解法律的同时,也能够理解法律对于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2. 学校教育的重要性2.1 制定合适的课程学校在培养孩子的公民意识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校应该制定合适的课程,将公民意识的培养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可以开设相关的社会科学课程,让孩子了解社会历史、政治制度、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知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2.2 开展实践活动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如社区志愿者服务、环保活动等。

通过亲身参与社会事务,孩子们可以切身感受到公民意识的重要性,并体验到主动参与社会的乐趣。

2.3 培养民主意识学校应该积极培养孩子的民主意识,让他们了解并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和决策过程。

可以开设一些相关的课程,如学生会选举、班级议事会等,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民主思维。

3. 社会环境对公民意识的影响3.1 引导媒体的正确引导媒体在今天的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对公民意识的塑造具有深远的影响。

小学公民意识知识点归纳

小学公民意识知识点归纳

小学公民意识知识点归纳公民意识在培养小学生良好品德、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他们成为有意识的公民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公民意识的培养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尊重他人、守法守纪、关爱社会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小学公民意识的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

首先,尊重他人是培养公民意识的基本要求之一。

小学生应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尊重他人的个人隐私和尊重他人的差异。

这可以通过教育他们主动倾听他人意见、不轻易批评他人、关心他人感受等方式进行。

同时,教师和家长也应起到榜样的作用,引导孩子形成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

其次,守法守纪是公民意识的重要方面。

小学生应该学会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学校的纪律规定。

他们要明白,违反法律法规和纪律规定会受到相应的处罚,并且会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不良影响。

在学校教育中,可以通过讲解法律法规的重要性,举例子进行警示教育,同时以身作则,从教师和家长身上树立良好的榜样。

关爱社会也是培养公民意识的重要环节。

小学生应该懂得关心他人,尤其是弱势群体和需要帮助的人。

他们可以积极参加社区和学校组织的公益活动,为社会做贡献。

此外,家庭和学校应给予孩子正确的价值观教育,让他们明白帮助别人是一种美德,从而培养他们的关爱社会意识。

公民意识的培养还包括爱护环境、积极参与社会和培养民主意识等方面。

小学生应该学会保护环境,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入手,如节约水电、分类垃圾等,养成环保的好习惯。

此外,他们还应该理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对个人有着重要影响,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培养民主意识则可以通过学校举办模拟选举、开展班级学生会选举等形式进行,让小学生了解和体验民主的原则和价值。

在培养小学生公民意识的过程中,如何提高他们的自我意识也是非常重要的。

小学生应该学会独立思考、自信自强,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这样可以培养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自身权益的维护意识。

需要注意的是,培养小学生公民意识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如何在小学安全教育日中注重社会责任教育和公民意识培养

如何在小学安全教育日中注重社会责任教育和公民意识培养

如何在小学安全教育日中注重社会责任教育和公民意识培养小学安全教育日是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其目的不仅是教会学生如何自我保护,还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学校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和教育内容,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安全问题,同时注重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自身的安全责任。

在小学安全教育日上,学校可以组织一些专题讲座或者展示活动,向学生介绍各种安全知识,包括交通安全、火灾逃生、溺水救援等。

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做出正确的决策,保护好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除了关注个人安全问题,学校还可以通过讨论社会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到他们作为社会一员应该承担的责任。

学校可以邀请社会各界人士来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社会的现状和问题,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比如,可以让学生了解到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引导他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再次,要强调公民意识的培养。

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每个人都有义务遵纪守法、尊重他人、维护社会秩序。

在小学安全教育日上,学校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到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要注重实践环节的设计。

除了理论知识的传授,学校还应该通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比如,在小学安全教育日上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演练,让他们学会正确的逃生方式和自救技巧。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安全知识,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

总的来说,在小学安全教育日中注重社会责任教育和公民意识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学校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安全问题,同时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成长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观,成为有担当的社会新人。

少先队员的公民意识培养计划

少先队员的公民意识培养计划

少先队员的公民意识培养计划作为少先队组织的一员,培养公民意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文将介绍少先队员的公民意识培养计划,以帮助每位少先队员树立正确的公民观念,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努力成为有用的人。

1. 知识普及首先,我们将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和课堂教学,向少先队员普及有关公民意识的知识。

在学习中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法律法规,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了解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途径和方式。

只有深入了解,才能真正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

2. 情感教育其次,我们将通过情感教育,引导少先队员培养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情感。

组织参观纪念馆、革命老区等活动,让少先队员深刻感受祖国的繁荣昌盛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只有热爱祖国,才能珍惜祖国的成就,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3. 社会实践另外,社会实践是培养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

我们将组织少先队员参与社区义务劳动、环保活动、文明交通宣传等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只有亲自实践,才能让少先队员在成长过程中逐步树立正确的公民观念。

4. 自我管理最后,自我管理也是培养公民意识的关键。

我们将帮助少先队员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和生活习惯,培养爱护环境、尊老爱幼、守纪守法的良好品质。

只有从点滴处做起,才能真正让少先队员发展成为具有公民意识的新时代少年。

总而言之,少先队员的公民意识培养计划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不懈的付出。

我们相信,在全体指导员和少先队员的共同努力下,必定能培养出一代代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优秀少年儿童,为我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愿少先队员们都能成长为有用之人,担当社会的未来和希望。

培养小学生的公民意识

培养小学生的公民意识

培养小学生的公民意识在当今社会,培养小学生的公民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公民意识是指个人具备法制观念、社会责任感和民主意识等公民素质的意识形态,对于小学生来说,早期的公民意识培养是为他们成为未来有责任感、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打下坚实基础。

本文将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公民意识。

一、家庭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公民意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长应充分意识到自己在培养孩子公民意识方面的责任,并采取积极的行动。

首先,家长应为孩子树立榜样。

他们应该自觉尊重社会规则,遵守法律法规,以身作则,让孩子在家庭环境中感受到合理的权益和义务。

其次,家长应与孩子进行深入的交流。

他们可以通过和孩子讨论社会问题、讲解法律知识等方式,提高孩子的法律意识、道德观念和公平正义感。

此外,家长还应该带孩子参与公益活动,如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等,让孩子亲身感受到公民责任,并养成奉献他人的习惯。

二、学校学校是培养小学生公民意识的重要阵地,教师在这里起着关键的作用。

首先,学校要加强课堂教育。

通过开展公民教育课程,教师可以传授公民基本知识、道德观念和法律常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公民意识。

其次,学校应建立良好的校风校纪。

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尊重他人,从小养成公民行为习惯。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法庭、博物馆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社会的多样性和法律的权威性,增强他们对公民意识的认同感。

三、社会社会是培养小学生公民意识的重要环境,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提供有益的社会环境。

首先,政府应加强公民教育指导。

通过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透明度和效能,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其次,媒体也要承担起培养公民意识的责任。

媒体应该加大宣传力度,传播正能量,引导社会舆论,促进公民意识的形成。

此外,社会各界应积极参与小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工作,组织各类公益活动,为小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亲身感受社会的温暖与需要,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小学生公民教育指导方案

小学生公民教育指导方案

小学生公民教育指导方案公民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培养小学生成为优秀的公民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

为了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特制定了以下小学生公民教育指导方案。

一、课程设置1.小学生公民教育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培养他们具备诚实守信、友爱互助、自强不息的品质。

2.公民教育课程内容包括国家法律法规、公民权利与义务、社会公德、行为规范等方面的知识。

课程应贯穿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小学六年级的整个学期。

3.课堂教学应采用讲授、讨论、互动等多元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学会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校园文化建设1.学校应通过组织公民教育主题活动、开展德育实践活动等方式,加强对小学生的公民教育。

2.学校应建立健全公民教育的长效机制,制定具体的公民教育计划,并定期进行评估和调整。

3.鼓励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乐于助人的品质。

三、家校合作1.学校和家长要密切合作,共同关注小学生的公民教育。

2.学校应定期向家长介绍公民教育的内容和教学进展,并征求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3.家长要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和道德行为,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学校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四、评价机制1.根据小学生公民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制定评价标准,包括知识水平、思想品质、社会责任等方面。

2.评价方式可采用考试、综合评价、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综合评价学生的公民素养。

3.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学生和家长,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方法。

五、师资培训1.加强小学教师公民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公民教育能力。

2.建立师资培训机制,定期组织公民教育教师培训班,提供多样化的培训内容和形式。

3.支持学校组织师生参加公民教育专业研讨会、讲座、学术报告等活动,不断提升教师和学生的教育水平。

小学生公民教育指导方案的实施,将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父母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的公民意识

父母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的公民意识

父母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的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是指个人对社会和国家的法律、民主价值观、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认同和自觉遵守。

培养孩子的公民意识对于他们的成长和未来的社会角色发挥至关重要。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育者,父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家庭环境、实践经验和榜样引导三个方面,探讨父母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的公民意识。

一、家庭环境1. 倡导尊重和平等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社会环境,父母应倡导尊重和平等的价值观。

例如,父母在家庭生活中应相互尊重,平等对待,不论性别、年龄或社会地位,均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和平等的对待。

2. 营造民主氛围为了培养孩子的公民意识,父母应营造民主的家庭氛围。

例如,在决策时给予孩子充分的表达意见的机会,让孩子参与家庭活动的讨论和决策,培养他们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

3. 倡导法律意识父母应该从小就教育孩子遵守法律,尊重法律的权威和约束力。

可以通过讲述小故事、观看相关节目或与孩子一起参观法庭等方式,让他们了解法律的重要性和作用。

二、实践经验1. 参与社区活动父母可以鼓励孩子主动参与社区活动,如志愿者活动、社区清洁行动等。

通过实践,孩子能够感受到自己对社会的影响力,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2. 培养守法观念带领孩子参观警察局、消防局等执法机构,让他们亲身感受执法人员的工作和社会安全的重要性。

同时,父母应鼓励孩子遵守交通规则、保持公共秩序,培养他们守法的意识。

3. 参与竞选活动帮助孩子参与学校或社区的学生会竞选活动,让他们亲身经历并体会协商、公平竞争的重要性。

通过竞选活动,孩子将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倾听他人的需求。

三、榜样引导1. 成为孩子的榜样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他们的言行举止将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和价值观。

因此,父母应用身边的行动来教育孩子,例如遵守交通规则、关心弱势群体、积极参与社区服务等,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培养公民意识。

2. 培养社会责任感父母可以带领孩子参观慈善机构,解释捐款、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引导孩子关心社会弱势群体,并通过自己的言行来诠释社会责任感。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公民意识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公民意识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公民意识引言公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身份、责任和权利的认知,以及对社会规则和价值观的理解。

培养小学生的公民意识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它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关注公共事务,并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

本文将探讨几个关键方法,帮助教师和家长培养小学生的公民意识。

1. 建立个人价值观要培养小学生的公民意识,首先需要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个人价值观。

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提供正面榜样:为小学生介绍正面的公民榜样,例如杰出的公民和社区领袖。

通过讲述他们的故事和行为,激发小学生的兴趣,并激发他们对公民责任的关注。

•强调道德价值观:教育小学生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例如诚实、正直、友善、尊重他人等。

通过故事、角色扮演和讨论,帮助他们理解这些价值观的重要性。

•鼓励自我反思:教师和家长应鼓励小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帮助他们反思自己的决策和行为对他人和社区的影响。

通过提出问题和讨论案例,引导他们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公民意识的要求。

2. 提供社会参与机会培养小学生的公民意识需要让他们亲身体验社会参与的机会。

以下是几种提供这样机会的方法:•学校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可以组织参观社区机构、参与社区服务项目等活动,让小学生亲身感受社会环境和问题。

通过亲身经历,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问题,并提高他们的公民意识。

•学生社团和组织:学校可以设立学生社团和组织,让小学生在团队中学习合作、领导力和服务社区的能力。

这些社团和组织可以是帮助他人、保护环境或推动社会公益的活动。

•家庭参与项目:家长可以为小学生提供参与社区活动的机会,例如参与社区义务工作、参加社区会议等。

通过与家庭一起参与社会活动,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们的社区和公民责任。

3. 推动公民教育课程为了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公民意识,学校可以创设公民教育课程,将其纳入正式教学计划。

以下是一些关键元素和方法:•基础知识教育:公民教育课程应包括了解社会制度、政府组织、法律和公民权利等基本知识。

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工作方案

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工作方案

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工作方案一、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公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作为公民的身份和义务的认同程度。

培养学生公民意识对于他们的成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公民意识不仅是参与社会活动的起点,也是社会能够健康运行和发展的基石。

二、提供知识基础为了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学校应提供相关知识基础。

开设公民教育课程,向学生传授国家法律法规、公民权利和义务、公民参与和社会问题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了解国家制度和法律,从而树立正确的公民观。

三、积极引导社会实践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培养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法庭、政府机构等,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运行的制度和规范。

此外,学校还可以安排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活动,让他们体会公益事业的重要性和乐趣。

四、开展校园自治校园自治是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重要方式之一。

学校可以设立学生会、班级委员会等组织,让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过程。

同时,学校还应建立公平公正的评选机制,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民主意识。

五、加强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核心内容。

学校应通过课堂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等途径,教育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六、倡导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学生社团活动是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重要平台。

学校应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社团,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资源。

通过社团活动,学生可以培养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能够锻炼公民意识。

七、加强信息素养教育信息素养是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之一。

学校应加强信息素养教育,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辨别能力和利用能力,让他们能够正确获取和利用各类信息,做到明辨真伪、善用信息、自主思考。

八、推动民主评议制度的实施学校可以推行民主评议制度,让学生对学校的管理和教育提出建议和意见。

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也有利于提高学校的民主管理水平,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九、加强与家庭的合作学校与家庭是共同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合作伙伴。

学校应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加强交流与合作。

培养小学生的公民意识

培养小学生的公民意识

培养小学生的公民意识导言随着社会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培养小学生的公民意识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公民意识是指个人对于自己身份、权利、责任和参与社会的认识和认同,是成为一个积极公民的基础。

本文将探讨培养小学生公民意识的重要性以及一些有效的方法。

1. 公民意识的重要性1.1 培养社会责任感培养小学生的公民意识可以帮助他们树立社会责任感。

他们将了解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作用和责任,并愿意为社会做出贡献。

这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将使他们成为关心他人、尊重他人权利的公民。

1.2 培养公平正义观念公民意识的培养还可以帮助小学生树立公平正义观念。

他们将学会尊重他人的差异,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宗教和价值观。

这将有助于他们成为一个包容、理解和公正的公民。

1.3 培养积极参与意识培养小学生的公民意识还可以激发他们的积极参与意识。

他们将逐渐认识到自己可以对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主动参与社会事务,并发表自己的声音。

这将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 培养小学生的公民意识的方法2.1 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小学生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内容、讲述故事或者组织讨论等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社会价值观和公民责任。

例如,可以通过故事讲述、演示法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公平正义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2.2 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培养小学生公民意识的有效方法之一。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环保活动等实践项目,让他们亲身体验到参与社会事务的重要性。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公民意识,并将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3 学校社团和组织学校可以设立一些社团和组织,例如学生自治组织、环保组织等,以培养小学生的公民参与意识。

这些组织可以给学生提供自主管理、议事决策、合作交流的机会,培养他们的领导力和团队精神。

2.4 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在培养小学生公民意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应该给予孩子正确的道德教育和社会观念,让孩子从小学会尊重他人、关心社会。

小学生公民意识培养方案

小学生公民意识培养方案

小学生公民意识培养方案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培养小学生的公民意识变得尤为重要。

公民意识作为一种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公共参与意识的价值观念,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法治观念和国家认同感。

本文将从校园教育、课堂教学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提出有效的公民意识培养方案。

一、校园教育1. 创建富有公民氛围的校园学校应通过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如举办社区清洁日、组织义工服务等,让学生深入参与社会实践,感受公民责任。

此外,学校可以设置学生自治组织,鼓励学生自主管理校园事务,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和责任感。

2. 建设校园法制教育体系在校园中,开设法制教育课程,通过案例教学和角色扮演,让学生了解国家法律和社会规范,增强他们的法治观念。

同时,学校也可以组织一些模拟法庭活动,培养学生的辩论和思辨能力。

二、课堂教学1. 教授公民教育内容将公民教育内容融入到各学科中,如在语文课上讲述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在历史课上介绍中国优秀公民的事迹等。

通过多学科的综合教学,使学生全面了解公民意识的重要性和具体内容。

2. 进行角色扮演和案例分析通过角色扮演和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公民的角色和责任。

例如,安排学生扮演市民、警察、法官等角色,进行法制教育讨论;通过分析社会问题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培养公民意识的实践能力。

三、家庭教育1. 父母亲自树立榜样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言传身教对于培养孩子的公民意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应该注重自身的行为规范,守法遵纪,关心社区公共事务,以身作则影响孩子。

2. 家庭活动与社会结合家庭可以组织一些公益活动,与社区居民一起清理环境、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等。

同时,家长也可以与孩子一起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加深他们对国家历史和文化的认知。

综上所述,小学生公民意识培养方案应从校园教育、课堂教学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来展开。

通过创造公民意识的氛围,构建法制教育体系,融入学科教学,并且借助家庭活动和亲身经历,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公民意识。

小学生学习公民意识

小学生学习公民意识

小学生学习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是指公民对于国家政治制度、法律法规及公共事务的认同、了解和参与程度。

培养小学生的公民意识是教育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民主意识、有团队精神的公民的关键环节。

下面将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三个方面探讨小学生学习公民意识的方式和方法。

一、学校教育学校是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重要场所,教师和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年龄,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教育学生学习公民意识。

首先,学校可以通过课程设置来加强小学生的公民教育。

例如,在社会科学课程中,融入公民教育的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基本制度、法律法规以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此外,开展模拟选举活动、参观法庭和立法机构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公民参与和责任的重要性。

其次,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来培养公民意识。

组织学生参加社区义工活动、环境保护行动等,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到公民参与社会事务的重要性,并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最后,学校应加强师生沟通,提供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展示和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权利和意见,鼓励他们参与学校和班级的决策过程,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校中的一员,有权利和责任参与其中。

二、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起着关键的作用。

家长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孩子的公民意识。

首先,家长应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

家长要尊重法律法规,遵守社会规范,注重公民道德教育,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公民的基本义务和责任。

其次,家长应与孩子进行积极互动。

通过与孩子进行合理的讨论和交流,让他们理解社会问题和公共事务的意义,培养他们的理性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

最后,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参与公益活动。

带孩子参加志愿者活动、捐助慈善机构等,让他们亲身参与公共事务,理解和感受到公民责任和义务。

三、社会环境除了学校和家庭,社会环境也对小学生的公民意识产生影响。

社会应该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小学生学习和培养公民意识。

首先,社会应加强对小学生的法治教育。

家庭教育中的孩子公民意识教育

家庭教育中的孩子公民意识教育

家庭教育中的孩子公民意识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孩子的公民意识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到的社会环境,也是孩子性格、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场所。

因此,家庭教育中的公民意识教育应当成为家长们重点关注和培养的方向。

首先,家长们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来引导孩子养成以大局为重,尊重他人权利和社会规则的意识。

比如,在家庭中,教导孩子如何尊重长辈、尊重他人的隐私和意见,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言行举止会对他人产生影响,从而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心。

其次,家长还可以通过与孩子一起讨论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社会事件,引导孩子思考事件背后的道德与法律意义。

家长可以以正面典型事件为例,告诉孩子什么是正确的道德观念,如何在社会中做一个遵纪守法、互助友善的公民。

同时,也要指导孩子辨别事件背后的是非曲直,培养孩子的判断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另外,家长还可以通过给孩子创设一些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孩子亲身体验社会中的各种角色,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技巧。

比如,可以让孩子参加一些公益活动、义工活动,让他们了解社会中的不同群体和需要帮助的人群,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奉献精神,培养孩子为社会贡献力量的意识。

此外,家长还应该注重对孩子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的培养。

在家庭中,可以和孩子一起商讨一些家庭事务,让孩子参与决策和执行,培养孩子的民主精神和自主决策能力。

这样,不仅可以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与理解,也可以让孩子懂得在社会中通过合理渠道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诉求。

总而言之,在家庭教育中,孩子的公民意识教育是一个综合性、长期性的过程。

家长们应该积极引导孩子养成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念,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心,让他们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能够成为有担当、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只有在家长的正确引导和孩子的自觉接受下,公民意识教育才能取得实际的效果,让孩子成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觉悟的公民。

小学生公民意识教育

小学生公民意识教育

小学生公民意识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公民意识教育在中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公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权利和责任有清晰认识的意识,以及对社会公共事务表达看法和参与决策的意愿和能力。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加强小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发展影响。

一、教育目标小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小学生健康、积极的公民意识,以及社交行为和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具体目标包括:1. 培养尊重和维护自己权利的意识。

通过课堂教育和活动,引导小学生认识到自己拥有权利,同时也应该尊重和保护他人的权利。

2. 培养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参与意识。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模拟民主决策等方式,鼓励小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并培养他们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积极意愿和能力。

3. 培养公正和平等的观念。

通过教育,使小学生理解和尊重不同个体的平等和差异,培养公正、正义的观念。

4. 培养道德良知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德育教育,引导小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并愿意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二、教育内容小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1. 关于国家法律和法治观念的教育。

引导小学生了解国家法律的基本知识,让他们明白法律对于社会秩序和个人权益的重要性。

2. 社会实践和参与公共事务的教育。

组织小学生参观实地、参与社区服务等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社会环境,并培养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道德教育和品德培养。

通过讲授和实践教育,引导小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良知。

4. 公民意识教育的理论知识学习。

在课程中引入公民意识教育的相关知识,如公民权利、社会责任、公共利益等,提高小学生对公民意识的认识和理解。

三、教育方法小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应采用多种多样的教育方法,使教育更加生动有趣、有效果。

1. 情景教学法。

通过情景剧和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小学生亲身体验公民意识相关情景,加深理解。

如何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公民意识

如何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公民意识

如何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公民意识良好的公民意识对于孩子的成长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公民意识不仅意味着尊重他人、遵守法律,更体现了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作为家长和教育者,我们有责任帮助孩子培养并树立起良好的公民意识。

本文将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方面探讨如何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公民意识。

一、家庭教育1. 以身作则作为家长,我们要率先垂范,树立良好的榜样。

我们要尽量遵守社会规范和法律法规,言行举止要符合公民道德标准。

孩子通过观察父母的行为来学习,我们的言行举止将深刻地影响他们。

2. 与孩子讨论社会问题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到的社会,我们可以与孩子共同关注身边的社会问题,并与他们进行讨论和思考。

例如,我们可以一起讨论近期发生的新闻事件,引导他们关注社会公益活动,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通过与孩子的交流,他们会逐渐了解社会的复杂性,培养起积极的社会责任感。

3. 培养孩子的服务意识让孩子参与到社区或学校的公益活动中去,培养他们的服务意识。

例如,可以鼓励他们参加环保志愿者活动、支教活动、义诊等。

这样的经历能让孩子亲身感受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并逐渐形成他们乐于助人的品质。

4. 培养孩子的法律意识教育孩子尊重法律,养成守法的好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或相关故事的方式,向他们传达法律的重要性和对社会的意义。

同时,我们也要向他们普及一些常见的法律常识,让他们明白不法行为的后果。

二、学校教育1. 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参观社区警察局等,让孩子亲身感受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增强他们的社会认知能力和公民意识。

2. 建立公民教育课程学校可以设置专门的公民教育课程,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课程内容可以涵盖法律知识、公民责任、社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作为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3. 开展校内民主实践学校可以通过模拟法庭、班级会议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民主参与意识。

学生可以在这样的活动中表达自己的意见,学习尊重他人的观点,倾听他人的声音,并通过公正的程序达成共识。

公民意识学习教育活动规划方案范文_

公民意识学习教育活动规划方案范文_

公民意识学习教育活动规划方案范文_【篇一:浪网小学公民意识教育活动方案】浪网小学公民意识教育活动方案一、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为根本,以“学科教学渗透、学生实践活动、学校文化建设”为主要途径,以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为保障,以学校、家庭、社区、政府四方协作教育为依托,调动、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建立起有效的公民教育运行机制,营造良好的公民教育环境,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融合,深化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合格的现代公民。

二、公民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杨铨标副组长:何镜南、吴炳华成员:杨帮科、周云容、全体班主任三、活动要求(一)以公民教育目标为主线,整合各科教育资源,构建公民教育的课程体系公民教育的课程化,是公民教育实施的必由之路。

通过常规的公民教育课,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公民知识,明确公民教育的内涵,让学生在争议性问题的案例分析中明辨是非,提高道德判断能力,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发展民主意识,提高公民参与技能。

统合各科教育资源,研究每门学科开展公民教育的突破口,采用综合渗透的方式,系统、全面地推行公民教育。

要积极地利用各种文化活动、社区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加强学校和社区合作,开展“服务性学习”,真正将公民教育的目标明确地包含在基础教育的目标中,将公民教育的内容渗透在相关的课程之中。

(二)以活动为中心,探索公民教育的有效途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为解决生活实际而开展的学习最富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公民教育没有体验不行。

体验在家庭,在主体参与中内化公民意识;体验在校园,在互动交流中内化公民意识;体验在社会,在实践感悟中内化公民意识;体验在大自然,在自主探究中内化公民意识。

要以活动为中心,让未成年人在活动中内化公民知识,增强公民意识,提高公民技能,提升公民道德修养。

1、实施学校文化行动根据学校实际,积极开展学生社团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校的文化建设与民主管理之中,在自主活动中,提升公民素养。

家庭教育培养孩子的公民意识

家庭教育培养孩子的公民意识

家庭教育培养孩子的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是每个公民应当具备的一种意识形态,它使人具备正确的价值观、法律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培养孩子的公民意识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探讨如何培养孩子的公民意识。

一、注重身教家长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孩子从小会模仿家长的言行举止,因此家长应注重自身行为修养,做出良好的榜样。

在家庭环境中,家长要讲究自己的言行举止,表现出尊重他人、守法守规的行为,以此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例如,在公共场合谦让有序,遵守交通规则,保护环境等,这些都是培养孩子公民意识的具体行动。

二、传递正确价值观家庭教育是价值观传递的重要渠道,家长应注重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

首先,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让孩子明白自己是社会的一员,有义务为社会做贡献。

可以通过参与公益活动、帮助他人等方式,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力量可以改变社会。

其次,要教育孩子尊重他人,倡导平等、友善的态度。

家长要引导孩子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宗教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包容心和尊重他人的能力。

三、培养法律观念法律是社会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孩子的法律观念对其培养公民意识至关重要。

家长可以适时地向孩子解释相关法律知识,让他们了解法律的作用和重要性。

此外,家长要帮助孩子养成守法的好习惯,让他们明白遵守法律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例如,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参观法院、警察局等,让他们亲身感受到法律的权威和严肃性。

四、鼓励参与社会实践参与社会实践是培养孩子公民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

家长可以鼓励孩子积极参加社区活动、学生社团等,让他们主动参与社会事务,获得实践经验。

通过参与实践,孩子们能够更好地认识社会,了解社会问题,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同时,家长要及时与孩子交流,了解他们在社会实践中的感受和收获,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思考和价值观。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在培养孩子的公民意识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如何在小学安全教育日中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如何在小学安全教育日中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如何在小学安全教育日中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在当今社会,安全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成长的关键阶段,如何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让他们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公民,是每个学校和家长都应该重视的问题。

首先,小学安全教育日的设立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这一天,学校可以开展各种安全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

通过讲座、演练、游戏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火灾逃生、交通安全、防拐防骗等方面的知识,培养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

同时,也可以邀请相关部门和专家来学校进行安全知识的普及,让学生和家长都能够了解如何应对突发情况,增强社会责任感。

其次,学校应该注重安全教育的贯穿性。

不仅仅是在安全教育日,每天都应该将安全教育融入到教学和校园生活中。

比如,在课堂上可以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一些安全事故的发生原因和教训,引导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

在校园生活中,学校也应该建立起一整套的安全管理制度,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安全意识和习惯,确保校园的安全稳定。

此外,家长的参与也是非常重要的。

家长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引导者和榜样,他们应该和学校密切合作,共同关注孩子的安全教育。

家长可以在家里和孩子一起讨论安全话题,教育他们如何保护自己,如何避免危险。

同时,家长也要时刻关注学校的安全教育工作,积极参与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共同为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贡献力量。

最后,作为老师和教育工作者,也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安全教育水平,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教学方法。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让他们成为一个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负责任的公民。

总之,在小学安全教育日中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需要学校、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形成合力。

只有通过多方合作,才能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中成长,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责任感的公民。

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稳定,未来也才能更加美好。

浅谈小学生公民意识中养成教育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公民意识中养成教育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公民意识中养成教育的培养
顾增兵
【期刊名称】《教师》
【年(卷),期】2012(000)016
【摘要】目前的孩子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都十分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为了不耽误孩子的学习时间,不让孩子做任何家务,养成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怕苦怕累的不良习惯,致使学生的养成教育较为缺失。

不少学生认为享受父母的关心照顾是理所当然的,他们只知道接受爱,不懂得关心体贴父母,跟长辈说话不讲礼貌,更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面对养成教育的新问题,再使用过去的老思想、老办法已经很难解决传授知识和学生德育养成之间的实际矛盾冲突。

【总页数】1页(P67-67)
【作者】顾增兵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市第一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1
【相关文献】
1.浅谈培养小学生现代公民意识的"三春"教育
2.浅谈主题班会与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培养
3.浅谈主题班会与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培养
4.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作业检查习惯的养成教育
5.教育就是要培养习惯——浅谈小学生养成教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公民意识培养中的“养成教育”浅谈
养成教育主要是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它是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学生在活动中吸取教训,从而在生活中自觉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它是一个人能否成为祖国栋梁之才的关键,是评价人才的重要标志,是人的首要素质。

随着“计划生育”国策的贯彻执行,小学生中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学生的养成教育出现了很多问题:多数家庭比较富裕,“诋犊之情”造成这些孩子身在福中不知福,特别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今天,为保证孩子学习,不让孩子做任何家务,养成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怕苦怕累的不良习惯。

不少学生还以为享受父母的关心照顾应是理所当然的。

他们只知道受爱,不懂得关心体贴父母,跟长辈说话不讲礼貌,更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面对养成教育的新问题,沿用过去的老思想、老办法已经难以解决传授知识和学生德育养成之间的实际矛盾冲突。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又是一名班主任,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刻不容缓。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六年级“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中也要求学生“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和“正确处理与长辈间的关系”。

怎样才能完成这个教学任务?我进行了一些探索,得到了一些启发。

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逐步提高的过程,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它是一个知、情、意、行相互转化、相互助进的过程。

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设计了四个步骤:“我知我家”——“我爱我家”——“我谢我家”——“我夸我家”。

(一)“我知我家”
“家”是什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特别是有亲身感受的话来表达自己的见解。

如“家”是一棵遮风挡雨的大树;“家”是一个温暖的避风港;“家”是一片蓝天;“家”是一把伞……然后让学生说出其道理。

因为这本身就是学生体验的过程。

让学生知道,人人有家,家各不同,并通过教材简要介绍了家庭结构的演化,简要介绍常见的几种家庭类型。

还让学生知道,与父母的关系不可选择。

这样,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正视现实、爱自己的父母的教育,打消他们在同学中对父母攀比的心理,甚至嫌弃自己的父母的念头。

还要求学生辩证看待家境的作用,引导学生发挥优势、发扬自强精神,避免消极因素的影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平等意识,不能因为家境的差别而自傲或者自卑。

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体会到父母的辛劳,增强对家庭的责任感。

并教育他们要继承家庭的良好传统,学习家人的优秀品质。

(二)“我爱我家”。

学生对自己童年的事是非常感兴趣的。

根据学生这一特点,我布置了一条家庭作业——“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设计这一母子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美好回忆,感受到家庭的温馨,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呵护,感受到与父母亲密无间的亲情;感受到父母对子女的无私奉献。

这种心灵的感悟能让学生体会到原来未曾注意的东西,也是丰富学生情感、促进良知发展的重要环节。

在感受的同时,我开展了“学生给父母写寄言”、“学生和父母说说心里话”等活动。

这是一次亲情互动的有益活动。

在活动中,我注意展示学生的才气,如让他们以诗歌、散文等形式来写,强调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体验,避免说空话、说假话来应付,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决心和打算反映出来,还发挥了家长的作用。

学生在这次活动中大显身手,写出了许多生动感人的文章,如:《不再让妈妈操心》《不给妈妈添负担》《我永远不会有另一个母亲》《我为妈妈洗脚》……
(三)“我谢我家”。

在“我谢我家”这一步骤中,我由歌曲《一封家书》引出同学们讲妈妈关心自己的故事,提出问题——父母无微不至地关心我们的成长,我们应该怎样报答他们呢?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亲身体会到自己要在身体上关心父母;在精神上安慰父母,并能正确处理好与长辈之间的关系。

由此真正体验出父母对子女的一片苦心,说明父母理应得到爱的回报。

在引导学生体验父母爱心的同时,我注重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在引导学生理解父母苦心的同时,我把与孝敬父母的教育目标结合起来,告诉学生人各有志,上大学不是学生发展的唯一选择,学生以上大学这种方式报答父母不是唯一,回报父母的方式是多样的,如尊敬长辈、关心长辈、爱护长辈,帮助长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不与长辈争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长的优良传统。

其次,我明白地告诉学生:孝亲敬长是我们的天职,并介绍了古今两个孝敬父母的例子,意在给学生树立榜样,激发其孝心和孝行。

还提醒学生孝敬父母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之中:制订孝亲敬长的小计划,从小事做起。

要求学生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知行统一。

这既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更有利于达到教育教学的目标和效果。

(四)“我夸我家”。

学生生活在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中是幸福的,美满的。

他们有无数的歌要赞美家,于是,我组织了主题班会《谁不说俺的家庭好》,并邀请了家长一起参加这次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上学生千言万语汇成了最质朴的一句话,那就是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是呀,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真挚最无私的,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永远也诉说不完的:吮着母亲的乳汁离开襁褓;揪着父母的心迈开人生的第一步;在甜甜的儿歌声中入睡,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中成长;灾灾病病使父母熬过多少个不眠之夜;读书升学费去父母多少心血;立业成家铺垫着父母多少艰辛。

可以说,父母为养育自己的儿女付出了毕生的心血。

这种恩情比天高、比海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

如果人类应该有爱,那么首先应该爱自己的父母,其次才能谈到爱他人,爱集体,爱社会,爱祖国……
通过这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学生知道了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当代公民的道德义务和法定义务,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

好学生是夸出来的。

学生做得很好了,达到了养成教育的效果了,我就适时地表扬、激励他们。

学生就会有成就感,并更用高标准要求自己,而且自尊心得到保护。

这样岂不事半功倍?
现在每到小学上下学的时间,学校周围的交通异常拥挤,甚至有不少家庭因为交通阻塞,而耽误了接送孩子的时间。

这其实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更多的是家庭教育的问题,因为在家庭成长教育当中,家长更多的是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没有适当的给与孩子独立意识及责任心的培养,这些品格的缺失,意味着孩子公民意识的缺失,所以家庭教育中缺乏公民意识的培养。

对于舆论将“中国式接孩子”的主要原因归结为应试教育、安全等问题上,中国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主因在于当前的家庭教育,缺乏公民教育意识,“父母没有意识到,孩子是未成年的社会公民,作为监护人,目的是把孩子培养为合格的社会公民。

因此,不少父母把孩子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决定孩子的一切;同时,只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却不关心孩子独立意识、责任心的培养。


比如面对沉重的书包,我国家长们的态度是:一边帮孩子背,一边抱怨现在书包太沉重,孩子们则无一例外地空着手。

而在日本却很少有这种情况,父母不会帮孩子背书包,在孩子很吃力时,只是给孩子“加油”。

这就是在对孩子进行责任心和吃苦精神的培养。

“中国式接送孩子”,根本问题不在于应试教育,而在于知识教育之外,公民教育、生活教育等影响孩子人格、身心成长的教育,严重缺失。

这导致教育缺乏人性,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学生,独立性、自信心、责任心、关爱心,都经不起考验。

❤小编寄语:
中国式接送孩子再次出现在我们眼前。

如今,大多数家长都会选择接送孩子,一般来说,一位家长甚至是两位家长会接送孩子上学或者回家,这样就导致了学校门口拥堵,上学放学时候的交通堵塞的局面。

为什么要接送孩子呢?更多的家长最担心的是小孩放学路上的安全问题。

一方面是交通确实不安全,另外一方面就是社会上的不安全因素。

而其中最大的担忧莫过于“被拐”,在听闻一些小孩被别人拐走的消息后,家长们对孩子上学、放学更是不愿意,也不敢“放手”。

此外,家长的担心还有很多,诸如城市交通复杂,不按规矩行驶的车辆很多,孩子可能发生交通事故;路边有些“不良”小店,担心小孩学坏;以及孩子还没长大,还不能独立回家等等。

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想一想如何做比较理想!一、学校可以组织专门的队伍来确保孩子上学回家路中的安全;二、可以由家长专门组织家长会,轮流护送孩子上学或者回家!让孩子自己上学回家也可以培养孩子独立性和吃苦的精神哦!
知道了家庭教育中缺乏公民意识的培养,所以我们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学会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及责任意识。

为了更好的保证孩子安全上下学,除了社会需要努力之外,作为父母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在消除这些不安全的因素之下,我们更多的是要学会放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