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

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

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

1.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又称为非条件反射,最基本的无条件反射有吮吸反射,抓握反射,性反射,朝向反射,防御反射。

2.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个体生活中为适应环境变化,通过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

3.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称为反射弧,它是反射结构的基础,五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效应器4.无条件性抑制:是有机体生来具有的先天性抑制,它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5.条件性抑制:又称内抑制,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逐渐习得形成的抑制,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6.外抑制:当外界新异刺激出现时,对正在进行的条件反射产生的抑制。

7.超限抑制:是由相对过强过多的刺激引起的抑制8.消退抑制:是由于没有得到强化而产生的抑制,是条件性抑制的基本形式9.分化抑制:在建立条件反射时,只对条件刺激加以强化,对近似刺激不予强化,使近似刺激引起的反应受到抑制10.相互诱导:大脑皮层上的神经过程引起或加强与之相反的神经过程的现象称为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11.正诱导:由抑制过程引发或加强兴奋过程,称为正诱导12.负诱导:由兴奋过程引发或加强抑制过程称为负诱导13.注意:通常指选择性注意,即有选择地加工某些刺激而忽视其他刺激的倾向。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14.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15.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16.有意后注意:指事前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17.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对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18.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19.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20.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2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22.感觉阈限:是测量人的感受性大小的指标,是用刚能引起感觉或差别感觉的刺激量的大小来表示的,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23.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的感觉能力24.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分为感觉的下绝对阈限和上绝对阈限25.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型性质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26.适宜刺激:一种刺激能引起某一感觉器官最敏锐的感觉27.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是对感觉信息整合的反映28.知觉整体性;是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加以识别的过程29.知觉选择性:指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将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30.知觉理解性: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且赋予其意义的加工过程31.知觉恒常性:指人的知觉映像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的过程32.错觉:是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觉33.记忆: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普通心理学的名词解释和简答题普心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 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 实验法:实验法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控制条件,使被试产生某种心理活动,然后进行分析研究,以得出心理现象发生的原因或起作用的规律。

3. 反射:有机体借助于神经系统实现的对内外环境的刺激,所做出的有规律的反应。

4. 心理: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

5. 兴奋: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变为显著活跃的状态的过程。

6. 抑制: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阻止皮层的兴奋和器官机能的活动。

7. 动型:即动力定型,是指一系列刺激引起的一系列反应,经训练巩固后,刺激系列的第一个刺激一出现,反应系列就一次出现。

8. 反映:有机体接受和回答客观事物影响的活动过程。

(物质与物质相互作用并留下痕迹的过程)9. 意识:意识是指人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己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和认识。

10. 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1. 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2. 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13. 感受性:人的感觉系统机能的基本指标。

14. 绝对阈限:指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15. 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性质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

16.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17. 联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是感觉相互作用的另一种表现。

18. 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19. 空间知觉:空间知觉是人对物体的形状、大小、深度(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普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

以下是对普通心理学中一些常见名词的解释:1. 心理学(Psychology):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和动物心理过程以及其行为的科学。

它关注认知、情感、行为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表现,并致力于了解这些过程的起源、发展和个体差异。

2. 意识(Consciousness):意识是一个个体对自身和外部世界的知觉和感知的主观体验。

它包括对自身思维、感觉、情绪、记忆和意图等方面的有意识的认知。

3. 潜意识(Subconscious):潜意识是一种个体不容易察觉到的心理过程。

它存储了个体的积极和消极的情感、经验和信念,对行为和决策起着潜在的影响。

4. 认知(Cognition):认知是指个体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和过程。

它涉及知觉、思维、记忆、学习、理解、推理、判断和解决问题等方面。

5. 情绪(Emotion):情绪是个体对特定刺激的主观情感体验,如愉快、不愉快、恐惧、愤怒和悲伤等。

情绪通常伴随生理变化和行为反应。

6. 学习(Learning):学习是个体通过获取新的知识、技能和概念来改变自己的行为或思维的过程。

学习可以通过观察、教育、训练和经验等方式进行。

7. 记忆(Memory):记忆是个体获取、保存和回忆信息的能力和过程。

它涉及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检索。

记忆可以分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8. 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认知失调是指个体在面对自相矛盾或不一致的思想、信念或行为时所产生的心理不适。

为了减少这种不适,个体可能会调整自己的认知、行为或信念。

9. 焦虑(Anxiety):焦虑是一种内心的不安和担忧感,常常伴随着紧张、恐惧和身体反应。

焦虑可以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也可以是一种心理障碍的症状。

10. 非常规意识状态(Altered States of Consciousness):非常规意识状态是指个体在感知、思考和体验过程中与日常的清醒意识状态不同的状态。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

1.实验法:人为地有目的地控制和改变某种条件,使被试产生所要研究的某种心理现象,然后进行分析研究,以得出心理现象发生的原因或起作用的规律性的结果。

三个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两种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P14-152.测验法:用标准化量表对个体心理特征进行量化研究的方法。

通常被用来确定被试者某些心理品质的存在水平。

P16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测验的量表必须标准化,测验的内容必须具备适用性和科学性。

P163.运动知觉:人对物体在空间位移的知觉。

P1314.空间知觉:空间知觉是人对物体的形状、大小、距离(远近)、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P1245.时间知觉:是指人对客观物质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P1306.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是人的感觉系统机能的基本指标,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统。

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是用感受性的大来说明的。

P89小7.感觉阈限:感觉阈限是测量人的感觉系统感受性的大小的指标,是用刚能引起感觉或差别感受的刺激量的大小来表示的。

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P89 8.定向反射:定向反射是由情景的新异性所引起的一种反射,它为人和动物所共有。

最初的定向反射是一种无条件反射,它是注意的最初级的基础。

9.性格: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示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具有稳定性、可塑性。

P375 10.心境:是一种深入的、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如得意、忧虑、焦虑等,具有弥散性。

P25211.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机状况下出现的情绪状态,使人对意外的环境刺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

P25412.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具有首创性、独立性、新颖性。

P17813.发散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其主要特点是求异与创新。

P187 14.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不仅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部联系,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创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

绝对感觉阈限(absolute sensory threshold):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这个阈限值并不是绝对不变的。

人的活动的性质,刺激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个体的注意、态度和年龄等,都会影响愈陷的大小。

绝对感受性(absolute sensitivity):人的感官察觉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一般来说,人类各种感觉的绝对感受性都很高。

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感觉阈限来衡量,二者呈反比例:E=1/R(E:绝对感受性,R:绝对感觉阈限。

)差别感觉阈限(difference threshold)或最小可觉差(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简称JND): 两个同类的刺激物,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间的最小差异量。

差别感受性(difference sensitivity):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也成反比例。

视觉感受野(receptive field of vision):网膜上的一定区域或范围。

当它受到刺激时,能激活视觉系统与这个区域有联系的各层神经细胞的活动。

网膜上的这个区域就是这些神经细胞的感受野。

由于若干个外侧膝状体细胞共同会聚到一个皮层细胞上,因而皮层细胞的感受野是网膜上的一个更大的区域。

特征觉察器:视觉系统的高级神经元能够对呈现在网膜上的、具有某种特性的刺激做出反应,这种高级神经元叫做特征觉察器。

暗适应: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

棒体细胞和锥体细胞都参与了暗适应过程,但作用的大小及起作用的阶段,两者是不同的。

早期的暗适应是由锥体细胞与棒体细胞共同完成的。

以后,椎体细胞完成暗适应过程,只有棒体细胞继续起作用。

整个暗适应持续大约30~40分钟,以后感受性就不再继续提高了。

明适应:与暗适应相反,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眼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暗适应时间较长,而明适应进行很快,时间很短暂。

5分钟左右,明适应就全部完成了。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全)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全)
风俗:是社会上自然形成的,多数人长期遵守的一种行为方式。具有自发性和持久性。
社会化: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掌握社会经验和行为规范成为社会的人,同时他也积极地反作用于社会环境的双响过程。
角色:指某个人在特定的社会和团体中被该社会和团体所规定了的行为模式。角色学习包括:一、学习角色的权利和义务;二、学习角色的态度和感情。
内部感觉:接受有机体内部刺激,反映身体的位置、运动和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的感觉称为内部感觉。属于这一类感觉的有:运动觉、平衡觉和内脏感觉(机体觉)。
反射: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地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问答。
反馈:反馈亦称回授,是指在反射活动中效应器的活动结果又作为一种新的刺激返回传送到神经中枢,是中枢及时获得效应器反应的情报(反馈信息),从而更有效的调节效应器的活动。
自我同一性:指确信我就是我本身而非其他这一过心理过程,其中包含“我”的持续性和统一性两方面。
感觉编码: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得感觉编码。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三)
默许心向反应:在问卷调查中,被试没有看清题目而不假思索的作出“是”的反应倾向。
本能行为:指物种典型的、遗传的、刻板定型行为。
反射:有机体借助神经系统对刺激作出规律性的反应。
去极化: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而引起的兴奋,兴奋部位的膜外电位降低,膜内电位升高,于是膜内外的电位差减少,这种状态称为去极化。
突触: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方式是互相接触,而无细胞质的沟通,其接触的部位就称为突触。
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立目的,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心理现象:心理现象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

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两类,即心理过程与个性。

一般是指个人在社会活动中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表现出的情感和意志等活动。

调查法:为了达到设想的目的,制定某一计划全面或比较全面地收集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情况的各种材料,并作出分析、综合,得到某一结论的研究方法。

知觉: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知觉定势:发生在前面的知觉直接影响到后来的知觉产生了对后续知觉的准备状态。

知觉整体性:指在刺激不完备时,知觉者仍能够对刺激保持完备的认识。

有时即使引起知觉的刺激本身是零散的,而由于经验,知觉的效果仍然是整体的。

知觉选择性:个体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有目的地把某些刺激信息或刺激的某些方面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背景进行组织加工的过程。

知觉理解性:人们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去理解和解释事物,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知觉恒常性:指人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的客观条件的改变而保持其知觉映象的过程。

双眼视差:指由于正常的瞳孔距离和注视角度不同,造成左右眼视网膜上的物象存在一定程度的水平差异。

似动:人们把客观上静止的物体看成是运动的,或者把客观上不连续的位移看成是连续运动的现象。

错觉:人们观察物体时,由于物体受到形、光、色的干扰,加上人们的生理、心理原因而误认物象,会产生与实际不符的判断性的视觉误差。

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不随意注意: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无需作任何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某些事物发生的注意。

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它是注意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形式。

随意后注意: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朝向反射:由新异性强刺激引起机体的一种反射活动,表现为机体现行活动的突然中止。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

这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

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再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

情绪:人在加工外界输入的信息时,不仅能认识事物的属性、特性及其关系,还会产生对事物的态度,引起满意、不满意、喜爱、厌恶、憎恨等主观体验,这就是情绪或情感。

动机: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行为:有机体的反应系统。

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观察法: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测验法: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现场实验法(自然实验):指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实验室实验法:是指在实验条件严格控制下,借助于专门的实验设备,引起和记录被试的心理现象。

调查法: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产品分析法:通过分析活动产品来研究心理特点的方法。

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相近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

天赋观念(唯理论):人的某些观念不是由经验产生的,而是人的先天组织所赋予的。

白板说(经验主义):人的心灵最初像一张白纸,没有任何观念。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

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息。

神经冲动:当任何一种刺激(机械的、热的、化学的或电的)作用于神经时,神经元就会由比较静息的状态转化为比较活动的状态,这就是神经冲动。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

1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技能的单位,他的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息。

2视觉掩蔽:在某种时间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影响到对前一个闪光的觉察。

3自上而下加工:个体在自觉一个客体是,如果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先自觉到它的整体或一般属性,然后知觉到它的细节特征,那么这种加工方式叫做自上而下加工,“概念驱动加工”自下而上加工:个体在知觉一个客体时,如果是先知觉到它的个别特征,然后才知觉到它的整体,那么这种加工方式叫做自下而上加工,“数据驱动加工”(林赛和诺曼)4双眼线索“双眼视差”人们在知觉物体的距离与深度,主要依赖于两眼提供的线索5组块和组块化:组块是记忆单位,组块化是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6大脑两半球的一侧优势:初看起来,脑的两半球非常相似,但实际上,两半球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有明显的差异。

左:语言功能(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右: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等7意识:意识的概念很复杂,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它进行理解:意识是一种觉知·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8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9(7和8的关系)一方面,注意不等于意识,另一方面,注意与意识密不可分。

总之,在注意条件下,意识与心理活动指向并集中于特定的对象,从而使意识内容或对象清晰明确,意识过程紧张有序,并使个体的行为活动受到意识的控制,而进入注意的具体过程可能是无意识的,即有时包含了无意识过程。

10系列位置效应:在回忆系列材料时发生的现象。

近因效应:最后呈现的材料最容易回忆,遗忘最少。

首因效应;最先呈现的材料较易回忆,遗忘较少。

11前提气氛效应:指前提的性质所造成的气氛引导人们得出一定的结论。

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1)两个肯定的前提使人得出肯定的结论;两个否定的前提使人得出否定的结论;一个肯定和一个否定的前提使人倾向于得出否定结论;(2)在全称前提(所有A是B)和特称前提(一些A是B)方面也有类似情况;两个全称前提使人得出全称结论;两个特称前提使人得出特称结论;一个特称前提和一个全称前提使人得出特称理论。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第一章心理学的对象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

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过程。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

记忆:是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间接的反映。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上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情绪和情感:对待所认识的客观事物总是持有一定的态度,人对这种态度的体验就是情绪和情感。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个性心理特征:是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备的心理条件,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指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的稳定的动力特点。

性格:是表现在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的较为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实际上就是实事求是原则。

测量:是指心理或行为可以被科学地观察和记录。

发展性原则: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那么,作为对客观事物反映心理也是发展变化的。

系统性原则: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必须在各个因素的前后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去分析认识。

教育性原则:在进行心理研究时,研究的选题、实用的方法和程序不应损坏被试(即被研究者的身心发展的,即以人为研究对象进行心理分析时,在选择方法对被试身心是否产生不良影响。

观察法:有目的、有打算地观察被试在一定的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详实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打算地严厉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发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普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学科,它涵盖了广泛的概念和术语。

在本文中,将解释一些普通心理学中常见的名词,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概念。

1. 情绪调节(Emotion Regulation):情绪调节是指个体如何调整和管理自身情绪的过程。

这种调节可以通过认知或行为方式进行,以提高个体的情绪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

2. 自我概念(Self-Concept):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自我认知的总结和理解。

它包括个体对自身特质、能力、身份和角色的认知,以及对自己与他人和环境的关系的理解。

3. 学习理论(Learning Theory):学习理论是指解释和描述人类学习过程的理论框架。

它包括行为主义、认知学派和社会学习理论等多种观点,试图解释学习的原因、方式和结果。

4. 理解(Understanding):理解是指个体对信息、经验和现象的深入把握和认知。

它涉及到对问题的分析、推理和解释,并形成对事物本质的新认识。

5. 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在社会互动和交往中对他人的认知和理解。

它涉及到对他人的意图、信念、情感和行为的理解,以及对社会情境的解读。

6. 非意识(Unconscious):非意识是指个体的活动和心理过程在意识之外进行的状态。

它涉及到个体在不知觉的情况下进行的信息处理、动机驱动和决策等过程。

7. 知觉(Perception):知觉是指个体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部刺激,并经过感觉加工和整合,形成对外界物体、事件和现象的认知和理解。

8. 自卑感(Inferiority Complex):自卑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力、价值和地位感到不足和贬低的情绪和信念。

自卑感可以影响个体的自尊心和心理健康。

9. 注意力(Attention):注意力是指个体选择和集中心理资源在某个目标或刺激上的过程。

它在思维、感知和行为中起到了关键的调控作用。

10. 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心理治疗是指通过专业技术和方法,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调整情绪、改善心理健康的过程。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1.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2.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

3.依恋:是指将个体与他人联系在一起的深厚而持久的感情关系。

(备注:一般被定义为幼儿与父母或其他照看者之间的情感纽带)4.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它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5.知觉:知觉是脑对客观事物各种特征及其关系的整体反映。

6.感受性:是指各感受器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

它是用感觉阀限的大小来度量的。

7.饱和度:指某种颜色的纯杂程度或鲜明程度,取决于光波的纯度。

8.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

9.意识:通常是作为一个哲学概念被认识的,是指与物质世界相对立的精神世界。

(备注: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知觉)10.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或者说,注意就是留意一些东西而忽略另一些东西的能力。

11.学习;是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持久变的化过程。

12.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个体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通过模仿、学习、训练而习得的反射,是在无条件基础上形成的。

13.顿悟:是一种突然的醒悟,这个过程不是条件反射,不是联结学习,是在刺激和反应之间的意志层面发生了变化而导致学习效果的出现。

14.记忆:指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15.存储:就是将经过编码加工的信息保持在头脑中。

知识的存储有时也叫知识的表征。

16.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17.表象: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18.想象:世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19.概念:是人们对一类事物的心理表征。

20.语言:是在交流和思维中使用的、高度结构化的符号系统。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涉及到许多专业术语和名词。

这些名词对于理解和应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概念非常关键。

本文将对一些普通心理学名词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重要概念。

1. 注意力(Attention)注意力是指个体在面对外部刺激时,选择性地集中精力和认知资源的能力。

注意力分为内向注意力(指个体对自身的内部想法、感觉或经验的关注)和外向注意力(指个体对外界的刺激进行观察和关注)。

2. 记忆(Memory)记忆是指个体获取、储存和回忆信息的过程和能力。

记忆可以分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短期记忆是暂时储存信息的能力,而长期记忆则是较为持久的储存和保留信息的能力。

3. 学习(Learning)学习是指个体通过获取新知识、经验或技能,增加自己的认知和行为能力的过程。

学习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如阅读、观察、实践和反馈来实现。

4. 情绪(Emotion)情绪是指个体对特定对象、事件或想法产生的主观体验。

情绪可以包括喜怒哀乐等不同的体验,对于人类的认知和行为都具有重要影响。

5. 知觉(Perception)知觉是指个体通过感官系统处理和解释外界刺激的过程。

人们的知觉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感觉、经验、社会环境等。

6. 人格(Personality)人格是指个体在长期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人格包括多个方面,如情绪稳定性、外向性、责任感等。

7. 异常心理(Abnormal Psychology)异常心理学是指研究心理障碍和异常行为的分支学科。

它关注个体在心理上的异常表现,旨在理解和治疗心理问题。

8. 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群体和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学科。

它探讨个体如何受到他人的影响,以及个体与社会互动的心理过程。

9. 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认知失调是指个体在面对矛盾、冲突或不一致的认知时所体验到的心理不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心精华背诵手册一(名词解释版)第一章绪论一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心理过程 & 个性)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的规律1 心理活动过程(规律和共同性)/心理过程心理活动过程包括三个过程:1)认识过程(知)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或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反映客观事物特性与联系的最基本的心理活动。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2).情绪情感过程 3)意志过程(意)指人自觉的确定目标克服内部和外部的困难并力求实现目标的心里活动。

从内到外2个性心理特征/个性(独特性导致差异性)1)个性心理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指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它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2)个性心理特征:I.能力 II.气质 III.性格指区别于他人在不同环境中表现出表现出一贯的稳定的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

集中反映了人的心理面貌的差异。

认知过程: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或是对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反映客观事物特征与联系的最基本心理活动。

意志过程: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同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观察法:指在自然情景中或预先设置的情景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系统的地观察记录而后分析以期获得其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规律的方法。

心理测量法:指用标准化量表对个体心理特征进行量化的研究方法。

通常用来确定被试者某些心理品质的存在水平。

个案法:第二章生理部分1、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使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其基本功能是接收和传递信息。

2、突触:一个神经元和另一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叫突触,它是神经元在机能上发生联系的部位,使信息传递和整合的关键。

3、操作条件反射:p57通过动物自己的某种活动、某种操作才能得到强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p374、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5、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

6、非条件反射:是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而遗传下来的反射。

7、条件反射:是非条件反射基础上建立的,是暂时性的神经联系。

8、感觉适应:是感觉系统对连续无变化的刺激反应减少的倾向。

9、全或无法则:刺激达到一定的强度,神经元则产生一个完全的反应,达不到一定的强度则不反英,她并不随刺激的强弱而改变。

10、动力定型:指本来有一系列刺激引起的一系列反应,经训练巩固后,刺激系列的第一个刺激一出现,反映系列就依次出现的现象。

11、扩散:一定条件下兴奋与抑制在大脑皮层某一部分产生后并不停留在原发点,而向周围皮层蔓延传播,使得周围部分也产生同样的神经过程。

12、集中:兴奋与抑制的过程从扩散开的皮层区域向原发部位靠拢的现象。

13、互相诱惑:大脑皮层上的一种神经过程引起或加强另一种与之相反的神经过程。

14、条件性抑制:内抑制,是在后天一定条件下逐渐习得,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

15、非条件抑制:是机体生来具有的先天性抑制,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

16、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17、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第三章意识1 、反映:物质与物质相互作用后,双方留下痕迹的过程。

2 、意识:人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己省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知觉与认识。

3、几个意识水平在p784、自我意识:指个人对于自身的内心世界的有意识的反映,包括自己的感知思考和体验,愿望和动机以及客观事物于自身利害关系的反映,借助于思维活动来实现。

5、意识的觉知性:指人对外部刺激和自身内部心理活动的了解,表现为人不仅能意识到客观事物的存在,而且也能意识到自身的存在,自身同客观事物的复杂关系以及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6、意识的能动性:人积极主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第四章注意1.注意定义: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是人的心理活动(心理过程)的共同特性:动作或行为(心理特性)无意注意: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2(98 02考题)有意后注意: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

3(99 考题)有意注意:事前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得注意。

(以目的与努力为两个维度)4(00 考题)注意稳定性:人的注意保持在同一对象(狭义)上或活动(广义)上的时间。

5(96 考题)注意广度:同一时间中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目。

6 注意的分配: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7 注意的转移:更具新任务,主动把注意从一对象转移到另一对象或广义上的。

8、定向反射:第五章感觉1 感觉:物体个别属性通过感觉器官作用于人脑在人脑中引起的心理活动。

2 感受性(02考题):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说明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3 感觉阈限:测量人感觉系统感受性大小的指标。

4 绝对感觉阈限: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5 差别感觉阈限:能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差异量,与之对应的是差别感受性。

6.心理物理定律:(1)韦伯定律:⊿I/I=K (2)费希纳定律 S=klgI + C (3)史蒂文定律Φ=ks(b次方) b 由被试给出7 感觉阈限测量方法:(1)最小变化法t=Σ(T↑+T↓)/2n (2)正误法 (3)平均误差法 (4)信号质差法(p137)8、适应:感受器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的变化。

9、视敏度:指人的视觉器官分辨物体细节的能力。

10、视觉后像:指刺激停止作用于视觉感受器后感觉并不消失而保留片刻的现象。

11、感觉对比:12、联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是感觉互相作用的另一种现象。

第六章知觉(重点章节)1 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在感觉基础上产生,对感觉整合后的反映)2 知觉特征:1)知觉整体性:人根据自己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感官的客观事物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组织加工过程。

格式塔定律 a:接近律 b. 相似律 c.连续律2)知觉选择性:人更具当前需要,对外来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经行组织加工的过程。

3)知觉理解性: 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经行加工处理,并用语言加以概括说明的组织加工过程。

影响知觉理解性的因素:a.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b.言语指导4)知觉恒常性(02考题):人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改变而保持对客观事物相对稳定特性的组织加工过程。

分类:大小、明度颜色、形状、方向 p1803 空间知觉(98考题):对物体形状、大小、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1)距离知觉:人对物体远近距离或深度的知觉。

(又分为三种)一、单眼视觉线索:(考点)1 遮挡 2 线条透视 3空气透视 4运动级差 5结构级差 6明度 7上下二、双眼线索:1,水晶体调节 2双眼视轴辅合三、两眼视差p1272)方位知觉:人对物体的空间关系位置和对自己在空间所处位置的知觉。

(可用视觉及听觉)4 双耳线索:由双耳获得引起空间知觉的听力线索(1时间差 2 强度差 3声波位相差)时间知觉:指人对客观事物连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5 运动知觉:人对物体在空间位移的知觉。

p1976、真动知觉:指物体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作连续性位移而引起的知觉。

7、似动知觉: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下把静止的物体知觉为运动的,或把没有连续位移的知觉为又连续位移的运动,包括动景运动,自主运动和诱导运动。

8、错觉: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歪曲了的知觉。

9、时间知觉:人对客观物质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第七章记忆(重点章节)一记忆的涵义1.定义.是人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记忆是一个过程。

2.记忆过程(三环节)(1)识记(学习) -辨别和记住事物,从而积累总知识经验的过程(2)保持-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强化(复习)(3)再认或回忆 a.再认:过去感知的事物再次出现在面前,感到熟悉,确知从前实记过的过程.b.回忆: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打它们在头脑中呈现出来的过程二.其他名词解释1 语义记忆:以概念,判断,推理等为形式以事物的关系及事物本身的意义和性质为内容的记忆。

(97考题)2 情景记忆:以个人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间地点的时间为回忆内容的记忆(97考题)3 情绪记忆:以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4 运动记忆:以过去经历过的动作或身体的运动为内容的记忆。

5 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6 陈述性记忆:p246(长时记忆中)是一种事实记忆,人对事实性材料的记忆。

程序性记忆:人对技能的记忆,对具有先后顺序活动的记忆。

7 前摄抑制:业已存在的旧信息影响到新信息的提取。

倒摄抑制:新信息干扰旧信息的提取。

8 短时记忆的特点:主动;容易提取;储存顺序与呈现顺序相同;容量有限。

长时记忆:指信息经过过充分加工在人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

感觉记忆:指感觉性刺激作用后仍在脑中继续短暂保持其映像的记忆。

9 提取:从长时记忆中找到信息。

回忆,是即刻从长时记忆中提取材料;再认,指清楚地了解某些事物原先是否遇到或学习过。

10 遗忘,不能从记忆中提取信息,其原因包括:记忆痕迹衰退,干扰,压抑(动机情绪)。

遗忘曲线:11 在信息加工模型中,感觉登记,指知觉的刺激消失之后保留非常短暂(不到1秒)的心理表征(表象,声音等)。

心理表征,是刺激或一类刺激的内在模型。

运动记忆:内隐记忆:在无意识情况下,个体过去的经验自动对当前作业产生影响的记忆。

外显记忆:指个体有意识的或主动的收集某些经验来完成当前作业的记忆。

无意识记:指没有明确的识记目的,不需要任何有助于识记的方法,也无须作出意志努力的识记。

有意识记:有明确的识记目的,运用一定有助于识记的方法,需要作出意志努力的识记。

意义识记:指通过理解材料的意义,把握材料内容的识记,其基本条件是要求识记者能理解识记材料并进行思维加工。

机械识记:指只根据材料的外部联系或表现形式采取简单重复的方式进行识记。

记忆的品质: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

第八章表象和想象1 表象:人脑中出现已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

想象:人脑对已有表象经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97考题)2 创造想象: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96考题)3 再造想象:人根据别人言语描述或图形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的过程(98考题)4 随意想象:是有目的,自觉经行的想象,是意识活动的一种形式。

(99考题)包括了:再造与随意想象及幻想5 记忆表象:基本上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简单重现。

想象表象:旧表象经过加工改造、重新组合创造出的新形象。

(00考题)6 幻想:一种与生活愿望相接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

(01考题)有三种形式:科学幻想,理想,空想7 理想: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有可能实现的积极幻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