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默写、赏析、习题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及练习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及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52467448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c5.png)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及练习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及练习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诗歌吧,诗歌一般饱含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
那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及练习,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
著有《蒿里行》《短歌行》《龟虽寿》等诗篇。
诗作以慷慨悲壮见称。
二、故事背景《观沧海》是曹操率军征乌桓时所作。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
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三、课文翻译原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注释: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
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曾路经这里。
以观沧海:以,来。
沧海,即大海,这里指渤海。
水何澹澹:何,起强调作用,可译为“多么”。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耸立。
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译文:向东伐乌桓时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原文: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注释:丛生、丰茂:都是指树木、草木长势旺盛。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发出的声音。
洪波:巨大的波涛。
译文: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各种草长势也很旺盛。
秋风飒飒吹来,树木簌簌作响,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
原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若:好像。
其:代词,代大海。
星汉:银河。
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
幸,幸运。
至,达到极点。
译文:日月运行,好像都出于大海的吞吐之中;银河辉煌灿烂,仿佛都闪耀于大海的胸怀之间。
庆幸得很,用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向。
四、问题解疑1、开头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和对象。
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选择、理解性默写及解析【部编版七上】
![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选择、理解性默写及解析【部编版七上】](https://img.taocdn.com/s3/m/899ee787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ca.png)
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选择、理解性默写及解析【部编版七上】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赏析本课共选取了四首古代诗歌,分别是XXX的《观沧海》、XXX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XXX的《次北固山下》以及XXX的《天净沙·秋思》。
首先是XXX的《观沧海》。
诗人东行登上碣石山,观赏大海,感受海水的浩瀚和山岛的高耸。
树木和百草蓬勃生长,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最后,诗人用诗歌来表达心志。
针对这首诗,理解性默写题目包括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和表达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等。
赏析选择题目则涉及对诗歌的分析和理解,如何展现诗人的宽广胸襟,以及最后一句的正确解读。
接着是XXX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诗人听XXX左迁,便写下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诗中描绘了XXX过去的功绩和忠诚,以及他此时的孤独和离愁。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XXX的崇敬和祝福。
本部分没有格式错误或明显问题的段落,因此不需要删除或改写。
第三首诗是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诗人游历于北固山下,感受到了山水之美和自然之灵。
他描绘了山水的壮美和奇妙,表达了自己的感慨和思考。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和赞美。
本部分没有格式错误或明显问题的段落,因此不需要删除或改写。
最后一首诗是XXX的《天净沙·秋思》。
诗人在秋日里游赏于XXX,感受到了秋天的凄凉和孤独。
他描绘了秋天的景象和自己的感受,表达了对岁月和生命的感慨和思考。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自己的期许和对未来的希望。
本部分没有格式错误或明显问题的段落,因此不需要删除或改写。
A、这首诗是XXX在旅途中所作,描写了他在北固山下的旅途所见所感。
B、诗中描绘的江南山水和季节变化,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之情。
C、诗歌运用对偶句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山水的美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梳理及练习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梳理及练习语文七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1880feb5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fa.png)
七年级上册课内古诗赏析及训练题《观沧海》曹操一、常识1.《观沧海》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乐府四言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
2.《观沧海》的作者是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本首诗体现的是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二、理解性记忆诗句1.点出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的诗句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3.虚写诗人想像之景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最能体现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三、探究提高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中的“观”字好在哪里?“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归纳主题。
本诗作者描写了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了博大的胸襟,抒发了诗人渴望统一全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3.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这句描写沧海的景象,有动有静,试作分析。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动静结合,描写大海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写静景,表现了岛上的勃勃生机;“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动景,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的诗句中,“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借助奇特的想象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体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或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一、常识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合称“大李杜”。
二、理解性记忆诗句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两句选取两种富有季节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
2.借明月表达诗人对友人深厚感情的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七年级上册诗歌默写及赏析知识梳理和训练(1)
![七年级上册诗歌默写及赏析知识梳理和训练(1)](https://img.taocdn.com/s3/m/ed17e7b1fe4733687f21aa03.png)
七年级上册诗歌默写及赏析知识梳理和训练【古诗词汇总】第一单元4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督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湖滩,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口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晞,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多H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课外古诗诃诵读峨眉山月歌李白蛾眉山月半轮秋,彩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江南逢李龟年杜市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大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锋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布。
不如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秋词(其一)刘禹锡自古连秋悲寂窑.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珥巧”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弓冰河入梦来“潘关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备注】《2021届中考文言诗文考试篇目点击》中未有七年级上册古诗词。
【默写(填写下句)】L东临碣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沧海》)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潮平两岸阔,。
(《次北固山下》)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藤老树昏鸦,_______________ , ° (《天净沙•秋思,)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是江南好风景. • <《江南逢李龟年》)5 .强欲登高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树木丛生,.(《观沧海》)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如何处吹芦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四首》赏析知识点及练习(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四首》赏析知识点及练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4c11e83240c844769eaeef0.png)
《古诗四首》赏析知识点及练习检测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标题:“观”是全诗的线索,统领全篇。
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沧海”是观察的对象2.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观沧海的方位:“东”【“东”解释为“向东”】观察地点:碣石观查对象:沧海“东临碣石”的目的:观沧海。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1)写作手法:实写、动静结合【“水何澹澹”是动景,“山岛耸峙”是静景】(2)描述画面:茫茫的海水碧波万顷,一望无际,多么宽广浩荡;碣石山高高地耸立在海边。
(3)写出大海的苍茫动荡、辽阔、威严的气势,写出山岛的巍峨、挺立;体现作者面对大海时的惊奇、喜悦之情,表现作者博大的胸襟、一统天下的壮志雄心。
(4)“何”意为“多么”,体现作者面对大海时的惊奇、喜悦之情。
4.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1)写作手法:实写,动静结合。
(2)画面:葱茏的树木,丛丛生长着,生机勃勃;各种各样的花草,生长得很茂盛。
萧瑟的秋风阵阵地吹来,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看见巨浪从海面涌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3)以山岛、草木烘托大海苍茫的气势,且把大海写得美丽多姿。
表达作者对大海的喜爱之情,表现作者博大的胸襟、一统天下的壮志雄心。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虚写、想象、夸张、(互文)(2)描述画面:雄伟的太阳,皎洁的月亮,它们的运行,好像都在这浩瀚无垠的大海中;灿烂的银河,也好像是从大海里升起来的。
或:经天的日月,似乎是从海中升起,又降落于海中;横贯长空的银河(星汉),似乎是头尾都垂在海上,连整个宇宙,似乎是都在这大海的吞吐包容之中了。
(3)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一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伟大抱负。
有浪漫主义色彩。
(4)“若”意为“好像”,暗示此景象是作者想象之景。
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选择、理解性默写及解析【部编版七上】
![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选择、理解性默写及解析【部编版七上】](https://img.taocdn.com/s3/m/a215f04133d4b14e84246835.png)
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一、观沧海/曹操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三、次北固山下/王湾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一、《观沧海》曹操【原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观沧海》中,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表达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3、《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二、赏析选择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解析】D “悲从中来”是错误的,应该是“幸运极了,我唱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愿”。
2、下列对《观沧海》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
“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辽阔。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含解析)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1099727f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8b.png)
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分层练习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基础练1.选出下列对曹操的《观沧海》赏析有误的一项()A.诗的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B.诗中对“海水”“山岛”“草木”“洪波”等自然景物的描写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
C.诗中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两个“若”字句,都是虚写。
D.这是一首乐府诗,诗的最后两句就是为了合乐而加的,与诗的思想内容没有联系。
2.下面对《观沧海》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B.“水何澹澹”是静态,“山岛竦峙”是动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C.“树木丛生”至“洪波涌起”由静态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D.此诗借景抒情,诗人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
3.下面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题目“左迁”是贬官的意思,古时以右为尊,所以把贬官叫“左迁”。
B.“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龙标”指王昌龄,“闻道”表示惊诧。
“龙标过五溪”,可见王昌龄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C.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D.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世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4.下面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题目中“左迁”指降职,这是一首与贬谪有关的诗作,很有代表意义。
B.诗歌首句写景兼点时令,奠定了全诗伤感的情感基调,手法非常巧妙。
C.诗歌充满丰富的艺术想象,将“愁心和明月”都寄给友人,以表思念。
D.杨花、子规、明月等景物都寄托了作者情感,对友人的深情溢于言表。
5.下面对《次北固山下》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点题,“客路”与“行舟”暗含旅途奔波之意,流露出诗人羁旅漂泊之情。
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默写、赏析、习题
![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默写、赏析、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6cdcc84759eef8c75ebfb31e.png)
古代诗歌四首一、观沧海诗句默写⑴动静结合,描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诗句:___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___⑵描写草木景色的诗句:(静态)___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___⑶动态描写“洪波”,显示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的诗句:___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___⑷①抒发作者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的诗句:②展示曹操博大胸襟的诗句:___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___诗句赏析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开篇点题,交代了观海的地点。
“观”字统领全篇,是本诗的线索,以下皆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动静结合】写观海时所见的全景。
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
两句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静态描写】写出了山岛上树木、百草的生机勃勃,欣欣向荣。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动态描写】展现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势。
【动静结合】【实写】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主旨句】【虚写】运用奇特的想象,描写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丽景象,也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主旨通过描写沧海的宏伟景象,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建功立业的抱负。
选择题⒈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13乌鲁木齐)A.“水何”六句,诗人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地描绘大海浩瀚壮阔的景象,着力烘托山岛的高峻和草木的丰茂,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
(直接描写,并非烘托)B.“日月”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从两个“若”字可看出写的是虚景,即通过诗人的主观感受,写出了沧海之大,描绘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包孕群星的图景。
C.这首诗通过描写沧海赞颂了祖国壮丽的河山,表现了正处于事业最高峰的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D.诗人运用了大胆的夸张、丰富的想象、借景抒情等手法使意象瑰丽、意境开阔,全诗感情奔放,思想含蓄,显出雄浑苍劲的诗风。
⒉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B )('17新疆)A.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及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阅读赏析及练习检测(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阅读赏析及练习检测(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3443cf4e009581b6bd9eb27.png)
七年级语文上册专项辅导《古代诗歌四首》学习探究与练习(一)《观沧海》1.重点字读音与写法。
cāng(沧)海 jié(碣)石 sǒng zhì(竦峙)水何dàn dàn(澹澹) xiāo sè(萧瑟)2.主要词语解释。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高高地挺立。
竦,高耸。
峙,挺立。
星汉:银河。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至:极点。
何:多么。
若:好像。
临:登上。
3.文体知识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
如本课的《观沧海》。
而把唐朝新出现的绝句、律诗叫近体诗。
如本课的《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
如本课的《天净沙·秋思》。
4.作者简介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
“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袁术,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打败兵强地广的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乌桓,大胜。
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他善诗歌,常借诗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
其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壮,是文学史上建安文学的开创者。
《步出夏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壮。
5.背景链接《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他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下的。
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1.字词解释。
次:停留客路:旅人前行的路。
统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分层作业)(原卷版+解析版)
![统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分层作业)(原卷版+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68667fef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4e.png)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一、名句默写(共23分)1.(8分)《观沧海》默写。
(1)《观沧海》中,最能表达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是:,;,。
(2)《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
(3)《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
2.(4分)根据要求默写。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作者想把自己的思念托付明月带给远方的朋友的诗句是:,。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借物以抒发自己悲苦哀怨之情的诗句是:,。
3.(6分)《次北固山下》(王湾)(1)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是:,。
(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
(3)《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游子思乡情深的诗句是:?。
4.(5分)根据要求默写(1)《天净沙·秋思》中道出天涯游子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2)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摄取九种景物来表现秋天的句子是:,,。
二、选择题(共8分)5.(2分)(23-24七年级上·天津·期中)选出对《观沧海》内容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气魄的表现。
B.全诗呈总分结构,分写的层次为:岛上的树木和百草,海上的秋风和洪波,天上的日月和星汉。
C.开头两句写登临的地点(碣石山)和目的(观沧海),“观”是全诗的诗眼。
D.“日月之行”到“若出其里”写诗人通过实写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雄伟景象,来抒发自己博大的胸襟和要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6.(2分)(23-24七年级上·广西河池·期末)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A.题目中的“左迁”指降职,李白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写了这首诗。
初中语文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默写练习(2024秋)(附参考答案)
![初中语文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默写练习(2024秋)(附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c4b044b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83.png)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默写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观沧海》(曹操)1. 曹操的《观沧海》一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交代地点和事件的诗句),这两句诗是:2.《观沧海》一诗中“”两句描写了荡漾的海水与耸立的山岛,两者一动一静,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与威严。
3.《观沧海》一诗中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4.《观沧海》中,描写诗人奇特想象(虚写),最能表达作者博大胸襟、远大抱负(抒发诗人雄心壮志)的句子是:5.《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6.《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7. 曹操《观沧海》中诗句“”以奇特想象创造出大海浑涵万物、气宇盖世的艺术境界。
8.《观沧海》中,写望海的初得景象,描写大海神奇壮观的语句是“。
9.曹操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英雄,他有广阔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在《观沧海》中他用“四句诗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雄伟景象。
10.《观沧海》中描写大海雄伟壮阔的诗句是:12.盛夏时节,美丽的景区吸引了众多游客。
看到湖边一片郁郁葱葱,人们不禁想起曹操《观沧海》中“”这两句诗。
13.《观沧海》中的“”,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山水相连景象。
14.曹操在《观沧海》中描写海岛草木茂盛,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的诗句是:。
15.曹操《观沧海》中“”两句抒写了鲜明的季节特征,描绘了大海壮阔的景象。
16.《观沧海》以吞吐日月的气象引发了曹操气壮山河的豪情的句子是“”。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杜甫)1.杜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两句选取两种富有季节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侧的气氛。
2.杜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再扣诗题中“遥有此寄”四字的诗句是“”。
3.杜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既点明了时令又表达了漂泊之感和落寞之情的两句是“。
”4.杜甫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将月亮人格化,以寄托自己的离愁)的名句是:5.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借景抒情蕴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迁谪之远的诗句是:6.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写景兼点时令,含有漂泊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而“”句写闻讯,暗含悲痛之意,表现旅途艰难。
初一语文上册 古代诗歌四首鉴赏+默写
![初一语文上册 古代诗歌四首鉴赏+默写](https://img.taocdn.com/s3/m/000cb060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43.png)
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对于初中生而言,通过学习古代诗歌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修养和审美情趣。
本文将结合《初一语文上册》中的古代诗歌四首进行鉴赏和默写,通过分析古代诗歌的艺术特点、意境和意义,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诗歌,同时也会共享个人对这些诗歌的感悟和理解。
我们来回顾一下《初一语文上册》中所涉及的四首古代诗歌:《登鹳雀楼》、《望岳》、《枫桥夜泊》和《静夜思》。
这些诗歌分别出自唐代的王之涣、杜甫、张继和李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些诗歌中既有对自然的抒发,也有对人生的思考,正是这种内涵丰富的意境让人们对古代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们来逐首进行鉴赏和默写。
首先是《登鹳雀楼》,这首诗描绘了登高远眺的壮丽景象,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和自身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山水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临风高处的豪情壮志,使人不禁为之倾倒。
接下来是《望岳》,这首诗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岱宗的赞美和向往,表达了诗人对伟大的志向和梦想的向往,展现了杜甫高远的情怀和豪放的气概。
再来是张继的《枫桥夜泊》,这首诗通过对夜晚渔舟人家的描绘,加之对情感的表达,表现了诗人对平凡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情的认同,让人感受到人生的真挚。
最后是李白的《静夜思》,这首诗通过对夜晚的描绘和自身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在孤独中的执着和对理想的追求,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这些古代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深刻的意蕴,成为了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激发了无数后人对诗歌的创作和鉴赏。
在读完这些诗歌后,我深深感受到古代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力量和生活智慧,这些诗歌不仅给我带来了美的享受,也使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领悟。
通过对《初一语文上册》中的古代诗歌四首的鉴赏和默写,我对古代诗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感悟,也更加热爱我国传统文化。
我也产生了对诗歌创作的兴趣,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传承和创造更多优秀的诗歌作品,为中华诗歌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这篇文章的撰写,我不仅对《初一语文上册》中的古代诗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更加懂得如何写一篇关于古代诗歌鉴赏的文章。
部编版七年级上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88c06bd4028915f814dc233.png)
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年级上第4课】班级:姓名: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赏析简答题】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一、观沧海/曹操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三、次北固山下/王湾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一、《观沧海》曹操【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观沧海》中,最能表达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3、《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4、《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二、赏析选择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解析】D “悲从中来”是错误的,应该是“幸运极了,我唱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愿”。
2、下列对《观沧海》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
“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辽阔。
C.诗中的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
D.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把眼前的景色、自己的想象同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巧妙地融会在一起。
【解析】A.有误,应是“观”字统领全篇;B.有误,不是“由远及近”应是“由近及远”;D.有误,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理解性默写、简答及解析【部编版七上】
![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理解性默写、简答及解析【部编版七上】](https://img.taocdn.com/s3/m/59a277b4a5e9856a57126035.png)
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题型:【理解性默写】【简答题】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一、观沧海/曹操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三、次北固山下/王湾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一、《观沧海》曹操【原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观沧海》中,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表达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3、《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二、赏析简答题:1、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答:诗人通过丰富的想像,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2、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答:(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使用什么修辞手法?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答:修辞是互文。
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体现诗人的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要有此寄》李白【原诗】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深切同情,并且把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托付给明月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融情人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1、作者为何要写杨花与子规?答: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节,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选择、理解性默写及解析【部编版七上】
![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选择、理解性默写及解析【部编版七上】](https://img.taocdn.com/s3/m/a215f04133d4b14e84246835.png)
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一、观沧海/曹操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三、次北固山下/王湾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一、《观沧海》曹操【原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观沧海》中,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表达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3、《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二、赏析选择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解析】D “悲从中来”是错误的,应该是“幸运极了,我唱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愿”。
2、下列对《观沧海》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
“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辽阔。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同步练习(附答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同步练习(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2816c7ba5e9856a5712601f.png)
4古代诗歌四首考点1主旨情感《观沧海》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孕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作者以形象的思维方式,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抒发了对官场做乱的憎恶。
《次北固山下》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诗人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考点2名句赏析请自选角度,赏析下面的名句。
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提示:从哲理角度分析)这两句妙在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提示:从画面角度分析)这三句全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暗示着他的存在。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紧紧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经路;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
仅仅数十字,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基础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sǒng zhìjié,石萧瑟..()()子规啼.()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水何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B.海日生残夜..(半夜)C.我寄愁心与.明月(给)D.枯藤老树昏鸦..(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3.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星汉/灿烂,若出/其里B.江春/入/旧年C.闻道/龙标过/五溪D.断肠人/在天涯4.请写出下面诗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部编版七年级上古诗四首解析性默写
![部编版七年级上古诗四首解析性默写](https://img.taocdn.com/s3/m/2026f032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63.png)
部编版七年级上古诗四首解析性默写
1. 《登鹳雀楼》
- 作者:王之涣
- 解析:
- 本诗描绘了作者登上鹳雀楼后所见到的辽阔景色和广阔天空,表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壮丽景色的感叹。
- 通篇运用了夸张手法,通过描写极高的鹳雀楼和广袤的天空,来表现作者在高处俯瞰大地时的感受。
- 诗中表示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通过提及古人曾登临过鹳雀
楼来彰显对古代文化的敬重和传承。
2. 《静夜思》
- 作者:李白
- 解析:
- 本诗描绘了作者在一个寂静的夜晚思考家乡的情景,表达了
感怀乡愁和思念之情。
- 诗中以“床前明月光”一句为引子,通过描绘作者被月光照亮
的室内环境,寓意着作者的内心世界也变得明亮起来,进而引发对
故乡的回忆。
- 诗中以朴素自然的语言表现出作者的情感和美感,达到简洁而又深入人心的效果。
3. 《望庐山瀑布》
- 作者:李白
- 解析:
- 本诗描述了作者远望庐山瀑布时所产生的壮丽景象和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
- 通过描绘连绵的山峦和奔腾的瀑布,表现了大自然的雄伟和壮丽,以及作者自然界与人之间的交融和共通之感。
- 诗中运用了夸张和比喻手法,增强了描写的效果,并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与珍惜。
4. 《春晓》
- 作者:孟浩然
- 解析:
- 本诗描绘了春天清晨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 通过描绘清晨时分的宁静和万物苏醒的景象,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和新的开始。
- 诗中使用了简洁朴素的语言,寓意着作者生活态度的简单和纯粹,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新教材七上诗词四首默写和赏析精编试题
![新教材七上诗词四首默写和赏析精编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8b57d27a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72.png)
新教材七上诗词四⾸默写和赏析精编试题新教材七上诗词四⾸默写和赏析精编试题⼀、观沧海1、本诗作者(曹操),不仅是建安时期⼀位杰出的诗⼈,还是封建社会⼀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2、按要求填写原诗中的语句。
①诗⼈登临碣⽯⼭的⽬的是:以观沧海。
②实写诗⼈所见之景的句⼦是:⽔何澹澹,⼭岛竦峙。
树⽊丛⽣,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③虚写诗⼈所想之景的句⼦是:⽇⽉之⾏,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
3、这是⼀⾸写景抒情诗, 统领全篇写景的⼀个字是“观”。
写景时,先写岛上的(树⽊百草),次写海⾯上的(秋风洪波),最后写天空中⽇⽉星⾠。
本诗的情感基调是(苍凉慷慨,悲壮激昂)。
4、前三⾏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的是动景,“⼭岛竦峙、树⽊丛⽣、百草丰茂”写的是静景。
5、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动形象的语⾔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描述出来。
(树⽊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站在辽阔的在海边,⾯对波涛汹涌的⼤海,⼼潮与⼤海⼀起涌动,感慨万千。
)6、赏析“⽇⽉之⾏,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
诗⼈通过丰富的想像,运⽤夸张的⼿法,描绘了⼤海吞吐⽇⽉,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开阔的胸怀和宏⼤的抱负。
7、“⽇⽉之⾏,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所使⽤的修辞⼿法是(互⽂) 。
诗句中的“若”字⽤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
表明⼤海吞吐⽇⽉星⾠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体现诗⼈的开阔的胸怀和宏⼤的抱负.[有助于表明⼤海吞吐⽇⽉星⾠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诗⼈的博⼤胸怀(或⼀统天下的雄⼼壮志)。
]8、“⽔何澹澹,⼭岛竦峙”渲染了⼤海(苍茫动荡)的⽓势。
“何”字体现了作者⾯对⼤海的惊奇,因为他看到了⼭岛的(巍峨 ),树⽊的(茂盛),波浪的(汹涌)。
9、下⾯对这⾸诗的赏析,不恰当的⼀项是(D)A.这⾸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俯瞰⼤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宽⼴的胸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四首一、观沧海诗句默写⑴动静结合,描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诗句:___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___⑵描写草木景色的诗句:(静态)___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___⑶动态描写“洪波”,显示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的诗句:___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___⑷①抒发作者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的诗句:②展示曹操博大胸襟的诗句:___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___诗句赏析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开篇点题,交代了观海的地点。
“观”字统领全篇,是本诗的线索,以下皆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动静结合】写观海时所见的全景。
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
两句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静态描写】写出了山岛上树木、百草的生机勃勃,欣欣向荣。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动态描写】展现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势。
【动静结合】【实写】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主旨句】【虚写】运用奇特的想象,描写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丽景象,也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主旨通过描写沧海的宏伟景象,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建功立业的抱负。
选择题⒈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13乌鲁木齐)A.“水何”六句,诗人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地描绘大海浩瀚壮阔的景象,着力烘托山岛的高峻和草木的丰茂,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
(直接描写,并非烘托)B.“日月”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从两个“若”字可看出写的是虚景,即通过诗人的主观感受,写出了沧海之大,描绘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包孕群星的图景。
C.这首诗通过描写沧海赞颂了祖国壮丽的河山,表现了正处于事业最高峰的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D.诗人运用了大胆的夸张、丰富的想象、借景抒情等手法使意象瑰丽、意境开阔,全诗感情奔放,思想含蓄,显出雄浑苍劲的诗风。
⒉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B )('17新疆)A.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及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
B.“水何澹澹”描写了大海的近景,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
远景C.“洪波涌起”中的“涌”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D.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⒊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18福州市)('18泉州市)A.“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
C.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悲凉伤感的意境。
D.本诗寓情于景,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⒋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19徐州市)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
“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辽阔。
C.诗中的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
D.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把眼前的景色、自己的想象同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巧妙地融会在一起。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文学、文化常识⑴《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左迁”指降职贬官,中国古代以“右”为尊。
( √ )('19邵阳市)⑵“左迁”,即降职。
古代尊右卑左,故将降职称为左迁。
另外“谪、贬”也都表示降职。
( √ )('19日照市)⑶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称谓,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为垂髫、弱冠、束发、而立、花甲、知命、古稀等;对官职的升迁也有特定称谓,“谪”“左迁”“放”属于降低官职。
( × )('19滨州市)诗句默写⑴借景抒情(写景兼点时令),蕴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迁谪之远的诗句:___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___⑵①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深切同情的诗句:②运用拟人手法,寄情于物,表达了对朋友一片深情的诗句:___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___诗句赏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哀景衬哀情】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杨花飘落、子规啼叫,渲染出悲凉伤感的气氛,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融情于景。
次句点题,“过五溪”表明贬谪之地的荒远,暗含诗人对被贬友人的同情和牵挂。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想象】【拟人】运用想象手法和拟人修辞,拜托明月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心、思念和同情。
(运用奇特的想象,将月亮人格化,以寄托自己的离愁,表达对好友的劝勉主旨通过对暮春时节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关切之情。
选择题⒈选出对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赏析有误的一项( D )A.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王昌龄同情、牵挂与祝福之意。
B.“闻道龙标过五溪”一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
C.“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通过丰富的想象,把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寄托于明月,赋抽象的“愁心”于具体的事物,使明月人格化。
D.本诗通过抒情、记叙、议论的表达方式,寄托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⒉选出对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赏析有误的一项( A )A.首句寓情于景,描绘了一幅杨花飘落、子规啼鸣的初春景象,渲染了黯淡、凄楚的氛围,为下面抒发对被贬诗友的担忧与同情奠定基调。
暮春景象B.本诗前两句先写景,再叙事,以悲景衬托离情,表现出诗人对好友旅途艰辛、贬所荒远的深切同情。
C.“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寄情于景,借明月分照两地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D.本诗借用杨花、子规、明月、清风等意象,想象丰富,构思奇特,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三、次北固山下文学、文化常识⑴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
( √ )('19株洲市)⑵律诗共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颈联,第三联为颔联,笫四联为尾联。
( × )('19荆门市)⑶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通常要求每首八句,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依次称为首联、颈联,颔联、尾联。
( × )('19云南省)⑷律诗每首八句,其中二、四、六、八句要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韵脚可平可仄;颔联、颈联必须是对偶句。
( × )('19达州市)诗句默写⑴①诗中“以小景传大景神”,描绘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之大②诗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③诗中把江水浩淼平阔,轻风和顺,波平浪静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的句子:___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___⑵①蕴含新旧交替的哲理的诗句:②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并取代旧事物这一思想的诗句:③描写了时序交替中的景物,并暗示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的诗句:④文中的千古绝句:___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___⑶表达出游子思乡之情的诗句:___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___诗句赏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首联点题。
写诗人出游在外,客行他乡。
“客路”,暗含羁旅漂泊之感。
【对偶】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交代了诗人客路行舟的美景;与尾联的“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对偶】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
【炼字】“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拟人】【炼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
【对偶】两句诗对偶工整,形象生动。
(两句诗对仗工整,明人胡应麟称它“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感慨时光流逝之快,而顿生思乡之情;【哲理】新生的、美好的事物必将取代旧的事物,从而给人以乐观向上的力量。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设问】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点明本诗思乡的主题:抒发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这一联遥应首联,使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思乡愁绪。
主旨通过描写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水乡的无比热爱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选择题⒈“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被人称道,对这两句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08柳州市、北海市)A.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B.把“日”和“春”作为新生事物的象征,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C.“生”与“入”用了上比喻的方法,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拟人D.两句诗对仗工整,明人胡应麟称它“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⒉下面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16三明市)A.首联以对偶句发端,点明诗人出行的方式及途经的地点。
B.颔联“阔”写出春潮水涨之景,“悬”描写了舟顺风而行之态。
C.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
新旧交替的自然理趣D.全诗写景逼真,叙事确切,抒情真挚,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⒊下列对《次北固山下》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B)('18贵港市)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四联之间层层相因,浑然一体。
B.“日生残夜”“春入旧年”写日夜交替,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C.尾联运用设问,借用“雁足传书”的故事寄托思乡之情,使全诗笼罩着淡淡的思乡愁绪。
D.“客路”“行舟”与“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还有新旧年的交替⒋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D )('18咸宁市)A.律诗有严格的格律要求,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而这首五言律诗除中间两联外,第一联也是对仗的。
B.首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C.颔联的“潮平两岸阔”,写出了春潮涌涨、江水浩渺的情景,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
D.颈联把“日”与“春”作为流逝的时光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⒌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D )('16玉林市)A.诗人从北向南外出游历已有多时,途中路过满目靑翠的北固山,这里还不是目的地,他还要乘船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