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英国著名小说家劳伦斯

合集下载

20世纪文学一海明威、劳伦斯、苏俄作家

20世纪文学一海明威、劳伦斯、苏俄作家

三、关于劳伦斯创作的总体评价
3、主要观点
(1)社会历史批评家 赞扬劳氏作品中的社会批判意识和人道主义精神; (2)心理分析批评家 视其作品为弗洛伊德学说的图解; (3)存在主义批评家 “自我”意识的扩张 (4)女权主义批评家 批评劳伦斯宣扬“男性崇拜”,是一位男子沙文主 义
四、如何看待劳伦斯小说中的两性描写
《丧钟为谁而鸣》
(又译《战地钟声》) 一、情节P66 二、主题:
超越“迷惘”—反法西斯
三、手法:三天发生的事情
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及丰 富多彩的对白,紧紧环绕着罗 伯特· 乔丹的行动,一气呵成地 把这故事讲到底,同时插入了 大段大段的内心独白及回忆, 表现主人公。
海明威在巴黎
1953年于非洲
《老人与海》
迷惘的一代
(一)发展概况 1、历史背景 (1)原本稳定有序的和以理性为准绳的“二元对立” 的精神世界突然坍塌,代之而来的是孤独冷漠、混乱无序 的精神“荒原”。 一战的爆发成为导火索,引发了更为尖锐的社会矛盾 和严重的精神危机,异化感和幻灭感成为弥漫在西文世界 的共同情绪。 (2)另一方面,20世纪的前十年,又是西方艺术的 实验和创新时期。反传统成为时尚,生活方式上放荡不羁, 艺术创作上追求标新立异。
《永别了,武器》
美国青年弗雷德里克· 亨利在一大战期 间到意大利北部战争担任救护车驾驶员, 与英国护士凯瑟琳相识。亨利在前线执 行任务时被炮弹炸伤,被送往后方的米 兰医院就医,两人想爱,亨利伤愈返回 前线,发现意军士气大跌,开始溃退; 宪兵部队开始逮捕、枪决退兵,亨利也 在其中,不得已跳河逃脱。他意识到, 自己作为士兵的义务已经连同河水一起 被冲走了。他只想找到凯瑟琳,然后逃 离战争。亨利辗转找到凯瑟琳以后,两 人再次相聚。可意大利警察的追捕,使 得他们不得不逃往瑞士。亨利和凯瑟琳 在瑞士度过了一段幸福的时光,但最终, 凯瑟琳还是在难产中死去,留下亨利一 人独自在外流亡。

劳伦斯

劳伦斯

因此,劳伦斯认为,人类社会要重新获得 生机和再生,根本途径就是自然人性的复 归,而通向复归之路的就是两性关系在感 情和肉体上的双重融合。探索一种所谓新 情和肉体上的双重融合。探索一种所谓新 的两性关系是劳伦斯创作的基本素材, 的两性关系是劳伦斯创作的基本素材,试 图以实现一种自然完美的两性关系来摆脱 工业化社会对人性的压抑这是其作品的普 遍主题, 遍主题,也恰恰是其世界观中的根本缺陷。
第一代人:缺乏精神与心灵的感应与契合,幸福 第一代人:缺乏精神与心灵的感应与契合, 低层次” 是“低层次” 第二代人:畸形两性关系的写照。 第二代人:畸形两性关系的写照。 第三代人:灵与肉、 第三代人:灵与肉、生命与自然精神相融合的性 追求一种既能保持自我独立, 爱;追求一种既能保持自我独立,又能彼此和谐 的婚姻。 的婚姻。 《虹》在内容上着重通过三代人在建立和谐性关 系上的努力探索, 系上的努力探索,表现了西方现代文明社会中人 们要求挣脱旧传统的束缚,找到新生活的强烈愿 们要求挣脱旧传统的束缚, 望。
中期:(1915-1921 ) 1915-
《虹》 1915) 恋爱中的妇女》 (1915)《恋爱中的妇女》 1920) 迷失的少女》 (1920)《迷失的少女》 1920) 篇小说。 (1920) 三部长 篇小说。 《恋爱中的妇女》 主人公:杰罗尔德与古娟; 恋爱中的妇女》 主人公:杰罗尔德与古娟; 厄秀拉与伯金 主题: 主题: 理想的两性关系应该是灵与肉和谐、 理想的两性关系应该是灵与肉和谐、男女 双方的人格既独立又完整。 两个单人” 双方的人格既独立又完整。“两个单人”之间保 像星星一样的平衡” 持“像星星一样的平衡”。
三、劳伦斯的创作
于1906-1908年在诺丁汉大学读书期间开始 1906-1908年在诺丁汉大学读书期间开始 诗歌与小说的创作。他的一生写了10部长篇 部长篇, 诗歌与小说的创作。他的一生写了10部长篇, 40多部中篇,约1000首诗和4部戏剧。其中 40多部中篇 多部中篇, 1000首诗和 部戏剧。 首诗和4 最能体现他创作成就的是小说。 最能体现他创作成就的是小说。可以分为 三个阶段: 三个阶段: 早期: 1906-1914) 早期:(1906-1914) 主要是三部长篇: 白孔雀》 1911) 主要是三部长篇:《白孔雀》(1911) 逾矩的罪人》 《逾矩的罪人》(1912) 《儿子与情人》(1913) 儿子与情人》 1913)

D.H.劳伦斯与现代审美主义的扩张

D.H.劳伦斯与现代审美主义的扩张

D.H.劳伦斯与现代审美主义的扩张翟鹿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摘要:现代审美主义的扩张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已成态势,而同时期的英国作家D.H.劳伦斯也进行了大量创作,其观念与作品受到审美主义扩张的影响深重。

本文从审美主义角度出发,试从“身体现象学”这个较新的角度,分析劳伦斯与审美主义扩张之间的联系。

本文认为劳伦斯独特的身体、时间观念与随审美主义发展起来的身体现象学理论有相当多的相似之处。

关键词:审美主义;现代性;乌托邦;身体从18、19世纪起到20世纪初,审美主义在西方一路发展、扩张,直至成为了一种“批判理论”。

针对这样一种情况,一些学者已经做出了对“美学之扩张”的考察。

吴兴明教授在《美学的扩张:作为社会理论的审美主义》一文中陈述了对美学扩张成为一种社会理论的现象的合法性质疑。

他认为,审美主义作为一种美学上的固有价值立场,不能将其扩展成为一种规范性的要求,越位并吞纳其他领域的价值。

一、现代审美主义的扩张现状审美主义“越位”的发生,是建立在现代社会各个领域的明显分化基础上的。

西方现代性的发展与西方社会的分化紧密相连。

尤根·哈贝马斯(Jugen Habermas)认为,18世纪以后,随着宗教与形而上学的分离,科学、道德和艺术逐渐分化出来,各自发展成为独立的领域,并且各负其责。

“从这些古老的世界观中遗留下来的问题已被人安排分类以列入有效性的特殊方面:当作知识问题,公正性与道德问题,以及趣味问题来处理。

科学语言、道德理论、法理学以及艺术的生产与批评都依次被人们专门设立起来。

人们能够使得文化的每一领域符合文化的职业,而文化领域内的问题成为特殊专家的关注对象”①可以说,现代性是一个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和制度等维度在内的综合性的概念,文化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只是现代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审美现代性则是被包含在文化现代性之中的更小的部分。

然而,现代性也面临着困境。

所谓现代性困境,简单来说,就是指在“理性主义”指导下所建立的现代社会中,人面临着的灵与肉、欲与义、内心自由与外在束缚等一些二元对立的问题,现代人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遭遇这样一种矛盾冲突,却不知道该遵从哪一方的困境。

《木马赢家》中保罗的悲剧成因解读

《木马赢家》中保罗的悲剧成因解读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木马赢家》中保罗的悲剧成因解读张嘉明 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摘 要:《木马赢家》是英国作家D•H•劳伦斯创作的一篇讽刺社会现实的短篇小说。

作者以辛辣的笔触向人们描绘了一曲人性的悲歌,小说以保罗之死这一悲剧结局收场。

而酿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是方方面面的。

本文从社会、家庭、个人这三个层次对小说的悲剧成因进行进一步的解读,旨在揭示现代工业文明对人性的摧残。

关键词:《木马赢家》;悲剧;社会;家庭;个人作者简介:张嘉明(1993-),男,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3-142-03D•H•劳伦斯的《木马赢家》创作于20世纪20年代,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发展成一个高度工业化的国家。

虽然大机械化的生产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是人们对奢华的生活方式却越来越痴迷。

对物质的无止境的追求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开始变得扭曲,金钱至上的观念深入人心。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物化,就连亲情也开始变得冷漠。

正是这些原因导致了许多悲剧的发生。

《木马赢家》以寓言故事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家庭的悲剧:母亲海斯特醉心于追求奢侈和虚荣的生活,但她的“运气”并不好,钱总是不够用,家里永远回荡着“得有更多钱!”的奇怪声音。

主人公保罗为了取悦母亲,得到母爱,他开始寻找自己的“运气”。

偶然间他发现自己拥有神秘的预测能力,每当他骑木马进入癫狂状态时,他就能预测下一场赛马的冠军。

从此,他踏上了赌马的道路。

在最后一次成功的预测一场赌注最大的赛马后,他从木马上摔下来,心力交瘁而死。

这个悲剧的产生看似偶然,但是其映射的社会背景和人们的价值观念处处直指其发生的必然性。

本文将从社会、家庭、个人三个层次分析这一悲剧产生的原因,从而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对人性和亲情的摧残。

一、社会层次:扭曲的价值观劳伦斯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英国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劳伦斯小说《虹》之反生态主题分析

劳伦斯小说《虹》之反生态主题分析

劳伦斯小说《虹》之反生态主题分析
劳伦斯是英国的作家,生活在20世纪初的英国。

他的小说中经常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劳伦斯的小说《虹》中,他将自然界与人类的内在冲突深入探索,揭示了人类对自然环
境的破坏以及这种破坏对人类自身的影响。

《虹》通过描写主人公乔瓦尼的个人经历,展示了他对自然的敏感和对环境的破坏的
认识。

乔瓦尼关注自然界中细小的变化,对自然的美和恐惧感到震惊。

他对自然的敏感并
没有感动他去保护环境,相反,他在自然中寻找自己的慰籍,却忽视了自己对环境的伤
害。

劳伦斯通过广泛描绘社会环境中的景观和自然破坏的场景,强调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

小说中的城市景观呈现出人类对自然的控制和利用,而不是与自然和谐共生。

通过描绘工
业区和矿山的景象,劳伦斯展示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污染。

这种对自然的破坏
使得自然界中的生物失去了家园和栖息地,造成了物种灭绝的风险。

劳伦斯通过乔瓦尼的转变,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态环境的愿景。

乔瓦尼与一个
叫做乔瓦尼的人相识,在他的启发下,他开始反思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并思考自然与人类之
间的关系。

乔瓦尼的转变表明他对生态保护的重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环境的理解。

乔瓦
尼的经历象征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能性。

劳伦斯的小说《虹》通过描绘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冲突,强调了
生态主题在小说中的重要性。

这个小说提醒人们反思自己对自然的态度,并传达了一个重
要的信息:保护自然环境是保护人类未来的重要任务。

劳伦斯

劳伦斯

内容介绍
• 《虹》是一部社会批判小说,也是一部心理分析小 说。在作品中作者以深刻细腻的笔触,揭示了十九 世纪后期的英国随着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的改变, 人们的思想意识,如道德观、价值观、爱情观、宗 教观,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发生的深刻变化。 并且从探索两性关系变化的角度,揭示了资本主义 社会对人性的异化。小说通过汤姆.布朗文一家三 代人的感情纠葛来表现对完美自然,和谐家庭关系 的追寻。 • 这个家族的第一代的代表人物是布朗文。 • 这个家族的第二代代表人物是安娜,她几乎贯穿整 个作品的始终。 • 这个家族的第三代的代表人物是厄休拉。她算是现 代女性,很小的时候她跟母亲安娜一样,非常要强, 不甘示弱,无拘无束,活泼开朗。
内容介绍
• 本书是英国著名小说家、诗人劳伦斯最 后的一部长篇小说。本书讲的是,康妮 (康斯坦斯的爱称)嫁给了贵族地主查泰 莱为妻,但不久他便在战争中负伤,腰 部以下终身瘫痪。在老家中,二人的生 活虽无忧无虑,但却死气沉沉。庄园里 的猎场守猎人重新燃起康妮的爱情之火 及对生活的渴望,她经常悄悄来到他的 小屋幽会,尽情享受原始的、充满激情 的性生活。康妮怀孕了,为掩人耳目到 威尼斯度假。这时守猎人尚未离婚的妻 子突然回来,暴露了他们之间的私情。 巨大的社会差距迫使康妮为生下孩子先 下嫁他人,只能让守猎人默默地等待孩 子的降生。
作品简介
• 儿子与情人》是性爱小说之父劳伦斯的第 一部长篇小说。小说风靡世界文坛90年, 魅力至今不减。1961年美国俄克拉荷马发 起了禁书运动,在租用的一辆被称之为 “淫秽书籍曝光车”所展示的不宜阅读的 书籍中,《儿子与情人》被列在首当其冲 的位臵。 • 《儿子与情人》的主线之一是以劳伦斯和 杰茜的私情为蓝本,而劳伦斯母亲那强烈 变态的母爱足以扼杀劳伦斯任何正常的爱 情。劳伦斯曾对自己的情人说:“你知道 我一直爱我的母亲。我像情人一样爱她, 所以我总也无法爱你。”这些折磨人的日 子在《儿子与情人》中有很详尽的描述。

劳伦斯《公主》中两级对照的创作结构

劳伦斯《公主》中两级对照的创作结构

试析劳伦斯《公主》中两级对照的创作结构摘要:d·h·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小说家,他的中篇小说《公主》始终处于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两个世界中。

其主人公科林父女本身生活在现实世界中,但是其心理一直生活在自己的理想世界中,劳伦斯以两级对照的创作结构,叙述了科林父女的生活矛盾。

本文就从神话和现实、自然人和社会人以及悲剧和闹剧三个方面,来剖析《公主》中的两级对照的创作结构。

关键词:d·h·劳伦斯《公主》两级对照创作结构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d·h·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其生活在英国工业革命蓬勃发展时期,也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期,这时人们的思想和生活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变得冷漠,到处充斥的都是机器的轰鸣声,人们的道德也逐渐沦丧,其人性也受到了严重的摧残。

劳伦斯是一位非常注重直觉、强调本能的作家,在其作品中也多关注的是人们的精神世界和存在状态。

他主张恢复人类本性,保留人类最本能的东西,反对工业文明对人性的压抑,甚至称其是对人类的“异化”。

他的作品《公主》就是采用艺术手法描写了工业文明对人性的扭曲,体现了作者追求淳朴、自由,渴望回归人性本能的期望。

一《公主》简介《公主》是作者劳伦斯从墨西哥回到英国伦敦之后,受到一位友人的启发所写的。

其中的主人公“公主”的父亲科林·厄科特一直过着与世隔绝、超现实的贵族生活,所以自从公主一出生就被其父亲几乎癫狂地培养过着自欺欺人的贵族生活,渐渐地变得异化。

最后在其父亲死后,突然萌发了一种找寻自我的念头,可是就在其追求自我期间,遇到了自然人的代表墨西哥裔导游罗梅罗。

虽然公主和罗梅罗相处了一段时间,但是始终不能摆脱自身异化的人性,即使到最后两人发生了性关系,公主心中的自然本性也没有被唤醒,最终导致公主精神分裂。

文中公主长期受到其父亲的摧残和压迫,早已丧失了女性本身所具有的天性,更不具备爱的能力,所以最终不但毁掉了自己,也把罗梅罗毁掉了。

劳伦斯及其主要作品和风格

劳伦斯及其主要作品和风格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一、生平与创作劳伦斯(1885-1930),英国著名小说家、诗人。

《白孔雀》(1911)、《儿子与情人》(1913),《虹》(1915),《恋爱中的女人》(1921),《查泰莱夫人的情人》(1928)。

这些小说的核心内容,都围绕两性关系展开,批判资本主义现代文明对人类的自然本性摧残和压抑,从而把两性关系作为探索人类灵魂的方式,并且把两性关系的和谐视为解决社会矛盾的根本出路。

二、劳伦斯与色情小说、弗洛伊德1、劳伦斯与色情小说色情小说的特征:其目的在于宣扬赤裸裸的性行为,露骨而具体地描写同性恋的性行为或者其他性变态有关的暴力、虐待、侮辱行为,展现纯粹色情的形象,挑动人们的性欲,缺乏审美价值的小说。

它极易使读者产生性联想、性幻想或者引发性冲动,甚至会出现违反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性行为,以排遣性的冲动,从而造成性犯罪,因此为法律所严格禁止。

劳伦斯的小说中虽然描写两性关系,但是其两性关系的描写中有着丰富的社会哲理内涵和社会心理探索的内容。

两性关系是情感和思想的冲突、碰撞和交融的过程,并非单纯的性冲动;也不是强调男性或女性争夺性别权力的场所,是生命活力尽情挥洒的心灵领域。

从这个方面看,劳伦斯将社会矛盾的发展化约为两性关系的冲突、斗争与和谐。

2、劳伦斯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1)劳伦斯的主题有恋母情结。

但是这种恋母情结更多地来自母亲受到父亲情感伤害后的移情行为,最终带来的是下一代的精神扭曲与畸形。

如《儿子与情人》、《可爱的夫人》中罗伯特对母亲波琳的畸形之恋等具有一定社会批判内容。

然而劳伦斯的作品最终表现的是这些主人公如何挣脱恋母情结、走向自我与幸福的精神成长历程。

(2)劳伦斯描写性本能。

从这个方面接受弗洛伊德思想。

但是在性本能与社会规范的关系上,劳伦斯并不将性本能视为混乱无序的性冲动,需要服从现实原则,并遭到超我的压抑,而是将性本能作为没有受到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玷污的最美好的人类自然本性。

劳伦斯

劳伦斯
伦斯是一个处于 传统与现代交接点上的作家。 他的小说对生活的描写,一方 面真实地再现现代资本主义社 会中人的外部生活和物质形态, 另一方面又观照人性、人的自 然本能和精神状态,努力展露 在自然本能驱使下人物饿心理 与情绪状态,具有现代小说的 那种心理探索的内倾性特征。 这又导致他的小说在情节结构 上既有传统小说的情节性、故 事性,却又不完全具有传统小 说情节的节奏感、完整性和清 晰度,而出现了情节淡化和暗 示性等现代小说的特征。
劳伦斯
英国
一、生平简介
戴维德· 赫伯纳· 劳伦斯 (1885-1930)
是20世纪英国文学史上最 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 最有争议的一位作家。 他一生写了十部长篇小 说、四十多篇中篇小说、 约一千首诗和四部戏剧, 其中最能体现他创作成 就的是小说。
1885年9月11日,劳伦斯出生在英国 中部诺丁汉郡伊斯伍德镇一个矿工家 庭。他的父亲受教育时间较短,常年 在矿井里受繁重劳动的重压,性情十 分暴躁,还染上了酗酒的坏习惯。他 的母亲受过较好的教育,当过教师, 会写诗,对自己的婚姻不满。夫妻间 经常发生矛盾冲突,导致母亲将全部 感情倾注在儿子身上,这种来自母亲 的爱在很长时间里影响着劳伦斯的情 感与心理。
二、创作历程
劳伦斯一生坎坷,文运多舛,创作可以分为三个 时期。 一、1906-1908年在诺丁汉大学读书期间开始诗歌 与小说的创作。在创作的早期,劳伦斯写了《白 孔雀》(1911)、《逾 矩的罪人》(1912)、 《儿子与情人》(1913)三部长篇小说。 二、在第二个创作时期,劳伦斯写了《虹》 (1915)、《恋爱中的妇女》(1920)、《迷失 的少女》(1920)三部长篇小说。 三、在创作的后期,劳伦斯完成了四部长篇小说, 它们是《亚伦的藜杖》(1922)、《袋鼠》 (1923)、《羽蛇》(1926)和《查特莱夫人的 情人》(1928)。

劳伦斯

劳伦斯
劳伦斯 (David Herbert Lawrence)
英国文学家, 诗人。为二十世纪英国 最独特和最有争议的作 家之一,他笔下有许多 脍炙人口的名篇。
劳伦斯(1885—1930)
• • • • • • • • 1、母亲庇护下的成长(1885—1910) 2、战争阴影下的困居(1910—1919) 《儿子与情人》(Sons and Lovers1913) 《虹》(The Rainbow1915) 《恋爱中的女人》(Women in Love1920) 3、战后的漂泊(1919—1926) 4、生命能量的最后释放(1926—1930) 《查泰来夫人的情人》(1928)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 康妮 • 矿业主克里夫特:崇尚理 矿业主克里夫特 性精神和自我控制,信奉 “工业先于个人”,典型 的文明人,与自然对立 • 猎场看护人麦勒斯 猎场看护人麦勒斯:厌恶 现代文明,崇尚自然,过 着与自然浑然一体的生活, 典型的自然人,与文明对 立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劳伦斯的父亲阿瑟 劳伦斯 父亲阿瑟·劳伦斯 父亲阿瑟 劳伦斯是一位矿工,他所 受的教育仅仅够他艰难地读报纸,而他的典型的生 活方式是:在滚滚的炊火前,一边烤早餐腊肉,用 面包接着腊肉上滴下来的油,断断续续地读着当天 的报纸。 母亲莉迪亚则是一位经过良好教育的女子,她 母亲莉迪亚 读了很多书和诗歌,崇尚思想,喜欢和有教养的男 人讨论宗教以及哲学、政治等问题。 这样的一个家庭是十分不和谐的,父亲喜欢和 矿工们去喝上几盅,喜欢纵欲享乐;母亲却一生戒 酒,古板拘谨。 劳伦斯生活在家庭的飘摇之中,他所记得的是 家里母亲的尖声争吵和父亲的咒骂声。
《恋爱中的女人》 恋爱中的女人》
• 罗杰尔德和古娟 • 企图占有对方而产生的尖锐冲突对双方都具 有破坏性和毁灭性,这种冲突隐含了死亡的 意识 • 厄秀拉和伯金 • 在性爱之外进一步寻找精神与灵魂的契合, 在保留自己个性的同时又尊重对方的个性, 使两个独立的人、“两个单人”之间保持 “像星星一样的平衡”

论劳伦斯笔下的女性形象

论劳伦斯笔下的女性形象

《戏剧之家》2019年第23期 总第323期247文化天地论劳伦斯笔下的女性形象马小宇(辽宁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作者简介:马小宇,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笔译。

【摘 要】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英国无论是社会、经济还是军事都发生着急剧的变化,而这一时期的英国女性文学也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本文便从二十世纪著名的英国小说家大卫·赫伯特·劳伦斯《恋爱中的女人》这一作品中品读他笔下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大卫·赫伯特·劳伦斯;《恋爱中的女人》;厄休拉;葛珍;赫麦妮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3-0247-01一、大卫·赫伯特·劳伦斯及其作品《恋爱中的女人》简介大卫·赫伯特·劳伦斯,二十世纪英国小说家、批评家、诗人、画家。

代表作有《恋爱中的女人》《虹》《儿子与情人》《查特莱夫人的情人》等。

出生于矿工家庭的劳伦斯从事过屠户会计、厂商雇员和小学教师等工作,又曾在国内外漂泊十几年,再加上与父母之间的摩擦,导致了他对于现实抱有批判否定的态度,这对于他的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劳伦斯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鲜明,无一不彰显出有血有肉、有思想、有个性、有真理的实体。

《恋爱中的女人》出版于1920年。

作品围绕两对恋人的感情纠葛展开:厄休拉与督学伯基怀着对生命的热爱,不顾一切阻碍,最终幸福地走到了一起;厄休拉的妹妹葛珍与矿业大亨杰拉尔德由于观念上的巨大差异导致双方关系破裂,杰拉尔德在风雪漫漫的深谷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小说既有感人的情节,又有悲伤的部分,所以给人的感触是千变万化的,文中关于女性的描写更是引发了人们严肃的思考。

二、《恋爱中的女人》的女性形象(一)追求自由的灵魂——厄休拉。

厄休拉是一个不断摆脱社会化,追求探索新世界的女性。

厄休拉不满旧社会给予她的种种束缚,在与伯基由对抗到反抗中,厄休拉不断地否定旧自我和旧社会,不断追求新自我和新社会,甚至在她为与伯基结婚做准备购买旧椅子后,意识到旧椅子是旧时英国和病态社会的象征,便丝毫没有犹豫地将椅子转送他人,这一细小情节便足以折射出厄休拉对当时病态社会的厌恶,足以显示出她想摆脱旧自我的决心。

D.H.Lawrence劳伦斯介绍及作品欣赏

D.H.Lawrence劳伦斯介绍及作品欣赏

wrence劳伦斯介绍及作品欣赏劳伦斯(1885-1930),英国当代小说家、散文家、诗人,是20世纪英国最独特和最有争议的作家,被称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劳伦斯生于诺丁汉郡的一个煤乡,父亲是煤矿工人,母亲当过小学教师。

劳伦斯受母亲影响很大,这在他一生的作品中都隐约可见。

16岁中学毕业以后,劳伦斯弃学两年,当过职员和小学教师。

在大学读书时,劳伦斯开始了第一部小说的创作,到1911年定名《白孔雀》出版。

从此,他放弃教师职业,专门从事创作。

劳伦斯对当时英国生活中的工业化物质文明和商业精神感到厌恶,为了逃避现实,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国外度过的,先后到过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墨西哥,后来在欧洲大陆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于1930年因肺病在法国南部去世,享年44岁。

在近20年的创作生涯中,劳伦斯为世人留下了十多部小说、三本游记、三本短篇小说集、数本诗集、散文集、书信集。

小说代表作有《恋爱中的女人》、《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虹》、《儿子与情人》等。

文摘Itwasobviousinthemtoothatlovehadgonethroughthem:thatis,thephysica lexperience.Itiscuriouswhatasubtlebutunmistakabletransmutationitmakes ,bothinthebodyofmenandwomen:thewomanmoreblooming,moresubtlyrounded,he ryoungangularitiessoftened,andherexpressioneitheranxiousortriumphant: themanmuchquieter,moreinward,theveryshapesofhisshouldersandhisbuttock slessassertive,morehesitant.Intheactual***thrillwithinthebody,thesistersnearlysuccumbedtothes trangemalepower.Butquicklytheyrecoveredthemselves,tookthe***-thrillas asensation,andremainedfree.Whereasthemen,ingratitudetothewomanforthe* **experience,lettheirsoulsgoouttoher.Andafterwardslookedratherasifthe yhadlostashillingandfoundsixpence.Connie'smancouldbeabitsulky,andHilda'sabitjeering.Butthatishowmen are!Ungratefulandneversatisfied.Whenyoudon'thavethemtheyhateyoubecaus eyouwon't;andwhenyoudohavethemtheyhateyouagain,forsomeotherreason.Orf ornoreasonatall,exceptthattheyarediscontentedchildren,andcan'tbesatis fiedwhatevertheyget,letawomandowhatshemay.However,camethewar,HildaandConniewererushedhomeagainafterhavingbe enhomealreadyinMay,totheirmother'sfuneral.BeforeChristmasof1914bothth eirGermanyoungmenweredead:whereuponthesisterswept,andlovedtheyoungmen passionately,butunderneathforgotthem.Theydidn'texistanymore.。

劳伦斯 (1)

劳伦斯 (1)
《虹》一方面通过一家三代人的生活经历叙述了英国从传统的 乡村社会到工业社会的历史进程,另一方面又探讨了通过改善两 性关系以挽救人类社会的可能性。《虹》以其惊人的历史广度和 深度,成为英国现代主义小说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Thanks
THANKS
2. Lawrence endows(赋予) the traditional realism with a fresh psychological meaning.
Lawrence’s status
0 Lawrence’s status
3The most distinctive and controversial British writer of the 20th century. 20世纪英国最独特和最有争议 的作家
(2) poems about human relationships and emotions;
(3) poems about nature
0 features 21.In presenting the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his characters, Lawrence makes use of poetic imagination and symbolism in his writing.
He has been called "one of the greatest figures in British literature“. 被称为“英国文学史上最 伟大的人物之一”
The most influential British novelist, playwright, poet and psychologist of the 20th century. 20世纪英国最有影响力小说家、 剧作家、诗人和心理学家

劳伦斯

劳伦斯

1912年与“终身一遇”的 女人弗丽达(他的语言导 师的妻子)相逢,两人一 见倾心,私奔出走。
不满西方工业文明

1930年2月6日因肺病复 发住进法国的尼斯疗养 院,3月2日去世,终年 45岁。
《白孔雀》 (1911)



劳伦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姑娘莱娣爱上小伙乔治,莱娣 又爱上养尊处优的富家子弟莱 斯理。乔治失恋后精神颓唐。 小说揭示了一个个变异、扭曲 的心灵,对文明扼杀人的自然 天性的现象作了谴责。 这个作品已初露了劳伦斯以后 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人与文明的 关系的主题,并表现出心理探 索的倾向。
劳伦斯
劳伦斯 (1885—1930)
戴维德·赫伯纳·劳伦斯是 20世纪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 的作家之一。他一生写了10 部长篇小说、40多篇中篇小 说、约一千首诗和4部戏剧, 其中最能体现他创作成就的 是小说。

母子情深
1885年9月11日,劳伦斯出 生在英国中部诺丁汉郡伊斯 伍德镇一个矿工家庭。 夫妻感情长时期不和谐 母亲将全部感情倾注在儿子 身上
《虹》






以劳伦斯的家乡诺丁汉郡一带的矿区和农村生活为背 景,描写布兰温一家三代人恋爱婚姻的故事。 第一代汤姆·布兰温与波兰贵族后裔莉迪娅结合,他 们的婚后生活从对抗走向了和谐。 第二代安娜·布兰温与威尔在蜜月后就开始了无休止 的冲突,在互不了解中度过了一生。 第三代厄秀拉·布兰温在反叛中追求自己的理想,几 经挫折,最后找到了希望的彩虹。 小说反映了19世纪后期现代工业文明侵入农村后英国 农民的境况, 表现人们要求挣脱旧传统的束缚。
《查太莱夫人的情人》

深化人与文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主题。 矿主克里福特信奉“工业先于个人”的原则,是文明人, 与自然相对立。 猎场看护人麦勒斯厌恶现代文明,崇尚自然,是自然人。 象征着自然和自然中的生命。 康妮是处于文明与自然之间的人。 最后康妮离开克里福特,投入麦勒斯的怀抱,隐喻了自然 战胜文明,生命战胜死亡的过程,而促成这一过程得以完 成的是性爱。

继承与创新——劳伦斯与哈代(研究)的开题报告

继承与创新——劳伦斯与哈代(研究)的开题报告

继承与创新——劳伦斯与哈代(研究)的开题报告
任务概述:
本研究将着重探讨英国小说家劳伦斯与哈代在小说创作中的继承与创新。

在19
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文学史上,劳伦斯与哈代是两位备受推崇的作家,他们的小说作品刻画了当时社会中的种种问题和人性矛盾,影响了后来的文学创作。

然而,他们
的文学思想和写作风格却截然不同,究竟是怎样的区别和联系呢?本研究将从他们的
生平背景、文学思想、社会背景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尝试对两位作家在文学传统中
的地位和作品的价值进行评价。

研究目的:
1.了解劳伦斯与哈代的生平、文学思想、创作经历以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分析劳伦斯与哈代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和人性矛盾,并比较他们在对待这些问题上的态度和思想。

3.探讨劳伦斯与哈代的文学风格和表现手法,分析两位作家在小说创作中的创新之处。

4.评价劳伦斯与哈代作品在文学传统中的地位和价值,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借鉴和启示。

研究内容:
1.劳伦斯与哈代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思想渊源
2.对比分析劳伦斯与哈代作品中的人性矛盾和社会问题
3.探讨劳伦斯与哈代的小说风格和表现手法
4.评价劳伦斯与哈代作品在文学传统中的地位和价值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调查和比较分析法为主要方法。

通过对劳伦斯与哈代的小说作品、相关的研究书籍、评论和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再将两位作家进行对比,归纳比较两人在文学上的继承与创新之处,并梳理他们作品的特点和价值。

研究价值:
本研究对于深入了解和评价劳伦斯与哈代的作品以及探讨英国小说发展史上的文学变革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借鉴和启示,促进文学发展和繁荣。

作家劳伦斯是谁

作家劳伦斯是谁

作家劳伦斯是谁劳伦斯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作家,也是性爱描写大师,是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作家。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作家劳伦斯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作家劳伦斯的简介戴维·赫伯特·劳伦斯,20世纪英国作家,是20世纪英语文学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也是最具争议性的作家之一。

主要成就包括小说、诗歌、戏剧、散文、游记和书信。

劳伦斯的作品过多地描写了色情,受到过猛烈的抨击和批评。

但他在作品中力求探索人的灵魂深处,并成功地运用了感人的艺术描写,因此,从他生前直到迄今为止,他的作品一直被世界文坛所重视。

劳伦斯的小说作品中最著名的包括《儿子与情人》(1913)、《虹》(1915)、《恋爱中的女人》(1920)和《查泰莱夫人的情人》(1928)。

劳伦斯的写作风格劳伦斯的文学作品的主题是多样的,且互相关联。

他早就宣称:血和肉比才智更高明。

同时,他还自称对“心智”持怀疑态度。

他憎恨产业主义。

在《儿子和情人》、《恋爱中的女人》和《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这几部长篇小说中,他把煤矿业用来做为矿工们和矿场主们丧失人性本能的原因与象征。

他把性爱看成是一种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经验,尽管在他的作品中以性爱为主题是历经变化发展的。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他把这场战争看成是爱与恨的战斗。

因此,在1912年所写的《干草堆里的爱情》、《儿子和情人》以及1913年他着手写的两部长篇小说《虹》与《恋爱中的女人》等作品中对这一主题他都有所寓意。

在这次大战后,他越发把“男性的柔情”看成是爱情的源泉。

他使这一主题充满诗意地、强有力地有诸如《死去的人》、《羽蛇》和《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之类著作中有所发展。

贯穿在他一切作品中的一条线是阶级意识。

其特点是:一个下层阶级的男人和一个上层阶级的女人的结合。

上层阶级的男人通常是萎靡不振,缺乏人性本能力量的。

在劳伦斯的笔下,阶级差异在《儿子和情人》、《虹》、《羽蛇》以及《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等长篇小说中显露出戏剧性的、强有力的效果。

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第二节劳伦斯一、劳伦斯的生平与创作(一)生平简介(1885-1930) 1885年生于矿工之家,父母感情失和,母亲畸形的爱致使作家人格发展的失衡;性情忧郁。

湖光山色和轰鸣机器交错生活环境,影响了作家后来创作的基调:反对工业文明对自然和人性的侵蚀。

两次恋爱,为自己的创作提供了素材与动力。

青梅竹马的农庄女儿杰西??钱伯斯,因受母亲因素的影响,多年的恋情夭折;二、代表作《虹》三、关于劳伦斯创作的总体评价 1、批判“禁书”、“淫书”、“误入歧途的才子”,高尔斯华绥、艾略特劳伦斯本人抱怨地说300年内没有人会理解他的作品。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最好拿给所有17岁的少女们看看”。

2、研究热潮李维斯的评论巨著《小说家D??H??劳伦斯》认为,劳伦斯长期得不到承认,是“英国文学史上很不光彩的一页”,并对艾略特进行了反驳。

3、主要观点:(1)社会历史批评家:赞扬劳氏作品中的社会批判意识和人道主义精神;(2)心理分析批评家:视其作品为弗洛伊德学说的图解;(3)存在主义批评家:“自我”意识的扩张;(4)女权主义批评家:矛盾:批评劳伦斯宣扬“男性崇拜”,是一位男子沙文主义者;引为同路人,体现女性意识的觉醒,回归女性本原。

A、劳伦斯认为,性是人的本质,工业文明最大的罪恶是压抑了性,性的解放是人的解放。

因此,性是他的独特视角,是他的武器,是他的哲学; B、劳伦斯从两性关系出发,提示工业文明与人的对立冲突,展现现代人悲剧性的生存状况,表达对充满自然精神的理想社会的追求; C、所以,尽管劳伦斯的小说中对性有片面夸大、矫枉过正的弊病,但总体说,他对两性关系的描写是严肃的,是直接为小说的主题服务的。

罗曼??罗兰的创作大致可以20世纪30年代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作品,主要有取材于法国大革命的《革命戏剧集》,包括《群狼》(1898)《丹东》(1900)《七月十四日》(1902)等剧本8部;3部英雄传记:《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6)、《托尔斯泰传》(1911);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中篇小说《哥拉??布勒尼翁》(1919),以及一系列反战、反暴思想的论文。

劳伦斯及其生平

劳伦斯及其生平

编号:20131211A摘要:劳伦斯文学哲学戴维·赫伯特·劳伦斯(1885-1930)是二十世纪英国最独特和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

劳伦斯提倡人性自由发展,反对工业文明对自然的破坏。

他的作品对家庭、婚姻和性进行了深入探索,对20世纪的小说写作产生了广泛影响。

他是英国诗人、小说家、散文家,曾在国内外漂泊十多年。

他写过诗,但主要写长篇小说,共有10部,最著名的为《虹》(1915)、《爱恋中的女人》(1921)和《查特莱夫人的情人》(1928)。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人物生平戴维·赫伯特·劳伦斯戴维·赫伯特·劳伦斯(1885-1930),英国著名小说家、诗人。

提起英国文学,就不能不提到劳伦斯,他是二十世纪英国最独特和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

他生于诺丁汉一个矿工家庭,二十一岁时入诺丁汉大学学习,一生中创作了四十余部小说、诗歌、游记等作品,《儿子与情人》被认为是其最好的小说。

劳伦斯提倡人性自由发展,反对工业文明对自然的破坏。

他的作品对家庭、婚姻和性进行了深入探索,对20世纪的小说写作产生了广泛影响。

劳伦斯创作深受弗洛伊德办理分析学影响。

没有名门望族的声誉,也没有名牌大学的文凭,他所拥有的仅仅是才华。

天才,用这个词来形容劳伦斯是恰当的,当时的英国社会很注重人的出身、教养,社会上还弥漫着从维多利亚时代以来的清教徒风气,生长在这个时代里的劳伦斯是与众不同的,有史以来的劳伦斯评论第一人——福特·马多克斯·休弗就这样评价他:他是个天才,是“浸透情欲的天才”。

D.H.劳伦斯的父亲阿瑟·劳伦斯是一位矿工,他所受的教育仅仅够他艰难地读报纸,而他的典型的生活方式是:在滚滚的炊火前,一边烤早餐腊肉,用面包接着腊肉上滴下来的油,断断续续地读着当天的报纸。

母亲莉迪亚则是一位经过良好教育的女子,她读了很多书和诗歌,崇尚思想,喜欢和有教养的男人讨论宗教以及哲学、政治等问题。

生活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英国著名小说家劳伦斯

生活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英国著名小说家劳伦斯

生活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英国著名小说家劳伦斯,在欧洲大陆是第一个将人物心理分析纳入到小说创作的先行者之一。

我们在对其小说进行阅读和欣赏的时候,需要学习和探讨的是:作者是如何运用独特的写作手法对笔下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细致入微地描写的。

根据劳伦斯的观点,他认为任何一个正常个体的心理发展过程在最初都是建立在性冲动基础之上的。

性是人类生命力量的象征,任何有意识的或潜意识的对性的压抑都会有悖于个体自然的心理发展。

过度的焦虑、抑郁会导致人性如火山般爆发。

他的这一观点恰如其分地解释了在他的小说创作过程中,人物的内心深处剖析为什么有时读起来荒诞,甚至不合乎常人思想的逻辑。

原因在于人的潜意识里有一种不可被预测的性的冲动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劳伦斯对于人物内心的刻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在他看来,每个独立的个体都是两个自我的组合。

其中一个自我,我们姑且称为“潜意识自我”,它代表着个体内心深处真实的情绪和情感的流露,也可以说是感性的领悟。

另一个自我,我们不妨叫它“社会的自我”,它则代表着个体对自我社会形象的维护,它更趋向于对理性的捍卫。

这两个自我独立地存在于个体的心灵深处,但又无时无刻不在针锋相对,激烈地抗争。

一方面,当潜意识的自我在经过一番较量,终于战胜社会的自我时,人物的心灵就会表现出愉悦和健康的一面;另一方面,当社会的自我凌驾在潜意识自我之上时,个体则会表现为自我封闭、意志薄弱、生命活力殆尽,以至最终沦落为精神上的木偶。

其实,现实生活中的个体和文艺作品中的人物都毫无例外地生活在这两个自我的抗争之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基于上述的理论和观点,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劳伦斯时时刻刻地关注着他笔下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笔墨不多,但细微传神,使人物心理刻画这一独特的写作手法对整篇文章情节的发展,小说背景气氛的铺垫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现在试以劳伦斯的短篇小说《马贩子的女儿》一文为例,分析劳伦斯是如何运用人物心理刻画这一写作手法来推动整个故事情节的展开和发展的。

劳伦斯英文简介

劳伦斯英文简介

劳伦斯英文简介戴维·赫伯特·劳伦斯,20世纪英国小说家、批评家、诗人、画家,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劳伦斯英文简介,希望对你有用!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简介David Herbert Lawrence (commonly known as D · Lawrence), 20th century British novelist, critic, poet, painter. Representative works are "son and lover", "rainbow", "love in the woman" and "Lady Chatterley's lover" and so on.Lawrence was born in the miners family, when the butcher accounting, factory employees and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had drunk at home and abroad for more than a decade, the reality of critical criticism. Lawrence wrote poems, but mainly wrote novels. He created 10 novels in his life, 11 short stories, 4 plays, 10 poems, 4 essays, 5 theoretical works, 3 travels and a large number of letters.戴维·赫伯特·劳伦斯人物经历Lawrence was born on September 11, 1885 in the town of Nottinghamshire, England. In later literary creation, he often used his hometown as a place for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tory, which he calls "my beloved place". Lawrence graduated from Nottingham High School. After that, he worked at a surgical facility in Blackwood Township, where he left Pneumonia. During the recuperation, he often went to Chambers House's Hayes farm to visit, met Jessie Chambers and some other young people. Their common interest is reading.From 1902 to 1906, Lawrence was a teacher at a primary school in Isheswood. In these years, Lawrence began writing poetry, while writing novels. In 1907 he won the short story contest in the Nottingham Guardian. In 1908, he was a teachercertificate at the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In the autumn of the same year, he left home to London, while teaching, continue to write. His poems were presented by Jesse Chambers to the then-influenced "British Review" editor, Ford McDowell.In 1909, Ford published the poems in the British commentary. In the same year, Ford also published Lawrence's short story "Chrysanthemum", which caused the publisher Heineman's attention, and Heineman contacted him for further publication. His mother died in 1910. He and his mother's relationship is very close, the mother's death to become a turning point in his life. After the death of the mother, Lawrence had suffered from pneumonia and later developed into a lung disease that led to his premature death.In 1911, Lawrence stopped teaching and was determined to write for a living. This year, his novel "White Peacock" available, Lawrence officially began writing career. Lawrence also writes and revises "son and lover" at the same time.In 1912, Lawrence in Italy completed the "son and lover", published in 1913, his friend Edward cut off more than 100 pages in the editor, Lawrence was very satisfied with this. After the publication of the novel has been recognized by critics. In the same year, they returned to England to do a short stay, met the publisher John Middletown Murray and the New Zealand-born short story writer Catherine Mansfield. They soon returned to Italy, Lawrence began to write "Rainbow" and "love in the woman." These two pieces of work explores some of the potential factors that affect marriage, personal achievement,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During the First World War, Lawrence for peace, his wife because the Germans, the couple can not get a passport,continue to be the official harassment. They were accused of spying in Germany, and in 1917 they were officially expelled from Cornwall, and until 1919 they were allowed to immigrate abroad. This year is the beginning of their wandering life. The experience of this period of persecution was later described in his autobiography chapter of the novel "Kangaroo" published in 1923. After this has been to Lawrence died, they spent more than ten years of wandering life; this experience Lawrence called "barbaric pilgrimage."In 1915, "Rainbow" came out. It was a story about the growth of the two sisters in the north of England, and it was banned by the government on obscenity. At this time Lawrence began writing "lost girl", failed to complete, in 1920 and rewrite and revision.After the First World War, Lawrence left the UK, then only go back twice, do short stay. He traveled wives with his wife and traveled to several countries and regions, including Australia, Italy, Sri Lanka, North Africa, Mexico, France and Sicily, where he was short-lived.In 1922, they went to the United States, want to live in the United States, but the body does not allow. Lawrence lived on the farmhouse in Taos, Mexico, for the most long time, and there was a few years before and after, where he had dreamed of building a utopian society, but his lungs were serious, and in 1925 he had to return to Florence, Italy. During this period, he continued to revise "Lady Chatterley's Lover", published in Paris in 1928 as a private version.In 1930, Lawrence died of lung disease in the south of France, at the age of 44 years. Her wife's third husband later placed his ashes in a small church in the New Mexico Mountains.戴维·赫伯特·劳伦斯个人生活Lawrence's family is a poor working class family, father is a miner, alcoholic, mother is a primary school teacher, the cultural level is much higher than her husband. Lawrence's youth lives are affected by poverty and the friction between parents.Lawrence had traveled with a few women, such as Jesse Chambers ("son and lover" in the Marianne's prototype), Helen Krk and his fiancee Lucy Barros, but finally cut off the relationship. In 1912, he and his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a language professor of the wife of Freda Feng Liqi Tao Feng met, the two fall in love. Freda was six years older than he was, and she abandoned her husband and three children, with whom he went to the disputed border area of France and Germany at the time Bavaria her home Melz went to become his lifelong companion. Melz was then a German military fortress, and Lawrence was arrested on charges of British spies, and later the father of Freda was meditated before being released. In 1914, Lawrence and Freda returned to England, married in July of that year.。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英国著名小说家劳伦斯,在欧洲大陆是第一个将人物心理分析纳入到小说创作的先行者之一。

我们在对其小说进行阅读和欣赏的时候,需要学习和探讨的是:作者是如何运用独特的写作手法对笔下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细致入微地描写的。

根据劳伦斯的观点,他认为任何一个正常个体的心理发展过程在最初都是建立在性冲动基础之上的。

性是人类生命力量的象征,任何有意识的或潜意识的对性的压抑都会有悖于个体自然的心理发展。

过度的焦虑、抑郁会导致人性如火山般爆发。

他的这一观点恰如其分地解释了在他的小说创作过程中,人物的内心深处剖析为什么有时读起来荒诞,甚至不合乎常人思想的逻辑。

原因在于人的潜意识里有一种不可被预测的性的冲动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劳伦斯对于人物内心的刻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在他看来,每个独立的个体都是两个自我的组合。

其中一个自我,我们姑且称为“潜意识自我”,它代表着个体内心深处真实的情绪和情感的流露,也可以说是感性的领悟。

另一个自我,我们不妨叫它“社会的自我”,它则代表着个体对自我社会形象的维护,它更趋向于对理性的捍卫。

这两个自我独立地存在于个体的心灵深处,但又无时无刻不在针锋相对,激烈地抗争。

一方面,当潜意识的自我在经过一番较量,终于战胜社会的自我时,人物的心灵就会表现出愉悦和健康的一面;另一方面,当社会的自我凌驾在潜意识自我之上时,个体则会表现为自我封闭、意志薄弱、生命活力殆尽,以至最终沦落为精神上的木偶。

其实,现实生活中的个体和文艺作品中的人物都毫无例外地生活在这两个自我的抗争之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基于上述的理论和观点,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劳伦斯时时刻刻地关注着他笔下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笔墨不多,但细微传神,使人物心理刻画这一独特的写作手法对整篇文章情节的发展,小说背景气氛的铺垫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现在试以劳伦斯的短篇小说《马贩子的女儿》一文为例,分析劳伦斯是如何运用人物心理刻画这一写作手法来推动整个故事情节的展开和发展的。

该小说讲述的是女主人公梅宝和年轻乡村医生杰克间的故事。

身为马贩子的女儿,梅宝的家境一度富足,但父亲去世后,家道中落,三个哥哥冷酷又无能,兄妹间毫无手足之情可言。

就在家境破落之时,三个哥哥竟相择路而逃,梅宝不堪内心的孤独和世事的炎凉,在为母亲上完坟后,选择了溺水来结束自己无望的生命。

但事出有因,她又被乡村医生杰克冒着生命的危险从水中救出。

为了让梅宝尽快脱险,杰克为她脱去湿衣物,裹上毯子保暖,醒来后的梅宝本能地认为医生爱上了自己。

身处特殊环境和特殊事件的两个青年男女在经历了各自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故事终于在男主人公杰克的“我要你,我要和你结婚,如有可能,我们明天就结婚”的许诺声中拉上了帷幕。

现在我们不妨首先回到故事开始男女主人公的初次相遇。

当杰克礼貌地问及梅宝的去向打算时,梅宝只是用危险的眼神瞥了他一眼,这一眼让他感到非常的不安。

回想一下这个用以界定眼神的形容词“危险”,一般而言,对于年轻女孩的眼神的描写,作家们宁可多用如“柔情似水”或“明眸善睐”之词,为什么劳伦斯此处偏挑了这么个耸人听闻的“危险”呢?其实,“危险”一词此处并非指梅宝对杰克的不友善,而是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了杰克心中的不为人知,甚至不为他自己所知的一个秘密。

梅宝的眼神之所以看起来危险只不过是杰克心灵深处的一种感受和一种震撼,这是一种被诱惑的危险,也是一种在情感上被俘虏的危险。

可惜的是,这一切发生得太突然,甚至连杰克自己都不能察觉。

劳伦斯只用这一简单的措词,就向读者预示了男女主人公间的故事并非一般的故事,某种潜伏的、激烈的、甜蜜的,但又可说是可怕的一段故事就要开始了。

根据劳伦斯对人性的理解来看,梅宝这危险的一瞥喻指着男女主人公潜意识里对性的压抑。

单调的乡村生活、人满为患的小诊所、破落的家境、炎凉的世态这些都对男女主人公日后情感的爆发作好了铺垫,以至于故事在后期发展到高潮时,一切都是水到渠成,流畅自然。

接下来,我们跳过小说中段对故事情节的导入,进入小说后段男女主人公思想上激烈的碰撞。

苏醒过来后的梅宝在确认是杰克帮自己脱下湿衣物而裹上毛毯后,本能地认为医生爱上了自己,并一再地追问:“你爱我吗?我知道,你是爱我的。

”“梅宝匍匐在他脚前,用双手环抱着他的双腿,抬起脸用火辣辣的目光仰望着他,眼里掠过一丝对胜利的期盼,她毫无遮羞地深情地吻着他的膝盖。

”此处,劳伦斯运用不多的笔墨把梅宝渴望爱与被爱。

把被压抑、扭曲得太久的人性的本能通过一连串动作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一个活脱脱的、性格刚烈、勇敢地追求的马贩子的女儿的形象就展现在读者眼前。

面对梅宝的坦白,杰克的反应只是呆呆地站立,定定地看着她,他感觉到他的灵魂在被一点一点地溶化掉。

一方面就医生职业而言,杰克一心想的是救护病人,即使面对梅宝裸露的身体也无任何私心杂念,他甚至根本就没考虑是否爱过或是会爱上她;但另一方面,他又震慑于梅宝的举止,不愿再用任何否定的方式重新把她推向死亡。

就在此刻,杰克的内心深处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战斗的一方——“社会的自我”,或理性的代名词告诉他,接受梅宝的爱是对医生神圣职责的玷污;战斗的另一方——“潜意识自我”却正在摇旗呐喊。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作者的行文中看出,“杰克觉得这一切太糟糕,他想撤退,赶紧地撤退,但不知怎么了,他全身发软,没有一丝逃跑的气力。

”“一缕火焰燃烧到了握在她柔嫩肩膀上的——他的手,他从没打算去爱她。

他的整个理智在疾呼,这一切太糟糕,但是握住她肩膀的感觉却如此美妙。

他有一种屈服于她的恐惧感,但心理却有一丝隐隐的痛。

”这种痛可解读成一种甜蜜的痛楚。

随着思想战争的推进,战火越烧越旺,正被一点点摧毁的“社会自我”和正一步步前进的“潜意识自我”又怎么不会在杰克的心田留下阵阵的痛楚呢?就在杰克的思想徘徊斗争之际,梅宝敏感地察觉到了杰克的犹豫,“她的眼里充满了泪水和怀疑,死亡的阴影再次蒙上了她的双眼。

”感性和理性这两支军队同样在梅宝的心灵展开了一场生死角逐。

“他的心都碎了,伴随着一阵剧痛,他感觉到她滚烫的泪滴落在他的喉头。

他低下头去吻了她,甚至都不知道他自己在做什么。

”“一吻之后,她的眼里再次布满了泪水。

”这是欣喜的泪水、解脱的泪水、胜利的泪水。

如果说我们把杰克的吻理解成爱的宣言,那就可以把梅宝的泪看作是爱的证词。

在经历了生与死的较量,在理会了情感和理智的抗争后,终如梅宝所愿,悄悄地降临,这一切又怎能不让梅宝落泪呢?在文章的末段,劳伦斯再次运用细腻的笔法,刻画了男女主人公微妙的心理变化,直至把小说的高潮推向了一个让亿万读者永远解读不清的一个悬念式的结尾。

在读者无尽的遐思中,劳伦斯给小说拉上了神秘的帷幕,留给读者无穷的回味。

最后,如果您想更深刻地了解劳伦斯的该作品,就敬请您自己去细读吧!如果本文对剧中的主人公心理刻画的分析能给您的阅读带来一些帮助的话,那也正是本文作者的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弗朗西斯·司各特·基·菲茨杰拉德(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1896年9月24日-1940年12月21日),美国二十世纪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了不起的盖茨比》是其代表作。

了不起的盖茨比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空气里弥漫着欢歌与纵饮的气息。

一个偶然的机会,穷职员尼克闯入了挥金如土的大富翁盖茨比隐秘的世界,惊讶地发现,他内心惟一的牵绊竟是河对岸那盏小小的绿灯——灯影婆娑中,住着心爱的黛西。

然而,冰冷的现实容不下缥缈的梦,到头来,盖茨比心中的女神只不过是凡尘俗世的物质女郎。

当一切真相大白,盖茨比的悲剧人生亦如烟花般,璀璨只是一瞬,幻灭才是永恒。

一阕华丽的“爵士时代”的挽歌,在菲茨杰拉德笔下,如诗如梦,在美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墨色浓重的印痕。

二十世纪末,美国学术界权威在百年英语文学长河中选出一百部最优秀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众望所归,高居第二位,傲然跻身当代经典行列。

小说采用印象派的描写手法,笔调既热烈又冷静,为奠定菲茨杰拉简介:19世纪早期的英国僻静的乡村,生活有着一成不变的模式。

四季交替,对于住在大房子里的乡绅及其全家和对于住在小草屋里的村民来说都是一样的。

任何新鲜和古怪的事情在像福洛这样的村庄里都会遭到猜疑。

织工西拉斯。

马南就很古怪。

他独自居住,没人知道分的家庭情况如果你不知道分的父母是谁你怎么能够信任他呢?他脸色苍白,眼神怪异,并且总是瞪着眼睛,因为他每天都要在织机上干很长时间的活,甚至星期天也干,而星期天他应该去教堂。

他一定是魔鬼的朋友,村民们相互这么说。

可怜的西拉斯!他是一个忧伤、孤独的人,他唯一的朋友就是那些闪光的金币,那是他织布挣来的,被他藏在地板下面。

但是变故总会发生,即便在瑞福洛这样安静的村庄里。

乡绅的两个儿子之间有一个秘密,这导致争吵、抢夺,以及死亡。

那是在一个下雪的夜晚,在离西拉斯的草屋不远的地方……本文作者乔治·艾略特原名为玛丽安·伊万斯。

玛丽安于1819年11月22日出生在英国华里克群的一座庄园里。

玛丽安不漂亮,总爱穿素色衣报。

但她非常聪明,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懂法文、德文、意大利文、希腊文和拉丁文,还擅长写作,精通音乐。

她还对宗教、文学和哲学颇有研究。

年轻的玛丽安是个很虔诚的教徒。

1841年她随父亲去伦敦,在那里她结识了许多当时的名人,同他们讨论哲学和宗教。

从那时起,玛丽安自称地她再也不信上帝了。

这个故事发生于18世纪未和19世纪初的英国。

数百年来人们一直生活在村子和小镇上。

他们在庄园里或自己家中工作,很少远离他们出生地。

随着镇上建起了大工厂,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变化。

很多人搬到这些城镇去工厂里工作。

在《织工马南》里,乔治·艾略特向我们讲诉了一个织布工的一生。

她也向我们展现了乡村生活与城镇生活的差别。

织工马南》内容简介:《织工马南》强调了因果报应这一道德观念,因其严谨的结构和细腻的心理描写,被认为是爱略特的重要作品之一。

作品一开始便描写了织工马南因朋友背信弃义而被诬为小偷,不得不解除婚约离开老家的场面,对神和人彻底绝望的织工马南心怀忿恨,变得冷酷无情,把积攒钱财作为人生的第一要义,成了十足的守财奴,可是,积攒了十五年的钱财却全部被人偷走,织工马南变成了一无所有的穷光蛋,企图结束生命的织工马南因为一个三岁的孩子改变了人生。

他收留了被遗弃的孩子,荒芜的内心也渐渐为人间的温情包围,他重新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德在世界文学史上The story tells about a young man who attends w itches’ Sabbath at the forest, instead of his wife’s beseeching him not to go. He meets lots of honorable persons he knows well in Salem village, including a score of church members who are famous for especial sanctity, good old deacon Gookin, and Goody Cloyse who is a pious teacher of the catechism. When he is about to be conformed into the group, he finds his wife there, which makes him call that ‘Look up to Heaven, and resist the Wicked One!’, and only finds he himself amid calm night and solitude. He returns home and since then he lives a gloomy life for he has knowledge about that everyone possesses some evil, including his own wife Faith, who should be most faithful one to him. In the story, Goodman Brown is a round character and his wife and others fo il ones. As a naïve young man before his journey, he believes that people around him are good and deserve his respect. After his journey, he loses his previous belief and thus becomes unhappy because he can never trust people around including those who he respects very much before, which can be seen through the change of his attitude towards life and people before and after he attends the witches’ Sabbath, revealed in such sentences as ‘Goodman Brown snatched away the child’, ‘lest the roof should thunder down upon’ and ‘he shrank from the bosom of Faith.’ He proves to be an honest person who can’t accept evil secret and thus the experience in the night is very horrible and unbelievable to him, totally changing his later life. But he is also not able to escape from the human potential for sin as he goes out for that journey and nearly joins the group.Set in the Gothic texture of the New England forest, with the third person’s point of view, the story’s theme is about that sin or evil exists in every human spirit, as what Melville called the “power of blackness”, and sometimes it is coveredbehind fames which prove to be unbelievable. By observing evil overnight, “a stern, a sad, a darkly meditative, a distrustful, if not a desperate man, did he become”. The change of a young man by observing evil, the man who may be an everyman named Brown, shows the impact of evil or knowledge about evil on human mentality and discloses that evil or sin is one of the reasons for human pain. 正如霍桑的大部分小说一样,《好小伙布朗》这部小说自始至终充满了晦暗、神秘的意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