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选修一规律与方法总结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总结以及复习建议课件----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8
一、对重大历史改革的全面把握 1.改革的分类 (1)从程度上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 局部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的彻底改 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从内容上看,分为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 化改革。
一、对重大历史改革的全面把握 1.改革的分类 (3)从性质上看,可分为奴隶制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 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①奴隶制改革: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 革、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②封建性质的改革: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北魏孝文帝 改革。 ③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 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美国罗斯福新政。 ④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中 国的改革开放。
——据《魏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意义。(7分) 解析:拿到这个材料题时,先看问题,带着问题去材料中提取可以作为答案的信息 第1问中要求概括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看到孝文帝改革,我们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了解到孝文帝 改革的内容: ①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②推行均田制;③推行新的租调制; ④设立三长制,健全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 ⑤迁都洛阳;⑥推行汉化政策和移风易俗,促进民族融合。 第2问简析孝文帝改革的意义,结合所学知识我们知道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①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推动了鲜卑族游牧经济转型,增加了国家收入。 ②使北魏进一步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与制度,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巩固了封建统治③ 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促进了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为隋 唐时期结束分裂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如果可以记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内容,那是再好不过了), 如果你一时想不起来,题目中给了一个方向,结合材料那我们带着问题来到材料,用句号分析法 来简单尝试
新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选修
新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选修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考的模式也在不断变化。
新高考的出现让考生们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其中历史选修课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新高考历史选修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历史选修的分类新高考的历史选修课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中国古代史选修,另一类是世界史选修。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一门选修课。
下面将对这两门选修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二、中国古代史选修知识点总结1.夏商周时期:了解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背景,掌握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特点。
2.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了解秦汉的政治制度和统一战争,认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混乱和社会变革。
3.隋唐宋元明清时期:掌握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特点,理解元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
4.近代历史:熟悉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重要历史事件,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和变迁。
5.现代历史:理解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等重要历史事件,认识到中国近代史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三、世界史选修知识点总结1.古代文明:了解埃及、巴比伦、希腊、罗马等古代文明的发展和特点,认识到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
2.中世纪:掌握封建制度、十字军东征、黑死病等重要事件,理解中世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3.近代历史:熟悉英国工业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等重要历史事件,了解近代世界的发展和变迁。
4.现代历史: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等重要历史事件,认识世界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四、历史选修课的参考书籍为了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历史选修课的知识点,有几本参考书籍是必不可少的。
1.《中国古代史》:这本书对中国古代史的各个时期有详细的介绍和解读,是学习历史选修课的重要工具书。
2.《世界史》:这本书涵盖了世界历史的各个时期和重要事件,对于学习世界史选修课非常有帮助。
3.《中国历史文化常识手册》:这本书对中国历史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较为详细的介绍,是学习中国历史选修课的补充材料。
高考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高考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在历史的长河中,重大改革往往如流星划过夜空,短暂而明亮。
它们是时代变迁的见证,是社会发展的驱动力,是文明进步的催化剂。
这一篇,我们将回眸历史上的一些重大改革,以深化我们对历史的理解,以史为鉴,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我们要了解的是古代中国的商鞅变法。
商鞅,秦国的改革家,他的变法使得秦国从一个西部小国一跃成为战国时期的强国。
他的改革包括奖励耕战、废除世卿世禄制、推行县制等,这些措施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积极性,提升了国家的整体实力。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改革,它奠定了秦国统一六国的基础。
接下来,我们来看欧洲的宗教改革。
16世纪的欧洲,天主教会的腐败和贪婪暴露无遗。
对此,马丁·路德发起了一场宗教改革运动,主张用民族语言进行宗教活动,以净化教会,使宗教更贴近民众的生活。
这场改革引发了欧洲社会的巨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在近代中国,我们不能忘记的改革是戊戌变法。
在清朝末期,社会动荡,国家积弱。
对此,光绪皇帝推行戊戌变法,试图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改革来挽救国家。
然而,由于保守派的反对和光绪皇帝的退位,这场改革以失败告终。
但它的影响却是深远的,为后来的辛亥革命打下了基础。
我们要了解的是日本的明治维新。
19世纪中叶,日本在西方列强的压力下打开了国门,这引发了国内的一系列变革。
明治天皇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废藩置县、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等。
这些改革使日本从一个封闭的封建社会转向了现代化的工业社会,使日本成为东亚的强国。
以上就是历史上的一些重大改革。
它们如明灯照亮了历史的道路,给我们启示和教训。
通过了解这些改革,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我们也应该明白,改革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需要勇气、智慧和毅力去推动和实践的。
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们要记住这些历史经验,积极面对挑战和变化,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自己的痕迹,照亮未来的道路。
(完整版)高中历史选修一规律与方法总结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改革定义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二.课标要求:人类历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演进过程。
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
因此,学习和掌握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史实,有利于学生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通过学习,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三.高考回眸:1.(2010新课标全国卷第45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一乾元元年(758),盐铁铸钱使第五琦初变盐法,就山海井灶近利之地,置盐院。
游民业盐者为亭户,免杂徭.盗鬻者论以法。
及琦为诸州榷盐铁使,尽榷天下盐,斗加时价百钱而出之,为钱一百一十.-—《新唐书)材料二刘晏改革榷盐法,调整官营与私商、盐户的关系.在产盐乡“因旧监置吏",收亭户之盐,转卖给商人经销。
其余州县不设盐官,在较远州县设置“常平盐”,“官收厚利而人不知责"。
刘晏改革是以官商分利代替官方专利,促进了盐业的发展,大大增加了盐税收入.刘晏始榷盐时,盐利年收入40万缗,其后,达600万缗,“天下之赋,盐利过半"。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第五琦和刘晏所推行的榷盐法的不同之处。
(8分)(2)根据材料二,说明刘晏改革榷盐法的意义。
(7分)2.(2011新课标全国卷第45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我国北方草原历史上是游牧民族的家园,他们以部落为基本的社会组织,时而因其共同利益结成部落联盟,各部落在草原上迁徙不定,往往为争夺草地、水源相互仇杀。
清朝入关前,统一漠南蒙古,开始分定各地部界,严禁互相侵越;入关后仿八旗制度形式逐步改造蒙古社会,形成盟旗制度。
新高考历史选修知识点
新高考历史选修知识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我国高中教育也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
新高考的实施,不仅改变了高中教学内容的安排,更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学习选择。
其中,历史选修课是一门备受关注的学科。
本文将介绍新高考中历史选修课的知识点,让我们一起探索其中的奥妙。
1. 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是历史选修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华夏文明的起源到清朝的覆灭,几千年的历史浩如烟海,其中有许多经典的事件和人物值得我们深入了解。
在古代史的学习中,我们应该学会分辨真伪,了解历史事件的脉络和影响。
例如,诸如黄帝、尧舜禅让、秦始皇统一六国、西汉王莽改制、三国鼎立等事件,都是我们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此外,在学习古代史的过程中,我们还应掌握以下技巧:对比分析,总结归纳,形成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见解。
2. 世界史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对于世界历史的了解已经成为现代人的基本素养。
新高考历史选修课中的世界史模块,重点讲述了世界各个时期的重要事件和文明。
我们应该学会对比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史之间的异同,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影响。
如古埃及文明、古希腊罗马文明、阿拉伯帝国和十字军东征、欧洲启蒙运动等,都是我们应该了解的重要知识点。
在学习世界史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重视历史事件背后的思想和价值观。
比如,科学革命对人类思维方式的影响,民主和人权的产生和发展,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理解。
3. 北京历史文化作为我国的首都,北京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新高考历史选修课中,北京的历史文化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我们要学会了解和欣赏北京背后的故事。
比如,紫禁城的建筑和功能、长城的修建和防御体系、天坛祭天的意义和仪式、颐和园和圆明园的建造和毁灭等。
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不仅是一座城市的精神象征,更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我们还应该了解北京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变迁。
例如,新文化运动对北京的影响、义和团运动对北京的影响、五四运动对北京的影响等,这些事件都是我们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高考历史复习的方法技巧_高考历史如何备考好
高考历史复习的方法技巧_高考历史如何备考好高考历史复习的方法技巧1、阅读历史正文,夯实历史知识。
每节正文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主体,因此要高度重视。
每节都有相应的子目,阅读正文要围绕课题与子目,了解历史的原因,经过和影响,注意每节历史事件、人物的关系。
高考历史复习,尤其要分析历史动因和影响,理解历史表象背后的因果关系。
读正文,要注意领会理论性的表述和历史结论性的论语。
正文的阅读应带着问题去研读。
2、阅读课文目录,形成框架结构。
历史课文是以章节体系编排,每一章构成一个单元,体现出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反映出历史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
经常阅读目录,便于我们从宏观上把握历史结构,可以做到纵横对比,融会贯通。
3、浓缩法。
浓缩法就是化繁为简,去粗取精,紧扣关键字眼,把繁杂的内容进行压缩、整理的过程。
内容整理的过程就是深加工的过程,一定会加深印象,提高记忆力。
高考历史如何备考好1、对教材进行整合:高中历史所学过的课程之间是存在联系的,换句话说就是高中历史知识是以专题的形式出现的,所以各位同学在进行高中历史复习时可以先将教材知识进行整理。
使其形成新的模块,减少各位高三需要复习的量。
变相的降低了各位同学的复习难度。
2、重点在思维培养上:高中历史的学习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
所以在进行高中历史复习时要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高三学生想要提升这一能力,可以对自主命题的试卷的材料题进行自我总结。
或者是从多个角度分析自己所遇到的问题。
3、用多元史观进行复习:高中历史大概可以分为: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现代史史观等几大类,近几年的高考出题也对这几项内容进行了重点考察,所以各位高三同学在进行高中历史复习时要对所学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进行准确的分析和理解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理解。
4、关注热点新闻:社会中能体现国家意志,被老百姓普遍关注的大事和热点;带有战略性、事关人类社会未来的新价值观的事件也应被各位高三同学所关注,将其与书中的知识点进行结合。
高二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二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二历史选修一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三个部分。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以便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过程。
下面就对高二历史选修一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首先,中国古代史部分主要包括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和三国两晋南北朝等内容。
我们需要了解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和社会风貌,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思想文化和军事变革。
同时,秦汉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统一战争、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也是我们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
其次,世界古代史部分涵盖了古代文明和古代帝国的兴衰。
我们需要了解古埃及文明、古希腊罗马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中国文明等古代文明的特点和影响,以及古代帝国如亚述帝国、波斯帝国、罗马帝国和汉帝国等的兴起和衰落。
最后,中国近现代史部分主要包括清朝的兴衰、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兴起。
我们需要了解清朝的政治改革和对外关系、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总的来说,高二历史选修一的知识点总结涉及了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内容,需要我们对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和演变过程,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更多的启示和借鉴。
高三历史教学经验总结5篇
高三历史教学经验总结5篇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它能够给人努力工作的动力,不妨让我们认真地完成总结吧。
接下来给大家带来高三历史教学经验总结,希望能给您大家带来帮助。
高三历史教学经验总结1时光飞逝,日月如梭。
转瞬间已是期末。
回首第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有成功的喜悦,也有些许的遗憾。
为了在下学期更好地开展工作,现将这学期的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首先,在思想上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关爱学生”的教育思想,深入学习六步教学法理论和生态大课堂理念,用课改的精神武装自己的头脑,在思想上与学校党委保持高度一致。
其次,在教学方面,努力践行生态大课堂的教育观。
1、积极主动的学习有关课程改革的理论,通过听专家讲座、外出考察学习和自修等方式,对我校倡导的六步教学法和生态大课堂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不断领悟这种教学法的精神实质,提高自己课改的理论水平。
2、积极投身到课改的洪流中去,做课改的积极实践者。
无论是导学案的编制、集体教研、听评课还是上示范课我都积极的参加,并力图有所创新和收获。
进入高三以来,我更加注重发挥六步教学的精髓,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去说,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相信学生,同时又高对重视教师的点拨提质,防止课堂的无效性,能做到课堂既生动活泼又扎实有效。
我所任教的两个班级学生的历史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3、根据我所任教的两个班级的实际情况:一个是最好的.文科小班,另一个是文科普班-------差异很大的现实情况,我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两个班级的教学进度稍微差开一些,一小班学生的剩余时间补充一些有难度的习题,普班注重抓好书本上的基础知识,目前看这两个班级学生的历史学习现状很好。
4、扎实做好配有补差和学法指导工作。
根据年级部安排,对历史偏科生进行点式辅导,从教材知识、解题指导和学法归纳等方面对这些学生进行指导,通过辅导,学生的成绩较以前有了明显的变化,呈现良好的上升势头。
高三历史选修模块的复习思路与方法
用 的世界遗 产 , 了解其产生 的历史 根源和给人类社
会 进 步 带 来 的 巨大 影 响 , 识 其 特 殊 的教 育 意 义 。 认
二 、了解 内 容体 系 , 定 基 本 思 路 确
点 和 课 堂教 学 实 践 . 者 对 选 修 模 块 的 高 三 复 习 提 笔 出一 些 思 路 与 方法 , 此 就 教 于 大 家 。 以
寓 裹 摸 羼 嘉 垂 : 羼 攘 舞 路鼻
口 王少 莲
( 州 市 第十 五 中 学 , 江 温 州 温 浙 350 ) 2 00
浙 江 省 新 课 程 高 考 历 史 部 分 选 修 模 块 的 考 查 分 为 必 选 模 块 和 自选 模 块 。 中 外 历 史 人 物 评 说 》 《 和
激 发 学 生 的 学 习 兴 趣 . 展 学 生 的 历 史 视 野 。 进 拓 促
学 生 个 性 化 发 展 。 于 这样 的 设 计 立 意 以及 各 个 选 基 修 模 块 自身 的 特 点 , 者 认 为 在 复 习初 始 需 要 提 出 笔 各 个 模 块 的复 习 总纲 , 明 确 复 习 方 向 。 以
每 一 个 选 修 模 块 探 究 的 主 题 和 角 度 都 十分 明
鍪 : 堡
确 , 绕 主题 , 专 题 都 有 其 明 确 的 核 心 内容 和 内 围 各 在联 系 , 明确 各 专 题 的 核 心 内 容 , 握 专 题 之 间 的 把 内在 联 系 , 清 线 索 . 教 材 内 容 按 照 一 定 的规 律 理 将 整 理 成 知 识 体 系 , “ ” 把 握 选 修 模 块 的复 习 。 从 线 上 如 :历 史 上 重 大 改 革 回 眸 》 块 ( 学 指 导 意 《 模 教 见列 为 阅 读 内容 除 外 ) 以 时 间 为 序 , 述 了人 类 历 , 讲 史 发 展 三 大 时 期 的 重 要 改 革 : 代 历 史 上 的 中西 改 古 人 物 . 必 要 将 其 放 入 必 修 1 近 代 西 方 民 主 政 治 有 “ 的 确 立 与 发 展 ” . 新 整 合 成 “ 国 的 独 立 战 争 和 中 重 美 建 国初 期 的历 史 ” 和 “ 向共 , 一 步 培 养 学 生 热 爱 和 平 、 爱 人 类 的 正 义 进 关
高考历史选修1考点归纳复习
5
三、维新运动的兴起 1.公车上书:1895年4月,康有为、梁启 超等人发动当时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各地一千三 百多名举人上书朝廷,提出“拒和、迁都、练 兵、变法”等主张。历史上把这次活动称为 “公车上书”。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爱 国救亡的政治活动。
6
2.强学会与《时务报》: (1)强学会:1895年,康有为等人在北京成立维 新派的政治团体强学会。 (2)报纸: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等地创办《中外 纪闻》等报刊;1896年,在上海创办《强学报》和 《时务报》。
(3)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
16
2.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 (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
的道路是走不通的。 (2)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漫长而又坎坷的,只
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实现国家近代化。
17
1.维新时期的遗产。 (1)昭示一个新时代的来临:①力图超越原有文化和
中国之广土众民,近采日本,三年而宏规成,
五年而条理备,八年而成效举,十年而霸图
定矣。”康有为的这段话表明他( )
A.主张改革要向欧美学习
B.认为中国改革要历时百年
C.对改革的艰巨性认识不足
D.对日本经验极端迷信
30
• 选C。康有为认为学习借鉴别人的经验, 中国改革几年即可成功,十年即可建立霸 业,这说明他没有充分认识到在中国进行 改革的艰巨性,因而在实践中迅速遭到失 败。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改革、民主、战争、人物课程规律性总结
4.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
“改革的原因”是要求回答“为什么要改革”总的来讲,古 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 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 可以表述为: •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如商鞅变法、 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等。 •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 ③为达到某一政治目的;如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 国强兵;如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 •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如北魏孝文 帝改革。 • ⑤民族危机严重;如日本明治维新。 • 改革的(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
2016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
专题二十六
选修一
选修二
选修三
选修四
厦门三中 薛明石羡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 改革贯穿于中外历史发展的始终。尽管各 个国家、各个时期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情 况不同,具体改革的内容、目的、手段为 异,但是有一个共同点是显而易见的,即 改革都不是固守已不适应新的政治、经济 形势的旧的法制、体制或政策。 •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 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 的强大动力。
3.改革的实质
• 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 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 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其实质 来看,均体现出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 规律。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总 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便与 原来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这时就要调整和 改革生产关系,否则,生产力的发展就会受阻。由 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不断地由适应到矛盾,所以改 革就不断进行,使生产关系及时适应生产力发展的 需要。无论发生在什么样的历史时期、什么地区的 改革,其背景均体现了这一实质,这也是我国当前 实行改革开放必然性之所在。
高考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考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高考历史选修一是我国高中历史学科的一门重要课程,对于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和变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高考历史选修一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备考。
1. 第一次鸦片战争与不平等条约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重大战争,也是中国与西方列强激烈冲突的起点。
此次战争导致了中国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其中最著名的是《南京条约》。
这些不平等条约割让了中国领土,剥夺了中国的主权和尊严。
2. 洋务运动与自强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重要改革运动,主要目的是借鉴西方科学技术和管理制度,提升中国的国力。
但由于洋务运动受到封建思想和外部压力的限制,变革成效并不明显。
自强运动是对洋务运动的继续和发展,更加注重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国防能力的提升。
3. 戊戌变法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和百日维新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变法运动,旨在推进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现代化。
然而,由于内外因素的阻力和反动势力的干扰,这两次变法运动均以失败告终。
这次变法尝试的失败,也暴露出封建统治下的中国社会需要进行深刻的改革。
4. 辛亥革命与建立的中华民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的成功对中国的改革和民主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中国近代化进程开创了新的篇章。
5. 孙中山与中国民主革命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革命家,他致力于推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的思想,主张建立民主的共和国,推动国家现代化的进程。
他的思想和贡献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6.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土地革命中国共产党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政治力量,它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在中国近代社会积极变革的背景下,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逐渐形成的革命力量。
土地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在农村地区进行的重要革命运动,为推翻封建土地制度、建立新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
高考历史选修一知识点
高考历史选修一知识点高考历史选修一知识点: 唐宋明清的政治制度演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政治制度也在不断变革。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唐宋明清四个朝代是最为显著的政治体制演变时期。
这四个朝代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政治模式和制度变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较为完备的中央集权制度。
唐朝建立了健全的官僚机构和科举制度,统一了法律和货币,实施了相对公平的政治政策。
尤其是玄宗时期,唐朝的政治达到了鼎盛,国家繁荣稳定。
然而,长期以来的统治导致了官僚腐败和政治腐化,军阀割据和起义频繁发生。
这种情况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最终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宋朝的政治制度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被称为“宋代政治改革”。
这个时期,宋朝实行了农田水利和税收改革,加强了地方官员的管理力量,并推行了科考制度的改革,以选拔更优秀的人才。
江南地区的繁荣也使得宋朝成为了一个文化和艺术的中心。
然而,宋朝的中央集权虽然表面上健全,实际上却对地方豪强不断退让,导致地方势力的壮大。
这种全国范围的矛盾最终导致了宋朝的灭亡。
明朝的政治制度变革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一次改变。
明朝废除了宋朝的科举制度,并实行公开考试和奖学金制度。
此外,明朝的行政区划也进行了重大调整,实行了直隶制和巡抚制。
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得明朝拥有了相对严密的统治体系和高级官僚团队。
然而,明朝的政治体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例如,明朝的国家财政长期处于困境状态,造成了经济困难和社会动荡。
此外,明朝的统治权力也受到了外族侵略和内部叛乱的影响,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完备的封建政治体制。
清朝继承了明朝的行政制度,并且通过设置将军、统治满洲、汉族、蒙古等族群的地区来巩固自己的统治权。
清朝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增加了考试科目,修改了考试规则,建立了政治顾问机构等。
然而,清朝统治者的政策并没有解决农民和士人之间的矛盾,导致了白莲教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等一系列农民叛乱。
高中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知识点总结答题模板与高考例题
高考选修专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规律总结、知识举例、高考真题【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1.改革的分类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2.改革的实质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
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⑤民族危机严重4.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2)成功的改革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思考:为什么说这些改革成功了?外国: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高考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考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随着高考的临近,历史选修一的学习也即将迎来最后的冲刺阶段。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和总结所学的知识,我将对历史选修一的重点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以期对同学们的备考有所帮助。
古代中国的社会形态是历史选修一中的重要内容,其中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
奴隶社会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初期阶段,奴隶劳动是当时的生产方式,代表作是《论语》。
随后进入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特征是封建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官僚地主集团之间的剧烈矛盾,代表作是《宋史》。
最终,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是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代表作是《红楼梦》。
古代中国的文明史也是历史选修一中的重要内容。
其中,黄河流域文明是中国文明的发源地,代表作为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
长江流域文明是中国文明的第二中心,代表作为大溪文化、良渚文化等。
此外,中华文明还包括了西南地区的文明和西北地区的文明,代表作为新石器时代陶器文化和敦煌莫高窟。
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也是历史选修一中的重中之重。
儒家思想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主流,儒家思想强调礼仪、道德和忠诚,代表人物是孔子,他的学说包括了仁、义、礼、智、信等。
儒家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潮。
佛教的传入对于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佛教是一种来自印度的宗教,它强调超越个人欲望、解脱生死轮回,代表人物是释迦牟尼。
佛教的传入带来了新的哲学思想和宗教信仰,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多样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外,历史上的战争也是历史选修一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争频繁的时期,兵器的发展和战争策略的变化都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中的代表性战争包括楚汉战争、秦汉战争等,这些战争不仅对于中国政治格局的变化起到了关键作用,也对于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以上只是历史选修一中的一部分重要知识点的总结和归纳,希望能够对同学们的备考有所帮助。
高三历史复习方法总结归纳
高三历史复习方法总结归纳高三历史复习方法总结1一、仔细解读考试说明及课标,把握复习方向。
考试说明,是该达到水平的重要依据。
它规定着历史高考该考啥怎么考等?说它是高考复习的指南针,恰如其分。
为事半功倍,复习之前必须认真解读,掌握正确的方向。
所以大家要在老师的带领下,解读好考试说明以及新课标,搞清重点和难点,做好针对有效的复习。
要注意考试说明当中不同的动词,如,“概述”“知道”“认识”“了解”“理解”“掌握”“探讨”等。
这些词语所对应的,是对不同知识要求程度的不同。
举个例子吧,比如《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节课标:“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其中的“了解”,是要求掌握基础知识能达到再认的程度,而“分析”呢,则是要求程度比较高,通过学习,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所以呢,一定要在老师的带领之下,认真解读考试说明和新课标,搞清楚对知识能力的要求,针对不同内容制定出适合复习策略,唯有把握重难点,才能提高复习的有效性针对性。
二、巩固基础知识,探索科学学法。
考试首先考的是基础知识,大家要通过复习把知识整合成脉络和体系。
这就要求在复习中不但巩固基础知识,还会突出重难点。
复习前要对有重视。
对知识的体系有期待,然后才有可能形成点线面的知识网络。
学习不断深入,掌握了基础知识,再渐次深入分析历史现象,逐渐便能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做到这一点,便是科学的学习方法。
给大家讲几条便于操作的方法。
课前阅读目录,思考本节专题在整书中之地位。
接着,思考本节标题及本专题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专题的大方统摄小节内容。
复习本节内容,定要留意读一读标题、课前提示、小标题、正文、插图、以及资料卡片,知识链接和学习思考如果有,也不能放过。
仍以《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节为例子,它是必修二专题一最后一节,首先大家会了解必修二呢,它是经济史。
然后分析本专题: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及特点,千百年,中国农业生产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基本形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经济的基本形态。
高考历史选修必备知识点
高考历史选修必备知识点高中历史选修课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不仅帮助学生了解过去的历史,还培养了他们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为了备战高考,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必备的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一些重要的历史知识点,帮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一、中国古代史知识点1. 三皇五帝:中国古代的神话时期,传说有三皇五帝统治人间。
三皇是伏羲、女娲和神农,而五帝则是黄帝、颛顼、帝喾、尧和舜。
这段历史远古而神秘,在考试中也可能会涉及到。
2. 夏、商、周: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而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
这三个朝代之间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变化是高考中重要的考点。
3.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国家分裂,诸侯相争。
这些国家间的战争和外交关系对后来的统一影响很大。
二、世界古代史知识点1. 古埃及文明:古埃及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它拥有独特的宗教、社会结构和建筑风格。
了解古埃及文明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世界历史的发展。
2. 古希腊: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起源之一,它有着辉煌的文化和哲学成就。
学生需要了解古希腊城邦制度、雅典民主、奥运会等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概念。
3. 古罗马:古罗马是一个伟大的帝国,它对世界政治、法律、建筑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生应该掌握帝国的崛起和衰落、斯巴达克斯叛乱等重要历史事件。
三、现代历史知识点1.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它导致了全球动荡和政治格局的改变。
学生需要了解导致战争爆发的原因、参战国家和战争的结果。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战争之一,它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学生需要了解纳粹德国的崛起、日本的侵略、盟军的反击以及战后世界格局的重塑。
3. 冷战:冷战是二战后东西方世界之间的一场持续了几十年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对抗。
学生应该了解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立、代理战争以及冷战结束后的和平与合作。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选修1 第3讲 高考探究与规律认知总结课
专项测评(选修1)1.材料秦始皇灭六国后,统一了度量衡,官阶和俸禄均以“衡”的单位“石”来表示。
到了汉代逐渐将官阶与俸禄分成两种方法表示,官秩(“秩”为官员等级标准,“禄”为官员的报酬)以“石”表示,如万石、二千石等;官俸则用“量”的单位“斛”来计算,如最高秩万石月俸三百五十斛等。
在隋唐时期官员俸禄形式主要有米、田两种。
隋代官员的俸禄分京官、外官两种支付标准。
京官按品级,外官按州、郡、县的等级计户食禄。
除俸禄外还有职分田,以品为差,由一顷至五顷不等。
至于宋代则因货币的广泛流通,俸禄多以钱币计算。
百官除正俸外,还有服装、禄粟、茶酒厨料、薪炭、盐、随从、衣粮、马料、纸笔、差费、职钱、公使钱及恩赏等各种补贴,地方官则配有大量职田。
而元代官员俸禄以实物和货币两种形式支付,地方官俸禄中无实物部分,但却享有职田收入,作为俸禄的补贴。
到了明代则实行折色俸禄制,即以米为单位折算成钞、钱、布、银发给百官,并以货币为主。
而清代官员俸禄是银米兼支,但以银为主。
京官有俸银、禄米,外官有养廉银。
(1)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古代俸禄制变化的趋势。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俸禄制变化的影响。
(9分)解析:(1)据材料中“万石、二千石”“三百五十斛”“货币”可得出从实物到货币;据材料“隋唐时期官员俸禄形式主要有米、田两种”到宋代有“服装、禄粟、茶酒厨料、薪炭、盐、随从、衣粮、马料、纸笔、差费、职钱、公使钱及恩赏等各种补贴”可得出构成上由单一到多种。
(2)主要从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分析回答,积极意义从政治、经济方面回答即可。
答案:(1)趋势:形式上从实物到货币;内容构成上由单一到多种。
(2)影响:有利于对官吏的控制和限制其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中国古代俸禄总体偏低是形成贪腐之风的重要原因之一。
2.材料自汉文帝改革刑制以来,宫刑时用时废……秦汉以来缘(连)坐的范围甚广,特别是出嫁妇女既随夫家受诛,又随父家受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改革定义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二.课标要求:人类历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演进过程。
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
因此,学习和掌握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史实,有利于学生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通过学习,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三.高考回眸:1.(2010新课标全国卷第45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一乾元元年(758),盐铁铸钱使第五琦初变盐法,就山海井灶近利之地,置盐院。
游民业盐者为亭户,免杂徭。
盗鬻者论以法。
及琦为诸州榷盐铁使,尽榷天下盐,斗加时价百钱而出之,为钱一百一十。
——《新唐书) 材料二刘晏改革榷盐法,调整官营与私商、盐户的关系。
在产盐乡“因旧监置吏”,收亭户之盐,转卖给商人经销。
其余州县不设盐官,在较远州县设置“常平盐”,“官收厚利而人不知责”。
刘晏改革是以官商分利代替官方专利,促进了盐业的发展,大大增加了盐税收入。
刘晏始榷盐时,盐利年收入40万缗,其后,达600万缗,“天下之赋,盐利过半”。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第五琦和刘晏所推行的榷盐法的不同之处。
(8分)(2)根据材料二,说明刘晏改革榷盐法的意义。
(7分)2.(2011新课标全国卷第45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我国北方草原历史上是游牧民族的家园,他们以部落为基本的社会组织,时而因其共同利益结成部落联盟,各部落在草原上迁徙不定,往往为争夺草地、水源相互仇杀。
清朝入关前,统一漠南蒙古,开始分定各地部界,严禁互相侵越;入关后仿八旗制度形式逐步改造蒙古社会,形成盟旗制度。
蒙古各部大者被分为数旗,小者自为一旗,旗长由蒙古各部首领世袭担任。
各旗有固定的牧地,不相统属,旗民不得越界放牧,日常往来亦受限制。
合数旗为一盟,盟长、副盟长以及会盟地由朝廷指定,对各旗进行监督,处理各旗不能解决的事务,盟不是一级行政机构,盟长不得干涉各旗事务、发布政令。
各旗直接受中央政府管理。
一切重大军政事务的裁决权属于理藩院,各旗旗长有义务率旗下兵丁,应诏出征。
蒙古族旧有的部名义上保存下来,不具有行政功能。
(1)指出旗、盟与草原传统部落、部落联盟的区别。
(5分)(2)简析盟旗制度的历史作用。
(10分)3.(2012新课标全国卷第45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西汉后期,大商人、大地主兼并土地,占有奴婢,社会矛盾加剧,“改制”呼声高涨。
以改革家形象出现的的王莽代汉创立“新”朝,以《周礼》为依据进行改革。
“新”政权建立前后七八年间,推行了四次币制改革。
公元7年,铸错刀、契刀、大钱,与五铢钱并行。
三种新铸钱币的含铜量与五铢钱差别不大,但兑换价分别为一比五千、一比五百、一比五十。
公元9年,废除五铢钱、错刀、契刀,另铸造小钱,与大钱并行。
公元10年,推行总名为“宝货”的钱币,分金货、银货、龟货、贝货、钱货、布货等质地、形制各不相同的六大类,共计28个品种,相互间兑换标准复杂。
公元14年,废止大、小钱,发行重二十五铢的“货布”与重五铢的“货泉”。
“每一易钱,民用(因此)破业,而陷大刑”。
币制改革与王莽的其他改革,均告失败。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莽改革的目的。
(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莽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
(10分)4.(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5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
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
“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
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
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
史称“清末新政”。
——据《清德宗实录》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
(6分)(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
(9分)5.(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5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
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 “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000 多条,“律令烦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
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竞多达906卷,770余万字,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
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
大量行政法规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
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20篇、620条、27600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
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
——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
(7 分)6.(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5题).(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视为标准性的钱币。
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时常发生。
隋末,劣币盛行,“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
币值混乱,影响流通。
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字样(或识读成“开通元宝”),大小仿汉“五铢”,称作一文,亦称一钱,每十钱重一两,“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
“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
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
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如“熙宁通宝”“光绪元宝”等。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贷币史》等(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
(9分)四.题型特点:通过回顾近六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选修一的试题,我们可以比较清晰的发现有如下特1.从考查特点上看:命题依标不依本,不拘泥于教科书;2.从考查内容上看:以中国的改革尤其是中国古代改革为主;选修和必修相结合;3.从考查方式上看:以横向或纵向对比、类比为主。
4.从设问方式上看:一般为两问(分值分配为8、7分或5、10分),主要以考查改革之背景(原因、目的)、特点、影响(作用)为主;五.应对策略:1、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和技能(四分法、四定法、根据材料回答问题)2、把握命题的特点和规律(考查特点、内容、方式、设问等)3、了解试题的学术背景和时代背景4、注意史观(如唯物史观)、史法(如比较史学研究方法)在解题中的应用六.具体方法:(1)思维建模法:虽然选修一高考命题依标不依本,不拘泥于教科书,但我们仍然可以把教科书上讲的古今中外九次改革重新整合,建立思维模型,从而把握解题规律。
(一)、改革的分类以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古今中外的改革进行不同的分类: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社会的改革、封建主义性质的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和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1、奴隶社会的改革——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管仲改革2、封建主义性质的改革(1)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商鞅变法(2)封建社会内部改革: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阿里改革、洋务运动(3)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3、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1)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宗教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2)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改革:罗斯福新政、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国家的改革4、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二战后苏联的改革、东欧改革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改革开放(二)、改革的原因(背景)分析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1.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3.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4.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5.民族危机严重。
(三)、改革的成败原因归纳1、成功的改革: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欧洲宗教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2、失败的改革: 王安石变法、阿里改革、戊戌变法3、成功改革的共同原因:(1)改革本身顺应时代潮流---根本原因(2)改革领导者的杰出才干、坚定意志、灵活决策4、失败改革的共同原因:(1)改革的局限性:违背历史发展潮流、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2)改革者本身的局限:用人不当、措施不当(3)反对势力的强大5.决定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1)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否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是否妥当和符合当时实际情况(2)改革派与反对派力量强弱对比(改革派力量是否足够强大)(3)最高统治者的态度(是否支持)(4)改革的策略方针与用人是否得当(5)是否触犯人民的利益(6)国际环境(外部环境)是否有利(四)、关于改革的评价:1.标准:①坚持社会发展的标准;②坚持历史的标准;③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坚持阶级斗争的观点;④重视历史发展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⑤注意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⑥改革的成败不能以改革者个人的结局来作判断,而应视改革的积极作用是否得以维持。
⑦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