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天文地理学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和地理学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和地理学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和地理学是中华文明中非常重要的两个学科。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对天文学和地理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一直将其视为最重要的学问之一。
在古代,天文学和地理学不仅是科学,更是生命和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古代天文学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最早的天文学家是夏朝的政治家和顾问,他们通过观察天象预测不同的自然现象。
商代的天文学家进一步发展了天文学,将天象与天命相联系。
周朝的天文学家将天文学和先天哲学相结合,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理念,认为人和天地自然是相互联系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天文学家开始研究更复杂的天文现象。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家通过观测星象了解天体运动的规律,提出了许多有关天体现象的理论和方法。
这些研究成果对于后世的科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 古代地理学中国古代的地理学起源于先秦时期。
当时的学者通过考察水文地理来了解地貌变化,并为后代的文学、历史和经济活动提供了支撑。
汉代地理学家张骞的西域考察是中国地理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随后,唐代的玄奘法师西行取经更是为中国地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持。
宋代的地理学家贾逵在《岭外代答》中首次提出了中国尤其是南方地区的雨洪津涝灾害问题,并给出了一些组织水利抗洪的建议,对后代的治水和灾害防御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古代,地球被认为是平的。
中国的地理家研究了人类在地球上使用陆地和水路进行交通的方式。
中国人还较早地掌握了船舶制造技术,可以利用水路进行海洋贸易和军事行动。
中国还通过人工灌溉和治理草地等方式来保护土地、减轻自然灾害和保障粮食产量。
3. 古代天文学和地理学对现代科学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和地理学对现代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现代的流星学、气象学、地理学等学科在一定程度上都继承和发展了古代的学问。
特别是中国的《易经》、《天文经》等古代典籍影响了当今科学的发展,如量子力学、宇宙学、天体物理学等学科都有着深厚的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学术传统和影响。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天文、地理、数学
• 商朝时期,数学知识被广泛应用于政治、军事和农业生产
• 西周时期,数学知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数学著作和数学家
春秋战国时期,数学取得了重大突破
• 战国时期,出现了数学著作《九章算术》和《孙子算经》
• 孔子提出了“天命论”,强调数学知识在政治统治中的重要性
• 战国时期,数学发展达到了顶峰,出现了许多数学家和数学著作
• 东汉时期,张衡发明了地动仪,可以测量地震的方位和强度
• 汉朝时期的天文学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唐朝的历法改革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观测技术与方法
天文观测技术
• 观测日、月、星辰的运行,记录其位置和亮度
• 使用天文仪器,如水准仪、望眼镜、地动仪等
• 通过天文观测,预测天气、季节变化和自然灾害
天文观测方法
• 对后世科技发展的影响
• 对后世天文学、地理学和数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对后世农业、医学、军事和科技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 对后世东西方文化交流和融合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与价值
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
在现代科技领域的价值
• 天文学和地理学的成果在现代航天、导航和地理信息等
• 观测日影,确定时间和节气
• 通过观测星辰,确定地理方位和历法
• 通过观测日月食,推算日月运行规律和地球自转周期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要成果与影响
重要成果
影响
• 制定了详细的历法,如夏历、阴历、阳历等
• 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和农业生产产生了重要影响
• 发现了日食、月食、彗星、流星等天文现象的规律
• 对后世天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唐朝的历法改革
影响
• 对中国古代政治、军事和农业生产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天文地理学的发展与应用
中国古代天文地理学的发展与应用古代中国天文地理学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科学领域之一,古人对于天文地理学的探索,不仅帮助人们理解自然界的规律,而且对于历史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天文学是古代科学领域中最早发轫的领域之一。
早在商周时期,我国先民就开始对月相、日食、星座运动等天文现象进行了观察,后来这些观测结果被总结并形成了《周髀算经》等重要经典,这介绍了古代中国的天文学知识以及天文观测方法。
从古代中国天文学的成果来看,可以看出我国的天文学成果与古希腊的天文学成果同步发展。
西方天文学古代大师托勒密的地心说体系,用中国天文学的语言,可以概括为“天圆地方”的理论。
在天文学领域,中国古代的成就首先体现在天文观测方面。
我国的古代天文台是一批高水平的科学家,他们不仅具有天文学理论知识,而且有具体的仪器设备支持。
从天文学观测手段的发展来看,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和地理学已经有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和实践,我们也利用了不同的方法来理解宇宙中的运动规律。
其中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天文学的观测和测量。
在天文学领域,我们研究的是一些广阔的天空和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例如太阳、月亮、行星、星座和彗星等,但是由于这些天体之间的距离和形态的巨大差异,所以我们需要使用一些高级仪器和技术来观测和测量。
古代中国天文学中最著名的就是八十一颗离子星(星宿)。
离子星是一种天文学上用来识别星座的系统。
在中国古代,人们将整个天空分成了二十八个星宿,星宿包含了八十一颗不同编号的离子星。
通过对于这些星体的观测和测量,古代天文学家最终归纳出了很多和宇宙有关的规律,例如恒星位置的演变、日食、月食、星座画法等。
不仅如此,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也对于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自古就是地国,因此人们对于地理地貌和自然环境的相关观测更加深入。
这些信息在古代进一步演化为各民族的地理知识和地域知识整合,最终成为现代中华大地的行政区划。
古代天文和地理学家的观测和测量成果,使人们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宇宙天空和地球上的自然地貌,并能够逐步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规律。
中国的天文和地理科学
中国的天文和地理科学一直是世界学术界瞩目的焦点。
这两个学科都与我们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探究它们的发展历程和前沿成果,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同时也有助于我们认识和保护自然资源,推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天文科学中国的天文学历史源远流长。
早在古代,中国人就已经开始观测天象,并开展了对天文学基础知识的研究。
尤其在汉代,《汉书》中记载了许多关于天文学的论述,为后来的天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代以来,中国的天文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
20世纪初期,中国天文学家王国维提议建立天文台,以加强中国的天文学研究。
1948年,中国首个现代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在南京建立,标志着中国天文学树立起了自己的学术研究机构。
此后,中国天文学家在地球物理、空间物理和天体物理等领域取得了不少重要进展。
如今,中国已成为国际上天文书写的重要一笔。
2018年,中国成功发射“鹊桥”中继卫星,成为全球第一颗实现“量子卫星与地面”间双向量子通信的卫星。
2019年,中国的“嫦娥四号”成功着陆月球背面,实现了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的软着陆,这也是中国探月计划四号任务的成功完成。
二、地理科学中国的地理科学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兴旺的发展,它不仅仅是一门描述自然环境的学科,更是一门涵盖了自然、人文、社会等多个领域的综合学科。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自古就积淀了丰富的地理知识和思想,同时也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地理学派别。
至今,中国的地理科学在世界上也享有很高的信誉和影响力。
目前,中国在地理科学领域有许多值得瞩目的成就。
例如,可以提到的一个例子是,中国的青藏高原环境研究基地是全球最大的高原综合性科学研究基地之一,它致力于研究高原环境的变化及其在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中的作用。
除此之外,中国还积极开展海洋地理学、城市与人居环境学、地理信息科学等领域的研究,并为保护环境、重构城市、保障国土安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总之,均是巨大的学术瑰宝,它们的发展历程和成果对于我们了解世界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本质至关重要。
古代中国的天文学与地理学
古代中国的天文学与地理学古代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展天文学和地理学的国家之一。
在古代,天文学和地理学是紧密关联的学科,对于中国的社会、文化、宗教乃至政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古代中国的天文学天文学是古代中国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从史前时代开始,中国人就开始观测天象,对于天体运动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在古代,天文学被广泛地应用于时间的计算、农业生产、祭祀宗教等领域。
1.天文学的基础理论古代中国天文学的基础理论是五行学说和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认为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天体运动的规律与人类的生命和行为密切相关。
天文学家观察到日月星辰的运动规律,用阴阳五行理论解释大自然的规律,渐渐建立起了独特的宇宙观和哲学体系。
2.古代中国天象观测古人用肉眼看天,发现太阳、月亮、五大行星(Mercury,Venus,Jupiter,Mars和Saturn),以及北斗星等。
他们认为天体的运行形成了一定的规律,能够预测季节交替、农事生产、宗教祭祀和政治事件。
为了更精确地观测,他们制作了各种天象仪器,如日晷、水磨仪、度盘等。
在西汉时期,张衡发明了浑天仪,它是一个大型仪器,可以观测地球上的天象。
3.中国天文学的成就在古代,中国天文学发展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呢?其实非常出乎意料。
古代中国天文学家研究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精确的365日的阳历,并且使用太阳黄经获得了准确的时间。
他们发现了日食和月食的规律,对于天体周围的星座有了详细的描述,巧妙地将天文学应用于宗教祭祀和政治活动中。
中国的天文学知识还传播到了日本、朝鲜和东南亚国家,对他们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古代中国的地理学地理学是古代中国科学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地理学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战争征服和国土开发等方面。
1.古代中国的地理观念古代中国的地理观念是从地形、气象和水文等方面入手,认为地势高低和水文的变化和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中国古代的地理概念主要是指自然界的各种地貌和环境,例如江河、山脉、荒漠、丛林等。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与地理学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与地理学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与地理学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天地万物的认知。
天文学和地理学在古代中国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两者相互依存,并共同构建了中国古代人对宇宙和地球的理解。
一、古代中国的天文学古代中国的天文学包含着丰富的天文观测和天体识别知识。
中国古代人观测太阳、月亮、星辰等天体的运行,并据此制定了种种历法,如夏历和夏历等。
这些历法不仅为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时间参考,也为中国的文化和科学发展提供了基础。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家也研究了天体的运动规律和天象现象。
他们通过观测和记录天空中的星体,总结出了一系列的天文现象和规律,如二十四节气、日食、月食等。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中国古代的天象预测和天文历书。
通过观测和研究天象,中国古代天文学家预测了日食、月食、日月合朔等天文现象,为古代帝王定下重大的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古代中国的地理学古代中国的地理学主要研究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如地势、地貌、气候、水文等。
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人们对土地和地理环境非常重视。
因此,地理学成为古代中国科学的重要方向之一。
中国古代的地理学家通过考察和测量,绘制了大量的地理地图,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的地理百科全书,包含了对中国境内山川、河流、海洋、神话传说等地理信息的详细记载。
它不仅为中国古代的地理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也对后世的地理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地理学还涉及到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中国古代人民通过观察和研究地理环境,发展了一系列的农业生产和防灾减灾技术,如农田水利工程和防洪治理措施。
这些技术的发展不仅提高了中国古代农业的产出和灾害抵御能力,也为后世的农田水利和防灾科学奠定了基础。
三、天文学与地理学的联系古代中国的天文学与地理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天文学为地理学提供了时间和方向的参考,而地理学为天文学提供了观测和研究的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中的自然科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中的自然科学
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科学的重要内容有天文学、地理学、医药学
和农学等。
在古代,中国人对天文学有深刻的研究,包括天文测量、
星宿及日食月食等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地理学上,中国人早在古代就
有了对山川河流的认识,特别是《山海经》中详细描述了古代中国的
地理和气候状况。
医药学方面,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其理论基础深深
扎根于古代的自然科学观。
其中包括对中药的研究和运用,以及对人
体生理机能的调理和治疗方法。
许多中草药在现代科学验证后被证明
具有显著疗效,这也证明了传统的医药知识在某些领域具有指导意义。
在农学方面,中国古代农业先进的耕作技术和灌溉系统为现代农
业学科提供了很多启发。
例如,中国古代的农历观测和农事天文学对
农业生产起着重要作用,农民能根据天象的变化做出合理的农事安排。
此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对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研究和利用,
这为现代农业和生物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智慧。
总结起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科学包含了对天文学、地理学、医药学和农学等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应用。
这些传统的知识和技术不仅
为古代的社会生活提供了指导,也对现代科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
进作用。
中国古代天文地理成就
中国古代天文地理成就
中国古代在天文和地理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下面列举一些代表性的例子:
1. 天文方面的成就: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在观测天象、编制历法、研究天文现象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例如,汉代天文学家张衡发明了水运浑天仪,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主持了全国天文测量,明代天文学家郭守敬编制了《授时历》,这些成就在当时都是世界领先的。
2. 地理方面的成就:中国古代地理学家在地图绘制、地理探索、地理环境研究等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例如,汉代地理学家司马迁编写了《史记》中的《河渠书》,唐代地理学家玄奘西行取经,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进行了广泛的地理考察和记录,这些成就都为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地理测量方面的成就:中国古代地理学家还发明了许多测量工具和方法,如唐代的测高仪、宋代的指南车、明代的测量仪等,这些工具和方法在当时都是世界领先的。
总之,中国古代在天文和地理方面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涉及到观测、编制、探索、测量等多个方面,对中国古代科技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天文学与地理学的发展与传承
中国古代天文学与地理学的发展与传承自古以来,天文学和地理学一直是中国古代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这两个学科的关注点被不断地丰富和拓宽,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学科之一。
中国古代天文学和地理学,是以对自然现象的研究和解释为出发点,试图揭示自然规律的学科,同时也是对世界及其运行状态的理解和表述。
在学科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天文学和地理学不断地作出了许多重大贡献,同时也在西方学术文化中发挥了重要的影响,被认为是现代科学发展的宝贵遗产。
古代中国的天文学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夏、商、周等时期。
当时人们尚无法掌握精确的观测和记录技术,早期天文学的发展主要是以神话、传说和传统信仰为基础,依靠天空的观察进行预测和研究。
到了唐朝和宋朝时期,古代中国的天文学开始出现一系列的重要成果和著作,使天文学的发展走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其中最为著名的著作包括《授时历》、《大衍历》和《九域志》等。
《授时历》是唐朝初年的天文学著作,它记录了唐朝的历法、月份和季节。
在那个时候,中国的历法精度不高,时差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随着《授时历》的出现,人们开始使用更加精确的历法,每固定一段时间就需调整一次时差,以保持时间的准确性。
《大衍历》是唐代诸葛亮的后代诸葛瑾所编写的一部天文学著作。
该书主要研究的是历法和天文学的关系,为唐代推动历法改革、加强太阳、月亮、天球、五星等有关天象的实地观测及测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九域志》是宋朝官员王衍所著的一本地理学著作,它最大的特点是对中国历史上的领土归属及其地理形态进行了系统地描述和分析。
该书在地理学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里程碑意义,成为拓宽中国地理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著作。
此外,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其他成果还包括星座的命名和分布图、各种仪器和设备的发明等等。
这些贡献表明,在中国古代先民的探索过程中,天文学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古代中国的地理学中国古代地理学主要探究的是地球表面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秦汉时期的天文学和地理学
秦汉时期的天文学和地理学在中国古代,天文学和地理学一直都是重要的科学研究领域,其中秦汉时期是中国天文学和地理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推动了古代天文学和地理学的发展。
天文学方面,秦汉时期主要集中在天文观测和历法的研究上。
这时期,天文学家们使用了许多高科技的仪器来观测天体。
比如说,当时流传着一种制作精良的孔雀东南飞仪,它可以测算太阳、月亮、五星以及五大行星等天体的运动轨迹和运行时间。
此外,秦汉时期还发明了“牛郎星历”,它是一种依据牛郎星(牛宿)、织女星(女宿)的位置变化来制定出更准确历法的方法。
这种历法得到广泛应用,一直沿用到1911年,同时也对后世历法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可以说秦汉时期的天文观测与历法研究开创了中国天文学的先河。
另外,人们也开始重视对星座的研究。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把大量的星球观测记录下来,分类,并且给它们取名。
比如说,《汉书》中就记载了张衡根据《黄帝内经》中的经验,制定了一份“八十一宿图”。
这份图纪录了80个星空方向,其中分为青龙、白虎、玄武、朱雀四个区域,并且详细标注了每个宿位的名字及其位置。
这个划分星座的方式也在之后的千年中被广泛沿用,成为了中国古代的代表。
除了天文学外,在地理学方面,秦汉时期也有着重要的发展。
由于当时的农业生产所需,地理调查迫在眉睫,所以汉武帝派遣了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
这个路线把中国和西域联系在了一起,推动了地理学研究的进展。
当时,很多人对西域的各种路线和地理状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纪录。
比如说,班超在西域的地理调查中,记录了河流的流向、沙漠的位置以及旅行路线等。
另外,张骞也在西域进行了多次的地理调查,记录了许多西域地区的卫星景观、气候、生物、民俗、历史遗迹以及物产等,为普及西域文化和认识外部世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除此之外,人们在地理方面还对中国境内进行了大规模测量,比如说描绘了全境山川河流以及城池位置等。
其中很多信息被记录在《山海经》中,它是中国古代地理学及神话宇宙观的重要典籍,至今仍对后人产生巨大影响。
中国古代天文学与地理学的关系
中国古代天文学与地理学的关系中国古代天文学与地理学是紧密相关的学科,两者在古代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天文学主要研究天体的运行规律以及宇宙的组成,而地理学则关注地球的地形、气候和人类活动等。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天文学与地理学的关系,包括它们的相互影响和发展。
一、古代天文学的作用中国古代的天文学起源于观测天象和编制农历历法的需求。
古代农耕社会对天象的观察和把握,有助于确定农作物的种植时间和农业生产的计划,这对于农耕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另外,古代天文学也被用于预测日食、月食等自然现象,以及预测灾害和吉凶等方面,备受重视。
古代天文学的重要成就之一是编制精确的农历历法。
中国古代的历法以夏季至冬季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作为基准,通过观测天象和推算,确定农历的长度和每年的节气。
这对于指导农业生产和社会活动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同时,农历也用于日常宗教活动、吉凶祥瑞的预测以及历史事件的纪年等。
二、地理学对天文学的贡献地理学与天文学的联系主要表现在地理环境对于天文观测的影响和地理知识对于天文解释的重要性。
古代中国天文学家通过对不同地理环境的观测,掌握了不同地区的天文现象规律,并据此制定了适用于不同地区的天文历法。
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观测天象所需的仪器、方法和观测对象也有所不同。
古代的地理学家在绘制地图和记录地理信息时,也参考了天文学的知识。
例如,南北朝时期地理学家裴秀所制作的《三国志注》中就包含了天文地理方面的知识,如土地形状和地理位置的测量,山脉和河流的分布等。
这些地理信息的获取,离不开天文观测和天文学的知识。
三、天文学和地理学的发展古代中国天文学与地理学的研究在不同朝代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
例如,在唐朝,麟德天文台的建立和运行为中国天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个天文台的观测仪器和方法都较为先进,使得唐朝的星象观测和历法制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地理学方面,元代的郭守敬为当时的地理测量和制图技术作出了很大贡献。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与地理学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与地理学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与地理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两个重要领域。
在古代,天文学和地理学被视为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对于农业、航海、军事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从中国人的思维角度出发,探讨古代中国的天文学和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天文学的发展天文学是古代中国学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人们认识宇宙的重要途径。
在古代,中国天文学主要包括天象观测、星座研究、历法制定等方面。
中国古代人们通过观测天象来推测季节变化、农作物生长等,以制定农历,帮助农民合理安排农事活动。
同时,天文学也与王权密切相关,皇帝通过天文观测来确定自己的合法性和统治地位。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思维与西方的天文学思维有所不同。
在中国古代,人们更加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人类是宇宙的一部分,与天地万物息息相关。
古代中国的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天象来推测人类的命运和社会的发展趋势,认为天象的变化与人类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种思维方式在中国古代的历书中得到了体现,历书不仅包括天文观测数据,还包括对人类命运的预测和社会发展的分析。
二、地理学的发展地理学在中国古代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古代中国的地理学主要包括地理观测、地图制作、地理著作等方面。
中国古代的地理学家通过实地考察和测量,绘制了许多精确的地图,并编写了大量的地理著作。
这些地图和著作不仅对于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也为中国古代王朝的统治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中国古代的地理学思维也与西方有所不同。
在中国古代,人们更加强调地域的整体性和相互联系。
古代中国的地理学家通过观察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特征,总结出了许多地理规律和地域特点。
这种思维方式在中国古代的地理著作中得到了体现,地理著作不仅包括地理数据和地理描述,还包括对地域特点的分析和评价。
三、天文学与地理学的作用天文学和地理学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天文学和地理学为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中国天文地理学的始祖——张衡
张衡,字平子,南阳郡西鄂县(今河南南阳)人。
东汉建初三年(公元78年)生,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卒。
他是东汉天文学家、数学家、机械专家、地震学家和文学家。
张衡出身名门望族。
其祖父张堪历任蜀郡太守、渔阳(今北京)太守,曾领兵击败匈奴,为政廉洁而备受推崇。
张衡少时通五经、贯六艺,善文章。
累官南阳主簿(掌管文书)、郎中(书记官)、尚书郎、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侍中、河间相、直到尚书,期间任太史令达14年之久。
其科学成就多在任太史令期间完成。
在天文学方面,张衡写下了《灵宪》一书。
他提出宇宙的演化过程,先经过“浑沌不分”的“太素”阶段,然后才开始产生物的“庞鸿”阶段,再到“元气剖判,天成于外,地定于内”。
他认为,宇宙是无限的。
此外,他还提出了一种“天圆地平”的天地结构,正确地解释了日月食成因,提出当月遮蔽日则成日食,当月进入地的阴影时则成月食。
《灵宪》成为古代一篇杰出的天文学著作。
张衡在任太史令期间,制造了一架表现天象的浑象仪,并创制了一架水转浑天仪。
后者由许多关戾、机械构成,可以昼夜转一周以展示天上星体的位置,并且带动一个称为“瑞轮蓂荚”的机械日历,以报告一个月内的天数。
实际上,这是一架天文钟,并对后世的相关发明产生重大影响。
在任尚书郎期间,张衡还制订了一种新历法,称为“九道法”。
它比西汉所创的太初历和当时使用的四分历都要精密。
但由于保守与习惯势力反对,未能实行。
在机械制造和地震学方面,最闻名的是张衡制造了“候风地动仪”,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架地震仪,用于测定地震的有无和震源方向。
他还制造指南车和飞行木鸢,前者是一种指示方向的机械,后者类似于滑翔机。
在张衡之后,指南车在历代屡有制造,尤其是《宋史‧舆服志》详细记载了宋代科学家燕肃和吴德仁所制指南车的情况。
由东汉人编欣、李梵创制的一种阴阳历,规定一回归年等于365.25日,一朔望月等于29499940日,19个太阴年中插入7个闰月的历法,因岁余为四分之一日,故称为四分历。
我国元代科学家郭守敬主要贡献
我国元代科学家郭守敬主要贡献在天文学、地理学、水利学、数学、光学五个方面。
1、天文学:①天文观测:郭守敬运用他改进、创造的天文仪器,进行了许多精密的天文观测,从而使《授时历》的编制有了可靠的观测基础。
他所从事和领导的观测项目甚多,如冬至时刻、二十八宿距度和星表、四海测验、黄赤交角以及一些历元时刻的测定,其中大部分数据都是中国古代历法史上最精确的,或近于最佳的。
其中较为知名的即为四海测验。
②四海测验:至元十六年(1279年),郭守敬向元世祖忽必烈提议:如今元朝疆域比之前大了很多,不同地区日出日落昼夜长短时间不同、各地的时刻也不同,旧的历法已经不适用了,因此需要进行全国范围的天文观测以编制新的历法。
忽必烈接受了郭守敬的建议,派监候官十四人分道而出,分别在二十七个地方进行天文观测,后世称之为“四海测验”。
郭守敬从上都(今多伦)、大都(今北京)开始历经河南转抵南海跋涉数千里,亲自参加了这一路的测验。
在其中的6个地点,特别测定了夏至日的表影长度和昼、夜的时间长度;测出的北极出地高度平均误差只有0.35;新测二十八宿距度,平均误差还不到5';测定了黄赤交角新值,误差仅1'多;取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与现今通行的公历值完全一致。
这些观测的结果,都为编制全国适用的历法提供了科学的数据。
③编制《授时历》:在《授时历》创作中,郭守敬虽然有专业分工,他负责制器和测验,但与整个创作中的其他部分以及总体工作,并非全然无关。
《授时历》的编制是一件规模较大的集体工作。
工作中既有专人分工负责,也有重大问题的集体讨论。
《元史》作者除了在王恂、郭守敬的列传中记叙了改历之事外,还在许衡、杨恭懿等人的列传中也作了相当篇幅的叙述。
这些叙述中都透露出《授时历》编撰工作的集体性。
按照当代科学史家钱宝琮的观点,甚至可认为,早在刘秉忠、张文谦、张易等人同学的时代,他们就对历法问题有过许多探讨。
在估价集体工作的体制下郭守敬的作用时,应注意的是:一方面,郭守敬所分工负责的任务一定会吸收别人的智慧和劳动。
古代中国的地理天文学思想和成就
古代中国的地理天文学思想和成就古代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厚的地理天文学传统和思想。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人们通过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认识,形成了许多独特的地理天文学理论和成就。
下面我们来一探古代中国的地理天文学思想和成就。
一、古代中国关于太阳运动的认识在古代中国,人们对太阳的运动有着相对准确的认识。
他们通过对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和角度的观察,归纳出了太阳在一年中的运动规律。
在春分和秋分这两个日子,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正好位于赤道上方,这就意味着白天和黑夜的时间是相等的。
而在夏至和冬至这两个日子,太阳分别到达了一年中的最高点和最低点,这就是大家熟知的夏至和冬至。
通过对太阳运动规律的研究,古代中国科学家们还发现了黄赤交角的存在,这对于后来的历法改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古代中国关于星象的研究在古代中国,人们对星象的研究也相当深入。
在早期,他们通过对天象的观察,建立了众多的星座和星官。
到了战国时期,随着天文学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开始研究星历和星历编制技术,将星官系统化,并且通过对恒星的观测,建立了更加准确的星表和星历。
这些星表和星历不仅被用来指导历法和农业生产,而且对于后来的历史和文学创作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古代中国的地理探险成就在古代中国,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并不是仅仅通过观察来完成,他们还进行了大量的地理探险,为后来的地理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早在西周时期,周武王就派出使者到四面八方去考察探险,拉开了中国古代探险的序幕。
在汉代,张骞向西出使,开辟了中国和中亚贸易路线;唐代玄奘法师西行取经,穿越了亚洲大陆从而开辟了中印文化交流的道路。
这些开拓性的探险活动,不仅为古代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而且也对后来地理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四、结语古代中国的地理天文学思想和成就,不仅为中国古代文明和科技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影响了整个东亚地区和其他领域的发展。
通过对古代中国地理天文学思想和成就的研究和探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和科技传统,从而更好地推动当代科技和文化的发展。
高中古代文学常识天文地理
高中古代文学常识天文地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一):五天文历法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天文学也是我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其他包括农学、医学和数学,天文学方面屡有革新的优良历法、令人惊羡的发明创造、卓有见识的宇宙观等,在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上,无不占据重要的地位。
1、天文名词解释【星宿】宿(xiù),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
《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
”“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
”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
《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颗亮星。
七颗星的名称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
排列如斗杓,故称“北斗”。
屈原《九歌》:“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
”《古诗十九首》:“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玉衡是北斗星中的第五星。
《小石潭记》中用“斗折蛇行”,形容像北斗星的曲线一样弯弯曲曲。
【北极星】星座名,是北方天空的标志。
古代天文学家对北极星非常尊崇,认为它固定不动,众星都绕着它转。
其实,由于岁差的原因,北极星也在变更。
三千年前周代以帝星为北极星,隋唐宋元明以天枢为北极星,一万二千年以后,织女星将会成为北极星。
【彗星袭月】彗星俗称扫帚星,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按迷信的说法是重大灾难的征兆。
如《唐雎不辱使命》:“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白虹贯日】“虹”实际上是“晕”,大气中的光学现象。
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天气将要变化的预兆,可是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
如《唐雎不辱使命》:“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
”汉代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昔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
论古代中国的天文学与地理学
论古代中国的天文学与地理学古代中国的天文学与地理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的科技发展和文化演进有着深远影响。
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开始观察天象和探索地理,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天文学体系和地理学理论。
一、古代中国的天文学1. 天象观测与纪录在中国古代,人们对天象的观测和纪录非常重视。
早在商周时期,就开始制定天文节气,派遣官员观测天象,以推算农业生产和国家政策。
《尚书》和《周礼》中都有关于天文节气的记载。
在西汉时期,出现了“长庚历”,确定了一年的365天,其中闰月交替,为历法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汉武帝的推广,这种历法被全国通用,持续了2000多年。
2. 天文学体系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体系主要包括“天干地支”和“二十八宿”两部分。
天干地支是早期的天文学体系,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为基础,在祭祀、占卜、历法等方面有广泛应用。
二十八宿是日、月、星宿运行的轨迹,以28个星座为根据,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3. 天文学成就在天文学研究方面,中国古代人民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
宋元时期,王恂、郭守敬等著名天文学家发明了水动力驱动的天文仪,从而提高了星位观测的精度。
明朝时期,朱权成功研制出夜视镜,为天文学研究提供了有力工具。
外星球和恒星的发现也成为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要成就之一。
二、古代中国的地理学1. 地理名词中国古代的地理学研究包括地形、地貌、水文、气象和土壤等多个方面。
古人对于地理名词的描述非常精确,类似现代地图的细节非常丰富。
例如《山海经》、《水经注》等经典著作,对于各地山川、河流、湖泊、港口、山脉等地理要素均有详实描述。
2. 地图制作中国古代的地图制作起源早,发展也十分迅速。
汉代时期,都城洛阳就已经有制图机构。
唐代时期,出现了地图绘制精度高,百余幅的木版印刷法第一部全国性地图——《大唐一统图》。
宋代时期,愚公移山、黄河千里图等著名地图问世,地图绘制技法更加精湛,被誉为“地图史上的黄金时代”。
3. 地理学理论中国古代地理学还涉及到地球形状、地理环境、地球自转和地球运转等理论。
秦朝的科学研究天文学地理学与物理学的发展
秦朝的科学研究天文学地理学与物理学的发展秦朝的科学研究——天文学、地理学与物理学的发展秦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朝代,也是中国历史上有着辉煌科学成就的时期之一。
在秦朝的统治下,天文学、地理学和物理学等科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突破和进展。
本文将重点介绍秦朝科学研究在天文学、地理学和物理学上的发展。
一、天文学的发展秦朝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当时的天文学主要以观测天象为主,包括了日月星辰、季节变化等。
秦始皇时期,天文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
首先,秦始皇命令修建了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天文观测设施——阿房宫。
阿房宫以其宏伟的规模和精细的测量手段,大大提升了秦朝的天文观测能力。
在阿房宫中,天文学家进行了大量的观测和记录,积累了丰富的天文数据。
其次,秦朝天文学家进行了对星象的系统观测和研究。
他们绘制了众多星座图谱,并进行了详实的星宿观测和分类。
这些观察成果为今后天文学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秦朝的天文学家还进行了对日月食的观测和记录。
他们通过观测日食和月食,探索了这些现象背后的规律,并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和研究。
二、地理学的发展地理学在秦朝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了秦军征战的有力工具。
秦朝地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理勘测和地图制作方面。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他下令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测量和绘图工作,主要目的是建立统一的土地制度和征税体系。
这项工作由秦朝的地理学家和测绘人员负责,他们利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和测绘技术,完成了大量土地测量和地图制作的工作。
在地图制作方面,秦朝地理学家使用了特定的标志和符号,绘制了大量的地图。
这些地图被广泛应用于军事、行政和地方管理等方面,为秦朝的统治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持。
三、物理学的发展秦朝也是中国古代物理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在科学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秦朝的物理学主要集中在力学和光学方面。
秦始皇时期,军事力学成为了秦朝的重点研究领域。
物理学家通过大量的军事实验和观测,研究了战争力学规律,为秦朝的军事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指导。
商代的天文地理学
商代的天文地理学商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它是中华文明发展的关键时期,因其内政、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所成就而备受瞩目。
而商代的天文地理学则是其文化层面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本文将详细介绍商代的天文地理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I. 商代天文学商代天文学主要关注太阳、月亮、星星等自然天象,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基础。
1. 天象观测商代人观察天象的主要手段是直接用眼睛观测。
商代墓葬中发现的“乘字图”、出土的青铜器等,都是商代人观测天象的重要物证。
商代人认为天空中的天象能够影响和反映人间的事情,因此,他们对天空中的天象非常重视,并进行了详细的观测和记录。
2. 日月食等灾异现象的占卜日月食等灾异现象在古代被看作是天意的表达,商代人认为,即便他们不能通过观察天象来预测天灾,但通过占卜仍可获得一定的信息,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商人认为,在天灾发生后,必须进行祭祀活动来“补救”和安抚上天的怒气,以求天灾不再发生。
这种观念在商代已经很普遍,并且一直延续到后来的封建王朝。
II. 商代地理学商代地理学主要关注人类居住地的地理环境和特点,以及地理旅游景点。
1. 商代地理意识商代人对地理环境非常敏感。
在商代,人们的居所不仅从东向西而且不断南北移动,这与他们的农业生产密切相关。
他们对山川、水流、草木等自然环境都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2. 疆域控制商代的疆域多在黄河中下游地带,同时,商人还占领了太行山西麓,接近黄土高原的北部的地盆地。
商代人对自己的疆域有着相当的控制意识。
考古发现,大量的甲骨文都是商人用于领土纠纷的记录,同时也有一些控制领土的相关记录,如猪、牛之类的动物被赋予“界”的意义。
3. 地理旅游商代出现了一些“圣山”、“圣水”,如华山、泰山、屏山、商山、庐山、长江、黄河等,被认为是有灵敏的。
他们的出现显然恰恰证实了商人对自然奇观的保护和严肃的态度。
同时,这些地方也成了当时有影响力的旅游景点,吸引着各种人群前来膜拜祭祀。
总之,商代的天文地理学是中国古代天文地理学的重要开端,它标志着中国文化向更深层次的探索和实践上迈进了一步。
战国时期的天文和地理学科
战国时期的天文和地理学科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战国时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各国之间的战争非常频繁,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他们对于天文和地理学科的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战国时期的天文和地理学科及其重要性。
天文学在战国时期,天文学是一个非常流行的学科。
当时的人们认为,天上的星星和行星是神秘的力量,可以影响到人类的生活。
因此,人们对于天文学的研究非常感兴趣。
在战国时期,天文学家主要研究天体运行的规律和行星的位置。
其中最出色的天文学家之一是邹衍。
他在《大越历》中记录了超过2500年的天文观测数据,为后来的天文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同时,他还创立了一种以太阳年为基准的历法,成为后来的劳动力的请假、工资等具体事务的计算方法之一。
在战国时期,天文学的研究也直接影响到了政治和军事。
一些国家会邀请天文学家为军队制定战略,例如个人预测出了铸币次数,可以通过对真假硬币的检验,判断各个国家的财政收支,进而调整军费。
战争中,人们常常会利用星象来预测胜负和天妃神力加持的方向。
因此,天文学家在这个时期的地位非常高。
地理学与天文学一样,战国时期的地理学也非常发达。
在这个时期,地图制作和地理研究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工作。
在这个时期,地理学家发现了很多重要的地理现象,例如黄河泛滥、长江泥沙淤积、大气环流等等。
一些地理学家还绘制了非常详细的地图,例如管仲所绘制的《管子地图》,是世界上最早的现存地图之一。
这些地图为人们了解当时的地理环境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帮助。
同时,地理学家还在研究人类活动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
例如,他们研究了人类对于森林的破坏,导致气候变化和土壤侵蚀等问题。
这些研究为后来的环境保护提供了基础。
结论在战国时期,天文和地理学科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些学科的研究直接影响到政治、军事和环境等方面。
同时,这个时期的学者们发展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方法,为后来的天文和地理学研究提供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 是我国古代关于宇宙结构学 说的三个主要流派,合称论 天三家。它们都在汉代形成 了成熟的学说。
1、盖天说
代表著作:《周髀算经》 要点: 它把先秦时期主张“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 早期盖天说加以改造,提出了“天象盖笠,地法覆 盘”等新的学说。认为天和地均为拱形,天在上, 地在下,天比地高出八万里。日月星辰均附着在天 上,绕北天极平转,不会转到地下面去。太阳的出 没与离人的远近相关,太阳离人远时,人的目力不 及,表现为日没;近时,为人所见,表现为日出。 太阳位置的四季变化,则是由于太阳运行的轨道四 季不同而造成的。
• 发展——公元16世纪前,天文学在欧洲的
发展一直很缓慢,在从2世纪到16世纪的 1000多年中,更是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在 此期间,我国天文学得到了稳步的发展, 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国古代天文学的成
就大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即: 天象观察、仪器制作和编订历法。
(一)、天文现象的记载与预测
我国最早的天象观察,可以追溯到好几千年以前。无论是对太 阳、月亮、行星、彗星、新星、恒星,以及日食和月食、太阳黑子、 日珥、流星雨等罕见天象,都有着悠久而丰富的记载,观察仔细、 记录精确、描述详尽、其水平之高,达到使今人惊讶的程度,这些 记载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在我国河南安阳出土的殷墟甲骨 文中,已有丰富的天文象现的记载。这表明远在公元前14世纪时, 我们祖先的天文学已很发达了。举世公认,我国有世界上最早最完 整的天象记载。我国是欧洲文艺复兴以前天文现象最精确的观测者 和记录的最好保存者。 古人勤奋观察日月星辰的位置及其变化,主要目的是通过观察这类 天象,掌握他们的规律性,用来确定四季,编制历法,为生产和生 活服务。
古人以二十八宿来观测日月和五个行星的运行。《尚 书》“月离于毕”指的是月亮附于毕宿(离通丽,附着的意 思);《论衡》“荧惑守心”指的是火星位于心宿;《诗经》 “太白食昴”指金星遮蔽了昴宿。
北斗七星在古代天文也占有重要地位。北斗是由天枢、 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组成的。古人把 这七星联系起来想像成舀酒的斗形。北斗七星属于大熊座。 古人很重视北斗,因为可以利用它来辨方向,定季节。 北斗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出现在于天空不同 的方位。人们看起来它在围绕着北极星转动,所以古人又根 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决定季节: 斗柄指东,天下皆春; 斗柄指南,天下皆夏; 斗柄指西,天下皆秋; 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禹贡》是《尚书》中的一篇,大约成书于春秋末战国初, 堪称世界上第一部综合地理作品。 全书共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按河流、山脉和大海将天下分为九州,叙述境内 的山、水、泽、地、土壤以及田赋、动、植、矿、手工业 等的情况。 第二部分是导山,列出并介绍了四列东西向的山系。 第三部分是导水,分为九系,介绍了九条河流。(弱水、 黑水、黄河、漾水、扛水、沈水、淮水、渭水、洛水) 第四部分是水功,记述大禹治水的功绩。 第五部分是“五服”制,(甸、侯、绥、要、荒)从整体 区域角度记述政治和社会生活。
2、星官
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的星区划分使用的是“星官”系 统,类似于西方的“星座”。我国古代为了便于认星和 观测,把若干颗恒星组成一组,每组用地上的一种事物 命名,这一组就称为一个星官,简称一官。唐宋后也有 称之为一座的。三国陈卓把石氏、甘氏、巫咸三家星官 合并组成一个283官,共1464颗星的星官系统,为后代 天文学家所沿用。 中国古代“星官”系统把天空分为“三垣二十八宿” 以及其他星官。再将“二十八宿”分为四大星区,分别 用“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灵兽命 名,即是所说的“四象”又称为“四灵”或“四陆”。 可以理解为,“朱雀”、“玄武”、“青龙”、“白虎” 是四个大规模的“星座”。
五、分野
古人是把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州域联系起来看 的。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根据地上的区域来划分 天上的星宿,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图, 使它们相互对应。说某星是某国的分星,某某星宿 是某某州国的分野。 古人的建立分野的目的在观察天象,以占卜地 上所配州国的吉凶。《论衡》中谈到荧惑守心时就 说:“荧惑,天罚也;心,宋分野也。视当君。” 如王勃《滕王阁序》,“星分翼轸”,李白《蜀道 难》“扪参历井”。指的就是所描绘的地方的星宿分 野。
3、二十八宿、四象
古人选取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星宿作为坐标。 古人把比较靠近的几颗恒星联系起来,东西南 北各有七宿,每七宿,想象成一种动物,称为 二十八宿: 东方苍龙: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斗扣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井鬼柳星张翼轸 紫薇星座 苍龙、玄武、白虎和朱雀称为四象。
2、郭守敬
郭守敬(1231—1316年),字若思,顺德邢台(今 河北省邢台市)人,是元代著名的科学家。他在天 文仪器制造、天文观测和水利工程等科学技术领域 中成绩卓著,他与王恂等人共同编制的授时历则是 我国古代历法发展到巅峰状态的标志。 郭守敬为修历而设计和监制的新仪器有:简仪、 高表、候极仪、浑天象、玲珑仪、仰仪、立运仪、证 理仪、景符、窥几、日月食仪以及星晷定时仪12种 (史书记载称13种,有的研究者认为末一种或为星晷 与定时仪定岁时季节的观测对象。 上古时代,人们认为初昏时参宿在南方就是春季正 月,心宿在正南方就是夏季五月等。 2、古代是把天象的变化和人事的吉凶联系到一起的。 如日食是上天对当政者的警告, 彗星的出现象征关兵灾。 岁星正常运行到某某星宿,则地上与之相配的州国就 会五谷丰登, 荧惑运行到某一星配,这个地区就会有灾祸等。 古人还认为,一些天象的变化还是水旱、饥馑、疾疫、 盗贼等自然、社会现象的预兆。
3、宣夜说
代表人物:东汉郄萌
要点: 宣夜说认为,天是无形无体、无色无质、无边无际的广 袤空间,人目所见的浑圆的蓝天,仅是视觉上的错觉造 成的,这如同“旁望远道之黄山而皆青,俯察千仞之谷 而窈黑”是一个道理。宣夜说还认为,天体在广阔无垠 的空间中的分布与运动是随其自然的,并不受想象中的 天壳的约束,它们各具特性,并在气的作用下悬浮不动 或运动不息。这样,宣夜说既否定了天壳的存在,又描 绘了一幅天体在物质的无限空间自然分布与运动的图景, 较盖天说和浑天说都更接近事物的本来面目。
•中国最早的地理著作是战国时代的《尚书· 禹贡》和《管
子· 地员》。《尚书· 禹贡》按地理特征将古代中国版图分为 九州,并概要记载各地自然条件、经济活动和物产交通, 堪称世界上第一部综合地理作品。《管子· 地员》探索了中 国土地的分类和山地植物的垂直带谱,是世界上最早对土 地进行系统分类的作品。
1、地理学之祖——《禹贡》
天学为天子垄断,天学机构及其直接象征观象台也为皇家独占, 其他任何地方政权或个人都不能建立,否则就是“犯上作乱”的 行为。天学机构的工作人员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世袭的天学官 员,二是从社会上招集,三是本身的专门培训。
历代天学机构名称及 主要负责人官名变动 沿革如下:
秦 太史令 西汉 太史公 太史令 东汉 太史令 魏晋南北朝 太史局;太史 隋 太史曹 太史监;太史令 唐 太史局 浑天监 浑仪监 太史监 司天台;太史局令 浑天监 太史监 司天台监。824人 宋 司天监 太史局 天文院;司天 监 太史局令 辽 司天监;太史令 金 司天台;提点 司天监 元 司天监 回回司天监 太史院; 提点 司天监 太史院史。259人 明 钦天监;太史令 监正。41-23 人 清 钦天监;监正。154人
6、《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名弘祖(或作宏祖),字振之,霞客是他的别 号,明朝人。徐霞客出身什宦世家、书香门第, 他22岁就开始外出旅游,历经34年,直到生命结 束为止。 他先后游历了大半个中国,足迹遍于华东、华北、 中南、西南,包括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河 北、山西、陕西、河南、江西、广东、广西、湖 南、湖北、贵州及云南等16个省及北京、天津、 上海3市。踏遍泰山、普陀、天台、雁荡、九华、 黄山、武夷、庐山、华山、武当、罗浮、盘山、 五台、阻山、衡山、九异等名山;游尽太湖、民江、 黄河、富春、闽江、九鲤湖、钱塘江、潇水、湘 水、郁江、黔江、黄果树瀑布、盘江、滇池、洱 海等胜水。 他沿途的游记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 对地理、水文、地质、动植物等现象,均作详细 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成就。它为我国历 史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地理的研究都提供了弥足 珍贵的资料,,开创了我国地理学上实地考察自 然、系统描述自然的先河。
——
青扬小组
• 萌芽——我国古代天文学从原始社 天文
会就开始萌芽了。当时的人们开始 注意到太阳升落、月亮圆缺的变化, 从而产生了时间和方向的概念,从 考古发掘着,半坡民族的房屋都向 南开门,一些氏族的墓穴也都向着 同一个方向。人们还在陶器上绘制 了太阳,月亮乃至星辰的纹样。
(一)、基本概念
1、七政、五纬: 古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称七政,也叫七曜。其中金木水 火土合起来又称五纬。 金星古称明星,又名太白。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 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 木星常称为岁星,简称岁 水星又叫辰星。 火星古名荧惑。 土星又叫镇星或填星
(二)、天文仪器的制作
1、张衡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他是我国东汉时 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制图学家、诗人,为 我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曾先 后二次任太史令,时达十四年之久,所以在天文学上的贡献也最大。 张衡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并不发光,月 光其实是日光的反射;他还正确地解释了月食的成因,并且认识到宇宙 的无限性和行星运动的快慢与距离地球远近的关系。 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 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 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行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 张衡所做的浑天仪是一种演示天球星象运动用的表演仪器。它的外部轮 廓有球的形象,合于张衡所主张的浑天说,故名之为浑天仪。
1、彗星 世界天文史学界公认,我国对哈雷彗星观测记录久远、详尽,无哪个国家可比。我 国公元前240年的彗星记载,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记录。从那时起到1986年, 哈雷彗星共回归了30次,我国都有记录。湖南长沙马王堆的一座汉朝古墓内发现的一幅 精致的彗星图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彗星图。早在2000多年前的先秦时期,我们 的祖先就已经对各种形态的彗星进行了认真的观测,不仅画出了三尾彗、四尾彗,还似 乎窥视到今天用大望远镜也很难见到的彗核。 2、太阳黑子 公元前约140年成书的《淮南子》中说:“日中有踆乌。”公元前165年的一次记载 中说:“日中有王字。”战国时期的一次记录描述为“日中有立人之像”。甲骨文字中有 关太阳黑子的记载离现在已有3000多年。从公元前28年到明代末年的1600多年当中,我国 共有100多次翔实可靠的太阳黑子记录,这些记录不仅有确切日期,而且对黑子的形状、 大小、位置乃至分裂、变化等,也都有很详细和认真的描述。这对研究太阳物理和太阳的 活动规律,以及地球上的气候变迁等,是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3、流星雨 我国古代对著名的流星雨,如天琴座、英仙座、狮子座等流星雨,各有好多次记录, 光是天琴座流星雨至少就有10次,英仙座的至少也有12次。从公元902~1833年,我国以 及欧洲和阿拉伯等国家,总共记录了13次狮子座流星雨的出现,其中我国占7次。从公元 前7世纪算起,我国古代至少有180次以上的这类流星雨纪事。 4、预测 如前面所述,中国古代天文预测十分先进,在日食、月食、五星会合等方面的预测成就 突出,计算精度达到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前面已有详尽介绍,这里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