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复习资料整理 整合版
(完整word版)(整理)生态学期末复习
生态学期末复习绪论1。
说明生态学定义。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生物环境分为种内的和种间的,或种内相互作用和种间相互作用.2.试举例说明生态学是研究什么问题的,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很广,从个体的分子到生物圈,但主要研究4个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在个体层次上,主要研究的问题是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在种群层次上,多度与其波动的决定因素是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例如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等等;在群落层次上,多数生态学家在目前最感兴趣的是决定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过程;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
生态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3。
比较三类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利弊。
基本原则:整体有序原则、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原则、循环再生原则、反馈平衡原则、最小因子原则、环境资源有限性原则第一章生物与环境1.概念与术语a。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b.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
c.生态福是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
d。
大环境指的是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e。
小环境指的是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
f。
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
5m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
g。
小环境中的奇虎称为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
5m以内的气候。
h.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的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生态环境称为生境.i.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生态因子,称为密度制约因子。
j。
可调节种群数量,但其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生态因子,称为非密度制约因子。
k。
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生态学复习资料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一、填空1.生态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原地观察、受控实验、生态学的综合方法。
2.原地观察包含:野外观察、定位长久观察、原地实验。
3.生态学的综合方法包含:资料的概括和剖析、生态学的数值分类和排序、生态模型和摹拟。
4.间接作用是经过影响直接因子而间接影响生物。
5.最适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合称为三基点温度。
6.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也是也是生物群落的基本构成单位。
7.自然种群的基本特色:空间特色——即种群拥有必然的分布地区;数目特色——每单位面积(或者空间)上的个体数目(即密度)是随时间而改动的;遗传特色——种群拥有必然的基因构成,是一个基因库,以差别于其余物种,但种群中的个体在遗传上有变异。
8.绝对密度检查方法:总数目检查法、取样检查法(样方法) 、标记重捕法、去除取样法。
(详细计算书P67 )9.成群分布是最常有的内分布型,其形成原由有:①资源分布不平均;②植物种子传播方式以母株为扩散中心;③动物的集群行为。
10. 初级种群参数包含: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
11. 次级种群参数包含:性比、年纪构造和种群增添比。
12. 年纪椎体三种种类:书P70 、PPT 第三章33.13. 种群增添模型:自己看。
复杂难得整理。
14. 内源性自动调理学说:书P88 。
15. 生活史的要点组分包含:身体大小、生长率、繁殖和寿命。
16.r 选择和K 选择:书P106 、PPT 三104 (要点)书P109CSR17. 主要的种间关系包含:竞争、捕食、寄生、共生等。
——4 个空或者(种间竞争、捕食、寄生与共生、共同进化、附生)—— 5个空18. 种内竞争的种类:负竞争、分摊竞争、抢夺竞争。
19. 动物的竞争方式:竞争食品、竞争配偶、雌性个体竞争产卵或者育幼场所。
20. 生物多样性包含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3 个层次。
21. 影响群落构成和构造的因素:生物因素、扰乱、空间异质性、岛屿。
生态系统生态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生态系统概论1、生态学起源洪堡《植物地理学随笔》关注的是什么决定了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相对多度。
达尔文《物种起源》“是什么驱动力决定着这一草坪上每种植物种类与比例”恩斯特.赫克尔首次提出“生态学Ecology”坦斯利 1935 首次提出“生态系统ecosystem”,定义强调了生态系统中无机成分与有机成分以及生物有机体之间物质交换的重要性。
G.Evelyn Hutchinson(G.伊芙琳.哈钎森) “现代生态学之父”Raymond Lindeman(莱曼德.林德曼)“十分之一定律”Odum兄弟,能流,开创了“生态系统”研究的热潮,创建了能值理论与方法。
20世纪中叶,“生物多样性导致稳定性”的观点形成了以Robert MacArthur(侧重于研究较小等级的生态学系统)和Eugene Odum为首的两大学派。
广泛应用数学模型工具。
20世纪50-60年代酸雨等环境问题,导致环境生态学兴起,开始了生态系统定位研究。
《寂静的春天》1962 蕾切尔.卡逊2、生态系统的特性:(1)生态系统是生态学上的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2)生态系统内部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物种数目越多,自我调节能力也越强。
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超过了这个限度,调节也就失去了作用;(3)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
能量流动是单方向逐级递减的,物质流动是循环式的,信息传递则包括营养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构成了信息网;(4)生态系统中营养级的数目受限于生产者所固定的最大能值和这些能量在流动过程中的巨大损失。
因此生态系统营养级的数目通常不会超过5-6个;(5)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要经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育过程,其早期发育阶段和晚期发育阶段具有不同特性4、反馈:指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过程5、生态系统生态学:指研究(1)生态系统组成要素、结构与功能、格局与过程、变化与演替,(2)系统内部组分之间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3)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反馈,(4)人为影响与调控生态系统的生态学原理、过程机理及管理技术的科学。
《生态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生态学》复习资料(完整版)一、名词解释。
1、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空间一切要素的总和,包括生物生存空间内的各种条件。
生境:又称栖息地,是生物生活的空间和其中全部生态因素的综合体,即生物生活的具体场所。
因此,相对于一般“环境”而言,生境对生物具有更实际的意义。
2、种群:在特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3、互利共生:两物种相互有利的共居关系,并且彼此间有直接的营养物质交流,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双方获利。
4、群落演替:生物群落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某些物种消失而某些物种侵入,使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着一定方向有顺序的发展变化的过程5、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加工、改造而建设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
6、生态系统:即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体系。
7、生物群落:特定空间或生境中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
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种群,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8、生物量:在某一特定的的调查时刻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的量。
dB/dt=NP-H-D9、食物链: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这种生物与那种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生物间错综复杂的网状食物关系。
10、生态位: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11、温室效应: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12、生物多样性: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第一篇:生态学复习资料生态学名词解释: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见相互关系的科学。
2环境概念: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3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要素。
(生态因子是环境因子中的一部分).4环境因子:生物体研究中心以外的都叫环境因子。
5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存或繁殖的因子。
6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最小食物的量7耐性定律:生物生长或繁殖的环境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的不足或超过生物的耐性,就会导致该生物不能存活后死亡。
8生态幅: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的适用范围的大小。
9内稳态:生物通过自身体内环境使生活环境保持稳定。
10指示生物:能够指示环境中某些生物。
11光周期:指昼夜周期中光照期和暗期长短的交替变化12温周期:温周期现象在自然条件下气温是呈周期性变化的,许多生物适应温度的某种13节律性变化,并通过遗传成为其生物学特性。
14有效积温:是指某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累积之和。
K=N(T-T0),N指天数、T代表当地的平均气温,T0生物生长最低气温。
15生命表:系统描述同期出生的一生物种群在各发育阶段存活过程的一览表。
16繁殖成效:个体现在的输出和未来的输出的总和。
17繁殖价值:指在相同的时间内,特定年龄个体相对新生个体的潜在繁殖能力、包括现时价值和剩余繁殖价值。
18亲本投资:有机体在生产子代,护养子代所消耗的时间,能量和资源所有的量。
19繁殖成本:有机体在繁殖后代时对能量和资源所有的消耗。
20分配原理:某一空间内的能力是固定的,消耗了就会减少。
21高斯假说: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资源和空间时产生的种间竞争现象,两个物种越相似,生态位重叠越多,竞争就越激烈。
22生态位:指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地理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间的功能关系。
23他感作用:是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的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生态学基础知识重点整理
生态学基础知识重点整理一、生态学概述1.1 生态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2 生态学的发展历程1.3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二、生态系统2.1 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2.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2.3 生态系统的层级结构2.4 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服务三、生物多样性3.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分类3.2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3.3 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和损失3.4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策略四、群落生态学4.1 群落的定义和组成4.2 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和结构4.3 群落的演替和稳定性4.4 群落的相互作用和竞争关系五、种群生态学5.1 种群的定义和特征5.2 种群的数量动态和增长模型5.3 种群的分布格局和生活史特征5.4 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适应性六、生态位和资源利用6.1 生态位的概念和类型6.2 生态位的竞争和分化6.3 资源的利用和分配6.4 生态位的演化和适应性七、生态系统的演替7.1 生态系统演替的概念和类型7.2 生态系统演替的驱动因素7.3 生态系统演替的过程和特征7.4 生态系统演替的影响和重建八、生态学与环境保护8.1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价值8.2 生态学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8.3 生态学在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应用8.4 生态学在城市生态规划中的应用九、全球变化与生态学9.1 全球变化的概念和影响9.2 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9.3 全球变化对物种适应性和分布的影响9.4 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总结: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它关注生物的生存、繁衍和适应,以及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群落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生态位和资源利用、生态系统的演替等内容。
这些知识帮助我们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为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生态学也需要关注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和物种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生态学的基础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学复习资料(整理)
生态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环境: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生境: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
生态系统:是指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相互作用而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统一体。
内稳态: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它能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从而大大提高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内稳态通过生理或行为的调整来实现的。
如恒温动物、合欢的昼开夜合。
内稳态是提高耐性限度的一种重要机制,但不能完全摆脱环境制约。
)负反馈:大多数生物的稳态机制以大致一样的方式起着作用;如果一个因子的内部水平太高,该机制将减少它;若水平太低,就提高它。
这一过程称为负反馈。
耐性限度的驯化:内稳态机制外另一种调整生物耐性限度的方法。
驯化过程是通过酶系统的调整来实现的,因为酶系统只能在特定的环境范围内起作用,并决定着生物的代谢速率与耐性限度,驯化即体内酶系统的改变过程。
物种:物种是由内在因素(生殖、生理、生态和行为)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基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
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同种有机体的结合。
群落: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不同种群的集合。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耐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限制因子原理: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说是限制状况或限制因子。
生态学复习资料全
生态学复习资料全什么是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和它们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学科。
它关注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演化。
生态学的基本原则- 相互依赖性:生物和环境彼此依赖,相互影响。
- 营养网络:生物通过食物链相互连接,形成复杂的营养链。
- 演化:进化是推动生物适应环境变化的重要过程。
- 能量流动:能量在食物链中流动,支持生物的生存和生长。
- 物种多样性:不同物种的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性至关重要。
生态系统的类型- 森林生态系统:由树木、植物、动物等组成,起到氧气供应、土壤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的重要作用。
- 海洋生态系统:包括海洋生物、海洋水文和海洋地质环境,影响全球气候和生物圈。
- 湿地生态系统:包括河流、沼泽和湖泊等,是重要的水资源储存和净化场所。
- 草原生态系统:包括草地和牧场,对动物饲养和土壤保护至关重要。
- 城市生态系统:城市中的人类活动对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产生重要影响。
生态学的应用- 自然保护:生态学研究为自然保护提供依据和策略,保护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
- 农业发展:生态学原理应用于农业生产,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土壤质量。
- 水资源管理:生态学研究帮助规划和管理水资源,提高水质和水量利用效率。
- 城市规划:生态学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有助于构建更可持续的城市环境。
以上是关于生态学的简要复资料,希望对你的研究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Smith, J. (2018). Ecology: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生态学复习资料(精华版)
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食物链: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或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型。
生活型:不同种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形成的,具有类似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
耐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性限制时,而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命表:列举同生群在特定年龄中个体的死亡和存活比率的一张清单。
生物群落: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环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有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体。
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它们所包含的基因以及由这些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生态系统的多样化程度。
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是朝着一个方向连续的变化过程。
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
建群种:群落的不同层次可以有各自的优势种。
比如森里群落中。
乔木层、灌木层、草木层和地被层分别存在各自的优势种,其中优势层的优势种起着构建群落的作用,成为建群种。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遵循人类、自然、社会在相互间和谐发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也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学资料完整版
第七章种内和种间关系一、种内:存在于生物种群内部个体间1.种内竞争:意义:降低拥挤种群个体适合度,影响基础过程如繁殖力和死亡率,可使个体产生行为适应来克服竞争如扩散和领域性。
①密度效应:个体:产量+死亡率。
植物密度效应:⑴最后产量恒值法则:不管初始播种密度如何,在一定范围内,条件相同时,最后产量基本一致,只在密度很低的情况下成正比。
Y单位面积产量=W(平均)个体平均质量*d密度=Ki常数。
⑵Yoda氏-3/2自疏法则:自疏:随播种密度的提高,竞争使少量较大的个体存活。
自疏导致密度与生物个体大小关系在双对数图上有典型的-3/2斜率。
同时表明质量增加比密度减少快。
②性别生态学:研究种内性别关系的类型、动态和决定的环境因素。
包括:⑴亲代投入:花费于生产后代和抚育后代的能量和物质资源。
⑵两性细胞结合:自体受精异体受精。
一个物种可能采取一种或多种受精策略。
无性优于有性原因:⑴可迅速繁殖⑵母体给下代复制的基因组是有性的两倍。
无性特征:快,多;有性:抗逆。
有性繁殖继续保持的因素:种间竞争和捕食关系。
性比:雄:雌。
Fisher氏性比理论:任何性比上的偏离都会被进化所纠正。
稀少型有利:母体偏向生产性别较少的后代,母体的适合度就较高。
特例:⑴如果一个性别个体对母体要求的花费比另一性别高,那么雌雄两性的相等投入导致便宜的性别有更多后代数。
⑵雌体通过产生数量不等的良性后代,使生殖成效最大化。
局域交配竞争:同胞姐妹间存在交配竞争,母体如果产同样多的雌雄将造成浪费。
性选择:雌雄在行为、大小、形态上存在差异,是由于配偶竞争中生殖成效区别引起的,两性对后代投入差别大,低投入性别需要竞争。
性内选择:同性间配偶竞争;性间选择:通过偏爱异性的某个特征。
让步赛理论:拥有更奢侈的次生特征必须有好基因,而弱个体不能忍受这种能量消耗和被捕食风险增加。
Fisher私奔模型:雄性诱惑性特征基因的编码随雌性挑剔基因编码而编码。
植物性别特点:多样性、易变性。
生态学参考复习资料
生态学〔仅供参考~〕第一章绪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相互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即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开展。
思考题:1生态学与生物学、环境科学有何联系与区别?2生态学的核心问题是什么?3为什么说“生态学在解决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开展等重大问题上具有重要作用〞?请举一例试分析之。
4试分析当今全球生物多样性变化的特征。
5谈谈你对学习?生态学?的看法和建议。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物种是由内在因素〔生殖、生理、生态和行为〕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是自然界中的一个根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
环境:主体以外、围绕主体,构成主体生存条件的各种要素的总和,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要素。
〔大小范围、具体、相对〕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是环境因子的一局部。
生活因子: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生态因子。
所有生活因子构成生存条件。
生境:具体生物个体或群落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生活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可补偿性,生态因子作用的阶段性,直接性与间接性,限制性作用〕〔1〕综合作用自然界不存在孤立的生态因子,也不存在单一因子构成的生态环境。
生态因子间总是互相促进、相互制约,任何单一因子的变化必将引起其它因子的变化,如光强——土壤温度、空气湿度、水分平衡、气温等——植物生长。
〔2〕主导因子作用生态环境中各因子地位不同,一般情况下,其中有一个或几个因子对其它因子的变化起主导作用,该因子即为主导因子。
〔3〕生活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可补偿性生活因子同等重要,不可或缺,具不可替代性或同等重要性。
同时,在一定条件下,某一因子量的缺乏,可由其它因子的增加或增强而得到补偿,仍可获得一样的生态效应。
即为可补偿性〔4〕生态因子作用的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或发育阶段有不同需求,不同阶段同样生态因子或其组合的生态作用不同〔5〕直接性与间接性间接因子通过直接因子表达,如地形因子属间接因子。
高校生态学复习资料(精华版)
生态学复习资料生态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生物的多样性地球上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多样性二、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1.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部分称之为生物圈2.以海平面为标准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约10千米的深处,整个厚度约为20千米。
包括:大气圈的底层(对流层)、水圈、岩石圈的上层(风化壳)。
三、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在其生活过程中与环境关系的科学。
四、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及方法(一)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可以按不同的研究性质进行多种划分1.根据研究对象的组织水平划分2.根据研究对象的分类学类群划分出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分子生态学进化生态学3.根据研究对象的生境类别划分陆地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淡水生态学岛屿生态学4.根据研究性质划分理论生态学:涉及生态学进程、生态关系的数学推理及生态学建模。
应用生态学:A、应用于各类农业资源的管理,产生了农业生态学、森林生态学、草地生态学、家畜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等;B、应用于城市建设C、应用于环境保护与受损资源的恢复则形成了:保育生物学;恢复生态学;生态工程学;D、应用于人类社会,则产生了:人类生态学;生态伦理学E、还有学科间相互渗透而产生的边缘学科,例如:数量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物理生态学、经济生态学等。
(二)研究方法研究方法:野外、实验和理论野外:是研究方法中的第一位,是通过对自然生态现象的观察和记载收集资料。
实验:是分析生态事例因果关系有用的补充手段,实验可以对条件控制严格,重复性强,结果分析可靠,但是实验室可能与野外自然条件有所区别。
理论:是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利用数学模型进行模拟研究。
第二章个体生态学一、环境的概念与特征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环境总是针对某一特定主体或中心而言,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生态学期末总复习资料(完整版)
生态学20世纪20年代起,由于人口增长、工业发展、城市化速度加快,人类开始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这些都涉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例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能源问题、粮食问题等。
第一章生态学概述尤其是60年代以后,这些问题日益严重,出现了多方面的危机。
这些危机的控制和解决,都要以生态学为基础。
因而引起各国政府和科学家对生态学的关注。
地球人意识到,人类只是地球生物圈大家庭的一个成员,且只能与这个星球同命运、共存亡。
人类社会的发展如果不按生态学规律办事,只能带来人类与地球的共同厄运。
很少有象生态学这样一门科学与人类的生存在时空尺度,在自然、社会和经济等方面有如此紧密的联系。
人类要以生态学原则来调整人类与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关系。
所以生态学应该是我们每个人必需认真学习的科学。
目前,生态学研究的重点从理论生态学向应用生态学扩展,并且渗透到地学、经济学及农、林、牧、渔、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城乡建设等各个部门。
一、生态学的定义不同学者对生态学有不同的定义:德国动物学家Haeckel(1866年)最早给生态学定义(Ecology):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澳大利亚生态学家Andrewartha(1954):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的分布与多度的科学。
强调了对种群动态的研究。
美国生态学家Odum(1953,1959,1971,1983):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科学。
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
综合: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的协调发展。
由于各地自然条件、植物区系、植被特征与利用是巨大差异,使植物生态学在研究理论、研究方法、研究重点上有所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生态学派,主要有四大学派。
①英美学派:代表人物是美国Clements和英Tansley,研究对象主要是美洲大陆的植被,以研究植物群落的演替和创建顶级学说而著名。
生态学重点内容整理资料
生态学重点内容整理0 绪论1.生态学(n.):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2.生态学按组织层次划分为: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3.生物圈(n.):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4.生态学分支学科(按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划分):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5.生态学的研究的基本方法:野外研究、实验研究、数学模拟研究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1 生物与环境1.环境(选):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2.大环境和小环境的区别3.生态因子(n.):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4.生态因子的分类(填):①按性质分:气候因子、地形因子、土壤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②按有无生命分: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③按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分(选):密度制约因子(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影响强度随种群密度变化非密度制约因子(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强度不受种群密度影响④按稳定性分:稳定因子、变动因子(周期性变动因子、非周期性变动因子)5.生态因子作用特征(填、简、辨):①综合作用: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因此,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不同程度地引起其他因子的变化。
②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主导因子。
③阶段性作用:在生物不同的发育阶段,生物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
④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对生物作用的生态因子都很重要,一个都不能缺少,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替代;但在一定条件下,当某一因子的数量不足,可用相近生态因子的加强来补偿,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
基础生态学复习整理9页word文档
一名词解释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生态幅:每种生物对每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贝格曼规律:来自寒冷气候的内温动物,往往比来自温暖气候的内温动物个体更大,导致相对体表面积变小,使单位体重的热量散失减少,有利于抗寒种群:种群是同一时期内一定空间中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生物群落: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的各物种种群的集合内禀增长率rm:具有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在食物不受限制,同种其他个体的密度维持在最适水平,环境中没有天敌,并在某一特定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食物等的环境条件组配下,种群最大的瞬时增长率建立者效应:由于取样误差,新隔离的移植种群的基因库不久便会和母种群相分歧,而且由于两者所处地域不同,各有不同的选择压力,使建立者种群与母种群的差异越来越大的现象有效积温法则:发育的速率是随着发育阈温度以上的温度呈线性增加,它表明外温动物与植物的发育不仅需要一定的时间,还需要时间和温度的结合,即需要一定的总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
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利用性竞争:通过损耗有限的资源发生的竞争,而个体不直接相互作用失汇现象:人类活动释放的二氧化碳有大约25%的全球碳流的汇是科学尚未研究清楚的温室效应:由于大气层的气体浓度变化引起的全球变暖生态系统服务:对人类生存和生活质量有贡献的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生态系统管理:具有明确和可适应的目标,通过政策,协议和实践活动而实施的,对生态系统进行使生态系统的组分,结构和功能保持良性持续的管理拉尼娜现象:东太平洋洋面在赤道附近的海水偶尔变冷的现象厄尔尼诺现象:东太平洋洋面在赤道处的海水偶尔变暖的现象二填空生态学研究对象的四个组织层次: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态锥体是能量锥体,生物量锥体,数量锥体的合称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收获量测定法,氧气测定法,CO2测定法,放射性标记物测定法,叶绿素测定法生物多样性可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计算P101基因型适合度W=ml[W表示适合度 m表示基因型个体生育力 l表示基因型个体存活率]P106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和均匀度的综合指标)辛普森多样性指数香农-威纳指数四问答火对生物的作用?如何进行防火管理?有益作用:把枯枝叶烧成灰,是有机物变成无机物,形成物质再循环的无机肥料,成为新一轮生命周期的开始;对抗火物种或适应于火的自然更新的物种,火是必需的生态因子;火可以减少与耐火树种的竞争物种;有些植物种子需高温刺激才能萌发,如高冷杉,井松大多数松柏类幼苗,火烧有利于它们存活有害作用:严重的林冠火及地面火的最大冲击时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特别是破坏了生物群和它们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土地表面受到侵蚀,改变了土壤的结构与化学成分,降低了土壤吸水与保水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绪论1 生态学:研究生物在其生活过程中与环境的关系,尤指动物与其他动植物之间互惠或敌对的关系。
2 园林生态学:园林生态学属于应用生态学的范畴,是研究城市居民、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以城市居民、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城市环境为研究对象,以健康的城市人居环境为研究目的,利用生态学原理改善城市环境,合理利用资源,调控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内容:①城市地区特殊的生态环境条件与园林植物的相互作用关系;②城市生态系统,特别是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在改善环境的作用和机理;③与城市植被相关的群落生态学问题;④城市景观生态学规划以及城市的生态恢复与生态管理。
3 生态园林:根据生态学原理,把自然生态系统改造、转化为人工的并高于自然的新型园林(绿地)生态系统。
4 生态学的发展历程(四个阶段):萌芽时期;建立时期;巩固时期;现代生态学时期二,第一章1 生境:指植物体或植物群落所居住的地方,是具体的特定地段上对植物起作用的生态因子的总和。
2 环境容量:指某一环境在自然生态结构和正常功能不受损害、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不下降的前提下,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3 大气环境容量:指在满足大气环境目标值的条件下,某区域大气环境所能承纳污染物的最大能力,或所能排放的污染物的总量。
4生态幅:一种生物对每一个环境因素都要求有适宜的量,过多或不足都会使其生命活动受到抑制,乃至死亡,这种生物对每一个因素的耐受范围,称为生态幅。
5城市环境的概念及其特征:城市环境是指影响城市人类活动的各种自然的或人工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主要指城市的物理环境,其组成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个部分。
特征:a城市环境的高度人工化特征b 城市环境的空间特征c 城市环境的地域层次特征d 城市环境污染特征6城市环境存在的问题:a城市大气污染b 城市水体污染c城市固体废弃物d 城市噪声污染p187 生态因子作用的主要特征:a 综合作用b 非等价性c 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d 阶段性e 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p218 最小因子定律:该定律是由19世纪德国农业化学家Liebig首次提出的,他是研究各种因子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先驱。
1840年,他首次提出了“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
”其基本内容是: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少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因此,后人便将这一定律称为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三,第二章1植物对光的适应类型(阳生植物,阴生植物,耐阴植物)及各自光补偿点的关系,如何应用于花卉生产(促成栽培与抑制栽培)答:A阳生植物也称“阳性植物”。
喜光而不能忍受荫蔽的植物,在弱光条件下生长不良,对树木而言,在林冠下不能完成更新。
这类植物的光补偿点较高,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也较高,群落的先锋植物均属此类。
B阴生植物也称“阴性植物”,具有较强的耐阴能力,在气候较干旱的环境下,常不能忍受过强光照的植物,林冠下可以正常更新,这类植物的光补偿点较低,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也较低。
C 耐阴植物在充足光照下生长最好,但稍受荫蔽时亦不受损害,其耐阴的程度因树种而异。
通过人为措施改变自然花期,使其按照需要适时开放的措施称为促成和抑制栽培,也叫催延花期。
一般是从光照、肥水、温湿度三个方面进行控制,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特点,不能一概而论。
一般而言,让环境适宜生长,就会促成,反之就会抑制。
使花期较自然花期提前的栽培称为促成栽培,即催花。
使花晚于自然花期开放的栽培称为抑制栽培。
P41四,第三章1 热岛效应的概念及形成原因城市热岛效应是城市气候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它是指城市气温高于郊区气温的现象。
形成原因:a城市下垫面的反射率比郊区小b 城市下垫面建筑材料的热容量、导热率比郊区森林、草地、农田组成的下垫面要大得多,白天吸收积聚大量的辐射热,使地面温度上升。
C 城市大气中二氧化碳和空气污染物含量高,形成覆盖层,对地面长波辐射有强烈的吸收作用,空气逆辐射也大于郊区,减少课热量的散失。
d 城市内各种燃烧过程和人类活动产生的热量可能接近甚至超过太阳的辐射热量 e 城市中建筑物密集,通风不良,不利于热量的扩散2 温度随经纬度及海拔的变化关系p45一般纬度每增高1°年平均气温下降0.5~0.7℃一般海拔每升高1000m,气温下降5.5℃北半球南坡接受的太阳辐射最多,空气和土壤都比北坡高3 极端温度对植物产生危害的特点及类型p54(一)低温危害1 寒害2 冻害3 霜害4 冻举5 冻裂6 生理干旱(二)高温危害1 皮烧(日灼伤)2 根茎灼伤4 生理干旱的概念又称冻旱,生理干旱指植物因水分生理方面的原因不能吸收土壤中水分而造成的干旱。
例如,土壤溶液浓度过高、土壤温度过低和土壤中严重缺氧等,都能使植物根系吸水的正常生理过程遭到破坏而致缺水受害。
5 温周期及物候的关系试解释温周期现象和Hopkins定律,并分析其意义。
温周期现象:植物对温度昼夜变化节律的反应称温周期现象。
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昼夜温差较大更利于植物的生长和产品质量的提高。
Hopkins定律: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条件下,北美温带地区,纬度每向北移动1度或经度向东移动5度或海拔上升124m,生物的物候期在春天和夏天初各延迟4d,而在秋天物候则提前4d。
意义:由于植物的物候期反映过去一个时期内气候和天气的积累,是比较稳定的形态表现,因此通过长期的物候观察,可以了解植物生长发育季节性变化同气候及其他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作为指导园林生产和绿化工作的科学依据。
对确定不同植物的适宜区域及指导植物引种工作具有重要价值。
6 物候现象植物长期适应于一年中气候条件(主要是温度条件)的季节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发育节律,称为物候现象。
五,第四章1 水体富营养化的概念水体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河流湖泊中出现称为水华,在海洋中出现称为赤潮。
2 植物对水分适应的类型p78一水生植物:1 沉水植物(金鱼藻黑藻)2 浮水植物(凤眼莲)3 挺水植物(荷花、芦苇)二陆生植物:1 湿生植物2 中生植物3 旱生植物3 园林植物对水分的调节作用一增加空气湿度二涵养水源、保持水土:1 林冠截留2 地被物层吸水保土3 地表水的吸收和下渗4 对融雪的调节作用三净化水体(1植物的富集作用2 植物的代谢解毒能力)六,第五章1 大气污染的概念及对园林植物的危害p95大气污染是指在空气的正常成分之外,又增加了新的成分,或者原有成分大量增加而对人类健康和动植物生长产生危害。
大气中污染物主要通过气孔进人叶片并溶解在叶汁液中,通过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反应对植物产生毒害。
2 应用园林植物对环境进行监测的方法P101(一)指示植物法(二)植物调查法(三)地衣、苔藓监测法3 防风林带p115概述在干旱多风的地区,为了降低风速、阻挡风沙而种植的防护林。
作用主要作用是降低风速、防风固沙、改善气候条件、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还可以调节空气的湿度、温度、减少冻害和其他灾害的危害。
七,第六章1土壤的理化性质(质地、结构、分类、基本结构层次)p119土壤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相系统组成固相颗粒是物质基础,占土壤总重85%以上组成土壤固相的颗粒主要为矿质颗粒,土壤中各种大小不同矿质颗粒的相对含量称为土壤质地分(1)沙土(2)壤土(3)黏土土壤结构:(1)土壤颗粒结构:微团粒结构、团粒结构(最适宜生长)、块状结构、核状结构、柱状结构、片状结构(2)土壤土层结构:由上至下a腐殖质层b 淋溶层c 母质层d 母岩层2土壤污染的概念及其治理措施当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含量过高,超过了土壤的自净能力时,会导致土壤自然功能失调,肥力下降,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或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积累,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称为土壤污染。
治理措施:a 排土与客土改良b 施用化学改良剂c 生物改良p1443盐碱土盐土和碱土以及各种盐化和碱化土的统称4 根据盐土植物的生理特性,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生态类型及特征:1) 聚盐性植物——如碱蓬、滨藜盐角草等,可吸收土壤可溶性盐,聚集于体内,不受伤害植物体干而硬,叶子不发达,蒸腾表面强烈缩小,气孔下陷;表面具有厚的外壁,常具有灰白色绒毛。
在内部结构上,细胞间隙强烈缩小,栅栏组织发达。
2) 泌盐性植物——如红树、大米草、柽柳等,可吸收土壤可溶性盐,通过茎叶表面盐腺分泌排出盐分。
3)不透盐性植物——如蒿属、盐地凤毛菊、田菁等,不吸收或很少吸收土壤盐类。
八,第七章植物种群的概念,其基本特征有哪些?答:概念:是指在一定的空间中同种植物个体的组合。
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
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种群又是植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种群的基本特征:①种群的数量和密度,一个种群所包含的个体数目称为种群数量或种群大小。
如果用单位面积或容积内个体数目来表示种群数量或种群大小就是种群密度。
②种群的性比,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数目的比例称为性比。
③种群的年龄结构,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各个年龄级的个体数在群体中的分布情况,因此年龄结构也称为分布或是年龄组成,是种群的一个重要特征。
④种群的空间格局,种群的空间格局是指种群个体在水平空间的配置状况或在水平空间上的分布状况,或者说在水平空间内个体彼此间的关系。
⑤植物的构件和种群,植物个体由许多构件组成,组成个体的这些构件可以看做是一个“种群”。
生命表(静态生命表与动态生命表)的概念动态生命表:由同生群的个体一生的数据构成,反映各龄级个体在经历相同环境条件下的同生群种群数量动态情况。
适用于较短命植物。
静态生命表:在某特定时间调查获得的种群各龄级的个体数编制成。
适用于长命植物。
种群的增长类型P 160生态对策指生物经进化而形成的适应环境的对策或策略。
P162化感作用P67高斯原理(竞争排斥原理)什么是高斯假说和竞争排斥原理?在自然条件下竞争排斥是否能发生?答:两个对同一种资源产生竞争的种,不能长期在一起共存,最后要导致一个种占优势,另一个种被淘汰,这种现象即为竞争排斥原理或高斯假说。
在自然条件下,竞争排斥能够发生。
虽然,在自然环境中,种群在生物群落中具有分层分布的特点,可以形成生物的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等。
但这并不代表空间就可以以此划分和隔绝,从此互不干扰。
分层分布是长期以来,生物进化自我调节来适应环境条件所产生的结果。
也就是说,是先有矛盾。
即先有种间的竞争排斥,随后才有生物为避免这种现象的影响所发生的分层分布。
其次,空间上不同种群分布的空间并无绝对分隔。
当优势种群逐渐增加,原本的空间已不足以它们个体生存的所需,则优势种群就可能占用其他种群原本的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