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童庆炳文学理论第三章前知识点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1.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
2.文艺学区分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个分支。
3.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所提供的大量材料和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
4.文学理论以文学的普遍规律为其研究范围,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内容。
5.M.H.艾布拉姆斯: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
6.文学理论的五个任务: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 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7.文学理论的应有品格:实践性、价值取向(民主的、科学的和现代的)。
8.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我们的态度应是:一要坚持,二要发展。
9.文学理论的客体:文学活动,它是复杂的多层次系统。
10.文学理论多样化形态:同一客体可以形成多对象,并运用多视角、多方法加以研究。
11.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①以反映论为基础的文学哲学;②文学心理学(亚里士多德、立普斯、布洛、克罗齐、康德、费洛伊德、荣格、冈布里奇);③文学符号学;④文学信息学;⑤文学社会学(孟子“知人论世”说,维柯,丹纳“文学创作决定于种族、环境和时代”);⑥文学价值学;⑦文学文化学(以“泛文学”作为研究对象)12.文学理论的基石:认识论的文学哲学。
13.创作必须运用语言符号,作品则是语言符号的结晶(最重要的语言符号)。
1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主要理论来源:德国古典美学和文论。
2.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①文学活动论;②文学反映论;③艺术生产论;④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⑤艺术交往论。
3.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根基: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4.文学活动论(文学是人的一种活动)人类学的观念:人的生活活动用马克思的话来说是以“自由自觉”为基础特性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对象化”观点来源与黑格尔等德国古典哲学家)5.文学反映论(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哲学的观念6.艺术生产论(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相比较,并不专指某医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
文学创造(创作论)
第二编文学创造(创作论)第六章文学创作过程文学创作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发生(主要是艺术发现、创作动机)、构思和物化(传达)。
本章旨在研究作家在什么基础上进行创作、为什么创作和如何创作的问题。
第一节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一、材料储备或叫素材积累。
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也是文学创造过程的第一步。
(一)文学创造的材料是作家意识到的社会生活。
材料的积累是把生活心灵化的过程。
文学创造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的材料与一般的物质生产所需要的物质材料不同,直接地讲,是一种精神材料,是摄入到作家头脑中的社会生活,是存在于作家记忆中的表象,具体而言,是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中有意或无意获得的一切丰富、生动然而相对芫杂、粗糙的刺激和信息。
作家把社会生活心灵生的过程,从心理学角度看,是外在刺激作为一种信息被大脑吸收并储存的过程,其中记忆机制起关键作用:刺激感觉感觉缓冲器(大脑某个部位)短期记忆长期记忆。
(二)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1、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古人认为文学创造要有真情实感,而真情实感是来自于作家对生活的体验。
从司马迁的“发烧之所以作”(《自序》)到韩愈的“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荆谭唱和诗序》再到欧阳修的“穷而后工”(《梅圣俞诗集序》、《薛简肃公文集序》),都从一个侧面涉及到生活材料对作家创作的重要性。
王夫之说:“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
”(《夕堂永日绪论·内编》——《姜斋诗话》)刘熙载谈到“杜少陵、元次山、白香山不但如身入闾阎,目击其事,直与疾病之在身者无异。
”(《艺概·诗概》)王国维也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人间词话》)都主张作家要体验生活、观察生活。
巴尔扎克说“作家应该熟悉一切现象,一切感情。
”(《〈驴皮记〉初版序言》)雨果说:“诗人的两只眼睛,其一注视人类,其一注视大自然。
”(《〈光与影集〉序》)果戈理说“只有被我从现实中提取,并且熟悉的一些东西,才是我写出来的好的东西。
文学概论(1)
选择名词解释解答(一部分)文艺学的三分之:文学理论、文学批判、文学史(美国当代著名学者韦勒克和沃伦提出)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读者(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爱布拉姆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提出四要素)文学理论五大任务: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六大基石:艺术活动论、艺术交往论、艺术生产论、艺术反映论、美学的审美意识形态论、人民文学论文学理论七大基本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文学理论的品格:实践性和价值取向性文学活动发展人物观点(选择)1.文学发展动力是社会风气,如《乐记》2.与时代变化密切相关,如刘勰《文心雕龙》3.是某种非人力可以改变的因素,如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4.从文学内部探求文学意义,以为文学的发展像自然界运行一样,如加拿大弗莱,按照时代分为喜剧、传奇、悲剧、讽刺。
5.文学发展只是文学固有因素的不同组合引起的形态变化,如俄国普洛普《民间故事形态》文学定义: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1.文学的语言富有独特表现力2.文学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这种审美形象具有想象、虚构、和情感等特征3.文学传达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文学蕴含着似乎特殊而无限的意味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无功利与功利(目的)形象与理性(方式)情感与认识(态度)文学话语的5要素:指一定说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主体客体的关系:审美价值评价关系主客体表现的2个特征:体验的心理特征和感性直观的思维特征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发生、构思、物化文学创造3个基本环节:材料储备、艺术发现、创作动机文学创造的构思方式:综合、突出和简化、变形与陌生化变形:是指作家在构思中极大的调动想象力与创造力,以违反常规实力创造形象的方式。
文学理论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分析
概念1 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
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上面所说的是广义的文艺学,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
2 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它与其他四个分支关系密切,它通过横向的审视,侧重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指导和制约着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等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包括五个方面: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3 文学四要素:美国当代文艺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了文学四要素的观点,他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
文学理论所把握的不是这四个要素中孤立的一个要素,而是四个要素构成的整体活动及其流动过程和反馈过程。
4 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
把文学艺术看成人的生活活动,并且把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归结为人的生活活动,旨在强调文学艺术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关系。
动物的生命活动纯粹是为了维持生命的本能活动,而人的活动是以“自由自觉”为基本特性的。
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
文学是一种“人学’。
5 艺术交往论:马克思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例如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他说: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
每一方直接是它的对方,只是中间存在着中介运动。
当代德国理论家哈贝马斯吸收了马克思的理论方法,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
在他看来两个具有语言和行为能力的主体都可以用符号(语言)作为中介达成一种对话关系。
《文学理论》期末考试试题参考答案(09-10.1)
第 1 页 共 2 页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考试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A 卷)(2009 -2010 学年第1学期)课程名称 文学理论 考试时量 100 分钟系(部) 中文系 专业班级 06小教(1-8班)、07小教 命题教师 凌学东一、名词解释(5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它的两种典范形态是含蓄和含混。
)2、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3、 陌生化:倾向于不用习见的“称谓”,作者或人物似乎都未见过此事物,不得不以陌生的眼光如实地描写它,结果消解了“套版反映”,进而使读者产生某种新奇感。
它的心理基础是,摆脱日常的“自动化”感觉,而用事物给人的第一次新奇反应为基础展开描写,来调动、激发读者的想象力。
4、 艺术真实: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感知和诗艺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
4、艺术概括: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的方法。
二、选择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你认为正确的答案题号,填入下列表格中相应的括号内。
(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不属于审美关系范畴的是(C)A 、作家路遥有一次在黄土高原上看到一朵盛开的野菊花, 不知不觉中已泪流满面。
B 、贾宝玉和林黛玉细品《西厢记》D 、“我失去了一只臂膀,就睁开了一只眼睛”2、文学理论应该具备的品格是(D)A 、指导性和现实性B 、实践性和指导性C 、现实性和价值取向 3、主张“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
第七章 文学创造过程
第三节 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 有三个问题需要注意 (1)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的过程。 (2)注意词语理智是作家有意识地理性的认知和思维。情感分为情 绪和感情,前者指由有机体生物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 产生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后者指作家对外在事物或现 象的态度评价及其体验。在艺术构思中,情感是动力 因素而理智则是约束和规范力量。 (五)意识与无意识。
二、构思的方式。 (一)综合。综合与拼凑不同。它具有定向性、选 择性、新颖鲜明的整体性。 (二)突出和简化。 突出有两种方式(1)浓涂重抹(2)淡化背景。
艺术构思的五种主要心理机制
(一)回忆与沉思 1、回忆就是积极地和有意义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常用的回忆方式有(1)直接回收法。即把那些对自己 刺激最强的信息直接与中心意念挂上钩。(2)挨次扫 描法 2、沉思是在寂静和孤独中对某个中心意念或意象的深 沉思索。
(二)想象与联想。 想象的三种形式 (1)再现想象。这种想象是是对外部事物或现象的再现 。 (2)比拟想象。这种想象是将某种理论的东西形象化。 (3)虚构想象。这种想象是凭空将此物想象为彼物,将 无物想象为有物。 联想的三条规律 (1)接近联想。它是由时间、空间上的接近而将两种以 上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 (2)类似联想。它是将两种具有类似特征的事物或现象 联系起来。 (3)对比联想。它是将两种以上相关的事物或现象联系 起来。
第七章
文学创造过程
文学创造是一种旨在创造新的意识形 态话语系统的生产活动。其过程可以 分为发生、构思和物化三个阶段。
第一节 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一、材料储备 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主要有无意获取、有意 获取、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几种。
二、艺术发现。 寻找到一个突破口。其特点是: (1)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 (2)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 的凝结,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 (3)艺术发现要有机缘。
10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4、获取材料的途径
(1)从作家精神专注的趋向和程度划分 无意获取: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 有意获取: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2)从作家获取材料的渠道来划分 实践获取:左拉《萌芽》(下煤矿) 书本获取:鲁迅《故事新编》
二、艺术发现
1、含义
艺术发现是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一、材料(信息)储备的主体性特征
2、文学材料的主体性特征
文学材料不是独立于生产者(作家)之外的
物质材料,而是储备在他内心的精神现象。 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 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 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对整个创作过程起支配作用的或隐或显的意图 (或意念)
2、作用
具体的文学创造过程能否完成的关键。
三、创作动机
3、动态轨迹
内在需要鼓动 作家心理失衡 形成易感点 与外部刺激相迎合 形成极强的行动力量 支配整个创作过程
三、创作动机
一、材料(信息)储备的主体性特征
3、文学材料的形成
作家的记忆机制
——外来刺激:神经兴奋模式 ——大脑信息:选择性留存 ——意义符号:短期记忆 ——精神材料:长期记忆 所谓积累素材或储备材料是作家把社会生活 中的刺激、信息,收集并转化为长期记忆中 的因子,以作为未来从事文学创造的材料。
一、材料(信息)储备的主体性特征
二、艺术发现
3、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
(1)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 (2)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
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 (3)外在事物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内 心体验的契合
文学概论
1、 灵感:是作家在内心长期积累、比较、分析材料,艰苦地思索以至达到寝食俱忘的程度之后,突然在无意之间获得的一种可能性的结果。
2、 情感评价:是文学的本质属性和文学创造的必然要求,它作为一定的价值取向,内隐着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宗教和审美等社会性需要与态度,以及由此诸多因素形成的对社会生活的心理体验和判断。
文学创造归根到底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一切文学作品都有社会生活的根源,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源泉。
2.作为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的特殊性。
(1)文学创造的客体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
所谓整体的生活,是指不局限于某一方面,也不局限于某一层次,而是多方面生活的交融、渗透,是现象与本质、具体与一般相统一的社会生活。文学艺术上反映的生活就具有这种整体性。所以说,文学给人们提供的是生活的全部丰富性。
(2)文学创造的客体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或审丑价值的社会生活。
文学在反映生活时,一般总是努力去发现那些本身就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而对那些不具有任何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的丑的事物总是摒弃的,但这不等于说文学不能反映丑的生活。对美的崇拜与对丑的描绘并不矛盾,关键在于通过艺术处理能否使之具有审丑价值。
(3)文学创造的客体是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艺术交往论: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2.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答: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在无功利、形象、情感中隐含功利、理性和认识。
9、 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并由主体创造出来的艺术成果。艺术形象虽然可以分为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文学形象和综合形象,但他们的基本特征确是相同的。作为艺术反映生活的基本形式,艺术形象是艺术作品的核心。艺术形象包括三方面内容: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文学理论 知识点
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二、文学理论的对象、任务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说:世界——作品——读者——作家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它活动的特殊性质,就形成了文学本质论。
文学随时代发展而发展,研究文学发展的根由及文学发展的规律就构成了文学活动发展论。
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就成了文学创作论。
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这就形成了作品构成论。
研究读者接受过程和规律,就形成了文学接受论。
三、文学理论的应有品格文学理论的实践性:来源于文学活动的实践;为文学活动的实践所检验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一种意识形态;民主、科学、现代的取向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文学理论认识的客体:文学活动的整体文学活动有两个流动系统: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文学生产—作品价值—文学消费二、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文学哲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信息学、文学社会学、文学价值学、文学文化学1、反映论视角:文学哲学马克思主义反映论马克思主义反映论是揭示文学活动的基本视角,因此以反映论为基础的文学哲学是文学理论的一个基本形态。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文学哲学,以其科学性超越了以前的文学哲学,成为文学理论的基石。
2、心理学视角:文学心理学3、符号学视角:文学符号学:文学活动是一个符号化过程符号学的开路先锋:卡西尔卡西尔:德国著名哲学家和哲学史家。
早年接受新康德主义哲学的训练,后成为马堡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代表作有《人论》等。
他的符号哲学将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
4、信息学视角:文学信息学文学从创作到作品发表,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播。
文学接受是信息的接受和对创作的反馈。
5、社会学视角:文学社会学文学社会学是文学理论的一种重要的形态丹纳三因素说:丹纳在《英国文学史》序、《艺术哲学》等著作中提出了文学创作决定于种族、环境和时代三种因素的理论。
6、价值学视角:文学价值学非实用价值:特殊的艺术价值艺术价值的存在环节:创作、作品、消费7、文化学视角:文学文化学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学习文学理论是学好其它课程尤其是各种文学史课程的基础。
文学概论第二节.文学创作的一般过程
王夫之:“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
(《姜斋诗话》)
童庆炳:“艺术直觉是一种不经过逻辑的分析与 推理而直觉地感受到对象的内在意义的能力。一 方面,它保持了感性认识的特点,永远保持着具 体的、生动的事物,一时一刻也不离开感性的特 征;另一方面它又超越感性的动能,在一瞬间直 接达到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文学创作 与文学评论》,102页)
④ 材料获取的四种途径:
A. 根据精神的集中程度分为:有意获取和无 意获取
B. 根据获取渠道分为: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
2. 艺术发现
① 定义:作家在积累一定材料的基础上,依 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 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 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127页3句)
例证:周作人《吃茶》——自由知识分子
b) 从时间上说,灵感发生在久思不得其解之 后;直觉却往往发生在第一次碰头之时。
c) 从结果上说,灵感是获取成熟的答案,直 觉则是得到推测性答案。
④ 感情与理智
A. 感情
a. 内涵:主体心理对外在事物的情绪反应和情 感态度。
b. 作用:感情是文学创作的动力,没有感情就 没有文学。
《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 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例证:孔乙己“站着穿长衫的唯一一个 人”。
祥林嫂只有眼睛还表现她是一个“活物”
C. 突出和简化的异同:
a) 相同:都是为了使形象或者意念更传神、 更富于特点
b) 不同:突出是以浓墨重彩和淡化背景来吸 引读者的注意力;简化则是将形象和意念 身上所有遮蔽物全部剥掉,只留下最核心 的要素。
③ 变形和陌生化
a) 相同:将常见的事物换一种样式出现,以取 得最佳艺术表达效果。
文学概论 第二节.文学创作的一般过程
a)
b)
简化:作家故意少说几句,略去具体细节 而抓住主干,形神兼备地传达出形象和意 念的神髓的构思方式。 例证:孔乙己“站着穿长衫的唯一一个 人”。 祥林嫂只有眼睛还表现她是一个“活物” 突出和简化的异同: 相同:都是为了使形象或者意念更传神、 更富于特点 不同:突出是以浓墨重彩和淡化背景来吸 引读者的注意力;简化则是将形象和意念 身上所有遮蔽物全部剥掉,只留下最核心 的要素。
3.
①
②
③
创作动机 定义: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作的内在驱动 力。 创作动机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有内在情感 表达的需要,也有功利性的动机。 功能:文学创作得以施行的动力。
二.文学创作的构思阶段
1.
2.
①
艺术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 基础上,由一定创作动机驱动,运用想象、 联想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 按一定意图孕育出艺术形象的思维过程。 艺术构思的三个阶段: 形象的受胎:由生活的触动,产生创作某 一艺术形象的冲动。
B. a.
b. a)
b)
无意识 内涵:潜伏在主体意识之下的观念和心理活 动,主体的意识无法明确认识到。 作用: 根据意识提供的线索,暗中组合文学材料, 直到被直觉和灵感发现。 在作家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影响作家的创 作。 例证:古典小说中“老大窝囊模式” 《边城》中的“三角恋爱”模式
4. 几种常用的艺术构思方式
②
③
形象的再孕育:对形象进行深入思索,挖掘其深 层内涵。 形象的基本完成:通过具体的结构安排,将尚且 模糊的形象清晰化。 蒋孔阳:“生活和人物如何具体化,如何在作品 中活起来,并如何系统而完整地表现出作品的主 题思想来呢?这就有待于情节和结构了。(《形 象和典型》,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80年,201 页。)
文学创造的发生与构思阶段
文学创造的发生与构思阶段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1、材料的储备(素材的积累)材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
文学材料的源泉:社会生活文学材料的主体性特征:文学(创作)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文学材料的形成:作家的记忆机制:外来刺激—神经兴奋模式—短期记忆—长期记忆因子。
所谓积累素材或储备材料是作家把社会生活中的刺激、信息,收集并转化为长期记忆中的因子,以作为未来从事文学创造的材料。
获取材料的途径:无意获取:童年经验;有意获取;实践获取;书本获取。
二、艺术发现含义: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主体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
表现:从习见的事物中看出新成分或新特征;从平凡的现象上察觉出潜藏的非凡意蕴;从平淡的旧形式间寻找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外在事物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内心体验的契合;以独特眼光在知觉中产生新创造物。
艺术发现的地位和作用:文学创造活动发生的最早契机,使主体进入创造过程;对整个文学创造过程具有重要作用。
没有艺术发现,作家创作不出独创性的文学作品。
黑格尔《小逻辑》论艺术发现:假如一个人能看出当前即显而易见的差别,譬如,能区别一枝笔与一头骆驼,我们不会说这人有了不起的聪明;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与槐树,或寺院与教堂,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 我们所要求的,是要能看出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
三、创作动机含义: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对整个创作过程起支配作用的或隐或显的意图(或意念)。
作用:具体的文学创造过程能否完成的关键。
动态轨迹:内在需要鼓动—作家心理失衡—形成易感点—与外部刺激相迎合—形成极强的行动力量—支配整个创作过程。
文学的创作要经历三个过程即发生阶段
文学的创作要经历三个过程即发生阶段、构思过程与物化阶段。
文学创作的发生阶段包括材料储备、艺术发现与选择创作动机;文学创作的构思阶段则是文学创作过程中最实际、最紧张也最重要的阶段,这是一个意象序列的思维过程;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既是我们说的创作表现阶段,即文艺创作的完成和定型。
我们一直在追看、讨论的《美人心计》,我们十分期待的《泡沫之夏》、《蓝色佳期》(原著名为《佳期如梦》)、《来不及说我爱你》(原著名为《碧甃沉》),有惊喜,但更多的是因为与原著不同而带来的缺憾和思考。
珠玉在前,我不能接受电视剧在剧情上的变动,不能接受演员与心中角色的巨大差距。
但因为有对原著深刻的感情和想对电视剧版本和原著对比的想法,即使失望,我还是一直在看,一路期待。
也会觉得自己十分矛盾,但交流之后我发现身边的同学也大多有这样的感觉。
这让我萌发了对这一现象进行归纳、深入探究的愿望,于是顺其自然的有了写作的欲望。
首先我和几个关注这个类型电视剧的朋友进行了简单的交流,大家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听取了大家或褒或贬的意见,我有了更多感悟,但还是坚持最初自己的想法:这归根结底是电视剧创作中的一种“拿来主义”,即使原有读者群的追捧带来了高收视率,仍不值得推崇。
然后,我上网查阅了这几部小说及改编后的电视剧的资料,重点是网友对剧情改编及演员选择的看法。
其中,争议最大的是《泡沫之夏》与《蓝色佳期》。
《泡沫之夏》主演被质疑集体装嫩,《蓝色佳期》则被疑“台味”太浓。
仔细翻看剧照,再联系自己当年看小说时幻想的主角形象,我十分唏嘘和感慨,一千个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得不说我是失望的,还有一点无奈。
妆容再精致,服装再华美,也会是我读原著时心中的那个形象。
相信众多忠实读者和我也有一样的想法。
中国当代文学的三个发展阶段的主要成就。
中国当代文学的三个发展阶段的主要成就。
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主要成就。
第一阶段:新文化运动时期(1919年-1949年)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起点,它催生了许多重要的作品和文学理论。
在这个阶段,主要成就包括:1. 五四文学运动: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对封建传统和追求现代化的浪潮,吸引了大量学生和知识分子的参与。
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品包括鲁迅的《狂人日记》和背离传统的白话文体的创作。
这些作品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文学理论的兴起:在这一阶段,出现了一系列的文学理论,如陈独秀的白话文运动和鲁迅的文学观。
这些理论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文学创作和思潮,并为后来的文学批评提供了思想基础。
第二阶段: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时期(1949年-1979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官方鼓励文学服务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在这个阶段,主要成就包括:1.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确立:中国共产党提倡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指导的文学创作,要求作家表现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道德风貌。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包括巴金的《家》和钱钟书的《围城》等。
2. 文学与政治的交融:在这一阶段,文学与政治密切相关,文学作品被用于塑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宣传党的政策。
这种交融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时期至今(1979年至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文学也开始呈现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趋势。
在这个阶段,主要成就包括:1. 长篇小说的崛起:改革开放后,长篇小说开始兴起,作家们开始表达更加个人化的声音和关注当代社会问题。
代表作品包括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和余华的《活着》等。
2. 女性文学的崛起:女性作家开始在文坛崭露头角,她们通过自己的作品探索女性身份和在社会中的地位。
代表作品包括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等。
3. 非虚构文学的兴起:非虚构文学开始受到关注,作家们通过记录真实的人生经历和社会问题来呈现真实的生活。
文学理论(童版)笔记3第三编 文学创造
文学理论(童版)笔记3第三编文学创造第三编文学创造第六章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第一节、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一、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1、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内涵:物质生产指人类为取得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界的物质改造活动精神生产指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关系:精神生产的产生发展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物质生产始终是精神生产发展的"动因",以西方精神史为例;精神生产一旦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就具有了相对的独立性: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不同步;对物质生产发生作用2、生产的特殊性:·精神生产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物质生产中人对对象世界的关系是一种物质实践的关系;精神生产是在精神领域中观念地改造对象世界并创造新的观念世界的生产·精神生产以符号活动来创造观念世界:精神生产的手段是符号; 精神生产实质上是一种创造观念世界的符号活动·精神生产是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 :物质生产始终受到物质世界客观规律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工具科学化的制约;精神生产却始终保持着"精神的自律",表现为"精神个体性的形式"二、文学创造与其他精神生产的区别1、文学创造与科学、宗教活动的区别文学与科学的区别:科学反映活动立足于客体,它通过理性思维力求如实把握世界的客观规律,其成果是人的智力的物化形态,呈现为一定的概念体系。
文学活动则是通过人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评价,力求表达主体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其成果是人的情绪、情感的物化形态。
文学和宗教的区别:相似性:直观性、想象性、幻想性、形象性宗教:以虚幻的唯心主义为基础-忘却现实世界和否定人自身价值-导向超验的彼岸世界文学:以现实的真实感受为基础-发现、认识、回归世界-导向体现人本质力量的现实世界2、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话语生产文学创造是以言语为原料的生产活动 ,但不止是以话语为材料,而且旨在创造新的话语系统,是通过创造性话语系统塑造文学形象的艺术生产。
中国文学发展史
中国文学史的分期三古、七段文学发展变化的九个方面上古期中古期近古期如果将中国文学史比作一条长河,我们从下游向上追溯,它的源头是一片浑茫的云天,不可详辨。
我们找不到一个起源的标志,也不能确定起源的年代。
那口传时代的文学,应当是十分久远的,后来的文字记载不过是对那段美丽梦幻的追忆而已。
最保守的说法,从公元前11世纪,也就是《诗经》中的一些诗篇出现的时候起,这条长河的轮廓就已经明朗起来了,后来逐渐汇纳支流,变得越来越宽广。
这中间有高潮也有低潮,但始终没有中断过。
若论文学的悠久,只有古希腊文学、古印度文学可以与中国文学相比;若论文学传统的绵延不断,任何别的国家和民族的文学都是不能与中国文学相比的。
河流有上游、中游、下游,中国文学史也可以分成上游、中游、下游,这就是上古期、中古期、近古期。
三古之分,是中国文学史大的时代断限。
在三古之内,又可以细分为七段。
三古、七段的具体划分如下: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第一段:先秦第二段:秦汉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三古、七段说主要着眼于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体现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所呈现的阶段性,而将其他的条件如社会制度的变化、王朝的更替等视为文学发展变化的背景。
将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视为断限的根据,而将其他的条件视为断限的参照。
一种根据,多种参照,也许最适合于描述整个中国文学的历史过程。
文学发展变化的阶段性可以和社会制度的变化以及王朝的更替相重合,但社会制度的变化或王朝的更替,只是导致文学变化的重要原因,而不是这变化的事实本身。
所谓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可以分解为以下九个方面:一、创作主体的发展变化;二、作品思想内容的发展变化;三、文学体裁的发展变化;四、文学语言的发展变化;五、艺术表现的发展变化;六、文学流派的发展变化;七、文学思潮的发展变化;八、文学传媒的发展变化;九、接受对象的发展变化。
文学创造过程
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教学目的:了解文学创造过程的三个阶段,掌握文学创造的规律。
教学要求:掌握文学创造的规律、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
第一节文学创造的过程一、创作的发生(一)创作动机的触发创作动机,是推动作家艺术家从事创作的念头,是创作活动得以进行的动力和能量。
动机产生是需要与刺激合力作用的结果。
需要是动机的内部动力,动机首先由需要而产生。
需要有高有低。
一个优秀作家的需要应当是高层次的,即应当是出于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为满足人民需要、时代需要而创作。
低层次的需要应当注意在创作中遵循艺术规律。
创作动机的产生还需要外在刺激。
外在刺激对创作动机的引发往往具有偶然性,但在偶然中潜存着必然因素。
外在的刺激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感性事物,有的是观念或意念。
(二)艺术发现艺术发现是作家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材料的基础上,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感知。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是:⒈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⒉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⒊艺术发现虽然是对外在事物一种独特的把握,但在这种把握中,外在事物常常只是一个机缘,是这个机缘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内心体验的契合;⒋艺术发现并不改变原来的事物,而只是把自己透过独特眼光所看到的成分注入其中,从而在自己的知觉中出现一个新的创造物。
二、艺术构思艺术构思是作家在想象中对未来作品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面设计过程,是艺术地把握世界和反映生活的总体设计过程,是在观念中创造出以艺术形象(审美意象)为中心工作和最主要任务的过程。
以叙事文学作品为例,艺术形象即人物形象的塑造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阶段:形象的触发、形象的酝酿和形象的形成。
形象的触发又叫形象的受胎,它是作家、艺术家在有了一定的生活、情感积累后,由于受到某种刺激而企图把某些人物表现出来的主观印象。
它建立起了形象的雏形,是形象形成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创作动机
问题: 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作家从事创作?
(三)创作动机
问题: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作家从事创作? 回答:具体原因只能问作家自己。
1.动机 2.创作动机
1.动机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动机是一种强有力的内驱 力,是以心理活动状态而存在的。它具有推动人去行 动,并且有明确的指向功能,以及在行动中的强化功 能。人的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前提,需要是因人的内部 缺乏状态而生的一种自动平衡和自动择取倾向。需要 的产生最主要的是失衡状态,这种失衡既表现在生理 上,也表现在心理上但是光有需要并不一定转化为动 机,还需要目标的刺激,就结合而成动机。
4.获得途径
按照作家精神专注的趋向和程度来划分: 无意获取:指作家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中接触到大量 刺激,对于这些刺激他没有做有意的记忆或思索,但它 们却作为连续不断的信息一直留存在作家的大脑。 有意获取:作家出于某一目的或内心冲动,采用有 意获取和记忆的方式收集材料。 根据作家获取材料的渠道来划分: 实践获取:作家在生活实践中直接感知与获得。 书本获取:利用已有的人类的精神财富来获得。
文学创造过程
1、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2、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 3、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
想一想,一种文学创造活动的发生必须得 具备哪些要素呢?也就是说一种文学创造活动 怎样才能得以开始呢?
一、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想一想,一种文学创造活动的发生必须得具备 哪些要素呢?也就是说一种文学创造活动怎样才能得 以开始呢? 答案: 有东西可写——素材 发现了东西可写——艺术发现 有兴趣、有动力想写——创作动机
2.材料的特殊性
文学创造的材料与一般物质生产的材料有很大不同。 它不是独立于生产者之外的物质,而是储备在作家内心的 精神现象,是存在于作家记忆中的表象材料。是作家有生 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的一切生动、丰富 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这些材料作为作家创造的基 础和内容,经过加工改造,成为艺术作品。
3.获得过程
(1)外来刺激被眼耳鼻舌身等感官所接收,并转化 为各种神经兴奋模式。 (2)这些模式几乎同时传给感觉缓冲器,即大脑中 某个部位中,但只有一部分信息被选择留了下来。 (3)被选择的信息被转化为一个有意义的符号,进 入短期记忆。 (4)在短期记忆中,有些信息可以直接作为长期记 忆的材料而存在,这些材料往往是那些对人刺激强烈的。 而其他一些则需要进一步加工,从表象转化为更永久的 形式。
弗洛伊德认为:文学是人的原欲的 升华,是人的原欲的一种合理的释 放,创作动机就是调节自我身心的 不适,动机的产生是因为要释放。 厨川白村认为:文学是因人的苦闷 而生,写作是苦闷的排遣方式。 余华说:一个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 内心写作。
余华 弗洛伊德
小结
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一)材料(信息)储备 1.材料来源 2.材料的特殊性 3.获得过程 4.获得途径 (二)艺术发现 1.艺术发现的定义 2.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 (三)创作动机 1.动机 2.创作动机
(二)艺术发现
1.艺术发现的定义 2.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
1.艺术发现的定义
艺术发现是作家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了 一定的生活材料的基础上,依据自己认识 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 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 种独特的感知。
2.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
(1)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 (2)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 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 (3)艺术发现虽然是对外在事物一种独特的把握,但 在这种把握中,外在事物常常只是一个机缘,是这个机缘 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内心体验的契合。 (4)艺术发现并不改变原来的事物,而只是把自己透 过独特眼光所看到的成分注入其中,从而在自己的知觉中 出现一个新的创造物。
材料储备的阶段,其实就是把一些看似无 关无用的信息收集起来并长期记忆。作家和常 人的不同在于,他们是敏感而善观察的,记忆 力也是丰富的。他接触过的一切自然的还是社 会的物象,都可转化为长期记忆,作为他创作 的材料而使用。
4.获得途径
按照作家精神专注的趋向和程度来划分:
无意获取:指作家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中接触到大 量刺激,对于这些刺激他没有做有意的记忆或思索, 但它们却作为连续不断的信息一直留存在作家的大脑。 有意获取:作家出于某一目的或内心冲动,采用 有意获取和记忆的方式收集材料。
发生阶段
材料(信息)储备 艺术发现 创作动机
(一)材料(信息)储备 1.材料来源 2.材料的特殊性 3.获得过程 4.获得途径
1.材料来源ຫໍສະໝຸດ 任何生产都得有生产所必需的材料。文学这 一生产活动也不例外,它也得有它的生产材料。 任何伟大的著作,都必须以一定的材料为基础。 而获取材料的唯一源泉就是社会生活。
课后实践
1.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总结一下作家为什么要进行创作。 2.询问你身边喜欢创作的朋友,看看他们为什么要进行创作。
2.创作动机
创作动机就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 力。创作动机在作家的整个创作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创作动机决定着作家去收集素材、决定着他的艺术发现方向, 决定着他的整个创作过程。 创造动机是怎么来的?肯定是现实生活所赋予的。作为 文学创造活动的内驱力,它的产生和运动是作家极为复杂的 生理和心理现象在文学创造过程中的表现。
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问题: 具体的文学创造过程是很有趣的一个话题。 它是绝对神秘的吗? ——当然不是了,它是人创造出来的。
文学创造的过程是十分复杂的。从作家具体的创造 过程我们可以概括出一般的创造规律。创造是一个连续 整一的过程,为了便于了解它,我们把它分为三个阶段. 发生:解决作家在什么基础上创造和为什么创造。 构思:描述和揭示作家从事创造时内在机制的活动 和所采用的构思方式。 物化:分析并阐释作家如何借用文字符号,并通过 不同的操作方式和手段,把构思的成果凝聚在纸上,成 为物化的形态。